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人生智慧

2024-05-13

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共6篇)

篇1:中国传统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教案 复燃强上传于2011-11-22|(4人评价)|372人阅读|30次下载|暂无简介|举报文档 在手机打开

学习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和为贵——孔子的管理智慧 第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管理智慧 第四章 王道兼霸道——荀子的管理智慧 第五章 公道——墨子的管理智慧 第六章 使贫者富 富者贫——商鞅的管理智慧 第七章以力服人——韩非子的管理智慧 第八章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孙子的管理智慧 第九章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智慧 第十章攻心为上——《战国策》的管理智慧 第十一章统一之光——《吕氏春秋》的管理智慧 第一章 导论

一、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内涵

二、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内涵

(一)基本概念

1、管理解字探义 《说文解字》:管,竹制的管状乐器,类笛、六孔;理,制玉也.使用¡管必须要有嘴、手指、呼吸相互配合,因此管就有了协作、配合、和谐的意义;理雕琢玉器,具有不可逆性、不可重复性,因此¡°理¡±就包含了事先要有精心的策划、事先精心的部署。

2、管理的现代含义: 管理即是管辖、治理的意思。我国学者一般则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和利用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信用、时间、信息、社会关系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的基本职能¡ª¡ª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协调职能。

3、智慧与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含义:(1)是指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2)从实践得来的聪明才干。中国传统管理智慧: 是指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经由春秋战国“轴心时代”所创立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里的有关管理的理论和谋略的逻辑体系精髓。

4、研究对象 本课程主要研究中国“轴心时代”的最有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杂家等流派管理思想的智慧及其现实价值。

(二)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内涵 1.顺“道”。属于主观范畴的 “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3.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4.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信誉 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他对弟子注 重 “四教:文、行、忠、信”。治理国家,言而无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是大忌。故《管子》十分强调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复,行而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中国的十大商帮

5.利器。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吕氏春秋》说,使用利器可达到“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的效果。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6.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7.对策。我国有一句名言:“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有备无患,预则成,不预则废。《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范蠡认为经商要有预见性,经商 和打仗一样,“知斗则修备”,要善于 “时断”和“智断”,比如要预测年景变化的规律,推知粮食供求变化趋势,及时决断收购和发售。他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待乏”原则。

8.节俭。中国的传统管理,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节用思想源于孔子和墨子,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说:“其财用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纵观看史,凡国用有度,为政清廉,不伤财害民,则会国泰民安。反之,凡国用无度,荒淫奢费,横征暴敛,必滋生贪官污吏,戕害民生,招致天下大乱。这是中国国家管理历史提供的一条真理。

(三)、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特点 1.“一体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协调的统一体.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以力求达到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和状态的最佳和谐为目标,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在具体操作上,这种管理整体观表现为以计划为依归,以组织为工具,以领导为中心,以控制为根本,以训练为起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管理系统。

2、“中庸” 化 要想达到自然与社会、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行为与观念、人道与天道、“人欲”(社会)与“天理”(道)的高度和谐,交融合一,就不能走极端。管理行为上力求使事物不致处于过分偏离稳态,“过犹不及”“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国管理过程的标准和规范,是中国管理行为的信条。凡事要保持中和、适度、协调、平衡。在个人行为上,则表现为凡事不为先,“外圆内方”之类的行为方式。

3.道德伦理化 道德化管理强调个人自身内在的修为,强调“修身”。技能、规范、功利等退居次要地位,“德行”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管理过程更多依靠道德感化,榜样、楷模的力量,“身教重于言传”。在中国,“家国同理”。社会是家庭的放大,君主是百姓的“严父”,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中心是“礼治”,礼的核心是“仁”“仁”的要义是维护这种血缘关系。“孝悌为仁之本” 不仅是作为管理的道德规范,而同时是营造某种感性管理心理的情理结构。

