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合法权益

2024-05-21

保护合法权益(精选8篇)

篇1:保护合法权益

思想汇报

——增强维护意识,保护合法权益

敬爱党总支:

通过对第二节党课的学习,让我意识到我们必须增强维护意识,保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通过宪法规定我国的每一位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相应的义务。在履行好义务的同时,依法享有相应的权利。也就是说权利和义务是对等和统一的。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坚决不移地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我们的正当权益。

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公民的素质相对较低,法律意识淡薄。没能够很好地运用好法律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生活中很多一部分人往往上当受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没能够合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作为将要走向社会,面向活的我们务必要增强自身的维护意识,保护合法权益。

现在大学生的维护意识关键在于其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摘要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发制观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己。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要求较高。但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法律意识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用健全的法制观念来丰富大学生活,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目前相当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没有做到准确的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从而为所欲为,颠倒是非。形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个人的信誉,而且败坏到学校的声誉。

为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清醒的意识到维护意识的必要性。当然,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就不能做沉默的羔羊了,我们必须拿起手中的法律武器来武装自己。坚决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我们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受到消费的欺骗或诈骗。我们的社会所制定的法律是公平的,而且人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工作也是。当我们由于身份或某种原因而受到他人的不平等对待时,一定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前,某些厂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来欺骗我们消费者,从而谋取暴利,这也是损害了我们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种现象的发生。来维护好我们的正确权益。从而把我们的社会创建成为和谐的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与指正。

篇2:保护合法权益

医务科在4月23日组织部分科室内审员对全院内科系统及急诊科、介入科、疼痛科和透析室进行了保护患者合法权益专项检查,共检查了34个病区,82份病历。现将检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好的方面:

大部分科室非常重视医患沟通工作,医患沟通记录较及时,知情同意书签署及时、规范。而且不但书面工作做的好,实际工作也落实的很到位。通过访问患者可以看出,相关医患沟通工作的确让病人了解了自己的病情、诊断、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等情况。

(二)存在问题:

1、医患沟通中未提及替代诊疗方案37例,占45.12%。

2、有些需要患者签字的文书不是患者本人签字,但没有签署授权委托书17例,占20.73%。

3、使用自费药品或高值药品、耗材的,未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2例,占2.3%。

4、有些医患沟通记录或知情同意书虽然有患者签字,但是访问患者或家属时发现,患者或家属并不十分了解相关情况,说明沟通工作并没有充分做到位,7例,占8.54%。

附图:保护患者合法权益检查结果 50.00%40.00%30.00%20.00%10.00%0.00%45.12%无替代方案无授权委托书20.73%8.54%2.30%保护患者合法权益检查结果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不知晓自己病情

(三)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要求各临床医师严格按照我院相关制度、规范来开展工作,切实做好医患沟通,将知情同意及授权委托等工作落实到实处,对每一位病人都要提供替代诊疗方案以供选择。有手术、麻醉、高危诊疗操作、特殊诊疗或输血、使用血液制品、贵重药品、耗材等情况必须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如非患者本人签字,一定要签署授权委托书。以上工作一定要认真去做,务必让患者充分理解后再签字。

由于保护患者合法权益是评审细则的核心条款,因此,下一步医务科将会加大督查力度,必要时会采取一些奖惩措施。

(四)通报表扬:

本次检查中各项工作做得均较好的科室有:介入科、内分泌一科、消化内一科、呼吸内一科、呼吸内二科、肿瘤一科。

篇3:企业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 资本多数决定原则。

资本多数决定原则是《公司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当少数股股东的意志与多数股股东的意志一致时, 则被多数股股东的意志所吸收;而当少数股股东的意志与多数股股东的意志不一致时, 则被多数股股东的意志所征服。我国《公司法》对表决权只确立了股权平等原则, 未作例外规定。小股东在最关心的选举董事会成员、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公司投资计划等重大问题上不可能有发言权。股东大会作出的决议即使对小股东不利, 小股东亦无力改变该表决。

(二) 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现象普遍。

在资本多数决策原则下, 注定小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只能是 “无所作为”。 小股东因其在公司治理中所处的弱势地位, 不仅要负担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代理成本, 还可能受到处于控制地位的大股东的侵害, 实际上面对着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双重损害。大股东利用其优势地位可能直接进入管理层, 通过支取过高薪水, 装修豪华办公场所, 备置豪华轿车等形式使自己受益, 进而间接损害小股东利益。即使大股东不参与公司管理, 由于管理层是以大股东意志决定的, 管理层也会极易做出有利于大股东的交易决策。

在目前公司治理的现状下, 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即可以通过平衡表决权的方式限制大股东之“独裁”地位, 或选出代表小股东利益的董事、经理等人员进入公司经营管理层, 改变经营管理层对大股东的依附地位来保护公司利益, 从而保护小股东利益。

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理论依据

(一) 寻求股东地位的实质平等是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制度的理论基础。股东平等是现代公司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但资本多数决定原则的至尊地位使股东, 尤其是中小股东在理论上享有的平等权利与实践中实现的这一权利存在难以限缩的距离。实现股东权利从形式平等向实质平等的跨越, 必然需要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设定专门规则。

(二)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制度提出了现实要求 。根据资本多数决定原则, 股东按照出资比例或股份数量行使表决权。与其说公司财产权被公司所控制, 不如说公司财产权被少数大股东所控制, 或者说被少数大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所控制。因而, 大股东、董事会、监事会互相勾结, 动用所控制的公司资源, 以内幕交易、关联交易、虚假信息披露等手段, 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现象并不鲜见。这无疑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提出了现实性的要求。

(三) 股东高度分散的负面效应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制度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股权高度分散已成为现代公司发展的一大特征。对中小股东而言, 这一现象至少带来两方面的负面效应。

1.带来“理智的冷漠”。中小股东若要行使投票权, 必须获得必要的信息并加工处理这些信息才能做出决策, 而这一代价不菲的决策, 在股权高度分散、大股东绝对控股的情况下, 被公司股东采信的几率却微乎其微。理智的中小股东对投票权的行使何以热情?

