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2024-05-0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通用6篇)

篇1: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的不断运用,各类火灾和突发灾害事故的危险性应运而生,事故性质和处置方法的难度日趋凸显,消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灭火救援对策的研究迫在眉睫。作为新兴能源城永城市而言,厂矿企业、油库、液化气站、电厂、高层建筑等性质复杂多样的单位不断涌现,对灭火救援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城市抵御火灾的能力愈来愈跟不上快速奔小康的节奏,而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相反也影响了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发展。现分析如下:

一、警力不足与任务繁重相矛盾

由于受编制限制,目前消防部队普遍存在着警力不足的现象,而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面火灾和抢险救援任务日渐繁重,任务与警力的矛盾也日渐突出。以永城市为例,消防官兵编制为60

人,现有20人,这与永城市的土地面积

(130平方公里)和人口总量(130万)对消防工作的要求极不相称,加之现代火灾情况繁杂,各种现代灾害事故,如化学危险品泄漏、建筑物倒塌、爆炸等比例不断上升,现有的灭火救援警力不足,补充缓慢与任务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着力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势在必行。

二、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和财政投入不够

《消防法》第1章总则第3条规定:“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虽然国家已从法律上规定了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对责任,但没有明确定量的标准,在实际的动作中没有将消防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没有像国外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对消防的投入为政府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多少。因而,导致我国在当前消防经费的投入仍然有很大的缺口。

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消防技术装备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调整、新旧体制交替并存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特殊时期,社会工作中显露出了有些地方重经济发展,忽视消防安全,不注重消防投入,城镇消防规划未落实,消防通道堵塞,公共消防设施欠缺等现象。目前永城市消防站规划、城市消防供水、消防技术装备远远达不到《城镇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要求,永城市应建立3个消防站,而现在只有1个。永城市辖区范围广,有的乡镇离消防队有40多公里,再加上交通不便,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到达现场至少要1小时,“远水解不了近渴”,远远达不到15分钟的标准时间。此外,车辆器材装备是消防部队参与灭火救援的重要武器,随着近几年省市政府投入的加大,消防部队的器材装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现状来看,还不能与之相适应,就永城市而言,目前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200多家,如果两家重点单位同时发生火灾,消防车辆的分解会成为较大火灾的“杯水车薪”。

四、社会相关救援力量相对独立,协调不够

目前的社会抢险救援力量主要有公安

110、消防119、救护120和交通事故122以及供水、供电、通信部门的事故处置和抢修机构等等。它们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都发挥了很大的社会作用,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但在实际的救援过程中却不能有效地协同配合,暴露出体制上的弊端。在抢险救援工作中,110的社会抢险救援的承诺比119早,但实际上110因缺乏专业救援装备和专业救援人员,无法完全完成抢险救援任务,往往是他们到场后因没有装备和专业人员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不得不传警到110指挥中心,最后还是要119的力量前去救援。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一般都是先报122,如果发现有人员被困等其它险情,才求助119。这样既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又耽搁了救援的宝贵时间。110、119、120和122在接警系统和指挥中心建设上基本是各自为政,单独规划,更谈不上联合建设,分散管理,缺乏统一组织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平时无法进行必要的合理调度导致在大型灾害事故抢险时,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

五、消防队员素质不能适应现代条件下的抢险救援需要

基层指挥员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技术,难以带出过硬队伍。过去部队训练面窄,内容较少,中队干部随队训练力求达到“四会”教练员的要求,符合当时练兵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灭火救援任务的拓展,训练课目多、科技含量高。近几年由于基层中队干部队伍中,充实了一些从地方院校招收的大学生,他们往往对消防业务不熟,没有灭火作战经验,对新的特种车辆装备性能不熟悉、不了解,不懂操作,不会组织开展训练工作,致使官兵体能、技能训练水平不高,战斗力较弱,实战经验不足。同时,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架子高,他们很难与战士同训,很难适应一名合格的现代知识经验型优秀基层指挥员的要求,这是当前部队训练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另外支队司令部专职战训参谋人员少,而支队级司令部门的任务从发展的角度讲非常繁重,需要技术性强的人员来担任,由于人员少,任务多,使战训人员缺乏精力从事战训课题的研究,从而使得近几年的战训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当前这一矛盾非常突出,这必然影响训练质量的提高。

由于消防部队实行的是兵役制,征集对象的层次主要定在高中、初中文化程度。虽然近几年部队增加了大量的士官,使技术骨干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服役年限和社会不正风气的影响,大量的技术骨干未能如愿继续留在部队里,而留在部队里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关系兵”。士官队伍的低素质势必造成先进的装备不会操作、不敢操作;国外进口的装备外文说明和标志看不懂;先进的装备维修保养跟不上等。引进的先进装备设施只能给人参观,成了摆设,在抢险救援中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存在着“装备等人”的现象。

根据上面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对灭火救援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担负的任务有所了解,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应当立足社会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有步骤地采取改进措施。

一、开辟各种途径,增加基层警力。

一方面从消防部队内部予以解决。按照基层消防站建设的标准,增加基层中队的人员配备,尽可能地减少非战斗人员的数量,相应地增加基层警力。首先,加强现役与地方公安灭火警力的充实配备,这是增加消防警力的主渠道。其次是加快专职消防队和义务消防队建设的步伐,发挥两种队伍预防和先期控制灾害事故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社会现有救援资源、装备。大型和特种灾害事故的处置工作,如化学危险品泄漏,往往需要众多的人力与技术支持,光凭借消防特勤队伍难以独立完成,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的抢险救援资源,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的社会抢险救援联运机制,在灾害事故处置中,组建一个包括公安、消防、医疗、交通在内的联合行动、协调作战的专业抢险救援部门。

