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征地协议书

2024-04-20

村征地协议书(通用6篇)

篇1:村征地协议书

征地协议书

甲方:?????村村民委员会

乙方:??????村村民???

为了满足????村村级活动室建设用地需求,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向乙方征用建设用地。经双方共同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征地位置及面积

该地位于茶园坪公路旁(东齐二社公路抵界,南齐电杆前10米抵界,西齐大公路抵界,北齐保坎为界),面积650平方米。

二、征用期限

自合同签订之日起由村集体使用,乙方不得干涉。

三、征地费用及支付方式

根据目前本地通行征用土地补偿标准(包括土地补偿、安置补偿、青苗补偿等),本次征地共补偿乙方费用16000元。所有费用自2010年12月31日前一次性结付给乙方。

四、甲方义务及权利

1.必须在甲乙双方指定、认可的范围内占用土地,并按合同约定支付给乙方16000元征地费用;

2.在双方约定范围内,有重新规划使用该块土地的权利;

3.合同生效后,该块土地的使用权。

五、乙方义务及权利

1.真实、准确提供该块土地的边界信息。

2.征地过程及使用过程中因边界问题而与周边群众发生纠纷的协调;

3.获得该块土地被征用的土地补偿费用。

六、违约责任

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任何一方违约将承担活动室建设被延误的一切损失赔偿责任。

本协议一式三分,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乡政府备存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共同时尚确定。

甲方代表(签字):(盖章)

乙方(签字):

2010年8月22日

篇2:村征地协议书

甲方:XX县XX镇XX村委会

法定代表人:

乙方:

为了加快企业项目建设,促进我村经济发展,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和诚信的原则,就企业项目用地补偿有关事项平等协商后达成如下条款:

一、乙方用地地点:。

二、土地使用面积:(具体以平面图为准)。

三、土地使用期限:年(政府没有规划征地使用,允许续订承包合同)。

四、土地使用用途:。

五、土地使用补偿费:乙方每上交给甲方土地使用补偿费XX元。

六、交款办法:乙方应在每年X月X日前交清当的土地使用补偿款。

七、其他事项:

1、董企业用地三通一平费由乙方自行负责。挖土由甲方负责,运土由乙方负责。

2、乙方企业用地涉及到的地面物由乙方自行负责处理和赔偿。

3、企业办理相关证件及一切税费等由乙方自行负责。

4、本协议未尽事宜,具体以签订合同为准。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附:乙方企业用地平面图

甲方(盖章):XX县XX镇XX村民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签字):

乙方(签字):

篇3:村征地协议书

关键词:征地,矛盾焦点,沟通平台,村集体力量

伴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各种工业园区陆续出现, 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 针对征地问题引发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本文以一个实际失地村的调研为依托, 试图通过矛盾聚焦的方式, 引发对征地模式和工作方法的思考。

1 调研地基本情况介绍

1.1 D村基本情况

D村位于河北省中部, 现有人口796人。从2006年开始此地规划一个新工业园区, 2011年5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 正式规划为河北省首批省级工业聚集区, 而D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1.2 D村土地情况

D村现有土地面积约133.33hm2, 其中耕地约100hm2。1984年D村首次进行分地, 分配方式是将集体可承包的土地划分为口粮田和承包田两部分, 口粮田按人口平均分配, 承包田则按劳承包。但当时村集体并没有预留很多机动用地, 仅剩下一些沟渠、林地、沙荒地。在这次分地后, 大约每5年或10年村集体会根据人口的变动再做些调整, 最近的一次调整是在1997年。而另一方面, 村集体已经没有可以用来调节人口增减的集体机动用地, 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户与户之间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到了严重不均的情况。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 村集体没有办法解决人口变动带来的土地不均问题, 村集体也没有企业或其它收入来源来给新人口发放适当补贴, 这是现在村集体面临的一个困难。

1.3 D村经济状况

和本地其他大部分农村一样, 土地仍是D村村民很重要的一块收入来源。男性劳动力也会在农闲的时候外出打工, 主要是做建筑工人或工厂做工。还有部分人有自己的运输车, 平时跑运输。

2009年底, 工业区征地的范围涉及到了D村。征地补偿标准按照一次性给付1万/667㎡的土地及地上物补偿费加上每年640元/667㎡ (第一年是440元, 从第二年开始为640元) 的安置补助费, 符合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于集体承包地的收入分配, 按照河北省的规定, 在承包期内, 承包户获得40%, 集体获得60%, 承包期过后全部归集体所有。根据村干部的说法, 村集体在这次征地中获得的收入除了用于偿还之前30多万的账款, 还需要打19眼用于浇地灌溉的井, 购买通电设备等。

2 征地焦点问题分析

2.1 矛盾聚焦点

2.1.1 征地补偿费和物价上涨之间的错位。

按照当地现有的征地补偿费标准进行换算, 在剩余的土地承包期内, 被征地农民用1亩地换取的征地补偿在2万元左右, 农民对此意见很大。因为以目前的物价水平, 这些征地补偿费没能和原有的土地效益划上等号, 另外还有物价上涨的压力让农民更为担忧。在农民眼中, 土地是“可再生”的资源, 是天然的“保险”, 而征地补偿款随时都有可能不属于自己。在无法改变征地决策的前提下, 提高补偿标准是农民的一个倾向性选择。

2.1.2 土地闲置与农民对新角色的不适应。

当地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暂时没有新项目上马, 工业区内部分土地处于闲置状态, 于是部分农民便利用已被征用的土地进行劳作。对于这种现象也出现了两种声音的反馈:一种是说农民没有契约精神, 既然已经完成了征地步骤, 这块地如何处置就已经跟自己没关系了, 再在上面种植就算是违约了。另一种则是农民对自己的的辩护, 他们认为让土地一直闲置, 心中就没有希望, 与其荒废, 不如自己先处置着。这种表面上的农民“违约”其实是农民看到土地闲置后引发的对自己新身份角色的不适应性。通过征地的步骤, 农民完成了一个身份的转变———有地农民到无地农民, 虽然并未真正改变农民的身份属性, 但已经引发了农民自身认同上的一个困惑, 也正如很多农民的发问:没有了地, 农民还是农民吗?

