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2023-04-06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作为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导向功能。我教研组各位教师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拟定如下“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1.上机常规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学生日常上课的教室(座位、室内电器设备、各种电源、网线等连接线„„),并且,上课前涉及到转换教室,需要学生自己按时到所在位置做准备。为保证课前准备的时效性,对上机常规进行评价。(如表1)

表1信息技术课堂上机常规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较特殊,通过“上机常规”的考核、评价让学生能形成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室正确意识,并遵守使用规定,负责任的使用计算机及网络。

2.作品/作业评价

所谓作品/作业评价,就是指教师对学生作品/作业完成质量的评估。教师可收集学生作品/作业,从学生完成作品/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和能力。这种评价,有助于较客观地了解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成长轨迹。

1在作品/作业评价中需要有量规(Rubric)作为有效的评价指标,所谓量规,是指导、管控和改善学习行为而设计的一套评价标准,比如在学生学习PowerPoint课件制作时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量规(如下表2)。

2量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结构性评价工具,通过量规评价工具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课堂表现性评价

简单地说,表现性评价是指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或模拟的生活情景中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成果来评价学生。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表现/成果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态度。每次上信息技术课学生在纪律、卫生、帮助同学完成任务等等方面都要一一做出记录(如下表3)。

表3平时表现评价指标

学生平时表现性评价可以总体上反映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4.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评价”或者“文件夹评价”,主要是指将学生学习的情况、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目的地汇集起来,以展示学生在较长期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学业成就。档案袋评价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该评价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本人一直关注档案袋评价的实践研究,实践证明,将所有的成果都集中到学生自己的档案袋里面,既可以在局域网内实现共享,又有利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使用。档案袋评价的电子文件夹格式如下图1:

5.阶段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地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为改进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每学年要举行一次阶段性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要以笔试方式进行,从理论上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专业术语和基本原来进行笔试测验,以使学生学会使用专业的信息技术术语来表达,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相关了解,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科学进行,同时兼以项目型任务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工作(如下表4)。

表4 阶段性评价笔试测验题目结构组成表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当然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需要将这些评价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便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的潜能(如下表5)。

表5 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成果记录卡

通过评价,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开展,建立一支能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动者。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第二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石桥子初中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目前初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是教育信息化中的热点。在许多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中用到了文件操作、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和网页浏览等技术,基本涵盖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在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而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不能以简单的操作培训来代替。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科整合的目标中虽然也提信息素养,但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初中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可以这样来理解,发展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苗逢春博士提到了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四能”阶段,分别是本能、使能、效能和智能。我的理解是学科整合只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使能”阶段,通过熟练地应用各种应用软件提高学科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要想达到“效能”“智能”,必然要增加硬件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对计算机进行操纵和控制,去解决实际问题。但限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适当加入LOGO语言教学,训练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现在初中阶段常规教学内容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绘画,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网络操作等几个模块,而且这几个模块是分阶段来安排的。我认为模块之间可以交叉进行,根据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灵活安排,注重体现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另外,在进行各个模块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初一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要重点突出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伙伴的功能。要在课堂上多用一些学科类的儿童教育软件,通过软件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意识。

2、抓好学生的文字输入技能,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观

点奠定基础。经常有学科教师向我提出,学生的打字速度太慢了,影响了整合课的效率。但据了解,现在初中语文对拼音的掌握不作严格要求,这可给信息技术教师出了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好好思考。

3、文字处理模块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只要能够把自己的作文、日记等输入电脑,进行初步排版。在实际的应用中,Word的许多功能是用不到的。

4、初二年级多媒体制作要达到按指定链接进行跳转的要求,会在作品中插入多媒体元素。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PPT作品是演示自己或小组研究成果的最好表达方式之一。

5、网络操作模块中,要能够熟练地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保存,处理等操作。网页制作可以不作要求,或者作为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重点让学生使用博客,把博客变成自己的知识管理工具和记录学习过程的工具。其实,只要用好了就是一个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电子档案袋。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文章网上很多,有不少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任务驱动法、主题探究法、研究性学习等。其实,教学设计方法不存在过不过时的问题,要看教材内容、学习对象,教学环境是否适合某种教学方法,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提“建议”以下几点:

1、融入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把信息技术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三课时,其中一课时就是信息技术课。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就有必要去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写感想、办小报、设计作品、查阅资料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及时的捕捉到学生的需求,在一个大的主题下设计教学内容。如学生需要制作调查表,教师可以从如何设计调查表开始,再如何用Word的表格功能来实现,可以避免单纯地讲解制作表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倍受重视。如果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了,也可以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一位教师直接负责三课时的教学,已经有学校开始这样安排了,这样可以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原来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有可能转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或者专门负责学校的网络管理,硬件维护等电教工作,当然这要看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2、开启创新之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目标中,只有教师实实在在去创新了,培养的学生才会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要为“技术”找个“载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练兵”的机会,促成学生对知识真正有意义的建构。与学生的学科学习相结合,如在学习word2000中的修改文章时,教师可以请语文老师提供一篇习作,在课上分发给大家进行修改,既学会了用word2000修改文章的技术,又对作文修改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技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要避免活动要求过于简单,导致学生通过简单的信息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任务。如学校要组织学生分批外出春游,五六年级到上海,三四年级到昆山,我就利用学生这个兴奋点,开展了网上旅游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外出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因此教师的视野要开阔,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难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3、强调生活算法

在很多信息技术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顾把自己精美的设计展示出来,学生在机械地参与着教学活动,没有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没有看到学生有创新火花的迸发。我们在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时,同样不能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要把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进行提炼,让学生懂得,当自己遇到问题时,先要做什么,再做什么,要从操作步骤上升到算法思维。活动选题要适度增加挑战性,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比较、分类、综合等深度加工,并通过理解、分析、推理等高水平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促进其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概念地图”,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地图的方法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显性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4、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反思

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中,作品评价的比重占得比较大,这样的评价教师容易操作,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两极分化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学困生得不到鼓励。因此,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必须要更多地关注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点,争取让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当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来做。我的做法是建议学生写学习叙事,把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要有自己的真实体验,然后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教师再上学生博客进行点评,利用网络实现师生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

四、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要求:

1、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画图工具箱是一种手段或者是一种媒介,如果只简单教授操作,给学生的只是一项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学生发展,关注在课堂中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多少的发展,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多少的提高,他的各方面的信息素养是否有所培养。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一个负责版面图案设计,一个负责具体操作,通过合理的角色分工发挥了每个成员的最大潜能,显示出一种主人翁意识和渐增的参与意识,对集体的进步发展做出自己贡献,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作品赏析活动时,笔者鼓励学生对他人的作品大胆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

2.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风俗和文化的沉垫,是一个民族自诞生以来的哲学观、道德观、审美观、人文历史的结合体。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但是,随着西方文化侵入,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正慢慢为人们所忘却,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如何挽救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在教学与学生作品中,糅进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提高民族文化意识。如图3(过年啦)中,倒立的“福”字、鞭炮、可爱的雪人等都是中国元素,描绘了祖国北方热热闹闹过大年的喜庆情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化气息中,体会着这种人文关怀,在身心受熏陶的愉快情境中,自主建构知识。

3.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我们选择“构建和谐家园”这幅漫画让学生用画图工具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真善美,懂得爱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达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学习中目的。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一门初中科,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是大有作为的。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认清形势,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特别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模式,从而带动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石桥子初中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定稿)

现在的学生很多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自发式学习更多的是使用计算机玩游戏和聊天,并不了解计算机到底可以做些什么。为此,我们在计算机与语文教学课程整合方面的探讨核心是:如何把计算机当作日常学习中的一种工具,提高其使用效率,使其发挥作用,使其能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课程整合应立足于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

1.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课程整合要求,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是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学科任务或以真实的社会问题形式反映的学科任务,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整合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在于设计任务,即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研究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师生交流不能被计算机与学生的交流而取代。使用计算机于课堂是以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计算机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要避免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的现象。

3.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所需要掌握的小学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使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去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新的模式实验

为实验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新的模式,组织了不同年龄的多个学习小组进行了多个自立课题的研究,包括在识字、阅读、作文等多个方面。现以一个作文的案例加以说明:

1.课前老师确定任务:以“奋斗 ”这句词展开,围绕主题分类,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和信息整理;几个人共同组织材料,合作写一篇作文。仅提示学生可以使用“百度”、“google”搜索引擎。

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主题活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为活动课的开展作好铺垫。

2.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能紧密围绕主题开展更深入的自主学习、信息搜索活动,从而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学生对搜索到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这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拓展学生的信息来源,为学生的后期创作活动提供素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基于这些疑问通过互联网继续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网络优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相宜地进行帮助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辅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疑或引导其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

