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没问题3班有感

2024-04-11

读没问题3班有感(共7篇)

篇1:读没问题3班有感

这个好朋友的作者乙武洋匡,主要讲了新学期开始,松浦西小学5年3班的孩子们迎来了迟到的新班主任赤尾慎之介。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赤尾老师是一位患有先天性四肢切断综合症的残疾人,坐在电动轮椅上的他坚强自信,而且随口叫出了每一个孩子的名字。站在赤尾老师身边的,是其在教育委员会工作的好友白石优作,以辅导员的身份协助赤尾完成教学。懵懂的少男少女各有心结,默不作声的文乃、一言不合便诉诸暴力的康平、总能准确回答出问题的.教授公彦,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赤尾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树立了信心,度过了极其充实而又不平凡的一学年,他们不知不觉中也成长了起来……

书籍就像一支船,它能载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书籍就像一盏明灯能给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书像春风,吹开了我智慧的花苞书像雨露,滋润着我求知的心田。书像秋收,给人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我会一直以书为友,以书为伴,和书做最好的朋友!

★ 美国留学签证问题有哪些

★ 关于空调风口有哪些问题?

★ 流利面试英语有哪些问题

★ 高考该避免的问题有哪些

★ 职场白领易有哪些心理问题?

★ 步行街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 申请人有何问题英语面试口语

★ 砖混结构的墙体有哪些问题?

★ 居住区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有哪些配比问题?

★ 这些有问题的细节设计网页设计

篇2:读没问题3班有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钢琴大师班,钢琴学习,注意问题

似乎是在冥冥之中, 我在特定的时间和上海音乐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11月底, 我们从学校出发来到中国最权威的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 开始了为期十天的国际钢琴大师班的学习。

此次国际钢琴学术交流活动, 阵容强大, 含金量极高。上海音乐学院邀请的都是世界各地颇有名气的钢琴大家。如李斯特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匈牙利钢琴家彼得·纳吉、法国著名钢琴大师皮埃尔·瑞切、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钢琴教授莎拉·戴维斯·布赫娜、美籍华裔钢琴家陈宏宽、俄罗斯钢琴学派代表人、美国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奥克萨娜·雅布隆斯卡娅、美籍乌克兰钢琴家玛丽娜·鲁马佐夫等等。正是因为这极具震撼力的强大师资阵容, 给我们传授了世界的各种先进音乐思想, 使我受益非浅, 同时, 对自身多年来的钢琴学习进行了一次深刻地反思。

下面, 我从这十天的大师班和名家音乐会的学习和体悟出发, 谈几点自身的学习体会。

一、音乐和技术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从大四下学期开始, 我陆续参加了几次大师班的学习。随着上课次数的增多, 我逐渐在内心产生了某些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一点技术都不讲, 全在处理音乐?音乐有这么重要么?难道演奏一个作品只考虑音乐就可以了, 技术不再那么重要了……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头脑中始终得不到答案。

通过这次学习, 我茅塞顿开, 原来音乐和技术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一种依存关系。当我们演奏一首作品时, 技术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技术问题解决不好, 整首作品的流畅性就无法保证。当我们把技术都处理的游刃有余之后, 音乐就成为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没有音乐的作品是没有生命的, 只单单有技术支撑却无任何音乐感的作品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无法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 孤单寂寥无助感油然而生。因此, 要想让演奏的作品更加感染人, 更加深入人心, 那就必须有音乐感!要想让演奏的音乐感动他人, 就要首先感动自己。只有自己深深地融入到所演奏的音乐中, 观众才能感受到演奏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体会。正如钢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教师常桦老师在《钢琴艺术》期刊的文章中所讲的那样:“让音乐带动技巧让技巧展现音乐”, 更清晰明了地阐明了音乐和技术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紧密依存关系。

二、练琴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工作

记得匈牙利钢琴家彼得·纳吉在大师班上讲过这么一段话, 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他说:“不要把练琴当作是一件特别严肃的事情, 弹琴是件很有趣的事, 要积极、活泼、愉快的去对待钢琴学习。带着好奇和兴趣去学习, 才会慢慢发现钢琴所带给自己的巨大乐趣。”是的, 练琴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工作, 我们要真正的投入进去, 主动开动脑筋, 去认真思考、琢磨所演奏的曲目, 应该进行怎样的处理, 才会达到更好的听觉效果;应该采用怎样的练习方法, 才能更高效的掌握演奏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 等等。只有把以前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变为主动地去探索求知, 才能在学习和探索中体会钻研的乐趣。俗话说得好“让我学和我要学”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不能再一味地机械学习。而要让我们的大脑动起来、活起来, 把自己演奏的曲目真正演绎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

