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

2024-05-04

李清照声声慢(精选6篇)

篇1:李清照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译文二

空空荡荡无主张,冷冷清清好凄凉,悲悲惨惨好心伤。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休养?早起淡酒三杯,怎把寒风来抵挡?北雁南飞飞过楼,不认当年旧同乡。

菊花委地尽枯黄,人花共消瘦,有谁来怜赏?守着窗前挨时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听见黄昏细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淋透我心上。这一天桩桩件件怎么能一个愁字表明呢!

译文三

如同是丢了什么,我在苦苦寻觅。只见一切景物都冷冷清清,使我的心情更加愁苦悲戚。忽冷忽热的气候,最难保养身体。虽然喝了几杯淡酒,也无法抵挡傍晚时秋风的寒气。正在伤心的时候,又有一群大雁,向南飞去。那身影,那叫声,却是旧时的相识。

满地上落花堆积,菊花已经枯黄陨落,如今还有谁忍心去摘?守着窗户独坐,梧桐叶片落下的水滴,声声入耳,令人心碎,此情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概括了得?

译文四

我苦苦地寻觅着,在这孤独的世界中,满心悲戚这将要转暖的寒冷天气,最令人难以休息。三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这寒风?看到雁飞过,更让我伤心,这大雁是以前的相识呀。

曾经那么繁盛地开在枝头的菊花,如今已憔悴不堪,谁还有兴致把它摘来戴在头上?守着窗户,独自一个人如何熬到天黑?梧桐树上飘下一片片走完生命历程的黄叶,细雨一点一滴打在梧桐叶上,如同苦泪滴在心头。此情此影,哪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呀!

【注释】

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养息适应。

怎敌他:对付,抵挡。

损:表示程度极高。

堪摘:可摘。

著:亦写作“着”。

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鉴赏】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篇2:李清照声声慢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叠字精妙

到无法可想,唯有吟哦而已。

篇3:李清照名篇赏析———《声声慢》

这是向来为人所称道的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当作于赵明诚病故之后。

南渡以后, 李清照除和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有着流亡经历之外, 还遭受了一连串特殊事故的打击:南渡不久, 丈夫赵明诚便与世长辞;后来她又被诬告通敌;在战乱和流离转徙中, 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也荡然无存;此后又一直过着孤苦无依的漂泊生活。残酷的现实、苦难的遭遇、悲惨的命运, 往往使她这老年孀妇陷入极度的愁苦之中。本词即是通过对秋日黄昏景色的感受, 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 悱恻动人的笔触, 抒发了词人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的哀愁。

为了表现自己深沉的惆怅与哀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七对叠字: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这七对十四字用得十分大胆新奇, 也用得十分工整得体, 它使形式和所要表达的内容巧妙地融合成了一个整体。不仅使词在声调上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在意境上形成了一种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 在程度上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作者情绪的发展, 而且在内容上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一个孤独无依的孀妇寻求寄托和安慰而大失所望时的极端痛苦的心情。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高深的典故, 只用了浅近通俗的口语, 可是却写得字字有力、字字含情、字字传神, 的确堪称绝唱!

这七对词可分三层意思:“寻寻觅觅”, 词人在飘零转徙之中, 在暂得安身的寓所里, 四壁萧然, 阒寂无声, 秋日的黄昏渐渐降临, 一种空虚、孤寂、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顿觉心中茫然若有所失, 极力想思索寻求点什么。寻觅什么呢?是那昔日京华元宵佳节的欢快场景?是与赵明诚诗词唱和的甜蜜的爱情生活?还是那十分珍爱的金石文物?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已失去了, 都如过眼云烟一般一去不复返了。这四个字把词人在重重灾难的打击之下心神无主怅然若失, 极力寻求精神寄托的情态, 真切地反映了出来。本来想寻求慰藉, 但寻觅的结果, 却是大失所望, 一无所获, 于是更加感到“冷冷清清”。这一方面写出了秋日黄昏的景色和周围气氛的冷落、凄清;同时也反映了她感到孤寂落寞、凄然寡欢的神情。“凄凄惨惨戚戚”是紧接上两层, 写由于寻而未得和肃杀凄冷的残秋景色所引起的无限凄苦忧伤之情, 其句式显得十分急切迫促, 说明感情已经不可遏止, 所以直接倾泻而出。从茫然寻觅、到冷清失望、到直抒悲戚, 其感情一层深似一层, 而各层中每一词语的重叠, 更加深了词人悲戚的程度, 这就把她南渡以来在重重打击之下造成的精神创伤和凄苦愁闷的情态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出来。

