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管理,促发展,建民主法治新村

2024-04-14

强管理,促发展,建民主法治新村(通用5篇)

篇1:强管理,促发展,建民主法治新村

红寺堡村地处肃州区沿山片区,辖9个村民小组,286户,1056人,耕地4951亩。近几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为全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我村在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以来,成效比较显著,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了增强,村务管理、村务决策日趋民主、科学、规范,群众对村务工作及村干部的监督力度加大,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村干部在群众中的信任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创建民主法制村的标准要求,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普法教育,营造良好法制环境

村党支部始终把普法教育放在依法治村工作的首位,结合本村实际,利用农闲季节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每年利用法制宣传日的有利时机,张贴标语,广泛宣传,共发放宣传材料448余份,张贴标语412余幅,张贴标语412份,制作永久性标语4条。开展法制宣传培训、讲座累计60余场次。用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防止黄、赌、毒等不良风气的蔓延。结合“文明诚信户创评活动”广泛开展尊老爱幼、助残扶贫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无吸毒、贩毒、赌博人员发生。村党支部还把法制教育同精神文明建设、诚信守法教育、道德风尚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十星级农户”、“法律明白人”、“诚信户”等评比活动。评选出“诚信文明农户”210户、“法律明白人”420人。

二、强化依法治理工作,加快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进程

近年来,我村大力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开展村务、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民主议事、民主理财等工作。村组按要求成立了民主管理监督小组。村党支部、村委会把依法建制、规范村务管理、用制度管人管事作为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的重要环节。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宪法》、《村委会组织法》等法规,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村民小组议事规则、》《民主监督小组职责》、《村务公开制度》和《村调委会治保会工作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行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都有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决定。使村务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了村民平时学法,遇事用法,解决问题靠法,村干部带头遵纪守法、依法办事逐渐成为风气。为依法治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稳定。

近年来,经过村党支部和村委班子的不懈努力,各组无发生各类刑事案件。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要干部勤政为民,公道正派,以身作则,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二是始终坚持群众事务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对村里在大小事务一律实行阳光作业,并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整改软弱涣散党组织活动,对后进组矛盾多发组和组班子不团结的调查摸底,对确实不能胜任的,按照组织程序予以撤换。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对出现的一些简单的矛盾纠纷,由信息员及时和村级民调组织联系调解。对一些重大疑难纠纷,带有上访苗头的纠纷,由信息员逐级上报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小组,由乡、村、组三级联合调处。目前建成调委会1个,调解小组9个,矛盾纠纷信息员14人。止目前,各类矛盾纠纷逐项得到排查调解,并及时上报。遇有疑难纠纷,汇同司法部门依法调解。

四、扩大基层民主,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

我村通过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促进了群众观念的转变,增强了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提高了村干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自觉性。由村民群众直接参与制定村务管理的各项制度,调动了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监督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使群众真正成为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和遵守者,保证了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通过村级法制讲座和其他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了干部群众依法办事的观念,提高了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

五、健全村级管理的各项制度,促进村务决策、村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我村通过制订完善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重大决策法律咨询、环境卫生、等一系列制度。把村民的权利义务、村务活动的程序、规划建设、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村务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村务管理制度的落实,使人民群众真正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增强了村务管理的民主性、科学性,避免村干部决策失误给集体造成损失,较好地防止了村务管理活动中的暗箱操作、村干部不公和不廉行为的发生。村务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依法办事能力的提高,为村干部依法、依章管理村务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村务决策,村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六、接受监督更加主动,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为使民主监督落到实处,我村普遍成立了由有威望的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对村务、财务管理实施全过程的监督。通过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了村干部的廉政意识和村干部照章办事的自觉性。村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三少三多”的可喜现象:即用公款吃喝的明显减少,精打细算的明显增多;脱离群众的现象明显减少,为民办事的明显增多;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明显减少,民主决策的明显增多。群众对村里的意见少了,与干部的矛盾少了,对村务的猜疑少了,关心村集体荣誉的人多了。正如村民们反映的那样,现在话说在明处,钱也花在明处,事办在明处。集体的”家底”清了,干部的”箱底”亮了,群众的”心底”明了。村干部则说,这样做,群众对村干部变怀疑为信任,变误解为理解,在群众中的威信高了,办事顺当了。把村里的事办好,可以说通过民主监督,加强了群众与干部的联系和沟通,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七、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级工作的领导核心。我村通过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村党支部重视和支持是搞好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的关键,创建工作涉及到村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光靠调委会来抓这项工作是没有力度,也是搞不好的。首先我村把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作为推进村级依法治理的重要内容抓

