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实施方案

2024-04-14

班本课程实施方案(共8篇)

篇1:班本课程实施方案

七年级(2)班班本课程实施方案

笛子训练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我班将以“笛子”为特色,逐步展开训练。笛子是一种传统乐器,它发音纯正、音色忧美。学生学习笛子能培养音准,增强音乐表现能力,尤其在视唱、唱歌和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笛子皆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扩大音乐视野,培养乐感来说,笛子作为一种乐器,也有着其它艺术表现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活动目的:

通过笛子兴趣学习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活动要求:

1、组织班级学生在早操及科技文体活动时间,每天抽出20-40分钟时间学习笛子。

2、每天早操及科技文体活动时间,各小组(准备成立六个兴趣小组)组长必须组织学生到达教室进行训练。

三、本学期笛子教学目标:

1、掌握笛子演奏的基本知识:

笛子的各部位名称;吹奏的姿势;怎样拿笛;吹奏的口形;笛子演奏指法表;

2、能够用吐音、连音干净有表情的吹奏五首笛子曲并以此为起点掌握笛子的基本吹奏技巧(吐音及连音);

3、对本学年的笛子音乐知识有较牢固的掌握。

4、将所学知识点的构成进行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5、根据不同学生全面施教,注意分层次教学,并对学生做出不同要求。

四、活动具体安排:

第十三周:掌握笛子的各部位名称。

第十四周:学习1、2、3、4、5、6、7等基本音及简谱。

第十五周:学习1、2、3、4、5、6、7等基本音的演奏。

第十六周:练习演奏2首曲子《音乐书中的简单歌曲》。第十七周:熟练演奏4首曲子。

第十八周:复习演奏前面学过的曲子,并在熟练演奏的基础上同时加入《国歌》《王村中学校歌》。

五、学习笛子成果展示

1、学生百分之八十必须掌握笛子演奏。、学期结束班级抽调一个小组演奏笛子曲2首。

篇2:班本课程实施方案

黏土是一种新型环保、无毒、自然风干的手工造型材料。一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拥有活跃的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此阶段的校本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手工轻粘土制作课。通过捏轻粘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参与,促动学生从立体的角度去认识、观察与欣赏事物,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并结合讲授,以基础技法,带动创新技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比较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意愿去表现作品,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的空间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捏制粘土,待其干燥后,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作品。

一、指导思想 1.目的和意义

手工是一种表现创作过程,给他们很多的想象空间。在从虚到实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使儿童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的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智力水平的提高。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艺术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开启儿童的智慧是粘土教育的益智功能。粘土作为三维空间艺术,最能激发儿童空间形象思维,培养其手工制作是开发儿童右脑智力的最佳方法。

2.现代教育氛围的弥补

黏土的创作、实践活动,它集绘画、手工的教育功效于一体,黏土有的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有的又需要一丝不苟,不能有一丝的马虎,有的需要长时间的制作,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力。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而且还是培养孩子细心、静心、耐心的极好方式。3.结合我班具体情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时间以发挥创作空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展现个性创造及感受、体验黏土艺术的平台,在活动中陶冶师生情操,构建高雅文化。

4、课程的发展和延伸

我将从小到大,由易到难进行黏土制作的学习。低年段我们从小物品开始以小组合作的模式每人做一到两个组合起来成一个作品。到中高年级在学做一些复杂有难度的作品让孩子感受到不断学习的乐趣并在合作中感受集体的力量。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推进和谐班级建设,进一步推进班级艺术教育活动。

二、课程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细胞,养成细心、耐心的好习惯。

2、黏土题材来源于生活,要多观察生活中的景物。

3、初步学会黏土的创作方法,并学会基本技巧,自己创作作品。

4、敢于创新,使自己的作品富有创造性,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

5、通过黏土艺术教育,让学生从自己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体味到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程内容

1.黏土的一般常识: 黏土的种类、黏土的工具等。

2.黏土的造型方法:(1)造型要突出特征,(2)先从简单的造型开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能用手捏法、泥条法制作小物品。比如一个小动物、一棵植物、一朵花等。

3.团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定好每个小组的主题,组员制作物品再汇总后编排成一幅作品。

四、课程评价

对学生的作品做点评,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

1.对活动中学生想象力丰富,设计独特,有新的构思和创意的作品,教师及时鼓励表扬。

2.学生互评或自评作品,学会欣赏别人.评价也是观察,反思,提高的重要环节。

篇3:班本课程开发要顺应学生生长

笔者以为,班本课程之所以活力四射、魅力无穷,是因为它向着儿童生长的方向。归根结底,它是对“完美教育”或“理想教育”的追问和实践。不仅如此,就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言,课程决策权的分配呈现出从“集权化”走向“均权化”的态势。这意味着课程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因此,在“三级课程”实施的同时,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就成为必然。围绕这一主题,本文试做如下剖析。

一、开发班本课程,源头在哪里

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学生的需要既是班本课程的源头,又是班本课程的归宿。笔者曾参加某校的班本课程建设研讨活动,该校校长说:“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他们需要的课程,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该校如此定位班本课程的目标,无疑是准确的,其实践必定有意义。