二、充分认识消防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重视消防,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第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消防工作充分重视,把消防工作真正纳入政府和党委议事日程,真正把消防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中去,把提高消防投入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尽快规划和解决消防欠帐问题,要把消防环境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来抓。第二,建议把消防业务经费按政府财政收入百分之几纳入预算,以解决消防经费预算不足,消防领导分散精力去解决经费问题,以达到全心全力用于消防工作上。

三、配强装备,增加消防装备现代化科技含量

消防装备是抢险救援工作的制胜武器,新形势下的抢险救援工作没有现代化装备几近危艰。综观国内外各类抢险救援事故的成功处置,都离不开现代化装备作保证。为此:一是要加强指战员个人防护装备,为完成抢险救援任务提供安全保障。应结合当地常见抢险救援事故多发展科技含量高、针对性强、适用性好的个人防护装备;二是要加强特种消防车辆和特勤器材的装备程度,尽可能购买一些先进的消防抢险救援装备,保证指战员手中武器先进、好用,如综合防化车、举高车、消防艇、气压气垫、快速切割机、液压(手动)两用撬门器、快速堵漏器材、生命探测仪、可燃气体检测仪、有毒气体检测仪等装备;三是建立健全消防装备维修保养机制,完善消防装备供、运、修“一条龙”服务,避免车辆和装损坏影响正常使用;四是要建设先进的作战指挥调度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便于统一指挥和调度,确保在不确切原因和具体情况下发生事故,救援工作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和快速反应。

四、加强协调,建立以消防为主导的社会抢险救援紧急联动体系

打破我国现行的救灾体系,逐步建立一个以消防部队为主体的社会抢险救援紧急联动体系。公安消防部队相继配置了抢险救援车、举高车、破拆工具、救生器材、防毒防化、侦检设备,以及有、无线等现代通信设备,无疑为消防部队承担抢险救援任务奠定了物质基础。消防部队在各地主动参与抢险救援工作,其整体的素质、快速反应能力和装备明显的优于其他救援队伍,其作用已日趋显现出来;再者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体制已经不

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既会重复建设,浪费时间和战机,也是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必须予以体制创新和改革。可以将现有的几支救援队伍,如公安

110、消防119、医疗120、交警122等社会性的救援力量予以合并,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采取综合调度,形成由当地政府带头会同公安、消防、卫生、供水、供电、供气、交通、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保安等军警民联合的抢险救援机制,制定各部门、单位参加抢险救援工作职责和任务,并制定计划适时进行演练。一旦有特种灾害事故发生,当地政府可根据事先组成的机构及工作任务下达到各部门,组成由政府挂帅,各部门、单位参加的抢险救援指挥部,协调统一各种救援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力、物力、财力及其它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事故的危害程度。

五、健全制度,强化指战员素质教育和培训

现代抢险救援的专业化、知识化、复杂化,客观上要求从事灭火救援的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培养一支集专业化、知识化于一身的复合型抢险救援队伍,是中国消防事业的必经之路。为此,必须严格选拔制度,直接从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中招收,从根本上提高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从源头上把好消防队员的选拔、考核关,要面向社会扩大征集范围,打破关系网,真正让有知识或相关特长、身体素质过硬的社会青年充实到消防部队;二是在士官选拔上也同样如此,先培训、再考核,层层把关,决不能让那些没有一技之长、本身素质又差的所谓“关系兵”留在部队,改变部分单位“唯关系论”的做法;三是完善教育和培训体系,抢险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提高要靠完善高效的培训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培训教育系统,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救援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加强学习交流,作为身处时代、科技、经济前沿的“消防卫士”,消防员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与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改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工作需要,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此外,由于实行封闭式管理,消防部队特别是基层中队与外界及其他社会抢险救援力量的交流很少,缺乏横向的比较,极易成为“井底之蛙”却不自知,因此加强交流,拓宽视野,通过比较带动自身发展。

篇2: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内容摘要】近年来,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层出不穷,而消费者本身薄弱的维权意识更助长了不法商家的气焰,使其变本加厉,肆无忌惮。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小组以作为消费生力军的大学生为对象,开展了关于消费维权意识的问卷调查,并获得了一系列的数据。而调查的结果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存在着消费维权意识薄弱的问题。因此,我们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并提出九点能解决问题的建议:1)定期开展消费维权小知识讲座,宣传消费维权的知识;2)加强社会公德心的建设;3)进一步完善各行各业现有的法律法规;4)从源头上解决消费纠纷的预防工作,实行举证倒置;5)每个人都应该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意识牢记在心中;6)行政部门应该加强维权信息的宣传;7)发挥新闻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8)司法部门应该有效处理纠纷;9)加强3·15消费者权益日的宣传力度。最后,我们呼吁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的消费维权意识,起好带头作用。

【关 键 词】大学生,消费,维权意识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在消费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形式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居民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式各样,有的人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的人只能咽下那口气。在立法方面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再现有的法律制度下消费者应当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权利意识。

消费者权益是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不可忽视的,否则,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受阻。随着国家宪法的完善、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的繁荣,对不法经营者侵犯消费权益的惩罚更加法制化、制度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将不断提高,维权途径将会更多,更高效。为了让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就应该拿起法律武器,运用我们享有的权利,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都是具有意义的。

为了了解消费者的自我维权意识,本课题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100份调查问卷,通过4个情景题和1个主观题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于问题“在食堂打饭时,发现饭菜不热或是剩菜,你会怎么样?”12.6%的人会选择投诉,22.5%的人会要求更换饭菜,64.9%的人会自认倒霉。

二、对于问题“在商场购物(特别是食物)时,你会特别留意物品的生产日

期吗?”42.5%的人会每次都留意,45.1%的人会有时留意或很少留意,12.5%的人几乎不留意。

三、对于问题“当购买与广告宣传不相符的产品时,你会怎么做?”24.7%的人会亲自向商家或超市的扶着人投诉,17.7%的人会选择拨打12315投诉热线进行投诉,57.6的人的选择是怕麻烦,不了了之。

