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论文

2024-05-04

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论文(共6篇)

篇1: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论文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从1977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院校开设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年招生人数已达到2万人左右。环境工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广义地说,几乎任何一门基础学科或工程学科的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都会在环境工程专业占有一席之地。在现有专业目录中,环境工程可能算得上是一门对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我国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自专业创建之始至今一直处于发展、完善之中。

虽然各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已统一相同的名字,但各高校依旧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全国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也呈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并存的特点。一般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基础教学,以环境工程原理为专业基础,以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为专业课。培养过程过于强调教学过程,轻视综合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强调课堂教学,重视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多为模拟,缺乏“真刀真枪”的实际训练。[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对涉核环境保护与辐射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此规划要求,在核原料开采、纯化和核废物处置循环全过程、核电设计、核工程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与辐射安全、运行管理等领域均需要大量具有核环境保护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探索南华大学有核特色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专门人才,使之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服务于国防建设、核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有核特色环境工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基本走过了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有利于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档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既坚持“统一”性又注意发展“特殊”性,突出“个性”。统一性就是在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据学校相关学科优势和自身条件及毕业生服务行业、部门和区域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优势,得到社会的认可。Kyoto大学本科生的教学重点以有毒有害及放射性废物管理为主。德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一般性的环境技术问题,更多地强调工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2]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或正在使自己的环境工程教育特色化。为使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满足国防事业、核电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全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在教学体系的制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核心,多平台设置课程,将实践教学、实习与校内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设有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又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跨专业修双学士学位课程,对学生实行弹性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满180课程学分、10分第二课堂学分即可申请学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意见,将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类:一是公共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强调世界观、道德、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二是学科基础课,在于让学生打好基础,开设了“大学物理”、“分析化学”和“核工业生产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课程,提供1~2个专业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实行主修和辅修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与“排水工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教学;“环工原理与设备”、“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噪声控制工程”为主要专业课程。特别增设了“核环境学”、“放射性辐射防护”、“放射性三废处理”、“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强调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伦理学的观念。四是专业选修类课程,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也可在大类学科范围内任意选课,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开设了“环境管理与法律”、“工程监理”等课程。培养计划的模块化操作除了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其显着的特点是增加涉核课程,突出实践教学,使毕业生能快速地适应国防、核工业等有关领域的工作需要。

二、培养核特色环工人才的实践

1.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不同层次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思路有所不同,如何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是实施资源整合、培养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人才的前提条件。核心能力是资源整合的结果,但核心能力首先不是单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一、两种“我有你没有”、“我行你不行”的专长设备、专长技术,而是获取、配置并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的有效优化的整合能力。教学资源整合可分为四个方面。专业内课程资源整合: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教师学习与教研共同体;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安全工程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在专业课之外,与校内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市政工程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环境相关的研究领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拓展专业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校园—社会相关资源的整合: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学校经常开展学术报告、咨询、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核类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2.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育的基地”。实验室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专业特色为基础,构建了校园微型专业环境,进行专业之间的横向拓展,实现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整合;市政与环境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放射性辐射防护实验室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作为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节能与环境实验室和氡实验室向学生的科研、毕业论文开放,不仅使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而且使仪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探索实验,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部分实验,学生在独立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方案,采用“三开放”形式,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实验方式开放,以此培养学生的初步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培养工程能力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大幅度提高实践教育的地位,并以实验的设计上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实验室设计的主要宗旨,使高仿真的实验环境和主体角色体验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源、动力源,强化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设置研究型课程和第二课堂学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进行了公共场所空气质量评价、校园环境监测、湘江流域(衡阳段)水质评价、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在表层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研究等;让学生根据情况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订方案,实施实验,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学校和环境保护协会举办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利用已开辟的6处教学实习基地(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污水处理厂和耒阳电厂等),让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认知工程的机会。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阅学生综合能力的核心点,对深化学生的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意义重大。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方面做到因材施教,采用约束性选题方式和非约束性选题方式。一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承接的工程项目、科研项目或实验室建设项目确定课题;二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毕业实习内容、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的愿望选题,在指导老师审定下确定题目;三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企业高学历、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确定选题。要求选题应符合以下特点:体现专业特点、结合培养方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结合生产和科研,真题真做,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设计内容与专业知识结构的联系,拓宽知识面;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反映时代特点,尽可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鼓励学生到社会、生产企业中寻求研究课题。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有选择放射性污染处理研究的,如“磁性壳聚糖交联微球吸附低浓度U(Ⅵ)的吸附试验研究”、“云南某铀矿矿坑水铀、镭处理工程设计”、“腐殖酸胶体对铀迁移影响的实验研究”等,进一步强化了放射性三废处理的理论与实践;有选择矿区生物调查的;有选择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大气污染处理的;还有选择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如:“亚新科(南岳)衡阳有限公司含油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常宁松柏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衡东县大浦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等。

