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工程

2024-04-22

贵州省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工程(通用8篇)

篇1:贵州省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工程

贵州省建设厅文件

黔建施通[2007]551号

贵州省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工程担保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地)建设局,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保障我省从事建筑活动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降低工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贵州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我厅制定了《贵州省建设工程担保实施办法(试行)》,请遵照执行。

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厅。

联系电话:085l--5360291。

附件:贵州省建设工程担保实施办法(试行)

贵州省建设厅

二00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附件:

贵州省建设工程担保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工程建设的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降低建设工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贵州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新建、改建、扩建、拆除等建筑活动和建设工程担保活动,实施建设工程担保监督管理,应遵守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金省建设工程担保活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担保活动的监督管理。

交通、水利等专业建设工程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专业建设工程担保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建设工程担保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银行、保险公司或专业担保公司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建设工程担保的保证人。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但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拱保证。

第六条建设工程招标人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担保的,投标人应当提交。

建设工程发包人应当向承包人提交工程款支付担保,承包人应当向发包人提交履约担保。未实行双向等额担保的建设工程,视为建设资金尚未落实。

提倡开展承包商付款担保、低价风险担保、预付款担保、分包人履约担保和质量保修金担保等建设工程担保活动。

第七条提倡建设工程担保采用保证方式。

第八条保证人提供的保证方式为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法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第九条担保人可以依法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作为提供担保的前提条件。

第十条建设工程担保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建设工程担保合同提倡采用建设部制定的《工程担保合同示范文本》。

建设工程担保合同中应明确约定解决争议的方法和工程担保的有效期限。

第十一条建设工程担保合同应当与主合同一并报建设(交通、水利)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备案。

第二章 投标担保 第十二条投标人应当在招标人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前向招标人提交投标担保。

投标人组成联合体投标的,应当以联合体的名义提交投标担保。

第十三条建设工程投标担保的保证金金额一般不超过投标总报价的百分之二,施工投标保证金最高不得超过80万元,勘察、设计、监理投标保证金最高不得超过10万元。法律、法规和规章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建设工程投标担保合同约定的有效期应超出投标有效期30天至180天。投标有效期延长的,其担保有效期的延长应经双方书面认可。

第十五条除因法定事由外,中标人在截标后的投标有效期内撤回投标文件,或者中标后因自身原因不按规定或约定与招标人签订工程建设合同的,保证人应依法承担保证责任。

除因法定事由外,招标人终止投标活动的,应当双倍返还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

第十六条 投标人采用提交保证金方式提供担保的,招标人应当在发出中标通知书之日起5日内退回未中标的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

投标人采用提交保证金方式提供担保的,招标人应当在与中标人签订合同之日起5日内退还中标人投标保证金。

第三章 工程款支付担保

第十七条 发包人在与承包人签订工程建设合同的同时,应当向承包人提交工程款支付担保。

财政投融资建设工程,原则上将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安排计划资金额度视同工程款支付担保资金额度;建设单位自筹经费部分应当提供相应的工程款支付担保。

第十八条工程款支付担保金额应与承包人履约担保金额相等。

第十九条 工程款支付担保有效期截止时间应为发包人支付全部工程结算款(质量保修金除外)之日起90天至180天。合同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二十条承包人依据发包人工程款支付担保向保证人提出索赔前,应当书面通知发包人和保证人,说明索赔原因。发包人应当在14日内向保证人提供能够证明工程款已按约定支付或者工程款不应支付的有关证据,否则保证人应在合同约定担保额度内予以代偿。

第四章 承包人履约担保

第二十一条承包人在与发包人签订工程建设合同的同时,应当向发包人提交承包人履约担保。承包人以联合体的方式中标或者以联合体的方式承揽工程的,应当以联合体的名义提交履约担保。

第二十二条承包人履约担保金额应在担保合同中约定,并不得低于以下标准:

(一)一般招标或者交易的建设工程,工程合同价格(中标价格)低于l亿元(含1亿元)的,应当不低于工程合同价格(中标价格)的10%;工程合同造价1亿元以上的,应当不低于1000万元。(二)采用经评审最低价中标法的招标建设工程,工程合同价格(中标价格)低于1亿元(含1亿元)的,应当不低于工程合同价格(中标价格)的15%;工程合同价格(中标价格)1亿元以上的,应当不低于1500万元。

(三)财政全额投融资的建设工程,应当不低于工程合同价格的10%。

第二十三条履约担保合同约定的有效期截止时间为自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90天至180天。

第二十四条发包人向保证人提出索赔之前,应当书面通知承包人,并按规定提供相关资料。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一节 保证人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担保业务的保证人,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省有关规定。

严禁保证人与被保证人串通,出具虚假保证。

第二十六条 专业担保公司应当具有与承担建设工程担保相适应的清偿能力和管理能力。

专业担保公司的担保余额不得超过该公司上一末净资产的10倍,且不得超过银行授信额度的一定比例。

第二十七条 从事建设工程担保业务的专业担保公司应当在每年5月份定期向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下列材料,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一)登记备案申请表一式二份;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应含建设工程担保,注册资本应不少于3000万元,且注册资本中以现金形式注册的资本应当占70%以上);

(三)企业章程、上一审计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报告等;

(四)企业主要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命文件和身份、职称、养老保险证明等;(五)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有固定经营场所的证明资料;

(六)与本省行政区域内银行签订的合作协议和银行5000万元以上的授信证明资料;(七)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信息资料;

(八)开展建设工程担保及融资等担保业务情况;(九)建设工程担保业务的代偿情况;(十)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资料。

