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与艺术学概论实践教学计划讲解

2024-04-18

艺术欣赏与艺术学概论实践教学计划讲解(通用10篇)

篇1:艺术欣赏与艺术学概论实践教学计划讲解

《艺术欣赏》与《艺术学概论》实践教学计划

开设《艺术欣赏》与《艺术学概论》这两门选修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各种艺术门类有个大致的了解,进而对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艺术门类有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学会欣赏与简单的分析,能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具体的艺术作品,能够从仅仅表达“喜欢”“不喜欢”,到说出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来,从艺术的门外汉变成粗通艺术的入门者。

一、指导思想:为了贯彻这一目的,在教学上不力求面面俱到,而以“绘画欣赏”为主,但教师应注重以点带面,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提高艺术感受上,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具体的艺术作品,使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不断跃升。

二、实践思路:

(一)、面授课结合教学实际,尽可能借助艺术实例,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如:观看电视、录像,展示图片资料;

(二)、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学生“走出去”,观赏触摸社会生活中众多的、色彩缤纷的艺术作品,加强对各种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特征的领悟;

(三)、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每学期定期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书画家王延林老师来校作《如何欣赏书法与绘画艺术》的专题讲座,来提高学生的鉴赏层次。

三、实践引领:

(一)、重视自学教材:教师主要围绕重点难点来展开讲述,对于一般了解的知识,主要由学生浏览教材来获取;

(二)、重视艺术实践:结合学到的理论知识,学生要尽量多看多听,尽可能多观摩一些艺术汇展,多看一些影视、戏剧、舞蹈,多听一些音乐,来印证自己学到的知识;

(三)、重视完成形成性考核作业:认真完成市电大主持老师拟制的五次形成性考核作业,巩固学到的知识;

(四)、重视网上自主学习:本班自建资源上的教学要点、PPT课件、导学入门、补充资料等,是教材学习内容的补充;而市电大主持老师的导学辅导内容丰富多彩,更是吸引人。

四、资源支助:

(一)、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文字教材和形象直观的录象教材;

(二)、整合市电大网上资源,丰富网上课堂内容;

(三)、提供面授教师心得体会文章和参考书籍篇目。

篇2:艺术欣赏与艺术学概论实践教学计划讲解

内容导读:与人沟通合作的人。在职业教育中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具体课程,我们研究了一些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门路式”教学方法、“同心协力”教学方法、“现代媒体”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和“双元制”教学方法。“门路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学生学习可

职业教育的教学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具体地说,就是贯彻教育方针,树立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增强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中国现实的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状况,令人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不能满足,业内不能满足。社会不满足,主要是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业内不满足,最核心的就是没有一个基本可以成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教育理论,教育的方向还无法清楚透彻,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设计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教育体系显得很不成熟,需要研究完善的教育方式。职业院校的教学着眼点不应仅停留在学生眼前的就业上,而应把眼前的就业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一些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从未来社会对成员的要求来看,最受欢迎、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具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人沟通合作的人。在职业教育中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具体课程,我们研究了一些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门路式”教学方法、“同心协力”教学方法、“现代媒体”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和“双元制”教学方法。“门路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各层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同心协力”教学方法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完成的知识传递,它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现代媒体”教学方法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种媒介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进行反思熟悉“现象”本质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行动。“双元制”教学方法源于德国,是指由企业.2.1研究内容11-121.2.2研究方法12-15第2章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存在必要性及上风15-182.1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15-162.2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存在必要性16-172.3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上风17-18第3章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18-223.1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体系不完善18-193.2学生自

篇3:艺术欣赏与艺术学概论实践教学计划讲解

一、新媒体环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众所周知, 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不但丰富了当下人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 尤其作为年轻的大学生, 更是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基于此种情况, 必须构建适合当下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特性的教学模式, 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考试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脱轨为真正结合, 为此要求从内容到方法, 从具体课堂到考核都要求适合新媒体下学生的特点, 由此提出新的教学模式, 即“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

二、“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在《艺术概论》教 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一)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构想

所谓“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 即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出发, 紧密联系当下环境和大学生实际特点, 将课程内容依据培养目标做成可实践的模块, 这种教学模式即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大的模块 , 以一案例或一热点问题 , 甚至是一次参观活动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模块式教学实用性强, 互动性强, 针对性强, 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从而能更好地完成相关的教学。以下就以《艺术概论》课程为例, 来谈谈这种模式的具体应用探索。

(二)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在《艺术概论》教学 中的尝试与探索

1.确立可实践的模块教学内容体系

模块的划分必须从素质核心和能力本位的角度出发, 按照一个种类的能力和素质为一个模块的原则进行划分。现以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为例, 设计成三个模块, 分别是: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上编为艺术总论, 系统论述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起源、功能等, 归为基础模块, 用来夯实学生的艺术基础。中编为艺术种类, 归为拓展模块, 帮助大学生拓宽艺术视野, 并掌握鉴赏作品的方法。下编为艺术系统, 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进行了全面介绍, 归为专业模块, 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采取可实践的模块教学方法体系

(1) 辩论、讨论实践法——基础模块部分

基础模块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是上编艺术总论, 此部分主要是辩论、讨论实践法。如艺术的起源是巫术说还是劳动说、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审美娱乐还是审美教化, 可以做成辩论赛, 学生们准备和进行辩论赛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的适时点评更能加强其艺术思辨能力。所谓讨论实践法, 就是将难以做成辩论赛的基础理论部分做成讨论性的话题, 学生的观念和看法可能有偏差, 教师就他们的观点进行纠偏和深化, 这一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对一些理论化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