4、管理手段上以德治理、礼法交融、儒法互用 道德修养不仅是基于血缘基础的宗法家族需要,而且是社会管理对人的德行要求,同时它又是中国人的人生观念和终极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为精炼地概括了传统管理下人生道路的特色。“以孝治天下”。把具有现实情感的“孝”注入到社会政治体制里,主宰整个社会政治体制,改变了原法家(如韩非)追求形式的普遍有效性的理性立法方向,转为重人伦、重实质、重情感、重社会关系、重权变的伦理立法。首先要“合情‟,其次才是“合理”。形式上,制度、“法”居主导地位,实质上“礼”渗入“法”中,成为“法”的基础“法”由此而演变为道德法、伦理法。

5、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 “经”与“权”是中国传统的一对重要范畴“经”指规范、原则性;“权”指权宜、权变,即衡量是非轻重,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经与权,即所谓原则性与灵活性,坚持按原则性办事与适当

变通之意,它们相互补充,相反相成。经权观,一方面要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

(四)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产生条件 首先,从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上来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气候温暖湿润、江河纵横勾联、土地广袤富饶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从事单一的种植型农业生产活动。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适宜的气候条件、长江黄河淮河等充足的灌溉水源、辽阔疆域上肥沃的江河冲积平原,都非常有利于人们的农耕生产。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久以来就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崇尚和谐、安稳、平和、缓慢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喜好中庸之道,提倡“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风度,人格上讲究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和特别容易融入群体之中的特点。这种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具体 到管理思想方面,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管理上群体的小富即满、小成即安的小农意识,固守封闭不思冒险、甘于守成乏于开拓,易于满足鲜有进取,就是这种思想的鲜明写照。

其次,从宗法制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强悍的宗族凝聚力量和“家长制”式的集权专制,将社会全体成员通过共同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导致了中国管理思想上重“人治”轻“法制”、重裙带关系轻法律约束的传统形成,整个社会就如同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其中,成为其中的某一节、某一环,谁也挣脱不开,逃脱不了,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使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既带有鲜明的专制性、等级性,同时又具有牢不可破的血缘亲情和心理上的融合凝聚能力。

第三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儒家和道家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因而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也最深远、最持久、最具有决定意义。儒家和道家作为两种具有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心理模式的思想体系,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演进中,互相刺激、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也衍生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思想。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个人的追求上,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认知和个人修为上主张“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在个人和家国的协调发展上强调个人奋斗和家国利益的趋同一致,追求的终极结果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统一,崇尚内圣外王和天下大同思想。

二、学习价值

1、中国管理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基因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超过1千年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中国曾经通过自己的独特管理智慧创造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文明,政治体制的完备、科技的发达、组织的高效、文化的辉煌等等,都是我们祖先聪明才智的结晶。

因为我们都生存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包括合作伙伴和顾客都是按照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做事。这就是人的文化基因,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这种文化基因就转变成了企业基因。中国的发展,到底是“全盘西化”?还是“固守传统”? 答案是:走吸收其他国家文化长处、并继承自己文化优良传统的的适合中国国情崭新之路!

2、是提高现代领导水平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中国传统领导理论仍有广泛的现实意义。现代领导者学习领导理论无非有三条途径:一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摸索;二是学习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三是学习中国传统领导理论。前两条途径无疑是重要的,但后一条途径具有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的特点。因为古代领导理论虽然存在了二千多年,也有语言的障碍,但毕竟是同一民族的思想,有着鲜明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同现代中国人属于同一种思维类型。学习和研究起来,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容易操作和实施,更易产生领导效果。现代领导者应该在眼睛向外,学习西方领导理论,勇于实践,善于总结领导实践经验的同时,认真学习中国人自己的领导理论,并在实践中使之发扬光大,让古老的理论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辉。

3、是提升人文素养、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是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内涵,对于今天新世纪的年轻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即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栋梁的群体,人文素养的提升,尤为必要与紧迫!而对于长时期全盘背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逆流来说,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学习,是重新认识自己祖国文化真谛的重要途径。

