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破难攻坚全力加快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

2024-04-28

只争朝夕破难攻坚全力加快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共2篇)

篇1:只争朝夕破难攻坚全力加快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

只争朝夕破难攻坚全力加快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

——在市委五届七次全会上的报告(2010年9月19日)李 嘉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粤北山区工作会议和粤北地区(梅州市)现场会精神,审议《关于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动员全市干部群众认清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明确新目标,落实新举措,全力加快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努力开创“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讲几点意见。

一、抢抓发展机遇,切实增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为突破口,以建设广东“三名城一基地”为目标定位,积极探索从“四个梅州”到“绿色崛起”的山区科学发展新路,全市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蓄势待发的态势初步形成。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们积极应对煤炭行业退出、金融危机冲击、落后产能淘汰、洪涝灾害影响、卷烟税率政策调整等困难和挑战,全市经济实现节节攀升。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自地改市20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全市生产总 值、外贸出口总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东山教育基地、中国客家博物馆等一大批文教重点项目建成使用,获准设立全国第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交通、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文化、平安传统优势继续领先全省。三是重点民生持续改善。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乡水利建设等走在全省前列,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推进。四是绿色崛起理念深入人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干部群众和广大企业的共同追求,在良好生态环境中发展生产、幸福生活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得到了市内市外的充分认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全省山区科学发展的共同要求。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全符合生态发展区的实际,完全符合梅州人民的愿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道路。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梅州欠发达的市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于奋起直追、加快发展的爬坡越坎阶段,转型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发展速度和质量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干部对绿色崛起、科学发展思想准备不足。一些同志对绿色崛起的科学内涵理解不够到位,甚至把绿色和崛起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是一对矛盾,要崛起就很难保证绿色,要绿色就很难实现崛起;一些同志认为梅州发展经济条件不足,花再大的努力,梅州也很 难赶上全省的发展步伐,“绿色”容易,但“崛起”困难;一些同志不善谋大发展,有思想固化、观念保守的问题,有知识老化、能力不强的问题,有精神不振、不在状态的问题,有作风不实、干劲不足的问题,不敢谋划大思路,不敢出手大举措。二是经济实力有待加强。2009年全市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1.3%,在山区五市中位居第三,人均GDP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三成,特别是县域经济实力薄弱,除梅县外,7个县(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都在3亿元以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竞争力较弱,工业产业集聚度低,新产业发展和新项目储备不足,缺乏带动力强的大型企业和龙头项目。三是城镇化进程偏慢。城市化率46.2%,分别低于全国、全省0.4和17.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相当繁重。四是资源约束增大。土地、资金、人才等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8月下旬我们到河源、惠州、清远、韶关、增城等五市学习考察,他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强劲势头,让我们耳目一新、深受震撼,非常强烈地感到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使命感、机遇感、责任感扑面而来。几年前他们发展“三高”农业、文化教育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来梅州学习考察,如今在很多方面超越了我们,我们有发展,他们走得更快。面对你追我赶、竞相迸发的紧迫形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再不急起直追、奋力崛起,如果我们抓不准、抓得不及时,就会错失重大良机,梅州就可能被边缘化、末位化,就可能影响广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大局。

梅州必须大发展、快崛起,这是形势所迫、群众期盼,也是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今年初,汪洋书记在粤北地区(梅州市)现场会上明确指出,经济崛起是“绿色崛起”的核心和决定性因素,是梅州实现绿色崛起的薄弱环节。没有经济崛起,绿色崛起就缺乏支撑。希望梅州总结成功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提高“双转移”水平,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壮大,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 “升档、加油、提速”。因此,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是大步追赶周边、迅速摆脱落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所在、重点所在、攻坚所在。梅州在绿色崛起中如果不能以更快的速度缩小与珠三角地区,至少是全省的发展差距,而是继续拉开差距,绿色的经济崛起将陷入既脱离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又背离群众意愿,面临全面失败的尴尬局面。只有把方向、质量和速度统一起来,方能显示绿色的经济崛起的优势。

绿色发展之箭已经离弦,梅州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舍此无以向五百万梅州人民交待,无以向省委、省政府交待。因此,不管什么时候,不论有什么风吹雨打,我们必须始终咬住绿色的经济崛起不放松,长期坚持,铆足干劲,扎实推进。

