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基础教育改革 的论文

2024-05-23

关于 基础教育改革 的论文(通用8篇)

篇1:关于 基础教育改革 的论文

基础教育改革下:呼唤个性

教育部 .教育文摘 康健 2002年12月13 《当代教育存在问题》

医学教育网 演讲 余党绪 2009年3月18日 《个性的重要性》 小精灵儿童网站 .教育频道 范言斌 2011年11月1日 《未来教育,呼唤个性》

咸阳新闻网 陈如平论坛 陈如平1995年2月5日 《澄清发展个性中的几点模糊认识》

天涯社区 博客 步行者 2008年5月8日 《关于学生个性培养的探讨》

21世纪的中国教育:呼唤个性

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反思过去的100年,展望新世纪,我们应当为中国教育已经取得的成绩而骄傲,同时,也为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而忧虑。因为当中国教育面临新的时代挑战的时候,无论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体制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可等闲视之的弱点,其中忽视个性是一个由来已久而又积重难返的弊端。

一、划一就是否定个性

人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潜能,社会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教育就是要从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出发去建立自己的目标。而在今天的教育体制当中唯独升学的目标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这样一种体制,很多学生被贬为差生,成为被学校、家庭歧视的对象。许多学生将童年时代的情趣、性格早早地磨灭了,消蚀了,将无数个性活泼的学生“塑造”成了划一的人才,其主要特征是会考试,得高分。划一的评价原则是考试,考则学,不考则废,毫不留情,只要应考分数高,其它什么都不重要,什么全面发展,什么个人爱好都没有价值。哪怕差个一分半分就会打你个心灰意冷,信心全无,甚至让你再无读书愿望。

二、封闭就是压抑个性

教育体制内部封闭性也无处不在。

1、学生被长期“关闭”在学校里,很少接触社会,很少直接参与社会服务,因而学生很难有主人的意识、兴趣的发展、眼界的开阔。

2、学生被长期限制在课堂里,一天学习8-10个小时,其中又多半在教室中度过,而在教室中以呆坐、听记为主,极少活动,就连小学生也不例外。根据最新的统计,小学生平均每天7节课,还有1.5小时的作业。

3、学生被束缚在书本之中。我国的教育制度十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一切讲授,一切考试,甚至裁定一切是非均以书本为准。教材上的错误在修改之前,就只能依据错误的教材去讲。学生终日苦读苦考,形成了唯书唯上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制度封闭,没有开放,没有弹性,所有的学生被关在里面,慢者、不适应者惶惶不可终日,快者、顺应者被裹足不前。学生一天的生活是封闭的。每一周仅有的休息日,也被各种名目的课侵占,或被考试侵占。因为,有的学校、教师、家长认为学生休息太多了,应当帮他们去“支配”一些,否则他们会“惹是生非”。

三、机械就是扼杀个性

机械主义使教育丧失原有的价值,蜕变成一种“训练”。这种“训练论”有时也会借用其它学说来装扮自己。在许多人看来,我们不但可以用固定的程式去“塑造”接班人,而且能够“训练”出各种“天才”。于是,许多学校和教师就不顾学生的个性,而把机械的训练强加给学生,如现在应试教学和竞争教学就是这样。当机械的教育到了极限就最好用机械取代,那么最终教师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个性,而且还会感到自己的职业与生存受到威胁。这种危险的程度似乎正在增大。教师在机械的教学中退化,教学质量又在教师的退化中下降,这不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吗?

当我们在这里陈述中国教育忽视个性的时候,有人会针锋相对地说道:正是这种划

一、封闭、机械的教育造成了金牌得主,造就了高分生,甚至称赞这种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制度。这是我所不敢苟同的观点。即使筛子里的“状元”就是你引为骄傲的。那么你知道被筛掉的学生的心情和命运吗?如果以牺牲全体学生的个性作为代价去换得金牌;如果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发展机会与权利作为代价去换取少数精英;如果以牺牲“尖子生”的个人兴趣与选择,剥夺其广阔活动空间,去换他们夺得高分的“天才分数”,难道是社会主义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吗?这决不是两难选择题!对于进步的社会制度来说,对于现代教育制度来说,民主化是一个必要条件。

在民主化基础上的个性教育才是平等的教育。因为个性属于全体学生。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的“精英教育”将无异于封建时代的贵族教育,不过那是连资产阶级也都为之痛恨和摈弃的制度。

21世纪的中国教育呼唤个性,因为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更加宏伟的历史任务,这一前无古人的壮丽目标的实现将需要有个性的新一代!

