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

2024-05-01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精选4篇)

篇1: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2010年7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全省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部署,现就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省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加快城镇化进程至关重要。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水平低,就难以实现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29.9%。但总的来看,我省城镇化仍很滞后,低于全国水平16.7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例低,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基础设施差,城镇管理亟待加强。城镇化水平低,已经严重制约我省实现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资源的集约使用和技术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结构的合理布局,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面临着诸多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特别是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明确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我省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我省城镇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城镇化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我省是全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十分突出,不少人居住在深山区和石山区,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利于更多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更多的农民转移为城镇居民,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利于促进现代文明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文明水平。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推动我省城镇化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紧紧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总目标,立足贵州山区省情,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协调、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相统一、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抓好城镇建设规划、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城镇管理,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贵州山区绿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城镇人口较快增长,全省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以上百分点,到2015年力争达到37%,到2020年力争达到45%。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加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城镇建设加快推进,人均道路面积2015年达到8平方米,2020年达到10平方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2015年达到30%,2020年达到35%。市政设施逐步完善,城镇用水普及率2015年达到95%,2020年达到100%;县城以上污水处理率2015年达到80%,2020年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2015年达到20%以上,2020年达到30%以上;县城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15年达到80%,2020年达到90%以上。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2020年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条件较大改善,2020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管理明显加强,社会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三)基本原则。一是统筹兼顾。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来谋划和推进城镇化,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和对内对外开放统筹,处理好重点发展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二是循序渐进。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按照因地制宜、路网引领、产业支撑、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思路,以城市路网建设带动城市规模扩大,以新区建设带动老城区发展。三是集约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充分挖掘现有城镇用地潜力,加强对现有城区的优化和现有设施的充分利用,促进城镇从外延式扩大占地规模向内涵式合理利用土地转变。四是突出特色。根据城镇自身条件,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把城镇建筑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建设风格,防止千篇一律、千城一面。五是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城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各族人民群众,防止与民争利,更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代价来推进城镇化。

三、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一)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快构建以黔中经济区为核心,以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凯里、都匀为轴线,若干区域中心城市组团发展的山区特色城镇体系。黔中经济区,包括贵阳市全部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划分为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以内的核心圈,距贵阳环城高速公路约60公里的带动圈,距贵阳环城高速公路约120公里的辐射圈。六盘水市、黔西南州、毕节地区、铜仁地区要结合各地实际,以政府(行署)所在地为中心组团发展,带动形成区域城市集聚区。与此同时,以县城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的小城市、小城镇。

(二)强化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地位。按照500万人口远景目标,把贵阳市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及物流集散基地、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全力做强核心圈,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老城区、金阳新区、三桥马王庙区域、小河区域、东部新城、白云区域、新添片区等七大主城区建设。加快发展带动圈,把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平坝县、黔西县、织金县、惠水县、长顺县、贵定县、福泉市、瓮安县、龙里县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卫星城。逐步拓展辐射圈,以贵阳连接周边地区的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依托,建设1小时经济圈,增强黔中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推进遵义市、安顺市、都匀市、凯里市融入黔中经济区。遵义市要围绕中心城区200万人口远景目标,大力建设由汇川区、红花岗区、新蒲新区、南白城区构成的中心城区,加快乌江——三合——苟江、尚稽——团溪——西坪、新舟(机场)——虾子地区开发,努力建设黔川渝交界地区经济中心、国内外知名红色旅游文化城市和我国西部出海通道上的重要城市,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新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全国绿色产业基地。安顺市要加大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建设力度,加快发展泛黄果树大旅游圈和民用航空产业基地,努力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泛珠至东盟国际陆路大通道上远景100万人口重要城市。都匀市要按照“一体两翼”的原则,大力推进都匀经济开发区和甘塘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建设我省南部出海通道上具有布依、苗、水族等民族特色的远景100万人口旅游休闲明珠城市。凯里市要加快现有城区、三棵树片区及凯里经济开发区片区、下司片区建设,抓好凯里连接麻江县、雷山县、丹寨县、台江县的半小时通道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旅游接待能力和苗侗文化特色鲜明的远景100万人口现代化生态城市。

(四)推进六盘水市、兴义市、毕节市、铜仁市结合各地实际组团发展。六盘水市要切实抓好国家循环经济区试点,加快中心城区“一城七片”规划建设,加快盘县红果城镇化步伐,依托城市周边工矿区形成一批卫星城镇,努力建成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和贵州西部100万人口中心城市、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重要增长极。黔西南州要以兴义市为中心,推进兴仁县、安龙县、贞丰县组团发展,努力把兴义市建成我省西南部远景100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和黔桂滇三省交界的物流中心、文化生态旅游中心。毕节地区要深入推进试验区改革发展,以毕节市为中心,加快与大方县同城发展,逐步形成我国南方新型能源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旅游业基地,努力建设黔川滇三省结合部远景100万人口区域经济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铜仁地区要以铜仁市为中心,围绕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和玉铜松生态工业产业带组团发展,加快谢桥新区、川硐(大兴)新区建设,努力建成我省东北部远景100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黔渝湘鄂边区商贸集散地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

(五)大力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大力发展仁怀市、赤水市、福泉市和一批经济强县县城,加快新区建设,尽快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依托快速铁路沿线和高速公路网络节点,在经济基础较强、地理条件较好、区位优势突出的地方重点发展一批中小城市。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突出特色的要求,对61个全国重点镇和100个省重点镇实施扩权强镇,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建筑物)、传统老城和特色村落原生性的前提下,搞好规划和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发展

(一)加快城镇规划编制。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指导城镇建设有序开展。2011年以前,编制完成《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和《贵州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按照与相关市(州、地)、县(市、区、特区)城镇总体规划有机衔接的原则,2011年以前做好黔中经济区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尽快完善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每年编制完成50个县城以外建制镇(乡)规划和100个村庄规划。市(州、地)政府(行署)所在地城市近期建设地区详细规划覆盖率到2012年达100%,县城近期建设地区详细规划覆盖率2015年达100%。加快完成一批重要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增强各类规划的协调与衔接。按照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类规划相互衔接的原则,统筹协调好各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要与“十二五”各级总体规划衔接,与“十二五”各级各类专项规划相协调。加强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确保在发展方向、布局、规模、开发管理上相协调。城镇交通、信息、能源、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规划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专项规划之间也要相互衔接,做到协调、有序发展。

(三)加强规划管理。理顺省、市、县三级在城镇空间管制上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建设(规划)、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交通、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定期协调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和完善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规划编制工作体系。建立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监督和督察制度,加大对违反规划行为的查处力度,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不得划拨、出让和开发建设,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规范城镇规划信息发布制度,城镇重要地段、重要建筑的规划设计,实行公开的方案竞选并广泛听取社会意见。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为全省城乡规划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五、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编制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为契机,加快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超高产示范工程、粮油产业化工程等重点项目,优化品种结构,普及良种良法,强化科技支撑,保证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继续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示范带。加快发展农产品、畜产品、中药材等加工业,推进农村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建成一批集现代农业经营展示、农业劳作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观光农业示范基地。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调整和优化工业区域布局,规划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各类开发区扩区调位,大力发展煤炭、电力、烟酒、化工、冶金等重点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中药、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立足我省经济长远发展,着眼形成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生物育种、航天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链、集聚区和产业基地。

(三)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围绕建设泛珠至东盟国际旅游大通道,抓好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旅游服务设施项目、旅游景区景点项目和旅游娱乐项目建设。遵循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突出地域化与个性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和会展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农业服务、交通运输、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大中城市要大力发展特色街区、商务楼宇和服务经济,努力建设一批具有产品特色、经营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商业街区,形成服务业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紧密结合的重点商务区。