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梅州面临非常难得的重大机遇。这不仅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而且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首先,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孕育着重大突破,全球产业与技术转移势不可挡。特别是梅州拥有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300多万,不少在商界、政界、科技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只要我们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完全可能承接高端产业,赢得未来发展。其次,随着国家进一步推动中部崛起、海峡西岸经济区开 放开发,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市作为珠三角、海西区和中部地区的连结要塞,战略通道作用必将日益凸显,发展空间必将日益扩展,这将使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左右逢源、同享三大经济圈的好处。第三,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山区发展,先后作出了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扶贫开发“双到”、建设文化强省等一系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产业规划布局、重点项目投资、土地利用指标、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倾斜支持山区加快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我们可以借助其经济实力和产业优势,加快建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示范园,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梅州拥有不可多得的良好条件。从环境上看,梅州作为广东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文化厚重、社会平安,具有大部分先发地区无可比拟的环境优势,具备发展高端绿色现代产业的良好条件和基础。从区位上看,随着梅县机场扩建,出省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相继开通,交通基础设施等瓶颈突破,梅州将加快成为吸引珠三角和海西区投资的热点地区。特别是广东三大干线机场之一的揭阳潮汕国际机场明年将建成开通,将大辐提升粤东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和投资吸引力,进一步拓宽梅州通往世界的空中桥梁,进一步缩短梅州与世界各大城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提升梅州作为客属地区的中心地位。从资源上看,梅州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石灰石、稀土、瓷土等资源的潜在价值4000多亿元,同时又是全省重要 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和发展高端产业,潜力巨大。从载体上看,我们有2个产业转移园和5个经济开发区,特别是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规划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可以成为发展我市绿色现代产业的主阵地。从劳动力资源上看,我市不仅数量多,而且整体素质较高,可以为发展绿色现代产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总之,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机遇难得,条件具备,前景可期。我们赶上了一个大发展时代,赶上了广东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也赶上了梅州加快绿色崛起的最好时期。全市上下务必树立只争朝夕、奋力争先、破难攻坚的精神状态和雄心壮志,以更加主动的姿态,以更加实干的作风,以更加创新的举措,推动梅州经济社会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走出一条在青山绿水中异军突起、跨越发展的新路。

二、明确目标任务,着力抓好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关键环节

绿色的经济崛起关键是能否在坚持绿色发展方向的同时,加快经济提速,进入发展快车道,实现经济全面起飞和社会全面进步。绿色的经济崛起主要体现在“大、快、新、特”四个方面:所谓“大”,就是主动对接国际国内的大资本、大项目、大企业、大市场和大品牌,做大产业规模,做大经济总量。所谓“快”,就是做到项目快推进、措施快落实、目标快完成,以更快的速度实现后发快进、迅速崛起。所谓“新”,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亮点,拓展新空间,走出一条梅州科学发展新路。所谓“特”,就是充分发挥梅州独特的区位、生态、人文等优势,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梅州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新要求、新部署,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双转移”、扶贫开发“双到”和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为契机,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力抓好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造以新型特色工业、旅游先锋产业、绿色现代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和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的主体产业群,构建具有梅州特色的生态型、循环型、低碳型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的新跨越,争当广东山区科学发展先行市。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我们力争用5到10年的时间,把梅州打造成为广东重要的绿色现代产业基地,实现“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发展目标。到2013年,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市生产总值达860亿元,年均增长13% 以上,人均GDP达19300元,年均增长12% 以上,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县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形成新型特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 以上,人均GDP突破26400元,年均增长14% 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到2020年,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人均GDP突破5万元,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突出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大调整。绿色的经济崛起是一种高端发展模式,离不开高端的产业体系作为支撑。我市现有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发展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及早主动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端的产业体系,才能形成绿色的经济崛起的核心竞争力。

1、加快推进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建设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不是另起炉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其重要内容。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使之“脱胎换骨”,我市经济竞争力才能跃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烟草、电力、建材、矿业、陶瓷、酿酒等传统产业,还将是梅州的经济支柱。如果我们不加快改造提升,就会永远处在经济链条的下端,难于形成强大的竞争力。要以实施省市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为契机,实施改造提升、技术创新、名牌带动的“绿色转型”战略,力争到2015年,有3至4个产业产值超百亿元。要充分利用国家“上大压小”产业政策,推动电力、水泥等产业上好项目、大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不断优化结构,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清洁电力、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切实强化节能降耗,加大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促进能源综合利用,严格控制“三废”排放,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紧紧依托现有骨干企业特别是7家上市公司,充分发挥他们在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优化资源配臵,推动产业升级。