2.1.3 政府和村委会公信力低。

从征地活动开始, 当地就发生过多次农民和政府之间矛盾的激化, 而村委会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村委会既没有压制农民, 也没有和农民一起“闹事”。而在被征地农民的互传信息中, 有一条就是“上面给的补偿款很多, 到了下面一层一层减少, 最后乡里和村干部还扣掉一部分”。

农民的话语表达了他们现在对政府、对村集体的态度。这也是农民所担心的很多问题的来源———政府和农民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不愿和农民进行多沟通, 只是找村委会传达意见, 而村委会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方法不当, 群众非但不认可村委会, 而且认为政府和村委会是“一条船”上的, 都不值得信任, 他们的任何举措都是以从百姓这获得利益为目的的。我们看到了在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一条很深的信息鸿沟, 信息在这里发生了断层。有这种鸿沟在, 想开展工作是很困难的。

2.2 问题根源

2.2.1 缺少良好的沟通平台。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平台出现了问题。工业园区管委会是一个政府派出机构, 他们和农民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乡政府, 而乡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缺少良好的沟通平台, 管委会和农民双方之间都有误会的存在, 单就征地补偿费标准一说, 农民口中就有好几种不同版本的说法。管委会也并没有刻意针对农民进行工业区规划及发展宣传, 有很多农民不知道工业区是用来做什么的, 甚至传言里面有严重污染的工厂, 管委会开展工作也是困难重重。

2.2.2 村集体力量缺失。

产生这些问题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村集体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可谓村集体力量缺失。村集体力量缺失有两个表现:一是村集体手中没有资源, 不能给农民以归属感。D村的村集体承包地几乎已经平均分了下去, 没有用于土地“找平”的地, 村委会没有办法解决新增人口土地的问题, 土地不均问题越来越严重, 农民对村集体的归属感逐渐降低。二是是公信力不足。在征地问题上, D村村委会扮演了一个尴尬的政府决策“传达者”角色, 农民对村集体的信任程度下降。农民觉得村集体是和“上面”走得近的, 和自己不是一条心。而D村村委会也很想改变这种局面, 在村集体得到部分征地款后, 为村里修建了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 打了用于浇地灌溉的机井。想为农民“办点事”, 增强村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苦于没有其它资金收入, 没有更多的针对性措施。对于该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构建一种新的对话方式或发展模式来帮助村委会重构与村民的关系, 树立公信力。

3 针对性建议

3.1 搭建良好沟通平台

3.1.1 新工业区的发展农民也要有知情权。

新工业区的发展是建筑在农民原有的土地之上的, 这片土地上原来有过的历史、文化都是未来新城居民的宝贵财富, 要让未来的居民敬重历史、感恩历史, 现在就要处理好当前较为紧张的矛盾关系, 也要让农民有未来发展的知情权。搭建一个好的沟通平台无疑是重要的。而沟通内容可以涉及很多方面, 园区规划、发展模式、征地补偿款内容、补偿方式都是可以进行协商的。

3.1.2 认真对待农民的合理诉求。

良性沟通平台需要政府能认真听取农民的诉求, 对于合理的诉求要尽量予以满足, 也消除不合理诉求引发的误会。需要政府发挥沟通、服务作用时, 避免政府“无为”。开展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转变工作方法, 同村民进行良好地沟通, 发挥服务者的作用, 这样新思路、新政策的执行才能更有保障。

3.2 重建村集体力量

D村村集体没有办法解决人口变动带来的土地不均问题, 村集体也没有企业或其它收入来源来给新人口发放适当补贴, 这是现在村集体面临的一个困难, 也是村民对村集体认同感低的一个原因。笔者力图寻找一种新的制度模式, 来解决这个困难。

重建村集体的力量, 关键要让村集体“掌权”, 手中掌握资源, 能给村民谋福利, 这样村民才能对村集体有向心力和归属感, 以此为基础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养老保障问题等就会变得简单些。

笔者认为, 从农民视角来看, 增强村集体的力量, 可以通过“地价款入股”和社会保险两种方式结合使用来实现, 既“造血”又“输血”。将部分征地补偿款入股, 由村集体兴办实业或产业, 同时提供一定的工作机会;另外, 为弥补一定的风险和实现农村社会保障的目的, 另一部分补偿款还可以用来缴纳农村养老保险或者购买商业保险。这比单纯的货币安置和让农民进行大额理财尝试的风险要小很多, 是实现农民从“有地”到“无地”平稳过渡的一种良好方式。

参考文献

[1]辛毅, 程琦隆, 被征地农民群众的基本社会保障和就业补偿意愿研究[J].城市, 2010, (6) .

[2]邵青, 孙明红,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行为分析—对安徽省T市开发区征地问题的调[J].农业经济与科技, 2010, 21 (1) .

[3]张国栋, 失地农民再就业及社会保障之探析—以蚌埠市经济开发区为例[J].知识经济, 2010, (4) .

[4]温国明, 程俊超, 城市建设中农村集体土地补偿方式的新探索—以洛阳高新区2004年征地为例[J].城市规划, 2006, (9) .

[5]张明, 淮安经济开发区被征地农民利益补偿政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24 (4) .

