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花生教学课件

2024-04-23

数花生教学课件(共11篇)

篇1:数花生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宋琳 闽江路小学 二0一四年五月二十日

《数花生》教学反思

《数花生》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已经有了10个一是1个十的经验,但由于认识的数只是限于20以内,因此还没有建立起以“十”为单位按“群”计数的概念,所以在数数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遗漏和重复。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数珠子的情境,先给每人发一杯珠子(大约100颗),让学生分别一个一个,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让学生对于100以内数的排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当数量很多时,用十个十个地数会更简便。

虽然上学期有数数的经验,但在本节课中也发现了较多的问题:

1、一个一个数时,当数到19,29,39,……时,有部分同学要思考很久才能数对。

2、两个两个地数对于有部分学生难度较大。

3、数出二十七后面的五个数,有少部分学生总会把二十七带上。解决措施:针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我觉得还是大部分学生对于数的顺序还不够熟悉,数感不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要因为简单就以为学生应该都会,越是简单的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29后面为什么是30,可以结合计数器让学生再次加深印象,当学生对于数的排列顺序熟记于心时,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篇2:数花生教学课件

3月15号上午第三节课,我讲了学校安排的组内公开课,内容是《数花生》,课堂上我用了“五环节”进行教学,课堂开始我用一个谜语进行导入,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是学生“学”的环节,让孩子们把准备好的花生慢慢的放在桌子上,自己数一数有多少个?(评价:表扬动作迅速又安静的小组),完了叫一些孩子进行汇报结果,让一个孩子到展台上进行演示,其他孩子监督,看有没有出错,孩子顺利完成了,问孩子你刚才是怎么数的呢?孩子回答:“拿一个数一个。”,然后我接着说:“像这种拿一个数一个的数数方法就叫做“一个一个数”。”(板书:一个一个数)(评价:表扬刚才学的环节里优秀的小组)接下来进行“议”的环节,我说:“孩子们除了这种数数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数数方法吗?

下面小组讨论一下,小组合作开了……”,孩子们讨论着……各个小组讨论陆续结束,喊完自己的组号迅速坐好了。我说:“小组合作结束了,(表扬:议这个环节表现好的小组),下面我们进行展示环节”

《数花生》教学反思二

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使学生自己感知数的组成规律进而对100以内数的数数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数,如,有一个一个的数,有两个两个的数,有五个五个的数,有十个十个的数。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二十九后面是三十,九十九后面是一百,十个十是一百等。教学过程是愉快的,在数小棒的时候,每位学生都是积极的,高兴的。

篇3:数花生教学课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花生为立蔓型、半蔓型和爬蔓型3种类型,其中立蔓型花生品种选用栖选1号,半蔓型花生品种选用IIS25,爬蔓型花生品种选用CGS40。每个品种均选用双仁果的后室仁,且仁重均为1 g左右。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0年在山东省文登市侯家镇小洛村技术队试验田进行。构造深厚土体即人工建造土体,构建标准为地表50 cm以下为酥土层。酥土是沙、土、碎石粒的混合土质,呈黄褐色,土壤贫瘠,蓄水保肥能力差。开垦过的酥土质地松软,而未被开垦过的酥土质地较硬。选取过筛酥土,分别均匀施入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土杂肥24、8、16、4 500 g/m3。地表50 cm以内为熟土层,熟土是人为开垦过的活土,这里指常年被农民种植农作物,常年被翻动耕作的土壤。全部为过筛熟土,分别均匀施入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土杂肥60、20、40、50 000 g/m3。各土层每填50 cm土用水沉实1次。土体构建深度及面积因取样时期不同而不同,用于苗期取样的观测区构造深度为1 m,用于花针期取样的观测区构造深度为2 m,结荚期和饱果取样的观测区构造深度为3 m。

1.3 试验方法

试验种子采用花生专用种衣剂包衣,于5月8日播种,1 d内全部播种完毕,每墩2粒,粒间距10 cm,出苗后7 d内去掉1株。试验实际种植墩数大于实取株数,以保证在各生育期内能取到正常植株。因采样时间不同设置试验花生种植墩行距为100~133 cm不等,且每次的墩行距相等,以避免取样时相邻花生植株根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各种植区田间管理措施与一般大田相同。

立蔓型花生、半蔓型花生和爬蔓型花生同时播种,采集4个生育时期的植株进行考察。土层深度为1 m的地块,采集播种后45 d(苗期末期)的花生根;土层深度为2 m的地块,采集播种后65 d(花针期末期)的花生根;土层深度为3 m的地块,采集播种后95 d(结荚期末期)和120 d(饱果期末期)的花生根,每个时期每个品种每次采集3株根系完整的花生植株。

1.4 取样与记载方法

取花生根样品时,采用水冲的方法。用机械高压喷雾器和一般小型喷雾器冲刷根部泥土,确保花生根的完整。花生冲根完毕后,记载花生各级侧根条数。生长在花生主根上的侧根为一级侧根,生长在一级侧根上的侧根为二级侧根,依此类推。以每3株花生侧根条数的平均值作为计算数据[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花生不同生育期各级侧根条数