第四篇: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功能

陈越

随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一般包括基础设施设备、教学信息资源和师资队伍等几方面。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有比较统一的标准可以参照,各地基本都能达标。近几年,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年轻化,学科专业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目前对课程资源的内涵界定不清、外延涉及面过窄、质量参差不齐、交流途径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不利于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特别是许多学校和教师在课改初期遇到了课程资源种类少、质量低等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成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可以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用书、实践操作手册、配套教学光盘、学生评价系统、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研网站、学科教学论文、练习测试题等内容。不同内容类型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教师培训活动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是必备的学习资料。在教学研究、备课过程中,教师用书和教学案例就是主要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配套光盘和课件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很多支持。在过程性评价中,评价系统就承担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材培训和统一教研活动结束后,教研网站和论坛就发挥了桥梁和补给站的作用。

本文试就教师用书、教学案例、学生评价系统和教研网站等部分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做简要论述。

一、 教师用书为教师提供可选择的教学资源

教师用书是主要的课程资源,在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驾驭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师用书一般包括框架结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教学建议、知识拓展、评价方法、参考资源和习题分析等内容。其中,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分层教学流程建议尤为重要。

目前高中生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高中生信息技术的零起点问题。在教师用书中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流程建议是解决学生零起点问题的主要方法。

比如,网络信息检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比较特别,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平时经常上网浏览和查找信息,他们对搜索引擎的操作比较熟练。另一部分同学初中没有接触网络,甚至信息技术课都没上,他们则对此很陌生。

对零起点学生而言,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在内容上加强基本内容的学习,同时对要求较高的内容只做一般的了解。

零起点学生的教学流程建议是:指导学生使用网站的主题目录查找信息→引导学生探讨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了解搜索引擎中逻辑运算符的使用方法→实践体验:运用逻辑运算符进行检索→学生自我评价→指导学生了解元搜索引擎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的使用方法。

而对于非零起点学生,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搜索引擎工作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元搜索引擎的深入学习上,在学生自行完成一个检索任务后,重点学习元搜索引擎的一些基本知识,并用元搜索引擎解决具体的问题。

非零起点学生的教学流程建议是:引导学生探讨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设计一个任务,由学生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的信息→学生自我评价→指导学生了解元搜索引擎的基本知识和一般的使用方法→设计一个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元搜索引擎查找有关的信息→学生自我评价。

二、 评价系统使过程性评价成为现实

评价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发挥评价的教学诊断功能,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次学生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才能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学习目标,因此,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性评价。相对于总结性评价,除了期中、期末、结业考试和高考以外的所有测试、练习、活动都可以认为是过程性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由活动评价和单元评价两部分组成。

活动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组成,学生自我评价包括共性评价和个性评价。共性评价是对每类活动所共有的评价指标的评价。个性评价则是对每个活动所特有的评价指标的评价。

每一次活动完成后,学生根据共性和个性评价指标按四级等第制对自己的学习质量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活动质量进行百分制综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折算成百分制与教师评价按一定比例相加即为每个活动的评价分值。其中自我评价占30%,教师评价占70%,这个比例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一个单元包括若干个学生活动,每个单元的活动评价就由这几个活动评价构成。

每个单元结束后有一个以测试为主的百分制单元评价。单元评价可以是对一个完整作品的评价,也可以是单元测验。

每个单元的活动评价和单元评价相加即为每个单元的过程性评价,而每个单元在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决定每个单元过程性评价的权重,整个课程的过程评价总评分则是各单元过程性评价的加权平均值。

一套完整的评价系统必然涉及较多的评价指标和较复杂的计算方法,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工具,很难真正将评价系统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只有简化评价过程,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将过程性评价落到实处。

在过程性评价的方案中,每一次活动都要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需要分别记录这些数据,每一门课程都有几十个实践探究活动需要评价,需要保存大量的评价数据。而且这些实践探究活动分属不同的单元,在总评中的权重各不相同。同时,一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个人需要承担比较重的教学任务,也无暇从事大量数据的处理工作。这样就容易造成评价方案与实际工作的脱节,影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正常开展。

借助网络技术,我们开发了一套基于网络的评价工具《信息技术实践探究活动评价系统》,简化了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的过程,并且自动完成全部数据的汇总,保证了过程性评价的顺利实施。

使用《信息技术实践探究活动评价系统》开展过程评价只需进行以下几步。

第一步,学生自评。每次实践探究活动完成后,学生登录学生评价平台,在本次活动的项目中进行自我评价,还可以附件形式上传作品。

第二步,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后,教师登录教师管理平台,对每位学生的活动情况逐一评价。

第三步,设置单元试题。完成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后,在教师管理平台中,教师可以设置单元练习题,分别输入试题、备选答案和标准答案。

第四步,学生单元测试。完成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在评价平台中完成该单元的测试,系统自动评分。

