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报告主论文

2024-04-27

研究性学习报告主论文(精选4篇)

篇1:研究性学习报告主论文

一, 课题的提出

1,信息时代呼唤新型的人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国传统教育以学校为主要教育场所,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记忆和理解为主要要求,以知识再现为主要目标,迫使学生接受既定的间接知识,通过记忆应付考试.从当今的工作方式和信息环境看,最关键的已不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越来越不需要记忆各种过期的信息,因为知识不仅有大量的积累,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任何人无法记忆当前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因此,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需要人们具备基本的素质,而且要求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信息的能力.2,课程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与实施.新课程教学特别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特点,是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也是创新意识的基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能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大大丰富表现力.教学中充分合理使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技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新课程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开辟了新的途经.internet的迅速普及和校园网的建成,使教师能很方便地调用网上的信息进行教学,学生利用网上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自主,诚实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引起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课程改革需要信息技术作支撑.3,学校发展需要课题的研究.我校在“九五”期间,积极开展了市级课题“学习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和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这两项课题已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总结出: ⑴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设施有很大的改善.学校现有学生电脑用房两个,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与硬件设施,教师每个办公室都安装了电脑.⑵教师掌握了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部分教师能较熟练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⑶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明显的改进,科研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大大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鉴于以上情况,我校申报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这一课题,旨在通过信息技术建设学校信息资源库,创设交互平台,使学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运用信息技术探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实施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深层关注.关注个体的自主学习,着眼于人的主体性发展,这是当代教育永恒的主题.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介入,其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学习情境的模拟性以及教学反馈的互动性,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技术层面乃至理论层面的保障,并顺利成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动力.基于此,我们选择本课题,致力于探索信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实施对学生个性的深层关注.2,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课程改革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信息时代和课程改革,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

⑴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环境的营造,教学模式就是营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目前仍是主要形式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以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⑵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项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⑶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创新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三, 课题假设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进素质教育既要使学校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使学校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的统一.素质教育,应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采用有效手段,创设有利环境,促进学生素质主动,积极,自主,健康地发展.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在校园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首先确立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主发展主体地位,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网络教育的公平性,自主性,交互性,协作性,创造性和资源共享性的教育环境,构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积极互动,主动探究的自主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主体通过学习和运用前人知识经验能动地获取知识与技能,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今后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四, 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方法和技术.随着人类对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信息技术有了根本性的革新.在本课题中,信息技术特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信息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信息资源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主动去探索,自主地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分析,讨论,交流,进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展.总之,自主学习首先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的能力.其次,是尊重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去,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促进“自我发展”.五,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信息时代的教育观: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每个人除了在受教育年龄时,接受学校的学历教育外;在工作年龄时,为了更新知识,迎接新的工作挑战,还要接受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做到老,学到老.信息时代的学校观:除了学校教育,即传统学校的教室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外,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所;也许学校应该成为终生学习的社区资源中心,也许还会变成家长教育中心和健康教育中心;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将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信息时代的教师观:教师角色应该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时代的学生观:学生地位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知识探究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信息时代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即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信息时代的教材观:除了文字教材外,还有电子教材(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与网上教材,教材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对象.信息时代的教学观: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观: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究”,“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2,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斯金纳是当代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模式.他认为,在操作性活动发生后,随即呈现强化刺激物,反应就会加强;否则,反应就会减弱.强化在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可以使行为发生变化,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他提出的学习模式对人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学习者要想获得有意义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的“强化”,为了实现这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知道最好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肯定,错误的学习行为得到纠正.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网络信息,社会实践等获得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运用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建构主义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强调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培养学习能力.4,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这就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的最一般的定义.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定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六,课题研究的目的1,运用信息技术,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探讨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提高对信息的搜索及跟踪能力,强化信息接受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2,积累大量的典型案例,为今后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广提供可利用的素材.3,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七,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实验法.设立各子课题,进行专题攻关,不断充实完善课题内涵.2,调查研究法.我们将采用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

