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征地补偿协议

2024-05-06

农村征地补偿协议(共9篇)

篇1:农村征地补偿协议

征地补偿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友好协商,现就征用乙方位于:面积为亩的农田事宜,达成如下征地补偿协议:

一、征用土地面积,该土地面积为亩。

二、征用土地用途,该土地用于:

三、征地补偿标准及付款方式:1、征地补偿标准按元\亩的征地补偿标准计算,共计征地补偿款万元,树木补偿款总计元。

2、付款方式:甲方在本协议签订之日起天内,甲方将征地补偿款万元一次性付清给乙方。

3、本协议签订后所有权归所有,不因国家土地政策改变而改变所有权,不因换届而改变所有权。

4、今后因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该土地征地补偿上升,将不再另行补偿,遵照本协议执行。

四、签订合同后,乙方应全力配合甲方使用该用地,如发现

甲方把该土地他用或签订协议后一年内没有开工建设可以无条件收回。签订协议一年内乙方不得将土地挪作他用。

五、本协议一式五份。

六、本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如有争议,由双方协商后再作补充。

甲方:

乙方:

协议签订时间:(盖章)(盖章)年月日

篇2:农村征地补偿协议

甲方:武胜县三溪镇卫生院

乙方:武胜县三溪镇三溪村村民

甲、乙双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友好协商,现就征用乙方位于雷屯村小学正前方面积为亩的农田事宜,达成如下征地补偿协议:

一、征用土地面积,该土地面积为亩。

二、征用土地用途,该土地用于雷屯村村级活动场所。

三、征地补偿标准及付款方式:

1、征地补偿标准按元\亩的征地补偿标准计算,共计征地补偿款万元。

2、付款方式:甲方在本协议签订之日起10天内,甲方将征地补偿款万元一次性付清给乙方。

3、本协议签订后所有权归雷屯村村民委员会所有,不因国家土地政策改变而改变所有权,不因雷屯村民委员会换届而改变所有权。

4、今后因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该土地征地补偿上升,将不再另行补偿,遵照本协议执行。

四、签订合同后,乙方应全力配合甲方使用该用地,如发现

甲方把该土地他用或签订协议后一年内没有开工建设可以无条件收回。

五、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敦寨镇人民政府一份。

六、本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如有争议,由双方协商后再作补充。

甲方:

武胜县三溪镇卫生院法人代表:(盖章)

乙方:

武胜县三溪镇三溪村村民:(签字)

篇3:浅析农村征地补偿的保障度

关键词:征地补偿,维权机构,土地估价

1 农村征地补偿概况及相关概念

随着城市化扩张和快速工业化历史进程的推进, 农地征收和失地农民的产生是现实需要和经济发展、城市扩张的必然结果。然而由于农民土地所有者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下且对征地信息和土地价格相关知识的获取存在相对困难性, 再加上农民维权组织的缺失, 导致了农村征地过程中, 农民权益极易受到侵害, 征地补偿得不到保障。

(1) 征地补偿的多少对征地补偿的保障度起直接关键作用。征地补偿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法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 并按照被征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2) 土地估价的准确性对征地补偿保障度起积极引导作用。所谓土地估价就是综合考虑各因素对土地收益的影响, 评定出某块土地或多块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某一时点的价格的过程。

(3) 维权机构的健全度对征地补偿保障度起完善和积极促进作用。维权机构的健全度间接地影响征地补偿保障度, 一个维权机构健全的征地区域, 农民了解征地知识, 获取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就更高, 农民权益就更不容易受到侵害。

2 农村征地补偿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分析

2.1 征地方面

2.1.1 征地程序缺陷[1]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土地征收程序在总体上是合理的、有效的, 但通过对土地征收程序的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我国的土地征收程序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征地过程中缺乏公开性。

(2) 土地征收过程中缺乏被征收者的参与。

(3) 救济程序有待进一步地完善。

2.1.2 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产权残缺、权利边界模糊。我国集体所有的土地产权界定不清晰, 主体不明, 由于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 没有所有权和处置权, 因而农民对于自己承包或使用的土地被征用提出完全补偿的要求缺乏法律依据。

(2) “公共利益”缺乏明确界定, 征地范围过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强调征收的前提必须是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但是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畴[2]。

2.1.3 安置方式简单化

简单的货币安置方式, 对于失地农民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劳动技能的纯农业户, 在摆脱贫困、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和养老、医疗等方面很难保障。

2.2 维权机构方面

2.2.1 利益诉求渠道受阻

被征地农民利益诉求受限:

(1) 农民利益诉求渠道单一, 目前只有党和政府的官方表达渠道。

(2) 缺乏社会化的信息披露渠道, 农民远离社会政治权力中心, 侵权事件难以得到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的关注。

