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蝶恋花》词作赏析

2024-04-22

李清照《蝶恋花》词作赏析(精选16篇)

篇1:李清照《蝶恋花》词作赏析

蝶恋花李清照赏析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赏析: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泪湿罗衣脂粉满”,词作开首词人即直陈送别的难分难舍场面。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两个典型细节来作文章:“泪”和“脂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无限的伤感。次写“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热泪纵横,犹无法表达姊妹离别时的千般别恨,万种离情,似唯有发之于声,方能道尽惜别之痛,难分难舍之情。“四叠阳关”,苏轼《论三叠歌法》中的说法可参为注解:“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由此观之,“四叠阳关”的说法无误。“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写姊妹的别离场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笔触,一来表现了词人的`笔力纵横,颇具恣放特色,在其《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有“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似同出一机杼;二亦展现了词人感情的深挚。“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词人的笔触在结拍处一折,纷乱的思绪又转回现实。临别之际,姊妹们说此行路途遥遥,山长水远,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断”之处,不仅离姊妹们更加遥远了,而且又逢上了萧萧夜雨,淅淅沥沥烦人心境,自己又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词作上片从先回想,后抒写现实,从远及近,词脉清晰。

下片,词人的思绪又回到离别时的场景,但笔触则集中抒写自己当时的心境。“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直陈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典型细节,真切而又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同时也是“方寸乱”的最佳注释。歇拍二句:“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的思绪依然飘荡在那令人难忘的别离场合,但词作的笔力却陡地一振,奏出与前面决然不同的充满亮色的音符。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厮守在一起。词作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蓬莱”,传说中的仙山。李商隐《无题》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本词不仅有李清照词作特有的抒写心理细腻、敏感的特点,更有笔力健拔、恣放的特色。以此特色来写离别之情,对一个女词人来说,尤显难能可贵。

篇2:李清照《蝶恋花》词作赏析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⑺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篇3:李清照《蝶恋花》词作赏析

李清照 (1084~约1151) 号易安居土, 宋代山东济南人, 其父李格非, 官至礼部员外郎。李清照十八岁时, 与当朝宰相之子、诸城太学士赵明诚结婚, 夫妻之间, 情感笃好。明诚酷爱金石书画。李清照是他志同道合的伴侣, 夫妻间以读书赏鉴为乐趣, 生活安宁而又美满。北宋灭亡后不久, 明诚病逝, 李清照孤身流落江南, 辗转逃难。晚年无所依托, 终于郁郁而逝, 卒年不详。

她出生于上层士大夫家庭, 自幼就受到了文学的熏陶, 加之资质聪慧, 后来成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女作家。她工诗善文,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集》, 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

她的诗关心现实, 充满激昂的爱国热情。如“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她的词借鉴了李煜、柳永、秦观等人的艺术经验而又有自己的创造, 是继秦观之后的一座高峰。感情细腻, 意境优美, 语言清新,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她的词以南渡为界, 在内容、风格上各有不同特色。南渡前词作多抒写深闺少妇由于夫妻分离而引发的一些淡淡的哀愁, 是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 思想内容比较狭隘。南渡后的作品, 多写对国事的忧思和生活流落的痛苦, 爱国之情很深, 既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哀痛, 又反映了颠沛流离的艰辛, 还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 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与同时代的其他词人相比, 李清照的独到之处, 不仅表现在词的创作上造诣较深, 高居婉约派宗匠的位置。同时, 在词的理论上还有自己独持的见解和主张, 对于词坛其他名家多有影响。词作感情细腻, 风格迥异, 婉约哀怨, 情文并茂。犹如稻梁, 恰似肴馔, 宛若醴酪。赏析时就像品味一道佳肴, 脍炙人口。

一、词作内容多描写闺中生活, 题材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后的相思愁苦

如《如梦令》二首, 活泼秀丽, 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蝶恋花》《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等词, 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 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婉转曲折, 清俊疏朗。词作的艺术独创性, 表现在她非常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场景和真切感受, 酝酿成诗意醇厚的主题, 同时在表现手法上不依傍古人, 能自出机杼, 常见新意。如《醉花阴》写了一个重阳佳节思念爱人的女子。李清照抓住了主人公思恋而消瘦这一特点, 创造性地运用了“人比黄花瘦”这一特殊的形象, 却把一个传统的主题表达得清新优美。她没有抽象地写孤寂、相思的痛苦, 不直接描写面容的憔悴, 而是用黄花来形容人的瘦削, 用瘦削的形象说明思恋的痛苦, 手法高妙新奇。

二、词作抒情曲折, 讲究含蓄, 感情细腻, 意境优美

李清照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 描写了自己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表达了自己对丈夫、对生活的真挚情感, 情真意切, 意境优美。南渡后的李清照, 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 二十余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了她精神上、心理上沉重的打击, 心理更加愁苦悲痛。她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 更趋悲怆沉郁, 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苦之情。主要反映有:《南歌子》 (天上星转) 中的“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忆秦娥》 (临高歌) 中的“断香残酒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 许多愁”;《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 中的“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 不惯起来听”;《清平乐》 (年年雪里) 中的“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漂泊流浪之苦, 对死去丈夫的思念, 对昔日生活的追忆。种种复杂的感情糅合在一起, 充满着凄楚、哀婉、悲凉的情调。