;运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案.使课题研究的效果达到最优化.3,经验总结法.课题全面实施后,我们将要求每一个实验教师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案例及时地记录下来,写成教后记.及时总结,定期交流,以实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八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如何建设信息资源库,向学生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材料.信息资源库是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它负责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和教学材料,学习者可从中查询大量的信息.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文本,音视频,动画),课件库,案例库,题库,游戏库等等.它有鲜明的特点:能存储巨大的信息量;教学资源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本,图像,影像,动画,声音和游戏等;可以提供快速查询,实时存取和多路并发,满足教学的需求.它需要由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建设信息资源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开发,制作.在保证学科信息资源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由本校教师自行进行开发,研制.2,收集,整理.可以通过交流,协作,复制或购买等方式从其他学校或音像制作,管理部门处收集并编辑加工成所需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照相机,收录机,录像机等设备,收集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加以选择,分类,编辑.还可以对长期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理,转换或者从网络上搜集所需的信息资源.(二)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倡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课题侧重于研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优势,努力构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并使之多样化.“游戏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该模式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模式.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门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信息的获取和生成,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但由于小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很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该模式的特点是课前教师必须先做好课件的编制和组织工作.我们可以从网上收集一些益智类的游戏,语文学习游戏,数学学习游戏,英语学习游戏,或棋类游戏等等.2,“任务式”的自主学习方式.“任务式”自主学习方式是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从信息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设计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自主学习――效果评价.(1)创设情境.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社会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名人典故等创设情境.(2)提出任务.我们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学习目标;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现成的学习网站的内容和结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设想,生成新的学习目标.(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个人单独学习,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教师首先指导学习,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程序表(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知识点,学习顺序).其次展开自学(此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线索).最后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4)效果评价.由教师或专家组织评定,这可以通过传统的测验方式进行评价;也可以自我评价,检查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经验.3,“协作式”的自主学习方式.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是指多个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交互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资源共享,互相交流的目的.协作的形式可分同步式协作和异步式协作.同步式协作首先要登录注册,获得帐号,然后自由地与他人交流信息;异步式协作可以通过bbs,电子邮箱,在线交谈来实现,学习者可以先申请自己的电子邮箱.4,“个别式”的自主学习方式.我们认为,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这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采用“个别式”自主学习方式须做好以下三点: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前准备主要做三项工作:第一,对学生分层编组.分层编组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将学生的经历,行为,性格,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作为确定学生层次的依据,然后根据学生分组情况安排电脑座位.第二,网络课件的制作.网络课件类似于网页制作,应包含以下几项功能:发布资料,网上讨论,答疑,在线作业或检测,个别指导,超级链接,监控等.第三,教师对大量有关学习资料进行筛选,将有用的存放在服务器上,并针对某些内容收集一些网址,以供学生查找.(2)课堂运作阶段.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学生按小组坐在电脑前,一人一台电脑.网络课堂的自由度比较大,根据内容灵活确定学习方式.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①激发兴趣,引入课题.②,浏览网站,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网站,如:新浪网(http://.yahoo.com)等,利用这些网站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搜寻有关内容.找到有关内容后,认真阅读,并结合课本和课外书籍上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学生认为有价值的就将资料下载到本机电脑的硬盘中,储存在公共读写文件夹里.③网上交流,共享资源.学生通过“网上邻居”访问其他学生电脑的公共读写文件夹,浏览他人从网上找到的资料.学生也可将自己感兴趣的,理解的有关信息通过局域网向同学,教师介绍.课本,课外书籍上的知识也可用视频展示台向大家展示.④在线练习,检查成果.启动“在线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个别指导.然后教师再打开事前准备好了的考试软件,进行网上测试学习情况,不同的小组用不同的试题,每小组可用十道题,分别是五个选择题和五个判断题,如果回答正确,奖励一颗星.(3)课后网络知识拓展.在网络教室上了一节课,学生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有不少学生的心中还不满意,因为他们还有许多问题要问,还有很多疑团没有解开,这在一堂课上不可能解决得了的.于是教师再向学生推荐几个比较好的网站,请学生课后自行上网到这些网站中去进一步查询.如果课后探索中有什么困难或想法可通过电子邮件与老师联系,到时教师再进一步个别指导,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这四种学习方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实际使用时可以互为补充,互为借鉴,互为利用.作为组织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三)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育信息进行了重组和高效率地传输,处理.它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这也意味着电子教材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需而异.现代教育中学习将成为一种各取所需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 ,并且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接受能力,即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信息知识.信息搜索能力,指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的方法,运用基础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即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信息索取能力,即在检索的基础上,获得原始文献,了解掌握主要信息源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提高对信息追踪的能力,强化信息接受,利用能力,注意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加强信息检索技巧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搜索网站,如何下载网页文字或图片,在学生掌握了这些技术之后,教师要结合教材,预先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只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才会根据自己的需求,登录相应的网站,搜集有价值的资料,并加以保存.当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是网络教学中帮助学生“信息定向”的关键.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常抓不懈,才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是指在人们把握已获信息的实质基础上,分析信息资料的细节,并将信息资料重新组合起来的能力.信息分析是将已获得的信息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解释,深入每个信息层次.信息综合则是将其综合起来,对信息资料进行重新组合,寻找共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扩大学生对信息的接触面,大量地占有信息,使学生能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广学博览;使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尤其是信息类型的区别,培养学生信息活动中的目的性,实践性;在教学中,积极开发利用信息资料,经常指导学生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分类的方法,定期对学习资料进行交流,评比,展览等.3,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能力.信息管理是指为达到预定的目的,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与规划的行为.可以培养学生以系统学习为基础,形成自己完整的信息管理知识体系.以信息知识为先导,掌握交叉学科,管理学科的知识,注意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并善于利用已有的系统知识进行信息资源管理.4,培养学生信息交流的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是指人们将自己拥有信

息,通过各种形式纳入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在教育中培养学生信息交流的能力,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搜寻到的资料用个人主页的形式展示出来;或者运用网络教学的方式,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在小组内部进行小规模交流,然后再在小组之间展开大规模交流.还可以通过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九 ,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2月——7月)

1,成立课题组,形成研究工作网络.2,实验组成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3,撰写主课题报告和子课题研究方案.4,相关人员培训.5,召开开题论证会.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XX年9月——XX年8月)

1,各实验教师根据研究方案展开研究.2,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议,交流经验,共同提高.3,聘请专家作专题讲座.4,收集各种案例,总结交流.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9月——12月)

1,各实验成员提交子课题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2,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情况.3,汇编本课题论文集,结题报告集.十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证实验例会的正常进行.注重实验过程的管理,加强学习,深入研究.2,由校长亲自领导,选拔科研意识强,有一定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保证各子课题能正常开展研究.3,提供参研人员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学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4,为实验研究提供充分的财力保证,提供研究经费,奖励研究人员,提高参研人员的积极性.

