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复习

2024-04-21

南州六月荔枝丹复习(共6篇)

篇1:南州六月荔枝丹复习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上的一篇课文。在高中六册教材中,集中在第二册教材选入了一个说明文单元,《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此单元的第一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

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学会从哪些方面来阅读此类作品,锻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浙教版教材”中相继学过两个单元的说明文:一是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核舟记》《松鼠》;一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统筹方法》《晋祠》《乌贼趣谈》。对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同时,说明文的主要特征是“它有一个具体可感的说明对象”,与其它文体的文章相比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本篇的说明对象是“荔枝”,学生不仅看过,也吃过,但很少阅读过对其详细介绍的文字资料,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更浓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2、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过程与方法:1、明确学习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设计思想:1、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

2、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学前指导:说明文的学习要点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科学性(正确、准确)

说明语言

文学性(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题解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初读课文,概括要点

1、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读课文后,选取荔枝的某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

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2、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nb

篇2:南州六月荔枝丹复习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是他作的《过华清宫绝句》(3首)中的第一首。华清宫故址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杨玉环常来游乐。史载杨妃爱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长安回头望见骊山一片锦绣,想到骊山华清宫的盛时,在清晨千门陆续打开了。第三四句写杨贵妃在骊山上见一骑飞来,知道荔枝送到,满心欢喜,而无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驿马原来是送荔枝来的(还以为有什么军国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讽刺的意味。一骑红尘,形容运送荔枝快马如飞,尘土飞扬。骑,指驿使和他骑的马。

二、关于荔枝的简介:

荔枝属无患子科。古籍称荔支、离支、丽支,果实成熟时果皮色红艳可观,俗称丹荔。唐朝朱应《扶南记》对荔枝一名解释为:“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其枝,故以为名。”荔枝鲜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为“一果上市,百果让路”的珍果,已早被历代墨客所称颂。荔枝全身都是宝,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种类多,且含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我国民间常把荔枝作为滋补品,中医用荔枝治病历史悠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荔枝核含淀粉57%,是酿酒的原料。荔枝木纹理细密坚实,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和制作各种家具的优良材料。荔枝根可提取单宁,是上等的防腐涂料。荔枝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一棵30年以上的荔枝树,花期可泌蜜15--20公斤。荔枝蜜是蜜中上品,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糖和20多种氨基酸,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和保健滋补作用。荔枝除鲜食外,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和外贸出口最具竞争力的果品。荔枝干早已驰名,近十多年来,荔枝深加工为荔枝酒、荔枝罐头、荔枝汁等系列产品,已畅销国内外市场。荔枝对栽培条件要求不高,适应性很大,种后稍加管理,4--5年便可挂果,一般种后10年树株产可达50公斤,30年树株产在150公斤以上。它结果时间很长,长达几百年甚至千年。

三、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用古诗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 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阳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生态的主要特点之一)。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四、作者简介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生于1901年,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曾任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解放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等职务。他撰写的科普读物主要有《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等。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原先是位小学教师。1924年,他从报上看到商务印书馆要招收一批剥制动植物标本的工人,便急忙赶到上海报考,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该馆录取。旧上海是个花花世界,不少青年人迷恋于洋场里的熙熙攘攘、霓虹灯的五彩缤纷;而且剥制动植物标本,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值一顾、低人一等的工作,可年轻的贾祖璋却爱上了这个职业。他爱惜光阴,不善“交际”,工作之余,悉心读书写作。那时,商务印书馆有个植物园,由一位工人管理。贾祖璋“毛遂自荐”,搬进去和工人住在一起。植物园里,人只有两个,而花草树木却有千百种。有人问他:“住在园里不感到寂寞吗?”他笑笑回答:“我喜欢安静。不妨碍别人,别人也不妨碍我,何况还有这许多花草做伴。”就这样,他一边当工人,一边精心观察,详细记录,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并参考日文资料,编著了《鸟类研究》、《普通鸟类》、《世界禽鸟物语》等书。和别人合撰的六十万字巨著《中国植物图鉴》,也是在这时开始准备的。

