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十二五工作总结

2024-04-10

康复科十二五工作总结(共9篇)

篇1:康复科十二五工作总结

上高县中医院针灸理疗康复科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了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我院针灸理疗康复事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医院针灸理疗康复专科建设成为一个 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技术水平的重点中医专科,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中医药方针、政策,继续贯彻省政府《关于振兴中医事业的决定》。坚持科技兴 院,以中医为主导,坚持中西医结合,开拓、引进先进医疗 技术,提高全科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合理的专业人才,争 创省级重点中医专科。

二、发展目标

2011—2015年,针灸理疗康复专科总的发展要求是:进 一步完善科室设备和运转功能,做到人才结构合理,学术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科研能力有较大的增强,人才培养有 计划,科室建设有规划的中医重点专科,成为我县中医针灸 理疗康复的中心。

三、各项指标

2015年,针灸理疗康复科门诊非药物中医诊疗人次要达 到2万人次,年住院达到300人次。在发展规划内,业务收 入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中医治疗率达到100%,每年完成 下乡业务指导2次以上,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方法。

1.科室设置:根据医院安排,设门诊、住院部(2012年 底以前开设)。

2.床位数:2012年以前开设病床10张,计划到2015年 增加到30张,要求病床使用率达到90%。

3.人员结构:副主任中医师1人,主治中医师2人,中 医师3人。

4.技术质量: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重点科室水平,充分 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引进先进的诊疗手段,开展针灸、理 疗、按摩、蜂疗、中药敷贴等一系列中医特色疗法及中西医 康复治疗训练,力争达到全省同级中医院的领先水平。

5.人才培训:在规划期间,要求对科内人员有计划、有步 骤地安排到省级医院进修一次,包括进行短期培训,参加学 术交流会及继续教育等,特别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要重点 进行培养。

人才的培养,除了外出进修外,还利用进修时与教师结下的友情,聘请知名专家来医院指导工作,以提高临床技术水平。

6.发展方向:在建设周期内,针灸理疗康复专科临床发 展方向有:①积极引进新针疗法、热敏灸、中药敷贴等一些中医特色疗法。②积极开展多种手段的康复保健治疗,如熏蒸、药浴、足疗等。③积极应用中医特色疗法“醒脑开窍针法”及一整套康复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提高康复治疗水平。④开展蜂刺疗法治疗类风湿疾病的临床研究。⑤引进肿瘤康复治疗的免疫治疗仪、体腔热疗仪等先进设备,为肿瘤患者的康复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生存质量。

7.资金投入:在建设周期内,计划投入300万元,其中 280万元用于购置各种诊疗设备,康复器械及病房的改造,2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和科研经费。

经过五年的建设,医院针灸理疗康复专科将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中医特色明显,康复手段先进的中西医结合特色科室,创造成为我县及至全市的名牌专科,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县、市。

篇2:康复科十二五工作总结

为了贯彻实施2010年全国卫生会议精神及深化医疗卫生体质改革各项重点内容,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全面提高我科的临床护理工作水平,结合我院的护理事业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此,制定本计划.一 指导思想

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深入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加强护理岗位管理,提高护士的专业及文化知识,以灵活人性的管理模式引导护士,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专业、主动、连续的优质护理服务.二 工作目标总体目标

打造一个品牌——力争把我科建成岳池地方上一流、社会知名度高、以诊治疑难疾病和危急重症为重点、具有专科特色的三级乙等科室。

实现四个满意——让患者满意、让群众满意、让政府满意、让职工满意。

增强三种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忧患意识。

倡导四种氛围——发展氛围,改革[]氛围,学习、学术]氛围,团结协作、积极向上氛围。

建立五种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经营管理体系、诚信服务体系、人才发展体系、科技运用体系。2、2010年具体目标

