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2024-04-08

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通用8篇)

篇1: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建设人口均衡社会

内容摘要:

我国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口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关系正在发生着转变,人口问题的性质正在发生着转变,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正在发生着转变。在新形势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人口结构

性别结构

人口均衡

老龄化

正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人口规模适度方面,而是有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容。在层次上,它要求不但人口自身各个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而且人口与外部各个因素之间也要相互匹配;在内容上,它要求不但要实现人口数量上的理想状态,而且要实现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在此背景下,“促进人口均衡”概念被提出来。

一、人口均衡概念

均衡的本意就是平衡,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的相等或相抵。应用在人口发展方面,它至少包括下面两层含义:

第一,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与外部各方面因素的力量相平衡。它是指人口发展既不能落后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所能承受的范围。

第二,在人口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力量作用要平衡。人口内部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而且各要素都有自身的理想状态。例如,人口规模的理想状态是适度,人口素质的理想状态时不断提高,人口结构的理想状态是各部分比例恰当,等等。所以人口各要素内部力量的平衡是指各个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应向其理想状态发展,不会由于其中某一个(或多个)要素的发展而使其他一个(或多个)要素背离它们的理想状态而发展。

综合上面的观点,我们对人口均衡作出如下定义: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实现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合理分布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等目标。

二、人口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人口发展就是风险——安全、代价——贡献、成本——效益关系的演变过程,所以积极的人口发展就是风险最小化但安全最大化、代价最小化但贡献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但收益最大化的人口变动过程。

第二,人口各方面的发展都很重要,必须实现均衡发展,不能也不可能先发展其中一方面,然后再发展另一方面。因此人口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一个都不容暂缓发展或落后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人口变量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变化具有长期性、世代复制性的特点,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所以,当我们为了顾及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发展,而等到日后再来纠正这种失衡的现象时,所付出的时间、经济和社会代价将会是巨大的。

第三、人口均衡发展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在现实中人口自身往往不能自动实现均衡,甚至我们观察到更多的是人口不均衡的想象,人口要素之间、人口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比比皆是。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人口均衡”作为一种人口发展的总体性目标提出,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三、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加快调整,人口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与30年前相比,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已经得到缓和,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并相互交织,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第一是人口“三大高峰”将先后到来。今后20至30年,我国将先后迎来劳动人口、总人口、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明显。

第二是出生人口素质亟待提高。据测算,我国每年出生时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和出生后逐渐显现的缺陷约占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到6%,这直接影响到近百万家庭、几百万人的生产和生活。

第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2009

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比2008年下降了1.11,但仍然严重偏离正常值范围。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将严重影响性别平等、妇女权益、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

第四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2009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今后人口老龄化速度还将加快。

第五是人口迁移流动呈现新特点。《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表明,目前,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将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在现居住地生育现象十分普遍。流动人口长期定居和举家流动的趋势明显,“二线”城市和城镇人口流动活跃,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

新时期我国人口计生工作仍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要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人口发展规律。人口变化和人口发展都有着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要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这些规律,并以其作为决策的客观依据,做到“两个统筹”:一方面要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发挥人口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要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各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具有科学的战略性思维。人口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口变化的影响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人口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具备科学的、综合性的战略思维和创新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以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和人财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体制机制;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教育、行政等方式,提高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形成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超越人口手段。人口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因此,人口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地依靠人口手段,而是需要更多地依靠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手段,要更加注重利益导向、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进一步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制度,同时探索人口计生政策与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形成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社会政策环境。

第四、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人口均衡发展战略中,以人为本是首要的核心准则,保障人的权利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基本宗旨,人口计生系统还要和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从面向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逐渐向全人群和生命的全过程转变,如积极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老年人服务关怀等工作,不断完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发展的不均衡,科学的人口均衡发展需要左盼右顾、瞻前顾后、统筹协调。只有在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口观的指导下,才能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人口治理模式,避免由此带来的负面后果。要向“确保家庭权益,倡导适度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优化”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适度生育和人口优化的积极人口政策将从数量、素质、结构等全方位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人口社会学》作者:佟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03出版)

