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尔沟小学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2024-04-18

通尔沟小学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共8篇)

篇1:通尔沟小学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通尔沟小学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自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实施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多次开全体教师会研讨实施方案,根据学生需求和爱好制定切合实际的班本课程。现将各项工作汇报如下:

1、校本课程利用早操、大课间师生全体参加与,集中训练。全校1--6年级学生能在背景音乐中有感情、有节奏熟练的朗诵《三字经》2页。

2、各班级负责老师积极利用音体美课程和课外时间加强训练班本课程。

(1).六年级快板学生已能整齐娴熟的进行展示。(2).五年级竖笛学生基本完成了7个音符的演奏。(3).四年级手工制作学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折纸图案,人均积累的作品达3件。

(4).三年级跳绳学生能进行普通动作的展示,但还缺少花样和技艺。

(5).二年级音乐活动学生也能展示简单的舞蹈连贯性动作。(6).一年级绘画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快速完成一些简笔画,人均作品达2件。

丰台乡通尔沟小学 2013年4月7日

篇2: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实施

1. 研制的动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其主要精髓之一就是“礼”。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礼的元素剔糟粕、取精华, 结合时代要求, 积极实施“礼”的教育。目前小学礼仪教育处在“三缺”状态:缺专用的礼仪教材, 缺专业的礼仪指导教师, 缺相对独立的礼仪课程设置, 这“三缺”是阻碍当前小学礼仪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三缺”一方面导致小学生获得礼仪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也导致小学礼仪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教育标准无法统一, 教育内容零散, 随意性强, 严重阻碍了小学礼仪教育在强化中小学生道德修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要解决“三缺”状态, 必然要结合小学生实际编制通用礼仪教材, 以加快礼仪教育走进课堂。

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直接显现。当前小学德育常常以知识化的形态存在, 向学生传输的是道德知识, 被人称为“应试德育”。这些道德知识, 与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解决, 与儿童实际道德行为的养成, 往往难以等同。而礼仪教育主要发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 侧重于人们的外在行为规范,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大多浅显易懂, 更具有很强的可练习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持续践行礼的规范, 有助于德育从“知识”灌输转向“行为”养成, 必然能够大幅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2. 研制的方法

研制礼仪校本教程, 必须善于发现教育素材。例如, 学校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开展“不文明行为”的搜寻活动, 大家大胆发掘身边的不文明、不礼貌行为, 将“见到老师不问好”、“课堂上小动作频繁”、“同学间吵架”等不文明行为公布于众, 并作为礼仪教材中的原始素材。另外, 学校还要求试验课的教学必须备详案, 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深入推敲, 力求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对教学前、课堂上、教学后所发现的教育素材及时记载, 为广泛推广礼仪教育提供充分翔实的素材储备。

加快礼仪课程建设, 同样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 有机整合各学科教学中有关“礼”的内容, 改革教育方法, 通过课程整合提升礼仪教育的实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 小学品德课程将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坚持不懈地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对小学生德育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实际上, 大量的德育内容蕴藏在各门学科教学之中, 例如小学音乐课程中的经典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小学语文的经典课例《将相和》等等, 处处可见礼的影子。建设礼仪课程时, 有必要将这一系列内容进行科学整合, 明确要求教师在有关课程中也恰当地给予应有的关注,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育, 并且将此类素材与指导意见带到课程建设研讨会上来。

3. 研制的原则

南京市翠屏山小学对学生应知、应行的礼仪常规进行系统整理, 研制出学校自己的《儿童礼仪校本教材》。这套校本教材紧紧把握这样几个原则:有序 (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征、年级特点) 、有别 (学校、家庭、社会各有侧重) 、有利 (贴近生活、尚礼者得礼) 、有评 (评比常规化) 、有奖 (争当礼仪之星, 是当选“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 。学校将专项认知和行为目标融入具体的主题活动之中。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 力求“近一点, 小一点, 实一点”, 从点滴做起, 如召开《学会道谢和道歉》、《打电话》、《用餐礼仪》等主题队会, 在全校展示观摩, 然后各班自行设计、组织主题活动, 由德育处予以指导。这样“一点一议”、小而实的主题活动简便易行, 可操作性强, 教育的实效性也得到根本保障, 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效养成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教材试用阶段, 学校明确要求教师详细编写教案, 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材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学校在关键节点上适时组织专家对教材的研制与教学的实践予以诊断和指导, 确保教材不走样, 确保教材体系日臻完善。

二、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实施

1. 营造“尚礼”的教育氛围

营造尚礼的教育氛围, 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 能促使学生在氛围的感染和感召下, 自然形成行动的约束力。为此, 学校组织报告会, 讲解“礼仪教育要点”, 提出教育要求;将“礼仪教育要点”印发给各班;按年级将礼仪的具体要求分解为各种专项认识和行为, 系统地进行专项认识和行为训练;学校统一有关礼仪语言和礼节, 作为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学生统一使用和行为的标准;推选礼仪好少年当升旗手, 并在国旗下演讲;广泛开展礼仪之星的评选活动, 设立文明礼仪督察岗, 通过文明小标兵的评选, 通过进一步完善“三好学生”的评选办法, 通过学校各种媒体, 积极倡导文明礼仪, 用文明礼仪之风气进一步烘托礼仪氛围。这种教育氛围的创设, 无疑对学生形成礼仪认知和行为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也为教师利用晨会、班队课、品德课实施礼的校本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2. 注重教师礼仪规范

教育是心灵塑造心灵的艺术,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应成为教师成长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品质。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身体力行, 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 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儒雅的师长、同行心目中真诚的朋友、家长心目中可信赖的好老师。教师礼仪是职业的需要, 更是时代的呼唤。教师注重礼仪, 不仅是作为社会文明公民应有的素养, 而且是培养人格完善、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的需要。

