与课改同行

2024-04-12

与课改同行(精选6篇)

篇1:与课改同行

与课改同行伴课改成长教学心得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犹如阵阵春风拂面,枝枝红杏出墙,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最中惹人注目的一道风景线。从上学期始,我校也结合本校实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在学校领导的要求和科学指导下,为了把大多数教师从繁重而迷茫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我们初中部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力求构建各个学科的有效教学模式。我们初中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模式是这道课堂教学改革风景线上最吸引眼球的盆景。我们开始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课堂改革之路。我也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地进行了探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课改体会,恳请各位同仁给予指导。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自主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刚离开小学不久,稚气未脱的初中学生来说,能够做到自觉地学习者不占多数。而对于新的学习生活,他们充满了好奇和企盼。因此,从最初我就注意对学生主体性的挖掘和调动。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升入初中以后,对英语学习感到迷茫。甚至不知道进一步学习到底有什么作用。

因此,在课堂上,我曾经采用了播放录像、视频、放映英语电影片段等方法激起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他们感觉到同龄孩子能够做的他们也可以做到。课下通过与外国学生交笔友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开口说话和大胆说话;我在授课时改变传统的“一讲一听”、“一问一答”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授时,我和学生保持双向交往。总之,我力求通过以上的一些作法,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下解放出来。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凡是学生通过实践可以掌握的,教师不讲。

而自主学习中的预习在学生的学习中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将新的教学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分配到学生中,并确定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让他们在课前充分准备好各自的任务,包括收集课文的相关资料、了解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构想课文中的角色等。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适当引导学生的预习方向、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单元预习。预习不必力求完全掌握其内容,关键是学生能够了解其中的大意,并从而能够主动获取其中的主要信息。一个良好的预习,能够使学生大体了解单元以及课文的重点,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学习,不是把时间还给学生就行,更不是放羊,而是要按教师要求分配学习时间;实现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达到有效的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教师备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更大的提高,教师只有更精心、尽心、费心地备课,才能高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力求达成这样的状态:文本让学生自己去解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疑难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成果让学生自己去展示,结论让学生自己去获取。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那么,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获得良好的效果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悟出: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宁少勿滥,抓住契机。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的.热热闹闹,小组讨论时,有的组看似异常活跃,实质上有的讨论,有的聊天,有的玩耍;而有的组气氛沉闷,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但我发现,以组发言时,不管叫到几号都能答出,留意一看,是组长递了纸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降低了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于合作学习。

2、教给技巧,变换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每个同学的任务明确分工,确定每小组的组长、中心发言人、给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和“监督员”等,并可定期更换。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十几个组,每组4-6人不等,小组合作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组合,还可以按程度、性别、成绩组合等。学生座位按以前的、传统的统一面对老师,到学生面对面的坐,为学生合作交流创设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减少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压力,使胆怯的学生发言时,不再害怕。但各种组合方式应交替使用,使学生不带情绪地随机组合。小组学习应提高组长的协调、分工等能力,以便于合作学习有效开展。

3、研备合作,参于合作。

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备好合作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在备课要时应备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

总之,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符合课改精神,有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但一切均应从实际效果去考虑,防止小组讨论盲目、低效,走过场。

汇报展示与训练检测的实施

课堂是教学主阵地,抓住了课堂就等于抓住了一切,那么如何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首先我认为课前五分钟展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前五分钟语言展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们可演讲,可对话、可背诵、可唱歌、可讲故事,可演情景剧等等。每节课前都有4—6名学生进行展示。开展课前五分钟语言展示活动,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向哑巴英语进行了挑战,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改学以致用的新理念。

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是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竞争的方法激活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例如,在进入正课后,我会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实行自主学习、汇报展示、合作探究、再汇报展示的小循环,并且采取不同形式的展示形式,如幸运大转盘、我利用多媒体制作成一个转盘,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到的词汇、短语列到转盘上,给出相应的分数,然后转动转盘,转盘停到哪儿,学生便回答哪一个问题,然后给出相对应的得分,学生异常兴奋,都希望转盘飞快地转起来,他们都能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这样就形成了紧张而活泼的课堂气氛,而且自主学习的效果自然而然地就被检测出来了。