总之,在环境工程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和完善新的课程体系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了以优势学科带动学科扩展和综合、以学科渗透带动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学科融合强化学科特色,既节省了投资,提高了效益,又体现了自身的特色。在人才培养上,按照基础扎实、专长突出、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加了适应社会需要和技能性的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核特色环境工程教育得到了多家核工业系统用人单位的肯定,每年都有约20%的学生就业于核工业系统的企业和设计研究单位。

篇2: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论文

牛俊玲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摘要: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型学科,本文研究了如何发挥本专业跨学科优势,适应现阶段环境工程人才社会需求,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 推进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建设和教学改革,并结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跨学科专业特色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环境工程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含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新的环境工程专业提出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和给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它与再生资源能源技术、化学工程、材料科学、采矿工程、热能工程、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内容都有交叉,是工程领域正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面对环境工程蓬勃发展的局面,如何发挥本专业基础的学科优势,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 推进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建设和教学改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问题。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基础薄弱,师资队伍学历高,但学科专业背景繁杂,而我校与环境工程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材料学、土木工程等学科优势明显,如何充分利用我校现有优势资源,发挥教师的学科专业优势,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跨学科特色建设,对提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工程类岗位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中国加入WTO 之后,一些国外大规模跨国环保公司相继走进中国,如法国的里昂、通用等开始争抢中国市场,通过BOT 融资或合并等渠道涉足中国环保领域,我国环保领域技术人才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如何理清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培养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需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分析我国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市场的情况来看,市场的饱和不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才是桎梏,即应届毕业生虽多,但通才型人才少;生产型人才虽多,但特色型人才少;技术型人才虽多,但经营型人才少,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课程,科学制定培养计划方案,学生的就业途径也就很难多渠道。

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环境工程技术将越来越多的与管理、法律及经济等问题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合格的环境工程师,不仅应是一个技术行家,而且应具有良好的交流技能及宽阔的交叉科学领域的视野。而实际上,不少环境工程本科生知识结构单一,理、工科知识基础僵化,缺乏大工程理念,无法提升中文写作水平,无法融入社科人文知识,也无法拓展交流和合作能力,这样也就根本无法在变化的专业领域和多边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998年,美国环境工程师学会(AAEE)提出环境工程教育的定义,即应用工程原理进行环境管理,以保护人类健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并改善与人类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由此不难分析出环境工程专业知识教育的广泛性及学科交叉性[3]。如以环保工程师为例,一个出色的环保工程师的知识面是非常广泛的,从公共基础课到建筑专业基础课甚至还要掌握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等专业课的内容,可见丰富全方位的知识是加强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大多数环境工程高校已意识到市场的引导机能,实施通才教育,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淡专业”。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加快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对课程体系实施模块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环境工程人才。

二、以学科群为特色构建专业体系

在我国,由于环境工程专业是在不同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安全与环境类本科专业类别,以传统的水、气、渣的工程治理为主。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均开办了环境工程专业,很多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是在原有相关专业基础上发展和延伸出来的,具有原有专业的特色和专长。其办学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式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1)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由传统的市政工程类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为其主要特色;(2)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由传统的化学工程类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废气治理等为主;(3)其它如冶金、海洋、农业、地质等院校的由相关专业发展而来的环境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该行业系统和地方所需的各类通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课程教学上除环境工程中有关水、气、固三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外,环境工程化学、环[2]

境生物技术、环境设备与环境材料等课程教学也得到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各校的学科优势相当明显,研究内容分明。

在20世纪50年代,环境工程着重于末端治理措施, 60年代转向区域性污染的综合防治, 70年代强调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到了90年代,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逐渐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迁、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环境工程已从传统的、相对成熟的水、气、固体废弃物治理等方面向碳循环、水循环、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恢复与重建、土地整理、城市化的生态问题等方面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结合经济、管理等人文科学,在环境经济与政策方面影响决策;运用计算机技术等解决宏观监测、规划;用生物技术方法治理环境污染,推动着环境工程向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

