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词风

2024-04-18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精选5篇)

篇1:李清照前后期词风

浅谈人生经历对李清照词风的影响

摘要:文学创作的一个最表层的来源就是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作家就不可能写出作品,因为无从下笔。而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人格追求,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宋词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又一个高峰,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其中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李清照的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内容与她的生活经历忧戚相关。本文将对她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分别进行品读赏析,以分析其人生遭遇对她心境、写作题材以及词风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 词风 遭遇 转变

李清照,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亲李格非藏书甚富,由于家庭的原因,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词。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一、李清照前期幸福美满生活中的词

易安前期作品多写其少女时代和初为人妻的悠闲生活,描绘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李清照置身于文化气氛浓厚的书香门第,耳濡目染父母的人格教育与开明教育,使得她幼年起就活泼自由、率真坚强。她并不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勤于女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遨游在书海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基底,而且培养了自身的修养和气度。

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短短三十三个字,讲述词人回忆起那次去溪亭玩的经历。那天玩得太高兴了,大家都喝醉了,等兴头过去,才发现天色已晚。急忙把船往回划,谁知却认错路了。船被划到了密密层层开满藕花的水面深处。大家着急着把船划得飞快,想赶快回去,结果惊飞了一滩鸥鹭。这是她自由烂漫的闺中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她活泼洒脱的形象。

《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又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源于她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响约重来。”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李清照自己的心境的大胆描写,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是对封建时代礼教对女性束缚的反叛,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人格模式的冲击,具有积极的反封建意义。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少女的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二、李清照后期凄凉悲苦生活中的词

好景不长,宋室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王室无力抵挡金人势力,全面溃退,徽、钦二宗被掳,北宋政权灭亡。这时李清照携带她和丈夫辛苦收集的文物字画南逃。然而,赵明诚染病不治而亡,这对无依无靠的李清照无疑是晴天霹雳。人生一连串的打击降临到了她的头上,国破、家亡、夫丧的痛苦让她一个人承受。这种痛苦较之于前期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愁思要沉痛得多。如果说伤离怨别只是一种生离之愁个人之愁的话,那么,南渡后的痛苦则是一种死别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不幸交织于一处的愁思。这一切却须她一个人默默地咀嚼承受。所以,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 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其主基调是抒写这种愁思。在词中,她的形象是孤独无依、又要保持个性、志趣的嫠妇。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在敏锐地体会天气、气候、时间的细微变化。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清照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背弃的天涯沦落之悲。孤独使她能够敏感地抓住自己内心的情感起伏以及外在的身体感受。综观全词,层层面面无不染上愁之色彩,多层次言愁。缘情布景,情随境迁,情也各有微妙之不同,但归结一个“愁”字。情景婉绝,浑然一体。在《念奴娇》(南渡前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句子,得以体现出她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敏锐捕捉,“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关着。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词人对环境变换的敏锐贯穿其前后期的作品,说明了“敏感”是她性格特点中的一部分,且并没有因她坎坷的经历而发生根本改变。

《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和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一首抒发昔盛今衰的词。金灿灿的落日, 象一团熔化了的黄金。深沉的暮云, 如同相合的白玉。烟染新柳, 笛吹梅怨, 春意是那样的浓郁。元霄佳节到了, 女友们驾着香车宝马, 来邀自己出去观灯。而她却以“转眼难道没有风雨” 作借口, 谢绝了酒朋诗友的邀请——“ 人在何处”——尽管天气融合,佳节可赏, 可是我现在在什么地方呢?我是流落他乡的人啊!哪有心思玩赏呢?下片起首六句, 忆旧。回想当年, 中原繁盛时期,自己颇多闲暇之趣, 也很重视元霄节。那时,自己戴上嵌镶着翠鸟羽毛的帽子, 插着“拈金”装饰的“雪柳”,向人们夸耀自己打扮得多漂亮。“如今”开始转写今日的衰败境况——现在,自己憔悴不堪,头发蓬乱, 两鬓微霜, 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隔着帘子,听听别人的欢歌笑语。一个在“中州盛日”多暇,“偏重三五”的贵妇人,如今竟然憔悴得忧悉“风雨”,“怕在夜间出去”,只好隔着帘儿,“听人笑语”。这种判若两人的心理变化,正是那个**的年代,给作者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个人的历时变化,寄寓着国家盛衰的沉痛感慨。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想要诉说苦衷,眼泪却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我太多的忧愁。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通观全词,处处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上片极言眼前暮春的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