篇2:合作学习中主问题设计的研究

义务教育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 合作学习作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 其基本形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 利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互动, 促进学生学习, 共同达成阅读目标。

主问题是教学中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 在提出后往往可以起到带动学生阅读, 有效攻破学习重、难点的作用。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 “主问题是课堂提问的创新, 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 能有效的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肢解课文, 一讲到底, 零敲碎打种种弊端, 遏制教师过多的解析,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让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型与课堂教学结构脱颖而出。” (2)

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是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处理主问题。因为主问题的概括性比较强, 难度相比其他提问较大,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 融汇学生的集体智慧, 可以优化学生对主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合作学习中有效主问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一) 主导性

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具有主导性的特点。主问题是课堂学习的主线或主干问题, 它往往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主问题的过程就是全面、细致把握文本的过程, 在合理的引导下要立足文本, 以免学生随意发挥, 偏离主题。

(二) 探究性

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具有探究性的特点。“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 在优势互补中促进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思维向纵深发展”。 (3) 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需要恰到好处, 它的探究性是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中有效的主问题提出后, 学生一定是需要经过自主思考, 交流探讨, 通力合作后才能得出答案的。

(三) 情境性

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学生主体思维的激活需要一定情境的激发, 在特定情境中, 学生可以获得创造的灵感, 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简而言之, 创设情境的意义在于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交流的愿望, 是让学生变得有话说、愿意说。

(四) 生成性

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 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之间为讨论主问题而展开对话, 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理解和阐释, 最终获得合作的成果即问题的生成。生成是合作学习的结果, 它有可能在教师的预设之内, 也有可能超乎教师的预设, 能对课堂生成进行合理的把握和总结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二、合作学习中主问题设计的依据

(一)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任课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部, 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 (4) 由此可见, 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应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和学生参与的角度出发, 紧扣文本进行思考和设计。

(二) 编者意图

教学过程是文本、编者、教师与学生相互对话的过程, 因此编者意图也应纳入合作学习中主问题设计的依据来进行参照。编者在选编教材时, 宏观上有对所有文本编排的考量, 顺序、组合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微观上有对文本的独到理解, 在导语和课后练习上都有所体现。在进行主问题设计时揣摩编者的意图, 尝试与编者对话, 可以使主问题考虑更加周全, 设计更加严谨。

(三) 文本特点

文本特点是合作学习中主问题设计的重要依据, 文本的体式不同, 文本所蕴含的教学内容也就不尽相同。即使是同样体式的文章, 具体到不同文本时, 也会有所差别。每篇文本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侧重不同。所以, 在进行主问题设计时一定要把握文本最核心的特点。

(四) 学生基础

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设计要与学情相联系。首先,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构思主问题。学生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构思主问题时要因生设问, 主问题应该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 要有层次性和阶梯性。其次, 还要据学情的变化来构思主问题。课堂教学中的学情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教师应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灵活进行调整。

三、合作学习中主问题设计的角度

(一) 文章的标题

标题对于文本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文章的标题出发设计主问题,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课文《智取生辰纲》中设计以下主问题: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 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如杨志并非无“智”, 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在这三个主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走进文本, 通过题目的“智”字入手, 问题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把握了故事情节主线, 人物性格特征, 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二) 文章的关键点

一篇文章中往往会有一些关键点, 这些关键点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 也可以是文章中出现的一个人、一件物。通过这些关键点设计主问题, 可以解决学习中的关键问题, 直击文本的核心, 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 在《一个人的遭遇》一课中所设计的主问题:索科洛夫在文中一共流了几次泪, 每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分析索科洛夫的三次泪流的情状和原因, 能够将文本很好的串联起来。“泪”这个关键点的解析则引导学生读出了“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背后的坚强和伤痕, 读出了他的悲悯情怀, 体会到了战争带给普通人的深重的摧残。

(三) 文章的结构

理清文章结构, 对于学生学习, 特别是长文的学习来说非常必要。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 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所设计的主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 百草园生活的特点是什么?三味书屋生活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 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顺序能倒过来么?

这一主问题的用意在于通过两个时期不同生活特点的对比, 启发学生思考按时空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好处。设置顺序是否可以倒换这一问题, 则可以让学生充分思考, 各抒己见, 通过观点的碰撞、交锋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 文章的留白

在语文课本的选文中, 有许多留白的地方, 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留白为学生留下了无穷想象的空间, 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深化理解。

例如《秋天的怀念》一课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我那有病的儿子和那还未成年的女儿……”多少年过去了, 儿子终于明白了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 你们读懂了么?

这一主问题的设计, 激发了学生对原文中还未说完的话的想象,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各抒己见, 体现出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不同的话语终点却是一样的, 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对“母爱”这一主题有了更深的领悟。

四、合作学习中有效主问题的评价

(一) 配合完成教学目标

合作学习中主问题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在设计主问题时, 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 通过主问题设计指向教学重点的学习。“在教学目标中, 最基础的还是知识目标的设立, 教师首先要根据篇章的语言、内容、结构、特点找出重要的语文知识, 然后诊断学生的学习基础, 区别对待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知识, 设计相关的主问题。” (5)

(二) 带动学生积极参与

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在实际的课堂应用中应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一个问题提出后应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主问题的带动下展开学习活动。这也就是说, 成功的主问题不是简单的问答, 而是要能够引起学生学的活动和学的热情, 教师是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而不是单纯的讲述和灌输。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合理地进行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设计, 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以合作的形式凝聚集体智慧, 共同突破教学重、难点, 并且带动全文的阅读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 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课标实施以来, 合作学习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由于不少教师对合作学习中的问题缺乏设计, 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是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处理主问题, 既为主问题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途径, 又增强了合作学习问题的可探究性, 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合作学习,主问题,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张中原, 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3]王光龙主编, 孙芳著.阅读学习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13.

[4]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 2011 (2) .