一年秋天,为了写《蟹》一文,他从市场上买回了几只螃蟹,养在水里,一连几天全神贯注加以观察,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然后煮熟,揭去背壳,由表及里,仔细探索,详细考证,终于把这个“无肠公子”、“横行介士”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一次,贾祖璋为了核实文昌鱼的史料,桌子上摆满了古今中外的书刊。他潜心于研究工作,早把门外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突然,一个小朋友推开门,探头说:“贾爷爷,东西烧焦了!”贾老的炉子就放在门外,赶去一看,铝锅里嗞嗞地叫着,一股浓烈的焦气冲鼻而来。原来,锅里的肉早已墨黑墨黑,焦糊了。

打倒“四人帮”后,贾老已年近八旬,但他人老心不老,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其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荣获了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

五、阅读课文

请二至三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 jūn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六、分析课文。

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教师: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

学生看书、思考、作答。

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教师: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明确: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教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 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

明确: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板书:

(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

(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10)1.荔枝的果

① 荔枝的外部形态(2-5)A 荔枝外壳构造;B 荔枝外壳的颜色;C 荔枝的形状;D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 荔枝的内部构造(6-9)A 荔枝的壳膜;B 荔枝的果肉;C 荔枝的贮藏;D 荔枝的果核 2.荔枝的花(10)

(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14)1.荔枝的产地分布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4.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七、布置作业: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本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一、回顾旧知

二、学习新知

(一)精读课文,聚焦说明方法

提问:这篇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师生共同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分析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板书)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2.打比方(板书)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作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动,有文学情趣)

3.数字说明(板书)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如: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作用:准确、客观、具体„„)4.引用说明(板书)

古代诗文、文献资材、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作用:确凿可信„„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加了文学情趣。)5.作比较: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有似丁香。” 6.分类别:

“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7.下定义:

“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作用:准确、科学„„)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1、科学性。

(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举例说明这些例子有现实的,如“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有来自调查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也有来自古籍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数字说明有时用确实的数字,如“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有时用估计数字,如“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具体的印象。

(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2、文学性

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除了注意介绍知识的科学性外,还使用了不少生动、形象的语言,突出了文章的文艺性和形象性。尤其是有二十多处引用了古代诗文,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本身就十分吸引人。前半篇以白居易《荔枝图序》为线索,对荔枝果实逐层说明。其间又引“飞焰欲横天”(郭明章《荔枝》)、“红云几万重”(邓肃《看荔枝》)等诗句描写荔枝的颜色;引“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徐《咏荔枝膜》)诗句表现荔枝的膜,更加收到良好的效果。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一方面印证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同时揭露封建帝王、王妃的奢侈生活,增强了思想性。引用的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增强了阅读兴趣,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本文引用特色鉴赏分析。一是比喻描写性引用 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一段:“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一段描写,按照荔枝形态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先外后内的顺序,连用“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写出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地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可谓描形摹状,细致入微。在解说“壳如红缯”时,先以特写笔法,描述了荔枝的壳面构造,纠正了《荔枝图序》的不足。接着引用“绛囊”、“红星”、“珊瑚珠”三个比喻,说明荔枝的红色。最后推而广之,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诗句,以全景镜头,描写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不仅给人以物的形象,而且给人以诗的意境。在说明荔枝膜时,先纠正“膜如紫绡”是“把壳内壁花纹当作膜的花纹”之误,然后引《咏荔枝膜》诗:“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荷瓣”“桃花”喻其形色,“风前落”描其轻柔,“雨后娇”状其鲜艳。这种用特写的手法交叉的比喻从动态来描绘,比起“膜如紫绡”的静态描写,就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了。二是对比议论性引用

有些诗文,并非直接描写荔枝。但经作者巧妙地从另一角度加以引用,同样收到说明的效果。杜牧的《过华清宫》,原旨是借进奉荔枝一事,讥讽唐玄宗荒淫祸国,以致酿成历史悲剧。然其事却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有关。作者即于此着眼。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时,直接引用《荔枝图序》以后,又特别指出在今天科学技术条件下,荔枝的贮藏期已能达到一个月,而且还在进一步延长,以适应长途运输,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似乎本旨已明,无须再续。然而文章并不就此带住,而是扩展开去,翻出一层,从荔枝的不耐贮藏引出唐代统治者为享受鲜荔枝而给人民造成苦难的解说,和上文组成对比。最后,引《过华清宫》作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仅是荔枝不耐贮藏的例证,也是当时人民苦难的见证。引文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内容,使今天品尝过鲜荔枝的人,不能不慨古怀今,油然生幸福之感。三是举例考证性引用。