教师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 以礼育礼, 以礼育德, 用师德去影响生德, 用师德去教导生德, 杜绝强迫性的、压制性的道德说教和灌输, 将儿童被动、被迫接受德育的状态逐步扭转为主动地、潜移默化地有效学习礼仪规范, 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3. 整合礼仪教育资源

礼仪教育的课堂不是一种说教, 而是更多地采用生活情境的模仿、再现, 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礼仪带给他的体验。如进行《就餐礼仪》的教学时, 教师带学生模拟这样一个情境:今天有亲戚来你家做客吃饭, 你该怎么做呢?学生们你一言, 我一语, 再现场示范一下, 还真像那么回事!老师及时地给予评价和点拨。学生的“待客之道”, 就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训练。

重大活动中的仪式既是进行礼仪教育的良机, 也是对礼的教育效果的检验。学校要规范、强化纪念日的礼仪活动, 努力在仪式中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若干意见》提出:各种法定节日, 传统节日, 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 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 “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 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 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德育资源。学校应抓住时机, 整合资源, 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 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 弘扬民族精神, 提高道德素养。通过各项仪式的严密组织、规范程序、严谨实施, 扎实提升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 强化礼仪教育实效

实践证明, 礼仪教育工作的成效显露较快, 但是稳定性不够, 容易迁移, 需要采取必要的监督激励措施, 对学生反复进行教育。因此, 只有持续开展礼仪教育, 才能巩固成效, 并取得新的进展。

要反复宣传。利用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橱窗、校刊等媒体, 进行礼仪教育方面的宣传, 突出目的性, 形成系统性, 采取不同形式组织“礼仪”行为展示和评议, 反复宣传, 不断加深全体师生对礼仪教育的认可程度, 并自觉养成尚礼的行为习惯。

要反复强化行为训练。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多种教育途径、多种教育因素都可以对其发挥作用。通过强化训练,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如:上下课前后起立动作及用语、上下楼梯右行慢走、排路队出校门说再见等。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来不断强化礼仪教育的成果, 例如设立校级礼仪监督岗, 学生竞争上岗, 但上岗前必须进行一系列礼仪规范化训练;再例如学校推进“八星伴我成长”活动, 其中专门设计了“礼仪之星”一项, 将礼仪之星作为入选“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学生们都可以对学生在校的礼仪进行监督, 每周都给讲礼仪的同学颁发“礼仪之星”, 并将这种争星活动延伸到家庭, 利用“家校通”平台, 请学生家长对孩子在家的礼仪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这样的激励使学生们逐步养成尚礼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荆惠民.中国人的美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8.

[3]潜苗金.礼记译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7.

[4]邹昌林.中国礼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篇3:对农村小学实施校本课程的思考

一、“多彩课程超市”的设置情况

2011年9月初,我校开始在三至六年级设置“多彩课程超市”,共包含17门课程,每个星期五下午授课,采用走班制教学。2014年9月,学校完善了“多彩课程超市”的课程,增设了模型、巧手编发、家政小能手等,共设5大类30门课程。上课时间也由原来的两节小课,变成现在的一个小时。目前,二至六年级教学方式采用走班制、一年级采用走师制。

二、“多彩课程超市”的实践

1.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1)“多彩课程超市”提升了教师的自主地位,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增强了大家的课程意识,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2)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首先,我们从理论学习入手,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师认识。其次,积极搭建平台,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帮助教师答疑解惑。最后,学校积极提供外出学习机会,让大家走出去开阔眼界,激发科研积极性。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经成为我区教师晋级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反过来又成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一大动力。

2.拓展校本课程门类和科目

“多彩课程超市”是基于本地、本校的资源和需求而开发的,其目标和意图很明确。我们根据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调查问卷,不断完善校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由学生和教师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定制。

3.构建本校校本课程

我校从实际出发,制订了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对本校课程作出顶层设计。教师根据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设计所教课程的实施路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志向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修习。任意选修学科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加深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能力而设置的,旨在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多样性、灵活性,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并增强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使之能满足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这与实现“学生有个性”的办学理念相符。

4.校本课程纲要的撰写

为了进一步丰富“多彩课程超市”的内涵,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我校课程超市的老师们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特色,自主编写了“多彩课程超市”系列课程纲要。教师在校本课程纲要审议中起到了主体作用,增强了课程纲要的实用性。

三、“多彩课程超市”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是我们实行“多彩课程超市”的重要一环,我们注重评价的整体性、过程性,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评价包括课程纲要评价、课程实施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其中,课程纲要评价、课程实施评价采取教师自评和集体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活动、提交作品、考勤等途径进行,采用等级制,并纳入学生成长档案。

我校“多彩课程超市”的开发,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教育的快乐,获得成长的自信。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完善,为广大师生享受快乐充实的教育生活提供一个广阔舞台。

篇4:通尔沟小学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在课程研究的话语体系中,将学生的班级、学校生活内容、过程、方式与方法视为课程的构成,我们能体验到如下思想的重要性:“学校课程的宗旨在于促使我们关切自己与他人,帮助我们在公共领域成为致力于建设民主社会的公民,在私人领域成为对他人负责的个体,运用智力、敏感与勇气去思考和行动”;而且,“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课程不只是我们劳作的场所,也是我们劳作的成果,在转变我们的同时也转变自身”。[3]

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否有学生参与甚至主导?能否实现基于中国学生班级生活特殊性的班本课程建设?能否综合多方资源并实现对学生发展的综合性促进价值?本案例研究将回答上述问题。