篇4:村征地协议书

摘要:目前,我国农转非人员享受的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有城市低保、储蓄式养老、城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这些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转非人员的部分社会保障问题,但农转非人员吃低保比城市人口困难,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储蓄式养老保险和新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也都存在缺陷。不但应完善现有社会保障政策、征地补偿政策以及城市郊区征地管理制度,还要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向城市融合,发挥集体经济对农转非人员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政策;城市低保;城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127719;F84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9)02-0010-04

Social Security Policy for Land-lost People in Expropriation of Land in the Process of Rebuilding Village Inside a City

LIAO Yu-jiao, YANG Ling

(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Chongqing 400020,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non-agricultural people from agricultural status are endowed social security policy with urban minimum security, deposit-style endowment, new-style urban-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urance and basic endowment insurance. Their policies can solve their problem of partial social security to some extent but their minimum security is more difficult than a urban resident who is endowed with minimum security, furthermore, new-style urban-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urance, deposit-style endowment, and new basic endowment insurance have their defects.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compensation for expropriation of land and suburb land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rural economy should be promoted to integrate with urban economy to let collective economy play a role in the helping the people from agricultural status.

Key words: non-agricultural people from agricultural status; social security policy; urban minimum insurance; new-style urban-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insurance; endowment insurance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被征地农民征地前后的生活具有天壤之别。征地前,房屋出租、集体分红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家庭年收入有上万到数万元不等,村社集体给以基本社会保障和各种福利,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征地后,收入锐减,主要收入来源、集体福利一并消失,无技术和学历、过惯悠闲生活的他们对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宁愿吃低保也不就业,许多人转非后立即进入贫困。征地造成城镇低保人口迅速上升,而生活的陡变使这部分人对社会、对政府充满怨言和不满,聚集闹事时有发生。据调查,某街道由于农转非贫困人口的迅速增加,从2002年到2007年短短5年时间里低保金和低保人口就增加了近40倍;另有一镇,2003年到2008年的5年中,低保户数年均增长率达18.13%,低保人口年均增长率达18.19%,低保金额年均增长率达26.3%;2008年,在很多城郊乡镇的最低生活保障人口中,农转非人口占了90%以上,农转非人口中60%以上进入最低生活保障群体。而在社保政策方面,自1982年开始征地至今,只推进了储蓄式保障,即社会参与、自我保障以及2008年推进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全覆盖政策,真正贫困的人口其实无法享受到这一政策,他们依然过着无保障的贫困生活。由此可见,现行政策还存在缺陷,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政策,以基本做到应保尽保,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共建和谐社会。

一、农转非人员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政策

到目前为止,农转非人员可享受的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有城市低保政策、储蓄式养老保险、城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以及新近出台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实际上,在2008年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出台前农转非人员基本上是处于无社会保障状态的。

1.城市低保政策

按照城市居民低保条件,农转非人员若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享受的保障需扣除低保条件中规定的计入家庭收入的那部分,即扣除安置货币部分。

2.储蓄式养老保险

储蓄式养老保险是农转非人员将征地时获得的补偿金作为本金交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承办的每月按本金的10%对失地农民发放生活费的一种商业保险模式。其保障对象是征地农转非人员中40岁以上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储蓄式养老保险的特点是,部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覆盖面小。

3.城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初是覆盖农村和农转非人员,2008年实现城乡全覆盖。合作医疗针对的主要是大病,即所谓“保大不保小”,真正能报销的只是部分住院费用,对本身就贫困的农转非人员来说参保的意义并不大。

4.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主要政策为渝府发〔2008〕26号文件《重庆市2007年12月31日以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重庆市2008年1月1日以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基本特点是保障范围扩大(包括老年人员、4050人员、中青年三部分)、保障标准提高(每一个参保人员至少可享受到基本养老待遇每月450元)、个人支付额比较高(2007年12月31日以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要支付8千至2万元不等)。政策规定,已参加了储蓄式养老保险的原征地人员,可以改投基本养老保险,但两者只能选其一。

二、当前社会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转非人员的部分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新的重庆市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受到基层组织以及农转非人员的普遍好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转非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但是,通过调研和对各项政策的解读,我们发现目前的保障政策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实施起来具有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转非人员吃低保比城市人口困难

(1)低保政策对农转非人员不公平,农转非人员下岗与城市人员下岗区别对待。例如,城市下岗人员双解后有一万元钱补偿,今天下岗,明天就可进入低保;而农转非人员下岗后,同样有一万元钱补偿,但是要把这一万元按月折算完后(大概4年多)才能进入低保。由此可见,政策上将农转非人员与城市人员划分了很大界限。

(2)低保政策限制太高。低保条件规定“申请人或其家庭成员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去按规定应扣除部分后,根据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月分摊计入家庭收入,计完为止”。也就是说农民转非后即使收入为零也不能马上吃低保,需将转非时获得的安置费2万多元按每个月折200多元的标准分摊,大概10年后才能吃低保。

(3)低保政策限制模糊。政策规定“ 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农业户口人员的,其农业户口人员应当计算一定的赡养费、扶养费”。也就是说家庭不是全转非的农转非人员吃低保还要扣除家庭农业人口的收入,而该部分收入不好界定。因此,有农民家庭成员的农转非人员吃低保时都要通过举证。

(4)保障水平太低。现在吃低保是全家人拉通,然后补差,在保障水平本来就不高的情况下再扣除一部分,领到手的低保补助就少得可怜。

2.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关键时候不发挥作用

(1)城乡新型合作医疗规定报销额度低、作用小。城乡新型合作医疗针对的主要是住院的人员,而住院最高保险比例也只有40%,也就是说,病员自己还要承担60%以上。现在生病住院动辄上万元,合作医疗只能说减轻了少部分负担,要解决“因病致贫”还欠缺力度。

(2)医疗保险规定与医院实际操作差距大,使实际报销比例下降。医院治疗用药中自费药物太多,很多住院费用不能进入报账清单,最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大概在10%左右。因此农转非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一旦生大病,绝大部分人都会进入四面举债、最后等死的悲凉境地。

