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征地补偿制度

2024-05-23

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精选8篇)

篇1:我国征地补偿制度

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历史变迁与创新

提要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没有明确标准阶段、规定年产值标准阶段和辅助区片综合价阶段。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源于计划经济时期,存在诸多缺陷:产值倍数法不科学、补偿范围过窄且分配方式欠妥以及补偿原则模糊。经过几年的创新探索,2001年确立的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今后应不断完善征地补偿制度,补偿方式采用“公平补偿”、扩大补偿范围、建立合理的补偿费分配机制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键词:征地补偿;历史变迁;创新探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必然趋势,因此土地征收是各个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制度(张全景、王万茂,2003)。在征地过程中如何给予失地农民合理的补偿、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早已成为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回顾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历史变迁,指出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进而阐述了始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征地补偿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暴露出的缺陷。最后研究了几个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创新探索成果,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关于征地补偿制度的若干改革构想。

一、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历史变迁

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历史变迁,三个阶段的主要政策及其核心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12月5日中央政府出台了新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征地制度法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规定首次提出了以年产值为标准的补偿概念,强调“评议商定”以及“公平合理”。1958年实施的新《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补偿标准的年限发生变化,补偿范围有所扩大,对补偿费的发放也做了详细规定,并且提出了安置失地农民的问题。这一阶段制度的特点是:补偿标准很低,灵活、不具有强制性,符合当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随后的10年文革,土地征收制度的发展基本停滞。(柴涛修等,2008)

第二阶段:1982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出台,明确规定了征地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并对各项费用的补偿标准和补偿主体做出明确规定。1986年6月25日获得通过的《土地管理法》中关于补偿的规定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相同。1998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则提高了补偿标准,同时还提出了“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补偿原则。在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补偿制度在这种环境下引发了许多问题。

第三阶段:1999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新一轮征地制度改革拉开帷幕。2001年、2002年国土资源部先后共确立19个城市(区)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4年《土地管理法》再次修订实施,但未对补偿标准做改动。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订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2004年11月3日、2005年7月23日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对《决定》做了补充。2008年9月《土地管理法》修订工作再次展开。在这一阶段,各界已充分认识到“补偿标准低、范围窄”等制度问题,并且积极探索着征地补偿制度的改革方向。

征地补偿制度从建立伊始至今,在补偿内容、标准上都有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 “产值倍数法”的弊端体现在多方面,比如作物年产值的不确定性;倍数法无法体现土地的市场价值以及“涨价归公”的补偿思想无法让农民分享到土地增值收益;其次,补偿范围过窄且分配方式欠妥。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所拥有的重要权利之一,却未纳入到

征地补偿范围中。其他一些国家(地区)还对征地过程中产生的诸如邻接地损失、营业停止等内容进行了补偿。(林玉妹,2005)在征地补偿费的分配上,据有关专家调查,征地费的约60%为农村集体和农民所得,40%为地方政府所得。(陆红生、韩桐魁,2005)这使得本身就偏低的补偿费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上时已经所剩无几;最后,原则的模糊性:我国征地补偿制度所遵循的原则是“保证被征地农民能够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这一原则出发点是好的,乍看也合乎情理,但在实践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究竟怎样才算是生活水平不降低?用什么来衡量?

二、征地补偿制度的创新探索

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国土资源部确立的试点地区不断完善着其当地的征地补偿机制。各地做法呈现出的普遍特点是:补偿标准有很大提高,更加注重失地农民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一些地区开创了创新的补偿安置办法,如嘉兴的“土地换社保”、温州的“留地安置”以及南海、昆山的“第三种模式”。现选取三个地区介绍其征地补偿制度改革的创新探索。

1、区片综合补偿及规定统一年产值——温州。200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征用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提高年产值以及推行区片综合价。2003年4月1日《温州市市区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管理办法》(旧《办法》),规定了补偿的三项原则:(1)采取片区综合补偿标准,区别不同地段,给予不同补偿;(2)区别被征用前的不同地类,给予不同补偿;(3)根据不同的地类依法合理确定年产值。2008年新的《温州市市区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管理办法》获得通过,该办法在征地补偿方面有两方面的改革:第一,区片的划分由原来的三类改为以黄海标高为界划分为两类。实际上,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改善,使得原来划分的三类地区之间差异逐渐减小,而补偿标准不一样的话显失公平。第二,开始实行统一年产值标准。市区统一年产值标准确定为每亩0.2万元。一类区片农用地和二类区片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均采用法定最高标准,达到10倍和20倍,这样每亩土地补偿费达到2万元,安置补助费达到4万元。这一标准综合考虑了温州市区经济发达程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土地区位等因素,且均达到法定最高限,提高了对农民的补偿。

2、以综合平均年产值作为计算标准——佛山。广东省佛山市于2004年6月23日发布的《佛山市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测算做出了创新的规定。新的测算方法采用综合平均年产值作为计算标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再与各具体地块的年产值直接挂钩。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产值倍数法的不合理性。最重要的是新的规定考虑了土地的区位、各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地价的因素,使得计算的补偿费更加接近公平的市场价格。同时,《通知》还明确要求某些经济发达的区域按现行《土地管理法》实施高档次的补偿标准,尽可能地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补偿费。