[5]郭艳.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篇3:研究性学习报告主论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2-0053-04

一、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简称BL)在各大、中、小学、各种教育机构被广泛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入混合式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风格,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安排。[1]有效地进行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能够使学习成本和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2]

大学IT课程是滨州学院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门公共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充分研究了混合式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式学习“三主模式”的教学思想,并从2011年秋季开始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的提出

大学IT课程,一直以来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但是受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统考的影响,无论在教师教学方面,还是在学生学习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在教学方面,按考试大纲要求,以传统模式讲授,理论教学分量较重,实验课验证理论课内容,一些非常实用的操作没有讲解到。

在学生学习方面,绝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不再是零起点,但是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扎实,似是而非现象非常严重。

在考核方面,采用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统一考试,考前进行高强度模拟训练,虽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及格率,但是禁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拿证而死记硬背,掌握的是离散的基本操作,对系统的知识、操作存在很大的缺陷。另外,本课程属于公共课,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

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求,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新技术的探索。因此,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构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尤为重要。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三主模式”教学模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三、混合式学习的涵义与“三主模式”教学思想

1.混合式学习的涵义

Singh & Reed(2001)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和适当的学习风格相结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2003年,何克抗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在我国倡导“混合式学习”。他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

黄荣怀[4]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新兴”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一般以虚拟学習环境为基础,利用标准化学习系统为在线学习的内容传递提供支持,促进师生之间的在线交流。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混合式学习的理解,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课堂教学与E-learning的混合,而是把各种学习媒体、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等学习要素进行有效的混合,是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相互结合和互补。既能优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又能提高学习效果;既发挥了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5]

2.“三主模式”教学思想的提出

“三主模式”教学的主体思想是: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基于任务提出,以学生自我探究和小组协作学习作为学习活动设计的核心,任课教师精心设计任务,组织学习活动,以指导老师的身份把握整个学习活动的主题方向。教学改革主要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模式几个方面进行。

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三主模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学习把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有机整合,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支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技能培养。[6]

“三主教学模式”则是以混合式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Blackboard(以下简称BB)为平台实施教学。师生活动在平台完成,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查看教学大纲、学习活动通知,任务公告、立体化教学资源,评价反馈信息,提交作业,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7]

大学IT课程实践性强,学习过程的本身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因此适合开展混合式学习活动。

笔者在黄荣怀等提出的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框架[8]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设计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三主模式”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1.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包括专业需求、学习者和教学内容分析三个方面。在具体设计之前,我们对滨州学院各专业先后发放了两次调查问卷,并对系院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以确定专业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本专业所需要的软件和工具。在上课前夕,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结构和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本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期望等。

大学IT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操作两部分,课堂教学依据内容特点可在多媒体教室和机房进行,机房教师机装有凌波教学软件,能够使老师演示教学和更好地掌控学生的情况,BB教学平台上传了本课程立体化的教学资料,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由此可见,教学活动能够完成的外部环境条件完全具备。

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生需要和专业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并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进行了混合式学习的总体设计。

2.BL总体设计

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对适当的学生和内容利用合适的技术和手段呈现教学信息是混合式学习的核心。BL总体设计包括:教学任务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三个方面。

(1)教学任务设计

在前端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各专业是否需要专业软件的讲解,制定了两套教学大纲。在两套大纲里,按照文科、理科的要求分别取舍了相关的知识模块,比如:艺术系院选择网页设计模块,理工科系院选择数据库模块。按照大纲的要求我们精心设计了操作性极强的教学任务,并特意设置了原来教材中没有的文献检索任务模块和各专业需求的相关软件任务模块。任务设计如表1。

其中,在第一个文字录入任务里,要求学生自己写一篇不少800字的自传文章,可以包含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介绍自己的家乡特色、可以写对本门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期望和建议等等,形式内容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严格要求必须自己打字,不准网络复制。

在知识点繁多,功能强大的教学模块中,我们为每个教学任务,又单列出几个子任务,以循序渐进地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工具模块的子任务设计(见表2)。

在设计每个任务时,给学生提供基本的文字素材、图片素材,但在要求上留有充分的空间,留给学生发挥自己能力的余地。在每个任务的问题设计时,用*号标出不同的难度,以便使专业不同、能力不能的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操作,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在每学期的最后一堂课,一般还要附加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写出一学期下来本门课程的收获和感想,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任课情况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2)学习环境设计

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环境对学习活动要做出不同的设计,这是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

依照前期内容分析和设计,我们把大学IT课程内容中的理论部分单独列出,利用8课时的时间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同时把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以及最新的IT技术上传到BB平台,供学生课下拓展学习。

对于实践性强的内容以任务为主线,在机房内,以BB为平台进行,主要授课方式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把握总体方向。

(3)学习活动设计

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环境,采用不同的学习活动的组织方式,对相应学习活动的顺序做出合理的安排,确定在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信息沟通的方式和策略,并充分考虑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哪些支持。

3.BL学习活动实施

在混合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前期分析,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教学。

(1)理论部分

把教学内容中理论部分,即信息技术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文化和信息安全以及IT业内的前沿知识,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信息大容量传遞。同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把各相关主题的资料上传到BB平台,供学生课下交流,进行多方位的拓展学习。

(2)实践部分

对于教学内容中实践性强的内容,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也是整个教学任务的重点所在。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学任务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以解决任务为目的。以任务为主线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学生接受到任务后,首先在课前进行个人探究学习,进入课堂后,小组之间协作学习,通过集体的努力把完成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分享,最后进行组内评价和自我评价。在学生活动的每个环节,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及时反馈给老师,以便更好地进行指导和下一轮的任务设计。

任课教师在学习活动中,以指导教师的身份出现,课前把精心设计好的教学任务通过BB平台下发给学生,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并可以参与小组学习的讨论,不至于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跑题、迷航。

4.BL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设计取消以往参加山东省统考获取资格证的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9]主要以过程评价为主,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过程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协作情况,在BB平台帮助学习伙伴解答问题的情况,讨论区发帖回帖情况、博客发表情况等都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具体的考核通过老师评价、组间互评,组内互评、个人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占总成绩的50%-60%,记入期末总考核成绩。