在上课时,为了避免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竞赛活动,例如:全班同学被分成男孩、女孩两个大组进行竞争,或者展开四个小组、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男孩与男孩之间、女孩与女孩之间的竞争,并利用多媒体制作成男孩答对一个问题,便送一个篮球,女孩答对一个问题,便献一束鲜花,这样学生就会集中精力,积极思考,班级没有一名同学不参与。后来我干脆不让他们举手回答问题,只要他们想回答题就可以直接站起来,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主动性,一开始,班级回答问题的同学寥寥无几,但是我一直在坚持,现在班级已经呈现了一片波涛汹涌之势。而对于开放性问题,我们应允许学生“胡说八道”,允许他们张扬个性。要用期待的目光、鼓励的眼神注视着学生,在这种有激励性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都会鼓足勇气,信心百倍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再有,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上学期学到做奶昔以及三明治那一单元,就领着学生们边用英语说边做三明治,然后让他们讨论做三明治的步骤。等到大家都会了,开始比赛。要做鸡肉三明治了,谁会用英语说出制作步骤,这个三明治就奖给谁。那时,他们一起做了鸡肉、苹果、牛肉三明治,那一星期的课堂上,学生们吃的开心,学的也开心,不仅会用英语说,还打算回家动手做。还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临近下课的时候,我正要争分夺秒地想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的时候,有一名同学突然打断我对我说:老师能给我两分钟吗?就两分钟,我惊讶地问:为什么呀?他说:老师,我的雪糕就要化了。

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是答应了给学生做才艺展示的时间呀!可是当时由于课堂教学内容多,我就忽略了学生的才艺展示。后来我说开始吧!他就将搅拌器打开,切断香蕉、倒进牛奶、搅拌雪糕,最后旋转搅拌器的开关,他一边用流利的口语介绍制作步骤,一边熟练的操作,做完之后他就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小纸杯一一倒给同学喝,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喝,喝完之后都说:味道好极了!学生们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还有一个小故事就是:我女儿今年三周岁了,可是从小她就不愿意吃水果,全家人都为她不吃水果而伤透了脑筋,但是就在当天,孩子的爸爸碰巧将她带到学校去玩,来到了我班,那天恰逢周末,班级的同学都不着急走,于是大哥哥们便就地制作起了奶昔给我女儿喝,喝完之后,从她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她很愿意喝,于是又来了第二杯、第三杯,后来我就灵机一动,我为什么不将她不愿吃的水果制作成奶昔呢?这样,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现在只要女儿想吃水果,我就给她制作成不同口味的奶昔,全家人再也不用因此而煞费苦心了,看来我还得感谢我班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呀!这次之后,我就下定决心,无论教学任务多么紧,都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以巩固旧知。

当堂检测环节每天都是千篇 一律,于是我就在思考,能不能让学生快乐地完成每节课的课堂任务,于是我就想到了一种翻版游戏,暨在每个数字的后面都设计成不同形式的练习题,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个数字回答背后的题给小组加分,而且设置一个Luckydog按钮,可以不需要回答问题直接得分,看看谁是幸运儿,这样一来,学生非常兴奋,在讲有关动物的课的时候,我可以把数字换成不同的动物,在讲有关城市的课的时候,我可以把数字换成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交通工具等等。这样既复习了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又做了当堂课的练习,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学生们也兴趣浓厚,避免了机械的操练,枯燥的习题,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效果非常显着。

教学就像种田,有付出才有收获。只要我们有上进心,责任心强,愿付出,肯专研,学生才会优秀。课程改革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教学,完善我们的课堂行为,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课堂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在课程改革中,我也在不断成长、成熟。感谢我们的新课改!我会在新课改中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百倍努力,战胜困难,更好地投身课改,做课改的先行者,和课改共成长!

篇2:与课改同行

------新课改培训感言

十分荣辛地参加全县教师班的培训学习,听取了好几位专家的报告,其中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武凤霞、陶继新、高万祥和李永升。通过这两天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此次培训过程中,倾听了许多专家对新课程的解读,使我懂得了课改的相关知识,提升我们中小学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为新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次培训让我从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对新一轮课改有力全新的认识。新课改,给我许多思考,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让我知道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拥有三种知识,本专业的科学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教师在实施有目的行为过程中,自己所积累起来的实践性知识。

(2)教师的专业结构

对于教师的专业结构,也有不同的看法。综合各方面的看法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点:

首先是教育理念:教师一般总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它可

能是从自己教学实践经验中逐渐积累所形成或由外界直接接受而来的教育观念。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富于理想色彩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包含: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它包含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学会教学的信念和关于自我和教学作用的信念。

另外教师还应该具有相关的其他要求,如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这是教师立足于教学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内容,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这是不断适应教学活动使得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乃至学科带头所必须的。

2、教师的发展历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教师成长的阶段是这样划分的。从“要成为”教师开始,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

1、“非关注阶段”、2、“虚拟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属于成为教师前的阶段,真正属于教师阶段的实际上是后面的三个阶段。

二、新课改让我知道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新课改的定位更加着眼大众,为的是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新课改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

团队精神.三、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一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光大以往的优点,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三、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

