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之李清照

2024-04-09

寻寻觅觅之李清照(精选9篇)

篇1:寻寻觅觅之李清照

寻寻觅觅之李清照经典名人故事3000字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章丘明水镇)。她仰慕陶渊明,佩服他蔑视权贵、回归田园的精神,渴望寻找一份心灵的净土,于是,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为书房题名为“归来堂”,又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之句,自号易安居士。清照的这个自号里,寄托了她的傲视情怀,即使身居陋室也觉得心安。可是,她的心真的能安定吗?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学识渊博,是当时著名学者。

他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母亲也是名门闺秀,知书识礼。可以说,李清照一出生,就掉在蜜罐子里,她是在温暖幸福中,度过了十分快乐的童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诗书礼乐的熏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再加上家中往来客人,多是文人政客、达官贵人,独特的政治氛围,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所以,她小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独特的环境氛围,文学艺术的濡养,很自然地熏出一颗诗心来。清照用一颗敏感诗化的心,细细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寻觅着内心的美好和纯真。她写景抒情,品评他人,头头是道。她的才气也随着她的诗文,流传开来。她十余岁时就作了《如梦令》,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她在诗中享受着自然之美,她流连于花间溪畔,沉醉忘了归路。同时,少年也是情窦初开之时,对异性有了敏感与好奇。她在诗中编织着自己的爱之梦。18岁那一年,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人都出身于官宦之家,可谓门当户对。他们都喜诗词,爱文学,日日在一起调琴吟诗,猜书斗茶,乐不可支,更为重要的是两人有共同的志趣爱好——金石研究。

特殊的家庭门第,才子佳人的相知相悦,他们的结合该是多么的幸福!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是一对恩爱的鸳鸯,灵魂合一,爱心相印。这在那个不能自由恋爱的封建时代,有这样美满的爱情,是多么的难得!新婚时,清照就是那个含羞带娇、温婉多情的小女子,陶醉在幸福的甜蜜里。她的词《减字木兰花》记录了当时喜悦自矜的.心情: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新婚是清照爱情幸福的起点。此后,她常和赵明诚在婚姻的小溪里如鱼戏水,恩爱相欢。曲径回廊,花前月下,斗室之内,卧榻之上,两人吟诗接续,调琴作画,研究金石,留下了多么难忘的生活画面!然而,明诚在外做官,清照闲居在家,两人聚少离多。一次次,离歌声声,似乎有意在考验我们的女词人,为她提供创作的灵感。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从这些凝聚了清照才情和愁思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赵明诚的眷恋是多么的深浓?无论是相守还是分离,她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王后,他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王子。如果清照和明诚就这样一直相守到老,该多好。可是,天妒红颜,命运偏偏弄人。从个人角度看,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无疑是幸福的,但他们的婚姻又受到政治和时局的影响。李赵两家在政治的舞台上时浮时沉,而李清照也因赵明诚的失官和复官,与他时聚时散。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围攻汴京,掠走了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等数千人,北宋灭亡。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被破坏,归来堂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车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她和明诚的婚姻,也在战乱中经历着考验。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平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之和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1128年,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她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一改易安词婉约愁苦的风格,慷慨激昂,讽刺当时朝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不思进取,表现了她坚强豁达、叛逆勇敢的爱国情怀。这首词也似乎暗含有对丈夫赵明诚的不满和警示。这哪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柔软女子的心声呢?倒像一个视死如归的勇士在引吭高歌!字字有力,铿锵悦耳,锤击着失节的赵明诚的心。他听着清照吟咏这首诗,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第二年(1129年)赵明诚被诏回京复职,但不幸病倒,不治而亡,年仅49岁。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如一叶孤舟,居无定所,各地漂泊,身心疲惫。在无数个晨昏交替中,她用回忆和思念慢慢疗伤,书写着心灵深处的恋歌,诉说着无尽的凄凉和愁苦。如果聪明的清照能守着这份感情,痴痴地念想,一直到终老,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第二次失败的婚姻。对于她的改嫁,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活所迫。据李清照所著《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及南宋人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孤独无依之中,绍兴二年夏(1132年),曾再嫁张汝舟,秋八月离。原来张汝舟娶她,并不是真正的爱慕她,而是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想把它们据为己有。

