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李清照

2024-04-26

品李清照(精选7篇)

篇1:品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是学者兼文学家,苏东坡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是名门闺秀,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知书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对诗词曲赋无不通晓,词的成就最高。无忧无虑的天才少女,父母的掌上明珠,上帝的宠儿,饮酒、作诗、填词、游春、赏花、泛舟、登山,蜜糖般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热情开朗,大胆率真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情窦初开却又羞怯矜持的大家闺秀惹人怜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伤春惜花,多愁善感的闺阁小姐闲愁万种,别具风情。少女时代的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一首首小令,语言清新,词意隽永,初露诗坛,在名家汇聚大宋已引来大批粉丝。

篇2:品李清照

爱情是人生最华美的乐章,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李清照18岁与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诗词唱和,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鉴。俩人都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每次饭后一起烹茶,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答中者先喝,可是赢的`人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这是何等的琴瑟和谐。后世词人纳兰性德悼念亡妻时,想起他们的故事,写下“赌书消得泼茶香”的诗句。在不准自由恋爱,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

史家称宋亡于党争,司马光和王安石这两位位高望重的文学巨匠政治巨头,因政见不一,斗得热火朝天,你方唱罢我登场,元祐党人执政,必定把改革派的人一网打尽,改革派的人上台,必定把守旧派的人置于死地,李赵两家也不可避免得卷入政治的漩涡。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罢职远徙,处理这个案件的正好是丈夫的父亲赵挺之。同时朝廷颁诏令,元党人子弟一律不得留京为官,悉数迁往外地,又诏:“宗室不得与元奸党子孙为婚姻。”李清照在京无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回原籍明水,投奔先前被遣归的家人。面对政治、家族的双重压力,夫婿赵明诚不但没有休妻之念,而是多方周旋奔走,为李家陈情,宽慰清照,短暂分别,期许夫妻终有团聚的那一日,患难之中更见夫妻情深意重,七夕,李清照写词“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离愁别绪,期盼团圆。

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后赵明诚出仕远游,李清照幽居独处,饱受相思之苦,写下大量诗词,表达了她的闺愁情怨,缠绵悱恻。“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惦念丈夫,盼望书信,凭栏远眺,夜露清凉,月已西沉而不自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佳节,把酒赏菊,触景生情,伊人比萧瑟秋风中羸弱的瘦菊还要憔悴寂寥,深秋怀人,感人至深。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的妙笔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李清照的相思词含蓄典雅,浪漫多情,愁而不怨,哀而不伤,绣口一吐,惊绝世人。情愁一杯,醉了整个大宋王朝。

篇3:品李清照

李清照词作已大量散失, 据《李清照集校注》 (王仲闻) 刊定, 流传下来的尚有78首, 除有争议的35首外, 余下的词中写酒的竟多达22首。李清照引酒入词, 可以说醉翁之意不在酒, 透过其中的“酒气”,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当时的情感和心态。借酒抒怀, 以词言情, 李清照的咏酒词从自我形象的塑造出发, 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 重在表现自我的内心世界。从词中, 我们可以看出她少女时代的天真与欢快;夫别独守的孤单和期盼;丧父后的愁苦与悲哀;丧家亡国的凄凉和悲怆。可以说, 其咏酒词主观上完全是自我心态和情感变化的笔端流露, 当然同时其心态和情感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的内涵与价值。总的来说, 李清照的咏酒词可以分为三个比较清晰的时期:少女时期, 少妇时期, 晚年时期。不同时期的咏酒词又表现了词人不同的心态和情感:助兴的酒在词中言其乐;消愁的酒在词中言其忧。

李清照引酒入词, 借酒融心情, 展现了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不同情感, 其原因何在?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家庭与个性诸方面分析, 不难看出其词酒之缘。

一、社会原因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 正是社会极度动荡, 北宋政坛矛盾重重, 斗争尖锐复杂之时。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重大转折时期, 对内专制与对外妥协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政治特征。尤其是对内的政治专制与思想文化钳制对于民族心态的内缩、颓废和脆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腐朽的专制, 必然要设法抑制广大社会精英分子参与政治、改造社会的热情。于是, 他们一方面加强对官方哲学———儒学的宣传和改造, 以奴化广大士人, 使之成为顺民, 唯最高掌权者的意志是从, 另一方面则以美酒佳人、田宅厚禄等腐蚀士人, 引开他们对社会政治的注意力, 诱使人们远离权力斗争的焦点去宴安逸乐, 消磨人生。这当中, 酒被狡猾的宋代帝王当成了维护政治权力的神奇武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可以说对宋代整个文恬武嬉、燕安纵乐的时风起了指示和倡导作用。一代文人士大夫在这种由统治者提倡和纵容的醇酒—美女—歌舞三合一的文化娱乐习俗的浸泡中, 消解了雄心壮志, 驱走了逸怀浩气, 只顾在所谓“浅斟低唱”的歌延酒席上风流自赏, 不再像唐人那样英气勃发、纵横四海以求进取了。但同时, 外患依旧频繁, 匈奴入侵, 女真犯境, 北宋统治者只有割地求和。