一、学生“午间生活”中的成长缺位

案例学校江苏省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现有2000多名学生,大都在校午餐,个别学生回家用餐后也很快回到学校。餐后至下午第一节课之间的时光是特殊的——它不属于国家规定的“六小时在校学习时间”,却又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一部分。2012年11月,案例学校“少代会”代表提出“我们能拥有一段快乐的午间时光吗”的问题,但同时,午间也屡有学生摔倒、相撞事件发生,这引起学校对学生午间生活状态的思考。

1. 师生眼中的“午间生活”——“自由”与“枯燥”

“少代会”提出问题之后,学校学生发展处以“午间你主要在干什么?你觉得我们的午间生活怎么样?”为题对全校学生和班主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近一半的师生都感受到了“自由”——学生没有受到“法定任务”的限制,言行可以自主选择。但也有近一半师生感到“枯燥”,有78%的学生选择的活动是做作业,其次是读书、打扫、游戏等;出于责任心,班主任会自觉加以陪伴和指导,同时还要应付安全问题,因此感觉忙和累。这样的午间生活,呈现的是“盲目的自由”和“无趣的枯燥”。

2. 教育立场下的“午间生活”——“生活”与“教育”

有活力的学习过程根植于日常生活。“我们需要回归到更为本真的学习观上,并开发出中国学校教育中一个独特的领域。这一教育领域就是班级建设,这一本真的学习就是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学习。”[4]“午间生活”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构成,如何让它从无组织状态转化为有意义的教育生活,使其富有成长气息呢?

午间生活中学生与教师的自由,是提供具有丰富教育意义课程的必要条件;立足午间生活的现状开发出相应的课程,是学校的职责。基于学校“班级成长导师团建设”的背景,以学生之兴趣聚类组成项目组,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其中的课程开发,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领导力是有可能的。在上述思考基础上,2012年12月,学生发展处开始领导组织“班级午间项目课程”。

3.“班级午间项目课程”的价值愿景——“课程开发”与“班级成长”

一是尊重学生的“自由”,以学生为领导者开发“班级午间项目课程”,涵养学校“诗意”的教育哲学。“自由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只是真理的一半。自由只不过是整个现象的消极方面,积极方面是责任。”[5]“班级午间项目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差异状态为前提,既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又让学生自觉承担领导自己和同伴的责任,获得成长。

二是信赖学生的“自能”,以学生为主体力量实施和推进“班级午间项目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班级午间项目课程”中,学生自主形成多类型的项目组,项目组内人人有岗位,极大地丰富班级组织建设、岗位建设的形态,并激活每个学生所具有的“领导力”潜能。[6]在实施推进中,不同视角带来的多样化主题内容,组内同伴、组外“观众”、教师以及家长的合作交往,这一系列的“实践”与“关系”,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广阔舞台。[7]

三是开启多元整合的视角,以“班级午间项目课程”为平台,打通多重壁垒,以课程的纵横推进促成班级生态的综合性生长。我们期望以之为载体,在横向层面上通过各种项目的开发推进区别于常规课堂的特色教育,在纵向层面上寻求实现国家、地方、学校、班级课程融通实施的教育教学模式变革。这样纵横交错的研究视角,将有助于打通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学科学习与班级建设、学习与生活等多重壁垒。

四是整合班级教育力量,凝聚由班主任、任课教师、班级小干部、家长组成的“班级成长导师团”的教育合力。在学生心目中,“能帮助自己成为‘好孩子’的人”依次是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班级小干部。学校据此组建了“班级成长导师团”,前期的合作主要定位在课堂纪律的共同养成,现在的合作则是午间项目课程的共同开发、决策和管理。这将拓展合作的内涵,有效提升以班级为细胞的教育合力。

二、学生领导下“班级午间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13年1月,学校将“班级午间项目课程”列为重点打造的品牌之一,全面展开了实践探索。

1. 以班级学生需求为主导,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由班主任召集了“班级成长导师团”专题座谈会,从班级建设、学科学习、家庭生活等领域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形成以促进班级学生真实、综合的发展为课程建设的目标。学校将课程实施的时间定在中午的12:00—12:20。

2. 以班级学生经验为基础,形成课程内容

各班班主任开展问卷调查等,让学生依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活动体验和发展兴趣,选择有关内容、自由组队、形成项目方案。在由点及面的研究过程中,学校通过对各班情况的综合考察,发现学生推荐的项目集中在以下几个视角:指向学科学习,如“品三国,演三国”“百科探秘”“才艺炫童心”;指向班级建设,如“我秀我班”“月牙说新闻”;指向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如“生活智慧树”“大开眼界”等。学校进而组织骨干班主任研讨,整合出班级午间项目课程建构的基本框架。学校鼓励各班学生再次对五个项目进行二次调整,同时对本班的课程目标进行具体化(见表)。

3. 以班级学生能力为依靠,组织课程实施

“班级午间项目课程”框架确定后,每个班级内学生自主申报,分别加入五个项目组;通过自荐和互荐确定项目组组长,并进行组内分工。学生组长领导项目组成员,组织每周一次的项目活动策划、实施、改进,并根据需要邀请教师、家长等合作参与活动。

4. 以班级学生体验为依据,开展课程评价

学校对午间项目课程的评价以促成学生自我成长的愉悦体验为宗旨,主要方式有:各项目组自行组织,在活动过程中设计互动环节,现场征询“观众”对本项目开展情况的评价和建议;由班主任组织,定期通过班队活动评选“班级最受欢迎的午间项目”,展开“项目课程改进”的专题讨论;四年级还尝试了一次跨年级互动,将各班最受欢迎的午间项目组合起来,向全校各班班长、各学科教研组长、家委会代表、全体班主任进行展示,通过现场互动与点评,给予学生激励和指导。