专业担保公司登记备案有效期为一年。

第二十八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专业担保公司建设工程担保余额台账,出具建设工程担保备案登记表,并予以公布。

第二十九条保证人可依据被保证人在财务、经营、安全、质量方面的管理能力和建筑市场行为诚信记录,实行担保费率差别化制度,实现市场奖优罚劣的功能。

第三十条保证人应当建立健全工程担保的保前评审制度,完善评价机制和信用档案;加强保后服务和风险监控工作,参加建设工程重要监理会议,定期出具保后跟踪调查报告。

第三十一条保证人要求被保证人提供第三方反担保的,该反担保人不得为受益人或受益人的利害关系人。

第三十二条 同一银行的同一支行、分行或同一专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不得为同一工程建设合同提供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和承包商履约担保。

第二节 保函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建设工程担保保函为不可撤销保函。在保函约定的有效期届满之前,除因主合同终止执行外,保证人、被保证人和受益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撤保。

第三十四条在保函有效期截止前30日内,被保证人合同义务尚未履行完毕的,保证人应当向被保证人作出续保的提示,被保证人应当及时提交续保保函。被保证人在保函有效期截止日前未提交续保保函的,主管部门将该行为记入建设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第三十五条建立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和履约担保保函集中保管制度。发包人在申办施工许可证时,应当将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和施工单位提供的履约保函原件提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保管。

第三十六条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在每季度结束前10日内,将各专业担保公司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建设工程担保情况(含建设工程担保余额台账),及时上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节 信用体系建设

第三十七条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建立建设工程担保统计分析系统和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提供保函查询、统计和管理服务;建立健全专业担保公司信用、担保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体系,加强对专业担保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发包人、承包人有提供虚假担保资料或虚假保函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将该行为记入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并根据相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九条保证人在建设工程担保业务活动中存在以下情况之一的,应记入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系统,作为不良行为记录予以公布,并根据相关规定给予处罚:(一)超出担保能力从事建设工程担保业务的;(二)虚假注册、虚增注册资本金或抽逃资本金的;(三)擅自挪用被保证人保证金的;

(四)违反合同约定,拖延或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五)在保函备案时制造虚假资料或提供虚假信息的;(六)保证有效期届满前撤保或变相撤保的;(七)安排受益人和被保证人互保的;

(八)恶意压低担保收费,进行不正当竞争的;(九)不进行风险预控和保后风险监控的;(十)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担保费率,避免出现恶性竞争。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本实施办法有关名词解释。

(一)工程担保,是指在工程建设活动中,由保证人向合同一方当事人(受益人)提供的,保证合同另一方当事人(被保证人)履行合同义务的担保行为,在被保证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由保证人代为履行或承担代偿责任。

(二)投标担保,是指由担保人为投标人向招标人提供的,保证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的规定参加招标活动的担保。

(三)工程款支付担保,是指为保证发包人履行工程合同约定的工程款支付义务,由担保人为发包人向承包商提供的,保证业主支付工程款的担保。

(四)承包人履约担保,是指由保证人为承包人向发包人提供的,保证承包人履行工程建设合同约定义务的担保。

(五)保函,是指由专业保证人出具的担保合同文书。

第四十二条本实施办法由省建设厅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四十三条本实施办法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2003年8月8日省建设厅印发的《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工程担保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黔建市通[2003]79号)同时废止。

篇2:贵州省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工程

黔府办发 〔2010〕 34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全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工作,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9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应急救援队伍包括各级人民政府组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

第三条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着力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的原则,兼顾各级人民政府财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逐步加强和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第四条 应急救援队伍实行“政府领导、条块结合、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成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协调当地驻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等建立应急救援联动工作机制。

第二章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研究、决定和部署本行政区域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是同级人民政府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办事机构,负责统筹、指导、督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机构是同级人民政府相关类别、相关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工作机构,负责统筹规划、指导、督促相关类别、相关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

第八条 省综合应急救援总队依托省公安消防总队组建,市(州、地)综合应急救援支队依托市(州、地)公安消防支队组建,县(市、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依托县(市、区)公安消防大队组建。本级人民政府分管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担任第一政治委员;省公安消防总队、市(州、地)公安消防支队、县(市、区)公安消防大队主官分别担任总(支、大)队长、政治委员。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利、卫生、林业、气象、安全监管、电力、供水、供气、通信、地震等要按照本部门、本单位职责,组建或指导所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组建相应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第十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依托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组织保安员、医务人员、红十字救护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建立本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第十一条 共青团、红十字会要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具有红十字救护员资格的红十字志愿者,建立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的实施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库,根据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应急救援专家组。

第三章 应急救援队伍职责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职责。

负责消防、地震、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空难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

第十五条 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职责。

(一)防汛抗旱队伍,负责水旱灾害引发的水利工程险情处置和抗旱工作,开展有关培训和演练工作,储备防汛抗旱物资,建立高效便捷的物资、装备调用机制;

(二)森林消防队伍,负责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

(三)气象灾害应急队伍,负责天气监测、气象预警信息服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做好救援现场抢险救灾气象应急保障服务,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展灾情调查评估分析等工作;

(四)地质灾害应急队伍,负责协助事发地人民政府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对灾情、险情进行应急调查,提出相应防治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等工作;

(五)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队伍,负责相关事故抢险救援,并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六)交通运输、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负责相关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

(七)卫生应急队伍,负责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及卫生防疫任务;

(八)动物防疫和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队伍,负责动物和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的疫情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