环境工程应用领域的这种发展趋势,使环境工程的学科体系包含了多种学科,在每个学科内部,运用原有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环境问题,又产生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这样,环境工程成为包括许多交叉学科的学科群。以学科群为特色构建环境科学专业体系,有利于学生突破专业局限,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三、建设跨学科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中外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失去了特色的教育就失去了竞争的优势,也就枯竭了吸引力和发展原动力。所谓特色就是课程设置在统一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或有高校相关的学科优势,或符合区域的要求,或立足于市场需求等等,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有所长。只有这样,该学科设置才有活力,才能真正为社会所认可。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信息在日新月异,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也在迅猛发展。我们一方面应该从各交叉学科中博采众长,汲取更多的学科知识丰盈自己,但另一方面应该尊重学科本身的内在规律性与整体性,使课程之间有机渗透。课程的选择应着眼于整个环境学科,为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服务。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问题的解决,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还需要公众的参与,甚至辅予一定的行政手段[5]。新型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十分有必要融入人文社科的内容,因而,我校高度重视环境素质的教育,开设有《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选修课程,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起环境意识与环境道德观、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保护全球观、环境政策法制观,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责任与价值,建立起道德底线与价值低线。

一个专业,要想办好,办出特色,除了社会需求,还要基于自身的办学条件。我校在课程建设中,与工程管理类学科结合,开设出《环境监理》课程,既开拓了学生的就业领域,又促进了两个学科的交叉发展。由此可见,只有结合所在区域的的整体背景和本专业教研室实际能力,依托专业所在高校的学科特点,才能为专业人才成长和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4]

总之,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走上了与时俱进之路,正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如把生态学、材料学、电子电工技术等学科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构建,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着眼点由“治”变“防”,由“弃”变“用”,使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考虑问题,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国平.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类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1999,(6):45-47.[2] 闫兵, 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 中国成人教育, 2010, 6: 107-108.[3] 雷鸣, 廖柏寒, 杨仁斌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 高等农业教育, 2008, 7: 61-64.[4] 石辉, 张承中, 赵晓光.论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建设, 2009(4): 127-129.[5] 龙腾发, 李明顺, 陈孟林等.发挥地方优势建设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中国电力教育, 2007年管理论

丛与教育研究专刊, 469-471Abstrac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ity is a borderline interdisciplinary combined with 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technical sciences.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play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so as to mee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alent demand of society at present,ensu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eatures and teaching reform.The interdisciplinary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explored and considered,tha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in my school.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interdisciplinary;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附:详细通讯地址

作者:牛俊玲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大学中路2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建学院

邮编:450015

电话:***

篇3: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论文

2007年9月, 在自治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广西科技大学纺织工程专业 (本科) 正式招生,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 该校成为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唯一的一所开办纺织工程本科教育的院校。然而, 纺织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其专业的建设与规划往往依据当地纺织行业的特点而进行, 一方面是需要得到当地纺织企业在学生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上的支持, 另一方面是其毕业生也主要为当地纺织业的发展服务。茧丝绸产业具有比蔗糖业更长的产业链, 从种桑—养蚕—缫丝—纺织—服装, 以及综合利用桑枝、桑叶、蚕蛹、蚕沙和蚕丝副产品等, 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途。因此, 我们急需建立以茧丝绸特色专业为背景的纺织工程专业, 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科研素养和工程实践素养, 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服务于本地区纺织行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依托学校的生物化工、服装和机械等优势学科, 按具有化工特色的纺织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基本形成了“纺织+化工”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