在手上,在思想上真正重视,狠抓这项工作的落实,强化检查和监督,对遇到的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对策、分类指导。教育党员发挥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经常听取党员、群众对村务工作的意见,健全党员议事会制度,以良好的党内民主,带动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其次是处理好了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村级组织团结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为创建民主法制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00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篇2:强管理,促发展,建民主法治新村

推进新村科学发展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四新村事迹材料

襄阳区朱集镇四新村位于鄂豫交界的夹河套地区,远离襄阳城区50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709户、3270人、耕地面积4035亩,村年各种产业生产总值2.6亿元,2012年村集体总收入135万元,人平年收入7680元。该村自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讲政治、保稳定、求发展”为工作思路,全力打基础、用心抓落实,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2009年7月被湖北省委授予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2008襄州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级经济发展“十强村”,连续3年分别被襄樊市委、襄阳区委评为“平安村”,连续6年全村无刑事案件、无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一、村级党建管理“三三制”、奠定民主法治大根基

“三位一体”建好村级组织、经济发展实现新的突破。2011年底,四新村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2010年四新村成立了养殖协会,协会理事长由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刘大中同志担任,初步实现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目前,四新村“两委”班子共有5人,全部实现了交叉任职,包括刘大中在内,均兼职担任村民小组组长。四新村党委根据村经济发展情况,成立了农业、商业、工业三个支部,由3名委员分别担任党支部书记。从2011年底开始,四新村党委按照“土地向大户集中”的思路,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从村民手中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赁土地1000亩,建立生态养殖园区。通过亲情招商的方式,先后吸引本地在外务

工、经商小有成就的人士回乡创办了5个“农”字号养殖企业,共引进资金1000多万元,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目前,全村已形成以四海牧业、红透天小龙虾养殖为龙头的畜牧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以马黄路沿线为龙头的麦、稻、玉米加工业,绿色生态养殖业正逐步成为四新村的支柱产业。“农”字号企业的入驻,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养殖业、水产业。仅四海牧业、红透天两个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办法直接带动周边35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农民养殖的肉牛、小龙虾全部由公司按市场价统一收购。14家企业安置本地农民就业150多人,人均增收1万元。

“三会治事”运行有序、村事决策三方满意。四新村始终坚持民主治村,建立了民主议事制度,小事实行党委决策,村委执行,大事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基本上都与“三会治事”的要求相吻合。在今年3月,四新村集体预制板厂租赁到期,必须重新招标。村党委首先进行了讨论研究,制定了招投标办法草案。随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和建议,获得代表们全票通过,并作出了将租赁费用投入到发展养殖业上的决定。随后,村委会根据群众代表大会通过的决定,组织了招投标活动,并邀请部分村民代表全程参与招投标活动,把招标的结果向群众公布。招投标整个过程基本吻合了“三会治事”的有关规定,整个活动从始至终开展的都比较顺利,实现了组织满意、干部满意、群众满意。襄樊市委组织部针对该村提出“三会治事”以后,村党委及时组织了学习,对照要求查找不规范、不到位的地方,重新修订完善了相关制度,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更加严格地按“三会治事”的要求来操作。

城乡互联抓共建、聚力惠民办实事。四新村作为襄樊市和襄阳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得到了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城乡互联共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一是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区农办、共

青团区委等有关部门与帮扶对子,从资金、涉农项目、信息等方面进行帮扶,使四新村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150家农户修建了沼气池,对300个“三改一通”的农户进行补偿,修建通组公路4.5公里,投资兴建了自来水厂等。二是采取“x+1”模式进行集中帮扶。2009年四新村被襄州区定为全区新农村建设“一片七点”试点单位,6名区委常委、2名副区长、25个单位和朱集镇党委对四新村村容村貌实行分段、分点包保,实行责任到人,分工到段,出资出力进行帮扶。从3月份开始以来,已修通下水道3000多米、农田排水渠4000多米、道路两侧绿化树木200多棵、道路两侧铺设彩砖1000多米、安装路沿石和下水道盖板1800多米;解决了三个村民小组1000多人下雨天出行难的问题,使1000多亩农田免受水淹,四新村的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健全机构抓创建、法治教育造氛围