不同类型花生各生育期各级侧根条数见表1。不同类型花生不同生育期的各级侧根条数不同。总的来说,一级侧根条数最大值341条出现在半蔓型花生的饱果期,最小值176条出现在立蔓型花生的苗期;二级侧根条数的最大值9 991条出现在半蔓型花生的饱果期,最小值3 242条出现在半蔓型花生的苗期;三级侧根条数的最大值18 392条出现在爬蔓型花生的饱果期,最小值749条出现在半蔓型花生的苗期;四级侧根条数的最大值5 088条出现在爬蔓型花生的饱果期,半蔓型花生在苗期未出现四级侧根;五级侧根条数的最大值767条出现在半蔓型花生的饱果期,而立蔓型、半蔓型、爬蔓型花生苗期均未出现五级侧根。六级、七级侧根条数只在半蔓型花生、爬蔓型花生的结荚期和饱果期中出现。

数据表明,半蔓型花生一级和二级侧根条数数量最多,其次是爬蔓型花生,数量最少的是立蔓型花生。爬蔓型花生三级侧根条数最多,比半蔓型花生多3 660条;立蔓型花生的三级侧根条数量少,分别比半蔓型花生、爬蔓型花生少9 964、13 624条。爬蔓型花生四级侧根条数最多,比半蔓型花生多883条;立蔓型花生的四级侧根条数最少,分别比半蔓型花、爬蔓型花生少3 889、4 772条。因此,爬蔓型和半蔓型花生的四级侧根生长优势明显强于立蔓型花生。半蔓型花生五级侧根条数比爬蔓型花生多371条;爬蔓型花生的五级侧根条数比立蔓型花生多384条。因此,半蔓型花生的五级侧根生长优势最大。花生的六级、七级侧根条数在立蔓型花生整个生育期中均未出现。而半蔓型和爬蔓型花生2个生育期内均出现过,但数量很少,长度很短。这充分说明立蔓型花生根系生长与半蔓型花生和爬蔓型花生相比明显缺乏优势。

2.2 不同类型花生侧根总条数

立蔓型、半蔓型、爬蔓型3个花生品种,其侧根总条数都很多,但不同生育期不同类型花生侧根总条数不同。苗期末期中熟立蔓型花生侧根总条数为5 186条,晚熟半蔓型花生侧根总条数为4 171条,爬蔓型花生侧根总条数为6 042条。花针期末期中熟立蔓型花生侧根总条数为8 714条,晚熟半蔓型花生侧根总条数8 178条,爬蔓型花生侧根总条数为16 244条。结荚期末期中熟立蔓型花生侧根总条数为12 334条,晚熟半蔓型花生侧根总条数23 139条,爬蔓型花生侧根总条数为32 006条。饱果期末期中熟立蔓型花生侧根总条数为13 227条,晚熟半蔓型花生侧根总条数30 094条,爬蔓型花生侧根总条数为32 885条(图1)。

不同类型花生侧根总条数增长动态见图1。由图1可知:各种类型花生侧根总数的增长动态均表现为慢-快-慢的趋势,花针期和结荚期花生侧根条数增加较快,爬蔓型品种和半蔓型品种总根条数明显多于立蔓型品种;苗期爬蔓型、半蔓型和立蔓型增加趋势基本相同,总根条数无明显差别;花针期后爬蔓型品种根条数迅速增加,明显高于半蔓型和立蔓型;结荚期半蔓型和爬蔓型增加速度基本相同,立蔓型维持原来速度;饱果期半蔓型品种的根条数增加最快,立蔓型增加最慢。3种类型花生侧根总条数最大值都出现在饱果期。在饱果末期,各种类型花生侧根总条数规律是:爬蔓型花生>半蔓型花生>立蔓型花生。

2.3 立蔓型花生侧根条数

立蔓型花生4个生育期侧根条数见图2。由图2、表1可知:立蔓型花生在苗期、花针期、结荚期、饱果期的二、三级侧根总条数分别占侧根总条数的96.37%、95.02%、95.19%、95.27%。且在4个生育期中,二级侧根条数都是最大的,其次是三级侧根条数,二、三级侧根条数之和在各个生育期中所占的比重均最大。由此可见,立蔓型花生二、三级侧根在花生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2.4 半蔓型花生侧根条数

半蔓型花生4个生育期侧根条数见图3。由图3、表1可知:半蔓型花生在苗期、花针期、结荚期、饱果期二、三级侧根总条数分别占侧根总条数的95.68%、93.79%、93.34%、82.15%。苗期和花针期,二级侧根条数大于三级侧根条数,但是结荚期和饱果期,三级侧根条数超过了二级侧根条数。二、三级侧根条数之和在各个生育期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在饱果期中,由于半蔓型花生三级侧根条数增多,四级侧根条数也迅速增多。由此可见,半蔓型花生二、三级侧根在花生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四级侧根在饱果期也起着重要作用。

2.5 爬蔓型花生侧根条数

爬蔓型花生4个生育期侧根条数见图4。由图4、表1可知:爬蔓型花生在苗期、花针期、结荚期、饱果期二、三、四级侧根总条数分别占侧根总条数的96.26%、98.42%、97.83%、97.86%。苗期、花针期二级侧根条数大于三级侧根条数,但结荚期和饱果期,三级侧根条数远远大于二级侧根条数,且四级侧根条数也在迅速增大,仅次于二级侧根。二、三、四级侧根条数之和在各个生育期所占比重最大。由此可见,半蔓型花生二、三级侧根在花生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四级侧根在饱果期也起着重要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类型花生不同生育期的各级侧根条数不同。一级和二级侧根条数数量最多的是半蔓型花生,其次是爬蔓型花生,数量最少的是立蔓型花生;三级和四级侧根条数数量最多的是爬蔓型花生,其次是半蔓型花生,数量最少的是立蔓型花生;五级根条数数量最多的是半蔓型花生,其次是爬蔓型花生,数量最少的是立蔓型花生;六级和七级侧根条数在立蔓型花生整个生育期中均未出现,而半蔓型和爬蔓型花生在花生结荚期和饱果期2个生育期内出现极少。由此可见,半蔓型和爬蔓型花生根系生长明显优于立蔓型花生,花生六级、七级侧根数量及长度均较小,实际意义不大。

