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04-13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精选6篇)

篇1: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代市长 徐郭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和“十一五”发展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泰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应对宏观形势的新变化,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紧紧围绕“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协调推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圆满完成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认真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左右,可比增长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8亿元、1127亿元和725亿元,分别增长4.5%、14%和 14.2%。全市财政总收入456.4亿元,增长32.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0.8亿元,增长2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8亿元,增长3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3亿元,增长19%。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深入推进“5218工程”,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9.6万亩,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家、三大合作组织400多家,农业利用“三资”45亿元。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新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35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8%。兴化市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市农业开发区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功举办首届农艺节。工业运行质态良好。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4640亿元、利税550亿元、利润330亿元,分别增长33%、32%和33%。装备制造业、三大新兴产业分别完成产值2050亿元、600亿元,分别增长32%、30%。预计全

—1— 年工业技改财务发生数95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192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18个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投资计划。民营经济发展提速,新办私营企业10568家,净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337亿元,增长71.3%;认真办好中小企业“六件实事”,7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定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27.8%、2%。建筑业加快发展,完成总产值1271.5亿元,增长16.1%,新增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2家。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深入推进“833工程”,8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340亿元,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7亿元,30强企业实现利税11.6亿元。金融业发展加快,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江苏长江商业银行泰州分行开业,兴业银行泰州分行获准筹建,新增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2家,“富民阳光信贷”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年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2359.8亿元,贷款余额153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3.1%和27.1%。亚星锚链、新扬子造船成功上市。旅游经济成为新的亮点,全年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预计实现总收入118亿元。

开放创新成效突出。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着力提升开放水平、增强创新活力。突出台资、央企招引,精心组织招商活动,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总投资80亿元的中海油、9800万美元的扬子江物流等项目成功落户。全年注册协议外资39.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分别增长46.3%、29%。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1个。完成自营出口58.8亿美元,实现外经营业额5.8亿美元。全面推进中国医药城各大功能区建设,新开工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正式启动部省共建机制,成功举办苏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峰会、首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一期封关运作,纬创一期等重大项目即将竣工投产。新能源产业园加快建设,项目集聚势头日益显现。沿江开发纵深推进,在建总投资1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0个,核心港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口岸工作有序开展,海关、国检、海事、边检为开放型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外事、侨务和港澳台事务工作取得新成绩。我市再次被

—2— 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值得推荐城市。着力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52.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企业院校行”成功举办,中科院泰州技术市场网等载体功能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新增产学研联合体110个、国家重点新产品1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99个、省级创新型企业45家,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重点软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6个、省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5个,入选数均居全省前列。新获授权专利4198件,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全年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4个、高层次人才805名,其中海外优秀人才167名。教育部“蓝火计划”在高港启动。各市(区)均创成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市区一体,强化资金筹措,推行阳光拆迁,加快建设进度,市区城建投资超过150亿元。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通过部省联合审查,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健全。强力推进“十大工程”建设。中国医药城会展交易中心一期投入使用,规划展示馆建成,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主体封顶,华侨城一期、三水湾一期开业,凤城河环河整治、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老通扬运河整治二期、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职工活动中心、周山河街区“四路七桥”、高港大道等工程加快实施,人民医院新院、新区高级中学前期工作有序开展。万达城市综合体、省泰中老校区改造、稻河古街区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加快建设,莲花学校二期、革命烈士纪念馆一期竣工。迎春路东延即将贯通,京泰客运站主体完工,火车站街区启动建设。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成省优秀管理城市。各市加大城建力度,靖江滨江新城核心区建设成效明显,泰兴“三城四片五重点”城乡建设格局初步形成,姜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兴化城市“水文特色”进一步彰显。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改造农村桥梁200座,改厕91435座,疏浚河道3019万方;继续实施全面小康村“十百千”工程,新创市级先行村300个;大力推进“125工程”,重点镇村规划编制基本完成,项目建设不断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泰州长江大桥及北接线工程加快实施,江海高速、328

—3— 国道改线建成通车,长江大道先导段基本建成。4条省道新建或改线、周山河船闸改造、卤汀河拓浚等工程开工建设。电力、邮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靖江、泰兴、高港通过省级验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4所“公有民营”学校回归公办;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建成招生。加强文化泰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通过专家评估。完成北山寺改造、岳庙修复和周氏住宅修缮主体工程,兴化金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对外开放。泰州淮剧和茅山号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人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歌舞《荡湖船》获全国群星奖,9部戏剧作品获全国戏剧文化奖。加快乡镇(街道)宣传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室建设,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泰州报业传媒集团和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成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组建。成功举办国际旅游节、梅兰芳艺术节,承办省新人新作歌舞大赛。调整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积极组织参加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奖牌总数排名比上届前移5位,荣获青少年部进步奖全省第一名。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水平,对持“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市区企业退休职工发放一次性奖励,市计生协会被表彰为“全国先进集体”。认真抓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深入实施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企业违法排污整治、秸秆烟害防控和能源化利用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耕地保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防局荣获“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单位”。市供销社成为全国总社改革发展联系点。史志档案、社会科学、无线电管理、气象、防震和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工作继续加强,质监、银监、工商、税务管理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落实防通胀、稳物价等政策措施,办成一批改善民生实事,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40元,分别增长12%、13%。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4— 为抓手,认真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全年净增城镇就业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9万人,新增创业5.5万人。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参保城镇职工和居民医药费报销比例及支付限额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6%,政府补助4.2亿元,受益农民320万人。工伤保险实现市级统筹“五统一”。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40元和210元。市区残疾人养老保险全面启动,向4556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累计支出2353.5万元,救助11.3万人次。初步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全市新增居家养老服务站348家、省级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家,五保集中供养率达65%。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共向21905人发放补助金1.3亿元。慈善事业长足发展,救助对象近6万人。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全市新增保障性住房9505套。市区公交发展有了根本性改善,公交车万人拥有量比上年增加1倍,新建首末站5个,新辟、优化线路26条。深化放心消费创建,市区5家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区域供水工程泰兴、姜堰主管网建成,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47.7万人。定期举办“百姓大学堂”等市民素质教育活动,市“百姓名嘴”宣讲队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扎实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自身建设继续加强。加大对经济工作的组织推进力度,制定出台《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加快市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见》、《加快市区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的奖励办法》等政策意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医药高新区组建。“网上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通过省考核验收。积极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认真办好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和行风热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满意(含基本满意)率100%。加强平安泰州、法治泰州建设,严格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积极推进干部大走访,不断完善大调解机制,保持社会

—5— 稳定。强化应急管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江苏省(泰州)应急救援中心一期建成启用。圆满完成对口援建四川绵竹拱星镇各项任务,认真做好对口支援新疆昭苏县工作。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五五”普法成效明显,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开展村组(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市区114个村、14个组完成改革,80个村撤村建居。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源头治腐和纠风治乱力度加大;强化效能监察和监督检查,执行力得到新提升。机关公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高层次人才等资源要素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够强;中心城市功能尚不完善,城乡统筹发展还需不断强化;社会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困难群体生活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效能滞后于发展要求,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需要加快提升,等等。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既重视打牢经济基础,又重视彰显特色和优势,更重视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既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圆满完成。

坚持加快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是“十五”期末的2.3倍,年均增长14.4%;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4倍、3.6倍,年均分别增长32%和29.3%;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41亿元,是“十五”的3.8倍,年均增长30.6%;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8倍、3.4倍。高效农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三次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11.1:57.8:31.1调整为7.4:56.4:36.2,“1+3+N”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成为“十一五”发展最突出的亮点。

—6—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增长动力持续增强。行政管理、市区体制、社会体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区划调整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1.1亿美元、自营出口201.4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4倍、5.4倍。国家医药高新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建成,实现了招引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载体建设的历史性突破。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1337.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1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4.1个百分点。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建成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

坚持统筹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中心城市建设累计投入520亿元,是“十五”的2.5倍。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北部老城区改造、南部新城区建设、滨江港城区发展全面加快,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1平方公里。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中小城市、重点镇村梯次推进、联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化水平达53%。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新“5+1”实事顺利完成。泰州电厂、苏中机场、泰州长江大桥、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江海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建设,有的已建成投运。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市区经济发展加快,四市均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坚持协调发展,强化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入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高等教育规模和层次实现重大跨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加强文化泰州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妇女儿童、人口计生、民政福利、社会救助等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在85以上,四市全部创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坚持和谐发展,着力富民安民,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以县为单位,全部达到省定小康目标,全市总体实现全面小康。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9倍和1.8倍,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2.6%。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7—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7万人,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在全省率先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三年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住房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环境有了新的改善。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党政干部下访制度,成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夯实了基础、积蓄了力量。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在中共泰州市委领导下,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克难奋进的结果,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热情支持和有力监督的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泰机构以及驻泰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泰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十二五”是我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谋划未来五年发展,2009年以来,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后,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根据市委三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泰州市委关于制定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为动力,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导向,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强文化泰州建设,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泰州特色和优势的发展新路,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

—8— 12%左右,到2015年达4000亿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5000元左右。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20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造“1+3+N”产业体系。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筑“一城一区一园一带一块”产业空间格局。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层次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比重稳步提升。二是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建设开放创新城市。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基本建成“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医药高新区。坚持高起点引进、高位嫁接和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支撑。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以上。更加注重招引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利用外资质量、规模不断提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建设人才高地。依托城市和开发园区,优化开放创新环境。三是突出中心城市建设,提升集聚辐射能力。积极改造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区,大力发展港城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格局。健全城市社会服务、商贸服务、公共交通、公用设施四大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精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五大板块”,做强市区经济。四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建设新农村,着力构筑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市、特色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市、沿江地区、里下河地区及黄桥老区等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加强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城市化水平达60%左右。五是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完

—9— 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供给相结合,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防止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推进教育现代化,泰州大学筹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教育强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着力构建多元办医格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98%以上。六是推进文化泰州建设,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努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力争跨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形成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七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创成国家生态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省定目标要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2%左右。八是加快改革步伐,激发体制机制活力。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促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完善市区管理体制,推动一般性、具体性工作任务重心下移,实现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统一协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提高政府投资决策水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扩大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创新农村发展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2011年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是建党90周年、建市15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的成果展现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三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突出主题、贯穿主线,激发动力、明确导向,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调控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

