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2024-04-25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共8篇)

篇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思考

主讲:李红权校长{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现挂职于连平县第二初级中学副校长,联系电话:***(河源)***(深圳)}

一、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2、全面发展的理念。

3、素质教育的理念。

4、创造性理念。

5、主体性理念。

6、开放性理念。

7、个性化理念。

8、多样性理念。

9、生态和谐理念。

10、系统性理念。

二、教育学生做有科学文化修养高素质的公民。

1、做能够理性思考的有法制理念的正常公民。案例分析:某市电视街头采访关于某类食品涨价的问题。

2、做有责任感且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一般公民。案例分析:MN牌乳制品对中国公民素质的三次考验,勿与恶小而为之。

3、做有健康兴趣文化爱好的良好公民。案例分析:民间习俗与个人生活方式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教育行为与教学科研。

1、德育教育脱离“伪环境”,要超越“三抓”,要向科学广阔的前方探索。

如:手机问题,孩子们已知道了我们拥有的大部分教育方式,“现在的孩子不好教育”,还是“我们没有创新教育方法”?教育案例:爱国与青岛某生。

2、文科教育,不禁锢,不压制,思想的自由性是每个人乃至整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理科教育: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永恒的先进理念,不把人培养成复印机,不能把人培养成硬盘。

3、教学科研,没有量化就没有现代科学。

4、高考改革。

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读的效率是10%,听的效率是20%,看的效率是30%,视与听的效率是50%,讨论的效率是70%,教的效率是90%。(多使用多媒体平台教学)

四、班级管理与因材施教。

1、集体道德是这样形成的。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就是道德的起源。

2、教育家李镇西的言论(不培养告密者)。

3、高智商学生教育问题。(男生教育问题《高原之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行为运动特长生的培养问题)

五、几点建议。

1、科学意识在哪里?理科教师多看中央台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2、老师不要发怒,凡是学生涉及到的 网络,我们也需要去了解一下。否则„„“兰州烧饼”是什么意思?

3、学科地位的顺序。英语教师不要只说“英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说之前请先发自内心说一句“汉语是最优美的语言”。(看台湾忠信学校校长高震东的视频演讲。)

4、看点好的电影。《高原之梦》,《127小时》,《超速先生》,《放牛班的春天》,《老师你好》,《34街的奇迹》。支教博客:http://blogsina.cn/ipzz

形动、神动、互动、主动

——考察杜郎口中学的思考主讲:曹桂臣校长

一、第一印象。

1、货真价实的“印钞机”。

2、持续火爆的“展销会”。

3、商业化运作教育的成功范例。

4、构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课改的成功。

1、从实际出发,落在实处,讲究实际。

2、课改的实质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3、形动包括口眼鼻

4、教学时间:10+355、教学空间:撤去讲台,增设黑板,团团坐。

6、教学方式:教师是导演,策划者,指导者。“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

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三、导学案的编制和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和谐课堂的关键。

1、导学案的编制和应用是基础——解决了学什么问题。

2、学习小组的划分和管理是保证。——保证了预习和展示。

四、学习小组的划分。

1、学习小组的划分。

按优、良、合格均衡搭配。

2、小组长的选拔。

责任心第一,成绩第二。

3、学习小组固定一个管理单元。值日、就餐、学习等。

4、小组长的作用。

发现闪光点、提出问题、帮助弱者、搞好同学的评价、帮助教师做好学习效果的检查。

5、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班级营造参与无错的氛围、树立课堂参与的积极分子、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结论性评价、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树立课堂评价标准。

五、评价教师的理念。

1、差的教师上课会叙述。

2、一般教师会讲解。

3、良好的教师会提问。

4、优秀的教师会启发。

教师具备的十大素质:

1、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

2、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奉献品质。

3、小处着手,打造精品的质量意识。

4、善于反思,促优正劣的改革勇气。

5、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的进步要求。

6、努力学习,完善自我的探索态度。

7、关心集体,先公后己的牺牲精神。

8、关注科研,总结规律的创新思想。

9、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的民主氛围。

10、相信学生,利用学生的主体理念。

培养学生十大能力:

1、自我学习。能够自主、自觉、自愿、自省、自理地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2、敢作敢为。敢想、敢答、敢演、敢创,敢学当头,勇于表现。

