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24-05-14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精选6篇)

篇1: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探究

一、《艺术概论》课程作用

艺术概论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概括地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侧重从美学、艺术学和文化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介绍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与鉴赏方法。是研究艺术及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与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艺术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良好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增强提高人文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探索《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化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教学要反映新时代发展的脉搏和旋律.最终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和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性的优秀人才。因此,推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推进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前提。

2、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建设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将过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教学模式拓展为利用网络资源、网上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纲要和书目较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来选择学习内容,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感官的有效刺激。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学会学习,促进全面发展。面对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艺术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艺术概论的教学改革就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既能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又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真正使吉林艺术学院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

三、《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教学设计

1、实施“分级”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艺术学院分为表演类专业、造型类专业、综合类专业、成人艺术学习等。不同专业类型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同一类专业中也有着细化专业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特色,进行分级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概论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2、在教学目的上,不再片面强调建构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而是强调学生能通过学习艺术概论这门课程.能以所学艺术原理分析、解决具体艺术问题,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没必要按教材逐章节讲授,可以选择同学感兴趣的艺术问题,将艺术家的人格与艺术现象密切结合起来,把艺术作品也艺术家的创作联系起来。将理性化的艺术理论教学与感性化的艺术审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将艺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观看有价值的艺术多媒体资源包括有教学意义的影视资源,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互动,使学生通过心灵、情感,包括人格的渠道进入到艺术发展的生命流程,感同身受优秀中外艺术家人格力量的浸染与震撼。使学生在对中外优秀艺术家的人格精神、审美形象和情感世界的全面把握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丰富教学实践,有组织地进行学生的展演活动和各专业学生之间的展演活动的互动。包括学生的展演活动的互相观摩和学生各专业的交叉。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新确立教与学的关系。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弊端,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及发展趋势,改革被动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重新建立新型教学关系,改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面的矛盾对立态势和敷衍态度。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帮助学生产生理论学习的兴趣,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索,形成深刻的理论思辩,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全面发展,以新颍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回到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强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学功能。引领学生寻找知识海洋中的航标与源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术视野和思想视野。

(1)、建构和谐教学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这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多么重要,其实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为了改变紧张的教学气氛,更是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更好完成理论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他们宽容和理解,多进行赏识和鼓励。艺术概论课堂对艺术基础理论的教学,教师和学生有共同关注的对象,能更好的拉近师生的关系,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

(2)、采用理论讲授与声像结合的教学方法。

艺术概论教学,可以利用学生们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开展形象教学辅助理论讲授的方式,来逐步形成学生理性思辩的思维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进行声象展示,优化教学视听环境。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艺术概论》教学长期以来因脱离实体而导致的对艺术对象描述及分析的“苍白无力”,学生对其理解易产生盲目性和偏差性的情况,又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欣赏到优质的艺术作品,并使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运用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美的鉴赏与分析,并据此引导学生尝试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动手撰写艺术创作申述和艺术作品品评等文章.以达到艺术基础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的效果.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增强其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同时也了解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在艺术实践中运用艺术理论加以引导。

(3)、网络教学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个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平台。艺术概论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只要条件许可,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网络艺术概论教学的新模式。这种方式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网络上对学习内容的讨论更自由,更开放,也可以有让更多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刺激学生的主动思考.深入思考。但网络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约束,需要学生自觉学习。所以通过网络化实验教学配合原有的教学方法,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形式要有集中,有分散;有讲授,有讨论。

(4)、实践性教学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可以把艺术理论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使学生自己在艺术实践中发现艺术理论的一些规律,使其学习到的内容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比如艺术创作理论、艺术作品理论、艺术接受理论等完全可以和学生的写生、演出、创作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要从生活走进课堂,又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并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学习,拓展学生思维,使其理论学习成为其真正的能力。当然实践性教学要信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并要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之后才能实现的。

4、建设更新“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与内容。

“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材的更新建设。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信息传播的瞬间化,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老化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校期间所接收的专业知识常常在若干年之后就开始面临更新,为此。抓住教材内容的建设的十分重要.重新撰写一部既能体现艺术学科的整体风貌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符合不同学生文化背景和兴趣特点的艺术概论教材。力求使新编的艺术概论教材切实能达到: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模式;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突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会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5、考评方式创新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评价方式。艺术概论课程传统的考试方式过于单一.也显呆板,主要是以卷面试题方式呈现。在当代以美的教育为前提指导下,考试评价方式也许多元化更能考评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可以把试卷考评、实践学习理论习得和艺术理论运用考评、艺术赏析文章写作考评、网络考评、小组论文、课改报告、制作的课件等多种考评方式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考核,可能会使学生更能自主地进入到艺术概论的学习中来。总之。在美的教育和感召下,以美的名义在艺术概论教学中和学生多做一些心灵的交流和碰撞.希望会擦出一串串美的火花。