—10— 收入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省定目标要求。

今年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认真落实“双轮驱动”政策意见,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

打造先进产业体系。实施“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计划”。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以船舶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特别是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特色化工的发展,提升家电、冶金、纺织等其他传统产业的技术、品牌优势,力争传统产业销售收入达4500亿元。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加快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完整产业体系,医药高新区力争创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纬创项目的带动示范效应,加快集聚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主攻太阳能光伏和动力电池,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积极培育新材料、智能电网、节能环保装备等若干个新兴产品集群。力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750亿元。实施“规模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和鼓励规模企业上台阶、中小企业上规模,重点实施200个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技改财务发生数增长20%以上,新增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1家。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突出抓好六大产业发展和重点集聚区建设,新增百亿级服务业集聚区、省百强服务业企业各1家。

强化产业创新支撑。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积极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凤城千人计划”,—11— 着力优化培养、引进、集聚、用好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机制和环境,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力争引进创新人才团队60个、高层次人才800名,其中海外优秀人才200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0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高新技术产品120个。推进“千企科技服务工程”,培育重大自主创新项目20项;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7个,新建产学研联合体100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大力推进资本运作,扎实抓好百企上市培育,积极筹建科技银行,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进一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上扩能项目。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认真落实监管措施,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环境准入标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扎实开展国家生态市创建。年内,确保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复查验收,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引导各地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优化沿江地区产业布局,拓展开发空间,推进跨江联动,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大力发展市区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产业高地和区域性服务中心。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动里下河地区和黄桥老区加快发展。

2、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增强发展活力、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围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引进实施重大投资项目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探索股权私募基金等利用外资新形式,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突出高端项目和产业链招商,建立高层次招商信息网络。办好第二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及科技、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活动,力争在重大产业项目招引上取得新突破。全年力争引进超3000万美元项目25个,其中过亿美元项目2个。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

—12— 构,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力争年出口超3000万美元企业20家以上。加强出口品牌、基地培育,积极创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鼓励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切实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外事、侨务工作,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着力构建产业开放格局。发挥“一城一区一园一带一块”主体作用,为对外开放提供更好投资平台和更大发展空间。坚定不移地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加快产业化、资本化进程。吸纳一批国内外最新医药创新成果落地生产,推动3-4家世界前十强医药企业落户园区,引进一批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医药产品,培植一批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企业,建成100条符合GMP规范的生产线;筹建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推动中国医药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早日上市。加快出口加工区二期建设,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推进新能源产业园规划建设,力争创成省新能源产业基地。深化沿江开发,推进核心港区建设,全力打造以临港产业为重点、以现代物流业为主体的沿江产业带。坚持着眼高端,提升内涵,彰显优势,着力打造里下河特色经济板块。引导、支持各省级开发区和特色园区配套完善公共平台,切实增强产业吸纳能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手实施各市政府驻地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抓好街道、社区建设工作。全面解决市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加强新老社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继续完善市区行政、财政、城建体制,激发市区发展活力。认真抓好国家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国家和省经济发达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农村产权改革试点工作。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三年跃升计划》,全年净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200亿元、新办私营企业7000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二次创业”,鼓励民营企业集聚特色园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广“富民阳光信贷”,加快银行机构向县域延伸,鼓励新办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推进“一中心五平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

—1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大发展。

3、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扎实抓好“三农”工作。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继续实施“5218”工程,加强农业园区和特色基地建设,建成10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创成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万亩。加快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增效示范创建,新增粮棉油万亩示范片30个。兴化市继续保持粮食总产、单产全省第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20%、15%,农业利用“三资”力争40亿元以上。重点推广30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提质升档。切实抓好林业绿化工作,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0%。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放心食品供应。

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认真办好新一轮实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改造,完善小型水利设施。推进农村交通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改造桥梁250座。抓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秸秆能源化利用,整治疏浚农村河道,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深入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42万人。实施全面小康村“十百千”提升工程,创成达标村和示范村各100个。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重视做好债务化解工作。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紧密合理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户种养效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新增规模经营面积15.4万亩。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年内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300家以上。强化农民就业创业培训,着力培养新生代农民。继续抓好全国供销总社改革发展联系点各项工作,推动供销系统改革发展,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125工程”,深入开展重点镇村建设。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着力体现个性特征,加快推动城镇建设

—14— 的特色化。更加注重城镇经济发展,加快推动产业就业结构的多样化。打造宜居环境,加快推动城镇生态化转型。积极创造条件,为外来人员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平等公共服务,加快推动市民化进程。

4、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提升集聚辐射能力。严格执行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做美做精中心城市。

不断优化空间形态。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的规划衔接,推进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共建共享,努力促进“同城化”发展。加快外围快速通道建设,继续做好苏中机场和泰州长江大桥建设的服务协调工作,加快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推进大桥北接线、泰镇高速和231省道泰高段建设,建成长江大道。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实施鼓楼路北延、森园路西延等畅通工程,开工建设站前路一期,加快永定东路、南通路二期、海陵中路、海陵北路等道路改造,高港大道主体工程竣工。医药高新区全面实施“路桥连网”工程,高港区拉开“五纵九横”道路框架。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文化旅游功能,推进稻河古街区改造复兴,建成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实施三水湾二期、柳敬亭和南山寺公园、盐税文化广场等工程,开工建设清真寺。着力提升城市商贸功能,启动建设医药高新区中央商务区,加快万达、深茂等城市综合体和泰州国际、世贸雅思等五星级酒店建设,实施东、西大门和青年南路街区改造、迎春路和东进路等街道立面改造,推进滨江新城和火车站街区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新区高级中学、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启动建设体育公园,建成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职工活动中心,实施汽车西站迁建,加强停车场所建设,推进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和城市电网改造,建成气象雷达站。

精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推进凤城河环境综合整治和卤汀河、泰东河拓浚,启动引江河二期;推行河道生态护坡,完成水生态环境封闭控制工程,确保水体水质明显改观。实施凤城河绿化亮化景观工程,建设一批绿色走廊和公共绿地,推进大桥生态公园、海军舰艇主题公园和滨江湿地公园建设。大力提升住宅小区建设品质,加快实施城中村、老小区改造,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15— 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城市管理,打造“百姓城管”品牌。扎实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迎检工作,确保通过验收。

5、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和谐社会。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创新社会建设和管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突出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创业富民的优先导向,调整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入推进“双全”工程,创成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继续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净增城镇就业4.2万人。推进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加快实现全覆盖。探索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继续扩大报销病种和药物范围,提高参保人员待遇。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全面落实农村五保政策,完善特困救助制度,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实现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保障接轨。全面开展残疾人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将残疾人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医疗保险范围。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出台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政策,新增170家省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设3家市区街道老年活动中心。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市新增保障性住房5770套,市区新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200万平方米以上。强化重要农副产品市场和价格监管,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加强农村中心幼儿园建设,全市新增省级优质幼儿园15个以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普通高中内涵发展;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创成1个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推进泰州大学筹建和中国医药城教育教学区建设。巩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设,实施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工程,加强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补偿标准。继续优先发展公交,市区新增(更新)公交车150辆,新辟、优化线路14条,—16— 建成智能中心,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加快农村、社区体育工程建设,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落实计生保障优惠政策,改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继续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各项慈善事业。深入推进人民防空与防灾一体化建设。认真做好史志档案、社会科学、无线电管理、新闻、统计、气象、防震和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

加快建设文化泰州。坚持文化泰州建设与文明城市创建同步推进,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同步提升,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行列。用足用好优惠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强化企业和项目招引,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凤城河风景区5A级景区创建,支持溱湖风景区、华侨城建设和开发,加快筹建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加快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推进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完善奖励制度,鼓励文艺创作,推进文艺创新。建立健全文化人才选用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做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后续工作,办好建市15周年、第三届中国泰州国际旅游节、第三届梅兰芳艺术节等重要活动。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创新公民道德实践载体,放大“百姓”、“爱心”系列品牌效应。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组织开展行业和市民文明指数测评。深入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建成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兵员征集工作。以创建法治城市为抓手,加快法治泰州建设。坚持“四民主、两公开”,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抓好“六五”普法,加强法律援助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信访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下访,深化大调解机制建设,依法处理好信访突出问题;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深化平安泰州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开展和谐村(社区)示范创建,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

—17— 实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重视应急保障工作,努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始终保持安全监管高压态势,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发展的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不断提高统筹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着眼全局、统筹兼顾,突出抓好对全局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工作,埋头推进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更好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准确把握追赶型城市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勇于在开放创新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不现实”变成“现实”。只争朝夕、锲而不舍,坚决把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决把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确保政令畅通、一抓到底。

始终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把科学决策作为科学行政的首要环节,多渠道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努力使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更加贴近实际、顺应民意。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努力提高满意度和落实率。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提升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水平,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办好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和行风热线,畅通诉求渠道,及时排忧解难。

大力弘扬调研之风、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以“素质转型”促“服务转型”,以“能力升级”促“效能升级”,扎实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18— 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围绕“十二五”规划,加强宏观政策研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制定出台具体措施。坚持扑下身子抓落实,勇于担当干事业,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谋划发展、服务基层,推动工作、多办实事。继续深化“三服务”活动,全力做好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用工等综合协调服务工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带动性强、群众呼声高、改善民生快的项目优先安排、加快实施。坚持从严治政,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继续清理依附行政权力的中介收费,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的监管,加大审计和监察力度,为基层和群众提供公平公正、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加强廉政建设,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保持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泰州市委的领导下,依靠和团结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早日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19—

篇2: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泰州市姜堰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工作和“十一五”发展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中共姜堰市委领导下,科学应对宏观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顺利实现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夺取了“十一五”发展的全面胜利。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亿元,可比增长14.5%;实现财政总收入51.23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1%和21.6%;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5亿元,同比增长17.8%;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40亿元,比年初增加70亿元;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50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1.8%。在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和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排名中,我市分列第67位和第14位。