2.存在“搭便车”现象。在存在众多独立股东的情况下, 对管理层的监督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每个股东均希望其他股东行使监督权, 自己从中获利。而不愿自己积极监督, 因为监督的成本由自己支付而收益却由全体股东共享。这两种负面效应进一步恶化了中小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弱势地位, 进而将其权益的保护置于更为尴尬与困难的境地。

(四)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制度提供了经济理论支持。投资者的信心是资本市场稳定的基本保证。只有能够真正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市场, 才能给投资者以安全感和信心;才能有助于投资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实现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 形成效率提高、风险降低的良性循环, 从而保障市场的长久健康发展。作为资本市场参与者的主力军, 中小股东抗风险能力低, 其合法权益的保护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美国福布斯杂志的调查表明, 一个国家 (地区) 的资本市场对以中小股东为代表的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得越好, 其市场效率就越高, 市场发展就越健康。

三、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措施

(一) 累积投票表决制。

它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董事选举制度, 被西方主要国家普遍采用。根据这一制度:股东大会在选举两名以上的董事时, 一个股东可以投票的总数等于他所持有的股份数额乘以待选董事的人数;它可以不为董事会的每一待选董事投票, 而将其总投票数投给一名或几名候选人。例如, 某公司共有两名股东, 发行了100股股票, 甲持有21股, 乙持有79股。若该公司欲为其董事会设置4名董事, 在资本多数决定规则 (又称直接投票制) 下, 很显然, 甲不可能在董事会获得一个能代表己方利益的席位, 而乙则可完全囊括董事会的所有席位。其实, 只要大股东能拥有50%以上的股份, 他就可以完全操纵每次的董事选举, 而不给予中小股东丝毫机会, 这显然是不平等的。然而, 如果采用累积投票制, 则结果就不一样。因为在该投票制下, 甲共有:21×4=84票, 乙共有:79×4=316票。如果4乙想“独揽全席”, 就必须提名4名候选人, 并且每位候选人的得票都必须超过84票, 才有可能全部当选;因为甲可以将其全部84票投给由其提名的候选人。但是, 乙不能做到这一点, 因为他总共才316票, 而达到4位候选人全部当选的目的需336票。所以, 依照累积投票制, 乙最多只能获得3个董事席位。

(二) 类别股东表决制。

所谓类别股东表决制, 是指一项涉及不同类别股东权益的议案, 需本类别股东及其他类别股东分别审议, 并获得各自的绝对多数同意才能通过的一种表决制度。这里区分类别的标准可以是股票的发行地域, 如A股股东、B股股东、H股股东;也可以是股票的流动性, 如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 最主要的矛盾是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 前者多数为非流通股股东, 而后者多数为流通股股东。事实上, 证监会曾经在上市公司的一些重大决策上引入了类别股东投票表决制度, 只是没有达到系统性和明确性的要求。

(三) 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

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 也称为表决权回避制度, 是指当某一般东与股东大会的讨论的决议事项有特别利害关系时, 该股东或其代理人均不得就其持有的股份行使表决的制度。这项制度在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已经被广泛适用。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从原理上看, 是为了排除利害关系股东对关联交易的决议可能造成的影响, 防止关联股东滥用表决权, 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四) 表决权代理制。

篇4:保护业主合法权益

问:条例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答:制定条例的目的是:明确业主、物业管理企业和物业开发建设单位的权利、义务,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为以及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职责、运作,保护业主的共同利益,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

问:制定条例遵循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制定条例的基本思路是:保护业主的财产权利,协调好单个业主利益和全体业主共同利益的关系;明确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他们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公开、公平地确定物业管理活动中的事项。

问:条例从哪几个方面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答:业主的财产权利是物业管理的基础,物业管理的落脚点就是要保护业主的财产权利,不仅要保护单个业主的权利,而且要保护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条例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对业主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是明确列举了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及其内容。

二是规定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组成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应当代表和维护全体业主在物业管理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物业管理中的重大事项,业主委员会负责公共日常事务,为保护业主合法权益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三是规范了业主大会的会议形式和表决方式,业主通过业主大会行使自己在物业管理中的权利,如自主地选聘或者解聘物业管理企业、决定物业服务合同的内容、监督物业管理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等,为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提供程序上的保障。

四是通过规范建设单位、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为,来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如条例规定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处分业主依法享有的物业共用部位、共同设施设备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物业的保修责任。条例还明确了物业管理用房的所有权归业主,物业管理企业不能擅自改变其用途;物业管理企业在代收有关公用事业费用时,不得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物业管理企业不得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的用途等。

问:条例是如何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行为的?

答: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了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行为,加强对其监督管理,条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一是对物业管理企业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只有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企业,才能从事物业管理服务。

二是业主委员会应当与物业管理企业订立书面的物业服务合同,并对物业服务合同的基本内容作出规定。

三是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向业主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是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在承接物业时必须办理物业验收手续。防止开发建设遗留的质量问题,影响业主利益,也影响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

五是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防范工作。

问:目前大家反映比较强烈的是业主大会成立以前,由开发建设单位聘用物业管理企业所实施物业管理的问题,条例对此有哪些规定?

答:在业主、业主大会选聘物业管理企业之前,由建设单位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的物业管理在条例中被称作前期物业管理。为了保证建设单位聘请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为公开、透明,保护新入住的业主的利益,条例对前期物业管理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

一是明确了前期物业管理的招投标制度。一般而言,住宅物业的建设单位必须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企业。这就防止了目前存在的因为物业管理企业和建设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影响将来的物业管理。

二是建设单位制定的业主临时公约必须向物业买受人明示。业主在知道自己在将来物业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再做出购房决定。

三建设单位与业主签订的购房合同中必须包含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内容。业主通过签订购房合同了解和接受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内容。同时条例规定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期限未满、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生效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终止。

四是规定了物业承接时的验收手续和相关资料的移交。

问:物业服务费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条例对物业服务费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作了怎样的规定?