五、效果与评估

教学实践从2011年秋季开始进行,目前对2011级、2012级、2013学生进行了实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协作阶段讨论积极主动,BB平台讨论区问题多种多样,有志愿者主动答疑解难,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比以往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三年来的学生评教结果,学生对本门课的满意度达95%以上。

另外,我们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完成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老师的授课、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于以后课程的开展。

以下是摘录自两名同学的学习心得片段:

学生1:我是非常赞同这种做法的。这样能保证每节课的学习质量,最重要的是,在过程考核的压力下,我们能够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任务,对我们整体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2:我认为内容设置十分适合对计算机知识与运用似懂非懂的我们。有利于我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操作。最重要的是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使我们每节课都带着任务学习,能够让大家积极主动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三主模式”的教学改革是得到学生认可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学生逐步形成了正确自主学习的方法,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10]

六、结语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三主模式”教学方发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在线学习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1]而教学任务这条主线,一直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支持了网络学习环境下“以生为本”的各种指导活动,实现了个性化的导学服务。[12]

实践结果表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大学生研发能力的培养,这也正是我们大学IT课程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把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入到大学IT课程中去,从而形成大学IT与研发方法课程。目前这门课程正在校内几个班级实验,已在2014级学生中全面展开。

参考文献:

[1]Ian Quillen,Kyle千百意译.混合式学习[EB/OL]. http://select.yeeyan.org/view/192596/371752.

[2][4]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11]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 [J].电化教育研究,2004(3):5-10.

[5]胡志金.论混合学习设计的适配原则和定位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9(3):36-40.

[6]刘红霞,赵蔚,王龙静.混合式学习环境下教师期望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4(1): 63-70.

[7][10]金一,王移芝,刘君亮.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3(1): 37-40.

[8]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 2009(1): 9-14.

[9]李兰.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11): 94-95.

[12]柳素芬.混合式学习环境下远程学习个性化导学研究[J].软件导刊, 2014(1): 83-84.

篇4: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的含义

任何行为都是从动机开始的, 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也不例外, 离开了动机, 学习行为将不复存在, 要想弄明白二者的含义必须从人的动机入手, 对二者进行定性, 否则就难以弄清二者的本质。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人的学习动机由学习者本人确定的学习现象。

所谓他主学习就是指人的学习动机由学习者本人以外的第三者确定的学习现象。

二、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分析

学习行为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习的动机阶段, 二是学习的过程阶段, 三是学习的结论阶段。在学习的动机阶段, 从动机的自主和他主的角度看, 学习的起因可以是自主, 也可以是他主。学习的过程阶段, 学习过程是由学习者完成的, 也就是说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虽然学习动机可以他主, 但是学习过程无论如何也不能由他人替代。再说学习的结论阶段, 学习的结论是学习过程的延伸, 没有学习过程就无法得出学习结论, 因学习过程无可替代, 学习结论也由学习者完成, 无可替代。

在自主学习条件下, 学生完全自主完成学习的全程。从学习行为三个阶段分析可以看出, 自主学习的学习动机由学习者确定, 加之学习过程阶段和结论阶段并无第三者可替代, 因此, 在自主学习条件下, 学生完全自主完成学习的全程。

他主学习条件下, 学生缺失了学习动机的自主权, 学习过程和学习结论也受到教师的间接干预。 (1) 教师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动机, 并替学生进行动机规划。人是社会性的生物, 学习动机的他主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是人类实现社会化的手段。如果人类的动机完全自主, 人的社会性就无法实现, 动机的他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活动是人类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直接的动机干预, 并常常替下一代进行学习动机规划。 (2) 教师只能间接干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过程无可替代, 教师表面上好像能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 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干预实质上是通过调整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的, 如果没有教师对学习动机的干预, 教师无法干预学习过程, 更不能干预学生的学习结论。例如, 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 这时, 教师指出学生的偏差, 学生在承认这种教师干预的前提下产生学习动机的变动, 进而调整学习过程。如果学生不接受教师的动机干预, 教师就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论的干预。因此, 教师只能通过直接干预学生的动机来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或学习的结论。

三、自主学习的动机来源

自主学习是人成长的需要, 没有自主学习, 人的成长就无法实现, 自主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 自主学习的动机来源于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

(一) 生物本能

生物本能是生物生来就具有的能力, 本能本身不是动机, 但是能诱发自身需要, 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动机。

生物本能诱发的人体需要有两种, 一是无意识的活动, 如心跳、呼吸、瞳孔的变化等, 这些需要都是人无意识的非条件反射, 称不上动机。二是有意识的需要, 它又分为低级本能动机和高级本能动机。低级本能动机如人的吃、喝、性、排泄等由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人类动机, 它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 是人类的低级动机;高级本能动机是指人对自我及外部世界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我是谁和世界是什么的认知动机, 是自主学习的主要来源。人的高级本能动机分两种。

一种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 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 才会产生自我状态调整的需要, 才能使人产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自主动机, 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 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 这样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进而形成自主学习动机。

另一种是感他意识。感他意识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察觉, 即人对外部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自我意识是用来回答我是什么的, 而感他意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 只有弄明白这两个问题, 人才变得有意义。正是人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需要, 才产生了人认识外部世界的冲动, 进而形成认识外部世界的自主学习动机。

(二) 社会本能

人不但是生物人, 还是社会人, 人的自主学习动机除了有生物本能的痕迹外, 还打下了人类社会属性的烙印, 这些烙印就是人的社会本能。人的社会本能是在长期的社会进化中, 通过社会选择形成的社会能力。这里的“社会选择”是指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选择, 在漫长的社会进化中, 那些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意义的能力不断巩固和强化, 从而逐步形成了人的社会本能。人的社会本能的具体体现就是人的“王者情结”。