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要为探索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习和习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索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索的内容,应合理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竞赛与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总之,新课改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独立人格、完整个性、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的健康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担当起将来中国“脊梁”的责任。我相信自己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做得更好。愿作真理和正义的播种机,才能培养出维护正义和真理“树苗”,才能形成明天充满正义、真理、公平、和谐的“森林”。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使命。

(濛江学校

篇3:与课改同行

我经历了种种困惑、迷茫、逃避、麻木, 甚至绝望得情绪后, 最大的感受是新课改的一切彻底推翻了我自己早已形成并且根深蒂固的一个评判标准, 即评判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

我上大学时, 学的就是历史教育专业。大学第四年, 开一门课程, 名称是《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师自称“草夫子”, 教法很灵活, 上一节理论课, 上一节实践课。实践课即是每位同学都要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任选一课来像个真正的老师一样, 粉墨登场, 象模象样地讲一节课。教案、板书样样必须具备。唯一不同的是听课的不是中学生, 而是同班同学和教学法老师, 讲完后由大家来评课, 正面还有录像。我讲的是《日本人在沦陷区的统治》, 获得满堂彩, 老师当场亲点我具备一名优秀老师的天生素质, 因为我口齿清楚, 表达有条理, 而且情感充沛, 爱憎分明, 思路清晰。从此, 我认定一个好老师一定要用自己流利的口才征服学生。

从教六年以来, 我一直为自己能够用流利的口才征服学生而欣喜, 当然, 这也是学生喜欢我佩服我的原因之一。每每回想起大学里那一次讲课, 私下自认为那是自己教师生涯第一个里程碑, 很久以后, 自己还能记起老师和同学的评语, 以及听到我不看书稿流利的讲述而显得兴奋诧异的一张张面孔也还记忆犹新。

然而, 当年, 真是没有一个人提问, 没有一个人现场互动。当时, 我们还不知什么是“互动”。只是想以自己的口才征服听众而已。

事过境迁, 很为当年“恰同学少年”之豪情所感动, 而更多的则是实施新课改以后对我自己多年来形成的理念的冲击与反思。当年的我, 放到现在, 决不是一个好老师。因为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真正的好老师在课堂上并不是来展示自己如何能言善道、妙语连珠的, 而是如何指点迷津, 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表达清楚, 口齿伶俐, 这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 可是, 仅仅做到这样是不够的;字字珠玑, 激情澎湃, 激扬文字, 上了一个台阶, 别有一番境界;然而, 我觉得, 这也不是最高境界。

那么, 什么才是最高境界呢?人在事中迷, 旁观者清。平时自己讲课, 按新课标理念, 已有所感悟, 但是总觉得并未吃透。直到有一次, 去听了一上午课, 同一内容的课, 三个人来讲, 才有了明确的答案。三个人讲的都是《雅典城邦的公民政治》。第一位是女士, 年轻、美丽, 一上台, 就有人在下面小声说“美女老师, 全国一等奖”。果然表达不俗, 一上课就用甜美清亮的嗓音征服全场, 全场鸦雀无声, 听课老师和学生都被她吸引住了。课堂节奏很快, 安排很多活动, 让学生参与表演, 而老师像个导演, 简直是个大忙人, 忙着策划, 分组, 指导, 听学生发言, 评价, 再补充讲解, 紧锣密鼓, 感觉老师说话像打机关枪, 枪林弹雨射向学生, 而学生个个像木偶, 一会被牵着做这, 一会被牵着做那, 完全没有思索, 也来不及思索;即使有思索, 也被老师之快嘴抢着说了;想有创见, 也没有时间表达。赶趟儿一样, 只有一个目的, 配合老师表演好, 热热闹闹开场, 欢天喜地结束。直到下课铃响, 老师还在打机关炮, 学生还在忙着排练老师事先编好的剧, 而我们这些听众、观众早已经是听觉疲劳, 视觉疲劳, 老师尚且如此, 何况学生呢?节节课这样, 学生受的了吗?

第二位, 是青年男教师, 重知识, 讲解转为平实。第三位, 是位中年男教师, 其貌不扬, 也没有用振聋发聩的开场白, 仅仅是问了学生几个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导入本课, 之后娓娓道来, 有起有伏, 尤其是, 其叙述中往往有那么一句耐人寻味, 现场竟有学生自己站起来, 向老师发问, 显然始料不及, 而老师和学生的思维却在这个时候碰撞了, 他们辩得精彩, 其他同学思维一旦被激活, 则一发不可收拾, 纷纷举手, 发表看法。你会发现, 同样一个班, 不同的老师上课, 学生竟表现的天差地别。第一节课的学生就像是小学生, 配合老师演完历史剧;而这节课的学生就像大学生, 有自己的创见, 课堂上一展才华, 时刻展现思想火花。让人不由得感叹!一个是老师预设, 但学生启而不发, 最后只好派任务, 强行表演给大家看, 似乎课堂又热闹又灵活, 学生全体动起来了。另一场则是老师蜻蜓点水, 寥寥数语, 就像是轻轻点了一下鼠标, 学生思维便被激活, 和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对话、交流, 而且最终发展为全班行为。哪一堂课上的好呢?