健全机构,建章立制。四新村两委班子首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该村委会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下设7个活动小组,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的要求,村委会与7个生产组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禁毒责任书》,7个生产组又与709户农户签订责任书。同时村委会还对辖区内的4名刑释解教人员指定了帮教责任人,签订了帮教协议,按照帮教方案适时组织帮教,真正做到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多年来该村的刑释解教人员无一例重新犯罪。三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治保调委会的职责》、《村规民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等36个制度,做到制度上墙,有章可循,管理规范。

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氛围浓厚。该村以落实“四民主”、“两公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开展依法治村、以德治村、村民自治工作。为保障农民当家作主,有的放矢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普法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村内治安热点问题得到及时整治,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违法青少年得到帮教。为了防止“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村内加强了对邪教本质危害和外在表现的宣传教育,使村民能分清正常宗教信仰与邪教区别,自觉抵制邪教的侵蚀,提高了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和保障了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民调组织网络健全,作用发挥成效显著。为使村级社会治安得到综合治理,该村建立了三级治保调解网络,村级设立了村民调解委员会,各组设立了人民调解小组,每小组又根据村民居住情况,每10户设立一个调解信息员和治安中心户。三级调解网络健全后,工作职责明确,全力化解各类纠纷。一是出现的各类纠纷得到及时调处,调处成功率97%以上,没有因纠纷调解不善而导致刑事案件和非正常死亡;二是能及时发现、整治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全因素,整治不了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整治,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置在萌芽状态;三是结合辖区实际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处置。近6年来,该村无因集体上访、群体械斗引发的民转刑和信访案件发生。

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有力、村级经济发展科学持续

借契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该村借2011年10月村委换届这一

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参与监督意识。一是抓好民主选举环节,加强组织建设,通过民主选举优化了村委干部结构,加强了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二是抓好民主决策环节,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村民委员会进行决策时,充分发扬民主,对涉及到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必经村委研究,由村民会议讨论通过;三是抓好民主管理环节,依法规范村民自治。村内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制定并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建立了有关生产、财务、治安、计生、党员干部目标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村级民主管理的水平,特别是党员目标岗位责任制的创建得到了各级的肯定;四是抓好民主监督环节,实行村务、财务两公开,实行村民自治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规范,村委会每季度向村民公布一次村内财务及村务,做到给农民群众一个明白,还基层干部一个清白,推动了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密切了干群关系,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不断优化。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调动了村民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抓整合、聚力“三方”促发展。2012年四新村两委班子成员科学规划发展思路,不断调整工作方法,村党委坚持“三个整合”的发展方案:首先是整合干部资源,激发村干部在发展中的作用。四新村党委在春节刚过就召开会议,讨论新一年发展规划,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干部管理方法,不断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制定了《四新村干部值班制度》《四新村干部考核制度》《便民手册》等,刚开始干部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但几天后干部也出现了危机感,在工作方式上得到了极大的转换,由原来的等事做、有时不想做转变为没事找事做,特别是把发展村级经济和建设新村列入考核内容之后,干部干劲十足,大大提高了四新村整体发展速度和水平,在经济发展中村党委不

断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参与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结构调整等;其次是整合村集体资产资源。长期以来村集体的资产不断流失,使集体经济得到极大的损失,2012年初,村两委主动与镇“三资”管理中心联系,清理村级资源、资产、资金,村两委根据情况,把清理出来的集体资产进行公布,需要处理的通过“三会治事“的方式,村党委提议,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委会理事的工作机制,解决遗留问题,并且成功的解决了多起群众有疑问的集体资产。例如原来村废弃多年的一个预制场,因长期闲置群众有意见,认为是对集体资产的一种浪费,通过村党委提议,村民代表定事、村委会理事的方法,在全村公开招投标,并顺利的进行招租,盘活资金达20多万元;三是整合资金促发展。四新村集体经济快速的发展,但四新村人并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思路,村两委通过整合集体资金,不断加大其它方面的投入,争取使现有资金用好、用活。2012年下半年四新村还将利用集体资金加大园区建设,不断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