4、中国式管理的时代已经来临!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培育的“融合与协调的智慧”给人类前途以无限的启示和触发,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正像马克斯²韦伯所揭示的新教伦理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助推作用一样,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的背后同样离不开传统管理思想的支撑。

应该说是日本企业家让中国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商用价值。

在中国式管理智慧得到社会普遍关注以前,有一批具有哲学素养的学院派学者开始了对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应该是功劳最大者,他旗帜鲜明地高举东方管理学派的大旗,并在复旦大学以二级学科申请到东方管理学的硕士 和博士点。从苏东水教授的“东方管理学派”、黎红雷教授的“儒家管理哲学”到葛荣晋教授的“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一路走来。但他们更多是书斋的,学院的。

时下,一些图书的畅销使中国传统管理从专业走向普及,由学者走向民间,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成为炙手可热的富矿,“中国式管理”从一个专业词汇变成了流行词汇。成君忆是以其“水煮”的形式取得成功的。他把《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融合到管理学中,出版了《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等畅销书。他的这种“水煮”写作方式,与时下流行的网文结合起来,与时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契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让从来没有接受过管理学教育的普通读者知道,原来中国也有管理。曾仕强继他的《中国式管理》以后,出版了《中国式领导》等很多畅销书,特别是他那每听一次课两万元的听课费都能让人“趋之若鹜”!世界五百强中更多的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

篇2:中国传统人生智慧

1、大道至简——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简单,简单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单纯幼稚,而是最高级别的智慧,是成熟睿智的表现。完美的常常是简单的。简单就是真理,简单就是聪明,简单是厚积薄发的力量。学会了简单,其实真不简单。

做事情复杂繁琐往往是因为智慧没有到位。再大的事情,“一分为二”就很简单了,再难的事情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就能做成。因此,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长期坚持下去,这样世界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2、大智若愚——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指的是耍小聪明。学习郑板桥“难得糊涂”,这才是大智慧。“愚”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之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大智者遇事心态平和,沉着冷静,胸有丘壑,无为而治,韬光养晦,胸藏百万雄兵,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行事中深谙变化之道,而非处处锋芒毕露,逞一时一己之强;时时斤斤计较,谋蝇头小利之得。

三国时杨修聪明过人,可惜用错了时间、地点、对象,终落得可悲下场,反误了卿卿性命。智者与人沟通注重倾听,尊重他人,有礼有节。多听少说,既有涵养,又没人当你是哑巴。话不投机,逞一时之痛快,滋生祸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强中更有强中手。知己知彼,方能克敌致胜。聪明过分,人人害怕;精明过度,便是愚蠢。把握人生尺度,恪守“中庸之道”,小心物极必反。

3、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永不干涸。肚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鸡肠小肚永远难容事容人;坐井观天,永远是孤陋寡闻。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原谅有过错之人,就可成为朋友;心中常想着朋友,便可成为手足、知己。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4、上善若水——此乃做人的至高境界。“水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水是勤劳的,大自然的水总是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换,反复循环,无穷无尽。水对人公平,从不偷懒;只讲奉献,不图回报。做人也应象水一样,与人为善,抛弃恶行,多行善事,不图功利,长久坚持。正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远离邪恶之源,便是光明之路。勤奋之根本,万物泽被而永生。

篇3:中国传统人生智慧

一、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1. 当代青年人的幸福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人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