[2]《新人口论》作者:马寅初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01出版)

[3]《人口原理》作者: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Malthus.T.R)、王惠惠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出版)

[4]《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

作者:张恺悌、张恺悌、郭平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01出版)

[5]《人口论-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马尔萨斯)北京大学出本社

[6]《人口社会学》

王树新著

中国劳动社会科学出版社

[7]《中国人口》

田雪原、周丽萍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第一版(2004年5月1日)

篇2: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黑坪镇人民政府

关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长期规划的意见

各村(居)、镇级各单位: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我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镇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现将我镇关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长期规划的意见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和谐黑坪、效益黑坪,努力实现我镇社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

三、具体实施内容。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一是争取政策抓项目。严格按照盐亭县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加快推进产业转移,鼓励更多的人员参与争取项目;二是联络感情抓项目。主动到县、市甚至省级部门去衔接、去沟通、去汇报、去联络,要增进感情争取更多的项目;三是寻找机会争项目。要采取多种形式,召开好本乡籍在外工作人员“叙乡情、建家乡、谋发展”会议,寻求支持。

(二)争取项目,解决“四难”,推进黑坪镇又好又快发展。一是镇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各办公室主任及村支两委责任人为成员的争取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结合本镇实际,找准发展路子,编制好项目实施计划,制定好产业发展政策,搞好村级服务建设;三要找准项目主攻方向,主要是在场镇建设和管理方面、解决民生民困方面、解“四难”方面、产业发展增收等方面做大做强文章。

(三)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切实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我们要切实加强开会、办现场、请人来的工作力度,确保开会、办现场的质量、规格,提高黑坪的声望和知名度,从而为争取大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从内涵和层面两方面研究争取项目和资金的机制,确保“把人请得来,把项目留得住”的工作目标;三是要把现有项目抓紧抓好抓落实,未完工的要实行责任倒查、工期倒排、问责到人,已完工的要加强后期管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四)改善民生,帮助民困,促进社会协调和谐。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树立“视群众为衣食父母”的观点,增强同群

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心中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才能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也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二是认真执行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退耕还林、农业政策保险、农业良种补贴、计生奖励扶助、粮食直补、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兑现及督查。三是积极实施好城乡综合治理,彻底改变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管线乱拉的“五乱”现象,严管重罚,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四是认真搞好车站和农贸市场的选址、论证、规划和实施,让居民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五)促进经济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争取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积极改进场镇居民用水、用气、用电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大力发展村级水泥路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改造。

(六)加强党的建设,纯洁干部队伍,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一是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积极发展党外人士,多渠道组织干部进行培训、轮岗;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手清理在编不在岗的公务员和机关事业人员,限期返回工作岗位;三是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严肃工作纪律,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逗硬实行“三问”责任制,问出责任心、问出责任感、问出紧迫感、问出危机感;四是加强学习,提高干部理论和实践水平,认真执行政府机关中心学习组制度,凡事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五是严格干部工作纪律考勤,工作实效考核,逗硬执行“四个服从”,努力争做创机关形象、树个人形象的先锋楷模,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七)抓安全、维稳定、促发展,确保全镇人民安居乐业。一是安全工作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制,落实责任,明确两个主体责任,加大隐患排查力度,落实隐患整改方案、措施和监管责任人。二是把信访突出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不能将矛盾和问题推给上级,如确需向上级报告的,必须提出书面处理意见,谁主管谁负责,谁承办谁负责。及时发现信访苗头和倾向,深入排查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对突发性群体事件,要快速反应,相关责任单位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处置。

(八)抓好当前农村工作,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抓好晚秋生产,抓好大春水稻病虫害防治。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要强化宣传、认真实施、跟踪服务、加强督查,要把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在手;抓好畜牧防疫和增养。大抓生猪发展大户、家禽喂养大户,畜牧站要搞好规划和服务,在激励机制上求新突破,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严把工作考核,逗硬奖惩,搞好规划,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九)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实现。一是要严格实行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加强各部门工作的督查,制定好下半年工作的整改实施意见,实行分管领导一月一安排,一月一检查考核的办法;二是改革工作考核方式方法,即由过去的定时考核为分阶段考核,由过去的集中考核为分管领导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并实施,由过去的单线考核为条块结合考核,确定等次;三是民兵武装、安全维稳、人口计生、社会保险、林权改革、农业、民政、水利、交管等部门要随时加强监