在说明荔枝的栽培历史时,文章也引用了一些资料,如引《三山志》的记载,引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诗句,其作用在于列举荔枝北移失败的史例,以证实上文关于荔枝性喜温暖,畏惧霜害,“成都、福州是它生长北限”的说明。这是一种“引用证明”,和前两种引用不同。这些引用,既扩大了知识面,使有关荔枝栽培的说明有充分的依据,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又避免了园艺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特色。

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文艺性。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处的古诗文,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明书。

三、拓展阅读

白居易《荔枝图序》(见flash)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四、作业

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写得简单明了,有条不紊;运用说明、描写等多种手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动。

红缯()

紫绡()

醴酪()

龟裂()

龟甲()

蒂部()

渣滓()

贮藏()

答案:zēng xiāo lǐ lo jūn guī

d zǐ

zh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

2、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4、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

二、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在对荔枝知识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手法的运用上,而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用文艺性笔调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对作文要求不应过高,能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就行。

3、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

4、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教师提问:你吃过荔枝吗?你对它了解吗?

学生可能答:吃过。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

教师明确:学习本文,了解荔枝。

二、教师明确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3: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投影打出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

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四、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2、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

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后可得:

1、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

产地

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 六月——阳历七月。

颜色

丹——红色。

⑵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

五、文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关知识,要求细读课文,读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学案上的图表。

讨论探究后,师生共同可得:

外壳:块状裂片、粗糙

外部形态

颜色:深红色、紫色

(表)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果实

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内膜:白、薄

内部结构 肉:

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里)核(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无核

花期

二月初到四月初

生长

产地 我国

(次)习性

喜温暖

六、要求一学生概述荔枝的有关知识,其他同学思考:文中除了有这些知识,还多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讨论以上问题。

答案可能为:

1诗文,作用

《荔枝图序》

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

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

(一)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

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掌故

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3比喻

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

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

教师小结: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动了许多,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中的诗文。

2,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诗的背诵情况。

二、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说明特例,并思考如果去掉这些特例,效果怎样?

1,特例

⑴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⑵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2效果

内容不够丰富,说明不够周密、严谨、准确。

三、其实本文的准确还体现在语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师生讨论后可得:

1,明确的科学术语。

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锐如出刺,这叫做片峰。

⑵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

2,适当的数量表述。

⑶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3,恰当的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⑸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⑹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四、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完毕后回答。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什么科学道理?

2,这篇文章的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彩霞的故事

豆豆是大海中一个极普通的小水滴,今天有机会游到了水面。“啊!外面可真美呀!”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一束阳光射到她的身上,她全身暖洋洋的,真是舒服极了。渐渐地她感到困意越来越浓,再也无心看那美丽的天宫,她伏在小伙伴们的身上睡了过去„„

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豆豆,欢迎你来天宫作客。”不知是谁在与自己说话,豆豆向四处望去。啊!有这么多的小伙伴和自己飞向天宫。她飞呀飞,飞了一天又一天,可是还没见到天宫的影子,她心中有些着急了。

正在这时,一阵风吹过,豆豆不禁打了个寒颤,她感到全身几乎凝固住了。她试着飞,可就是飞不起来,她已还原成了一滴水。她还没来得及看看四周,只觉得身体一沉,落了下去。一想到自己将摔在地上,变得四分五裂,她就怕得发抖。“救救我呀!救救我呀!”她使出全身的力气叫喊着。“豆豆别怕。”灰尘大姐拍了拍豆豆的肩膀说道:“你们这些小水滴要想变成云,就要遇到上面的冷气与下面的热气,因此你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这就是你们上升和下落的原因,过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变成云了。”“啊?”豆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变成云吗?”“很有可能。”听到这,豆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渐渐地她又感到身上暖烘烘的,也轻盈起来。她睁开眼睛,看到无数小伙伴用自己的体温把她弄热,她十分激动,又一次和小伙伴们向上飞去„„就这样,不知上来下去多少次,她终于成了云的一分子。