——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发展质态明显提升。高效规模农业全面推进,市级板块、镇级园区、村级基地同步发展,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46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24万亩、高效渔业面积0.7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新办5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10个,其中200万元以上45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83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3.2万亩,新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118家;新增农业“三品”32个。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23亿元,可比增长4.7%。深入实施“六个一”工程,工业经济运行质态稳步提升,产业特色和优势正在形成。石油装备产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取得明显成效,以双登集团为龙头的新能源—智能电网产业开始起步,一批重大关联产业项目引进实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纳税销售同比增长40%。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太平洋精锻上市工作顺利通过省证监局辅导验收,获国家发审委正式受理;成功引进一拖集团重整扬动,振华泵业、远东电机实现资产重组,金昌管业破产清算再招引顺利实施。全年新增产销过亿元企业15家,其中5亿元以上2家、10亿元以上1家。实现全部工业纳税销售收入295.17亿元,同比增长24.3%,预计列统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0.2%、22.1%、24.5%和25.2%。建筑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新增总承包二级资质企业3家,全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55亿元,建筑企业增加值60亿元、纳税8.86亿元。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中国湿地生态旅游节、溱潼会船节成功举办;全面实施湖镇一体化战略,湿地公园创国家AAAAA级景区和溱潼古镇创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全面启动,华侨城一期项目建成开放,湿地公园湿地宣教中心土建工程竣工,溱潼镇实施溱湖街仿古改造及高二适旧居等景点建设;湿地公园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溱潼镇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预计全年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6.5亿元。城乡商贸业带动效应不断增强,专业市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现代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基本完成,新增主辅分离企业28家。预计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5亿元,可比增长14.8%,占GDp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科技招商和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10家企业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家企业成为省创新型企业,双登科工园成为省级科技产业园,太平洋精锻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市科技局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新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获批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双登集团建成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列统工业产值比重达3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新创成省著名商标4件、泰州知名商标11件。国家生态市建设启动,溱潼镇建成国家级生态镇,6个镇建成省级环境优美镇。全年新增造林面积4万亩,减排COD500吨、SO2500吨,万元GDp能耗下降5%。

——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明显增强。各类园区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思路不断优化。重大项目招引和建设取得突破,大唐燃机热电联产、南洋特种电缆产业园、众品农牧加工物流、捷运绿托盘、新盛磨具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签约、落户并陆续开工建设,西气东输配套工程建设顺利推进。3个项目获省点供用地计划。经济开发区落户5000万元以上项目17个,预计全年实现属地工业产值80亿元、财政收入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和31%,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全市开工建设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10个,其中亿元以上24个;全年预计实现协议利用外资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强势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太平洋精锻汽车传动部件及差速器总成、双登集团卷绕式电池、泰达公司8万棉纺纱锭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技改投入财务数151.8亿元,预计竣工3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5个,其中亿元以上4个。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论证,综合交通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城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城区1236户22.04万平方米房屋拆迁实施到位,东方不夜城等一批开发项目快速推进,城市高层建筑显著增多,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住房公积金归集和贷款创历史新高,新建保障性住房3.6万平方米。重点镇村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溱潼小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区启动建设,娄庄镇创成省园林式小城镇,全市创成省级康居示范村1个、泰州市康居示范村4个。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建成运行,渣土运输、电动三轮车等专项整治取得实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区道路体系日臻完善,十里滨河绿化带全线贯通,人防工程逐步健全。区域供水东线工程全面启动,溱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运行。双登大道、顾(高)新(街)公路建成通车,城西客运站竣工投运,沈马公路改线、娄(庄)白(米)公路、湖镇大道开工建设,328国道改线、兴泰公路拓宽改造、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复线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服务工作圆满完成,公交体制改革和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进展顺利。电力、通信等事业同步发展,110千伏中干河变电所搬迁改造工程全面完成。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中考各项指标居泰州领先位置;办学行为更加规范,校舍安全、校园安保等工作得到落实。文化姜堰建设有效推进,天目山遗址公园建设前期工作启动,凤凰大厦、北大街文化街区修复保护和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开工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增馆藏国家级文物46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率达96.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投率达99.1%,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管理率、任务完成率均达100%;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病房大楼以及部分镇卫生院基建工程顺利实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成效明显,创成省卫生村6个。人口计生事业协调发展,建成“新农村、新家庭”示范镇11个、示范村(居)213个、示范中心户4387户。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工程,承办多项大型赛事,姜堰女足获“省长杯”和十七届省运会冠军,体育强镇创建全部达标。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10万户。市档案馆、武警中队新营房等开工建设。食品药品和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健全企业用工服务体系,拓宽人力资源输入渠道,实现转移就业14752人,输入外来务工人员5854人,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市。拓展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新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835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26.1万人;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提高12.6%,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20%,城镇职工和居民住院医疗费用报销限额分别提高至30万元、20万元;城乡医疗救助实现同步实时结算。社会化养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深入,新创省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53家。平安法治建设卓有成效,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率98%以上,通过省“五五普法”验收。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社区管理得到加强。信访维稳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扎实推进区域统筹发展,“4+2”镇主要发展指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双拥、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科普等工作取得新的业绩。

改善民生10件实事总体完成:1.天目路、淮海东路通前路至外环东路段建设正在加紧施工,幸福南路扩建因拆迁计划调整暂缓实施。2.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进展顺利,新铺设污水管网12.2公里,城区生活污水日收集处理量达2.3万吨。3.建设改造市镇公路5条12.3公里、通村公路54.3公里、农村危桥142座。4.疏浚整治市级河道2条8.4公里、镇级河道26条64.5万方、村庄河塘37个村67万方,新建改造电灌站和排涝站166座。5.开发区、姜堰镇、溱潼镇、白米镇、俞垛镇垃圾中转站建成使用,华港镇垃圾中转站竣工,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5256座。6.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89万人、城乡创业培训2345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2.75万人。7.新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1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5家。8.市级民办示范养老服务机构启动建设,建成“六有”型居家养老服务站123家。9.市文化体育中心、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建设启动实施。10.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及五大服务平台建成运行。

——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不断深入,行政服务水平和效能明显提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市镇两级机构改革基本到位。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逐步建立,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建成使用,涉企检查备案制度有效落实,非税收费专项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9件、政协委员提案128件。深入推进政府服务流程再造,行政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用地、用工、融资等发展难题得到有效破解。个体零散税收联合征管和非税收入征收成效明显。金融生态进一步优化,新增4家商业银行入驻我市。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认真及时办理市长公开电话和市长信箱,政府网站实现改版升级。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招标采购管理工作得到整合和加强。建立重大事项决策监督制度和领导干部廉情评价体系,效能监察、审计监督力度加大,廉政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一五”期间,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按照现区划口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人均达41880元,是“十五”期末的2.6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0.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9%;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9倍。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连续六年获评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2010年进入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

——过去五年,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从12.2∶56∶31.8调整到6.9∶56∶37.1。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工业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和主题园区的培育打造初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幅达30.9%。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逐年提高,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全国科普示范市称号,“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

——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主城区“三年大拆迁”总体到位,“五年大建设”全面实施。建成区面积从19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18万增加到23万。“两环七横七纵”的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形成,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17.1平方米和8平方米。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创成省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考核。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率达47.1%,比“十五”期末提高8.2个百分点,新增高等级公路180多公里,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700多公里,形成四横四纵主干道公路网络。引用长江水工程已直通姜堰城区,正在向镇区延伸。

——过去五年,是开放创新不断深化的五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累计新增私营企业4499家、个体经营户1.74万户,净增注册资本141.77亿元。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211家,实际利用外资5.6亿美元,实现自营出口15.29亿美元、外经营业额2.97亿美元。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服务和管理创新成效明显,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过去五年,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以市为单位达小康目标提前一年实现。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8307元、3398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1.3平方米、42.8平方米,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是“十五”期末的2.6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苏中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成一批国家级文明单位,我市被表彰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以及全省群众文化先进市、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市。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职工三大保险覆盖率98%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应保尽保。连年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称号。

总之,过去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在中共姜堰市委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姜堰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产业特色不明显,大企业大集团偏少,骨干企业支撑力不强;重大项目不够多、建设速度不够快,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不多;财政支出压力加大,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普惠民生长效机制有待完善;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认真谋划好“十二五”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和市委总体要求,市政府制定了《姜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这次大会审议。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姜堰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工作报告《泰州市姜堰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13%以上,继续快于全省和泰州市平均水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列统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的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60%以上;社会民生福利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55%以上;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准,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

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开放创新、产业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民富民享、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加快推进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具有姜堰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加快推进以统筹发展和结构优化为核心的城乡转型,加快中心城区、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建设,拓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必须加快推进以全面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转型,改善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公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加快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体制转型,加快建设高效廉洁、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011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部署,紧扣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力求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上取得新突破,努力为“十二五”时期又好又快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13%以上;实现财政总收入61.74亿元,增长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24亿元,增长15%;列统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分别增长25%以上,全部工业纳税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1.5%以上。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培育和打造产业比较优势,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上有更大步伐

加快推进工业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产业规划为指引,进一步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推动新能源—智能电网和石油装备两大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力争纳税销售收入均增长30%以上。大力支持和强势推动新能源—智能电网产业加快发展,引进一批产业链关联项目和龙头企业,拉长做粗产业链条。加快新型储能电池、光纤电缆、风光互补系统等新能源高端产品产业化进程。积极承接泰州医药城辐射,引进培植一批成熟度高的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和成长性好的创新创业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启动实施软件园项目建设。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着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支持和引导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医药化工、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改投入力度,全年实施3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60个,竣工投产25个。推进科技招商和产学研合作,组织实施“企业创新引导工程”,启动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个,创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7家,培育高新技术产品4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列统工业产值比重达32%。进一步强化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工业企业培大培强四年规划和工业经济“六个一”工程,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服务扶持力度,力争年内双登、曙光全面提速,振昌产销过20亿元,一拖(姜堰)动力高位启动,飞船股份、苏中药业、鼎厦制钢、泰达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向10亿元目标迈进,全市产销过亿元企业总数达120家。整体谋划企业上市,太平洋精锻公司年内正式上市。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3件、泰州知名商标8件。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和实用型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继续办好“领跑100”企业家培训工程和民营经济大讲堂。提升建筑企业整体素质,拓展专业领域,调整市场结构,实现建筑企业增加值66亿元。