3、征地补偿费保障长远生活——南京。南京市2000年4月20日颁布的《南京市建设征用土地补偿和安置办法》(已废)规定:“土地补偿费用依法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2004年4月10日起施行的《南京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改变了这种一次性的支付方式,建立起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从土地补偿费中取出70%,作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其余30%支付给集体经济组织,纳入公积金管理,用于发展生产和公益性事业。同时,2005年9月1日,《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开始实施,其规定政府要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户。南京市征地补偿分配一改以往的一次性货币支付方式,充分考虑了农民的长远利益,还有效避免了各级政府层层截留补偿费问题的产生。农民能够分享到一定的土地增值收益,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举措。

三、结论

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土地征收是政府因此代表国家而实行的权利。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源于计划经济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暴露出诸多缺陷,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因此遭受损失。新的《土地管理法》出台在即,征地补偿标准应逐渐向公平的市场

价格转变,做到“同地同价”;同时,应扩大补偿范围,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补偿项目。完善的征地制度不仅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还可以保障大批失地农民的生活及其合法权益。这是一个国家法制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部分。主要:

[1]张全景,王万茂.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理论考察及改革思考[J].经济地理,2003.23.6.柴涛修,刘向南,范黎.新中国征地制度变迁评述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林玉妹.土地征收范围和补偿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54.1

篇2:我国征地补偿制度

推行征地补偿标准争议裁决制度任重道远-浙江省征地补偿标准争议裁决制度实施情况调研

<浙江省征地补偿标准争议协调裁决办法(试行)>(浙政发[2007]7号,以下简称<裁决办法(试行)>)实施以来,省国土资源厅有效地办理了部分案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日前,我们就征地补偿标准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实施情况在全省开展了一次调研.

作 者:吕晓澜 梁洪行  作者单位: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裁决办 刊 名:浙江国土资源 英文刊名:ZHEJIANG LAND & RESOURCES 年,卷(期):2010 “”(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3: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历史变迁与创新

一、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历史变迁

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历史变迁, 三个阶段的主要政策及其核心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12月5日中央政府出台了新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征地制度法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规定首次提出了以年产值为标准的补偿概念, 强调“评议商定”以及“公平合理”。1958年实施的新《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补偿标准的年限发生变化, 补偿范围有所扩大, 对补偿费的发放也做了详细规定, 并且提出了安置失地农民的问题。这一阶段制度的特点是:补偿标准很低, 灵活、不具有强制性, 符合当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随后的10年文革, 土地征收制度的发展基本停滞。 (柴涛修等, 2008)

第二阶段:1982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出台, 明确规定了征地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并对各项费用的补偿标准和补偿主体做出明确规定。1986年6月25日获得通过的《土地管理法》中关于补偿的规定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相同。1998年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则提高了补偿标准, 同时还提出了“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补偿原则。在这一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 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补偿制度在这种环境下引发了许多问题。

第三阶段:1999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 新一轮征地制度改革拉开帷幕。2001年、2002年国土资源部先后共确立19个城市 (区) 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4年《土地管理法》再次修订实施, 但未对补偿标准做改动。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订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 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2004年11月3日、2005年7月23日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 对《决定》做了补充。2008年9月《土地管理法》修订工作再次展开。在这一阶段, 各界已充分认识到“补偿标准低、范围窄”等制度问题, 并且积极探索着征地补偿制度的改革方向。

征地补偿制度从建立伊始至今, 在补偿内容、标准上都有较大的进步, 但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 “产值倍数法”的弊端体现在多方面, 比如作物年产值的不确定性;倍数法无法体现土地的市场价值以及“涨价归公”的补偿思想无法让农民分享到土地增值收益;其次, 补偿范围过窄且分配方式欠妥。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所拥有的重要权利之一, 却未纳入到征地补偿范围中。其他一些国家 (地区) 还对征地过程中产生的诸如邻接地损失、营业停止等内容进行了补偿。 (林玉妹, 2005) 在征地补偿费的分配上, 据有关专家调查, 征地费的约60%为农村集体和农民所得, 40%为地方政府所得。 (陆红生、韩桐魁, 2005) 这使得本身就偏低的补偿费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上时已经所剩无几;最后, 原则的模糊性:我国征地补偿制度所遵循的原则是“保证被征地农民能够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这一原则出发点是好的, 乍看也合乎情理, 但在实践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究竟怎样才算是生活水平不降低?用什么来衡量?