(2) 竞赛、参观、作品实践法——拓展模块部分

中编归为拓展模块, 即艺术的五大种类, 关于实用、造型、表情、综合、语言艺术的学习, 可采取竞赛、参观、作品实践法。所谓的竞赛实践法, 就是将门类艺术常识化为知识竞赛的题目, 知识PK中不但学生兴趣浓郁, 而且也会提前自主学习和复习, 无形之中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所谓参观实践法就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观摩艺术创作活动, 这样在实践中会让理论知识更加有形的印刻在学生心中。所谓的作品实践法, 就是依据所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专业作品来, 比如讲某艺术家的作品, 编导的学生根据艺术家的人生和作品编写剧本, 制作的同学拍成小视频, 音乐的同学写成歌词, 表演的学生在视频中做演员, 这样既锻炼专业实践能力, 又进行了合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让理论更接地气, 更易具有可操作性。

(3) 访谈交流、热评作品实践法——专业模块部分

下编为艺术系统, 归为专业模块部分, 即具体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进行此部分的学习, 可采取访谈交流、热评作品实践法。所谓的访谈交流实践法, 比如在讲解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应该具备的优秀艺术素质时, 可以让学生去访谈专业突出的学哥学姐, 做访谈的过程, 其实已经开始去学习身边人的优秀品质了, 这种实践性的操作比直白的讲述更好。所谓的热评作品实践法, 分为三个阶段为:他评、自评、教师评, 这样的点评, 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会知道自己作品努力的方向。

3.制订可实践的模块考核评估体系

(1) 基础模块实践考核法

基础模块部分, 教师主要是依据学生的读书笔记和欣赏札记以及学生知识竞赛、辩论赛中的表现, 作为考核学生的依据之一,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发言、演讲、讨论等方式也要计算在内, 因为学生们已将课堂变为学堂体现了创造力在其中, 将此作为学生的学习创意分,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五。

(2) 拓展模块实践考核法

拓展模块部分, 学生要以作品的方式 (剧本、视频、音频等形式) 呈现, 如可根据课本内容, 做成几个专题作品, 教师进行评价, 此作为最终考核学生的依据之一, 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五。教师也可推荐学生去参赛, 因获奖学生毕竟是少数, 所以参赛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

(3) 专业模块实践考核法

专业模块部分, 可以去收集或调查学生的访谈情况, 以及其专业作品的展示情况, 这一部分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另外在此基础上, 写一篇学习本门课的总结收获及建议报告, 这是更高站位的关注本门课, 此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综合考虑这些内容给予学生形成性评价。

通过实践, 发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了当下新媒体环境要求的教法上知能一体, 学法上知行一致, 不但会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 而且也会消除学生们对理论课的偏见, 理应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王勇.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特征研究[J].现代视听, 2013 (01) .

篇4:艺术欣赏与艺术学概论实践教学计划讲解

【关键词】创新 艺术概论课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62-02

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也是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着重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及功能等艺术基础理论,熟悉五大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并学会从美学与文化学的角度了解和认识艺术创作、艺术接受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掌握鉴赏作品的方法。它对于培养普通高校学生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人文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课程属性上理解,学生很容易将这门课解读为只需要“听”的枯燥的理论课。如何帮助学生从“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模式中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这是教师在艺术概论教学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艺术概论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考查方式都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与尝试。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的功效

由于艺术思维、艺术作品具有形象化、生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艺术问题,把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联系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影像相结合,运用丰富的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让学生观赏艺术作品及艺术家本人,直观地了解和剖析艺术的基本原理。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影像资料必须极丰富,应涵盖各个类别的艺术样式,如艺术四大门类、二十八小类均有录像课件、图片资料,音乐有声乐和器乐;舞蹈有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绘画有国画和油画;雕塑有圆雕和浮雕;工艺有装饰工艺和实用工艺;建筑有西方哥特式和中国反宇式建筑;园林有东方园林、欧洲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诗歌有格律诗和散文诗;小说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曲艺有说唱类和小品表演类;戏剧有戏曲和话剧;广播有广播剧和广播文学;电视有电视连续剧和系列剧;电影有历史片、生活片和动画片;网络艺术有网络小说和网络音乐,等等。

通过多媒体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很多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作品都能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强化对艺术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提高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讲解“舞蹈艺术”一节时,我们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印度舞、芭蕾舞、墨西哥的踢踏舞、波兰的玛祖卡舞、傣族的孔雀舞进行比较,通过观看各国、各民族舞蹈的视频,书本上抽象的文字全部化为优美、色彩斑斓的舞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舞蹈艺术的节奏和韵律美。

二、开展课堂专题讨论

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欣赏艺术,在学习过程中學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根据教师在课堂上对美学、艺术赏析理论的讲解,找到生活中类似的作品及细节。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评价,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和审美体验加深对艺术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自觉地在艺术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忙于应试教育,对文学艺术基础知识、生活常识等积累较少,在课堂讨论、互动环节经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常识性错误。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有关的讨论题目,以经典艺术作品或艺术大师为中轴,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书籍或观看艺术家的作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专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对有关艺术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争论,将封闭式教学转化为师生双向互动的开放式教育。这样的课堂讨论教学对思维活跃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也更易于接受。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美学、文学、史学等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从众多艺术家的传奇人生经历、艺术大师创作的艰难过程、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充分挖掘每一个艺术作品身后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透过艺术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样的课堂专题讨论大大超出了教材的局限,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艺术及文化视野,更拓宽了学生对整个人文艺术学科的思维空间,将艺术的文本学习置身于一个更广阔深远的大背景下。同时,关于中西方艺术思潮的学习、审视、探讨,以及在课堂辩论中对中西文化进行纵深和广泛的挖掘与思辨,也使学生在审视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独具客观理性的分析视角,能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