3、感知知识。运用知识迁移,尝试、体验、总结,归纳、分析、领会,学会搜集信息。

4、整理笔记。记录要点、中心句、易错易混的难点,对自己有影响的内容,喜欢的格言警句等。

5、联想拓展。社会生活、热点分析、精典再现、探索发现、人生感悟、科学推论等。

6、作品呈现。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自己创作,或编题,或解读,或应用,或课本剧编排,或诗歌、范文,或小品,或制作、发明等。

7、交流合作,生生、生师、强强、弱强,网络等开展切磋、研究、借鉴、取舍、优化、补充、修改、锻炼。取长补短,共赢并进。

8、善于表达。语言流畅、声情并茂,能够充分运用身体语言,书画美观、演艺精彩、感染人、教育人、影响人。

9、方法科学。学会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论,辨证的哲学思想去把握知识的脉搏,眼光远大,厚积薄发,思维敏锐,逻辑严密,学以致用,创新图强。

10、铸就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胸怀大志,爱党报国,落落大方,举止文明,做事严谨,学习得法。

六、课改困境。

带着镣铐跳舞——做好能改的,优化不能改的,追求暂时能改慢慢可改的。思考

一、把课堂部分归还学生,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思考

二、课后给学生留一、二、三个预习题

1、分层布置,硬性与自选相结合。

2、上课时把老师的独角戏变成师生共同

思考

三、优化教学环节,增值教学效果,修炼提问的艺术。

1、把讲解变成设问。

2、把握质疑的层次、角度、梯度、密度、难度。

3、一定要布白,(思考时间)

4、问的想说,会说的说出信心,说出成就感。思考

四、优化点评的艺术

1、生动适时,精彩的点评是教师的课堂点睛之笔,唤醒、激励学生起到催化剂、兴奋剂的作用,教师要从知识、方法技巧,能力,态度,情感上准备课堂用语为课堂生动,学生精彩助一臂之力。

2、点评的三种境界:评判式、鼓励式、启发式。

3、评出热情、评出信心、评出成就感,激活思维。思考

五、加强课后反思

1、反思三年成名师。

2、反思是为了解决问题,如学生书写不好怎么办?记不住单词怎么办?

3、捕捉课后灵感。

2012年4月16日

篇2: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无论从招生到就业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系统学习高教理念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进行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相关学习,并归纳和提炼出:正确认识高职院校的学生、全面理解职业教育、正确认识高职院校的专业等七方面学习体会。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并在教育中贯穿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理念

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搞好高职教育,且积极贯彻学院“职教思想大讨论”精神,我们认真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理念,归纳和提炼出如下七个方面学习体会。

一、正确认识高职院校的学生

人们总有一种习惯的看法,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低于普通院校。这是因为,如果拿着普通院校的考核标准去评价我们的学生,结论就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成绩确实不太理想。拿一把尺子去考核、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从根本上忽略智能的差异,显然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学的。对具有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去衡量,才是正确的做法。才能得到对高职学生的正确认识。

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其中既有我们中国人传统偏爱的逻辑、数理智能以及言语、语言智能,也有偏重于技艺、技巧和技能的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及身体、动觉智能,还有体现现代研究成果的偏向于心智操作的交流、交往和自知、自省的智能。个体的智能倾向(能倾)是多种智能集成的结果。

我们把个体所具有的智能类型大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别。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主要能力倾向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的专家;而主要能力倾向为形象思维者则可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专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医学家是专家,工程师、政治家、歌唱家是专家,高级技术工、技术员、高级技师同样是专家。他们是在社会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阶段、不同工作层面上的专家,其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贡献,都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在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与普通大学专科的学生相比,他们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的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的结构类型的不同。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培养对象在智能类型上的差异,决定了两类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差异,他们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正确认识,将有利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成才的信心,有利于加强教师培养人才的决心。

二、全面理解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告诉我们,职业学生经过职业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社会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既要为人的生存又要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能力培养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强调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概括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正确认识职业院校的专业

从事职业劳动所需的本领要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取。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载体,习惯上称之为“专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职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联系,这正是职业教育“专业”的本质属性,它建立在对职业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

以“职业”形式运行的职业教育的专业应体现四个方面的一致性:

(一)职业资格的一致性

专业划分的基础与相关职业在职业资格方面所具有的一致性。

(二)职业功能的一致性

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与相关职业在职业功能方面所具有的一致性。

(三)职业情境的一致性

专业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相关职业在劳动过程、工作环境和活动空间(职业情境)方面所具有的一致性。

(四)社会价值判断的一致性

专业的社会认同与相关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及其社会价值判断方面所具有的一致性。职业院校的专业就是从一组已有的或新出现的相关职业或岗位分析入手,列出这些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然后再根据职业环境和职业能力的同一性原则,对其共同点进行归纳。如果一组相关职业或岗位具有共同的基础文化、共同的专业基础和相近的专业技能的要求,而且具有共同组织专业教学的可行性,有适宜的培养规模和必要的教学条件,就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进行教学试验。经过一定周期的教学实验后,成功者就可以列为正式专业。

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专业”不等于学科门类,不侧重于学科分类的学术性,不是学科专业的“压缩饼干”。而职业教育的“专业”也不等同于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与社会职业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是对社会职业的“岗位群”、“职业群”所需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种“科学编码”。

四、建立职业教育课程观念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内容的序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的取舍问题。答案是: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

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或是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即行动顺序,都是串行连接的。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工作过程序列,而且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

五、建立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行动即学习”。“行为”作为一种状态,只是“行动”的结果。所以,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就是“行动”。所以,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

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转换;教学内容的传授方式,针对串行排序的工作过程体系,对职业行动知识采取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能力开发转换;教学场所的作用半径,也应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即描述性、报告性的理论课堂,向多功能的一体化专业教室,即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转换。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

六、大力建设学习情境

建设和开发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相适应的学习情境,是职业院校必须关注的问题。当教学观念这一“软件”产生革命性改变时,作为职业学院 “硬件”的学习场所(包括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也要发生创新性的改变。

职业院校的硬件建设,要特别重视与真实职业情境直接相关的学习场所的创建,包括校内实验室、实习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重视实验实习工位的数量、实验实习设备的配置等等。

在学习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先知、前人有价值的文本和观点,从周围的环境中主动获取信息,构筑属于自我的新的知识结构。学习处在一个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对一个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学习行动的反思。教师在学习情境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以及失误、挫折及时做出积极反应,帮助学生修正自我建构的路径和方向。建立在现代行动体系教学基础上的职业院校硬件建设,是事半功倍的投资。

职业院校作为主要学习地点,既不可能在规模上也不可能在数量上对真实职业环境进行一比一复制,因此教育资源的综合配置,以较少的投入办较多的事情,就成为我们职业院校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现代职业教育的综合评价

近年来,在对学生能力高低进行考核和评估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评价。这些评价方案有六个显著特点:

(一)实践与理论结合。

既要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

(二)仿真与现场结合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

(三)结果与过程结合既要有以尺寸合格、功能正常为目的考试,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又要有以发现故障、排除故障为目的考试,重视过程的完整性。

(四)动态与静态结合既要有以测试知识的深度和存储为目的的笔试,又要有以了解测试知识的广度和运用为目的的口试。

(五)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既要有各门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成绩单,也要有工作质量、个人素质和合作能力的评价表。

(六)针对教育结构的考试与针对就业结构的考试结合设计按就业岗位结构即按职业行动体系构建的考试办法。对传统考试办法动手术。通过职业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讨论,我们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对国家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有了较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有了较准确的把握。我们正处在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很多,任务还很艰巨,诸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还需要我们群策群力、脚踏实地、内外兼修地去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篇3: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涵

1.将学生视作发展性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也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和主体。以往的教育观将学生视作静态的、无思想的“物”体, 将大量的间接知识灌输进学生脑中, 造就了一大批无法适应社会的“机械”人。而如今, 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态势下, 这种塑造人的方式已不能造就社会所需之人了, 这就必然要求改变, 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改变教育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确立学生发展性主体的地位。

2.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特殊性。学生是在各自遗传素质和社会背景下成长的独立个体, 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育要尊重学生用这些已经获得的经验去解决问题、去展现自己的能力。既然学生是不同的独立个体, 那么他们就有各自的特殊性, 教育必须尊重这一点, 并且利用这一点为社会造就多样化的人才。