答:物业服务费用是广大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考虑到物业服务费用涉及到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目前物业管理市场发育还不完善,需要国家对其予以必要的指导和规范,条例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物业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合理、公开以及费用与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区别不同物业的性质和特点,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物业服务收费办法,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

二是对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逾期不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的业主,规定了相应的措施。

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是物业保修期满以后,专项用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保养的资金,是物业的“养老金”,条例对专项维修资金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住宅物业、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物业或者与单幢住宅楼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物业的业主,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

二是专项维修资金属业主所有,专项用于物业保修期满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

三是对挪用专项维修资金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问:在物业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单个业主权利和全体业主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条例对物业的使用和维护有哪些规定?

答:条例规定业主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必须尊重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对物业的使用和维护,条例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都不得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用途。

二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依法承担物业管理区域内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的责任。

篇5:浅论老年合法权益的保护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发展,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当前涉及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现状、分析了赡养纠纷案件的成因,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当前赡养纠纷案件10个特点:

1、农村赡养问题突出;

2、物质赡养需求突出;

3、精神慰藉已成赡养内容;

4、因老人年轻时不孝、行为不轨引起;

5、不可忽视儿媳幕后“拒养指挥人”的作用;

6、老年人主动寻求诉讼保护的意识淡薄;

7、因受法律的威慑、社会舆论、亲情血缘关系的影响,调解、撤诉的比例不断增大;

8、只起诉个别赡养人的多,起诉女儿的极少;

9、暴力拒养现象影响诉讼;

10、因老人再婚引起赡养纠纷。针对这些特点,笔者提出了7个方面的建议:

1、推广公证赡养协议,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

2、审理该类案件应注重精神安慰;

3、赋予法院根据赡养能力裁判赡养费用及增长比例;

4、赋予儿媳(女婿)法定赡养义务;

5、建立代位赡养制度;

6、加大调解工作力度;

7、适当加大对虐待、遗弃罪的刑罚力度。最后,笔者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以社会养老保障为主的制度。

关键词 老龄 赡养 纠纷 调查 法律制度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的比重和绝对量越来越大。在我国13亿人口中,近1.4亿是老年,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尊老、敬老、爱老已成社会风尚。大多数老年人受到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得到了较好的扶助和赡养。但是,也有一些人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尊老、爱老、助老观念淡薄,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保障机制的某些滞后,在我国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少数地区以及家庭,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时有发生,有些甚至还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三大文明的建设进程。我们有必要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做充分的研究。

一 当前涉及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现状

九十年代以前,我国无论城市和乡村,涉及老年人的诉讼案件很少,九六年我国颁布实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来,此类案件呈上升趋势。笔者曾在安阳县人民法院做过调查:96年以前每年此类案件只占整个民事案件的2%左右。《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实施以来,此类案件以年7%的速度直线上升。且涉案范围又由过去较单一的赡养纠纷发展到析产、收养、侵权、侮辱、继承、再婚、虐待等诉讼案件。在城镇,因企业改制和经营不善引起的劳保工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纠纷等,在众多涉老案件中,民事方面的案件占多数,而属于赡养纠纷的又占整个民事案件的绝大多数。据安阳县法院的统计:自1999年开始,每年受理涉老案件都分别在50、80、100起以上,到2002年分别上升到100、160、200多起,其中受理并审结的赡养纠纷案件已经占涉老案件的65%以上,上升趋势的范围的扩大令人担忧。

二 赡养纠纷案件的成因和特点

分析该类案件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和老年人法律意识的增强,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其次是社会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扶养、赡养人口与被抚养、被赡养人口不成比例。还有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老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对赡养、扶助条件应当提高的欲望。

分析其特点:农村较城市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多;法律越健全此类案件越多;再者是传统观念、亲情血缘关系的掺杂,使得案件的审理和执行起来较棘手、繁琐反复。因此,我们

建议要把审理涉老案件的重心放在赡养纠纷案件的审理上,重点探索分析此类案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从法律制度上去探究解决纠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 对赡养纠纷案件的调查

(一)农村赡养问题突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

1、赡养人与被赡养人的人口不成比例。赡养人与被赡养人是农村人口的,分别占83%和95%。

2、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无自己的经济来源。

3、我国在90年代以前,没有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之农村收入普遍较低,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并无多少积蓄,无法靠自己解决晚年的生活保障问题。

4、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农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时间还不长,特别是集体经济薄弱的乡村,依靠集体供养或集体辅助养老的途径难以得到落实。

5、“养儿防老”的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不少人甚至被罚得倾家荡产,但仍坚持不生儿子,决不罢休,使得一些家庭抚养和赡养的负担显得十分沉重。以致“养儿无法防老”、“三个和尚没水喝”成为普遍现象。

6、农村分家析产的做法留下隐患多。农村家庭采取了分家析产方式的,几乎占绝大多数,从审理的案件反映的情况看,有分家析产的占95%以上,且大部分的分家析产是采取“化整为零”方式,父母的房产、积蓄、农具等几乎被子女分割殆尽,使老年人自我养老的能力几乎降到了零。而且财产分割上的绝对平等难以达到“公平”,极易造成子女(婿、媳)之间及子女(婿、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为赡养纠纷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八成以上的案件中,赡养人都是以财产分割不公、父母处事不平等作为借口拒养父母的。

(二)物质赡养需求突出

多数被赡养人诉讼请求集中在要子女给付房屋、米面、油、燃煤、医疗费、生活费等生活资料方面,这与当前的生活条件相对较低不无关系,而提出要子女给予精神上慰藉的,几乎没有。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也很清楚,精神赡养执行谈何容易,与其提这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还不如缄口不言。不仅农村的情况如此,城镇老年人或原来有工作的老年人在这一问题上亦基本如此,多认为自己“老有所养”,赡养不赡养跟和自己关系不大,特别是在子女赡养问题上持放任态度,基本上全靠政府社会给自己的物质保障为主。