1. 人的“王者情结”的含义

所谓“王者情结”就是每个人都有优于别人的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这种冲动使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产生优于别人的需要, 从而产生优于他人的自主学习动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而且是一个人人可成“王”的物种, 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 个人奋斗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改变其在群体中的位置, 使自己所处的位置更高, 生活得更好, 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 这是人的社会本性使然。

2. 人类实现“王者情结”的方式

人优秀于别人有两种方式, 一是先天优秀于人, 如某人出生于社会上层家庭, 其所处的社会层次天生就高。二是后天优秀于人, 这是奋斗的过程, 奋斗的实现方式就是学习, 学习是人后天优秀于别人的唯一选择。先天优秀于人, 后天奋斗的程度就小, 先天资质平平的人要优秀于人, 奋斗的程度就大, 但不管起点如何, 人都想优秀于人, 都需要学习。人要想实现“王者情结”都依赖于学习, 所以, 人类社会化学习动机的真正来源是人的“王者情结”, 学习是人天生的、自发的、不需外力维持的自动行为。

3. 人的“王者情结”的本质

人的“王者情结”是人的社会本能的自然反应, 前面说过, 人的社会本能是社会选择的结果, 其实“社会选择”是“自然选择”的“变种”, 它也适用于“自然选择”的法则, 也就是适用于生物界普遍适用的“优胜劣汰”法则, “王者情结”其实就是“优胜劣汰”法则的具体表现和需要。这里所说的“王”是特定环境下的“王”, 从这个角度说“王”就是“优”的含义。正是人的“王者情结”使自主学习伴随人的一生, 社会的发展才充满活力。

四、他主学习的动机来源

(一) 他主学习的存在意义

他主学习是人社会化的起点。人的生物属性是与生俱来的, 属于本能的范畴。但人的社会属性却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后天的学习, 社会化是人类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起码条件, 刚出生的个体人毫无社会化学习的自主能力, 社会化的成长一开始需要外部力量的“喂养”, 这种喂养就是教育。他主学习是人的社会属性成长的起点, 没有作为他主学习的教育, 人的社会化是无法进行的, 因此他主学习是人类社会化的起点。

他主学习是人社会化的手段。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的最终结果, 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教育则是完成人社会化的手段。每个人必须经过教育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他主学习是人社会化的手段。

(二) 他主学习动机的来源

一是抚养人。抚养人主要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长辈对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晚辈的抚育、教养。人出生后, 一开始不具有身体和精神成长的自理能力, 这就产生了外力抚养的需要, 抚养人外力的干预就是必然, 在这一阶段, 一个人几乎都是在他主学习动机支配下生活的, 没有抚养人的“他主”, 一个人根本就不能度过他的婴幼儿期。

二是学校。人的婴幼儿期多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在这之后就是进入幼儿园及学校学习了, 幼儿园及学校的功能, 就是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专业化则是指普通人在一定时期内, 逐渐符合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社会化是人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专业化则是掌握生存技能的过程。

国家是学校设立的主体, 在基础教育阶段, 学习内容、学制长短、学习方式等都是既定内容, 学生无选择的权利, 因此从动机角度看, 学校无不体现对学生的他主性。

三是社会中学校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如企业、政府、军队、医院、社会团体, 等等。一个人完成了学校的学习之后, 就要进入社会中工作, 就要加入这样或那样的社会组织, 不同的组织会有不同的目标, 在社会组织中, 个人实现自己目标的前提是要接受所在组织的组织目标的制约, 这个过程是在组织的他主的控制中完成的。因此, 社会组织是个人他主学习动机的重要来源。

四是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他人。人的社会交往除了家人和社会组织之外还有社会中的他人, 由于利益及关系的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交往, 个人与他人利益及关系的交换是在自主和他主的博弈中实现的, 社会交往中的他人是他主学习动机的来源之一。

五、自主学习动机和他主学习动机的特点

一是一个人的学习动机是由自主学习动机和他主学习动机共同组成的, 自主学习动机所占的比例越高, 他主学习动机所占的比例就越低;相反, 他主学习动机所占的比例越高, 自主学习动机所占的比例就越小。但不管二者各自所占的比例如何, 二者总的水平最高是1。

二是自主学习动机是个性的表现, 他主学习动机是人社会性的表现。他主学习动机是社会对人的制约, 是人社会化的表现, 而自主学习动机没有外力的约束, 充分显示了人的个性。人在自主学习状态下, 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水平会很高;而在他主学习状态下, 人就表现出被动、消极、缺乏创造性, 学生的厌学就是他主的后果, 自主学习的效率要高于他主学习的效率。

三是他主学习动机须转为自主学习动机才会起作用。自主学习动机和他主学习动机的关系其实就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他主学习动机位于行为人之外, 它不直接推动行为人的行为, 行为人通过对他主学习动机的认同, 使他主学习动机转化为自主学习动机, 从而推动行为人的学习行动, 没有行为人对他主学习动机的认同, 他主学习动机就不起作用。

四是他主学习和自主学习都是客观存在的, 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要强调的是, 第一, 他主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人的学习是从他主学习开始的, 但他主学习要不断转向自主学习, 它是一种过渡方式, 这是对他主学习的定向。第二, 他主学习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方式, 而只能是一种辅助方式, 这是对他主学习的定位。这样定位和定向是正确发挥自主学习价值和作用的前提, 也是促进学生人性健康发展的保证。

五是个体行为的动机越他主, 其幸福感会越低、绩效越差;相反, 个体行为的动机越自主, 其幸福感水平就会越高、绩效也会越好。即他主学习动机对个体的积极发展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而自主学习动机对个体的积极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时, 人长期处于他主学习状态, 容易形成被动人格和过度社会化, 使人缺失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动机转移在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化中的作用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他主学习通过转化为自主学习才能起作用, 这个转化过程叫动机转移, 也就是说他主学习是通过动机转移的手段而起作用的。