3.旨在培养个性化和有创造力、实践力的公民。现代教育理念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提高民族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并把“人”置于中心位置而树立起来的。现代社会变化之快, 国际竞争之激烈都超乎我们的想象, 我们唯有造就可以适应现代变化和竞争的公民才能不被淘汰, 而只有个性化和有创造力、实践力的人才才能做到这一点, 这是我们现代教育的目标, 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归属。

篇4: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探析

关健词:现代体育教育 终身体育观 运动负荷

体育教育观念是人们对体育教育的理解、认识和态度。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实现跨世纪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初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一、传统体育教育理念的缺陷

受很多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体育教育一向过于重共性而轻个性,过于重服从而轻自主,过于重外在的纪律而轻内在的能动,这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体育教学方法上也主要是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口传身授,学生对老师唯命是从,形成了千篇一律的“讲解—示范—练习—纠正—练习”的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者,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束缚,永远都是被动地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依据就会得到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提出的奇特问题,不应忽视,而应鼓励他们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巧妙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构建一套思维活跃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例如目前试行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等。

二、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方向

随着时代的变化,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即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健康认识的逐步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育的教育价值取向便凸显出来,人们对自身的发育、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健康教育也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意义上转变,使其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属性。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现代体育教育的永恒主题。一是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是以健康为目标的。一方面,它是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产通过运动技术演练来生影响,另一方面,是以人先天的身心素质为基础,通过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使机体和心理获得良好的自然生长,也有利于后天素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这两个方面的意义上讲,体育是以健康为目的的。为什么有的学生酷爱体育课、有的却厌烦体育课?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过多注重学生生理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学生碍于教师的权威,不得不练习教师所规定的内容,经受无趣的体验。为此,现代体育教育必须重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发展。但体育的健康作用不是绝对的,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科学的方法,采用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二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每个学生身体发育水平、心理素质及学习目的是不同的,体育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使教学内容及要求尽量符合学生个人的需要。同时,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突出个性化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集体意识的培养,只有将个性发展与集体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在运动中增长才智。三是社会化教育。体育教育可以让人感悟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集体项目的比赛,既要有每个人的努力,又要有大家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胜利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比赛,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默契协作的真谛。

三、现代体育教育理念转变的关键

当然,要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体育习惯,光靠教师说教和灌输是不行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对体育产生爱好,能够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而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到体育对他非常有价值。这种价值的认同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体育教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一定要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好感,这好感则来自他对体育的价值评价,而这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育活动对它产生好感而得到的。一是观念的转变。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依然以单一的技术教育与体能锻炼为主。为达到学校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较为鲜见的运动技术,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应试教育”形式的体育教学采取应付的态度。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改变习惯的体育教育思维,彻底摈弃“应试教育”陈旧观念已势在必行。体育教育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应”材施教,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 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方法的转变。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想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做示范,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等,并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三是教学观的转变。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 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如果各种项目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 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篇5:现代家庭教育十大理念

1、学会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父母有父母的长项,孩子有孩子的优势。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行动力,新的思维方式及一些人与生俱来的可贵品质是我们家长需要学习的

2、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从孩子降生那一刻起,他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世。他的个体成长、发展具有独立性。他是他本身,以自已的方式在体验中成长,有自己的成长轨迹,父母不能包办代替,也代替不了。

3、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庭伴随着孩子的出生、成长,成年及以后,是孩子学做人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堂,家长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是教不出合格的孩子的。某种程度上讲,家庭教育成功意味着孩子成功,家庭教育失败意味着孩子失败。

4、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作为人有自己的感受性。有被尊重、重视、表达、渴望倾听等需求。而这些需求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没有平等,一切无从谈起。

5、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庭教育重在塑人,教会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如若不科学,不能够把握目标,有的放矢,必然培养不出拥有健康身心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是不合格、不完整的。

6、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可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都是作为现代父母必须研究的课题。仅靠本能的爱,朴素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是不对的,不够的。必须重视现代化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并不断付诸实践。

7、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只有家长素质提高了,才谈得上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和影响。家长自身不转变,一味要求孩子提高,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

8、关注家长的生命成长。家长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有自身的各种需求,在家庭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孩子之外,还要承担很多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是要求家长本身提高,二是要重视他们的其它生命需求,父母教育孩子,孩子也应尊重、理解父母,家庭教育指导不只教给父母新的理念和方法,还应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9、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孩子的许多问题来源于家长,家长必须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反思做法,不给孩子负面的影响。