1 国内外纺织工程高等教育现状与趋势

纺织工业一直是我国的优势产业, 其在出口创汇、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纺织教育伴随着工业的发展也迅速地进步, 前后经历了几次改革。我国现行的纺织工程专业是集棉纺织、丝纺织、毛纺织、麻纺织、针织、机织等多个专业合并而成。合并后的纺织工程专业拓宽了教学知识面, 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 如专业拓宽导致学生专而不精, 专业业务素质日益淡薄, 特别是纺织工业发展呈现区域化分工后, 学生所学不能适应当地纺织工业所需, 学生实践实习出现单一性的困难, 对此, 各地纺织院校正在积极的开展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和讨论。由于现代纺织工业多技术交叉渗透发展, 国内外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从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培养目标上对传统纺织工程专业进行了改造, 主要体现在:从培养传统的技术应用型专门化人才转变为创新复合型科技开发和管理经营型通用人才;将纺织与材料、轻工化工、信息技术、服装、管理与商贸等学科进行融合, 拓宽知识面, 增强通用性;密切跟踪国际相关学科的科技发展动态,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使学生的知识培养与科技发展同步;充分体现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美国北卡大学纺织系, 其专业教学已与化学化工、高分子材料等方面融合, 同时教学方式以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开放式教学和多媒体演示教学为主, 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最新的科技动态, 从而实现了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3]。俄罗斯在几十年间, 也进行了多次纺织教育教学改革, 使纺织工程专业更加地贴近生产实践, 并不断地摸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东华大学将纺织工程专业与电子信息、高分子材料、服装、管理、经济和贸易等专业进行了嫁接, 建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纺织技术创新人才、纺织工程管理人才、纺织商贸人才等方面进行专业建设[3]。西安工程大学以纵向延伸为主, 即纺纱与织造并举, 适当覆盖染整工艺;横向适当拓宽到多种纤维纯纺、混纺, 实现向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转变。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在分析国内外纺织产业及纺织高等教育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 构建纺织工程专业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即第一级是校内实验室 (研究室) 、第二级是实训工程中心、第三级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组成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对这一体系的功能进行合理整合和科学规划, 合理安排实验、实训、实习内容, 使各级训练相互补充, 达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并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有效利用各级资源,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满足现代纺织企业与社会的需求。实践证明, 这一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4]。绍兴文理学院分析了纺织工程专业“3+1”教学模式 (即校内3年、企业1年的分段培养方案) 的实践过程和实施效果, 认为该模式的实施,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生产实际的适应能力, 体现了校企双方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目标[5]。武汉纺织大学集港深鄂三地时尚教育资源优势, 经过对国内市场长期细致的考察研究, 率先独家引进世界先进专业理论和教学体系, 总结出第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市场发展的全新培养设计人才教学、研究、运用体系。学校教学采用“专业服从就业, 教学迎合需求, 课程贴近市场。”、“以国际品牌时装、流行时尚为对象进行品牌案例分析, 并结合国内外时装业实情, 强调设计创意与实操设计并重, 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修养并重”的先进教育模式, 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市场相结合为原则, 先进的教学设备、严格的实操管理, 将创新思维转化成实物、技能, 为学员的成功、成才取得保障。

2 我院纺织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目标

2.1 改革思路

2.1.1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依托广西茧丝绸产业优势, 利用完善的、多学科交叉的基本教学设施、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模拟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和稳定的师资队伍、系统的课程体系、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 夯实纺织工程人才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实践基础。茧丝绸特色人才培养设计示意图见图1。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以茧丝绸为核心的特色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在缫丝、织丝, 丝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其一是加强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织物组织学、纺织品设计学、纺织品检验学、纺织品CAD、纹织学、纺织计算机应用、纺织英语、纺织企业管理、织物后整理和纺织品国际贸易;其二是茧丝绸特色课程建设:制丝工艺学、织丝学、丝绸概论、桑蚕综合利用与深加工、生丝检验、制丝 (织丝) 厂课程设计和桑蚕产业调查。

2.1.2 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改革思路

借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计划, 改革教学实践体系,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建立起了三级实践实习教学模式, 第一级在校内实验室完成, 主要承担纺织材料特性的检验与分析等任务;第二级在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和校外专业实验室完成, 主要承担生产过程与原理的演示等任务;第三级在实践实习基地完成, 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现场操控能力。

寻求广西茧丝绸行业协会的支持, 积极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争取建成6个以上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为了克服学校实验条件、实训资源的不足, 积极探索如何与企业合作共建学校实验室或建立校外实验室, 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2.2 改革目标

以茧丝绸特色专业为背景, 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科研素养和工程实践素养, 同时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服务于地区纺织行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其目标有三个:

培养具有大纺织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目标———加强纺织基础理论知识, 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 扩展专业知识面, 培养学生具有多方向、多方位的思考能力;

突出茧丝绸特色专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茧丝绸为骨干课程, 进行以茧丝绸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学生在缫丝、丝织, 丝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的目标———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让学生能进入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和管理,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改革内容

3.1 纺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科技大学纺织工程专业依托地方行业优势, 构建了“学校+企业”双平台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三级实践实习教学模式, 并在纺织工程专业四个年级中逐步递进实施。本专业2012级和2013级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制订出来的, 特别是2013级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是我们参照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的指导意见, 并凝结两次教改成果修订而成。在该方案中, 对理论教学课时进行压缩, 让学生在几乎不增加总学时、总学分的条件下, 使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一年的时间是完全有可能的。例如, 2013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与2012级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 学生的实践实训课时达40周, 但毕业合格课内总学时和最低毕业学分并没有增加。在不减少原课程大纲对知识和训练点的前提下, 对压缩的理论课时采取多媒体授课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 是实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现用多媒体上课的理论课程接近90%, 并建立了纺织工程专业学习网站, 用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与广西茧丝绸行业协会紧密合作, 取得了企业的支持。例如, 与行业协会共同举办了“广西缫丝企业管理骨干培训班”和“广西缫丝企业核心制造技术培训班”。通过办班, 为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打下了基础。