转思路、村级经济新突破。四新村村两委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团结奋进,坚持实现一个中心,即以群众服务为中心;两个转变,即工作作风要有原来的管理型干部向服务型转变,等事做向找事做转变;克服“三怕”,树立“三敢”即克服怕干事惹麻烦、怕说话得罪人、怕立制度受约束的思想,树立敢想、敢说、敢干的工作作风;坚持“四心”工作法,即为群众办事诚心、为群众解决问题耐心、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细心、倾听群众意见虚心,着力发展生态综合养殖业,强村富民,始终牢牢把握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宗旨,为早日把四新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2011年以来,四新村改变原有的发展思路,立足村情,因地制宜的提出“人口向集镇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的

建设思路,根据本地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一边盘活原有企业,一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农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资金投入1000多万元,养殖企业7家,并成立了养殖协会。目前,该村生态养殖小区初具规模,园区经济正在稳步有序快速发展。

盘活村办企业,为集体增收。四新村原来有村办企业7家,由于各种原因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逐步被市场淘汰,不仅不能够正常运行,而且每年还使村里倒贴钱,这些企业成了刚上任新班子的头痛病。村书记刘大中和村党委一班人根据村情,对村办企业实行承包的方式,租赁给个体户经营,短短的三年时间,所有的村办企业,不仅没有倒闭,而且还实现了每年为村里上交承包费用40多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四新村整体经济的发展。

发展新型经济体,为集体增收。四新村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业,不断加大养殖企业的投入力度,村两委陆续引进并发展了四海富民牧业、550亩的红透天龙虾养殖基地、万只养鸭场,年出栏30万只的养鸡场等新兴实体,丰富了四新村原有的经济发展结构,同时也为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2012年上半年四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78万元。

篇3:强管理,促发展,建民主法治新村

张家口市桥西区北新村小学 (以下简称“北小”) 地处张家口市老城区,是一所拥有50多年建校历史的市级示范性学校。其南面紧邻市郊农村,生源多为普通工人、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一些问题被逐渐放大,不仅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也严重制约学生今后的发展。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学校开始借助装备手段,以校园文化为核心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兴道路,结合一切力量办“为学生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基”的教育。

校园文化丰富内涵显特色

近年来,随着学校社会声誉的不断提高,“怎样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成为摆在每一个“北小人”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对众多名校发展历程的学习探讨中,学校领导认识到,学校要发展,文化需先行。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集中反映了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风貌,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近年来,北小在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把精神文化的构建放在首位,秉承“为学生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提炼出“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校训,在师生精神风貌、思想理念、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等“隐形”文化的建设中不断思考、实践,并形成了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的“四主线”教育体系,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肯定。

首先,以“红色文化”为抓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校把英雄中队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开展“红领巾长征行动”,在校园内建立“大渡河十七勇士纪念壁”,到张家口市崇礼县寻找“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熊尚林烈士墓地,和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小学建立“手拉手”联系等活动,引领学生寻找英雄、认识英雄、了解英雄。同时加强和革命前辈的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英雄人物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其次,以“行为文化”为重心,提升学生礼仪修养。行为习惯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针对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礼仪常识入手,引导学生举止文明。

第三,以“传统文化”为精髓,塑造学生丰富内涵。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年级主题教育的方式,有重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一年级:入校礼仪教育;二年级:热爱集体教育;三年级:感恩教育;四年级:明辨是非教育;五年级:诚实守信教育;六年级:克己励志教育。旨在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第四,以“书香文化”为特色,陶冶学生儒雅气质。2006年学校提出“创建书香校园”的构想,建成了融借、阅、藏为一体的图书馆,开通了全天候的“图书超市”。在此基础上,向全体家长发出了“创建书香家庭”的倡议,成功开展了“共读书,同感悟”“共读书,同创作”系列亲子活动,从2008年起,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一次读书节活动。

北小在推出各种异彩纷呈的读书活动基础上,以制度引领促进兴趣向习惯的转化。重点开展5项工作:一是将读书指导课确立为校本课程,列入课程设置之中。二是定期推荐各年级阅读书目,让好书成为孩子的朋友。三是设立全校统一的读书时间,鼓励学生自由读书。每天下午2:30~2:50为学生读书时间,学校每周对各班读书情况进行点评,并列入“书香班级”的重要考评依据。四是充分发挥网站功能,化解学生阅读难题。五是加强课题研究。

积淀孕育创新,智慧创造价值。在北小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四主线教育”已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有效途径,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河北省文明办和团省委曾两次到北小进行调研;“英雄中队”创新案例在省“首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评比中获奖,学校被评为市省两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获张家口市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近期,北小又荣获“全国校园文化研究基地”和“全国阅读教育先进集体”的称号。