三、通过白描手法, 充分展示人物心境

李清照往往用白描手法, 只把人物的面部神态稍加勾画, 只写富有特征意义的一两个动作, 或者仅仅写上几句景物, 能充分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欢乐和悲苦。在《词论》这篇北宋最早的系统评述词人词作的论文中, 女作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独特见解, 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结合、渲染了背井离乡带来的无限悲愁。

将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结合起来, 通过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结合创出了《漱玉词》;给我们留下一个悲苦的形象, 她的苦难使人感到悲怆, 她的哀怨使人感到心酸, 世间的坎坷事都堆积在一个羸弱的多才女子心头, 使她的悲情流露得真切, 释放得自然, 可谓感人泣下。

“一代宗师”李清照的词作蕴含了凝练美、含蓄美、立体美、绘画美、音乐美、人格美, 时时让人感受到美的熏陶。“作为滋养, 使我们自己的性格也会变得高尚优美。”经过了近千年的历史沉淀下的这些脍炙人口的“博雅之音”, 无疑是我们无上的“精神津梁”。

参考文献

[1].周鹏飞、王黎雅, 《宋词三百首》, 三秦出版社, 1992

[2].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3].董学文, 《美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李清照词作的文学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 情感细腻 艺术成就 美学意蕴 女性文学

从古至今,对于李清照文学成就的研究有很多,大多有所侧重,或是重写作技巧分析,或是其调其对后世的影响。在此,本文将把李清照的文学成就综合论述。

一.李清照诗词中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

李清照的诗词往往以口语入词,写得通俗易懂,用人们非常熟悉的词语句子来表达深远的含义,又能精妙的写词造句,使语言精练又丝毫没有可以雕饰的痕迹,使词行云流水、明白晓畅。这样的语言风格使她的作品被人们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家喻户晓。

首先,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常以口语入词,使人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明白晓畅又便于传诵。如在《声声慢》中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窗儿”、“怎一个”等等都那个时代完全口语化的语言,并表达了十分丰富的情感,最后一句就仿佛是心灵的呼喊,展现了作者的孤苦形象。又如《念奴娇》中写道:“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其中,“种种恼人天气”这种口语化的语句,平凡而朴素的展现了一个伤春伤别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其次,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中,往往使用简单易懂的典故。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所用“武陵人”源自《桃花源记》,此处代指离家远行之人赵明诚,用典故使作者笔下描写的爱情更具浪漫色彩。《临江仙》中“庭院深深深几许”直接引用了欧阳修的《蝶恋花》。此外,词中的出现名物器具多有出处,并多以人事咏花木,如《丑奴儿》中称镜为“菱花”是源自《赵飞燕外传》中“七出菱花镜一奁”。在《多丽》中用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来拟花,用典故代替文字来传情达意,含蓄而高雅。运用的这些典故都是古代文人行文写作的常见范例,毫不生僻晦涩,但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李清照的思想感情

二.李清照诗词中新巧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李清照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在词的创作中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善于推陈出新,又能独辟蹊径,充满新意。这些新巧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功底。

第一,李清照词作中的“花”意象。“花”是历代文人骚客用于表达自身情感的挚爱。早在战国时代,屈原就写出“制芰荷以为衣服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名句;唐有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宋有欧阳修的“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等。文人的诗词中寄寓了他们对于自我生命的一种深刻感悟。而李清照作为女性词人,以女性独特的细腻、真切展现了赏“花”不同的心境,造就了“花”意象的与众不同。如《如梦令》的“误入藕花深处”,“藕花”意象,映衬着她如花的年华和生命,更渗透着她对当时自由生活的美好体验。再如,《减字木兰花》的“奴面不如花面好”,将“花”与“人”紧密相联,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花”的意象中。孙崇恩评价这词说:“全词写花也写人,写人也写花,人与花,花与人虚实相映。”

第二,综观李清照的词,“瘦”字是她词中的一个独特字眼。古诗词中用“瘦”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但是她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成功而巧妙地实现了“瘦”的妙用。如程垓《摊破江城子》中“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秦观《水龙吟》中“天还知道,和天也瘦。”、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等等。但是,李清照一方面继承了“瘦”字的妙用;另一方面也加以创造,使“瘦”字更加栩栩如生。《如梦令》中“应是绿肥红瘦”,将“瘦”、“肥”连用,并且用肥形容绿叶,用瘦来状花,让读者有更强的视觉冲击感。《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更是将黄花与人相比,生动形象的突出感情的凄凉 。

还有,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与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同样是写愁,范仲淹的愁则直接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而李清照的愁明为写对夫君的思念之情,实际寄托了对国家危难的愁。从字面上讲,范词则是直接写出愁处处都在的情绪。李清照的这句词“才下”、“却上”具有时间上的间隔,显现出动感的美感,表现出了无法摆脱这一股愁绪的状态。这也是对前人创作的一种发展。再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首创了多组叠字运用,增加了词的节奏感,语言精练、准确,艺术手法精妙绝伦。