各类型花生其侧根总条数都很多,其中二、三级侧根条数之和在各个生育期中所占的比重均为最大,因此花生二、三级侧根在花生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半蔓型和爬蔓型花生四级侧根在饱果期也具有相当重要作用。不同生育期不同类型花生侧根总条数也不同。侧根总数的增长动态均表现为慢-快-慢的趋势,苗期侧根总数增长相比较慢,花针期和结荚期花生侧根条数增加较快,饱果期增长速度减慢。各类型花生侧根总条数最大值均出现在饱果期。在饱果末期,各种类型花生侧根总条数表现为爬蔓型花生>半蔓型花生>立蔓型花生。

参考文献

[1]封海胜,徐宜民,万书波.花生育种与栽培[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2]万书波.中国花生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王小纯,汤丰收,张新友,等.不同花生品种侧枝发育动态与产量性状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2(1):100-104.

[4]桑选民,常铁牛,胡恩龙,等.地膜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规律研究[J].华北农学报,1988(3):25-31.

[5]刘华,肖长新,韩锁义,等.干旱胁迫对不同花生品种形态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70-73.

篇4:语文教学中的“拔花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为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凝练”的特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品味一首诗或一句诗而引出对更多的诗歌或诗句的学习。这很像“拔花生”,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们主动地在课外大量阅读诗歌,筛选许多相关诗句,这样就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外延。所谓“拔花生”,就是求一得十,以学习某篇课文为依托,辐射到其他文章的学习。即以课本为例子,从其中某一知识点引出对若干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其他文体的学习。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单元反映家庭生活这类文章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反映亲情的文章,如:《奶奶的手》《父亲挑书》《桥》等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深深触动学生的心弦,与生活对接,一次次地产生情感共鸣;在联想想像单元学习时,学生由课内迁出课外,由课内学寓言到课外读寓言、写寓言、编寓言。当学生们捧着自己编写而成的寓言册时,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他们也会深深地体验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学习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设计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决不能以本为本,局限于课本,应努力开发和改进教学内容。用此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篇目的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同时,对于学生丰富积累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来说,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导学方法。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124中学)

篇5:张岩《数花生》教学设计

《数花生》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教材很重视学生数感的建立,通过估计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此外,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问题串是第4版教材的特色之一,

教学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形成了一个连续动态的问题组合,引领学生逐渐学会从头到尾独立思考。本课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数的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提高,使学生能顺利地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用不同的数法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增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悟事物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串使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在活动中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积累经验,发展思想。

学情方面:

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以内数的数数,很多学生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经能熟练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没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而且,虽然学生能数很多的数,但是仅仅限于用嘴数,一旦要对应事物,数事物的个数时,体现一一对应的关系,正确率不高,孩子们手口对应方面还是欠缺的。

教学目标:

100以内的数数教学不是单纯的学会空口数数,这样只能说学生了解了数的顺序,更重要的是学生要体验每一个数字的增加,实际上是事物叠加的结果,数字的变化代表的是事物多少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用到的更多的是联系实物进行数数,学生要有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数数的方法,其次,学生已经能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我们这节课的落脚点放在哪里?而是要重视学生点数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准备学具花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的学习。通过以上两点的思考,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在多样化的数数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

3.通过数数培养数感,感受位值。

教学过程:

篇6:数花生教学课件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的数量。

2.尝试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活动准备

1.花生果每人一盘(10粒左右,花生仁的数量为1―3不等)。

2.每组两盒彩笔、两只空盆、记录纸数张。

活动过程

1.猜猜花生有几颗。

――观察盘中的花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可比较花生的大小、长度、外形等)

――你能猜对每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吗?

――选一颗花生果,先猜猜里面的颗数,再剥开看看自己对了吗?

2.讨论记录的方法。

――想一想怎样才能记清楚第一颗花生果里有几颗花生仁?第二颗,第三颗呢?

――怎样记录?是剥完了一起记录,还是剥一次记录一次?

3.记记花生的颗数。

――幼儿把花生果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仁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花生果里花生仁数量相同的记录有几次。“屈;老师.教,案网出处”

4.交流分享。

――带领幼儿互相观察记录的结果。

――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品尝自己剥的花生。

活动建议

1.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记录结果。

2.可在区域活动中将花生外壳涂上七彩色,拼搭成好看的“七彩项链”、“七彩小路”等。

教学反思

花生是孩子们经常能吃到的一种食物,如果将剥花生和数学活动相结合一定很有趣。这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让孩子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米的数量,并尝试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剥花生和做记录的活动。通过活动更让幼儿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并与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篇7:数花生教案

---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教材简介:

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建立了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了“十几”的组成。本节课让学生知道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在数数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数数,体会数目较大时,按10个10个分堆数数的简便性,进而抽象出新的计数单位“百”,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本节课把认数范围从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本节课的关键是数数,通过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是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教学目标:

1.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在多样化的数数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认、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会认、会读、会写,用不同数法数出100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 花生100颗(师生每人一份)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按序数数的习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班有多少个学生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30人)师:谁还能说说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着数,说一句含有生活中的一个实际数字的话。(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啊,生活中到处都有数,离开了数字,恐怕生活就变得一团糟,数字这么重要,我们就要好好认识他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接着学习100以内的数。板书:生活中的数-----数花生。