再如《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词中都隐隐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上片忆旧。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三四句当写丧偶之后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下片伤今。“生华”意为生长白发。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取意为看着。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

总之, 对比李清照前后期的生活,以及在此背景下所创作出的作品,不难看出生活的巨大转变正是作者文学作品风格转变的最重要原因。李清照前期词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同后期词一道构成了清新婉约的独特词风,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正是在李清照这样一位细腻的女性视角下的女词人所特有的感受,才能写出如此委婉精准,情真意切的千古名篇,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参考文献:

[1]杨莹骅.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2]张乃良.李清照自恋型人格倾向论探[J].榆林学院学报,2004(6):85-87.[3]张友亚.李清照的后期词作、诗作[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8(1):42-43.[4]朱晓燕.李清照主题创作中的人格魅力[J].保山师专学报,2007(1):72-74.[5]万丽蓉,王永革.李清照词前后期创作风格浅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4):75-78.2012级 汉语言文字学 赵昕芮(201211000336)

篇2:李清照前后期词风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尤其是她那自成一格的词作,最为后世人所称道,是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一代宗师。她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易懂。李清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中,个人的心里历程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这表现在她的词作中,就是前后期词风的巨大差异。其前期的词风表现为清新明快、活泼婉媚、真挚缠绵的特点;而后期的词风则表现为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创作

1、婚前部分

在北宋末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父亲仕途稳步升迁的稳定家庭环境下,她的爽直、自由不羁的个性逐渐被培养起来。相对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天真少女的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率真的心灵较少受到扭曲。明辨这一点,方能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苏轼的影响。表现在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 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博雅能文,不仅传授给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养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须具备的艺术才能。在父母人格性格的潜移默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天赋得以充分挖掘。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和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使得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性格洒脱、性情率真、超越尘俗,也同样铸就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与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阁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时期写出来的词,语言欢乐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具有天真烂漫的率真美。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作者以白描手法引出新意、用淳朴语言度入音律的脍炙人口的小令。语言自然流畅,笔调极其轻松欢快。用“日暮”、“藕花”、“鸥鹭”等一系列客观事物,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的荷花日暮图。又用“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动词,在这幅画面上渲染上一层迷离灵动的愉悦气氛。把景、物、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唤起读者的美好想象,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同时,一位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率真洒脱的少女形象也跃然纸上。除此而外,渴望美满爱情生活是李清照追求人生美好幸福的又一集中反映,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从这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的闺中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充满了开心与快乐。这首词的上片描写少女荡秋千尽情嬉戏的场面。自由自在的少女宛如一只快乐的小鸟,在“露浓花瘦”的暮春时节,气候冷暖适宜,着“轻衣”而荡秋千,以致浑身“薄汗”玩得酣畅淋漓。下片写客人来访,少女匆忙躲入闺中这样一个忙乱的小场面。“蹴罢秋千”,稍作休息,却正好碰上了客人来访,为了躲避来客,慌张不知所措到“袜刬金钗溜”。像李清照这样大胆、真率、任性的少女,有如此过度的害羞与紧张,暗示着来客与她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毕竟不是一般少女,临进闺房之门的一刹那,她寻找借口“依门回首”,峰回路转,佯装“却把青梅嗅”,暗地里端详来客。“嗅青梅”这一动作描写,把这位天真活泼、爽朗可爱的少女,从急切希望看清来人是谁,到发现令人爱慕的少年郎时那种芳心欲动,心潮难抑的难以言传的内心活动,细致传神地勾画了出来,真是细致入微,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首词形象抒情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一个“细”,描写细腻传神,特别是心理描写。