【案例1】在该校,我们不但看到了读写绘课程、感动课程、艺术课程、生活习惯课程、农事课程、文学课程;还看到了该校师生、家长共同编撰的与之匹配的班本教材:农事学本、航模学本、小提琴学本、腰鼓学本、钢笔画学本、跆拳道学本、生日学本……可谓丰富多彩。

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洋溢着欢乐的笑脸,丰富的课程成果……都在讲述着该校的班本课程是从学生的需要中生成和开发的,绝不是老师拍脑瓜想出来的。

也许有人会质疑,“农事课程”也是学生的需要吗?回答是肯定的。你看看假期里孩子们参加“农家乐”旅游时的那份快乐吧。那种蜻蜓点水的经历都能让孩子们快乐无比,又怎能怀疑农事课程是给学生的一份厚礼呢?这样的课程是学生的需要,甚至是学生的最爱。

【案例2】菜场里,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女儿买蔬菜,小姑娘问妈妈,萝卜树是什么样子的?年轻的妈妈一愣,然后告诉孩子,萝卜是长在泥土里的,不是长在树上的。

“萝卜树是什么样子的?”这确实是个幼稚、甚至可笑的问题。这位低年级的孩子不知道萝卜是长在地里的,真是糟糕。我想,这可爱的孩子可能会弹钢琴、会画国画,甚至会背不少的英语单词……然而,这些都不能弥补她关于“萝卜”这类常识的缺失。因此,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

然而,我们不应该、也没有理由怪孩子。一方面,因为孩子可能根本就没有踏入过乡村的田野或萝卜地;即使去过乡村,可能也从未有人带领她亲近过农田。另一方面,说不定孩子在关注“萝卜”、“南瓜”、“红薯”这些令她感兴趣的东西时,家长却用“钢琴”、“国画”或“英语单词”驱除了她的那份兴趣。因此,我们也就不奇怪一些中学生、甚至是出生在农村的中学生都分不清稻子、麦子了。我们不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是不是有一些“硬伤”?

反思:此刻,我们不由得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那段话:“教师教考,学生学考。结果,音乐没有了,图画没有了,孩子脸上的血色没有了,家中的老牛没有了,民族的希望没有了……”当年这一针见血的话语真是直言不讳、振聋发聩,今天看来,对于我们的课程改革仍然有意义。

农事课程让孩子们获得了农事知识,还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切感悟,更有勤劳、质朴、坚强……诸多品格的涵养。这样的班本课程其实是一份营养大餐。那么,我们在开发班本课程的时候还等待什么呢?走近孩子,倾听他们的需要去吧。

班本课程的源头在哪里?在孩子的心里,在孩子的生活里,它的外延和孩子的生活世界一样宽广。当老师和孩子一起、和家长一起开发这样的课程,何愁找不到丰富的矿藏。当我们所有的学校都为孩子们开发了这样的适合班级、适合孩子的课程,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有快乐 、有收获、有 故事、有本事……

二、开发班本课程,价值是什么

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少班级都开发了班本艺术课程、写作课程、文学课程……

难道开发这些课程的价值是为了培养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苗子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基层学校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此类班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涵养学生的一份艺术情怀、文学情怀。

同样,其他各类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获得多少知识,也不是造就多少小专家……而是在于为学生涵养一份情怀。情怀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但是比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

【案例3】本地区某校一位教语文的朱老师,为班级的孩子成立了“小陶子文学社”,并编撰了《写作学本》(低中高三册) 班本教材。10年来,朱老师为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习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叙写真情实感,逐步形成了一社(“小陶子文学社”)、一刊(《陶花雨》)、一集(《小陶子文集》)、多基地的办社格局。朱老师的学生在《半月谈》、《扬子晚报》等40多家刊物发表作品600多篇。“小陶子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百佳校园文学社”,数百名学生享受了一次次成功的“高峰体验”。

如今,这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依然坚守在乡村教学的第一线,默默耕耘。在朱老师的影响下,这所学校几乎人人爱读书、个个爱写作。孩子们的阅读情怀、写作情怀是那样的深厚。

朱老师的写作班本课程带给我们诸多思考。什么是文学的情怀?其实,它是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就如同宋朝大词人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阅读情结;如同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土地”情缘……不仅如此,这份情怀甚至包含着对和文学相关的事物的关注与喜爱,是对文学的心驰神往、真情投入。有了这样的情怀,学生的阅读积累会少吗?学生的语文知识还会贫乏吗?学生的语文技能还会低吗?

