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花生教学反思

2024-05-23

关于落花生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关于落花生教学反思

关于落花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落花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落花生教学反思1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我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

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读者声情并茂,评者真诚中肯,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关于落花生教学反思2

《落花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的一篇佳作,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理,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全文四百多字,言简意赅。立意上深理浅说,布局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反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按目标实施得较好的有三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自学

运用循序渐进进行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最后弄清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样有利于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写作经典词句,并会运用到习作中去。

二、了解写作方法

运用深理浅说的方法(如:最后的环节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让学生明白借物喻理的手法。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让学生分清课文主次、归纳段意及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等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存在问题: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学生较难理解其喻意,故让学生选择一种事物,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的确不容易,喻什么理?学生不容易思考出来,故需另安排课时进行评讲指导。

另一方面,我在思考,这样做,是否我对这一届学生的要求拔高了。但是上一届的学生我也是这样做的,怎么效果不一样,看来备课要备学生是的确很重要的。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几部分的内容。学生经过精心的预习和课堂上的通读之后能说出课文是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这几个方面来讲的。接着我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议花生这个部分,在学花生的品质时,学生质疑:课文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了比较,是不是说它们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价值呢?这个问题也是我要重点讲解分析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

其中有一个同学就讲的非常好:老师,我觉得在这里只是把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的生长位置作了比较,目的是要突出花生的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而不是有意贬低这几样水果。我很意外他能这样说。他讲到了花生的实用,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去体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如果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今后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自由的空间,不必用教师参考书上的理解去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只要说的有理,不离主旨,我想教师就应该鼓励。我想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节课还有一个遗憾,本文是很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我却忽略了作者这一写作方法。今后备课要更加认真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富于哲理性的一篇课文,其特点是:由物及人、借物说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和重点突出等。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重点突出了议花生这部分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还有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等等,对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体面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

可是对于借物喻人这种写法我指导得不够细,学生写的小练笔比较生硬。

关于落花生教学反思3

崔峦老师指出,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也即从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转向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实现从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感受文章主次分明、对比、借物喻人等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一开始由许地山的笔名切入,教学中紧紧围绕谈花生展开阅读,引导学生由花生的可贵之处体会出做人的道理,最后拓展环节介绍成年后的许地山的相关经历,补充许地山要做落花生一样的人的话,再次回顾许地山的笔名,首尾呼应,整个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单清晰。文本的三个特点,主次分明,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内容的详略安排初步感知,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说教;对比,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花生与桃子它们的不同感受对比的写法,并进一步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借物喻人,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写法特点,并适度拓展进一步理解这一写作手法。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学第十自然段上,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段提问题,梳理后由这些问题展开教学,本节课结束时再次回顾,问一下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自信满满的走进课堂,一节课上下来发现问题真的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声音过大,缺乏美感。

本以为自己的声音很清脆,看录像时发现自己的声音很大,缺乏张力,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缺乏层次感,连带着课堂就不是太能吸引人。想起盛新凤老师说的话,课堂上说话一定要轻轻柔柔的说,不要太用力,这样课才有美感。这句话早就记在心里,可是当局者迷,自己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太在意。这次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看这节课,才知道自己的声音原来是这样的,以后一定努力改正。

二、有关质疑能力方面的教学

教学结束后评课时,别的老师评课时提出:学生围绕第十自然段提了不少问题,交流后老师梳理总结主要有三个问题,这个环节有为了质疑而质疑的嫌疑,梳理出的问题像是老师出示的。针对这样的说法我很是不理解,上课时,这三个问题我之前确实预设到,但上课时,确实是学生自己想到的啊,学生们说的多,但有的意思相似,就是这是三个问题啊!仔细反思后发现,这个教学环节确实有问题。学生在默读课文质疑时,我巡视了解学情时发现,有些孩子提的问题关注的是花生、石榴它们各自不同的生长特点,如:花生为什么长在地下?等等,我私底下同他们说这样的问题意义不大,找到大的问题才会有大的收获。虽是轻声地说,前后桌的孩子们一定听到了,并且这样的话我说了两遍,听到的孩子自然不少。当交流时,孩子们的问题基本上都指向了我预设的那三个问题了。表面上学生说的就是老师接下来的要教学的,课上的很顺,细想却没有百发齐放的美丽,当然也就没了生成的精彩,难免给人走过场之嫌,虽然这三个问题确实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这个环节教学时有画蛇添足之嫌。