三.李清照的诗词展现出的美学意蕴和潜在影响

宋词以其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广阔深远的意味而拥有独特的美学意蕴。通常来说,内容、语言、意境等等层面是最展现出一个词人作品的美学意境。

其诗词在表现形式方面蕴含美学意蕴,语言清新脱俗、朴素而含有深刻的哲理,她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口语,使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广为传诵。如《怨王孙》中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没有精雕细琢,没有华丽的渲染,用朴素简单的语言单纯的描写,给读者塑造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又开拓新的意境,以新奇的手法组词造句,使词在平凡中透露着典雅。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又使这些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美,给人无限的想象。

美学意蕴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充分地表达。词中运用大量色彩词,如“红”“绿”等,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到彩色的世界中去,营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尽”的审美效果。并且,常常通过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的比拟的方法,将心灵所感受的生活,描绘成景物,并都渗透着自己真挚的情感。如在《声声慢》中用“人比黄花瘦”比喻容颜憔悴;在《一剪梅》中用“花自飘零水自流”比喻愁苦无法得到派遣;在《怨王孙》中用“眠沙鸥鹭不同头,似也恨,人归早”将“鸥鹭”拟人化,使其具有了人的灵性。将感情寓于所描述的景物中,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孤苦无依的思想感情。结合自身所处家庭、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独特地人生经历,通过“花”、“酒”等意象,展现了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美学特色。

李清照作为婉约词之宗,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她早期的创作中多用绚丽的画面展现少女时代的天真烂漫。后又用“花”“酒”等意象展现了孤苦愁闷的感情。经历了社会动荡以后,通过凄凉的景物描写,表达了思乡、爱国的思想感情。无论在哪个时期和阶段,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能通过合适的景物展现出来,展现了意景和谐的意蕴美。

“成功”能准确的概括李清照一生词作,她在诗词方面取得巨大的文学成就,口语入词、平易近人和精妙组句、新奇别致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善用典故、耐人寻味,借景抒情、借物明志,善用白描、造句精炼的新巧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同时,通过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意景和谐方面展现的审美意蕴,给后世创作中展现出美学特色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艳娣《漱玉集》[M].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

[2]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刘瑜.《李清照词赏析》[M]北京出版社1992.

[4]温绍堃.钱光培.李清照名篇赏析[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5]万洪莲.浅析李清照词与其女性意识[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4).

[6]池睿.词别是一家——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3)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8]张海明.李清照《词论》的再评价[J].中国文化研究,2005,第2期.

[9]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4期.

[10]谷英姿.论李清照创作中的女性本体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1]陈丽杏.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及成因[J].文学教育(下),2012,第7期.

篇5:李清照《蝶恋花》词作赏析

2、春“老”比喻春意阑珊,人“老”欢情减少。(1) 明是伤春, 实则自伤 。( 1 ) 表 分 ) 明是伤春 , 实是自伤 ( ( 分 ) 表达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1 分) 、自己年华已逝(1分) 、国家已经沦丧(1分)的无奈伤感之情(1 分) 。

注:“上巳”,节日名,古指农历三月初三。

(1)请根据“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三句,简要概括“欢意少”的原因。(3分)

(2)请简要赏析“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子的艺术技巧。(3分)

篇6:李清照《蝶恋花》词作赏析

花钿(diàn),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

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指枕头。

篇7:《蝶恋花》史达祖词作鉴赏

李商隐作有一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迴。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想思一寸灰”(《无题》)。这是写他早春时的一段恋情:时令适至惊蛰,帘外东风细雨,耳畔阵阵轻雷,诗人心头的“春情”(艳情)随着大好春光的即将重返而油然萌生;但是他又马上告诫自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今日之相思越是如花一样争发,那么他日的痛苦与忏悔就越象香灰那样积得深厚。这后两句诗实是一种“反说”,从中不难见其热恋之情的炽烈,以及与它所同时交织着的万般痛楚。

同李商隐这位唐代著名诗人《无题》诗一样,史达祖的这首《蝶恋花》词,也是写他悄然而来的艳遇。当然,跟李诗相比,这首词缺了一些悲剧性的色彩,而增加了一些浓浓的令人心驰神往的韵味。这首词是首先从作者重返杭州城时的心情落笔,而逐步展开的。