三、课堂讲授展现教师的个人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

艺术概论的课程特点和属性也决定了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艺术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博学多才,热爱美术、音乐、文学、戏剧、曲艺、影视等,这样的教师上的课才会有自己的特色,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长期以来,由于授课教师仅专注于艺术理论讲授,缺乏对艺术实体独特、真实、细腻的感知,导致在教学中对艺术作品的描述和分析与教科书雷同,很难提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教材涉及艺术理论知识的领会,更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参阅各种文学、艺术类书籍,实地去考察各种中外优秀的绘画、雕塑、建筑、园林作品,如巴黎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德国科隆大教堂,以及我国的苏州园林、故宫、长城、颐和园、敦煌、龙门石窟、五岳名山、中国国家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等。在讲授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给学生讲解,并配上实地拍摄的照片,将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欣赏到优质的艺术作品。

总之,在艺术概论教学中,通过教师个人的艺术和审美体验,能与学生多做一些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在碰撞出艺术火花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个人的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

四、建立网络教学新模式

现阶段,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艺术概论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教学,搭建一个网络艺术概论教学的新平台。教师可以将在课堂上没有讲到的一些教学图片、视频、资料等分门别类地放置在网上,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上网发言讨论。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在线互动,及时答复和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争议的问题。

这种方式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教学形式有集中、有分散,有讲授、有讨论,且能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网络教学平台只能通过机器沟通,无法面對面地管理学生,因此需要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行有效约束,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课外实践教学

由于课堂教学场地的局限,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影像资料获得的艺术理论知识也仅仅停留在想象中。如何将存在于想象中的艺术理论和艺术作品化为实物,给学生更深刻、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这是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来强化艺术概论课程的艺术实践活动。课外作业一个学期布置四次,教师让学生通过到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艺术品、自己动手创作艺术作品等方式,独立思考,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艺术形象整体直观的认识,对艺术作品有了全新的把握和领悟,也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审美感受。

有些好学的学生,根据课堂上及课后与教师的探讨,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了课外书籍的阅读,并利用桂林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的便利条件,自行到七星公园、桂林碑海、愚自乐园、靖江王陵、雁山植物园、桂林园博园等地,实地考察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园林、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作品,对每种艺术作品的细节处理加以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使学生学会走出课堂,用艺术和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

六、改革考查内容与方法

考查是评价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往的艺术概论课程考查主要是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用试卷命题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要求学生作答。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过于单一,也显呆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为了更能凸显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艺术创作的需求,我们尝试对本课程的考查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并在考查形式上有所创新。

艺术概论课程着重培养的是学生们在艺术及相关领域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查也应当是在当代以美的教育为前提的指导下,将考查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组合,力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做出如实的评价。我们对学生的考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课堂发言讨论;课后独立撰写的艺术作品赏析文章;小组制作的课件;期末试卷考查。其中,课堂发言讨论、艺术作品赏析文章、制作课件分别占考核总成绩的20%,期末卷面考查占40%。这样多种考评方式相结合,使学生既有艺术理论知识的积累,又能自觉主动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艺术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限制,以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在目前还未能掌握正确的哲学、美学思考方法来学习艺术概论。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将两者结合起来,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中充分体现哲学和艺术的魅力,这是在今后教学准备、教授中努力探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孙先旭.擦出美的火花——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神州,2012(1)

[3]许静,赵芳.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法浅析[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

[4]韩秋月.艺术专业课程《艺术概论》教学方法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4)

[5]孙珊,宋宁.艺术概论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J].文教资料,2008(8)

[6]刘丹宁,刘丹青.艺术概论之艺术的发展[J].艺术教育,2014(6)

【作者简介】罗智丰,女,四川自贡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传播与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篇5: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题库

1.中国人民广播事业以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为诞生的标志。

2.播音员主持人的作用,从大的方面和共性的角度讲,首先是“有声语言传播”及最后环节的“把关人”作用。

3.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记者庞啸尝试着打出“主持人”字样,但条件不成熟没有延续。1981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设立了由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节目,开创了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节目的先河。4.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一般由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部分构成。

5.所有的声音都可以用四种要素即音高、音量、音长和音色来分析。

6.人体参与发音的器官可以大致分为四个系统:动力系统、振动系统(声源系统)吐字系统(成音系统)共鸣系统

7.播音发声的特点是,以实声为主的虚实结合,声音清晰圆润;声音变化幅度不大但层次丰富,表情达意准确;接近口语用声,状态自如,声音流畅。8.常见的呼吸方式有三种,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 胸腹联合式呼气 9.吐字归音的三个阶段是出字,立字,归音。

10.有声语言的语流中,为鲜明突出地表达具体的语句目的和具体的感情色彩而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即重音。

11广播电视节目的交流语境虚拟语境 现实语境 复合语境

12.当前主持人节目的主要形态包括杂志型、专访型、讨论型、热线服务型,竞技游戏益智型、真人秀型和直播型。

13.主持人是媒体立场、受众视角、个人感悟三位一体的媒介角色。14.节目主持人的公众形象有两大特点:一是公信力,二是亲和力。15访问的心态要注意媒体立场、受众视角、真诚自我三位一体的身份把握。16.按照节目内容和功能分类,社教类节目主要有教育类、对象类、服务类和教学类四类。

17.记者型主持人特指新闻评论类节目或其他类型节目中以采访、调查、访谈为主要工作方式和节目形态的主持人。18.主持人专访包括事实性专访、意见性专访和人物专访。

19.激情与控制是综艺节目主持人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是主持人的基 本功,也是综艺节目主持艺术中的重点和难点。