大多数青年人认为:只要我有钱, 就一定会很幸福, 没有理由不幸福。于是就把发展的焦点集中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面。虽然现代文明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 但是, 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2. 幸福的本质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不属于物质的范畴, 而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小空间当中, 很多时候与外界没有关系。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曾提出一个问题:金钱和幸福, 哪个最重要?很多人认为, 有钱就是幸福, 没有钱就是痛苦。但无数生活经验与科学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金钱最重要, 终将很难用金钱获取幸福。倘若忽略了精神上的营养, 而仅仅注重物质单方面的发展, 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当然, 如果温饱问题解决不了, 肯定很难有幸福感, 这是不用质疑的。但二战以来, 欧美和其它许多国家开展了154次问卷大调查, 所有调查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金钱能够带来满足, 但效果是最小的。”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时候, 物质财富与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幸福感是一种从内心流出的喜悦, 是由内而发的精神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痛苦的, 如果快乐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痛苦, 那么就不是真正的快乐, 物欲的满足即是。物质的满足只能刺激物欲的不断升级, 而向外追求的物欲又由比较而来, 大多很难满足, 或满足只是暂时的。所以快乐是表面的, 不持久的。而由内而发的精神的快乐不受时空限制, 可以永久, 并且不伴随痛苦。

二、青年人幸福感现状

1. 身心不和谐

导致身体和心理疾病的发生。“2010年中国城市健康大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 处于劳累状态的人群接近六成, 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仅占调查人群的2.5%。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 中青年人群的生活负担越来越重, 他们一直处于疲惫状态, 体质在不断地减弱, 特别是心理压力, 高度紧张, 过度焦虑。所以很多年轻人处在健康透支的状况下, 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换来了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据专家介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轻度的精神疾病, 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将像感冒一样普遍。

2. 伦常颠倒, 离婚率上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别就是伦常。伦常颠倒就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当今社会, 经济发展了, 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了, 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人们的感情淡薄了, 亲情疏远了。“大儿不养爷, 小儿要爷养”的现象十分普遍, 无论贫富家庭都有不少“啃老族”, 不赡养父母的诉讼案在各地屡见不鲜。2012婚恋幸福感报告显示, 中国人离婚率连续7年递增;22~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目前, 北京、上海的离婚率已超过1/3。

3. 欲望无限膨胀, 自私自利, 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

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出现偏差和错误。盲目追求西方生活方式, 用有限的物质, 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一些人认为, 幸福就是欲望的满足, 就是尽量多地占有物质财富、提升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于是, 人被欲望绑架了。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欲望并不必然给人带来福音。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人孜孜以求的并非内在精神的独立和精神幸福的体验, 而是外在的物欲的追逐和物质享乐的陶醉, 当人的内心因为欲壑难填或竞争心切而失去了宁静与平衡时, 幸福就再也难以寻觅了。

三、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构建幸福人生

1.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早在《礼记·学记》中就提出:“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这就是说, 建立一个政权和领导一国的老百姓, 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而“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 而使人的善良不断增长。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 后学做事, 即先培养德行, 后学习知识、技能, 只有教育办好了, 人心得治了, 伦理关系协调了,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就是任何事情做得不顺利, 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和目的时, 不要去责怪别人, 而是马上去反省自己。古人说:“各相责, 天翻地覆;各自责, 天清地宁。”如今小至家庭夫妇之间的冲突, 大至种族、国家之间的冲突,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彼此只知道责怪对方, 而不能够反躬自省导致的。所以只有从小教导人培养起“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的责任意识, 遇到矛盾每个人都能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 而不是去指责对方, 才能最终化解冲突和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明白了这个道理并能在生活中力行, 才能转变我们的人生, 只有经过不断重复地提醒和学习, 我们才能够做到事事反省自己, 不去怨天尤人。