(四)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坚持“责权统一、重心下移”的原则,加快强县扩权改革,赋予县级党委和政府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权。把发展县域经济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从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依托县城、重点小城镇和各类开发区、大企业,大力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贸易集散地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一)加快路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综合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快速铁路体系和高速公路体系,增加城市之间的连接通道。贵阳市要加快推进“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和轻轨、“一横、一纵、一环”路网主骨架和“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骨干路网系统建设,形成以快速路、主干路为主骨架,次干路、支路为辅助的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市道路网。遵义市要加快推进“双环十射”骨架道路网规划和遵龙快线、东联快线、机场快线——新南快线和高新快线、忠南快线、龙南路“三纵三横”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建设,完善市区路网。六盘水市、安顺市的中心城区和都匀市、凯里市、兴义市、毕节市、铜仁市等城市及有条件的县城,也要把路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加快城市环线和城区道路建设,以城市路网建设带动城市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二)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系统化、网络化、立体化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加强供水设施、节水系统和水源工程建设,确保每个县城及县级以上城市有一座中型以上水库或几座重点小型水库,确保每个乡镇有一个以上小型水源供水工程,切实满足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促进城市公交向郊区和农村延伸,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乡乡通公交。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和供应保障率,完善供电网络和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人口管理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加强地下管网建设,统筹协调各类工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鼓励建设地下公共管沟,完善防洪、排涝、人防、防震减灾和公共消防等设施。

(三)加快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突出自然环境特色,鼓励创建生态示范城市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示范县,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保护好城镇饮用水源地和城镇中现有的河流、水塘湿地,严禁破坏自然的开山、毁山、毁林行为。实行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到2011年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一县一场”,建成一批重点建制镇、工矿区、旅游景区生产生活垃圾填埋场。加强农贸市场和公共厕所建设。加大机动车尾气、饮食油烟、建筑扬尘和噪声等综合整治力度,到2015年全省县城以上城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超过300天。

(四)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城镇发展需要,扩建一批、新建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确保长期居住在本区域的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学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到2012年创建60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在贵阳市花溪区集中帮助省属高校搬迁扩建,其他城市也可以集中建设高校集聚区。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心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一步健全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和家政服务,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统筹规划和加快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馆(场)、文化广场、城镇绿地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五)加快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为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的进城务工人员解决住房困难问题。通过新建、改建、购置、租赁等方式筹集廉租住房房源,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现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有效整合资源,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异地移民搬迁,搞好50户以上村寨内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七、创新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我省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中心镇落户条件,简化手续,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鼓励各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凡本省籍农业人口在城镇有相对固定工作和相对固定住所半年以上的,凡本省籍农业人口投靠居住在城镇非农业户口亲属的,凡本省籍农业人口退役军人有相对固定工作和相对固定住所的,凡农业人口符合相关户籍政策规定的,都可以按规定办理城镇非农业常住户口。对于在我省城镇经商、创业和从业人员及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实行统一的居住证制度,与当地城镇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引导移民到城镇安置。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妥善处理其在农村享有的各项政策。

(二)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县城及县级以上城市可以依法成立城建投资公司,足额注入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商业运作。通过引进民间投资等市场化途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融资平台公司的股权结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城镇土地资产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可授权城建投资公司经营,统筹运作,滚动增值。积极争取金融组织贷款,采取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和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标准,推进形成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价格机制。

(三)大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充分挖掘城市建设用地潜力,加大城镇闲置国有建设用地收回力度,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探索城镇附近工矿废弃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的途径。探索实行进城农村家庭原有住房按一定标准置换经济适用住房,其在农村的宅基地和节余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转换成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给迁入地使用。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办法,激活城郊集体建设用地市场。

(四)积极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毕节地区、铜仁地区撤地建市。加快撤县(市)建区和撤县(特区)建市工作,重点推进贵阳市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清镇市和遵义市遵义县、六盘水市水城县、安顺市平坝县撤县(市)建区工作。有序推进撤乡建镇和县城所在地镇改办事处,每年有计划地支持一批新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按照设区、县的城市管理权限理顺自治州管理体制,赋予自治地区在城镇规划建设、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更多的自治权利。

八、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一)理顺城镇管理体制。明确城镇各级各部门管理的职责与职权,发挥市(州、地)一级在事关全局的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思路,积极调动街道、社区在城镇管理中的积极性,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格局。加强社区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社会网络体系,把城镇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对规划、设计和施工的监管。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的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机制,严格规范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保证工程质量,落实监管责任。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城镇旧住宅区和背街小巷整治改造。

(三)提高城镇综合运行效率。树立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观念,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深入推进“整脏治乱”,全面提高城镇土地、市容市貌、风景名胜、道路交通、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社区服务等管理水平。健全城镇应急预警管理机制,加强城镇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快速处理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创新城市管理手段,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全时段、全方位覆盖。

(四)增强城镇文化内涵。加强城镇文化建设,提升城镇文化品位,使城市发展和建筑设计延续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加强相关立法和行政管理力度,加强革命文物和党史遗址保护,加强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协调解决好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集市、文明社区、文明机关、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和城市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九、形成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合力

(一)强化对城镇化的组织领导。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实抓好。省直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规范办事程序、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及时解决城镇规划实施、区划调整、交通建设、人口流动、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对城镇化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每年从公共财政预算和城镇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经费,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各市(州、地)要确定一批城镇化试点县市和乡镇,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积极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推进城镇化工作水平。大力培养和引进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积极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省形成关注城镇化、支持城镇化和参与城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完善城镇化统计调查体系。加强对城镇化的动态监测,及时评估相关政策措施的效用,以便有效调整、修正推进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建设(规划)、统计等相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建立与城镇化相关的统计制度,完善指标体系,将城镇化的相关指标,逐年纳入统计报表。加强相关统计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做到指标全面、数据可靠。

(三)建立考核机制。把加快推进城镇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按、按职责、按行业层层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各市(州、地)党政主要领导要定期不定期听取本地区城镇化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落实推进举措。建立完善城镇化工作的督查考核制度,抓紧研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标评价体系,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在2010年12月31日前制定实施意见。

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

2011-02-15 网友评论0条 点击查看

城镇化是指人口和经济资源向城镇转移,城镇不断扩大的过程。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末,贵州城镇化姗姗来迟,城镇人口少、规模小、基础差、实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至今,贵州城镇化率仅为30%,低于全国平均17个百分点,在全国处于最低水平。城镇化发展滞后,导致了贵州农村农业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发展缓慢等诸多困难和问题。新时期,贵州吹响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进军号角,重点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提上了贵州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

一、城镇化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对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会产生重大作用。

第一,城镇化有利于促进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贵州落后的主要症状在农村,农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在城镇,解决农村落后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城镇。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早已做出了二元经济的消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经济发展的结论。目前,贵州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仍相当落后,在贵州4000万总人口中,有2800万人口沉淀在农村。2009年贵州农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比重仅为14%,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的比重则高达71%,这充分反映了贵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落后程度。因此,将农村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是目前快速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其重要的作用表现为:一是解决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减少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有助于提高现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且,输出的劳动力还会将收入的一大部分反哺农村,增加了农民的人均收入。二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后,不同程度地会增长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返回家乡的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当地发展经济和带头致富的能手,普遍提高了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三是有利于减轻农村的生态压力。贵州土地资源有限,大量人口沉淀农村,为了生产和生活,必然乱开乱垦、乱砍滥伐,造成山林破坏、水土流失。因此,减少农村人口是保护农村生态的最简单办法。四是为贵州农村进一步开发和开放创造了条件。在转移的劳动者中,有一部分人通过勤劳致富,积累了资本并创办了企业,成为资本所有者或企业主,他们或是带来资本投资建设家乡,或是从家乡吸收资源和劳动力,对农村的开发和开放贡献力量。因此,在当前贵州城镇化过程中,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培训和引导,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意义重大。

第二,城镇化有利于贵州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贵州产业结构虽然实现了三、二、一排序,但仍是低水平的排序,一产不活、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动人口大量向城镇集聚,必然增大城镇的消费,城镇的消费增加又必然拉动城镇的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因此,城镇化结果必然是工业和服务业大量集聚于城镇。同时,城镇化也是农村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前提,大量人口在城镇的聚集,提出了对农产品更多的需求,并且,城镇的资本也会进入农村农业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和经营利润,进一步拉动了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水平。

第三,城镇化有利于促进贵州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城镇化促进了消费、投资和出口,提高了社会的有效需求。经验证明,城镇经济效益总是大于农村经济效益。城镇人口的聚集性和密集度决定了城镇人均对土地等资源的占用低于农村,而城镇人均劳动生产率又高于农村,经济效率高是城镇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城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又带动了全省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城镇经济不断发展也提出了对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和可能,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促进科技、教育、文化、社保、卫生、体育和休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而社会全面进步又进一步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形成贵州城镇化带动的整体效益。