(九)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对埋压人员的搜救,重要设施设备和生命线工程的抢修,外地重大地震灾害的增援等任务。

第十六条 街道、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职责。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方面发挥就近优势,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下开展先期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同时发挥信息员作用,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及时报告,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灾情评估等工作,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

第十七条 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职责。开展应急救援科普宣传教育和辅助应急救援工作。

第十八条 应急救援专家组职责。发挥专业优势,为应急救援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参加现场处置工作,开展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及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应急救援理论水平。

第四章 应急救援队伍管理

第十九条 应急救援队伍平时保持原有管理体制不变,同时接受本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的指导;突发事件发生后,接受本级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调度。

第二十条 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应急救援队伍抢险救援预案,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应急演练。

第二十一条 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日常管理、技能培训、装备建设、值班备勤等制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和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要建立和完善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登记管理制度,依托具有应急技能培训资质的机构培训志愿者应急救援人员。

第二十二条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情况报同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备案。

第五章 应急救援队伍保障

第二十三条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工作经费,按照现行经费渠道予以保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需要,对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组织给予适当支持。

第二十四条 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做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器材的配备和管理工作,保证装备器材完好率。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合理储备应急物资,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紧急调用、征集、补偿机制。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相关力量为应急救援队伍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提供治安、医疗、通信和电力等保障,确保应急救援任务的顺利实施。

第二十七条 省、市(州、地)政府(行署)有关部门要本着“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基地建设,为应急救援队伍训练提供保障。

第二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协调解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的有关问题和困难。

第二十九条 应急救援队员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医疗、工伤、抚恤等待遇。

第三十条 对在应急队伍建设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履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的相关职责,导致突发事件危害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单位和当事人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篇3:关于贵州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过去我省在人才工作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省人才工作水平和先进省份还存在一定差距,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工作政策还不够完善, 一些单位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压制人才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对我省经济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此我就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几点意见:

一、省委、省政府应加强全省人才工作的领导、监督, 建立健全有利于贵州省又好又快发展的人才政策

首先, 在人才培养上, 需要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 从行业中选拔一批中青年优秀人才重点培养, 对现有人才要强化继续教育工作。其次, 要制定优惠政策, 有计划地引进人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一定要有优惠政策, 要不低于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环境, 要特别注意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问题。最后, 要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 对于为我省经济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要给予奖励,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要实行重奖。

二、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

(一) 向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虚心学习

一个学习型组织必然是开放型组织, 要建立高水平大学就要向高水平大学学习。要学习高水平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长远发展战略及具体规章制度, 经过适当调整后为我所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拿来主义, 不加选择地实施其他院校的规章制度, 造成水土不服。比如在职称评定、教学、科研管理方面, 过分强调要和高水平大学的制度保持一致, 这是不注重调研、不考虑实际情况的表现。二是狭隘自大, 盲目排斥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管理经验, 想当然的推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这是不能虚心学习、不认真学习的表现。

(二) 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

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才是每个高校工作者都必须考虑且要经常考虑的问题。能不能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中, 在工作中能不能始终坚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是判断高校工作者是否合格的一个条件。当前有三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忽视学生权益, 忽视学生需要, 强加一些不合时宜的规定给学生。二是没有原则地顺从学生意愿, 把学生当成了消费者, 比如把考试分数当成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三是专职教师在学校各项事务中知情权、发言权、决策权不够, 社会地位不高, 很难为学生做出表率, 很难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拍脑做决策、朝令夕改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屡见不鲜。这说明我们的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要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高校章程要依法对学校管理体制做全面规定, 明确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 促进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定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 明确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制度的制定及完善只是第一步, 执行才是关键!

(三) 提高管理者素质, 实行民主管理

大学的发展需要依靠有德有才的人推动, 大学校长首当其冲。当前高校的校长主要还是行政任命, 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校长遴选市场与制度。高校去行政化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让这些在位的校长成为真正的教育家而不只是行政官员, 如何让校长一心一意为学校长久发展贡献才智, 如何建立不合格校长的退出机制, 是能不能建成高水平大学最重要的一环。更一般地, 不只是校长, 学校的高级管理者及中级管理者品行的修养、能力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一项修炼, 就像专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永无止境的。

我们有些高校在各级决策层面还存在一言堂现象, 基层的意见不能反映上去, 或者反映了也不起作用, 这让老师们逐渐失去了“参政议政”的兴趣。行政命令自上而下, 开会讨论议题形式化, 这种没有基层员工参与的决策机制, 使高校失去了发展的活力, 建设高水平大学也只不过是一厢情愿。探索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增强管理者的服务意识, 势在必行。

三、加强贵州高校人才的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省高校加大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尤其引进博士的数量与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引进来之后如何利用好人才, 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 避免人才流失, 似乎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

(一) 净化高校科研环境

高校对于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教师都有一定的科研要求。各级各类校内外组织都有一些科研项目可供教师申报, 教师申报者众, 而中者寥寥。这固然和科研项目数量有限、教师自身学术水平有关, 但也和评审信息不透明有关。因为评审信息不透明, 就有可能使评审过程存在不公正的可能性, 为少数人的“操作”留下空间。因此, 建议对于各类项目申报的评审过程、评审意见和评审人的信息公开 (对于科研成果评奖也应如此) , 减少人为干预的可能性。另外, 要探索职称评定改革, 使职称高低与学问水平高低息息相关, 而不是以发表多少文章或拿多少课题作为唯一衡量标准。