(3) 农民通过法律表达成本太高, 对法律的生疏, 使农民利益即使受到侵害也不愿表达。

2.2.2 农民维权组织缺失

随着解放后政府对农协的逐步取消, 至今农民还没有专门代表自己利益的社团组织。现有的农民组织多为生产经营服务性组织, 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稳定性差等缺陷, 目前尚没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真正能为农民说话的农民组织。

2.3 土地估价方面

2.3.1 基准地价与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等征地信息没能及时更新、公告和传达

基准地价是土地估价师收集估价资料的重要内容, 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实质为征地综合补偿标准。然而农村条件相对落后以及信息传递滞后性等原因, 导致地价标准、征地最新信息和相关新制度不能及时更新和传达, 影响被征地农民对地价的判断。

2.3.2 农民集体自身因素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对法律和征地知识了解尚浅, 在文化多元化, 经济市场化的今天, 农民难以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3 提高征地补偿保障度的措施

3.1 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完善

(1) 扩大土地征收补偿范围。在现行法律规定的“三费”即土地费、地上建筑物及青苗费、安置费用以外, 还应该适当扩大范围。同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那些确定的可计量的损失, 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进一步保障了农民的日后生活。

(2) 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只是按照土地原有的用途适当补偿而已, 不但使得征地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还剥夺了失地农民和集体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因此, 我国应该确定以市场定价为主的补偿标准, 不能让土地征收补偿与开发土地增值出现巨大的利益差异。

(3) 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补偿程序。土地征收补偿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 程序的公开公正是政策公正公平的保障, 完善公正的补偿程序又进一步确保了补偿的合理和公正。在规定征收补偿程序时, 应当严格遵循公开、农民自己参与、协商在先、司法最终的原则。

(4)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监督保障制度。我国法律应严格规定土地征收补偿的程序, 充分听取农民的陈述和申辩, 并加强对土地征收补偿程序的监督, 将土地征收补偿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 以确保土地征收补偿的公正与合理。

3.2 建立一个疏通利益表达的良好农民组织

农民组织是农民利益和权利诉求的自我凝结与整合, 组织的建立, 能架起农民和公共权力的沟通渠道和互动桥梁, 从而缓解和改善农村征地过程中农民集体权益被侵害的情况。主要建设内容应包括:[3]

(1) 经济功能建设。通过组织团体的力量支持和维护, 使农民个体具有与其他利益集团成员进行协商谈判的能力, 从而改变农民原始的弱势地位。

(2) 法律功能建设。农民组织的法律功能主要体现在农民与其他利益集团发生矛盾和冲突, 遭受不公平待遇时, 向农民个体提供法律救济与援助。

(3) 政治功能建设。应使得农民自己的权益组织代表在涉及农民权益的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 有权力表达农民自己权益诉求, 避免公共政策的刚性一出台就将农民置于劣势地位。

3.3 及时更新地价标准、普及征地知识

县 (市) 人民政府应定期更新基准地价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 并将权威的地价标准公布于农村, 方便被征地农民了解最新信息;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贴海报、组织会议等形式来为被征地农民普及土地估价和征地补偿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提高农民保护自身权益、改善征地补偿保障度的意识和能力。

4 个人设想

4.1 征地补偿方式的改变

在土地被征收或征用以后, 政府将按照一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一次性地给予农民补偿, 但笔者认为这种一次性的补偿方式存在其不足的地方, 因为随着土地增值、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通货膨胀, 现在给予的一个补偿标准不足以预测其以后发展的趋势, 所以笔者认为, 根据现势性的补偿标准, 逐年地给予征地补偿, 对于那些有想法、急于创业改行的被征地农民, 可以依其意愿给予一次性补偿, 而对于其他一般被征地农民应建议其分期、逐年进行补偿, 而不是一次性地、笼统地给予征地补偿。

4.2 估价服务机构

由于在农村被征地农民获取征地相关信息存在一定困难以及农民群众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所以, 在农村建立一个独立、专业、权威的土地估价服务机构是很必要的。通过该机构为被征地农民提供估价和法律等方面的咨询, 提供一个科学性的标准征地估价额, 以便在面对政府给出的土地补偿额时, 能做到心中有数, 尽可能地减少利益侵害。

参考文献

[1]杨振宇.如何完善我国土地征收的正当程序[J].前沿, 2011 (14) .

[2]杨秋林.农村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7) .