篇6:用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常规教学

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倡导“终身学习”。如何在常规教学中落实这些理念,成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新课题。

一、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迅猛,科技进步快。人的发展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学知识,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和事业兴旺发达都必须依靠终身学习。因此,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完成“愿学、能学、会学”的持续发展过程。

1.学生“愿学”是前提。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做到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小学生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影响到他自愿参与该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充当合作者的角色。比如,课堂上教师少站讲台,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课外,教师应多与学生一起,了解学生的需求,交流情感,使师生融为一体;教师多给每个学生真诚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解决所

遇到的困难,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知心人;教师要善于采用鼓舞、激励、唤醒的教育艺术,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为人师表,树立典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做生活和学习的表率,成为学生心中偶像。

(2)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应该很好地顺应儿童的天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利用好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如喜欢有动感的事物,喜欢活动和游戏等等,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这些浓厚的兴趣,适时地把学习活动植入到他们的喜好当中,使学习内容生动活泼,让他们把生活和知识,把好奇和兴趣,把学习和玩耍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引导他们由对生活兴趣到学科内容兴趣的转化。

2.学生“能学”是保证。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总是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现实世界的模式,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操作、思维等方法,来实现信息的储存和知识的迁移。方法有: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原形的观察、分析、提炼获取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科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自主发现规律,享受成功的喜悦。应用生活实例,进行

质疑、讨论、交流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探索生活规律,并转换为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集体评价,通过评价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把握好教师教学的尺度。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方法自主探索学习的内容教师不讲解,学生讲清楚的知识教师不重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学生学与思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不断地打破认知平衡,不断丰富和发展学习能力,从而变“能学”为“会学”提供了坚实保证。

3.学生“会学”是教学的总目标。学习不是把知识从一个脑袋搬到另一个脑袋。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具体做法:让学生把教科书作为常读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学会在书上勾画重点,批注疑难和叙写体会。让每个学生使用自学记录本,收集新知在生活中的实例、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的作用过程及对概念意义的不同表述。引导学生使用观察、比较、代换、假设、转化等学法,解决学习上的问

题。先让学生自学,形成对新信息的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再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最后让学生构建自己的新知识体系。这样,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模式。

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以培养愿学、能学、会学为重点,以学会知识建构为目标。课堂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让每个学生依托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在质疑、解疑的中完成学习活动,使学生懂得知识到哪里找,知道怎么学,明确智慧从哪里来,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是现代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这就要求教学要从“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从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变为“怎样构建探索式的学习环境”;从“学会如何解决书本问题”发展成“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1、学会认知,使教学成为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心理学家奈瑟认为:“认知是指转换、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它分为两个阶段完成,首先它是在受到外部事件或内部经验刺激时马上发生的自动反映,这个阶段只是粗略地转换信息,以便根据贮存信息形成想法。其次是它涉及有意识的控制,是比较精致地转换和建构观念及映象,这一阶段受贮存信息、个体的意图和期望直接制约。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改写和升华,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因此,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知识的权威去强加给学生。应采用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面对新情境提出假设和推测,用自己头脑探索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使学生以学会认知为目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应注意:(1)使用教材不依赖教材,力求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丰富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直观感知对事物的认知过程。(2)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促使学生完成外部事件和内部经验的相互作用,借助直观内容的贮存形成丰富的想法,给学生提供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

(3)新知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留给学生充足探索和思考空间,在探索中建构观念和映象。

(4)教师应把教材内容情境化、生活化,构建适合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活动过程,组织学生先通过直观感知、操作形成直觉思维,再用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等方法认识新知。正如皮亚杰所述:“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2.学会做事是教学的核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指出:“社会生活和现代生产本身被科学思想渗透的程度,科学思想渗入生活的迅速程度,使学校里学习科学原理必须跟揭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运用科学的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对生活现象的真正科学观点。”学会做事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确定所学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等等,主动

地用科学思想去解释社会现象,解决身边的疑难问题。具体做法有:

