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2011年经济运行情况(梅州市统计局)

2024-04-17

梅州市2011年经济运行情况(梅州市统计局)(精选6篇)

篇1:梅州市2011年经济运行情况(梅州市统计局)

梅州市2011年经济运行情况

时间:2012-02-19 16:50来源:梅州市统计局

2011年,全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突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这一核心和围绕“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发展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市经济发展提速增效,“十二五”开局良好。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733.18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97亿元,同比增长5.9%,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07.58亿元,同比增长20.4%,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47.44亿元,同比增长18.9%,拉动GDP增长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77.63亿元,同比增长12.6%,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

随着我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市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分别从2005年的41.1%和35.8%,上升到2011年的41.9%和37.9%,比重分别比2005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5年的23.1:41.1:35.8,调整至2011年的20.2:41.9:37.9,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着提高,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2、农业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特色精致高效农业逐步成为主导农业向纵深发展的新的动力。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加,使近年我市农业持续在较高的速度发展。据快报统计,2011年农业增加值147.97亿元,增长5.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

3、工业主导作用明显。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0.86亿元,同比增长21.1%,增速由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在总计中,轻工业同比增长18.8%,重工业同比增长22.0%,大中型工业同比增长15.2%。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57.08亿元,同比增长19.1%。

工业效益提高。1-11月,规模以上工业效益上升,利税总额增加。据统计,全市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为247.16%,比去年同期上升21.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58家,企业亏损额3.21亿元;累计利税总额50.86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累计利润总额29.21亿元,同比增长10.3%。

2011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增长。其中,卷烟产量171.1亿支,同比增长4.4%;水泥产量1348.3万吨,同比增长6.2%;发电量127.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

4、投资拉力强劲。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57亿元,同比增长36.2%,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6个百分点,在五个山区市中排名第一。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75.85亿元,同比增长36.9%,农村投资完成22.72亿元,同比增长31.0%。

5、消费保持旺盛。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79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城镇消费市场266.47亿元,同比增长18.4%;乡村消费市场106.32亿元,增长18.0%。批发、零售贸易业344.35亿元,增长18.3%;住宿和餐饮业28.44亿元,同比增长18.9%。房地产交易市场仍较活跃,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0.8%和46.3%。

6、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46.89亿元,同比增长26.4%,增速排全省第9位。实现财政总收入150.07亿元,增长31.1%,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7个百分点。从分地区看,各县(市、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均超过18%,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平远、梅县和丰顺,分别增长50.3%、41.0%和26.9%。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53.71亿元,同比增长30.6%。

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据抽样调查统计,2011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1元,同比增长13.8%(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1-9月农村居民现金收入6229元,同比增长19.7%,受益于各项惠农政策,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农产品价格提高和农民进城务工的影响,预计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8、贸易出口和利用外资平稳增长。2011年我市贸易出口总额10.94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7%。

9、物价高位回落。2011年1-12月我市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8%,同比上涨4.8%,涨幅比1-9月(105.1%)回落0.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4.3%,同比上涨4.3%,涨幅比1-9月回落0.4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5.0%,同比上涨5.0%,涨幅比1-9月回落0.8个百分点。

10、金融运行态势平稳。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46.24亿元,比年初增长12.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5.74亿元,比年初增长14.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89.97亿元,比年初增长17.7%,其中,短期贷款87.51亿元,比年初增长27.2%,中长期贷款301.19亿元,比年初增长16.0%。特别是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存款增长幅度,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市贷款需求不足,存贷差扩大,资金外流的状况,说明我市经济发展趋于活跃,资金需求水平显着提高。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支柱工业主导作用有所下降。主要表现为:2011年六大支柱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9.1%,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低2.0个百分点;六大支柱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在新的支柱产业尚未形成,传统支柱产业如卷烟、建材、电力增幅下降的情况下,对我市经济发展增速会造成一定影响。

二是投资总量和规模仍然偏小。虽然2011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8.6个百分点,但仍存在投资总量偏小,规模不大的问题,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198.57亿元,分别占河源、云浮、韶关、清远的83.7%、56.2%、42.1%和40.9%,且大型、特大型投资项目仍然较少。

三是物价调控压力仍然较大。主要表现食品价格仍然较高,物价上涨不确定因素较多,调控压力仍然较大。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多上、快上大项目,特别是工业大项目、公共投资和改善民生的大项目。大幅度提高工业投资比重和增加工业技改投资,发展一批造血型、效益型、环保型的投资项目。

二是做大做强工业支柱产业。要立足我市资源丰富的优势和依托重点工业转移园区的载体,挖掘工业新的增长点、亮点。继续发展和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培育新的工业支柱产业。

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注重发展特色、绿色、旅游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确保农业稳步增长、农民增收。

篇2:梅州市2011年经济运行情况(梅州市统计局)

杭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九日)

2011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富民强市与社会和谐主旨,在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着力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保持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呈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高、节能减排不断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发展格局,为“十二五”发展开好了头、起好了步。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7011.8亿元,总量再上台阶,与上年相比增长10.1%,连续21年持续两位数增长,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实现增加值236.07、3322.15、3453.58亿元,增长2.5%、9.8 %和11.0%。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5:47.8:48.7调整为3.3 :47.4:49.3。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万元,约合12380美元。

(一)工业稳步增长,服务业较快发展,农业基本稳定

2011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37.78 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一是内销市场开拓成效显现。全市规上工业内销产值增长21.6%,高于出口交货值8.4个百分点,内销占比84.1%。二是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加快。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杭州企业占22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杭州占30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杭州有58家,上榜企业数连续第九次蝉联全国城市和浙江省首位。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以重