二、探索新知

1.数一数 1)、老师请同学们抓一把准备好的花生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一把花生有多少呢?(数一数就知道花生的数量了)师指名回答。接着问该同学:你是怎么数的哪?(1个1个的数)

2)、师出示准备好的花生,一个一个的数:1、2、3、4、5、------29,(师停顿)提问:29后面该数几了?(学生跟着老师小声数数,大声补充:30)。老师接着往下数:30、31、32、33、34、35、----39(师停顿)提问:39后面该数几了?(学生跟着老师小声数数,大声补充:40)。师进一步提问:那么49、59、69、-----99后面呢?(生:50、60、70、-----100)。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强调:几十九后面的数的十位就是在几上再加一个。例如:29后面的数的十位就是2加1,即30;99后面的数是100.4).师请同学们动手数一数准备好的花生,看谁数的又对有快。

2.探讨数数的方法

1)、刚才我们抓一把花生1个1个的数出了花生的数量,现在请同学们抓两把花生,怎样才能又对有快的数数呢?指明回答花生的数量及数数方法。(2个2个的数比1个1个的数快)师示范2个2个的数数:2、4、6、8、10、----20(师停顿)20该数几了?(生跟着老师小声数数,大声补充22)。指名说出28后面呢?34呢?56呢?(学生回答)

2)、用同样的方法请同学们数出五把花生及所有花生的数量。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几种数数方法(1)、1个1个的数(2)、2个2个的数(3)、5个5个的数(4)、10个10个的数

教师补充: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数对的时候,就可以换一种方法数一数。3.实际数一数 1)、开火车数

老师说一个数,并提出按几个数的要求,让学生开火车往下数,数到100。

(先全班练习,再指名练习。)

2)、出示数字:九十、八十、七十、六十..........十 二十二、三十二、四

十二、......九十二 提问:这是按哪种方法数的?(10个10个的数)

三、巩固新知

1、数一数(第23页第一题)

再数一数(用刚刚汇报的多种方式都试着数一数)

2、圈一圈(第23页第四题)

再用圈一圈的方式完成第四题

3、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第23页第三题)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4、接力赛,学生练习:

小组一人报前面三个数字,另一个人接着说

生练习: 34、36、38、()、()、()、();20、30、40、()、()、()、();45、50、55、()、()、()、();22、32、42、()、()、()、();

5、晴天和多云各有多少个,说说你怎么数的,看谁数的快。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学反思:

篇8:《小松鼠找花生》教学纪实与评析

教材分析:《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学童话,课文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文章结尾小松鼠的问题,既与课题呼应,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此文采用科学语言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富有情趣,符合儿童特点。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

2.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产生观察植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中的12个生字,练习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松鼠心情的变化,了解花生结果的特点。

教学准备:文中挂图、花生。

教学流程:

一、由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3种状态的花生果。⑴带壳的⑵剥壳的⑶去紫皮的。

师:同学们快来看这是什么?

生:(看到花生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说)花生。

评析:运用直观的实物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创设了空间。

2.让学生汇报有关花生的谜语。

师:聪明的你一定知道有关花生的谜语吧?谁来说一说?

生:一个小房子,住着俩兄弟,皮肤白白的,穿着红衣服。

生: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

师:一个小小的花生竟有这么多的语言来描述它,中华民族的语言真是太丰富了!

3.过渡。

师:花生好吃吗?花生吃在嘴里有什么感觉?什么味道呀?

生:花生吃起来脆脆的、香香的。

生:花生可好吃了!香喷喷的!

师:听同学们一说,我也觉得花生太好吃了。一只小松鼠听说了,(贴松鼠图)非常想吃花生,让我们一起帮它找花生好吗?(师板书:“找”及拼音。)

师:跟老师读一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松鼠找花生》。(师把课题补充完整,指导生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小松鼠能找到花生吗?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多读几遍。

(生马上投入读书状态,沉浸在故事情境中。)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你们真是爱读书的孩子。下面我们再读一遍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了!

(生立刻行动起来,读得有滋有味。)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啊!请大家拿出笔,轻声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看谁找得准。

生:一共有5个自然段。

师:你们读得真用心,找得非常准。下面我们按自然段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指名按自然段读,师随机指导。)

师:其他同学想一想:小松鼠在哪找花生,它遇见了谁?

生:小松鼠在树林里找花生,它遇见了一只小鼹鼠。

生:小松鼠在大树旁边的地里找花生,它遇见了鼹鼠。

师:你们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

三、精读课文,美读理解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图1。(图中小松鼠和鼹鼠是可以摘下的头饰。)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图上有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如果能说具体点你就太了不起了!

生:图上有可爱的小松鼠和小鼹鼠,它们在快活地说话。

生:还有枝叶茂盛的大树。

生: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叶子绿绿的,开满了小花。

2.找出描写花生的花的词语。

师:你觉得花生的花怎么样?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鲜艳。

师:“鲜艳”是什么意思?

生:美丽。

生:颜色很好看。

生:花的颜色很亮、非常漂亮。

3.出示句子。

师:(出示句子“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想一想,这句话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呢?

生:金黄金黄的。

生:金灿灿。

4.朗读感悟。

师:花生的叶子绿油油的,小花金灿灿的,真好看。能美美地来读一读吗?

生:突出了“鲜艳”一词。

(生带着表情读得美极了。)

(二)学习第2自然段。

师:小松鼠看见这么美丽的花,它是怎么问的呢?