其实,在李清照南渡的过程中,许多文物已经丢失,当婚后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原形毕露,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像李清照这样坚强聪明的女人,眼里岂能揉进沙子?岂肯受那窝囊罪?李清照到处搜集张汝舟的材料,发现他还有营私舞弊、骗取官职的罪行。于是便一张状纸,告到了朝堂,揭发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罪名成立,被除名编管广西柳州。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三年徒刑,尽管如此,她还是高昂着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大堂,选择了离婚。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也身陷囹圄。可能是她的才名广播,影响太大了,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才关押九日就获释了。此段婚姻前后不满百日。这次婚姻的失败,彻底泯灭了李清照的爱情之火。从此,她在漂泊无依、孤苦寂寞中,继续着她的诗词创作,继续着赵明诚未尽的事业——《金石录》的编纂工作。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开禧元年(12)刻书。当她看到《金石录》装刻成书时,她饱经沧桑的脸上该露出会心的微笑了吧。那是对情深意笃的丈夫的深情爱恋,也是他们爱的见证。但在一个又一个漫漫难挨的日子里,她在思夫、失家、离国的痛苦中,忍受了怎样的煎熬?品尝到了多少刻骨的愁苦啊?品尝了旷世的孤独后,李清照吟出了奠定她婉约词风格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一生,既有幸福的童年,也有浪漫的爱情;既有相思的甜蜜,也有婚姻的痛苦;既有丧夫失家的孤独,也有爱国的情感。她在甜美和坎坷中,尝遍了人生的况味,演绎了一生的妩媚和风情。

篇2:寻寻觅觅之李清照

【作品介绍】

《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原文】

篇3:寻寻觅觅之李清照

李清照词作已大量散失, 据《李清照集校注》 (王仲闻) 刊定, 流传下来的尚有78首, 除有争议的35首外, 余下的词中写酒的竟多达22首。李清照引酒入词, 可以说醉翁之意不在酒, 透过其中的“酒气”,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当时的情感和心态。借酒抒怀, 以词言情, 李清照的咏酒词从自我形象的塑造出发, 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 重在表现自我的内心世界。从词中, 我们可以看出她少女时代的天真与欢快;夫别独守的孤单和期盼;丧父后的愁苦与悲哀;丧家亡国的凄凉和悲怆。可以说, 其咏酒词主观上完全是自我心态和情感变化的笔端流露, 当然同时其心态和情感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的内涵与价值。总的来说, 李清照的咏酒词可以分为三个比较清晰的时期:少女时期, 少妇时期, 晚年时期。不同时期的咏酒词又表现了词人不同的心态和情感:助兴的酒在词中言其乐;消愁的酒在词中言其忧。

李清照引酒入词, 借酒融心情, 展现了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不同情感, 其原因何在?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家庭与个性诸方面分析, 不难看出其词酒之缘。

一、社会原因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 正是社会极度动荡, 北宋政坛矛盾重重, 斗争尖锐复杂之时。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重大转折时期, 对内专制与对外妥协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政治特征。尤其是对内的政治专制与思想文化钳制对于民族心态的内缩、颓废和脆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腐朽的专制, 必然要设法抑制广大社会精英分子参与政治、改造社会的热情。于是, 他们一方面加强对官方哲学———儒学的宣传和改造, 以奴化广大士人, 使之成为顺民, 唯最高掌权者的意志是从, 另一方面则以美酒佳人、田宅厚禄等腐蚀士人, 引开他们对社会政治的注意力, 诱使人们远离权力斗争的焦点去宴安逸乐, 消磨人生。这当中, 酒被狡猾的宋代帝王当成了维护政治权力的神奇武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可以说对宋代整个文恬武嬉、燕安纵乐的时风起了指示和倡导作用。一代文人士大夫在这种由统治者提倡和纵容的醇酒—美女—歌舞三合一的文化娱乐习俗的浸泡中, 消解了雄心壮志, 驱走了逸怀浩气, 只顾在所谓“浅斟低唱”的歌延酒席上风流自赏, 不再像唐人那样英气勃发、纵横四海以求进取了。但同时, 外患依旧频繁, 匈奴入侵, 女真犯境, 北宋统治者只有割地求和。