[1]

2、婚后部分

在中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格局中,李清照可谓是幸运至极,她和赵明诚的结合可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相对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为李清照个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又一种良好的氛围环境。李清照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其自主、自强、自信的性格最终走向定型。爱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沓而至,她在诗作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挚缠绵的柔情。如《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作者以活泼、清新、浅俗的语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实际上,她并不担心丈夫分心到梅花上,只不过借这样一个题目与丈夫逗趣撒娇。少妇的柔情婉娈在这些夫妻日常生活画面中得到徐徐展示。但是,随着赵明诚的宦海起伏,他们夫妻不得不面对离别之苦。尤其是在结婚十几年之后的一次长时间离别,让李清照受尽了相思之苦。离别就在眼前,而相聚却遥遥无期。离情别思汹涌而来,她被相思愁绪所包围了。李清照许多抒写相思之苦的名作,大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中饱含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夫妻团圆的期盼。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凋零殆尽,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的凉意。自古以来,冷落的秋天就是一个典型的悲伤怀人的环境。在这萧瑟的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了作者孤寂愁闷的心情。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又让我们看到了她对幸福的期待与自信,对丈夫的深情眷恋,对美满婚姻的回味,让她在期待的失望中又满怀希望。下片写别后的相思,脱口而出,自然感人。“花自飘零水自流”写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对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于是,这种恋情、别思再也没有办法排解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之情“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以消失,它可以从外在形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情不自禁地钻入“心头”。

这首词集中抒发了作者对丈夫的深挚情感,吐露了不忍离别之情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阁倍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作品的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蕴了无尽的情思。

夫妻分离,这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了极大的悲愁与苦闷,于是她把这些情感倾诉于笔端,并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这一时期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除上面提到的《一剪梅》之外,这时期词中还有许多著名之作。如《醉花阴》、《小重山》、《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词。在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这段时期是生活在希望与焦灼的等待之苦中的。但是,在这些词中,虽是写生离之愁苦,但悲伤中仍包含着期盼,冷清中也有热烈的渴望。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前期的词作,因为社会安定,家庭环境宽松,婚姻美满,内容多写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及闺阁之情,多体现生活的悠闲方面,即使在写他们夫妻之间离别相思的词作中,我们仍能看到希望。因此,这一时期的词风主要表现出来的是清新明快,活泼婉媚,真挚缠绵的特点,而南渡之后我们再也看不到了清新明快的调子。词人从生离的希望走向了死别的绝望。

二、李清照后期的词创作

随着“靖康之变”后的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和饱尝背井离乡、漂泊动荡的生活之苦后,其词主要抒发伤时感旧、怀古悼亡之感,词风表现出的是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的特点。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往日曾写到的“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那种活泼俏丽,“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如梦令》)那种逸兴消失了。有的只是国破家亡,孤身流落他乡的凄楚与忧愁。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写于作者南逃后寓居金华的晚年,其时,作者已年逾五旬。词中所写暮春的景色是非常迷人的:天气转暖,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但由于已是“物是人非”,词人仍然是“愁永昼”,从早到晚精神颓靡,懒得梳头打扮。“事事休”既指丈夫早逝,残生孤寂无比,也指山河破碎,内心无比伤痛,二者糅合在一起,因而“欲语泪先流”。作者曾几度打起精神,像他人一样“也拟泛轻舟”,但终因“载不动”的愁情而打消了这一念头。

历来诗家喻愁的种种形式,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也有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这里李清照却说:“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不落俗套,别开生面。船能载重,而说载不动愁,则其愁之多,不言而喻。