那得看你的评价标准。如果你认为一堂课好与坏的标准在于老师的口才、思路、表现, 那么, 无疑第一堂课是好课。老师从内而外青春活波, 表达流利, 嘴巴快得学生追也追不上。而如果你认为一堂好课是是否把学生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了, 那么自然是后一堂课。

我从中也真正体会道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决不能停留在表面, 决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表现自己, 征服学生。征服学生固然好, 固然体现自己之才能。可是教师的职责最终是指引学生, 超越自己, 比他的老师更上一层楼。

同时, 我们通常会将老师比作蜡烛、园丁、灯塔、引路人。然而, 我愈来愈觉得老师更应该像一个主持人。因为, 我们周围的世界早已精彩得一塌糊涂, 一张嘴, 一支粉笔, 一个讲桌, 一堂课, 这种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学生能够接触知识, 了解信息的渠道太多了。除了借助老师以外, 还有图书馆、互联网、电影电视。书报杂志……, 不一而足, 举不胜举。这样, 老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积, 他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而且在有一部分人看来, 尤其糟糕的是, 有些信息与知识, 学生知道了, 涉猎了, 老师却未必知道。

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知识爆炸的时代, 老师又怎能安于现状, 停止不前呢?故步自封, 或是拒绝接受新理念, 将会被淘汰, 那么, 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呢?

我觉得重在转变观念, 转换角色。

首先, 要求平等意识, 服务意识。不能总是摆出权威的架子, 严肃的面孔训人, 要求学生必须如何如何;不能总是高高在上, 颐指气使, 言必称“给我做好”。注意用词, 言语中透露除一个人的心态与理念。学生为自己学习, 老师只是为他们服务, 引导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为他加油, 为他喝彩。有人不习惯于“服务”一词, 似乎一提老师为学生服务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这种意识里, 本身就没有师生平等。骨子里就排斥与学生平等。天赋人权, 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并未普及到他的意识里。其实, 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嘛。你为我服务, 我为他服务, 他又为你服务。服务是多么和谐而高尚的字眼, 多么美好而伟大的举动, 为什么总有人不屑于此呢?可能还是骨子里不该有的傲气在作怪。我们的政府不是现在在提倡建设服务型政府吗?这是一脉相承的。将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变为人人平等的参与者, 指引者, 如此而已。

其次, 重在转换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参与者, 引导者。要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将知识从学生脑子里引出来, 而不是直接灌给他;要将他的灵感激发出来, 而不是将他的灵感吓回去。要把一节课设计好, 而不是讲好;设计重在学生的感受, 重在设计能够激发灵感、引起思辨的问题, 而不是照本宣科, 重复课本的话。最终将自己变成一个睿智的主持人。可以以自己巧妙的引导引得所有人将自己最有价值的想法展示出来和大家分享, 观众魏发言者喝彩, 而不是为主持者喝彩, 这就对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老师, 应该将精力放在怎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想要表达自己的热情, 和敢于表达想法的勇气。如果, 一节课学生被激活了, 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 “主持人”也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在这学期的新课改中, 我最为得意的尝试是, 将有争议的问题引入课堂, 老师只提供素材, 摆事实, 而由学生来讲道理, 辩真理。他们以他们的发言、口才展示了自己的思想、个性, 而且锻炼了能力。学习也不再是被动的, 痛苦的, 沉闷的, 死气沉沉的。而是主动探索, 积极合作, 快乐展示。老师与学生也可以平等交流。不仅仅老师可以问学生, 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发问。所谓“互动”、“合作”, 大概就是指这种情形吧。

之后, 我一直在思索自己哪些课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而哪些课不大成功, 学生没有反应, 又回到死气沉沉的局面。我发现, 要想使课堂活跃, 切忌老师从头说到尾, 让学生做个乖乖的听众, 得让他们表达。而且, 你的问题得引起他们的兴趣, 又能启发思维。这也就是说, 你得会引, 会导, 而且还不能多说, 即使说, 也要画龙点睛。这不就是一个睿智的主持人吗?