内忧外患的处境使得许多有才之士不得重用, 有功之臣遭到排挤与诬陷。而像李清照这样的有识之女, 在封建意识空前强化的宋代, 更是遭受迫害和摧残。宋代提出了“女戒”, 不准女子参与政治, 不准与朋友交游往来, 只能躲进深闺里生活, 面对残酷的封建压制。李清照有才有识却报国无门, 只有借酒消愁, 表达内心的惆怅和满腔的爱国情怀。她把酒词作为干预生活的武器, 作为反抗现实的工具, 国破家亡之苦, 夫丧别离之悲, 政治迫害之忧, 一切愁苦都只有斟在酒里, 写入词里, 通过“酒”、“词”自然地流露出来。

二、家庭原因

从家庭环境、身世、风俗等方面的影响探求李清照饮酒习惯的形成, 不难看出客观条件的作用。李、赵两家不仅是仕宦之家, 而且均为学术氛围极浓的家庭。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里, 父母都是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父亲李格非是著名的经学家, 北宋“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生长在诗书传家的仕宦门第, 亦擅文藻。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 更兼资质聪明。浓郁的文学氛围, 丰裕的生活条件, 特别是父亲的性格、学识, 都明显地影响着李清照。她受父辈朋友的往来交际、煮酒设宴之影响, 亦颇好酒, 也经常同文人墨客摆酒设宴, 共叙友情, 在这样的自由开明的环境中, 形成了其活泼、开朗天真的性格, 以及饮酒的习性。

李清照于18岁出嫁, 其夫赵明诚为著名的金石学家, 公公赵挺之官至丞相, 他们都很有文学修养, 她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 与丈夫感情和谐, 可谓伉俪情深。明诚癖好金石, “易安居士毕生与之同志”;明诚“每遇苏黄诗文, 虽半简数字必珍藏”, 清照则“诗情如夜鹊, 三绕未能安”。无论是踏雪寻亲, 还是赌书斗茶, 都显示了和谐的夫妇之情, 这在封建社会是极少见的, 这样的夫妇关系也使得他们能经常一起饮酒赋词, 共斟共饮。这加深了李清照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平生的饮酒习惯也成为其思恋丈夫的一种传统方式。

三、个性原因

李清照是多才多艺的女词人。她的作品处处显露着自我的独特的个性文化。只要接触她的作品就会感到其不同寻常的古代女性气息。这种独特的气息在其咏酒词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可以说, 独特的个性也是其引酒入词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清照身上处处显示与封建风范礼俗不协调的气质。封建时代不承认妇女有独立的人格, “三纲六纪”、“三从四德”的规范, 使得她们只能“主中馈, 唯事酒食衣服之礼”, 丝毫没有参加社交活动的权利, 更谈不上独立表示政见的自由。但李清照却识度超群, 敢于标新立异, 酷嗜学术文章, 突破了传统观念的禁锢, 她敢说、敢爱、敢恨, 形成了鲜明的个性, 敢于在艺苑文林中逞才使气, 与衣冠须眉比试高低, 以致饮酒赋诗填词, 许多“不规范”的行为在“贵族小姐”的身上体现出来。

篇4:对话李清照

翻开一卷《漱玉词》,淡淡墨香袅袅袭来,夹杂着岁月的沉淀与暗香,在鼻尖萦绕徘徊,拨动心弦。

你的一字一句衬在泛黄的纸上,徐徐倾诉着你的幽思愁绪,点点滴滴,这次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就这样深陷在你凄凄惨惨的词句里,思绪随着时光的洪流追溯到过往,追溯到那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凄凉的院落里。

墙角青梅下,你正静静地安坐,细眉凤眼,明眸皓齿,一袭轻衣素衫,扮得妆容淡雅,一手持卷,一手敛袖。直待清风吹过,撩起鬓角几缕青丝飘动,露浓花瘦,薄汗轻透。我就这样痴痴地望着你,听你所听,想你所想。你的一吟一咏,一愁一伤,都化作了一滴滚烫的泪,滴在我疼怜的心上。

“位卑未敢忘国忧”“欲将血泪寄山河”。乱世中,多年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你一路艰辛,一路坎坷,追随着大宋王朝苟延残喘的步伐一路奔波,到头来,终究难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身为一介“闾阎嫠妇”,你只能将满肠愁绪化作点点墨香,在月明云高的夜晚,独自倚楼而叹,愁白了青丝,怨红了双眸。