(1)护士依法执业,持证上岗率达到100%,护士实现同工同酬.(2)到2015年底,病区平均患护比达到1:0.4,各专科护士人力配比符合省厅要求.(3)积极配合护理部的管理、分配、考核等,确保全院护理工作顺畅,从根本上调动护士的积极性.(4)到2013年前,科室全面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通过岗们管理实现病人包干的护士责任制,深化护理内涵,提供从入院到出院的优质护理.到2015年,使病人得到全过程、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5)加速人才培养,安排护理骨干参加省专科培训班,更新护理理念,提高专科护理水平.(6)每月组织全科护士业务学习及护理操作培训,到2015年底,全科护士规范化培训率达100%.(7)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取得成功。

(8)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有较大提高。

三 主要措施

(一)提高科室护士整体素质

篇3:“十二五”能源工作回顾

“十二五”能源发展改革工作圆满收官, 为全面开创 “十三五”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能源发展思路方式有创新、有实效。 在发挥好能源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方面作了大量创新性工作。 能源领域有效投资大幅增长, 新型能源消费业态蓬勃发展, 能源对外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能源结构调整有力度、有进展。 扎实做好煤炭清洁利用这篇大文章,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替代化石能源取得积极进展, 能源惠民、利民成效显著。 三是能源体制改革有突破、有成效。 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着力打通发展快车道, 形成了一批有效制度供给, 自身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图片:“无所不能”)

篇4:康复科十二五工作总结

《规划》内容显示,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2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其中,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71.7亿册(张);出版期刊9884种,35.4亿册;出版报纸1939种,500.2亿份;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47.5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达3758.2万美元。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表示,在产业化方向上,新闻出版总署将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并推动产业振兴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造就大量龙头企业,其中包括造就3-4家中央国有大型出版集团。按照这一思路,国家将加强新闻出版业的整合力度。具体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降至5000家以下;全国印刷复制行业小容量低端产能将淘汰40%-50%。同时,蒋建国表示,伴随中国产业企业的做大做强,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推进新闻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传媒品牌。

蒋建国指出,从行业自身看,“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规划》明确提出了关键时期的具体要求: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面临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任务,将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突破性进展。新闻出版产业格局进入战略调整期。随着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企业并购日渐活跃,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必将导致人才、资本和资源等市场要素更大范围的流动和重组,必将带来新闻出版产业格局的深入调整。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进入加速期。随着新闻出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等新业态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必将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及技术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规划》提出的关于“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产业计划完成七大重点任务,一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三是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六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七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与此同时,《规划》制定了八大措施来推动“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具体包括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这八大措施从产业指导思想、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式、科技、人才、产业管理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相信能够确保七大任务的顺利完成。

范卫平司长说,在规划主要措施上,突出了政策支持与引导,为规划的科学实施与有效落实提供有力保障。《规划》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的同时,国家版权局还发布了《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版权规划》)。《版权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编制,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总结“十一五”时期版权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5年的版权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和规划。