反思我自己这一学期所上的课, 觉得思想还是不够开放, 牢笼还是没有冲破, 几次灵感昙花一现, 很多因为考试压力又回到“死讲”的老路上。自觉惭愧。这篇感想即是自己的一点反思心得, 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中引以为戒。做个出色的“主持人”。

摘要:时下, 全国都在推行新课改, 但新课改给各位教师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症”, 大家在迷茫中摸索、学习。其实教师如果能与时俱进, 做好观念转变, 角色转换,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书风格, 就会在新课改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感慨,奔涌,转变

参考文献

[1]程红兵.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领导力.素质教育大参考.上海.2008年第1期。

[2]吴格明.语文课程改革应当反思的几个问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北京.2008年第2期。

[3]王叶军.历史课程改革中值得注意的现象.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北京.2008年第3期。

篇4:让中考与课改同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3-0007-03

九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学生面临着中考的检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在九年级开化学,它又是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启蒙阶段,对这门学科的后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度笔者共听课151节,切实感受到了新课程的实施给化学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同时也发现部分教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有不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够浓厚,课堂教学脱离《课标》应付“中考”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在教学中如何将课改和中考有机的结合起来,很值得我们研究。对此,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注重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听课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习惯于只注重对教材的挖掘而缺乏对课标的研究,他们还受着旧教材(依据《教学大纲》所编教材)的影响,非常注重知识的教学,对有些内容拔得高、讲得深。如,对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学习,《课标》要求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这两个“简单”说明不是为计算而计算,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到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对这一部分的学习,繁杂的数学运算不是课标所倡导的。又如,对有Cl-、SO42-参加的复分解反应,也只是要求会结合“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知道生成AgCl、BaSO4的反应能否发生,而不是要求掌握Cl-、SO42-的检验(在高一新课标教材中有这一内容的专题学习)。各版本教材及我省《考试说明》均是依据《课标》编写的,因此首先要研究好《课标》,这样才可以少走弯路。

无论哪种版本教材,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有着自己的编排顺序和体系,都落实了课标的要求。不管我们用哪种教材,首先应通读教材,熟悉教材,了解本套教材的特点,做到能从整体上驾驭教材。如人教版《空气》课题,从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入手,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只有用科学实验的方法、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才能摆脱错误理论的束缚,得出正确结论,这为学生自己动手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分析、比较,能体会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今举一例看我们对教材的理解是否到位。图1是教师或学生做实验的示意图,观察到的现象是“水流入集气瓶,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图2是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他观察到钟罩中的现象是“汞槽中的水银升入钟罩,钟罩中空气体积减少了1/5”,还是“汞槽中的水银升入钟罩,密闭容器中空气体积减少了1/5”?我想应该是后者。

研究好《课标》、教材,不是照本宣科将教材内容分解为细小的条目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感悟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对常见的盐——碳酸氢钠的学习,单纯的、干巴巴的传授,学生为考试而记忆,味同嚼蜡,没有什么兴趣,但结合碳酸氢钠的组成、结构、化学性质分析可知,它能用来作干粉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作焙制糕点的发酵粉和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再通过对化学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产物特征的剖析和喝汽水的体验,学生会顺利想到患有胃溃疡(胃黏膜溃烂)的病人胃酸过多时,不宜服用含碳酸氢钠的药物。类似这样的学习,学生能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化学的魅力,自然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记忆也就不是负担了。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体现为学而教的思想

学生能否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关键在教学设计。如果老师们备课的重心仍然是备教材,备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实现备课重心由“备教材”向“备学生”转移,教学设计依然是“目中无人”的模式。这样的课堂,在学习时间分配、话语权占有、结论得出、传授权威性等方面仍是教师占绝对主导和控制地位。学生没时间想,不敢想,不愿说。虽然教案里写了“三维目标”,但实际上还是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走进新课程,存在“理念”与“行为”两张皮现象。这样的课学生还是充当了接受知识的容器,看似容量大、效率高,殊不知学生的兴趣不高,不能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自然也就只为中考而学了,难道这样就能提高中考成绩吗?仅看两例:

【例1】在《溶液的形成》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以下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写出硫酸铜溶液、碘酒、稀硫酸中的溶质和溶剂,而不知盐酸中的溶质为何物,有的认为是氯气,有的认为是氢气,当然最后学生会说出是氯化氢。对此问题如果采用问答式教学,没能讨论为什么不是氯气、氢气,而是氯化氢,学生会的会,不会的以后可能还是不会。换言之,如能引导答对的学生说出如何想到氯化氢的,那其他学生会真正理解,今后遇到此类问题就再不出错,同时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诀窍”。

