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格》有感

2024-05-09

读《人格》有感(共8篇)

篇1:读《人格》有感

星期天,我读了一篇关于人类的文章——《人格》,它使我深有感触,并进一步人有了新的认识.文章虽不是很长,但写得生动,真实.它讲了一个富豪千金和一个老妇人,他们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个寒风凛冽,风雪交加的日子里,一位身穿破衣裳,黑发之中掺和着白发,一双鞋子连脚趾都露出来的老妇人在沿街乞讨.她的嘴唇变成紫色了,两只冻僵的手不停地搓着,身子微微颤抖.她来到了一座灯火辉煌的大豪宅前,当它看到一位大小姐从门里出来时,她走上前去:“小姐,发发慈悲,给点东西吃吧.”没想到,那位小姐不理不睬,凶巴巴地说:“你这下贱的老东西,也配到我家要吃的!”说完,“砰”一声把门关上了.世界上的人应该都是平等的,怎能分谁低谁高.即使是富人,他们原来也只是平凡的人,由于自己的努力与创造才有了今天美好的日子,但也不能贬低别人.贫穷的人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心满意足了,但他们知道要节约,要勤奋,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比得上富人.穷人和富人都是人,都是一个祖宗,只不过命运不同而已.人,就是一个活的生命,不分富贵和低贱;人,就是一个有生有死,得经历千百般挫折;人就是平常不过,就是活生生的人.

篇2:读《人格》有感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无聊闲逛的时候看到的一本书,看到之后我觉得挺好奇的。毕竟已经是大学生了,对自己的性格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肯定不精确,不可能是很清楚地讲出来的那种。所以我当时就下定了决心要好好研究一下这本书,看看它嫩否帮我解决我的性格谜题,我敢发誓,这绝对比哈夫曼编码和移动通信难得多。于是我就在这本《九型人格》的带领下开始了我的探索之旅。

开始我还以为这本书也是和其他讲性格特征的书一样是模凌两可的,一个人可能既是这种性格又是那种性格,这叫居中性格,或是脚踏两条船。但是一看到它对各种人格的内心最深处的渴望的准确而不可复制的定位之后,我欣喜若狂,终于找到了一本不是夸夸其谈,而是真正有做过调研,真正做到了精准定位的书了。虽然在之后的阅读当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了它并没有把世界上可能存在的所有人格全部囊括在内,但是这也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是一本好书,一本直指内心的好书。

《九型人格》根据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动力把不同人的人格分为九种:完美型,全爱型,成就型,艺术型,智能型,忠诚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九型人格中的每一种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性格,价值观都有着根本上的不同。这就从很大程度上明确了区分度,给我们精确地指出了自己的定位。然后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优势和劣势。通过举例说明了每种人格的不同性格特征,不同的行为特征,应该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以及如何和各种性格特征的人打交道。

我一开始就是带着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性格特征这个目的去看的,而且我一度以为自己是以个全爱型的人。但是一直看到最后我才知道,自己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和平型的人。原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人。但是我通常也会因为没人助我,没人感激而伤心愤怒。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和平型的人也是愿意帮助人的,但是与全爱型的那种无时无刻不想着帮助别人,助人为乐,一旦没有人需要他的帮助了就会痛苦,沮丧,感觉到空虚寂寞不同。和平型的人是不善拒绝,或者是觉得帮帮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亦或者是心里并不愿意帮忙,但是又不想破坏和谐关系。这就是和平型与完美型的人的区别,而且和平型的一些其他的性格特征在我的身上也是体现的十分突出,犹豫不决,不愿表明立场,懒惰散漫,事情不拖到最后一分钟绝不动手。这才是真正的我吧。

知道了自己的缺点之后下一步应该是给出解决办法,哦,错了,应该是性格缺陷的补足措施吧。不过不好意思的是,本书上对于和平型性格人群的性格缺陷问题不像其他几种性格

篇3:读《人格》有感

马斯洛在开篇就提出,我们的第一个命题声明:个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有组织的整体。每一个人在产生某种需要或是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都表明的是整个人的意愿和动机倾向。那种把人肢解为各个部分进行分析的行为是荒谬的,例如“是‘约翰·史密斯’而不是他的肚子要吃东西”,因为“受到促动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某个部分”。我们不难理解这个命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有意无意地总是忽视这个前提。

这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是整体的功能不是构成整体的部分的功能的叠加,整体通常具有超越部分叠加之后的功能,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去理解学生和学习。