篇2: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任课老师对试卷的评价: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本年级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整个试卷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体现“艺术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艺术知识,去发现、体会生活中的各种艺术现象。本学期是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对艺术刚刚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出题时应避免出现偏题难题。应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总体而言,本次试卷难度不大,题量适中,且题型设计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教学要求,和教材做到了很好的衔接,是一份很不错的试卷。

二、对考试结果的评价:

学生已很好的掌握了艺术的概念,简单的艺术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对艺术的一些概念了解欠缺,这点问题暴露最多的就集中在简答题。再加上平时对艺术概念熟记的训练力度不强,所以造成比较高的失分率,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大此方面的训练。

三、本课的授课特点、经验及今后的改革设想:

篇3: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1 课程的教学观念陈旧, 不能适应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与纯艺术的美术形态相距甚远, 而且随着数码技术和电脑等设计工具的发展, 艺术设计日益拉开了与绘画艺术的距离, 它可以利用绘画作为工具或形象, 但其本身却不是绘画或美术, 因此艺术教育不是一般的美术教育。设计不只是画画而已, 我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 还主要是一种美术型的教育, 教育模式上还是在用美术教学的方式展开。设计即创造, 设计思维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过程, 一个艺术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 主要去取决于它的创造性。艺术设计教育主要应是创造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设计技法的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 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 这取决于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 应适当拓宽适应设计学科发展的教学理念。要充分认识到设计理论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位置, 转变教育观念, 把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 以顺应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时量不足

部分设置了该课程的院校, 往往过于强调艺术设计的实践性教学,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设计文化底蕴和设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即便开设了该课程, 也只是“蜻蜓点水”, 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学时数普遍不足, 在部分高校该课程只有24学时或36学时。如此少的学时量, 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设计艺术是实践性和创造性极强的艺术门类, 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深入和提高, 学生创作能力是不仅仅是依靠技艺上的提高, 更需要设计文化底蕴支撑下创意思维的提高。

1.3 教学方式方法过于陈旧

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 目前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 仍然是采取说教的方式, 课程内容陈旧、枯燥, 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大招生以后, 艺术理论课程普遍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 班级人数少则近百人, 多则几百人, 强调讨论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的大班课堂上进行。因此改变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法, 拓宽教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1.4 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缺乏交接

在该课程的学习中, 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夯实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设计理论教学的意义是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设计艺术的发展规律, 更好的促进专业的学习。目前我国高校中设计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几乎独立的两个体系, 设计教师来自早期的美术专业和近几年的设计专业学科, 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受到不要理论的风气影响, 追寻艺术家的直觉, 很少有对理论作系统研究, 即使在设计中接触到前沿的设计观念和理论往往采取跟着感觉走的方式去感悟, 教学上也以感觉取代理论的阐释。

2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2.1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是课程的教学核心

要充分认识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个性, 树立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 拉开与一般美术教育的距离。设计创新需要设计理论的支持, 设计理论作为设计艺术学三大内容板快之一, 对于设计师个人的成长成材以及大胆开拓创新, 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创意是艺术设计的生命线, 但是创意不是空想, 而是需要设计文化的吸收和积累, 没有积淀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艺术设计创作不是空中楼阁、空穴来风, 它需要建立在深厚渊博的理论素养基础之上, 艺术设计理论便是设计创新的基础。因此, 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性。

改变艺术设计教育中重技能训练的传统观念, 真正把创造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落实到专业教学工作之中。

2.2适当增加设计理论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例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应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 根据其专业特性和创作需要, 适当增加课程的学时量。比如:美国洛杉矶设计中心学院的理论课程大约占一半,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课程设置中也有不少理论课程, 以上两个设计学院的理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在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安排上, 应充分考虑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 让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贯穿在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艺术设计各专业的不断深入, 调整艺术设计理论的教学重点, 使其与专业的发展相适应。

2.3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设计参与

改变传统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进行课程的导入, 灵活利用多媒体技术, 以图像、视频, 影像等方式展开教学, 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提高学生的视觉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采取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和开放式的工作室专业训练结合是设计教学的特色。应加强直观性教学, 凸显学科性质。带领学生以参观作品展、乡村优秀民间艺术、当代创意艺术区等课外教学形式, 创造有利于学生认识设计、学习设计的环境, 鼓励学生去发现设计问题和设计项目,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让理论学习可以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摘要:《艺术设计概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对设计艺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明确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正确理解设计艺术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设计艺术,设计思维,创造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3) .