李清照的名篇《声声慢》也是她后期词中抒发愁情的经典之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形象地描绘出残秋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诗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的之后的悲痛。这里,既有诗人与当时人们所共同感受到的国破家亡之恨,背井离乡之愁,又有个人所具有的晚年丧夫,没有儿女,孤苦寂寞,辛酸艰难的生活体验。全词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形象地再现了词人南渡后孤苦无依,走投无路的处境和百计难解,欲说还休的国难家愁,低沉的调子中微露愤激的情感。这首词的开头连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字,这是作者在声调艺术上的大胆创新,这样的开端,在宋词中是绝无仅有的,博得了人们的称赞。和李清照同时代的罗大经说:“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2]周济也认为“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3]的确,这七个叠字用的非常好,它不仅使词在声调上抑扬顿挫,和谐悦耳,而且在表达感情上也层层深入,步步加深,细腻地表现了词人的心境。“乍暖还寒”是九十月之交的暮秋时节,此时人们特别容易得病,其实这是词人情绪恶劣的曲折表现。词人不说环境之冷清,心情之凄惨,而将身体不适的一切原因都归之为外界的“乍暖还寒”的气候,词人故意避开现实环境和内心深愁,想借口外界原因而自我安慰。其作用是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哀愁。既然归之外界,词人就用“三杯两盏淡酒”来抵寒,事实上还是在借酒浇愁。恶劣的情绪终究难以回避,所以,词人借“雁过也”,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在这时候,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在周围一片沉寂的冷漠中,大雁蓦然闯入,使人有“空谷足音”的感受,但这种感受不是喜悦,而是“伤心”。因为大雁到了秋天,由北而南,躲避严寒,李清照也是北方人,避乱南下,与大雁似乎是“旧时相识”,于是就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词人把投向秋日长空的目光收回到空寂幽静的院落内,映入眼帘的却是“满地黄花堆积”的凄凉景象。这里满地憔悴,无人赏识的菊花,不也象征着词人晚年孤独无依,寂寞忧愁的处境吗?无论是“旧时相识”的大雁,还是“满地黄花”的新知,引起的都是物是人非的感觉,光景今昔不同的愁苦。“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白天凄苦无聊,夜晚总可以在睡梦中忘却,词人于是盼望着黑夜的到来。但是,愁苦煎熬中的词人,到夜晚真的就能入睡吗?

结句是全词各种描写的总结。面对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黄昏细雨,这一连串的光景,以及在这种光景中的万般滋味,就非一个“愁”字所能概括。所以,词人喊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哀鸣,便戛然而止,留给人无限的深思。

整首词从头到尾全是写景,可是,人们并不认为它是景物词,而认为它是一首极好的抒怀词。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地把感情寓于景物中,达到了古人所要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地。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4]在这些好像纯属写景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词人无限的愁情。

整首词通篇突出了一个“愁”字。而这首词中的“愁”已经大不相同于早期作品中的“愁”了。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所道的是“闲愁”,“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的是一种对丈夫思念的“离愁”、“相 思之愁”。这种愁都只是儿女情长的个人之愁,而且在那种“愁”的心绪中,她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对爱情仍给予了无限的希望。而这首词所笼罩的“愁”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前“愁”的范围,不再只是个人的闲愁离愁,而是把国破家亡的痛苦,颠沛流离的生活苦难,自己对国家时局动荡不安,社会政治风雨飘摇的堪忧都融合、浓缩于这个哀怨缠绵、无穷无尽的“愁”中了。这也正是李清照前后期词情感上的差异。南渡之前,是写生离之愁苦,悲伤中包含着期盼,冷清中又有热烈的渴望。而南渡之后词作表现的则是一种死别之悲苦,是人生了无趣味的生不如死的煎熬,是一种彻底的绝望。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寡居,孤苦无告的命运巨变后,她的心境和词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期间,她的词风表现出的是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总之,特定的社会生活及个性心理历程对李清照的词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词在前后时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美:由活泼灵动,温馨缠绵到哀怨低沉,苍凉沉郁。艺术上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描写抒情真挚感人,意境优美深远,语言平淡出奇却又耐人寻味,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与一般婉约词有明显的不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注释:

[1]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2]《鹤林玉露》转引自《李清照词赏析》。

[3]《介存斋论词杂著》,转引自《李清照词赏析》。[4]《人间词话》,转引自《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参考文献

篇3:论李清照词风的流变

一、清新爽朗、悠闲风雅的少女时期

李清照在一个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长大, 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 在朝为官。做过太学禄、太学正, 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耳濡目染, 幼年即通文墨, 聪慧颖悟, 才华过人。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 踏出重门深院, 划小船, 荡秋千,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因此, 这一时期, 李清照作品词调轻快, 活泼烂漫, 洋溢着青春活力, 犹如她的词作: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 加以入时的华饰, 光艳明丽。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犹如芙蓉花一样正在展放。女子美目流盼, 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 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担忧。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 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 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 舞动一只彤管, 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月光里, 花影下, 玉人双双, 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

总之, 李清照的前期词, 通过闺中生活的写照, 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生活的向住与追求。在艺术上大胆独创, 不落樊篱, 不论就题材的选择还是由此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独树一帜, 给当时的词坛带来一股清风。

二、相聚离别、哀怨淡雅的思妇时期

在古代, 在那种“父母之命, 媒约之言”的风俗下, 很多女子都“所嫁非偶”, 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自己的幸福,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李清照却是幸运的, 她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 两人情投意合, 生活和谐, 这一段婚姻生活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然而,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婚后两年, 赵明诚出仕, 两人常常分离两地, 有时数月不见, 有时甚至一年半载不见, 这样的聚散离合常牵动着李清照的心, 这一时期李清照写了很多闺怨词, 用以倾诉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如: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 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本词描摹了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丈夫不在身边, 白天不好过, 黑夜更难挨。重阳佳节, 丈夫不在家, 玉枕孤眠, 纱帐独寝。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愁绪不仅没有消减反而更浓重。

这一时期易安词中的愁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纯粹的愁, 也不单单只是一种纯粹的痛苦, 这种愁绪是作者闲适生活之余的“闲愁”, 是暂时之愁, 是作者爱的闲愁, 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而且在淡淡的愁之外还往往流露出对自然美景对生命的热爱, 以及对美好爱情和理想生活的渴求, 在这里李清照哀怨而能自拔, 凄苦而能自解, 表现哀怨淡雅的风格。

三、孤苦无依、凄凉哀婉的漂泊时期

公元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 金兵入侵, 宋室南渡。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 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129年,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病故, 她漂泊沦落, 孤苦无依。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 颠沛流离的生活体验, 失去亲人的哀怨痛苦, 使得李清照的后期词内容上更加广泛, 思想上更加深刻, 意境上更加深远。如:

清平乐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上片忆旧。回忆踏雪寻梅折梅插鬓的快乐与幸福, 以及词人婚后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下片伤今。词人漂泊天涯, 远离故土, 年华飞逝, 两鬓斑白, 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词人南渡后, 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 沦落漂零。最后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清照所说“风势”, 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梅花”以比美好事物, “难看梅花”, 则是指国家的遭难, 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 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 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她早年的欢乐, 中年的幽怨, 晚年的沦落, 在词中都约略可见。饱经沧桑之后, 内中许多难言之苦, 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了出来。词意含蓄蕴藉, 感情悲切哀婉。

总之, 词人漂泊南方时, 其词作流露出深深的乡愁, 家愁与国愁。这一时期的愁已不单单是个人一己之仇, 而是负载着整个民族的大恨, 涌动在词人后期中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愁苦, 感人至深, 词人在愁苦中透露出凝重和苦涩。

综上所述, 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 生活变化使得她的词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 词作主要描写无忧无虑的闺阁生活, 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爱与向往。嫁为人妇后, 词作主要抒发词人对爱情的勇敢表露和大胆追求, 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甜蜜与惆怅。而经历了国破家亡后, 她的视野得到极大开阔, 词人不再浅吟低唱相思离别苦了, 她的忧思和哀叹将个人的不幸与国家民族灾难联系到一起, 词作主要反映作者的亡国之恨, 盛衰飘零之苦。李清照的词, 因其词作与国家, 时代的紧密联系, 在我国词坛上大放异彩。