2. 百善孝为先, 家和万事兴

孝道是中华文明的根, 一切圣贤经典都离不开孝道, 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 是教育所产生的根源, 教育人有德行就是从孝道开始。每个人都想有好的未来, 想获得幸福快乐, 可是往往与之背道而驰。其原因就是缺乏了“孝”的教育。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孝顺, 是仁爱的源头, 也是人生幸福的源头。父母生我养我, 是我们生命的根, 根之将亡, 枝叶花果何存?舍弃了孝道, 家庭幸福就是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每一个家族, 就像一棵茂密的大树, 分出了好多的枝杈。父母长辈是树根, 儿女是树干, 孙辈是花果。所以要将水和肥料施在果树的根部, 枝叶花果就会繁荣茂盛。反之就会落花、烂果。当我们用真诚爱心关怀父母长辈、孝顺老人的时候, 就是在给根浇水, 父母就会福寿绵长。“孝门一开, 百慧皆开”, 只有力行孝道, 每个家庭才会幸福康宁, 五福临门。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国安享太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 正是孝这种道德维系了民族文化的命脉, 失去了它, 整个民族就失去了灵魂。

3. 德在人先, 利居人后, 厚德载物

现在人们疯狂地追名逐利, 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 为了挣钱不择一切手段。孔老夫子教育我们“不义而富贵, 于我如浮云”, 就是不符合道义的, 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不义之财不可取。

《大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德者, 本也。财者, 末也。”意思是:德行是根本, 财富是枝叶,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德行有多深厚, 其外在的财富、身份、地位、名声才有多繁茂。《大学》里有另一句话“货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 谓一个人的财富是以不好的方式获得的, 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给败散掉, 这是一定的规律。在《中庸》里, 孔老夫子称赞舜王的时候, 说了这样一句话:“大德, 必得其位, 必得其禄, 必得其名, 必得其寿。”真正有德行的人, 一定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位置, 得到了很好的俸禄, 得到了很好的名声, 还会很长寿健康。所以厚德才能承载万物, 否则就会“德不配位, 必有灾殃”。失去了德行, 我们想要的健康、财富、名誉、地位就会随之而去。

篇4: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处汲取智慧

“中国为什么难以培养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人才的使用、评价体制问题,还是中国人迷失自我、精神缺失的问题?在当下确实应该进行认真深入和关乎本质的思考。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放眼世界,而其中真正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要是那些有报国心、有远大志向、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詹天佑留洋归来解决了中国山区铁路的运行和建设问题;陶行知等师从杜威,倾心追求中国乡村社会的改善;在国外获得30多个荣誉博士学位的胡适,被提名诺贝尔奖的理由却是研究中国的传统哲学和历史。即便在制度黑暗、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依然能坚守理想、献身事业、不懈探究,与中国传统的修齐治平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教育更加偏向因材施教和自主探究学习等是不无关联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人们的思想开放了,大楼林立了,设备精良了,办学和专业研究领域物质和技术的基础越来越雄厚了,但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缺少一些最重要的东西。人们更怀念在抗战最艰苦的环境中,在西南联大、西北联大、抗大等“草棚大学”中,中国学界培养了各行业无数优秀人才的那种精神和氛围。

一个国家杰出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经济支持、物质条件和政策引导,也需要有远大理想和科学探究精神的支持,更需要有适宜和充分自由发展空间。对比屠呦呦及其团队在普通条件下持续探究近50年的经历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科技和教育界最需要改善和提升的是精神和学风,是粗糙、僵化、简单、迷失主体的管理和评价方式。

在当下西方学界及教育界日益关注中国经验、中国思维、中国方式的同时,中国人则忘记了“言必称希腊”、“东施效颦”、“削足适履”的教训,在许多研究中都言必称欧美。国外的经验和方法的确值得学习,但不应在对自己的传统全然无知的情况下草率地菲薄它们,更不应忽视和否定曾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屠呦呦在从事医药实验的过程中,曾受到晋代道教学者葛洪《肘后备急方》的重要启发,而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国哲学为重要基础的。屠呦呦在学习运用西方实验方法的同时,坚信中医是支撑其创新发展的宝库。

中国杰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虽然要有国际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意识,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但也必须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意识,并尽快确立自己的标准体系。要使中国的科学家、学者、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等明确,什么是杰出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怎样才能使各类人才在中国充分有效地成长,并尽量减少无益的捆绑和束缚。