篇4: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关键词】创新 艺术概论课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62-02

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也是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着重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及功能等艺术基础理论,熟悉五大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并学会从美学与文化学的角度了解和认识艺术创作、艺术接受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掌握鉴赏作品的方法。它对于培养普通高校学生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人文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课程属性上理解,学生很容易将这门课解读为只需要“听”的枯燥的理论课。如何帮助学生从“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模式中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这是教师在艺术概论教学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艺术概论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考查方式都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与尝试。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的功效

由于艺术思维、艺术作品具有形象化、生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艺术问题,把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联系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影像相结合,运用丰富的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让学生观赏艺术作品及艺术家本人,直观地了解和剖析艺术的基本原理。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影像资料必须极丰富,应涵盖各个类别的艺术样式,如艺术四大门类、二十八小类均有录像课件、图片资料,音乐有声乐和器乐;舞蹈有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绘画有国画和油画;雕塑有圆雕和浮雕;工艺有装饰工艺和实用工艺;建筑有西方哥特式和中国反宇式建筑;园林有东方园林、欧洲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诗歌有格律诗和散文诗;小说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曲艺有说唱类和小品表演类;戏剧有戏曲和话剧;广播有广播剧和广播文学;电视有电视连续剧和系列剧;电影有历史片、生活片和动画片;网络艺术有网络小说和网络音乐,等等。

通过多媒体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很多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作品都能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强化对艺术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提高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讲解“舞蹈艺术”一节时,我们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印度舞、芭蕾舞、墨西哥的踢踏舞、波兰的玛祖卡舞、傣族的孔雀舞进行比较,通过观看各国、各民族舞蹈的视频,书本上抽象的文字全部化为优美、色彩斑斓的舞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舞蹈艺术的节奏和韵律美。

二、开展课堂专题讨论

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不能满足于单纯的欣赏艺术,在学习过程中學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根据教师在课堂上对美学、艺术赏析理论的讲解,找到生活中类似的作品及细节。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评价,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和审美体验加深对艺术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自觉地在艺术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忙于应试教育,对文学艺术基础知识、生活常识等积累较少,在课堂讨论、互动环节经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常识性错误。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有关的讨论题目,以经典艺术作品或艺术大师为中轴,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书籍或观看艺术家的作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专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对有关艺术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争论,将封闭式教学转化为师生双向互动的开放式教育。这样的课堂讨论教学对思维活跃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也更易于接受。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美学、文学、史学等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从众多艺术家的传奇人生经历、艺术大师创作的艰难过程、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充分挖掘每一个艺术作品身后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透过艺术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样的课堂专题讨论大大超出了教材的局限,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艺术及文化视野,更拓宽了学生对整个人文艺术学科的思维空间,将艺术的文本学习置身于一个更广阔深远的大背景下。同时,关于中西方艺术思潮的学习、审视、探讨,以及在课堂辩论中对中西文化进行纵深和广泛的挖掘与思辨,也使学生在审视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独具客观理性的分析视角,能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

三、课堂讲授展现教师的个人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

艺术概论的课程特点和属性也决定了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艺术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博学多才,热爱美术、音乐、文学、戏剧、曲艺、影视等,这样的教师上的课才会有自己的特色,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长期以来,由于授课教师仅专注于艺术理论讲授,缺乏对艺术实体独特、真实、细腻的感知,导致在教学中对艺术作品的描述和分析与教科书雷同,很难提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教材涉及艺术理论知识的领会,更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参阅各种文学、艺术类书籍,实地去考察各种中外优秀的绘画、雕塑、建筑、园林作品,如巴黎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德国科隆大教堂,以及我国的苏州园林、故宫、长城、颐和园、敦煌、龙门石窟、五岳名山、中国国家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等。在讲授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给学生讲解,并配上实地拍摄的照片,将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欣赏到优质的艺术作品。

总之,在艺术概论教学中,通过教师个人的艺术和审美体验,能与学生多做一些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在碰撞出艺术火花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个人的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

四、建立网络教学新模式

现阶段,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艺术概论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教学,搭建一个网络艺术概论教学的新平台。教师可以将在课堂上没有讲到的一些教学图片、视频、资料等分门别类地放置在网上,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上网发言讨论。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在线互动,及时答复和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争议的问题。

这种方式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教学形式有集中、有分散,有讲授、有讨论,且能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网络教学平台只能通过机器沟通,无法面對面地管理学生,因此需要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行有效约束,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课外实践教学

由于课堂教学场地的局限,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影像资料获得的艺术理论知识也仅仅停留在想象中。如何将存在于想象中的艺术理论和艺术作品化为实物,给学生更深刻、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这是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来强化艺术概论课程的艺术实践活动。课外作业一个学期布置四次,教师让学生通过到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艺术品、自己动手创作艺术作品等方式,独立思考,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艺术形象整体直观的认识,对艺术作品有了全新的把握和领悟,也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审美感受。

有些好学的学生,根据课堂上及课后与教师的探讨,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了课外书籍的阅读,并利用桂林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的便利条件,自行到七星公园、桂林碑海、愚自乐园、靖江王陵、雁山植物园、桂林园博园等地,实地考察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园林、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作品,对每种艺术作品的细节处理加以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使学生学会走出课堂,用艺术和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

六、改革考查内容与方法

考查是评价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往的艺术概论课程考查主要是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用试卷命题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要求学生作答。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过于单一,也显呆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为了更能凸显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艺术创作的需求,我们尝试对本课程的考查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并在考查形式上有所创新。