2、全力推动战略产业集聚发展。战略产业是未来我市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希望所在。当前,各地都把加快转型、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作为面向未来的首选之举。随着交通网络和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变平了、变小了,所有地区发展新兴产业都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山区同样可以实现反梯度承接产业转移,同样可以弯道超车,同样可以创造发展奇迹。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建成,空港经济区的高端产业集聚效应必将凸显,包括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航空产业等在内的产业集群也将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运用战略眼光,树立开放思维,捕捉前沿信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建立“官、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我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以高端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声器材和通信设备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环保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要进一步细化规划,筛选确定100个优强项目和100家成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要依托产业园区的“洼地”效应,推动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物流向战略产业高度集聚,促使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完整、集聚效应明显”的发展格局。通过加快战略产业的发展,解决现有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高端化。

3、做旺做特旅游先锋产业。梅州作为欠发达的地方,作为需要加快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地方,把旅游业作为先锋产业去培育发展,这是梅州提高开放程度、打造世界客都,把文化、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需要。梅州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旅游消费空间具有很大潜力。梅州没有名山大川,需要把客家地区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整合起来,与周边城市、与世界客属地区的资源聚合起来,与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大策划、大规划、大整合、大品牌、大合作、大推介、大投入、大服务,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林业、地产、饮食和医疗保健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打响客家文化之旅、度假休闲之旅、保健养生之旅、红色文化之旅,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绿色健康度假城。要深化省市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合作,打破旅游行政界限,加强与周边相邻地区的合作,共享品牌、共享市场,建设“梅赣龙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圈”和“梅潮山海文化生态旅游圈”。要着力打造一批集客家古村落、客家文化、秀美生态、精致农业于一体的经典景区,新上一批国家级4A、5A 景区。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休闲观光绿道,不断完善自驾车旅游景点设施,打造若干精品线路。要加强宣传营销,重点打造面向全球客家人、港澳台、珠三角、海西区和潮汕地区的旅游目的地。推进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与客家文化、现代农业、生态林业、绿色工业等相关规划的对接,打造成我市旅游业的龙头和品牌。进一步擦亮国际山歌文化节、金柚节、脐橙节、自驾游等品牌,精心办好梅州首届国际媒体摄影大展,实现“一年一节庆、一季一活动、一县一品牌”。加快丰顺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打造温泉度假城。充分依托雁南飞、雁鸣湖、叶剑英纪念园、客天下旅游产业园、阴那山等重点景区,加快打造著名的休闲度假区。

4、大力发展绿色现代农业。农业一直是梅州的比较优势,是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基础性、保障性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始终不能放松。梅州有不可多得的良好生态环境,有农业开发“东学梅州”的坚实产业基础,有迅速增长的高端消费市场空间,发展高端现代农业大有可为。要按照特色农业、绿色农业、高质农业、旅游农业的思路,加快建设水 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八大特色种养基地。着力抓好金柚、油茶、脐橙等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重视培育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梅州农业大品牌。加强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对接,提高梅州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建设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高端植物油及优质名茶、优质安全果蔬、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加工供应中心和若干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要注重科技兴农,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推广良种良法,抓好农地整治改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要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出台鼓励台湾农民来梅创业的政策措施,办好每年一次的梅台农业合作交流会,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要注重组织和制度创新,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按照“精致农业”的理念,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休闲、体验等功能,打造一批集物质生产、绿色消费、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旅游景点景区,成为城里人“乐农事、住农家、吃农饭”的休闲乐园。