二、征地补偿制度的创新探索

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 国土资源部确立的试点地区不断完善着其当地的征地补偿机制。各地做法呈现出的普遍特点是:补偿标准有很大提高, 更加注重失地农民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一些地区开创了创新的补偿安置办法, 如嘉兴的“土地换社保”、温州的“留地安置”以及南海、昆山的“第三种模式”。现选取三个地区介绍其征地补偿制度改革的创新探索。

1、区片综合补偿及规定统一年产值———温州。200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征用工作的通知》, 强调要提高年产值以及推行区片综合价。2003年4月1日《温州市市区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管理办法》 (旧《办法》) , 规定了补偿的三项原则: (1) 采取片区综合补偿标准, 区别不同地段, 给予不同补偿; (2) 区别被征用前的不同地类, 给予不同补偿; (3) 根据不同的地类依法合理确定年产值。2008年新的《温州市市区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管理办法》获得通过, 该办法在征地补偿方面有两方面的改革:第一, 区片的划分由原来的三类改为以黄海标高为界划分为两类。实际上,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改善, 使得原来划分的三类地区之间差异逐渐减小, 而补偿标准不一样的话显失公平。第二, 开始实行统一年产值标准。市区统一年产值标准确定为每亩0.2万元。一类区片农用地和二类区片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均采用法定最高标准, 达到10倍和20倍, 这样每亩土地补偿费达到2万元, 安置补助费达到4万元。这一标准综合考虑了温州市区经济发达程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土地区位等因素, 且均达到法定最高限, 提高了对农民的补偿。

2、以综合平均年产值作为计算标准———佛山。广东省佛山市于2004年6月23日发布的《佛山市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测算做出了创新的规定。新的测算方法采用综合平均年产值作为计算标准,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再与各具体地块的年产值直接挂钩。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产值倍数法的不合理性。最重要的是新的规定考虑了土地的区位、各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地价的因素, 使得计算的补偿费更加接近公平的市场价格。同时, 《通知》还明确要求某些经济发达的区域按现行《土地管理法》实施高档次的补偿标准, 尽可能地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补偿费。

3、征地补偿费保障长远生活———南京。南京市2000年4月20日颁布的《南京市建设征用土地补偿和安置办法》 (已废) 规定:“土地补偿费用依法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2004年4月10日起施行的《南京市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改变了这种一次性的支付方式, 建立起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从土地补偿费中取出70%, 作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其余30%支付给集体经济组织, 纳入公积金管理, 用于发展生产和公益性事业。同时, 2005年9月1日,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开始实施, 其规定政府要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户。南京市征地补偿分配一改以往的一次性货币支付方式, 充分考虑了农民的长远利益, 还有效避免了各级政府层层截留补偿费问题的产生。农民能够分享到一定的土地增值收益,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举措。

三、结论

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土地征收是政府因此代表国家而实行的权利。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源于计划经济时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暴露出诸多缺陷, 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因此遭受损失。新的《土地管理法》出台在即, 征地补偿标准应逐渐向公平的市场价格转变, 做到“同地同价”;同时, 应扩大补偿范围,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补偿项目。完善的征地制度不仅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还可以保障大批失地农民的生活及其合法权益。这是一个国家法制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部分。

摘要: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没有明确标准阶段、规定年产值标准阶段和辅助参考区片综合价阶段。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源于计划经济时期, 存在诸多缺陷:产值倍数法不科学、补偿范围过窄且分配方式欠妥以及补偿原则模糊。经过几年的创新探索, 2001年确立的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今后应不断完善征地补偿制度, 补偿方式采用“公平补偿”、扩大补偿范围、建立合理的补偿费分配机制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征地补偿,历史变迁,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全景, 王万茂.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理论考察及改革思考[J].经济地理, 2003.23.6.

[2]柴涛修, 刘向南, 范黎.新中国征地制度变迁评述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 2008.2.2.

篇4: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剖析

关键词:征地补偿制度;土地价值;农民经济权益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3-0093-04

一般而言,征地补偿制度包括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2004年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地补偿范围包括土地补偿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补偿标准为征收前3年农业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标准为征收前3年农业平均年产值的4~6倍。两项之和最高不得超过15倍。遇有特殊情况经省级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两者加起来不得超过30倍。补偿方式主要是货币支付,一次性的对被征地农民给予最低生活费补偿。

这样的补偿制度,是计划时代的产物,不符合市场规则。计划经济时期,不承认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组织,生产资料统一调配,社会成员在公有制面前平等相处;征地规模有限,且完全用于公益项目建设,征地行为没有商业化;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农地价值以粮食产值体现,比较稳定;征地程序由政府机关严格按照法律条例规范操作。在这种经济利益大一统的环境下,征地补偿费的确定以土地原始用途为依据,以农业产值为标准,以货币支付方式为主,不会扩大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表现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要求;经济结卡钮多样化,土地价值因之不断增值;工业化建设占地商业化,使土地价值增值无限扩张;征地用途已超出公益项目用地范围;对土地价值的占有,在不同群体中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如此等等新形势下,还依然采用计划时期的征地补偿制度,明显不符合变化了的情况。表现出补偿范围小,标准低的弊端,损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经济权益。