(二) 用好人才, 人尽其才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业务, 但是在安排任务时应有所侧重。高层次人才在承担基本教学任务外, 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科研上, 人尽其才。当前, 一些高校还存在平均主义或人为干预排课的现象, 使高层次人才承担大量课程而无力再搞科研或其他工作, 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如何减少行政、人为干预对人才发展的不利影响, 给人才以应有的尊重和更多的自主权, 是用好人才的关键一步。此外, 各级政府和高校, 应尽可能整合高校人才资源, 强化人才资源库建设, 建立高层次人才为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人才按专业或特长进行分类统计, 再与用人部门相协调。

(三) 改进学校管理方式, 加强服务意识

篇4:贵州省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工程

山东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计划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到2020年,实现国内外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山东构建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

筹建山东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

《意见》指出,山东将以“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为主题,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构建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计划到2015年,完成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的设计方案,并面向国内外正式推出。到2020年,实现整体品牌形象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同时,到2020年,培育知名区域公用品牌50个,打造培育一批粮食、油料、果品、蔬菜、食用菌、苗木花卉、茶叶、中药材、畜产品、水产品等十大产业知名企业产品品牌。

根据《意见》,今后将筹建山东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覆盖山东主要品牌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同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的原则,先期在有基础的地区设立集展示、销售、电商和品牌宣传为一体的山东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作为推介山东农产品的窗口。其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义乌各筹建1个,在全省17市各筹建1个,在境外筹建1个。

推进“食安山东”

力争2020年全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超98%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山东将推行农产品条形码制度,加快建立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质量安全。大力推进“食安山东”“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今后,山东将制定一个山东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强化政府公益服务,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形成目录,由政府统一组织发布,动态管理,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做大品牌、保护品牌。

此外,山东还将强化农产品品牌保护和监管。加强“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认证管理,健全认证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三品一标”包装标识;研究制定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使用的授权和监管办法,对认证和授权的品牌产品实行动态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农产品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

篇5:贵州省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黔安[2009]11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贵州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保障

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三项建设”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全省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提高事故防范和应对能力,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推动作用和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作用,推进安全生产技术改造与科技进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预防与应急保障能力,保障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

二、建设内容

(一)加快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

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强政府部门引导推动作用,强化科研单位和企业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安全生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力度,加快技术支撑体系专业中心、监管监察部门监管装备、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和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等技术保障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国家、地方、企业三级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科技含量和工艺、技术、装备的安全水平。1.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技术改造。

(1)继续用好国债资金和省煤矿安全专项资金,扶持省属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对矿井通风系统、瓦斯抽采系统、安全监控系统、防排水系统、防尘灭火系统以及提升、运输、供电系统等进行安全技术改造。组织推动各地、各煤矿企业建设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示范县(区)和示范矿井,争取在全省建成一批瓦斯治理工作体系示范县(区)和示范矿井。

(2)制定并落实尾矿库治理方案,推动非煤矿山企业、选矿企业全面治理尾矿库。实施地下矿山机械通风、防水、防火、防采空区地表塌陷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露天矿山一面坡和伞檐开采专项技术技术改造。

(3)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鼓励化工企业进行安全技术改造经济政策,大力推动化工企业加强安全技术改造。重点对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生产装置进行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对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城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进行搬迁;对重大危险源装置进行增设远传和连续报警装置的改造;对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等重点储罐进行增设紧急切断装置的改造;对危险化学品槽车充装进行使用万向充装管道系统的改造;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安装车载终端系统。同时,引导各地积极建设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监控平台,推进集仓储、配送、物流、销售和商品展示为一体的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建设。(4)进一步落实烟花爆竹产业安全发展规划,鼓励开展烟花爆竹生产机械和安全型药物研发,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型药物和生产机械。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督促指导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加快药物安全性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逐步建立烟花爆竹药物安全日常检验检测机制。

(5)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推动相关行业(领域)加大安全生产改造力度,切实提高整体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2.强化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工作。

(1)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对“煤矿瓦斯、火灾与顶板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非煤矿山典型灾害预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危险化学品事故监控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和“职业危害预防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促进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进行转化及工程示范。

(2)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抓好“矿井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矿井老空区探测与水害防治关键技术及装备”和“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实施。重点建立矿井重大灾害应急救援指挥决策、灾区探测、减灾控灾、人员定位、救灾通讯、快速抢险救护等方面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重点研究矿井水害防治技术,开发煤矿灾害水源精细探查定位、监测预警、预报和快速治理关键技术与装备。

(3)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烟花爆竹事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工作。

(4)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同级财政加大投入,抓紧安全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与验收,拓宽安全科技投入渠道,大力推进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科技项目的实施与示范工程。

(5)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组织引导各类企业,尤其是高危行业企业深入剖析本企业安全科技需求,针对其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凝冻科技项目,以科技项目为平台联合省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科技攻关,研究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技术装备和对策措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安全技术水平,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有能力的企业要带动相关企业进行安全技术推广应用。

3.搞好安全生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1)重点推广煤矿瓦斯高效抽放和防突技术与装备、煤矿安全网络化综合监测监控系统、矿井提升安全保护技术与装备、矿山井下人员位置监测技术与装备、非煤井工矿机械通风技术和露天矿中深孔爆破开采技术、危险品和长途客运车辆行驶监控技术、高安全性烟花爆竹药剂与生产技术、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生产过程高可靠性安全管理体系等安全生产科技成果。