篇4:农村征地补偿协议

一、土地补偿款分配方案的制定程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涉农解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此规定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有权实施分配的主体是村(居)委会或者村(居)小组,即法定的集体经济组织;二是参与分配的对象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村(居)民;三是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如何分配。实践中,当土地补偿费到帐后,依据土地的权属关系,土地权人有权决定土地补偿费分与不分、分多少、参与分配的对象等以及如何认定村民资格等问题。如果决定“不予分配”或者“予以分配”,只需召开村(居)民代表大会或者村(居)民大会讨论通过并予以公示即可。但因农村问题复杂、涉及因素多,真正依照法定程序形成有效的分配方案确实很难。可以说,大多数村(居)委会或者村(居)小组出台的土地补偿费分配方案,都与《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的规定相违背。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提请召集会议讨论分配方案的主体与法律规定的提请主体不符,所蕴酿的分配方案很难获得通过。在农村自治组织中,凡属需要以会议形式决定的事项,往往都由书记一人召集支委会或者党员大会蕴酿,村(居)小组则由小组长召集党员、户长、小组自选代表讨论,因参会资格缺失,加之人多嘴杂、家族氛围浓厚,讨论形成的方案难以服众。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村(居)委会是基层自治组织,对于涉及村(居)民利益的事项应由村(居)委会主任提请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由村(居)两委委员及各小组长列席,支委会行使监督指导职责;如果土地权人属村(居)民小组,则直接由小组长主持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分配方案,并自觉接受村(居)两委和小组支部的监督,所形成的方案应报村(居)委会进行合法性审查并予以公示。这样出台的方案才能产生相应的效力。

二是讨论蕴酿直至出台分配方案的主体混乱,与土地权属对应的补偿款相互冲突。依据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土地所有权分属于各个村(居)小组所有,小组内又分属于各小队所有,其分配方案理应由土地权人依程序作出,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村(居)两委为平息纠纷,竟然不管不顾各小组的实际情况,硬性作出统一的分配方案。更有甚者,还冠冕堂皇地报乡(镇)党委书记签署意见并加盖党委印章,直接以行政权力剥夺土地权人应享有的权利。其实,只要村(居)委会和小组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村(居)“两委”对如何拟定直至形成分配方案加以指导和监督,及时化解和平息纠纷,调查核实相关情况等,完全可以将方案的酝酿与出台交由土地权人实施,而不必大包大揽、取而代之。

三是土地补偿款分配方案虽然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并听取了部分村民的意见,也形成了文字性的分配方案,但未经必要的公示或者公示的方式方法不当,导致部分村民对方案的形成过程及方案的内容条款不知情,既使对方案存有异议,也失去了表达的就会,最终只能被动、抵触地接受分配方案,这严重剥夺了村(居)民的知情权、话语权。

四是方案的形成及内容受家族势力的牵制,很难代表大多数村(居)民的利益。作为村、组的议事或“权力机构”,事项的议定往往以户长(族长)的意愿为主,所谓的小组代表只是“摆设”,方案的公平合理性受到严重质疑,引起连锁上访甚至诉讼在所难免。

对于以上普遍存在的违反民主议定程序的情形,其直接后果是因方案存在瑕疵而损害了部分村(居)民的利益。笔者认为: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会议是村民实行民主自治的权力机构,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强化民主“议定程序”的指导监督,而不能强行介入、取而代之。特别是由村(居)小组讨论拟定实施方案时,上级部门应派专人实地宣讲,对某些法定性和原则性较强的事项拟定规范性的指导意见,以避免方案形成的随意性和违法性。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涉农解释”,征地补偿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此解释中的“资格”即为“村民资格”,其资格认定是拟定土地补偿款分配方案的前提。如果这个“前提”缺乏依据甚至违法,或者资格认定标准含混不清,就会使方案囿于“自我”、“情感”等的主观意断中。法律法规之所以未对“资格”作出规定,原因就在于“资格”的认定涉及村(居)委会的自治权和村(居)民的身份权,不能简单地以法规形式加以界定。因此,村(居)民资格认定的标准,应更多地依靠《村规民约>,并结合农村管理的实际情况加以认定。在实践中,主要同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户口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人口。如果户口已迁出但有承包地或者户口未迁出,但长期不在集体内生产、生活、居住,与集体经济组织没有任何联系,即“离土又离乡”。这种情形显然不能以户口或者承包地主张村民资格。这主要针对外嫁、入赘他地不迁户口的人员,《村规民约》虽有规定,但大多存在违法嫌疑。

二是现在和将来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生产、生活、居住,与集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无承包地和户口,同样应视为本村村民。这主要针对新生儿、服役、服刑、入托、入学等特殊情形的人员,因其他原因暂离户口地,但最终都要回到户口地生活,即“离土不离乡”,它区别于“离土又离乡”的情形。

三是本村村民(仅限于成年人)应亲自和实际履行村民义务。这里的“义务”应作广义的解释,不能只局限于家庭承包土地上的附属义务,而且必须是本人亲自和实际履行,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主要是限制离异、死亡、外嫁、入赘等情形的人员,因与原家庭还存有土地承包关系而主张村民资格,此中情况应当区别对待。

四是主张资格的人是否与集体经济组织有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否主要依靠家庭承包土地作为基本的生活来源。这主要是对退休、下岗以及为学习、经营、照管等需要而迁入户口的人员的限制。这类人员是典型的“空挂户”,虽然在集体内生活居住,但其户口以及生活居住因素与村民资格的认定没有实质联系。