生:这是什么花呀?

师:真好,你突出了问话的语气。那么小鼹鼠是怎么回答的呢?

生:这是花生的花,到秋天会结花生,花生可好吃啦!

生:“花生可好吃啦!”

师:小松鼠听了鼹鼠的话心情怎样?

生:它可高兴了。

师:小松鼠心里偷偷地高兴,那么这种偷偷地高兴该怎么读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哪只松鼠更可爱。

(生分角色读第2自然段。)

(三)学习第3自然段。

师:小松鼠听了鼹鼠的话,有了美好的打算,它多么想尝尝花生的味道啊!看,它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第3自然段。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天天都到地里去看。

生:小松鼠天天都去,我是从“天天”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你真是会读书的孩子,“天天都去”小松鼠想吃花生的心情怎么样?(板书:着急!)

师:谁能读出小松鼠着急的心情呢?

(指名读,评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师:它找到花生了吗?书上是怎么说的?出示第4自然段。

师:小松鼠找了那么长时间也没看见花生,心里觉得怎么样?

生:奇怪、失望。

生:它很不理解。

师:谁能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这一段?

(指名读、评读、范读、比赛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出示图2 。(此图花生果被盖住了。)

师:如果你是小松鼠,此时你有什么问题?

生:“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师:这句话是小松鼠自己说给自己听的,这叫——

生:自言自语。

师:自己跟自己说话声音会怎么样?

生:声音很小。

师: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读“谁把花生摘走了呢”这句时声音要低,表现出松鼠心里在犯嘀咕。

2.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一个花生也没有,难道被谁摘走了吗?

生:花生在土里呢!(生兴奋地脱口而出。)

师:(师故做惊讶。)花生真的在地里吗?翻开土地瞧瞧吧?(把图中盖花生的纸打开,露出花生。)这是什么?

(生欣喜地看到花生果然长在土里面,露出惊讶的表情。)

评析:教师以图画的形式展示花生长在土里面这一自然现象,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知花生的生长特点。

四、拓展延伸

师: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土里的?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让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从小树立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五、分角色表演读,回归整体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小松鼠和小鼹鼠非常喜欢你们,它们从大树旁边的地里走出来要和你们交朋友呢?(从图上取下小松鼠和小鼹鼠的头饰。)谁愿意戴上它们表演课文内容呢?

(生看到师手中的头饰兴奋异常纷纷举手参与。)

师:同学们表演的好极了。你们帮小松鼠找到了花生,它非常感谢你们,现在它就要回到树林里了。(把小松鼠头饰贴回到挂图上。)让我们共同和它说再见吧!

总评:

这篇教学设计平实、清新、自然,图画与文字相结合,情景交融,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课堂上真正体现了人本思想,真正把学生看做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告诉他人自己的所得。课堂伊始,通过认识小松鼠、帮助小松鼠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各个环节中都相机渗透读的指导,通过读了解小松鼠的心理活动,通过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篇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练读上,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其中表演读更是变“讲台”为舞台,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对课文难点的理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使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拓展延伸环节,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深处,也使课堂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学习的时间不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延长了,有了一定的伸缩性了,也使学生对自然界植物的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激发了他们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篇9:《落花生》教学反思

此时课堂中出现了不少窃窃私语的声音,很多同学都赞成这位学生的见解。我想既然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感悟,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他们的理解,这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的引导。对于现在的社会,是不是一定要做“落花生”呢?其实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也有思考过,因此也有了自己的一点预设。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学生:你愿意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呢?就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吧!我原以为这样的一场辩论赛肯定是旗鼓相当的,然而令我吃惊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愿意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做“落花生”,这样的场面却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是这也更证明了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敢于表达,这也是让我深感欣慰的。于是我让这些“苹果、石榴”们畅所欲言,阐述他们各自的想法,而我则加入到“落花生”队,用实际行为支持他们的选择。这时的学生不再小心翼翼,他们得到了老师的支持,抛开所有的顾虑,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理由。

正方:“我方认为现在社会更需要像苹果、石榴这样的人,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不积极争取机会,你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也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这样你就成了社会的负担。”

反方:“我方认为现在社会还是需要像落花生这样的人的,就像是清洁工、园丁,要是没有这些人的默默付出,我们能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吗?”

正方:“看看我们现在的小学生除了要学好课文中的知识,还要学习各种特长,不是画画就是乐器之类的,不就是为了能有一技之长,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吗?如果像落花生那样,那就什么也不用学了,因为那样的人是不起眼的。”

反方:“如果每个人都像苹果、石榴那样,高高在上,尔虞我诈,为了展示自己不顾别人的感受,不脚踏实地做事,那么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你们看我们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不要求任何的回报,这不就是落花生吗?”