主要发达国家坚持“完全补偿”原则,既考虑被征地方的直接损失也考虑其间接损失。设定补偿范围时,会最大限度考虑土地权利人的利益。如日本的征地补偿费包括:(1)土地征收费。相当于土地的价值。(2)赔偿费。是对土地权利人因征地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其它损失的补偿。(3)通损赔偿。是对土地权利人因征地而可能受到的附带性损失的赔偿。(4)少数残存者的补偿。是对因征地使得人们脱离生活共同体而造成的损失的赔偿。(5)离职者的赔偿。是对土地权利人的雇佣人员因土地征收而失业产生的损失的赔偿。(6)事业损失赔偿。是对由于公共事业建设产生的噪音、废气、水污染等的赔偿。加拿大的征地补偿费包括:(1)对征地的补偿。依据土地的最高和最佳用途,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补偿。(2)有害或不良影响补偿。主要针对与被征地块相连的非征地部分,因建设或公共工作所造成的损害的补偿。(3)干扰损失补偿。是对土地所有者或承租人因为土地被征收而造成的成本或开支的补偿。(4)重新安置的困难补偿。英国的征地补偿,包含土地(包括建筑物)补偿和残余地分割或损害补偿、租赁权损失补偿、迁移费与经营损失费等干扰补偿以及其它必要费用补偿。德国的征地补偿,包含土地或其它标的物权利损失补偿、营业损失补偿以及征用标的物的一切附带损失补偿。韩国征地补偿,包含地价补偿、残余地补偿、迁移费用补偿以及其它损失补偿。征地补偿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三种:现金、实物、债券。大多数国家采用现金补偿,同时也辅以实物补偿,或现金和实物补偿兼用。日本对于征地损失,原则上要用现金补偿,也可以通过土地征收委员会裁决,采用提供替代土地的方式进行补偿。新加坡法律规定,通常情况下,补偿费应当用现金支付,但地税征收官也可同当事人进行协商,在保证当事人享有公平权益的情况下,以其他方式进行补偿。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采用“土地债券”方式进行补偿。

与主要发达国家征地补偿制度相比,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特点就是,补偿范围小、标准低、补偿方式单一。我国实行“适当补偿”或者“原始补偿”的原则,即按照被征地的原来用途给予补偿,没有考虑那些难以量化的非经济上的附随损失。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标准,没有考虑土地利用方式,不能体现土地价值,也不能反映土地价值的增值,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据有关部门测算,当前法定最高补偿标准大约为24,000元/亩,按最低生活标准每人300元/月计算,当前法定的征地补偿费仅够农民维持不到7年的生活需要。法国以最终裁决日一年前的被征地的用途为依据确定补偿费;美国以土地被征收时的市场价格为基准,加上可预期的土地的未来价值,并充分考虑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对附近的土地所有者因此而蒙受的损失,也一同给予补偿。我国实行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方式,解决不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无锡为被征地农民购买的养老金为2.42亿元,仅占同期土地补偿费总量和土地出让金总额的6.8%和1.66%。福州市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的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比例高达94.1%。

近来来,因征地补偿不公引发的农民上访案件不断增加。2006年上半年,全国征地违法案件高达25.153起,涉及土地面积2.44万亩。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也不断加剧。征地补偿不合理,已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弊端,源于现行征地制度的弊端,即没有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两者皆通过政府征地的方式获取土地,这是由我国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决定的。按照国际通则,征地,主体是国家,前提是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给予补偿。这是征地的三大要件。经营性用地,必须由市场方式解决。但是,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经营性的项目需要使用集体土地,经国家征收后,可以出让给开发商。《宪法》规定,除政府可以依法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或征收外,其他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征用或征收土地。《土地管理法》一再强调,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法律一方面禁止农业用地自由市场交易,另一方面赋予政府征让土地的垄断权,这就是我国现行征地制度的特点。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的代理机构,成为农业用地市场交易的主体,从农民这里低价征地,向用地单位高价出让,从中赚取巨额土地出让金。如南京市政府曾经向农民征地的最低价为8万元/亩,最高价为20万元/亩(包含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上的附着物与青苗补偿费),而转手出让最高价达

980万元/亩,最低价120万元/亩。地方政府利用垄断性的征地特权,单方面裁定征地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以狭窄的补偿范围,过低的补偿标准,损害农民基本的经济权益,导致土地经营者——农民处于“权利贫困”状态。在征地收益的分配格局中,农民仅占5~10%,集体占25~30%,政府占60~70%。

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没有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只给予其有限的经营权(时间有限,经营项目有限),因此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权、收益权也只是部分的享有。西方产权理论认为,完备的产权可以是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权利组成的“权利束”,也可以是某一单项权利的独立存在。依照西方产权理论来看,我国农民土地产权是残缺的,属于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状态。在马克思看来,“土地所有权的前提是,一些人垄断一定量的土地,把它作为排斥其它一切人的、只服从个人意志的领域。”。土地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或资本,被赋予了市场经济的种种逻辑,控制了土地所有权就控制了其他更多的社会权利,权利成为一切财富的源泉。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不能享有完备的土地财产权,没有资格享受征地的“完全补偿”,相反,时常处于被剥夺的境地。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所指出的,如果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000~8000亿元的代价,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的低价征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

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一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承包期30年的土地经营权相当于私有制度下75%~95%的土地产权。二没有充分对待农民的国民待遇权。在长期的城乡分治的“二元”制度下,农民不享有城市居民所享的各种社会保障,处于不平等的国民待遇下。土地是农民赖以为生的唯一的生产资料和保障资料,失去了土地等于失去了一切。因此,征地补偿应该以能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为准,应该能体现出农民与城市居民同步享受改革成果。