(1)师生共同收集社会生活中明显通用的实例,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

(2)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生活情境,选择例证;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3)给学生布置一些探索性的作业,试着把某一阶段学到的理论原理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明确理论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动手操作进行科学实验,利用手、脑、口协作完成新知的发现和验证。完成一次学习活动至少需要三个阶段:第一借助观察、试验、类比、概括来积累事实材料。第二由事实材料中抽象出概念体系;第三概念的实践应用。学会做事不仅要求课堂上做实践练习,而且要求学习活动全过程与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第一阶段感知做事内容,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概念及事实,并按原样再生出来。第二阶段学习做事,对同一内容在不同情境、不同目的下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使学生对概念获得新的理解。最后是尝试独立做事,要避免单纯解决书本问题,须把知识具体到看

到的、听到的和联想到的实例中去。上述三个阶段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三、常规教学渗透现代理念新模式 1.准备:课前师生共同准备教学内容。

学生准备:

(1)预习教材。了解知识重点,自己理解内容,提出疑难。

(2)寻找生活原型和应用实例。

(3)查阅资料,实地访问和咨询他人,准备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

教师准备:

(1)熟读教材,理解教材含义,提出思维顺序。设计建构认知网络方案。

(2)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预估学生思维障碍点,制定启发方案。

(3)组织学生熟悉生活原型及应用实例。

(4)制定教学活动整体方案。

2.完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学生围绕主题,发表个人见解,通过合作、交流、辩论完成认知过程,构建观念和映象。

(1)交流读书体会,展示收集的信息,达成初步共识,提出疑难;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完成直观感知环节。

(2)小组讨论、操作验证、提出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听讨论、看操作,进行个别引导。

(3)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同学补充。阐述用什么方法发现什么问题和结论,通过辩论达形成共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

(4)用所得知识和结论再认识收集的信息,形成发散思维,实现丰富和创新;教师应组织学生探究生活实例,用建构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篇7: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对职校体育教育的优化作用

职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着重探讨现代教育理念对职校体育教学的优化作用.

作 者:覃俏丽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柳州,545007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807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 职校体育教育 优化作用

篇8: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迟, 始于20世纪末期, 中间稍有停滞。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发展起来, 应该是90年代以来的事, 社会的人才需求激增, 带动其飞快发展。进入21世纪,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迅速, 态势喜人。然而, 单一以市场驱动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也渐渐显露问题:人才培育的质量参差不齐, 同质同构现象严重等。随着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较低更是成为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表面上看,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 形成了毕业生就业高峰, 而社会发展稳定, 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就业压力增大。但是, 为什么培养目标相同、市场定位、课程设置等外部条件大体一致的同类学校, 其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差距明显, 进而就业状况迥异呢?我想问题的真正症结, 主要不在于外界的就业压力, 而在于内在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 当前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理念上存有以下几点误区。

(1) 高等职业教育观念滞后, 定位尴尬。

高职教育的现代化, 首先必须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树立客观、全面、科学、体现公平的现代教育观念是高职教育走向现代化的第一要求。然而,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其定位的指针, 长期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摇摆不定, 一时间偏向于普通高等教育, 青睐自考, 强调科研, 意欲与普高争雄;一时间又偏向职业教育, 只重视眼前的技能培训, 锻造职业工具, 忽视挖掘人才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缺乏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终身教育观念。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高等职业教育都没有能够找到自己的感觉, 都被时代市场抛弃。因为市场需要的是符合时代需求, 质量高、实用性强、富有能动性、创造性的技能型人才, 而不是末流的研究型人才, 更不是血肉之躯的“机器”。

(2)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对立。

高等职业教育是特殊的高等教育, 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在今天, 当绝大多数人都参加工作, 高等教育如果排斥某些为谋生所需的专门训练的话, 就会导致出现某种不适应。”[1]也即是说, 高等教育既要教人“做人”, 也要教人“做事”。因此, 笔者认为, “做事”与“做人”密不可分, 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特性, 决定了其办学理念的特殊性, 决定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然而, 近现代以来, 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一直主宰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学以致用,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但发展观念缺位, 完全以能否适应眼前的社会急迫需求作为判别高等职业教育价值的唯一标准, 却失之偏颇。在这种偏颇观念指导下, 高等职业教育紧盯眼前、目光短浅, 只见工具, 不见人才, 无视主体发展的要求, 无视社会需要的发展趋势, 难以真正适应社会的持续发展, 从而出现了种种弊端。割断与发展的联系, 高等职业教育完全听命于经济“指挥棒”, 成了经济的附庸,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人文性被遮蔽, 培育人才的宗旨被追求经济效益所替代, 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异化成了对人才工具性的强调, 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虚化成了职业终身教育的噩梦。