内忧外患的处境使得许多有才之士不得重用, 有功之臣遭到排挤与诬陷。而像李清照这样的有识之女, 在封建意识空前强化的宋代, 更是遭受迫害和摧残。宋代提出了“女戒”, 不准女子参与政治, 不准与朋友交游往来, 只能躲进深闺里生活, 面对残酷的封建压制。李清照有才有识却报国无门, 只有借酒消愁, 表达内心的惆怅和满腔的爱国情怀。她把酒词作为干预生活的武器, 作为反抗现实的工具, 国破家亡之苦, 夫丧别离之悲, 政治迫害之忧, 一切愁苦都只有斟在酒里, 写入词里, 通过“酒”、“词”自然地流露出来。

二、家庭原因

从家庭环境、身世、风俗等方面的影响探求李清照饮酒习惯的形成, 不难看出客观条件的作用。李、赵两家不仅是仕宦之家, 而且均为学术氛围极浓的家庭。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里, 父母都是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父亲李格非是著名的经学家, 北宋“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生长在诗书传家的仕宦门第, 亦擅文藻。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 更兼资质聪明。浓郁的文学氛围, 丰裕的生活条件, 特别是父亲的性格、学识, 都明显地影响着李清照。她受父辈朋友的往来交际、煮酒设宴之影响, 亦颇好酒, 也经常同文人墨客摆酒设宴, 共叙友情, 在这样的自由开明的环境中, 形成了其活泼、开朗天真的性格, 以及饮酒的习性。

李清照于18岁出嫁, 其夫赵明诚为著名的金石学家, 公公赵挺之官至丞相, 他们都很有文学修养, 她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 与丈夫感情和谐, 可谓伉俪情深。明诚癖好金石, “易安居士毕生与之同志”;明诚“每遇苏黄诗文, 虽半简数字必珍藏”, 清照则“诗情如夜鹊, 三绕未能安”。无论是踏雪寻亲, 还是赌书斗茶, 都显示了和谐的夫妇之情, 这在封建社会是极少见的, 这样的夫妇关系也使得他们能经常一起饮酒赋词, 共斟共饮。这加深了李清照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平生的饮酒习惯也成为其思恋丈夫的一种传统方式。

三、个性原因

李清照是多才多艺的女词人。她的作品处处显露着自我的独特的个性文化。只要接触她的作品就会感到其不同寻常的古代女性气息。这种独特的气息在其咏酒词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可以说, 独特的个性也是其引酒入词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清照身上处处显示与封建风范礼俗不协调的气质。封建时代不承认妇女有独立的人格, “三纲六纪”、“三从四德”的规范, 使得她们只能“主中馈, 唯事酒食衣服之礼”, 丝毫没有参加社交活动的权利, 更谈不上独立表示政见的自由。但李清照却识度超群, 敢于标新立异, 酷嗜学术文章, 突破了传统观念的禁锢, 她敢说、敢爱、敢恨, 形成了鲜明的个性, 敢于在艺苑文林中逞才使气, 与衣冠须眉比试高低, 以致饮酒赋诗填词, 许多“不规范”的行为在“贵族小姐”的身上体现出来。

篇4:寻寻觅觅之李清照

【关键词】:声声慢 叠字翻译 三美 赏析

格厄姆雷在《中国诗的翻译》中曾感慨汉语是“含义达到最复杂丰富程度的语言”。而译诗无疑是翻译的一大难题,甚至有人说,诗就是翻译中丢失的那部分。与散文界严复先生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相对应的,诗词界有许先生的“音美、意美、形美”三美。林语堂认为“文字有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音乐之美完全同时译出。”

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是翻译界的歌德巴赫猜想。它开篇连下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音律考究,字数整齐,意境深邃。下面将选取几位名家对此句叠字所尝试的翻译,分析读者在英译诗中体会到的意境。

原词将诗人在“寻”、“觅”中心神不定,若有所失的神态;“冷”、“清”中只身飘零的孤独寂寞;“凄”、“惨”、“戚”中愁苦不堪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全文抽绎难尽的愁思由此延展,双声叠韵的音美也倾泻而出,被认为是千古绝唱。