四、对于问题“在淘宝上购物时,如果买到的商品与自己下订单时的商品差别很大,你会怎么做?”15.1%的人会在淘宝上申诉,68.5%的人会像商家投诉,并要求退货,16.4%的人的选择是怕麻烦,不了了之。

五、对于问题“在消费时,你的权利受到侵害,你知道多少种维护权利的方法?”19.0%的人有3种及以上的途径维权,65.9%的人有1种或2种方式维权,15.1%的人不知道合法的维权方法。

通过上述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大学生在消费维权方面的知识欠缺,维权意识淡薄。

高校学生是祖国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消费的主力军,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维权意识是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条件。同时高校学生在食堂的消费几乎是每天必要的消费,所以此项调查是考察高校学生最基本的维权意识。从分析数据可知,大部分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原因很多,很多人是因为嫌麻烦,或是觉得学校食堂属于学校的后勤集团,去投诉或争辩也无济于事,所以选择了逃避,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不提倡,从最基本的维权意识开始,才能去有意识维护自己更大的权力,这种逃避心理对中国法治建设是极大的妨碍。

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尚是如此,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呢。

针对这种现象,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定期开展消费维权小知识讲座,宣传消费维权的知识:由消费权益委员会与学校订立长期合作,发展校园内的消费维权志愿者。建立志愿者服务热线,通过志愿者连接起消保委与学校之间的桥梁。

二、会。

三、进一步完善各行各业现有的法律法规,例如食品行业中,完善《中加强社会公德心的建设,这需要依靠共产党的号召,构建和谐社

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

四、从源头上解决消费纠纷的预防工作,实行举证倒置,经营者只有需要证明自己没有侵害消费者的行为才能判定为没有发生消费纠纷。这将大大减少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的发生数。

五、每个人都应该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意识牢记在心中,对于侵犯自身消费权益的行为决不能纵容,通过各种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惩治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各种不法行为,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六、行政部门应该加强维权信息的宣传。政府是公共权力的中心,所以对维权信息的宣传是政府工作部门的权力也是义务。

七、发挥新闻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大众传播媒体是具有影响力且影响力较大的宣传阵地。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是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有效方法。消费者受到消费侵害后,除了可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方式解决外,还可以借助大众传播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借助新闻媒体披露经营者不法行为的真相和消费者受害事实,扩大事件社会影响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起社会各界关爱和帮助弱势消费者,一方面让受害消费者感受到有媒体的强大支撑作用。新闻媒体为消费者讨公道的行为将有力地唤起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强烈意识。

八、司法部门应该有效处理纠纷。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消费者受到消费侵犯后还是有意识的避免走上诉途径。所以司法部门加强解决消费纠纷是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有效保障。有关司法部门必须积极受理,着手解决每一件消费纠纷,哪怕是很小的消费纠纷,让消费者真正的感受到投诉有门、投诉有果。并且在诉讼费用上应该倾向消费者,加大对经营者的惩罚力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诉讼费用的承担和惩罚赔偿数额方面过低的规定使经营者不怕败诉,是消费者得不偿失。”所以彻底消除消费者在诉讼中的弱势群体感,才能增加消费者的诉讼是信心。

九、加强3·15消费者权益日的宣传力度。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国自1987年开始,每年的3月15日,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组织都联合各有关部门共同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运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成果,促进社会都关心、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宣传活动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意义深远的社会活动。

消费是大众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衣食住行都涉及消费。随着市场体系的短发展,消费者在不乱面对各种各样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消费关系,同时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也在凸显出来。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全面的确认消费者的权利,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消费者有良好的自身保护意识才是维护好自身权利的首要条件。

所以,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是保护消费权益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重视对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同时加强对市场经营的管理,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既是提高消费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篇3:飞速发展的印度遥感卫星

2010年7月12日,印度用一枚火箭成功将五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的一颗新型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制图卫星-2B (Cartosat-2B)最为引人注目,分辨率达0.8m。对此,《印度时报》称,随着制图卫星-2B的成功发射,印度在太空中有10颗遥感卫星(包括四颗测绘卫星——制图卫星-1,2,2A,2B),它们使印度在监控边境活动方面具备了优势,对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在每48小时内“重访”一次。

空间分辨率优于1m的卫星可用于军事侦察。制图卫星-2B不仅分辨率高,还具有在26°范围内可操纵的特性,所以在移动过程中仍能对某物体进行长时间监控,增强了印度卫星的"重访"能力,并确保了服务的持续性。2005年发射的制图卫星-1可能再过一年就结束它的使命了,制图卫星-2B的发射升空确保了服务不会间断。

近年来,印度遥感卫星(IRS)-1C.ID,P2,P3,P4,P5,P6,P7等先后升空,使印度成为世界卫星遥感大国,已陆续向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出售“印度遥感卫星”的数据,并为研制侦察卫星奠定了基础。

二、印度遥感卫星发展迅速

1.早期发展历程

为了加强地球资源的勘察、开发与管理,印度于1975年4月用苏联火箭发射了第一颗自制的卫星“阿里亚哈塔”(Aryabhata),进行了遥感试验。于1979和1981年先后发射了巴斯卡拉-1和2 (Bhaskara-1,2)。巴斯卡拉-2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运行在高500km的近圆轨道,质量436kg,寿命一年。印度科学家利用它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土地利用、森林、地质、地貌和积雪覆盖专题图。星上微波辐射计的数据在气象和海洋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发射“巴斯卡拉”卫星的同时,印度于1979,1980,1981和1983年用自己的卫星运载器-3火箭发射了四颗“罗希尼”(Rohini)系列卫星;除第一颗发射失败外,其余三颗均获得了成功。从1982年起,印度开始研制改进型“罗希尼”卫星系列。直到1994年5月4日发射取得了成功。“罗希尼”卫星用途各异,有X射线天文学卫星,也有超高层大气物理学卫星。