摘要:李清照的词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 抒写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愁。李清照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少女时期, 少妇时期, 孀居时期。本文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出发, 研究李清照词的风格流变。

篇4:李清照前后期词风

关键词:李煜悲剧感情前后期词

李煜的词一般以来是以亡国(公元975年)为界限,分为前期与后期。其中,前期词被认为受花间词影响较大,内容仅限于表现男女之情或奢靡的宫廷生活。虽比花间词作品清新自然,但价值不大。宋元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李煜肉袒出降,软禁为囚的这一亡国契机,使其后期的词作突破了原先狭小的宫廷范围,升华到了人生的悲剧体验。

但笔者认为,李煜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与李煜本人内在的悲剧感情相联系,前后期词中的悲剧色彩具有一致性,不能以亡国这单一界线为根据,将其传承的作品截然分开。本文将从李煜的生平经历和词作所流露的感情来分析论证这一点。

一、李煜前期的词

李煜于公元937年出生。作为当时中原王朝的南唐渐次受到别国的影响。公元960年,南唐由于受到后周的军事危协,去帝号,改称国主。李煜于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在看似高高在上的君主帝王生活中,李煜的生活与情感实早已蒙上了一层阴影,只是到亡国这一事件才凸现出来。这片阴影一方面来自长兄的猜忌:在李煜继位之前,当时的太子弘翼“恶其有奇表”,并对李煜有无形的震慑力。李煜不得不远离政事,表现出自己的归隐之心,其间有《渔夫》二首。另一方面,是在继位后处处面临艰险处境,一举一动都受到宋人的监视和挟持。宋人无名氏《五国故事》中言:“煜袭位,因登楼,建金鸡以肆赦,太祖闻之大怒。”李煜不得不束手称臣,年年向宋纳贡取悦宋帝,以维护自身的地位。这些恐惧与悲伤的感情可以从他的词作中略窥一二。如《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词的开篇就描写宫殿内的享乐生活:红日已高,金炉内依旧香气缭绕。宫里的地毯也因舞女而起了皱。佳人们的舞姿更是令人沉醉,所以不时地嗅花蕊的清香来解酒。这一切似乎都在夸耀宫廷的幸福生活,可最后一句“别殿遥闻箫鼓奏”,“别殿”指什么呢,是南唐的某个宫殿吗?不尽然,皇帝在此殿,南唐的别殿应该是寂静的。这“别殿”恐怕是不远的宋人的宫殿。李煜虽然在此享受着美女佳肴,但依然不能释怀,依然担心不远处的宋军前来进攻。这眼前的一切,给他的只是表面的浮华,更多的是不确定性。李煜自己也不敢确信,昨夜的美女与笙歌,到明日是否依旧属于自己,他怀疑现世真实的拥有。这种恐惧,害怕失去的悲剧感情是李煜永远摆脱不了的,欢快的情怀徒然变得悲伤惆怅起来。又如《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襄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虹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耶唾。

词的上片全写女主人的唇,通过红唇、丁香颗以及歌唱时的樱桃状来描写,令人觉得难以摆脱花间词的格调,但词的下片,与其说是女子的解酒撒娇,不如说是李煜借她来表现自己企求一醉方休的心理,希望狼藉的酒渍能掩盖内心的苦楚。李煜不过是抓住人生中匆匆而过的一点欢乐来掩盖生命中深沉的痛,麻痹一下太过清醒的灵魂罢了。他的人生说到底不过是场巨大的悲剧,只有些许的转瞬的欢乐。《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描写李煜与小周后恋情的词,恐怕是李煜唯一释放了内心忧伤的真正欢乐的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煜前期的词在表面的奢华与享受中,其实是暗含了作为受压抑君主的内心无法排除的悲伤。在尽情描写宫廷繁华生活的背后,总透露着一种悲剧色彩。这一时期的被压抑的精神生活和复杂的矛盾处境虽不像后期表现得明显,但却是其悲剧的起始与来源,是不容忽视的悲剧存在。