未来教育,呼唤个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各种事业的发展。而人的素质,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发展的差异,也是各具特色的,有着各自特点和发展潜能,正因为如此,人才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需求。而在应试教育中,视各具个性的学生为一律,把主要目标放在文化知识的传授方面,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顾学生的天赋,无视学生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愿望和特长,而以升学为惟一目标,这种教育背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违背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是要发掘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以适应充满竞争的未来社会。

清代的思想家、大诗人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应该给当代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不拘一格,就是要全方位地从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天赋,不但不能够压制、扼杀,还应该因势利导地加以发掘,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造就出各具风采的时代新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呢? 首先,要有观念的转变。要认识到学生是各具个性的,他们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基于这一出发点,对学生的教育,也应该而且必须是具有灵活性的,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的要求。要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天赋。有的学生喜欢音乐,有的学生擅长美术,有的学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对写作情有独钟,有的学生热衷体育竞技……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忽视了这些个性特质。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那种“以分取人”的陈旧教育思想,应该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新的教育观念。

其二,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和条件。素质教育是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为前提的,人的身心发展表现为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我们要兼顾人的身心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基本规律,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往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不能因为其某些学科的成绩不理想,而扼杀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其三,提高师资素质,适应个性教育。俗话说“打铁先要榔头硬”,而我们的教师可能自身素质上存在着缺乏个性化的问题。因而要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不仅是思想素质,而且特别要提高发展自己的个性素质。一专多能,并非是不可能的事。现在的教师除了教自己学科的书,对其他领域不闻不问的现象,是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

在未来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丰富的科学家,还需要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运动健将、创造家、发明家,这些人都要在学校培养出来,而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做

到。

个性发展教育需要以教师个性为基础,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有人说:“教师教育力量的源泉则在教师的个性”。

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就是有个性的人,有个性的人一定是有价值的人,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高度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因此,我要大声地告诉我们的老师:

“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完美的个性不存在勉强。“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学习,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生的兴趣,是不当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有时,教育并不是要我们去在学生身上建设什么,尤其是当我们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进行统一而标准化的建设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小心冀冀地呵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不去伤害他们,教育已经成功了大半。”

篇2:关于 基础教育改革 的论文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10级计科 学号:101114016 姓名:邓淑宁

关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特别是我国农村以及偏远地区,教育投入无法满足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分配不均衡的矛盾更是突出,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为了真正做到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必须通过对贫困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解决农村教育经费和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提高整个教育改革的步伐。

一、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不少成就。在相对发达的农村,“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已顺利实现,素质教育也在全面推进。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在各方面努力下,我国农村学龄儿童失学、特别是农村女童失学问题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抑制。此外,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待遇有所提高;加快了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逐年提高;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状况正在改变,“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正在得到贯彻落实。

但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并没得到根本扭转。这主要体现在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据90年代中期的统计,全国只有40%左右的小学和50%左右的初中达到了原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标准,由此推断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在有些城市投入上亿、甚至数亿元建设所谓“标志性学校”或“示范性学校”的同时,乡村不少学校却在危房里上课;城市有的学校建设超标准的健身房、温水游泳池等高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准的豪华设施,而不少乡村学校的学生买不起必需的书本,教师得不到必要的教学材料。当然,这些现实是现阶段城乡差距的反映,但是教育体制和政策在缓和还是加剧这种差距上是有重要作用的。

二、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农村基础教育目标错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办学方向,规定了办教育的总目标。然而,受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把升学与成才等同,把升学率的高低与办学质量的优劣等同。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教育工作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园环境、管理制度等等都围绕着升学考试指挥棒转。形成重智育轻德育丢体育,重分数轻能力,重升学轻实用的“三重三轻”的恶性循环局面。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差,个性特长受压抑,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无兴农爱农的思想意识。

在一些地方,农村基础教育除了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以外,再没有其他的目标。从学生来看,农村基础教育只面向“升学有望”的学生,它放弃了对“升学无望”学生的培养教育。目标的单一性,必然导致教育内容视野的狭窄。高等教育招收什么,农村基础教育教什么。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等,一切都围绕升学转。至于其他不能考得高分的学生,学校并没有教给他们适应生存的方式,大多数毕业后回乡务农的学生缺少必要的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和致富本领,所学的知识不实用,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本身薄弱,农村财力不足是根本原因,也由于这一原因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困难,加之国家对城乡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异,使基础教育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城乡和地区差异。2000年全国普通中学在校学生7369万人,其中农村3586万人,占48.67%;2000年全国普通中学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563.58亿元,其中农村191.77亿元,仅占34.03%,。据此推算,城镇生均957.62元,农村生均383.08元,农村仅为城镇学生的1/3强,差别明显。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也存在巨大差别,2000年全国农村初级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515.12元,上海2795.88元,贵州329.06元,相差8.5倍。2000年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350.53元,上海2207.08元,河南190.77元,相差11.57倍。