【例2】配制50g质量分数为7%的氯化钠溶液,称量氯化钠时,有的学生将氯化钠放在右盘,有的不用游码,有的两边都放了砝码……这些错误不分析,学生不理解、印象浅,做题中错误层出不穷是正常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预留出学生悟出过程的时间,而不是设计成只要正确答案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真正建立起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方法,为学而教,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落到实处,能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课学生才能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才会学的有趣、学的扎实。

三、重视实验和探究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倡导开展实验和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实践中逐步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各地中考的实验探究题分值都较多,考查形式一般分两类:一是对教材中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如常用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实验基本操作、现象描述、原理分析等;二是简单的探究试题,考查形式多是借助化学实验来展现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如“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从而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有的教师认为做实验、开展探究活动会浪费时间,不如讲实验、想操作、背现象、说探究。果真是这样吗?看两个例子。

【例3】在实验室里常采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制取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3所给仪器可以组装出多套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你组装一套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写出所选择的仪器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你组装的气体发生装置的优点____________。

(3)这套气体发生装置也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如果选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了控制反应速率,应对该气体发生装置如何改进?(可另增仪器)__________。

这道题源于教材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这三问得分率均很低。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落实这一实验探究活动,学生不会组装仪器,不会评价,不会设计,当然得分率会低了。对于第(3)问“用分液漏斗(或注射器)加入酸液”以控制反应速率。各版本教材均出现了分液漏斗,今以人教版为例加以说明。图4是人教版“[实验10-5]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调研听课、教师座谈发现,很少有做此实验的,因为不做、不分析,知识“说”过了,学生怎能体会到分液漏斗的“妙用”呢?

【例4】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他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不足。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是一道取材于课本的实验探究题目,关于燃烧条件的探究在四个版本中呈现的形式各不相同,试题选用了新的装置,考查了学生对于燃烧条件的理解及应用。第(2)小问对燃烧的两个条件的得出,运用了控制变量法,需要通过对实验中的相同量和变量做出界定,再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可以说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不加思考即可轻松作答的弊病。第(3)小问对于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可燃物”更换角度进行探究,让学生举例进行说明,是比较研究法的具体应用,是探究的延伸。第(4)小问是对整个实验装置的反思评价,从题给资料中获取信息,指出实验装置的不足或提出必要的改进建议。学生解答本题主要错误有:(1)配平出错;(2)判断不清,对给出的条件,将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颠倒(或将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全部罗列、叙述不严谨,只是写出着火点、氧气等词语);(3)没有理解题意只举出可燃物燃烧的例子,没有举反例对比,如液化气能燃烧却没有后面的要关闭进气开关(或阀门)火焰熄灭,再就是对是否可燃物辨别不清,如铁丝不能燃烧,橡皮不能燃烧等;(4)很多同学只说到后果污染空气或刺激人的呼吸道未与装置联系起来。本题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知识或结论的获得,不能靠简单的背诵,要重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身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实验和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化学、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活动中的动手实验、观察、调查、数据整理、阅读、讨论、辩论等也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本身就是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利于科学探究方法学习,有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中考成绩的提高。

四、勤于学习,做智慧型教师

通过调研发现,我省农村、县城初中教师初始学历为中师的较多,学习多以学历进修为主。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教师们都忙于备课、批改作业、盯自习、课外辅导,做题、考学生、改试卷等等,每天忙忙碌碌,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无暇学习。我把听课中发现的部分知识性问题整理出来请大家思考和研究:

1.因为CO2易溶于水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2.碘酒是紫色的;

3.生理盐水的溶质是食盐;

4.实验室常见的酸有碳酸、盐酸、醋酸等;

5.汽油中含铅是由于石油含铅的缘故;

6.相对原子质量(Ar)=

(质子质量x质子个数+中子质量x中子个数)/(碳12质量的1/12)。

谁都想做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谁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中考考出好成绩。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学智慧,教学智慧从哪里来?来自教师长期的自主学习和教育科研的积累。要挤时间看专业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要看课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来丰富教学智慧,提高教学艺术;要学会积累,学会发现和积累课程资源;学会研究,做研究型教师,通过教育科研活动,研究真实的教学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很好的驾驭新教材,才有可能成为智慧型教师,教学工作才会游刃有余。

教师学会读书、学会自主学习,才能有效提升内涵,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跳出中考看中考,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法、组织适当的活动、充分地挖掘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但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有利于提高中考成绩。

篇5:课改与我一路同行

市桥东沙小学 孔燕勤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改,像一声春雷,惊醒我沉睡的生命,激荡起孩子们智慧的潜能。我很幸运,我处在课改的浪潮里,课改给了我生命,课改给了我自信,课改完善了我的教学行为及其价值取向。我在课改中不断成长。