所以,我们开发“班本课程”时千万不要忘记它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我们的课程建设究竟有没有涵养孩子的一份课程情怀。如果在我们的课程中还有硬塞给孩子的东西,还有消弭孩子兴趣、影响孩子“阅读期待”和“学习期待”的内容,甚至还有直接戕害孩子情怀的东西,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这样的内容退出我们的课程体系。

班本课程应该涵养孩子一份浓浓的情怀,这样的价值追求应当是班本课程如火如荼、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

三、开发班本课程,路径有多长

班本课程的建设是朝向儿童生长方向的,是对理想教育、乃至“完美教育”的追求。因此,班本课程是铺设在孩子现实与梦想之间的一条快车道。班本课程的路径有多长?我们的回答是:路途是遥远的,但绝不是遥不可及。因为,它朝着孩子的梦想那方;因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比,班本课程更为灵活、更加鲜活,更易改版,更好升级,更为自主。在这方面,教育大家和当下的教育专家都有生动的阐述。

【案例4】陈尚荣先生说:“课程是生活,是儿童们生活中的体验。”“课程其实就是机会,你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其实就是给学生什么样的机会。你给他很多课程,他可能就获得很多发展机会。你剥夺了学生学习课程的权利,你就剥夺了学生发展的机会。”“课程是礼物。班级的课程,就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幸福礼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说:“班本课程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开阔一片眼界,涵养一份情怀。”

聆听大师们关于课程建设的论述,我们可以体悟到,班本课程建设的视角其实可以涵盖非常广阔的外延。它可以是孩子们社团活动的经验组合,可以是师生共同的爱好和特长训练,可以是缤纷的节日庆典,可以是校史的回顾传承和创新,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园艺”“气象”“环保”……

然而,我们也不应忘记,课程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取向、实施要求、基本模式与评价标准。因此,开发班本课程,我们也应该有审慎的态度。笔者以为,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应该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的匹配与融合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扬弃、自我反思,甚至自我否定、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过程。

我们还要审慎思考以下问题:如何防止把班本课程的标签到处贴,防止班本课程的泛化?班本课程是班级特色建设的需要,如何与班级特色结合得更紧密?班本课程是师生教育理想的体现,如何彰显教育理想?因此,我们可以说班本课程的建设永远在路上。

篇4:班本微课程:构建第四级课程体系

一、班本微课程是教育的微创新

班本微课程“形”微“意”不微。相对于纳入正规课程体系、意义正统、以教材为媒介的大课程而言,班本微课程是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发并实施的内容,实施范围也会仅限于班级,因此“形”微。班本微课程开设的立足点是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尽管它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但是出发点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班本微课程同时突显了教师的专业特长与个性化教学。班本微课程不仅丰富了课程体系,而且会引发教师对教育问题的突破性思考,微中见大,其意义不可低估,故班本微课程“意”不微。

二、班本微课程是课程的

既然称之为“课程”,班本微课程也应具备课程的要素,如课程开设的目的、具体的实施计划、课程的实施内容、课程的评价等。班本微课程是前三级课程的补充与完善,课程目标与国家课程相应的学科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它与相关的学科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单独成体系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班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拥有第四级的个性化课程,国家课程体系才更加丰满,学生才有可能实现全面、个性的发展。

小古文课程的开设也有一定的实施计划,以《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教材为媒介实施课程。教材按照主体单元编写,既有童话,也有寓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关于小古文课程的实施建议,朱文君老师提出小古文教学的策略: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借助注释和译文来读懂小古文是好的办法;读文言写白话也是一种全新的小古文学习法。对小古文课程的评价意见,实施教师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学生对小古文的阅读和理解以及运用作出相应的评级即可。

从小古文课程,我们可以看出,班本微课程具备课程的基本要素,有比较明确的课程目标和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有比较系统的实施方法与策略,也能进行效果评价。因此,班本微课程是课程的。

三、班本微课程是学生的

微课程以充分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它以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为目标而从细微处入手。

“古典诗词和我们的生命有关吗?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实践,常老师《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微课程研发出来了。常老师的微课程研发的过程不正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吗?为什么学生会一直游离在诗词之外,他们的生命成长需要的是什么?如何用诗词课程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农历的天空下》的微课程的开设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让他们同创作诗词的先人们一道,经历节气变化过程与自然对话,激活生命感受。这样的微课程不正是学生以诗词的方式生活、成长的课程吗?故班本微课程是学生的。

四、班本微课程是教师的

班本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微课程容量小,便于操作,实施时间短,见效快,开设范围也仅限于班级,容易被一线教师驾驭操控,大大降低了课程研发的门槛。微课程基于微问题、微研究,也就是常说的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小问题,而这样的小问题往往是学生发展中最真实、最需要、最具有思考价值的。针对小问题开展微课程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从教师的兴趣出发,时时处处人人都可研究。小研究是嵌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对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不作要求,不强调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只讲求解决实践问题的效果,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来,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思考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付诸实践。小问题研究的集结策略可以研发成班本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发出富有特色的个性化微课程。而微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以往的课程改革,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动式改革,现今及以后,更提倡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是生长式的改革。”成尚荣先生说。班本微课程根植于班级,根植于课堂,根植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植于一线教师的研究,因此,这是生长式的课程改革。班本微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微创新,是构建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班本微课程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现代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5:班本课程跳绳总结