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在教育经费不足,必然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得农村教育的投资体系难以运转。按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体系来看,当地较为贫困的乡镇财政负担着农村绝大多数的教育经费。贫困的乡镇财政一般是“吃饭”财政,根本无力独自进行公共产品投入。国家近几年来,加大对城市教育的关注,将主要教育投资用于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极少,而且附加条件多,加上程序复杂,层层盘剥,真正能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得到实际使用的资金不多,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从教育经费和教育投资规模来看,农村教育的质量是难以有保障的。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

要办好一所农村学校,就必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其关键在于教师。从目前看,应切实改变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而在这方面,目前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的年龄老化越来越突出,在农村小学主要课任教师有许多是由民办教师转成公办的教师,年龄一般都已经在50岁左右,由于多年来的老经验的作用,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明显跟不上课程改革的形势,以至于农村学校的课改严重地滞后于城市学校。二是学历水平较低。整个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的第一学历比较复杂,最后学历多是参加函授、自考,还有些是参加电大、网大、党校进修取得的,而城里学校的第一学历水平则明显要高于农村学校。这些明显制约着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整体能力较差。相当数量的中、老年教师业务能力较低,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约占40%。特别是村级小学,音乐、体育、美术、劳动、自然、英语教学只有兼职的,教师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十分低下。

新课程标准、综合课程、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评价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新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能力、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多多。据民意测验:80%的名教师认为新课改与他们无关,50%的中年教师认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样能对付新课程教材,或者认为这是青年教师的任务和职责,因此农村课程改革将道路曲折。

除了以上的原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农村教师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与此相对应,农村又大量增加了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地方政府和农村中小学宁愿用代课教师,而不用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农村教育仍将不断滑坡,将会失去持续发展的条件。

(四)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羸弱,学生流失比较严重

我是一个农村女孩儿,我了解到这些年,贫困地区的许多农民纷纷离开乡土,投入到外地去打工。许多年轻夫妻将很小的子女托养给父母或亲朋好友。这也正因为家庭代理监护人的责任心和素质多数不如学生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管理上多有不当,使这类学生的品德个性和文化求知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一些学生家长陷入了“读书无用”的误区,认为自己的子女只要有人代养,有学校接收寄宿,孩子的学业成绩是次要的,读完小学或初中就让他们进入“打工族”。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

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很简单:如果子女学习成绩好,父母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升学,当子女升学无望,农民就会将对教育的投入转向对家庭生产和劳动的投入。长期以来的城乡差异,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人们向往城市生活,上学就成了改变子女命运的最现实的手段。正是在这一希望的支持下,不少农民咬紧牙关、节衣缩食供子女上学,但当他们发现升学无望时,便会感到继续供子女读书不划算。一位农民说得更直白,与其继续供孩子念书,不如早让他们挣钱,起码不再付出,因而宁愿让孩子呆在家里,也不愿再供其上学。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

首先,要引起上至中央、下至乡镇政府的重视。虽然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的实地考察,真正了解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此外,要把政策进一步向农村倾斜,这是防止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途径。另外,要认识到农村教育系统及目标改革的急迫性。并且各级政府要真正明确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不能再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花样。

其次,要引起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重视。所有农村教师应该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教书不应仅仅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更是在培育祖国的花朵,拖起明天的太阳。教师应克服各种困难,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提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学生,要胸怀大志,明白“知识改变命运”,迎难而上,通过接受教育而走向成材之路。作为家长,要转变落后的观念,支持孩子上学并想方设法为子女提供条件。

再次,要引起社会其他各界人士的重视。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实况,从而引导他们来扶持农村教育。

(二)明确规定每年增加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用途。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经费问题,必须多方面开拓渠道。一方面,加大和调整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并向基础教育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倾斜。另一方面,要设立农村中小学教育专项资金,将城市所征教育附加税全部用到农村基础教育中。最后,建议尽早在全国范围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以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