就学生而言,不仅在学习中需要调动其认知需要、学习的渴望,除了“知”,“情”“意”“行”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因为过分关注学业成绩,有忽视社会问题和学生实际的倾向,强调认知发展忽视学生心智成长倾向,并对除了学业成绩之外的挫折表现得漠视,任学生的其他挫折自生自灭,学生时常因此感到能力不足并由此难以得到自我认同,过分长时间的学校生活使学生与亲人和朋友交流的时间和精力都受到限制……这些其实都是对学生是一个整体性的人的忽略,只看到了学生的认知的需要、学习的渴望,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感到一种内在的虚无,除了好好学习很难找到其他被认为合理的支点,对于怎样良好处理自己的全部生活常常感到不知所措。

就学习而言,需要调动的不只是一个人的视觉、听觉,还必须是整个人的参与,是包含整个人的经验、情感的参与。而在这点常常被忽略,我们关注学生通过某种学习之后的可以得到的标准化的成果,对于学生是否是调动自身的所有因素参与到学习中关心不足。只有学生整体参与到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力,最大程度提高学习的效率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学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都作为课程的目标,这是一种理念上的革新,但是制度上的保障依然不够,高考选拔制度一考定未来的压力,还是迫使师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与提高考试成绩有直接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上。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所在。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需要的满足

(一)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进行了分析,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两种是低级需要,后三种是高级需要。虽然“大多数的文明(以及它们的政治、教育、宗教学说等)是指向真理、爱、美的高级冲动被假设为时在本质上内在地不同于那些动物性的需要。进而,这两者又被假设为是相互敌对、相互排斥的,并为取得控制权而处于永恒的冲突之中。从这样一个视角来看,所有的文化以及它们的功能机构,都是站在高级需要的一边,反对低级需要”,但是马斯洛认为“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有着不同的特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两者都必须属于基本、天定的人的本性,它们不会异于或违背人性,它们是人性的一部分”。

马斯洛站在一个较为客观的角度解读了人性,取消了性本善或性本恶的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人性有其自身的弱点,但是也内在的具有控制这些弱点和削弱这些弱点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因素。他把这些因素称之为“控制马的缰绳”。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拥有促进其发展的自身因素的同时存在阻碍其发展的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并存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灭阻碍学生发展的因素,因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像不能要求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必须成为一个出色的演说家一样,性格内向的孩子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睿智深沉的思想家。任何学生的发展不是需要其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需要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发展中的学生其自身蕴含了自身的可能性,学校需要做的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制定学生的发展方向,而是要尊重和关心学生本身的意愿以及自身的可能性,并且调动其发展的冲动来冲破阻碍因素的束缚,

(二)需要的满足与如何满足儿童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每一个需要的产生都是以前一个低级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前四种需要为匮乏性需要,这些需要的尚未满足不断推动人们从事满足该种需要的行为,一旦匮乏性需要的到满足,这种行为也会停止,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长性需要,它在匮乏性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且不会终止,会一直推动人们自我实现的活动。

在现在的教育和家庭以及社会环境中,出现了儿童的匮乏性需要得到过度满足的情况。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众星捧月的局面,对儿童的爱和尊重有时甚至是以牺牲成年人要得到的爱和尊重为代价的,儿童处于舞台的中心,所有的人都在迎合儿童的需要,甘愿作出各种妥协。物质上的过度满足和精神上的过度溺爱,使得儿童漠视已经拥有的,甚至倾向于低估食物、安全、爱、自尊和尊重的价值甚至对之不屑一顾,马斯洛由此指出“单纯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不够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有必要去体验坚强、隐忍、挫折、约束、限制等感受”。

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以及整个社会弥散的对物质和社会地位的功利性追求,有些家庭为了配合儿童的学习,而放弃了对儿童其他方面的要求,放弃了对儿童作为家庭成员应学会的责任,放弃了儿童参与社会生活从而获得协作精神的可能性,忽略了儿童对精神上的爱的交流的需求。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对学校生活的过分重视以及学业成绩的过分强调,会让许多学生感到来自学业的压力了甚至因此生出抗拒之情,即使不抗拒也很难使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自发的事情。学生可能学会了认知,但是在“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方面可能还是有很大困难。学习不应该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儿童的唯一期待,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生活之中,因为,教育首先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自我实现

马斯洛将将自我实现定义为“它(自我实现)是指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如同密尔在《论自由》中说:“人性倒像一棵树,要求按照使其成为活物的内部力量的倾向朝四面八方生长、发展。”每个人都要按照其本性,从事自己适合的事情,否则,人将永远处于不安和不满足之中。只有通过自我实现人才能成为其自身,只有自我实现人才能表现出其独特性。