大项目为抓手,重点推进汽车产业及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工作。汽车产业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58家,销售产值首次超过千亿元,增长28.6%。

2011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53.58亿元,增长11%,高于GDP增幅0.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49.3%,提高 0.6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增速快于全部税收,全年服务业税收799.04亿元,增长18.6%。一是重点产业培育加快。信息软件业增加值增长20%;电子商务服务收入增长63.9%;旅游总收入 1191亿元,增长16.1%。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提高。速度和总量继续保持“双领先”,实现增加值1529.73亿元,增长13.4%,占GDP总量的21.8 %,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三是金融文创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31.49 亿元,增长11.3 %;文化创意产业业务收入增长24.1%。

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7.63亿元,增长13.1%,粮食总产量为97.3万吨,超额完成生产任务;都市农业势头良好,“六大优势”、“五大特色”产业 增长13.3 %;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收入增长23.7%。

(二)消费、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外需继续扩大

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8.36亿元,增长18.7%,其中住宿餐饮业增长较快,增幅为21.6%,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主要热点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基本生活消费品增长明显,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4.1%;改善型、保健型和投资型消费商品快速增长,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62.5%,化妆品类增长20.9 %。2011年,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105.16亿元,增长17.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302.27亿元,增长 36.2%。民间投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民间投资达1738.18 亿元,增长27.1%,占全市投资的56%,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2011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39.7亿美元,增长22.2 %,其中出口总额415.2亿美元,增长17.5%。对新兴市场出口强劲增长,全市对拉美、东盟、非洲、韩国、俄罗斯出口分别增长28.4%、24.0 %、27.2 %、32.0 %和35.3 %。

2011年,全市协议外资81.71亿美元,增长6.0%;实际利用外资47.22亿美元,增长

8.4 %。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16个,占全市的63.2 %,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2011年末,共有8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杭州投资设立140个项目。

(三)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存贷款增速走低

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488.9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5.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和17.0%。民生支出得到重点保障。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47.5亿元,增长21.2%,其中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公共安全和教育支出分别增长23.1 %、25.3%、22.0%和24.7%。

201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396.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6 %,新增存款 1453.82亿元,同比少增1261.45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6573.7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2%,新增贷款1670.44亿元,同比少增237.68亿元。

二、转型升级积极推进

(一)创新驱动持续增强

2011年,全市规上工业科技经费投入增长24.9%,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30.1%,新产品产值率达22.3 %,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 3200.63亿元,增长20.3%;全年专利授权2.93 万件,增长10.5%,其中发明专利4512件,增长39.4%。

(二)十大产业加快发展

2011年,我市扎实推进十大产业发展,在机制、扶持政策、优化服务等方面积极创新,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十大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全市实现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增长13.5%左右,高于全市GDP增速3.4个百分点,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 42.9%,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三)节能降耗取得一定成效

2011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2%,降幅较上半年扩大2.1个百分点。预计全社会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1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3天,比上年增

加19天,优良率达91.2%。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达82.1%,比上年提高

8.9个百分点。

三、民生进一步改善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065元,比上年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5245 元,增长15.6%。

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6%,比上年末下降0.33个百分点。新增就业人员 25.27 万人,帮助13.17 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个全覆盖”。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有 428.12、386.33、355.28、277.53、254.38万人,比上年末新增44.15、41.09、40.33、33.55、25.8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12.35万人,医疗保险392.69万人。

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2011年,全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59万套,完成目标107%,主城区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3035户。

四、物价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市场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随着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到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翘尾因素逐月减少,我市居民消费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低于全国、全省均为0.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和购进价格分别上涨4.7%和10.8%,进出差价为6.1个百分点,比年中收窄1.6个百分点。

篇3:梅州市2011年经济运行情况(梅州市统计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87 679名献血者均来自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扬州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献血者体检和血液学检查标准,年龄在18~60周岁。

1.2 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穿越安全输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按献血时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及献血量等条件进行数据统计查询。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无偿献血者性别分布情况

无偿献血者性别分布见表1。

*与男性比较,P<0.01。

2.2 无偿献血者年龄分布情况

无偿献血者年龄分布见表2。

*与其他年龄人群比较,P<0.01,其中56~60岁主要为2012年7月1日后的数据。

2.3 无偿献血者血型分布情况

无偿献血者血型分布见表3。

2.4 无偿献血者献血量情况

无偿献血者献血量见表4。

*与献血300 ml、400 ml相比较,P<0.01。

2.5 无偿献血者职业分布情况

无偿献血者职业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公司职员27 640人(31.52%)、学生14 077人(16.06%)、外来务工者11 231人(12.81%)、个体工商业者9 012人(10.28%)、其他人员7 586人(8.65%)、医务人员3 855人(4.40%)、公务员3 722人(425%)、农民3689人(421%)、工人3 262人(3.72%)、教师3 035人(3.46%)和军人570人(0.65%)。

2.6 无偿献血者学历分布情况

无偿献血者学历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大专及以上45 390人(51.77%)、高中20 135人(22.96%)、其他8 618人(9.83%)、中专8 462人(9.65%)和初中及以下5 074人(5.79%)。

3 讨论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均对无偿献血形成较大的差异。由表1可见,献血者性别中,男性献血者较女性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能与女性为生理期、贫血、哺乳期、流产、怀孕和准备怀孕等因素有关[4,5]。