三、有关总结花生的可贵品质的教学

教学总结花生的可贵品质时,我估计孩子们可能会结合课文内容来说,准备在学生们自由发言后总结给出不图虚名、默默奉献这些词的。没想到上课时学生们直接就把这两个词说了出来,我当时把这两个词板书后,这一环节的教学就结束了。课上完后,我很后悔,当时应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说他们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因为课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前看课课通都把这两个词写到了书上,其实大部分同学似懂非懂。因为缺乏教育机智,这个环节没处理好。

教学完《落花生》一课,我的感触颇多,我觉得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值得关注。

一、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应充分考虑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内容,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应当营造平等、愉悦的交流环境,还要适时引导。

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但被激发,就会问题多,答案多,话题多,有时甚至会与课文内容毫不相干,这时教师就要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但要避免学生谈的漫无边际,教师就要全面调控课堂,对于学生说得离谱时要采用适时适度的评价性语言及时把他们引导到课文的相关内容中来,还应注意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三、学生搜集信息与理解课文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本课教学,我觉得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途径都很差,因此时理解文章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只能从教师搜集的资料外获得信息,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少。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并在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对于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我在课上设计了《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预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独立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无论他想做何种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学生课上说得非常精彩,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学生说想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有的同学说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也讲究体面,敢于表现自己,也能对社会有贡献。多数同学说要做花生、苹果、桃子、石榴两种结合的人,该默默奉献时奉献,该表现时表现。我真的为学生有这样的见解而感到高兴。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体悟情感,课外延伸

在课的结尾,我还设计了本文的写作方法的点拨。用花生,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话,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关于落花生教学反思4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花生的特点,做人的道理不一定理解到位,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课文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话题,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第2——14自然段)写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所谈内容可分两层:一是讲花生的好片面性特点;二是以花生喻做人。第三段(第15自然段),写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心上。课文通过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发人深思。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语言质朴简洁、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篇2:关于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教学反思

时间已经过半,我的学生跟我的默契大部分已经找回来了,我很高兴他们这么快又接受了我这种既严厉又滑稽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也很欣慰他们能吸收我所传授的知识。看到他们一点一点进步,我每天上课都充满动力与激情。

今天,是开始第四单元的第三课——《落花生》。在开始第四单元之前,我都会跟学生一起解读单元首页的单元标语,让他们理解整个单元的主要主题,然后每次进入新课我都会带领他们回忆单元主题,然后根据主题一起学习课文。今天这节课也不例外。第四单元的主题主要是“生活启示”,而《落花生》这篇文章就是取材于生活,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之前在第二单元的《梅花魂》中,学生已经对“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在讲解问题和主要内容的时候,不会很困难。《落花生》这课的重难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和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以及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

这节课,从开始就很容易地进入了我备课的路线,我也讲得很“吐沫横飞”“口水四溅”,突然我看见一个平时爱捣乱的学生在与同桌窃窃私语,我就立刻停止了我那抑扬顿挫的讲解,厉声责骂那学生。那学生也被我制止开小差的行为,看到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讲课的激情又回来了。谁知道,这下又有几位学生在交头接耳地说小话,有些还是我的“得意门生”呢。一度又被迫停止讲课,我心情立刻有点不好,就点了那位得意门生,问她在讨论什么“国家大事”。部分学生被我的话逗笑了,但碍于我“黑黑”的脸,都在捂嘴、咬唇偷笑。那位学生也被逗笑,但还是有点畏惧我的眼神,于是小声地说:“老师,我们在谈论什么是落花生?”我一听,我脑子一轰,更生气了。他们都五年级了,怎么连落花生是什么都不知道呢?难道他们的常识这么跟不上时代?越想我就越生气,但碍于我是一位老师,于是我就板着一张黑脸跟他们解释落花生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花生的别称,一边解释一边责怪他们应该要多看看课外书,以增加课外知识,拓展视野。由于刚刚的小插曲,我又浪费时间“教训”那班小家伙。就这样,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只讲完生字词和熟悉课文,还剩下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只完成三分之二,下课铃声就响了。理想中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就被这样毁了,我愤愤地回到办公室。回到办公室之后,跟同事说起这事,语气中还不免责骂那班孩子连这个知识点都不知道。但是还没等我说完,一同事就插嘴进来说她其实也不知道花生还叫落花生,说着说着很多同事都附和说不知道。听完后,我脑子便一片空白。脑子一片空白之后似乎也想起自己之前也是不知道的,也是学了这篇课文之后,老师告诉自己的。