版权管理司司长王自强表示,此次发布的《版权规划》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版权工作的5年规划,制定《版权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现近五年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篇5:康复科十二五工作总结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要准确把握《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创新思路, 更新观念, 不断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指导思想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灵魂和核心, 也是制定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举措的基础和依据。根据全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趋势, 《规划》确定了我省“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现阶段, 我省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着投入不足、基础落后、发展缓慢的严峻形势, 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 我省经济社会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这就为实现档案工作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依据《全国档案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总体部署, 坚持以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档案服务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支撑, 以档案法制建设为保障, 实施科教兴档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 着力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 全面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更好地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确定“十二五”时期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符合国家档案事业整体发展要求, 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档案事业体系, 实现国家综合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转型。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要以实施“三大战略”带动“三个体系”建设, 促进《规划》中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实现档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三个体系”是“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长期指导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实施“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安全第一”三大战略是实现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举措。《规划》紧紧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三个体系”, 结合我省实际, 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 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在基础建设上, 着力夯实档案工作基础。档案基础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基石, 直接关系档案事业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 我省档案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条件不断改善。但总的来看, 档案工作的基础仍然较为薄弱, 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下大力气加以推进。针对省档案馆虽然进行了改扩建, 但服务保管功能还不完备, 基层档案馆建设历史欠账较大, 《规划》将省档案馆二期扩建工程[含改造后库建设电子文件 (档案) 备份中心]、齐齐哈尔等9个市地新建档案馆、县区新建档案馆列入档案馆建设规划, 同时要求在档案馆库建设中, 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严格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 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确保质量, 建设满足功能的档案馆建筑。已经建成的馆库设施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完善功能, 确保发挥最大效用。对档案资源的接收征集, 《规划》提出省档案馆年均接收5万卷, “十二五”末馆藏量达到80万卷;市地县档案馆平均年接收15万卷, “十二五”末达到900万卷。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 《规划》明确要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高度重视电子文件 (档案) 备份中心建设, 努力推进以“三网三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二是在档案服务上, 着力提高档案利用水平。对“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规划》提出要坚持服务为先, 主动为各级领导服务, 为各部门服务, 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不断增强档案部门公共服务能力, 全面完善方便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档案服务的需求, 努力将“死档案”变成“活资料”、把“档案馆”变成“思想库”。积极拓展档案服务领域, 围绕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企业改革发展等重大工作, 主动跟进, 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档案服务, 拓展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完善档案服务功能, 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 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有针对性地编辑专题档案信息, 充分挖掘档案工作潜力和空间;创新档案服务方式, 继续做好接待查档及政府公开信息查阅, 为上门查阅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满足群众的利用需求。三是在档案管理上, 着力健全档案安全体系。当前, 我省档案安全管理形势不容乐观, 一些地方和部门档案安全意识淡薄、内部管理不严、档案保管保护设备设施危旧。特别是少部分县 (区) 的档案馆已属危房, 还有不少仍处在待建阶段, 大量的应接收档案没有条件接收进馆, 档案馆新馆建设过渡期间档案的安全保管保护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 《规划》要求从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历史高度负责的高度, 以强化档案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档案安全管理制度、用好档案安全管理技术等手段, 多措并举, 切实重视和做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 努力确保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 确保档案实体与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万无一失, 实现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档案工作, 要采取有力措施, 为完成《规划》中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提供坚实保障。结合我省档案事业发展实际, 《规划》从“人”、“财”、“法”三个方面, 提出了确保实现发展目标的五项保障措施, 其给力之处在于:一是提出“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 把档案事业建设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把档案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工作的整体布局, 确保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为档案事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把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写入《规划》中, 进一步优化档案事业发展环境。这方面, 省政府工作力度较大, 已经率先将“加强市县档案馆建设, 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和安全保管能力”写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为我省档案事业专项规划起草作了很好的铺垫。二是强调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提高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水平。在《档案法》修改后, 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修改《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 使之更切合我省档案工作实际, 更具操作性和保障性。逐步制定完善我省档案行政执法、档案收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适时修订我省现行的档案业务标准及相关规定,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和标准的引导作用。三是对解决困扰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经费问题加以推动。《规划》提出要“加大对档案事业经费的投入, 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确保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业务经费每年每卷不少于2元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专项经费投入, 将市地县区档案馆库建设和维修列入财政预算, 已经列入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并争取到国家和省专项资金补助的县, 当地政府要及时投入必要的配套资金。同时, 要进一步加大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等专项资金投入。四是切实加大措施力度, 将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舆论支持、技术支持的档案教育、宣传、科研三大方面全部列入保障措施。五是以加强档案督查工作为手段,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十二五”期间, 省档案局将继续坚持每年对市地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省 (中) 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档案工作督查,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对本地区档案工作进行督查。通过档案督查提高工作执行力, 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篇6:总结“十二五”开启新征程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会长潘种树、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社团管理部部长孔培聪、《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社长钱晋、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胡晟盛、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倪静等领导和嘉宾以及国内百余家绒毛行业龙头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共同总结行业“十二五”的经验,探讨“十三五”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之路。