由表2年龄结构可见,36-45岁献血人群明显增多,约占全部献血人群的1/3多,为34.41%,与其他年龄献血人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6~35岁人群约占全部献血人群的1/4,可以看出,年龄在26~45岁阶段的献血人群占总献血人数的1/2以上,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征,为主要的献血年龄集群,说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在建立家庭后,责任心更强,更愿意为自己和家人考虑,对无偿献血的意识增强,并且更加乐于奉献[6];由表3调查结果显示,扬州地区献血人群血型分布以O型>A型>B型>AB型,符合中国汉族的ABO血型分布特点[7];由表4调查结果显示,献血量主要以300 ml、400 ml为主,占总献血量的98.00%以上;文化程度方面,学历为高中以上的人群占无偿献血者的大多数,并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呈献血人群增多的趋势[8];献血人群职业构成中,公司职员、学生和外来务工者职业中献血比例较其他职业人群显著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于学生、外来务工人员比例较高,这也是导致我市容易在寒、暑假和春节等季节出现季节性血荒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我市的军人、医生、教师和公务员总体献血所占的比例偏低,约占10.00%多一些,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9],主要原因为这些机关事业单位由于每年被列入年度献血计划,献血计划人数占单位总数5.00%左右,在这些单位中工作,即使从未献过血,只要单位完成了献血计划,就可以在需要时优先用血,所以献血比例较低。另外,农民献血人数较少,主要与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对无偿献血的认知程度不足有关。

4 对策

针对调查结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需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无偿献血者招募计划。首先,应加大对女性献血者的宣传工作。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一部分人群无法正确理解无偿献血这一概念,比如男性血液非常宝贵,而女性由于生理期的存在,会更容易产生贫血之类的顾虑;但是,献血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一般献完一次血要间隔6个月才能再次献血,并且血液本身也有正常寿命,红细胞一般为120天,所以合理地献血不会影响健康。其次,应继续加大对一次献血400 ml比例的献血者的宣传,一次献200ml与400ml在献血反率上差异无显著性[10],同时,加大400 ml的献血量,可极大地降低血液检测成本、节约血源和减少采供血机构的工作量,同时可减轻供血压力。再次,应加大对农村无偿献血工作的宣传与招募力度,我市农村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半数以上,农村人口由于学历相对较低,对无偿献血的认知程度低,如果招募得力,宣传到位,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招募安全的血源是输血安全与血液质量的最根本保障。只有对每一位献血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宣传,才能够让无偿献血的知识深入人心。提高血站服务质量,优化献血流程,使献血人员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最大满足。通过对扬州地区无偿献血情况的分析,可准确掌握扬州地区献血人群的分布规律,对于今后开展无偿献血者招募、合理制定采供血计划和血液的储备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对于保证血液供应,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为推动扬州地区采供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宫伟,高东英,张桂枝.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情况统计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4):268-269.

[2]周素,罗志,曾秀萍.桂林市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结构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医学,2006,28(7):1101-1102.

[3]刘国防,张悦.农民与城镇居民献血状况调查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8(3):208-209.

[4]邬丽芳,胡军路.2003-2005年宁波市无偿献血员情况调查[J].现代实用医学,2006,18(3):183-184.

[5]王波荣,闫皓,程彦,等.无偿献血者基本情况调查[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8(2):138-139.

[6]田纳,石海燕,关仲,等.哈尔滨市街头无偿献血情况调查[J].哈尔滨医药,2005,25(3):21-22.

[7]杜若甫.中国人群人体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7-100.

[8]叶小凡.我国无偿献血者人群构成现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2):71-73.

[9]吴霞,陈纲.西安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点及结构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5(8):1144-1145.

篇4:梅州市2011年经济运行情况(梅州市统计局)

一、试题总体评价

泰州市今年中考方案进一步强化对初中毕业生素质教育的考查力度,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增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今年英语科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1.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试题的编写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单项选择和词汇题部分,多在试题中设置一定语境,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以基础题为主。但在设题时又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做到“降低难度”和“能力要求”相结合,活而不难,避免了“傻瓜题”,也杜绝了偏题、怪题、难题、繁题。基础题紧扣教材,例如:词形变化第6题When youtraveling,you’dbetter take a map with you(you),这一题很简单,但是据去年教毕业班的顾小燕老师说,这道题很多好学生一考完都询问老师,不敢相信仍然填you,我想这跟我们平时的试题难度以及老师的教授有关系,我们平时的基础题挖得很深,词形变化一般要变化两次,难度大时要变化三次,所以我想我们平时出卷的时候要把握基础题的难度。

2.重视相关性和均衡性

全卷所有考查知识與《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和《2010年泰州市中考方案》密切相关,考点均衡分布在初中教材7A-9B范围内,使知识的落点全在课内。如,书面表达题第1段要求涉及的“人的性格”话题与8 A第一单元内容相关,第二段涉及的“慈善义演”的话题与8 B第四单元内容有关,写作内容可从Task板块的训练得到启示。这种命题意图是促使偏重知识板块、忽略能力培养的教师从中纠正偏差,重视教材,以起到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3.坚持综合性和探究性

英语试卷从“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语篇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注重试题的综合性,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和整合,考查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本试卷有八个语篇,从词汇、语法、语用、主旨、大意、推理、猜词等诸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

试题的命制既要减少对学生写作内容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可发挥的空间,体现了控制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同时还要注重基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适当发挥,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适当增加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目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语言实践能力,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做好衔接。

4.注意多样性和全面性

本试卷对初中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通过不同题型作了合理分配,保证了试卷能覆盖六册教材中的主要知识,如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冠词、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交际用语等主干知识。