20.娱乐节目中主持人现场灵活的调度和创造性的发挥极为关键。

21.谈话节目从话题内容和功能划分,基本有四大类:社会话题类、新闻话题类、咨询服务类、娱乐类。

22.主持人的主持功能大体包括五个方面:衔接功能、叙事功能、沟通功能、评论功能和掌控功能。

23.主持人的话语策略是“略高一筹、换个说法”的话语策略。

24.主持人小言论的选题宜从近处和小处着手,选题面广而灵活、以小见大。25.当前以主持人的访问为主构成完整节目的节目形态主要有两种:主持人专访和主持人调查报道中的访问。

26.主持人的话语策略具体表现为“四结合”的特点:“传媒机构的视野”、“专家的深度”、“ 主持人独特的视角 和 百姓乐于接受的方式。

二、名词解释

1.播音:广义指电台、电视台等电子传媒所进行的一切有关声音语言和副语言传播信息的活动。狭义上指播音员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

2.新闻评论节目:传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针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提供解释、表明看法、直接反映媒体或作者立场及态度,以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节目形态。

3、主持人:广播电视媒体中直接面向受众以有声语言(含体态语)进行传播的,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媒体意志与个性化特色于一身的,主导节目进程的、富于亲和力的专业工作者。

4.停连: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声音中断、休止的地方就是停顿。反之,那些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特别是有标点符号,而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就叫连接。有声语言语流中声音的停顿连接,统称停连。

5.节奏:在播音中,节奏是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的、播音员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回环往复是核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外部形式,思想感情的运动是依据

6.谈话节目:广义的谈话节目就是通常的“访谈节目”,以两个人或多人沟通交流的谈话方式为主,实现信息共享、观点共识、情感共鸣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狭义的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邀请嘉宾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

7.主持人的栏目形象:指具体的主持人在其主持的栏目中呈现的稳定的声音形象或者屏幕形象。

8.主持人专访:是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一定的主题在特定场景进行谈话的一种节目形态。

三、简答

一、新时期消息播报的时代特征有哪些?

(1)镜头前(话筒前)状态,讲究“精气神”,专注投入,重平等真诚,沟通交流;(2)用声吐字,“清晰”与“轻巧”浑然天成,弹动自如,顺耳入心;

(3)语句组织,“突出”与“带过”巧妙结合,重音少而精,多连少停,句群抱团,自然洒脱;

(4)语气基调,融“饱满”与“平和”于一体,分寸适度,恰到好处;(5)播报速度,适当加快,快而不乱,稳健晓畅,疏密相间,松紧有度。

二、什么是停连?它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2)第一,停连运用得当有助于语义表达的清楚、准确。听觉和视觉接受语言是有差别的,二者要经过大脑不同的语言分析器,因此停连技巧有其作用于有声语言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第二,停连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语流富于生命的活力。使广播电视中的有声语言富于生命的活力,从而调动受众内心情感和思维的活动,引起共鸣。

三、综合素质的“动态”变化

首先,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如时代的前进、科技的进步、传播环节的变化,会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特别是职业传播素质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其次,由于播音员主持人个人努力和追求的原因,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人格素质、人文素养等方面,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第三,素质的动态发展不仅仅是传播员主持人自身活动的结果,它必然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说,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在发展的进程中可能会出现某些异变或失控的形象。

四、幽默在节目主持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1)消除紧张,活跃气氛。在语言交往中,幽默是一种增进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艺术。

(2)举重若轻,把握方向。一般不主张主持人在谈话过程中过多地发表议论,以免宣兵夺主或造成以“教育者自居”的误解,但是主持人又确实肩负“导向”的重任,因此,主持人宜幽默方式,举重若轻地表达观点,把握方向。

五、谈话节目主持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1)成熟的思想理论素养(2)识人解释的生活阅历(3)平等积极的人文精神(4)圆通练达的控场能力

六、怎样认识综艺节目常规控场中“激情”与“控制”之间的关系? 激情,关系到主持人有没有真情实感,控制,关系到情感分寸尺度的把握。主持人缺乏激情,其原因会因“寡情”或“偏情”而节目及受众心理不协调,使节目“色调”暗淡,不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但是,如果主持人失去控制,情感铺排过于浓烈,又会因为分寸不当导致色彩的差异,或恣意汪洋,使受众对支持人情感的表达和交流产生抵抗心理。从激情与控制的相互关系看,激情好比是活水源头,控制好比是“闸”:没有源头之活水,情感没有真实的依据,而没有艺术分寸之闸的控制,其水会失去方向,到达不了应当滋润的心田。

七、主持人的栏目形象应该如何定位?(p95)

首先,主持人要认识栏目的定位。其次,主持人要熟悉并热爱栏目的服务对象,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服务对象的一般属性和心理特征,同时结合社会现实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心理和接受习惯、接受能力,最终力求以目标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最后,根据节目定位和服务对象的定位进一步分析该栏目所需要的主持人具有的特质。总之,主持人的栏目形象要经过“认位”、“定位”及磨合过程才能“到位”,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在大格局的基础上总是会有一些“微调”,栏目如此,主持依然。

四、论述:

1.以主持人在整个节目中所起到的作用分析,请分别举例论述主持人的三种类型。

主持人大约有以下三种类型。

(1)统领型。主持人兼电视制片人或广播监制,掌握节目制作权、栏目的财权,有的还有用人权,该类型亦称“主持人中心制”,他在栏目制作集体中起着统领一切的作用。

(2)主创型。主持人除了主持播出驾驭节目策划构思或采访编辑等主要创作环节,他们不仅在节目传播中处于“中介”位置,而且在节目整个生产过程中与策划、编导等共同处于主创地位,在节目录制或直播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3)单一型。主持人只担负面对受众“主持”的最后一道工序,没有介入其他制作环节。

2.什么是现场报道?现场报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电视新闻中的现场报道是电视报道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现成,面对摄像机,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并同时伴以图像报道的一种报道方式。