巧用叠字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手法。比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的第一句“关关雎鸠”便用了叠字。以后在历代民歌和文人诗歌中叠字的运用也屡见不鲜, 但像李清照这样一开始就连用十四个叠字却是前所未有的, 这是词人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 所以历来为评论家们所击节叹赏。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 以一妇人, 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张端义《贵耳集》称:“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 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又使叠字, 俱无斧凿痕。”徐轨铁《词苑丛谈》也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 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几句的确是出奇制胜, 笔力过人。连续重叠, 却毫无晦涩之感, 反而显得十分妥贴自然, 流转如珠, 实在令人叹服。此后也有人专事重叠的, 如元人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 停停当当人人。”便是全篇均用重叠, 但这毫无真情实感, 纯属文字游戏, 比李清照这首词逊色多了。

在这十四个叠字总写了她的凄怆苦闷情怀之后, 下面便从各个角度来进一步抒写愁情: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长年的战乱, 不断的打击, 无尽的转徙, 已把词人折磨得病弱不堪了。又赶上这忽冷忽热、冷暖无常的恼人天气, 词人病弱之躯就更难调养了。这是在说气候异常, 身体难以适应, 也是直承前文在写愁情, 因为天气这般不如人意, 本来抑郁惨戚的心情自然更加凄苦难耐了。所以“最难将息”是语意双关的。

不仅天气十分恼人, 而且晚风也这般相欺: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词人说, 这天气“乍暖还寒”、时风时雨, 到傍晚寒气便更重了, 我只好喝点酒以御御寒气, 可是那晚上刮来的急风, 劲吹不已、寒气袭人, 这三杯两盏淡薄的水酒, 又怎么敌得住呢?这是明写以酒御寒, 难敌风急;却暗寓着借酒浇愁, 愁情难解的哀伤。因为这秋日黄昏、风雨凄迷, 词人块然独处于空房之中, 自然孤寂难忍。怎么排遣?只好借助于酒, 可是又觉淡酒无力, 仍然愁情难遣, 这真是“举杯销愁愁更愁”了。说是“淡酒”, 其实并不一定真的那么“淡”, 只因这百结愁肠、酒不能解, 所以觉得酒力不济, 着一“淡”字, 更点出了词人愁情的深重。这也同前两句一样, 都是由景而情、景中有情、笔法含蓄、情在词外。

正在词人极力排解忧愁而又难以驱遣的时候, 一群过雁又扣动了她的心弦: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暮色渐浓、长空雁过、凄唳长鸣, 词人翘首凝望。她望着望着, 忽然觉得那过雁也许就是“旧时相识”吧?于是更加感触万端, 格外伤情。这“正伤心”三字, 道尽了词人难言的酸楚:夏去秋来, 大雁南飞, 俗说鸿雁传书, 这雁从北方飞来, 词人多么盼望听到北方人民的新消息哟。正如她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中说的:“不乞隋珠与和璧, 只乞乡关新信息。”但而今大雁又能带来什么?除了沦陷区人民惨遭涂炭的悲惨消息外, 还有什么呢?这是令人伤心之一。词人过去也往往借过雁抒写愁情, 如她在少妇时写的《一剪梅》中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南渡前写的《念奴娇》中说:“征鸿过尽, 万千心事难寄。”但是在那些作品里, 词人看到过雁, 虽然也愁情满怀, 却总以鸿雁传书自慰, 似乎丈夫不久便会来信, 或早早归来, 心里总是充满着与丈夫团聚的希望和对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向往;而今看见过雁, 还能期望什么呢?丈夫已经与世长辞, 不仅云中不能再寄锦书来, 而且今生今世也永远不能相见, 所以这时的愁肠与当年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当时只不过是短暂的生离之愁, 而今却是永久的死别之愁。这是使她正伤心之二。词人说“却是旧时相识”, 其实并不可能真的如此, 但这一笔却含意深永、伤痛尤深。因为这南征的大雁, 词人当年曾在北方和平环境中相见, 而今却在战乱中在异地他乡再见, 这自然会深深地触动词人对国事、家事以及个人身世的极度忧伤, 这是使她正伤心的又一层意思。