5.确保科学性和严谨性

在命题过程中,从多方面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例如:英语表达的地道性、表达方式是否在初中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涉及的话题与知识是否在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之内等。

6.追求衔接性和发展性

试卷意在通过检查初中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能力意识、语篇意识、文化意识、交际意识和创新意识,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体现试卷“衔接高中”的功能。

在书面表达题的写作要求上,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有了更为明确的分级要求,旨在鼓励中下生、促进中上生,为他们各自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特别是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能在高一阶段很快适应高中学习乃至高考的要求。

二、2011年试题点评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没有单纯的考查语法,而是把零碎的语法知识放人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找准了知识与技能结合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共15个小题,第1小题考的是冠词的用法,第2小题考的是介词的用法……第7小题考的是打电话情景应答,第8小题考的是would rather do sth和比较级的用法,第9小题考的是动词短语的用法,第十题考的是给出建议的用法,11小题考的是动词时态,12小题是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用法,13小题考的是现在完成时,14小题考对祈使句的回答,十五小题考的询问路的提问。

2.完形填空

此题在设计上选择了一个故事,由故事引出的人生哲理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而且文中几乎没有生词,四个备选答案词性又一致。所以今年的完形填空难度适中。

3.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题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今年的试题涉及了:A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简介以及风俗习惯。B篇:介绍“中国第一善”陈光标的故事。c篇:有关按次序排队的文章。D篇:关于禁止吸烟的科普文章。从选材上看,所选阅读材料本身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能让学生在在阅读和答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试题设计来看,四篇文章难度都不大。阅读理解中,有直接获取信息的客观题,也有理解主旨,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的主观酲,试题的设计能够有效的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阅读表达

阅读表达题,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绿色圣诞节的新理念。本卷的任务型阅读,考查了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能够考查出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5.词汇运用

总体难度一般,但本题中的第6易错。此词仍然写括号里的词。如果平时教师没有提醒学生词形变化可以写给出的词,学生要得满分是很难的。所以平时练习时一定要全面要把知识点交代清楚。让学生胸有成竹地面对任何题目。

6.短文填空

本题文章内容侧重考查学生学好英语的方法。文章篇幅不长,生词不多,考点主要设在词语搭配及语法知识的应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上,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

7.书面表达

今年的书面表达题非常有创意,它突出“用英语做事情”的思想。本着所有学生有话可说,并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发挥空间的原则。我市今年中考书面表达题,设计匠心独出,层次分明突出,是个亮点。试题的命制减少了对学生写作内容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足够发挥空间,体现了控制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今年的试题体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发展”的命题思路,从整套试卷来看,是能体现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理念的。试题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梯度,有层次。有节奏。文章选材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体现了英语作为语言学科的特点;试题综合性强,语义明确、干扰项设计合理,所设问题精炼、明确,不人为设置障碍,对今后初中英语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作为一个在工作岗位上摸索的新同志,以后要以中考考点作为指挥棒,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为学生打好基础,为学生的中考做好知识储备。

篇5:梅州市2011年经济运行情况(梅州市统计局)

今年是郑州市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郑州都市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我市民营经济以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民营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对全市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9月底,我市民营经济累计完成增加值2530亿元,同比增长21.9%,约占GDP比重7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80亿元,同比增长26.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90亿元,同比增长21.2%;累计完成产值5800亿元,同比增长23.1%;累计完成销售(营业)收入5530亿元,同比增长22.7%;累计实现利润605亿元,同比增长28%;累计完成税收405亿元,同比增长33.8%,占全市税收总额77%,其中,上缴国税233亿元,同比增长35%,占国税入库税金的72.8%;上缴地税172亿元,同比增长31%,占地税入库税金的83.5%;完成出口32亿美元,同比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230亿元,同比增长19.5%。

二、主要运行特点

(一)民营经济总量平稳快速增长,占GDP比重逐步提升。今年以来,在投资的快速增长和消费稳步增长的拉动下,我市民营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截止9月底,民营经济累计完成增加值2530亿元,同比增长21.9%,约占GDP比重71.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0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10亿元,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90亿元,同比增长21.2%。民营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二)规模以上工业经济高位运行。三季度,随着我市项目建设的加快和陆续投产经营,民营规模工业发展的动力更足,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同时,我市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高耗能、高污染及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淘汰力度加大,并大力发展以新能源、电子、生物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民营规模工业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截止9月底,民营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累计完成增加值1280亿元,同比增长26.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76.5%,完成产值3560亿元,同比增长26.5%,实现销售收入3360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利润390亿元,同比增长2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三)民间投资与出口额保持高速增长。前三季度,我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1595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7%。今年以来,我市招商引资项目主要以民营企业投资为主,而且大项目居多,拉动我市民间投资规模高速增长,推动郑州都市区的建设快速发展。但是,项目引进与用地矛盾凸显,成为制约招商引资规模扩大的瓶颈。因此,应当将招商引资与项目能否落地进行综合考虑,切实将招商引资工作做到“引进来、落得下”的工作目的。

今年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出口保持迅猛增长,但是出口额绝对值不大的局面仍然存在。截止9月底,民营经济完成出口32亿美元,同比增长6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6%。

(四)民营经济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前三季度,我市民营经济累计完成税收405亿元,同比增长33.8%,占全市税收总额77%,是公有制经济的3.34倍,其中,上缴国税233亿元,同比增长35%,占国税入库税金的72.8%,是公有制经济的2.7倍;上缴地税172亿元,同比增长31%,占地税入库税金的83.5%,是公有制经济的5.2倍。今年以来,随着我市广大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逐步好转及所建项目的开工投产,带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税种实现较快增长,民营经济税收已成为我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力的支持了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发展。