上述卫星均采用了苏联的技术,带有试验性质,为后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研制实用卫星

为了独立发展空间遥感技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从1978年起开始制定“印度遥感卫星”计划,并在1982年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批准。1988年3月17日,印度第一颗自制的实用遥感卫星印度遥感卫星-1A用苏联的东方号火箭发射成功。该星重975kg,运行在904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印度遥感卫星-1B于1991年8月29日由苏联的东方号火箭发射升空。印度遥感卫星-1A的设计寿命为3年,但通过地面控制人员的精打细算,节省使用星上燃料,使该星的实际工作寿命超过了7年。

1995年12月28日,印度用俄罗斯闪电号火箭发射了首颗第二代遥感卫星印度遥感卫星-1C,1997年9月29日发射了与它相同的印度遥感卫星-1D。这两颗第二代卫星采用了许多新技术,能提供连续性数据、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大的光谱覆盖区和立体图像,并有重访能力。星上单谱段全色相机空间分辨率为5.8m,幅宽为70km,且其镜头垂直轨迹方向±26°可控,因而能缩短重访周期和进行立体观测。因为印度遥感卫星-1C遥感器中的推进式自动搜索干扰振荡器采用了双控制式扫描技术,所以它能提供连续的扫描线条,最大限度地延长了对地面物体的拍照时间,确保了图像的质量和保真度。

印度遥感卫星-1A,1B给用户提供的高质量数据产品,已使印度建立的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系统能不断收入卫星遥感数据。而印度遥感卫星-1C,1D上的遥感器与其他卫星(覆盖不同电磁波谱区)结合使用,则产生了新的应用领域。利用短红外谱区的数据,能提供有关水灾和虫害的实用信息,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农业管理;使用高分辨率数据可建立详尽的具有数字地形模型的数字式图形数据库,解决工程上的一些复杂问题;综合利用印度遥感卫星-1C上各相机的独特性能(全色相机的高分辨率、线性成像自扫描相机的多光谱特征和宽视场相机的高重复性)还提高了农作物估产的准确性,改进了农作物长势监测及分类工作。

简言之,印度第二代遥感卫星具有空间及光谱分辨率高,光谱覆盖范围宽,重访频率高,能立体观测成像以及有在轨记录能力等特点,曾被称为“皇冠上的宝石”。

3.小型卫星发展

为了配合本国“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的研制,印度还研制了较轻的印度遥感卫星-P系列小型单遥感器卫星。1994年10月15日,印度首次用自制的“Σ极轨卫星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印度遥感卫星-P2,1996年3月21日又把印度遥感卫星-P3送入太空。1999年5月25日升空的印度遥感卫星-P4 (又叫海洋卫星-1——OceanSat-1)用于获取海洋数据。2003年10月17日,印度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又把重1360kg的印度遥感卫星-P6 (又叫资源卫星-1——Resourcesat-1)射入817km高的太阳同步轨道,是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发射的最重卫星。根据设计,该卫星每天绕轨道运行14圈,预计寿命为5年,可获得5.8m分辨率的多谱段数据。印度官方说,这颗卫星是印度迄今为止最成熟的遥感卫星,它能延续提供那些寿命已到期的遥感卫星的服务,进一步扩展了遥感卫星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在农业、自然灾害管理以及土地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应用。

2005年5月5日发射的印度遥感卫星-P5 (也叫制图卫星-1)是印度首颗具备立体成像能力的卫星,使印度遥感卫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高绘制地图的精确性,同时进行资源评估和灾难监测,对印度的制图和城镇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印度遥感卫星-P5专用于高级制图,其卫星数据现正在用于绘图、改进地籍制图、土地利用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使印度置身于世界上具备专有卫星测绘能力的领先队伍中。其卫星图像和印度遥感卫星-P6卫星拍摄的多频谱波段图像相结合有可能在世界市场上提供最好的卫星成像和遥感数据产品。它还能准确及时地监视印周边国家的导弹试验及发射情况并可提供清晰的图像。随着印度遥感卫星-P5卫星的发射,印度军事航天将被注入更大的潜力。

2007年1月10日发射的印度遥感卫星-P7 (又叫制图卫星-2)是“印度遥感卫星”系列的第12颗卫星。其卫星数据对于国家精细制图具有很高的价值,可用于土地清册、城乡基础结构发展、土地信息和地理学信息系统。它还是一颗能进行大气、海洋及气候观测的综合卫星,装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和散射计、热红外辐射计等,对全球大气及海洋环境进行综合观测。

4侦察卫星亮相

其实,制图卫星-1,2都属于军民两用的卫星。印度很早就开始筹划研制侦察卫星,以期成为亚洲军事航天大国。由于第二代”印度遥感卫星”采用了较先进的技术,故能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包括用于军事目的。如把印度遥感卫星-1C的轨道高度降至200~400km,其全色相机的分辨率就可达2.5~5m。印度军方于1996年就接管了印度遥感卫星-1C的使用权,以便监测邻国在靠近印度边界部署的核弹和弹道导弹。可以说,印度遥感卫星-1C是一颗具有明显军事潜力的遥感卫星,能侦获军事目标的优质图像。