二、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点和关键

贵州城镇化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15年贵州城镇化率将近达到40%,从现在起,每年大约2个百分点,转移人口60至80万。贵州城镇化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需要城镇解决有关就业、住房、教育、卫生、社保、交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随着人口在城镇的迅速聚集,解决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问题提上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成为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刻不容缓的重点和关键问题。

第一,城镇规划是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首要问题。实践证明,城镇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是实施这项系统工程的蓝图。制定城镇规划是政府管理城镇的首要任务,规划要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引导性和强制性,要科学、民主、依法制定规划,坚决改变目前贵州城镇规划中主观、随意、短期、应急的现象。贵州城镇的多样性,要求城镇规划要因地制宜,充分顾及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区位特点、民族习俗、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根据不同情况设计出旅游景区型、工矿园区型、交通枢纽型、民族风格型、商贸集散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规划要努力彰显城镇的主旋律,提升城镇的竞争力,扩大城镇的吸引力。要塑造城镇形象、突出城镇风格、打造城镇品牌,改变过去城镇千城一面、万街雷同的呆板状态。要合理规划城镇的产业布局,精心策划城镇的工业园区、商贸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园区、住宅园区,构建生产便利、生活舒适、生态良好的贵州城镇环境。

第二,城镇建设是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点问题。城镇的建设要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实施,防止规划和建设相互脱节。要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镇正常运行的保障,尤其是直接影响民生的道路交通、信息通讯、输电输气、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城镇的公共环境的建设,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城镇居民正常生活的保证,要切实保护贵州城镇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要抓好城镇居民住房建设,城镇化会使住房需求量会大幅增长,要勇于探索创新,通过大力发展商品房、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转让二手房等多形式、多渠道地解决不断新增的住房需求,实现居者有其屋,保证社会的和谐。随着贵州城镇化的提速,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贵州城镇建设的速度要求越来越快,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群众需求越来越多,资金需求越来越大,城镇建设正在成为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贵州城镇建设既要依靠政府,更要依靠市场。政府要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善于运用TOT、BOT等多种市场投资方式,解决城镇建设的投资难题。

第三,城镇管理是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关键问题。城镇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目前贵州城镇的管理水平总体低下,不少城镇管理错位缺位。一是,城镇“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对内影响了城镇的正常秩序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对外影响了城镇的形象和招商引资。主管部门要努力提高对城镇的管理水平,严禁城镇内乱搭乱建;维持城镇内交通秩序;管理好城镇内环境卫生;规范商户摆摊设点经营行为,等等,维护好城镇的秩序和美观。既要加大对居民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又要加大部门的执法力度,严格管理。使共创文明卫生城镇的目标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城镇和谐发展的安全网,是城镇居民生活的稳定器。要建立健全对城镇居民和城镇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重要保障体系,争取实现劳有所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城镇管理体制。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要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城镇社区管理包括改善社区环境、搞好社区服务、提升社区生活质量、培育社区居民素质、维护社区安全稳定等方面。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对社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社区管理涉及城镇千家万户居民的切身利益,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其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的管理和建设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社区的管理和建设具有公共性,需要政府财政支出和补贴;另一方面,社区的管理和建设具有营利性,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经营和盈利。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充分考虑到政府扶持和市场运营两个方面。同时,要大力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城镇的一个重要内容。社区要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广大居民创造优美、良好的社区生活条件和环境。

三、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整体布局及相互关系

贵州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要从实际出发推进城镇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要加强城镇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城市,以大城市为依托,充分发挥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要以中小城市为重点,积极发展壮大中小城市。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小城镇。扩大城镇的聚集规模,努力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提高城镇经济效益。走出一条符合贵州省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到目前为止,贵州城镇数量已发展到700余座。其中1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1座(贵阳市)、50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1座(遵义市)、20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7座(六盘水市、安顺市、都匀市、兴义市、凯里市、毕节市、铜仁市)、10至20万人口的小城市4座(清镇市、赤水市、仁怀市、福泉市),小城镇约700个。

第一,加快黔中城市带建设,发挥黔中经济区带动效应。一定地理范围内的若干城市集群或组团构成了特定的经济区,经济区是按经济内在联系而不是行政区划构成的区域。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经验已充分证明,以城市群构成的经济区,聚合强化了城市功能和效应,形成对周边区域经济较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黔中经济区形成主要依托黔中城市带建设,黔中城市带是以贵阳为中心,以贵阳至遵义、安顺、都匀和凯里等若干大中小城市群构建形成。黔中城市带建设将全面强化城镇集聚与辐射能力,形成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的集约发展态势。黔中经济区的形成对外能加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的合作和联系,对内可带动贵州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第二,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科学规划和构建大城市的布局,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新时期贵州发展大中城市,重点要努力发展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都匀、凯里、兴义、铜仁、毕节等区域中心城市,要科学规划区域中心城市的布局和结构,突出城市发展特色,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加大区域中心城市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力度,提高城市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影响和竞争力。同时,加大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地区经济发展区域。

第三,努力壮大和发展小城市,充分发挥小城市连接城乡的桥梁作用。新时期贵州要努力发展一大批小城市,要重点发展有条件的县城。小城市一头连接着大中城市,接受着大中城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等方面的辐射和拉动,另一头连接着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对小城镇和农村同样起着辐射和拉动的作用。要大力发展小城市的第二、三产业,要充分发挥廉价劳动力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既可以大量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又可以为大中城市提供加工的成品或半成品。要努力扩大小城市的商品贸易市场,使小城市成为城乡商品的集散地,起着城乡经济的纽带作用,推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小城镇,充分发挥小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繁荣农村经济的作用。贵州小城镇的人口容量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小城镇是乡之头、城之尾。发展小城镇是推进贵州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贵州现阶段的城镇化,最重要的是将大量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而贵州的农村人口比重大,靠现有的大中城市显然难以大规模地吸纳农村人口。相对而言,由于小城镇的土地价格比较低廉,各种居住和生活的条件要求不高,便于农村人口进入和定居。同时,目前大多数小城镇迫切需要扩大规模和加强建设,这也为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入小城镇提供了就业机会。

发展小城镇是贵州现阶段推进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之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发展小城镇要同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要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要通过土地整合、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加大对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在小城镇中,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量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扩大农副产品的集市贸易,努力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大量吸收和转化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小城镇要成为中心城市产品加工的原材料基地,并为中心城市输送农村剩余劳动力。(作者为省委党校副校长、经济学教授)

篇2: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

---------------------------★-------------------------------------------------------

------

中共黔西南州委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0年8月29日中共黔西南州委五届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州委、州政府“一二三四”科学发展思路的要求,大力弘扬贵州精神,强力推进城镇化,全面提升我州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结合我州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在增强经济实力、发展民主政治、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文明程度。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不断增强城镇功能,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实现经济总量迅速扩张,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破解二元结构矛盾,使人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才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教育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才能集约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年来,我州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城镇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9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27.1%,城镇化即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但总的来看,我州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镇化率仍很滞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根本途径。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加快城镇化进程,对加快我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结构的合理布局,增强经济发展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州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期,面临着诸多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中央和省相继对加快城镇化进程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为我州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随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我州城镇化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我州城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城镇化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2005年,全国、全省和我州城乡收入比为3.2:

1、4.4:1和4.5:1,到2009年,分别为3.3:

1、4.3:1和5.1:1,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我州属喀斯特岩溶地区,不少农村群众还居住在深山地区和石山区,地处边远,居住分散,难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利于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有利于更多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更多的农民转移为城镇居民,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利于促进现代文明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升文明水平。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按照“一二三四”科学发展思路,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协调、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相统一、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扶贫开发相结合,着力抓好城镇建设规划、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镇管理,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共同繁荣,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规划指导原则。以城乡规划和城镇规划统揽全州城镇化发展全局,切实做到用地必有规划、建设必有规划。注重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增强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产业培育、区域发展、生态建设和城镇建设的引导调控作用。二是坚持产业支撑原则。把产业发展放在推进城镇化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科学合理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轻工业,增加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三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解决更多的农业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按照因地制宜、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思路,以城镇路网建设带动城镇规模扩大,以新城区建设带动老城区改造,以中心集镇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四是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在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区位有优势、产业有亮点、发展有潜力的建制镇和重点镇,以点带面,突出特色,增强小城镇的竞争力和集聚力。五是坚持体现特色原则。根据城镇自身条件,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把城镇建筑的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建设风格。六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七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城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州各族人民群众,防止与民争利,更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代价来推进城镇化。