三、练琴中良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大家应该记得, 幼时初学钢琴时, 老师都会告诉我们练琴时正确的坐姿、脚摆放的位置、座位与钢琴距离的远近适度、座位本身的高低适度等等, 但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 需要我们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的坚持。要想使演奏者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 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法国钢琴家、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钢琴教授莎拉·戴维斯·布赫娜在大师班中也讲到过这个观点。她说:“肢体语言是钢琴演奏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去阐释我们所需要表现出的不同音色, 身体的前后状态直接影响了手指接触琴键时力量的深浅, 从而导致音色的变化。所以要全身心的去演奏我们的作品。”这句话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我们初学钢琴之时, 就应该认认真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 自觉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只有这样, 当我们演奏的音乐作品篇幅越来越长, 作品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之时, 我们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调配我们身体的每一部位, 从而调整出我们需要的音色, 才会演奏出理想的音响效果。“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这句话, 也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学习钢琴需要树立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关注和声

和声是本次学习中所有教授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美籍华裔钢琴家陈宏宽在他的授课中讲到:“和声就是音乐的感情,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 速度、节拍、时间等, 都是和声发展的手段。和声的发展需要时间、空间的支持。想演奏好音乐, 就必须要学会体会和声”。美籍乌克兰钢琴家玛丽娜·鲁马佐夫在她的课堂中讲到:“要想让自己演奏的音乐有深度, 一定要注意音乐的结构, 音乐的发展。音乐的发展,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和声的走向问题, 是和声把一个一个孤立的音组织连接起来, 使之成为旋律线条, 并赋予音乐的美感。所以音乐的表现力与和声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李斯特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匈牙利钢琴家彼得·纳吉也讲到:“演奏一个作品, 就好像是在讲一个故事。音乐的情绪、色彩的变化、旋律的发展, 都要根据自己讲述的故事情节的情绪进行发展。和声的变化、织体的变化、强弱的变化、往往都是乐曲情绪的转折处。作曲家的情绪, 往往就是通过和声、织体、节奏等音乐语言来进行体现。因此, 我们应该用心去诠释”。以上这些教授的权威思想, 使我对自己的钢琴演奏也提出了一些疑问。我是否在练习的过程中关注和声?是否仔细的考虑过如何能让演奏的作品有更好的音乐表现?是否真正了解所演奏的每一首曲子的和声走向和变化?做出的回答是不太令人满意的。今后, 我们应注重和声的作用, 科学的运用和声, 来充分表现音乐作品, 使音乐更富有感染力!

篇3:读没问题3班有感

【摘要】藏区“9+3”学生从藏区来到内地,其独特的成长环境促使他们有独特的人格特点,使其对新环境产生不适应,在独立成班和混合成班等不同的教学管理体制下,形成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了解和掌握藏区“9+3”学生的整体人格特点、分析在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下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原因,并探索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促进藏区“9+3”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藏区“9+3”学生 人格特征 心理问题 干预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藏区‘9+3学生独立成班与混班管理比较研究”(川教函2013〔395〕号)的阶段性成果,课题负责人:杨露,高级讲师。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6-02

藏区“9+3”学生是较为独特的群体,其对内地的生活、教学和管理模式会产生不适应,引发心理问题,如: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攻击性行为等,这必然影响其在内地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增加接受藏区“9+3”学生的中职学校管理的难度。我校对藏区“9+3”学生实行独立成班和混合成班的管理,藏区“9+3”学生在这两种模式下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严重不等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和对比在这两种模式下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出适合藏区“9+3”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提高我校的教育和管理水平,促进藏区“9+3”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藏区“9+3”学生人格特点分析

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对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人格的发展除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外,成长的环境、社会化、认知结构等因素也会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我校的藏区 “9+3”学生都是来自甘孜农牧区,其独特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使他们有着豪放的性格、极强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但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生活习性差异大、教育水平相对滞后,以及自身的语言、思维差异较大,情绪管理能力弱,存在一定的适应矛盾(见表一)。

二、藏区“9+3”学生在独立成班和混合成班管理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校从2009年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并对2009级85名藏区“9+3”学生实行独立成班,享受专门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与内地学生分开教学和管理,在这种模式下,藏区“9+3”学生适应能力和学习成绩增长较快,但与内地学生融合率较低,人际交往互为独立。我校在2009年以后,探究出混合成班模式,将藏区“9+3”学生与内地学生混合编班,每个班藏区“9+3”学生占三分之一,在这种模式下,藏区“9+3”在人际交往上得到改善,自我认知得到调整,但容易出现学习焦虑、自卑、攻击性行为等问题。为了明确藏区“9+3”学生在独立成班中和混合成班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采用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分别对2009级(独立成班)85名同学,2011级和2012级(混合成班)85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2009(独立成班)级藏区“9+3”学生,实际发放问卷85份,收回85份,回收率100%,筛出5份无效问卷,实得有效问卷80份。2011级和2012级(混合成班),实际发放问卷85份,收回84份,回收率99%,筛出4份无效问卷,实得有效问卷80份。