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当她正欣赏自己的衣裳时,听到下面的人们,赞道:“看!彩霞多么美啊!”“彩霞?难道我变成了美丽的彩霞,难道彩霞就是我这样的小水滴组成的?”想到这儿她高兴地跳起来喊道:“我成了彩霞!”可她的小伙伴在旁边叹道:“我见到的彩霞总是变来变去的,可咱们一点也没变化,一点也不好!”听到小伙伴的话,豆豆有些伤心地低下头自语道:“彩霞是怎样游动呢?”她的话音未落,一阵风吹了过来,风好大,吹得她再也站不住了,她失去了知觉,随风飘去„„

一阵说话声把她吵醒:“看到了吗?彩霞刚才在动呢,现在的形状多像只火鸟呀!听到这,她忘了痛,高兴地喊道:“彩霞动了!”“豆豆姐姐!”站在旁边的一个小伙伴拉了拉她的袖子说:“彩霞为什么只是金黄或红色,而不是绿色呢?”“这——”这突来的问题使她有些不知所措,这时那颗灰尘又飞到了她的身旁。“灰尘姐姐!”她忙叫道,“问您一下,彩霞为什么不是绿色的呢?”灰尘笑道:“你向外看看,在彩霞与太阳间有无数的东西,有灰尘、水气和气体分子,他们使阳光散射,散射后的剩余色光(黄、红)才落到你们身上,所以你们只是黄色或红色。”豆豆终于明白了彩霞所有的秘密。

没过几天,豆豆又变成了普通的水滴,随着雨水回到了她的家——大海。晚上豆豆做了个梦,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1,雨的形成过程。

2,生动性

⑴生动的描写:

①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

②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

……

⑵拟人的手法:

③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

④晚上豆豆做了个梦,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

⑶精彩的故事:

豆豆变成雨的经历„„

五、小结“文艺性笔调”的特点

㈠文体上,可编织故事。

㈡内容上,可穿插诗文、掌故、传说„„

㈢在表达方式上,可有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比喻、个性化的拟人„„

五、布置作业:

用文艺性的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附:古代咏石榴的诗文。

1、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

——梁元帝《咏石榴》

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作用。

2.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4.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二、教学重点:

1.引用等说明方法。

2.本文的结构方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

2.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

2.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一张白纸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 紫绡xiāo 瓤ráng

醴酪lǐlào

龟裂jūn 绛囊jiàngnáng 渣滓zhāzĭ 萌蘖méngniè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篇3:《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说课设计

1 说教材

1.1 本节课的地位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中等职业教育高教版《语文》教材下册说明文单元的第二篇, 是说明文的典范文章。说明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都有很大帮助。在初中的学习中, 学生已掌握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2 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 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培养目标, 制订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习课文逻辑说明顺序,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2) 了解引用、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 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

能力目标:掌握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提升文化修养和学会如何做人。

1.3 重难点的确立

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引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有深远的教育意义。通过观察, 抓住事物特征,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这对养成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无疑有着深刻的意义。而本节课的关键点是如何利用教学策略讲透课文内容, 让学生熟练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2 学情分析

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理论, 在教学前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药剂专业新生, 由于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说明文, 积累了一些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知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但是, 由于说明文给人的印象不如其他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 不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精美的科学小品, 写得生动形象, 通俗活泼, 让人读来饶有趣味。因此, 针对文章的这些特点, 笔者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入手,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未来的岗位联系起来, 从而完成了设定的教学目标。

3 说教法与学法

3.1 教法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情,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 (1) 设疑激趣法:利用实物、多媒体课件设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诱导法:启发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对事物进行观察, 突破教学的难点。

3.2 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比较以及分组练习等方法, 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做到学以致用,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4 教学过程的设计

说课的关键是如何将教法、学法运用于教学过程。本次课1个课时, 共6个部分, 环环相扣,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掌握技能、提高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

4.1 导入新课 (时间2分钟)

通过荔枝实物、图片展示, 预设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并设置问题:“荔枝产地在哪?几月成熟?冬天能吃到荔枝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4.2 讲解题目 (时间2分钟)