动机转移是指同一学习动机在人类不同个体之间的传递。如教师要求学生学习的动机是通过动机转移实现的,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动机就是学生他主学习动机, 学生的动机就是自主学习动机。

(一) 他主学习动机转移为自主学习动机的实现手段

一是信仰认同转移。共同的信仰是价值观的完全认同, 它是实现动机转移的极端手段。信仰相同的人, 在其信仰范围内, 能实现动机的替代, 它是一种自愿、无偿的完全转移。

二是道义认同转移。在人们社会生活的交往中, 道德是约束人的重要手段, 一个人对别人的影响主要靠道义的认同实现, 在道义认同过程中, 人的动机就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传递, 这种动机转移也是一种自愿、无偿的转移。

三是交易认同转移。它是指人们用商品与金钱的交换实现的最普遍、最常见的动机转移。如A想做的事, 通过交易可转给B去做, 交易意向一旦达成, 就实现了A的动机向B的动机的转移。动机的交易转移是一种自愿的有偿转移。

四是强制认同转移。它是指采用强制手段实现的动机的转移。如军队首领对下属的指挥, 监狱对服刑人员的管理, 组织内部上级对下级的管理等。这种转移多数情况下转移效率也较高, 是组织管理者对成员实现控制的主要手段。

(二) 他主学习动机转移为自主学习动机的规律

在动机转移中, 他主学习动机向自主学习动机转移率 (学生认同率) 越高, 被转移对象的积极性就越高, 其行动的效率就越高, 效果就越好;相反, 他主学习动机的转移率越低, 被转移对象的积极性就越低, 其行动的效率就越低, 效果就越差。因此, 教师在不能保证动机转移率为1的前提下, 他主学习的效率常常低于自主学习。

(三) 他主学习动机转移为自主学习动机的本质

自主学习动机实质是一种内因性动机, 他主学习动机是一种外因性动机。因此, 自主学习动机所引发的活动本身可以使人们得到某种满足, 而且活动本身就是对活动者的一种奖励或报酬, 不需要外力推动, 强度大, 时间持续长;他主学习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 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 他主学习动机持续时间短, 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自主学习动机中的“内滋奖励” (体验到成功感和兴趣) 比他主学习动机中的“外附奖励” (单纯为了表扬、金钱或物质利益) 既经济又更富有积极作用。一般情况下, 他主学习动机的推动力量较小, 持续作用的时间也较短。外在条件一旦“消失”, 由此激发起来的他主学习动机也会很快失去作用。他主学习动机向自主学习动机的转移其实是低效的外因性动机向高效的内因性动机的转移过程, 其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他主学习动机向自主学习动机转移的比例。

七、教师在学生他主学习动机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教师与学生动机的定位。教师和学生有着共同的动机, 学生的动机是掌握知识, 教师的动机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二者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学生的动机是自主学习动机, 教师的动机是学生的他主学习动机。

教师动机的正转移。它是指教师把学生的他主学习动机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的过程, 学生的内因性学习动机就会增加,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过程是一个增效的过程, 所以这种转移称为动机的正转移。

教师动机的负转移。他主学习动机可转化为自主学习动机, 同样, 在一定条件下, 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也可转化为他主学习动机, 从而降低学生内因性动机的水平和学习效率, 这就是动机的负转移。如教师给学生留作业, 学生在认同的情况下就实现了教师动机的正转移, 但如果教师对没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不当体罚, 学生会感到自己在为教师完成作业, 作业是教师对自己的“控制”, 使作业回归他主状态, 从而引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内因性动机水平的降低, 背离教师体罚学生的初衷。

衡量教师活动有效性的标准。教师活动的有效性以教师动机的有效转移为前提, 如果教师进行了动机的正转移, 教师的活动就是有效的;如果教师进行了无效的动机转移, 教师的活动不管技巧多高都是无效的;如果教师的动机转移是负转移, 教师的作用不但无效且为反效, 它以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代价, 教师就背离了其职责。因此, 教师活动有效性的标准首先是教师动机转移的有效性, 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师的教学技巧不仅在于教书的水平高低, 更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技巧, 所以只有提高教师动机转移的有效性,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的积极性。

八、教师如何实现高效的动机转移

一是用服务意识替代管理意识。“教师是学生学习促进者”就是服务的意识, 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 促进学生他主学习动机的正向转移,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而管理以“控制”为手段, 以“加工”为目的, 是学生他主学习动机的强化, 在管理前提下只能增加学生的外因性动机, 降低学生的内因性动机, 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这与教育的本意相悖。

二是发现学生“亮点”, 注重表扬。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天生的、自发的、自动的, 表扬是对学生积极性的肯定和奖励, 是对学生内因性动机的激发, 能提高学生内因性动机的水平,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是给予信任, 把学习内容“承包”给学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理应由学生完成, 教师过多的“干预”使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控制者, 只能降低学生的自主性。再高明的“日工”管理者也不如三流的“包工”管理者更有效, 这是因为“包工”基本实现发包方向承包者动机的100%的转移, 而“日工”管理者没能实现管理者和工作者动机的完全一致, 因而“日工”的低效是自然的事。

四是建立班级文化, 使自立、自强成为信仰。以班训和校训为载体, 经过长期诵读, 强化学生自立、自强的价值观, 形成班级文化, 进而形成个人信仰, 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动机。

九、他主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适用范围

学校设置的课程分两类, 一是社会化课程, 二是专业化课程。基础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规则应是:社会化课程是必修课, 社会化之外的专业内容应是学生的“必选”课。必修体现一种他主学习状态, 而选修则体现自主学习状态。