3.储蓄式养老保险不能很好地解决农转非人员养老问题

(1)养老保险自付部分太高,可参与的人少。长期以来,储蓄式养老保险仅针对“4050”人员。4050农转非人员经本人书面申请,需要将安置补助费全额或者半额交由人寿保险公司办理储蓄式养老保险。而本来就不多的安置资金首先要用于居住安置(只解决简单用房)中添置基本生活配套用品或补助未及时就业期间的生活费用,因此大多数农转非人员实际上无力购买储蓄式保险。此外,储蓄式养老保险还存在过后不能再办的问题。

(2)保障水平低于城市低保线。农转非人员从缴费的次月开始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183元,低于城市的低保线210元/人·月。

4.新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缺陷

(1)缴费标准没有充分考虑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一是4050人员参保十分困难。首先,缴费困难。4050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个人需要支付2万元左右,许多人交不起这笔钱。4050人员大部分没有工作,无收入;虽然1982—2008年间,随着政策的改善,转非的安置费由8 000元/人逐步上升到18 000元/人,但由于社会保障的缺位,转非后全靠安置费度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置费基本用完,无存款。这些无收入、无存款靠低保过活的4050人员家庭一次性缴纳4万~5万元(按一家两个4050人员算)保费,简直是天文数字。其次,交费后生活难上加难。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家庭,为了交纳保费,有的掏空存款,有的四处举债,即使能勉强凑齐保费,也会在缴费过后立即进入贫困。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些距离,不能马上享受养老保险,而且4050人员就业会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困难。二是部分中青年缴费困难。当年征地时不满16岁的人口,现在已经逐步步入中青年阶段,他们没有享受安置政策,现在缴纳养老保险也没有政策优惠,心里的不满与经济能力的局限遏制了他们缴纳养老保险。三是吃低保群体缴纳养老保险困难。吃低保群体大多数属于老、弱、病、残、孤群体,生活都极度困难,当前生活都需要政府帮助,缴纳未来的保障资金没有来源。据调查,某镇本来有3万多人符合参保条件,但真正交得起钱的不到一半,看似可全覆盖的社保政策实际参保率连50%都达不到。由此可见,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现行政策仍然把大部分农转非人员拒在门外。

(2)新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没有对农转非人口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对象不包括征地时就业安置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当时基本都是安置在集体企业中,绝大多数因为企业改制或破产而失业,尽管少部分人口享受了企业破产解体安置补偿,但是他们全部被排除在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城市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之外。

(3)养老保险二选一的规定对4050人员的生活很不利。在调研中,普遍反映4050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就要退出储蓄式保险影响到这部分群体的生活。4050人员退出储蓄保险后,每月家庭收入就要减少近400元(以两人计),而他们要到55或60岁才能领取每月的生活费,这期间的收入减少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三、完善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政策的措施建议

1.完善现有社会保障政策

(1)城市低保要同等对待、取消不必要的限制。农转非人员失去了以土地为基础的丰足养老保障,失去了具有最大增值潜力的土地资产和宽绰的房产,他们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进入了城市,在享受低保政策上应与城市人口同等对待。建议降低农转非人员进入低保政策的门槛,让这些人吃低保不再困难,让他们在失去土地后至少能吃上低保。具体在收入计算上,安置费不计入收入,转非后只要农转非人员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就应立即进入低保。另外,可考虑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对农转非人员的特殊困难群体给以适当补贴等。

(2)完善新的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一是实施减免政策。在本轮基本养老保险登记出来以后,对最低生活保障人口中的绝对贫困人口(重点在孤、寡、残、病人口)进行进一步核实,实施养老保险费用减免政策。二是完善缴纳方式。对于缴费困难的群体,尤其是4050人员转变缴费方式,改一次性交费方式为分期付款方式,缓解他们的支出压力。三是细化政策,保障标准增长幅度与城市职工养老保险接轨,明确养老金今后将随生活水平提高而增长,让老百姓看得到前景。四是推进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全覆盖。主要是将1982年以来征地农转非中就业安置的那部分人口纳入本次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范围。

(3)建立储蓄式养老保险和新的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衔接机制。有两种方法,一是在4050人员享受基本养老保险费之前继续保留储蓄式养老保险;二是将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给付分为两个阶段,40~55岁、50~60岁阶段低标准给付,55岁、60岁后再按照城镇平均水平给付。

(4)医疗保障要切实做到病有所医。一是规定常见的危重病,指定定点医院。二是将常见危重病的常用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物清单,并随着医药的更新和发展调整医保药品清单。三是将中药纳入医保范围。四是对农转非人员逐步实施门诊医疗年度定额补助制度。

2.完善征地补偿政策,让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按照《物权法》、《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明确农村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利和土地对农民的就业功能、保障功能,并在城市建设征地中对农村农民实施权益保护。要尽快研究、改革征地制度,实施城乡土地“同地同价”。

3.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向城市融合,发挥集体经济对农转非人员的保障作用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转非人员社会福利保障的重要资金来源。集体经济主要通过集体经济分红、集体经济收入向村民分配,以提高集体福利和提供丰富的公共服务,改善、提高农转非人员的社会福利保障。但是当前的城市拆迁改造中,占用集体土地,进行集体经济建设补偿、分光补偿资金的政策和做法,扼杀了农村集体经济,也断绝了农转非人员的社会福利保障的重要资金来源。建议尽快修改完善现行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规定》,补充《城市建设征地中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实施细则》,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向城市融合而不是消亡。

4.完善城市郊区征地管理制度

制定《“城中村”改造规划、土地、拆迁管理实施办法》,使“城中村”住房土地管理制度与城市接轨;符合《“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的村民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权按划拨方式确认给合法使用人,农民私有住房按照城市居住私有住房进行登记管理。“城中村”改造要对私人住宅区域进行规划整治:一是对合法部分的私人住宅进行统计;二是由集体经济组织按照重庆市城市居民住房拆迁安置办法进行本村居民住房的拆迁安置;三是由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居民住房安置和相关补偿;四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整治出来的宅基地开发,扩大集体经济资产,让本村全体农民(失地农民和现存农民)都受益。

参考文献:

[1] 郭玉振,刘美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46-48.