如何坚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特殊性, 消解工具理性之弊, 倡导人文与技术的和谐, 如何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理念, 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已成为当前众多高等职业院校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2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

20世纪后期, 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控制自动化、功能智能化程度加强, 广泛应用的新型劳动工具, 挑战了传统的机械化集中生产体制, 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发展要求。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 依据国情和社会发展水平, 各国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早于中国, 虽然结构和办学模式各不相同, 但是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即通过不断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技艺型、应用型人才, 他们丰富的经验教训, 值得借鉴。

综观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其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脉络清晰可见:统筹市场与前瞻, 和谐需求与发展。即,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依据, 来指导和设置当前的人才培育目标, 既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 又具有前瞻性, 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变化;人才的培养不仅注重当前的技能传授, 更具有发展意识, 重视人才自主创新意识的培育;不仅把握现在, 更要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应对将来的挑战。对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头十年的技术与教育计划”高屋建瓴地指出, 现在国际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未来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要培养适应在信息社会就业的人, 而且要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高素质的公民。该计划特别强调, “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不仅是靠需求驱动的, 更是靠发展需求驱动的。”[2]

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积极采取新措施, 兼顾现实利益与发展需求, 培育社会主体意识, 密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使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人们掌握完成现行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 帮助人们准备好成功应对职业生涯中将可能面对的新挑战。这样,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将因此实现“需求”与“发展”双驱动, 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更新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国情不同, 对于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当然不可全盘照搬, 但值得我们参考, 启发我们深入思考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质, 充分认识“需求”和“发展”双驱动的强大动力, 在实际工作中更新办学理念, 正确认识、系统解决当前我们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 “做人”——张扬主体超越性。

超越性是人的特性, 也是发展的要求。培育和发展主体的超越性,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强化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超越性。当前, 高等职业教育深陷经济囹圄, 背负沉重的功利主义思想枷锁。超越就必须大胆突破愈演愈烈的市场控制, 恢复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办学宗旨, 营造自由发展、提升人生境界的学习氛围, 培育完美人格;必须克服左右办学导向的实用主义思想, 排除世俗尘嚣对育人的遮蔽, 始终以发展主体、净化灵魂、培育心智为首要工作。

并且, 这种超越是实实在在的超越。不应该是悬挂于墙的一纸空文, 更应该落实在实践中, 为了发展, 宁可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 赢取长远发展之机, 时刻把握提高人材质量的导向, 坚守育人效益;宁可降低技能训练的强度, 时刻杜绝任意挤占人文素质课程的“智举”, 发挥人文课程健全主体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尤其注意的是, 在世俗追求“大楼”胜过“大师”时, 教育者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重视学校软件建设, 强化图书馆、文化艺术场所的投入, 活跃校园文化气氛, 激浊扬清, 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

其次, 表现在对工具性的超越。马克思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 因此是生活的乐趣。”[3]劳动的乐趣源于自由创造。职业不等于机械的重复, 而同样应该是创造的渠道。高等职业教育要克服传统职业教育的工具性成见, 突出主体的发展驱动, 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 以终身教育为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技能培训实践, 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看待自己, 积极培育自身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意识, 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 自觉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 促进主体的自主创新意识, 超越工具传统。

(2) “做事”——突出职业发展观。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 不仅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社会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 更要求不断追踪和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 树立前瞻性的职业发展教育观。

社会职业岗位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系统。随着社会发展, 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断调整、变化, 职业种类日新月异, 旧岗位消退, 新岗位萌生并加速发展。有资料表明, 近五年来美国原有的7000多岗位消失, 新增了8000多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4]。同时, 人才流动日益顺畅, 职业变换和工作变更频率提高。这是客观发展的必然, 其中也反映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社会成员正由“岗位人”逐渐走向“主体人”。