(三)精神慰藉已成赡养内容

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条件的丰富,不少老年人不但需要吃饱穿暖,还需要精神上有所慰藉,比如:叫儿女经常回来看看,陪自己聊天游玩,周末星期天子孙同堂就餐等等。

(四)因老人年轻时不孝、行为不轨引起

有些老年人,年轻时对自己父母不孝,或生活作风上行为不轨,使得子女耳濡目染,为其耻辱,长大后也不尽赡养义务,造成恶性循环,产生负面影响。如李某诉子女赡养一案中,李某的三个子女在庭审中众口一致,质问其父亲:“你在年轻时是昨对待爷爷奶奶的?”问得原告张口难辩,悔不当初。

(五)不可忽视儿媳幕后“拒养指挥人”的作用

调查中发现:在法院所审结的案件中,有50%以上的案件反映儿媳在赡养问题上“起决定作用”。儿媳参与、指使不赡养老人,甚至殴打被赡养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案件被赡养人甚至直接起诉了儿媳,诉称儿媳打骂自己,要儿媳赔偿、赡养。因此,在赡养纠纷中,儿媳角色的作用不容忽视。

(六)老年人主动寻求诉讼保护的意识淡薄

对赡养问题不满意的多,而提起诉讼的却较少。城镇老年人的“牢骚”主要集中在子女对老人不关心、养老金不高、发放领取困难方面。农村老年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医疗和物质生活保障上。诉讼少的原因,一是当地基层组织做了大量工作;二是村(居)委会干部的工作方

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性的,不容易伤害亲情、感情,老年人大都害怕法院会采取强制措施,“打官司把亲情打没了”;三是村委会做工作随时、随地优势,而法庭(法院)来去一趟不容易,执行又比较困难,加之陈旧观念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打官司丢脸”的想法。因此,近八成以上的老人表示:“有了赡养纠纷要先由村(居)委会干部解决”,“不去打官司”。这也是大量的纠纷在法院立案后,老人不愿出庭,自动放弃通过诉讼解决问题的原因。

(七)因受法律的威慑、社会舆论、亲情血缘关系的影响,调解、撤诉的比例不断增大。

(八)只起诉个别赡养人的多,起诉女儿的极少。从审理的案件看,赡养人在三人以上的占95%以上,但被赡养人只起诉一、二个人的占90%以上(律师代写诉状的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在于赡养纠纷往往是一、二个子女不尽义务而引起,导致其他赡养人攀比仿效,因此,被赡养人“逼迫”无奈,只有起诉不尽赡养义务的少数子女。被赡养人之所以不起诉女儿,原因仍是旧观念影响较深,认为女儿未分家产,出嫁后可不承担赡养义务,这一点我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尤甚,有的老人甚至认为:“女儿没有赡养义务”。

(九)暴力拒养现象影响诉讼。

从审结的案件中可以看出,近15%左右的老年人反映赡养人有暴力拒养现象。而事实上还高于这个比例。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的,赡养纠纷案件撤诉或起诉后不愿出庭现象之所以较多,与此不无关系。有几宗案件在法院立案、调查甚至开庭后,被赡养人还找法官申请撤诉,原因就是赡养人威胁“越告越要打”。故暴力拒养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十)因老人再婚引起赡养纠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择偶、婚姻观念也在不断革新。许多离退休老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优势为社会发挥余热,经济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老年婚变或年老续贤情况的不断出现,不少子女则因老人再婚后将来继承父母遗产或分割家产时对自己不利,而干涉老人再婚拒绝赡养。

四 实现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

鉴于当前涉及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上升和扩大趋势,笔者谨从法律角度就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中的赡养纠纷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推广公正赡养协议,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

签分家(管)协议是我国城乡民间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的协议一般会涉及父母财产分割、赡养、安葬,具有遗嘱性质,对子女有一定约束力。有的乡(镇)政府也规定在领取结婚证明时,新婚夫妇须与父母签订赡养协议,或为父母投养老保险,希望通过类似的办法解决老年人赡养问题。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民间签订的协议,还是由政府介入签的公证协议,积极作用都不容置疑。履行协议的毕竟是大多数人,不守协议或以其它借口而推脱责任的往往是极少数人,通过诉讼后,这些人基本上也比较主动表示愿按协议履行赡养义务。问题是,虽然这样的协议实用,但法律效力不足,使得不少协议流于形式,不得不通过诉讼方式来解决,而审判结果最后又还是回到协议上。因此,我们建议民间的分家(管)协议要逐渐过渡到公证协议上来,让政府机构从法律角度、履行现实性、合法性方面把关。同时,立法机关可根据这种协议的实际操作性,赋予公证赡养协议书强制执行效力。只要这种协议订立的程序、内容合法,当事人可以直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免于繁琐的诉讼程序,以最经济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审理赡养纠纷案件应注重精神安慰

在司法实践中,实现对赡养纠纷当事人的精神安慰,可促进纠纷解决,我认为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立赡养纠纷案件调解必经制度。鉴于赡养问题辐射的社会面广,加之赡养纠纷愈来愈

多的现实,我们认为以多做调解为宜,不能简单地将“一步到庭”庭审模式适用于赡养纠纷案件。增加调解程序,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各方的对立情绪,减轻各方的精神负担,对被赡养人有利无害;

2、加强诉讼中宣传、教育工作。凡有虐待行为的赡养人,法庭应当首先对其进行教育,宣传法律规定,同时,根据民法通则中有关制裁民事违法行为的规定,责令赡养人具结悔过,当庭向被赡养人道歉,并书面保证以诚恳的态度履行赡养义务。在赡养纠纷案件中,一般不宜对赡养人采取罚款等强制措施,以免产生逆反、对抗心理,报复被赡养人,导致被赡养人受到更严重的精神伤害。