林译: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林译十四字译出,确是黄昏细雨无可奈何孤单的境地。林语堂老先生采用十四个单音节词,七个重复的“so” 和七个以字母d 开头的单词,层层递进,形成双声和头韵,译出了词中冷雨凄清的意蕴;而这七个押头韵词dim, dark, dense, dull, damp, dank, dead,传达了原文的音美和形美。虽没有直接译出“寻觅”,甚至一反英文常规,连主语的笔墨也竟自省去,将中文诗歌形式简练,意象密集的特点植入英译,但丝毫也没有影响读者对原诗的理解。这其中,dim和dark暗指天色已晚;dense和dull仿佛使读者看到诗人寻觅不得,空洞失落的眼神;damp和dank直达诗人内心深处,引起读者深深的同情;一个“dead”是诗人绝望无助抑郁于胸的哀怨。译者由景到人,由外至内的缓缓铺开,将原诗的意境再现给读者,意美传递的巧妙而含蓄。

许译: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本句词押的是aabb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好地传达了“音美”。“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把原作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和作者茫然无助的形象通过词语和结构鲜活地表达了出来,使译语读者很容易体会到作者漫无目的却仍在苦苦寻觅的凄凉。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译者为做到传情达意,在翻译时增添译语文化形象,原诗中并没有说出寻找的内容,译作中却把这些暗含在原诗中的信息表达出来“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诗中类似的译法如“without cheer”等,这种为了保留原诗“意美形美音美”给译语读者带来审美愉悦而增添译语文化形象的译法真正做到了使译文再现中国古诗词美学特征和艺术价值。另外,从声调来讲,许译模仿原文采用短音押韵,其中“觅( /mì/)”与“miss( /mis/)”、戚( /qī/)与cheer( /t∫i /)都沿用了原文表示忧郁哀怨的闭口音和元音前面的辅音,所以相关因素的趋同度较大,使读者更容易获得诗中的语境效果。

应该说在许多尝试翻译这七对叠词的学者中,不乏西方文人,而对于他们,因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中国各属不同的语言体系,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更显难度。以下将分析西方文人中对于《声声慢》前七对叠词的一种典型译本:

Clara Candlin女士将其翻译为:

Seek, seek, search, search;

Cold, cold, bare, bare;

Grief, grief, cruel, cruel grief,

Nowwarm, then like the autumn

Cold again

How hard to calm the heart.

在此译本中,更多的是字面意思的直译和单词的堆砌。由于外国人对汉字的内涵,托物起兴的手法,对境生于象的不理解,所以产生了这种码字式的译文。原词中这七对叠字所描述的动作和烘托的气氛只是一种物化的场景,但它真正要传达的是一种愁绪,一种无法用语言直接勾勒,只能通过物象间接地勾起读者想象才能意会的意境。所以,直接堆砌得到的只是诗词的躯壳,丧失的是诗词意境和灵魂。

而已故的耶稣会唐石安神父(Rev. John Turner,S. J.)却用双声叠韵法译出了词中神韵:

I pine and peak

And questless seek

Groping and moping to linger and languish

Anon to wander and wonder, glare, stare and start

Flesh chilled

Ghost thrilled

With grim dart

And keen canker of rankling anguish.

思果先生曾评论道,“不会写英文老派诗的人无论怎样也创作不出来的。”

从以上对名家译文的赏析来看,翻译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挖掘和转换原诗意境,尽管如此,中国古典诗歌依然还是汉英翻译中的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其越发展到最后,就越讲求含蓄、凝练、神韵、意境以及意在言外等等格律森严的规则营造。所以,严格说来,在汉英翻译中,汉语古典诗歌的英译版本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无限接近原诗的意境,而由于文化的、文学习惯的以及语言方面的无可逾越的差异问题,我们无法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歌意境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的转换。通过以上对各种英译本的赏析,我们所感受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情绪,但不管翻译如何,每个译者的心,因其真诚而充满诗意,就能让原文的生命在诗心放歌的译文中延续,就能让读者感受其独特的思绪。如此,寻寻觅觅,我们每一位读者,在英译中感受不一样的愁思意境。

【参考文献】:①许渊冲.汉英对照宋词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6.