(五)消费品市场发展受到CPI较大影响。今年以来,尤其是进入下半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据统计,前8个月我市食品价格上涨10.8%,其中肉禽及制品上涨24.8%,蛋上涨23.5%,菜上涨1.9%。9月份,我市CPI增长仍然在5%左右,对我市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截止9月底,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230亿元,同比增长19.5%,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其中批发业完成123亿元,零售业完成886亿元,餐饮业完成210亿元。

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今年以来,市中小企业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力度开展民营经济工作,民营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一)科学确定全年发展目标,加强运行监测。年初,市中小企业局确定“201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3300亿元左右,增长18%,占GDP比重达到7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520亿元,增长22%;民间投资完成2300亿元左右,增长26%;税收收入500亿元左右,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650亿元左右,增长18%;新增民营企业3000家,从业人员达到178万人”的发展目标。同时,坚持运行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全市中小企业数据库,及时准确把握企业现状,逐月统计企业运行情况,做好民营经济运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确保在新的、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圆满完成全年既定发展目标。

(二)促进银企合作,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为搭建银行、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平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印发了《关于推荐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通知》,征集我市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货款项目,联络银行、担保机构等金融部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银企合作,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目前,已经收集整理60多个贷款项目,并积极向驻豫金融机构联系推荐。同时,加强与中信银行沟通合作,尝试在我市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开拓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三)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人才及信息支持力度。为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改善人才结构,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按照统一安排,动员组织我市中小企业积极参加2011年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活动,帮助企业引进所需各类人才,促进中小企业改善人才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做好中国中小企业郑州网的日常更新和维护,重点办好工作动态、政策法规、企业亮点、市县经济等栏目,并及时宣传报道我市民营经济领域的政策、活动,服务于我市广大民营企业。

(四)完成郑州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硬件建设。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郑政〔2009〕47号)要求,市中小企业局负责郑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建设工作。该信息平台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是我市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创新之举,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经济、便捷、稳定的“一站式”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手段,还为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企业成长发展的助推器。该平台在今后工作中,将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向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规、经济运行、产业导向、行业动态、市场需求、技术项目、电子商务、网上展厅、人才招聘、网上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帮助我市广大中小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从而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整体素质,促进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建立全市中小企业数据库,及时掌握企业运行动态。为加强对全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运行监测,市中小企业局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作用,建立全市中小企业数据库,及时汇总、整理全市中小企业运行情况,录入全市中小企业基本情况信息和运行动态数据,及时发现中小企业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掌握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保障郑州市民营企业数据库系统建设需要,2011年1月11日,召开了民营企业信息采编培训会议,各县(市)区中小企业工作部门负责人、部分重点民营企业信息采编员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民营企业数据库企业信息采编工作作了详尽的说明。民营企业数据库系统将收集我市中小企业的基本信息和运行数据,帮助政府及时准确掌握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服务。目前,已经完成百家重点民营企业、百家高成长型企业和50家诚信民营企业、50家高科技民营企业等300家重点企业的数据录入。

(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一是积极推进担保行业规范整顿,做好经营许可证换发工作。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去年12月1日,暂停了担保机构的设立、变更和备案工作,按照自查自纠、检查整改、规范完善和检查验收等四个阶段,稳妥推进担保行业规范整顿工作。同时,根据省工信厅《关于做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豫工信企业〔2011〕115号)中对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格进行重新认定的要求,对全市担保机构的各项业务指标进行逐户重新确认,从设立审批、变更审查、备案审核、业务范围、注册资本、股东人数、股权比例、营业场所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合格后,上报省工信厅按照相关规定颁发经营许可证,确保担保行业健康、稳定运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二是编印《担保行业法律法规政策汇编》,引导担保机构规范运作。为使我市中小企业和信用担保行业及时了解、掌握和运用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法规政策指导下实现科学发展,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收集、整理了国家和省、市关于鼓励、规范信用担保行

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编制了《担保行业法律法规政策汇编》,共印制2000余册,下发至各担保机构,并要求担保

机构严格按照《汇编》核查自身业务、不断自我完善、远离政策红线,实现规范健康发展。三是建立担保机构完整档案,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制定完善了《担保机构档案管理办法》,建立了全市担保机构台帐制度。在现有基础上,要求所有担保公司按照下发的基本情况表上报信息档案,整理、完善和规范有关文档资料,共整理设立变更档案352件,备案档案322件。起草了《郑州市信用担保机构2010发展与监管情况报告》。同时,制定了《担保行业风险处理预案》,认真开展电话、信函、群众来访等投诉的接待、记录、答复工作,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四是举办信用担保机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提高法律意识。为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提升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切实防范化解担保行业风险,8月28日至8月30日,举办了首届全市担保机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王跃华副市长出席培训会并讲话。全市首批拟发放《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的104家担保机构法人代表、总经理和各县(市)区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等26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确保培训效果,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特邀郑州大学法学院教研室主任赵可星、法学博士张付成和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经济案件专家对《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担保行业有关案例进行了专题讲解和专业知识培训,对担保机构可能出现的违法经营行为进行了警示教育。