数据处理后,发现藏区“9+3”学生在独立成班中其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良好(表二),但仍有18.6%的同学总分超过65分(标准常模65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主要心理问题依次表现为:(1)过敏倾向,多数藏区“9+3”学生由于生活习惯在差异,容易为一些小事烦恼,情绪波动较大。(2)对人焦虑,害怕与人交往,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3)学习焦虑,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方法单一、学习动机不明确,对考试充满恐惧。

藏区“9+3”学生在混合成班中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良好,但22.2%同学总分超过65分,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主要表现为:(1)学习焦,虑藏区“9+3”学生基础差、在学习上力不从心,形成严重考试焦虑。(2)孤独倾向,藏区“9+3”学生在混班中人数较少,更愿意一个人独处,不主动交朋友,性格腼腆、害羞,害怕与人交往,自我封闭。(3)对人焦虑。

经过对比发现, 两种管理模式都会对藏区“9+3”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影响,只是在维度和严重程度上有差异,讨论和分析出其原因,对藏区“9+3”学生的发展和中职校的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三、藏区“9+3”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差异碰撞的结果

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各个民族在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是不同的。少数民族无固定的居处区域,无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节奏较慢,并有特殊的生活风俗和相对完善的宗教体系,藏区学生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心理状态。且处于心理 “断乳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其身心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社会性。

(二)藏区“9+3”学生与内地学生人际关系较紧张

在中职校中,藏区“9+3”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我校藏区“9+3”学生与內地学生的比例为1:49,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融入社会的基础,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希望被他人认可,并能与他人保持亲密感和安全感。相反人就会出现无助感,最终导致心理失衡。由于藏区“9+3”学生有独特的沟通、认知和互动方式,在性格、习惯、爱好等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

(三)藏区“9+3”学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大部分藏区“9+3”学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水平差,无法对子女及时进行科学的教育,学生的家庭教育长期缺失,在面对实际情况时缺乏科学、有效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藏区部分家长持读书无用论,对孩子的学习抱任其自然的态度,且藏民更崇尚宗教信仰,对学习与科学的追求存在顺其自然的看法,让藏区“9+3”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并出现厌学心理。

四、藏区“9+3”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一)根据藏区“9+3”学生人格特点,宽严有度

尊重和关心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应了解其兴趣爱好,培养共同话题,并且要尊重其民族习惯,如在饮食、风俗、节日上都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但为了他们能更好的适应内地的生活和学习,也要严格要求。

(二)促进人际交往,完善人格全面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适应社会的基础,健康的人际交往能缓解自卑感和孤独感,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建立完善的自我意识系统,形成健康的人格。人际交往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学校领导的重视,还依赖于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要把藏区“9+3”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不僅要开设人际沟通的课程,还要组织相关的人际文化活动。

(三)优化藏区“9+3”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最为深刻,学校应加强与藏区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探讨出适合该学生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改变家长原有的人生价值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学校可每学年召集家长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举办亲子心理健康周,观看亲情、教育电影。

(四) 探索适合藏区“9+3”学生身心发展的管理模式

对藏区“9+3”学生人格特点及两种管理模式下心理问题和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藏区“9+3”学生既要让其融入内地学生学习、生活,又要适时地基于他们针对性的教育与关怀,这就要求我们要汲取藏区“9+3”学生独立成班管理和藏区“9+3”学生与内地学生混合成班管理两种管理模式的优点,促进其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在心理发展的第二关键期实现完美的过渡,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探索出更适合藏区“9+3”学生成长的管理模式——藏区“9+3”学生与内地学生混合成班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兰君.刍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理论导刊,2009,3.

[2]蒙家宏.水族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16.