……

课堂上精彩的话语层出不穷,思维的火花不断跳跃其间,我被学生的精彩辩论所折服,没想到五年级的学生居然对社会、对生活会有这么深入的体会与感悟。

篇10:《落花生》教学反思

一、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应充分考虑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内容,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在教学中应改变原有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才能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这正是我们新课标所提倡、追求的。

二、在指导朗读方面,应设计星级评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并且朗读要有层次性,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篇11:教学反思落花生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在议花生这一部分教学中,我还提问学生说说花生除了课本里讲到的好处外,花生还有什么作用啊?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说可以做成粽子馅,有的说可以做成花生饼、花生糖,还有的说可以加入牛奶里制成花生牛奶……

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军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通过这一课文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学生的认识角度和深度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这篇教学存在的不足是课后的小练笔,没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把所说的写下来,这是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注意的问题。

教学反思落花生2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同时,我也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2.这篇文章非常富有教育意义,而这教育意义则蕴含在人物的语言中,因此,我注重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这种教育意义,通过把握重点词句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还设计“分角色朗读”这样的环节来加深学生对这种教育意义的理解。

3.不足之处在于,对本课的生字教学,我没有作为重点去把握,而是一带而过,使部分学生对生字掌握不够牢固。

总之,需要改进的还很多,我要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争取让自己有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教学反思落花生3

本节课上完了,值得高兴的地方很多,由于本班学生素质不是很好,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多,所以平时上课时的气氛很沉,但由于本节课精心准备,感情铺垫好,所以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很高,所有的孩子在本节课上都发了言,气氛很好。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在本节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说对方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递发出来,他们纷纷说出许多精彩的辩词。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辩论达到了高潮,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这样的三次辩论,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在辩论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惑”为己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人身份主动投入到辩论中去。

但课堂上也有不足之处值得反思,孩子们在提问题这个环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花生发果实象土豆和地瓜一样都是埋在地下的,为什么不说他们的很可贵,偏说花生可贵呢?对于这个问题,当时孩子们都很茫然,没有一个孩子能解答的,没办法的情况只有我给孩子们解释。现在想来,我觉得自己从孩子们的预习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备课时让孩子们查阅资料的面太窄了,如果我提前让孩子们查阅的面放开,,指导预习到位,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在课堂上迎韧而解。

总之,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心灵化,然后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地活起来。

教学反思落花生4

教学完《落花生》一课,我的感触颇多,我觉得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值得关注。

一、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资料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资料的补充,应充分思考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资料,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应当营造平等、愉悦的交流环境,还要适时引导。

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但被激发,就会问题多,答案多,话题多,有时甚至会与课文资料毫不相干,这时教师就要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但要避免学生谈的漫无边际,教师就要全面调控课堂,对于学生说得离谱时要采用适时适度的评价性语言及时把他们引导到课文的相关资料中来,还应注意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三、学生搜集信息与理解课文是相辅相成的

透过本课教学,我觉得学生搜集信息的潜力和途径都很差,因此时理解文章资料造成了必须的障碍,只能从教师搜集的资料外获得信息,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少。

教学反思落花生5

运用“比较法”去独立阅读课文。这需要老师的指导,交学生去“渔”。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对照比较”抓重点,进行学法指导,就是典型的一例。

《落花生》一课朴实无华,重点突出。教材的训练要求是“分清课文的主次”,但真天要“分清”必须掌握方法。支老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文章的重点,他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采用了三种比较的方法。

1.比较详略抓重点

在课文“种花生”与“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谈花生”的比较中,老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详略,详者为重点。

2.比较内容抓重点

在“我们谈”与“父亲谈”的内容比较之中,“父亲谈”的内容更加重要,学生通过比较内容,抓住了重点。

3.比较目的抓重点

在“赞花生”和“学花生”两点中,再找出最重要的,用前两个方法显然无济于事了。

教学反思落花生6

《落花生》教学反思《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我执教此课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联系生活,情感升华。《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二、这节课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执教时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我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学生各抒己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教学反思落花生7

《落花生》是一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猜谜激趣,实物再现,拉近距离。

本节课在导课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孩子一下子便猜出来了:花生。在学生猜出来后我迅速拿出好几样花生,有单粒的,双粒的,还有四个粒;有生的,有熟的;有圆粒的,还有长粒的……孩子们看到花生顿时兴致高昂,我借势而为,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说说对它有哪些了解?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花生在孩子们的心中便有了较重的分量。“你们真是作者许地山老先生的知音,他用文字写下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赶快去拜读吧!”孩子们很快进入角色,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2、自读自悟,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在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我又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围绕落花生,作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列一列小标题。”此时学生们快速浏览,去搜索关键字词,在取舍中快速判断哪些词语更关键更准确,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提升。然后班内交流,达成共识:种花生、收花生、做花生食品、议花生。我将孩子们的收获板书出来,让他们快速识记,既理清了本文的层次也为将来写文章列提纲夯实基础。

3、层层推进,体悟做人道理。

此环节我分了五个层次去教学,层层递进,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首先,侧重我们的话题主要凸显的是什么;其次,感受爸爸的话语中包蕴的内涵是什么;再次潜心阅读,感悟爸爸的话语运用的典型方法;紧接着拓展,结合生活实际积累谈一谈相关的人和事;最后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理想。学生由内容到方法,由话语到做人,由他人到自己,情感在一步步升华。

二、成功之处

通过猜谜、实物再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读代讲层层深入。口语交际环节的创设使学生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真正落实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

对话的内容处理得比较匆忙,也没有涉及写话,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没有落实好。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学习,我会带着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让读书声充盈课堂;还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再仿造文章对比的写法进行小练笔活动。

教学反思落花生8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许地山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由平凡事物花生谈到人生道理。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我决定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孩子们在盎然的兴趣引导下把课文读熟,从而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要说明的道理。

在教学“议花生”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父亲”在议花生的时候说了哪些话?“我们”分别说了什么?你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一说是喜欢花生,还是喜欢桃子、石榴或苹果?理由是什么?在你身边的人群中,有哪些人和花生一样。

比如:小区里的清洁工。让学生先说一说他们具有什么特点?再对照文中“父亲”介绍的花生的特点说一说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然后再通过交警、老师等学生熟悉的职业帮助学生感悟文中“父亲”的话中的道理,并懂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做,做怎样的人。