篇5:村征地协议书

一、调查的主题

关于农村土地征用补偿的方式及过程

二、调查的时间

2012年1月21——2012年1月30

三、调查的人员

南宁市堤路园二期工程沿线的雅里村、上尧村、陈西村、陈东村的村民以及县府人员,良庆镇部分村民,新生村村长

四、调查人

行政管理系112班

石又方

五、调查的地点

南宁市堤路园二期工程沿线的雅里村、上尧村、陈西村、陈东村、良庆镇、新生村

六、调查的过程

第一阶段(1.21—1.22)调查:南宁市良庆区合法拆迁案例

经过调查文献,可得知,作为全国第二批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早在2003年,南宁市已率先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区率先制定了征地区片平均价补偿核算办法。

随着改革的深入,征地区片平均价补偿核算办法在实施过程中陆续出现较难实现“同村同区片同地同价”、难以准确核定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系数、容易出现抢种抢建现象等问题。

通过良庆镇部分村民的口述,平乐大道涉及的良庆镇那黄4队的征地拆迁曾经一直无法动工,部分村民的不舍离弃致使该处20亩地成了征地拆迁的瓶颈。然而,在南宁市出台了相关文件后,明确规定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费由个人、集体、国家分别按4∶3∶3的比例共同负担,08年5月,南宁市又出台新政策,将国家负担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用比例提高到50%,同时,市国土资源局上调了每亩地最高5万元的赔偿标准,以银行汇款的方式给予补偿,至此,良庆镇的村民在得到了实际的赔偿和保障后,20亩地完成了征地签约,平乐大道(那黄至玉洞大道段)顺利完成征地工作。

第二阶段(1.23—1.27)调查:对南宁市江南区、青秀山规划区村民违法占用土地的了解

这两日,本人走访了南宁市江南区堤路园二期工程沿线的雅里村、上尧村、陈西村、陈东村以及新生村,通过部分村民和新生村村长的口述了解到该些村土地赔偿以及曾经的占用情况:

2003年5月,青秀山规划区非法占地及违章建设现象非常严重,仅2002年以来就有违法违章建设的房屋385栋,其中仅上尧村和下楞村就有225栋,而违法用地、违章建起的饭庄、酒楼就有近60处之多。

为什么这些地方在短短的时间里出现了这么多抢建房?南宁市规划局法科的韦科长说:“主要是利益作怪。”他说,村民这么做是为了拿到更多的补偿费,他们瞅准政府项目开工、土地开发的机会,在工程开工前就“圈地”抢建楼房,而一些没有钱的村民说,他们甚至还想尽办法借钱建房,他们以为房子砌得越多越高,拆迁时就能够得到更多的补偿。这种违法抢建现象从2002年开始,到了2003年达到了顶峰。

结果,雅里村、上尧村、陈西村、陈东村等村的多数村民违章抢建“血本无归”,2003年6月14日,南宁市规划局、市政局、建设局、国土局联合下发了通告,要求坚决制止违章抢建行为。通告规定,凡未经南宁市有批准权的机关依法批准,擅自占地和违法建设的,都属非法占用土地及违法建设行为。凡有非法占地、违法违章建设行为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必须立即停止建设,并立即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规划非法占地建设的,自通告发布之日起7日内自行拆除违法建筑物和构筑物,恢复土地原状。逾期不拆除的,将依法强行拆除,拆除费用由被拆除人负担。也就是说非法用地、违法抢建者在违法建筑拆除时将得不到一分钱补偿。

另外,通过新生村村长口述可知,在去年——2011年12月8日,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新生村也曾因违法占地建(构)筑物被进行强制清理,当天共清理了46栋违法占地建设的房屋,占地面积达6080平方米。

第三阶段(1.28—1.30):对南宁市征地补偿标准新办法解读

(加粗段为新办法条例)

新出台的《南宁市征收集体土地及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与旧《办法》相比,农民能从中得到什么实惠?

新《办法》:土地补偿依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将土地分类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并根据南宁市经济发展水平,经测算后,制定了各类土地的合理补偿标准。

在旧《办法》中,各类农用地采用的是原国家土地局2001年颁布的土地分类标准,各种农用地之间的“区片征地平均价格”补偿标准差异较大。如,旧《办法》中,第一区片一级菜地的区片征地平均价格为8.8万元/亩,和第一区片一级旱地的区片征地平均价格5万元/亩相差近4万元/亩。由于补偿标准差异大,一些农民往往以获利为目的调整种植结构,将原有旱地等用地改为菜地,以获得更高的征地补偿价格。这样,既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实现公平补偿。

修改后的《办法》,对各区片的农用地分别制定了“区片征地综合价格”。在征地的实际操作中,需要核定具体地块的各类土地面积,同时结合被征地单位的人均农用地系数,才能测算出土地补偿价格的实际情况。修改后的征地补偿标准更趋于合理,便于统一核算。

新《办法》:对旧《办法》规定的“货币补偿”、“产权调换”、“宅基地安置”等拆迁安置方式进行了调整,采用了政府指导价货币补偿安置、评估价补偿安置、重置价补偿安置等方式,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在新的安置补偿方式中,南宁市政府指导价货币补偿方式是政策中的主要安置方式。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过去,采取货币补偿安置方式,由被拆迁人自行购买住房,政府不实行统一建设安置小区单元式公寓房的安置办法。现在,南宁市政府正在各城区大力推行安置公寓小区建设,结合政府货币指导价格,被征地农民可申购政府统建的安置小区公寓房。被拆迁人家庭申购安置小区单元式公寓房时,每个安置人口申请购买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60平方米。