以上所述的村民资格认定标准,虽然主观随意性较强、法定依据缺失,但确实反映了农村自治管理的实际情况和村民资格认定的复杂性,与《村规民约》的相关条款较为接近,村民容易理解和接受。

篇5:(样本)征地补偿协议

甲方:

乙方:

甲方因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在****镇人民政府监督协调下,根据《合同法》和《土地法》相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本着自愿及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用地范围为建设沙圪堵急调峰加气站所需土地。

二、协议达成后,乙方及其村民不得干扰阻挡甲方在土地范围内施工、经营等合法行为。

三、甲方根据用地的数量对乙方进行土地占用补偿,补偿方法如下:

1、甲方一次性补偿乙方:人民币(大写)******

(小写:********整)

(此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退耕还林补偿、地上附着物补偿、土坝补偿、等所有和土地相关的全部费用)

甲方补偿只对乙方村委会,不直接对村民,具体分配由乙方村委会负责。

2、如村民阻拦施工由村委会出面协调并解决,并不得影响甲方正常施工。

四、违约责任

协议生效后,双方严格遵守共同履约,如果有一方违约,违约的一方应当向未违约方支付补偿金额20%的违约金。

五、争议的解决

1、本协议在正常的履行过程中,乙方村民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拦甲方施工及正常经营活动,否则所造成的一切损失由乙方承担。

2、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有关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但在协商或调解期间不得影响甲方正常施工及经营活动。

六、其它事项

1、甲方应当在双方签订协议后三日内,将补偿款打入乙方村委会指定账户,否则按逾期付款处理。

2、本协议由沙圪堵镇人民政府监督执行。

3、本协议由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之日起生效,协议有效期内,除非经过对方同意,或者另有法定理由,任何一方不得变更或解除协议。

4、本协议于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七份,甲方三份,乙方三份,沙圪堵镇人民政府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甲乙双方共同遵守执行。

篇6:征地补偿安置协议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 二〇〇 年 月 日

甲方:

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

乙方:

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

为保证沈阳市东陵区 项目的顺利进行,为维护被征地农村村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订立如下条款,以供双方遵守。

一、征用土地的位置及范围

征用的土地位于沈阳市东陵区,四至范围:南至,西至,北至,东至,具体位置和面积以土地部门实际测量为准。

二、征用土地的面积

该项目征用所有土地的面积约为 亩,以实际勘测为准。

三、征地补偿标准

经甲、乙双方协商,甲方同意给付乙方征地补偿费 万元/亩,具体分配标准包括以下三项:

1、所有土地补偿综合地价每亩 万元(土地补偿费 万元,安置补偿费 万元)。

2、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共计每亩 万元(含青苗,看护房)。

3、根据相关政策,农民保障、保险 万元(详见保障、保险分配方案)。

四、地上附着物费用

1、各类林木、葡萄树、小井、大棚、温室、立壕、牛舍、鸡舍、猪舍等其它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参照上级规定执行,该补偿费由甲方另行支付。

2、机电井、变压器台按有关政策由甲方另行补偿。

五、征地补偿费的金额及支付期限

1、征地补偿费的总金额以实际占地面积,最终核定的金额为准。

2、甲方取得国有土地征用手续30天内向乙方全额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

六、被征土地的交付期限及方式

乙方应在收到本协议以上

2、如乙方逾期未能交付土地,则应按征地补偿费金额的10%向甲方支付赔偿金。

八、其它约定

1、如国家土地补偿政策调整,按国家新政策执行。

2、乙方就征地村民同意,经村民代表同意形成的书面决议应交甲方一份留存(作为本协议附件)。

3、本协议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4、本协议一式八份,双方各执二份,沈阳市东陵区白塔街道办事处和东陵区规划和国土资源分局备案各执二份,具有同等效力。

5、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应另行协商。

甲方:

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

乙方:

法人代表或委托代理人:

篇7:临时征地补偿协议

甲方:××

乙方:××

因××建设需要,在××处原下藏科路右侧,××左侧甲方征用河滩地做为取料场,经双方协商,乡政府协调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征地范围: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原河道平行平均深度5米。

二、甲方征地用途:供路基填筑取料场,使用年限2年(自××—××)。

三、补偿费用××亩*××元=××元,大写:××整。付款时间年月日前一次性付清。

四、乙方收到补偿款后,甲方在施工中乙方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借口阻碍和干涉甲方施工,因乙方原因造成甲方停工,乙方每天赔偿甲方各种机械台班费、人工费壹万圆的经济赔偿。