(2)各地及省有关部门要结合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选择一批典型的优秀推广项目,建立一批技术示范工程。结合煤矿瓦斯、火灾与顶板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地面钻孔抽采采动影响煤层及采空区瓦斯技术示范工程、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与防治技术示范工程、高瓦斯矿井轻型放顶煤开采自燃火灾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工程、深部矿井煤岩动力灾害综合防范技术示范工程、煤矿重大灾害预警及综合监控系统的示范工程;结合危险化学品事故监控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危险源综合监控预警系统、化工园区区域安全规划技术等示范工程;结合非煤矿山典型灾害预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矿井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示范工程;结合重大危险源动态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重大危险源预警及综合监控系统示范工程。

(3)积极探索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推广应用激励机制,采用多种途径,围绕安全生产科技成果重点技术推广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使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尽早应用、快见成效。

(4)企业要发挥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的主体作用,主动自觉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积极开展先进、适用、成熟的安全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改造提升现有生产工艺装置,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生产水平。继续举办好煤矿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展览会。

4.加强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专业中心建设。加强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现有安全科技资源有效利用,构建安全生产科技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抓紧矿山、非矿山、职业危害等3个省级专业技术支撑中心实验室建设。重点开展安全技术研究、安全技术标准研究、灾害事故分析、技术抽查等工作。依托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吸引、聚集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完善有针对性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有凝聚力、有活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对已有技术支撑队伍矿用产品检测检验机构和安全评价机构的监管,发挥他们在安全生产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5.提高煤炭科技装备水平,加快煤矿企业新型工业化步伐。

加大煤炭采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提升煤炭工业的科技水平。重视煤炭深加工研究开发技术力量的培育,培养煤炭科技研发队伍;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推进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加强对煤矿安全技术的指导,规范煤矿安全技术管理,督促煤矿企业限期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以小煤矿为重点,推动采煤方法和支护方式的改革,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煤矿安全技术,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整体水平,使煤矿企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6.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监管监察装备建设。重点实施《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装备配置指导意见》,按照指导意见标准配置各级安全监管机构装备。依据国家《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装备配备指导目录》标准,配置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装备。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落实安全监管监察装备投入,同时,要多渠道争取和筹措资金,提高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的监管监察装备水平,创新监管监察手段,强化科学监管。不断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和效果。

7.加强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

(1)重点推进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金安”工程)一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地、县级节点建设并投入使用。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行政执法系统、安全生产调度与统计系统、矿山应急救援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等主要业务应用系统,以及视频会议系统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开展业务培训。推进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省级数据库建设和完善省级应用系统,构建各级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信息化共用共享系统支撑平台和保障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安全生产信息系统。

(2)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作用,建立健全包括重点监管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情况、重大危险源监控、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危险化学品监管等主要业务基础资源数据库。

(二)加大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投入。

1.有关部门要加强积极协调,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将省级应急救援基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二期)等工程项目纳入有关部门相关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资金)、省煤矿安全专项资金、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和安全生产技术改造;推动和引导地方、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项目的保障措施,解决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相关问题。

2.各地要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资金投入,重点建设辖区应急平台、地方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地方安全科技支撑平台,开展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建立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体系示范县(区),并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到位。

3.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着重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示范与推广作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真正使企业成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建设主体和投入主体。要扩大投融资渠道,采取市场化和捐助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的投入。

(三)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按照企业为主、地方为辅、国家扶持的原则,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和救援能力。

1.抓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加强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应急救援基地;配置救援车辆、卫星通信、卫星定位、档案管理、摄录编辑、摸拟推演、应急供电等设备装备;建设包括通信系统、网络及主机系统、应用支撑系统、应用系统、指挥大厅和相关系统及数据交换软件在内的贵州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工作平台。

(2)省级有关部门和行业专业应急管理机构、各市(州、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中央在黔企业、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矿山医疗救护中心、省级救援基地和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技术指导中心等单位,依据相关指导意见和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工作平台,通过网络和卫星,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和省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工作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3)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和中央在黔企业、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和资源,配备必要的设备,完善应急平台的通信网络环境,满足图像传输、视频会议和指挥调度等功能要求,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国家、省、地、县四级及有关部门和其他相关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4)建立省级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中心,逐步构建省、市、县三级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体系。

2、加快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步伐。

(1)加快省级矿山救援基地建设进度。在继续完善现有六枝、盘江、水城、林东4个省级矿山救援基地的基础上,依托省属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救护队,再新建遵义、金沙、永贵、黔西南州4个省级矿山救援基地,配备救援车辆、灾区侦察、灾变处置、信息传输、救生、伤员急救等装备。重点加强盘江、水城、六枝、林东、遵义、金沙、永贵、黔西南州等省级矿山救援基地建设,力争使其装备水平及应急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2)加大矿山排水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针对矿山水患严重的区域,建设矿山排水应急救援基地,配备救生钻机、中型潜污排水装备、大中型深井排水设备和吊装运输车辆,满足全省大中型矿井深井排水和小型煤矿水害事故救援的需要。(3)大中型企业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依托大中型企业建设矿山应急救援骨干队伍,承担所在地区重特大矿山事故的应急救援任务。制定骨干队伍建设方案,将其纳入本地区发展规划,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部分骨干队伍建设给予支持,配备部分大型、特殊救援装备。

(4)加强矿山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大中型企业要建立专职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企业生产常见事故类型和相关规定配备救援装备;不具备建立专职应急救援队伍条件的小型矿山企业要组建具有相应资质的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与专业矿山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

3.推进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1)规划建设省级危险化学品救援基地建设。综合考虑我省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和重要危险化学品输送通道的分布以及现有应急救援资源情况,规划建设9个省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配备防化洗消、防爆堵漏、寻人搜索、远程通信等装备。首先重点建设贵阳、遵义、黔南、铜仁等危险化学品企业相对集中的省级危险化学品救援基地,使其装备水平满足应急能力。力争以开磷集团息烽基地为依托,组建国家级磷化工应急救援基地。