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会长潘种树首先进行了开幕致辞。他指出,中国是绒毛生产、加工、消费大国,是世界羊绒中心,“十二五”期间,中国绒毛产业发展稳中有进,整体趋于稳定。全球每年的羊绒原绒产量大约有2.1万~2.3万吨,中国年产原绒1.5万~1.6万吨,其中优质山羊绒占全球总量的95%以上。

由于羊绒生产的资源优势,目前除中国生产的羊绒大部分在国内加工外,每年还从国外进口6500吨原绒在国内加工,集中了世界95%以上的羊绒原料,加工产品主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出口量的80%。2015年世界羊绒总折合无毛绒产量在1.2万~1.3万吨,国内产量仍然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绒毛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西部牧区发展农业经济、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亮点。

会议举行首日,全国绒毛产业信用共建联盟成立,并召开了“共论新经济、共谋新发展”行业峰会。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联合相关协会和媒体对“十二五”期间中国羊绒、羊毛行业优秀人物以及五十强企业进行了评荐和公布,同时还总结和展示了“十二五”期间绒毛行业取得的优秀成果。

此外,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还授予河北南宫市段芦头镇“中国绒毛分梳基地”称号,同时还与京东商城、Intertek-天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会议期间,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还与中国纺织摄影协会联合举办了“融合一中国畜产品行业‘十二五’摄影图片展”、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联合举办了“宁夏灵武精品羊绒联合品牌发布活动”等,这是畜产品流通协会联手行业同业协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行动,也是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升级需求的新起点,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亮点:信用共建联盟促行业发展

全国绒毛产业信用共建联盟的成立无疑是本次会议的亮点,维信(内蒙古)羊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郝续宽担任本届信用联盟的轮值主席。

联盟顾问、北京大学信用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晟盛在发言中谈到,信用联盟平台的建立,将助推行业在产业链各环节信用体系的建立,同时也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他说,企业要在信用平台搭建的同时做好信用管理,让企业利用诚信经营之道,更好地发展起来。

倪静介绍说:“中国在从畜产品大国向畜产品强国迈进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企业不守信用等问题。从原料的掺假,到加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到产品标识欺诈,再到故意拖欠金融机构贷款等,信用缺失行为困扰着整个产业的发展,甚至使有的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协会应行业龙头企业要求成立全国绒毛产业信用共建联盟,其意义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由协会携手行业同仁、龙头企业及相关单位共同发力‘产业信用共建’,必将为加强行业自律、注重培育行业讲信用的商业道德,努力引导行业诚信经营维护羊绒价值、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热点:行业峰会“共论新经济、共谋新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行业发展和市场建设日趋重要,消费需求升级对绒毛原料及制品的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企业而言,唯有做出精品才能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常态,也才能实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组织了“共论新经济、共谋新发展”行业峰会。

峰会上,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就供给侧改革与当前经济形势进行了主题演讲,他谈到,虽然当前经济形势较为复杂,但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正在步入活跃期,因此,生产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赢得市场份额和机遇。

峰会期间,业内人士还围绕供给侧改革等主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关注点:图片展呈现“十二五”成果

为进一步宣传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果,实现跨发展,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首度与中国纺织摄影协会联合举办“融合一中国畜产品行业‘十二五’摄影图片展”。在本次图片展上,汇集了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会员所创作的50幅作品,从多角度回顾了“十二五”期间畜产品行业发展的精彩瞬间,串联了众畜牧到时尚的完整链条。

图片从羊角互顶到T台走秀,从羊儿上树到享誉海内外的羊绒“软黄金”,跨越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也不禁感叹:如果没有这样的镜头,当享受羊绒温暖的时候,你可曾想起背后多少产业人士的痴情投入?