三、小组合作,用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种花生、收花生”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分配角色,让他们表演一番。在表演的时候,我提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请?如果让你请,你准备说什么父亲才会在百忙中来?”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在读课文、说理由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

条件1:种植花生不容易,居然收获了,来体会大家的高兴,让父亲来分享高兴。

条件2:母亲把这个吃花生居然说成过花生“收获节”,母亲还做了好几样食品,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体会母亲对此的重视。

条件3:在后园茅亭里过节。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扮演“父亲”,说不全条件就推脱自己很忙。这样逼着学生在书中找答案,学生们把条件说清楚了,书也就读明白了。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够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落花生9

今天讲《落花生》这一课,昨晚十二点之前把这一课教学简案梳理了一下,今天在讲课时,虽然遭遇电脑刚开始的不给力,但因为提前的备课充分,从拼音生字书写、词语理解、到看似很随意的质疑,课上的还算顺利。

用谜语切入时,还没出谜面,孩子们就说一定是花生,于是,我说既然是花生,那你猜猜我这谜语里为什么是花生?“青藤藤,黄花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一个孩子说:“因为花生是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是啊,花生就是这么低调。

课刚开始,睿同学就趴在桌子上,书也没打开,问他怎么了?回答:“头不舒服”经过沟通经他同意没有给他家长电话联系。谁知,我让孩子们猜谜语时,他竟然一下子坐了起来,并举手回答说出了谜底,随后,就又趴在桌子上,讲课空隙随手摸了一下他的头部,也不烧,看来不是感冒了,可他的行为,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因为是两节课,当第二节上课时,他依然是趴在课桌上,睡着了。课间给他家长微信联系,也没联系上。这孩子,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是昨晚没休息好,可不是什么不舒服,刚开学,第一节这个孩子对老师的那种态度,到今天他的这种表现,让我感到如果家长不介入、不配合老师的话,他将很难有好的未来,因为,他在堕落。

在品读感悟课文环节,我重点指导第一段和第九段的朗读,使学生感悟到在荒地里经过买种、翻土、播种、浇水后,居然收获了的那种惊喜。第三段到十一段是对话描写,用分角色朗读更合适一些,分组后,小组展示时,三个同学配合还算默契,只是声音比较小,还没有一点点感情,致使大多数孩子都在交头接耳,这时候,我一方面告诉孩子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一方面用范读的形式读出不同身份的人。果然,接下来的朗读就好多了。

课堂上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我抛出“茅亭”是啥意思时,子浩同学说应该是厕所,我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追问了他一句,吃花生会在厕所吃吗?不料,他说:“老师,是不是在茅厕的旁边?”这时候,全班同学都笑了,宸浩同学给了他一个很正确的解释,这个小插曲才结束。哈哈,我喜欢这种课堂上有疑问,有交流,思想的碰撞,这说明孩子们在思考,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样的精彩还有一处,是关于“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明明是一家人,为什么要说父亲也来了?记得我小时候学习这篇课文时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遗憾的是我没有问老师,老师也没给我解释,今天我讲这一课,不但自己要把它搞清楚,也一定让我的学生弄明白。当我抛出问题时,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父亲在外打工的,不常回来,所以很难得。”我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我又补充了许地山的一些资料,他们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几十年过去了,积压在我心里的疑问终于消散了,这样的方式真好!

回到家后给老公交流课堂上的插曲,老公问落花生是啥意思?我说一方面是作者许地山的笔名,另一方面,因为花生开花后,不是在树上结果,它的花落到了地面,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结成了果实,所以叫落花生。老公说,其实你应该告诉孩子们,落花生就是咱们这里的方言“laoguashen”这样子解释,相信孩子们会更喜欢的。唉,错失了一个方言和普通话的结合教学,如果当时考虑周全,相信今天的课堂会更和谐。

今天的课堂,缺憾美,也是美。

教学反思落花生10

自从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学习了一些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观摩了一些新课堂,也进行了一些实践,自认为是一个是一个新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可当我“顺利”上完《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我才发现自己竟把新课程倡导的“收集、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当作了摆设。

为了一改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或是满堂问,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的状况,新课程倡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明明是赞同新课程倡导的这些学习方式,明明在自己教学实践中做,可我更多地是把这些学习方式当作了摆设,这是我教完《落花生》这篇课文后才发现的。《落花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我已执教过几次了,而且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完全丢掉了教学设计。我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检查预习情况,接着用了“花生的好处有哪些?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作者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有什么写作特色?”等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轻松学完了课文。正当我为自己驾轻就熟地教完这篇课文而自鸣得意时,我无意中翻开了教学设计,闪入我眼帘的“收集”、“合作”、“探究”等词语让我的脸刷地红了。我预设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成了摆设,我的课堂教学看似顺利,可是从新课堂的要求来看,实则是一堂失败的阅读教学。

接着,我反思了自己的其它课堂教学,发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虽然教学设计中有“收集”、“合作”、“探究”等预设的学习方式,但很多时侯,我在课堂上几乎成了唱独角戏,或者是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跟我走,忽视了学生的主题体地位,忽视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究其原因,我为自己找到了这样几个理由:

1、学生家庭条件有限,没有电脑,缺少书籍,到哪儿收集?即使安排了也没有几个学生会去收集。

2、在平常的学生合作中,课堂看似热闹,可没几个学生在真正地讨论问题,多数学生只是在当听众。

3、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探究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何况又耽误时间,课堂?夏亩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们探??