(2)依托贵州省安全监管局化学品登记中心,充实配置咨询信息系统、数据处理设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设备。依托省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工作平台,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急救援指挥平台。

(3)各地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在化工产业密集区、重化工产业带、重要危险化学品输送通道、重大危险源集中区域,依托大中型企业现有救援队伍,建设地方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并配备大功率泡沫车、防化洗消车等抢险救援装备。

(4)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满足自身应急救援需要的应急救援装备。

4.抓好省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建设。

依托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湖泊水面和闲置的生产系统,建设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其中:模拟矿山井巷设施和采掘、提升、运输、排水、供电等系统,建设矿山专业应急救援培训与模拟演练系统;模拟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管线、储罐以及生产调度系统,建设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救援培训与模拟演练系统;建设交通、火灾、电力等其他专业应急救援模拟演练装置以及培训与模拟演练系统;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模拟仿真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建立综合性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模拟仿真系统。

5、加强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现有1个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和11个煤矿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站(点)的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站(点)。按事故类别、灾害性质、特点合理配备物资种类,增加储备量。加强应急救援储备物资管理、维护保养和演练工作,不断增强应急救援储备物资在安全生产中的保障作用。

6、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建立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家库,配备安全生产各行业应急救援专家。建立专家参与应急工作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发挥专家的咨询与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大中型企业要根据需要建立应急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企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作用。

7.配合和推动其它行业(领域)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配合公安、交通、电力、质检等部门推动本行业(领域)进一步完善应救援体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辖区内和本部门实施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工作的方案,明确建设内容、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落实项目单位负责制和项目法人负责制。建立健全由同级发展改革、财政、安全监管、煤矿监管监察等部门组成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实施协调小组,定期协调沟通,解决项目建设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实行分级管理通过鉴订项目任务书、建设合同书等方式,逐级落实责任。

(二)加快进度,早见成效。要分清轻重缓急,尽快启动,抓紧建设,尽快发挥工程项目的带动作用。在建工程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争取尽快验收,尽快投入使用;已经开始前期工作的工程要加快推动立项审批,争取早启动、早实施。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项目承担单位要制订详细的建设进度安排,把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季度、每月、每旬。保证各项建设项目尽早实施,尽早应用、快见成效。

(三)厉行节约,节省投资。在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计划和实施等各阶段,要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尽可能节省投资。工程项目立项设计,要统筹考虑规划、建设、维护、运营的全过程,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选择技术指标,确保工程项目使用周期更优化、投资更节省和使用更便利。要通过招投标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节约工程建设投资,提高公共投资效益和质量。要科学制定工期,强化建设实施过程管理,做到管理过程严、组织施工细,实验检测实、项目协调活。

(四)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工作的经验,通过各种方式,适时宣传和推广,用典型来带动各方面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工作。要选树一批应急体系建设示范市、县和企业、安全科技推广应用示范企业和安全技术改造示范工程,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各地和各行业(领域)开展技术示范。各企业要主动自觉创先争优,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篇6: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中小学

(试行)的通知

黔教科发〔2012〕19号

各市(州)教育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省教育厅决定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现将《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转发到学校并进行广泛宣传。

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市(州)、县(区、市、特区)两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健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激励机制,进一步发挥好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在推动改革、提高质量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附件: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试行)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附件:

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试行)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调动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按照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的《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学成果奖授予在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教学业绩的集体和个人。本办法所指中小学(幼儿园)包括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学前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

第三条 贵州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术团体、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的集体、教师及其他个人,均可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教学成果,是指反映中小学生、幼儿和残疾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经实践检验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己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案、措施、模式和经验等。

第五条 教学成果主要包括:

(一)在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教学内容,开发建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及其教材资源,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业绩突出,取得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成果。

(二)在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改革和完善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开发学生潜能和缺陷补偿,培养优秀特长学生,探索创新学习困难学生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良好品行,提高实践能力,训练特殊技能,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业绩突出,取得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成果。

(三)在改进教学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开展质量保障与监控工作,改革教育质量、教育教学和学业考试评价,建立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机制,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现代化等方面业绩突出,取得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成果。

(四)申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果能够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特点,在特色优势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在职业能力培养、专业与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专业兴趣培育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等方面业绩突出,取得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

(五)申报学前教育教学成果要符合学前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在幼儿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园保育教育改革、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和幼儿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业绩突出,取得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

第六条 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每2年评选1次。2012年组织首届评奖活动。

每届评审前贵州省教育厅将在预定的受理时间提前三个月以上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

申报与奖励

第七条 申请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先进性或者属省内首创,思想、方法、措施、模式、经验或技术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经过两年(含两年)以上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并取得明显效果(教材一轮以上)。

(三)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教育教学业绩在同级同类学校中比较突出,在本地或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第八条 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由成果持有单位或个人按照下列程序申请:

(一)高等学校取得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项目,由所在学校择优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二)普通中、小学校(含幼儿园)取得的教学成果项目,由所在地县(区、市、特区)教育行政部门择优向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他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取得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项目,由所在地县(区、市、特区)教育行政部门择优向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或者由主管部门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四)分属不同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两个以上单位、个人共同完成并联合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由牵头单位或者主持人向所在地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由该教育行政部门向省教育行政部门申报。

第九条 申请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申报书;

(二)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申报登记汇总表;