此次图片展作为“畜产品行业+时尚文化产业”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也助推了我国绒毛、皮草行业的健康发展。

篇7:麟游“十二五”财政工作成绩丰硕

二是以推行争取资金“三三制”工作法为标志,实力财政实现新突破。主要领导亲自抓,确保每周有一名局领导带队,及时驻省进市进行衔接汇报,掌握政策,灵通信息,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补助由2011年的19 891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71 060万元,实现了争取资金新突破。

三是以率先在全市实施15年免费教育为标志,民生财政再创新业绩。以民生保障为己任,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六项重点民生支出由2011年的35 182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78 516万元,占比由77.7%提高到82.4%,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营养计划、生均经费补助和贫困生补助“四个全覆盖”。

四是以涉税信息和非税收入信息平台建成启用为标志,绩效财政取得新成效。落实财政收入综合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会计业务“一对一”指导培训、房地产开发交易和交通运输业税费统一征缴机制,建立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报告制度,成立督查室,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实行“三色预警”,设立“曝光台”,率先在全市各县区实施兜底扶贫政策。

篇8:康复科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时期,国资国企改革在探索中前进,在挑战中成长,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国有企业的经营实力大大增强,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一批国有企业不仅成为国内行业排头兵,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很强影响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中央企业承担了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抗击严重自然灾害和国家重大活动中,中央企业上得去、顶得住,做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包括国资委成立以来,国资监管工作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统一思想,理清思路,精心谋划“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

一是如何按照坚持和完善基本經济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二是如何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三是如何按照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四是如何按照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性。五是如何按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六是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机关建设,全面提高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篇9:康复科十二五工作总结

(一) 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 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 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 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 主要目标。

到2015年,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 (按2005年价格计算) , 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 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 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2015年,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 086.4万吨, 比2010年的2 551.7万吨、2267.8万吨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 046.2万吨, 比2010年的264.4万吨、2 273.6万吨分别下降10%。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三) 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国家产业布局等因素, 将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合理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各地区要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 明确下一级政府、有关部门、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排污单位的责任。

(四) 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

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 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以及分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季度统计制度, 完善统计核算与监测方法, 提高能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修订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核查核算办法, 统一标准和分析方法, 实现监测数据共享。加强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统计监测, 建立农业源和机动车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 继续做好全国和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公报工作。

(五) 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把地区目标考核与行业目标评价相结合, 把落实五年目标与完成年度目标相结合, 把年度目标考核与进度跟踪相结合。省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有关部门每年要向国务院报告节能减排措施落实情况。国务院每年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 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并对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六) 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 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 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 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 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 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七)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抓紧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 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安排资金, 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加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 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 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 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 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 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

(八)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九) 调整能源结构。

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发展水电,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 加快发展天然气,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4%。

(十) 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到2015年, 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47%和8%左右。

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十一) 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 以及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到2015年, 工业锅炉、窑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0年分别提高5个和2个百分点, 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提高2~3个百分点, 新增余热余压发电能力2 000万千瓦,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 000万平方米,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 000万平方米, 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十二五”时期, 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十二) 实施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 改造提升现有设施, 强化脱氮除磷, 大力推进污泥处理处置, 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综合治理。到2015年, 基本实现所有县和重点建制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 全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 200万吨, 新建配套管网约16万公里,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 形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能力280万吨、30万吨。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 形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能力140万吨、10万吨。实施脱硫脱硝工程, 推动燃煤电厂、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 形成二氧化硫削减能力277万吨;推动燃煤电厂、水泥等行业脱硝, 形成氮氧化物削减能力358万吨。

(十三) 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建设10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80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5个再制造产业集聚区、100个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

(十四) 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金解决, 各级人民政府应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主体责任, 严格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和管理, 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五、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十五)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 制定实施方案, 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 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 跟踪监测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高耗能行业用电量等指标, 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预警调控。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 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在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

(十六) 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依法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实现节能2.5亿吨标准煤。落实目标责任, 实行能源审计制度, 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扩大能源管理师试点;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加快实施节能改造, 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地方节能主管部门每年组织对进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公告考核结果。对未完成年度节能任务的企业, 强制进行能源审计, 限期整改。中央企业要接受所在地区节能主管部门的监管, 争当行业节能减排的排头兵。