五、乙方应提供甲方拉料便道一条,平均宽度5米,确保甲方车辆正常通行。

六、甲方取料严格按划分的标记取料,超出范围按本协议标准每亩××元计算。

七、甲方在拉料过程中遵守当地民族风俗,热爱环境。按指定的车道行驶,遵守民族禁忌。

八、未经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双方共同遵守,单方不得

违约。

九、本协议一式四份:甲方两份、乙方一份、上报乡政府一份。

甲方:××

代表:

乙方:××

代表:

见证单位:××

篇8:论农村村民间征地补偿款分配争议

一、农村征地补偿款, 分配争议的现实表现

㈠出嫁女及其子女要求分配征地补偿款的争议

与城镇男子结婚的农村妇女, 由于受户口管理的限制和传统婚俗观念的影响, 婚后户口不能或没有迁入城镇, 其子女也没上城镇户口留在本村, 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享受划分耕地及住宅基地, 到分配征地补偿款时, 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不予分配;出嫁女嫁到农村, 故意不将户口迁出, 甚至将其子女的户口上在本村, 进而以户口仍在本村为由, 要求分配征地补偿款。

㈡农村超生子女要求分配征地补偿款的争议

不少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制定征地补偿款, 分配方案和村规民约, 以部分村民违反计划生育为由不分给超生子女征地补偿款, 而超生子女则以其在本村或其户口在本村为由, 要求应与其他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分配征地补偿款。

㈢新入户农民和死亡人员家属要求分配征地补偿款的争议

新入户农民主要包括娶入媳妇、入赘男子及其新生儿及被收养子女等, 他们户口虽已迁入或登记本村, 但受农村风俗习气的影响, 绝大部分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认为, 在征地前他们未履行相应义务, 要求分配征地补偿款, 明显不公平, 因此通过“民主”方式制定村规民约, 拒绝分配给他们或其子女;村民死亡时土地还未被征收, 也不应分给死亡村民征地补偿款。

㈣在外务工或全家移居城镇但户口尚在村组的农民要求分配征地补偿款的争议

现实中有部分农民在保留当地户籍前提下在城镇务工, 或全家移居城镇生活, 因长期不在本村组生活而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本村组其他村民相同义务。当村组分配征地补偿款时, 他们又回来请求其分配权, 既引起广大村民的不满, 也得不到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的同意。

㈤镇办企业单位退养人员回到本村和全家从外地迁到老家居住且户口也迁到本村的人员要求分配征地补偿款的争议

有些镇办企业倒闭解散, 对企业职工未做出善后处理, 这些职工既没有退休养老金, 也没有享受城镇居民低保费和社保费, 回到本村后要求享受村民待遇分配征地补偿款而村民小组不同意。全家从外地迁到老家后, 原先承包的土地被所在村组收回, 所在村组既没有给他们分配责任田, 也没有给他们分配征地补偿款。

此外, 还有农村大中专在校学生、现役义务兵要求分配征地补偿款的争议。

二、征地补偿款, 分配争议的原因分析

㈠补偿分配主体不明确

对于出嫁女、入赘男子、新迁入户口、新入户农民等能否与其他村民享有补偿分配权, 因无明确法律依据, 实践中各村组处理的结果相差很大。比如有的明确不能享有分配权, 有的限定满足一定条件才享有分配权。

㈡补偿分配细则缺乏

征地补偿分配缺乏具体细则, 造成各村组村民间分配比较混乱。主要表现为:分配对象上, 有的按人头分配, 有的按被征地面积分配, 有的征到谁家土地, 补偿费归谁所有, 未征到土地的补偿费不给;分配数量上, 有的等额分配, 有的不等额分配, 有的不分配;分配时间上, 有的一次性分配, 有的分若干次分配。

㈢补偿分配不平等

村委会或者村民小组分配征地补偿款实行不平等分配最为典型的是对待户口新迁入或者新农民入户或出嫁女户口未迁出的村民, 认为, 他们对村集体或者村民小组贡献较少, 理应少分甚至不分征地补偿款。

㈣村民自治权滥用

有些村民为了争得更多的有限补偿金而尽量排除其他村民参与分配, 于是, 借村民自治权剥夺其他村民征地补偿分配权。比如, 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借村民自治权通过村规民约或分配方案, 拒绝给入赘男子分配征地补偿款。但该村规民约或者分配方案, 违反了法律规定。

㈤法律救济途径不完善

关于农村征地补偿款分配争议是否属于民事诉讼范围问题, 尚存在争议。有人认为, 征地补偿费分配纠纷, 属国家建设征地中出现的纠纷, 只能由有关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不属法院管辖。也有人认为, 村集体分配征地补偿费用的行为, 是依法行使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收益权的具体体现, 是一种民事行为, 此类纠纷属民事诉讼受案范围。此外, 其他救济途径也不完善。