与印度遥感卫星-1C相比,印度遥感卫星-1D更是具有真正意义的印度国产军民两用遥感卫星,其星载3部照相机发回的图像质量较高,能够准确清晰地执行测绘任务。

1999年夏季,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后,印度加快了专用侦察卫星的研发步伐。

印度于2001年10月22日成功发射首颗试验型侦察卫星——“技术实验卫星”。该星采用民用“印度遥感卫星”的基本结构,分辨率1m。它在轨道上演示和验证了用于印度未来卫星的一些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大转矩反作用轮、新型最优化反应控制系统和一个单组元推进剂储箱、轻质量卫星结构、固态记录仪、X频段相控阵天线、改进型卫星定位系统、微小型跟踪和指令(TTC)和电源系统以及双镜共轴(two-mirror-onaxis)照相机光学系统。该星还携带了一台全色照相机用于遥感实验,其任务是为印度军方提供印度海岸和印中、印巴边境的区域地图。

美国GIS开发网透露,配有高性能遥感器的”技术实验卫星”曾为美国对阿富汗的反恐怖战争做了最新的独家报道,而美国著名的有线电视网(CNN)无法做到这一点。有关人士向《印度快报》透露,该星发回了坎大哈与喀布尔详细地形图片,以及美国进攻阿富汗的快照影像。有关专家指出,这颗侦察卫星有可能在未来被用作电子战,干扰敌方雷达和其他侦察设备的“太空平台”。

出于战略和安全原因,印度官员拒绝就那些影像及其包含的内容透露更多信息,但可以肯定,“技术实验卫星”覆盖了全球超过60%的地区,并定时传送图片。印度一直在与阿富汗境内的美国地面部队共享该卫星收集的战略信息数据。

在伊拉克战争中,“技术实验卫星”也窥视了伊拉克战区。从2002年12月开始,“技术实验卫星”大部分时间是在伊拉克及其附近的上空转悠。印度方面说战区的大部分军事行动都被星上相机尽收眼底,该相机由印度自己制造,可以拍摄地面上的细节(如部队运动、帐篷和车辆)。

在伊拉克战争中,印度对“技术实验卫星”进行了两项试验。第一,验证卫星是否能够定位得足够好,以便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飞过一个地方是一回事,而让卫星在一个地方上空呆一会儿是另外一回事。第二,用卫星获得某些武器系统使用效果的细节。卫星可以在打击前后分别拍摄图片来看毁坏的情况。

这颗卫星每天至少绕地球轨道转14次,在2~3天内重新观测地球表面同一地区一次。其设计寿命为3年,此后将被更先进的卫星所代替。该星由印度国防情报局局长负责管理。

虽然2008年4月28日上天的印度遥感卫星-P8 (也叫制图卫星-2A)与制图卫星-2性能一样,但它是为印度军方单独定制的,可使印度有能力对邻国所有的核试爆地点、导弹发射井位置以及部队的集结进行密切监视,如监视印中边境和印巴边境的兵力部署、中巴导弹活动情况。该卫星空间分辨率约为0.7~1m,幅宽约为9.6km,并具有45°斜视能力,具有很灵活的机动作战能力,一旦需要随时可以变轨,从不同高度和角度,对一些重要目标实施纵深拍照,包括导弹阵地和机场等目标。

印军认为有必要组建侦察卫星网,它由三颗照相侦察卫星组成。为此,印度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发射两颗经过改进的照相侦察卫星,一颗是雷达成像侦察卫星——雷达卫星-2,另一颗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制图卫星-2B。这样,印度的太空侦察网包括三颗新型照相侦察卫星,初步具备对邻国进行定期侦察的能力。为了使侦察范围覆盖整个南亚乃至全球,侦察效果更好、更稳定,印度还决定在近些年发展由至少6颗照相侦察卫星组成的卫星侦察网,届时其分辨率也将提高到0.5m。据报道,印度计划在其“十一五年”(2007—2012)计划发射11颗各种类型的照相侦察卫星。

5.遥感卫星近况

2009年4月20日,一枚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雷达卫星-2 (RISAT-2)。它是印度第一颗雷达卫星,不过是从以色列购买的,质量为300kg,运行轨道距地面550km,能拍摄到自行车大小的物体,可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用于监控印度边境,检查越境活动,帮助安全部队打击渗透和恐怖主义活动,提高印度的侦察能力,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

2009年9月23日,印度海洋卫星-2上天。其质量为960kg,使用寿命约为5年,是印度第16颗遥感卫星(其中有9颗仍在轨运行),用于替换1999年5月升空的印度海洋卫星-1,重访周期为2天。它可跟踪海洋生物和鉴别潜在渔区的综合型卫星;协助预报海事趋势和海岸带研究,为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提供支持。

2010年7月12日升空的制图卫星-2B,空间分辨率达0.8m,幅宽9km。该卫星主要用于地理测绘以促进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但西方媒体普遍认为,它同样可以用于军事监控目的。在此之前,印度已经发射了制图卫星-2,2A,随着制图卫星-2B的成功发射,印度的卫星已经可以对整个印度的国土进行有效覆盖了。

三、未来计划简介

印度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遥感卫星星座,其“印度遥感卫星”系列还被认为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民用遥感卫星系列之一,主要用于农业、森林、矿山、渔业和环境监测等,以及为位于全球多个地点的地面站所提供的遥感数据产品,卫星数据产品目前在市场中很受欢迎。现在,印度正研制更先进的印度遥感卫星-2,它将用于一体化进行全球气候、海洋和大气探测,以及用于军事目的。

印度计划在未来几年内为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射一颗名为TWSAT的小型遥感卫星。该星除了将向选定的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尼、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和马尔代夫等国传送图像外,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还计划在全国安装50个用户终端,接收来自该卫星的数据。TWSAT卫星重90kg,其中有效载荷约为20kg,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建造。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现正在制造首颗雷达卫星——雷达卫星-1,质量为1750kg,计划于近年使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它将装载合成孔径雷达(SAR),为印度提供测绘图像的灵活性。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卫星中心负责人表示:“这是一颗非常复杂的卫星,我们正在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制造雷达天线。雷达天线将由500多个蔟合成。”这颗雷达成像卫星大约要花费35亿卢比,而在西方国家制造相同的卫星则需要10亿多美元。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透露,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其复杂的图像数据管理工作将由卫星来完成,以前这项工作是在地面完成的。其合成孔径雷达有1副基于收发模块体系结构的平面主动阵列天线,质量为900kg,尺寸为6m×2m。有自己的照明源,在成像时不必依靠日光。该卫星采用了160×4Mb/s的数据处理系统、0.3N·m的反作用轮、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展开机构、70V的动力平台、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和双极化相控阵天线的热控系统。