3.2 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采用三级实践实习教学模式, 而不是最后一年全部交由企业培养, 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改取得成功的关键。2013级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就是实现了三级实践实习教学模式, 即学生进行《金工实习》、《电工实习》、《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践环节》等实践训练时间达到41周以上, 这些实践训练是结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进行实施的。第一级在校内实验室完成, 主要承担纺织材料特性的检验与分析等任务, 如丝胶膨润过程与温度的关系, 丝胶等电点的性质, 丝素的蛋白质组成等实验课程。第二级在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和校外专业实验室完成, 主要承担生产过程与原理的演示等任务, 如煮茧工艺实践、缫丝工艺实践、织造五大运动, 穿综、整经原理, 加捻原理等。第三级在实践实习基地完成, 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现场操控能力。

3.3 纺织工程产学研及毕业设计改革

加强产学研合作, 形成“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模式, 是培养师资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机制。三年来, 纺织工程学科团队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项, 总经费共500多万元, 建立了专业教师下到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的管理机制,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 了解企业技术发展, 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指导, 以企业平台为支撑, 聘请有生产、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承担学生专业选修课、校外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等工作, 纳入双平台的教学体系。同时还与行业协会共同举办了培训班, 增进了我院教与企业间同行的相互交流, 提高实际生产能力, “双师”素质得到加强。另外, 通过与多家纺织企业共同合作, 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 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4 拓宽纺织工程专业方向

根据广西纺织行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划, 广西科技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经过几年的办学摸索, 根据市场需求逐渐地设计了本专业的方向,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茧丝绸生产技术与管理方向:学生毕业可以进入缫丝企业, 织造企业, 在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部门任职。

茧丝绸产品质量检验与检疫方向:学生毕业可以在纤维质量检验所, 纺织品质量检验检疫等单位任职。

茧丝绸产品国际贸易方向:学生毕业可以在茧丝绸进出口公司, 国际贸易公司等单位任职。

4 改革成果

经过几年的摸索, 建立了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确定了三级实践实习教学模式。

加入广西茧丝绸行业协会和"广西蚕桑茧丝技术创新联盟"、“柳州市蚕桑茧丝绸技术创新联盟”, 通过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共建立了八个教学实习基地。与国家茧丝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柳州) 合作, 建成了1个校外实验室, 可利用设备770多万元。

由于教改成绩斐然, 纺织工程价值专业建设受高度重视。2011到2012年间, 专业建设上获得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 获建设经费50万元;学科上获得高校重点实验室———茧丝绸技术重点实验室, 获建设经费100万元。另外, 企业主动捐赠设备和软件, 与学校合作共建实验室, 现所签捐赠设备与软件价值已超过20万元。

与广西茧丝绸行业协会共同举办了“广西缫丝企业管理骨干培训班”和“广西缫丝企业核心制造技术培训班”, 拓宽了产学研渠道。近三年来, 分别与多家纺织企业联合申报各级各类项目, 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项, 总经费达500多万元。

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方案的制订, 聘请企业厂长、总工给学生上实训课程,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意识形态, 促进本科毕业生的就业。

积极为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提供条件。例如, 在“越隆杯”第五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中, 纺工101班莫永应、黄新风设计的作品“水墨·菊”获大赛家纺装饰组三等奖, 莫红静、周月红设计的作品“锁金秋”获机织服用组优胜奖, 蒋芳老师为优秀指导教师。

5 推广价值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教改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5.1 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度高

由于纺织工程专业是新专业, 招生时以调配自愿为主, 许多学生一进校就想着转专业, 但是实施教改后, 学生通过此培养模式的学习实践后,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信心。其就业形势非常好, 企业争抢校企双平台培养的大学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优势明显, 起薪点比一般专业高500元左右。2011年纺织工程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7%, 2012年就业率为100%, 2013年就业率为97%。录取的第一专业自愿的学生逐年大幅度提高, 从第一届的0%提高到现在的60%。

5.2 企业评价好

企业参与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培养, 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 借助教学实习基地这一平台, 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所需专业学生来企业实训, 同时在与高校教学合作中, 提升企业的发展视野和研发水平。另外, 学生较早地接受了企业精神的熏陶, 与其他大学生比, 角色转换快, 动手能力强, 敬业爱岗、吃苦耐劳, 很容易被企业重用。

5.3 合作办学特色

本项目进一步体现“校市相融, 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 已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前来与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 形成了良性循环。

6 结语

本项目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使本校纺织工程专业和相近工科专业师生受益, 而且可以使广西区内外同类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师生受益, 其价值是较大的。必将对地方高校全面提高工科专业教学质量, 进一步优化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辐射作用。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纺织工程高等教育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 构建了纺织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了教改的三个目标, 将纺织工程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设置为三个, 利用各级资源满足本科生的教学与实践,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 满足企业的需求, 拓宽就业途径。实践证明,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获得了学生、家长和企业的一致认可。

关键词: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广西茧丝绸协会, 广西茧丝绸协会.广西茧丝绸协会兰树思会长在2013年全国茧丝绸产销形势座谈会上的发言[EB/OL].http://www.esilk.net/web/view.aspx?AID=117589, 2013-05-07.