管,对照年初目标责任书要求,认真搞好查漏补缺,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抓紧抓好抓落实,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日

主题词:黑坪镇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规划意见

送:县政府办、县农办黑坪镇党政办2010年3月10日印

篇3: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2008年8月29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制定工作方案, 正式启动了《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这是进入2 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是指导未来1 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规划纲要》制定工作, 强调这是本届政府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 要求在制定过程中广纳群言、广集众智, 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 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的《规划纲要》。为此, 在前一阶段征求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 自即日起至2 0 0 9年2月底, 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社会各界可以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民工子女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家办学与教师教育创新”、“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教育信息化建设”等3 6个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篇4: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关键词】资本主义;发展;长期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会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前一个社会形态,它最终要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已经存在和发展了几百年,仍然没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1 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人们社会发展方面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两个绝不会”。两个绝不会,也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这个论断可知,资本主义和以前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也会有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并非不会出现暂时的停滞,但是停滞状态的存在不能成为我们否认资本主义发展更快的理由。放眼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发展是长期的、绝对的,而停滞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这种发展的长期性和绝对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就资本主义现在的发展阶段来说,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资本主义最初出现在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城市,距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而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不到一百年,比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间要短许多。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相当长的,而且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里也还是一个小片段。毫无疑问,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但目前是处在什么阶段,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开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些学者把这个阶段称之为资本主义中壮年时期,有些学者称之为后工业化社会,还有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晚期阶段。尽管如此,当代资本主义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中还发挥着很大作用,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1.2 就资本主义统治的现状来看,资本主义的统治还很有力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尽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激化和尖锐化,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国家可控的范围,反而由于其自身的变革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资本主义政党牢牢掌握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工人阶级政党的影响并不大。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等进步力量还不足于动摇或威胁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革命意识在工人阶级中有所衰退,传统的工人阶级革命高潮并没有任何出现的痕迹,社会主义运动依然处在低谷中。

1.3 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地位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二战后,一大批亚、非和拉美国家走向独立。这些经济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国家没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民族主义政党带领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依附于发达国家,使得在世界体系内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非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2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主要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影响。

2.1 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科技革命密不可分。目前已经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有直接的关系。发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巩固,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发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二战以来开设目前还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的强大动力。

2.2 经济危机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它将会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会使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并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当这些危机无法解决时,资本主义就要灭亡了。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经济危机确实一直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生,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发生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除或减小危机的影响,使危机没有造成不受控制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危机大大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2.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是人类民主发展的一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后,资本主义为了避免无产阶级革命的出现,又完善了自己的政治制度。此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当前的世界格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产生之后,迅速向世界扩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虽然社会主义在二战后也曾扩展到较多国家,但是自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的力量被削弱,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格局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科技优势向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价值观,加强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景浩,王丙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三重危机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

[2]沈鑫雨.刍议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的实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

篇5: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文件 京组发〔2012〕5号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印发《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委组织部、社会工作委员会,各区县民政局、人力社保局,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办干部(人事)处、组织处,各局、总公司、高等院校党委(党组)组织部(处),各人民团体组织部:

现将《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2年3月14日

首都中长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有关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要求,加快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步伐,依据《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规划背景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践行北京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随着首都社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专业教育迅速发展,服务机构不断壮大,制度建设稳步推进,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发展环境日趋优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提高首都社会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增加和谐因素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但总体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水平与首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社会服务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升,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职业空间有待拓展,经费投入有待增加,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等。

未来十年,是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统筹规划,锐意进取,努力开创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首都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使用为根本,以人才评价激励为重点,以政策制度建设为保障,初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模式,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坚持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

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将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挥作用作为根本任务,积极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释放活力、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