值得赞赏的是,在中国推出教育规划纲要的同时,国家层面的人才规划、科技规划也同步推出。这是一个协同发展的好势头,关键是这三类规划要在三大系统的关联中更多地形成共识、产生合力。

中国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探索者,不仅要了解西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体系与规范,也要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国的文化、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和教育等方面的丰富遗产,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谙熟中国的思维特点和研究模式。要意识到,与现代教育改革紧密相关的那些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经验,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建设学习型社会等,在中国都有系统化、本土化的历史经验积淀。这些丰富、独特、自成体系的宝贵遗产,不仅是教育或学习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充满现代教育、现代思维、现代生活气息的中国方式的探索实践。

与欧美的教育、研究、人才培养等长于形式逻辑、分类探究、科学实验、线性和数量化分析等优势相比,中国的传统则长于整体和系统的辩证思维,更关注事物之间的对立、转换、理解、融合、协同,更看重物极必反、相反相生、多元互鉴和法无定法。中国近代以来任何重大、有效的研究和改革探索,无疑都兼顾了向外系统学习和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探索。中国要坚持走自己的发展与改革之路,就必须首先有自知之明。如果只会人云亦云地翻译和照搬西方的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模式,则不仅主体意识难以形成,还会使各类探索迷失方向,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对的是与他国有明显差异的中国问题和具体困难。根据常理,我们更需要参考借鉴的是中国自己的历史经验、传统理论和多元并存的积极探索。比如,中国教育当下最难改革的问题之一是“三农”的发展及其教育问题,而在这方面,先秦时期农家的哲学探索、三千多年的重农历史和政策、丰富的农学及相关的科技理论、遍及乡村的由社学与私塾等构建的乡村教育体系、近代以来的乡村建设等实验,都是切合中国实际且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经验、中国案例,许多相关研究和实验,都有非常重要的直接参考价值。

在未来的教育、学术和人才培养领域,仅追慕西方现代的方法和模式会产生偏颇和风险,若能结合东方,特别是挖掘中国的传统,将使国人的思想和实践更好地兼收并蓄。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孔子学院在全球的拓展,中外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全球共享的历史文化资源,国外“中国学”的研究也再次形成高潮。

篇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为突出代表,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顺时”,“以时禁发”,善待自然,体现了一种雍容大度的生态智慧,是德性的智慧.佛教由对生命的关切及于对生存环境的.关切,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生态智慧是解脱的智慧.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道无为”,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道教的生态智慧是空灵的智慧.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5)分类号:G03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 佛教 道教 生态智慧

篇6:中国传统人生智慧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谋略,其中的“民本”、“和谐”、“谋略”等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学习运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及时总结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 并将其上升为理论, 将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做出贡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本;和谐;谋略;企业管理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 管理与文化日益渗透并融合为一体, 从某种意义来说,管理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古老的, 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智慧却有着永恒的魅力和价值。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和谋略, 用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 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一、“民本”的人力资源思想与企业管理

早在六七十年代,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就得到日本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他们把孟子 “民为贵”的思想结合本名族的思想,形成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资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重视, 古代思想家强调管理者的“修己、正身”, 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 反复探讨“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等;二是对作为管理客体人的重视, 在处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相对关系上, 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 把“民”看作成败得失的根本, 高度重视黎民百姓的需求愿望。