这么说来,自我实现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产生以及其内在倾向的自由发展。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各种匮乏性需要的满足,当各种匮乏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坚持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的第一次产生是匮乏性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可是匮乏性需要能得到妥善满足的人少之又少,那么自我满足的需要的产生岂不是幸运儿的专利?这不是精英主义的思想?不过马斯洛同时强调产生了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对匮乏性需要的满足也拥有了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人在面对匮乏性需要的重新缺乏的时候会弱化对匮乏性需要的强烈愿望,而依然将注意力的重点放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上。

笔者认为,自我实现的意识如果顺其自然产生,可能要以匮乏性需要的满足为基础,可是如果加入人为干预因素,在匮乏性需要没得到完全满足的情况下让人具有自我实现的意识也是可能的。在战争年代,自幼食不果腹的仁人志士依然存有满腔热情,将为国捐躯视为其自我实现的方式,这种自我实现不以匮乏性需要的满足为基础。这说明教育完全能够在唤起人的自我实现意识上发挥作用,教育也应该在此发挥作用。只有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每个人内在倾向性得以展开,才可能体会到幸福。教育也应该是关于幸福的。因为人类一切行动的目的都指向幸福。

自我实现意味着内在倾向性的自由发展,说的是根据个人心理特征和天赋潜能以及喜好的发展,这种发展必须是内在展开的,不是外在要求的。正如杰斐逊所言,“再没有比以相同的态度对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公平的了。”对学生的自我实现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方式进行衡量评价,只要学生的拥有自我实现的意识并有志于此,只要学生的自我实现不损害他人,就应该得到保护。这是让学生感受到内在自由和自己的力量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华夏出版社, 1987.

[2]、[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篇4:读《人格》有感

关键字:美女作家群;弗洛伊德;力比多;反常态

根据佛洛伊德三种人格结构学说,人的心理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生理的、本能的、无意识的东西,缺乏逻辑性,只追求满足,无视社会价值;“自我”是理性的、通达事理的,与激情的“本我”相对,是可以控制的;“超我”负有监督“本我”的使命,有道德良心、负罪感,具有自我观察,为自我规划理想的功能。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三者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而他们之间关系的失调是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另一个与此相关的理论是佛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佛洛伊德认为,构成“本我”的主要是一种“性力”,这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驱使人去寻求快乐,特别是性快乐。

当读到佛洛伊德这种理论的时候,让我不得不想起产生当代并名噪一时的所谓新新人类作家群——即美女作家群,他们大都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卫慧、棉棉为代表,作品都是对“力比多”理论淋漓尽致但是是绝对片面的发挥,都是对物欲、性欲为代表的欲望化场景的书写,她们在性欲的裸露和物欲的追求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先锋”姿态,其中美女作家主将卫慧在随笔《艳情部落》里这样描绘新新人类的“谱系”——“这群人在夜晚闪闪发光,像从地层浮现的蓝色宝石,具有敏感而不可靠的美。正是这群人点缀现代城市生活的时髦、前卫、浮躁、无根的一个层面,组成独特而不可忽略的一个部落。她们绝大多数出生在70年代之后,没有上一辈的重负,没有历史的阴影,对生活有着惊人的直觉,对自己有强烈的自恋,对快乐毫不迟疑的照单全收。他们中有艺术家、时髦产业的经营者、无业者、作家、娱乐圈内人,还有不少无赖、赌徒、洋人与药物依赖者。”美女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主题是大众伦理混乱、感官欲望滋生蔓延的一种颓废状态,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成为她们的精神特征,作品总体呈现价值虚无主义色彩。

美女作家群以躯体前卫来迎合读者的芳心,她们的作品是自我变相的卖身,是对“力比多”理论的绝美阐释和运用,把人的无意识的生物性本能提到首位,把人格与形成人格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完全割裂开来,如果说佛洛伊德从理论上把人从社会中的人降临到动物的人,而美女作家群们则是从实践上应验了这个理论,他们只看到“本我”的存在,而忽视“自我”、“超我”的存在以及它们三者的平衡。根据佛洛伊德的观点,可以毫不留情的说,美女作家群们都是作家中的神经失常者,是文学上的神经质患者。在她们的作品中,主人公完全是“本我”的释放体,忽视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完全沉浸在个人的狭小自由的空间世界里,没有道德良心,更没有负罪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她们的世界里,性被最大限度地还原成一种单纯的欲望,与爱彻底剥离。卫慧《上海宝贝》里写了口淫、手淫、同性戀、人畜恋,男女性事就像彼此说一句话那样随意,而棉棉则强调女人被男人“打开”的重要,女人的身体只为检阅男人而存在。在她的作品《糖》里女主人公喜欢表现那种既恶毒又刺激的性爱,女主人公愿意看到男人追到厕所里求爱,在光天化日、大庭广众中做爱,希望酒后遭到强奸,女主人公完全是一种变态者和受虐狂。她们不知道“任何价值,任何道德,任何善恶”,她们削平了建筑在陈染、林白文本上的最后一层伦理道德,情感精神,人文价值的深度,露出彻底的浅薄。