三、我国农村征地补偿款, 分配争议之解决

㈠遵循公平合理的征地补偿分配原则

1. 民主议定原则。

村民自治是真正的大多数村民的集体意志, 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些少数人的意志, 因此, 村委会、村民小组在决策征地补偿款, 分配事务时须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简称《组织法》) 第十七条规定提请村民会议民主讨论, 无权擅自作主。

2. 合法性原则。

《组织法》规定,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因此, 在民主法治国家, 任何形式的自治章程、自治权、村规民约以及村民民主决定都不能同国家的法律相抵触, 否则无效。

3. 平等原则。

村集体每次的征地补偿款, 分配总量是恒定的, 为了充分保障每个村民享有平等的待遇, 征地补偿款分配既要体现村民资格平等, 也要体现男女村民平等, 还要体现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村民平等。

4. 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从对立统一关系的意义上, 可以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权利与义务一方如果不存在了, 另一方也不能存在。集体成员行使征地补偿款分配权利时要考虑其对集体所尽义务的大小, 做到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履行村民相同义务的, 征地补偿款分配相同;而很少履行或未履行村民义务的, 应当少分或不分。

㈡对集体成员资格认定及不同分配争议之解决

在认定集体成员资格的标准上主要有三种主张。登记主义、事实主义和折衷主义, 三种主张都各有一定的道理, 但都不全面。笔者认为认定成员资格应当坚持以公平为出发点, 以户籍审查为原则, 以长期生活且能尽到其他村民相同义务为补充, 相互结合共同确定成员资格。

1.出嫁女及其子女成员资格认定及分配争议之解决。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条, 出嫁女及其子女成员资格认定及分配争议之解决分三种情况。其一, 嫁入外村组。出嫁女嫁入外村组后, 户籍同时迁入该外村组的, 应认定为其及子女具有该外村组成员资格并与该外村村民等额分配, 同时应注销原村组成员资格并不得参与原村村民分配;如其在嫁出时并未带走户籍, 在未取得外村组成员资格前应具有原村组集体成员资格, 其所生子女可随母申报户口取得原村组成员资格并与村民等额分配。其二, 嫁入城镇。农村妇女与城镇男子结婚, 户口转移城镇的, 其及子女不再具有原村组成员资格并不得参与村民分配;户口没转入城镇的, 因未能享受城镇居民低保费等待遇, 其所在村组不得注销其户口, 仍享有村民待遇, 其所生子女可随母申报户口取得村民资格并与村民等额分配。其三, 离婚或丧夫。妇女离婚或丧夫后仍在原居住地生活, 户籍仍在当地, 原居住地应保留其原有成员资格, 应与本村村民等额分配;若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且其新居住地尚未落实的, 原居住地所在村组应保留其土地权益, 并与村民等额分配。除离婚妇女的子女可随父取得相应的成员资格外, 离婚或丧夫妇女的子女一般随母取得相应的成员资格并与村民等额分配。

2.农村超生子女成员资格认定及分配争议之解决。超生子女经行政机关处罚、审批后依法取得户籍登记, 具有村民资格, 但是否与其他村民等额分配, 由其所在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行使自治权, 否则, 不利于抑制“超生行为”。另一方面, 超生子女是否享有村民待遇、享有等额分配款影响村集体其他成员的直接利益, 应当在村民个人利益与村集体其他成员整体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 保护超生子女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因此, 目前法律尚未明确的情况下, 应尊重农村集体组织自治权的行使, 是否分给、分给多少由村民按照民主议定原则决定。

3.新入户农民、死亡农民成员资格认定及分配争议之解决。入赘男子及其子女, 分两种情况:其一, 独女的入赘男子及其所生子女的成员资格认定。其二, 有儿有女户要求招女婿及其所生子女的资格认定。前一情况的入赘男子户口已迁入, 居住在当地, 且其迁出地已不享有地权的, 应保证其及子女享有与迁入地村民等额分配。后一情况的所招女婿除户口已迁入, 居住在当地, 其迁出地已不享有地权外, 还应符合老有所养精神, 才能保证其及子女享有与迁入地村民等额分配。

新生儿和死亡农民。一方面, 根据《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 公民的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新生儿从出生开始就是该村的一分子, 应与村民享有同等待遇。另一方面, 有限的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 一旦被征收后, 农民将可能永远失去依靠该土地生存, 征地补偿具有财产权的性质, 因此, 应当支持新生子女要求相应的补偿份额。而村民在分配时已死亡, 民事权利也随之灭失, 其家属要求死亡人员继续享有村民待遇, 有悖法律规定, 不应分给征地补偿款。

被收养子女。依据《收养法》办理了相关手续, 已在当地村组落户的养子女, 其成员资格从收养成立之日起生效, 与村民等额分配。收养成立后又解除收养关系的, 从收养关系解除之日起被收养人丧失集体成员资格, 但如果被收养人对造成解除收养关系负主要责任的, 应返还其在具有集体成员资格期间所获得的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收益的一部或全部, 但如果收养人对解除收养关系负主要责任的不返还。