为了满足未来遥感卫星的要求,印度也计划发展新技术,如:JPEG数据压缩、镍氢蓄电池、姿态和轨道测定系统、半球共振陀螺仪、红外扫描装置、低温冷却器、热红外辐射计、高稳定平台、微波探测器和分光计热辐射平衡仪等。

印度和法国正在联合研制“热带云”(MeghaTropiques)卫星,并将在分析卫星数据方面开展合作。

印度还和法国就SARAL对地观测卫星计划签署谅解备忘录,合作研制SARAL卫星。其总体目标是精确而且反复对海平面高度、重要海浪高度和风速进行全球测量,它将用于应用海洋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在该任务中,法国航天局负责提供有效载荷舱,包括AltiKa高度计、DORIS,LRA,Argos-3数据收集系统及有效载荷数据接收和处理元器件;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负责卫星平台、发射和运营。

四、成功经验多多

1.走进消化吸收自造之路

人多地广、经济落后的印度,其遥感卫星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主要是国家重视,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并有较多的经费支持。由于经济滞后,所以印度政府首先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和推动作用的遥感卫星和通信气象卫星上,然后再逐渐扩展。印度认为从遥感卫星应用中所获得的收益比花在这方面的投资总额要多得多。

印度发展遥感卫星业一开始就明确为印度经济持续发展服务。因此,他们采取了“先卫星、后火箭”的航天战略。以便通过卫星应用先行,使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切身体会到空间技术对促进经济、文教和科技等事业发展的好处,从而带动全国各行业的发展。

印度航天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印度在发展航天工业过程中根据国情选择了一条既强调自主精神,又广泛争取外援的道路。其航天技术开始时靠引进,而后从卫星到运载火箭都逐步转向仿制乃至完全自行研制,并具有鲜明的特点,如“印度卫星”就是世界上少有的既可通信又能气象观测的多用途卫星。其遥感卫星上的CCD相机是从法国汤姆逊公司引进,同时自己也在研制。日本、巴西和韩国现在也像印度一样,按照“租卫星→买卫星→自行研制外国发射→自行研制自行发射”这一过程发展空间事业。

近些年,印度又与美国、以色列、欧洲航天局和加拿大等商讨了航天合作之事,有的已签署协议,目的是开拓新的航天领域。

印度政府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大量引进外资和外国航天技术,且注重消化吸收自造的基础上,印度已逐步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航天工业体系。

其总体发展走的是一条寓军于民的道路,即通过对民用航天工业的大力扶植,不断扩大其军用潜力与能力,同时注重军事专用航天系统的开发与研制。

2.重视卫星应用

印度发展遥感卫星事业的最大特点是遥感卫星的研制和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开发并举,所以进展迅速,技术先进,有的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多年来,全球遥感影像市场一直被诸如法国“斯波特”等类型的卫星所垄断。从2005年起,印度遥感卫星-P5,P7也能提供高质量的商业图像产品,推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形模型、地藉制图和陆地使用等方面的应用。

印度很重视遥感卫星的应用,用它为国家的重点目标服务,即提供连续可操作的服务,以便对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管理。利用遥感卫星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了印度航天政策的一大特点。例如,很多印度渔民是按卫星数据的指导出海打鱼的,使沿海渔民的捕捞量成倍增加;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农村打井成功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90%。

卫星数据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增强了印度利用航天技术解决紧迫问题的决心。印度现有五个地区遥感中心,负责研究使用卫星数据确定矿藏的位置、土壤需要脱盐的程度和适合播种哪些农作物等。印度还建立了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系统,把航天官员与遥感数据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据印度bharat-rakshak网站报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全国建立了25个村庄资源中心,通过遥感卫星,向农村人口提供具有地区特性的信息(诸如土地使用、土地覆盖、土壤与地下水勘探的信息)。它还能在当地农民和农业科学家之间实现在线互动,讨论与农作物相关的问题,并向渔民提供关键信息,如海况和浪高。村庄资源中心也可通过语音和视频链接使不同节点的人之间的交流便利化。此外,村庄资源中心将向遥远地区的人们通告政府的各项计划、农业制度、基于气象的行动计划、水土保持的专业建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已经与著名的IT企业签署了建立这些村庄资源中心的备忘录。

现在,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又确定一个“面向专题”的卫星发展方针,即每项卫星计划都要明确专为国家的某一基础设施服务,例如教育、卫生、减灾、扶贫等,同时也要开发旨在促进科学进步和国际合作的航天计划。

2004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已发射了一颗“教育卫星”,并向政府建议研制发射名为“农业星”的遥感卫星,用于监测农作物的收成,评估谷物产量,该组织还提出了用于远程医疗的“卫生星”。这些专题卫星可能在近年内发射。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还把几百项航天技术转让给许多中小公司,使他们开辟了新天地。

3.积极开拓产业

大力发展产业化对印度航天有巨大促进作用。印度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的竞争,例如,向国外出售遥感卫星数据、出租转发器等。在20世纪90年代,一幅某一特定地区的普通遥感卫星图像价格为75美元;一幅高清晰度卫星图像价格为1800美元;一幅法国“斯波特”卫星的数字图像价格为2600美元;一幅美国“陆地卫星”的主题图像(如能显示矿物分布的图像)价格达600美元。印度的卫星图像质量与美国、法国相当,但价格却低得多,因而已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热门货。