(三)目标任务。城镇人口有序、较快增长,全州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达到35%,力争达到38%;到2020年达到43%,力争达到46%。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步伐,按照城镇的远期承载能力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城镇,逐步完善市政设施,努力普及城镇用水,搞好城镇污水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县城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大机动车尾气、饮食油烟、建筑扬尘和噪声等综合整治力度,到2015年各县(市)城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超过300天。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条件较大改善,2020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管理明显加强,城镇功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四)发展重点。一是加快全州城镇体系建设。以“州市共建”兴义市为着力点,以建设“兴(义)兴(仁)贞(丰)安(龙)半小时城镇经济圈”为主抓手,以普(安)晴(隆)、册(亨)望(谟)县城为中心分片组团发展为助推器,推动顶效开发区融入兴义城市建设圈并作为全州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坚持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加快构建全州一个中心城市——兴义市、一个城镇经济圈——兴兴贞安半小时城镇经济圈、两个片区组团发展——普晴、册望的“112”特色城镇体系。二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着力实施“州市共建”工程,加快兴义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100万人口中心城市和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休闲旅游中心进行规划建设,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壮大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要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区人口规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力争早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以中心乡镇所在集镇、交通节点为重点,着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建成一批环境良好、功能突出、特色各异的卫星小城镇和城镇集群。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加强城镇规划编制。一是超前谋划好“十二五”规划。根据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加快与中央、省重大项目的对接,把城镇规划融入“十二五”规划之中,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快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兴义市要按照100万人口发展战略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兴仁县、安龙县、贞丰县要按建市标准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三是加大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实现中心区控规全覆盖,为规划设计、土地供应和建设管理提供保障。四是加快县以下建制乡(镇)总体规划编制,用1-2年时间完成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实现小城镇总规全覆盖。五是加快“村级规划”编制进度,争取年内实现村级规划全覆盖。六是加快完善或深化城镇道路、园林绿化、污水垃圾、公共交通、消防燃气、电力通讯等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园区建设、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保护等各项专项规划编制,实现城镇规划体系全覆盖。大力推进城镇规划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建立和完善城镇规划管理监督制度,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强化城镇化发展产业支撑。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五个培育”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重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合作社建设,抓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大力推广“晴隆模式”、“坪上模式”、“顶坛模式”、“者楼模式”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经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特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能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不断推进我州农业产业化。二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我州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抓好园区建设,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继续发展煤炭、电力、烟草、化工、建材、冶金、制药、食品等优势支柱产业,着力发展符合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要求的附加值高、就业容量大的新型工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城镇就业、聚集城镇人口。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西江上游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深加工开发基地。支持优势骨干企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探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加快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重点加快现代物流、旅游、金融、信息、中介、家政、房地产、物业管理、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城镇对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形成新的经济与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和会展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充分挖掘我州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观、红色旅游、自然遗产等旅游资源,努力打造以布依族、苗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品牌,打造以黄金为原材料的饰品及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的旅游商品,打造以“山水长卷·水墨金州”为核心的外宣品牌,打造以中国万峰湖野钓大赛、中国“史迪威公路”贵州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为核心的激情旅游品牌,打造以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为主景区的喀斯特精华之旅,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促进和带动城镇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汕昆高速黔西南段、惠兴高速黔西南段、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建设,早日开工建设望谟至安龙高速公路,抓紧实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确保早日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大力推进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扩建项目建设,做好长沙至昆明快速铁路黔西南段、黄桶至百色铁路黔西南段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兴义机场扩建工程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航线,进一步完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衔接,优化城镇路网结构,合理配置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采取在城镇主干道两旁绿化的方式预留土地,确保今后城镇发展需要。要优先实施和完善城镇道路,加大城镇主要街道油化改造,打造等级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纵横交错的城镇交通道路路网体系,提升城区道路的通畅水平。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加大对城镇公共交通设施的投入,完善城镇公交设施体系,提升城镇公交服务水平,促进城镇公交向郊区和农村延伸,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乡乡通公交。二是加快水网建设。坚持做到因时、因地制宜,管网配套,库网结合,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县县通网络,乡乡建水网,村村有管道,逐步实现全州“大水源+大水网”的水利设施网络化。加强供水设施、节水系统和水源工程建设,确保每个县城有一座中型以上水库或几座小型水库,确保每个乡镇有一个以上小型水源供水工程。三是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供电网和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人口管理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加强地下管网建设,统筹协调各类工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鼓励采用市场化方式建设地下公共管沟。采取政府投入、市场经营管理的方式建设一定数量的城镇公厕。加强城镇防洪、人防、消防、防疫、抗震、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快速处理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四是加快绿化亮化工程建设。县城规划区内要规划建设占地一定规模的城镇公园,满足市民休闲活动需求。加大对城镇道路绿化、公园绿地、山体绿化、河道区域绿化及建筑物立面绿化的力度,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功能配套、景观良好、整洁文明、生活舒适的生态宜居城镇。实行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五是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要把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和城镇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设施,以及城镇公共卫生设施和乡(镇)卫生院等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同步建设。

(四)建立健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教育管理办法。调整现行的学籍管理办法,保证进城落户家庭和其他进城务工人员的适龄子女与城镇居民的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完善培训就业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就业创业的有关文件精神,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创业、事业、产业来促进就业。加快建设州、县、乡三级就业培训制度和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的作用,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和职业技能培训,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在国家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中的被征地农民,按照已经出台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办理社会保障。对域外及农村进入城镇落户的人口,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政策,并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确保失地农民和进城落户人口的基本生活。四是建立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为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的进城务工人员解决住房难问题。通过新建、改建、购置、租赁等方式筹集廉租住房房源,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现有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有效整合资源,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异地移民搬迁,搞好50户以上村寨内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完善医疗和社会救济制度。加快完善疫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控制体系、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提高预防、抵御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快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城镇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

(五)努力提升城镇品位。一是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制定《黔西南州城镇建设管理条例》,统筹推动全州城镇建设与城镇管理工作。深入推进“整脏治乱”,加快消除管理死角和服务盲点,切实提高道路交通、市容市貌、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社区物业等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权责清晰、主体明确、目标具体、责任到位的服务型城镇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城镇运行数字管理、在线监控、自动响应、应急处置系统,逐步实现城镇管理精细化、全时段、全方位覆盖,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二是突出城镇个性和特色。按照城镇功能定位,把培育城镇个性、塑造城镇形象作为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既要着眼于现代城镇发展,又要传承我州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开发一批特色街区,推出一批文艺精品,举办一批重大活动,彰显黔西南州发展、团结、奋斗、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山水园林、舒适宜居、和谐幸福的城镇魅力。三是增强城镇文化内涵。着力加强城镇文化建设,逐步新建和改造一批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军史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加强革命文化和党史遗址保护,加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协调解决好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文明城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市民自觉讲文明话、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创文明城。