5、积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具有低碳、科技含量高和成长性强的特点,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推动作用。要依托“世界客都”这一系统性的文化资源,坚持大精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将客家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把梅州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产业城”。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形成以梅城为龙头,各县(市)优势互补、深度合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中国 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中国客家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馆工作,保护开发客家围龙屋、客家古村落和客家山歌、汉乐、汉剧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办好“国际山歌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推动文化与旅游、商业融合,发展文化会展业。以客家文化创意为核心,承接发达地区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转移,加快规划建设文化创意园区,推进麓湖山文化产业园、林风眠艺术园、千佛塔文化旅游区等园区建设。积极开发传媒出版、动漫游戏、影视制作、音乐创作、广告设计和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2至3家有客家特色、竞争力强的文化骨干企业。盘活客家文化特色资源,拍摄一批反映客家题材的影视大作品,打造提升《客家意象》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叫好又叫座的客家文艺精品,建设以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市山歌剧团、广东汉剧院为主体的创作演出基地,加快建设电影院线等文化网络,推进客家文化有形化、市场化,发展客家文化休闲娱乐业。健全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培育文化中介行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把文化产业建成支柱产业。实施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加快建设国家级足球训练基地,举办“李惠堂杯”等一批高水平体育赛事,培育发展以足球为重点的体育产业。

6、做强做活商贸物流业。商贸物流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贸物流业作支撑,梅州的物流成本难以降低,企业竞争力就难以增强,招商引资就没有吸引力。目前,我市总体物流成本还比较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招商引资。随着出省高速公路网、揭阳潮汕国际机场以及快速铁路网等立体交通网络和区域性交通 枢纽的建成,我市商贸物流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大力发展航空指向型的物流业、商务会展等高端临空现代服务业,加紧规划建设机场远程货站。要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精心策划物流产业,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培育大型商贸连锁经营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推进钢铁、原燃材料、服装、农副产品等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整合提高物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配臵能力,将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入物流业,推进物流中转的无缝连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辐射粤闽赣的“梅赣龙特色农产品物流圈”、原燃材料集散基地和工业物流中心,提升梅州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同时,要加大对梅州金融机构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搭建新的金融服务平台。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市,在建设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城市基础设施、绿色产业体系和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民生改善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充分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努力扩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化农信社改革,尽快组建农商行,更好地服务农村基层。引入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基金、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加快设立村镇银行和信用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二)突出选优择强,推动项目大招商。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招商引资是重中之重。招商引资能不能突破,关系着我市战略产业能不能做大、发展方式能不能转变、绿色现代产业体系能不能尽快建成。总的来看,我市在招商引资方面作了很大努力,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 不少,但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不理想、不平衡,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整体效果还不够明显。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理念,完善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有选择性地招大商、引大资。要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注重项目策划,加大专业招商、专题招商、产业招商的力度,特别是突出产业集群招商。选择招商引资对象,不仅要以资金额大小为标准,更要以是否具有产业带动能力、能否延长产链条为选择标准,引进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 “种子企业”,鼓励跨区域“群体投资”产业转移方式,瞄准国际国内的大市场“择商选资”,主动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直接转移,总部经济的全面转移和“腾笼换鸟”式的产业链整体搬迁,变承接企业为承接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市外出乡贤、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众多的优势,大力实施 “回归工程”。要加强与大企业的对接,力争引进一批央企、大型国企、行业龙头企业、世界和中国500强等规模实力型企业。要加强与省直部门的合作,依托他们的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扩宽领域,深化共建。各县(市、区)也要突出产业特色,突出“一县一业”,积极引进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效益好的企业,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土地利用率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绩优型、科技型项目,不断集聚提升壮大主导产业。

(三)突出扩容提档,推动园区大开发。产业园区是我市战略产业聚集的最重要平台,也是我们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实现“提档进位”最关键的增长极。要全力推动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大开发、大提速、大见效。按照“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目标定位,统筹规划推进园区 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和发展,尽快出台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的政策意见。围绕以汽车零配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打造产业集聚强、辐射带动能力强、发展效益好、运行模式新的高效园区。要着力抓好物流、文化、教育、住房、医疗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快园区开发步伐。要加快推进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凡是与主导产业配套的、高科技的、亿元以上的项目,要实行领导负责制,由专人跟进、服务。特别是今年12月国际山歌文化节前,要确保竣工一批、动工一批、签约一批。要加快推进专业园区的规划开发,引进合作伙伴,创新园区开发模式,重点推进汽车配件专业园区、客商创业园等的开发建设。要加快园区开发建设中行政体制理顺工作,充分发挥园区指挥部的职能作用,加强园区资源配臵,做好资金调度、资产运作、项目洽谈、土地储备等工作,突破园区用地瓶颈,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企业用工、融资等方面的困难。要加快东莞石碣(兴宁)产业园、丰顺园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在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抓住广河高速即将开通、揭阳潮汕国际机场明年建成的大机遇,瞄准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战略产业,加快与珠三角地区、空港经济区的产业对接,发挥集聚效应,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蕉华工业园要加快开发进度,加快产业集聚。各县(市、区)要围绕各自产业定位,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实现错位发展。