原来,这节语文课错不在学生,而是在我自己,或许很多节不成功的课堂都是错在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老师都带有一种想法:这么简单的知识点,这么常见的东西,学生应该知道的,学生应该懂的。然而学生一旦不懂时,老师都直接责怪学生之前没有好好听课,或责怪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不及时进行复习,接着就埋怨这些很难教,很笨,又懒······之前的我,也是被这种想法充斥着,所以当学生听不懂我讲的新知识的时候我就很着急,又是责怪又是埋怨。但是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道理:有时候,并不是学生难教,而是我们老师都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总觉得这个知识点学生应该以前学过,那个知识点这么简单应该不用详细讲解。所以,最后学生都学到不多,尤其是那些经常被忽略的中层生。因此,上课前了解学生的学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老师要备好课是最基本的,但最好也不要忽略用心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接受能力这个环节,它会影响着你这节课的质量,甚至会影响到你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与信任度。至少我在这节课之后是这么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很少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总觉得我们需要的就是他们需要,所以经常把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道理强加于孩子身上,让他们感到厌倦、无趣,就这样课堂就开始沉闷,开始乱。所以,在下一节课,我在我班学生面前做了深深的检讨,并要求学生原谅我这粗鲁的行为,学生也被我幽默滑稽的语言感染了,很好地“配合”我完成那节课的内容,那节课,教学目标超标完成,学生也掌握得很好。

篇3:关于设置“花生上山工程”的建议

从2013年起, 花生种植面积出现下滑, 直逼百万亩关口, 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市场经济规律, 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不足40%, 油料紧缺是过去的主题。从2013年起, 中国政府降低大豆进口门坎, 有17个品种进入中国市场, 外国大豆含油量高, 价格低, 迫使国内油料降价, 花生市场受到影响。玉米与花生效益相近, 而花生成本比玉米高, 人们选择了玉米。

第二是气候变化导致物种重新选择

中国气候30年一变, 1950年-1980年是多雨季, 1980年-2010年是干旱季, 从2010年起又周期性地变化到多雨季。花生由于植株较小, 抗涝能力较低。从2010年起, 降雨量突破500毫米, 造成春天地温低、种植晚, 夏多雨, 花生徒长, 产量下降, 全县单产在400斤内徘徊。

第三, 品种退化混杂严重, 我县花生品种白沙1016已种植40余年, 叶斑病、疮痂病十分严重, 我县从2012年开始引进新品种唐科8252、阜花12、唐油4号等新品种, 有效地解决了花生病害问题, 花生亩产达到300千克以上, 农民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第四, 重茬严重。我县花生种植面积170万亩, 多集中在东部15个乡镇, 如务欢池、老河土等乡, 严重地块重茬30年以上, 重茬病害就重, 据试验可减产30%。

花生是我省一县一业工程, 也是我县的名片, 如不调整, 将会光彩不再。

进行战略性调整, 也就是设计产量目标, 进行综合技术包装, 比如节水滴灌技术。我县东部可以实行战略性调整。将地膜、液态地膜、增施有机肥、巴斯夫技术、根瘤菌拌种技术进行整合, 以创高产为目标。

进行适应性调整, 我县种植花生的主要原因是干旱, 我县的福兴地、化石戈、紫都台、佛寺、知足山、卧凤沟、东梁、伊马图、新民等乡镇花生还是空白, 这些乡镇多山地, 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 种植玉米如遇阶段性干旱, 单产不足千斤。而种植花生平均单产可达400斤。

调整的依据:

第一, 我省花生一直未列入国家粮种补贴名录, 原因是与粮食争地, 因此国家主张花生向山坡薄地转移, 一旦成行, 就可得到政策支持。

第二, 需水量不同, 生产750千克玉米需276吨水, 合410毫米降雨, 而生产200千克花生需180吨水, 合260毫米降雨。我县东部降雨已突破500毫米关口, 生产玉米有潜力, 花生覆膜也有潜力, 但裸地生产就浪费了雨水。我县西部地力和降水都很低, 玉米生产突破500千克很难, 却适应花生裸地生产。