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征地制度的规定,本是要保证农地交易的统一性,保护农地资源,这是由我国土地公有制度决定的。但是,由于征地制度的不完善,征地程序的不规范,地方利益的驱动,侵犯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的经济权益。那么,怎样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保障农民应有的经济权益,就需要观念的重构和对他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借鉴。

一方面,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我国《宪法》没有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但不意味着农民不能享受完备的土地产权。随着两权(产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我国经济学界与法学界,从最初将产权界定为财产所有权转向了产权不仅是指财产所有权,也可以是除所有权之外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所以,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应该是使用权的扩大,应界定为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结合,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或者说是一种特殊化界定的财产权。。尤其是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期内,农民对承包地应拥有土地财产权,农户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权、使用权、流转权和收益权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实质性的土地财产权。2003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它方式流转”,就是说,农民依法享有对土地的支配权和处分权。由此可见,目前农民所合法拥有的土地承包权是一种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结合,应该被界定为一种特殊的和实质的土地产权。

农民应该享有完备的土地财产权,这是经济正义的基本理念。财产权的观念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自然史而形成的,是确保人被当人对待的基本权利。美国法学家庞德认为,权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明社会中人们由相互之间的承诺而形成的“合理的预期”,是一种法律上得到承认和被划定界限的利益。洛克视财产同生命一样重要,在政治生活中,财产权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对财产权的确认,可以从根本上限制政府权力对个人权利的侵害,遏制公权向私权的扩张。米瑟斯认为,财产权对人类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记得发展经济学家金德尔博格说过,给农民以土地财产权,他会把沙漠变成绿洲;如果让农民以租赁的方式经营土地,他会把绿洲变成沙漠。我们也可以说,给农民土地财产权,可以制约政府滥征地行为,利于征地补偿制度的完善;如果农民缺乏土地财产权,政府的征地权会无限膨胀,征地补偿制度的弊端会继续存在,地方政府因地腐败状况会继续恶化。作为应该享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的农民,其基本的经济权益受到损害,这不符合经济正义原则。农民作为社会成员一份子,应该得到平等地对待。如德沃金所言,真正的平等是资源的平等。

另一方面,征地补偿方式市场化。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征地补偿方式,实行市场化,完善我国征地补偿制度。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征地补偿仅限于公益项目用地,而且予以“完全补偿”;经营性项目用地必须根据市场价格购买,补偿范围、补偿标准、支付方式由双方当事人以市场规则商议决定。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经营性用地和公益性用地,都由政府以征收的方式获取,补偿范围、补偿标准、支付方式由政府单方面决定。我们虽不能完全照搬他国做法,对经营性用地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但可以参考其补偿制度,尽量使征地补偿方式市场化,尽量公平地对待农民利益。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指出,征地补偿必须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的原则。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不得损害农民经济权益。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农业用地市场不健全。因此,不能完全按照农业产值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应该推行土地交易的市场化,以市场价格为标准,对被征地农民给予补偿。市场交易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交易,市场价格是相对合理的,能够反映土地区位、土地供求关系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具有客观公正性。因此,实行征地补偿方式的市场化,就能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但不因征地而降低,而且能和改革成果同步提高,满足他们长远生计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篇5:我国征地补偿制度

2013-01-12 09:09来源:中国青年报打印本页 关闭

如果“征地补偿提高了”,这将是中国亿万农民奔走相庆的事。但这一制度立法,在2012年年底却因故爽约。

有关键意义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并没有在2012年12月底闭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表决。这意味着,征地补偿制度的修法进程,又将推迟到下一次审议。

为何“征地补偿改革”迟迟不能出台?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征地拆迁学者,解读这背后的深层阻碍。土地财政的双刃剑

“征地工作常常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才亮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中国社科院新近发布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印证了他的观点。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其中,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一半左右”。

不少人把征地矛盾的源头指向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多以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地,再以数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出让给开发商等单位。“2011年土地出让金的总额,达到3.15万亿元,这是个非常庞大的数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透露。

目前,“土地财政”已是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来源。“有些地方的土地收入占地方预算支出的50%,甚至更高。至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0%~40%应该是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牛凤瑞告诉记者。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只获得土地收益中的极少部分。随之而来的,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矛盾的激化。

王才亮认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已造成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政府与民争利,引起很多矛盾,需要维稳;另一方面,政府的正常开支和维稳经费又要从土地财政里拿。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也有学者认为,现阶段“土地财政”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不能“一棍子打死”。

“如果没那么多钱,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法搞,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牛凤瑞说。他认为,土地财政在现阶段仍然发挥出了社会公益效应。“比如一条公路,50年内都可以建,但是靠从土地财政里获得的资金现在就把它建成了,更早让老百姓享受到,也就发挥了更好的效应。”

篇6:我国征地补偿制度

辽国土资发[2009]181号

各市国土资源(规划和国土资源、国土资源和房屋)局:

省政府《关于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辽政发[2004]27号)中“征地前将不低于50%征地补偿费用存入专户”的征地补偿费用预存制度实施以来,较好地解决了拖欠征地补偿费用问题。但是最近在检查中发现个别地区、个别项目仍存在拖欠征地补偿费用问题。为彻底解决在土地征收中出现的截留、挪用、拖欠征地补偿费用问题,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经研究决定改进征地补偿费用预存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预存征地补偿费用的范围