“民本”思想同现代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基本一致的,传统文化对人特别是对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高度重视, 直接体现为后来民主管理的思想萌芽。从某种意义上讲,重用一个人才,比利用好一项技术成果意义更深远。在美国的企业管理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192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一台大型电机发生了故障,公司所有工程师会诊了4个月毫无进展,只好邀请移居美国的德国工程师斯特曼斯去帮助。斯特曼斯在电机旁搭了一个帐篷,听电机的声音,两天后他在电机一处画了一条线,对公司的经理说:“打开电机,将记号处线圈去掉17圈,电机就可以正常运转了。”经理照办,果然获得成功。为此,斯特曼斯向公司要1万美元的酬劳费。有人说画个线就1万美元,这是勒索。斯特曼斯对此付之一笑,提笔在付款单上写道:“用粉笔画一条线仅值1美元,可是知道在哪里画线却值9999美 1 元。”公司总裁福特为了留住斯特曼斯,用重金将他所在的整个公司买了过来。由此可见,一个高明的现代领导者,应该有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爱才之心、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无疑,这就是“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可见,现代企业只有树立起“得人心者的天下, 失人心这失天下”的民本观念, 以人为中心, 把面向人、尊重人、关心人放在首位,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智慧, 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二、古代的和谐思想与企业管理

从管理的角度讲, “和谐”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遵循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 一切从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企业不但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 而且也生存于社会环境之中。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 是上有国家的大环境, 下有其他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小环境。国家, 民之归宿, 国家利益是重要的;企业, 国民经济之基础, 企业利益也绝不是无足轻重的;顾客, 企业之上帝, 他们的利益更是不容忽视的。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国家和企业都是很重要的。

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古人强调“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礼记·中庸》说: “和者, 天下之达道也”。这里所说的“和”是指“和而不同”, 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和谐。把“和谐”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 就要使企业内部员工之间, 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和谐, 做到互相谅解, 同心同德, 避免内耗;思想统一, 步调一致, 形成合力, 高效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共同为企业的使命而努力奋斗。

和谐管理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和的管理, 一个是谐的管理, 和的管理主要指的是配合, 相互融洽。这里有许多程序, 和衷共济、和睦、和蔼、和平等等, 应该说和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华。

看过《周易》,我理解的和的管理应该说是刚性的管理, 是指企业的组成、机制、规章、制度等在配置上科学合理、比例恰当, 符合比率。就像一个管弦乐队, 不管是你是干什么的, 必须服从指挥, 必须服从乐谱给你定下来的, 否则就没有办法演奏出很美妙的音乐, 所以从谐管理来讲是一种刚性管理。和谐管理就是把和管理与谐管理相结合, 刚柔并济, 所以和谐有协调、聚合、融合、继承、一体化的意思。

三、古代“谋略”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从战争的角度出发, 系统性阐述了竞争战略思想。它以“谋略”为中心, 把战争上升到“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的战略高度, 指出竞争是建立在力量对 比基础上, 揭示了力量生成规律以及竞争的客观规律是强胜弱败, 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比较优势, 并揭示了力量发生作用应当遵守的“避实而击虚”的战略原则。

因此,可以借助《孙子兵法》的对战争的系统性战略思想和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战略进行分折。战略达成的基本条件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础, 只有生存才能谈得上发展。而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市场的运作模式就是我们对未来规划的起点或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基本原则是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 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反应模式。当企业刚刚起飞, 资金和竞争实力远没有竞争对手强大的时候, 基本原则是首先要遵守的。

比如,做IT产品销售起家的京东,现在逐渐变成一个综合商品销售门户,不久前京东又推出图书。当然他这么做绝对不只是因为一个综合商品销售门户的“头衔”,因为有了图书,哪怕低价不赚钱,仅当做一面防火墙,但对于当当和卓越,就是一场战争。

中国古代就“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大量的事实说明许多重大的危机和濒临绝望的险情, 都是由于优秀将领处置得当, 成功化解危机, 转败为胜。或者采用机智谋略化险为夷。在此就不再赘述。