进一步放大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业比较优势。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完善城乡一体化旅游线路,形成溱湖风景区旅游和城区旅游联动发展格局,精心打造优秀旅游目的地。溱湖风景区重点做好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工作,继续举办好湿地生态旅游节和溱潼会船节,着力打造“一城、一园、一镇、一岛” 旅游板块。“一城” 即泰州华侨城,加快古寿圣寺扩建工程,确保年内建成开放,同时加大市场开发和营销力度,努力成为姜堰旅游排头兵; “一园”即湿地公园,突出提升现有景点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完成湿地科普宣教中心装饰布展工程,建成国家森林公园; “一镇”即溱潼古镇,重点做好文化景点打造和修复工作,全面完成溱湖街仿古改造、镇区亮化等建设工程,加快新城区建设,推进鹊仙岛旅游开发项目,确保部分项目会船节前开放,创成国家AAAA级景区;“一岛”即湖西庄,启动拆迁工作,加快规划建设。姜堰城区旅游突出文化内涵挖掘和景点资源整合,规划建设“两线四区”旅游线路,“两线”即东起东板桥西至中干河的老通扬运河水上生态游览线和南自净业寺北到天目山的历史人文游览线,“四区”即北大街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人民公园生态休闲文化区、净业寺—万竹园宗教艺术文化区和天目山遗址公园。年内加快实施北大街文化街区修复保护工程,完成王氏宗祠、黄龙士棋院、徽商旧居等一批景点修复建设,启动天目山遗址公园建设,丰富南大街当铺、万竹园等景点内涵。着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加快姜堰宾馆等一批星级酒店建设。力争全年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8亿元。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并进,扩大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大力发展综合物流园、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节点。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城区重点完善步行街结构布局和商贸功能,提升新世纪广场和人民北路商业圈繁荣度,打造城市中央商贸区;农村重点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健全为农服务网络。全年新办1000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60个,新增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100家。

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以创建“一批现代农业园区、一批现代特色产业基地、一批现代农业示范村”为抓手,着力打造沿沈马线、农溱线、伦蒋线以及229省道、溱湖大道现代农业板块,培植发展食用菌和蔬菜园艺等特色优势产业,新增高效农业面积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4万亩、高效渔业面积0.5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农业“三品”15个以上;新办1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90个,其中200万元以上50个;农业增加值增长4.5%。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以上、泰州市级2家以上。强化农产品营销,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批发市场。规范土地流转,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3万亩以上,新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90家。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

(二)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在增强发展后劲上有更大突破

更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引进评估机制和考核体系,继续把招引重大项目作为主攻方向,把开发区落户项目起点调整到1亿元以上,其他重点园区调整到3000万元以上,着力招引符合姜堰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产业层次的“两高两低”项目、优质外资项目、税源性项目,力争在招引1亿美元和10亿元人民币以上重特大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调整优化招商思路和方式,突出特色产业招商,注重围绕国家和省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和区域发展等重大规划招引重大项目。坚持领导带头招商、带队招商,充分整合企业招商、能人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力量,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全年招引新办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24个。

全力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创新重大项目服务推进机制,完善重大项目领导挂钩、专人跟踪服务、全程代办帮办和绿色通道制度。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南洋特种电缆产业园项目上半年开工建设,大唐热电联产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加快众品农牧加工物流、海洋石油钻具、秸秆托盘、磨具城、华夏建机等在建重大项目推进速度。加大项目用地保障力度,严格执行投资强度与亩产效益双控标准,把有限的资源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集聚度高的重特大项目倾斜,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突出抓好以开发区为重点的主题园区建设。强化经济开发区招引重大项目主阵地作用,加快电子产业园等“区中园”建设,全年实现工业纳税销售50亿元,财政总收入5.63亿元,协议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突破2亿美元、1亿美元。鼓励多形式、多渠道投资兴建标准厂房。着力推动双登科工园、曙光工业园、民营经济产业中心依托现有基础拉长产业链条,实施科技创业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水平和集聚能力。

(三)切实强化城乡建设和管理,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上有更大力度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规划年”活动,系统修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完成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城区控制性详规。加强对溱湖大道、新328国道等重要通道两侧的规划管理和控制,全面完成各镇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东方不夜城等开发项目建设,有序实施老城区网格化改造。加大房地产市场管理力度,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依法建设、利用人防工程,加快建设城区停车场,充分用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新建、扩建二布厂路、体育路,完成天目路、河东街、淮海东路和招商街等4条道路改造建设,构建更加顺畅的城区道路交通体系。加大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力度,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巩固“创卫”成果,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作用,完善城管综合执法体系,推进城市管理规范化、法制化、长效化;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容环境整治,积极开展市容示范路创建达标活动;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临时摊点疏导区和人力客三轮车营运管理。加快城市管理职能向农村集镇延伸,探索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快推进溱潼、白米小城市和重点镇村建设,增强吸纳人口、集聚产业和扩大就业的能力,争创省康居示范村1个、泰州市康居示范村4个。

加快完善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围绕三年内全市全部接通长江水目标,加快推进农村区域供水工程,有序实施农村水厂改造。扎实推进市镇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配套服务好卤汀河、泰东河整治工程。做好宁启铁路复线改造、泰州大桥北接线等重点工程建设服务工作,启动建设新老328国道连接线和娄(庄)蒋(垛)公路。深入推进公交体制改革,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延伸农村班车线路,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范围。

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功能分区,实施分类建设和保护,试行镇区差别化考核。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双置换”改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经济薄弱镇发展,扎实抓好各项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落实,确保“4+2”镇主要经济指标超序时进度。深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范管理,促进村级经济健康发展。

(四)扎实推进生态姜堰建设,在优化发展环境和方式上有更大成效

统筹推进生态市创建。加快国家生态市建设步伐,落实生态功能区规划建设措施,大力开展生态镇村创建,创成国家级生态镇5个,省级生态镇6个、生态村80个,为确保2012年创成国家生态市打好基础。强化环境监察和保护,大力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肃查处环保违法行为,构建日常监督、集中监管和专项检查“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稳步推进创模工作,力争年内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技术评估。

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扎实开展节能监测和督查,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指标的预警监控,严格执行重大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杜绝新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加快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统筹规划实施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城区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加速城区、开发区和梁徐镇污水并网收集处理,确保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5%。

扎实推进“绿色姜堰”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提升道路、沿河堤岸、新建住宅区绿化配套水平,推进保护区、绿色通道、集镇和村庄绿化建设,全年新增绿化面积2万亩以上。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饮用水安全等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治,做好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以实施白米、娄庄连片整治工程为示范,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五)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有更大作为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把富民作为改善民生的突出任务,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农民增收、职工工资增加和困难群体帮扶等重点,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建立创业担保贷款城乡互通机制,扩大创业贴息贷款范围,实施创业培训2500人,促进城乡自主创业3000人以上,带动就业1万人以上。引导和鼓励个体工商户向私营企业、微小企业向规模企业转型,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民营经济净增注册资本50亿元,民营企业新增纳税户1000户。加大政策惠民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围绕建设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争创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市。启动实施学前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完善特困学生救助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文化姜堰建设,加快市文体中心、镇宣传文化中心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活动,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合格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投率均在98%以上。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和卫生镇村创建活动,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进一步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对违法生育、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问题的综合治理,强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充分发挥镇村世代服务机构作用,扎实推进“诚信计生”和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精心承办好世界女子围棋名人赛。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投入,构建食品药品、粮食安全长效化监管机制。继续做好《姜堰市志》编修工作,加大档案数字化建设力度,完成市档案馆整体搬迁。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实现适保人员应保尽保。加快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的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推行社会救助民主评议“票决制”,实现城乡低保等困难救助标准动态调整。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启动物价上涨补贴响应机制,适时对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落实惠民殡葬政策。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启动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构建。深化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完善城乡退役士兵一体化安置、优抚对象医疗费结算、城乡困难群众救助“一站式”服务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创新慈善捐赠方式。新办残疾人托养机构,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争创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市。

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政府的第一责任,扎实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化五星级村(社区)创建活动,创新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积极培育和发展城乡社区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注重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虚拟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推进信访积案清理和重复信访专项整治,及时化解不和谐因素。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应急管理工作,提升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大公共安全投入,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重点办好改善民生十个方面的实事:1. 顾高、大伦、淤溪、娄庄、沈高、兴泰等6个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铺设城乡污水管网12.5 公里,所有镇全部建成农村垃圾中转站,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5万座。2. 疏浚市级河道2条、镇级河道15条、村庄河塘59个,新建、改造排灌站100座。3. 40家以上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通过省级验收,3家敬老院建成综合性福利养老服务中心。4. 建成湖镇大道、娄白公路、沈马公路改线段,建设改造市镇公路5条、通村公路30条,完善农村公路相关基础设施,新增会车道160处以上,新建改造农村危桥100座;推进公交体制改革和出租车公司化经营,公交线路、车辆密度提升20%以上,全面开通公交IC卡乘车“一卡通”业务。5. 新建保障性住房4.5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6. 推进农村区域供水工程,新增引用长江水受益人口20万人。7. 建成西气东输配套工程市域56公里天然气管道,实现全线贯通供气,完成溱潼、俞垛、梁徐3个镇的管道铺设及供气。8. 实施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2.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以上,新增养老和医疗保险各5000人以上。9. 完成城乡数字电视整转工程,实现数字电视“村村通”。10. 规划建设市博物馆,开工建设东桥小学南校区等4所城区学校,启动实施市妇幼保健所整体搬迁,新建市计划生育指导站。

(六)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在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上有更大跨越

突出职能转变,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巩固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先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改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整合优化资源,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投集团企业债发行工作。深化金融生态创建,强化信用宣传,完善市镇联动担保体系,创成全省金融生态示范市。强化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全力助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程。

突出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完善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加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推进行政自由裁量权量化管理。落实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以及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主动及时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切实提高建议提案办成率。加强政府网站、市长信箱、市长热线等平台建设,畅通民意诉求渠道。

突出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政府执行力。大兴学习研究之风,完善和落实政府领导班子和组成人员学习制度,着力提升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推进政府工作项目化管理,严格实行办理事项首问负责、项目服务挂钩包保、工作落实定期通报、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全面提升抓落实的效率和水平。倡导勇于创新之风,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用市场化的手段和方法,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在更大范围内探索推行政府服务外包。