[2]凌新龙等.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1, 40 (2) :72-74.

[3]徐珍珍, 许德生.我院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纺织教育, 2006, 21 (3) :57-58.

[4]王瑞等.纺织工程专业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教育, 2009, 24 (3) :29-32.

篇4: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论文

【摘 要】本文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层次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73-0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是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因此,本文试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层次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没有与时俱进,准确认识职业教育理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导致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实践课程教学课时较少,不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课程知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极少,课堂氛围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影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某些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构建的实训基地流于形式,该专业实践教学效率低下。学校没有加大在实训教学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实训设备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满足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客观要求,智能化仪器使用较少,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利用率低下不注重实践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频繁出现故障问题,缩短了其使用寿命,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效果

在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之前,学校要全方位分析社会企业客观需求,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跟踪调查应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各方面就业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完善专业课程标准,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如特色专业建设情况,采用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现。

在深化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学校要优化调整已设置的专业课程,客观分析当下建筑行业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该专业职业基础课程,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构造、建筑材料等课程为主;优化调整职业岗位课程,以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技术等为主;职业拓展课程要以施工組织组织、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法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为主。应根据当下建筑行业相关岗位客观要求,深化改革课程内容,促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提高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现场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图片教学法,以建筑施工现场具体情况为切入点,进行针对性地演练,逐渐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积累丰富的建筑工程施工经验,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做好铺垫。

(二)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和完善,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1.注重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必须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即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比如,校内实习工厂、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验中心为例,学校要进一步细化该类实训中心,比如,建筑施工仿真实训室、建筑模型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校内实训基地占据核心位置,而校外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并完善了校内专业教学。学校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完善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多样化的实训基地,比如,建筑工程设备实训中心、综合实训中心,定期维护保养设备设施,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

学校要安排专业人员有效管理实训基地,优化完善已有的管理模式,将实训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训监控体系等相融合,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构建全新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促使实训基地与专业群,实训项目与具体专业课程相融合。实训室要实现内外共享,具有其开放性,更好地发挥其多样化作用,促使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建设、管理、使用”各环节有机融合,紧密相连,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生实践学习。以此,有效改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

3.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要根据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各个方面情况,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顺利实现各方面资源共享,借助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专业学生可以采用申请、网络预约的形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顺利进入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任务,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利用率。学校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控实训基地等,在校园网中开展具体特色的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构建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借助网络,随时下载实验作业、递交实验报告等,可以将编制好的实验项目、专业课程设计项目等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在校园网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的机会,而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批阅学生实验报告等,便于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专业学习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三)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为基点,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客观展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果,提高各方面资源利用率,比如,教学和培训、行业企业标准,优化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具体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具体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完善。在建筑工程技術专业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专业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学校要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要多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学习,更好地了解建筑企业在专业人才方面的客观要求,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提高自身综合水平,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所需的“双师型”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要多让建筑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中讲课,并担任实训教师,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优化调整教师整体结构,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科学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整体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化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完善相关的实训设施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相关的资源库,构建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此,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改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堂教学现状,顺利建设特色专业,不断增强院校核心竞争力,走上长远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韩守杰,王玉雅,丁爱霞,苗飞,张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7)

[2]胡兴福,孟小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体系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3]付丽文,聂立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4]邱丽辉,汪耀武.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0)

[5]王强,于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探索[J].才智,2013(25)

[6]柏翠云,赵宏旭.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基金项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12)

【作者简介】黄湘寒(1982— ),女,瑶族,广西蒙山人,梧州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何善能(1981— ),男,广西兴业人,梧州职业学院助教,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篇5: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论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洛阳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情况,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个核心,建设实验、实习等各实践环节,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型;综合能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专业课程都需要通过适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我校关于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思想的要求: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的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专业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一、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