艺术概论课程着重培养的是学生们在艺术及相关领域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门课程的考查也应当是在当代以美的教育为前提的指导下,将考查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组合,力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做出如实的评价。我们对学生的考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课堂发言讨论;课后独立撰写的艺术作品赏析文章;小组制作的课件;期末试卷考查。其中,课堂发言讨论、艺术作品赏析文章、制作课件分别占考核总成绩的20%,期末卷面考查占40%。这样多种考评方式相结合,使学生既有艺术理论知识的积累,又能自觉主动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艺术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限制,以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在目前还未能掌握正确的哲学、美学思考方法来学习艺术概论。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将两者结合起来,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中充分体现哲学和艺术的魅力,这是在今后教学准备、教授中努力探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孙先旭.擦出美的火花——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神州,2012(1)

[3]许静,赵芳.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法浅析[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

[4]韩秋月.艺术专业课程《艺术概论》教学方法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4)

[5]孙珊,宋宁.艺术概论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J].文教资料,2008(8)

[6]刘丹宁,刘丹青.艺术概论之艺术的发展[J].艺术教育,2014(6)

【作者简介】罗智丰,女,四川自贡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传播与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篇5: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摘要:《艺术概论》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生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艺术理论体系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掌握艺术作品鉴赏方法,帮助艺术生进行艺术创作。然而,目前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学生重视技术类专业课,轻视理论学习,使《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分离的现象,进而无法实现该课程本应有的教学目标与效果。本文针对该课程现有问题,将服务营销领域的ACSI模型与教学领域的KOLB模型相结合,提出针对教学的体验式教学满意度模型,从学生感知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对相关变量进行定性研究,对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体验式教学探索。

关键词:艺术概论;体验式;ACSI;KOLB

1.问题的提出

《艺术概论》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生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结合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对艺术理论体系进行系统讲解,在理论与作品结合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近艺术,理解艺术,体会艺术的真正内涵,掌握艺术作品鉴赏方法,帮助艺术生进行艺术创作,提高审美人文素养。通过艺术家、艺术作品内涵的讲解,进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在笔者的多年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却发现,艺术生对概论性质的理论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有排斥的心理,艺术生更关心能够起到立竿见影作用的技术性实操性课程。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与学脱节现象,即便学生在课堂能与教师互动,大多数学生在课后依然认为《艺术概论》课实用性不强。此种现象并非个案。李元和王守民(2012)[[[] 李元,王首民.《艺术概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7).]]、胡鹏(2013)[[[] 胡鹏.分析当前艺术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O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赵蓉燕(2009)[[[] 赵蓉燕.对《艺术概论》教学中突出问题解决途径的探讨[J].大众文艺(理论),2009,(8).]]、王文成(2009)[[[] 王文成.对高职艺术院校艺术概论课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7).]]、谷芳(2013)[[[] 谷芳.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3,(2).]]、张云峰(2011)[[[] 张云峰.浅谈《艺术概论》教学中面临的几点问题及解决办法[J].大众文艺,2011,(10).]]等均指出艺术概论课存在学生自身认识上的“重技能轻理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缺乏创造性等问题。因此改革传统《艺术概论》教学方法,尝试从新的角度将教与学相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切实有效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研究现状

2.1艺术概论教学探索

不少教师学者已认识到艺术概论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篇名“艺术概论”,加主题“教学”检索,共检索出文献81篇。在现有相关研究中,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探索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从人文内涵方面思想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对艺术理论的重视,主要有杨莹(2013)[[[] 杨莹.“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9).]]、苏畅和陈松洁(2007)[[[] 苏畅,陈松洁.《艺术概论》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7,(3).]]、赵蓉燕(2009)[3]、赵建业(2004)[[[] 赵建业.艺术概论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2004,(3).]];强调利用多媒体的重要性,以丰富课堂形式,拓展自主性学习条件与资源,主要有苏畅和陈松洁(2007)[8]、凌春迎(2007)[[[] 凌春迎.略论“以人为本”时代背景下《艺术概论》教学[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2).]]、危磊(2011)[[[] 危磊.全球化视野下的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5).]]、冉亚敏(2008)[[[] 冉亚敏.浅析《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J].科技资讯,2008,(36).]],郑娟(2013)[[[] 郑娟.高校艺术专业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郭明生(2010)[[[] 郭明生.《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3).]]、马金玉(2012)[[[] 马金玉.浅谈多媒体在艺术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2,(2).]]、张冰(2012)[[[] 张冰.试论多媒体技术对《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优化[J].怀化学院学报,2012,(6).]]、李婕婷(2013)[[[] 李婕婷.地方院校《艺术概论》互动式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以宜春学院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3,(11).]]、黄晶晶(2014)[[[] 黄晶晶.高校艺术类专业《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艺海,2014,(6).]]、张惠熙(2014)[[[] 张惠熙.试论信息时代下多媒体辅助功能在《艺术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4,(4).]]、郑亚锋(2014)[[[] 郑亚锋.多媒体技术、艺术概论教学的整合探究[J].电子测试,2014,(12).]]等;教学方式的探讨,董宇(2013)[[[] 董宇.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艺术教育,2013,(8).]]、段宇辉(2012)[[[] 段宇辉.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方法多样性之探讨[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2,(6).]]、王丽(2012)[[[] 王丽.《艺术概论》教学教法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2,(18).]]、危磊(2011)[11]、赵蓉燕(2009)[3]、郭明生(2010)[14]、张娜(2007)[[[] 张娜.高校《艺术概论》新型教学模式探究[J].黄河之声,2007,(8).]]、赵建业(2004)[9]、陈莹(2010)[[[] 陈莹.对高等艺术院校学生《艺术概论》课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0,(3).]]、齐桂华(2014)[[[] 齐桂华.新媒体环境下《艺术概论》课程“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戏剧之家,2014,(10).]]、李元和王守民(2012)[1]等具体提出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头脑风暴法、创新实践等多元教学法。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教师结合教学现状,多方面多角度对艺术概论的课程改革做出了颇有见地的阐释,但综观现有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以价值观、方法论居多,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和教学理论方面还可进一步探索。