(一) 社会化课程适用于学校监督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社会化的特性:首先, 社会是所有人的社会, 不是某个个人的社会, 社会化的标准位于个人之外。其次, 社会化是强制的准入过程。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 首先要成为社会的成员, 社会化是人成为社会成员的唯一途径, 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这种唯一性决定了社会化的强制性。

社会化是学生的基本义务。理由有二:一是从义务的定义来看, 在学生的社会化中, 要达到“尊德、守法”的好公民标准, 成为“好公民”是学生应尽的责任。二是从义务“他主”的本质特性来看, 社会化从标准的“他定”到内容的强制性决定了社会化完全符合义务是“外力”对责任的约束。因此社会化是学生应尽的基本义务。

社会化课程是在学校监督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校监督的含义就是社会化课程的设置内容是“法定”的, 是强制性的, 是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这并不能确认社会化课程的学习内容就适用于强制, 从社会化的义务取向看, 人的义务多是靠自觉完成的, 只有在学生拒绝社会化的条件下才适用于强制, 在学生对社会化课程认同的条件下, 社会化课程完全可以实现学生自觉、自主的完成, 比学校强制完成效果和效率会更好。因此, 社会化课程适用于学校监督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二) 学生的专业化课程适用于学校服务前提下的自主学习

专业化的特性:首先, 专业化是人能动性、主动性的表现。一个人成就大小不取决于人的社会化程度, 而是取决于一个人专业化程度高低, 一些伟人的专业 (行政专业) 能动性甚至可以大到改变整个社会进程的程度, 正是人的能动行为推动了社会与历史的前进。其次, 专业化不是社会的强制“规定动作”, 而是个人的“自选动作”, 社会为所有人的专业化提供平台, 个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或创造专业位置。

专业化是学生的基本权利。理由有二:一是学生的专业化是学生的人身自由, 是学生学习自由权的体现。二是从权利的特性来看, 权利是“内力”对利益的“掌控”, 是“自主”行为。以此衡量学生的专业化, 从其特性来看, 其内容的“自主”或“自选”完全符合权利的特性, 因此专业化是学生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学生的专业化课程适用于学校服务前提下的自主学习。学生的专业化既然是学生的权利, 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就应该是选修课, 如果是必修课, 那就不是学生的权利而是学生的义务了。学生专业化课程的选修保证了学生学习动机的自主性, 学生动机的自主同样也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论的自主。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完全自主中, 学生会释放巨大的学习潜力, 学习效果和效率远优于他主学习。

十、现行教育的定位偏差及解决方案

(一) 现行教育的定位偏差

反观现行教育, 以管理为前提的班级授课模式是现行教育的主基调, 管理的前提说明了课程学习的强制性和无选择性, 这无不体现现行教育从体制上选择了低效和落后的他主学习模式, 而把高效和先进的自主学习模式排除在体制之外。虽然现行教育在口头上提倡自主学习, 但是课程设置的强制性和无选择性却促成现行教育对他主学习的“坚守”, 使自主学习成为伪命题, 这是教育的一大悲哀。

(二) 如何改变教育的定位偏差

绝对的自主学习在学校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只有相对的自主学习, 也就是学校和教师他主学习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和学习结论。改变现行教育的定位偏差的途径就一条, 用以服务为前提的班级学习制取代以管理为前提的班级授课制。班级学习制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班级学习制度。下面是对班级学习制的理论推测。假设某学习内容能在一学时完成, 其时间 (按45分钟) 大体分配如下:

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下达学生的学习目标 (约占5分钟) 。学生正式学习前, 教师利用5分钟的时间说明学习内容的重要意义, 从情感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以大屏幕或小黑板等方式把学习目标 (要解决的问题) 一一呈现给学生。

二是学生以自为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约占30分钟) 。在这30分钟内, 学生的自为方式可包括自学、寻求教师帮助、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这时教师的作用由“控制式”的讲授变为“帮助式”的辅导, 教师除帮助学生答疑外, 还要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做到“因才施导”。

三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梳理 (约占5分钟) 。教师根据在前30分钟的辅导中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了解, 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学习目标的结论进行总结, 告知学生本课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达成情况的不足。

四是学生讨论提高 (约占5分钟) 。教师总结完成后, 继续发动学生对各自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总结和升华, 以使学生达成共识或提出自己新的见解, 实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同时, 对未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布置课下继续解决。

上述是对一个学时内能解决的内容的假定, 对于需要多个学时解决的内容, 教师可按实际情况分配各部分的时长。班级学习制的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的他主状态, 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份, 教师做到了“因才施导”, 其学习效果定优于班级授课制。

总之, 他主学习是一种低效和落后的学习模式, 以班级学习制为代表的自主学习模式是高效和先进的学习模式, 班级学习制必将取代班级授课制, 使相对自主学习成为学校教育的主基调。

摘要:自主学习是和他主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 他主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但他主学习要不断转向自主学习, 它是一种过渡方式, 他主学习只能是一种辅助方式。“王者情结”是自主学习动机的主要来源, 他主学习必须依靠动机转化为自主学习动机才会起作用, 他主学习的动机转移率越高, 学习效果就越好, 但因其转化率常常小于1而导致他主学习的效率低于自主学习。社会化课程适用于学校监督下的自主学习, 专业化课程适用于学校服务前提下的自主学习。现行教育从体制上选择了以管理为前提的班级授课模式, 它是落后的他主学习, 取代它的将是以服务为前提的相对自主学习模式——班级学习制。

关键词:自主学习,他主学习,王者情结,动机转移

注释

上一篇:雨初中抒情散文下一篇: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