突出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和专项治理活动。完善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工程建设招投标等制度,继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积极推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异地评标和网上监控。强化财政预算约束,逐步推行部门预算公开。强化审计监督,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公务出国(境)等费用。推进诚信政府建设,认真落实重大事项决策监督、领导干部勤廉评价和一把手“四不直接分管”等制度,保持政府系统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起点,我们重任在肩,豪情满怀。请大家相信,有中共姜堰市委的正确领导,有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把姜堰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篇3: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确保农产品供给,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大中城市郊区要有基本的菜地面积和生鲜食品供给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发展壮大农作物种业, 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5到7元, 水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9到23元。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扶贫标准,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大兴水利, 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排灌设施, 发展节水灌溉, 加固河流堤岸, 搞好清淤疏浚, 消除水库隐患, 扩大防洪库容。通过几年努力, 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 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加大“三农”投入,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 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 884.5亿元, 比上年增加1 304.8亿元。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 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猪调出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扩大奖励补助规模和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篇4: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试题总体评价

泰州市今年中考方案进一步强化对初中毕业生素质教育的考查力度,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增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今年英语科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1.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试题的编写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单项选择和词汇题部分,多在试题中设置一定语境,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以基础题为主。但在设题时又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做到“降低难度”和“能力要求”相结合,活而不难,避免了“傻瓜题”,也杜绝了偏题、怪题、难题、繁题。基础题紧扣教材,例如:词形变化第6题When youtraveling,you’dbetter take a map with you(you),这一题很简单,但是据去年教毕业班的顾小燕老师说,这道题很多好学生一考完都询问老师,不敢相信仍然填you,我想这跟我们平时的试题难度以及老师的教授有关系,我们平时的基础题挖得很深,词形变化一般要变化两次,难度大时要变化三次,所以我想我们平时出卷的时候要把握基础题的难度。

2.重视相关性和均衡性

全卷所有考查知识與《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和《2010年泰州市中考方案》密切相关,考点均衡分布在初中教材7A-9B范围内,使知识的落点全在课内。如,书面表达题第1段要求涉及的“人的性格”话题与8 A第一单元内容相关,第二段涉及的“慈善义演”的话题与8 B第四单元内容有关,写作内容可从Task板块的训练得到启示。这种命题意图是促使偏重知识板块、忽略能力培养的教师从中纠正偏差,重视教材,以起到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3.坚持综合性和探究性

英语试卷从“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语篇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注重试题的综合性,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和整合,考查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本试卷有八个语篇,从词汇、语法、语用、主旨、大意、推理、猜词等诸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

试题的命制既要减少对学生写作内容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可发挥的空间,体现了控制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同时还要注重基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适当发挥,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适当增加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目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语言实践能力,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做好衔接。

4.注意多样性和全面性

本试卷对初中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通过不同题型作了合理分配,保证了试卷能覆盖六册教材中的主要知识,如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冠词、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交际用语等主干知识。

5.确保科学性和严谨性

在命题过程中,从多方面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例如:英语表达的地道性、表达方式是否在初中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涉及的话题与知识是否在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之内等。

6.追求衔接性和发展性

试卷意在通过检查初中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能力意识、语篇意识、文化意识、交际意识和创新意识,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体现试卷“衔接高中”的功能。

在书面表达题的写作要求上,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有了更为明确的分级要求,旨在鼓励中下生、促进中上生,为他们各自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特别是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能在高一阶段很快适应高中学习乃至高考的要求。

二、2011年试题点评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没有单纯的考查语法,而是把零碎的语法知识放人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找准了知识与技能结合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共15个小题,第1小题考的是冠词的用法,第2小题考的是介词的用法……第7小题考的是打电话情景应答,第8小题考的是would rather do sth和比较级的用法,第9小题考的是动词短语的用法,第十题考的是给出建议的用法,11小题考的是动词时态,12小题是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用法,13小题考的是现在完成时,14小题考对祈使句的回答,十五小题考的询问路的提问。

2.完形填空

此题在设计上选择了一个故事,由故事引出的人生哲理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而且文中几乎没有生词,四个备选答案词性又一致。所以今年的完形填空难度适中。

3.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题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今年的试题涉及了:A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简介以及风俗习惯。B篇:介绍“中国第一善”陈光标的故事。c篇:有关按次序排队的文章。D篇:关于禁止吸烟的科普文章。从选材上看,所选阅读材料本身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能让学生在在阅读和答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试题设计来看,四篇文章难度都不大。阅读理解中,有直接获取信息的客观题,也有理解主旨,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的主观酲,试题的设计能够有效的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阅读表达

阅读表达题,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绿色圣诞节的新理念。本卷的任务型阅读,考查了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能够考查出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5.词汇运用

总体难度一般,但本题中的第6易错。此词仍然写括号里的词。如果平时教师没有提醒学生词形变化可以写给出的词,学生要得满分是很难的。所以平时练习时一定要全面要把知识点交代清楚。让学生胸有成竹地面对任何题目。

6.短文填空

本题文章内容侧重考查学生学好英语的方法。文章篇幅不长,生词不多,考点主要设在词语搭配及语法知识的应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上,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

7.书面表达

今年的书面表达题非常有创意,它突出“用英语做事情”的思想。本着所有学生有话可说,并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发挥空间的原则。我市今年中考书面表达题,设计匠心独出,层次分明突出,是个亮点。试题的命制减少了对学生写作内容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足够发挥空间,体现了控制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今年的试题体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发展”的命题思路,从整套试卷来看,是能体现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理念的。试题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梯度,有层次。有节奏。文章选材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体现了英语作为语言学科的特点;试题综合性强,语义明确、干扰项设计合理,所设问题精炼、明确,不人为设置障碍,对今后初中英语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作为一个在工作岗位上摸索的新同志,以后要以中考考点作为指挥棒,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为学生打好基础,为学生的中考做好知识储备。

篇5: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2日在梧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十二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工作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改革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区域性枢纽城市、西江黄金水道中心城市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实现了交通由广西末梢向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转变,工业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经济由起步阶段向快速成长阶段转变,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15项指标翻番,开创了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27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79.3亿元,年均增长16.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430元;财政收入由23.1亿元增加到56.1亿元,年均增长2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21.9亿元增加到468.4亿元,年均增长35.8%,累计完成126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77倍。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岑溪市三次、苍梧县和藤县两次进入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行列,蒙山县两次荣获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奖。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三次产业比例为9.5:62.9:27.6,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90.5%,比“十五”末提高12.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大中型企业发展到4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50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70家,年纳税超亿元企业6家,上市公司3家。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市本级40家重点企业产值、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税收入库均实现大幅增长。工业支撑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330.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68.9亿元,年均增长26.3%;工业化率由1.6提高到4.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9%。园区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五园八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1%。

过去的五年,是农业基础明显巩固的五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9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9.8亿元,年均增长5.1%。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230万亩以上,粮食年产量保持在80万吨以上。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形成桑蚕、名优水果、六堡茶、三黄鸡、江河网箱养鱼等十大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广西最大的砂糖桔生产基地,六堡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2家,广西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梧州松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堤防加固、农田灌溉等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88亿元。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19个、生态富民示范村21个。

过去的五年,是交通枢纽地位凸显的五年。洛湛铁路建成通车,南广铁路梧州段加快建设,岑溪至罗定铁路、梧州港赤水圩作业区进港铁路开工建设。梧州至南宁、梧州至广州、梧州至桂林、岑溪至筋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梧州至贵港、岑溪至水汶、市区环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形成梧州到主要出行目的地的“3小时经济圈”。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镇通硬化路,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梧州至南宁、重庆、贵阳、珠海航线开通。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加快推进,梧州至贵港Ⅱ级航道建成,长洲水利枢纽投产、三线四线船闸开工建设,李家庄码头一二期扩建工程竣工,梧州港赤水圩作业区一期工程投入运营。201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6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0万标准箱。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基本确立。

过去的五年,是城市面貌极大改观的五年。旧城改造力度加大,先后投入近8亿元实施平民冲、冰泉冲、石鼓冲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帮助近5000户居民搬离地质灾害高危地区。红岭新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已开工建设道路20条、全线贯通12条。南岸片区开发稳步推进,苍海项目开工建设。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积极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城乡清洁和“穿衣戴帽”工程,完成一批城市沿街立面和城市景观改造项目,城市风貌特色鲜明,城市环境生态宜居。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2.6%提高到46%,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五年。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行政管理机构新一轮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对外贸易稳步发展,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6.65亿美元,年均增长10.8%。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泛珠三角、泛北部湾等多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共引进项目1856个,实际到位资金458.5亿元。我市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成功举办了五届梧州国际宝石节、三届西江经济发展论坛,城市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高。

过去的五年,是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的五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054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之内,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2座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3%和100%。积极利用再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园区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江河水质达标率、省界界首江河断面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保持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8%,荣膺广西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组建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2个、企业技术中心1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公共检验能力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建设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检验中心4个。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梧州学院“申本”成功,普高教育质量位居全区前列,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通过评估验收,农村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险待遇大幅提高,各类保险的平均参保率达到90%。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建16个乡镇文化站、3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11家农家书屋。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积极推进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建设,骑楼城、石表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我市获得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步奖,蒙山县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坚持为民办实事,在就业、社会保障、“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累计投入资金164.5亿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27元,年均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4879元,年均增长13.8%,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8亿元,年均增长17.5%。实施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新增城镇就业10.8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8.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大力实施安居工程,改造农村危旧房5360户、城市棚户区3500户,建成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8754套,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3140套。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五年。积极开展“平安梧州”创建活动,强化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及时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组建了广西第一支综合应急专业救援队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战胜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干旱、严重洪涝和特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建成灾民新村18个,帮助11943户因灾倒房户住进新居。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立了广西第一支特巡警支队,建成“天网工程”,有效预防和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圆满完成“五五”普法任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稳定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连续五年被自治区授予“平安市”称号。