回首走过的课改之路,我们有过困惑,有过焦虑,也有过徘徊。在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大量认读、规范语音、正确书写的重任时,我总是手忙脚乱;在实现新课标倡导的既要体现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要保证秩序井然的课堂纪律时,我总是顾此失彼。记得那是参加课改不久,我非常精心地准备了一堂研讨课,想把我所学到的新观念、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学生们都“不配合”,他们有的只顾玩我设计的游戏,有的学生低着头在玩学具„„根本就没有理会站在讲台上的我。我努力的想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却感觉到回天无力。我只好费力地把课文讲完,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领导和老师们的评价是:“你还是老调重弹”;“你没能做到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你眼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在这“出师不利”之时,领导和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特别是校长的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你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好好参透‘研学后教’的精髓吧。”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在教导主任的指导点拨下,在和同事们的讨论交流中,我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我一方面加强学习,静心研读“研学后教”的理念、网上浏览交流、撰写案例反思,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与专家零距离接触,使自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另一方面,我积极投身实践。课堂上,我遵循“研学后教”原则,努力转变教师角色,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尽量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多次组织的听课研讨、培训交流也让我知道自己并非孤家寡人,孤掌难鸣,一同站在课改这条战线上的还有那么多可敬的领导、可爱的同事,我们一同奋进,将一起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此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便在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进行探索。上学期,我还为老师们上了一节“研学后教”的公开课《最后一头战象》。学生们“活”起来了,课堂里充满着浓浓的学习氛围: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课中,我把“研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然后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我则在“旁观”,灵活参与各小组活动。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看,“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开展得有序、主动,参与面也很广,老师们说,这得益于我设计的“研学案”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指南。如“自主学习”环节提供了探究研学问题的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②联系课文内容,合理推想。③联系原文,深刻体会。“合作探究”环节提供了交流、汇报三步法:①紧扣问题找句子。②抓住词语谈理解。③表达情感并朗读。这些学习指南能有效地引发和推动着学生的对话。“教学中的知识创造从来就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持续对话中进行的集体创造。”所以第二阶段对话是师生研学最为丰富,思维碰撞最为激烈的阶段。小组交流结束后,我让每个学习小组从“重披战甲、重回战场、庄严归去”中选择一项内容按学习指南提供的方法进行汇报,其他同学或小组进行补充。

生1:请大家把目光投到123页,第14自然段,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我从这里体会到嘎羧是一头怀旧、重情义的战象。

生2:在这个句子中我们抓住的词语是“久久凝望”,还有“亲了又亲”“震耳欲聋”。它凝望的是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场,亲的是曾经救过它命的龟形礁石,面色呈现衰老的它还是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叫。

生3:在这一句话中,我们应该带着缓慢的语气来读,下面我来示范一遍(生朗读),还有哪位同学想来评价我们的朗读。

„„

小组汇报的形式一方面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集体学习能力的展示,学生是按分工来汇报不同的学习内容的,它有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正是这些适时的引导和点拨,才让课堂的生成在研学过程中呈现出如此感人的动态与活力。“孩子们,你们是最棒的!”听完课后,老师们异口同声地说。而我,也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体会到教学创新的乐趣。

经过大胆、刻苦的实践,我的课堂终于变样了!可以说爆发了青春的活力。“研学后教”课堂改革使课堂变活了,变得更有趣了,使老师更亲切了,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回答更主动了,敢讲、敢说、敢问、自信又活泼。真正体现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有兴趣和热情;力求从挑战性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关注及研究的兴趣,在过程中体验,养成探究的习惯,注重探究的过程。分组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承担个人的责任,小组成员之间要沟通,解决冲突。从此课堂里多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多了小组合作;多了资料交流;多了语言积累„„

篇6:中学数学教师如何与课改同行

【关键词】中学 数学教师 课改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0017-02 新课改形势下的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以教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精神为核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学数学教师如何与课改同行。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一)教师身份的转变

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教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扮演着“策划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场演出,则整台演出成功与否,与教师是否策划得好、主持得当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转变,调整好自身的心态,做顺应新课改的新型教师。

教师身份的转变,对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除了要求教师在课前备好这一节要上什么内容外,还要求教师考虑以下六个问题:(1)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2)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如何分配?(3)教学的各环节要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朝着预设的方向进行活动?(4)这节课有几个亮点以及如何才能把这些亮点创设出来?(5)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6)在课堂上会出现什么状况,出现这些状况如何解决?