专业引领,职业发展。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向,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系列,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立足基层,突出重点,优先发展急需专业人才,优先解决重大问题,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由重点领域向一般领域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由特殊人群向普通大众扩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建成一套体系完善、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大力支持、公众广泛参与的发展环境,将首都打造成为高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聚集之都。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考试。到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其中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不少于2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其中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不少于4万人。

——人才素质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职业能力显著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以初级为主体、中级为骨干、高级为引领的人才梯队。到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学以上学历比重达到70%,到2020年超过80%,在职在岗培训率实现100%。

——人才发展载体不断拓展。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加快社会工作组织建设,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向项目化、实体化转移。市、区两级社会工作“枢纽型”组织体系不断健全,行业服务管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中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标准逐步明确、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更加合理,基本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相关领域全覆盖。到2015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到500家,到2020年超过1000家,培育20个以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保障等政策和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网络基本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显著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加大培养力度,提升专业水平

统筹规划教育培训。根据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明确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快建立不同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开展在岗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对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实行岗位轮训制度,每3到5年,对在岗人员普遍轮训一遍。大力开展继续教育,鼓励尚未取得职业资格的实际在岗人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加快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转化。对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培训。加大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残障康复、婚姻家庭、职工帮扶等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和作风建设,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

完善教育培训模式。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督导,探索实行社会工作课堂教学与实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制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政策措施。建立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政策和指标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和监督。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学习和培训的经费资助办法,建立经费支持制度,鼓励参与国际交流、学历教育、职业水平考试、继续教育等活动。

(二)完善评价制度,规范职业发展

完善职业水平评价体系。在现有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基础上,研究制定社会工作员评价办法。推动组建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委员会,探索开展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定工作。逐步形成高端引领、梯次衔接、层级结构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体系。

建立综合评价机制。研究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考核制度,健全以合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能力、业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评价要素,由品德修养、行为操守、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等内容共同组成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定期考核与经常性考核相结合,资格考试、业绩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在岗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履职尽责、学习进修和职业发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动态管理。

健全专业职级体系。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本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称职级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办法,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聘用人员时应当优先选拔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逐步推行持证上岗。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注册制度,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人才须在社会工作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进行注册登记后,方可以相应等级的专业人员身份从事社会工作职业活动。

(三)创新使用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分类推进岗位设置。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政策及配套措施,研究制定开发、设置实施办法。采取“明确一批,开发一批”的办法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在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中,明确一批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对现有在编在岗人员,主要采取提升转换的方式,通过专业培训、参加考试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转换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当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有空编且招考、录用或招聘人员时,应主要面向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和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员。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中,着力开发一批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并通过专业人才引进、购买专业岗位等方式,按要求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政策,适当放宽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采取财政资助、提供服务场所等方式,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更好开展工作。依托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完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政府扶持和服务平台。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积极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工作类社会组织发展。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促进健康发展。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拓展人才发展空间。探索建立专职制、聘用制、派遣制、委托制等多种用人机制相结合的柔性用人机制。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管理制度,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注重把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吸纳进党员干部队伍,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支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人大、政协参政议政。各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招录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工作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打破行业、区域、城乡、身份、所有制界限,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建立北京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信息库,及时向社会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信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推动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相互协作、共同开展服务的联动机制。

(四)加强激励表彰,优化发展环境

健全薪酬保障体系。在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在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所在单位根据聘用人员学历、资历、职称、工作任务与工作能力等要素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健全和完善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薪酬保障机制。根据上年全市在职职工工资水平,综合考虑各区县实际情况,制定并公布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平均薪酬指导标准,作为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支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的参考标准。在部分单位和领域探索建立兼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补贴制度。认真落实国家及本市相关社会保险政策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用。依托人才中心和职介中心,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档案管理和就业服务。做好人才流动过程中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经费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列入年度经费预算。逐步加大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力度。大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通过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加强对财政性社会工作资金使用的审核监管,提高使用效率。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建立健全以党委、政府奖励为导向,以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特点、鼓励创新创业的表彰奖励措施。组织开展“首都十佳社会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各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评选范围。进一步树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增强其工作热情和职业归属感。