二(1)班

本学期,我担任的班本课程是跳绳,跳绳能促进儿童健康发育,跳绳是一种全身性活动,跳绳是一种全身性活动,能加快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促进全身 能加快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又能使心情兴奋起来。新陈代谢,又能使心情兴奋起来。跳绳能确定儿童数学观念 不少孩子会数数,但往往是背书式或机械式的,不少孩子会数数,但往往是背书式或机械式的,他们并不明白数 的真正含义。而跳绳活动能使他们把抽象的数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的真正含义。而跳绳活动能使他们把抽象的数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孩子能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和形成数的概念。跳绳能提高孩 从而使孩子能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和形成数的概念。孩子的记忆能力,由于在跳绳过程中不断数数和跳绳次数所建立的“ 子的记忆能力,由于在跳绳过程中不断数数和跳绳次数所建立的“对 应关系” 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数字变成了具体形象的事物。这样,应关系”,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数字变成了具体形象的事物。这样,使 孩子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并提高他们的兴趣,因而将抽象记忆转变为 孩子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并提高他们的兴趣,形象记忆。象记忆。跳绳能促进孩子们的心灵手巧 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从而刺激大脑的积极思 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维,而跳绳时的自跳自数正是这样,通过信息的来回往返,促进大脑 而跳绳时的自跳自数正是这样,通过信息的来回往返,思维加快,判断更准确,肢体活动灵活有力而达到心灵手巧。同时,思维加快,判断更准确,肢体活动灵活有力而达到心灵手巧。同时,能使语言变得清晰流畅,从而促进儿童智力、体力、应变能力的协调 能使语言变得清晰流畅,从而促进儿童智力、体力、发展。发展。跳绳能培养儿童节奏平衡 跳绳活动是左右两只手和左右两只脚都同时操作且有一定节奏 的活动。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左半脑和右半脑协调发展,的活动。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左半脑和右半脑协调发展,还可培养 孩子具有规律性节奏感,使儿童的心理、生理都得到全面发展。孩子具有规律性节奏感,使儿童的心理、生理都得到全面发展。跳绳还能形成儿童的方位知觉 在跳绳运动中,有时是单人跳,有时是双人跳或是多人跳,有时 在跳绳运动中,有时是单人跳,有时是双人跳或是多人跳,还会简繁结合跳出许多新花样。这有利于培养儿童准确地形成时间概 还会简繁结合跳出许多新花样。念和方位知觉。念和方位知觉。跳绳活动,能使身体的上、下肢肌肉变得丰满、结实、富有弹性,促进儿童肌肉的生长发育。跳绳时,由于下肢肌肉有节奏地收缩,落地时身体重量对下肢骨骼有适宜的压力,从而能刺激骨质增强,促进儿童骨骼的生长和关节、韧带的发展。跳短绳时,儿童骨骼的生长和关节、韧带的发展。跳短绳时,有摇与跳的上下肢 协调配合;跳长绳时,有同伴摇绳与集体跳绳的协调配合,完成这些 协调动作,需要神经系统调节,因此,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协调动作,需要神经系统调节,锻炼孩子们身体的快速反应、时间和空间感觉,发展观察、锻炼孩子们身体的快速反应、时间和空间感觉,发展观察、判断能力 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促进脑功能的发展,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促进脑功能的发展,培养他们密切协作的精神。此外,跳绳时,人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大,儿童可以此来促进其心脏收缩功能,加快血液循环,提高输出量,此来促进其心脏收缩功能,加快血液循环,提高输出量,以保证机体活动的需要。正是由于对身体有这么多好处,所以我选择了跳绳运动作为本学期的校本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准备教案,让孩子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项运动,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很大帮助。渐渐地,我的教学模式基本就成型了。第一节课,我给孩子讲解了跳绳的起源和好处,更加增强了他们的积极性。一个学期下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如下:

1、掌握了跳绳的几种基本方法。

2、能进行连续跳绳30--80 次的基本技能

3、增强了学生体能,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4、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5、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7、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我的课程也存在很多不足,课堂上的个别孩子活动量还不够,由于没带跳绳,下学期我会及时督促提醒,让所有的孩子在我的课堂上得到最大的收获。

2016年7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班本课程走进花卉世界计划

三(1)班

“走进花卉世界”特色课程的开发,具有浓重的地方性和深远的人文性,孩子们以花为友,以花为伴,以花的品格为榜样,学花的精神,争做花样少年。从而探索出了“看花形、知花性、悟花品、学花神、养习惯、学做人”的“花文化”教育方法。

本学期,根据学生实际,确定了活动主题:侧重于对花卉的认识,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体验等活动,感受、研究花卉,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自主发展。各班级还确立了极具个性的花的“图腾”,有傲骨幽香的梅、清丽脱俗的兰、经霜耐寒的菊、超凡脱俗的水仙花等。

同时,开展一系列与花有关的活动,开展手抄报比赛,颂花演讲,赞花征文,花诗诵读,开展种花、养花、花艺作品展示等综合实践活动,感受花的魅力,体味花的精神,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班本课程的学习教育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身边的人,让他们学会充满爱心,学习花的美好品质,学会坚强、自信、勇敢。