通过对题目中“南州”、“六月”、“荔枝”、“丹”4个词语含义的讲解, 让学生体会到题目的高度概括, 既简洁又富含诗意, 并引出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具有科学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特点。

4.3 介绍作者 (时间3分钟)

通过作者写作风格的介绍, 使学生在了解荔枝科学知识的同时, 感受到生物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4.4 掌握重点 (时间25分钟)

采用了精讲点拨法、启发诱导法、分组练习法。本节课包括两个重点: (1) 第一重点, 学习课文的逻辑说明顺序,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精讲点拨5分钟, 分组练习10分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总结出课文的内容结构。利用设疑, 启发学生思考, 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采用了由外到内的空间说明顺序和由主到次的逻辑说明顺序。着重讲透逻辑说明顺序, 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使学生明白在介绍和说明事物时必须要注意顺序, 遵循客观规律, 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都有很大帮助。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当你们走上工作岗位后, 在向病人或顾客介绍药品时, 是不是也需要讲究顺序呢?”这样, 很自然地将课文的逻辑说明顺序与工作岗位要求中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分组、分角色介绍药品”的情景教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强化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练习时教师边指导边鼓励, 学生边思考边练习, 培养学生关爱病人的意识, 突出训练学生在医疗岗位上表述具体情况时必须要注意逻辑说明顺序, 及时表扬语言条理清楚的小组和个人, 对练习时出现逻辑思维混乱的学生给予鼓励,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后, 将学生的练习成绩进行统计, 作为教学效果评估的依据。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学以致用, 突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 第二重点, 了解引用、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精讲点拨5分钟, 启发诱导5分钟。让学生熟悉课文, 分组讨论课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并体会有什么表达效果, 利用小组发言, 师生共享答案。例如, 课文多达十几处引用了古诗词, 如《过华清宫绝句》, 通过杨贵妃爱吃鲜荔枝需快马运送的故事, 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 使学生体会到引用古诗词可增强课文的文学趣味。通过列表总结, 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还激发起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古诗词文化修养和工作技能的热情。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 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生活情趣以及高超的职业技能对于我们将来工作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再如, 讲授列数字的作用时, 举出文中的语句“荔枝大小, 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 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等,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客观、具体的特点。再选取一份内科病历, 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准确、什么是平实、什么是周密。通过“平卧位 (不能说成平躺着) ”、“轻度贫血貌 (不能说成轻度贫血的样子) ”以及“未引出病理征”等几乎没有任何修饰的文字叙述, 指出这就是语言的平实、准确和周密, 且这里运用了专业术语, 比说明文的语言更严谨。通过这份病历让学生明白, 学好说明文, 培养准确、严谨、周密的文风对将来工作的重要性, 并为顺利通过医学考试、书写规范的医学文书以及适应岗位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4.5 突破难点 (时间15分钟)

教师启发诱导5分钟, 学生观察比较10分钟。通过分析教学目标, 总结本课的教学难点———掌握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 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多种与荔枝有相似外壳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 教师启发诱导。要求学生从荔枝外壳的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 带着问题, 全面地、细致地、专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 并将其与有相似外壳的水果进行比较, 从而抓住其特征并进行描写。然后, 要求学生与课文的描述进行对比, 取长补短, 及时表扬写作有创新的学生。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 往往愿意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 产生新的思想。由于进行了认知前提的有效补偿, 我们将观察力的培养引申到药店销售员介绍药品的过程中, 使学生明确全面、认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是药店销售员准确向顾客介绍药品的前提条件, 能为药品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最终突破教学的难点。

4.6 总结拓展 (时间3分钟)

采用了归纳总结法。小结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 师生共同回顾, 总结板书, 用符号和不同颜色标出重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让学生试着运用所学的逻辑说明顺序和严谨、周密的语言风格写一篇介绍柑橘的说明文。考核分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 体现了岗位的要求, 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又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并评估教学效果, 绝大部分学生完成了教学目标, 极个别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可通过个别辅导予以强化。

5 板书设计

板书分成3个部分, 课文的知识部分包括逻辑说明顺序和引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对应写出技能部分, 包括提高语言表述能力和培养严谨、周密的语言风格, 最后写出相应的态度部分, 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会如何做人。这样设计层次清晰, 由浅入深, 使知识和技能相互结合。同时, 使态度目标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 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6 教学反思