(二)注重基础训练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高考作为全国性的考试,越来越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尤其是数学学科,基础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再难的数学问题都是通过基础知识来解决的,学生必须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发展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用活课本,即先落实课本例题,然后针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不要一味地加深训练难度,否则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数学的教与学。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强自身的数学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题海训练”的数学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新方法的形成。教师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如先学后教、问题教学法、MS-EEPO等,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都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时间交还给学生

学生对于自己想过了和做过了的知识才会记得更牢固。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包办太多,必须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思考,逐渐学会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

(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创设情境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前几分钟的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尤为重要。如在学习“概率”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个小偷偷到了一个钱包,里面仅有10元和一张银行卡,小偷为什么只拿走10元而把银行卡扔掉了呢?若他去取钱,他猜对密码的机率是多少呢?又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我方在一次战役中要准确摧毁敌方的某一军事建筑,如果你是侦查员,你要给后方的炮兵提供哪些数据,才能保证圆满完成任务?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被极大地勾起了好奇心,并产生了想一探究竟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2.实例引入

多数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有失偏颇,认为学数学没有用,实例的引入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在学习“异面直线”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以立交桥为例,这样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异面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特点;在学习“线面平行”时,可以以门框和门的关系为例(不管门转到哪,门框与门都是平行的关系),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还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当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并不能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平行。又如,统计学中样本抽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举例:卫生局要硷查一家蛋糕店的蛋糕是否符合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时,仅会取走一些蛋糕进行检查;医院在对人做抽血检查时,仅会抽很少的血;国家发布的人均收入的数据是抽取部分人的收入数据进行测算得出的,等等。3.鼓励与表扬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适时地给学生一些鼓励与表扬,对他们树立信心很有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运用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教学语言,如“你的解题思路很清楚”“很棒,继续努力”“真为你的进步高兴”等,让学生感受到由衷的鼓励、真诚的信任和期待。4.小组合作

课堂上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很难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而小组合作可以发挥团队的力量,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把看、听、讲、想、做、动、静等基本要素灵活组合,让课堂显得活跃而不失秩序,让教学更高效。如在学习了“二倍角的正弦公式”后可做变式训练:

若是单由教师讲,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是让学生独立完成,部分同学不知从何下手。可以让4-6人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各小组中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先共同探讨,完善解题过程,再充当“小老师”,通过一对一或一对二等形式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这时教师也有充足的时间深入到各小组中,掌握各小组的学习情况,适当给予提示、引导,帮助小组学生找到解题

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得到多种解题方法等。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将课堂变静为动,动静结合,活跃课堂气氛,还有以下积极作用:(1)解放教师。教师能够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能及时查漏补缺。(2)互助互利。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学会这种类型题的解决方法,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能重新梳理思路,巩固知识并提高表达能力。(3)收获喜悦。基础较好的学生收获解决问题的喜悦,基础较差的收获得到解题方法的喜悦。(4)加深友谊。在小组中通过相互交流,加深同学间的友谊。5.构建模具

教学模具不仅能让数学知识直观化,还可以在构建模具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如在学习“线面垂直”这一知识点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①让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如桌子腿与地面等一些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现象,你能举更多这样的例子吗?②让学生“动一下”:用一根木条怎样才能做成桌面的一条垂线?③让学生观察:过垂足再放一根木条在桌面上,判断这两根木条的关系。并观察其他同学放的木条位置和你的一样吗?两根木条的关系一样吗?④让学生思考:若在桌面上任意放一根木条,它和第一根木条又有什么关系?推导的理由是什么?⑤让学生总结:从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⑥再让学生“动一下”:先在桌面上放两根相交的木条,过交点再放一根木条,想一下怎样放才能使得这根木条与相交的两根木条垂直?⑦让学生观察:第三根木条和桌面有什么关系?⑧让学生总结: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个模具的构建,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线面垂直的感性认识,还可以从中学到“线面垂直的定义”及“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三)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数学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可以培养人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化归能力、优化意识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恰当地渗透数学的基本思想。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逻辑推理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数形结合是常用的数学方法,它可以把抽象的“数”直观化,易于理解。例如将正弦函数与正弦函数图象结合起来,就可以由图象知道函数的周期、最大值、最小值、单调区间等。

三、熟练掌握现代教学工具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极为普遍。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加大课堂的容量,还能更直接地呈现教学中的重难点和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学到“指数函数的性质”时,利用动画演示指数函数图象随自变量的运动变化,学生可以从演示中直观感受并总结得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又如,学到“正弦函数”时,利用多媒体画图,不仅能更省时、准确地把多个不同形式的正弦函数画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更能从中总结出三角函数曲线周期、振幅的变化规律等。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

四、善于进行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创新中推进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优点和不足,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还有遗留问题,哪个环节还可以改进,课堂上出现了什么突发情况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形成更适合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总之,反思能促使我们超越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反思能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到升华。

上一篇:用家庭梦托举中国梦下一篇:青少年宫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