在了解基本花卉知识的基础上,设置动手实践的环节,按照老师的指导对植物进行浇水、施肥,让这些植物和自己一起茁壮成长。组织孩子在学校的花箱种植一些常见的花,让孩子们学习一些花卉的种植方法,掌握一些养护常识,使校本课程得到完善,使它更加适合孩子们学习实践。

篇6:小一班《种子发芽了》班本课程

课程起源:

春天来了!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小朋友们感受着春天带来的生机:小草发芽了,细细的、软软的;树木发芽了,绿绿的、能能的;连自然角的小豆子,也长出了可爱的小芽儿,在有一次吃苹果点心的时候,王书雅小朋友问老师苹果中间的黑黑的是什么呀?于是很多的小朋友在吃完苹果之后都将种子收集了起来,有的孩子说这个是苹果的种子,有的小朋友说这是不能吃的,还有的小朋友问:老师这个种子会发芽吗?所有的吃的东西里面都有种子吗?基于偶尔的兴趣与需要我们开展了《发芽了》主题相关活动。

学情分析

资源盘点:

分类

地点

可开展

社会资源

(场馆、场地)

园内

一楼沙水池、植物角、各个班级的植物角、阅览室图书、电脑查询、图片视频观看

种一种自己喜欢的种子、种子成长故事分享会、探秘种子的生长过程

园外

联华超市、图书馆、公、水果店、农贸市场、种子农药专营店

寻找不同的种子、种子的故事、购买种子发芽所需的必要条件

人文资源(职业、文化、特色节日活动)

园内

厨房里的厨师、食堂阿姨、各个班级老师

种子可以吃吗、种子的秘密

园外

农民伯伯、菜场老板、家长分享的视频和照片(家长助教)

种子可以这么种、种种子需要、种子相关绘本

自然资源

(山、河、材料、)

园内

植物角

我来种一种各种各样的种子

园外

山友天然食品、凤凰山、农田

种子生长记、我来种一种我喜欢的种子、观察种子生长

课程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收集等活动了解种子的颜色、外形特征。

2.喜欢探究活动,在教室的引导下学习观察中发芽的过程并且做好记录,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自然条件。

3.尝试种植各种种子,了解种子的生长的过程,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

4.乐意参与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进行艺术创作与表现。

思维导图:

课程故事:

种子发芽了

一、缘起:

在有一次吃苹果点心的时候,王书雅小朋友问老师苹果中间的黑黑的是什么呀?于是很多的小朋友在吃完苹果之后都将种子收集了起来,有的孩子说这个是苹果的种子,有的小朋友说这是不能吃的,还有的小朋友问:老师这个种子会发芽吗?所有的吃的东西里面都有种子吗?基于偶尔的兴趣与需要我们开展了《发芽了》主题相关活动。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种子

(一)追随幼儿兴趣,确立主题方向

1.开展调查,了解幼儿兴趣点—周末种子大搜寻

了解幼儿的兴趣及需求,是确立主题活动的基点。关于种子,孩子具备了哪些已有经验?又想探究什么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前期经验调查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孩子对于种子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点,在主题行进中追随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不断丰富主题内容。使主题开展更深入。

林芮羽:老师我知道这个南瓜里面有种子

黄良东:老师这个油菜花我打开里面有小小的种子

第一组小朋友:老师这个苹果里面有黑黑的种子

老师我们找到这些种子

图1 :日常找寻种子

2.结果汇总,确立主题研究点

根据幼儿的调查表进行整理和汇总,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对种子的外形特征、颜色等有一定的经验,对哪些物体里面有种子、种子的生长过程等有探究兴趣,调查表汇总如下:

从上图可见,幼儿对种子的探究兴趣点非常明确,他们对种子的外形特征、是否能吃非常感兴趣。

图2:幼儿介绍找到的种子

(ニ)聚焦心经验,明确主题内容。

1.分析主题核心经验与价值,制定主题目标。

通过对调查表的梳理与分析,以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挖掘主题蕴含的核心经验和价值,梳理主题网络图,我们将分别从“认识并寻找种子”、“种子的外形特征”、“探秘种植”三四个方面开展主题。

根据主题网络图,充分挖掘主题蕴含的价值,梳理如下:

领域

发展价值

科学

在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中,通过观察、比较、制作等探究,了解种子的外型特征。

社会

喜欢种植种子,体会农民伯伯种食物的辛苦和种子发芽长大的喜悦

语言

分享交流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发现,对种子发芽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感兴趣。

艺术

大胆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现种子发芽了,感知种子的美。

健康

喜欢吃能吃的种子,尝试制作种子美食,学会珍惜食物。

根据对主题核心经验与价值的分析,制定了以下主题目标:

主题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收集等活动了解种子的颜色、外形特征。

2.喜欢探究活动,在教室的引导下学习观察中发芽的过程并且做好记录,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自然条件。

3.尝试种植各种种子,了解种子的生长的过程,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

2.聚焦核心经验,明确主题内容与行进路径。

指南指出我们要关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和生活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主题的核心经验,结合主题自标,预设活动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图3:班本课程思维导图