(六)推进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城、中心镇落户条件,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简化手续,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凡本省籍农业人口在城镇有相对固定工作和相对固定住所半年以上的,凡本省籍农业人口投靠居住在城镇非农业户口亲属的,凡本省籍农业人口退役军人有相对固定工作和相对固定住所的,凡农业人口符合相关户籍政策规定的,都可以按规定办理城镇非农业常住户口。对于外省籍在我州城镇经商、创业和从业人员及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实行统一的居住证制度,与当地城镇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可选择享受在城镇或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各县(市)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新途径、新举措。二是大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充分挖掘城镇建设用地潜力,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对城镇建成区内的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要有计划依法统一收回或收购,实施政府储备。各级政府要统筹好城镇土地供应,运用市场机制有效调控地价。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探索实行进城农村家庭原有住房按一定标准转换经济适用住房,其在农村的宅基地和节余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转换成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给予迁入地使用。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办法,激活城郊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推进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商住小区进行集中安置。鼓励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参与城镇建设或兴办企业。三是创新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各级政府要积极发展各类城建投资公司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足额注入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商业运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企业资本和国外资本等,采取合资、合作、独资、资产置换、BOT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鼓励有条件的优秀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城镇土地资产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可授权城建投资公司经营,统筹运作,滚动增值。探索对城镇道路、桥梁、公园、广场等基础设施,实行市场化建设与管理,对城镇无形资产进行经营,将无形资产置换成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四是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国有市政公用事业企业尤其是供水、公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镇绿化施工与养护等企事业单位,要逐步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逐步改组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城镇环卫保洁、市政设施维护等要打破行业垄断,逐步推向市场,实现建管分离、管养分离,勘察设计单位要加快改革步伐,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市政公用行业产业化。五是积极推动行政区划调整。认真贯彻好民族区域自治法,争取在城镇规划建设、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等方面更多的自治权利。加快推进兴仁县、安龙县、贞丰县等县的撤县建市工作,有序推进撤乡建镇、县城所在地镇改街道和村改社区工作。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并镇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镇布局,整合城镇资源,降低行政成本。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切实提高领导水平。州、县要及时成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城镇化工作的有关政策,督促检查政策落实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协调解决城镇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各县(市)、顶效开发区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定期不定期听取关于城镇化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各乡(镇、街道)也要尽快成立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好相关工作人员,切实抓好城镇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保障力度,定任务、定进度、定措施、定责任,扎实推进城镇化工作,做到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上个新台阶、五年实现大发展。

(二)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要督促住建、规划等部门抓紧编制各项规划。发改部门要把加快城镇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会同住建、交通运输、水务、园林绿化等部门抓紧建立城镇化发展项目库。公安部门要认真制定落实户口迁移的各项政策,做好实施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抓紧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安排城镇建设用地。财政部门每年要从公共财政预算和城镇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住建、规划、统计等相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建立与城镇化相关的统计制度,完善指标体系,将城镇化的相关指标逐年纳入统计报表。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各级各部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好经验、好典型,宣传加速推进城镇化的新思路、新举措,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推进城镇化的浓厚氛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城镇化意识,服从大局,相互配合,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制定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确保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州广大干部开展推进城镇化专题的大规模培训,使全州广大干部理解城镇化、支持城镇化,把推进城镇化各项工作变为自觉的行动。实施领导干部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全州各级领导的培训,并将培训情况列入考核内容。用2-3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州城建系统工作人员普遍轮训。有计划地选派后备干部到城建工程一线锻炼。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城建专业技术人员在岗培训,支持鼓励城建行业各类技术人员参加教育培训活动。采取公开招聘、招考等形式,有计划、分步骤引进和储备一批高层次技术人才。要积极探索建立重大工作专题研究机制,鼓励大中专院校和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专业部门,加强城镇化、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市场开发方面的研究,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符合推进城镇化需求的各类人才。

(四)切实加强督查考核。州、县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具体工作按、按职责、按行业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考核评价办法,从2011年开始纳入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州委州政府督查室和州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督查,准确掌握各县(市)、顶效开发区推进城镇化的进展情况,及时为州委、州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依法办事,杜绝违法行政。

各县(市)、顶效开发区和州直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于2010年12月31日前制定实施意见。

篇3: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

首 页|今日河南|河南概况|政府信息公开|公共服务|专题专栏|互动交流

河南要闻 领导活动

图片新闻

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历史概况

人口民族河南经济河南教育

河南科技河南文化河南卫生

河南交通风景名胜河南名人

图说河南厚重河南河南之最

电子地图河南统计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文件政府领导政府机构

公告公示政务动态法规文件新闻发布

人事任免政府公报重点项目应急管理

行政许可政府采购政府工作报告

电子政务依申请公开申请受理结果查询

企业办事公民办事投 资 者

旅 游 者公 务 员办事大厅

行政审批表格下载信息查询

网上办理

2010年专题 2009年专题 2008年专题 2007年专题

网上咨询领导访谈政策解读

参政议政网上信访政务博客

政务论坛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农历庚寅年 十月初五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规文件 > 省政府文件 > 2010 正文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10年11月01日

来源:省政府办公厅

【字体:大 中 小】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

豫政 〔2010〕8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推进我省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十一五”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75个百分点,2009年年底达到37.7%;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现代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展开,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尽管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较全国平均水平低8.9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中心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需要,城市用水普及率、人均绿地面积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村村镇面貌亟待改善;城乡建设投资不足,城中村、旧城改造任务繁重,保障性住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我省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城乡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深入、大力抓好这项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内需动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谋划,统筹布局,系统组织,认真实施,并以此为抓手,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二)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围绕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全面加强城镇建设,积极稳妥建设新农村,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受益。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穿城乡建设各个环节,把群众受益作为推进城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城乡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重点在城市,难点在农村;着力解决城镇化水平低这一突出矛盾,努力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

坚持产城融合,相互促进。把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把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实现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三规合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确保城市(村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精准对接,确保合法合规推进实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

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推进。树立先进的规划建设管理理念,以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形成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确定城镇化发展目标。以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工业化、城镇化,以产业集聚程度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以就业岗位确定人口转移数量,以群众意愿确定城镇化推进力度。

(四)主要目标。

以新型城乡、宜居中原建设为主题,把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举措,实行城乡建设3年行动计划,带动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动力,努力实现城乡面貌“三年大提升、五年换新颜”。

今后三年,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力争达到更高水平。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8%,接近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城市新区初具规模,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城镇主要基础设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大幅缩小,住房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五)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坚持从我省实际出发,建设“向心布局、集群发展、两规(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规划)衔接、五个层次”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将18个中心城市纳入中原城市群,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打造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以城际轨道和高速铁路交通为支撑的中原城市群半小时交通圈和1小时交通圈。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的有机衔接,构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五级城乡体系。

(六)提升郑州的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强化郑州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郑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沙组团、九龙组团、航空港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龙湖地区、龙子湖高校区和白沙职教园区开发建设,建成郑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航空港交通枢纽和郑州综合保税区,促进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形成规模。以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高标准改善交通条件,提升环境质量,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增强对中部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对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继续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郑汴新区规划,2015年郑汴一体化区域城镇人口超过600万人,2020年达到800—1000万人。加快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扩大人口规模,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推进“两干三城”(干线铁路、干线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城际快速客运通道、城际快速货运通道)交通体系建设,加快郑州市与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洛阳市的发展对接,形成郑州都市圈。

(七)推动省域中心城市发展。按照“组团式、集群化”发展理念,优化空间功能布局,促进组团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基本功能,构建周边与中心城区的便捷交通网络,推动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使省域中心城市成为区域经济文化服务中心。到2015年,洛阳市城区人口达到260万以上,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用进一步增强;其他中心城市都要进入大城市行列,基础条件好的要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八)加快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要把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提高规划建设标准,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就近转移。按照“三个一”的发展目标,每个县(市)建设一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超百亿元的特色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一个人口规模超20万的城市。到2015年,目前城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省辖市、县(市)人口要达到40万以上,人口在20万以上的县(市)人口要达到30万以上,人口在15万以上的县(市)人口要达到20万以上,其他县城要高标准规划建设成为宜居小城市。到2020年,争取所有县城人口都达到20万人以上。

(九)因地制宜发展中心镇。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合理布局,适度发展。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通过加快专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逐步发展成为10万人以上的小城市。支持具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条件的特色镇通过发展特色明显的矿产资源、农产品加工和文化旅游服务业等,逐步扩大城镇规模。对不具备产业集聚基础的小城镇,要重点强化区域服务功能,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

(十)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环节,通过创新政策体制,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户籍等突出问题,逐步使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成为市民,与市民享有平等权益。加快推进户籍改革,原则上县城以下中小城市要全部放开户籍限制,中等以上城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条件放开。对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市居民的,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允许一定期限内保留农村社保。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

(十一)优化行政区划管理。根据各地城镇化发展需要,按照统筹规划、积极稳妥的原则,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适当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逐步将单一城区省辖市市区近郊的县(市)纳入城市行政区范围,逐步解决市县同城、一市一区问题。将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较快、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符合设镇标准的乡改设为建制镇。县(市)政府驻地乡镇、城市近郊和城市规划区内的乡镇,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情况改设街道办事处。积极稳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赋予人口规模较大和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镇或特大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与所在行政区管辖范围严密套合。