印度曾与美国一家遥感卫星公司签订一项合同,后者接收印度在2005年之前送入轨道的10颗遥感卫星的图像。这家美国公司认为,印度遥感卫星-1C卫星的分辨率比美国陆地卫星-5的好,与法国斯波特-5卫星处于同一水平。它还具有偏天底观测能力,回访周期为4天,所提供的精度为l.lkm的农作物图片优于美国“诺阿”气象卫星先进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提供的图片。

印度的遥感系统已逐步成为商业影像界的最高水平计划之一。为实现印度的全球商业地球观测计划构想,印度Antrix公司与美国空间成像公司(SI)签定了价值200万美元协议,将其销售及市场协议延长到2010年,允许美国空间成像公司在印度以外的全球范围独家销售印度遥感卫星-P5,P6,1C,1D共四颗遥感卫星数据。印度国内获取和销售这些卫星数据由印度国家遥感局负责。在过去8年中,美国空间成像公司曾通过19个地面站成功地接收了印度遥感卫星-1C和1D卫星数据。空间成像公司还提供可以访问包括印度遥感卫星-P6在内的“印度遥感卫星”星群的国际地面站。

4.建立健全体系

集中统一领导是印度航天发展的另一条成功经验。其航天工业由政府总理领导,下设空间委员会和空间部.空间部下设空间研究组织、卫星计划办公室、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系统、国家遥感局、国家大气层雷达监测系统和物理研究所。

其空间委员会的主席、空间部部长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由一人身兼三职,这样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是印度最主要的国家航天研究与发展机构,成立于1969年,总部设在班加罗尔,主要研制火箭、卫星,并负责组建火箭发射场和卫星跟踪测控网等。该组织下设8个主要中心,分别负责航天技术发展和航天应用研究。经过40多年的建设,印度现已形成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航天工业体系。

印度航天部门重视综合协调,避免重复建设。例如,他们统一接收国外卫星图像,统一培训有关人员等,这样就节约了大量资金。

在发展航天工业的过程中,印度建立起了完善的航天器的地面配套设施,包括遥测跟踪和指令网络、卫星控制中心、地面站和遥感中心等,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信息数据处理网络,并拥有多个卫星地面站。

此外,针对卫星的使用和指控权,以及对卫星情报的管理,印度军方还成立了多个独立或与地方联合的办公室机构。

总之,印度遥感卫星乃至航天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航天是有启示的。

摘要:印度遥感卫星目前共有4个系列,其中印度遥感卫星-1是陆地卫星类,印度遥感卫星-P是专用卫星系列,印度遥感卫星-2是海洋和气象卫星系列,印度遥感卫星-3是雷达卫星系列。现在,印度主要研制、发射和应用的是印度遥感卫星-1,P两个系列。虽然印度经济条件也有限,但它利用有限的资金重点发展了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遥感卫星系统,走过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其主要特点有三个:印度遥感卫星发展重视应用,把实现国家需要作为发展目标:把积极争取外援与自主发展相结合:走系列化,由民转军的发展道路。

篇4:信息飞速发展时代的缩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集训指导老师。我们深知肩负重任,不容松懈。期待面前如何化解压力。让压力变成前进的动力?这就必须有周密严谨的训练方案、临场比赛的应变方略,及辛勤汗水浇灌出来的那份淡定、从容。

集训初期,我们就充分分析大赛规则内容、理论知识难度、实践技能要求,制定每月、每周、每日训练工作计划。根据项目竞赛规则要求和集训队员的实际水平,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由教练组讨论研究,制定赛前详实可行的集训计划并组织培训。培训工作分五个阶段,即知识巩固及提高期,高强度、高难度训练期,针对性训练期,选拔参赛选手期以及训练方案调整期,每个阶段的具体做法如下:①知识巩固及提高期。在这个时期,我们集训指导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集训选手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采用师生换位学习,学生给老师讲解、示范操作、强化训练,全面发现选手弱点,再对选手加以有的放矢的调整及训练。②高强度、高难度训练期。这个阶段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较复杂工程项目,而往往由于心理素质及各方面的原因,参赛选手无法发挥出平日集训时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该阶段对选手严格要求,并且注意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步骤,包括工具的使用、现场的清理等各方面的内容要求,让选手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集训过程中,让选手相互提问,相互检验,严格要求对方加强对竞赛内容、评分标准的理解,并提高施工标准。同时在训练中有意制造各种突发事件提高选手的应变能力及处理能力,提高选手的速度和准确性。③针对性训练期。通过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发现每位选手的弱点项进行系统的分析、有针对的指导,使每位集训选手都能够达到最佳状态,以便选拔国赛参赛选手。④选拔参赛选手期。选手的选拔由专家组和教练组共同协作完成,对选手进行多次的模拟性测试,并由专家组记载各选手的模拟测试成绩。根据成绩选出综合实力最强的选手作为国赛参赛选手。为了进一步促进参赛选手的竞争感,留一位陪练选手一起参加训练。⑤训练方案的调整期。对选出的三位国赛参赛选手进行综合性试题的模拟测试,根据每位国赛参赛选手的情况进一步磨合三位选手的团队合作能力,更好地安排选手答题时的次序及分工,以便更好地提高测试成绩。

在整个集训和参赛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①选拔参赛选手时要根据选手综合特点,选择能吃苦耐劳的、心理素质好的、发挥稳定的、有开拓性思维的、有独自解决新问题能力的选手。②辅导方法要得当。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学习为主线,教授相关专业课程,课程涉及面要广,让选手真正理解实际工程情况。再就是封闭辅导是必需的,这也是关键所在。③指导教师选择需慎重。指导教师要与专家紧密联系,要与行业有紧密的合作关系,能适应教学改革需要,业务能力强,能吃苦耐劳,执着敬业,责任心强。