可是,我马上又推翻了自己的理由。没有电脑和书籍,就不能收集了吗?可以问老师、家长。没有几个学生真正地讨论问题,就可以不安排合作吗?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探究难度大、费时间就不组织探究吗?可以逐步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可以安排学生课外探究。更何况,学生现在收集、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好,最起码可以培养他们这方面的习惯,等他们条件具备了,能力增强了,不就能很好地采用这些学习方式去自主地学习了吗?而教会学生学习不正是教学的一大目标吗?

自己和自己交锋了几个回合后,我真正认识了自己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新课程倡导“收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太有必要了。它不仅是为了我们的课堂有生机,更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标,促使学生终生学习。

因此,我对自己说,别把“收集”、“合作”、“探究”作摆设。

教学反思落花生11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在公开课教学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我觉得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一、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我想,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议一议,“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只讲体面又是什么意思?”意在让学生逐弄懂讲体面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而只讲体面不讲内心却是不好的。并点拨学生联系生活举例子来谈:

1)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比如……

2)生活中有没有不讲体面而对别人有好处的人?比如……

3)生活中有没有又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比如……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二、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

在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当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

开了: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教学反思落花生12

崔峦老师指出,此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也即从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转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潜力;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资料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透过抓关键词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2、感受文章主次分明、比较、借物喻人等写作特点。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潜力。教学设计一开始由许地山的笔名切入,教学中紧紧围绕谈花生展开阅读,引导学生由花生的可贵之处体会出做人的道理,最后拓展环节介绍成年后的许地山的相关经历,补充许地山要做落花生一样的人的话,再次回顾许地山的笔名,首尾呼应,整个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单清晰。文本的三个特点,“主次分明”,引导学生透过感受资料的详略安排初步感知,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说教;“比较”,透过引导学生感受花生与桃子它们的不一样感受比较的写法,并进一步感受比较写法的作用;“借物喻人”,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写法特点,并适度拓展进一步理解这一写作手法。质疑问难的潜力的培养主要体此刻教学第十自然段上,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段提问题,梳理

后由这些问题展开教学,本节课结束时再次回顾,问一下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自信满满的走进课堂,一节课上下来发现问题真的很多,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声音过大,缺乏美感。

本以为自我的声音很清脆,看录像时发现自我的声音很大,缺乏张力,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缺乏层次感,连带着课堂就不是太能吸引人。想起盛新凤老师说的话,课堂上说话必须要轻轻柔柔的说,不要太用力,这样课才有美感。这句话早就记在心里,但是当局者迷,自我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太在意。这次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看这节课,才明白自我的声音原先是这样的,以后必须努力改正。

二、关于质疑潜力方面的教学

教学结束后评课时,别的老师评课时提出:学生围绕第十自然段提了不少问题,交流后老师梳理总结主要有三个问题,这个环节有为了质疑而质疑的嫌疑,梳理出的问题像是老师出示的。针对这样的说法我很是不理解,上课时,这三个问题我之前确实预设到,但上课时,确实是学生自我想到的啊,学生们说的多,但有的意思相似,就是这是三个问题啊!仔细反思后发现,这个教学环节确实有问题。学生在默读课文质疑时,我巡视了解学情时发现,有些孩子提的问题关注的是花生、石榴它们各自不一样的生长特点,如:“花生为什么长在地下?”等等,我私底下同他们说这样的问题好处不大,找到大的问题才会有大的收获。虽是轻声地说,前后桌的孩子们必须听到了,并且这样的话我说了两遍,听到的孩子自然不少。当交流时,孩子们的问题基本上都指向了我预设的那三个问题了。表面上学生说的就是老师接下来的要教学的,课上的很顺,细想却没有百发齐放的美丽,当然也就没了生成的精彩,难免给人走过场之嫌,虽然这三个问题确实是学生自我提出来的。这个环节教学时有画蛇添足之嫌。

三、关于总结花生的可贵品质的教学

教学总结花生的可贵品质时,我估计孩子们可能会结合课文资料来说,准备在学生们自由发言后总结给出“不图虚名、默默奉献”这些词的。没想到上课时学生们直接就把这两个词说了出来,我当时把这两个词板书后,这一环节的教学就结束了。课上完后,我很后悔,当时就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说他们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因为课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前看课课通都把这两个词写到了书上,其实大部分同学似懂非懂。因为缺乏教育机智,这个环节没处理好。

教学反思落花生13

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在阅读、朗读中感悟、体验文本内容,在品读中体会落花生的精神。我在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朗读、诵读中去感受。我主要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设置悬念,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课文用了什么写法来突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教学反思落花生14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要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在阅读、朗读中感悟、体验文本内容,在品读中体会落花生的精神。我在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我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图引文,激发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生么?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通过学生的初读,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再进行感情朗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朗读、诵读中,体验、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三、设置悬念,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还有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等等,对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这样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落花生15

高年级的字词教学与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有所不同,低年级以字词教学为重点,而高年级则侧重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达方法的运用。但是,我觉得高年级字词教学同样不可忽视,毕竟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是一大重点,是基础。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外学习。

对于生字的学习,我认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应该多元化,采取众家之长。本来一切事物都是多元的,那么学习汉字当然也不例外。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高年级学生更应如此,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自己识字的能力,而且大量的阅读已经让他们的识字量远远超出了课本,所以对于课文中的生字一定要灵活处理。切莫教条,打击了他们识字的兴趣。

上一篇:做一名幸福、快乐、有成就的班主任下一篇:小鹰学飞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