三、班本课程的阶段评估

2014年1月,我们面向学生、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对“班级午间项目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阶段调研,强烈感受到其价值的实现。

1. 顺应了学生的发展意愿

全校2000多名学生中表示“喜欢,要开展”午间项目课程比例高达98%。在期末总结活动中,“班级午间项目课程的开设”被教师评选为“年度十大亮点事件”之一。参与过活动的家长们百分之百地表达了“希望多开展这样的活动”的肯定意见。可见,“班级午间项目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开发自上而下的形态,将权力下移至学生和教师,顺应了课程开发的民主诉求,使课程更具合理性。这样的课程也很好地激发了师生变革与创新的热情。

调研中,我们发现了四种主要的班级午间课程形态:学生活动意愿主导型,学科项目活动主导型,主题统整下的项目模块型,特色项目全覆盖型。如五(4)班12月第4周的大主题为“走近日本”,统整主题分别是:周一“日本新闻大家谈”、周二“南京大屠杀”、周三“小数点的奥秘”、周四“日本动漫”、周五“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

2. 实现了学生的多元成长

这一课程改变了学生午间生活的状态。班主任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一到时间就会兴趣盎然地等待午间项目课程的开始,午间生活逐步呈现出“自管、有序”的新特征。学生在午间项目课程中享受着丰富的活动:游戏、故事、劳技、小品、实验……可谓“想”有就有,应有尽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午间项目课程是我们必要的下午茶,上午上课累了,放松一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完善自我。”一位班主任在学期总结中这样说:“一学期以来,我看到了午间项目课程的独特魅力,它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

这一课程丰实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对全体学生写的“午间项目课程,我……”的专题随笔及学生日常作业中与午间项目课程相关的日记摘录进行分析后发现,活动过程展开中的策划与准备、实施与调控、反思与更新等,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谈及。

学生发展源自其与组员、教师、家长等群体的交往;源自学生担任主持人、演员、观众、后勤人员等多种角色体验,从而习得相关技能;源自活动内容所蕴含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促进了班级的有机发展

学生、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群体、家长代表共同实施和优化班级午间项目课程,使合作有了“支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提升的空间,有效加强了班级教育力量的凝聚。如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将语文学科中的口语交际内容与午间项目课程的活动进行了勾连,拓展了学习平台,丰富了学习方式;英语学科组利用项目课程“快餐化、简单化、多样化、聚焦化、普及化”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习形式更加富有情趣;学校层面的竖笛、数棋等特色社团也借助午间项目课程进行普及,从精英走向大众;家长的参与,既增进了亲子关系,也把家庭、社会等开放性教育资源引入了午间项目课程,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这样的合作,带来了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学习模式的混合化,学习目标的综合化,是对“新学习时代”的有力探索,使班级的综合性生长在共同努力中逐步实现。

4. 创新了课程的开发模式

综观班级午间项目课程的开发,它实现了几个改变:从专家、学校领导主导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关注教师“教”的经验到关注学生“学”的经验;从忠实于教材教程的静态课程观到尊重教师、学生、家长互动生成的弹性课程观;从行政统一规划到尊重差异的百花齐放……班级午间项目课程,已经成为了学校课程体系的新亮点。

四、班本课程的改进策略

在2014年1月的调研中,我们随机抽取二年级至六年级各一个班共计238名学生,全校36名班主任和42名非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了参与“班级午间项目课程”的人群及比例和学生希望参加“班级午间项目课程”的人群及比例。基于数据分析,我们清晰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1. 完善机制,激扬“导师团”合力

首先是家长参与度不高,其参与值(4%)与学生需求值(82%)悬殊很大。因此,我们一要尝试建立一些机制,如“项目组特聘家长导师”,与家校合作整合的“家长轮流进课堂”“教学开放日开放午间项目课程”等,提高家长参与的人次和频度。二要丰富家长参与的方式。之前的家长参与比较被动,比如,准备阶段被要求提供一些活动奖品,学生遭遇问题时提供一些帮助,实施阶段有个别家长被邀请参加现场活动,在学校尝试的跨年级互动中,只有部分家委会代表有机会参加研讨和评价。今后,我们可以让家长以共同的策划者、资源提供者、观众、后勤服务者、亲友团等多种角色参与午间项目课程建设。

其次是学科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仅占45%)。针对教师们反映的时间有限、精力不足、能力不够三大问题,学校尝试在三方面加强管理力度:一是班级蹲点与嘉宾应约制相结合,确保参与时间;二是点亮已有成功经验,唤醒教师们参与课程实施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整合共赢的意识,激发参与热情;三是架构智库(专家、骨干组成的指导团队)建设,培养学科教师设计综合性项目学习的能力,提升参与价值。

2. 拓展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一是让时空在整合中更灵活。很多学生在调研中表示“意犹未尽”“时间太少”,还有部分学生提出“时间掌控不好”等。问题的核心在于时间不充裕,这可以借助于夕会、班队会、综合实践课等进行内容统整,不断拓展时空。

二是让角色在轮换中更丰富。在对各年级表示不喜欢午间项目课程的学生访谈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岗位对自己不再具有挑战性,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遭遇了组长专权、组织不公正对待等。由此,我们将推动组内的岗位轮换和组际的岗位轮换,以丰富学生的角色体验,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多种成长可能。

三是让课程形态在分层建构中更丰富。班级午间项目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学生年段差异、班级差异、男女生差异等,从而造成了班级课程实施形态的差异,如二(6)班以表演类特色项目进行全覆盖(周一“小品会”,周二“舞蹈秀”,周三“好歌大家唱”,周四“简笔画我能行”,周五“文明礼仪三字经”),这与低年级学生乐于表现却能力较低及该班群体学生的特点、兴趣相关。这样的形态有利于建设“一班一品”。事实上,该班学生自信、表现力强的特质正在不断得以彰显。可见,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特点,允许项目课程内容百花齐放;尊重班级个性,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使项目课程的推进与品质提升循序渐进。