第五步,总分汇总。教师在教师管理平台中,查看每个班级每位学生的总评分汇总表。学生在学生评价平台中,查看自己每一次实践探究活动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活动评价和单元测试的得分以及总分情况。

以上的第一和第二步,每次活动后进行。第三和第四步,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

三、 教研网站拓展教学研究和交流的渠道

一般来说,在新课标培训和统一教研活动结束后,广大教师和教科书编写者之间的联系基本上就处于一种隔离状态,不同地区的教师之间也鲜有交流的机会。需要在教材的延续期间,建立教材专用网站,作为教科书编写者与广大教师的交流桥梁。同时,为了解决教学配套光盘更新慢、教师用书内容相对稳定、教师迫切需要教学案例作为教学参考的实际问题,也需要建立专用网站,作为广大教师获取相关教学资源的补给站。

为此,我们开发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该网站是课程资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其他课程资源的共享、交流平台,具有专业、权威、交互、即时、快捷的特点。首站由首页、七个专题频道和一个教研论坛组成。

网站的首页包括“课改传真”、“教研网志”、“论坛新帖”、“热门资源”等栏目。网站的七个专题频道分别是“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和“探究学习”,这七个频道对应了全套教科书的六册教材和学生信息技术的提高指导活动。网站中的论坛设置了教材各个模块的讨论区,网站各个专题频道的负责人同时也是相应讨论区的版主,负责维护论坛,组织讨论交流。

一个教学研究网站的生命力在于能否长期、持续地提供鲜活的、原创的教学资源,仅仅依靠转载或链接其他网站的资源无法满足教师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在开发过程中强调网站上课程资源的专业性、持续性和原创性。为此,网站坚持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免费提供众多的课程资源,建站的两年间,共上传了600多件原创的课程资源,累计为150万人次提供了免费下载服务。

教学研究网的每个专题频道由“参考教案”、“教材分析”、“活动指导”、“知识拓展”、“技能提高”、“参考资料”、“操作示例”、“补充练习”、“评价指导”、“实践工具”和“交流园地”等十多个栏目组成,频道负责人的职责是把本频道的相关资源分门别类挑选后上传到网站供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下载、参考。

上传的课程资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教师用书和配套教学光盘中的部分资源以及更新的内容,教师通过网站就能下载这部分资源,弥补有些地方没有及时购买教师用书以及配套光盘没有发放到全体教师所造成的缺憾;二是专题频道负责人本人开发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学经验总结、课堂教学同步教案、多媒体课件、测试工具、优秀教学案例、最新补充的参考资料等;三是经过专题频道负责人精心挑选的原创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全部得到了作者的许可,主要是学校同事和朋友提供的课程资源。

持续的、原创的课程资源吸引了众多信息技术教师的注意,网站提供的课程资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做出了贡献。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的论坛,在网上教研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论坛的用户基本上都是使用教科书的一线教师,他们在论坛上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各位版主对教师每天查看论坛的帖子,对论坛上的问题,做到及时答复,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目前,论坛上有注册用户六百多人,版主回复七百多帖,通过论坛发送各种课程资源一千多件,论坛访问数万次。网站论坛在加强教科书编写者与教师的交流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陈越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200070)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实施问题探讨

扬州市第一中学“新教学理念”培训材料

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实施问题探讨 摘要:文章对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性、整合的几种基本模式,以及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实施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课程整合

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能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一代人才,成了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为了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也被称作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这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是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获取和筛选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处理信息的这三项技能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就有学者开始进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实效的研究和实践,这就是直至今天仍较受重视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现在,更是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目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又成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亦即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以前的单纯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工具帮助其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从传统的教学软件的制作应用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课程整合注重创设具体特殊的情境,

1 扬州市第一中学“新教学理念”培训材料

使得学生的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协作交流能力、信息技术实践行技能可以同时得到提高,因此比孤立的学科教育更加能够锻炼人,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时效性。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性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体制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立足于当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当今的学生必须会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问题。表1给出了传统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环境中所采取的相应教学策略。

可以看到,在新的环境下,学生成为教学各要素的中心,强调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进行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多种渠道的交流和协作,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分析思考自主决策获得知识。这恰好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谋而合。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关注由来已久。美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泰勒(Taylor)曾指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有三种模式:一是把计算机看作指导教师Tutor,即起个别指导作用;二是把计算机看作被指导者Tutee,由人教会计算机做各种事情,例如用计算机编程(即计算机程序设计)就是要让计算机学会按照人们编排的指令来完成各种操作,这种应用模式通常也称之为“计算机程序设计”;三是把计算机看作工具(Tool),即把计算机当作辅助人们完成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任务的工具。这就是计算机应用于教育“3T”模式。在我国,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到学科教育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er Assisted Intruction)。2000年10月,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