[3]马凤龙,闫莉,刘洪蕾.提高民族心理素质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篇4:3班,我的那份不了情

我所带的2009届体育特长班的编号为3班, 共有27名学生。其中, 男生21名, 女生6名。这些体育考生在高一时分散在8个班中, 高一结束后才集中在一起成立了体育特长班。成立这个班, 是由一次月考后我与这些学生不经意的谈话引起的。

在高一的一次月考后, 我找体育成绩好而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谈话, 我问他们:“你们体育成绩这么好, 为什么不好好学文化课, 你们知道, 大学招体育专业的考生是要专业和文化课双上线的, 而不是仅以专业成绩的高低来招, 现在你们说说, 为什么不好好学文化课?”结果学生们的回答惊人的相似:在课堂上听不懂, 课后又不会, 日复一日, 越来越跟不上。听到这里, 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着手在班主任和文化课教师中进行调研, 并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这些学生专门成立一个班——体育班。

我把调研结果和建议上报给学校领导, 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批准, 即当这些学生升入高二年级时成立体育班, 由我担任班主任。此后, 在工作中, 我开始有意识地为这个即将成立的体育班做着准备。

高二学年开始了, 我正式上任了, 结合班级当前的具体情况抓了以下三件事:

第一, 在班里全力推行自主管理, 让学生自己管自己。为此, 我和全班学生一起制订了《班级自主管理公约》, 创编了班级口号, 把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改词后确定为班歌,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 如, 对管花、管灯、管窗户等做了明确分工, 使班里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 增强了每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第二, 采取各种办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我和全体文化课教师及全体学生一起, 共同商讨提高文化课成绩的办法, 帮助每个学生树立学好文化课的信心, 如, 调整教学计划, 把体育班和其他班区别对待, 学生之间进行结对帮扶, 一个文化课教师负责几个学生, 降低课堂教学难度, 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等。

第三, 狠抓专业训练, 我给每一个学生制订了各个项目的奋斗目标, 并做成柱状图, 贴到他们坐位旁边的墙上, 以激励他们奋力拼搏。

经过两年的风风雨雨, 到2009年高三毕业参加高考后, 我的27名学生有19名考上了本科院校体育专业, 有3名学生考上了专科, 我也被评为县级优秀高考辅导教师、市级名师, 真正体现了我校“师生成功, 学校发展, 社会满意”的办学理念。

篇5:“人才济济”六(3)班

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对不起先生”——刘涛闻。他没完成作业时,老师绝对不能教训他,因为万一道歉功能启动的话,他就会睁着“炯炯有神”的眼睛,牙齿外露,声音十分诡异,一字一顿地说:“对——不——起。”然后滔滔不绝地说一大堆话为自己狡辩,听得老师的头都快要炸了。

你会走吗?会笑吗?会说话吗?这可是弱智到不能再弱智的问题了,可我们班就有一个不会走、不会笑、不会说话的“奇才”——冯天逸。

他走起路来要么像袋鼠一样一蹦一跳的,要么就是飞奔。有一天,老师讲了一个笑话,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唯有他“嘎嘎嘎嘎”地笑,像只鸭子似的,有时还“嘻嘻嘻嘻”地笑,龇牙咧嘴,一只眉张开,一只眉皱着,声音十分刺耳。

最称奇的是,他说话没几个人听得清。如果你是老师,哪怕让不会说话的人说,也千万不要叫他发言。他一站起来,桌椅就会“咚咚”响。他发言“前奏”不长,“嗯”了一下,然后不停地嘟噜着。人们常常听不清他说什么,听到的只有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而他才不管别人听懂没,边说边笑,完全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听我说了这些,曹天辰应该笑趴下了吧!没错,他就是个“乐天派”,天天挂着笑容,甜美,纯洁,惹人喜爱。俗话说,“知过必改,闻过则喜”,世间能做到“闻过则喜”的人寥寥无几,可曹天辰却能做到。

篇6: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一.电影中校长专制、残暴的教育缩影

1.残暴的惩罚手段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位辅育院的校长哈珊对于犯错的学生永远只采取体罚, 将犯错的学生关入禁闭室内, 这种处理事情的残暴手段导致的后果是只能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疼痛, 却永远不知道让其接受体罚的本质和内因是什么?所以这种皮球效应让学生变得愈加叛逆、愈加反抗, 表现出随意辱骂教师、偷拿钱、吸烟等一些恶劣行为。还表现在莫翰治表面遵守管教方式而暗自在笔记本上写下咒骂哈珊的语句, 麦神父写信举报哈珊“暴力”管教的信件, 连他看似最忠心的心腹萧老师也把哈珊毕生收藏的木头全部用尽为几个星期没有热水洗澡的孩子带来热水, 最明显的是处于“危险边缘”的孟单用一把火将辅育院整个烧毁报复哈珊的恶劣行为。