四是让课程在年级互动与资源集聚中更有品质。很多学生提出想让“好朋友”“更多学生”来参加班级的午间项目课程活动。基于学生的这一愿望,我们梳理了四年级承担的跨年级互动的经验和问题,正在建立“年级走班制”和“各年级组每学期一次的跨年级互动制”。由各班将每月的午间项目课程内容以画报、公告等形式展示在“年级风采墙”的“班级午间项目课程大看台”栏目,学生可自由选择每周一次走班观摩。学校将评选出来的“年级人气指数最高项目课程”组合起来,向全校师生、家长以自主申请领票的方式开放。这样,可以在集思广益中不断提升课程的品质。另外,针对学生提出的“内容有重复”“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我们建立“班级午间项目课程资源库”,将各班的活动内容、ppt等打包上传学校专题网,便于班级之间、年级之间资源共享,以积淀课程资源;建立扁平化的“课程领导力”培训机制,由学校直接组织针对学生项目组长的培训活动,总结优质经验促成事,提升领导素养促成人。

3. 加强评价变革,让生命关怀在赏识评价中更丰盈

在表示“不喜欢午间项目课程”的学生中,有人提到“回答不出问题会被罚”,这指向于评价问题。我们将学生发展目标,精心设计《班级午间项目课程学生自我评价表》,推行积分评优制。总之,学校要引导教师力行赏识评价,落实生命关怀。

在全球共同寻求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视野下,基于中国学生班级日常生活的特殊性,以学生为领导者开发班本课程,能有效保障每个学生参与的热情、选择的机会和在其中得到快乐成长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译者:钟启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

[2]Philip Jackson.Untaught Lesson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

[3][美]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M].译者:张华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68.

[4]李家成,陈静.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学会学习[J].中国德育,2013(22).

[5][奥]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M].译者:何忠强,杨凤池.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8.

[6]Hilarie Owen.In Search of Leaders.Chichester:John Wiley&Sons,2000:3.

篇5:通尔沟小学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一、评估课程价值

1.时代发展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日益强烈,诚信的缺失已经成为人们道德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并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我们的校园,给学校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学校是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诚实守信的品德必须从小培养。

2.学校发展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学校特色,并要有助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近两年来,我校从诚信教育入手,为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创诚信校园,育阳光少年”的口号。所谓“诚信校园”,其含义在于:学校的一切工作坚持以诚实守信为主旨,将诚信品德的教育和养成贯穿于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教育教学行为之中,以创造诚信氛围的教育秩序,促进师生诚信品德的养成。所谓“阳光少年”,其含义在于: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较好的各科学业成绩,有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正确的审美观点,有个性特长,并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诚信教育校本课程的构建突出了“校本”的定位,走的就是一条基于学校特色的道路。

3.学生发展需要。小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将在未来社会中扮演种种重要角色,是我国未来发展市场经济和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实施者。同时,小学时期是人诚信品行养成的最佳时期,“诚信从孩子开始培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已成为社会共识。让孩子从小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信用意识、契约意识、规则意识,夯实信誉基础,这是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证我国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二、确定课程目标

教育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二是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道言而无信的人会给对方带来不快,失去别人的信任,从而感知诚信的内涵,愿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三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有关诚信的事例,感受社会各种主体对诚信的期待。通过对社会生活中诚信与不诚信事例剖析和对比,让学生懂得诚信是现代商品社会的基本要求,是遵守相关规则的必然要求,懂得诚信是现代社会中的一条法律原

则,是各行各业人们要遵守的基本法律行为准则。

三、构建课程内容

对课程内容进行构建,教师可主要采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新编等方式进行。

(一)诚信校园建设。以优雅环境培育诚信精神,以校训为导向倡导诚信校风,以诚信制度指引诚信行为。

1.拟订一个主题口号。学校提出“以诚立校,以诚治教,以诚育人”的口号,教学楼上悬挂“创诚信校园,育阳光少年”的横幅,营造浓厚的诚信氛围,使校园时时有教育,处处见诚信。

2.实施三个层面教育。①管理层面实践三个支撑:一是倡导一种精神为支撑;二是构建一种文化为支撑(诚信文化);三是尝试一种模式为支撑(人本管理模式)。②教师层面体现四个对策:一是教师承诺制;二是教师诚信档案;三是教学诚信评价;四是丰富诚信载体。③学生层面做到四个到位:一是专题教育到位;二是学科渗透到位;三是家校合作到位;四是社会实践到位。

(二)诚信学科教育。

学科教育是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具有渗透性、全面性、循序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善于抓住时机,探求有效的方法,使得诚信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把课堂建设成为学生诚信教育的地方,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三)诚信保障机制。

教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诚信校园建设中传承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校园、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领导班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等,并构建相应的保障机制。

(四)诚信教育活动。

活动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并要与班队活动、兴趣活动、课余游戏、竞技比赛、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内容多、形式新、范围广,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让诚信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四、探寻实施策略

1.教书育诚。即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还是在课堂,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渠道。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只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就能结合学生特点,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诚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2.环境育诚。即创设诚信环境。人为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影响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学生只有身处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学校是学生最经常、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