(三)融合多种途径,促进主题开展

在主题实践过程中,我们融合多种途径推进主题的深入开展,高效有序集体教学活动解决共性问题,个别化学习和区域活动拓展延伸主题,多种途径的融合,有效地开展主题活动。

1.集体教学活动——梳理提升

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在了解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梳理提升幼儿对种子的认识,发现种子的秘密。

图4 :探秘果实肚子里的秘密

2.个别化学习一自主探究

主题活动中,幼儿是主动引发、积极参与,并相对掌握了自己想进行的活动,期望获得成功的过程。随着主题的推进,需要解决的问题会随之增加。以孩子们的“问题”为主题开展的导向,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种子”的秘密。如:在主题开展中,我们把各种各样的种子投放在班级区角里,日常孩子可以随时随地的观察种子、玩种子、说种子,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摸一摸、掂一掂、看一看、滚一滚等多种方法感知,比较各种种子之间大小、轻重、颜色、花纹等不同。

又如,在知道了很多食物的肚子里有种子后,孩子又提出种子可以做什么?有经验的孩子知道有的种子可以吃,有的种子不能吃。还有孩子提出每个种子都能种起来吗?于是孩子们回家纷纷开始种起了自己喜欢的种子。

图五:收集到的种子

图6 :幼儿种各种各样的种子

种子种起来后,一直没有发芽,是什么原因?通过孩子们的调查,有的孩子说要浇水,有的孩子说阳光...于是他们又开始带着种子宝宝去各种活动。

图7:种子播种需要

图7:保护种子宝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为了找到答案,他们持久地探、观察、寻找。此时的老师只是个倾听者、支持者,是促进幼儿产生灵感的伙伴,是与孩子们一起探索的玩伴…这种切身体验式学习是深刻且终身受益的。

图8:照顾种子宝宝

3.发芽区域间一一延伸拓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的最佳场所,在区域中投放合适的材料是主题活动得以延伸的首要条件,是幼儿主题探索的保障。随着主题的开展,投放适当、适量的材料,能使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成功获得知识经验。在《发芽了》主题探究中,我们选择了适合的内容和丰富的材料投放在区域活动中,注重幼儿用多元的材料来表现南瓜,从而促使我们更完整地展现“南瓜”主题。

区域游戏

内容及材料

美工区

1.提供粘土材料制作种子。

2.提供纸板、彩色纸、彩色笔,进行撕纸贴画装饰种子。

3.提供辅助材料制作种子宝宝。

4.提供一些空白的简笔画、种子进行装饰画

图书区

投种子相关绘本。

植物角

观察种子生长过程并做好记录。

图9:美术游戏《种子长大了》 图10:手工《花朵》

“一日活动皆课程”,在挖掘与利用园内资源,丰富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与科学、美食体验等活动相联系,鼓励小班孩子自己动手做一做,探索生活中的奥秘。而吃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最直接的体验。有的种子能吃,有的种子不能吃。结合班级生活特色区,幼儿集体带来可以吃的种子分享在说一说、尝一尝中感受种子的食之美。

图11:分享可以吃的种子

4.主题环境创设一一互动分享

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将主题行进过程和幼儿探究过程,以主题墙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主题墙成为幼儿学习之地,同伴间、师幼间相互交流之地。如:在主题初始阶段,我们将“种子”主题调查表和幼儿的谈话张贴在主题墙上,并将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孩子们常常驻足主题墙前,互相分享自己对种子的认识与发现。在课程墙上面还配有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有孩子们介绍的课程故事,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更便于大家了解我们的课程,同时也是家长了解班级课程的一种途径!

最后,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会说绘画本,从前期经验调查开始,到参与探究过程中的发现,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将整个探究过程可视化,满足幼儿的需要,使主题活动更有价值

图12:主题墙《我们一起种一种》 图13:阅读区:相关绘本推荐

三、拥抱一一我与南瓜深相知

(一)关注兴趣,深挖有效资源。

回顾这场我们与“种子”的约会,主题看似始于偶然,而这种偶然能够引发连串的惊喜,恰是因为我们敏锐地关注到幼儿的兴趣点,看到了课程所蕴含的多种价值,有效利用身边资源,智慧地支持幼儿的探究。幼儿在自由、自主、愉悦地探究过程中,了解种子的基本特征、品种及用途,动手操作一起种种子从而萌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主题探究中,老师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做主角,自主推进课程的进程。

(二)追随儿童,促发展共成长。

当我们能够站在儿童的视角去审视课程时,我们就看到了《指南》所倡导的学习:尊重幼儿主体性、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在安全、温暖、互动、富于理解和激励的环境中的学习,各领域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整合式、灵活拓展和创造的学习,以及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密切合作的学习。我们深知:让儿童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去追根究底,让儿童可以探寻那些未知和有趣的主题,让儿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我们基于儿童,分、研究分析教材,立足园本,我们在实践中互相学习、互相质疑,达成共识。

篇7:德育核心素养下的班本课程开发

东辰二小王丽

“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东辰在世纪初便提出的“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接班人”的办学目标,落地到小学教育,我们怎样让核心素养在咱们东辰学子身上、在我们的教室里落地呢?