(五)健全管理体制,推进力量整合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卫生、人口计生、信访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密切配合,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建设工作部门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政策措施、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草案的制定及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和机制。民政部门要做好本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登记管理和继续教育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水平评价、岗位开发设置等工作,其他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本系统、本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行业管理体制。按照“政社分开”要求,建立健全市、区县两级社会工作“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行业服务管理的专门机构,承担专业培训、行业自律、权利维护等职能。鼓励分领域、区域成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业委员会或专门协会,充分发挥其服务、管理、监督功能,承接政府委托或转移的部分职能,不断提高社会工作的行业自律能力和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的专业水平。

健全工作督导机制。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督导制度,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建立首都社会工作专家督导委员会,组建社会工作专门督导机构,培养专业督导人才。组建独立的社会工作评估机构,对各类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机构和人员进行第三方评估,提高评估的专业化水平和可信度。

四、重点工程

(一)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行业管理人才、专业机构管理人才和督导人才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定期举办各级各类专题培训班,邀请国内外著名社会工作理论、实务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授课或交流研讨。提高社会工作管理人才专业管理能力,开阔国际视野,每年遴选50名优秀管理人才到著名高校学习深造、20名赴境外研修学习。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人才。

(二)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社会工作领域从业人员专业化进程,开展系统化专业知识轮训,鼓励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力争实现平均每年4000人通过考试,对获取职业水平证书的从业人员给予财政补贴。大力推进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高端化发展,每年组织不少于100人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对获取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的给予学费补贴。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工作,确保持证人员继续教育参训率达到100%。

(三)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加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培养高端理论研究人才。鼓励市属科研院所社会工作专业研究人员参加国际交流,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吸纳海外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来京从事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加大北京市重大人才资助项目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倾斜力度。

(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工程

加强与首都高校社会工作院系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工作事务所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制定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实施办法,在启动资金、办公场地、服务场所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在社会服务需求较大的重点领域着力打造20个以上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政府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等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购买500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以派驻方式选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有需要的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中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把抓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作为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区县和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形成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在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

(二)强化责任落实

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依据本规划纲要细化分解重点任务,制定年度任务指标。各区县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本区县、本部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或落实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提出本区县、本部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大工程或重点行动计划。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建立规划纲要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对各区县和有关部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重点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跟踪分析、定期通报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

(三)营造良好氛围

发挥首都科教资源密集的优势,与相关高校合作,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加强理论研究,为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力宣传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有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实施本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指导方针、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普及社会工作相关知识,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进一步形成理解、关心、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6: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坚持辩证思维,认清发展大势。要认识到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这次疫情还可能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出现重大变化。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尤

其是充分发挥好全球最大最有潜力消费市场的优势,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

坚持底线思维,化解重大风险。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认识到,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决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在全球率先控制住国内疫情、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我们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同时还须增强防灾备灾意识,在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上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宁肯十防九空。在城市化战略中,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盲目“摊大饼”“一市独大”,而是要突出生态和安全,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

坚持创新思维,促进科技进步。这次疫情防控中,一方面,我国线上经济全球领先,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科技界经受了一次真刀真枪的检验,科技战线既显了身手,也露了短板。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调整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结构,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

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推动科技创新多出“从 0 到 1”的原创性成果。

篇7: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1987, 在党的十三大上,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认为我国目前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从党的十三大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到目前已经20多年, 这20多年, 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 经济和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同志认为, 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度过了初级阶段, 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从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看, 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一、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

(一)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009年, 我国的GDP 达到了达到33.5353万亿人民币, 按汇率折算成美元为4.931万亿美元,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居世界第3位。但是, 我国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从农业上看, 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 农业用手工工具搞饭吃和靠天吃饭两大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科学技术上, 我国在一些尖端科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太空出舱、歼十飞机等,但总体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这一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工业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出口商品中加工深度不够、技术附加值不高, 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源型商品还占相当大的比重, 都是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的表现。工业产品的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但基础工业落后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工业上的一些基础设备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总的来看,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 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体上看, 在国际范围内, 我国生产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扭转