②林语堂.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篇5:寻寻觅觅之李清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整体感知

二、生活和创作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所作词,前期多写闺怨离愁,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 《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前期:美满幸福——闺怨相思离愁——情趣盎然 后期:颠沛流离——亡夫亡国之痛——哀怨凄凉)

三、自由诵读,理解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不停地到处寻找,屋子里冷冷清清,内心一片凄凉、惨痛、悲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气候时暖时冷,身体最难保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喝了几杯淡酒。又怎挡得住晚上突然到来的寒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大雁从空中飞过,看到它们就伤心,那是过去曾要托它们给丈夫传递书信的旧相识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院子里满是菊花,憔悴枯损,如今有什么可采摘的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守在窗子边,孤孤独独的,怎么挨到天黑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天近黄昏,细雨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哒哒。)这次

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3.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结论:常以雁抒写离愁或相思哀怨的感伤。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代表凄清、冷落、愁苦。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这次

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篇6:才女李清照一生不孕之谜

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她一生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大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不仅如此,即便史学方面她的《金石录》同样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然而,李清照的一生不孕不仅成为这位中国古代文坛红粉佳人的最大的遗憾,而且也成为了鲜为人知的千古之谜。其实,要解开这个谜底,也并非难事,只要从李清照的诗词中便可明白其中原因。

李清照生于当时拥有名望的官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结婚以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二人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因此可说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一身却担万古愁!

李清照的万千愁绪从她婚后不久的一首词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端倪: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是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可谓是古代诗词中描写闺中少妇离怀别苦的难得佳作。从这首词中,不难看出,身为新婚少妇的李清照蘸着血泪把自己和丈夫赵明诚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了下来,以解脱自己心中的旧愁又添新愁的悲苦。再看她的另一首名叫《一剪梅》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一类文字。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然而,李清照的“闲愁”已经达到了没法排遣的地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无时不在的愁绪的描写,极其形象,和李煜《相见欢》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那首最为著名的《醉花阴·重阳》一词写得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几乎把她自己一生不孕的谜底呈现给了世人: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诗。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这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愁思万千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艰难。寂寞孤单李清照守着一方冷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院子里飞起盘旋,难得有一两个旧友来访。此时的李清照深切地感到自己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中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几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着,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当然,李清照寻觅的还有老来膝下无子的感很伤怀,这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里,恐怕是她作为女人的最大遗憾!

李清照一生愁绪万千,“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人比黄花瘦。”正是她两次婚姻、一生不孕的重要原因。无独有偶,西汉时期汉成帝刘骜的皇后赵飞燕一生不孕,也就是瘦弱无比的原因。

篇7:散文诗风华绝代之李清照

也曾独拟泛轻舟

闲看花自飘零水自流

也曾东篱把酒,雨疏风骤后

一心惦念海棠绿肥红瘦

而当卷帘的西风裹着声声马蹄

将你一页页的金石情梦无情地吹走

从此,枕着点点滴滴梧桐细雨浓睡

再也难消夜夜那三杯两盏淡酒

凄凄惨惨戚戚的寻觅中

伤心的`雁字又回西楼

可它能否慰藉

一个弱女子日复一日的黄花瘦?

倚着一个仅剩的窗户捱到天黑

曾经善编螺髻惯插玉簪的红酥手

竟然

倦懒得再也不愿弄妆梳头

多少往事欲说还休

只不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个“愁”字不可能了得了的沉重

又何必怪双溪那叶小小的舴艋舟?