2.专制的教育思想理念

哈珊校长错误的教学理念和为我独尊的思想, 导致在整个辅育院中萦绕着毫无平等的师师、师生、生生的浓厚阴郁气氛。当马修第一次与哈珊见面时, 哈珊表现的傲慢、粗鲁和无礼, 要求马修尊称他为“院长”, 一种把权力政治仕途看的很重的专制心思表现的凌厉尽致。在面对整个校园大集合为了查找出向牧师投扔利器的犯错学生时, 校长要马修随机挑选一位同学作为“替罪羊”。这种毫无理论科学依据的教学方式, 把辅育院管理成采取一种近乎畸形的教学模式“犯错、处罚”, 毫无商量口吻、毫无语言交流、毫无动摇的专横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 完全不像一个学校, 没有发挥一点教育的意蕴, 近乎军事看管犯人的“监狱”, 让人不禁寒毛屹立。更可恨的是采取近乎完全不人性的方式说:“冰水洗澡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这种不人性就是完全没有把这些问题学生当成“人类”看待。同时影片中总是重复回放辅育院大门一直用铁锁紧扣的一幕, 将辅育院中所有的人和物与院外一切美好事物隔绝, 这就是哈珊校长使用暴力体罚专制教育思想的形象体现。

3.哈珊校长教育失败的收场

首先, 哈珊教育的失败表现在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担任辅育院院长一职的准教育者身份面前, 他完全没有起到教化孩子们的行为、心灵的作用, 也没有引领孩子们走向积极乐观美好的生活。而是让孩子在暴力专制管教下变得叛逆, 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美好童年。他的失败还表现在当面对孩子们犯错误时, 直接采取暴力手段把孩子们关进禁闭室内, 这个黑暗的禁闭室关住的不是犯了错的孩子们, 而是道出了哈珊教育的失败, 一种采取遇到教育问题、困难就逃避, 根本没有担当一名教师教育者的职责, 在哈珊带领下的教育完全没有看到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何在, 这是哈珊最大的教育失败。

其次, 哈珊教育的另一失败表现在人心所失, 他以为采取“犯错, 受罚”的暴力专制让他在整个校园所有事物面前都有足够的震慑威力, 其实在温顺服从背后隐藏的是所有人对他的叛离。学生们背后辱骂他、偷拿他的钱, 辅育院里所有老师联名写举报信告发他, 连马修一个对所有事物都看待优点美好一面, 并且常怀宽容之心的人, 对于哈珊最后也表现出了愤怒和憎恨, 并且认为哈珊的失败教育是愚蠢、无能的表现。

最后, 认为自己是一所辅育院院长, 是最大的权威体现, 感觉自己把辅育院里所有的一切都掌控了, 觉得也是教育权威的标志。但是他最后还是必须为自己造下的恶果, 承担相应的责任, 孟丹一把大火烧掉了整个辅育院, 让哈珊暴力专政的教育失去了实施的场所。而整个辅育院教师联名举报信直至哈珊被解职是对他暴力专制教育的彻底摧毁。

二.马修用充满爱的感化教育唤回孩子们的纯真

1.宽容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采用取消体罚来将公补错

马修一位不平凡的音乐教师, 最开始面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采取委婉“包庇”, 但这是一种源于人类最本能善量的表现。他采用一种取消体罚进行补救弥补错误作为交换方式让学生来将功抵过, 当硬生生直面这些孩子的恶劣行为, 马修的内心是恐惧、害怕, 担心这些调皮的孩子随时都会取走他的性命。影片中马修那句“永远也别说永远”令人深思, 更是他日后遇到学生把他公文包里的“乐谱”偷走时, 表现出的宽容与理解, 没有责怪和谩骂。更多的心思和惊奇是发现所有学生对这些乐谱和乐器拥有极强的好奇心, 并且用各种稀奇古怪的字和词编成曲子去骂马修, 他没有为此大动干戈, 而是激发出灵感决定为这群孩子创作专属于他们的乐曲。

2.和蔼耐心关爱学生, 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马修耐心地对每位学生进行资质判别, 依次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领唱以及乐谱打拍等不同的角色, 为每个人都安排好适合的位子, 最后组建创立了合唱团。通过唱歌的方式逐渐转移了这群问题学生的注意力, 以音乐合唱团的方式进入正常轨道开始学习。通过音乐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促进团队相互合作增进了感情, 同时也净化了心灵, 陶冶了情操, 让学生的精神世界逐渐脱离满是暴力专横的辅育院, 激起了孩子们最纯真的心灵, 把原本属于他们的童年快乐归还给他们。在合唱团中有一位天资较高的莫治奇, 有着一副天籁之音的好嗓子, 马修对他进行点播和指导, 让莫治奇担任主唱, 出外表演, 大大增加了莫治奇的自信心。合唱团办得越来越好, 迫使马修意识到这些孩子不是不可教, 而是没有人采用正确科学人性化的方式进行管教他们, 这让他更加坚定组建合唱团的决心, 决定拯救这些孩子。