你忧郁的样子,瘦成了东篱那朵菊花,菊花酒盏,你醉卧在遍地残瓣的花丛中,红颜憔悴,浓香吹尽,露浓花瘦,无人问无人怜,苦守在对赵明诚的思念里,挣扎在山河破碎的绝望中,浅浅地吟唱着那凄凄惨惨的秋季。

或许,你曾拥有过令人艳羡的爱情,或许,你也曾沉湎在郎情妾意的甜蜜之中,但那昙花一现的美丽终究没能长久。似是命运不公,断了你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却又是天机巧设,成就了你注定不凡的一生。

所有前世的旧梦也只能是纷纷扰扰之中难以遣怀的慰藉,读你的人生就像晓风牵出残月静静挥洒出幽幽清辉。照在一弯逝水中,映出一番孤寂的梦,有无尽的滋味,凄美地撩人。

识尽了喧嚣红尘,拥堵繁华,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你独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叹息,踏碎了满地的忧伤……

轻轻地,轻轻地。

我合起书卷,嗅尽最后一缕墨香,怀着对你的万般崇敬,躲到九百年后小城的一个角落里思绪万千。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2013级3部11班

篇5:品李清照

你从晨光中走来,温文尔雅。你口中轻喃着,对我诉说着你的过往,句句如同花瓣落下,洒进我的心房,漂浮,沉思……我望见那道美丽的光向我奔来,那个美丽的身影呈现其中,那背后,则一半明媚,一半忧伤。

你出身得贵不可言,年少的你度过了幸福美好的年华。你——曾在春色中弄花香满衣;你——曾误入藕花深处,不知归路。那时年少,不知愁,顾盼间,风华正荗,芙蓉满面,脉脉含情。

诗中,我仿佛看到了调皮自在的你,娇小的身影穿梭在莲花间。“怎渡,怎渡,惊起一滩鸥鹭。”惶急的桨声里洋溢出你青春的情趣。

那天,你在园中与人嬉闹,转过廊,瞧见了来访的他,红了脸,却低头把青梅嗅。一如以往的幸运,你收获了美好的爱情,你轻轻地扬着嘴角,双眼盈满了幸福的甜浆。

然而美好日子终究难久留,你的目光又投向了那金兵南下的铁蹄,你那一叶轻轻的扁舟,载不动浓郁的愁绪,忧郁的清泪跌撞在泛黄的诗页中。你的憔悴凋零了小小的黄花,望着那一轮惨白的弯月,倾听着夜的无奈,灰白无常。回忆悄无声息地、肆无忌惮地在脑海萦绕、盘旋,微风轻拂,才觉察已泪流满面。跌落的泪珠,哭泣的玫瑰,把凄苦诠释得淋漓尽致。屈指流年,拾起落红,再黯然独走。惆怅的情绪融入淡酒,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家愁,情愁,国愁,这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千年了,你那千年的眼神,跨越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生命里的辗转,满腹的辛酸,凝重沉淀在一条无尽的历史长河中。

那就是你——婉约东篱!

作者:廖雨倩

指导老师:唐再兴

篇6:李清照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身世背景简述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一、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锦衣玉食、吟诗颂词的安逸人生。她的许多闺房诗词以感情细腻、辞藻清丽而闻名一时。这一方面得自家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是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李清照自幼聪慧,在父亲的培养熏陶之下,工诗词,能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非常好;另外一方面,美满的爱情和家庭为李清照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婚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一起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和整理,共同见证了东京汴梁的繁华岁月。

1、走向自然,眷顾花草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以拓展胸襟,陶冶情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流传甚广的《如梦令》真实描绘了李清照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年华。“沉醉不知归路”、“惊起一滩鸥鹭”,既写出了少女轻松活泼的心情,也映衬出李清照“学诗漫有惊人句”的才情。

2、琴瑟和谐,伉俪情深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同样出身士大夫家庭的赵明诚。两人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婚后生活非常甜蜜。赵明诚当时21岁,正在太学读书,因此与新婚妻子聚少离多。

独守家中的李清照不免心生闲愁,常常写词寄给赵明诚,诉说相思之情。《一剪梅》、《醉花阴》等婉约柔美的佳作,就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酷爱金石研究,为了收集字画、书帖、古器等不惜倾其所有。李清照对赵明诚的这一嗜好非常理解和支持。她平日荆钗布裙,千方百计地缩减支出,将省下的家财用来支持赵明诚的金石考据事业。久而久之,李清照也对金石考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与赵明诚一道搜求古文奇字,共同鉴赏、校勘,倒也乐在其中。

二、物是人非事事休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沉醉不知归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陪伴她的只余下无限的愁苦。赵明诚死后,李清照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为他营葬,后因身体不支,一病不起。重病之中,支撑她活下去的信念就是达成赵明诚未竟的心愿,写完一本会聚夫妇二人考据成果的《金石录》。