进入21世纪, 知识经济新的发展对人才的创造性能力需要日益突出, 对传统职业教育内容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工业经济时代, 人力需求突出, 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岗位技能培训, 强化训练、技能娴熟是当时高等职业教育最高的办学宗旨。但是, 知识经济时代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 现代工作更多是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来完成, 而非体能;其次, 生产自动化程度更高, 岗位不断合并, 工作范围不断拓宽, 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另外, 现代发展的个性化生产趋势, 对劳动者的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基本要求, 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依然重要, 但应变能力、生存和发展创新能力尤为关键。因此, 当代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的被动处境, 强化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敏锐洞察力, 突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职业教育的目标不能只单纯死盯职业岗位, 而应该扩展到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 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发展, 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以先进的职业发展观培育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完成由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的过渡, 克服教育的同质化, 创办特色鲜明、性质各异的职业教育。

(3) “成事”——激发主体潜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少不了专业技能训练, 但不止于就业技能培训, 其“成事”的关键是主体自身的开放性, 即激发主体潜能。高等职业教育过程是主体发展、充实过程, 应该注重主体内在素质开发和提高, 而不可盲目强调学生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对固定岗位的机械适应上。亚里士多德曾用大理石和雕像很好地说明了潜能和现实的关系, 关键要看将来的雕刻家——学生, 在毕业后的实践磨砺和雕琢中, 能不能自主发挥创造力, 展现担当重任的杰出才能。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发展加速, 岗位需求复杂多变, 一劳永逸尽是痴人说梦, “专业对口”也是马后炮, 尽失先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与其徒劳“跟风”, 不如洞察其真, 把握人才需求趋势, 集中精力激发学生潜能, 让他们学会自己发展, 自觉适应。为此, 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开设能够提高主体心智的课程, 强调健康人格的建构,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提升自学能力, 增强自信, 从而能够在任何工作环境下爆出足够的勇气和活力, 自觉地进行专业技能更新、知识更新,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发展过程中的转换。同时, 在专业课程学习、实训中, 也可以注重科学与人文的和谐,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并内化为综合素质。

(4) “成人”——塑造主体精神。真正的“人”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理性批判通过决断, 达到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本质认识, 这是自主探索前提, 是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一种优秀品质。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迈向后现代哲学》中将人类的知识按性质区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是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 可以明确表达, 可以通过符号系统方便地传播、扩散。然而, 明晰知识仅是冰山一角, 更为重要的是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 是隐含于个性的专属知识, 包含着无形的个人信念、观点和价值体系等, 难以明确表达, 很难或不能以符号系统直接传播和扩散, 其扩散涉及具体情境和文化背景等复杂因素[5]。他认为, 隐性知识主要由主体运用理性批判精神在特定情境下的知识使用或交流中获取的。

波兰尼所认为的重要的隐性知识实际上就是经由主体理性批判而形成的对事物本质的综合把握, 其获取方式值得我们重视。在高等职业教育中, 实践教学是重要的一环, 它为学生使用、交流知识创造了特定的情境, 应该成为隐性知识传授的重要环节, 但是,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却忽略了这一点。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感性活动和感性经验的积累, 忽视主体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我们知道, 学习过程一般都遵循着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其中理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实践教学若只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感性认识, 熟记操作规程, 则事倍功半;若能够突出主体精神的培养, 利用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实践中的理性探索和批判活动训练, 寻找创新的突破点, 推陈出新, 则功莫大焉。从培育主体精神的高度看, 实践教学是画龙点睛之笔, 实践教学不要再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终点, 而应该是“成人”教育的起点, 担负着培养学生善于将感性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的能力、树立主体理性批判精神的重任。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办学理念是由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其培养的不是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 其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 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只有定位准确, 理念先进,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才会真正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对口, 才能拥有市场, 同时赢得自己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成绩喜人, 但问题也渐渐显露, 其中办学理念滞后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畅, 是当前主要问题之一。为适应时代人才需求趋势, 借鉴国外经验, 高等职业教育要从“需求”与“发展”双驱动入手, 更新办学理念。

关键词:办学理念,更新,高等职业教育,需求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布鲁贝克 (徐辉等译) .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2]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1) :56~5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2:38.

[4]吕鑫祥.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 (上) [J].北京成人教育, 2000 (3) :4~5.

上一篇:人防办主任供职发言下一篇:做游戏的英语作文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