预存征地补偿费用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不含房屋拆迁费用。

二、预存征地补偿费用的使用和管理

1.在征地报批材料报送省国土资源厅审查之前,征(用)地申请单位将依法计列的征地

补偿费用足额预先存入相关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开设的征地补偿费用专户,确保征地获批准后能够及时足额支付。

2.征收土地、先行用地申请获得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依法将征地补偿费用拨付到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其中用于被征地农民社保的费用,拨付至社保基金专户;未获批准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将预存征地补偿费用如数退回原缴款单位

3.不同建设项目、批次建设用地的征地补偿费用不得混用。

4.按照“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原则对预存征地补偿费用实行封闭管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预存征地补偿费用的监督管理。

三、有关要求

1.各地要加强组织协调,确保预存征地补偿费用制度落到实处。目前还没有开设征地补偿费用专户的地区,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协商同级财政部门抓紧开设,并将开设专户情况报上级国土部门备案。

2.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各地在报批建设用地材料时,必须将足额预存征地补偿费用证明以及金融部门出具的预存款进账凭证,随报批材料一并报送省国土资源厅;凡没有预存征地补偿费用证明及预存款进账凭证的建设用地报件,省国土资源厅一律不予受理。

篇7:我国征地补偿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切实维护被征地农牧民合法权益的意见

(内政字〔2005〕320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精神,为合理利用土地,维护广大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保障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切实维护被征地农牧民合法权益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完善征收土地制度,保证征收土地工作依法进行

(一)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必须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确定的征收土地制度,统一征收农村牧区集体所有土地,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依据法定的征收土地程序和权限,负责组织征收土地的申请受理、审查、报批和具体实施工作,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组织实施征收土地。

(三)旗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征收土地的基础工作。负责建设用地申请的受理和报件材料的组织、审报工作。要健全征收土地工作程序。在征收土地依法报批前,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将拟征收土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征地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户。告知后,凡被征地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户在拟征收土地上抢栽、抢种、抢建的地上青苗和附着物,征收土地时一律不予补偿。要对拟征收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的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必须经被征地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户、地上附着物产权人确认。要告知被征地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户对拟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当事人申请听证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会。经依法批准征收的土地,旗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按照《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0号)规定,在被征地所在的嘎查村、组公告征地批准事项。

(四)盟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依法征收土地的审查和组织报批工作。负责审查旗县呈报的用地请示和相关内容,按照有关规定提出审查意见,并由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签字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或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各盟市对拟报征收土地材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负责。

(五)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盟市上报的征收土地材料,提出受理意见。对达不到报批要求的,一次性告知需补充材料或退回重新上报;对达到报批要求的或补充后达到报批要求的,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批复或转报工作。

二、完善征收土地补偿安置制度,切实维护被征地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被征地农牧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为原则,依法确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统一年产值倍数。在自治区范围内征收耕地的,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牧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不得低于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倍。经依法批准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标准按当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最高补偿标准执行。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即被征收土地前3年平均产值的30倍),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牧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予以补贴或采取其他途径予以安置。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七)各旗县级人民政府要科学合理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要综合考虑被征收土地的类型、质量、农牧民对土地的投入、农产品价格及农用地等级等因素。各旗县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农牧业、财政、民政、统计、物价等相关部门,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在2006年3月底前完成本地区征收土地统一年产值的制订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开展制订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制订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应综合考虑地类、产值、土地区位、人均耕地数量、土地供求关系、农用地等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经盟市、自治区和国家分级平衡后,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进行公布,一经公布必须严格执行。

(八)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要会同有关部门成立技术指导组,拟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对各地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制订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保证各地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制订工作按期完成。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制订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试点工作。

(九)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努力探索被征地农牧民的安置途径。对城市规划区内因征收土地导致无地的农牧民,要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规划区外的被征地农牧民,在独立矿区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区范围内,征地后人均农业用地不足以维持正常生活的,均要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外其他地区的,应通过利用农村牧区集体机动地、承包农牧户自愿交回的承包地(草场)、承包地流转和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使被征地农牧民继续从事农牧业生产。要积极创造条件,向被征地农牧民提供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在同等条件下,用地单位应优先吸收被征地农牧民就业;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在农牧户自愿的前提下,被征地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与用地单位协商后,可以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入股或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户通过合同约定以优先股的方式获取收益。本地区确实无法为被征地农牧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在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户意见的前提下,可由政府统一组织,实行异地移民安置。

三、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依法征收土地的监管力度

(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征收土地和被征地农牧民的补偿安置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做到依法征收土地。要多渠道解决好被征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确保征地补偿安置工作落到实处。

(十一)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监察、审计、民政、农牧业等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征收土地批准后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按照职责分工跟踪检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实施情况,督促旗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按时足额兑现补偿费用,落实安置措施。被征地的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地补偿费用的收支和分配情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各成员公布,接受监督。

(十二)要坚决纠正征收土地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对未批先用、越权审批、骗取批准等违法行为及侵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要依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依法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8:国外征地补偿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在本质上与我国的土地制度不同。我国土地征用政策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农民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处于被动、弱势地位[1]。但是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借鉴其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上的一些先进合理之处用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和补偿制度改进。