“二月东风吹客袂”,是写时值二月而身从客地归来。其中“吹客袂”三字,就生动地描绘了他回转杭城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形象,也暗点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兴奋和迷惘的心情。“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迎接他的,正是“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温庭筠《杨柳枝》)的初春景象。而在“苏小”两字后面,便又悄悄地潜藏着作者内心的一段“艳事”。果然,“柳如腰细”句就象白居易《杨柳枝》“叶含浓露如啼眼,枝嫋轻风似舞腰”所写的那样,“呼之欲出”地隐嵌着一个“倩影”——当然她并没有真正出现而只是存在于作者意念之中,因而这里用了一个“如”字。但词人此来,却又实是“奔”她而来,所以他就循着旧日的路径继续向前走去,企图早早寻觅到她的影踪。你看,虽然时隔好久,但那多情的蝴蝶却还认得昔日我与她一起游玩的地方,它们正翩翩飞入柳陌深处去呢。不过,写到此处,作者的词笔陡然来了个大转变,“旧曾来处花开未”?此句表面是说自己此行来得太早,或许当年共游处的丛花至今未开,因而她尚未践约在此相候;其实也是写他害怕“不见伊人”的担忧心理,不过用一问句更显得婉约缠绵。而事实上,联系下文看,则他此行确实是“扑”了一个“空”,所以又马上折入下阕:“几夜湖山生梦寐”。这从行文用笔上言,是一种“逆提反接”。它首先把时针“反拨”到以前的岁月中去:在没有回来之前,自己的梦境中就曾多少次出现过与她一起作湖山冶游的“镜头”!这里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其中的“生”字。这个“生”字不光是单纯的“产生”、“生成”之意,而且还包含有“创造”、“想象”之意在内。也就是说,多少个夜晚,我都在努力把这次重逢于西子湖畔的聚会,想象得更缠绵、更热烈一些,因而所生的梦境也就越发美好、越发温馨。但以上这些又仅仅是“梦寐”而已,因此下文就反接以“评泊寻芳,只怕春寒里”。眼前所遇,既然只是花未开、人不见的春寒景象,那又何能来“评泊寻芳”(意即谓:在万花丛中评论哪朵花最美,在游女如云的人群中评论哪位倩女最美),又何能来重践“花前月下”的旧约?这里用了一个“只怕”,虽属心理估测之辞,然却又是“实写”,——同上文“花开未”的问句一样,它就使感情的表达更显得委婉有致。词情至此,就暂告一个段落,即由开头归来时的亢奋迫切而结之于扑空后的惆怅,由开头蝶嬉杨柳的欣慰高兴而结之于情人不见的.寂寞。前几夜的好梦,归来时风吹衣袂的欢快,蝴蝶领路时的盼望,所有这些就全部都被眼前的“春寒”景象所“冲掉”!但是且慢,就在作者只能“死心”的当口,词笔却又陡转,推出了“绝处逢生”的新境界来:在这无可奈何的现实环境中,词人却还有自己的“法宝”,——于是他那无法压抑的热情,立刻就展开着“想象”的翅膀,更加高涨地飞腾起来:“今岁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溅裙水”,这真是妙不可言的佳句!我们知道,清明节本是一个踏青游春的佳日,其时杭城市民“寻芳讨胜,极意纵游,……无日不在春风鼓舞中”(《武林旧事》卷三);而上巳日又“倾都禊饮踏青”(《梦粱录》卷二)。今年,则清明恰逢上巳,其游冶禊饮之盛况更将空前。所以作者遥想,今日暂未得见的伊人,到时必将出现在“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行列中间(到时就必能重践旧日的盟约)。所以,尽管现在还是新春二月,但自己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她那令他神魂颠倒的石榴裙边去了!拿一句成语来讲,这一种想象真有点儿“匪夷所思”。它的奇特表现在下列两方面:第一,它不直接去写“三月三日天气新”的西湖春景,也不直接描绘“绣罗衣裳照暮春”的丽人倩影(以上两句为杜甫《丽人行》诗句),而是用了一个“溅裙水”的意象把这两者概括在一起写,这就显得既“经济”,又“香艳”(请想象一下:一群丽人佳娘正在湖滨掬水嬉戏,溅得绣裙上水痕点点,这是一幅多么优美艳丽的“仕女嬉水图”),确是作者的一个“发明”。第二,它说自己此刻的相思情意“先到”了溅裙的水边(也即溅上了水痕的石榴裙下),这就既写出了自己感情之真挚深长,又显得十分的缠绵和优雅。读着这一句,人们一下子从眼前的料峭春寒中跳到了那个春光骀荡的季节里去,同作者一样获得了心理上温暖而美好的快感。这种写法,利用了“时间差”,利用了“想象力”,使读者坠入了一种无限温馨而又迷离的境界中去;从词的结构来看,也大有“峰回路转”、“余味无穷”的妙处。所以从其“情”来讲,全词确是一往情深;从其“文”来讲,又显得相当的“瑰奇”、“警迈”(张镃《梅溪词序》)。史达祖的这首《蝶恋花》与李商隐的《无题诗》相比,《蝶恋花》构思精巧,有神来之笔,最明显的证据是李商隐仅仅感觉到“春心莫共花争发”,而史达祖却进一步在文中说到了“春心先于花争发”。

篇8:李清照词作风格研究

李清照词作的风格, 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作, 风格清新、自然, 语言活泼、天真, 表现了一个青春少女对生活的热爱, 一个妙龄女子对未来爱情的向往, 一个成熟少妇对丈夫的思恋和眷念。后期词作由于国破家亡, 显得悲悯、凄苦、愁惨和孤寂。

一、前期词作

1. 反映了李清照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

《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一首惜花之作, 生动地表现了她爱花惜春的心情。“雨疏风骤”勾起李清照的一番心事, “浓睡不消残酒”体现了她灵魂空虚、内心寂寞的精神状态。接下去, 作者笔锋一转:“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这一转笔很有气魄, 既使词显得波澜起伏, 跌宕有致, 又给前两句加深了内涵, 使上下文意产生了内在联系。“绿肥红瘦”真实地把经雨洗后绿叶滋润滑嫩, 而红花凋零的景象展现了出来。我们从李清照的前期词, 可以看出她豪放、开朗、性格活泼, 而且才华横溢, 有抱负。