一、聚焦目标,定位德育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方向。

小学是所有素养的奠基、起步阶段,而小学德育重点解决的是“必备品格”这一目标。作为东辰学子身上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才能实现“中国灵魂、世界眼光”这一目标呢?

基于此,遵循学校办学目标,结合东辰二小实际情况、孩子年龄特点,蒲公英班在开学就制定了小学阶段的班本德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独立”——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学会自我担当; “能干”——培养孩子的进取心、求知欲; “关爱”——培养孩子的爱心、公益心; “优雅”——培养孩子守规则、知礼仪。

二、基于生活,确定班本德育课程实施内容。

接下来,我们的目标应该在班级、在实践活动中具体化、在孩子身上可视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孩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所谓班本德育课程,应该是立足班级孩子实际情况,从班级和孩子需要出发开展的教育活动。具体到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搜集了一年级初入学时,孩子生活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害怕与父母分离不愿住校、不会健康的用餐方式、做事拖拉、不会整理书本物品、不会文明如厕、没有时间观念、喜欢强迫别人遵循自己意愿、乱扔乱丢、不会洗手、上课不进教室等十几个核心品格在低年级孩子身上的外显行为。每一个存在的问题或行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品格教育的契机和平台。我们将这些行为与我们的班级目标点对点衔接,确定一年级习惯培养系列班本课程内容: 独立——会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整理书本物品、坚持住校不哭闹、会上厕所

能干——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敢发言、能写漂亮的铅笔字、能担任班级服务岗并履行自己的职责

关爱——不和同学打架、主动关心需要帮助的同学、能交5个以上好朋友、不浪费食物、能做合格的“植物家长”

优雅——会排队、上课坐姿端正、健康正确方式用餐、衣着美观得体、会问好、会微笑、会弯腰

三、基于实践,实现课程价值,让核心素养扎根教室。

课程的实施本着“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的原则,我们摒弃传统说教模式、对班队会模式进行创新,将德育课程和各项实践活动整合,与学科核心素养融合。

例如:针对孩子初入校时孩子害怕与父母分离的不安、恐惧问题,我们以植物园建设活动为载体,开发了“蒲公英班植物园课程”。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将各学科知识、必备品格目标进行整合,以活动为载体,给孩子一个新的“家”,让他们体会当爸爸妈妈的感觉,将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小种子上。唤醒孩子内心的关爱意识,并适当加入“写宝宝日记、量身高记录、数叶片、制作植物身份证”这些趣味性强的活动,引进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让孩子的环保意识、科学意识、学会坚持等美好品格在此也得到萌发。

附:

《蒲公英班植物园生命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目标:

品格培养:在家长指导下,独立照顾植物,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让孩子体验爸爸妈妈的责任,将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植物身上,更快从心理上独立。在养护植物的过程中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人人做护绿先锋;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植物园,培养合作意识;养成细心观察,耐心坚持记录的好习惯。

语言表达:用一句话介绍自己种植的植物特性,写在“植物身份证”上,用一句话的方式坚持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数学运用:用统计图的方式总结呈现植物成长的规律,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记录成长数据。

艺术修养:能小组合作设计植物园造型,发挥自己的创意布置植物园、花盆,学会有创意地布置自己的小天地,制作一张“植物身份证”。

科学常识: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不同种植方式,生长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合种植的种子和植物进行种植,学习自己动手用正确的方法养护植物。课程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10月10日-10月15日)

按照班级实践活动分组,由组长组织各组讨论植物园种植方案。

活动方案制定宗旨:围绕目标先由家长讨论进行总体布局设计,具体搜集材料、设计环节必须由孩子亲自参与、提出意见,家长利用组内活动时间统一引导示范、指导,尽量追求美观、协调,但不可包办、代劳或放任不管。

具体分工:

1、家委会将班级植物园划分为6块,并通知到各组。

2、各组组长先分组讨论总体种植方案,再报家委会统一布局。

3、组织小朋友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讨论组内种植方案,以及分工。

4、围绕小组要求准备种植工具、材料、种子或花苗、菜苗,家长用照片记录过程传至QQ群相册。(种子可自己从家里带,也可以小组统一采购、搜集)第二阶段:实践种植(10月16日-10月18日完成)

1、小组合作动手创意装饰自己的花盆或植物园领地。

2、查阅书籍、网络、请教家长,老师现场讲解,了解自己所选植物种植条件,根据生长条件准备容器、制作植物身份证、并根据小组设计要求装饰容器。(组长和老师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

植物身份证的内容:植物名称植物特点 要求独立设计完成,展示在自己的植物旁边。

3、小组一起在植物园开展种植活动。第三阶段:爱心呵护

1、亲子共同制定养护计划,将养护要求最好体现在“植物身份证”上,科学地按时浇水、施肥······等,让植物健康成长。

2、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天观察植物变化,用一句话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植物发芽后,量植物的身高、数植物的叶片,用“数据+图画”的形式配合一句话,记录植物成长过程,坚持写好“植物宝宝成长日记”。