2.2体验式教学探索

1998年美国两位著名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II)和詹姆斯?吉尔姆(JamesH.Gilmore)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7-8月号中提出“体验式经济时代来临”,国内也有人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体验的时代里”[[[] 莫梅锋,刘潆檑.体验时代呼唤体验媒介[J].新闻界,2005,(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也成为近十年来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在中国知网进行“体验式教学”篇名检索,仅2005年至2015年,研究成果共有1862篇,主要包括两部分体验式教学理论研究,与体验式教学在不同学科领域的运用(质性与实证的研究)。其中张金华、叶磊在《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中对体验式教学的起源、概念、理论依据以及实施策略等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 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而关于《艺术概论》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探讨仅有一篇。潘寨民和余国红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探讨上提出还原情景、问题讨论、自评作品三种体验式教学方式[[[] 潘寨民,余国红.关于高职《艺术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0).]]。

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近十年来已成为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然而在高等院校《艺术概论》课题教学的探讨上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填充。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针对该课程现有问题,将服务营销领域的ACSI模型与教学领域的KOLB模型相结合,构建针对教学的体验式学习满意度模型,从学生感知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对相关变量进行定性分析,对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体验式教学探索,使学生与教师在学与教中形成良性互动。

3.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

3.1ACSI满意度模型

ACSI,即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美国满意度指数模型。1994年,由设立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的国家质量研究中心和美国质量协会共同创建,以SCSB(瑞典满意度指数模型)和期望不一致理论为基础[[[] Fornell C,Johnson M D,Anderson E W,et al.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nature,purpose,and finding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6: 7-18.]](图1)。该模型是以研究顾客为基础,以顾客满意度为核心变量,忠诚度为最终变量,通过寻找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来达到改善企业的绩效的作用,目的在于反映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进而维持对该产品忠诚度。该模型的优点在于适用范围广,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已被普遍认可。该模型的局限在于顾客群体尚未细分,六个变量为潜变量,不可直接测量,因此在不同的领域可细化为不同模型。

资料来源:Fornell C,Johnson M D,Anderson E W,et al.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nature,purpose,and finding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6: 7-18.3.2KOLB体验学习模型

KOLB体验学习模型,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习理论模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践和反思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20世纪80年的美国教授大卫?q库伯(David kolb)在总结了体验学习的先驱约翰?q杜威(John.Dewey)、库尔特?q勒温(Kurt Lewin)、皮亚杰(Jean Piaget)等人对体验学习的探索,将体验学习的循环过程归纳为体验学习圈理论(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体验学习被阐释为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 肖丽.“体验学习”在美国高校教育中的体现及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4).]]如图2所示:

图2: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型

资料来源:肖丽,.“体验学习”在美国高校教育中的体现及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4).3.3体验式教学满意度模型

由于教育教学本身也是服务的一种,通过知识的传递质量与传递方式来获得学生的满意,进而保证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因此有可能将服务领域的满意度模型尝试用到教学领域。第二,ACSI满意度模型本身即从顾客的体验出发,所有的变量均以“体验”为前提,因此从“学生”体验的角度看,上述两模型具有相同的理论出发点。因此本文尝试将二模型组合,构建新的体验式教学满意度模型,如图3所示。

图3:体验式教学满意度模型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4.以《艺术概论》课为例对模型变量的探讨

本模型建构于两个成熟模型基础上,以学生感知体验为立足点,以课内课外整体化为指导原则,就本课程而言,即艺术、生活、学习、创作的整体化为指导原则而构建的循环模型。此模型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基于前体验的体验式课堂教学部分,二为基于教学内容的课外延续性隐性课堂部分。