(四)突出客都特色,推动城市大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现代化建设,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城镇化发展 水平和质量提升。推进城镇化,能最快集聚发展要素,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最大范围形成辐射带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主动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改变以往“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粗放扩张模式,探索走出一条以生态城市、绿色经济、低碳生活为目标,以城乡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协同发展为路径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提供重要动力。要围绕“世界客都、宜居城乡”的目标定位和“城市向山拓展、资源向城集中”的思路,建立全市空间规划协调机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用2到3年的时间,完成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各县县城、中心镇、建制镇的规划修编,以及各县县域总体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坚持以城带乡,扩大城市规模,加快“三旧”改造,增强城市实力,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梅城打造成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百万的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兴宁、丰顺两个次中心城市和其他县城、中心镇的建设,形成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功能优势互补、城乡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信息等方面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加快构建梅城、兴宁和畲江的“金三角”城镇组团,推进产业集群、人口集聚。要着力改善生产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镇集聚产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打造区域服务业和消费中心。要特别注重文化特征的塑造和弘扬,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彰显客家文化,突出世界客都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搞好城市建设,避免“千 城一面”现象。

(五)突出宜居宜业,推动环境大优化。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没有好的环境,人才难引进、产业难集聚、经济难崛起、发展难永续。因此,我们要着力打造出行便捷、生态宜人、服务完善、和谐安宁的美好家园。一是建设交通顺畅的区位环境。树立“大交通、大发展”的理念,全力推进梅州西环二期、梅大、济广、汕湛、大潮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以及梅杭、鹰梅、浦梅铁路规划建设,加快205、206国道主干线改造,争取立项建设梅州至汕头连接深厦的快速铁路和梅州到河源连接珠三角的城际轻轨,加快构建粤闽赣交通运输枢纽中心、国家公路枢纽城市和粤东1小时生活圈,缩短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厦漳泉和潮汕地区的时空距离,努力把梅州打造成为对接珠三角、长三角和海西区的复合交通走廊和重要物流通道。要确保如期完成梅县机场扩建工程,开辟新航线,争取设立海关监管仓,有效避免同质竞争,早日建成重要的区域支线机场。二是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环境。将生态建设贯穿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全过程,深入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加强环境保护,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进一步提升城乡净化、绿化、美化水平,着力打造生态名城。三是建设崇文重教的人文环境。抢抓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机遇,大力建设“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弘扬提升客家文化,擦亮“世界客都”品牌。加快创建“教育强市”,促进教育公平,着力创建文化名城。四是建设崇商重企的服务环境。加快推进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健全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服务理念,加大服务力度,加强人文关怀,做到亲商、爱商、护商,让外来投资者“客居梅州,如同在家创业”。五是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力推进依法治市,扎实开展创建“长安杯”活动。加强基层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抓好重点领域的公共安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着力打造稳定和谐的平安名城。

(六)突出转移就业,推动民生大改善。加快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民生的改善上来,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要以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进一步保障和改善重点民生。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这是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变成支撑绿色的经济崛起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所在。要把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各级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建设全省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和山区职教基地,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实施农村“一户一技能”计划,切实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真正实现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二是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农房统保政策,提高五保户、残疾人等特困群体救助救济水平,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有重点地提高养老保险赡养比、医疗保险报销比和困难群众救济标准,使整个社会的保障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三是强力抓好“双到”工作。围绕三年预期目标,着力推动扶贫开发“双到”与“双转移”紧密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与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紧密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 合,通过大力开展产业帮扶等有效方式,大力实施“造血”项目,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长远致富。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主业”意识,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坚持不懈抓班子、抓基层、抓活动、抓保障,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锻造一支善于推动“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干部队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党建路子。