五年来,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事项不断精简压缩。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法制环境明显改善,机关绩效考评工作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力度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深入开展作风效能建设,建立了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政府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切实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商业贿赂和小金库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有效维护了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五年来,我们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以及政协提案,办结率保持100%,市政府被评为自治区政协提案承办先进单位。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推进,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军政军民更加团结。驻梧部队在支持地方建设、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工商、税务、金融、海关、检验检疫等中直、区直驻梧单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统计、供销、扶贫、水库移民、农机、广播电视、社会科学、市志、档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在银根从紧、地根从严、物价高企、煤电紧张等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继续保持了经济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1至8月,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0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7亿元,增长49.8%;财政收入47.5亿元,增长3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3.2亿元,增长3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960元,增长15%。

五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推动梧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领先;实现不了观念的超越,就实现不了发展的超越。只有思想上的大解放,才能推动梧州的大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只有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才能做到好中求快、稳中求进、危中求机、紧中求活,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坚持投资拉动。梧州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投资拉动仍是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坚定不移地抓投资上项目,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才能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坚持“三换”战略。只有科学审视市情,抢抓多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才能在开放合作中承接产业转移、聚集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振兴。坚持“三力”建设。只有不断强化执行力、协同力、创新力,才能在工作中做到贯彻有力、“干”字当头,互相支持、协同推进,用新观念、新思维、新视角、新举措,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坚持民生为重。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提高人民幸福感,才能形成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各位代表,回顾这浓墨重彩的五年,我们为梧州发生的巨大变化而骄傲,为全市人民创造的辉煌业绩而自豪!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群众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中直、区直驻梧单位,向驻梧部队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梧州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尚未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综合实力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尚未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支撑跨越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高;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我们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凝聚全市各族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要战略机遇,围绕实现富民强梧新跨越,加快对接珠三角,主动融入北部湾,夯实农业和交通基础,走好经济发展“三步棋”,唱响城市建设“三部曲”,着力打造“一带两地一枢纽一园区”,加快建设“两城市一基地”,使经济发展更好更快,城市发展更大更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更有尊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必须自我加压,奋力前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城市聚集力显著提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年均增长12% 以上;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超94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突破1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城市人口达1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

———枢纽地位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以西江航运干线、“一环七射三连线”高速公路网、“丰字型”铁路枢纽、梧州机场航空港及西气东输二线为骨架,水路、公路、铁路、空港和管道运输五位一体的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到2015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9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1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2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以上,按干线机场标准完成机场迁建。———开放层次显著提升。全面实施“东向”战略,努力把梧州建设成为粤桂合作的先行区、国家东西部融合发展的试验区、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西部大开发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建设初具规模。

———生态质量显著提升。加强生态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控制目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90%,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主要江河水质保持国家Ⅲ类标准以上,市区及各县(市)城区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保持100%。全市森林覆盖率高于7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步。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公共服务更加健全,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

我们相信,再经过五年的努力,一个经济日益发达、文化日益繁荣、社会日益和谐、生态日益文明、人民日益富裕的新梧州,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个更有实力、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新梧州,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

实现以上奋斗目标,今后五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做强产业

培育壮大工业产业。优先发展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陶瓷、机械制造、医药、食品和光电信息等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千亿元、百亿元产业园区,到2015年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园区建成千亿元产业园区,陶瓷产业园区、不锈钢产业园区和梧州工业园区建成300亿元产业园区,全市园区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到2015年核心区工业总产值达17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500亿元。加快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到2015年培育年产值达100亿元的企业1家以上,50至100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20至50亿元的企业10家,10至20亿元的企业20家,新增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500家,力争上市公司10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以掌上多媒体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引进10至20家品牌优质企业,努力建设区域性移动互联网终端产品制造基地。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法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年总产量达85万吨以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特色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重点推进西江经济带梧州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优先发展瘦肉型猪、三黄鸡、肉兔、网箱鱼、蜂蜜等特色养殖业,推进优质畜禽水产品养殖规模化,力争到2015年畜牧水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0%以上。发展壮大六堡茶、砂糖桔、中草药等特色优势种植业,努力形成规模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加快特色林业和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培育速丰林、高脂松等原料基地,加速形成以林浆纸(纤维)、林板、松香和天然香料香精为主的林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5个国家级、20个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力争年产值超5亿元龙头企业达3家以上。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166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西江经济区域服务业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物流业,积极引进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建设赤水港综合服务物流园区、红岭商贸物流园区和中恒医药、建材、农副产品、日用品4大商贸物流城,以及汽车、钢材、机电、纺织、零部件等30个专业市场。打造河东老城、红岭新区、南广铁路站前广场3个商业圈,建设科学文化艺术、珠宝饰品、滨江休闲饮食、骑楼民俗文化、新加坡印象等5条特色街区。加强“引金入梧”工作,争取引进股份制银行、农村商业银行5家以上,力争设立西江银行。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社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数字城市和物联网应用基地建设,构建适应西江经济区域快速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建设,重点打造“10+2”旅游项目,加快形成“一核四组团”旅游景区发展格局,到2015年实现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8亿元。

二、做牢基础

完善现代综合交通格局。建成南广铁路、贵梧高速公路、柳梧高速公路、市环城高速公路、西气东输二线梧州段,完成梧州机场迁建。建成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梧州港赤水圩作业区码头二期、紫金村码头、李家庄码头三期等一批水运基础设施。争取开工建设柳肇铁路梧州段、柳韶铁路蒙山段、荔浦经蒙山至玉林高速公路、梧州经封开至广佛肇高速公路,开展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桂江航道整治。做好洛湛铁路增建二线及电气化改造工程、梧信高速公路、贺州经蒙山至巴马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龙圩至潭东、三龙至津北等一批路网工程。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硬化路。加快城乡公共交通发展,改善市区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水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民生水利为重点,提升城乡防洪标准和防灾能力,全面加固城市堤防,建成长洲南北堤、下小河防洪排涝工程,开工建设塘源、高旺和三龙防洪堤。加强气象、水文监测设施建设,提高灾害监测技术水平。抓好9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全面完成72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60万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完成水利投资50亿元,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

强化能源支撑能力。增强电力供应保障能力,重点抓好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全面改造城乡电网,建设完善的现代化电网。建成旺村水利枢纽,推进小水电站建设。继续推进核电、火电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沼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天然气综合利用。

三、做大城市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建设红岭新区,重点推进红岭路网、三龙滨江大道、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西江三桥、中央商务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玫瑰湖景区等一批重大项目。整体开发南岸片区,建成西江四桥和主要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新城区雏形。加快建设苍海城市湿地生态区、八宝塘新城和长洲岛旅游休闲基地,开工建设国际游艇俱乐部和岭南亚太影视城等项目。全面展开市区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县域中心城镇建设,苍梧县建成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的城乡统筹示范城市,岑溪市建成桂东南副中心城市,藤县建成新兴工业化中等城市,蒙山建成桂东度假休闲精品小城市。培育发展建制镇、特色小城镇,推进城镇面貌改观“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传统文化突出、综合承载能力较强的重点镇。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推进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城市森林建设中期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绿网、水网、路网。建设一批具有岭南历史文化特质的主题公园、植物园、森林公园、花园街、花园式住宅小区,优化生态宜居环境。力争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绿地率达31%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以上。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建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和公用事业服务系统,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城乡清洁工程,确保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全域覆盖、保持常态。加强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形成良好的城市交通秩序。提高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和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水平,集中打造一批城市亮点和建筑精品,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市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四、做活机制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财政、透明财政和效率财政。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推进地方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全面完成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水、电、气等资源性价格和环境收费改革。

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对接珠三角,推动粤桂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快融入广佛肇城市圈,主动接受先进生产力辐射带动。融入北部湾,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与交流。加强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高水平办好梧州国际宝石节、西江经济发展论坛,进一步加强西江流域城市合作。加快培育出口基地,着力培植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出口龙头企业。加快保税仓和监管区的建设,争取设立梧州出口加工区。开工建设广西电子口岸物流服务平台梧州分平台。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拓国外市场,促进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到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3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依托梧州自身优势,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形成大配套,发展大产业。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区内50强和行业龙头,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力争在引进重大项目上有新突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文教卫体、环境保护等领域。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外商投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外商投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鼓励外商投资优势资源开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今后五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

五、做优生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循环经济园区和低碳经济园区试点。制定实施不同发展功能区产业准入标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加大循环经济投入,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立城市垃圾回收体系,科学布局和改造回收网点。逐步推行城市生活小区垃圾分拣,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处理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逐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设城市矿产基地。重点建设30万吨再生铜、30万吨再生铝、150万吨再生不锈钢、2万吨铝合金精密压铸件、20万吨无氧铜杆等项目,加快发展再生铜、再生铝、再生不锈钢、再生塑、再生棉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回收、拆解、加工、深加工、交易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到2015年循环经济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增加值300亿元以上。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开展企业节能低碳、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实行自动在线监控,确保达标率100%。加快完善工业园区污染治理设施,改造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成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完成市生活垃圾处理场西区填埋场封场,强化治污设施运行监控监管,实现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建成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全市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加强水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监管。建设市区饮用水取水和备用水源工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生态市县、生态镇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加快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加强资源开发类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管理,切实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进一步规范稀土开发与合理利用。实施“绿满梧州”工程,打造以沿西江、桂江为重点的绿色长廊。

六、做实民生

实施安居乐业工程。把改善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体的住房条件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实施“安居”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用3年时间,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100万平方米、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100万平方米,改造城乡危旧房、棚户区100万平方米。实施“乐业”工程,鼓励和促进全民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到2015年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到2015年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健全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体系。

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实施第五轮科技创新计划,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量明显增加。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优化城乡教育布局,扎实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普高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激励和评价机制,认真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形成三级医院2个半小时、二级医院1个半小时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分钟服务圈,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水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繁荣粤剧、牛娘戏等地方剧种。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国家安全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抓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培育发展行业商(协)会、同业公会。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老龄事业和慈善事业。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保密、档案、法制、人防、地方志等工作。

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加大政府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深入开展“平安梧州”创建活动,构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全面实施警务机制改革,突出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维稳工作,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前移社会矛盾化解关口。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妥善应对群体事件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实施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千方百计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

各位代表!实现富民强梧新跨越,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自身的积极作为。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科学配置政府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实现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和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善于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二是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深化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严格执行“三项制度”。完善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政风行风热线和政府网站建设,营造高效运转的政务环境。三是要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不断完善执法监督约束机制。继续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健全社情民意反馈机制,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三公”经费管理,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不断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积极稳妥推进预算公开,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加强对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产资源开发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坚决查处腐败案件,树立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我们一定勤勉尽责,以勤政造福于民,以优政服务于民,以廉政取信于民。