3.马修教育成功的回报

首先, 马修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个教育者的身份, 他是成功的典范。第一次走进乱哄哄的课堂, 被同学抢走文件夹的场景与后来课堂上同学们一排排整齐的站着, 井然有序的唱着马修创作的歌曲。当马修知道了向麦神父扔利器的学生葛贺克命他去照顾麦神父, 看到自己犯下错误给别人带来伤害的痛苦, 会利于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犯错的本质。当孟丹向贝比诺讨要10 元入寝费时, 马修再也没有对孟丹忍让, 而是发出严厉的警告, 才让这件事情平息。当莫治奇向他无礼丢掷墨水时, 他剥夺了莫治奇合唱团独唱的权利, 并且说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 这是在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人。当面对任何教育问题, 马修都是采取直面的方式, 并且用公平、尊重和富有智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意识到错误并且改正错误的行为。

其次, 马修的教育方式得到辅育院所有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可与信任。麦神父写信给赞助董事希望合唱团可以得到资金补助继续办下去;萧老师擅自挪用哈珊毕生私藏的木材帮组马修让孩子们洗上热水澡;当莫治奇向马修投掷墨水时, 所有学生都打和骂莫治奇维护马修;当马修被辞退, 贝比诺跟着公车, 希望马修可以带他走;还有莫治奇的母亲最后听取马修的建议把莫治奇接出辅育院到里昂音乐学院去学习, 最后成为著名的音乐家。这是马修人心所向, 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与喜爱。

最后, 马修对教育负责和充满宽容、耐心的态度使得他的教育变得成功, 让辅育院结束了专制暴力管教, 还给孩子们快乐与美好, 并且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与支持。

三.马修为辅育院带来的春天启示

1.校长后来行为的转变

马修用爱心、耐心为辅育院带来了春天, 最后连哈珊校长也被感化, 从前面对犯错的学生直接暴打, 以至后来当学生把球扔向自己时, 他俯下身拾起球就毫不犹豫的跟孩子们玩了起来。最明显的变化是当校长得知辅育院失火时, 面对自己升迁和获得勋章的最后一刻, 他一如反顾的开车回到辅育院, 最后得知所有学生被马修带出游玩时, 一气之下把马修开除了辅育院。

2. 辅育院的教学从冷酷到充满爱———组建合唱团

随着合唱团办的越来越好, 名声很快传到了外界, 观看表演的人越来越多, 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鼓励孩子们继续唱歌, 增强了马修继续创办合唱团的决心。即使后来由于资金匮乏时, 合唱团仍然保持着以一种地下化的形式开展。

3. 孩子们美好纯真的快乐失而复得

最后马修离开辅育院时, 所有孩子把教室的门反锁叠纸飞机唱歌为马修送行, 这是一种以善还善的表现。这就是孩子们迎来的春天, 对马修美好感化转向善的标志, 这满园腾空飞出的纸飞机飞向外面, 一是对马修的送别和祝福;二是学生们心灵美化的转变, 已经逃出了暴力和枷锁的掌管。所以纸飞机承载的是一切美好, 合唱团孩子们口中唱出的是美好和善良, 这美好的一幕就是放牛班的春天, 善于发现学生的资历和兴趣将孩子们带入美妙的音乐世界, 让放牛班获得了美好和真善, 马修为这些孩子带来了通往外界美好世界的窗口, 为孩子们搭建接触外界美好世界的平台和支柱, 促使孩子们慢慢走向美好走向善。

摘要:电影故事发生在法国一个偏远落寞名为“池塘之底”的辅育园里, 住着一群有着各种不良行为、无家可归、无人看管、可怜调皮的学生, 外加一名专制、残暴的院长哈珊, 和几名在专横暴力制度下勉强维持教育生计的教师。看似一切井然有序的情境, 一位失败的音乐家克莱蒙·马修的到来打破了“池塘之底”所有的一切常规, 为这个“放牛班”带来了专属于他们这群天真无辜、充满童真童趣孩子的“春天”。

关键词:春天,教育,残暴,宽容,美好

参考文献

[1]徐岩, 李天义.音乐, 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电影评介[J].2011-03-08.

[2]刘石磊.浅谈从《放牛班的春天》中收获的德育启示.新课程研究[J].2009年6月 (下旬) .

[3]徐春玲.电影与音乐同行——由《放牛班的春天》解析电影音乐.科技信息[J].2008-11-15.