在做好上面措施的同时,各级政府能否依法实施教育经费转移支付,能否依法加大本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能否依法承担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管理责任,也会直接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为了督促各级政府真正贯彻落实农村教育政策,防止教育经费浪费与流失的现象发生,有效促成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政策的倾斜,并克服教育执法检查中搞形式、走过场、假账应付以及发现问题不予深究的现象,要建立健全农村基础教育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对违反各种教育法律、政策的人和事,应及时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应追究法律责任。要加强对学校管理干部及教师的约束,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校长的任期目标管理,对学校乱收费行为和教师工作不称职、质量不高及严重体罚学生的行为,在评价、聘用上,都应实施一套严格的约束机制。

(三)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充实和稳定师资队伍

如果说为了考虑农村学生数量的下降与教师的自然退休减员比例基本平衡,农村学校将持续一段时期暂不补充正规师范毕业生和社会其他条件合格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那么对现有的在职农村教师就要从优化培训机制与途径入手,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健全农村教师在职进修制。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进农村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二是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分散自学,分段考试,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三是全面开通、不断扩展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采取得力措施指导和约束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成才。尤其是对参加提高学历进修和各种培训有困难的老弱教师,更要创造条件,提供载体和平台,促进他们为适应课程改革新要求自动加压、主动提高。五是立足长远,继续办好师范院校,延长学制,培养一批潜在素质优良的后续人才,以备将来补充教师队伍。六是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即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贫困地区支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七是从短期着眼,提倡农村学校中条件好的与薄弱的学校之间,相互异地兼课或代课,以达到以强扶弱,共同提高。通过以上措施,促使全体农村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树立教育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完善现代教育行为。

四、总结

篇3: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思考

一、学生的书包太重

从小学开始, 学生的书包就装得满满的。现在的孩子, 从小生活条件较好, 过得也开心快乐, 但一开始上学之后, 由于书包太重, 学习压力太大, 他们从此就走上了疲劳的生活, 就不再有多少活泼快乐的日子了, 这不是一种痛苦吗?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 要减轻小学生的负担, 一方面除了弱化考试外, 还要在教学理念和安排上有所调整。如果把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安排成两部分相对可行, 一半用于课堂学习文化知识, 而另一半用于动手实践和活动,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也能从他们的脸上看到更多的微笑。另一方面, 改变现行的教材编写模式, 过去的教材是每方面的知识都要编成一本教材, 我们是否可以把一学期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编到一本教材里面去, 根据内容量可以一学期编写两本或以上的册数, 每一阶段用一册, 一册内容用完后可以总结或复习测试。这样学生每天只需要带一本书, 其它的就只需要带作业本、草稿本和笔等。这样一来, 小学生们基本上不用背书包的。对于高中生的书包, 哪只有改变现在的高考理念来减轻的。

二、学生的学习时间太长

为什么专家们都说, 我们的学生如此勤奋, 却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 是我们的学生不用功吗?不是, 我们的学生比哪个国家的都辛苦, 他们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上学, 在大街上, 人们每天清早看见的人群除了上班簇就是学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呢?我想一方面要调整课堂时间, 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 可以把小学生的每节课时间调整为三十分钟, 初中生的课堂时间调整为三十五分钟, 高中生的课堂时间可以为四十或四十五分钟;另一方面, 小学的早上上学时间在九点钟以后, 初中的上学时间在八点半以后, 高中的上学时间在八点钟以后。这样, 使学生能有充分的睡眠时间, 才能使他们减轻学习压力, 更能够轻松学习和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机制的效率低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机制存在学习效率低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不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素质, 而是在很多情况下重复进行冗余学习, 结果学生学到的东西不是在一个月之后忘记, 也会在一年之后忘记;学生的学习能力没能得到提高, 而学习的强度却在不断的提高, 以至在减负的时候越减越重, 这又是何苦呢?为了应对这种古老的学习模式, 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上进行调整, 一是改变过去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高考等大中小型的考试不以考察学生死记的知识为主, 而以全新的知识来考察学生的学习和应用为主;再者就是把学生的学习分成理论学习和知识的应用体验两个部分, 使学生的学习不仅只停留在书本的学习, 而更多的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更多的发挥他们想像的空间, 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四、高中课程的设置

篇4: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思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 改革方案 教育体制改革 课程建设

0 引言

基础教育改革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更好指导基础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这些目标顺利实现,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全面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各项工作,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相应的方案,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1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方向与目标

1.1 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而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不足之处,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和推进。而采取有效的改革方案,能促进这种方式的转变,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