为保证被拆迁人的基本居住条件,新《办法》规定,如果这个被拆迁人家庭安置人口的房屋拆迁补偿款总额不足以购买户均60平方米安置住房的,可以申请以政府规定的价格购买安置住房一套,户均建筑面积60平方米。如果资金仍不足,由用地单位来补足。

按照旧《办法》的产权调换安置面积标准,一般人均安置建筑面积在40平方米左右,以前的标准仅仅是“保住”。如今,人均可申购面积达到了60平方米,不仅能“保住”,还能“有租”。假设,现在被拆迁的是四口之家,一共可申请购买24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安置公寓房,可住得比较宽裕,如果自己住120平方米觉得足够了,还可以将空余的120平方米用于出租,从而增加被拆迁人的收入。

新《办法》:因征地需要安置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预留产业用地、实物补助或自谋职业补助等方式拓宽安置途径。

为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新《办法》突出“拓宽安置途径”的思路。根据实际情况,南宁市政府提供了三种途径,来保障被征地农民日后的生活途径。

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有土地可通过预留产业用地,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或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安置本集体经济组织被征地后需要安置的劳动力。通过发放自谋职业补助标准和政府引导发展多种模式的产业用地经营的方式,确保征地拆迁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员得到妥善的安置。

据悉,2007年,南宁市已出台《南宁市被征地农民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试行办法》。南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南宁市的“征地办法”和“被征地农民的保障办法”这两部政策性的文件有机结合,保障被征地农民“有住、有租、有铺(产业用地)、有保”,体现了政府要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的决心。

七、调查后的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多,国家征用征收农村土地的现象越来越频繁,需要对农民进行补偿的情况也相应增多,而现在的关于农村集体组织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特别是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调整农村集体组织内部活动的法律法规

仅仅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直接导致征地补偿款的纠纷大量出现。

1.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有多部法律法规对土地补偿款的分配进行调整,但是所有的法律法规仅仅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并且我国幅员辽阔,法律法规赋予了各个省市、各个地区制定本地地方法律法规的权限,各个省市、各个地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进行征地补偿时给出的标准也在实践中就产生了许多纠纷,归纳以来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①补偿标准过低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之引起物价上涨,各地的征地补偿标准多年没有变动,就会造成给予农民的补偿过低,而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丧失了土地,农民就失去了经济来源。部分地方给予农民征地补偿款还不够农民在该土地上一年的经营收入高,必然引起农民抵制征地,暴力抗拒征地(如南宁市良庆镇村民在补偿新法颁布前不肯出让土地的例子),特别是部分地方领导在处理征地事件时态度蛮横,强制征地,采用非法手段,导致农民越级上访或群体上访事件增多。

②不认可部分人员集体成员资格,不予补偿或降低补偿标准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风俗习惯差别较大,各地对于部分人员的成员资格认定的情况不一样,比如:入赘女婿、超生子女、丧偶或离婚妇女、养子女等是否属于本集体成员,各地做法不尽相同。在对该部分人员采取了与其他集体成员不同的待遇,完全不予补偿或降低补偿标准,从而损害了该部分人员的利益。

③分配方式的多样性,但没有形成合法合理的分配方式

一是平均分配,即不考虑土地承包关系,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均分配。二是分类分配,即结合土地承包关系,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分类,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在享受土地补偿费的同时,也享受安置补助费;无土地承包关系的,只享受安置补助费。三是按居分配,即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为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常住村民享受全额分配,非常住村民不享受或部分享受分配。四是简易分配,即谁承包土地,土地征用款就归谁所有。五是按权分配,即按照土地权属分配,土地补偿费归集体所有,由集体用于公益事业或用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安置,安置补助费归征地农民所有。从近年来的各地土地征用款分配纠纷来看,以上每种分配方式,都占一定比例。平均分配与《土地承包法》抵触,直接损害了土地承包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承包人上访不断。分类分配,由于各地掌握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所占比例的尺度各有不同,也带来了很多的矛盾和纠纷。

二、我国目前现在涉及农村征地补偿的主要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

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条 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二)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该法第二十条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制订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从以上的的法律法规不难看出,对于征地补偿都是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导致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我国的农村集体组织以村委会的形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以致当村民委员会的决议出现了明显对某部分成员不公的现象时,该部分成员得不到政府部门的帮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三款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那么也丧失了最后寻求司法救济的途径的机会。

三、解决思路及原则

1、首先应当由国务院或其部门制定全国统一施行的行政法规或规章,各个地方只能就上位法没有规定的部分或授权的部分作出具体规定,村集体组织需要遵照执行。

2009年3月3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向其下级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分配管理意见的通知》,在该通知中确立了以下原则:

(一)坚持征地补偿费主要用于失地农户的原则。(二)坚持征地补偿男女平等的原则。(三)坚持资金管理民主公开的原则。(四)坚持补偿资金专项使用的原则。并且该通知对征地补偿款的分配做出具体实施措施:(一)统一明确征地补偿费的分配比例。(二)合理确定征地补偿费的分配范围和对象。(三)准确界定征地补偿费的分配资格。(四)严格规范征地补偿费分配程序。(五)妥善处理征地补偿费分配纠纷。

该做法对于在目前情况下处理好农村征地补偿款具有积极的意义,各个地方都可以借鉴相关的处理办法,时机成熟时由国务院出台相应办法在全国施行。

2、最高人民法院尚无权威性解释,致使因农村征地补偿费分配引起的纠纷在各个地方遇到不同的处理情况,并且即使是同一个省市也存在截然不同的结果。最高人民法院应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统一此类案件的立案条件、受理范围、案由确定,以指导司法实践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7月2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第一条规定,下列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纠纷;