篇6:《艺术概论》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 《艺术概论》是美术设计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教学目的:

1)建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基本原理的认识。2)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

3)培养对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思考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二。相关课程

该课程涉及到《大学语文》、《中外美术简史》、《设计史》等相关课程。三。教学基本要求

1)坚持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2)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发展的眼光,力除教学中的僵化思想。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

2.录像片:与本课程相关的VCD和经典艺术作品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及教学法建议 1.教学重点、难点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方法 艺术的风格与流派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2.教学法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面授与配合多种媒体进行的艺术作品赏析。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讲授艺术理论的同时加入必要的艺术实践内容。七。教学总课时 学分及考核方式

美术设计专业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共30课时,2学分。期末采用闭卷形式考核。

第二部分 大纲正文

教学内容及主要章节安排

1.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3课时)1.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2.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3.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二章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5课时)1.艺术的形象特征

2.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

3.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章 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2课时)1)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2)艺术的社会作用

第四章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6课时)1.艺术作品的内容 2.艺术作品的形式

3.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五章 艺术的种类(3课时)1.艺术的分类

2.几种主要艺术门类

3.各种艺术的联系

第六章 艺术的创作过程(3课时)1.创作过程的实质 2.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3.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

第七章 艺术的创作方法(3课时)1.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2.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创作方法

3.艺术家采用某中创作方法的原因

第八章 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3课时)1.艺术的风格 2.艺术的流派

第九章 艺术的继承借鉴和革新创造(3课时)1.继承借鉴是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2.继承借鉴必须坚持批判的原则

3.艺术发展中的革新创造

第十章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3课时)1.艺术欣赏 2.艺术批评

3.欣赏 批评与创作的关系

篇7:《电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电视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电视艺术概论》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创、编、导电视文艺节目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的教学以前面开设的《美术基础》、《音乐基础》、《影视语言》等课程的学习为前提和基础,与同时开设的《艺术概论》、《电视作品评析》课程互相提供理论支持,为后续开设的《电视导演艺术》、《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电视艺术发展简史、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各类不同类型电视艺术的创作特征等电视艺术学范畴的基本理论;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创、编、导电视文艺节目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性; 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 电视传播的艺术; 电视剧;

电视文艺节目; 电视纪实节目。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采用在多功能教室授课的方法,可运用投影、电脑、电视录像等多种传播媒体及现代教育技术于课堂教学,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

二、本文

第一章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性(4学时)

教学要点:

理解:电视的涵义与本体特征。

区分:电视的本体特征与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掌握: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

1.1 电视的涵义与本体特征(2学时)电视的涵义、特性(讨论)。

1.2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构成(2学时)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特性、构成。考核要求:

识记:电视的涵义与本体特征。综合分析: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二章 电视艺术的发展(8学时)

教学要点:

理解与掌握:电视艺术发展简史。教学时数: 8学时。教学内容:

2.1 电视艺术的发展(2学时)

电视艺术的早期形态;电视艺术的蓬勃发展;电视艺术的新发展。2.2 电视艺术理论的发展(2学时)

电视艺术理论界说;电视艺术学研究现状;电视艺术理论研究建构。2.3 电视技术的演进(2学时)

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技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2.4 电视艺术观念的发展(2学时)

从说教工具到大众传媒;从作者中心到观者中心:从宣传片到产品。考核要求:

识记:电视艺术发展简史。

分析:借鉴国外电视艺术分析我国电视艺术现状。

第三章 电视传播艺术(8学时)

教学要点:

理解和掌握:电视传播艺术的界定和构成。教学时数: 8学时。教学内容:

3.1 电视传播艺术的界定和构成(2学时)电视传播艺术的界定和构成。3.2 电视策划艺术(2学时)宣传性、引导性、策划的艺术。3.3 电视制作艺术(2学时)

镜头语言、编辑语言、特技字幕语言。3.4 电视管理艺术(2学时)

编排艺术、营销艺术、管理艺术。考核要求:

识记:电视传播艺术的界定和构成。

分析:电视传播艺术对电视艺术的作用。

第四章 电视剧(8学时)

教学要点:

了解:电视剧观念的演进;电视剧的分类。理解:电视剧的审美特征。

区分:不同体裁电视剧(含电视电影)的创作特征。掌握:电视剧(含电视电影)作品的鉴赏与批评。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3.1 电视剧观念的演进(1学时)戏剧观、小电影观、本体观。

3.2电视剧的审美特征及中国电视剧创作流变(3学时)纪实性、大众性、通俗性、兼容性;中国电视剧创作流变。3.3 不同体裁电视剧(含电视电影)的创作特征(4学时)

电视剧的分类及各类不同体裁电视剧(含电视电影)的创作特征。考核要求:

识记:电视剧观念的演进;电视剧的分类。

分析:电视剧的审美特征;不同体裁电视剧(含电视电影)的创作特征。综合应用:电视小品的写作、电视剧作品(含电视电影)的鉴赏与批评。

第五章 电视文艺节目(4学时)

教学要点:

理解和掌握:电视文艺节目的构成,电视文学节目和艺术节目的特征。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

5.1 电视文学节目(2学时)

电视语言、电视形象、电视意蕴。5.2 电视艺术节目(2学时)

音乐电视;综艺节目;电视广告。考核要求:

识记:电视文艺节目的构成,电视文学节目和艺术节目的特征。

分析:电视文学节目的社会价值和艺术特性;电视艺术节目的审美特征与创作特征。综合应用:电视文艺节目的鉴赏与批评。

第六章 电视纪实节目(4学时)

教学要点:

理解:电视纪实节目的分类。

掌握:电视纪实节目(含纪录片)的创作特征。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

5.1 电视新闻节目(1学时)电视新闻节目的艺术性; 5.2 转播节目(1学时)电视转播节目的艺术性。

5.2 电视专题节目(1学时)

从比较中看电视专题节目的内涵与外延。5.4 电视纪录片(1学时)

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历史、类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特征。考核要求:

识记:电视纪实节目的内涵与外延。

分析: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的创作特征;电视新闻节目、转播节目的艺术性。

三、参考书目 1.高鑫、周文著,《电视艺术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2.高鑫著,《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3.蓝凡著,《电视艺术通论》,学林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4.高鑫、高文曦著,《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5.王贵亭著,《电视艺术学论纲》,学林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6.徐舫州、徐帆著,《电视节目类型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本课程使用的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篇8:艺术欣赏与艺术学概论实践教学计划讲解

一、艺术实践考核的内容

笔者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郑锦扬主编的第二版《艺术概论》为教材, 将学生按教材内容分组, 为各组设定一个选题, 要求每组学生围绕选题分工合作, 可以采取表演、课件演示讲解、 辩论等方式完成选题内容, 教师根据各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 并将其按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以第七章“音乐”为例, 教师可以设定“交响乐队”“音乐剧”“歌唱形式”等选题, 学生既可以以乐队合奏或合唱等方式进行音乐表演, 也可以以PPT的方式为大家介绍各选题中的世界名曲, 或者就选题中某一具有争议性的内容展开辩论, 形式不限, 学生完成选题后, 教师根据制定的评分标准对各组的艺术实践进行考核。

二、艺术实践考核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同时影响、 决定着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观、考试观, 对理论课程而言, 单一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但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会让学生产生考试只需要“突击强化记忆”即可的学习懈怠感, 这种消极观念在注重音乐实践的音乐学专业学生中影响更甚。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音乐学专业学生对术课的重视 (如声乐、器乐) 要远远超过理论课 (如中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 , 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考试更是抱着“及格就行”的心态, 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和体会到理论课程对于实践课程起到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怎样才能扭转这种考试观呢?笔者正是以解决此问题为目的, 增加了艺术实践考核。

这种以学生为主的考核方式,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纸上文字变成了可以指导实践的具体理论, 改变了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无用”的学习心理, 并将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性考试变成了具有多次性、连续性的过程化考试, 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和考试过程中不能有丝毫放松, 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考试只需强化记忆”的考试心理。

三、艺术实践考核的占分比

艺术实践考核在整体考核中所占比重非常重要, 占分比太重会让学生忽视理论知识的笔试, 占分比太轻则会达不到预期教改效果, 如何才能合理分配各考核环节所占分比例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两次尝试:第一次采取“期末笔试 (40%) :艺术实践 (40%) :平时成绩 (20%) ”的考核结构,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们都非常重视艺术实践考核, 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选题表现形式, 大部分学生能做到理论复习与艺术实践相平衡, 虽然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部分学生几乎放弃了对理论知识的复习, 在期末闭卷考试中对主观题型交了白卷, 由于艺术实践分和平时分较高, 即使是卷面分数极低, 最后的总成绩也能及格。

针对以上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 笔者在第二次的尝试中对考核比进行了改动, 并设置了必要条件。第一, 对期末卷面分数在60分以上者, 采取“期末笔试 (50%) :艺术实践 (40%) : 平时成绩 (10%) ”的考核比;第二, 对期末卷面分数在60分以下者, 采取“期末笔试 (x) :艺术实践 (40%) :平时成绩 (20%) ”的结构, 其笔试成绩占分比如下:卷面成绩在50分— 60分、40分—50分, 40分以下者, 分别按40%、30%、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通过这种等级化的考核占分比, 学生彻底改变了“重实践轻理论”的学习心理和考试心理, 获得了理论与实践双赢的教学成绩。

四、艺术实践考核中存在问题

第一, 学生的参与问题。笔者采取分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艺术实践考核, 目的是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提高艺术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发现仍然会有少部分学生未能积极参与, 如在以PPT方式进行选题知识讲演的小组里, 出现了不需要人人参与也能完成考核的情况, 而在以表演方式进行的考核中, 有的小组仅派出2—3名同学为代表。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 对全体学生进行艺术考核呢?第二, 考核的评价问题。目前对学生艺术实践考核的凭借, 笔者主要是从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表现形式、创新性等方面对各组的完成情况予以等级评分 (优秀90—100分, 良好70—90分。一般60—70分。较差50—60分, 未完成0分) , 虽然制定了详细的评分细则, 但是以教师一人为主导的评价模式, 仍然有失客观性、公平性, 能否建立一种包括所有学生在内的新的评价方式呢?又该如何量化这种评价方式的评分细则呢?以上问题将是笔者日后要继续进行实践研究的教改方向。

艺术实践考核是笔者结合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科特点而进行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它不仅仅只适用于《艺术概论》课程, 同样也适用于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其它理论课程, 希望本文能对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起到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作用。

摘要:课程考核方式作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师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笔者针对高校音乐学专业《艺术概论》课程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将从目的和意义、内容、考核占分比、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此次课程考核改革中新增的艺术实践考核展开论述, 希望能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考核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篇9:艺术欣赏与艺术学概论实践教学计划讲解

关键词:西柏坡纪念馆艺术团;流动演出;路径

1、西柏坡纪念馆艺术团流动演出概述

西柏坡纪念馆艺术团成立于1994 年,由该馆的宣讲员组成,最初只有几名成员,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现有成员四十余人,演出水平也更加专业,拥有从专业院系毕业的舞蹈、演唱、主持、表演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以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为工作理念,采用讲、唱、跳、小品等艺术形式,自编、自导、自演在西柏坡发生的故事,宣传西柏坡精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作用。