二、李煜后期的词

宋元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软禁为囚。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煜在四十二岁生日时被御赐的牵机药酒毒死。前后共十三年,其间后主“此中日夕只以泪洗面”(宋·王钰《默记》)。亡国这一事件,使他不再像以前一样有所顾忌。以前不堪忍受的感情压抑,偷生的耻辱,所有暗积的悲伤情绪全部得以淋漓尽致的倾泻,倾吐为词。所以,他不必刻意渲染,不必藻饰雕饰,哀歌应口而出。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李后主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国破家亡的深切悲伤无时不刻不萦绕在其心头,进而表现在词的字里行间,使人愈读愈悲,愈发感受到人生的沧桑变化和悲剧情感。

如《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此词为李煜被俘北上后怀念故国、追忆往事所作。回想南唐的山河美景,如今却已国破家亡。在此岁月中,李煜不仅仅承受着肉体的折磨,更体味着人生的悲剧。只一句“垂泪对宫娥”,就勾勒出了亡国之君的悲剧人生。另有一些词作,虽不像火山喷发一样激烈,却在平铺中透露出更深沉、更绵延不绝的悲剧色彩。如《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以其最纯真最诚挚最敏锐的心灵去体验人生的变幻。在宋朝的十多年里,即便是林花春红的凋落也使他感受到宇宙的悲剧。生命的短暂无常,挫伤苦难以及无法挽回的遗恨就像长逝的东流水,不可能使其倒转,故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此刻的悲剧感情已不需要遮掩,类似的“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惆怅,将其亡国之恨和对人生孤寂、悲剧的领悟表现出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种只有自家可感的悲剧人生的情愫,永远流淌在他的词作中。

我们再来看《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叶嘉莹女士评价说:“李煜此词的章法之周密与气象之博大,又都并不出于有意之安排,他只是以纯真与倾诉为其感受与表现的基本态度,而却使地各方面地成就都本然地达到了极致。”开头两句,便把天下人尽都包罗在内。春花与秋月,使我们感受到李煜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已升华到了本能的高度。这是因为李煜人生悲剧体验的深刻性是一般人所无法比拟的。故乡明月同样临照他乡,而此时已为阶下囚的李煜,只要一联想到当时的豪兴,怎能不惆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表现的滔滔无尽的气象和超越古今的气度,更是把李煜个人的悲剧情感升华到了普遍的高度,人人可以感受之。

李煜后期的词作,通过真率诚挚之笔调写出了在臣如虏耻辱和亡国的痛苦里,感叹易逝、短暂、无常的人生悲剧,在词作中流露无法释怀的人生沉思。李煜不仅概括了自己的悲剧人生,更总结了一般意义的人生悲剧,使这种悲剧情感化为每个人可以感知的共通的感情,令读者产生共鸣。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煜前期的词,在极尽描写宫廷繁华生活的背后,总透露着一种悲剧色彩。后期的词,则是直接、尽情地表现个人内心的亡国之恨和对人生悲剧的感受,抒发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篇5: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目录

摘要 ……………………………………………………… 1 关键词………………………………………………………1 清新明丽 哀怨淡雅……………………………………… 2 沉郁感伤 凄凉哀婉……………………………………… 5 参考文献………………………………………………… 11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内容提要】: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是首屈一指的,她的一生以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后期多伤时感世之作,词风沉郁感伤,凄凉哀婉,这一切都与其个人遭遇有关。【关键词】:词风 明丽 沉郁 遭遇

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外,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

以一个女性,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

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略带哀婉淡雅的相思;南渡后,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伤时感世,悼亡思乡,风格“沉郁感伤”②,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这都与其身世遭遇及个人的性格命运 有关。