2. 用浅俗、清新、明白如话的话语, 抒发自己对丈夫的“别愁”。

《一剪梅》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词的开头“红藕香残”营造的萧疏秋意勾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 并含有“青春易逝, 人去席冷”之意。“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客观景物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凉了来表达秋的到来, 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合在一起。因此,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赞赏说:“易安佳名, 精秀特绝。”而她“独上兰舟”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而是她遣愁的方法之一。然而, 这不过是像“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 过去双双泛舟, 而今日独自击揖, 眼前之景, 只能勾起往事, 这愁又怎能排遣得了呢?然而, 李清照毕竟跟一般女子不同, 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离别, 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自己。寓抽象于形象之中, 因而更觉生动具体, 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 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 但在喜悦的背后, 却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这才是真实的感情。

3. 以细腻缠绵的笔调书写离别之苦。

在中外文学史上, 文人描写爱情生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作为女性作家的李清照也不例外。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 开始美好的夫妻生活后, 但生活中免不了短暂分离, 描写夫妻生活的离愁别绪自然进入李清照的词作中。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 描写的是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丈夫赵明诚后, 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 遂三夜未眠, 作词数首, 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上片寥寥数语, 把一个闺中少妇寂寞难熬的愁态描摹了出来。下片写赏菊饮酒的情景, 最后三句“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是这首词作的点眼之句, 展现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情景, 表现了她因思念丈夫而显得格外憔悴。

二、后期词作

1. 以对比的手法抒写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

李清照经历了北宋和南宋政权的更迭, 经历了南渡的流亡生活, 反映在她的词作上, 往往把北宋昔日的繁华和南宋今日的苟安放在一起, 表达深切的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

如《永遇乐》:“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 抒写离乱之后, 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 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

2. 以凝练的家常口语刻画内心的孤寂心情。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没有生育孩子, 后赵明诚病死后, 再嫁张汝舟, 不久离异, 一生无子。到了晚年, 李清照孤苦无依, 内心充满孤独寂寞的心情, 在很多词作中采用通俗晓畅的家常口语表达深深的孤寂冷落之情。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代表词作。词人通过对秋天景物和自己感受的描写, 抒发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表现了孤独寂寞的情怀和心绪不宁的心境。

3. 流离孤苦的生活经使李清照词风迥变, 充满了对昔日幸福的怀恋。

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靖康之乱, 使李清照生活发生了巨变, 丧夫之痛, 游离之苦, 使她词风变为凄恻悲枪。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无论在心理情感的刻画上, 还是在情绪的变化和把握上, 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词中表现的感情是强烈而真挚的, 但词人把无形的愁和有形的小舟联系起来, 使愁变成了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这愁也就具有了可感性。因为词人从心理上感到它愁苦压人, 也就感到愁有了重量, 好像有千斤之重, 重到船都载不动了。这个“愁”不是个人之愁, 而是千千万万人之愁, 是国家之愁和时代之愁。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词人的身世之感, 反映了国家的沦亡、家庭的毁灭给词人带来的痛苦。

总的来说, 李清照是特定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环境孕育出来的绝代才女, 她的词作就是她一生的写照。她那缠绵细腻而又豪爽俊朗的笔触、幽怨孤寂而又天真烂漫的情怀, 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她的词作在宋代文学史上乃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迸射出耀眼的火花。

摘要:本文介绍了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词作的风格特点。前期词作主要描写了词人少女时期欢快自由的生活, 以及少妇时期的相思离别之意, 表现了她对自然的热爱、爱情的向往和离别的苦恼;后期词作主要通过家常口语的表现形式, 展现了国破家亡之恨和凄清孤寂之苦。

篇9:在对比中评析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是一代词宗。她的词作独树一帜,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她的词作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年轻时的活波俏皮,成年后的独守空房,晚年的以泪洗面读来宛在目前。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不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游东京、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在早年所作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真实地描述了她年少时一次愉快的郊游。几位少女驾舟游玩,不觉天色已晚,却丝毫不担心回家受家长的责骂,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这些著名的景物,好像一幅清新别致的图画。透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少女时代的成长环境,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健康地成长着。 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李清照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加上其细腻的笔法,景物和感情的交叉描绘,使得这个时期的词作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

成人后,嫁给了志同道合的赵明诚,丈夫在外做官,李清照留守在寂寞的深闺之中。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女性,她也有无法排遣的寂寞之情,刻骨的相思之苦。在《一剪梅》(红藕香残)中,她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的思念情怀: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改往昔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荡荡的思妇,她划船已不再“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而是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她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举目所见,不管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又放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之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她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跃然纸上。而在同时的《醉花阴》(薄雾浓云)中,李清照曲折委婉地抒写离别之怨、相思之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瘦”字是“词眼”,为全篇画龙点睛之笔。作者先以“帘卷西风”一句作动态描写,借助西风把帘儿卷起,让帘外的黄花与帘内以花喻比的人相互辉映,达到了花与人浑成一体,花瘦便人比花更瘦,形象地表达了闰中人爱情之深,相思之苦,写情至此,堪称极至。