艺术团成立以来,在参观旺季,为留宿西柏坡的观众演出;在参观淡季主动走出去,到北京、天津、山西、广东、河南等地巡回演出。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所到之处,观众场场爆满。他们不仅到中央机关、沿海之滨的大都市去演出,还把西柏坡精神带到厂矿和农村。他们曾被共青团河北省委命名为“省青年文明号”、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命名为“十大杰出青年团体”,并多次在国家及省市的演讲大赛中摘金夺银,使宣教工作一直走在全国革命纪念馆的前列。如编排的《山情画卷》在2001年河北省曲艺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2001年“延安杯”全国讲解大赛中,河北梆子表演唱《巍巍太行,英雄母亲》荣获全国讲解创新奖第一名。2009年2月27日艺术团参加河北省第三届“千人大比舞”舞蹈比赛,参赛舞蹈《舞动原野》荣获一等奖等等。

多年来,艺术团已演出2000余场,观众多达250多万人次。这一特色宣讲队伍打造了西柏坡的宣教品牌,其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艺术形式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上级领导的好评,扩大了西柏坡在全国的社会影响力,为“红色”旅游做出了突出贡献。

2、西柏坡纪念馆艺术团流动演出的作用和意义

2.1弘扬西柏坡精神,凝聚人心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55华诞,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演出团推陈出新,编排了大型情景歌舞剧《走进西柏坡》,此剧通过变幻的声光、富有震撼力的舞美等舞台展示手段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将观众带入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那段辉煌的历史,深刻表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两个务必”重要思想时,西柏坡纪念馆艺术团精心排练一台廉政文化宣传节目,到各地、各机关进行巡回演出。开展送“两个务必”进机关活动。根据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丰功伟绩和生活风范为素材,编排了歌曲、舞蹈、小品等不同形式的文艺节目深入机关巡回演出,自2007年以来演出60多场,观众达到7万多人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开展廉政文化义演活动。在中共中央旧址广场新建群众性的演出舞台,每天定期演出以“两个务必”为主题的文艺节目,一方面吸引前来参观观众观看,同时吸引观众参与互动,使观众更深层次的理解两个务必精神的内涵。

2.2社会教育功能促进公民素质提高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评价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关键是看这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内核,可以帮助社会民众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社会发展和社会改革,增强社会民众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社会存在的各种舆论氛围能得到合理的引导。近年来,西柏坡对文化引领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现代文化带动了人们的观念转变、知识更新和思想进步;现代文化的理念被广泛传播、努力践行,全市民众在积极的参与中受益。

3、西柏坡纪念馆艺术团持续发展的路径

3.1加强对艺术团的投入

西柏坡纪念馆要把艺术团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明确建设目標、工作任务和标准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措施,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加大对艺术团的投入,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和内部,搭建起让文化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积极争取上级各有关部门的相关专项资金,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发挥社会组织的主力军作用,筹集和接受社会各界及个人捐助资金,用于艺术团建设工作。

3.2建立高素质的表演队伍

成功离不开每个演员的鼎力配合,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夜以继日努力,引进高素质的演出人次,努力造就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优化人才考评机制,搭建创业平台,打造“人才高地”,形成以业聚才、以才兴业、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壮大业余文化队伍,启动文化志愿者服务计划。鼓励和引导艺术院校学生、离退休文化工作者以及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作为志愿者进入艺术团,参与各类公益文化活动,实现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常态化、规范化。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队伍的水平和层次。

参考文献

[1]宋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视野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

[2]陈立旭.从传统“文化事业”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浙江重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的过程[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 (6).

篇10:艺术概论教学的探讨论文

在我国高职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艺术概论》作为文化基础课程之一,是艺术专业所有课程中最为抽象和深奥的课程。目前高职院校《艺术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素质等方面与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学目的、学生文化水平、学生的性格特征并不吻合,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使得《艺术概论》成为学生逃课率最高的一门文化课程。这与《艺术概论》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并不相符。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本文认为有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素质等方面,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促进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体验式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所使用的《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一般依照普通艺术院校的教材进行教学,这是存在问题的,因为高职院校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和教学目的与普通院校的艺术生并不相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普通院校的艺术生培养理论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人才,应此,对于高职院校艺术生的教学内容与普通院校应该区别开来。目前普通高校所使用的《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多达二十种之多。

虽然教材各各不同,但主要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有三个方面:艺术原理、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这三个方面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是各个教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所侧重。这些教材编写者的专业背景可分为三类:艺术类、文学类、哲学类。编写者在编写的时候,是从他们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观点的选择和材料的取舍的。哲学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原理的内容,文学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欣赏的内容,艺术背景的编写者侧重于艺术创作的内容。其实,艺术问题必然离不开艺术、文学、哲学,但不同的编写者在内容上的侧重使得所编写的教材不一定适用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方面比较容易,但接受艺术原理则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不象一般文科学生那样高。总所周知,艺术生的高考文化分数数要比普通文科生低得多。许多大学本科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只相当于优秀高中生的水平。所以,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艺术概论》课程对于他们而言,接受的难度比较大。这一点在高职的艺术生身上得以集中体现。

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要求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的素质。对于高职艺术生的教学目的而言,最主要的是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至于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即可。所以,在《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不必依照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材和内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编写一本适合高职艺术生的《艺术概论》教材;二是在已有的教材中选择比较适合高职艺术生的《艺术概论》教材;三是教师在选择已有《艺术概论》教材的基础上,针对高职艺术生重新编写教义。这三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教授与高职艺术生学习目的和文化水平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专业技能。