美女作家群的作品刻意渲染肉体的快感和高潮的眩晕,将人类固有的羞耻心推至崩坍的边缘。她们丧失理智和判断,武断的行事,没有有效的运用“超我”哲学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她们以自己狭窄的个人经验,局限的视野,混乱的价值立场,无力支撑自己的人文关怀,退回自己狭小的圈子——自传体写作。《上海宝贝》里的倪可就是作者卫慧的化身,她们都毕业于复旦大学,都当过女侍,都是时尚的美女作家,卫慧曾经也坦诚的告白:“为了精妙传神的描写出一个激烈的场面,我尝试着裸体写作……在我体型丰满的时候,我写下的句子会粒粒短小精悍。”作家的这种牺牲自己的写作精神固然值得赞扬,但是写出来的作品确是真实的摄制的黄色录像,煽动读者的色欲,进而危害读者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取向。而卫慧自己本人却对此沾沾自喜,骄傲地说,很多男性读者在看到她的小说时,给她写色情的情书,她为成为大众的“宝贝”而心满意足。更有甚者,她曾在上海行为艺术展上,展出印有自己唇印口红及自己签名的贴身内裤和读者分享,她用肉体的遮羞布来创造明星效应,真体现着作者的一片良苦用心。

美女作家群的作品确实是对“本我”哲学和“力比多”理论的片面的发挥,这种出现比理论本身显得更加高明,但也凸显她们知识的浅薄。她们遵循着快乐原则和及时行乐的行为准则,追求着肉欲最大化的官能感受,就像一个评论家说的那样:“她们要用放荡的呻吟仿佛要穿透上海的天空向全人类告白。”她们的作品充满着非理性、反社会和破坏性的冲动和理念,是与佛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背道而驰的,虽然佛洛伊德“力比多”理论提倡性本能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但是美女作家群们却片面的理解,在文学作品中只顾讲性,而忽视道德感和良知,只重表现“本我”,丧失文学表现社会应有的尺度,确实是一大悲哀。虽然她们曾经打着维护女权主义的旗帜春风得意一时,但是有理性的读者逐渐抛离及唾弃作品中带有毒药性质的幸福麻醉剂,渐渐感到她们作品的思想真空和苍白,作品中带有自传性质的主人公所表现的一切反常的性行为只不过是作者本人情感悬浮的一种病态症状,这种症状的起因源于美女作家群文化理想破灭产生的幻灭感,用佛洛伊德三种人格结构学说可以说,她们的心理结构失去了平衡,从而导致精神的失常,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是反常态的。

作者简介:胡美娜(1988-12),女,江西南昌,南昌工学院,讲师,2013年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刘娉婷(1988-8),女,江西鹰潭,南昌工学院,讲师, 2013级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篇5:读《人格》有感

----------读《简爱》有感

临邑双语中学孙旭卉

假若你是一只雄鹰,人格是助你展翅高飞腾空万里的翼;

假若你是一棵参天大树,人格是助你有一个伟岸身材坚韧挺拔的根;假若你是一艘巨轮,人格是助你远渡重洋叱咤于茫茫大海之间的舵。所以没有相貌平平、地位低下、出身贫寒、寄人篱下的简爱赢得了世人的推崇备至。

她追求平等,在盖茨海德,她从不因寄人篱下的学的低人

一等的谦恭去尽量顺着他们。当女仆说约翰表哥是她的小主人时,她质问道:“主人!他怎么会是我主人?难道我是仆人不成?”我曾无数次地设想,倘使我处于她的境地,每日面对亲人的厌恶轻视,面对仆人的冷嘲热讽,我还会拥有自尊自爱吗?我会不会变得奴性十足?小简•爱的质问并不是年少无知,或是不知人情世故,而是强烈的平等意识不容许别人这样的侮辱她,那是她超出常人的自尊与坚强啊|

简爱的童年的生活让我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在桑菲尔德,面对与自己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罗彻斯特,简大声宣告:“我不是根据常规,甚至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我们彼此平等”这是她灵魂的独白。