4.1基于前体验的体验式课堂教学

此部分以满意为最终结果变量,于学生而言,课内能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或产生极大的热情,愿意或不自觉地跟随教师进入艺术的世界,掌握艺术理论,了解相关知识,并能为我所用,获得灵魂的净化或思想的升华,或能有效地指导创作,即为对该课程满意。因此就“满意”变量而言,上述内容具体分布于学生的复杂性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授课风格、授课节奏、教学环境等各部分中,其中学生群体的复杂性是达到满意效果的第一及最核心变量。因此学生满意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或教师与学生间简单的问答互动,而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将此作为重要的前提变量,据此设计教学内容、方式、风格、节奏等,综合考虑学生的需求,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是达到教学满意效果的重要保证。基于学生出发点,以学生需求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被称之为“体验式课堂教学”[[[] 朱海娟.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24-25.]]。

在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模型部分,初始变量为前期体验。学生的前期体验包括学生主体特征和前期体验两部分。主体特征包括年龄特点、性别比例、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专业背景、已学课程、认知能力、可能的兴趣点等;前期体验部分包括生活体验,生活中曾经接触过的艺术,音乐、舞蹈、影视、书法、绘画等;情绪体验,自身对艺术的态度,或热爱,或排斥,或没有感觉;认知体验,自身对艺术的认知程度,了解背后的原理、发展、创作、文化、内涵等。因此学生于教师而言,是个复杂的群体,不同的群体必然带有不同深浅高低“听课期望”。“听课期望”包括该课程所学内容的明晰性、重要性、必要性、与学生的相关性、指导性、现实性等。教师在内容上的准备不能单以书本知识为依托,而应建筑在学生特定的“前期体验”和“听课期望”之上。于《艺术概论》课程而言,以学生“前期体验”和“听课期望”为依据备课具有可操作性,如阐释艺术原理时,可通过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与共鸣的作品作为案例,将理论与实例结合讲解。案例的选择可利用心理学上易发生兴趣的相近、相关、相似原理,求新求异求奇心理,列举如学生自我创作作品、地域近的作品、新奇的作品、时下网络热点作品等,可通过音视频、实物道具等多元化手段创造相关或相似情境,打破学生听课的常规感,引起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建构在特定学生群体上的内容准备,方能引起学生兴趣,方可将学生带入下一步的“观察和反思”。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关注某一事物知觉活动。“反思”是指有意识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连结,使两者连接起来[[[] 崔相录主编,.《在研究中学习》下册(概念操作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31页。]]。建立在“前期体验”和“听课期望”上的兴趣点的引发是学生进行观察和反思的必要前提。兴趣固能吸引学生一段时间的注意,但如何在教学中引起学生“比较持久地关注”,并将关注的现象与“所造成的结果”之间连接起来思考,则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有自主独立思考力的群体。暨兴趣点后,保持其持久关注,则对教师内容上的安排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符合合理的严密的逻辑性,将开场内容与课程主体巧妙衔接;在教学内容的环节上,将学生层层带入,在与学生互动中放大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互动环节也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获得尊重感和自我存在感,带领学生逐步跟随教师的问题进入,从而得出自己的理解。如比较法,学生自我创作作品与经典作品对比,身边作品与外国作品的对比;抽丝剥笋法,带领学生学会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等,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内容的设计,深度的追问与思考,是大学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大学体验式教学的设计需将学生思考力的训练与培养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

进入情境后的反思,学生会对所听内容进行自我消化,对此次听课形成初步的感知质量。“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分为两大要素,一是产出质量,二是交互质量”。“英国学者约翰斯通和里斯把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概念引入到服务质量研究领域,他们提出,产出质量类似于保健因素,缺少会引起顾客的不满,但是,改善也不会对顾客满意度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交互质量类似于激励因素,交互质量的改进对提高顾客满意度效果显著”[[[] 刘俊学,张力.试论教育需求者感知服务质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4).]]。对于艺术概论课而言,“产出质量”是指这堂课上有没有听明白一个理论问题,如,关于艺术的起源,在游戏说、模仿说、劳动说、巫术说等众观点中,老师得出的答案对不对,老师得出的思路对不对,自己是如何理解,这堂课为什么要学艺术的起源,艺术的起源跟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产出质量即包含对抽象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交互质量”则是指教师能否持续引导学生在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思考,教师能否在课堂中营造既与生活不同,又与生活相关的艺术情境,教师有没有持续将学生的情绪状态与教学内容情境结合起来,教师对于课堂是精心设计还是敷衍时间,教师对学生是否尊重,是否了解,教师对内容是否熟悉,教师对学生的情绪掌控是否到位等过程性处理。从产出质量与交互质量两方面看,艺术理论的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案讲义可循,同样的内容,由于授课对象不同,授课方式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考虑学生的需求、能力与情绪,与学生的内心互动,才能做到与学生的真正“交互”,才有可能获得学生的“满意”。“交互质量往往成为顾客评价总体服务质量唯一重要的因素。”[33]