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始终围绕在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去培养其艺术理论素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中应加强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艺术实践方面的内容。《艺术概论》的课程设置一般在高职艺术生的最后一年,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对艺术问题有着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艺术创作的思想源泉、创作灵感、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具体的创作过程过程中是有所体会的,教学因势利导进行理论的提升。对于艺术欣赏问题的理解也是如此。学生的艺术学习必然离不开对大量经典作品的欣赏和描摹,而且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评品,他们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也会进入欣赏者的视野。学生既是欣赏者又是创作者,所以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去欣赏他人的作品。学生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过程中也会对艺术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思考和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引导。比如艺术起源问题,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很容易接受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理论。目前一般《艺术概论》的教材中关于艺术起源问题有艺术产生于巫术、图腾崇拜、游戏、模仿等几种观点,本来这是很难辨析的问题,但学生通过他们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体验,就比较轻松地辨析出艺术起源于劳动实践这一观点与其它观点的区别。诸如此类,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感受和体验去理解艺术理论的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高职艺术生的文化水平、学习目标、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融入在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体验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概论》课程中理论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体验式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艺术专业《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普通高校文化课程教学的传统方式。这一方式对于普通高校的艺术生而言,可能比较合适。但对于高职艺术生而言,则不太适合。高职的艺术生与普通高校的艺术生是有所区别的,他们的学习时间多被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长期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得他们的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知识结构与普通高校的艺术生有所不同。高职艺术生偏重学习艺术的实践技能,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喜欢直观性的、形象性的图像,而不喜欢抽象化、深奥化的理论。所以,如果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式,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课堂纪律比其它普通高校的艺术生要差得多,课堂纪律也难以维持,自然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高职艺术专业的教师可以发挥高职艺术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选择与他们能力和兴趣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一)还原情景式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还原学生创作实践情景的教学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过去一味说教的教学方式。还原情景式教学方式比较直观、形象、生动,就是一些比较抽象化的理论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也容易被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所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拍摄和制作学生创作和欣赏艺术品情景的影像资料。当然,在制作这些影像资料时,注意把生动化、形象化的影像资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些图像材料自然就能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说讲授艺术起源于模仿理论时,可以还原再现学生写生的场景和过程,边再现边进行引导,学生自然就会理解艺术起源模仿的理论。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说教明显好得多。

(二)讨论问题式教学。

现在的高职艺术生个性较强,喜欢凸显自我,喜欢发表言论。因此,可结合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可分为三个阶段:导入、展开、深化。教师在讲解某一艺术理论之前,先设置问题进行导入,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展开,最后进行深化总结。学生都有艺术创作和欣赏的经验,他们对艺术的一些理论性问题有过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只是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总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问题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有过接触但不明其理的问题有了清楚的理解和把握。比如艺术的审美追求问题。这是每个艺术生都有话可说的话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从事艺术实践的体会和经验去思考这一问题。因为学生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审美追求的问题,他们也可能思考过这一问题,但在他们的心里多停留在感性的认识而没有理性的总结,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会很热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展开。比如说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审美的个性和共性,审美的当下性和终极性。学生的观念和看法的可能有偏差,等到学生的讨论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他们的观点进行纠偏和深化,然后在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一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对一些理论化问题的理解比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深刻得多。

(三)自评作品式教学。

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注重实践教学,他们一般都有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艺术作品。因此,在《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带来他们满意的作品,先组织学生鉴赏和评论,然后让学生结合所讲授的某一艺术理论进行点评,这样点评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也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比如说在讲授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这一范畴时,就可以采取这一方法。意境是中国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范畴,许多教师在讲授这一范畴时说不清道不明。意境的特质在于“象外之象”,而什么是“象外之象”,真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谈谈作品中的“象”和“象外之象”。学生在创作作品时总会希望通过艺术形象去传达许多精神追求,这些超越艺术作品形象本身的情思和意蕴就是“象外之象”。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意境范畴。

通过以上这些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既可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艺术概论》课程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艺术理论问题,又可让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开拓教学新境界。

三、师资素质的体验式教学改革

在教学活动中,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需教师来完成,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目前,在高职艺术专业从事《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门从事艺术理论的教师,一种是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教师。这两种教师在教授《艺术概论》课程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事美术史专业的教师往往缺乏艺术实践经验而偏重于理论知识,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教师则往往缺乏理论功底而偏重艺术实践经验。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高职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好的文艺理论素养,而且还须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艺术概论》课程教师的素质。

由于我国高校艺术专业的设置,艺术理论虽然属于艺术学。但实际上,从事艺术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单位有哲学系中的美学专业,有中文系中的文艺理论专业,当然也有艺术系中的艺术学专业。就目前中国的教学和研究的实践情况而言,在艺术理论领域卓有成就者包括美学、文艺学、艺术学专业的学者。许多美学和文艺学的学者在高校从事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理论专业的培养方案就是根据美学和文艺学的培养方案来设置的。在这些美学和文艺学的培养方案设置中,艺术理论课程中艺术实践教学的环节很少,甚至是空白。美学、文艺学的教师虽然精通审美、艺术哲理,但对艺术实践了解甚少,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也有限。艺术是审美的集中体现,如果不了解艺术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必然也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践,从艺术实践中提升艺术理论。实际上,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是分不开的。我国从事美学和艺术学研究的人,许多分布在艺术专业。反之亦然。这从我国目前许多美学、文艺学、艺术学团体的成员组成就可得知。许多艺术学团体成员的身份是多样的,有哲学家,文学家,还有画家、雕塑家、设计艺术家、音乐家等艺术家等。所以,从事艺术理论教学的教师除了要有深厚的美学、文艺学的理论功底外,还要有深厚的艺术实践的素养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艺术理论课程中的问题。

上一篇:浅议小学美术教育的能力培养下一篇:师德教育工作报告(阶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