1.2 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是整个时代的呼唤。为此,教学中应该结合时代发展和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1.3 推动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如果方案不完善,未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提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而综合采取有效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推动教学效果提升,对基础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积极作用。

2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面临的挑战

2.1 教学方法落后

一些任课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未能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教学中常常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学生学习局限于做笔记、听课的方式,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2 教学方案不完善

对教育教学缺乏完善的规划方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产生不利影响。

2.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忽视教师队伍建设,影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因此,为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后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4 课程开发不到位

教学中对课程开发不重视,或者课程开发工作不到位,未能建立完善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影响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

3 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对策

3.1 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

结合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例如,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注重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二、调整学生学习心态。转变学生思想观念,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克服烦躁、失落等不良心理因素。更好投入学习当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发展和进步创造良好条件。第三、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劳逸结合,改变学习方式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高。

3.2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任课老师、家长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推进素质教育体制改革,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奠定基础。第一,改变评价方式方法。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片面的只看学生学习成绩,而应该综合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品德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二,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基础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注重组织各类课堂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3 完善教学改革方案

在基础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才艺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重视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综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动力。从而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3.4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引进技术先进、基础知识扎实的工作人员,为素质教育顺利推进准备师资力量。要做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宣传工作,为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外,任课老师也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指导基础教育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工作的要求,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校也要注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骨干教师团队,设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注重组织任课老师交流教学和学习经验,开展集体听课和评课活动,促进任课老师相互提高和进步。教学中还要重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利用,提高任课老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他们能结合教学需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各项要求。

3.5 重视课程开发与建设

根据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指导教学活动顺利推进。要提高课程设置的特色,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工作,并做好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工作,对存在的不足要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

4 结束语

总之,为推动基础教育各项工作更好开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采取合理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是十分必要的。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推动教育改革方案有效落实。从而更好指导基础教育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封喜桃.基础教育改革与高师教师教育发展[J].教育评论,2013(1):42-44.

[2]武军会.基础教育教师一体化教育模式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76-179.

[3]王竞人.浅谈基础教育改革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34.

[4]朱玮.浅谈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J].理论观察,2014(10):128-129.

篇5:关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感想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其中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句话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我们将着眼点聚焦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聚焦改革重点;从工作有基础、社会有共识、群众能感知的环节入手,找准突破口;组织力量攻坚克难,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上真抓实干,尽快取得更具标志性、更具显示度的教育改革的新成效。

比如,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力度亟需加强推进力度与进度。诸如普通本科与高职教育的分类考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政策等等,亟需我们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稳步推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民众期待的成功之路。再比如,如何按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以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更是一个亟需我们探索和破解的课题和难题。当前与未来,我国正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必然要以中国教育的升级版为基石。

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看,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已经到了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诸如,深化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继续推进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推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支持高校结合实际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开展地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等等。对此,我们既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更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清醒地认识和果敢地担当起“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这个重任。另外,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形成整体合力。尤其是推进“深水区”教育改革,则更须采取综合改革的办法。

《决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完善教育体制的决心。从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始,我国的教育改革就始终坚定不移的进行着。江泽民也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胡锦涛指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都在朝着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这完全得益于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动力。

教育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教育改革必然在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之中。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的和谐发展,按照《决定》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仅破除了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某些体制障碍,也促进了教育体系自身完善,并且能与其他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深化教育改革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人均收入也提高,人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生存型消费转换成发展型消费。人民对物质的需求转向对精神的追求,对教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人们希望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要落实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就必须将《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条条明确的规定,转化为扎实、具体和可见成效的改革实践。比如,高教改革如何尽快下决心扭转现行的评价体制机制,不过分地追求指标、量化的东西,而是要让高校教师们能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下扎实地做学问,多出一些精品性、创造性的东西。如何按照《决定》指明的方向,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再设重点班。从而能真正和彻底地解决择校难的问题,让孩子们都得以“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如何“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同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综合评价体系多元录取机制”,这确实是一个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契机。人们都对此抱有期待,期望着看到这一政策普遍落实后,在不久的将来,青少年一代和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能持续地提升。

篇6:关于 基础教育改革 的论文

摘 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呈现出办学主体“一主多元”办学形式“一主多元”等特点。存在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审批不够规范、对转制学校的审批和监管失范等问题。需要严格法制,规范、引导民办学校的健康,巩固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键词:基础办学体制;问题;对策

近十年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构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办学体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明确进一步改革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础教育办学体制的特点