(三)反映教学成果的教育教学方案、教学改革设计、工作(学术)总结材料以及教材、教案、教具、专著、论文、课件、软件等文字资料和其它材料;

(四)反映教学成果取得实际效果的有效佐证材料。

第十条 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实行限额推荐的办法。受理申请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的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机构须在贵州省教育厅下达的限额范围内择优推荐。在推荐中要统筹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成果。

已经获得过省厅级及以上教育科研成果奖,省级及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等成果,不再受理评审。第十一条 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对获奖成果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从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资金中支付。

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是指直接参加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全过程,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集体。集体申请的人数不超过10人。

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是指成果主要完成人所在的基层单位,并在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做出主要贡献的单位。

第十二条 教学成果奖的奖金,归获奖者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

组织评审与异议处理

第十三条 省教育厅成立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的评审。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方案、评选标准,申报受理、资格审查、提交评审、结果公示和办理成果报批等具体事项。

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由贵州省教育厅批准和授予。第十四条 经评审拟授奖的教学成果实行公示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的教学成果持有异议的,须在公示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姓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必要的证明材料)向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保密。

第十五条 对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教学成果的获奖者,经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撤消奖励,收回证书、奖金,并予以公布。

附 则

篇7:贵州省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工程

黔教体发〔2009〕65号

各市(州、地)教育局,各省直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 :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08]19号),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确保师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结合贵州实际,我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好的经验和建议,请反馈至我厅体卫艺处。

附件: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二OO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附件:

贵州省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确保师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改善学校环境卫生、教学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条件。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完善学校卫生组织机构,分别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负责的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学校卫生工作,落实学校卫生工作专项经费,完善学校卫生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

第五条 学校要定期召开卫生工作专题会议,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后,组织卫生、后勤、保卫、教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进行检查和总结,并形成制度。

第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卫生工作作为教育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将学校卫生工作作为目标考核和每年开学检查的内容。

第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建立信息报告网络,明确专人负责信息报送,确保信息畅通,做好学生食物中毒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的初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缓报、谎报。

第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卫生行政部门加大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对学校的卫生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学校要积极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章 学校健康教育

第十条 学校要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要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开设健康教育课,每学期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小学要充分利用讲座、板报、广播、电视、网络、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第十一条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学校健康教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要把膳食营养、预防结核病、艾滋病、食物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等知识纳入健康教育内容。

第十二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列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以现有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体育教师为基础。

第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学校完成规定的健康教育具体目标和基本要求。学校要通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自觉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第四章 学校传染病及常见病防治

第十四条 学校要加强传染病和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认真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因病缺课登记、晨检及新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等卫生制度。

第十五条 学校要按要求组织好学生体检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学校必须要求学生健康体检机构在体检结束后,向学生(家长)及学校反馈学生个体健康及学生群体健康的评价结果,对在体检中发现患有疾病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转诊复查工作。对传染病人要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第十六条 小学、幼儿园要在儿童入学、入托时认真查验接种证,督促无证或漏种的儿童家长及时完成补证、补种。

第十七条 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明确岗位职责,认真落实工作措施,切实加强学生视力保护工作。

第五章 学校校园环境、教学和生活用房及厕所卫生

第十八条 学校校园、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要建立常规清扫制度和卫生检查制度,要做到地面清洁卫生、门窗墙面桌凳干净整洁,室内保持良好通风和采光。

第十九条 学校要建立固定的垃圾房或垃圾箱,对校园内的垃圾应做到日产日清或定期清理。

第二十条 教室的采光照明要达到国家“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和“黑板安全卫生要求”。

第二十一条 学校要建立厕所卫生每日清扫和检查制度,定时冲洗、清扫、消毒。厕所要设洗手池。

第二十二条 学校在新建、改建、扩建学生宿舍、食堂、浴室、理发室、厕所等,其选址、设计、用材等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要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督指导,通过验收方可投入使用。

第六章 学校食堂食品及饮用水卫生

第二十三条 学校食堂必须严格按照卫生监督机构的要求,办理卫生许可证,并按规定定期进行审查换证。

第二十四条 学校食堂的硬件设施设备与环境,食品的采购、保管及加工过程,食堂管理人员、生产加工人员的个人卫生,食堂的管理与监督等,均要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

第二十五条 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以下各项食堂及饮用水管理制度: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制度,食品库房验收、保管、领取制度,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制度,食品生产加工卫生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餐具消毒制度,学生饮用水管理制度等。

学校食堂要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库房、食品加工、分餐等场所禁止住宿或存放其它物品,非相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第二十六条 学校食堂严禁采购和出售假冒伪劣、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长虫、污秽不洁或感官性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

学校食堂要与固定供货商签订采购供货合同,保证质量安全。学校食堂从固定供货商处采购食品时,应查验供货商的工商营业许可证、食品卫生许可证、供货商身份证、健康证等资质证明,同时必须索取批量采购食品的相关质量检验(检疫)的有效合格证明及购货发票等凭据,并做好采购记录。

第二十七条 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的食堂不得制售冷荤凉菜,制售冷荤凉菜的高等学校食堂必须有凉菜间,并配有专用冷藏、洗涤消毒的设施设备。

第二十八条 学校食堂的餐饮具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

第二十九条 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必须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必须持健康合格证及培训证方可上岗。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者,不得在食堂从业。

第三十条 学校应使用城镇水厂供应的管网水。暂无城镇水厂供应的管网水的学校,生活及饮用水源的选择、水源卫生防护及基本设施、水质检验要严格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进行卫生监督管理。