(一)狠抓学习培训,提升干部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工作本领。汪洋书记指出,不弥补知识“缺陷”,思路和决策就会出现 “缺点”;不补齐知识 “短板”,实践和工作就会出现“短路”,就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最终导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策部署落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首先必须改进党员干部的学习,促进党员干部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和省委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决策部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善于学习,努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素质能力,培养高尚情操,为推动我市绿色的经济崛起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智力保障。要抓紧制定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实施方案,两年内对全市干部全面进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等方面的培训。要明确培训的重点内容。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是全市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我们必须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来搞好干部队伍的学习。特别是要加强绿色的经济崛起先进理念、建 设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科学把握当代世界产业发展趋势,提高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本领,提升破难攻坚、创新发展的能力。在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华东、增城等先进地区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培训基地,开展党政领导干部、镇村干部和经济管理高级人才、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培养一大批适应绿色的经济崛起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强学习的制度保障,明确导向,强化考核,把学习培训纳入干部管理全过程,坚决纠正“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用好坏无差别”的现象。要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学习,不能为学习而学习,也不能搞成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学习,把学习的着眼点聚集到研究和解决梅州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把学习收获的新理念、新知识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二)加大改革力度,选好配强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干部和班子。要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差额考察、任前公示等制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要加大以公推直选、公推双选为重点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公推公选优秀镇党委书记到县级班子或市直部门领导岗位任职,探索公推直选基层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的试点工作,推动竞争性选拔干部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坚持以状态论干部、以业绩论英雄,建立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调整退出机制,对不在状态、业绩平庸的干部,要及时作出调整。继续大力推进干部“上挂下派”、异地任职、跨部门跨行业轮岗的交流使用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培养领导干部。

(三)完善考评体系,明确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工作导向。要根据省考评体系的修订情况,按照绿色的经济崛起的新目标、新要求,调整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指标,改进考核办法,抓紧完善我市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利于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工作导向。

(四)营造干事氛围,形成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强大合力。大力提倡“只争朝夕、奋勇争先、破难攻坚”的精神,大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风气,激发广大干部艰苦干事、创新干事、科学干事的激情和干劲,敢闯敢试、敢抓敢管、敢作敢为,真正做到尽心尽力而问心无愧、尽职尽责而问责无过。要以宽松的政策支持干事创业者,以宽厚的心态理解干事创业者,以宽容的精神善待干事创业者,允许改革失败,正确看待失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干净干事、淡泊名利、心系群众,带头廉洁自律,坚决反对腐败,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是责任、跨越发展是要求”的意识,把干部群众中蕴藏的思想活力、创新活力和工作活力释放出来,使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深入人心,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

同志们,艰辛成就伟业,奋斗铸就光荣。我们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市人民的奋力拼搏,梅州一定会走出一条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道路,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一定会加快实现!

篇2: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

《源流》:大埔是广东省第一个被确认的中央苏区县。当初大埔县委、县政府对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这件事为什么如此重视?

林健雄:大埔是广东首个被确认的中央苏区县,是全国100个革命老区县之一,也是全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境内曾发生过不少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如著名的三河坝战役,在大埔设立了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交通中站、中共南方工委领导机关、闽粤赣边区党委机关等。还有孙中山、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邓颖超、李硕勋等革命先辈都在大埔留下了革命足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的领导下, 大埔的中共党组织和民众,前赴后继,赴汤蹈火,通过青溪建立的红色交通站,胜利完成了护送刘少奇等200多位中共中央高级领导人安全进入中央苏区和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入瑞金的任务。大埔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埔县在中央苏区管辖时期,周恩来等一大批革命先辈曾驻足大埔,有数百个大埔儿女参加红军,有数以百计的大埔儿女参加长征,其中知名的有26人,人数为广东省各县之首。这期间,有4万多大埔儿女为苏区的创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名的革命烈士就有438人,不少革命老区村庄成了无人区。

大埔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是党和国家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具体体现,是肯定大埔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为大埔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源流》: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的三年来,大埔发生了哪些变化?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对大埔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促进和影响?