基础教育领域的办学体制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由谁来举办、谁来投资、谁来管理等问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办学主体“一主多元”

基础教育的公益性、普及性、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所以投资兴办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学校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过去,学校的举办被完全看成是政府的职能和权力。„„由此形成了政府作为唯一的举办主体的现象。”但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投入长期短缺是客观事实,只有改革办学体制以更多地吸纳社会资源,才能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现行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为办学主体,事业组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团体、学术团体及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为办学补充的“一主多元”的形势,“可以预见,多元化主体办学将出现一个新的高潮”。

(二)办学形式“一主多元”

现行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构成不再是单一化的公立中小学,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公立公办、民办、公民合办(公转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在内的多种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并存的格局”。形成了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一主多元”的办学形式。

(三)办学经费多级财政分担

现行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明确了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合理分担的基础教育办学经费投入机制。同时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入到基础教育办学中来。“对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印度和韩国等六国的义务教育办学体制考察看,无论在财政上采用集权制。还是分权制,凡是义务教育成功的国家。均采用‘基层地方政府为主,多级政府分担经费’的办学体制。”

(四)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现行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是伴随着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投资人与办学者、管理者相分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从对基础教育学校的直接管理转向通过立法、拨款等宏观调控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使得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二、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在社会力量办学营利问题上的认识与实践有偏差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第51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由此可见,社会力量办学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为了保护其办学的积极性,可以给予适当的合理回报。但在实践中部分民办学校还是打着兴办公益事业的幌子,行营利之实。

(二)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审批不够规范

在对民办学校的审批中,有的主管部门为了提高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比例或者其它目的,草草地批准本不符合条件的举办者,尤其是对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资产来源等方面的审查不够细致。给以后的非正常中止办学留下了隐患;还有一些主管部门可能在观念上没有转变过来,抑或是其它种种原因,对那些符合办学条件,本应批准设立的学校不予批准,痛失了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办学的良机。

(三)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由于民办学校办学者的成分复杂,内部管理混乱及不符合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在学校的实际运行中存有诸如乱收学费、乱发文凭、乱招生等严重违反国家有关和政策的行为,同时由于较一般公立学校享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而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随意度大,对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有效地保障。

(四)对转制学校的审批和监管失范

公立学校转制是推进基础办学体制改革,实现公立学校形式多样化的积极探索。但现实中对转制学校的审批和监管失范。导致国有资产的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流失;“名校”的转制或变相转制,反而刺激了不正当的择校行为愈演愈烈。使刚刚起步的民办学校陷入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

三、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严格教育法制,巩固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

“能够面对全球化挑战的教育一定应该是可供选择的教育。而可供选择的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多样化。”为此,要加强依法治教。建立健全有关法规,严格贯彻落实《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保障基础教育在“一主多元”的办学格局中健康。

(二)区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采取不同的教育投入政策和办学管理政策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普通高中教育在继续发展公办学校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应坚持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同时鼓励民间办学的方针。义务教育阶段,即小学和初中。更应坚持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强调地方各级政府依法办好公办学校的责任。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即高中(包括职业高中)和幼儿园,办学体制改革可更放开些,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新体制。

(三)规范、引导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条规定:“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和社会发展规划。”第4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这为规范、引导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四)谨慎对待“转制学校”

“转制学校”有别于公办学校的特点在于:国有所有制不变,资金筹措、校长、教师招聘和学校内部管理参照民办学校。“公立学校转制的核心内容是在国有教育资源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转变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动学校和社会的办学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应该说,当初转制的公立学校多是较为薄弱,办学经费筹措较为困难的学校,通过转制盘活教育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但发展到后期许多重点学校、名校也开始转制或办“校中校”,以此来“合法”地收取高额的学费,从而使转制学校变了味,走了样,造成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公办学校实行多种形式的转制作为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把它看

篇7:关于 基础教育改革 的论文

一. 学校设施的调查

1.有多少个班级?

2.每个班大概多少人?

3.教室里有什么设施(诸如投影机,扩音机等)?

4.有没有机房,语音教室,阶梯大教室?

5.每个班开设了多少课程,分别是什么?

6.是否每门课都有教师,会按时上课吗?

7.一个老师一般负责几个班的教学?

8.有些什么体育设施?有没有供学生补充课外知识的图书馆或是知识展馆?

9.学校面积多大?教学面积多大?

10.寝室有些什么设施?

二.