(一) 美国的征地补偿

在美国, 物权保护法是极其严格的, 如美国联邦宪法第五条修正案规定:“非依正当程序, 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非有合理补偿, 不得征用私有财产供公共使用”、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则要求:“任何一州, 不经正当法律程序, 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2]。而其各州也有诸如此类的规定。与严格的物权相对应的就是对私人财产的征收。美国征收普通公民私有土地用于建设或是其他用处时采用的是一种名为有偿征收的形式, 即政府依法有偿征得财产所有者的私人财产用以公共建设, 其中就包括对私有土地的征收。但是即便是有偿的征收, 也必须满足正规法律程序、公平的补偿以及公共服务需要这3个主要的条件。其常规的法律流程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 政府首先提前发布土地征收的通告; (2) 对要征用的土地进行专业评估; (3) 召开公开的听证大会; (4) 与被征者达成协议 (如果无法达成协议可要求法院介入处理) ; (5) 法院作出最终裁定。公平的补偿指的是对买卖双方都公平, 主要是以“公平的市场价值”作为重要依据。例如, 在拆迁的时候, 土地房屋的所有者一般可以得到自己希望的价格赔偿, 而开发商的利润将受市场规律的制约。而在整个过程之中政府不能随意地干预, 尤其不允许发生强制性的土地改建。任何一方受到欺骗或损害, 都可以到法院提起诉讼,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公共服务需要就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给社会公众直接使用或享受的利益, 比如代步工具、公共医疗、公办学校设施等。但是如果是政府征用了土地之后又转让给其他营利性项目使用, 就不算是公共服务需要了, 例如, 将A的土地给了B建设商场。

正是归功于其明确的法律, 使美国的土地征用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美国在法律上的严格规定, 使一切相关问题都可依法进行, 避免了被征用者处于弱势地位和财产的流失, 使法律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寻求社会公平与处理争端的有效方法, 也有效降低了因土地征用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和对经济发展的冲击。

(二) 英国的征地补偿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 各种新技术、新发明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上。此时交通业也得到大力发展, 大量的土地被用于陆路运输、水路运输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 为了维护征地的正规进行, 英国政府开始将征地行为纳入法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到现在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了。在英国, 具有强制购买土地权力的机构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大多数政府机构、具有法定义务的团体、受限制的团体和通过临时法规取得强制购买权的其他团体, 除此之外还包括由法律确定的各项公共事业实施主体, 如自来水过滤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中央政府只有在议会获得通过之后才能在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上行使这种权利。

英国的土地征用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要进行土地征用的政府各部门、地方政府或是其他征用者向当地征地主管部门提出购地申请; (2) 描述被征土地详情并将征地通告登报两周以, 同时根据法律规定征地者要提前向所有与被征用土地有关的土地所有人、租户和居住人通报消息。 (3) 征用申请的审批。政府主管机构收到相关文件以后, 要征求土地所有人的相关意见。如果土地所有人对于征地有不同意见, 有关审批部门就必须公开举办听证大会, 与征地有关系的人员都必须出席, 并要依据听证会上听证员所出示的报告做出是否同意征地的决议。如果会议结果是通过审批, 主管单位才开始发布征地令;但是如果当事人对会议的结果有不同的意见, 那么就要通过法律的途径到当地的法院进行最终的裁定。 (4) 关于补偿具体细节的讨论或决定。这主要是由征地方和土地所有人以及由于征地涉及到自身利益的相关人员共同商议决定或由法院裁定。 (5) 征地合同的订立和补偿的支付。 (6) 土地征用一方获得土地。

其补偿的范围和标准为: (1) 土地 (包括房屋) 的补偿, 土地或房屋的补偿价格是按照当地市场的出售价格作为标准的, 如果这块被征地地或房屋由于被用于公共项目而造成地价大幅的上涨, 原则上补偿的费用是不包括这部分上涨的 (一些合理的价格上涨是可以被考虑的) 。 (2) 残留土地的善后处理。 (3) 长期出租的补偿, 补偿的标准是出租合同到期之前的剩余价值以及由于征地带来的损坏赔偿。 (4) 承担搬迁费用、个人经营损失费等。假如甲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经营了五年的牧场, 而由于被征收失去这种经营权, 那么他就可以要求得到额外经营损失补偿费用, 但条件时他必须在五年之内在英国境内再经营另一块牧场。 (5) 无土地征收情况下的补偿。由于征地这一事件波及临近土地而受到影响, 土地的所有人也可以得到征地补偿。这又具体的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在征地阶段或是在日后土地改建的过程中导致临近土地的损坏或是土地价格贬值, 那么土地所有人会得到与土地贬值之前与贬值后的差价作为补偿, 但是补偿的金额要在发生损坏的当天由专业人员进行估价。第二种情况是在土地被征改建投入运营之后, 比如将被征土地改为公共娱乐场所给附近的土地带来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诸如此类的损害, 这时也可以得到征地补偿, 同样, 补偿的金额也要在申请补偿当日由专业人员进行估价。 (6) 其他必要费用支出的补偿。