改革开放30 年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总量的增加,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于21世纪初进入了小康社会并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但是, 我们目前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我国在收入分配和人民生活方面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扭转。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 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基尼系数。按照国际通行标准, 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均等分配的区间;0.3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 超过0.5说明出现了两极分化。从我国的基尼系数来看, 1978年, 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210.18, 说明当时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呈现平均主义状况。到2000年6月, 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达到0.408, 已超过0.4 的国际警戒线。2003年已经逼近0.45, 2004超过0.465, 2009年达到了0.49。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了显著的社会贫富差距。中国最贫困的20% 家庭的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 最富裕的20% 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占中国人口10%的贫困人口, 只占有存款总额的3%, 且呈下降趋势, 而占总人口10% 的最高收入者却占有存款总额的40%, 且呈上升趋势。另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 在中国的全部居民储蓄存款中, 最富有的20% 的人群拥有全部存款量的80% , 而其余80% 的人口才拥有存款的20%。收入差距的扩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91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58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6: 1 扩大为3.65:1, 绝对差距再次超过1 万元。第二, 不同经济类型、职业和行业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烟草、金融、石油、石化、保险等行业的收入过高, 一般加工制造业收入较低, 国有垄断企业职工收入较高, 非公企业职工收入较低。第三, 地区间收入差

距逐步拉大, 2009年上海人均GDP为80198元, 贵州人均GDP 为10349元, 差距高达8倍。二是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到2009年末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4 007万人,(按2009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2009年城镇约有2 500万贫困人口,(2009年有2 334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贫困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的比重为3% 左右。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每人每天1.25美元), 我国的贫困人口为2.54 亿人, 约占全国人口的19.2%。

(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依据之一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的发展快于中、西部,中部的发展快于西部。2009年, 广东的GDP 为39082亿元, 湖北的GDP 为12832亿元,西藏的GDP为441亿元, 广东和西藏的差距高达89倍。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的发展大大高于农村的发展。城市, 尤其是大中城市, 现代化水平较高, 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教育水平, 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较高的生活水平。农村无论在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教育体系、教育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 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三是产业的发展不平衡。作为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滞后。尤其是农业的基础薄弱, 作为第二产业的加工业发展较快, 很多产品的产能已高居世界首位。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仍存在不协调的问题

改革开放30 年, 我们在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不断完善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不断完善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取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 当前, 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仍存在不协调的问题, 表现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 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文化建设的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 人民群众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同时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民生方面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水平和程度不断提高, 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9年, 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达22072.7亿美元, 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型的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 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 我们必须看到, 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日趋紧密, 但风险随之增加, 尤其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防范风险的压力更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对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阶段性特征表明, 我国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和不发达的状态,这就决定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将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历史任务, 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目前来看, 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且, 我国的工业化面临双重任务, 既要推进常规的工业化, 要又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现在, 我国的产业结构落后, 增长方式粗放,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国民经济的任务还很繁重, 科学技术水平、国民教育水平、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 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虽然国家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 如西部大开发、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等等。但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扭转。农业和农村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为43% 左右, 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日本83% , 美国79%), 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城市化率已超50%)。从抑制差距扩大到逐步缩小差距, 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平衡、协调、科学发展, 还需要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

(三)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还有待提高

篇8: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编者按:交通运输是现代工业的先驱, 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区域间的巨大差异, 做为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 交通运输往往在国土开发、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大工业发展和规模经济形成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并在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加强国防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等诸多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2006年, 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 交通运输业被列为重点领域, 并确定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高速轨道交通系统”、“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6个优先主题, 部署了一批相关前瞻性科技项目。《纲要》实施以来, “交通运输业领域”的任务部署得到全国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从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积极推动。截至2012年, “交通运输业领域”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初步形成, 有力地支撑了交通运输产业升级、重点装备制造以及重大工程建设。

本刊围绕《纲要》实施以来“交通运输业领域”科技工作进展、科研成果、及面临的新问题, 以及领域专家的建议组织了“专题报道”。希望能为政府决策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提供帮助和参考, 并欢迎广大读者以本刊为阵地, 就交通运输领域内的理论方法、技术攻关、产业培育、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藉此助力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学科发展和实践应用水平。

上一篇:老沙湾中心学校2015年度党建工作要点下一篇:大班白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