2 扬州市第一中学“新教学理念”培训材料

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模式

要实现课程合,需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对于老师,要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对于学生,则需要把信息技术作为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认知工具。利用它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协作解决问题,并且在学科知识的获取过程中逐步培养其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与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一致,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指通过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自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具体地来说,又可以分为以下内容:

1、从互联网下载资料。

2、引用网页上的图片、文字资料。

3、信息加工、整理的能力。

4、基本写作技能。

5、从网络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6、PowerPoint、Word、FrontPage和DreamWeaver的使用。教师提供有关内容的网站地址。 作品内容与学习目标相吻合,布局设计精美,有自己的风格。

模式二: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强调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行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科水平同时得到提高。如作文课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懂得围绕要表达的意思选材、剪裁。

2、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安排材料。

3、根据所选材料组织成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4、会浏览网页。

5、Word的使用。

6、观察仔细,思路开阔,内容具体。

7、组织材料地能力。

模式三:研究型课程。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信息的搜集、鉴别、整理,并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协作的过程中获得学科知

3 扬州市第一中学“新教学理念”培训材料

识。此类模式,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通常的研究型课程可以设计如下:

1、在任务引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加工处理。

3、写出考察体会或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

4、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

5、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

6、基本的写作技能。

7、PowerPoint、Word和FrontPage的使用。

8、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一般不为学生准备材料。

9、除了任务布置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在课外进行。

10、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11、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

12、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合理性、创新性。

三、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一些方法把信息技术融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去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必须首先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认知工具作用,从一个个学科做起,经过5年、10年、20年的试验、探索、总结、提高,才能逐步完成。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习的道路“宽”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声像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优势,利用清华同方教学资源库或K12教学资源库,把语文课堂教学的识字、学词、阅读、理解及写作变得生机盎然,激发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主动去体验、去获取。如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可精心收集网络上有关四季特点的资料进行整理、设计、制作成课件。课堂上,根据学生爱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进行浏览、学习,包括课文、四季图片、视频资料、背诵指导等,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概念、推理过程,同样可以“动”起来。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这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理

4 扬州市第一中学“新教学理念”培训材料

解数学知识上的重点、难点问题,还使学生发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随着形象、直观的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利用这些生动的、信息化的知识,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如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借助“几何画板”课件创作工具,调用清华同方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资源,进行课件整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很直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让学习的活动趣味化。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简单、枯燥而又难学的英语课堂,在动画环境下变得趣味无穷。学生可以边观赏可爱的动物造型,边聆听模拟对话,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消化了课本的知识。同时,我们在校园主页上开设英语角BBS、英语语言聊天室、还有同学们非常喜欢的QQ等,要求学生用英语聊天。让学生进入英语环境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化生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结合得更快。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与教学资源库,使常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能很好反映结论的实验,能得到得好的展示。

政史地教学:让学生的视野“无边无际”。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与教学资源库及INTERNET网,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遨游在信息的海洋中,去感受时事、探索宇宙、借鉴历史。同时通过校园BBS让学生发各种新闻和消息,计划在校园内建立“博客”网站,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和发布最新新闻。

美术:让想象的空间立体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影响并实践于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是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课整合的最好体现。宽带校园网络环境存储的大量动画、影像、图象、图形等,为美术课的教与学提供了多角度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画图板、金山画王、图片处理、图片编辑、三维动画等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再次为美术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美术课的欣赏、讲解、练习、讲评,甚至群体创作、组合、展览,都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经过整合而得到尽善尽美。这样的教

5 扬州市第一中学“新教学理念”培训材料

学,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学习精神都是十分有利的。

音乐:让流淌的歌声可视化。有了校园信息技术环境,音乐课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架琴、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枯燥的音乐理论、无休止地唱歌和听那些似懂非懂的音乐。网络上的一个个小游戏,尤其是FIASH制作的MTV,生动活泼的情境,使本属听觉的音乐同样变得可视化,使流淌的声音变成了流动的画面。如教学《看龙船》,让学生上网搜索有关"赛龙船"的音频、视频资料,并下载播放,获得感性认识,再切入课题学习课本内容,通过网络的BBS交流学习体会,进行视唱练习,最后进行网络欣赏,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高目标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必修课的开设上,而应当进一步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正象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所指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长期目标应是“通过辅助教学软件把计算机结合到现有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而不是专门讲授计算机的程序设计”。Allen博士在这里提到的长期目标,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理想境界。

上一篇:小学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下一篇: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