感知价值。价值通常指相对于消费者所付出的价格而获得的品质。学生交学费带着一定的期望来听课,当然希望能够获得相对于价格而言的满意品质。教学领域的“感知价值”,这里借用G.LeBlane和N.Nguyen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价值的维度,包括“功能性价值、认知性价值、形象性价值、情感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等”[[[] 胡子祥,李小平,.高等教育顾客感知服务价值的实证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在艺术概论课程中,功能性价值指所学艺术理论、批评、鉴赏方法是否能够有效指导艺术创作;认知性价值指学生在听完一堂课后是否在知识、逻辑、能力方面有了新的收获;形象性价值指教师整体的授课水平是否符合该校的社会形象,从而来衡量来听此课是否物有所值;情感性价值指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是否增加了对该课程的兴趣,是否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产生了积极正面的情感;社会性价值指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否与现实生活接轨,离开课堂后是否还有用。由此可见,基于学生前体验、听课期望、感知质量而来的感知价值是三者的结果变量,也是满意度的直接原因变量,是对教师综合水平的考量。教师备课只有从学生的主体特点出发,细分学生主体特点,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配合相应的方法,与学生在思想上互动,再结合教学内容方有可能赢得学生的“满意”。对于艺术概论的理论课教学而言,显性知识以外的准备工作和安排设计工作构成了体验式教学的重要隐性部分。

4.2基于教学内容的课外延续性隐性课堂

艺术、生活、学习、创作的整体化是艺术概论课的指导原则,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不代表教学目标的完成,基于教学内容与学生感知寻找课外延续性的隐性课堂,在生活中体验知识与艺术,是完善体验式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在课外隐性课堂部分,抱怨与忠诚度分别为结果变量。在服务营销领域需要减弱顾客抱怨情绪,维持客户忠诚度,以获得企业更好的收益。在教学领域,同样需要削减学生的抱怨情绪,维持或提高对该课程的忠诚度,方可保证整学期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性主体,因此即便教师在同一班授课时,尽可能变化地去照顾不同群体,但仍可能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如图4所示,依据学生听课满意度的高低,由满意度会延伸出四条可能的路径。

图4:体验式教学满意度模型课外隐性课堂部分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第一种情况,学生听课后,对该课程满意度很高,会出现直接的忠诚度高的情况。在听完课后学生对该课程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教师授课风格都很感兴趣,有着较高的满意度,进而会导致后续的忠诚度。然而此种路径由于缺少中间变量“新情境中体验”,由满意直接到忠诚可能仅为一时热情,较难持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只有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才会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因此“新情境中体验”是获取学生忠诚度的重要变量。

第二种情况,学生听课后,对该课程有一定的满意度。后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接近艺术,如闲暇时听音乐、看电影或咖啡厅接触到某幅画、某件雕塑等,想起上课所学知识或方法,无形中发现可以更好地理解身边艺术作品,进而提高对该理论课程的忠诚度。若学生在课后新情境中去体验艺术,但仍无法理解其内涵,则会降低学生对该课程忠诚度。

第三种情况,学生听课后,对该课程满意度不够高,仅是对该课程或授课教师不讨厌,老师讲得一般,但是自己不感兴趣。遇到新情境后无法用所学知识去体验,不会也不懂,进而产生抱怨情绪。

第四种情况,学生听课后,认为该课程所学内容不符合听课期望,产生不满意情绪,进而导致抱怨。

由上述四种情况可以看出,由于满意度的高低不同,抱怨和忠诚度的高低也会有所不同。而“新情境中体验”都是检验教学成果、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忠诚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中介变量。由于学生的课后生活教师难以把握,所以教师可通过选取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或相近的情境,适时适量布置作业,并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去创新艺术实践,记入学生考核。课后实践既可对理论进行检验,也可使学生意识到艺术、生活、学习、创作密切相关。将艺术理论还原于生活,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对课程的热情与忠诚度,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原生态基础上,寻找相关体验式情境是延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完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由整体循环模型可以看出,抱怨和忠诚度既是该体验满意度模型的整体结果变量,也是新一轮授课“前期体验”的原因变量。在内容的设计与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应尊重、关心、引导有抱怨情绪的学生,从而将抱怨情感转化为对课程的满意和忠诚情感。

5.研究结论

在艺术概论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从学生感知的角度出发探索体验式满意度教学系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复杂的主体性特点出发,对学生主体特点进行细分,结合不同学生主体需求,营造相关艺术情境,带领学生层层深入进入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点与需求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体验式思考判断。关注学生课后情绪状态,将课堂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适时适当安排艺术实践,将成果在课堂展示,肯定学生创新,重视学生成果。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特点,灵活设计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是体验式教学的指导纲领。

6.本研究的后续研究

篇6: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导入“艺术的产生及其内涵的演变”

本讲内容的主要思考练习

★“任何人把艺术理解成什么,艺术就是什么。”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1)是对19世纪初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论的延伸,同时亦是对1917年由杜尚的“小便池”事件引发的究竟何为艺术的大讨论的一种结论性总结。

(2)该观点的提出以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古典艺术受到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背叛和颠覆为背景的。