3、对有数名赡养人的赡养案件,法院在判决时,应根据当事人的平时表现,在一个判决中采取给付不同等数额赡养费办法,对有能力而拒养者,应允许判决其多出赡养费,不应当保持赡养费给付上的均等。对于与被赡养人关系相对融洽,主动提出与被赡养人生活的,可适当少量承担赡养费,以弥补赡养人精神上的付出。

4、加大并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采取先予执行措施,利用精神需求物质补的方法,在最短时间内给予被赡养人精神上的安慰。

5、建立赡养纠纷案件减免诉讼费、巡回审理、律师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及基层组织协助执行制度,实现赡养纠纷案诉讼渠道彻底畅通。

(三)赋予法院据赡养能力裁判赡养费用及增长比例

赡养人的赡养义务是否均等,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现实生活中,子女在赡养父母上做到完全平等是不可能的。有人认为,既然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那么法院的权力只是强制当事人履行义务,而义务应当是平等的,是否愿意多付出那是当事人的权利。据笔者调查的安阳县人民法院在办案过程中就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当事人不仅对法院裁决不同等赡养费提出上诉,甚至向办案人员诘问:“哪条法律规定我就该多承担义务?你找到法律根据我就服判”。当事人的不解和不服,易导致执行上的困难,致被赡养人陷入比起诉前更困难的境地。因此,从立法上规定法院对不同当事人可以作出不同等数额的赡养费给付义务,是必要的。其次,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期间内是确实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大多数情况下是逐年有所提高的,而裁判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稳定性”。如何以稳定性裁判来反映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在审理案件中,有的纠纷就是为追加赡养费数额而提起的诉讼。笔者认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允许法院参照当地一定时期内统计资料载明的生活消费增长比例,确定赡养费给付增长比例。一可最大程度减少追加赡养费诉讼的出现,减少诉累;二能消除老年人生活长期原地不变,甚至倒退,而与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日益进步的矛盾现象。至少,可以缩小两者之间差别。

(四)建议赋予儿媳(女婿)法定赡养义务

现行婚姻法第十五条三款规定: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继承法第十条一款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第二顺序人不继承。第十二条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从法条规定可见,儿媳(女婿)对公婆(岳父母)没有法定赡养义务;同时儿媳(女婿)对公婆(岳父母)也无继承权,或者说继承权是受严格限制的。上述规定合理性值得探讨。第一,与夫妻共同财产制度不相谐。现行婚姻法第十三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因此,夫妻任何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无疑属夫妻共同财产。而司法实践中,界定夫妻共同债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日常生活所负的债务、因生产经营所负的债务、夫妻双方或一方因治疗疾病所负债务、抚养子女所负的债务、赡养父母所负的债务等。从这

些相互关联的法条具体规定上,笔者认为有逻辑矛盾:一方面,儿媳(女婿)没有继承权,对公婆(岳父母)没有法定赡养义务,另一方面则又相反,有关共同财产取得规定上,无形中又赋予了她(他)们赡养义务和继承权。第二,现行的一些做法,如有的乡镇政府推行新婚夫妇与父母签订赡养协议、为父母投养老保险等,实际已经为儿媳附加了赡养公婆的义务,从法律角度上说这种做法是不合法的,因为儿媳没有赡养公婆的法定义务。第三、现实生活中,儿媳(女婿)在赡养问题上的作用非同小可。“一个女婿半个儿”,如此类的俗语,最为大众所接受。我们评价文明和睦家庭的标准,无疑婆媳、翁婿关系都是重要的砝码。而在赡养纠纷中,儿媳尽管站在幕后,但这个潜在的主角,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在笔者调查的安阳县人民法院所办的案件中,近四成反映儿媳会参与拒养、殴打公婆,是引起纠纷的主要责任者。多数人认,儿媳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笔者认为,赋予儿媳(女婿)对公婆(岳父母)财产继承权,并规定她(他)对公婆(岳父母)的法定赡养义务,符合我们长期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及现行共同财产取得制度。在家庭仍是主要养老义务承担者的大环境下,有助于加强家庭亲属间的关心、爱护及亲合度,最大程度发挥家庭养老功能,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的承认。同时,独生女子即将登上赡养老人舞台后,这样的规定更能体现出社会经济生活、家庭关系的特点,更符合各方利益。

(五)建立代位赡养制度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城乡卫生条件改善及生活环境好转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平均寿命有所提高。在审判实践中,发现了比较有特点的“以老养老”案例。即:赡养人与被赡养人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些案件中,被赡养人无法以自己也需别人赡养提出抗辩,这种抗辩显然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因履行赡养义务是法定的义务。但客观上又确实存在这样的难题:赡养人本身就是需要他人赡养者,如果强制性判决赡养人尽赡养义务,十分不尽情理,这样的判决无法得到履行。尽管目前此类现象还不甚太多,但这类现象将逐渐增多的可能却是无可争辩的。建议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赡养人年龄,即规定赡养人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可以免除他(她)的物质赡养义务,追加孙子女、外孙子女作为代位赡养人,替其父母尽赡养义务。

(六)多调少判,加大调解工作力度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人是每个公民都明晓的义务。一旦老人状告法庭,子女难负重堪,心理上与父母形成强烈的对立情绪。判决败诉后,背上道义和法律上的双重负担,致使判决难以顺利执行,既便强制执行,原、被告双方也难以从心理上消除隔阂。不如以调解方式结案,双方互相谅解,和睦善待,重归于好。在庭审方式上要讲究灵活性。比如在田间地头、家庭等小范围内开庭,这样影响面较小,便于化解矛盾,社会效果更好。