如何进行适应性调整, 一是利用一县一业资金, 提供种子、培训、机械、加工等方面支持, 县里出大头, 农户出小头, 开展示范工作, 也就是“花生上山工程”。二是乡镇选择示范户, 每乡选择1~2个村, 每村1~2户, 每户20~50亩。三是单位包户, 农业局有技术的单位, 可包户, 乡镇农科站长是主要负责人, 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 同时可生产花生新品种, 品种混杂机会减少。

篇4:关于花生增产技术研究与推广

摘 要 通过将影响花生增产的因素作为根本出发点,结合现階段花生种植的现状,包括病虫害频繁发生、种植密度不合理、机械化程度较低等,尝试从改善生产条件、优化良种布局、防治病虫害、确定种植密度和加强日常管理这几个角度论述花生的增产技术。最后对花生增产技术的推广提出几点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 花生;增产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344.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08

花生,也叫落花生、长生果、泥豆等,是我国一种产量丰富且被广泛食用的坚果。因其富含大量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有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并能够有效延缓衰老,因此也受人们的喜爱。而花生也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在其果仁当中提取的油脂可被用于提取食用油或作为润滑剂、淬火剂等。我国也是花生种植大国,研究促进花生增产技术能够有助于提升花生的产量和品种,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壮大。

1 影响花生增产的因素

1.1 花生的生长特点

作为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花生从播种到开花只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但花期却是需要2个月以上,同时每一株花生基本都会开上百朵花,经过授粉之后子房柄会不断伸长之后下垂至地面,最后在地下完成结果。一言以蔽之,花生的生长特性就是地上开花、地下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花生只有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下才会慢慢形成饱满的果实,假如土壤出现板结,子房柄无法深入其中,那么子房将直接枯萎在土面上,因此花生需要种植在沙质的土壤当中,并配合多次培土和中耕。

1.2 传统的种植方法

目前,农民尚未形成大规模的花生种植规模,并且经常出现各类花生品种混种等情况,同时在传统的种植方法当中,农户可以通过翻整土地等方式使,土壤处于疏松柔软的状态,进一步改善土壤的质量,但对于花生尤其是种子发芽时期的温度控制、水肥施加等重视程度较低,尤其是在防治病虫害工作当中也主要以喷洒农药等化学处理方式为主,因此导致花生种植长期面临着低产和低质量的问题,

2 花生种植的现状

2.1 病虫害频繁发生

病虫害始终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一大因素,在当前的花生种植当中病虫害情况频繁发生,主要有黄花叶、芽枯和叶斑病等病害,而此类病虫害具有发病时间早、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严重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根治花生病虫害,在传统种植方法的影响下,农户习惯喷洒毒性较强的农药,这样虽然能够在短时间消灭病虫害,但残留的农药渗透进土壤和果实当中,一旦人体食用将会对身体机能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不仅如此,频繁的农药喷洒也使很多病虫对农药产生了免疫力,杀虫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解决病虫害问题是实现花生增产的一大关键步骤[1]。

2.2 缺少合理的种植密度

在现阶段广西地区的花生种植产区当中,农户对于花生种植密度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导致花生的种植密度不合理。过于稀疏的种植密度将造成土地、日光等资源的浪费,影响花生的高产。而种植密度过小则容易导致花生的生长空间过于狭小,尤其是在开花期花朵层层叠叠不仅阻挡花生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且导致空气难以正常流通,同样会对花生增产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不同的花生品种对于种植密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在实际种植中,农户往往采用同一种密度进行种植,未能充分考虑花生的实际生长需求。

2.3 机械化程度较低

目前,虽然广西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已经上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当中,但在许多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花生种植的机械化程度仍然偏低,加之许多农户文化水平偏低,对新型机器的使用方法、原理等不了解。因此,仍然有绝大多数的农户依靠人力完成播种、除草和收获等工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花生的种植效率,导致花生种植迟迟无法实现大规模增产[2]。

3 促进花生增产的技术研究

3.1 改变生产条件

促进花生增产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改变生产条件,由于广西花生种植区域大多集中在山区丘陵地区,土地较为贫瘠,保水保肥能力不足,特别是部分种植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因此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种植环境,对生产条件进行改造。如果是土质较为黏的花生地,则需要通过深翻、深刨并利用泥地压沙、沙地压泥等方式改善土质,将活土层进行加厚处理。另外,需要在种植区附近种植防护林或乔灌木植物,一方面涵养水源,避免发生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增加土壤的保墒作用;同时,配合施加钾磷肥料和有机肥料,在地面不太平整的花生种植区整地和修挖排水沟,做好花生种植排水工作,避免因积水而导致花生根系浸泡腐烂而导致花生减产、品质低下。