篇7:读没问题3班有感

2012年,我省公布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四大类选修课登上舞台;2014年,我省出台了“语数外必考”加“7选3选考”的新高考方案,使学校和学生的自主权进一步加强。在深化课改和新高考的形势下,“7选3”走班教学的管理以及必修课程选修化的研究将成为学校实现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实:我们正在做什么

(一)对“7 选 3”走班教学的认识

1.对学生发展的认识

通过“7选3”走班,可以为学生打开选择的空间,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发展个性、 走向自立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学会规划人生。为孩子更好地提供自身所需的个性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获得差异化的发展。

2.对教师发展的认识

教师不能只是研究题海的教书匠,而应该是有个性、有特长的教育工作者。学生流动增加,迫使教师进一步关注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从而减少通过课外辅导来提高学生成绩的行为。同时,行政班淡化、班主任职责弱化、导师制和全员德育的施行,使得普通教师和学生的交往进一步加强。这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学业帮助,还包括素质培养和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培养。

3.对学校发展的认识

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意味着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而且,“7选3”走班教学将带来一系列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如导师制、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堂模式,等等。这些不但能促进学校更好地依托本校特点加强针对性研究,而且将逐渐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避免各学校同质化的竞争。

(二)“7 选 3”走班教学的意向调查

自从2014年9月我省新高考方案出台后,我校对全体高一新生进行了3次“高考选考学科选择意向”的预选,分别在11月底、12月底和期末市级统考后。每一次学生的选择都在变化(随着时间的推进,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和自身学习情况也会发生变化)。接着,根据高校出台专业报考所需科目后, 我们会再进行预选。因为学生现在的选择主要以自己的学科特长为主,但高校列出专业报考所需科目后,学生的选择可能会有一次较大的变动。随着学生和家长对高考招生政策及自身学科水平兴趣有了更多了解后,学生对学科的选择还会更趋于理性。

几次预选结果显示,在“7选3”的35种组合中,学生每次的选择都涵盖了其中30种以上。学生选择的多样性,给学校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新高考制度下,学校可能会取消行政班,年级概念也会淡化,学习某一科目可能有不同年级学生一起进行。那么,该如何应对呢?这就需要我们学校做好分类分层的走班教学。”

(三)“7 选 3”走班教学的课程架构

1.课程设计的多样化与选择性

我校将通过教师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目标,对原有的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为学生提供适合不同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课程,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的课程。

2.课程设置的分层化与梯度性

我们学校的生源现状处于县属学校中下等,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着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有多层次性。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到选修课程的丰富多元,也会重视稳步推进必修课程的分层与分类教学,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优质。

(四)“7 选 3”走班教学的经验储备和前期准备

自从2012年始,我校选修课走班就全面铺开了,并开始积极尝试英语、数学学科的必修课走班教学,两年来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且,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学校的2014级学校课程,并进一步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同时, 我校职业生涯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性格、兴趣、能力等维度的专业心理测试,让每位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倾向,并通过开设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我校还准备实行“7选3”分类分层走班教学,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思考:我们接下来应该怎样做

为了让我们的家长放心,让我们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我们的学校在管理上更加顺畅,笔者查阅了美国和芬兰等国家关于必修课走班的大量资料。同时也对我校和其他兄弟学校选课走班的不足和经验做了整理,进而归纳出以下几点,希望对我们接下来的分类分层走班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7 选 3”走班教学的组织

教学班组建的原则是:学生自主选择、动态反馈调整。具体包括:1.增加教学班,减少班额。从小班化到更加小班化,使每位学生的每门学科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因材施教。2.让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学习。3. 让学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学生能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教师,能促进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4.稳定教师队伍。走班教学后,教学班会增加, 工作量尽可能平衡。倡导优秀教师多承担教学工作量,但要稳步推进。

教学班组建的程序包括: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学校通过行政会议反复讨论,再通过学生调查、家长调查、教师动员等多方面的前期准备,最终确定了“7选3”分类、分队和分层的总体思路。分类,即把“7选3”课程相同的学生归为一类,同一类学生再根据语数外的基础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行政班;分队,即首先将全年级选择该门课程的学生分成若干个队,同一个队同一门学科同时开课时, 教学难度分为A层、B层、C层。A层为较高层次,B层为中档层次,C层为基础层次,学生按照单科发展水平选择进入不同层次、不同教师任教的教学班。根据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考虑每门学科设置20%左右的A层次教学班级,40%左右的B层次教学班级,其余为C层次教学班级。由教研组初步提出每位教师A层、B层、C层任教班级数,学校进行审核调整,确定教学班教师的安排,并排好走班课表。必修课走班前,教务处公布各队各门学科任课教师名单、学生分队及单科分层的参考意见,并召开学生大会说明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允许学生换队及更换单科层次,然后在校园网选课系统中完成选课,再由教师进行微调,确定每个教学班级最终的学生名单。一个学期要进行一次全年级的教学班调整。个别学生在调整教学班级时,需本人申请、家长签字、年级组长和学科备课组长签字后才能更换。