(七)适当加大对虐待、遗弃罪的刑罚力度

现行刑法对虐待、遗弃罪的规定,基本上是沿袭了旧刑法的规定,并未作实质性变动。相反,一些规定如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的操作甚至倒退。以虐待罪为例,构成犯罪须情节恶劣,致人重伤死亡的,最高刑只有七年,而且告诉的才处理。与目前赡养问题严重性相比,这样的规定实在过于“软弱”,起不到威慑作用,特别是告诉的才处理,几乎把虐待、遗弃罪片面性比率降为零。近年来,披露的一些虐待、遗弃案件罪行之所以发展到令人发指程度,与刑法对这些罪行规定的刑罚过低不无关系。正因为如此,大多数老年人表示:不打官司,告了没有用。与此相反,我国古代历来无不将“不孝”列为重罪惩治。以唐律为例,唐律规定了十种不赦大罪,其中一项就是“不孝”。凡子女不能善事父母者,其罪行之严重与危害统治者统治地位、生死存亡的谋反、谋逆、谋叛等相提并论,为“常赦所不原”的大罪,并不得享有议、赎、减、免等特权。笔者提及于此,只想说明刑罚惩罚上确实存在不力的问题。另外,赡养裁判与一般民事给付判决不大一样,赡养裁判给付周期可能是10年、20年之久。

多数赡养人在法院下达裁判之初会主动按裁判执行,但时间一长,拒不履行的现象就多了,哪怕强制执行也难有成效。这是目前大多数法官最不愿意承办赡养纠纷案件的原因之一,而现行刑诉法将“拒不履行法院判决、裁定罪”操作程序作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执行难”的现象波及到了赡养纠纷执行上。因此,对与赡养相关的刑罚幅度适当提高,实有必要。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赡养问题,必须加快推进社会养老保障金制度。我县统计资料表明:在现有的10万人口中,91%生活在农村,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保障条件的改善和小城镇建设的加快、农村人员逐渐向城镇集中的20年后,城镇家庭中独生子女将达到95%,农村也将达到60%以上,独生子女将真正登上养老舞台。届时,一对夫妇赡养4位甚至6位老人的现象将大量出现,赡养问题将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问题。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为人们普遍认同,夫妇抚养子女的负担大大减轻,家庭收入中用于自身养老的投资作为一项固定支出项目必将为人们所重视,逐步由养儿防老转变为自已养老,实现养老问题的社会化。同时,国家也应从公民纳税收入和养老保险手续中拿出一部分完善公益性专业养老院和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分工,减轻子女赡养压力,逐步形成养老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实现子女以精神赡养为主、具体养老事宜由专业老年人服务机构承担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最终彻底解决家庭赡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中国老年报》2003年5月17日第3版。

②《闪光的足迹》,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

(二)》。

篇6:网吧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众所周知,在网吧经营中,网吧业主最头疼的事就是应对行政机关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这些乱检查,对网吧经营的危害也最大。老李特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针对行政机关对网吧的检查行为,撰写了《进入本企业“检查”须知》,网吧业主可将其制作成牌匾,悬挂于网吧的入口处,希望能对行政机关对网吧的检查起到规范作用,对乱检查起到震摄作用。进入本企业“检查”须知

1、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本企业是合法注册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正常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组织、个人的非法干扰、破坏。

2、根据国务院行政法规《关于控制对企业进行经济检查的规定》第八条之规定,进入本企业“检查”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应当向本企业管理人员送达在当地人民政府备案的检查通知书、出示执法证件。检查通知书应当注明检查的法律、法规依据、检查内容、起止时间、检查人员及负责人的姓名。本企业有权拒绝无检查通知书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检查”;有权拒绝无执法证人员进入,并保留向有关部门投诉直至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

3、根据国务院行政法规《关于控制对企业进行经济检查的规定》第六条之规定,同一行政机关对企业的检查,一年不得超过一次。凡对本企业的检查违反上述规定,且无法定理由的,本企业有权拒绝“检查”,并保留向有关部门投诉直至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

4、本企业系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日常经营活动,需要安静、祥和的氛围。因此,凡对本企业进行合法检查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必须依法、依规、依照法定程序、文明进行。在检查过程中,不得妨碍本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凡在检查过程中,行为野蛮、粗暴、语言雷人、有吃、拿、卡、要等违法行为,妨碍、破坏本企业经营活动的执法人员,本企业将根据视频监控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并保留向有关部门投诉直至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以及申请国家赔偿的权利,敬请自重!

5、在本企业上网消费的上网消费者,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本企业亦有保护上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定义务。无法定事由,任何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非法查验上网消费者的身份证件。本企业对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非法查验上网消费者身份证的违法行为有权制止,并保留向有关部门投诉直至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

6、《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并未规定上网消费者必须随身携带身份证,因此,“无证上网”属合法行为。凡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以上网消费者未携带身份证为由对上网消费者实施传唤等行政强制措施,将其带至派出所、治安大队等处限制其人身自由,均属违法行为。本企业对上述违法行为有权制止,并保留向有关部门投诉直至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以及申请国家赔偿的权利。

7、行政机关在对本企业合法检查中发现本企业有违规行为,对本企业实施停业整顿、断网、扣押机器设备等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措施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扣押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并告知本企业享有的权利及司法救济渠道。凡不履行上述法定程序,非法强令本企业停业整顿、非法通知电信部门切断互联网接入、使用国家已经禁用的“扣押清单”等无效法律文书扣押本企业经营设备的,本企业有权拒绝,并保留向有关部门投诉直至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以及申请国家赔偿的权利。

8、行政机关在对本企业合法检查中发现本企业有违规行为,对本企业实施罚款的行政处罚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告知本企业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司法救济渠道,严格执行作出行政处罚的机关与收缴罚款的机关分离的规定,坚决杜绝自行收缴罚款的违法行为。凡不履行上述法定程序,强行索要罚款;或者采用将网吧业主、网吧工作人员、网吧的机器设备扣留在派出所、治安大队等处的土匪绑票式执法方式,交纳罚款才放人或者发还机器设备的,本企业有权拒绝,并保留向有关部门投诉直至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及申请国家赔偿的权利。

9、本须知所称的检查,是指行政机关对本企业经营活动遵守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日常监督检查。公安机关因办理治安、刑事案件的需要针对某特定情况进入本企业的检查不在此列。