一、清新明丽‘哀怨淡雅’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于了她灵气。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且看下面的一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③”

词人当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李清照是热爱大自然的,这首词是最好不过的证明。当不知归路时,词人竟发起争渡的雅兴。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少女的天真活泼,极有情趣。

然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好景不长,这位天真烂漫的少女便拥有了爱情,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

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一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父母之意,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万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一爱的甜美。这个爱情故事给李清照的妙笔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请看这首《减字花木兰》。④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霞彤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此时她的词充满离愁别绪。有词为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⑤

读罢此词,淡淡的凄凉袭上心头。红花残时,秋凉席也凉;独坐

小船,凭舷眺望,看鸿雁是否带来家信。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对远在异地的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思夫之情挥之不去,这首词不像《如梦令》那样欢快,显得凝重,流露着淡淡的哀愁。

词人内心的相思之情还体现在《醉花阴》中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写的,它通过悲伤分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笼罩在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气: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五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人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倒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侯、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相对来说,她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而对单调的生活,使不禁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前期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这就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思想表现。

总的说来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形成了两种风格,第一种风格因未婚

流连于自然及婚后的甜密往往呈现出明朗轻快;第二种风格因婚后分别产生相思之苦而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就是其南渡之前的总体词风导向了。

二、沉郁感伤、凄凉哀婉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本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饮二宗,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的知府,不想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作战,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脱逃而羞愧。赵明诚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鱼水之合。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而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丈夫在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此时的李清照已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婉约派的代表了,掷地有声的言语让堂堂七尺男儿都为之汗颜,的确柔弱之中阳刚之气凸显得十足,这在以前是绝无仅有的。

好景不长,赵明诚急病身亡,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

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失家之后的李清照便开始了她后半生的凄风苦雨般生活。

第一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对李清照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同时他还想支配她的自由。当李清照发现二个人志趣大异,同床异梦时,她以超常的勇气和胆识快刀斩乱麻,在短短两个月内甩掉了张汝舟这个包伏。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一次极其危险的实验,是指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能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感幸,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性,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狼,以破釜沉舟的胆子做好了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

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的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不令她沮丧,不让她产生一种孤独的凄凉呢?于是对赵明诚的思念,对孤独的感慨便汇集在《声声慢》之中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城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前三句可以说把一个生长于贵族之家,中经丧乱,家破夫亡,如今过着飘零生活的词人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愁未消,新愁又起。传递书信的鸿雁不能带来她家乡的书信,寄信的人己与世长辞,家破之悲,国亡之恨,夫亡之苦,一齐涌上心头,最后归结到一个“愁”字作总写。此外,还有《浣溪沙》、《好事近》、《南歌子》、《临江仙》等都是她的晚期作品。反映了一颗深受伤害的孤独的心情,表现了哀婉凄凉的词风。

丧夫之后的李清照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可是在那时,国已不国,君也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北人”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

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遣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公元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告奋勇。愿昌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者,父母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感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僬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沼,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 一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抷土”

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李清照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引用历史上

名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栏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洗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如果我们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当然这种国破家愁化作的是深沉悲怆的词风。

当然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李清照更多的是拥有一种旷世的孤独。古代社会讲求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但她却被看作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现两千年,长夜如磐,风

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尊。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金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

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比较坚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洒清杯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这就是她后半生真实的心灵写照,特别是在晚年孤苦伶仃之时又后继无人,那种寂寞无人相知便通过词幻化出凄凉哀婉之美。

总之,词人是“独创一格;⑦的,她的家事,她的生平遭遇,铸就了她前后的时期不同的词风,无论如何,她和她的词都将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相关文章:

略论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思想内容09-11

李清照写作04-13

品李清照04-26

钓台李清照04-30

苏轼李清照05-17

李清照论文题目05-02

李清照声声慢05-04

百家讲坛李清照讲稿04-07

关于李清照论文题目05-02

李清照诗词赏析范文06-13

上一篇:智能检测技术复习总结下一篇:性格心理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