教育装备奠定基础助发展

自2001年被授予河北省第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以来,学校一直站在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实验校的先导性、示范性、实验性特点。为创建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抢占信息教育先机,提升信息化装备水平。北小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力争超前的原则,高标准地设计学校网络布局,加大学校信息化硬件投入。

从2005年到2008年,北小陆续为24间教室和2间专用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安装了数字化班班通 (包括计算机、液晶投影仪、电动屏幕、音响设备) ,每间教室均接入互联网。学校还建有计算机教室和计算机活动室各1个。北小于2006年年底重新改建了12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并配置计算机、影碟机、液晶投影仪、视频展台、电子白板、电动屏幕、音响、录像机等设备,既能够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使用,还可以服务于区大型公开课和会议报告。

北小先后投入8万元进行图书馆改扩建工作。图书馆原面积仅为45平方米,为解决其空间狭小的问题,学校打通楼内储物间,巧妙地利用走廊、小厅,建成融藏书区、阅览区和阅览长廊为一体的“书馨园”。扩建后,图书馆面积达88平方米,馆内藏书35 774册,报刊近20余种。图书馆设计独具匠心,具有浓郁的读书氛围和文化气息。书架、桌台色彩温馨,长椅、小凳充满童趣;墙壁上的名人名言催人奋进,“心灵回声”“新书推荐”两大栏目的新颖内容和一架架图书,每天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小读者,图书馆成了北小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

校园网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学校网路实现30兆光纤改造,并配备了1台容量达1 T的惠普高性能服务器,除此以外还配有交换机、路由器、不间断电源等设备。全校遍布近200个信息点,实现校园联网,形成了一个内外交汇、四通八达的网络体系。教师可利用学校为其配备的笔记本电脑实现无线上网、校园联网和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

北小同样重视门户网站的建设,网站突出学校特色,成为学校文化重塑的重要工具。一是发挥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作用。北小在用足用好电教教材费购置教学软件的基础上,通过自制、订购、网上下载等方式,使资源库每学期都有新教育教学资源补充。同时,北小作为河北远程教育网会员单位,可及时接收远程网的教学资源,资源库容量现已达600 G。网管中心将其按新课程标准整合,使之与新课程框架相匹配。二是发挥教师交流媒介的作用。学校大力提倡教师进行软件开发。现已收集6个年级8个学科的课件600多份,教学设计近500项,各年级题库也已颇具规模。对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起到促进作用。三是发挥学校特色展示的作用。依据北小育人的“四主线”教育体系,在网站栏目上设有“书香校园”和“星星火炬”两个栏目,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紧紧吸引着学生和家长的目光。四是发挥自动化管理的作用。北小十分重视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安装了一批实用的管理软件,加强了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行政管理方面,推进管理办公自动化,完善办公和管理系统的配备,运用校园网络改革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

研究课题提升素质立品牌

除了校园文化的打造和教育装备的投入,学校还利用研究课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整体发展锻造学校优质品牌。学校曾承担《利用读书指导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内外阅读的研究》《校园网环境下小学语文活动课的研究》《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等十余项省市级研究课题,多位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在《利用读书指导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内外阅读的研究》这一省规划课题研究中,学校以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论述、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对于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阅读要求以及小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深入探究小学生阅读教育问题。初步积累总结出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构建起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读书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形成切合本校实际和教育特点的课内外阅读实践经验,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为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课题研究内容包括: (1) 通过读书指导课,使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分,提升语言积累,优化语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2) 通过读书指导课,探索小学生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开拓阅读领域。 (3) 通过读书指导课,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在研究实践中掌握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方法,形成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4) 通过读书指导课,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积淀。在教师中积极倡导“书香为伴”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提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让学生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教师编辑完成了2~5年级的读书指导课教材,这套教材获张家口市首届校本教材评选一等奖。该课题获河北省教育学会科研二等奖。

在这样的课题研究中,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在兴趣的指引下体味学习的快乐,改变自身文化素养偏低的现状;教师则能进行全局把控,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提升教育教学素养。当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都得到提升时,学校整体发展势必拥有更大的上升空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校园文化、教育装备、研究课题成为带动北小革新发展的三驾马车,在合力的作用下,综合提升学校的教育内涵、锻造品牌特色,让北小的文化内涵教育深入人心,在教育改革风暴中求得发展。