凝目流淌着悲壮的乌江水

你独恨不能

为大宋的将士注射一针霸王的豪气

给偏安的朝廷接入一截项羽的骨头

千年以降,你任清冷的泪滴

在长短句的平平仄仄间游走

而一阕阕婉约的韵律里

篇8:李清照与朱淑真审美意象之比较

一、闺阁作品意象的比较

李清照与朱淑真二人相同之处在于她们都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文学氛围之中。这种同样的家庭环境使得两位作家早期的少女生活充满了书香气息, 诗情画意, 也形成了她们特有的女性的浪漫情怀, 以温柔清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词里描绘的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 活泼而富有生趣。作者选用了“藕花”“鸥鹭”这些意象, 清新、自然、生动。描绘了少女时期一次泛舟游乐的剪影。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抒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朱淑真在《春园小宴》中写道:“春园得对赏芳菲, 步草鞋絮点衣, 万木初阳莺百啭, 千花乍拆蝶双飞。”诗中描绘了初春花园的自然图景, 作者选用的“莺”“蝶”“草”“絮”等意象也同样的清新、活泼、生趣盎然。体现了一位无忧无虑的少女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大自然的憧憬。由此可见, 朱李二人在早起作品中审美意象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她们用的都是清新生动的意象去表达少女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但二人早期作品也有不同之处, 二人虽然生活在相似的家庭, 但毕竟不是同一个家庭, 其生活环境也还是有差别的。李清照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她有机会接触更宽广的领域。她自幼饱读诗书, 同时也接触了很多当时的文人骚客, 从而形成了她温婉中又带有男儿豪气的性格。“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去三山去。”“风”“山”等意象的使用, 显得作品很大气, 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而这样的豪情之作在朱淑真的作品中是很难见到的。朱淑真虽然也生活在官宦人家, 但她只是终日盘桓在家中, 她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庭。她的诗作多是花卉的代谢, 蝶鸟的飞舞, 星月的辉映, 只是局限于家中景物, 形成了她温婉灵秀又敏感消极倔强的思想性格。李清照除了写爱情生活的作品外还著有大量的关心时政的作品, 表现其独特的政治见解, 以及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乌江》和《语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这两首诗是她站在历史的高度, 纵观古今, 对北宋腐朽政治予以了有力的鞭挞。她的生活环境使她能较多的了解国家大事, 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女子。而在朱淑真的作品中并没有类似李清照这样的词句。因此, 二人情感表达的深广度不同, 在选择意象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二、爱情生活中作品意象的比较

如果说李清照、朱淑真的闺中生活有所略同, 那么她们的爱情经历却大相径庭。李朱二人同样是顺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可她们的婚姻生活却大不相同。李清照嫁了一个如意郎君, 美满的婚姻生活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的作品大多是思夫之作。“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作于新婚小别, 思愁尽显。“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由于作者的相思之苦, 使得这些意象或多或少带有愁苦情节。作者由“独”而“思”, 由“思”而叹, 而愁, 从中可以体味到作者难遣之愁。但这种愁情并非词人独有, 而是“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因此, 李清照词中只是闲愁, 淡淡的忧伤, 不是极度的伤感和凄苦。

与李清照相反, 朱淑真的婚姻生活是不幸中的不幸。《断肠集》便是她悲惨生活的记录。朱淑真出嫁前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恋情, 但是不久恋人便离她远去。“春已半, 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 秋来天不管。如是风和日, 输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这是词人与恋人分别之后的一首伤春闺怨春思离愁之作。在这仲春时节, 风和日丽, 想那离乡背井, 远在天涯的恋人, 心神不定, 愁绪万千无法排遣。在她的万般无奈和父母的逼迫下, 草率的嫁给了一个地方的小官吏。起初, 她对自己的婚姻还是抱有幻想的, 她常常作诗勉励丈夫。但是渐渐地, 她从希望走向失望, 又从失望走向绝望。她对自己恋人的感情也由思念到离愁, 再由离愁到怨恨。在《江城子·赏春》中“斜风细雨”“梨花”“芳草”“梦”“愁”等意象极其深沉的概述了恋情的始末, 最后写出了爱情悲惨的结局, 李清照在思念的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大多是带有忧伤、多愁善感的色彩, 而朱淑真的意象中则又多了一份怨恨。

谈到朱淑真就不能不说“断肠”二字。其实,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也有“断肠”之作。“吹箫人去玉楼空, 断肠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由于李清照的婚姻生活美满, 夫妻情深, 她的“断肠”在于怀念爱人的早逝。赵明诚去世后, 李清照思之甚深, 尤其《声声慢》更是让人潸然泪下“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这些意象正体现了作者凄苦悲痛的感觉, 真正是字字血声声泪, 淡酒浓愁。李清照的“断肠”是深刻的怀夫之情, 而朱淑真的“断肠”是贯穿她的整个婚姻生活的。她的凄凉之作多是对负心人的怨恨, 对爱情婚姻不美满的控诉。“鸥鹭鸳鸯作一池, 须知羽翼不相宜。”诗中将自己比作鸳鸯, 嘲讽丈夫是鸥鹭。“鸳鸯”“鸥鹭”的对比表明作者对包办婚姻的不满。“断肠芳草连天碧, 春不归来梦不通。”人不见, 梦不成, 言不通, 剩下的只有怨和愁了。由此可见, 朱淑真所选择的意象要比李清照更为凄苦、愤恨。