篇5: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大学四年,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校期间,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先后顺利通过了该学科的C语言、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电路基础、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微波与天线,单片机基础,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等专业课的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我通过课程设计、专业课实验、社会实习等,增强我的动手能力和让我专业知识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加强,在学校的评优工作中,也多次获奖,曾获得学院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2次,学业优秀二等奖学金2次和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

同时,我积极进取,作为班干部,我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这些丰富的大学生活,团队生活不仅养了我的组织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更让我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获得增强和懂得去面对和处理各种挑和困难,在学校评优中,获得两年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和院”优秀学生干部”称号。除此之外,我还特别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参加全国英语竞赛多次获奖,大学期间顺利通过四六级。利用课余时间,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通过四年大学生活的学习和锤炼,使我掌握了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了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的人生信条,养成了勤奋努力、做事认真、责任心强的工作特点。当然,我也深知社会才是检验自身能力的真正考场,明天的辉煌靠的是今天的奋进,未来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但是我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每天都有阳光普照,所以,无论何时,我总能以一颗豁达开朗的心去面对每一个挑战。

篇6: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顺利实施,让广大农村教学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这些教育资源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它使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农村孩子得到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特别是在这些基础教育薄弱的农村教学点,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现状都是教师“一张大嘴说古今,一支粉笔点春秋”。陈旧的教学手段,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封闭的教育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狭隘的见识,与新课程标准理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随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看到了教育的又一个春天,使地处落后农村的孩子能够享受与发达地区的孩子相同的教育资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作为一名年轻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 利用各种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使教师以及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快速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还使教师课堂不再“寂寞”,学生们不仅限于以书本去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可根据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结合自己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我现来谈谈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图片资源,锐化学生感官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里有很多图片,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把资源中的图片直接加工展示给学生,来锐化学生的感官。例如,一年级上册《识字一》是一次词语教学,是让学生积累一些象形字,如“火”、“石”、“水”等。在教学时我试图用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想象这些事物,甚至还在黑板上画了物,以求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可是,许多学生仍用似懂非懂的眼神望着我,期待着更进一层的讲解。此时我就想:要是有现成的状物图片该多好啊!课后,我就从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网中查出了许多相关的图片,结合词语制成课件,第二天将学生带到数字教育资源教室上课,将图片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们看图学词,学生们一边看着一幅幅形象具体的图画,一边听着讲解,表现出一脸的释然。再如,在教学《小母鸡种水稻》一课时,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借助图片资源制作成幻灯片,采取静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观察体会并加深理解。在教学小母鸡让不同的小伙伴帮忙种水稻的片段时,则采用固定幻灯片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每个小动物的反应画面,体会不同小动物的具体特征。学生通过幻灯片,再结合课文具体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加深理解,使课堂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又如,我教学过的一年级下册《识字三》,利用原来教学所总结的经验,加之这是一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对子歌,为了吸引所有的学生,让同学们兴趣高涨,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采用了利用图片理解的方法,把课文中的美景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他们在图片欣赏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新的知识。简单的资源利用,将单纯的文字变成鲜明生动的图画,将复杂的东西一下简单化了,这让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妙用音频资源,强化听觉感受 如果说视觉是一种景象美,那么听觉便是一种语言美。朗朗上口的文字和幽雅动听的音乐会使学生陶醉于文本的意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听觉的海洋,因为音乐是开启人们情感闸门的钥匙。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是一个新出现的教学手段,在资源库里有许多和学科相关的音频资源,我们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适时从中选择,应用与课文配套的配乐,朗读录音,来补充教学,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达到语言文字表达所不及的效果。尤其对普通话不理想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帮助。

如在《春雨的色彩》一课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电教技术,首先通过一个动听的歌谣“小雨沙沙”,学生引起了兴趣这时我趁机引入课题:春雨是否有颜色?学生回答是“无色”,那么课文是怎样写的,我们打开书读一读就知道了。我没有正面肯定,而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春雨的色彩,目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自主学,从文中找到或从中体会到春雨的色彩,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达到预期目的。

又如在教学《雨》一文时,先播放从资源库中录制的一段录音,那轰隆隆、哗啦拉、噼噼啪啪的雷雨声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紧张而又惊异的氛围之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都集中起来。紧接着出示一幅幅图片,学生随着教师的配乐朗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学生入情入境,很快知道了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景象,刚才还是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鸣;一会儿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窗外什么都看不清;一阵雷雨过后,太阳出来了,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池塘里水满了。这种融音乐、画面为一体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受到大自然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动画资源,碰撞思维火花

古今中外的名家都非常重视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经过多媒体辅助语文学科的教学,能够把多种现代化媒体的视听功能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运用,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形象,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形成大容量的信息传送,使抽象的概念成为具体的事物,使静止的画面成为活动的情景,从而使学生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更恰当地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掌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学生课后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进行深度思考,产生假设与推断,引起想象与联想,发展发散与聚合等思维能力。

四、妙用文字资源,拓展知识视野 小学语文中,学生对一些文本的内容不太熟悉,但是学完了以后往往还有浓厚的兴趣想了解相关的内容。运用教育资源可以查到非常丰富的学科相关文字资料,它仿佛是一个神秘、奇妙的图书馆,可帮助教师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心愿。

五、巧用视频资源,激发情感升华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刺激性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文本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在我们接收到的资源里面有很多视频资源,如《课程资源》和《学习指导》栏目中有些视频素材可用来直接教学,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通过资源的恰当应用,不但加快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还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六、发挥多媒体认知作用,培养合作意识。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精心策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来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事先设计出课件,引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探讨来解决。由于以小组形式学习,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因此既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各小组之间的竞争,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大大增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起,又为学生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上一篇:提笔为你写下无尽的牵念的散文下一篇:赞幼儿园老师的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