歷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到了1127年,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国破家亡的苦难又让她更深切认识社会,再次拓展了她的视野,丰富了她的词的创作空间。我们来看看她被称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描述了她在凄风苦雨的黄昏到处找寻,似乎寻找昔日荡过的秋千和归来堂读书品茶的乐趣以及与她志同道合的亲人,然而一切都消逝了,眼前只有冷清凄惨的氛围。她只好借酒消愁,寒风中,曾为她传送过佳音的雁儿此刻从北国飞来,带来的却是北地沦陷的坏消息。她俯视满地凌乱的菊花,忆起自己曾自比黄花作词寄与丈夫的事,可叹花已残、人已老、寄无人,心更感凄楚,时间更觉漫长。而窗外不住敲打着梧桐叶的细雨,仿佛滴滴震颤自己充满忧思的心弦。这也正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曲折而又典型地概括了她南渡后飘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

晚年的李清照,朋友邀她春游散心,她人未出游,一想到溪上一对对游人追逐嬉戏的情景会使自己陷入辛酸的回忆,她便打消了泛舟的念头,含着泪水,写下了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流离失所、飘泊天涯的疲惫令她“日晚倦梳头”,国破家亡的悲痛使她“欲语泪先流”,心头的酸楚郁闷使她想通过泛舟双溪来排遣,但是国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年的凄凉,种种深埋于她内心的沉重愁绪又怎是那小舟承载得起的呢?李清照把自己沉痛的生命体验深植于她的词作中,倾吐了历史受难者的内心痛苦,使《武陵春》的“愁”更有内蕴,让后人千古传唱。

篇10:完颜璟蝶恋花聚骨扇词作鉴赏

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

金缕小钿花草斗。

翠条更结同心扣。

金殿珠帘闲永昼。

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

忽听传宣须急奏。

篇11:李清照的词作感想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句词中我最为感叹的是那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再美丽总有一天也有凋零的时候,辉煌过最后融入土地,这便是大自然的仁慈与无情。水流不停的奔流着,这是大自然的规则,无可违背。给人留下一种萧瑟的感觉。同时这句话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技巧将之呈现,并在这一瞬间凝为审美的精华,使之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

篇12:李清照——《蝶恋花》

【作者】:李清照——《蝶恋花》

【内容】: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

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

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怜春似人将老。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上巳:阴历三月上旬之巳日。

永夜:漫漫长夜。

恹恹:精神不好,像得病样子。

长安:本汉唐朝故都,后人遂以为京师之称。此处借指北宋府汴京。

认取:认得。

为:如果、假使。另说,当为了讲。

草草:指简单草率,不丰盛。

【赏析】:

篇13:李清照《蝶恋花》词作赏析

建炎二年春, 李清照抵江宁。赵明诚因母丧已于建炎元年三月至江宁, 久别的夫妇得以团聚。是年九月, 赵明诚起知建康府 (江宁) , 李清照与其暂居建康。但好景不长, 在建炎三年春二月, 御营统制官王亦率京军驻江宁密谋叛变, 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知后, 告诉了当时的江宁守臣赵明诚。但当时赵明诚已“被命移湖州”, 赵明诚也以此为借口临阵脱逃。赵明诚罢建康不久, 朝廷下旨令其知湖州。六月十三日, 赵明诚在池阳与李清照分别, 独赴建康拜见高宗。八月十八日, 赵明诚因患疟疾卒于建康。此时的李清照遭受了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 作于建炎三年的词作便表现了她此时内心的凄苦与担忧。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 作于建炎三年元月, 词以“归鸿”起兴, 寄托了词人的思乡之情。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官至太学博士, 清照应自小随父亲在汴京长大。大观元年, 赵挺之 (赵明诚父亲) 死后, 蔡京构陷赵家。此后, 赵明诚夫妇便屏居青州, 达十三年之久。由此可知南渡前李清照基本上生活于北方。南渡后, 气候及习俗的差异使词人难免感到陌生, 例如作于建炎二年的《添字丑奴儿·咏芭蕉》云:“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 不惯起来听”, 初来江南的词人对梅雨时节雨打芭蕉之声听不惯。试想如果当时局势稳定, 李清照或许很快就会忽略这种陌生感并去欣赏享受江南的美景, 也不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但此时南宋的局势紧急, 金人已攻陷了青州、潍州, 故园沦陷难回。此时的词人不仅思念故土更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担忧。所以,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 下阕云:“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建康当时处于备战状态, 即使有撩人的春色, 李清照也无心观赏。故乡的沦陷和南宋危急的形势就如秋风般更令词人心寒。