3.活动寓诚。即寓诚信教育于活动中。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喜欢活动。如果教师把活动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诚信教育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篇6:通尔沟小学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关键词:英文经典,校本课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对英语考试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国内英语教学被诟病的最大原因在于“学不致用”,语言的核心交际功能被长期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英语失去了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优美”与“灵动”。2001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次提出了校本课程的概念。基于武汉的地域特色和具体学情校情,武汉小学启动了“英文经典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其主要内容包括歌曲演唱、电影欣赏;了解著名演讲、经典广告和音乐舞台剧。自2005年至今,10年时间里,我们不断调整更新,尝试引进了100余首经典传唱的英文歌曲,50余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语言程度的英文电影,20余篇英文诗歌及演讲篇目(节选或片段),100余条经典英文广告,4部英语舞台剧(节选)。这些充满生命张力和富于表演魅力的英文经典一次次走进课堂、一步步走向学生。丰富了学生生活、拓宽了英语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形成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发展了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了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创设“英文经典”校本课程的出发点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网络改变了整个世界。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力量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是一件聪明和幸福的事情。获取资讯变得异常便捷通畅,想听百老汇也无需舟车劳顿千里迢迢倒时差,轻点鼠标即可。我们所需要的英文歌曲、电影、广告视频、诗歌、音乐剧、舞台剧等资料大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随着地球村意识的日渐增强,语言交际的模式也越来越丰富。时代赋予英语教学更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作为教师,要在如何拓宽学生的学习及探究渠道、创设英语语言环境、提供便利条件等方面巧思践行,让学生多角度、多视野、多时空地接触英语、感受英语、体验英语,最终运用英语。

我们进行英文经典教育的初衷即在于通过这些立体生动形象的声音、影像、文字、旋律等,把英语国家的思维、文化和语言一起“泡”来吃。孩子们在欣赏、理解和演唱英语歌曲的过程中大脑的左右半球交替兴奋,语言、思维共振的同时大脑的潜在智能被开发、挖掘,学习的快感随之产生。认知心理学以及二语习得理论都无一例外地证实了音乐对促进英语语言技能发展的有效性。

二、“英文经典”校本课程的着眼点与生长点

1.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的主体和核心对象是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怎样让学生受益。填鸭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视其为机械被动的接受体,让学生在其中逐渐失去思考、辨析的能力,也逐渐失去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这其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调动缺失是很大的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引入和运用英文经典,不但让学生通过听唱、观影、表演和欣赏等活动来学习英语,而且这些变化多元的方式注入课堂有利于打破沉闷单一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欣赏中学习、在尝试中领悟、在娱乐中运用,教师与学生一起歌唱、一起感怀、共同投入,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英语语感

获得对某一门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即良好语感,最好的方法是将学生置身于这门语言的氛围之中。由于思维及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很多孩子尽管口语流利,但说的写的多是中式英语。“经典英文”恰好是语言学习者接触和了解西方人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有效途径。观赏英语电影、听唱英文歌曲,在情节和旋律中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可以有效地形成良好语感。教师可从运用演唱英文歌曲、给英文电影配音等多种手段强化学生的语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舞台展示学习成果,在形式上也尽可能多样化。如圣诞节、六一节、英语周等大型活动日,还有我们坚持多年的课前三分钟———以英语语言为载体进行歌曲、故事、朗诵、配音、广告、魔术、脱口秀表演。

3. 训练学生达成标准英语语音

“伦敦腔”“纽约调”让全世界英语学习者仰慕。纯正的语音一定来自本土,在教学当中适当选择一些英文歌曲、英语广告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长短元音、清浊辅音等的发音,辨析训练近似音、同化、缩合、重读、略读、连读等,模仿地道纯正的语调掌握发音节奏,并且搜集一些明快简洁的韵文诗歌来朗读、背诵以修正发音。由于连续、弱读等现象在英语歌曲中大量存在,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听唱某一首英文歌曲,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习得自然的英语语感。如在Westlife西城男孩的成名之作“I lay my love on you”中我们作这样的处理(注:以下“__”表连读,黑体字表重读)

这些细节的语音技巧往往被人忽略,但它们都是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最好体现。长期坚持利用英文经典歌曲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能有效帮助学生练就地道、纯正、优美的英语发音。

4. 促进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提高

利用英文经典作为媒介来纠正学生的口语发音,同时清晰流利的语音又能够助推学生的听音辨析能力。传统陈旧的听力教学让孩子的精神处于高度的紧张之中,英语教学失去魅力与生机,让孩子产生畏惧,感觉乏味。我们将精心挑选的歌曲与电影等适时引入,效果就会很不一样。歌曲通常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电影更因为其或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或者妙趣横生、幽默滑稽的故事情节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即使时间较长也一样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关注点。歌曲作为文化的载体,具备良好的精神调节功效,教师依托鲜明往复的韵律和节奏,带着学生进入特定的歌曲情境之中,引导学生与之产生共鸣。当学生的感情和歌词传达的情绪相互融合时就会表现出成功的愉悦。歌曲之中还包含了数量众多的语言实践技巧和潜在口腔训练,通过实践,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如感知、记忆、想象和创造力都能获得较大推进。

5. 增加学生英语词汇量

背单词一向被学生视为“洪水猛兽”,痛苦无比。孩子们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的词汇通常来自课本一些虚构情节之中,是强压给他们的。与现实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词汇结构等往往脱节。通过看英文电影、唱英文歌曲了解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则是真实发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听后还能用得上的。经典的英文歌曲、电影中出现的大量词汇、俚语、口语、表达方式、精彩对白,广告词等都是鲜活的语言和最好的教材。英文歌曲里还有大量的地道口语,让学生学唱英文歌曲的同时,还学习到大量口语,在Michael Jackson的摇滚歌曲Beat it中有这样的歌词:“You wanna be tough.”Eagles老鹰乐队的One of these nights中这样唱道:“We’re gonna find out pretty mama.”歌词中的“wanna”“gonna”是地道的英语口语词汇,等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want to”“going to”。这样的方式我们介绍了很多口语词汇。中国人学英语,口语词汇的欠缺是一大原因。这些西方人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口语交流能力,让表达更真实自然,也更贴近时代、富有魅力。