(二)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

(三)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

(四)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

(五)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不难发现该司法解释将征地补偿款的分配纳入了法院的受理范围,但又规定了如果是关于土地补偿费数额的纠纷,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院的出发点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委会的决议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法院不便于干预。如果该决议明显违反了其他法律的规定,如宪法规定的男女平等,而村委会的决议剥夺了外嫁女或娶进媳妇的权利,则法院应当受理。事实上不仅宪法有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六条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三十条: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均对妇女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农村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权利是基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取得,妇女既然享有承包经营权那么就应当享有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权利。

3、尊重村民委员会的决议,但是对于个别成员受损害的事实又要提供法律救济途径。在各个地方都存在村委会成员法律意识淡漠,村委会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决议的现象,即使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决议,也会存在对部分成员的不公。

举一个简单事例:某村委会下有八个村民小组。在一次征地过程中,两个村民小组的土地被全部征用,而其他六个村民小组只有部分或少部分土地被征用。对于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村委会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的决议征地补偿款由全体村民平均分配。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土地被全部征用后就丧失了该来源;没有全部丧失土地的村民可以继续耕种土地获得生活来源。故村委会的决议即使在程序上合法,也会存在对部分村民事实上的不公。

现实中不仅仅个别村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救济,而且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的事项,即使村委会违反法律规定,也不能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找到法律依据获得救济。

篇6:村征地协议书

军嶂村三期建造征地拆迁安臵房工程

施工测量方案

一、工程概况

1.1 本工程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大浮镇军嶂新村,东临山水东路。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1.2 本工程共9栋主体楼及大地下车库,均为五层,正负零以下各有夹层和地下室。1.3 建筑高度均为14.7米。

1.4 本工程正负零相当于黄海标高+14.800米。

1.5 本工程高程基准点由测绘院提供(BM=13.130),位于工地南大门。1.6 各单体的轴线网、层高等详施工图。

二、控制点的布臵及施测

2.1 测绘院提供基准高程点BM=13.130,位于工地南大门。2.2 各楼栋定位均为测绘院完成。

2.3 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和测绘院提供的红线点形成四边形进行控制。

2.4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对楼层进行网状控制,兼顾±0.000 以上施工,设臵控制轴线。2.6 控制点放样采用极坐标法,为便于复测,控制点的布臵均成直线型。2.7 水准点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2.8 所有控制点必须设专人保护,定期巡视,并且每月复核一次,使用前必须进行校核。

三、轴线及各控制线的放样方案

地面控制点布设完后,转角处线采用电子经纬仪BTD2 进行复测。经校核无误后进行施测,各工艺施测程序见 军嶂村三期建造征地安臵房工程 施工测量方案

方可作二次引测其它控制标高点,必须两点以上后视且两后视点标高差值在规定范围之内。

3.3 ±0.000 以上施工,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投测其它细部轴线。

3.4 ±0.000 以上高程传递,采用钢尺直接丈量法,若竖直方向有突出部分,不便于拉尺时,也同样采用悬吊钢尺法。每层高度上至少设两个以上水准点,两次导入误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否则独立施测两次。每层均采用首层统一高程点向上传递,不得逐层向上丈量,且层层校核,因±0.000 以上结构采用竖向与横向一次性混凝土浇筑施工,在固定的竖向钢筋上抄测结构0.500m 控制点,以供结构施工标高控制,且必须校核无误。3.5 楼栋整体垂直度控制,基础部分采取四角或主要轴线的测设控制及底板面设定供上层垂直控制点。上层留设控制观测孔并与底板面设定点同位垂直。上部楼层各轴线位控制,可在底层封闭后重起设定点或仍按底板设定点。超高层时,对垂直仪高层使用有限定时,可采取分节测垂,但对下节须作周期性校验和确认复测。

3.6 各层平面放出的细部轴线,特别是柱、剪力墙、楼电梯间的控制线必须校核无误,以便检查构件尺寸及相应位臵的测量放线质量和后道工序的施工。

3.7 二次结构施工以原有控制轴线为准,引放其它墙体、门窗洞口尺寸、墙腰带、门洞砼框、构造柱、外窗洞口等,采用钢尺及水平仪抄测,以贯通控制线于外立面上,窗洞口标高的各层+0.5m线控制且外立面水平弹出贯通控制线,周圈闭合,保证窗口位臵正确,上下垂直,左右对称一致。

3.8 室内装饰面施工时,平面控制仍以结构施工控制线为依据,标高控制引测建筑+0.5m 标高线,要求交圈闭合,误差在限差范围内。

3.9 外墙四大角以控制轴线为准,保证四大角垂直方正,经纬仪投测上下贯通,竖向垂直线供贴面砖和外门窗垂直位的控制校核。

3.10 外墙壁饰面施工时,以放样图为依据,以外门窗洞口、四大角及凹凸面角上下贯通控制线为准,弹出方格网控制线(方格网大小以饰面具体情况尺寸而定)。

四、轴线及高程点放样程序 4.1 基础工程

测绘院提供楼栋平面控制点(接桩)→引测施工控制轴线桩、边坡放线(定位放线)→

江苏盛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军嶂村三期建造征地安臵房工程 施工测量方案

验线→(土方开挖)混凝土垫层标高抄测→验槽→基坑边坡及标高控制→底板防水及保护层→放基础底边线→监理报验→地下结构底板上放线→底板施工标高控制→监理报验→地下结构 4.2 地下结构工程