(七)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截止目前,我市已有29家公司获得省工信厅批准设立,注册资金总额 17.7亿元。其中27家小额贷款公司已开业,注册资金16.1亿元,另外8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在上报审批过程中。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 908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081笔,发放贷款额 16.8亿元,有力支持了我市经济发展。为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根据《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运营及财务状况、注册资本及出资人变动及主要负责人、经营地址变更等重大事项进行了重点审核。在严格把关,加强管理的同时,坚持对每家新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现场检查验收,对监控、防盗、防火、警报措施逐一检验,力争做到“三防一保”,即防诈骗、防抢劫、防盗窃,保证安全工作到位。同时,为促进国开行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合作,将国开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发给各小额贷款公司认真填写,并上报省厅,争取国开行对我市小额贷款公司的支持。

(八)完成“双百民营企业、科技民营企业和诚信民营企业”命名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郑政[2009]47号)文件精神,组织开展了2011郑州市百强民营企业、百家成长型民营企业、重点科技民营企业和诚信民营企业的评选活动。在企业自愿申报、县(市)区民营经济主管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经过评比认定,命名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100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大、社会贡献突出的企业为“郑州市百强民营企业”;河南金鹏实业有限公司等100家发展速度快、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为“郑州市百家成长型民营企业”;河南桑达能源环保有限公司等50家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综合效益好的企业为“郑州市重点科技民营企业”;郑州三中收获实业有限公司等38家信用良好的企业为“郑州市诚信

民营企业”。通过此次命名活动,发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引领广大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九)召开全市民营企业表彰大会,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按照中共郑州市委《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郑发〔2003〕11号)“每两年举行一次表彰奖励”的要求,7月30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在河南省人民会堂召开工作会议,对我市上半年的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对下半年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对为我市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民营企业和高成长型民营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市委书记连维良,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吴天君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林贺宣读了《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民营企业和高成长型民营企业的决定》,授予河南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保军等10名企业家“郑州市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授予登封市嵩基(集团)有限公等20家企业“郑州市优秀民营企业”称号;授予河南新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郑州市高成长型民营企业”称号,同时对受表彰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民营企业和高成长型民营企业各奖励郑州日产御轩汽车一辆。市委书记连维良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奖励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民营企业和高成长型民营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他号召全市广大民营企业要向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学习,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和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四、2011年民营经济发展预测

篇6:梅州市2011年经济运行情况(梅州市统计局)

——2012年3月5日在广州市越秀区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广州市越秀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郭 环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越秀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广州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建设“幸福越秀”的核心任务,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圆满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八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经济实现平稳发展。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区委、区政府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总体部署,出台了《越秀区促进核心产业企业发展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全区干部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实现了经济平稳发展、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4.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以下简称增长)9.5%,超过增长9%的预期目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9.36亿元,增长17.0%,超过增长12%的预期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95亿元,增长24.5%,超过增长5%的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3‰,均完成年初预期目标。

总部引擎效应进一步增强。积极实施提升总部战略,大力加强总部基地建设,珠江国际大厦成为我区第6个“总部经济发展基地”,总部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捷成饮料(中国)有限公司、华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总部企业进驻我区。全年认定的优质企业达到339家,实现增加值873.97亿元,增长10.0%,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9%。

消费市场销售畅旺。受惠于节日促销和居民消费意愿提升,我区消费市场持续兴旺。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9.36亿元,增长17.0%;商品销售总额5689.40亿元,增长30.7%。其中,百货业发展势头良好,经营业绩再创新高,实现零售总额126.01亿元,增长15.2%。美东百货、广百GBF店相继开业,带动百货行业高端化发展;广百股份、广州友谊、东山百货等龙头企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创意大道”成为全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园区、广州金融街等金融业发展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全区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51.14亿元,增长9.4%。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成立了全市首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区——广州移动互联网(越秀)产业园,聚集了久邦数码等一批移动互联网行业领先企业;成立了全省首个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全区创意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13.15亿元,增长12.8%,占全区营业收入的9.8%。黄花岗科技园区升级扩容加快推进,去年新增5个园区,园区总数达到25个,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88.05亿元,增长25.0%,实现税收收入8.78亿元,增长25.3%。(园区)

民营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区私营企业达到3.12万户,注册资金261.83亿元,分别增长18.0%

和26.8%;实现增加值380.03亿元,增长10.2%,占全区生产总值20.4%。58家民营企业被认定为区优质企业;万通达电气、漫友文化、中浩控制等40家民企被评定为“2009—2010越秀区优秀民营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连续第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全年共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74项;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人入选广东省引进的第二批创新领军人才;3人入选广州市首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9人被认定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博士科技被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广百、新环球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珠江数码、骏丰频谱被评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

招商引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定实施了《越秀区关于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成立了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招商引资服务工作呈现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化。在市政府举办的“新广州?新商机”北京、上海等系列推介会上,我区成功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额32.1亿元和7762万美元。广东巴博斯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中大创投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我区。

向上争取支持成效显著。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推荐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2011年,我区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各类扶持资金1885万元、1.01亿元和2.08亿元,其中,“创意大道”获得市战略性主导产业专项资金1亿元。

(二)重点建设项目扎实推进。

我区以“三个重大突破”为抓手,以“三旧”改造和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为重点,积极挖掘整合资源,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东濠涌二期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经市政府批准,确定了以雨污分流、截污、揭盖复涌、调水补水、道路交通改造、景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东濠涌二期综合整治方案。项目立项、设计单位招标、代建单位招标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东濠涌沿线更新改造同步推进,基本完成更新改造方案,完成了东昌大街、海月东街等安置地块的现状摸查和方案送审。

功能区载体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创意大道”和东方文德广场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南方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园二期工程稳步推进。编制了《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与更新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案,完成了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项目一期工程立项,并启动了书院街项目内443套直管房住宅租户的安置工作;南粤先贤馆一期工程动拆迁已完成97%;海印家电数码港已完成主体工程和外部装修。