1.实验室建设

随着我校顺利升格为本科院校及我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设置,提升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的实验水平就迫在眉睫。但是众所周知,建设电力系统的相关实验室要求条件十分苛刻,加之所需的实验设备造价昂贵,而我院做为近几年刚刚升本的院校,争取上级有限的科研经费相对较为困难,导致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实验条件相对有限,短期内难以满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相关实验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开门路,通过其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不断满足该专业相关的实验要求。

在学习和借鉴外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依据本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我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我系对实验室建设做以下改进。

(1)构建实验平台,满足课程需求。通过学院的持续投资和我系教师的不懈努力,我系建立了具有层次化、综合性的系统实验平台——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该平台是对“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部分”、“供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及“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等主要专业课程实践实验环节的系统整合。在此平台上,不仅能满足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的要求,还能使学生自主完成相关课程设计。

(2)依托仿真技术,调动学生兴趣。在课程中推广和运用仿真实验手段,实现仿真实验与相关课程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有选择的向学生介绍ANSYS、PSPICE、MATLAB等仿真软件以及应用组态王软件,并且通过较多实例的仿真讲解,使学生对该专业课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要求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验内容预先进行仿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该课程有更加全面的掌握。

(3)完善互动平台,提升教学效率。我们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广泛收集网络上丰富的实验环节资源,建立完善了相关课程的网络实验室。如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教学网站上,增加了微机继电保护等教学、实验内容,搭建了师生互动平台,以此弥补实验教学时间的不足。教师的教学效率得以大大提升,也为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实验创造了便利条件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和沟通交流。

(4)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实验领域。洛阳作为河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重工业基地,本地众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也希望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通过洛阳市政府的牵线搭桥,我们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近年来先后与黄河同力水

泥有限公司、洛阳供电公司、龙羽电气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合作单位协议,不断加强合作交流。我校每年都选送大批学生到相关企业,在其生产实验室内进行实践活动:如在龙羽电气有限公司进行的《高低压电器》实验,在黄河同力水泥有限公司进行的《工厂供电》实验,在庞屯变电站进行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等等。这样既解决了我们的有关实践难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引入科研项目,注重实践培养。实践教学将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将教师的科研内容和科研成果、工程实际问题等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把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等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适时引入设置创新型实验项目,让学生及时了解实验新技术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实验技术的能力。此外,我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技术大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实习基地建设

本专业现有两个实习基地,分别是电工实习2和模拟变电所。

“电工实习2”实习基地分为两个部分,学生要在两周时间内完成电机的拆装和控制柜的安装实训,该实习基地主要面向经过专业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大三或大四学生进行,该实习项目侧重工程技术应用、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工程适应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帮助。该实习项目至今已培训过数千名学生,学生反映实习效果非常好。

模拟变电所主要由380V模拟10kV电压进线,由真实的高低压一次设备完成整个的工厂供配电以及控制过程。该变电所模拟工程气氛浓厚,学生可以在该变电所中得到较好的工程锻炼机会。

除了校内实习基地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还需要继续加强与同力水泥、洛阳供电公司、龙羽电气等合作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的合作。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建设

专业课程设计建设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选择合理的课程设计题目。但是传统的课程设计题目大多较为单一,与具体的生产实际要求脱节较为严重,并且设计的标准也与工程规范相差甚远。因此,我院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十分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要求选题与有关科研项目和相关企业紧密结合,如在工厂供电课程设计中,从企业得到第一手的详细资料,发给学生真学真练,使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既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

毕业设计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关键是要实现课题的真实性、知识的综合性和设计的创新性。近年来,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教师数量和毕业设计课题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而用人单位也对新录用人员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在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上,要求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或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结合企业的技术项目,或组织学生到外地公司和工厂开展毕业设计等工作尝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2009届开始,我校就选送部分毕业生到龙羽电气和市内其他变电站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专业师资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培养建设一批高水平人才,是每个高等院校都面临的共同难题。这不仅要求每一位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我校积极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把提升师资队伍的层次、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以两个专业研究方向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意教师进修提高,积极引进博士,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促进学术带头人后备力量的培养工

作,从而形成一支整体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和科研型教师队伍。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来实现。

(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不断增加师资队伍总量。

(2)加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其权利和义务,以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热情。

(3)充分培养和挖掘现有教师队伍的潜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三、实践性教学教材建设

通过综合了解国内、省内其他院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实验方面等情况,发现近年来在实践教材特别是综合实验方面教材编写的不多。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以切实发挥实践性教学教材在教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实验设备和实习场所的情况,我校组织一批教学、实验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了相关的实验(实习)大纲和指导书,课程设计大纲和指导书等教材,并顺利通过了学院的严格审核。特别是针对我系建设的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我系教师专门编写了严谨完整的实验指导书。该实验教材既能满足实验设备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训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增强新本领。随着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入,我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成效也越来越显著,该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不断提高,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为不断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学科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充实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篇6: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论文