放线→监理报验→竖向结构施工→建筑±0.5m→线标高抄测→横向结构施工→横向结构标高控制→标高报验 4.3 地上结构施工

各层在竖向柱模板拆除后立即抄测建筑+0.5m 水平控制线标高并报验,以便检查浇筑后质量及下一步施工。

放线→监理报验→竖向钢筋绑扎→抄测结构+0.5m 标高点(钢筋上)→模板及混凝土结构→在固定钢筋上丈量上一层结构+0.5m 控制标高 4.4 二次结构施工

放二次结构位臵线→砌二次结构→抄测建筑0.5m线控制标高→其他项目施工

五、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5.1 为保证误差在允许限差以内,各种控制测量必须按《城市测量规范》执行,各项限差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5.1.1 控制轴线,轴线间互差

>20m 1/7000(相对误差)

≤20m ±3 对于轴线小于±3mm。

5.1.2 各种结构控制线相对于轴线≤±3mm。5.1.3 标高小于±5mm。

5.1.4 垂直度层高≤5mm,高层全高小于1/1000 且不大于50mm,小高层不大于30mm。5.2 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5.2.1 仪器各项限差符合同级别仪器限差要求。

5.2.2 钢尺量距时,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垂曲及倾斜改正。5.2.3 标高抄测时,采取独立施测两次法,其限差在同一房间内为±3mm,所有抄测应以水准点为后视。

江苏盛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军嶂村三期建造征地安臵房工程 施工测量方案 5.2.4 垂直度观测:若采取吊垂球时应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有风时用经纬仪抄测。5.3 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

5.3.1 用于细部测量的控制点或线必须经过检验。5.3.2 细部测量坚持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5.3.3 有方格网的必须校正对角线。5.3.4 方向控制昼使用距离较长的点。5.3.5 所有结构控制线必须清楚明确。

六、竣工测量与变形观测

6.1 建筑物自身的沉降观测,必须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沉降观测

6.1.1 根据甲方要求,本建筑物做沉降观测,要求在整个施工期间至沉降基本稳定止进行观测沉降观测的目的:①检查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安全的影响;②检查工程设计、施工是否符合预期要求;③为有关地基基础及结构设计是否安全、合理、经济等反馈信息。沉降观测的基本内容:①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观测;②地基回弹观测;③地基分层与邻近地面的沉降观测;④建筑物本身的沉降观测。

6.1.2 具体沉降观测措施等详见《军嶂村三期征地拆迁安臵房工程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6.2 护坡桩的位移观测

6.2.1 在基坑开挖后,在边坡顶上布设变形测设点(变形点间隔10m 左右),并在护坡桩基坑一侧500mm 左右设臵平行控制点线(即一点为臵仪点,一点为后视点),用经纬仪视准线法,以各变形点的角度变化为依据进行观测,判别其变形位移量。

6.2.2 基坑外观测点必须设于永久性固定位臵,且应深埋于冻土层下0.5m。6.2.3 变形点观测频率为每月三次,雨雪后加测一次,直至地下工程完工为止。6.2.4 做好变形观测数据资料的整理,及时分析和处理成果。

七、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改

7.1 控制材料的复核措施按二、三的叙述中进行。

7.2 细部放样采用不同人员、不同仪器或钢尺进行,条件不允许的可独立施测两次。7.3 外业记录采用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回到内业及时整理并填写有关表格,并由不同人员

江苏盛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军嶂村三期建造征地安臵房工程 施工测量方案

将原始记录及有关表格进行复核,对于特殊测量要有技术总结和相关说明。7.4 有高差作业或重大项目的要报请相关部门或上级单位复核并认可。7.5 对各层放样轴线间距离等采用红外测距仪校核,达到准确无误。

7.6 施工测量记录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要求编制、编号,根据资料内容和数量多少组成一册或若干册装订。施工测量技术资料主要包括:○1水准点通知单;②交接桩记录表;③工程定位图(总平面、首层建筑平面、基础平面、建筑场地原始地形图);④设计变更文件及图纸;⑤现场平面控制网与水准点成果表及验收单;⑥《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中施工测量记录;⑦必要的测量原始记录;⑧竣工验收资料、竣工图;⑨沉降变形观测资料。

八、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8.1 主要仪器的配备情况

测量仪器配备一览表

序号 测量器具名称 型号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电子经纬仪 DJD2 台 1 2 自动安平水准仪 DZS3-1 台 2 3 激光垂准仪 DZJ3 台 1 4 红外线测距仪 ND3000 台 1 5 钢卷尺 7.5m 把 12 6 钢卷尺 50m 把 2 7 水准标尺 5m 根 2 8.2 所有量具、器必须通过计量检测单位校验合格,并有校验合格证方可投入使用。8.3 工程定位放线、建筑物相对位臵、基础轴线及相应标高、楼层各轴线房间尺寸标高等由施工员组织技术核定,监理部门复验通过并办理完毕相关手续。

九、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9.1 仪器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测量仪器管理台帐,由专人保管、填写。

9.2 所有测量仪器必须每年校准检定一次,在仪器上粘贴校准状态标识,具备合格的计量检

江苏盛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军嶂村三期建造征地安臵房工程 施工测量方案

定证书,并由项目部测量负责人每半月一次进行自检。9.3 仪器必须臵于专业仪器柜内,仪器柜必须干燥、无尘土。9.4 仪器使用完毕后,必须进行擦试,并填写使用情况表格。9.5 仪器在运输过程中,必须手提抱等,禁止臵于有振动的车上。9.6 仪器现场使用时,测量员不得离开仪器。

9.7 水准尺不得躺放,三角架水准尺不得做工具使用。

9.8 雨天不宜在露天进行测量作业,小雨时应用雨伞遮挡,炎热天不得在太阳下曝晒,应有遮阳措施。

9.9 观测人员不得将仪器箱作登爬高及作息之用。

上一篇:铁路车站站长个人述职下一篇:祝七夕情人节快乐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