同时,她追求博爱-----亲情、友情、爱情;她追求自由,在盖茨海德得不到仁爱,她去了劳渥德,她不愿忍受劳渥德残酷的宗教束缚,决定去桑菲尔德做家庭教师。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世界,她说:“真正的世界无限广阔,一个充满着希望与忧烦、刺激与兴奋地天地等待着那些有胆识的人,去冒各种风险,追求人生的真谛。”而简•爱,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简爱所追求的平等博爱与自由,也正是19世纪中期资产阶

级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以这种追求为信念的简爱在抗争中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她

刚强,身处逆境从不低头。她迈开脚步走向新的人生目标。她理智,绝不因感情而抛弃了理念,尽管痛苦,却依然果断的做出决定。她执着,不断追求自己的信念,任何打击与艰苦的环境都无法将她摧毁。

“你以为我一贫如洗,长相平庸,个子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嘛?不!你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充实,我的心和你的同样纯粹!同在天主脚下,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平等的!”。她在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明:自己有权平等地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她不美、卑微,却以自己的独特气质吸引着所有的人。两性之间是平等的,女子必须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其他人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爱情

须以平等和互相独立作为基础,不是一味地接受对方的给予

《简•爱》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女性的坚强,自尊自爱,追求独立的人格。我们都是平凡的女子,但我们不应因此就甘于平庸;我们都是长相普通的女子,但这也无妨无我们的美丽;我们都是身体柔弱的女子,但我们都有强大而高贵的灵魂„„

篇6:读《人格》有感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曾在其成名作《致橡树》中写到:‚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诗人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让人为之振奋。走进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这种对于独立人格的追求更是深入人心。

《傲慢与偏见》讲述的是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贵族达西的爱情故事。伊丽莎白聪明善良,敢于挑战权贵,在爱情面前追求相互尊重、人格平等,敢于拒绝贵族达西的求婚,这一全新的女性形象深入人心。因为直到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的女性地位仍非常卑微,不仅表现为经济和政治上的依附性,甚至受教育的权利也被限制。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一些不满现实的女性渴望获得自身的独立,自我价值被肯定的强烈呼声。小说的结局是美满的,伊丽莎白被达西的无私付出感动,最终克服了种种偏见,喜结连理。

在世界文学史上追求人格独立的女性形象比比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中的简,她从小就成为了孤儿,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也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当然提到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女性形象,不得不提到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子君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教育,有着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觉悟。新思想促使子君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求独立,离开束缚她的封建家庭,成为一个摔门而走的娜拉。最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子君被迫回归封建家庭抑郁而死。鲁迅先生在倡导女性解放时,强调的不是参政权、教育权而是经济权。他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让我们意识到经济独立是女子寻求自由获得人格独立的首要因素。想起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剧中的子君是一位全职太太,婚变前过着极度奢华的生活,完全丧失工作能力,但当面临丈夫找小三

离婚**后,一系列的变故,让其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逆袭成功,不但因自立自强收获了爱情,在事业上也是风生水起。同样是子君,但不同的结局,让人概叹之余,不得不思考,经济地位对于女性独立的重要性,就像鲁迅先生曾说过: ‚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所有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认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

纵使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女性独立的话题却从没有停止。面对全面开放的二胎政策,女性如何权衡家庭和事业成为了一大热门话题,全职太太如何自居才能让家庭更美满幸福也成为了主妇们将面临的难题……而作为女性,我个人认为不管千变万变,女性应意识到自我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时刻保持对自我素质的提升,顺应时代的潮流,不卑不亢,让自我经济独立,使人格独立不是空谈,这样方能彰显女性地位。

青园中信小学 梁贝

篇7:浅读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

——我校青年教师培训讲稿

许志强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教师能有如此的光荣,这与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上课、教师的作用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利于教师个人魅力的形成。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教师不许具备良好的人品。人品良好是成为教师的基本条件。想成为有魅力的教师还必须具备专业素养。教师的素养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职的基本条件。每一个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应按照教师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职业道德素养

1、爱岗敬业,即事业

人民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它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具备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人民教师越高深刻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之重大,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职守,具有为教育事业现身的精神。

2、热爱学生,即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事业的集中反映,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热爱学生既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又是教育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和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一种高尚纯洁的爱,这种爱是有规则的爱,是关心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统一,而不是溺爱,迁就和放松,这种爱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不仅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激励作用,而且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集体协作的精神,即集体