篇4:南州六月荔枝丹复习

【关键词】情感美 科学美 语言美 逻辑美 结构美

《南州六月荔枝丹》融科学性、思想性、文艺性于一体,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普作品,具有很多审美因素。这些审美因素存在于内容中,体现为情感美、科学美,存在于形式中,体现为语言美、逻辑美、结构美等。细细读来,给人以如赏美景、如饮甘泉、如品美酒的感受,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爱不释手。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教会学生体会它的美:

一、情感美

首先,《南州六月荔枝丹》思想性强,爱憎分明。它既是作者对真善的执着追求,又是自由的形象表达,所以是美的。如文章写汉武帝栽培荔枝失败后,“迁怒于养护的人,竟对他们施以极刑”,流露出作者对統治阶级残酷暴政的不满。又如文章引用诗句“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写出荔枝树绚丽烂漫的景象,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正如贺拉斯所说:“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别人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的脸上引起哭的反应。”本文总是倾注着作家强烈的情感,感染着读者,使之引起共鸣。

其次,《南州六月荔枝丹》凝聚着作家勤奋、求真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为读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如文章介绍古人把荔枝向北进行移栽的历史,就列举了汉武帝把荔枝移植长安,宋徽宗移植荔枝到宣和殿等史料。另外,文章还大量引用了文献资料、数据和事例介绍荔枝的知识,增强了说明的准确性、可信度。

刘叔成说:“美不仅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仅是直接诉诸于人的理智,而且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激励人、愉悦人。”作者在行文中或赞美、或关切、或嘲讽、或批判,其感情的波涛“如万斛泉源,随地而出”,几乎“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他们受到教育和启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创造美的生活。

二、科学美

吴俊说:“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美的源泉,它不仅为人们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美的成果,而且其过程也可以是美的。”说明文是作家科学创作的结晶,其写作过程是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具有科学美。

《南州六月荔枝丹》在介绍荔枝果时,从外壳、颜色、果形、大小四个方面介绍外部特征,先从膜、肉、核四个方面介绍内部结构,然后再并从花期、花形、花色、花性、花序、花蜜等方面对荔枝的花进行详细说明。又如《荔枝图序》中“瓤肉莹白如冰雪”的描写,作者指出“瓤肉”“不是果,而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纠正了前说的谬误,还事物以真实面目。这些分析说明,渗透着人的意志、力量、智慧和才能,既合规律性,又能给人以精神满足和快乐,所以是美的。

三、语言美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语言美主要体现为精炼、生动、准确而科学。

精炼是指言简意赅,以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如文章的标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仅七个字,就包含了荔枝的主要产地南州(南方)、成熟季节六月(夏季)、果实特征丹(红色)等信息,简洁精练,能使读者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串串红艳艳的荔枝果,愉快的心情油然而生,自然进入了一个很好的阅读心境。

生动是指具有活力能感人。《南州六月荔枝丹》大量地使用修辞,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如文章引用诗句“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将扔在地上的荔枝壳膜也描绘得如诗如画,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又如把成熟的荔枝比喻成“绛囊”、“红星”、“珊瑚珠”,生动地描绘了荔枝果惹人喜爱的特点,让人产生“唾津的潜溢了” 。

高尔基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文中说:“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用语准确,其语言是美的。如文章第5段运用了“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等数字,准确地说明了荔枝的大小与重量,使人获得科学客观、明确无误的认识。

四、逻辑美

说明文在介绍事物时不是把各方面的知识简单地堆在一起,它总是按照知识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它们连接起来,衔接得天衣无缝,闪现着逻辑美的光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重点是介绍成熟时的荔枝的果实,文章按照先主后次的说明顺序,先介绍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然后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主次分明。又如文章写荔枝的果实,按膜、肉、核的顺序由外到内、由表及里进行说明,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荔枝先外观然后内察的观察顺序。文章采用了先主后次、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等顺序进行介绍说明,逻辑严密。