4.在外务工或全家移居城镇而户口尚在村组的农民成员资格认定及分配争议之解决。现实中有部分村民在保留当地户籍的前提下在城镇务工或全家移居城镇, 因长期不在本村组生活而否认其具有本村组集体成员资格, 则过于武断, 有失公平。其是否具有集体成员资格并与村民等额分配视具体情况而定。村民户籍在本村组且其在外期间坚持履行本村组其他村民相同义务的, 应认定为其具有集体成员资格并与村民等额分配;村民原始户籍虽在本村组, 但其在外期间长期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本村组其他村民相同义务的, 应认定为其不具有本村组成员资格并不得参与村民分配或具有本村组成员资格但可少量分配。

5.镇办企业单位退养人员回到本村和全家从外地迁回老家居住且户口也迁回本村成员资格认定及分配争议之解决。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 这些“回迁”人员既没有退休养老金, 也不享有城镇居民所享有的“低保”和“社保”, 其基本生活没有保障。依据《土地承包法》的立法宗旨和有关政策, 土地是村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和生活保障, 按户口属地原则, 他们应享有户口所在村的征地补偿分配权, 适当给予分配, 作为其基本生活保障。

6.农村大、中专在校生、现役义务兵成员资格认定及分配争议之解决。在校的农村大、中专学生及毕业后未就业前, 其户口已从农村迁出, 但从经济来源看, 农村地权仍是他们主要的依赖条件, 为确保学生能完成学业和考虑可能回家乡创业, 应视为具有原户籍所在地村组的成员资格, 与村民等额分配或适当分配。凡农业户口现役义务兵, 应认定为其具有集体成员资格并与村民等额分配或适当分配, 但已转志愿兵的, 从提干或转志愿兵之日起丧失该资格并不得参与村民分配。 (上接第53页)

㈢征地补偿款分配争议的法律救济

1.完善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 解决实践无法可依及管辖不统一的问题。目前缺乏《土地征收征用法》规范大量征地行为, 因征地引发的补偿款分配争议凸显立法的滞后, 致使补偿分配纠纷难以下判, 故应加强立法, 完善相关司法解释, 统一指导司法实践活动。

2.行政指导与审查。依据《组织法》规定, 对涉及村民利益内容的村民会议决定的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 可要求先交乡、镇政府指导, 审查分配方案有无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 如有违反则通过指导予以改正。乡镇人民政府应要求村民委员会及时上报村民会议制定的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并依法对其合法性行使审查职权。

3.民间调解。由于这类争议具有矛盾尖锐、影响大、执行难的特点, 应充分发挥乡 (镇) 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 尽量通过调解解决。争议发生后, 可由司法员、调解员深入村组, 宣讲有关法律和政策, 提高农民思想法律意识, 消除错误思想, 使村民与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取得一致意见。

篇9:农村征地补偿协议

关键词:征地补偿款 分配方案 程序 村民资格认定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87-02

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涉及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农村的不和谐和社会的不稳定,从而引发上访和诉讼。纵观近年来因征地款分配而引起的上访和诉讼情况看,大部分村组的土地款分配方案从制定程序到拟定的实质性条款,大多表现出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我行我素等混乱现象,造成有征地款的地方就有上访或者诉讼,甚至发生暴力伤人事件。尽管村(居)委会和村(居)民小组本着实事求是、公平合理照顾大多数人利益的主观心态,努力将分配方案做到尽善尽美,但往往还是“不得人心”,各种猜测、疑虑、嫉恨甚至“置人死地而后快”等不和谐因素,严重干扰着干群关系。究其原因在于分配方案的制定程序不规范、拟定的条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甚至违法、“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相悖等,致使上访直至诉讼的情况累累发生。鉴于此,笔者将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有关规定,对农村土地补偿款分配方案的制订程序及其认定标准作一浅显的探讨。

一、土地补偿款分配方案的制定程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涉农解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此规定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有权实施分配的主体是村(居)委会或者村(居)小组,即法定的集体经济组织;二是参与分配的对象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村(居)民;三是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如何分配。实践中,当土地补偿费到帐后,依据土地的权属关系,土地权人有权决定土地补偿费分与不分、分多少、参与分配的对象等以及如何认定村民资格等问题。如果决定“不予分配”或者“予以分配”,只需召开村(居)民代表大会或者村(居)民大会讨论通过并予以公示即可。但因农村问题复杂、涉及因素多,真正依照法定程序形成有效的分配方案确实很难。可以说,大多数村(居)委会或者村(居)小组出台的土地补偿费分配方案,都与《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的规定相违背。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提请召集会议讨论分配方案的主体与法律规定的提请主体不符,所蕴酿的分配方案很难获得通过。在农村自治组织中,凡属需要以会议形式决定的事项,往往都由书记一人召集支委会或者党员大会蕴酿,村(居)小组则由小组长召集党员、户长、小组自选代表讨论,因参会资格缺失,加之人多嘴杂、家族氛围浓厚,讨论形成的方案难以服众。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村(居)委会是基层自治组织,对于涉及村(居)民利益的事项应由村(居)委会主任提请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由村(居)两委委员及各小组长列席,支委会行使监督指导职责;如果土地权人属村(居)民小组,则直接由小组长主持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分配方案,并自觉接受村(居)两委和小组支部的监督,所形成的方案应报村(居)委会进行合法性审查并予以公示。这样出台的方案才能产生相应的效力。