(十七) 加强工业节能减排。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 明确目标任务, 加强行业指导, 推动技术进步, 强化监督管理。发展热电联产, 推广分布式能源。开展智能电网试点。推广煤炭清洁利用, 提高原煤入洗比例, 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实施工业和信息产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信息数据中心、通信机房和基站节能改造。实行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新建燃煤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脱硝设施, 现役燃煤机组必须安装脱硫设施, 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要进行更新改造, 烟气脱硫设施要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加装脱硝设施。钢铁行业全面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 新建烧结机配套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脱硫改造。新型干法水泥窑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 配套建设脱硝设施。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 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十八) 推动建筑节能。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提高标准执行率。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 实施“节能暖房”工程, 改造供热老旧管网, 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和能耗定额管理。做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 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建材和再生建材, 继续推广散装水泥。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完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 推动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研究建立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 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加强城市照明管理, 严格防止和纠正过度装饰和亮化。

(十九) 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科学合理配置城市各种交通资源, 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高铁路电气化比重。实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 深入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 推广公路甩挂运输, 全面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 实施内河船型标准化, 优化航路航线, 推进航空、远洋运输业节能减排。开展机场、码头、车站节能改造。加速淘汰老旧汽车、机车、船舶, 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 加快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实施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 在有条件的重点城市和地区逐步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 探索城市调控机动车保有总量, 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二十) 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老旧农用机具, 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推进节能型住宅建设, 推动省柴节煤灶更新换代, 开展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 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比例达到50%以上, 鼓励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分布式、低成本、易维护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 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二十一) 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在零售业等商贸服务和旅游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 加快设施节能改造, 严格用能管理, 引导消费行为。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场、车站等要严格执行夏季、冬季空调温度设置标准。在居民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 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 支持乘用公共交通, 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限制过度包装, 抑制不合理消费。

(二十二) 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实行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公共机构办公区节能改造, 完成办公建筑节能改造6000万平方米。国家机关供热实行按热量收费。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创建2 000家示范单位。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严格用车油耗定额管理, 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 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支持军队重点用能设施设备节能改造。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十三) 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 指导各地做好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目录。制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二十四)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编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 制 (修) 订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发布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重点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金属污染治理, 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示范, 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降低资源消耗。发布清洁生产审核方案, 公布清洁生产强制审核企业名单。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

(二十五)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综合利用, 建设绿色矿山。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建筑和道路废弃物以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大力发展利废新型建筑材料。废弃物实现就地消化, 减少转移。到2015年,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以上。

(二十六) 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培育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办公用品等再制造示范企业, 发布再制造产品目录, 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和再制造产品标准体系, 推动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二十七) 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鼓励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

(二十八)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制定区域、行业和产品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 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加强城乡生活节水, 推广应用节水器具。推进再生水、矿井水、海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建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创建示范城市。到2015年, 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

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九) 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在国家、部门和地方相关科技计划和专项中, 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 组织高效节能、废物资源化以及小型分散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组建一批国家级节能减排工程实验室及专家队伍。推动组建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产业联盟, 继续通过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加大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力度。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

(三十) 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 重点支持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半导体照明、低品位余热利用、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应用、生物脱氮除磷、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金属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与设备产业化, 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

(三十一)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编制节能减排技术政策大纲。继续发布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 建立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重点推广能量梯级利用、低温余热发电、先进煤气化、高压变频调速、干熄焦、蓄热式加热炉、吸收式热泵供暖、冰蓄冷、高效换热器, 以及干法和半干法烟气脱硫、膜生物反应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控制等节能减排技术。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政府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 加大推广力度。

八、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三十二) 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深化供热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 (电耗) 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 实行惩罚性电价。各地可在国家规定基础上, 按程序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严格落实脱硫电价, 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 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问题。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 加大征收力度, 降低征收成本。