学生处于许多教师的影响之中,他们的成长是教师集体共同教育的结果。另外,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还有家庭和校外教育等。教师也必须善于组织和利用这些方面的力量。团结协作,才能使教育取得更大效果。因此,任何教师都应该有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断进行什么工作,都要考虑纵横联系,照顾到强后左右。教师之间应该互相支持,互勉共进,严以律己,宽容待人,讲涵养,讲风格,随时形成团队合力。

(三)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即自己。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特殊的影响。教师应该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品”“?学”在思想道德,学习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四)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知识

我国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对学习进行社会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研究和个人的科研进修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坚持的马列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身工作,这样才能完成培养成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神圣使命。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较好功课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通过文化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与专业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教好所任学科课程。在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应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适应新科飞速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广播的文化基础知识

学校中各种学科教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的。当今,学生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教师只有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有更多机会接近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师的工作还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活动。教师因教学需要而承担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学,但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却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作为中小学教师,虽不可能也无必要掌握教育科学各学科的知识,但是为了有效的进行教育工作,首先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教材教法,这三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师只有掌握教育规律,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艺术,才能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五)能力素养

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教师应善于了解研究学生,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编写教案,贯彻教育和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育和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和进行课堂教学,并善于与家长,校外教育机关和社会有管团体配合。

2、语言组织能力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大体有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两种。教师的语言应规范性化,文字书写要端正,整洁、美观,要简洁、?快、准确、生动、?手逻辑,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讲话要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有幽默感,同时还要有表情,亲切诚恳,快慢适当,抑扬顿挫。

3、组织管理能力

每一位教师都担负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责任。在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组织管理,除了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外,主要是对学生和班级的日常管理,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要有效地做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精神和责任感。

4、自我反思能力

自我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具有团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与行为巩固,完善和变革的一种能力。

二、教师的上课

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为上课做准备的,上课是教学的中心,上课最能体现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节课上的怎么样,学生是最好的见证者,学生对教师上课的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声誉,因此教师上好课有利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教师的上课一般应注重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的准确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确定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和品德教育母的。只有教学目的明确了,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正确

教学内容准确才不会误导学生。教学内容要保证科学性和思想性,既要注意系统连贯性,又要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及理论联系实际。

3、教学结构会理

整个课要会理组织,结构紧凑,注意学生的规律,有效利用上课时间,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4、教学方法恰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都应恰当,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导,这样可以高效完成教导任务。

5、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教课时的语言要清楚、通俗、生动、富有感情,音量适中,语速适度,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可以增听的效果,使学生专心在课堂上。

6、教学板书有序

板书的字体要规范、大方、清楚,内容突出难点,并与讲、练有机结合起来。

7、教学态度从容自如

课堂上教师应自信,讲究教学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引人入胜,轻松自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的有味,感兴趣。

三、教师的作用

课上好了,也就能充分发货教师的作用了。教师在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起着桥梁、关键和主导的作用,教师为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发挥教师的伟大作用时得以形成。

(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社会的发展,只有在继承前人创造的 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才能良好的实现。而要使人类文化知识世代相传,就需要有教师。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知识以及一定的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继承人。如果没有教师,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承就会中断,人类社会就将回到愚昧落后的时代。因此教师对人类社会,人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或纽带作用。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无论哪个社会,都要把他们培养教育成为该社会所需要的人,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及其延续和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其智力,而且要塑造他们的灵魂,培养其品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人从童年时代开始,其智、德、美等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育和引导。因此,人民赞誉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手持金钥匙打开青少年心灵大门的人。

(三)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成中是起主导作用。

在培养人的劳动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是一定社会要求的实现者,他们受社会的委托,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一定社会要求的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育方针的落实,教学目的和内容的实现;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他们“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掌握教育的方法和艺术,决定着教育的过程和效果。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对应的,如果有教师没有学生,教师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成立。所以有教师必有学生,有学生必有教师,二者的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道德和心理关系。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双边活动是在教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原则下进行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师生良好关系有利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

教师与学生良好关系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形成和展示教师人格魅力的基本前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 教育的对象,看作学习的主人,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教师以其高尚的品德,深刻而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来为学生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同时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最后要掌握师生沟通的艺术,师生沟通是搞好师生关系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在教师的“传递、授业、解惑、积能”的过程中建立和形成。“信其道”是教师追求的效果,而“信其道”的实现有利于学生“亲其师”,“亲其师”的前提则是师生的沟通,有了沟通就有了理解和重要。