二是讨论蕴酿直至出台分配方案的主体混乱,与土地权属对应的补偿款相互冲突。依据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土地所有权分属于各个村(居)小组所有,小组内又分属于各小队所有,其分配方案理应由土地权人依程序作出,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村(居)两委为平息纠纷,竟然不管不顾各小组的实际情况,硬性作出统一的分配方案。更有甚者,还冠冕堂皇地报乡(镇)党委书记签署意见并加盖党委印章,直接以行政权力剥夺土地权人应享有的权利。其实,只要村(居)委会和小组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村(居)“两委”对如何拟定直至形成分配方案加以指导和监督,及时化解和平息纠纷,调查核实相关情况等,完全可以将方案的酝酿与出台交由土地权人实施,而不必大包大揽、取而代之。

三是土地补偿款分配方案虽然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并听取了部分村民的意见,也形成了文字性的分配方案,但未经必要的公示或者公示的方式方法不当,导致部分村民对方案的形成过程及方案的内容条款不知情,既使对方案存有异议,也失去了表达的就会,最终只能被动、抵触地接受分配方案,这严重剥夺了村(居)民的知情权、话语权。

四是方案的形成及内容受家族势力的牵制,很难代表大多数村(居)民的利益。作为村、组的议事或“权力机构”,事项的议定往往以户长(族长)的意愿为主,所谓的小组代表只是“摆设”,方案的公平合理性受到严重质疑,引起连锁上访甚至诉讼在所难免。

对于以上普遍存在的违反民主议定程序的情形,其直接后果是因方案存在瑕疵而损害了部分村(居)民的利益。笔者认为: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会议是村民实行民主自治的权力机构,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强化民主“议定程序”的指导监督,而不能强行介入、取而代之。特别是由村(居)小组讨论拟定实施方案时,上级部门应派专人实地宣讲,对某些法定性和原则性较强的事项拟定规范性的指导意见,以避免方案形成的随意性和违法性。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涉农解释”,征地补偿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此解释中的“资格”即为“村民资格”,其资格认定是拟定土地补偿款分配方案的前提。如果这个“前提”缺乏依据甚至违法,或者资格认定标准含混不清,就会使方案囿于“自我”、“情感”等的主观意断中。法律法规之所以未对“资格”作出规定,原因就在于“资格”的认定涉及村(居)委会的自治权和村(居)民的身份权,不能简单地以法规形式加以界定。因此,村(居)民资格认定的标准,应更多地依靠《村规民约>,并结合农村管理的实际情况加以认定。在实践中,主要同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户口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人口。如果户口已迁出但有承包地或者户口未迁出,但长期不在集体内生产、生活、居住,与集体经济组织没有任何联系,即“离土又离乡”。这种情形显然不能以户口或者承包地主张村民资格。这主要针对外嫁、入赘他地不迁户口的人员,《村规民约》虽有规定,但大多存在违法嫌疑。

二是现在和将来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生产、生活、居住,与集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无承包地和户口,同样应视为本村村民。这主要针对新生儿、服役、服刑、入托、入学等特殊情形的人员,因其他原因暂离户口地,但最终都要回到户口地生活,即“离土不离乡”,它区别于“离土又离乡”的情形。

三是本村村民(仅限于成年人)应亲自和实际履行村民义务。这里的“义务”应作广义的解释,不能只局限于家庭承包土地上的附属义务,而且必须是本人亲自和实际履行,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主要是限制离异、死亡、外嫁、入赘等情形的人员,因与原家庭还存有土地承包关系而主张村民资格,此中情况应当区别对待。

四是主张资格的人是否与集体经济组织有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否主要依靠家庭承包土地作为基本的生活来源。这主要是对退休、下岗以及为学习、经营、照管等需要而迁入户口的人员的限制。这类人员是典型的“空挂户”,虽然在集体内生活居住,但其户口以及生活居住因素与村民资格的认定没有实质联系。

以上所述的村民资格认定标准,虽然主观随意性较强、法定依据缺失,但确实反映了农村自治管理的实际情况和村民资格认定的复杂性,与《村规民约》的相关条款较为接近,村民容易理解和接受。

上一篇:德育案例:宽容、真诚与爱下一篇:韩国留学会遇到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