篇9:试论李清照《词论》之艺术成因

关键词:词 《词论》 性格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卓然成家,是继李煜之后传统的当行本色派的杰出人物。她的词作“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与鲜明的个性特征,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不仅如此,李清照的《词论》也是词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篇理论文章,由于内容比较激烈,引发了后人长久而广泛的争论。在《词论》中,李清照将五代以来直至自己所处时期的重要词家逐个评点,并且全是指摘其中的缺点,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词“别是一家”说,并从词律和词风两方面对此理论进行阐释。然而,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词作者,李清照的词作也并不完全符合她自己的理论主张。本文的目的并非为了争辩《词论》的是非曲直,而是想探究导致《词论》诞生的原因。

李清照的《词论》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聲,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从北宋初期开始,词还是沿着晚唐五代的路子走,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所作的词,多为抒写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以及男女间的别离伤感,语言清丽,表达含蓄,其基本精神仍属于晚唐五代范围。柳永的词作对词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作了大量的长调慢词,善用俚言俗语和铺叙手法,但他的贡献主要是在形式方面,其作品内容仍以男女恋情和离愁别恨为主,并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

苏轼的横空出世,为词开辟了一个雄奇阔大的气象。他的词作备受后人推重,但在当时并没赢得太多人的喝彩,连列身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和秦观都未受很大影响,以致苏轼曾讥秦观“学柳七作词”说:“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同时的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所谓本色,乃是指词的本来的面目,即正统的词的特色,其言外之意是说苏词只不过是词的变种罢了,不能算是正宗。他却不知道没有“变”即没有“通”,“变则通,通则久”,苏轼的真正意义要由后人去追认。

当时词坛视为词家正宗的是秦观、贺铸、周邦彦等,《后山诗话》说:“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在当时这股词风的影响下,李清照将这种格律谨严、深婉有致的风气再推一步,其理论建构具体地体现到她的《词论》中,而她的词作则是贯彻其理论主张的最佳载体。因此,李清照的《词论》也是其词本身内在发展规律的一个集中体现。从她的可确定的几十首词作中,我们可看出,她的作品较好地体现了她的理论精神,由于政局巨变,后期词对其理论还有所超越。

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尤其是闺情词,写得清新隽永,不落尘俗,确实表现了《词论》所提的“铺叙、典重、故实、富贵态”等特点,情致深婉,余韵悠然。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再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两首词简直可视为《词论》的注解,充分体现出李清照作词旨趣所在。

从李清照早期创作的词作,我们可以感受她当时生活的幸福。李清照出身于门第很高的宦官世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对于婚后的生活情况,李清照曾在《金石录后序》中有较详细的描述: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维系,又有相同的文学素养和爱好,因此即使有短暂的分别,也只会产生闺房中特有的细腻温婉的离愁别绪。

然而,1126年靖康之变打破了诗人宁静的生活,金人入侵,汴梁失守。李清照夫妇被迫背井离乡,仓皇渡江避难。不久,赵明诚又染病去世。面对国破家亡,孤苦无依,本就感情丰富细腻的李清照的心境可想而知。她的词风也为之一变,写出了许多情绪低沉、悲愁无告的作品。如后期名作《声声慢》及《永遇乐》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黄金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

这些词写得凄凉悲苦,与其前期清新雅淡的闺房愁思明显不同,前期词清俊,后期词低沉,对她的《词论》有明显突破。但是即使处在这样的景况之下,李清照也还是谨慎地维护着词的自身特点,她并没有写苏轼“大江东去”式的雄奇豪放词,更没写辛弃疾金戈铁马式的英雄词。