词人就这样一一道来, 娓娓动情。使我们不仅看到了她怎样被围困在愁城之中, 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女词人的、也是民族灾难中许多妇女的痛苦的心灵。

过片仍然紧承上文进一步抒写她的孤寂与愁苦, 只是视线由广阔的空间转向庭院景色, 由仰望长空过雁, 到俯视满地残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词人是十分喜爱菊花的, 早年在《多丽》一词中她曾一再赞颂菊花, 并以菊花的孤高不凡自喻。但眼前的菊花却是落英满地, 被秋风秋雨摧残得枯槁、凋零了, 所以她说, 即使我非常喜爱菊花, 而今还有什么可摘的呢?这里是写景, 也是写人;是咏物, 也是抒情。词人看到这满地残花马上引起了自己无限的感伤与痛苦的回忆:自己当年也曾年少风流、才情横溢、踌躇满志;可是却变得“如今憔悴、风鬟雾鬓”了, 抱负、理想也如同泡影, 一个个相继破灭。这满地黄花的遭遇, 不正是自己眼前的惨痛遭遇吗?再说, 昔日与明诚共同赏菊, 明诚还能不时摘一朵可心的鲜花插在自己头上, 而今却是无花可摘无人相伴, 这怎不叫人百感交集、伤痛万分呢!

由于所见所感都是这样不顺心, 所以更感苦日难熬: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这两句语虽平淡, 却发人深思。黄昏尚且如此难熬, 那么漫长的夜晚又将怎样度过呢?真是凄苦万状、度日如年了。正如彭孙遹《金粟词话》所说的:“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 发清新之思, 词意并工, 闺情绝调。”“黑”字是个险韵, 异常难押, 而李清照却押得十分自然妥贴。这在宋词中除了辛稼轩《贺新郎》的“马上琵琶关塞黑”一句以外, 还没有人敢这样大胆用此险韵而又写得如此工整的。

正在词人因花及人、愁思不解, 独守寒窗、度日如年的时候, 那老天好像专与词人作对似的, 偏偏又下起了绵绵秋雨: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秋雨不断地、没完没了地打在梧桐叶上, 到黄昏仍然滴嗒有声。真是风萧萧、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雨打梧桐一声声, “秋风秋雨愁煞人”了。这里暗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来抒写自己的愁思, 并与上片“晚来风急”相呼应。这秋日黄昏的凄风苦雨, 一点点, 一滴滴!是打在梧桐叶上, 又何尝不是打在词人悲痛欲绝的心上呢!因为这时词人所感受到的不只是大自然的无情风雨, 更有那令人心碎的苦难的时代风雨呀!可真是: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全文的收束, “这次第”, 是指刚才所说的无限感触, 也指全词所写的种种不如意的景况引起的不尽愁情, 这的确不是一个“愁”字所包容得了的。这一笔既总括了全篇的内容, 也有力地点明了题意。用反诘语气来结束全篇更是发人深思、引人联想, 也更见词人愁情之多、忧患之深。

词人很善于用浅近贴切、清新自然的语言, 朴质不雕的白描手法, 以及情韵缠绵的笔触, 巧妙地把自然景物、生活细节与词人的感情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来写。这样既充分渲染了她所处的冷漠孤寂、哀愁满目的环境气氛, 同时也由内到外、由远到近、层层迭转、步步深入地刻画了词人复杂万端的内心世界, 从而使外在环境与内在感情融合交织在一起, 创造出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来。

读罢这首词, 一个年老无依、凄苦难禁的女词人形象便会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甚至她那怅然若失的神情, 那跌宕起伏的心潮, 那抑郁难平的思绪, 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 真好像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一般。这都反映了词人独到的艺术功力。

本篇是“词家少有”的经心之作, 全词布局周密、结构严谨。全词通篇叙愁情:开头三句, 总写心情的愁闷忧伤。中间分六层来写牵动词人愁肠的景物和事情:“乍暖”两句, 说气候不佳, 难以养息之愁;“三杯”两句, 说秋风凄厉, 酒不能敌之愁;“雁过”三句, 说大雁南飞, 触动思乡怀旧之愁;“满地”三句, 写花残人衰, 因花及人之愁;“守着”两句, 写日月难熬, 度日如年之愁;“梧桐”两句, 说雨打桐叶, 触景伤怀之愁。最后两句, 总结上述六层并与起首三句相呼应, 极言其愁情的多与深, 真是愁肠百结、忧思难解, “怎一个愁字了得”呀!