6. 完善学生英语语法与结构

课程改革之前中国学生常年奋斗在“语法战线”,以背诵大量的语法规则为己任。将原本应该令人神往充满想象的语言学习变成公式和条款的堆砌,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格调和品味。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日渐提升,语法教学成为必须。但在学生眼里语法通常是乏味枯燥的,老师讲的时候似乎都明白,一到具体运用就阵脚大乱;运用英语歌曲和电影对白引导语法学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在听唱英文歌曲和欣赏电影对白的过程中感性地接触和认识某些特定的语法现象,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其中的语法规则。如Boyzone男孩地带的畅销单曲No Matter What中有这样的结构:“no matter”“what”引导从句。歌中唱道:“No matter what they tell us,no matter what they do,no matter what they teach us,what we believe it’s true.”通过反复吟唱,学生对这样的结构非常熟悉。此时老师再教给学生“no matter”后除了可以接“what”之外,还能接“who”“where”,其含义就是“whatever”“whoever”“wherever”。当学生遇到这类表述需要时,这首歌在大脑中的储备能够迅速调配,帮助学生唤醒所学的语法知识。

7.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日渐增多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语法错误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却是大多数外国人无法接受甚至难以容忍的,往往会引起误解阻碍交际进行。因此,了解西方文化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歌曲被誉为一个民族的有形灵魂。不同时代的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其内容打上了时代和文化的烙印。学习、欣赏和演唱英文歌曲就仿佛徜徉在西方文化的长廊之中,了解不同的民族特点,品味其独特的民族观念。英语电影则通过提供模拟的生活场景和人物背景,让学生大量地接触和感受英语。经典的英文电影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如Forrest Gump阿甘正传中阿甘说“If I was going somewhere,I was running.(如果我想去哪里,我都是跑着去的)”以及Jenny的呼喊:“Run,Forrest,Run!”(跑起来福瑞斯特,跑!)讲述的励志精神等。

8. 促进学生地道的口语表达

语言的精髓在于拥有语音语调的丰富变化。语音不仅仅指的是单词的发音,还包括实际生活运用中所常用的表达以及习语的连续、失爆、弱化、重音等音变形式。语言的节奏被称为英语表达的润滑剂,与地道的英语人士对话,就能强烈地感受语音语调所带来的思想和心灵的冲击。作为文化的载体,用词和表达的准确体现一个人对异国文化的理解。观看英语电影是学习英语语言的有效途径。从影片中角色人物真实地道表达中模仿不同人物的发音,慢慢趋近标准地道。课堂上老师进行点评和强调,学生就能很快习得。在声像并茂的情境之中,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学习过程变得水到渠成。

9. 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经典的电影与广告,对白、用词都颇具意味富于美感。不同身份的人物语言各具特色,形象也各不相同,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电影或广告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无论是故事的讲述方法,情节的推进以及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很多与中国式思维不尽相同之处,这些差异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电影将这些差异呈现,有益于进一步了解的孩子在课下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知差异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和背景,体味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异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有助于让英语学习“活”起来。

三、“英文经典”校本课程的创新点

伴随着经典走进课堂的脚步,学生英语学习的链条就这样建立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化双丰收是一种可以达成的美好憧憬,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发展。校本课程亦给予教师一块“教学三分地”。让教师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做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幸福教师”。我校(武汉市武汉小学)的英文经典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下产出的“课程精品”。作为课程的构想和实际操作者,笔者亲眼见证10年来学生的成长和变化。过程之中,教师自身也获得专业成长并且收获职业幸福。每当看到早已毕业离校的学生依然对他们当年在课堂上唱过的歌曲、演过的角色津津乐道;看到家长朋友们一封封言真意切的来信反馈;听到教育同行们由衷的认同和肯定。笔者就在想:这样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是真正让学生获益的。即使辛苦,即使遇到困难也值得坚持。校本课程的理念充分考虑到学校实际,照顾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和学习特点;让教师根据学校“童心教育”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兼顾教师和学生特点,由师生自己研发、自主管理,在内容及时间安排上具备很强的灵活性,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当然,长年的一线教育工作也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理论指导,难以在宏观上对课程进行规划和提炼,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继续求索,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遗余力。

参考文献

篇7:通尔沟小学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1 小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1 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旨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要做到知书达礼,成为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还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礼仪修养。因而,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他们按照礼仪规范学习、生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对于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1.2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是提高学校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知识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地方,小学时期是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解释了7-11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获得并使用认知操作,可以在头脑中进行一些逻辑思维活动。此时的儿童已逐渐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和事件所具有的特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获得了守恒概念,能够进行比较、分类、间接推理等逻辑运算。[5]43在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他们会试着将学到的礼仪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相联系,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真正做到接受礼仪并继而学会运用礼仪。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2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理论依据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结合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所以在接受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独有的潜质和创造性。学校在实施礼仪教育的过称中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让它得到充分的发挥,它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礼仪的学习更具有独特性。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礼仪知识同样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也是他们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教师应该结合建构和主义理论,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为学生营造适合礼仪教育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内心里、潜意识里,去主动构建关于礼仪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其得到很好的应用。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策略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应结合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从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途径,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礼仪规范教育,最基本的处世方法、做人道理的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水平和个人修养水平。笔者拟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等特点的实际出发,依据小学阶段教育的基础性、层次性、系统性等原则,遵循教育的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大方面探讨、研究在小学阶段实施礼仪教育学校特色课程的具体有效的策略、途径、方法,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铺垫,研究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做到策略、途径、方法切实有效,以求达到促进、提升小学生基础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素质水平的目的,为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理论方面的有效实施策略