多年来, 我校在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社会实践教学改革中, 本着“点面结合, 突出重点”的原则, 以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为核心, 以实践教学质量检查、教学评估为纽带, 认真探索, 不断总结, 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方法, 并构建了生物技术学科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物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 是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 进行的一种联系检测方法, 它是在不同的形式、要素、范围、层面上的综合检测系统[1]。

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 是使学生验证和深入领会学过的理论知识, 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使之成为适应专业岗位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2]。

我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 结合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 制订了包括“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在内的多个管理文件, 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 做到有章可循。在制定监控办法的同时, 明确实践教学评价标准[3]。建设适合生物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有利于对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 有利于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 有利于试验场地检测和合理安排教师仪器设备使用、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衔接, 能够有效的促进生物技术实践教学水平的总体提高。

二、生物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生物专业和学生程度的特点,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适应生物实践教学特点的要求, 对生物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评价, 既生物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联程度, 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实践教学内容与高职教育层次的适应程度, 实践教学安排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吻合程度, 实践教学过程组织的质量水平, 学生学习的质量水平和对学习质量的评价水平等[4]。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校级评估, 二是各系评估, 进行评估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的期末进行[5]。以学校为单位的评估, 每学期应评估1次, 以各系为评估单位的, 每学期应评估2次。学校最终的评估结果作为老师在实践课表现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作为各系教师评优的重要依据。而各系的评估作为学院领导了解老师和学生实践效果的重要依据。学校的评估, 由学校聘请企业的专家或一线技术人员进行, 各系的评估由各系的领导聘请学科带头人进行。学校评估和系里评估的结果最终汇总到教务处统一处理。这样生物技术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的自身特点来制定评估项目, 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质量监控[6]。

三、生物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验教学内容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验兴趣, 如果实验过程简单, 实验内容单调, 实验过程繁琐, 都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 实验教学必须要精选内容、提炼过程、明确意义, 在保证学生完成实验的前提下, 使学生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 注重实验项目和国家立项相结合, 将验证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相集合, 多开发学生自身对实验的设计、分析和创新性, 力求使学生能够学有多用[7]。学生在进行科研实验时, 可以大大减少学生验证性实验, 这些验证性实验通常是一些没有实际学术价值, 实验投入量大, 反复性强, 没有实际意义[8]。如果将实验与科研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 既能节省大量物力, 又能节省大量人力,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

如何将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有效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充分利用实验室已有仪器设备完成实验。以生物技术与应用实验为例, 在课前, 学生需及时复习实验课内容, 查找相关实验方法, 自己总结归纳并创新。通过这种方法, 在上实验课时, 学生可以充分掌握实验内容, 积极和老师配合, 调整实验方法, 做出实验结果。这样会大大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助学习性, 从而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效率, 减少生物学科实验课程的枯燥性。

四、生物专业实践教学团队的完善

近年来, 高校教师有年轻化的趋势, 这部分教师活动力强, 精力充沛, 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 他们大部分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对工作现场不够了解, 很难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工作。因此, 高校应该更加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挂职锻炼, 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并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陪同青年教师一起进行指导实习, 同时, 聘请企业现场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工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及毕业论文进行指导, 做到学校与企业联合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缓解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矛盾。以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 每届毕业的学生有五十余人, 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主动实践型和被动实践型两类。被动实践型主要是由老师安排学生到自己的实验室, 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内容。而主动实践性主要是将学生派遣到和学校联合的企业中去, 让学生充分发挥所学技能, 在企业的技术员工指导下完成工作内容, 并撰写论文。这种校内外的联合培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只有在高校广泛推广主动实践型, 才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 对青年教师建立长远规划和培训计划, 并有计划的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 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并建立良好的鼓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卢俊莉, 刘玉振.专业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4) :86-88.

[2]叶志明, 宋少沪, 周锋, 刘山莉.探究教学质量因子构建质量评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5) :66-68.

[3]何晓青, 谢响明, 李志茹, 赵国柱, 彭霞薇.理科 (生物学) 基地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4) :123-125.

[4]王干, 柳珑, 张东裔.生物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1, 34:78-80.

[5]陈金波, 彭安, 向本琼.生物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5) :70-74.

[6]庄丽, 刘鸯, 王斐, 肖守德, 程模香.生物专业实践教学的多维度拓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4) :17-18.

[7]林丽飞, 杨建, 谢昆, 郭亚力, 高波, 罗冰.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36) .

上一篇:十大不文明行为下一篇:退休真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