作于是年春二月的《临江仙》二首其一云:“春归秣陵树, 人客建安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词人此时已四十六又流落江南, 这与此前其安适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初经战乱的李清照来说, 此时其内心的烦乱忧愁可想而知。词人谓“老去”不仅说其年龄, 更指经历战乱之后心理。此时的李清照已无心像以往那般拘于个人的闲愁, 再去描写“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的闺中愁怨。南渡的李清照心系故国关心时局, 其二云:“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 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 南楼羌管休吹。”表面上感叹春日梅花的凋谢, 但却以“羌管” (此处指《落梅花》曲) 兼喻金人南下。这种动荡的局势应比早年的闺怨更令人憔悴。稍后的《诉衷情·枕畔闻梅香》、《满庭芳·残梅》、《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 三首词也是借伤梅抒发思乡之情表达对时局的担忧。《诉衷情·枕畔闻梅香》云:“酒醒熏破春睡, 梦断不成归。人悄悄, 月依依, 翠帘垂。”故园难返, 乡愁难遣, 忘了除非醉, 梦里或许还可重回故土。但酒醒梦断后, 仍要忍受怀念故土的煎熬。在《满庭芳·残梅》中李清照故作沉痛之语:“手种江梅渐好, 又何必临水登楼”, 本日日思念故土, 但词人反说江宁也可安顿, 不必登楼远望怀归故里, 这反将其内心的酸痛更加强烈地表现了出来。朝廷软弱无能无力收复失地, 而身为女子的李清照也只能以此来宽慰自己了。

是年八月十八日赵明诚因病卒于建康, 葬毕清照便大病不起。病起作《山花子》云:“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故土陷落、流落江南又逢丧夫, 大病之后的李清照, 心灰意冷, 再也没有了昔日的闲情雅致去“分茶”只是慵懒地卧在病榻上看那残月渐上纱窗。

《浪淘沙》 (帘外五更风) 是一首历来为人所称道的悼亡词, 清代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此词“凄艳不忍卒读, 其为德夫作乎?”李清照在《浪淘沙》中说:“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 宝篆成空”、“留得罗襟前日泪, 弹与征鸿。”昔日夫妻相聚的生活情景如在眼前, 回首过去, 而今已物是人非, 词人的哀痛悲伤难以消除。《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 也是悼念赵明诚的词, 词云:“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萧史与弄玉夫妻二人在凤台吹箫数年, 最后乘凤凰双双飞去。而赵明诚先李清照而去, 此时的李清照已步入中年又漂泊江南, 其内心的孤苦可想而知。

赵明诚死后不久, “时传赵氏有颁金之语, 清照惶怖, 尽将铜器赴外廷投进, 一路追随帝踪。”【1】作于此时的《清平乐》 (年年雪里) 云:“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李清照一路追随帝踪后又有追兵, 途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如此流落海角天涯, 必然令人苍老, 致使词人“萧萧两鬓生华”。在这样的情况下清照又怎还会有心情赏玩梅花呢?

综上所述, 由建炎三年的这十首词作, 读者便可以大概了解此时李清照作品中的情感变化趋势:其先前的闺怨闲愁此时已被思念故土、担忧时局、悼念亡夫等种种感情所取代。

参考文献

篇14:李清照《蝶恋花》词作赏析

关键词:李清照 女性情怀 故国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她以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形成了不同于男性词人的特色。她既在词里描写深闺孤独无依的生活,同时还抒发了南渡以后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形成了她凄清孤寂的女性情怀。下面通过对其词作的分析,来探究她的女性情怀。

一、[如梦令 昨夜风疏雨骤]:青春易逝的惆怅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词抒写风雨过后词人对“花事”的关切,既不乏闺中生活情趣的展现,又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伤。首两句说风雨残酒解不了春愁,结句“绿肥红瘦”将红花凋残、绿叶茁壮之对比跃然眼前,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寂寞深园中少妇惜春怜花无比惆怅的细腻感情,流露出春花易凋、青春易逝的无限凄婉之情,贴切而深刻。

二、[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离别相思的愁绪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钓。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我们从这首词中可以读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全词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开头五句便描绘出一个事事慵懒的闺中少妇,以“冷”“翻”“慵”“任”几个字将周围的景物都染上无情无绪的精神色彩,接着倒叙离别的情景,“欲说还休”真实地表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绪。词人轻轻点出离怀别苦后,又以侧笔写“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笔法婉转曲折。下阕放笔写别离,“休休”以重言加重语气,“这回去也”表明分别已非一次,“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苦语痛极。词的上片写临别的情景,下片写别时的情绪。整首词结构完整精致,思路清晰,各种愁绪都郁结在词的字里行间,却又并没直接抒写出来,欲说还休,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词更体现了词人与丈夫离别的愁绪,旧愁未了,又添新愁。使离别后生活的不可预知表现得更加清楚,更加动人。正如欧阳修《踏莎行》中所说:“离愁渐远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三、[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悼念亡夫的凄凉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此词是悼念亡夫之作。通过日常生活中触景生情的描写,抒发悲凉凄苦的感情。香断炉寒与情怀如水,情景交融。梅花初放的景色,本应使人喜悦,但词人却用“惊破”,“多少春恨意”来抒发感情。“惊破”二字用得很妙,表面上是写惊破梅心,梅花初绽,实际上词人被轻快的笛声惊醒,笛声勾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

本词抒情有层次,哀情由淡而浓。从“无佳思”到“情怀如水”,到“春恨意”,到“千行泪”,到“肠断与谁同倚”则是痛极之语,但是下面词人将断肠的感情及时收住,以“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收束全篇,其孤苦凄凉可想而知。所以,末三句不仅回到咏梅这一题材上来,而且抒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李清照的一生风云变幻,到处飘泊,尝尽了人生的颠沛流离之苦,孤寂凄凉。在她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心中再无希望,意冷心灰独自一人咀嚼人生的痛苦,如此凄凉之地,一事一物俱可以引发她的无限愁情,令人可悲,可叹!