篇7:保护合法权益

坚持以民为本,保护拆迁群众合法权益

征地拆迁是城市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城市发展、社会稳定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日益成为群众瞩目、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日益成为党和政府极为关心的焦点问题。如何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被拆迁群众利益,实现拆迁推进和群众利益的双赢,一直是摆在当前征地拆迁工作中急需破解的难题。在近年征地拆迁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将保护群众合法权益摆在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位置,敢于正视、剖析、破解难题,一着不让强抓落实,切实保护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 一、主要问题 作为承担新城拆迁的责任主体单位,应该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过程中存在的侵害群众利益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主动纠正和杜绝一切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我认为,近年来,在征地拆迁上,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不足问题: 一是宣传征地拆迁政策不落实。在拆迁开始前,由于组织不严、工作不细、认识不一,不能将国家有关征地拆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到位,以致拆迁开始后,拆迁群众对拆迁政策不了解、对补偿标准不清楚、对拆迁目的不理解、对办事程序不熟悉,侵害了群众对拆迁工作的知情权、监督权,严重挫伤了被拆迁群众的积极性。 二是执行法规政策不到位。突出表现在以部门、局部、自身利益为重,违法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克扣、截留、拖欠农民补偿安置费用,不严格执行征地拆迁法规政策、擅自降低补偿标准等现象,严重侵害了群众合法的、应有的权益。 三是拆迁行为不规范。个别拆迁人、拆迁实施单位忽视依法拆迁、法定程序,轻视行政裁决强制拆迁法律手段,反之,动用地痞等恶势力恐吓、打人等违法野蛮拆迁,拆迁评估单位无资质、评估结果不公正的行为时有发生,由于拆迁行为的不规范,严重侵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是配套服务措施不到位。大面积、大范围、快速度的推进拆迁,对被征地农民的住房安居、劳动就业、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配套保障措施难以到位,导致被拆迁群众失地、失房又失业,生活困难无着落,极易激化社会矛盾,造成被拆迁群众厌恶拆迁、害怕拆迁、抵制拆迁的行为。 五是廉洁拆迁监管难到位。征地拆迁工作面广、量大、监管难,少数拆迁人员不能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要求,与被拆迁户发生不正当的权钱交易关系,凭关系、讲情面、要好处,该补偿的不补、不该补偿的乱补,短时间内很难被发现和制止,严重侵害了群众利益、损害了拆迁人员形象。 二、原因分析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是依法拆迁意识相对淡薄,依法拆迁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拆迁实施过程中,个别拆迁人缺乏依法拆迁意识,对拆迁法规一知半解,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征地拆迁法律法规置之脑后,不能严格按拆迁政策办事,从而导致了拆迁政策执行过程中宽严不一、随意性过大,政策严肃性大打折扣,导致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拆迁,以消极、暴力甚至极端手段抵制拆迁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拆迁行为需要进一步依法规范,拆迁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提高。 二是服务群众措施相对落后,有情操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被拆迁群众是相对弱势的群体,需要始终给予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既包括购房安居、劳动就业等一系列综合性服务,也包括照顾关爱特困户、残疾户等一系列特殊群体。但有些拆迁实施主体,未能将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位,宗旨观念、服务意识不是很强,服务措施不很到位,服务手段相对单一,以致拆迁群众满意度不是很高,严重影响拆迁形象和拆迁进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拓展、延伸服务拆迁群众的内容、领域和层次,在服务手段、方式、方法上,在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被拆迁群众的关爱。 三是廉政监管措施相对滞后,廉政拆迁有待进一步深化。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个人主体物质利益要求突出,在拆迁中,也有少数人逃避组织监管,党纪法规意识淡薄,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现象,“无利不作为、有利乱作为”,该照顾的不照顾、不该补偿的乱补偿,严重损害了拆迁补偿的公开、公平、公正性,变相侵害了拆迁群众正当利益,严重影响了拆迁工作形象、拆迁人员形象。因此,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拆迁过程中的党风廉政建设监管措施,在教育、制度、监督、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寻求管理模式新突破,将党风廉政建设监管手段逐步深化,全面贯穿拆迁始终。 三、对策和措施 在拆迁实践中,就如何坚持以民为本、保护拆迁群众合法权益,我们进行了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尝试,始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坚持“八个到位”,努力实现依法拆迁、有情拆迁、廉政拆迁的有机统一,切实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 1、坚持思想高度重视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各级始终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意识,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拆迁难题,努力维护安全稳定大局。首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需要切实维护拆迁群众利益。对于大多数被拆迁人而言,“房屋拆迁无小事”,房屋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基本的生活资料,被拆迁人又是被动加入到拆迁活动中来的,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如果群众利益处理不当,拆迁工作就会难以开展,影响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拆迁工作必须兼顾好拆迁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让拆迁群众从拆迁中受益、得到实惠。其二,落实“执政为民”根本要求,需要切实维护拆迁群众利益。坚决纠正侵害拆迁群众利益的问题,解决拆迁群众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保护拆迁群众合法权益,是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需要,是新城拆迁、新城建设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对我们基层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其三,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切实维护拆迁群众利益。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拆迁工作必须坚持以民为本、量力而行,要坚持把拆迁力度、发展速度和群众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城市拆迁与群众生活之间的矛盾,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解决好群众安居、就业等群众实际困难,坚持把有效化解拆迁矛盾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评价指标。 2、坚持政策宣传到位。征地拆迁政策性强,要赢得被拆迁人理解、配合与支持,就必须将党和国家征地拆迁法规政策,原原本本的.宣传到被拆迁群众中,善于在宣传、组织和发动群众中,让群众充分拥有对征地拆迁的知情权、监督权,让群众懂得如何运用拆迁政策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我局已累计在拆迁范围内悬挂了各类宣传横幅达900余条,发放“致拆迁户(工企单位)的公开信”3余份,制作拆迁政策宣传展板600余块,发放“拆迁政策法规答疑”8000余份,宣传车每天宣传6小时以上,局领导班子带头上门宣传政策,各拆迁组持续不断深入村居民住户,耐心做政策宣传和思想释疑,为拆迁户提供了完善的法规政策服务,做到拆迁政策、补偿标准和办事程序“三公开”,让群众理解“迎接十运盛会、加快新城建设”大局,了解征地拆迁法规政策,知晓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增强了拆迁透明度,着力营造了群众关心拆迁、理解拆迁、支持拆迁、在拆迁中维护自身权益的浓厚氛围,取得了较好效果。 3、坚持法规政策执行到位。政策能否贯彻到位,关键在落实。拆迁政策性极强,经济利益最突出,群众利益最敏感,能否按政策法规办事,切实保证被拆迁人的利益,是被拆迁群众最为关心的事。为此,在拆迁过程中,我们全面落实“三公开一监督”,即拆迁政策、补偿标准、办事程序全部公开,全过程让群众监督。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以“公开、公正、公平”去赢得拆迁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坚持一把尺子、同类条件、同样情况、同等补偿,在政策的执行上,就高不就低、就宽不就窄,尽量做到让群众放心满意。坚持在拆迁人员严格执行政策、最大程度地保证被拆迁群众的利益和群众的理解与信任中推动工作。河西拆迁中,村、组干部带头,普通村民积极主动搬迁的场面处处可见,“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在村组干部、很多村民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用一些拆迁群众的话说,“拆迁政策对我们拆迁户非常有利,我们应该积极搬迁,支持新城建设”。 4、坚持有情操作到位。征地拆迁是新区建设的需要,也确实给被拆迁群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将“关爱百姓,善待群众”的要求贯彻征地拆迁全过程,我们始终将有情操作、服务拆迁户放在工作首位,将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为每一户拆迁群众都提供热情、周到服务,切实为拆迁户排忧解难,努力做到“拆迁无情人有情,房子不在感情在”,全方位的提供拆迁补偿、购房安居、劳动就业、扶贫解困、司法公证、银行付款等“一条龙”服务。一是在购房安居上提供方便。针对一些村民补偿款买不起商品房现状,我们坚持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妥善解决大多数村民购房问题,提供了经济适用房、二手房、中低价商品房等多层次的房源体系,供拆迁户选择。我局多次到市河西指挥部等部门,积极努力争取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为了方便群众申购,我们在现场设立了经济适用住房申购点,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每处申购点从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交通示意图、规划设计图、面积套型图、申购程序到项目模型全部到位,让群众自由选购。同时为村民购房提供政策咨询,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已累计为河西拆迁群众申购经济适用房3800余套。同时为满足不同层次群