3.2 优化良种的布局

根据不同的花生品种需要进行合理布局,使用与之相配的种植方法。例如,若种植区土层较厚、肥力较好,可以种植粤油45等花生品种;若种植区具有较好的排水性且肥力保持中等偏上水平,可以尝试种植优质高产的花生品种;若种植区土质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缺乏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则建议种植抗旱耐瘠的晚熟型花生品种;若种植区经常会发生病虫害,则建议种植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抗病性的花生品种,如桂花22号等[3]。

3.3 有效防治病虫害

前文提及过,在现阶段的花生种植当中,常常受到病虫害的困扰,对实现花生增产造成了巨大阻碍,因此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结合病虫害发生的客观规律,利用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例如,对花生叶斑病,可以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要求严格按照比例配置药剂,每隔10~15 d喷洒1次,总次数不超过3次,总数量不超过100 kg。此外,可以配合使用生物手段和物理手段,如安放黄粘板诱杀病虫或设置防虫纱网等等。

3.4 确定种植密度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有效促进花生實现增产。因此,在种植过程当中,农户需要根据花生的具体品种合理调整种植密度。例如,对于春播的中熟型品种如粤油45等,若种植区土壤肥力较好则建议9 000穴/667 m2,若种植区土壤肥力较差则建议12 000穴/667 m2;对于中熟型的花生品种如桂花22号等,若种植区壤肥力较好则建议7 000穴/667 m2,若种植区土壤肥力较差则建议

9 000穴/667 m2左右。另外,根据实际的种植情况,适时进行补苗工作;同时,在此期间还还需要及时进行松土、除杂草等工作,确保花生能够有充分良好的生长条件和生育空间[4]。

3.5 加强日常管理

花生在种植期间还需要加强对其的日常管理工作力度,在花生的幼苗生长使其需要进行清棵蹲苗处理,也就是对主茎的生长进行有效抑制,以促进侧枝能够实现茁长发育,同时增加有效花和饱果率。而当花生处于结荚时期时,需要进行深锄培土,以便大批果针能够顺利入土,使荚果能够得到膨大发育。另外,需要在种植过程当中定期做好除草工作,避免因杂草过度生长而导致花生的养分流失。

4 花生增产技术的推广

4.1 加大科研力度

鉴于花生增产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种植户实现创收。因此,我国农业技术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花生增产技术的科研力度,努力吸纳先进的科研人才建立专业优秀的科研团队,共同努力完善该项技术并解决技术难题,为花生增产技术的全面推广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4.2 做好宣传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技站需要积极做好花生增产技术的推广宣传工作,可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在当地开展试验田,通过真实运用花生增产技术,让农户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增产技术的重要性和巨大优势;同时,联合花生种植大户积极组织农户学习花生增产技术,如指导农户挑选高种优质花生品种,帮助农户合理进行良种布局等。而国家和政府也需要加大对花生增产技术推广的重视力度,一方面积极投入宣传资金,用以印发有关花生增产技术的宣传图册等,另一方面可以定期安排有关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讲解具体的技术操作方法,以便其真正熟练掌握花生增产的关键技术。

5 结语

花生因其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始终作为农业生产当中至关重要的一大组成部分。研究花生增产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在种植花生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有助于提高花生的产量和质量,帮助农户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鉴于花生增产技术具有诸多优势,我国科研人员需要加大对该项技术的科研力度,争取攻克所有的技术难关;同时,各级政府也需要加大花生增产技术的推广力度,让更多农户认识到增产技术的重要性并能够熟练将其应用在花生种植当中,确保花生实现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赵婷,郑向丽,徐国忠,等.试论花生的增产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5(3):490-497.

[2]张新友,汤丰收,王保华.河南麦套花生增产技术研究与推广[J]. 花生科技,2016(4):1-5.

[3]翁伯琦,林代炎,罗旭辉.花生高产优质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对策思考[J].花生学报,2016(S1):185-194.

[4]郑亚萍,王才斌,黄顺之,等.花生连作障碍及其增产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5(3):384-388.

篇5:《落花生》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自已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人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把自已读懂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

篇6: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我执教此课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联系生活,情感升华。《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二、这节课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执教时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我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上一篇:信息化系统调研汇报下一篇:山东潍坊农业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