林健雄:2009年1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大埔县为中央苏区范围。三年来,我县以被确认中央苏区县为动力,秉承革命传统,弘扬中央苏区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埋头苦干,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县综合实力有新增强,城乡面貌有新变化,发展环境有新改善,群众幸福指数有新提升。

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5月,省委汪洋书记专门就大埔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问题作出重要批示,给大埔干部群众极大的鼓舞和激励。省政府办公厅于2009年11月作出《关于扶持原中央苏区县大埔县加快发展的签报意见》,明确在资金、项目和政策上给予扶持,还以省政府名义报请国务院批准大埔享受西部地区政策待遇。目前,正在调研编制的《闽粤赣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的文件,国家发改委已原则同意原中央苏区县,参照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待遇,这将为大埔今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促进我县的持续、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源流》:2011年12月,大埔荣膺“全国文明县城”,为大埔又增添一张靓丽名片。这对全县的科学发展带来了促进作用。请您谈一谈这方面的情况。

林健雄:2009年12月,大埔县城荣获“广东省文明县城”称号,时隔两年又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县城的建设和管理,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去年以来,我县把县城建设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新平台、主载体,按照“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组团开发、文化名城”的定位,着力实施“小县大城”战略,推进“农民异地转移”工程,构筑以县城为中心,以茶阳、高陂镇为南北主轴,以百侯、三河镇为东西次轴,形成方圆30公里的城市经济圈;围绕城市建设路网、水系、文化、生态、产业五要素,实施项目带动,强化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做靓城市外观。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以荣获“全国文明县城”为新起点,牢固树立“富规划、巧开发”的理念,高起点修编《大埔县城总体规划》,抓好“五个一”工程建设,强化日常管理,致力把县城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山水特色旅游城市。

《源流》:大埔县委、县政府牢固地树立了“生态立县、绿色兴县”的理念,深入实施“低碳经济县、宜居宜业县、人文魅力县、幸福和谐县”发展思路。但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搞好生态环境,这是一个难题。对于破解这一难题,大埔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

林健雄: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大埔”的核心任务,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和“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保护优美环境为前提,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以提升民生质量为根本,重点发展新型工业经济、文化旅游产业、新型城市化、精致高效农业,探索具有大埔山区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同步抓好城乡环境的整治,深入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掀起植树造林行动高潮,推进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工作,努力推动大埔在青山绿水中加快发展。

《源流》:大埔既是中央苏区县,也是全国100个革命老区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大埔在革命老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还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林健雄:长期以来,大埔人民秉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革命老区精神,抢抓机遇,主抓发展,狠抓落实,努力摆脱贫穷落后面貌,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主要体现在:一是全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二是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全县244个行政村公路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底化,老区大自然村全部实现了通邮、通电话和网络信息、通广播电视,全部老区村庄用上安全卫生自来水,老区镇卫生院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完成,老区村庄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明显改善;三是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有效落实,贫困村庄搬迁和危房改造进展顺利,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四是维修了革命活动旧址和革命历史文物。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园被评为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全省、全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重点景区。

虽然,老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三个“瓶颈”。交通方面,目前,大埔是梅州市唯一没有国道也没有通高速公路的县,县内公路等级较低,交通条件较为滞后。土地使用方面,发展需要项目的拉动,但大埔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土地缺乏,用地指标不足。人才方面,本地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还有,全县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另外,城市化水平不高,与全国、全省和梅州市的城市化率有较大差距。此外,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目前,我们正在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抓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努力提升民生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nlc202309031007

《源流》:要促进老区建设,加快老区发展,尽快缩小老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大埔县委、县政府下一步着力做哪些工作?

林健雄:大埔是革命老区、中央苏区,是全省十六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为了尽快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我们将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努力在竞相发展中有所作为。下来,我们将遵循“低碳经济县、宜居宜业县、人文魅力县、幸福和谐县”的发展思路,按照“生态立县,绿色兴县”的发展理念,以打造生态名城、文化名城、和谐名城和建设陶瓷产业基地、电力能源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精致高效农业基地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重要途径,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用交通和城镇建设为载体,把抓好社会建设为关键,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证,努力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发展”的目标,全力加快绿色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大埔。新的一年,我县围绕梅州市委提出的《关于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决定》和“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突出发展瓷电工业,做活旅游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宜居城乡,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提升区位环境优势,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民生持续改善,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县将紧紧抓住中央苏区县享受西部政策的机遇、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机遇、被定为省低碳经济试点县的机遇,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突出抓好涉及工业、旅游、市政、农业、交通、水利、民生等领域总投资530.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2亿元的42个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四方面工作:首先,抓经济。积极抓好以“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大做强陶瓷、电力、矿产等特色工业,大力发展酒业、药业等新兴产业,推动新型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以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为契机,按照“大埔大公园、最美小山城”要求,以“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为形象定位,加快万福寺宗教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推进三河汇城等6个乡村旅游景点建设,把大埔打造成独具魅力的旅游特色县,抓好各项设施建设,精心打造“小县大城”,把县城建设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山水特色旅游城市。大力发展蜜柚、茶叶、烤烟、生猪等高效农业。