篇8:保护合法权益

10月25日, Dora所在部门向公司人事部报告说, 这几天Dora多次请假, 经询问才知Dora怀孕了, 请假是去医院做检查。人事部又将此事向总经理作了汇报。总经理对人事部的工作很不满意, 认为人事部招聘审查不严。四季度是公司业务最多的时候, 员工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到明年上半年大项目还要上马, 更需要人手, 人事部千挑万选却招来“大肚子”, 耽误工作。总经理最后要求人事部妥善处理。

挨批后, 人事经理考虑把Dora辞退, 理由是:公司明明在招聘简章中注明要是“身体健康”, 应聘的人员应该知道。Dora在明知自己怀孕的情况下还来报名应聘, 又不在员工登记表上如实陈述, 是一种欺诈行为, 因此双方所签的劳动合同无效。

但为慎重起见, 人事经理又把部里的三个专员叫来共同研究。薪酬福利专员认为, Dora不但存在欺诈行为, 而且还处于试用期, 公司对这样不符合条件, 又势必无法承担工作重任的试用期员工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员工关系专员说, 她看过Dora的诊断报告, 报告上推断Dora的怀孕开始时间为8月下旬, 说明Dora 9月初刚进公司时完全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已怀孕, 并非有意隐瞒, 所以从保护“三期”女员工和人性化管理的角度出发, 不宜解除Dora的劳动关系。招聘培训专员认为, 公司的《员工手册》中明确规定:员工之间不得有暧昧关系, 新进人员在一年内不允许结婚, 两年内不得生育。”Dora在入职培训时按照公司的要求已全文阅读过该《员工手册》, 并和其他员工一样书面承诺遵守其中的全部规定。所以Dora如果是在进公司后才怀孕, 那么其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理应被解除劳动关系, 而不受“三期”保护政策的限制。

虽然下属中仍然存在分歧, 但人事经理最终还是决定按照本部门大多数人的意见, 决定解除Dora的劳动合同, 并报请总经理批准。

11月30日, 在与A公司交涉未果的情况下, Dora只得向当地劳动部门投诉反映, 要求恢复与A公司的劳动关系。劳动部门立案处理, 经过对案件事实的认真调查, 于2007年12月底依法作出要求A公司撤销解除劳动合同决定的处理意见。

【评析】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 试用期内的劳动者如果被证明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 用人单位可以直接解除其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第十七、十八条的规定, 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是平等自愿、协商一致, 违背该原则采用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所以劳动者如果被证明确实对用人单位有故意隐瞒事实的欺诈行为, 并因该行为导致用人单位与之订立劳动合同的, 劳动合同无效。

本案中, A公司虽在招聘简章中将“身体健康”作为录用条件, Dora本人也应当明知, 但Dora怀孕并非“身体不健康”, 其不属于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人员, 况且从证据资料上看, A公司为并未将怀孕与否作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前提条件, 而医疗机构证明Dora受孕是在2007年8月中旬, Dora在九月初进A公司时完全可能不知道自己已怀孕, 不能认定Dora在订立劳动合同时有欺诈行为。所以, A公司不能依据《劳动法》第十七条或二十五条解除Dora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 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劳动者的恋爱婚姻、生育等权利受法律保护, 除法律有专门规定的, 用人单位不应在规章制度中加以限制或剥夺。本案中, A公司在《员工手册》中有关新进职工“一年内不允许结婚, 两年内不得生育”的规定显与法律精神相悖, 因而不能作为管理职工的准则, 更不能据此解除Dora的劳动合同。

上一篇:2022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下一篇: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