(十二)多渠道筹集城镇化发展资金。加大财政对城市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城镇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费、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参与分成的涉及城镇建设的各项收费、基金收入,全额返还各省辖市、县(市),专项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机制,鼓励各省辖市、县(市)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支持各地注入优质资产、经营开发城市资产,提高融资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发行信托计划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按照“先期出资、收益分享、依法办理”的原则,探索开发商投资土地一级市场、先期参与城镇土地开发等筹措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办法。

(十三)提高城镇化发展用地保障能力。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确权登记。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土地流转途径和方式,支持在县域内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建设用地整理结余指标交易试点,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与吸纳农村人口规模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规模挂钩、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挂钩的“三挂钩”制度。支持通过城乡改造,加大土地挖潜力度,解决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问题。

(十四)增强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绿色低碳、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引导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开展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建立由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实现城市近期建设地段控制性规划全覆盖。统筹编制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农田保护、村庄分布和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

三、加快推进城镇建设

(十五)推进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突出城市新区的经济、人居、生态复合功能,推动城市新区布局组团化、功能现代化、产业高端化。加快推进郑州、洛阳、开封、焦作、平原、许昌新区建设,支持其他符合条件的省辖市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人口集聚,2015年年底前所有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要出形象、成规模。强化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的经济功能,以产业集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统筹县城老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推动城区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依托老城区进行房地产开发和医院、学校、体育场等公共项目建设,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心镇规划建设专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周边农村人口向镇区集中。

(十六)加快老城区改造。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和旧商业中心(街区)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老城区改造。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环境差,但尚可使用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善。对不具有改善和保护、利用价值的旧住宅小区、城市棚户区进行改建,争取2012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省辖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2015年年底前大中城市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要全部完成改造。妥善解决拆迁安置、就业社保、集体资产处置、身份转变等问题,加快中心城区现有旧商业中心区、商业街区改造,整合、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区。

(十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高水平、高标准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合理配置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优化城市路网结构。郑州、洛阳等特大城市要按照大都市区标准编制路网规划。加快郑州地铁、洛阳轻轨建设步伐,2013年实现郑州地铁1号线通车。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各省辖市、县(市)要在政策、资金投入、建设用地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加强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2014年全部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43个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加快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和老城区电网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实施电网入地工程。全面实施“气化河南”工程,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提高县城以上城市燃气普及率。支持省辖市及经济较发达的县级中心城市建设大型热电联产机组,鼓励热负荷稳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背压式供热机组,同步规划建设供热管网。加强地下管网建设与管理,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要配套建设市政消防栓和地下公共管沟。加快城市积水点改造,加强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加大城镇教育投入,优先支持依据城镇规划布局调整的中小学建设,城市新区开发、老城区改造或城市零星开发要按标准和规范配套新建或改建、扩建中小学校,并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确保新增居民和进城农民子女能够接受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达标建设,基本实现公共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十八)加强住房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持适度投资增速,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鼓励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逐步拓宽保障范围,通过廉租住房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通过经济适用住房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通过公共租赁住房解决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等住房问题。引导社会资本在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职工公寓、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

(十九)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容,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网络,推进未达标的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升级改造。全面推进省辖市建设中水回用工程,2015年中水回用率达到40%。加快推进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到2015年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加强城镇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进一步完善“村组保洁、乡镇收集、县级运输、集中处理”机制。全面推进城市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2015年全面完成大中城市建成区内主要河道的综合整治任务。结合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建设人工湿地。推进城市周边工矿废弃地和煤矿塌陷区综合整治,根据各地实际依势造湖、造林绿化或改建成为公园或生态园,建设新的城市景观。加强沿黄各省辖市、县(市)黄河湿地以及其他城镇湿地保护治理,加快城市绿地、风景林地和高速铁路、黄河、南水北调沿线城镇生态林带建设,合理布局近郊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商品林。到2015年年底,75%以上城市(含县城)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25%以上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

(二十)推动节约型城市建设。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使用土地,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结合人防工程建设,推进地下交通、停车场、商业设施等多种形式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全面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全面使用新型墙材,巩固城市“禁实”(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成果,并加快向乡镇推进。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扩大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范围。加快关停城市市区的自备水源,严格限制在城市自来水可供区域内开采地下水。加强高耗水重点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推动公共建筑、居民小区推广应用节水设施、器具,对高耗水行业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和阶梯式水价。积极推进郑州、洛阳、濮阳、济源等节水型城市建设,建设郑州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加强鹤壁等国家级及安阳、三门峡、巩义等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争取再创建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二十一)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快速客运网和“四纵五横”(“四纵”为京广、焦柳、京

九、运城———三门峡———襄樊四条线路,“五横”为陇海、侯月新荷、西安—合肥、洛阳—漯河—阜阳、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五条线路)综合运输大通道。开展郑州东站、郑州航空港、郑州火车站三大客运枢纽和郑州新区内陆“无水港”建设,推动洛阳、南阳、商丘、信阳等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与郑州枢纽协调发展。强力推进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推进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南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和商丘、明港军民合用机场建设,进一步完善洛阳机场功能,适时改造鲁山机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航空货运和其他航空产业,完善全省航空交通体系。全面推进沙颍河漯河至周口段、涡河、沱浍河航运开发。打通跨省高速公路,加快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和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提升互联互通能力。

(二十二)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开展城市设计,美化城市重点地区地段,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市文化载体建设,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增强公共建筑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加强郑州、开封、洛阳、安阳、濮阳、南阳、商丘、鹤壁市等历史文化名城和各类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传承城市文脉,精心保护既有城区及城市拓展区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存,古建筑及近现代优秀建筑,有特色的历史街区,工业、手工业遗产和地名、民俗,建设融入地方文化并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街道、公园、雕塑和建筑,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感的都市新文化。确保每年打造一批彰显特色、独具魅力的城市亮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二十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整合城市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资源,尽快建成一流的数字化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提高供水、排水等各类市政设施、道路交通、公交车辆、社区安全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应急化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加大交通秩序、占道经营、乱倒垃圾、乱搭乱建和环境卫生等集中专项整治力度,加强城镇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根治脏、乱、差、堵等问题,三年内实现城镇容貌环境明显改观。加大危旧建筑拆改力度,到2012年年底,全面拆除建成区内沿主次干道的违章建筑,完成建成区内城市景观路和主干道两侧的二、三类工业、仓储区改造。加强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铁路沿线等卫生保洁和环境整治,清除卫生死角。大力整治贴近群众生活的支路背街小巷,2012年基本完成建成区内的整治任务。强化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定位和责任分工,逐步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城市管理法治化,严格依法办事,切实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

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十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县乡道建设和危桥改造,提高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实现“乡乡连、县县畅”。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到2013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加快农村信息通讯设施建设,力争三年内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农村幼儿园(所)建设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推进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的长效机制,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运行机制,加强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建设。

(二十五)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村镇居民区、街道等公共场所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提高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和移民新村、迁村并点的中心村、规模较大的村庄要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镇周边村镇的生活污水要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有序推进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建制镇和乡政府所在地三年内全部完成并实现达标验收。

(二十六)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市建成区内现有城中村,加快转变为城市社区,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形态转变,使村民真正转化为市民。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城市近郊区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产业集聚区三年内完成,城市新区五年内完成,中心城市近郊区与城市开发同步推进。地质灾害威胁区、煤矿塌陷区、压煤区、水库库区、自然保护区、深山区等不宜居住的村庄以及弱小村、偏远村,要实施整村搬迁,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其他区域要围绕城乡统筹,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继续支持鹤壁、济源、巩义、偃师、义马、新郑、舞钢深化城乡一体化试点和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与信阳市新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示范工作。