篇8:读《人格》有感

“水流心不竟, 云在意俱迟。”杜甫向我们昭示:文人见山不是山, 文人望水不是水, 文人观物有自己的性情眼光。清代李渔也说:“山水者, 天地之才情也。” (《笠翁文·梁治湄明府西湖垂钓图赞》) 。在古代作家的心目中, 山水风物与人格气质可以相互沟通, 大自然以其风韵感染人, 人反过来可将其精神化, 从而形成一种“形而上”的人文山水自然风景。《文心雕龙·物色篇》将这一互动过程说得很形象:“山沓水匝, 树杂云合。目既往还, 心亦吐纳。春日迟迟, 秋风飒飒。情往似赠, 兴来如答。”于是, 在文人足历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海、秀美的原野、翻卷的风云, 乃至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之后,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散文便问世流传, 成为了人类的精神营养。我们中学语文课本所编选的古代游记散文, 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内涵十分丰富。如果学生能真正跨越年代的隔膜, 细细品味, 不但可以从优美的语意表达中得到真淳的审美愉悦, 还能以文中那些天放广阔、自由无恃的神韵, 内涵深刻的人格精神, 感召学生的心灵, 使其性情升格于现代生活的压抑, 在回归天野的语意文字中获得超越, 从而也真正享受语文的润育。

本文简述的古代山水散文中饱蕴的儒家人格风范, 就是当代学生不可忽视的重要精神食粮。

一、儒家融合自然, 天人合一的心境

儒家心境, 诚心守仁。仁者静, 仁者爱人, 仁者爱山, 仁者善待万物。这既是一种恬静宽和的心态, 又是一种敬重万物的眼光。敬则精神整肃, 生意盎然。见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万水千山仁爱行, 野花啼鸟亦欣然。

走进《与朱元思书》, 吴均在“风烟俱静, 天山共色”的富春江上“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意态悠然乐和, 万物仁心静观, 望秋云神飞扬, 临春风思浩荡。眼前的山水鸟兽在这种心态的吴均眼中已是鲜活起来, 山有“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的雄奇, 水有“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的清澈, 声音有“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不绝”的优美。山水灵气应和善意胸怀, 赏心悦目, 性灵升腾, 后来竟“窥谷忘返”, 人与自然高度融合。他从而也更深切地领悟了富春江。

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我们便感受到色浅蕴浓、清淡含远的文字意韵, “庭中如积水空明, 水是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们也感受到作者优游不迫, 深微澄清的内在心境。文章结尾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直接标示出:赏美需要相应的心境!作者此时什么心境?经过谄害、贬谪, 他对生活已忧乐释然。“歌笑杂悲叹, 顷臾便堪笑, 风雨万事散。” (苏轼诗) 。江山风月本无主, 自古闲人常居之, “静则清明” (管子语) , 内感外应, 悠然融合。他从形而上的层面感悟到寺庙月下里荡漾着的性灵。

又走进《前赤壁赋》, 苏轼贬落黄州, 赤壁泛舟, 放眼渺渺苍穹, 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 尽情与客人“共适”。他们“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灵魂融入了赤壁万顷水月, 作者内心浸润着月下的水天逍遥。

走进《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 “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 穷回溪, 幽泉怪石, 无远不到。”他在寻找着大自然的灵胜, 寻找着心灵的寄托。当他爬上“不与培楼为类”的西山顶后, 极目四望, 悠悠大地, 人到山顶我为峰, 众山皆小, 万物邈远, 大地静穆……“内心突然不同凡响起来:“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形体超越凡胎, 精神超越人间, “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达到了天人合一, 他从而享受了高山颠峰。

这, 便是人与自然的融合, 儒学追求的至高心境。此时山水以其灵姿进入人心, 人心寄托于自然的神韵, 两两相化, 相融, 相忘……与万物和谐, 与万物相通, 世间高远的见识, 伟大的思想, 往往产生于此。如果我们的学生常怀这种与外物相悦相融之心, 静观万物, 那望山还只是土石吗?见树还只是枝叶吗?读书还只是黑字吗?内心进入其间, 相融相化, 也许“伟大”便常常产生。

二、儒士安贫乐道, 独善其身的情怀

文化需要传承和弘扬, 谁来铁肩担道义?士!“学以居位曰士”,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原型。士, 腹有诗书气自华, 浩然正气的君子。他们在人生的高潮与低谷中都坚定地“独善其身”, 坚定地张扬自己“重仁、重义、重礼”的独立人格。

走进《陋室铭》, 刘禹锡得罪了权贵, 被贬至安徽和州作一名小小的通判, 人生挫折之大, 心头打击之大, 不堪细说。但他没有颓废, 没有妥协, 自我要求的儒学精神又从另一面大大地凸显出来。他在小小陋室里“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调素琴, 阅金经”, 专心从事自身的精神文化修养。“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反而得到了身心的超脱与宁静。他还拿“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来自励, 坚实地操行着儒家人生的完善。“贫而无怨, 难;富而无骄, 易” (《论语·宪问》) 。宦海沉波, 刘禹锡安居陋室, 融入诗礼琴经, 其乐也融融。