五、结构美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完整严谨、和谐统一。

刘勰说:“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际涯,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大意是说,文章首尾保持连贯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内容丰富而不松散。一句话,就是说结构要完整、严谨。完整、严谨也就是美。《南州六月荔枝丹》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引出荔枝这个话题,第二层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第三层主要写荔枝的果实。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介绍荔枝的产地,第二层写荔枝的习性和表达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愿望。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完整,呈现出结构美。

古希腊数学家斐安说:“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的协调。”文章的开头作者以小学学习《荔枝图序》向老师质疑为引子造成悬念,开启下文。在文章的中间,借杜牧的诗批判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吃到鲜荔枝而不顾人民的死活。结尾引用苏轼的诗句表达了要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需求的良好愿望。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符合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即结构是和谐的,呈现出和谐美。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第14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刘叔成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吴俊《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第154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4]转引自吴俊《美学理论和美育实践》,第209页,同上.

[5]参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

篇5: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贾祖璋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

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课文分析:

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 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1.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2.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态

3.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表)4.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第二部分: 荔枝的生态

5.壳膜白色

(主)

6.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里)7.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身

果实

8.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9.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10.产地

中国南部

(实)

说明

(次)

11.果谱

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荔枝

第三部分: 荔枝的生产

有关

12.移植

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问题

(虚)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13.产销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第三部分,虽非本文主体,但却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的有关问题,体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本图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填空解决,最后老师订正。

第二课时

写作特点:

一、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

具体说,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见上表)

二、说明事物时,注意准确性与科学性。

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例: 为了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学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举荔枝成熟后都是红色的一些事实和古人有关的诗句外,还举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论在广东还是福建都以七月为盛期的事实(“南州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指阳历七月)。这些都足以说明陈辉这句诗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

介绍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数据,有的来自实地调查,有的则引用有关文献资料,足见其轻重因地而异,介绍真实、全面、不容置疑。

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三、恰当地引用古代诗文。

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二处之多。这样引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par

第二题提示:

回答本题,必须从比较中去发现差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所表示的语气、表示的时间、表示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便能弄清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不同。

第五题提示:

训练目的: 1.将科学小品和科技说明文改为科普知识说明文;2.培养口头表达

能力。

写作要求: 1.写作目的是介绍有关荔枝的科普知识,读者对象(即听众)都是学

生,因此文字应平实,既尽量避免专业术语的出现,又不应过多

的文艺笔调,应多用口语;

2.内容不能离开课文和题目提供的文字去随意添加和更换;

3.知识说明部分要抓住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并按一定的说明顺序;

4.要用讲话稿的形式,不能只是说明文宣读的模式。

篇6: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预习思考题:

1、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

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课文分析:

本文开头写幼时的印象,未显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兴趣。这就与上小学后读到的《荔枝图序》里的精彩描写(比喻说明)产生了矛盾,形成了对比,自然就构成了全文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荔枝是怎样一种水果,有无价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借以为纲,依次展开说明的作用。

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 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1.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2.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态 3.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说(表)4.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明

南 第二部分: 荔枝的生态 5.壳膜白色 荔

州(主)枝

六 6.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本

月(里)7.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身

荔 果实 8.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枝 9.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10.产地 中国南部

(实)说明

(次)11.果谱 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荔枝

第三部分: 荔枝的生产 有关

12.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问题

(虚)

13.产销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第三部分,虽非本文主体,但却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的有关问题,体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本图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填空解决,最后老师订正。第二课时

写作特点:

一、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

具体说,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见上表)

二、说明事物时,注意准确性与科学性。

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例: 为了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学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举荔枝成熟后都是红色的一些事实和古人有关的诗句外,还举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论在广东还是福建都以七月为盛期的事实(“南州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指阳历七月)。这些都足以说明陈辉这句诗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

介绍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数据,有的来自实地调查,有的则引用有关文献资料,足见其轻重因地而异,介绍真实、全面、不容置疑。

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三、恰当地引用古代诗文。

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二处之多。这样引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作业 :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par 第二题提示:

回答本题,必须从比较中去发现差异,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所表示的语气、表示的时间、表示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便能弄清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不同。

第五题提示:

训练目的: 1.将科学小品和科技说明文改为科普知识说明文;2.培养口头表达 能力。

上一篇:羊永乡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整治的公告下一篇: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