篇4:与时俱进共发展、民主法治促和谐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以习总书记为首的领导集体就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建设,明确提出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永保社会发展,只有创新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人民代表只有自身不断实现创新,才能保持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促进民生和谐、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建设,最终实现中国梦。制度创新、民主、法治是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保障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法治为制度创新、民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民主是法治、制度创新的前提;制度创新是民主、法治进步的动力。民主法治是维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促进社会发展、维系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利益的关键所在。没有法治,民主和创新就没有秩序保障。没有民主,法治和制度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制度创新,民主、法治举步维艰。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没有民主法治做保障社会将停滞不前乃至走回头路,整个民族将会处于生死存亡的境地;没有人大制度理论及实践的创新,我国无法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秩序。

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人大制度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都应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党的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创新才有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我们应贯彻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党政政策,在基层切实

干实务、做事实,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人大制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格局,关系到13亿人民的幸福安康,是发展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必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为实现人大制度的创新,最终建成一个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基层的人大代表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

1、坚持用实践指导理论,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的方针。理论的创新来源于实践,“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人大代表应以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走访基层、深入基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人大代表要把“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汇集民智、及时化解民怨、帮助解决民困”作为工作准则,加强与基层百姓的联系,积极深入基层听取民意。要坚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只为人民”的工作理念。在实践中,要用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造就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民主法治社会。应因地制宜的践行前沿理论成果,巧走群众路线,让群众共享新理论。人大代表要深知其身上背负的两座大山,实现国家与人民之间的良好互通。如何更好的发挥调节器的功能,实现社会的民主、法治?人大代表应深入基层,主动走访各乡村街道,倾听百姓的喜怒哀乐;定点设置法律服务工作站,安排工作人员轮流值班,为寻求帮助的百姓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多点安置民意信箱,每天查收民意信箱,并及时做好反馈。善于走好群众路线,是制度创新不竭源泉,是民主法治的内在要求。

2、加强人大代表对人民当家作主观念深入认知。创新基于实践,创新进一步指导实践,创新要求人大代表走访基层、深入基层、切实

了解各实体企业、群众的需要,汇总人民的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引导群众走出困境。各人大代表在处理关系公共利益及人民利益的重大问题时,要自省“为什么要代表人民”、“如何代表人民”、“怎样才算代表了人民”。人大代表应清楚地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人大代表要认真履行人民给予的权利。在实践中做到心系百姓,以人民之忧为忧,以人民之乐为乐。密切联系群众,体察民情、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代表们应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厂房车间,与普通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企业职工、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话家常,问民生,听真话,察实情,开展“代表与选民统一见面日”、“万名人大代表回选区见选民”等活动。同时代表应保持自身的廉洁性,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主动接受人民的监督。切实做到只为人民谋福利,决不损害人民的利益,不以权谋私,搞钱权交易,可以开展“阳光下的人大”、“代表财务公开”等活动。

3、加强人大权利的行使,共促民主法治社会。民主与法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响应时代的号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的稳定。民主与法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治是保障权利、制约权力最有效、最长久、最稳固的社会机制,在维护民生方面更有其独特的作用,没有法治的监督和制约,民生就难以实现。依靠宪法和法律保障,民主法治才得以深入推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处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第一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有序进行,人大作为国家的监督机关,认真监督各国家机关依法行政,促使各机关都心系百姓,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习总书记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西方法制社会有句至理名言:“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过大难免会形成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的局面,人大监督工作任重道远,系关国家未来的发展。人大及其常委在实践中应定期、不定期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角度开展各项监督活动,加大对行政、司法等部门的监督,协调各机关工作使其不相互扯皮、推托责任,加大力度行使人大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调研,开展专题询问,检查政策法规的实施情况。力促建成社会稳定、民生和谐、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文化繁荣昌盛百花齐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主法治大环境。