走进《五柳先生》, 晋代陶渊明的精神要求也不低, 一旦他认定官场无益于他的心性之后, 毅然辞官回乡。在五柳树下的宅里“闲静少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已志, ”精神沉浸于文化修养中。另一面又以酒助兴, 在酒中飘然似仙。面对家里,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他“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依然意态乐和“晏如也”。君子因穷吗?安贫乐道也!这正是:无其位, 有其德, 君子安之。他安适贫困, 精神融入诗酒, 其情悠悠。

走进《爱莲说》,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作为康郡太守, 饱受宦海混沌的重围, 但他坚守儒学节操, 独善其身, 以莲花自喻:“出於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好个花中君子, 高洁特立;好个人世儒生, 高风亮节。作者浊世独行, 融入莲花, 其行昭昭。

这, 便是儒士们安贫乐道, 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面对今天的滚滚红尘和名利诱惑, 士风, 仍是世风之根本。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固守知识本位, 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 以美善华夏国风为担当, 则“士皆知有耻, 而国永无耻矣。”

三、儒士积极入仕, 兼善天下的胸襟

儒士追求, 内圣外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们“满腹装经史哲论, 一张口家国天下”。以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从杜甫“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从白居易“百姓多寒无可救, 一身独暖亦何情”都可以看出, 国家的治与乱, 政教的兴与衰, 这些儒士们忧患在心。匡救时弊, 政通人和, 乃是他们积极的人生追求。

走进《醉翁亭记》, 欧阳修被贬到滁州, 虽然自己的人生曲折很大, 但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滁州百姓的父母官, 努力做到“爱人”亲民, 施仁德于天下, 让百姓富足, 让百姓快乐。“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滁州百姓游山的康乐, 也正是欧阳修热心观赏的风景。“临溪而渔”, “山肴野蔌”, “太守宴也”。他和百姓一道, 同走入山野, 同吃于山野。“宴酣之乐, 射者中, 奕者胜, 觥筹交错”, “众宾欢也”。而“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眼前政治清明, 民风淳厚的场景, 正应和了作者的经世追求, 他志得意满, 怎能不陶醉呢?

走进《岳阳楼记》, 一生宦海, 几许沉浮的范仲淹, 饱尝了人生的高峰低谷, 但他一生始终实践着儒家的“君子应不乐寿, 不哀天, 不荣通, 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 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努力通过“止于至善”的仁德、圣德境界来实现自己“忧患天下, 兼济天下”的儒学胸怀。他们认为仁者在岳阳楼上看到“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满目萧然”的洞庭景象时, 不应“感极而悲”;同时看到“春和景明”、“一碧万顷”、“皓月千里”的洞庭景象时, 也不应“其喜洋洋”。他倡导君子应“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应“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正是孟子“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的入仕口号。范仲淹时代, 国家内忧外患, 百姓积弱积贫, 经世立业的儒学者, 他怎能不忧呢?

这, 便是儒家入仕济民, 兼善天下的胸襟。如果我们的学生也积极继承这种人生的政治情结, 何愁他们不关心社会, 不关注现实?何愁他们会患“自私冷漠”之病?且经天, 需要经天之才;纬地, 需要纬经之能。理想越高, 动力越强, 学习的热情更足!

此外, 《石钟山记》中的儒学“格物致知”思想, 《游褒禅山记》中的“明志”意识, 《桃花源记》中的儒家人伦关系, 《满井游记》中的“天人四时感应”, 《醉翁亭记》中的“和为贵”等等, 都是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 一一察之, 汲而取之, 都是很必要的。

云山苍苍, 云水茫茫, 儒家之风, 山高水长。两千年来, 中国每一次民族精神的大统一、大凝聚, 无不源于儒家文化一次又一次的重光。“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相信, 对儒家文化了解得越多, 理解得越深, 愈能使传统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获得新的生命, 学生的精神底蕴也越厚实。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人格》有感】相关文章:

读登高有感800字有感06-05

读《理想点亮人生有感》有感04-14

读登高有感800字有感04-25

读.。。。。有感04-19

读下棋有感04-08

读有感范文05-15

读论语有感06-21

读孝经有感04-09

读杨澜有感04-10

读信任有感04-10

上一篇:机会是要争取的作文下一篇:市政公用工程造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