四、[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怀念故国的痛苦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从这首词中可看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后面临的政治上的风险以及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这首词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抒发了她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其怀念故国的痛苦深切感人。

词的上片反复吟诵芭蕉硕大的枝叶遮盖住庭院,阴森灰暗,映衬出主人公抑郁的情绪。而在叶卷叶舒之间情感也经历着跌宕起伏。用芭蕉与雨来形容自己的怅惘孤寂的心情。而词的下片则通过反复描述南方夜雨连绵不断﹑冷冷清清的滴落之声,倾诉着来自主人公内心的寂寞。“伤心枕上”﹑“北人”﹑“不惯”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故国)的深切怀念。“北人”是什么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为何李词中有这么多凄清孤寂的情怀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作者的多愁善感;二是生活圈子的狭窄,使其才华和情志受到压抑;三是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使其难免离别相思的境况和“秋扇见弃”的心理阴影。

“诗家不幸国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清照词能如此享有盛名,除了本身文字的天赋,文学的涵养,在词中溢满情感外,她身处乱世所写出的深刻愁绪,或许才是令人着迷的重要原因吧。

篇15:蝶恋花李清照 答案

(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①罗②衣脂粉满③,④四⑤叠阳关,唱⑥到⑦千千遍。人道⑧山长山⑨又断,萧萧微⑩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⑾把⑿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练习题】

1.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4分)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4分)

【参考答案】

1.乱,即心绪纷乱。“乱”字真切传种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一噌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2.(1)词人抓住姐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姐妹离别情。(答挥泪送别的场景描写也得分。)

(2)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人了姐妹间绵绵的深情。

(3)“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色,又流露出对姐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的痛苦。

【赏析】

“泪湿罗衣脂粉满”,词作开首词人即直陈送别的难分难舍场面。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两个典型细节来作文章:“泪”和“脂粉”,词人泪流满面,自然要要袖子去擦拭,结果衣服上满是泪水,满是脂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无限的伤感。次写“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热泪纵横,犹无法表达姊妹离别时的千般别恨,万种离情,似唯有发之于声,方能道尽惜别之痛,难分难舍之情。“四叠阳关”,苏轼《论三叠歌法》中的说法可参为注解:“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由此观之,“四叠阳关”的说法无误。“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写姊妹的别离场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笔触,一来表现了词人的笔力纵横,颇具恣放特色,在其《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有“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似同出一机杼;二亦展现了词人感情的深挚。“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词人的笔触在结拍处一折,纷乱的思绪又转回现实。临别之际,姊妹们说此行路途遥遥,山长水远,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断”之处,不仅离姊妹们更加遥远了,而且又逢上了萧萧夜雨,淅淅沥沥烦人心境,自己又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词作上片从先回想,后抒写现实,从远及近,词脉清晰。

下片,词人的思绪又回到离别时的场景,但笔触则集中抒写自己当时的心境。“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直陈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这是和上片“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相呼应的。她的姊妹曾唱着“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歌词,为她斟酒送别。一般说来,同亲人分手的种种情景,常常是难以忘怀的。特别是思念心切时,更会去搜索记忆。词人以记不起饮别时的“酒盏深和浅”这一典型细节,真切而又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同时也是“方寸乱”的最佳注释。歇拍二句:“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的思绪依然飘荡在那令人难忘的别离场合,但词作的笔力却陡地一振,奏出与前面决然不同的充满亮色的音符。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像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厮守在一起。词作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蓬莱”,传说中的仙山。李商隐《无题》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此词不仅有李清照词作特有的抒写心理细腻、敏感的特点,更有笔力健拔、恣放的特色。以此特色来写离别之情,对一个女词人来说,尤显难能可贵。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篇16:李清照蝶恋花阅读答案

蝶恋花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探夫途中晚上宿昌乐县驿馆时怀念家乡姊妹而做的。【蝶恋花 李清照 阅读答案】蝶恋花 李清照 阅读答案。

8、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5分)

9、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6分)

答案

8.乱,即心绪纷乱。(2分)“乱”字在这里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词人与家乡姊妹离别之际(1分),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2分),一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9.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姊妹离别情。“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描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色,有流露出对姊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的痛苦。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姊妹间绵绵的深情。

8.解析:先审题,明确赏析方向;再审句子,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再看此字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最后形成答案。

9.解析:回答本题一定要立足全词,理解词人的情感;要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知识储备来理解;分析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词句,不能泛泛而谈,要指明此词主要的抒情方法。三点中任两点6分,一点三分,方法1分,分析2分。

下面再为大家提供一些作者的简介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上一篇:祝新店开业的祝福语下一篇:创业管理与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