城区更新改造项目稳步推进。编制了“三旧”改造规划纲要,以及文德路文化街等10多个旧城更新改造规划。杨箕村改造拆迁、土地整理和出让工作已基本完成;珠光北复建房项目正式动工,越秀南复建房项目完成签约率94%;解放南路西侧地块、东川路地块、广园西229服装设计园等项目稳步推进。

(三)城区环境进一步改善。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动力,全面加强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城区更新改造,城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圆满完成创文迎检工作,为广州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投入3000万元,维修改造内街和城中村道路139条、排水设施22.5公里;投入1496万元执修辖区市政设施;投入8321万元实施了中山一路等6项排水改造工程。投入925万元新建公共绿地7.85万平方米,改造绿地8.7万平方米,新建绿道10.3公里。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136公顷,绿化覆盖率33.82%。

城市综合管理扎实有效。继续推行区、街、社区三级管理模式和“城管进社区”制度,不断完善城区长效治理机制。加强“数字城管”建设,通过视频资源共享等手段,城管室外监控摄像头从原来的112个扩容到3121个;辖区主次干道和重点地区实现视频或GPS监控全覆盖。市容环卫保洁保持先进水平,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分别达到92%和60%;

一、二星级卫生街道比例分别达100%和27%;有害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工作在全区各街道扎实推进。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获得市优秀等级。

社会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亚运期间社会治安的良好态势得到巩固,去年全区刑事立案6512宗,下降1%,“两抢”案件下降23.7%,“两盗”案件持平。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员分别下降27.3%、16.7%、40%,各项指标均在市下达的控制指标内。

(四)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全面加强。

居民生活持续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01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8371元,增长11.3%,其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0403元,增长8.6%;用于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43.68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87.93%。

劳动就业稳定增长。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72%;率先在全市建立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和越友创业联谊俱乐部,创建11个市、区级创业(孵化)基地,认定12个优质创业项目,帮扶6.2万多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开办失业人员技能培训班196期,培训失业人员5661人,培训后就业率达76.9%。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2011年,全区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2.22万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1.67万人。建成全省首个长者综合服务中心——越秀长者综合服务中心;全年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3613.53万元,增长21%。完成市下达的筹建500套保障性住房任务;解决3017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完成全年任务的102%。为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价格补贴547万元;全面完成市下达的设立39家平价商店任务。

文化惠民全面深化。扎实推进“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建成11个社区“微型博物馆”;举办演出、展览、电影、培训活动140场;提供免费培训学位1000个,培训学员681名,培训人数达12710人次;向区内低收入困难家庭、中小学校贫困生、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等赠送读者卡共1万张。成功举办了“2011首届广府庙会”。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1年,共投入1亿元新建改建教学楼2.7万平方米,完成2.9万平方米的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标比例达70.13%,超过市下达指标5.23个百分点;投入3547万元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学区管理模式继续深化,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中、高考再创佳绩,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

各项改革工作稳步开展。全面推进“广州市深化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试验区”工作,北京街“双试点” 工作扎实开展,街道管理机制和社区居委会职能初步理顺。积极推进医改工作,制定了医改工作方案,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区内21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使用的国家基本药物占比达85%以上,基本药物及市增补非基药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每门诊人次诊疗费用同比下降3.2%。

其他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通过购买、新建、公建配套、置换及租赁等方式,解决了白云街等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源;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从25元提高到30元。全区常住户籍人口政策生育率达97.99%,自然增长率达1.83‰,人口与计生工作取得新成效。“越秀号”信息服务直通车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面推广联合预审审批平台二期项目,网上提供在线办理服务达769项;在第十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越秀区信息网在全国451个区县网站中名列第15位、全市各区排名第1。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完成,发布了人口普查公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准确的基础资料。

去年,我区在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经济社会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区委、区政府科学谋划、正确领导、积极应对、统筹协调、狠抓落实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依法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创新务实、锐意改革、努力奋发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固定资产社会投资增长乏力、新兴产业增长点不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点税源企业外迁趋势明显等问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研究解决。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2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目标,全面实施“文化引领、提升总部、创新驱动、共建共享”战略,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突出抓好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着力办好民生实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按照“积极稳妥”原则,兼顾计划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2012年我区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2‰以内。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必须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进一步加强经济预警监测,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物价水平的关系,着力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以加快发展核心产业、建设战略性发展平台为主要内容,以六大经济建设项目为抓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把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作为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全面实施“提升总部”战略,加强政企合作,整合利用辖内甲级写字楼资源,进一步拓展“总部经济发展基地”,发挥我区文化、商贸、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重点吸引商贸、金融、信息技术、商务和创意产业等总部入驻我区,着力优化我区总部经济结构,争创发展总部经济新一轮优势。建立健全总部企业联系协调服务机制,合理配置区内教育、医疗等优势资源,为总部企业及其高级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重视发挥金融业对我区产业发展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全力推进广州金融街规划建设,对长堤大马路区域空间布局进行重新规划改造,调整经济业态,力争吸引30家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进驻,打造“立足珠三角、辐射全中国”,具有广州特色、越秀特色的金融街;加快推进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园区建设,引进股权投资机构以及融资担保、财务管理等配套机构,打造在广州乃至华南地区具有规模品牌效应的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园区;推进金融服务进社区试点工作,遴选20个社区进行试点,重点打造两个金融社区样板工程,建成以社区、家庭为单元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集社会保障、卫生医疗、城市交通、移动通信等社会公共服务为一体的金融服务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加快建设发展平台。一是全面推进黄花岗科技园扩容升级。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坚持高端高效的产业导向,组织实施产业升级、企业成长、服务提速“三大工程”,以及“载体建设、技术创新、企业上市、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等13项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园区转型升级,打造引领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二是进一步推进广州移动互联网(越秀)产业园建设,支持久邦建设移动互联网研究院,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平台;三是加快推进“创意大道”和南方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园建设,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