篇4: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关键词】声声慢;婉约;宋代

一、导语

《声声慢》是被誉为“婉约词宗”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佳作,在历代文人中颇受赞誉。作为一篇经典作品,被选入教材中也是非常自然的了。

二、李清照的《声声慢》赏析

现在仍以李清照的《声声慢》赏析为例,谈谈在中学课堂上对经典作品的解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读词的开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的时候,嘴张不大,口腔呼出的气流也不顺畅。作者用气流的不畅来暗示内心的压抑。“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里出现了一个“寒”字。“寒”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寒,二是心里寒,而作者重在写心境。“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内心愁,所以想要借酒消愁。“淡酒”,并非酒淡,而是愁重。“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词时正值秋日,北雁南飞。作者的家在北方而现在她却寄居南方,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李清照早年生活安定幸福,然而后半生却飘荡流离。国家动荡,家庭变故,丈夫赵明诚逝世,再嫁张汝舟,却又遇人不淑,还因此遭遇了一场牢狱之灾。与丈夫先前搜集的金石文物也遗失大半。这一系列的变故让她备感痛苦。在她的早期词《一剪梅》中曾經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寓鸿雁传书之意。也许就是这只大雁曾经捎回过丈夫的消息。而现在丈夫去世了,即使是风再轻,词人也觉得风急;即使是酒再烈,词人入口后也觉得寡淡无味。飞雁有家,而自己却没有家;飞雁有伴,而自己却形单影只。这难道还不悲吗?“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菊花,作者在这里不直接说“菊花”,二者相比,显然有色彩上的强调——“黄色”。而作者也不说“红花”,因为红色太艳。黄花堆积,好似自身多舛的命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着窗儿”,家没了,爱人没了,还能守着什么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细雨”不大却密,便好似作者心中的愁;细雨打在梧桐叶上,点滴作响,更像是打在作者的心上,让寒意更重、让愁绪更浓。于是作者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淡酒”、“雁”、“黄花”、“守”、“细雨”等方面共同组成了作者的愁,而这些给人的整体感觉都是“寒”。那么这种“愁”源自哪里呢?“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不久赵明诚逝世。这些都给李清照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所以,她的“愁”集中体现在了两个方面——故国之思、孤寂之苦。

若是只讨论到这里,那么本堂课的教学便与以往没有多少不同,但是笔者希望在讲清楚“愁”后,再向前走一步,引导学生从质疑、探究中,探寻出更丰富的内涵。

词的开头是“寻寻觅觅”,作者在寻找什么?她想要寻找的难道是痛苦吗?我们总是有这样的习惯,总是希望忘却痛苦,而我们苦苦追寻的则是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幸福的东西。李清照也一样。她要寻找的不是痛苦,而是快乐。那么,哪些东西让她快乐呢?(少女时期的天真烂漫,少妇时期的幸福甜蜜)同时,她还要追寻未来的幸福。每当想起这些东西的时候,即使是周身寒冷,她的心底也会燃起一丝丝暖意。

现在,我们是否可以从刚才所分析的意象中找出些“暖”的东西来呢?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么压抑的话词人完全可以不说,但她还是坚持把它说出口,为什么,因为她不想放弃表达的权力。“乍暖还寒”,天气寒暖不定,喻指心境寒中有暖,寒在痛苦,暖在追求和向往。再来看“雁”,雁是候鸟,它总是有规律地飞来飞去,也许一路上也是艰险异常,但大雁从未因为害怕困难而停止飞翔。雁不仅仅是忧愁的意象,更是作者在困难面前不屈精神的写照。最后是“黄花”,“黄”是色彩,而且是暖色。尽管它已凋零满地,但就像在废墟里盛开着的鲜花一样,同样带给人新生的希望,带给人温暖。总之,词人是用一连串的意象表达了她复杂的情感特征。而这种情感集中表现在了两个字:一个是寒,一个是暖。“寒中有暖”,这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这首词通过一系列个体意象所营造出来的独特意境。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是悲愁的,但生活本来就不仅有一种色彩,于是,寒中带暖,悲愁中又孕育着希望。她越是悲,越是顽强地追求幸福和理想。

我们还要注意一点,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耗尽一生苦苦追求的既不是建功立业,也不是名垂千古,而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和忠贞的感情。她没有那些男性伟大作家,如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激烈壮怀;也没有陆游“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壮志。她的追求看起来很有女性气息,甚至有些平凡,然而,对幸福和感情的追求又何尝不是每个女性共有的向往?那么,这种穿越时空的追求也就有了永恒的价值。她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更永远活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她属于历史,更属于永恒!