1.2.3.4.5.6.各种资费的调查 学费多少?书本费是多少? 是否每学期还有额外的缴费,是些什么? 有没有保险,疫苗等费用? 是否每项缴费都享受了相应的服务? 教师工资一般是多少? 老师们对工资的意见是什么?

三. 教学制度的调查

1. 一天有几节课,每节多少分钟?

2. 上课时间是怎么样的?

3. 是否存在周末补习的现象?

4. 暑假寒假是否有补习?

5. 是否有课间操,眼保健操?

6. 学校是否会定期开展兴趣活动?是些什么?

7. 有没有考核学生操行的制度?

8. 上课期间纪律怎么样?

9. 有没有对学生仪表的要求,主要有些什么?

四.

1.2.3.4.5.学校以外的教育 假期有没有参加什么培训班? 是否乐意接受假期报班学习的方式? 你还接触了什么学校以外的教育? 你觉得这些教育对于提高自身的发展有没有起到帮助? 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在假期干些什么?

五.

篇8:关于“教育改革”的思考

教学改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事件,是一种对旧体制的全盘否定,孕育而生的应是完全不同以往的教育体制。其实不然,教育因其自身及对象的特殊性,不允许“一刀切”。毕竟我们尚在试验阶段,不能牺牲一代青少年来完成改革。改革是一个过程,而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教师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1. 教育改革不是革命,而是健全。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平衡发展。其含义是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方法、总结,价值观树立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传统教学对此并非一无是处。传统的教学可能过于重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缺少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在教学中,学生的这种精神力量却无处不在。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支持学生学习的基石。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爱,他就会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会因此素质互为发展的条件。

二、学生德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和开拓学生成功之路

初中学生主流上是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国情,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关心国家大事,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努力学习,严格约束自己遵守纪律。但也有少数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习惯不好、自我约束能力差、违反校规校纪,又由于学习基础的差异,产生自卑心理,导致知行分离。基于这些情况,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将来发展奠定基础,探索一条成功之路。

1. 必须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

理论课的作用,给学生以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根据时代要求进行专题教育和实事政策教育;根据社会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市场经济理论教育;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加强道德教育,进行创新教育,等等。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适时地进行和渗透思想教育,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主见、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文化科

学知识,而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更好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如孤独、郁闷、忧郁、抑郁和自卑等,这些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因此要开设必要的心理健康课,如心理卫生和人生观计划教育,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要多观察了解学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丢失自尊,培养积极性也将是空话一篇。新的教学体制针对这一问题加重了情感和价值观的投入,这只是对传统教育的调整和完善,而不是完全脱离从头建立。试想如果我国的传统教育体制毫无优点,为何一贯讲究素质教育的美国却在努力寻求与应试教育的结合点。所以教学改革不是盲目学习,也不是盲目抛弃,而是在探索中健全。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教学思想的改革重于教学行为的改革。

教育改革包括教育思想的改革和教育行为的改革,当然教育思想不是哪几个人的思想,而是全社会的思想,包括教师的教育思想,学生的教育思想,家长的教育思想。教师的教育思想改革是全社会教育思想改革的关键。

这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当中我们的行为已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思想,这是我们改革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最终的结果就导致所有的改革都成了套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育方法,而忽略了各地教育水平的差距和教育文化的差别。这种忽略在政治上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在教育上来说却是致命的。所以这些年来,才会出现素质教育就是音、体、美的笑话,才会出现素质教育都有统一评价细化标准的笑话。在我看来这只是缺乏思想准备的人捡到个时髦的词罢了,思想还没准备好,行动已经走到前面了。我认为教育改革的基础在于思想的改革而非行为的改革,而思想的改革我们面对的是实行了几千年的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其难度就可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良

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学校应通过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的建设来加强这方面工作,如重视美化校园,绿化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重视提倡一定的文化理念,在无形中积淀文化氛围;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文明创建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主动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学生管理和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在学生管理和服务中学校要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中要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在管理中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初中学生是正在发育成长的群体,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且有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体现,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

总之,基础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我们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为社会、为企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树人.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论学刊,2004.7.

[2]王炎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4.6.