篇5:浅议医院如何强管理促发展

关键词:经济管理,成本核算,提高效益

一、引言

我院近十年内的发展战略目标为“3.5.10”战略目标。具体内容为:三至四年建成并搬至新区市医院;五年内晋升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十年内建设发展为自治区西部区域医疗中心。为促进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 财务管理员首当其冲要抓好经济管理调控方面的工作。从关系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上入手, 组织科室进行合理的成本核算, 充分调动起每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医院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招贤纳士, 引进具有高端水平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 提高医院的学科水平, 提高医疗各方面的水平和质量, 增强为民众的健康服务的技能, 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为顺利实现“3.5.10”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 我院面临的是自负盈亏, 要实现价值的补偿和自我价值的增值, 我们就必须创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卫生事业发展模式:按照福利性的服务与经营性的服务相结合,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模式去调控和发展。为了能达到这一目标, 我院必须不断地改善环境条件, 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等就诊硬条件。

二、医疗卫生行业的改革给医院的成本核算提出了新要求

为了适应改革的步伐, 实现改革的目标, 我院进行了多次深入成本的调整, 把医药费用一调再调, 降到了最低线。计划用低廉的费用, 优质的服务, 满足广大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 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的根本问题。在医疗改革的洪流中, 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主体, 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但由于补偿机制的能力有限, 医院只能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 才能提高解经济效益的能力。

三、医院的经济管理从具体的工作抓起, 改善和健全经济管理的秩序

1、加强成本核算

医院如果没有一定数额的卫生资源投资, 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数量的医疗效益产出。要想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就必须使成本最小化。而且, 医疗费用的收费标准必须合理, 一定要以成本为基础。增收节支, 合理的调配。把医疗资源做到最优利用, 优化各项资源配置, 坚决杜绝浪费, 打造勤俭节约型的工作模式。按照我院的财务制度, 财务的核算都是以科室为单位进行详细的成本核算的。为了适应整体医疗改革的需求, 医院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发展经营模式。我院先把原来相对比较大的科室进行了全面的平行调整。如:原来的肿瘤外科划分成胃肠外科和甲状腺乳房外科两个各自独立核算的科室;普外科划分成肝胆外科和血管疝外科两个相对独立的科室。权利分摊, 责任管理分摊。具体的经济管理决策小组由院长、分管院长、纪检委书记、财务科科长、审计科科长等若干责任人组成。成本核算小组分别由各分管院长负责, 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各科室委派的员工代表具体落实实施细则。落实成本核算的工作细则, 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 能做到精打细算, 深谋远虑, 日子和光景就会比别人过得好。

2、从对效益分配数额的增减幅度的控制上, 去调控员工的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

每个科室建立一套自己的资金变动明细账户, 就像给病人计费一样详细, 由值班人员填写, 交接班儿一定要当面签名核对, 互相监督。在日积月累的工作常识中培养出一种良好的节约意识、养成一种处处都要做成本核算的好习惯。月末把总数及时上报财务科进行核算。这样的工作流程比较那种老套的主要按工龄、职称分配职工的工资, 更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也更便于做高级决策的领导能随时提取各科室的详尽资料。

3、坚持从严治院、勤俭办院、科技兴院的方针和路线, 严格财务管理制度, 增收节支, 合理调配资源

各科室在各方面的工作业绩每月都要公示, 以体现公开、公平竞争。同时, 也便于各兄弟科室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医院的经济管理体系, 大不同于其他的商业管理, 更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行业。我们医院一定要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遵循卫生行业自身的规律, 我们的医疗服务, 医疗质量都是建立在患者的健康基数上的一个特殊的利益关系。而且, 医患之间彼此的愿望都是一致的:都希望早日康复, 健康地回家。同时我们自身也希望凭借自己医技诊疗的付出, 得到社会各界广大患者的相对等的尊重与回报。这样,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也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以成本为基础进行核算, 有利于遏制医疗费用的上升, 减轻各方面的经济负担。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这项基础工作。

四、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改进财务的补偿方案, 让医疗支出与服务质量能平衡发展

第一, 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分析测算找出成本出入的原因, 从而能合理的控制成本。同时效益的分配也便顺理成章地趋于合理的安排。员工的资金分配合理了, 他们便能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了。没有情绪化, 没有满腹的牢骚情绪, 工作热情自然高涨。能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工作, 质量的问题就不必天天挂在嘴上了。靠自觉自愿的投入劳动所营造出来的经济效益远远要比靠宁和管出来的成绩多, 同时又省时省力。