第二,优环境。抓住全省掀起粤东西北交通、水利建设大会战的重大机遇,扎实推进梅大高速公路及东延线建设,争取2013年底前全线建成通车;积极跟进大潮高速、大潮铁路和县城过境公路立项工作,高标准建设高速公路三河出口至县城连接线,力争建成景观路、旅游路、致富路。积极推进高陂古野至丰顺潭江、三河至梅县松口等公路改造,构建县际快速干道。以发展民生水利为重点,重点抓好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扎实抓好“绿满梅州”大行动,积极开展“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深入开展洁净家园行动,整治城乡“六乱”行为,扎实开展“三打两建”活动。抓好机关作风建设,营造良好政务环境。

第三,惠民生。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同步,以办好10项重大民生实事为抓手,大力发展文教事业,打好扶贫开发“双到”攻坚战,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第四,促和谐。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畅通信访渠道,积极化解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县、镇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源流》:林书记,您曾任大埔县委副书记,去年又从蕉岭县长的岗位调回到大埔任县委书记,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您对大埔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看?

林健雄:我于2003年3月至2006年1月在大埔担任县委副书记,然后调到蕉岭县当县长,去年7月调回大埔任县委书记。郡县治,天下安。作为县委书记,处在县级班子的核心地位,肩负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保护一方平安的重任。回到大埔担任县委书记后,面对交通不发达、经济总量小、城市化水平不高等情况,确实感到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了。但我们坚持包容开放,勇于改革创新,努力让红色土地早日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我经常提醒自己,要牢固树立“不怕起步晚就怕起点低、不怕干不好就怕没想好、不怕经济落后就怕观念落后”和“不比发展总量比发展质量、不比GDP增速比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比发展规模比发展特色”等“三不怕、三不比”理念,实行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打下扎实基础,大埔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和社会基础日益坚实,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全县上下谋发展、优环境、促和谐的氛围日益浓厚。特别是3个投资分别超过60亿元的大项目落户大埔,梅龙高速建设进展顺利,粤电大埔电厂、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将于下半年开工建设。这些大项目建设为大埔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大项目形成大产业,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富庶美丽幸福新大埔会早日建成。

《源流》:对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的建设,您有什么建议?对广东宣传老区的主阵地《源流》杂志有什么期望?有什么话希望通过我们《源流》转达给老区干部群众和广大读者?

林健雄:老区发展任务艰巨,脱贫奔康任重道远,为促进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更好、更快地发展,我提几点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真正做到“老区优先,适当倾斜”,促进中央苏区县早日享受西部地区政策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待遇;对老区县进行分类指导,加大既是老区又是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订更有针对性的专项扶贫规划,统筹解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负债等问题。对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在移民、生态补偿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确保移民“稳得住、能致富、移得出”。二是加大对革命老区重大项目的扶持。尽快立项建设大潮高速、大潮铁路,改善老区苏区的交通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三是加大革命老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在同等优先条件下,加大建设资金扶持力度,帮助老区改造自然村公路、维修水利设施等,解决农村饮水难和饮水安全等问题。

期望《源流》杂志就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发展情况,多开展专题调研,多开辟专栏,多出版专刊,及时把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广大群众迫切需求、迫切愿望,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离、退休老领导作专题汇报,并以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要批示作为省相关部门制订政策的依据,确保有更多更好政策扶持,切实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希望《源流》把县委、县政府的决心和行动转达给大埔老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和读者。第一,革命老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曾经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县委县政府一定会尽力抓好老区发展,尽力改善民生质量,让老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第二,老区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魂,也是老区人民的魂。过去靠它战胜了敌人、建立了新中国。今天要靠它克服困难、创造新生活。老区广大干部群众要振作精神、奋发图强,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凝心聚力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上一篇:永新职校安全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在烈日和暴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