[3]张兴国.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北京大学学报,

高职会计类专业《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郑宝凤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摘要:会计和税收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充分利用《税务会计》这门课程,使高职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既能掌握税收法规知识,又能熟悉涉税业务会计核算,还能为企业提供或参与一定的税收谋划,具备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对提高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作者主要对《税务会计》课程在目前高职会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职会计类专业《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税务会计是以现行税收法规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便及时、足额、经济地缴纳税金和向税务机构提供纳税信息的一门专业会计。我国现行税收法律体系包括20多个税种,几乎覆盖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所有环节。因此,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运用税收法规知识解决实际业务的能力,比如编制有关涉税业务凭证,进行必要的纳税调整,准确计算税款编制纳税申报表,等等。但目前,高职会计类专业在《税务会计》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从教学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究竟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都很值得探讨。

一、高职《税务会计》教学应具备高职特色

高职会计教育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培养社会第一线需要的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的财会工作人员,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会计知识,而且需要掌握税收知识,并具备将两者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实务操作能力,因为对于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来说,税收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占到了整个会计工作总量的1/3左右。企业正确地计算各税种应纳税额并准确地进行纳税申报,直接影响着税收征管效率,而企业利用现有税收法规进行合法节税,又可以促进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税务会计》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既研究中税收工作中的会计问题,又研究会计工作中的税收问题,符合专业教学需要,在专业体系设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顺利完成高想而知了。这样的改革几年就能够成功那才是怪事,面对这样的改革,如果有足够的决心,那就应该找准位置然后有足够的耐心。

3. 认识的误区,头痛医脚似的改革。

素质教育是个硕大无比的筐,没有什么装不下的。而我们的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几乎是一夜完成的。在这次改革的浪潮中,有人摇旗呐喊、有人袖手旁观,有人兢兢业业、有人拭目以待。不管是成功是失败、是一往无前还是徘徊不前,在这些忙忙碌碌的人当中更多的理解只是一种茫然,更多的体会只是一种运动而缺乏冷静。在注入众多的学习之外的素质到教育教学中,占用了我们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之后,我们才发现这些学生经过几年苦学参加高考的时候面对的仍然是传统的考试方式和传统的应试方法。头还在后面,脚和身子已经走到前面去了,这样的人不摔跤才怪。脱离了高考这根指挥棒,任何的基础教育改革都注定是失败的,所以这场改革应该是自上而下的,而非现在这样自下而上的改革。自下而上无异于釜底抽薪,阵痛之后便是消亡。

二、把握教育改革的实质

教育,百年大计,改革不能只讲面子工程,教育的严肃

职会计教育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在《税务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培养目标,根据财会一线对财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整合财税知识的能力和处理实际业务的应变能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并融入工作岗位。

二、高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建设不足。

目前市场上关于《税务会计》的教材很多,但大多数教材偏重于税收法规知识的陈述,对会计部分内容的介绍不够深入,且忽略与其它交叉学科的比较和结合,特别是和《财务会计》课程的交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混淆概念,对知识的界定处于模糊状态,又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会计准则和税制改革的新一轮浪潮中,教材建设的速度远不及会计税收法规的变化来得快,教材内容因而显得滞后。

2.教学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施教,教学内容陈旧,忽略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课程设计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特色,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轻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税务会计》作为边缘学科的特点,对交叉性知识的整合度把握不够,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全面型优秀职业人才的目标和要求。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税务会计》课程是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仅仅局限于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和会计知识的条框介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这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启发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即使是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也往往陷入课件的简单复制,更使学生顾此失彼,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高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突出税收法规教学重点。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性决定了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虚假就注定了教育的失败。教育改革的成功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种教育形式、教学方法,而在于你是否真正掌握了教育改革的精神和素质教育的精髓。

为什么要改革?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了才要改革?究其根源我认为是在不断发展的科技社会中我们以前所认为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人才”已不能拿出去和其他国家的“人才”相提并论,这样的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只能使我们的科技发展大大滞后。在痛定思痛后我们也重新定义了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标准,然后就把手术刀直接指向了基础教育。这样的颠覆观念的改革是举国体制的改革,是对几千年的思想理念和科举制度的改革。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观念”和“认同”的改革,讲透了就是对“人才”和“成才”的观念和认同的改革。教师对“人才”“成才”的认识都脱离了应试的范畴,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去,家长和社会都改变了对传统“人才”“成才”的认识,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支持改革的浪潮中去。所以这样的改革注定是全方位的、长期的、困难重重的,而不是一阵风就能解决的。

摘要:教学改革是教育为适应时代发展,培养适应性人才对传统教育所进行的科学调整,是时代的召唤,是发展的必然。在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中,教师需要冷静与理性,万不可以“改”为旗误入歧途。如何避免进入误区,认清教改实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作者将在整个教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六年来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感触阐述如下,仅供参考。

上一篇:国企员工述职报告下一篇:养老院敬老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