第四阶段:展示小组的生命课程成果

1、开展植物宝宝秀场活动:分组小主人“语言介绍+实物+照片PPT”展示“植物宝宝”,如果有果实的,也可分享植物果实,有花的,可以赏花。

2、开展植物园课程颁奖仪式,评选“最佳爱心小园丁”“最佳小组”。

3、“宝宝成长日记”分享给家人,作为纪念收藏。

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焦虑的孩子,通过活动变得开朗、活泼,每天下课对着种子讲悄悄话,对植物进行“胎教”,各种新点子层出不穷。往日皱着的眉头终于得到舒展,同时,一批批环保达人、园艺爱好者、小作家、小领袖也初现风采。

篇8:民间游戏与班本课程的融合

一、民间游戏融入班本课程的意义

将民间游戏巧妙地植于班本课程之中, 可以有效改善教学质量, 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供可选择的学前资源。幼儿园在考虑课程平衡的基础上, 应从儿童出发, 从教师出发, 从课程文化出发, 并结合自身的的实际, 创造性地将本地喜闻乐见的民间游戏融入课程之中, 加以补充与完善, 使幼儿教育更有个性与特色, 更易于儿童接受。

2.开发儿童潜能, 满足个性需求。民间游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贴近儿童的生活;玩具材料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易学、易会、易传, 形式简单、取材方便、灵活多变、内容广泛与竞争性强等特点, 能激发幼儿的浓厚兴趣, 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潜能, 满足其个性需求。

二、民间游戏与班本课程融合的策略

立足于国内一些优秀课程模式和教育共通理念的采用, 依据园本课程建设的现状开发及建设, 我们在将民间游戏融入班本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民间游戏的收集和筛选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文化现象不同, 民间游戏各具地方色彩。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民间游戏的重要价值, 请他们帮忙搜集, 收集到的民间游戏要“安全、健康、实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筛选、整理, 取其精华, 古法新玩, 与幼儿园的课程活动结合起来, 构建具有特色的班本课程, 并引入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环节, 使之成为幼儿园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

1. 尊重每一个幼儿, 平等对待, 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

通过创设民主、宽松的活动氛围, 给他们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使其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地展现和发展。

2. 重视教师的角色。

班本课程是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 课程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和原有经验基础上, 它首先是引发幼儿的兴趣, 将幼儿自发的兴趣和教师引发后的兴趣作为课程最初的内容。老师要与儿童建立一种平等关系, 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到自然规律和生活常识, 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新知识。

如大班幼儿玩“滚铁环”时, 开始不满足于直线行进, 在教师提出谁的玩法更多就可以和老师互换角色当小老师时, 幼儿看到其他班幼儿玩“踩树桩”的游戏, 一幼儿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说:“我们绕着树桩滚, 看谁滚得又快又稳!”大家高声叫好, 这个提议得到了认同。在这样的互动中, 滚铁环有了多种玩法:蛇形走、接力滚铁环、钻过滑梯滚、环形滚……孩子们也在不同难度的挑战中获得体能、智能的发展。

(三) 环境创设中凸显民间游戏氛围

在搜集资料和设计布置中, 通过利用走廊、水泥地等空间, 画上五颜六色的“圆圈”、“方格房子”、布置照片墙, 画面上都是孩子们游戏的场面, 以图文并茂的版面、形象真实的实物展台的形式, 凸显民族游戏主题, 让环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让孩子时刻都能自由结伴进行游戏, 交流游戏经验, 感受游戏快乐。

(四) 与主题活动亲密融合

民间游戏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进入课程, 不但可以发挥本身民俗文化韵味, 也可作为载体, 丰富的教育活动, 并在这个领域让孩子们知道民俗文化。

如:大班开展的“红红的新年”主题单元活动。为了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我们首先从孩子们的关注点———“我的生肖”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自己及父母的属相以及有关十二生肖排序的故事, 我们还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 鼓励、帮助幼儿进行创新:角色区———初三老鼠娶新娘、动物渡河比赛、老猫睡觉醒不了等等玩得不亦说乎;户外活动区———龙和蛇的竞赛、小兔子种萝卜、舞龙舞狮、猴子摘桃等气氛热烈;赶小猪, 捉龙尾、老鹰捉小鸡等多种户外活动各显神通, 在民间游戏的舞台中, 孩子们玩着与背景相同的民间游戏, 尽情的舞动和表现, 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内容, 使幼儿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精深。

(五) 家庭、社区的配合

家庭不仅要单独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儿童在家庭内实施教育活动, 还应当积极支持与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社区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系统之一, 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是比家庭更大的社会环境, 如果能“与地方社区机构和服务提供者进行合作, 从而使家庭可利用的各种资源最大化”, 民间游戏具有地方特色, 家长和社区内的居民对其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所以要共同利用民间游戏来开发幼儿的智力, 培养他们的兴趣。

上一篇:餐饮共同经营合同下一篇:史上最经典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