(三) 日本的征地补偿

日本实行的是一种名为正当补偿的补偿方式, 补偿的金额及计算方法在法律条文上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具体来说就是参照被征用土地的日常市场交易价格, 并按照征地合同签订之日的市值进行计算, 如果日后土地价格发生变化产生了差额, 对于这部分差额是不进行补充赔偿的。

日本的土地征用补偿范围包括: (1) 对失去土地所有权的补偿。 (2) 其他部分的补偿。如土地长期被租赁、用于矿产采集、渔牧业的使用权利以及在土地上原有建筑物本身及建筑材料的损失补偿等。 (3) 对土地征用所带来的一般损失赔偿。 (4) 对附近受影响的无征地土地进行的赔偿。 (5) 残留建筑物的损害赔偿。这部分的赔偿主要是为了是继续生活在这里的残留人员的生活赔偿, 以便于他们在原住地继续生活不受到征地的影响, 支付的水平要根据实际受影响程度而决定。 (6) 对被征用土地上失业者进行赔偿。在失业者寻找新工作的期间, 征地者要通过对其支付不超过原工资的适当赔偿费来进行补偿。 (7) 其他相关赔偿。

二、国外征地补偿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一) 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及相关法律建设

不论是美国、英国、日本还是其他国家, 在土地征用程序上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如美国宪法规定, “非依正当法律程序, 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非有合理补偿, 不得征用私有财产供公共使用。”[3]因此, 我国在征地补偿的改革中首先要完善土地的征用程序。例如, 规定征地者要事先对被征用土地进行说明, 在当地报纸上刊登公告, 让被征地农民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参与, 还有整个过程一定要在大众的监督下进行, 这样才能保证在征地的过程中保持合法、透明。此外, 土地所有人可以对征地方的申请提出疑问, 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另外, 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应制定出满足政府和农民双方利益的方案措施, 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会因为土地被征用出现大幅下降。如果在征地过程中发生矛盾, 应及时的与被征地农民进行沟通协商达成一致, 如双方对方案无其他意见之后才能开始办理征地相关手续。要保证严格遵守规定, 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在征地过程中起到组织监督管理的作用, 确实的保证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最后, 整个征地过程要在严格的法律规定之下进行, 决不能允许出现滥征、乱征的现象, 并保证失地农民的知情参与的权利, 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 严格界定征地用途及土地交易价格

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 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 但其中不乏一些商人利用这个机会以公共建设为借口来满足自己的私利, 因此政府要严格界定征地用途和地价, 以免不法商人借机钻了空子。首先要明确征用土地的用途, 比如我国一些传统的公共利益机构, 如公共交通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科学及文化教育设施等等, 一些企业经常以这些公共利益为名随意的征地, 因此, 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用法律的形式具体列出可征用的公益性项目用地, 防止征地权的滥用[4]。其次, 要对公共利益征地和经营性建设征地的获得方式进行严格区分, 对于用于经营性建设项目的征地行为必须通过公平的市场价值竞争获得, 以防止土地被低价征收高价卖出, 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三) 适当提升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 采取多种类补偿方式

政府在制定补偿标准时应将目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广大农民收入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 要意识到在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现状下, 完善土地市场, 对失地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补偿来保障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生活状况不会受到影响。此外, 要严格划分征地的使用途径以便于相关部门制定征地补偿的标准。对于为了国家公共实施项目而征用土地, 必须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当中规定的补偿标准执行;对于经营性用地, 农民也要从土地出让的增值收益中获得一定比例的金额[5]。还有国家财政要增加预算, 弱化土地养老保障功能, 免除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后顾之忧[6]。至于补偿形式, 从目前来看我国一般是以货币作为补偿形式, 在这方面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做的就很好, 不只是以货币作为单一的补偿, 而是以货币为主、多种保障形式为辅, 例如, 为失地农民提供完善的养老保障、为失业农民提供再就业的机会等等。因此, 我们国家可以以此为借鉴, 开展多种形式的征地补偿, 以此解决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生活保障。

(四) 建立土地纠纷仲裁部门, 解决由征地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

目前, 有很多因为征地在很多地方产生失地农民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激烈冲突, 甚至出现人员人身伤害等严重问题。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成为不和谐因素。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都专门设立征地纠纷仲裁机构来解决由于征地而引发的问题。我国目前征地补偿纠纷问题首先由县级以上政府进行协调, 如果协调失败的话, 再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但从农民角度来讲会觉得不够公平, 因此应借鉴国外经验, 设立一个机构来解决征地中出现的纠纷并及时约束征地双方行为以免发生更加严重的问题。作为仲裁机构就要本着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处理征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 既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又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综上, 本文通过对美国、英国和日本3个典型国家的征地补偿实践进行分析, 目的就是总结一下值得借鉴的经验, 以完善征地补偿办法, 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严格征地程序, 约束征地行为, 落实补偿资金, 妥善的安置失地农民, 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苏海涛, 陶然.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3, (21) .

[2]张春燕.我国土地征收的合法性要件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09, (27) .

[3]王冶英, 赵娟.论我国沿海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4) .

[4]王丽萍.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4) .

[5]刘颖钦.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J].现代商业, 2012, (7) .

上一篇:3分钟演讲稿大纲下一篇:三合一消防安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