这首词一般人都认为是表现了故国之思和孤寂之苦,但是我们通过探究却理解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表达了作者坚韧不屈的精神。而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对于学生在人生中面临困扰和挫折时的态度与选择也许会有所启迪。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经典作品的解析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一点,那就是中学课堂绝不是对学生过去所学的简单重复和对课本内容的再次罗列,而应该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问题,形成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独特理解。

参考文献:

[1]何贤桂.蔡元培与中学精神.社会科学论坛,2004(2).

[2]马兆勤.高职实用语文.陕西:陕西师范中学出版社,2008.

篇5:声声慢 李清照课件

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李清照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四、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剪梅》mp3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学生:《月满西楼》)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一剪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二、美读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

2、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二、鉴赏:

(一)一提到《声声慢》,我们首先会想到哪一句诗词?(学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1、逐句分析

①寻寻觅觅

(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板书:动作——茫然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②冷冷清清:

(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环境——清冷 (应是轻读、降调。)

③凄凄惨惨戚戚

板书:心理——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2、归纳要点

①增强音乐美 ②曲尽思妇之情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学生: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1、三杯两盏淡酒

①列出有关“酒”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篇6: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1、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2、设计特色:联系作者的生平与其他作品感受本词中沉重复杂的愁情;联系法国诗人克洛岱尔的译文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通过联系本板块其他词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练习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二、教材分析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1)基本要求: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理解《声声慢》中语言和情感抒发的一致性;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能运用常见的鉴赏术语对作品进行鉴赏。

(2)发展要求:体会并总结本板块四首词在选材和写法上的共同点,从而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2.(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声声慢》中的“愁”的感悟和表达如此沉重复杂的愁的表现手法。

(2)本课内容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声声慢》又是其后期的代表作品,故通过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格特点的认识。

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初中教材有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内容情感和写法上难度相应低一点。联系与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李清照其人其词和婉约派词有一定的接触,但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格特点没有深入明确的感受。

2.学生在意象和表达“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五、重点难点

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

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

3、比较鉴赏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感受。

(2)提出预习中遇到的字词句文意等方面的疑问。

2.教师的教学准备:与上课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以《如梦令》导入

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声声慢》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后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朗读,初步感受。

1、生齐读。

2、听录音朗读。

录音朗读有何可借鉴之处?(词中平声音字较多,平声音的延长性使感情深沉苍凉。故朗读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以传达深沉的愁苦情感。)

(三)全词赏析

1.作者怎样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确:直接抒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①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②借景抒情: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

3、紧接着词人写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天气。“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4、这愁苦如何排遣?结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结果愁更浓重。)

明确:(1)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

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酒之淡更显愁之浓重:借酒消愁尽管愁更愁,但最起码有醉时的片刻解脱,而酒不管怎么喝却片刻都压不了悲愁,是酒太淡还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晚来风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南宋词鉴赏辞典》作“晓来风急”,哪个贴切?(能自圆其说即可,锻炼对整首词的感受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①“晚来风急”承前“乍暖还寒”,秋天的晚上与白天温差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较多,且夜晚更显凄苦,衬托愁苦的浓重。

②“晓来风急”,古人有晨起喝扶头酒的习俗。下阕的“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与之照应,白天尚且无法排遣愁苦,更何况是凄苦的漫漫长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来的夜晚,也许第二天又是如此,“晓”使愁苦煎熬的时间显得很长,可见其浓重。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确:“雁”点明秋,象征离愁。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似曾相识”如何理解?

明确:① 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5、紧承上阕仰望天空,下阕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作者俯视地上黄花)

“满地黄花”: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如何理解“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1)“有谁堪与共摘”:当年也曾与丈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而今“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过雁,不想摘地上黄花,只好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细雨”?

(1)梧桐叶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2)雨丝象征愁丝。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8、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9.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四)比较阅读:

法国诗人克洛岱尔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比较《声声慢》与《绝望》,就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谈谈看法。

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

九、板书设计

直接抒情 “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

借景抒情 淡酒、急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十、作业设计

1、背诵《声声慢》

2、思考课后练习4(page68)

3、比较本板块四首词,总结其艺术上的共同特点。

上一篇:有关主席团工作计划下一篇:核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