第二, 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 把财政的补偿、医保的支付、绩效工资制度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凡事都要提前预算好收与支的关系, 把预期的收与支都控制在有效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工作人员的奖金、工作量、工作质量都有关联。宗旨目的就是要以医疗服务为中心, 鼓励创新服务, 大力提倡和投资与科研医疗的创新。任何时候, 任何阶段, 任何项目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第三, 坚持以”收定支”的方法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为了确保医院的运营成本, 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安排院内外的支出, 坚持以“收定支”。从效益分配的总额上, 科学、合理的控制增减幅度, 从而调动员工自控科室成本的积极性。把预算管理都编制成相应的程序, 避免预算与执行的脱节现象, 提高透明度和约束力。有效利用院级的考评管理优势, 对各科室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时考评与分析, 发现问题及时更正与改进, 让科室之间有序的竞争, 友好的沟通与协作,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保证合法利用每一项资金的同时,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保证年终年度都能收支平衡。

第四, 我院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都必须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逐级设立监督机构与负责人, 把收支项目分门别类地采用不同的预算方法, 去完善、确立各项指标的预算方案。坚决防治预算与执行脱节的不良现象发生, 劳民伤财。努力使预算方案的管理性趋于科学化和可操作性。鉴于医院管理的特殊性, 采取一些特殊的相对应的考评管理办法, 让科室的预算收支都能及时得到考评与分析。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 给予公平公正的考核办法。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把医疗质量的安全、服务质量的安全放于第一位。鉴于财务管理的优势, 顺势抓好医德医风方面的行业作风。让管理变成一种自觉的动力, 由一开始的检查和督查变成一种有良好行为习惯的自律和自查。极力配合在我院驻点儿的礼仪公司的各方面工作, 为医院能早日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第五, 医院要建立专项的经济管理部门, 专职负责经济的规划与管理。培养一批经济管理方面经验丰富、懂业务、了解医疗卫生服务技术的专家管理团队。建立以节支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责任制, 各科室定编定岗, 把成本责任管理落实到科室、岗位及个人。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不良事件的申报及管理流程, 增强职工的经营意识, 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充分的、有效的利用资源。

五、我院对后勤工作的管理实行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分流后勤的附属人员, 把医院的保洁、绿化、餐饮、医疗垃圾的处理等等一系列的后勤工作, 都面向社会招聘管理, 择优录用。严格控制各方面的成本核算与支出的范围。对各科室的成本核销都实施定额与奖惩措施并用的原则, 如对办公用水、用电、一次性耗材等的使用都实行定额管理。

医院把成本核算、会计核算、绩效核算都最终归并为一体, 实行统一控制分级管理, 按照核算的要素进行级次的划分, 全部实行成本核算, 加大控制的力度, 由单一的控制经济指标向综合控制的指标过度。

完善各项考核办法, 提高运营效益。在各项考核指标的有效运行过程中, 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提高医患满意度。参照各项考核指标, 考查其利弊, 实施改进的措施和方案, 借助信息化平台, 加强医院与医保各部门的信息沟通, 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不断完善医疗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体系。借助对财务的监督体系的强化, 持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六、我院各类医保管理的成本加重

我院各类医保都已实行现场报销, 各类医保五花八门的政策、分门别类的付费方式。不同的管理模式和不同的医保政策都需要我院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各类医保都拥有自己的管理要求、网络设备、结算方式, 我院都都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成本去应对。先垫后回付的医保资金流转模式严重的影响到医院的现金流转力, 加大医院的资金压力。医院是医保患者的直接承兑人, 也是医保政策的直接执行者, 同时便成了这两方矛盾的直接承受者。各类医保基金的运营风险都由医院来承担, 使成本核算的费用加大。各类医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患病人数的不确定性、相同病种因个体差异的不同造成花销的不确定性、药品、耗材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 都会导致医保基金的运营风险。有限的医保基金和不断上升的医疗需求, 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责任和风险本该由管理者来承担, 而现在却落到了执行者的身上。医院的医疗技术要改进、科研创新要发展、人才需要引进、服务质量需要提升……这一系列都有待要发展的项目, 都要求我们看重成本的核算。然而得不到合理的投入, 便制约着这些医疗事业的发展。所以希望政府能加大在医疗机构方面的预算支出。

参考文献

[1]郑大喜:基于成本核算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与奖金分配制度设计[J].医学与社会, 2010 (6) .

[2]霍蓉:强化成本核算, 提高医院经营效益[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12X) .

上一篇:这些绝美的成语,原来都藏在诗里!下一篇:探索天然气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