(3)该观点以传统的艺术规则正在被艺术与生活渐渐合而为一的创作理念所打破为立论依据。

第一讲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艺术的起源

本节的学习重点

(简述)艺术起源的几种代表说法、核心观点、代表人物:

(1)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狄德罗等。

(2)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代表人物有18ct法国哲学家席勒和19ct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3)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代表人物有爱德华·泰勒、弗雷泽;雷纳克。

(4)劳动说。认为艺术来源于劳动,艺术是劳动的产物,它伴随着劳动而产生;代表人物有普列汉诺夫、马克思、恩格斯、鲁迅、柯斯文。

第二节艺术的发展

本节的学习重点

★(结合作品示例阐述)艺术的发展特点:

1鲜明的时代特征;2艺术形式的变迁;(1)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

3与社会盛衰密切相关。○

(2)具有不平衡性。表现在: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11继承与革新是艺术发展的主要方法;○2许多艺(3)继承与革新。表现在:○

术门类的发展常常是多种方法并用。

第二讲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与难点

1.(结合作品)理解艺术的形象性特征。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中。

2、★(结合作品阐述)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认识作用: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等。

(2)审美教育作用: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人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审美娱乐作用: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第三讲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

第一节艺术创作

本节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艺术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采用的主要思维方式。就是以感性意象作为思维运动的基本形式,以想象为中心环节,包含感知、情感、联想、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有机综合的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性的思维方式。本讲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1、(简述)形象思维的特点。

(1)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2)以感情作为思维的运动驱力;(3)以想象为思维的基本途径;(4)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为最终成果。

2、(简述)艺术创作主体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1)艺术家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文化修养。生活积累和文化修养分别是成就优秀艺术家的“源”与“流”;

(2)艺术家需要有纯正的审美趣味和高品位的艺术追求;

(3)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他能从一般的“当事人”的立场抽出来,将认识感受提升为一种审美创造性的感受。

第二节艺术作品

本节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艺术语言

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2.★ 典型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是写实型艺术作品中塑造得非常成功、具有一定的社会本质意义,同时又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第四讲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 风格

指在一系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体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风貌、艺术格调和创作个性。

2.流派

即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若干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审美理想、创作原则、艺术风格等方面基本上相同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组成的群体。

3.思潮

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个区域内,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深刻影响的共同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本讲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简述)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的关系。

(1)与艺术流派相比,艺术思潮侧重于艺术社会性中的精神意味,它反映在具体艺术家的风格化创作中,而艺术流派的艺术思想趋向则是艺术思潮的集中体现。

(2)在艺术史上,艺术思潮是对某个历史时期艺术总体性特征的把握,是一定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在艺术领域内的呼应和延伸,它能够反映社会整体文化的精神走向和内在特点。

第五讲艺术的分类

主要内容:了解和认识不同艺术门类划分的依据

第六讲美术

本讲需要掌握的概念

美术

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空间中通过线条、色彩、形体等塑造出一定的物质形态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故它又被称为“造型艺术”。

本讲的学习重点

1.★(简述)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及其各阶段的特征

(1)辛亥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前期:大量引进西方美术,以及改造与捍卫民族传统绘画的对垒;

(2)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革命大众化美术;

(3)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爆发前:写实主义精神,表现工农兵,讴歌新社会;

(4)“文革”时期:红卫兵美术、造神美术;

(5)改革开放以后:伤痕美术、乡士写实主义美术。

2.★(简述)美术的艺术特征。

(1)具有艺术形象表现的空间造型性;

(2)具有艺术形象展示的静态性;

(3)具有艺术形象感知的视觉性。

第七讲 戏剧

本讲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 戏曲

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简述)戏曲艺术特征。

(1)

高度综合性;(2)虚拟性;(3)程式性。

第八讲电影

本讲需要掌握的重点与难点

1.★(简述)电影发展史上的四次技术革命。

(1)从无声到有声;(2)从黑白到彩色;(3)从传统制作方式到数字化多媒体制作方式;(4)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

2、(简述)电影的艺术审美特征。

(1)运动的画面:“蒙太奇”、“长镜头”;(2)声画结合:“声画对位”、“声画对立”、“声画分离”;(3)时空自由。

本讲的重点思考练习

★(思考)电影“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法]路易·德吕克《电影与其他》

(1)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技术是艺术的物质存在基础,艺术又是技术的创造和升华。

(2)从物质技术和美学艺术两个层面理解电影。从物质技术层面讲,电影是根据“视觉滞留”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数字电影除外),通过放映以及还原技术在银幕上形成能表达一定内容的活动影像和声音的一种技术;从美学艺术层面讲,电影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第九讲艺术接受

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1.★艺术鉴赏

就是通过调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评判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去把握艺术形象,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审美创造活动。

2.审美直觉

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本讲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

(1)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3)能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2.(结合作品阐述)艺术鉴赏的作用与意义。

(1)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上一篇:书记项目总结报告下一篇:祝老师生日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