学校要明确专人负责供水的管理工作。凡是自抽、自备水或二次供水的学校,必须有水质净化消毒设施;蓄水池周围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10米范围内不得有污水沟、厕所、垃圾池等污染源;学校对蓄水池要加盖加锁,定期清洗,定期对水质进行送检监测。

第三十一条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量、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及设备,满足学生正常的生活及饮水需要。

用保温桶供水的,对保温桶应加盖上锁,应定期对保温桶彻底清洗。供应桶装水的,应在采购前向供水商索取合法的经营资质证明、合格有效的水质检验报告及送水员健康证明,定期对水质检测进行索证监督,每学期对饮水机进行清洗消毒。

第七章 学校卫生保健室及人员配备

第三十二条 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要设立卫生室,按在校生规模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配备必需的设施设备和药品;学生人数不足600人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或兼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卫生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应设立卫生室,根据需要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普通高等学校设校医院或卫生科。

第三十三条 学校要关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落实福利待遇,支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明确本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学校卫生监督员,学校卫生监督员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对学校的教学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饮水卫生、个人卫生等进行卫生监督,发现问题应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督促整改。

第八章 奖励与责任追究

第三十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取得显著成绩的学校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六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落实责任追究制。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对因玩忽职守、疏于管理,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有关职责等行为造成学校发生卫生安全事故,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执行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等要追究责任。

第九章 附件

篇8:贵州省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工程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

为提高建设工程定额科学性,规范定额编制和日常管理工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我部制定了《建设工程定额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附件:建设工程定额管理办法

2015年12月25日

建设工程定额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建设工程定额(以下简称定额)管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各主管部门)发布的各类定额,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定额是指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完成规定计量单位的合格建筑安装工程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施工机具台班、工期天数及相关费率等的数量基准。

定额是国有资金投资工程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和最高投标限价的依据,对其他工程仅供参考。

第四条定额管理包括定额的体系与计划、制定与修订、发布与日常管理。

第五条定额管理应遵循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科学编制、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六条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统一定额管理工作,指导监督全国各类定额的实施;

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的定额管理工作;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定额管理工作。

定额管理具体工作由各主管部门所属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负责。

第二章体系与计划

第七条各主管部门应编制和完善相应的定额体系表,并适时调整。

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定额体系编制的统一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统一要求编制完善本行业和地区的定额体系表,并报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行业主管部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的定额体系表编制发布全国定额体系表。

第八条各主管部门应根据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按照定额体系相关要求,组织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编制定额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工作重点、主要措施、进度安排、工作经费等。

第三章制定与修订

第九条定额的制定与修订包括制定、全面修订、局部修订、补充。

(一)对新型工程以及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等工程建设新要求,应及时制定新定额。

(二)对相关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已全面更新且不能满足工程计价需要的定额,发布实施已满五年的定额,应全面修订。

(三)对相关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发生局部调整且不能满足工程计价需要的定额,部分子目已不适应工程计价需要的定额,应及时局部修订。

(四)对定额发布后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情况,应根据工程建设需求及时编制补充定额。

第十条定额应按统一的规则进行编制,术语、符号、计量单位等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做到格式规范、语言严谨、数据准确。

第十一条定额应合理反映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体现工程建设的社会平均水平,积极引导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

第十二条各主管部门可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科研单位、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工程定额编制中的基础作用,提高定额编制科学性、及时性。鼓励企业编制企业定额。

第十三条定额的制定、全面修订和局部修订工作均应按准备、编制初稿、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发布五个步骤进行。

(一)准备: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根据定额工作计划,组织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成立编制组。编制组负责拟定工作大纲,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负责对工作大纲进行审查。工作大纲主要内容应包括:任务依据、编制目的、编制原则、编制依据、主要内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编制组人员与分工、进度安排、编制经费来源等。

(二)编制初稿:编制组根据工作大纲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深入定额使用单位了解情况、广泛收集数据,对编制中的重大问题或技术问题,应进行测算验证或召开专题会议论证,并形成相应报告,在此基础上经过项目划分和水平测算后编制完成定额初稿。

(三)征求意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对定额初稿进行初审。编制组根据定额初审意见修改完成定额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由各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为一个月。征求意见稿包括正文和编制说明。

(四)审查: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组织编制组根据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后形成定额送审文件。送审文件应包括正文、编制说明、征求意见处理汇总表等。

定额送审文件的审查一般采取审查会议的形式。审查会议应由各主管部门组织召开,参加会议的人员应由有经验的专家代表、编制组人员等组成,审查会议应形成会议纪要。

(五)批准发布: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组织编制组根据定额送审文件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文件,报送各主管部门批准。报批文件包括正文、编制报告、审查会议纪要、审查意见处理汇总表等。

第十四条定额制定与修订工作完成后,编制组应将计算底稿等基础资料和成果提交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存档。

第四章发布与日常管理

第十五条定额应按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的规则统一命名与编号。

第十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行业的定额发布后应由其主管部门报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负责定额日常管理,主要任务是:

(一)每年应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深入市场调查,收集公众、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对定额的意见和新要求,并提出处理意见;

(二)组织开展定额的宣传贯彻;

(三)负责收集整理有关定额解释和定额实施情况的资料;

(四)组织开展定额实施情况的指导监督;

(五)负责组建定额编制专家库,加强定额管理队伍建设。

第五章经费

第十八条各主管部门应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财综[2008]78号)要求,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在财政预算中保障定额相关经费。

第十九条定额经费的使用应符合国家、行业或地方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专款专用,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上一篇:九月开学心情说说发朋友圈下一篇:窗外的梅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