培育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符合我区产业发展导向、成长性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一是大力培育企业上市。不断完善区内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实行分类指导、跟踪服务、滚动推进,重点做好支持普邦园林、嘉诚物流上市工作;二是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风险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三是培育自主品牌。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营造良好产业发展氛围,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二)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承载力。

按照我区推进“三个重大突破”的部署要求,认真执行2012《财政性投资项目计划》和《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明确项目责任,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承载力。

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以《广州市越秀区“三旧”改造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做好“三旧”改造具体项目的规划方案编制工作。计划投入9.4亿元,重点推进东濠涌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建设;完成东濠涌沿线更新改

造的项目立项、编制规划方案等前期工作,启动房屋征收工作;完成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暨大小马站书院街项目规划方案的编制和报批工作,推进捷荣、长城、银豪3宗已征用地的收回,开展直管房和私房的动迁工作;继续推进杨箕村改造,加快推进越秀南和珠光北复建房以及海月东安置房等项目。

切实做好项目跟踪服务。进一步健全区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制定完善《越秀区财政性投资管理办法》和《越秀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责任工作机制,确保项目稳步推进;继续完善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网上申报、审批网上办理,规范重点建设项目的进度报送工作。

(三)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创新选商引资模式。

加强政策宣传落实工作。认真抓好《越秀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和《越秀区促进核心产业企业发展的奖励办法》等各项政策措施的宣传贯彻工作,切实把各项扶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及时调整完善政策配套措施,确保发挥政策措施的引导促进作用。

营造优质高效服务环境。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网络和平台建设,切实发挥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的作用,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行政审批办事流程,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以及“绿色通道”等制度措施,为大项目、重点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认真贯彻落实简政强区事权改革,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加快推行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制度,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社会监督。

积极拓展选商引资方式。围绕我区功能区建设和核心产业的发展要求,开展全面招商、主题招商、重点招商、网上招商和会展招商等招商引资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进驻我区各产业集聚区或发展平台,加快促进文化创意、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产业的集聚发展。研究分析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的设点布局,对尚未在省、市设立总部或者区域总部的企业量身定做主题招商方案,争取引进更多的500强区域总部或营运、研发总部落户我区。

(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建设广府文化博览区。

围绕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把握市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建设广府文化核心区”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彰显“广府文化源地”地位,打造文化发展高地。

加快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广府文化博览区。加强广府文化研究工作,挖掘利用区内丰富的广府文化资源,精心策划、组织举办迎春花市、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等广府文化活动,不断扩大广府文化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南粤先贤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暨书院街、“团一大”纪念广场等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加大区级及社区主题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力度,推进昌兴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建设广府文化博览区。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推进社区文化设施“五个有” 建设,计划新建、修缮10个5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化广场,新建、提升10个社区微型博物馆,扶持培育10个民间精品文化团队,完善“10分钟文化圈”。继续实施“文化慈善、文化低保、文化自助”工程,打造文化惠民品牌。深入挖掘社区特色文化资源,按照“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思路,加强精品文化社区建设。

(五)以全国文明城市为新起点,进一步提升城区建设管理水平。

以广州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新起点,进一步加强城区建设管理,巩固创建成果,打造和谐乐居的文明城区。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东濠涌综合整治二期工程截污、揭盖复涌、调水补水、道路交通改造、绿化景观工程、雨污分流一期等6项施工内容;计划投入1000万元对珠光街湛塘社区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计划投入1000万元对越秀南实施道路环境综合整治。计划投入1000万元实施规划建绿、拆违复绿,力争2012年实现绿化覆盖面积1141公顷,绿化覆盖率33.97%;新增公共绿地面积65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66平方米。

巩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大城管”网格化管理体系,整合城管执法、环卫监管、城市保洁力量,形成以“四化” 为特点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继续推进环卫保洁服务外包等改革,确保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分别达到94%和70%,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率达20%以上,擦亮“整洁越秀”品牌。

(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实施“民生实事工程”,重点落实十件民生实事。

切实加强就业工作。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不断提高就业水平。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以促进

重点群体就业为主线,发放6000张职业技能培训券,为本区失业人员、在职职工(含社区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帮扶4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完善普惠型社保体系,逐步解决早期参加工作未纳入城保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确保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探索退管服务新模式,稳步推广养老服务储蓄机制,打造综合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10家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专区)。解决3030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完成市下达的保障性住房任务。

推动社会服务优质化发展。推动覆盖全区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区级“公共服务枢纽中心”,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社会服务。抓紧落实选址工作,建设区婚姻婚育服务中心。巩固提升教育中心地位。努力打造“全省基础教育标杆”和“南方教育高地窗口”,积极推进各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实验工作。实施《越秀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水平。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提供“三免” 服务。继续完善教育综合改造二期工程,计划投入3400万元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区教育事业的优势地位。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达标建设任务;加快推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免费为我区当年政策内怀孕的约1.3万户家庭提供出生缺陷干预服务。继续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力争2012年底全区22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区”工作。

上一篇:微评论范文题目下一篇:小学书香校园建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