五、组织实施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城乡建设中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省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具体指导推进城乡建设3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省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由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兼任。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配合联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省辖市、县(市)要建立健全协调领导机构,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二十八)实施项目带动。各地要结合城乡建设3年行动计划,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在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老城区改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城乡生态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精心谋划筛选一批对城乡发展大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加快组织实施。认真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二十九)完善政策体系。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城乡规划、投融资、土地保障、产业支撑、生态环保设施建设、水资源保障、能源保障、交通体系、城市管理、行政区划调整、户籍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强研究,尽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三十)建立考核机制。各地要把城镇化工作列入“十二五”规划,统筹安排。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省直有关部门,结合我省实际制定考核体系,对各地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建立城乡建设财政激励机制,每年对先进省辖市、县(市)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各省辖市、县(市)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篇4: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支持安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2012年5月12日)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安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近年来安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省的差距在拉大。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支持安顺迅速发展壮大,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安顺地处黔中腹地,是黔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发展慢、活力差是安顺的主要矛盾,提速发展、奋力赶超是安顺的主要任务。安顺既有石漠化严重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也有处于黔中经济区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区域;既有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带动能力弱等问题,也有能源资源组合条件好、生物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和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等优势;既有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差距大、贫困面广、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困难,也有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大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黔中经济区的难得机遇;既有思想观念保守、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低等障碍,也有开放合作的有利区位条件和促进改革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有利因素,正处于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支持安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事关全省发展大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安顺经济社会提速发展上台阶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建设黔中经济区,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战略需要;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的总要求,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大力改善发展的支撑条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安顺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提速赶超之路。

(三)基本原则。

——坚持能快则快,科学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将提速赶超与加快转型有机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跨越发展。抓关键促突破,抓重点带全局,集中有限资源,努力消除和打破发展瓶颈制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带动经济社会整体跨越。

——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闯敢试,勇为人先,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外引助力、内增动力,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

——坚持民生优先,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幸福程度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战略定位。

——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依托产业基础,发挥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大力推进开放带动、集团带动和品牌带动,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增强对黔中经济区发展的支撑能力。

——黔中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按照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发展壮大安顺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黔中新型工业化和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推进贵阳—安顺一体化进程,加快贵安新区建设,构建最具活力、富有特色、功能完善、集聚力强的黔中城镇带,推动全省城镇化加快发展。

——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组合优势,把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赋予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新内涵,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构筑全省对外开放新高地。

(五)发展目标。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000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主导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率达到42%以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扭转,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力争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达到黔中经济区平均水平,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建成;石漠化扩展势头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良好;基本公共服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二、重点任务

(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优势资源转化,延长产业链,努力扩大总量,在扩大总量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增强工业的主导带动能力。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发挥国防科技优势,大力推进军民、军地结合,重点打造西秀、平坝和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飞机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能矿产业装备和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通用飞机、高级教练机、民用无人机、飞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航空零部件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建设无人机试训基地,积极发展航空培训、航空维修、航空保障等配套服务,加快形成具有研发能力、功能配套、规模化发展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扩大云马客车及垃圾收运车、清扫系列等专用车和莲花轿车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汽缸盖、进排气歧管等零部件,做大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积极发展石油机械、农用机械、包装机械、风电、医疗设备等装备。

加快发展资源深加工及能源产业。依托资源组合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走“多联产、多产业共生耦合”的发展路子,重点在镇宁、西秀、普定、平坝等地发展化工、建材、电力、煤炭等产业。加快建设红星发展年产5万吨锰酸锂二次动力电池专用锰系列材料以及系列钡盐技改、宏泰化工纳米级碳酸钙等项目,加快形成精细碳酸钡生产研发基地;加快安顺昌兴、平坝台泥、紫云永昌等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加快能源建设,加大煤矿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加快推进安顺电厂三期(2×660MW)、盘江大型带式输送机输煤工程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重点节能改造工程,支持高载能行业节能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支持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特色轻工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建设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优质白酒为主的特色轻工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中成药和民族药,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做强“贵州百灵”等医药品牌,加快实施百灵集团药渣综合利用、抗生素及饮片生产项目;提高茶叶加工水平,提升“瀑布毛峰”、“朵贝”等品牌知名度,做强做优冷鲜肉、牛肉制品、调味制品、饮用水等特色食品产业,积极推进胶原蛋白果汁饮品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名优白酒,培育“多彩贵州”等白酒品牌,加快建设年产2万吨安酒、平坝生态白酒工业园项目。

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黔中新兴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信息化应用等产业项目建设,支持中国移动全国数据中心基地项目落地安顺,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七)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围绕构建黔中城市群,走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调整完善城镇体系,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镇化加快发展。

加快构建城镇化新格局。按照打造百万人口城市的目标,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把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结合起来,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双轮驱动”,以路网建设为重点,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加快北部新城、西秀新区、新火车站片区、双阳片区等新区建设和塔山片区改造,推进城市向西拓展、向南延伸,促进西秀普定、西秀镇宁同城化发展,努力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大力实施城市东联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贵安新区建设,做大重要节点城市平坝县城,加快构建贵阳—安顺城镇带,促进贵阳、安顺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黔中城市群。加快关岭、紫云等县城建设,增强人口聚集能力。依托交通干道,发展夏云镇、七眼桥镇、轿子山镇等一批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的特色小城镇。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安顺—清镇、宁谷—旧州—马场—党武、清镇—马场、安顺—普定等城市快速干道,规划建设安顺—镇宁城市快速干道。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二环路等城市骨架道路网建设,完成中心城区供水二期、污水处理二期、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等工程,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燃气设施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实施“贯城河—虹山湖”城市公园旧城改造项目。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保、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推进西秀区、平坝夏云镇全国第三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推进平坝县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加强城镇规划指导和城镇管理,强化土地等要素保障。深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根据城镇化发展需要,稳妥有序推动行政区划调整,推进平坝、普定“撤县建区”,支持申报设立虹阳区。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做好村庄规划,实施水、电、路、气、房、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沼气等农村能源,加快推进自然村通电话和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全面推广“四在农家”创建活动。

(八)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把生态、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壮大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总量和质量。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以独特生态环境、重点景区、文化遗址和旅游城镇为支撑,充分挖掘和展现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精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着力打造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为重点的一批精品景区景点,强化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开发温泉、湖泊、山地、森林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品,建设黄果树、“多彩万象旅游城”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优化组合旅游线路,构建形成由黄果树、龙宫、屯堡、格凸河等景区组成的旅游要素全、产品多元化、服务功能强、旅游时间长的精品旅游圈。加大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安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天龙、旧州,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山屯、鲍家屯等的保护和利用,挖掘屯堡文化、穿洞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加快推进黔中国际屯堡文化生态园、大明屯堡影视文化城建设。加快安顺旅游城市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加快建立完善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建设数字化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一批布依族、苗族古村古寨。大力开发具有安顺地方民族特色的蜡染服饰、傩柱傩面、仿生化石等旅游商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石漠化治理,实施乌江、北盘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等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黄桶幺铺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全省小商品集散中心。大力实施“引银入安”工程,推进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积极发展会展、广告、科技、中介、养老、社区服务等服务业。

(九)夯实农业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巩固油菜、烤烟等传统经济作物,加快发展蔬菜、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等特色种植业,建成100万亩蔬菜基地、50万亩茶叶基地、50万亩中药材基地、20万亩金刺梨基地;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实施优质肉牛肉羊工程,加快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和家禽产业化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持安顺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黔中农产品交易市场、关岭西南中药材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示范县建设,建成市、县两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安顺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黔中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发展支撑条件。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强电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升通达能力和延伸深度。推进长昆铁路客运专线和黄桶至百色铁路安顺段建设;建成安顺—紫云、惠水—兴仁安顺段、镇宁—六枝等高速公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安顺—惠水公路项目建设,规划研究镇宁—乐纪公路,大力实施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在2015年前实现70%以上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将黄果树机场纳入省机场集团公司管理,支持安顺申报低空空域开放试点;推进北盘江光照、董箐和马马崖水电站船闸通航设施建设。

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加快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黄家湾水利枢纽和平坝石朱桥水库、镇宁偏坡水库、西秀新场河水库、西秀大洞口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建设镇宁纳井田水库等8个小

(一)型水源工程项目和对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继续实施安西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切实保障中心城区、县城、乡镇及工业园区生产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在2014年底前全面解决安顺现有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加快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配网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高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完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