(二)“7 选 3”走班教学的实施

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包括:为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对部分模块间的关联性内容进行调整、重组、合并、删减。如将必修与选修内容有机整合,调整教学顺序,将部分选修模块改成必修内容,将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结合。

教学方式的变化包括: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面向每一位学生,学校将减少教学班学生的人数,实现小班化教学。同时倡导有序、有趣、有效的课堂教学原则,反对一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鼓励教师采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实践体验、团队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评价的完善有:“7选3”走班制实施以后, 我们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评价将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并重的方式。终结性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运行过程中,明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关于学生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实现评价与教学的一体化。同时,为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学分管理制度,如成长档案。

对教学难度的调控包括:因为A、B、C层次的区别主要是学生的单科发展层次,学生最终的教学定位也略有区别。在教学难度上,总体而言A层教学班主要面向学科特长突出、将来选择专业与该科目密切相关的学生,参照高考难度和竞赛难度进行学科的深化学习,以提高学生学科拔尖能力为课程设置目标;B层教学班主要面向课程基础较好、高考选考此门课程但不一定作为专业倾向的学生;C层主要面向课程基础相对较弱、高考选考此门课程但不作为专业倾向的学生。各备课组在教材处理、进度、教学内容、实施方式及作业布置上都会有相应的区分,并将增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记载, 探索评价方式的改革。

教学质量的监控有:运用网上阅卷系统和数据分析软件,跟踪每位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跟踪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我们还对学科基础课程实行定期分层测试制度,并将每次测试数据折合成标准分,采用增量评价制度。

(三)“7 选 3”走班教学的有效管理

1.教学班学生的管理制度

学校将实行全员德育与全员教学,实施导师制。每位导师最多带不超过10名学生,从高一一直带到高三毕业为止,从学习、生活、心理、人生规划等多方面关心学生。每位导师每周至少要和学生沟通半小时,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情况,并给出适当的建议与指导。学生日常管理则实行“三师一体”。 “三师一体”就是行政班班主任、教学班任课教师和学生导师三者,是以服务学生为目的的相互融合和渗透的管理体制。它以行政班为基本管理单位,以教学班为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导师制作为补充和延伸,形成以行政班班主任日常管理为基础,以教学班教师实施教学管理为重点,以导师实施个性化教育为目的的管理系统,对学生实施立体的网络化教育,这就减少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另外,学校还将制订《学生作业管理办法》《课堂管理办法》《学分管理办法》《高中选修课程管理方案》等相关的制度来保障“7选3”走班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教学班教师的评价制度

完善选课走班的教师评价机制是确保选课走班顺利实施、调动教师选课走班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我们对教师评价应注重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体现内容的全面性、目标的发展性、方法的多样性、主体的多元化等原则。教师评价主要采用学生评教、量化教师师德及增量比较、量化教学成绩两种方式。 学生评教、量化教师师德是指由学校专门成立的考评小组、年级组、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进行,然后再折算成分数,量化教师的师德。增量比较、量化教学成绩,是指通过教学班学生的学习增量来量化教师的教学成绩。其中,学习增量的具体公式=[教学后教学班的平均分(折算成标准分)—教学后年级的平均分(折算成标准分)]— [分班时教学班的平均分(折算成标准分)—分班时年级的平均分(折算成标准分)]。这一制度既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又顺应了“绩效”的深层含义。

(四)“7 选 3”走班教学实施需要应对的命题

1.“7选3”课程分层走班的基础是每门学科有几套科学、合理,与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相匹配的课程范本。这些对学校自身而言,开发和实施的难度还比较大,因为既要对接目前的分类高考,又要不对教学成绩产生负面影响。这将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如何建立一套能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7选3”高考方案下,在学生自主权增强的同时,个别科目教师的相对均衡是我们即将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当地教育局对此也出台了相应的教师流动政策。笔者以为,只要我们社会、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所有的问题都会慢慢解决。

(五)对“7 选 3”走班教学中课程设置的愿景

“一个人就是一个班级”。今后,学校的发展方向是针对不同学科,采用学科复杂分层或者必修加选修的模式,通过网络课程(微课程)、特色课程群、 必修知识选修化等,更好地为高中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同时,减少选修课程的数量、课程“碎片化”, 增加学科专业类和大学选修类,并逐步与必修课程融合,形成学校必修、选修、网络课程等更好的整合,过程性评价、课堂评价、教师学生评价等的优化整合,形成了整体教育模式的转变。

上一篇:历年中考优秀作文下一篇:大学生的自我鉴定书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