篇6: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3月17日在嵊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代市长 阮建尧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2010年政府主要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工作主线,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27亿元,是2005年的1.74倍,年均增长11.7%,人均达到5500美元。财政总收入24.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1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08和2.29倍,年均分别增长15.8%和18%。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达9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372.96亿元,是2005年的2.49倍。进出口总额14.0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2.47亿美元,是2005年的2.69倍。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0.3︰53.5︰36.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0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达到332亿元,是2005年的2.42倍。被列入首批省级集群产业(领带)转型升级示范区,被命名为中国真丝之都、中国电声零件之都、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和中国真丝产品流行趋势发布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创建成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市)、外向型农业先进县(市)和联合国先进绿色产业示范区。第三产业长足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2.81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6.56亿元。完成南山、前岩、剡源、辽湾水库国家级除险加固工程和嵊新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上俞、长诏水库引水工程及清风水利枢纽工程,城市供水得到基本保障。500kv苍岩和220kv嵊东等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累计新增变电容量2092万千伏,供电能力得到提升。甬金高速嵊州段、104国道嵊州段1-6标段、双塔大桥、嵊新大道连接线等一批路网工程相继完工,通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达到100%,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796和11405元,是2005年的1.74和1.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和绍兴市平均水平,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51.3%。五年累计新增汽车21576辆,每万人拥有547辆。累计新建商品房面积163.49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到36.77和82.32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9.02亿元,是2005年的2.26倍。有线电视和电话实现“村村通”。创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和农村电气化示范县(市)。

——社会保障日益增强。社会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发放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养老补贴。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全部免除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资助制度,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千人拥有执业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提高30.8%和15.2%。先后被评为浙江文化名城、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城市,通过省教育强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复评。

回顾“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工业强市,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发展领带服装、机械电机和电器厨具三大产业集群,三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的81.1%。实施“扶大扶强”战略,出台“30强30优”、“一厂一策”等扶持政策,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261.64亿元。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53亿元,入区企业达到375家。推进工业功能区和个私集聚区建设,新建个私集聚区253个。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累计实到外资38846万美元,利用市外境内资金50亿元,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4只。推动建筑业加快发展,2010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23.13亿元,成为全国建筑节能示范城市。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建成库容3.3万吨的现代化粮库。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超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家,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561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6个、农产品外拓基地164.6万亩。农产品自营出口额达到8655万美元,是2005年的1.92倍。大力发展茶叶、香榧、花木、果蔬、长毛兔等特色产业,创建成为茶叶、花卉、蔬菜等浙江省特色优势产业单项强县(市),越乡龙井入选浙江省十大名茶,成为中国花木之乡、果蔬之乡和桃形李之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3.2%,旅游业投资超5亿元,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完成46家城乡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受益人口超过50万。江滨市场通过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验收,城北菜市场恢复营业。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扎实推进,财政补贴资金达2963.6万元。建成温泉旅游度假区一期、中国茶叶城一期和国商购物广场等商贸旅游业项目,世贸酒店、领带城物流中心等服务业项目取得突破。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邮政、电信、烟草、供销、物流运输等行业健康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发展空间,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五年累计交付工业用地9710亩,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得到加强。重视市场开拓,实施“电子商务三年行动计划”,构建阿里巴巴嵊州集群产业商务频道,组建国内直销门店600多家。实施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4个、浙江省名牌产品16只,嵊州领带成为首批省级区域名牌,成为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市)。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建成市科创中心,中科院、浙江大学等10家高校院所在我市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2家,财政对科技直接投入累计达2.9亿元。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成天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盘活国有资产,31家企业成功改制,发行7年期12亿元企业债券。推进金融创新,新增商业银行4家,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03.84和225.09亿元,是2005年的2.53和2.69倍。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担保制度,有效处置了一批经营风险企业。建立完善政务协同、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于一体的行政审批模式,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发挥协会作用,行业管理、协调、服务职能进一步增强。推进节能减排,曹娥江嵊州段污染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创建成为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9.65%和20.9%,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全省前列。

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强化规划龙头作用,编制完成市域总体规划、城南控制性详规和开发区整合提升规划,中心镇建设规划和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工作扎实推进。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建设,城南新区“三纵三横”路网基本形成,卧龙绿都、米兰阳光、金湾国际等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建成长安桥、国税大楼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市山路、长春路等地段拆迁改造,配套功能进一步增强。实施城区江堤美化,完成鹿山森林公园一期改造,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建设“数字城管”,落实环卫长效保洁机制,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扩权强镇”战略,建立中心镇建设发展项目库,城市管理职能加快向中心镇延伸。重视新农村建设,建成各级小康示范村118个,村庄环境整治率超过80%,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深入推进“强塘固房”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完成56座病险水库和600多座山塘的除险加固工作。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了23.4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坚持执政为民,推动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工程、职业教育振兴计划和学前教育创优工程扎实推进。建成市职业教育中心、公共实训基地和剡湖街道中心学校,创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12个。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成市游泳健身中心,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创建省体育强乡镇(街道)5个,所有乡镇(街道)创建成为省小康型老年体育乡镇(街道)。完善城乡医疗条件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工程,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参合率达到95%以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优生促进工程扎实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繁荣发展越乡文化,小黄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重大文化活动取得积极影响。实施振兴越剧六大工程,嵊籍企业家宋卫平捐资1.65亿港元建设的新越剧艺校落成开学,并成为中国戏曲学院越剧教育实践基地和生源基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显著,省级以上文保单位达到13个,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级以上名录。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被命名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之乡和中国根艺之乡。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创建绍兴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单位)47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加强。强化就业保障,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万多人。完善“大社保”体系,“五费合征”工作扎实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达到42.6个月。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城市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廉租住房实现应保尽保。健全综治网络,普法教育、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工作深入开展。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共募集慈善款2230.2万元。加强社区建设管理,社区自我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十小”行业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山海协作”深入推进,提前完成四川省青川县苏河乡灾后援建任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有新进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有新加强,人防、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双拥、气象、市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坚持依法治市,推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加强。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政务情况,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的建议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开展“破解难题、优化环境”百日攻坚活动,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实施行政首长问责制和规划、土地集体会审制,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强化财政管理和审计监督,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推进“平安嵊州”建设,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整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信访维稳和应急管理,维护了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市政府按照市委确定的总体思路,致力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统筹部署和协调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7.7%和2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1%,人口自然增长率-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2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6.23%和11.97%。

一是平台拓展实现突破。紧紧抓住省、市加强“大平台”建设的契机,把加快平台建设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来抓,新增黄泽、西白山现代农业综合区、嵊州高新技术园区和嵊州温泉旅游度假区等省级平台,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二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5.11亿元,同比增长16.3%,30只重点技改项目和45只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利用外资取得重大突破,总投资36亿元的雅戈尔新兴产业科技园落户嵊州,意大利爱丽卡集团投资5500万美元与普田电器成功联姻。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308万美元,增长25.6%。

三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领带服装、机械电机和电器厨具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分别增长30.8%、45.9%和32.6%。领带服装产业在原料物流、设计研发、装备改造等环节取得突破,全年外拓真丝原料基地98万亩,成功实施领带产业两次集体提价,提升了市场话语权。举办第三届中国(嵊州)电机展览会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实施领带国家标准,起草制订集成灶联盟标准,行业地位不断提升。

四是社会事业不断推进。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闭幕式暨第十一届越剧领带节,全面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完善市区学校规划布局,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小学校舍安全和校园安保工程扎实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加强生态市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嵊新污水处理厂和北京首创公司增资扩股合作成功。扎实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全面启动。

五是发展保障更加有力。积极开展劳务合作,与云南省5县(市)签署了长期劳务协作关系,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问题。进一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实施新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强化要素保障,全年实现供地4627亩。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平安创建取得积极成效,安全生产事故三项指标连续第八年实现零增长。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嵊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为嵊州发展作出无私奉献的驻嵊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嵊州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嵊州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质量和效益偏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中心镇竞争力和带动力不强;环境保护面临较大压力,违法占地、违章建设整治任务十分艰巨;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公共安全隐患还比较突出,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还需不断完善;少数部门公务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不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对上述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切实加以解决。也真诚希望各位代表和其他人士一如既往地支持政府工作,共同推进嵊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嵊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并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下面,我就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纲要(草案)》按照市委《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强市、和谐惠民”为工作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创业创新为动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切实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联接浙江四大都市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富有现代集群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城市、浙东山水园林宜居型的文化旅游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

《纲要(草案)》根据市委《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个新”的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1万美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争取翻一番,区域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

——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明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开放型经济达到新的水平,以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5%以上。

——城乡发展达到新水平。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市域空间结构更趋合理,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的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60%。

——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改善,劳动者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和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争取达到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争取达到2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1%以上。

——文化旅游实现新繁荣。传统文化优势得到更好发挥,文化的时代性、多样性和大众性更加突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更加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越乡文化的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生态建设呈现新格局。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三)“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措施,主要是十个方面:

一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一产调优提效、二产调大提质、三产调活提速”的要求,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二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促进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做大做美中心城市、培大育强中心镇、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思路,不断优化城乡生产力、人口和空间布局,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深化“三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按照“结构优化、效益综合、空间均衡”的要求,努力构筑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网,完善安全可靠的能源网,健全调控有力的水利设施网,建设日益完善的高速信息网。

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态立市之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民心工程。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五是加强民生保障与社会建设。加强民生保障与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激发发展活力的根本所在。促进创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努力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六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是建设文化旅游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目标,深入发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

八是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改革是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的动力之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以推进。着力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努力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九是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是促进我市融合发展、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市场贸易结构,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加快提升区域可持续竞争力。

十是保障规划纲要实施。建立发展规划编制体系,制定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健全规划考核监督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和衷共济,务实进取,奋发有为。我们坚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三、2011年政府工作主要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以上;自营出口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工业经济赶超发展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拓展发展平台,加大技改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致力拓展平台。完善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协调管理机制,推进开发区浦口新材料产业园区和雅戈尔新兴产业科技园建设,实施厨具园区项目,保障产业发展需求。完成雅戈尔大道建设,动建经济开发区三塘片基础设施和城东科技新城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商住项目建设,完善开发区配套功能。启动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同步推进征地拆迁和招商引资工作。统筹工业功能区建设,强化用地保障,推动企业集聚发展。