(十一)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发展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社会提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尽快建立适应扩权强县工作需要的行政管理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探索建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新机制。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项目中以土地、宅基地等方式入股,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支持军地融合发展,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深化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安顺率先有序开展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充分发挥安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东盟地区的经贸合作,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发展,抓住东中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有利时机,把经济开发区和园区作为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全力推进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秀经济开发区、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全省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推进贵州〃江苏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建设,加快构建东西合作互动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在土地、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取得突破。

(十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民生优先,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安顺倾斜,支持安顺整合资源,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大幅减少贫困人口。支持镇宁、关岭、紫云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加快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学前教育突破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工程以及高等教育突破工程。新建、改扩建和利用闲置校舍改建一批幼儿园,到2015年力争实现所有城市社区和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新建规模1500至2000人的标准化小学4至6所、标准化初中5至8所;建成3000人以上的普通高中6至8所,建设2至3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完成市二中新校区、西秀区高中、普定二中建设,西秀等6个区(县)全部通过省级高中阶段教育考核验收;加快市、县两级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安顺职院加快发展,支持安顺学院学科建设,建设省级重点学科2至3个。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对安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推进安顺市人民医院异地新建项目,支持贵航302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加快县级中医院建设,支持创办安顺儿童医院、黄果树康复疗养专科医院,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大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力度。继续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完善各项利益导向机制,加强人口计生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安顺加快市级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体育馆(场)等项目建设,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联盟,发挥军工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对特色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依托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支持安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三、支持政策

(十三)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政策。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扩大县(市、特区)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黔党办发„2012‟1号),加强对安顺市、县两级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搞好服务和相关衔接工作。安顺市要加强机构、制度和队伍建设,尽快适应扩权强县工作的需要,确保县(区)经济管理权限扩大后,不出现管理上的脱节和漏洞。

(十四)扩大人事、机构和编制管理权限政策。在分配行政编制时向安顺倾斜,根据发展需要,适当增加安顺行政编制数量;对安顺新设工作机构给予支持,将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的设置和人员编制审批权下放给安顺,报省编委办备案。除中央另有专门规定外,同意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在省级层面发文、会议以及项目申报安排等方面享受与县(区)同等待遇。按照中、高级岗位结构最高限额设置安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将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的系列评审权逐步下放给安顺市。

(十五)区域统筹政策。省统筹推进贵阳安顺一体化发展,支持贵安新区在土地、财税、金融、投资、外贸、文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先行先试。支持把安顺平坝黔中新兴产业园作为贵安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由贵阳和安顺共同开发建设,重点打造信息产业新城。省统筹规划布局贵阳和安顺之间的城际快速道路网络,推进协同建设。统一贵安新区的路网标准,高标准设计建设。加快推进贵阳和安顺信息同城化,统一电话区号和移动网络,构建无障碍信息网络平台。在贵阳和安顺统筹解决教育、医疗和社会治安等问题,推进就近上学和就近就医。统筹推进贵阳和安顺产业合理分工,明确军转民用产业在贵阳和安顺的分工和布局。

(十六)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安顺设立海关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出口基地和无水港、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将安顺辖区内出租汽车经营权审批权下放安顺。将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黔中新兴产业园区作为省、市、县(区)共建园区,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对以上两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贴息、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支持黔中新兴产业园区申报省级开发区,条件成熟时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对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夏云工业园区等园区进行帮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省“511”园区培育计划。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向安顺医药、特色食品、白酒、文化旅游商品等项目倾斜,重点扶持安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服务机构发展。对安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试点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需扩能技改的小型煤矿,具备扩界条件的,优先配置煤炭资源。积极帮助安顺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支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实行安全生产风险保障保险制度,分散转移煤炭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在国家旅游发展基金申报、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和旅游宣传推介、从业人员培训方面向安顺倾斜。帮助安顺结合区域路网对黄果树、龙宫、格凸河、屯堡等景区景点旅游公路进行系统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支持黄果树景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屯堡、花江大峡谷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夜郎湖、格凸河、斯拉河—天台山等景区申报国家4A级旅游区。在文化产业项目申报、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等方面向安顺倾斜。将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有限公司持有的黄果树旅游集团公司股权全部划转给安顺市。

(十七)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对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取消县以下(含县)配套资金,对于非公益性建设项目,按项目资金来源结构和承诺落实配套资金。省级财政在中央对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中,加大对安顺市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支持安顺申请中央财政设立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发展专项基金。加大省级部门专项资金倾斜扶持力度,省有关部门在安排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发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省级环保、服务业发展引导等专项资金时向安顺倾斜。鼓励来安顺投资的公司制企业在安顺设立独立法人子公司,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将安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下放安顺市审批,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委托安顺市管理。安顺市可针对辖区实际情况,安排部署本地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对省级以上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进行价格监督检查时,应履行报批手续。以安顺市投资为主的省重点交通项目,由省交通运输、发展改革部门在安排项目支出时重点向安顺市倾斜。从2012年起,根据当年新增交通设施项目情况,按照交通设施项目省与市、县(区)投资比例,由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意见商省财政厅在省集中的安顺市辖区重点交通设施营业税增量中,给予适当补助。

(十八)金融发展政策。积极争取运用差别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安顺的信贷投入,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下放贷款审批权限。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优先在安顺设立分支机构网点。进一步完善安顺金融组织体系,组建安顺农村商业银行和安顺银行,支持安顺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加快发展,符合条件的改制成为村镇银行,支持省内外符合条件的银行金融机构优先到安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安顺开展专利权、商标权、股权、应收账款、订单、动产等抵(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安顺市出台激励县域金融机构将新增贷款主要用于当地的奖励办法。由中国银监会贵州监管局向中国银监会汇报衔接,积极争取将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商业银行支行,村镇银行筹建、开业的受理、审查及决定权下放给安顺市;中国银监会贵州监管局将自助银行筹建、开业的受理、审查及决定权下放给安顺市。对安顺探索建立股权(产业)投资企业,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土地、林权、煤炭等产权交易所,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在安顺设立分机构、营业部等予以支持。支持安顺市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支持安顺发展股权投资企业、科技金融创新投资基金等投资服务机构,鼓励安顺引进省外具有较强实力的股权投资企业。

(十九)国土资源政策。将安顺市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评估修改试点,保障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需要。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向安顺倾斜。对于安顺市的用地需求,可适当增加申报批次。安顺各产业园区内工业项目可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租赁土地。在确保省下达安顺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支持安顺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产能,开展“以质抵量”试点。在安顺与太平、平坝、羊艾农场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支持其迁建和土地使用权属划转管理工作,土地用途根据贵安新区总体规划进行结构和布局调整。对安顺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省分享部分,省级在安排地勘项目投入、地质灾害项目治理资金时向安顺倾斜。

(二十)生态环境政策。下放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审批权,市、县级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由安顺市自行审批。省级林业专项资金向安顺倾斜,帮助安顺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珠防工程等重点林业工程。争取将安顺列入国家新增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范围。每年省级安排的水土流失治理资金向安顺倾斜。支持安顺各县(区)申报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由贵阳和安顺协商红枫湖保护新的补偿办法,从2012年起开始实施。

(二十一)农业及扶贫政策。每年安排2亿元以上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安顺良种补贴,粮食增产工程,特色农产品和畜禽产品、水产品产业化建设、体系建设、农机化装备等项目。从2012年起每年支持安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将国家扶持贵州的生猪、家禽产业化发展项目优先安排在安顺实施。省级生猪和家禽发展资金向安顺倾斜。推荐安顺达到国家生猪调出大县标准的县(区)优先纳入奖励扶持范围。支持安顺建设全国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逐年增加对安顺农机化项目资金投入。扶贫项目资金向安顺倾斜。支持开展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每年确保小额扶贫信贷规模在1亿元以上。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安顺扶贫事业,每年协调筹集社会帮扶资金1000万元以上。在安顺开展能繁母猪、奶牛、森林保险工作,争取中央支持,对已开展的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给予保险补贴。对安顺申报国家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国家有关先行试点地区,以及镇宁、关岭、紫云自治县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予以支持。

四、保障措施

(二十二)加强组织实施。安顺市要按照树新风、创形象、上台阶、创一流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大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甘落后、真抓实干、开拓进取。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主动加强与省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衔接,强化与有关地区和企业的互动合作,用好用活用足各项支持政策,确保本意见明确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上一篇:识图社团学生管理条例下一篇:默契与合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