任何管理都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 而管理目标的确立首先有赖于管理者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此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至于各种管理方法, 不过是其管理哲学在各个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发展。但是很多东西都不是拿来直接就能用,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要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分析各种问题关键之所在,做出对策和决断。只有走不断发展道路的企业管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任何一个企业,其生存和发展都与它自身的文化条件及所处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行为的准则、成功的保证。文章着重阐述了传统文化中儒、道二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简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我国企业在创建组织文化中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抛弃糟粕,使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表现为企业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习惯的沉淀、职业的习惯,一定的道德规范与文化素质。它不仅可以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和约束作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而且还可以更加鲜明地将本企业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以便消费者对企业进行识别,进而产生认同感。t}唆业文化是企业存在的基础、行为的准则、成功的保证。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由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美国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使得人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反思。经过深人分析,在企业竞争过程中,是企业文化使日本迅速崛起,是企业文化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主要作用。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企业界掀起了一股创建企业文化的热潮。当我们探索日本企业文化时,发现日本的企业文化深受中国传 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我国企业在创建企业文化,提高竞争力时,除了学习和引进东西方先进企业文化外,还有必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思想常为企业所用。有‘旧本近代实业界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一生参与创办、经营几百家企业,如王子造纸、东洋纺织、石川岛播磨等,这些企业创办至今已逾百载,仍长盛不衰。他如何把企业办得如此出色,涩泽自己解释说,是“《论语》加算盘”,就是生产经营中儒家道德与利益追求互用,就是道德经济合一说,或叫义利两全说、义利统一说,讲伦理道德时考虑利益因素,讲利益追求时考虑伦理道德。涩泽对儒家的解释一反传统的解释,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新的力量。

《论语》、儒学、孔子的思想,可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借用的甚多,本文主要从“仁”、“信”、“义”、“和”几个方面谈儒家思想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一)“仁”的思想

“仁”,仁爱,“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精义所在。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有多种释义,最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解释是“爱人”。孔子本人再一次回答弟子樊迟提问时就作这样的回答(见《论语·颜渊》)。许慎《说文解字》也作如此解释:“仁,亲也”。I2]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尊重自己的员工,理解支持他们,信任宽容他们,关心体贴他们,从而有效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信”的思想

“信”,言行相一,信用。《论语》中多处讲信。《论语·为政》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颜渊》说“民无信不立”。信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不含阶级性,任何人待人处事都要讲信用,无信不立,无信不知其可。《周易·系辞上》说得好:“人之所助者,信也”。要使企业成功必须讲信。“信”是儒家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也是中国交换伦理的重要典范。很值得我们今天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学习和借鉴。因为,诚信,对外而言,首先,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业效率;其次,诚信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对内而言,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企业内部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充分发挥人的最大潜能。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应当明白:企业生存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长久的事业。某些企业实施违背诚信原则的短期行为后,很快就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

(三)“义”的思想

“义”,道义、主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树立正确的道义作为自己的行动信条,并为之奋斗。尤其在义利发生矛盾时,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孔子说:“君子明德大义,小人只懂财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提出“见利思义”的思想。提倡人们要见义能为,舍生取义,做到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做什么都不要忘义。要使个人的行为与仁义、道德、道义相符,而不计较功利或物质利益。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使员工自觉地意识到在讲“义”时,要承认“利”的必要,追求“利”时,则要接受“义”的约束。这样,就能实现“以义估利”,“举义兴利”,调节和规范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使企业遵守法则,正当经营,把赚钱看作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自觉地把企业赚钱与国家兴旺和民族利益联系到一起,捐助教育、办慈善,将利益回馈社会,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四)“和”的思想

儒文化中强调“和”,孔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为贵”是中华 几千年历史中处理人际关系、民族文化、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用求大同,存小异的办法,协调各部分人的利益和要求。达到整体的协调、和睦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文化支柱。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得益于这一“和”的传统。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有“三和治企”,“三和”指“人和、物和、利和”即治理企业要将人员间的关系协调,企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协调有机结合起来。

儒家思想从在不同方面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作用,是企业运转的润滑剂。因此,企业应该以超凡的卓识远见,注意吸收借鉴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用于教育员工,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精神,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增强。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分别著有《老子》、《庄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从中吸取合理营养。

(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上一篇:让人心情郁闷的说说心情短语下一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