致力优化结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运用信息化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三大主导产业,细化分工,延伸产业链。全面完成45只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摸排启动新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加强领带产业省级集群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做高做精领带服饰,做大做强家纺服装,争创国家级示范区,提升中国真丝之都的影响力。推进机械电机和电器厨具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继续培育区域名牌,鼓励企业收购和创建知名品牌,加快从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新兴产业培育专项扶持资金,制订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鼓励企业实施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重点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加快节能电机、地源热泵和硅藻土的开发利用,确保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达到工业总投资的30%以上。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力争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5%。

致力扩张规模。完善新一轮工业经济发展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做强主业,推动龙头企业倍增发展,加速中小企业孵化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壮大亿元企业群体。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启动亿元以上项目50只,5亿元以上项目8只,10亿元以上项目3只,工业性投资增长15%以上。发挥集群优势,强化协会作用,引导企业抱团发展。深化“走访企业、破解难题”工作机制,推动企业发展提升。完善银企互动合作机制,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创新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力争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加强企业文化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营造开放竞争、勇争一流的发展氛围。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着力建设美丽乡村。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42.9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16.9万吨以上,粮食储备在3.6万吨以上,确保粮食稳定。加强城郊型蔬菜基地建设,保证“菜篮子”有效供给。加快黄泽和西白山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适时启动中、北部两个农业综合园区以及特色农业精品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丰潭、坂头水库除险加固,治理病险小型水库7座、山塘40座。大力兴修农田水利,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强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完成开发造地5000亩,土地整理4000亩,新增耕地500亩。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稳步推进布局调整,推动茶叶、花木、畜禽、果蔬、香榧、竹笋等主导产业提效升级。推进“强龙兴农”工程,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设施栽培技术和作业机械,注重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拓展农业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品牌培育为重点,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提升知名度。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加快中心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突出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农村新社区改造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鼓励实施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积极开展集聚点建设试点。深入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扩面,着力提高农村净化美化水平。

(三)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完善服务业平台功能,优化结构,丰富业态,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做强文化旅游业。突出越剧、温泉主题,制定实施文化旅游城市规划,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整体发展。加快推进浙江嵊州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发崇仁古镇、施家岙等历史村镇旅游线路。建立有利于度假区建设的管理运作体制,探索旅游业发展长效机制。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办好文化旅游节会,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支持景区创A和饭店创星。扶持发展休闲农家乐,壮大乡村特色旅游。

培育商贸流通业。以商业、商务、市场为重点,扶持发展商贸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网点布局,改善消费环境,加快鹿山路商贸步行街建设前期工作。以品牌酒店和大型超市建设为重点,繁荣发展城南核心区商贸流通业,打造新兴商业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消费市场和汽车4S店等新兴业态,建设嵊州会展中心、五金机电城和城南汽车城,动建城南新区国贸商城。推进供销工作改革发展,完善农村消费市场,开展农资、再生资源回收、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收购等“新网工程”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和谐繁荣。

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加快推进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领带服饰家纺城、厨具电器城和真丝原辅料市场为重点,扶持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研发、金融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动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力争创建成为省级园区。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引进新的商业银行,保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加快引进创投公司,申办新的小额贷款公司。落实国家房地产有关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要求,优化规划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管理,提升形象品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日供水12万吨水厂改造及配套管线、市区城北入城口改造、中心消防站、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7标段和罗柱岙至小砩公路改建工程。实施新人民医院、中国越剧博物馆等公共服务项目,动建绍兴检验检疫局嵊新办事处、南马路桥和曹娥江三界大桥及接线工程。加快甬金高速黄泽互通至上三高速禹溪互通接线、上三高速互通(黄泥桥)至甬金高速甘霖互通(蛟镇)接线、甬金高速嵊州出口及配套设施、公交客运中心、黄泽江整治、鹿山森林公园二期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市域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衔接。完成城隍山、城西新区等区块控制性详规,编制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案等。加快城南新区建设,完成三江B区配套路渠工程,推进城南核心区配套道路建设项目、企业总部和嵊新连接线东侧绿化景观工程,启动彭山台地规划利用工作。推进“扩权强镇”,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中心镇自我建设,促进甘霖、黄泽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崇仁、长乐、三界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次中心。扶持引导其他集镇差异化发展,培育专业特色镇和综合小城镇。大力发展税源经济,强化山区乡镇财政保障。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集中力量推进河道、市容、违法建设和交通“四大整治”,提升城区整体形象。实施绍兴市“清水工程”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河道监管,改善全市水环境。强化市容监管,加快“数字城管”建设,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巩固创卫成果,编制主要街区建筑物立面控制规划,加大城郊接合部、背街小巷环境和户外广告整治力度,科学引导流动摊贩和自产自销农户规范经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探索建立城市保洁长效机制。强化综合执法,加大对违法用地、违章建设和非法建坟的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打击各类违法建设行为。强化市区交通管理,加强对电瓶车违章、非法载客车辆的整治力度,优化交通秩序。完善交通设施,增配停车场点,逐步缓解“停车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奖励约束政策,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力度,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快镇级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动建城南污水收集泵站,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达标率。全面实施环境整治,完成新中港热电厂脱硫改造,深入整治造纸、电镀、印染等重点污染行业,强化曹娥江嵊州段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曹娥江整治一期工程。加强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强化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测监控。有效控制建筑施工、娱乐餐饮业污染,加强市区噪音污染整治。抓好北大门绿色通道、生态阔叶林发展、生物防火林带等工程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五)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牢固树立开放融合和合作共赢理念,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强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招商选资。坚持内外并举、三次产业并重,深入开展“招商选资年”活动,争取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利用市外境内资金20亿元。拓展招商领域,发展回归经济,突出重大项目、新兴产业和回归项目招商,重点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和新兴产业园区项目引进。健全重点招商项目督查协调机制,营造亲商、安商良好环境。

提升开放水平。优化外贸结构,鼓励高新科技产品、优势农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创新参展模式,提高参展效率。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针对浙江省四大都市区和三大产业带,积极开展各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接活动,推动全面融合发展。

强化创新能力。以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创建城市“二城并创”为抓手,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重点推进硅藻土研究与开发、领带服装业共性技术攻关、机电一体化研究和电器厨具集成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以中科院北京技术转移中心嵊州分中心和省级孵化中心为重点的城东科技新城建设,办好第四届中国(嵊州)电机展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深入实施人才战略,重视创新型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完善紧缺型、创新型等各类人才扶持政策,加大选拔培养引进力度。

深化体制改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创新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完善财政分成体制。健全街道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街道在城市管理等方面职能。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实施政府性投资项目代建模式。继续抓好金融支农等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对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深化网上审批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机制改革。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宗旨,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嵊州中学体制转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加快城南幼儿园和城西小学建设,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饮用水改造工程。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学水平。深化协作办学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竞技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备战绍兴市八运会,举办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繁荣发展越乡文化,推进越剧事业振兴六大工程,加快越剧艺校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文化惠民活动,办好第十二届嵊州·中国领带越剧节。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卫技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人口工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做好妇女儿童、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气象、档案等工作。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市公共实训基地和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规范用工管理,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保障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实施低保扩面工程,加大弱势群体救助力度,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机制。推广社会化养老模式,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居家养老配套服务机构。强化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优化残疾人生存环境。加快发展社会慈善和红十字事业。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弘扬社会正气,深化基层基础,深入开展严打专项行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平安嵊州”。引导群众合理合法反映诉求,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提高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强化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烟草专卖监管,深入开展“十小”行业示范创建。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和人民武装工作。

着力办好惠民实事。根据需要和可能,今年政府将着力办好以下惠民实事。就业用工方面: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000人;开展劳务合作,引进劳动力5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住房保障方面: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6000户,其中危旧房改造300户;推进地质灾害避险和高山移民搬迁,异地安置搬迁农户120户。道路交通方面:推进公交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网络;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乡村道交通钢质波形护栏121公里。社会保障方面:加快社会保障卡建设,实现基本医疗省、绍兴市异地刷卡就医;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0%以上。教育文化方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贫困家庭幼儿入园资助制度,完善普高学生助学制度;加快城乡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完善提升农家书社,建成灯光篮球场20个;规划建设甘霖镇中心幼儿园,改建新建中心村幼儿园10所;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市区确保95%,全市达到35%。医疗卫生方面: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异地新建甘霖中心卫生院和浦口街道卫生院(开发区医院);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构建“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水利电力方面:建设清水河道40公里,实施城市建成区范围内防洪堤环境整治工程,完成9公里城防堤堤顶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实施黄泽镇农村饮用水工程等,改善6.8万人饮用水条件;完善农田灌溉面积8000亩;投资1.8亿元,完成110kv长乐输变电和农网升级改造等工程。市场建设方面:继续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市场网络,提升经营水平;健全流通网络,深入推进放心店建设。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全面推进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大兴学习之风,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和坚定性,树立全球眼光,强化战略思维,在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平台上谋发展、争先进。着力推进理念和机制创新,坚持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解决矛盾和问题。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先进做法,不断拓展创先争优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法治型政府建设。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考评制度,加强行政争议排查、调处、预防工作,促进行政执法主体的有效落实。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健全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实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估。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主动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政府新闻发言人和统计公布等制度,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兴实干之风,推动各级干部安心履职、静心工作,不断增强开拓进取、攻坚破难的能力,狠抓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认真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督查督办、效能监察、绩效考评机制,提升办事效率和质量。推动服务转型,构建有序高效的联动协调和服务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审批效能。按照“有错问责,无为也要问责”的要求,健全问责体系,提高执行能力,确保政令畅通。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进文风会风,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谋大事、促发展、抓落实,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清廉型政府建设。大力倡导节俭之风,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源头治理工作,加大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健全重点领域反腐倡廉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对财政资金、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和监察,严格执行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审计制。从严查处腐败行为,坚决纠正不正之风,树立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

上一篇:澳大利亚留学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介绍下一篇:进沪就业评分办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