(三十三) 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以及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家用电器、照明产品、节能汽车、高效电机产品等支持机制, 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继续支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 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 研究实行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

(三十四) 健全税收支持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 将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 依法清理取消涉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收费基金项目。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 选择防治任务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 逐步扩大征收范围。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 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对用于制造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 抓紧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三十五) 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增加对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门槛, 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和银监会信息披露系统, 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及证券融资联动。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重点区域涉重金属企业应当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 将绿色信贷成效与银行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发展相挂钩。

九、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

(三十六) 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推进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 加快制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修订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效标识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

(三十七) 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 对年度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地区和企业, 实行阶段性环评限批。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投资项目, 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批准开工建设, 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 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 有关单位不得供水、供电。加强能评和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 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能评费用由节能审查机关同级财政部门安排。

(三十八) 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强化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污染源监管, 适时发布主要污染物超标严重的国家重点环境监控企业名单。列入国家重点环境监控范围的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的企业, 要安装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 定期报告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 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联网共享。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监控平台建设, 提高污水收集率, 做好运行和污染物削减评估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收费政策不落实、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 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 暂缓审批该城市项目环评, 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建设资金。

(三十九) 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 督促各项措施落实,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 加大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和建筑施工阶段标准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情况, 以及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和能效标识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严重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 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违规使用明令淘汰用能设备、虚标产品能效标识、减排设施未按要求运行等行为, 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 限期整改, 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 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 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十、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四十) 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实施力度。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 加强宣传和政策激励, 引导消费者购买高效节能产品。继续推进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环保装备认证, 规范认证行为, 扩展认证范围, 建立有效的国际协调互认机制。加强标识、认证质量的监管。

(四十一) 建立“领跑者”标准制度。研究确定高耗能产品和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效先进水平, 制定“领跑者”能效标准, 明确实施时限。将“领跑者”能效标准与新上项目能评审查、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相结合,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加快标准的更新换代, 促进能效水平快速提升。

(四十二) 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改革发电调度方式, 电网企业要按照节能、经济的原则, 优先调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以及余热余压、煤层气、填埋气、煤矸石和垃圾等发电上网, 优先安排节能、环保、高效火电机组发电上网。研究推行发电权交易。电网企业要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公布节能发电调度信息, 电力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节能发电调度工作的监督。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 制定配套政策, 规范有序用电。以建设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 开展城市综合试点, 推广能效电厂。

(四十三)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扶持政策, 引导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 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研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和交易制度, 培育第三方审核评估机构。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 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引导和支持各类融资担保机构提供风险分担服务。

(四十四) 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 研究制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 建立自愿减排机制, 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四十五) 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总结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经验,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 确保处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实行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制度, 推进环保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规范市场行为, 打破地方保护, 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十一、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

(四十六) 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 (修) 订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以及建筑节能标准和设计规范, 提高准入门槛。制定和完善环保产品及装备标准。完善机动车燃油消耗量限值标准、低速汽车排放标准。制 (修) 订轻型汽车第五阶段排放标准, 颁布实施第四、第五阶段车用燃油国家标准。建立满足氨氮、氮氧化物控制目标要求的排放标准。鼓励地方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环保地方标准。

(四十七) 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 加强政府节能管理能力建设, 完善机构, 充实人员。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 配备监测和检测设备,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执法能力, 完善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继续推进能源统计能力建设。推动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配备计量器具, 推行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监测。开展城市能源计量建设示范。加强减排监管能力建设, 推进环境监管机构标准化, 提高污染源监测、机动车污染监控、农业源污染检测和减排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国家、省、市三级减排监控体系, 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十二、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四十八) 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把节能减排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加强日常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宣传先进典型, 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和方法, 加强舆论监督和对外宣传, 积极为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四十九)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抓好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十个节能减排专项行动, 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 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发挥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作用, 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上一篇:高二下期历史试卷分析下一篇:传话游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