人生命运的剧变,也引起心境和词境的变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失去了丈夫,她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意义和亮色。往日大雁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与慰藉,如今见到大雁,引发的是绝望与伤心;从前见菊花,虽人比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而今黄花憔悴凋零,则隐含着生命将逝的悲哀。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据史料记载,李清照在病中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在颠沛流离之中又遗失了许多收藏珍品,生活得极其窘困。这时,有媒人给她介绍了一位名叫张汝舟的书生。作为一个柔弱的女子,李清照在动荡的时局中很难生存。在饱尝了人生的艰辛后,她渴望有所依靠,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于是,她在媒人的安排下见到了张汝舟,感觉他是个举止得体的君子,便嫁给了他。这一年,李清照49岁。谁知,张汝舟本是个贪婪自私的小人,他迎娶李清照,并不是为了与她相互扶持、安度晚年,而是为了霸占她手中的珍贵文物。这些由李清照与赵明诚共同收集的字画、古器等珍品,可谓价值连城、举世难求。张汝舟为了得到这些宝物,先是对李清照甜言蜜语,遭到拒绝后就凶相毕露,对李清照百般虐待折磨。忍无可忍的李清照毅然决定结束这段婚姻。

在古代,只有男子休妻,女子是不能随意提出解除婚姻关系的。无奈的李清照不得不向官府提出诉讼,检举了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虚报考试次数以求得官职)的行为,并要求与张汝舟解除婚姻关系。依照宋代法律规定,妇女起诉丈夫,即使罪状属实,也要坐牢两年。而李清照仍然告到了官府,可见决心之坚、勇气之足。官府最终判决张汝舟罪名属实,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后入狱。后来,李清照的亲戚翰林学士綦崇礼得知此事,出面帮她疏通,李清照才得以于入狱九天后被释放。

二、欲将血泪寄山河

如果说改嫁之痛是李清照晚年的第一个悲剧,那么国仇家恨则是伴随她后半生的另一块心病。在南方漂泊的日子里,李清照一刻也没有忘记故土,没有停息忧国忧民之心。作为一个闺阁女性,作为一位婉约词人,李清照有此爱国之心是难能可贵的。

赵明诚死后,朝廷传出赵明诚曾送给金人一把玉壶的谣言,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原来,在赵明诚病重期间,友人张飞卿曾带一把玉壶来看望他,此事不知为何被误传成“通金”。为表明丈夫的清白,李清照决定将夫妇二人收藏的所有珍品都进献给朝廷。于是她追随宋高宗赵构逃亡的路线南渡,经越州、明州辗转至奉化、台州,后来又从温州返回越州。流亡途中,李清照所携文物珍品被金兵、盗贼甚至官兵盗走大半。建炎四年(1130),宋徽宗看到人多不易逃跑,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看到一国之主只顾自己保命,心中无限失望。她最终没能追上皇帝,进献朝廷的愿望终究没有达成。

绍兴三年(1133),宋高宗突发奇想,提出派人赴金看望宋徽宗、宋钦宗,并与金谈论议和事宜。满朝文武听后没有一人敢去,这时,韩肖胄自告奋勇向宋高宗请命。关心国事的李清照了解到此事后,心潮澎湃,满怀豪情,提笔写下一首长诗赞颂韩肖胄的义举。其中,“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一句尤为感人肺腑。第二年,金兵南犯,宋高宗再次弃都而逃,李清照流亡到金华避难。皇帝的软弱、朝廷的无能使她心灰意冷,愁容满面。当有人请她去双溪泛舟时,她惆怅地写下了千古传唱的《武陵春》。

后世鲜有人知道,李清照与宋朝的权臣秦桧有亲戚关系,她与秦桧的夫人是表姐妹。然而,李清照与他们从不往来,即使是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踏进秦家半步。

四、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烛残年的李清照孑然一身,心灵的凄苦“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平日里做的无非两件事情,写词和完成《金石录》。李清照有一位姓孙的朋友,生有一个女孩,天资聪慧。李清照十分喜欢,便对这个女孩说,愿意将自己毕生所学传给她。谁知这个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听后,不由得凄凉万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满腹才学得不到价值的体现,甚至得不到承认。这让李清照在形影孤独之外,更添一份心灵的寂寞。

不久,李清照终于完成了倾注毕生心血的《金石录》。此时,丈夫的心愿终了,离愁别绪涌上心头,李清照吟出了那首催人泪下的《声声慢》,勾勒出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晚年。

篇7:李清照

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后期的诗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因为她的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之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还有《渔家傲》中婉转的梦境,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的纪念馆座落在泉城——山东济南大明湖畔。

人物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

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代表作品

《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尤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夏日绝句》等。

上一篇:消防安全疏散演习作文下一篇:三学三跟进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