作为一个女性,要想在极端男权化社会占得一定的地位,实在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情。历来的中国文学以男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事实说明了文学界也是如此。但一些特例事件总是会顽强地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武则天彻底颠覆了男权系统,作了件改朝换代的事,在清一色的男性皇帝中加上了自己的名字。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文学家,李清照以自己出色的创作跻身于中国一流文学家之列,不仅如此,她还写出了一篇杀伤力极大的《词论》。《词论》的诞生,既是词的内部发展规律的产物(前文已作说明),又不仅仅是。当时诸多“本色派”词人也主张诗词异体,甚至认为“以诗为词”的苏轼“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何以只有李清照写下批判性如此强的《词论》,而不是其他的“本色派”词人呢?这就需要探究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写下《词论》的个性特点了。

李清照出身名门,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列身于“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的文学创作为时人所重。《宋史·李格非传》中说:“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她的母亲王氏,是宋仁宗时重臣王拱臣的孙女,同样出身名门,具有相当好的文学修养。著名学者缪钺说:“易安承父母两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正是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养成了李清照自信自强的个性。李格非既列身“苏门后四学士”,其思想倾向必与苏轼有较强的一致性。苏轼本身就是一个崇尚真情与个性,“一肚皮不合时宜”的人物,想必对李格非等人有较大影响。表现在子女教育方面,应该推崇各随天性,自由发展的路数,李清照的少女时代便是在一种没有多少束缚与顾忌的环境中度过的。

李清照的婚姻生活也相当美满,十八岁的时候嫁给了志同道合的金石学名家赵明诚,使得她的个性得以继续发展。李清照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其自主、自信、自强的性格得到了强化,并且终生没有太大改变。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李清照自视极高,有强烈的好胜心。这个特点,不仅体现在她的这篇《词论》中,她的其它作品也处处透露着这样的信息。在自叙身世的《金石录后序》中,她说: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看似闲情雅致,实质颇多自负。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件赵、李夫妇争胜的事,据《琅记卷中引外传》: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就连在赌博游戏上,她也表现得非常好胜,而且能胜,甚至还有点“高处不胜寒”的感慨。《打马图序》说:

“慧即通,通即能无所不达;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后世之人,不惟学圣人之道,不到圣处。虽嬉戏之事,亦得其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

讥笑世人无论学圣还是赌博游戏,都难以达到高超的境界。又说: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

即说自己每赌必胜(“打马”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且盛于闺房)文末又说:

“予独爱依经马,因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随事附见,使儿辈图之。不独施之博徒,实足贻诸好事,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这又是十足的李清照式语言。

李清照这种强烈的个性还表现在她的诗歌中。她的诗造语雄奇,慷慨激烈,与她的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概也是她称词“别是一家”的重要体现。如她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失题》诗,“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咏史》诗,“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倾荡磊落,凛然有丈夫气。

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胆识与魄力,李清照才敢于点评历代词家,虽然对前人的成就有所肯定,如江南李氏君臣的“尚文雅”、“语奇甚”,柳永的“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张子野等“时有妙语”,秦少游的“专主情致”,黄鲁直的“尚故实”等,但她将这些统统压下,荡开一笔,而专挑其中的缺点或弱点来说,以凸显自己的“别是一家”,即“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轻重。”而且要有“铺叙、典重、故实、富贵态等”。以她所标持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名家的词作便都显出各自的不足之处了。

然而,这种避其长、揭其短的做法,难免会给人留下为人轻狂的印象。“裴(裴畅)按: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这种观点,在当时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但对李清照写作态度的评价绝不能抹杀《词论》的价值。反过来说,若没有李清照如此强烈的个性,也实在难以产生这么有特色的一篇理论文章。

可以说,北宋末年的词风和李清照的独特个性共同造就了《词论》。

参考文献:

[1] 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 斌杰:《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3]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版。

[5] 徐建委:《李清照词赏读》,线装书局,2007年版。

[6] 缪钺:《诗词散论·论李易安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 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寻寻觅觅之李清照】相关文章:

声声慢寻寻觅觅朗诵04-20

寻寻觅觅美文欣赏05-02

寻寻觅觅不离不弃作文04-26

上一篇:《差异化教学》读后感下一篇:电喷摩托车常见故障的检查与排除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