(1)学校制定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

正如国家课程的实施策略一样,有了国家的课程标准,国家课程的实施才进行的更加有序,教师教起来更有目标,学生学起来更有方向。因此,为更好的将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实施,学校应制定一部《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标准》或《小学礼仪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来指导小学礼仪教育的建设。它是学校礼仪教育课程实施的前言与方向,有了它才会使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更有目的、有秩序的实施,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改革礼仪教育校本课程。

(2)学校指定教材或编写教材。

既然要将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门特色课程来实施,就应该有其特定的教材,这样学生们学到的礼仪知识才会更完整、更系统、更有序。教材的内容应该涵盖古今中外优秀的礼仪教育内容,尽量做到全面;课程编排顺序设置应结合小学生低、中、高年级不同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等合理编排,使其最大限度地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学习,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3)学校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依然需要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来监督、促进本校特色课程的实施,为礼仪教育的加强提供制度保障。如,学校可以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要求教师、学生严格按照规定切实落实施行,能够做到很好的就应该及时给与一定的奖励,如有违反的也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惩罚。还可制定较为系统、详细的日常评比规定,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来促进学生对礼仪教育的学习;制定完善的利用礼仪教育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等。

(4)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并逐步走向专业化。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促使学生学习趋向系统化的根本途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因此要将礼仪教育做好,首先应该提升教师自身的礼仪教育修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直接监护人,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完全表现在孩子们面前。因此,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了足够丰富的礼仪知识,具有足够高的礼仪修养,这样自己所表现出来外在的形象才会给孩子以更好的榜样示范。并且老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礼仪知识逐步走向专业化,成为“专业的”礼仪教育人员,这样,孩子才会从老师这里获得更好的礼仪教育。

通过以上对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与启示:首先,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虽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策略都适合自己学校。其次,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虽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但学校更应将二者有机结合。最后,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学校还要积极创造、发现更适合自己的策略、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琰.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美德的基石——对几则德育案例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40.

[2]倪靓君,王兰秀,张师平,等.小学生礼仪教育研究报告[R].成才,2000(2):10-12.

[3]沈河清.学校德育应重视礼仪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德育理论,2008:43-45.

[4]冯昀.加强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5):118.

篇8:通尔沟小学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双语科学教育”,指让学生在英语语言习得的环境中学习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同时,通过科学学习,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英语语料,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从而具备世界公民意识。

我校试图让学生用双语(中文与英文)作为思维的工具与载体,以自然科学学习领域为重点研究对象,为满足小学生发展需要在不同年级设置由全校师生共同参加的自主开发的探究型小学科学教育校本双语课程。该课程把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探究科学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课程中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将探究活动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强调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尝试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在两种语言的交互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教育双语课程的研究直接推进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明显,在区内质量调研中各项指标名列前茅。同时,该项改革也推动了本地区的课程改革和国际化交流。

一、课程建设价值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双语教学的相关理论比较系统且成熟,这无疑为该课程的顺利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目前国内对于小学阶段基于校本开发科学双语课程领域尚无系统的理论成果,更缺少理论指导下的综合课程设计、教材创编、教法创新、学法探索的有效经验。这也体现出了我校建设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的独特价值。

1. 将科学和英语进行有效统整

在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模式,不断探索适合我校乃至发达地区小学生实际情况的科学双语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教学形式。

第一,简单渗透型教学。在一、二年级段,教师上课时用母语组织课堂教学,将科学学科中涉及的简单的词汇和知识点用英语讲述,使学生能听懂课堂用语和教师的指令。也就是说,在初始阶段主要是以母语交流为主,逐步渗透科学学科知识与相关英语词汇,为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整合型教学。在三、四年级段,教师在科学双语课教学中交替采用中英文进行授课,适时适度地用母语和英语讲授学科知识,如在三年级Plants Life Cycle教学中,教师教学生用英语说一些科学术语以及作简单的陈述,建构起双语思维,同时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尽早进入全英文学习状态。

第三,全英语教学。科学双语教学的目的,一是实现科学学科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技能;二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语用空间,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我校要求五年级的科学双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授课,学生则尽可能地用英语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使其初步建立英语思维习惯。对于学生在用英语时出现的错误,我们则采取淡化处理的方式,使他们对学习始终有极高的兴趣。科学双语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练度,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 将两种行为模式有机融合

科学教育的特点表现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对科学采取更为理性的、更适合社会发展的行动。因此,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全程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双语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需要他们掌握语言交际、合作交往等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形成较强的科学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3. 将活动和实践相互渗透

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把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探究科学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英语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使其拥有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我校科学课程还包括设计与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阶段性成果

1. 实现了小学科学双语教育的体系化

我校在该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了两点:一是每个年级的内容都包含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一级主题内容;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为主线,按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设计主题内容。

在年段的划分上,一至二年级学生以认识表面的现象性的内容为主,三至五年级学生则进入对内在性质、结构、功能和规律的探究。该课程内容在组织上遵循了两条主线:在横向上,探究活动从直接到间接,从近到远,从简单到复杂;在纵向上,每一个年级都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主题出发进行教学。从总体上来说,该校本教材在内容上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又增加了一些有我校双语特色的趣味性内容。

2. 实现了小学科学双语教育的国际化

我校将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观念、态度与价值观等)用英语来表达,使它们有机结合。我校的科学双语教育不同于专业类教育,它并不是要培养科技专业人才,让他们掌握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普及教育,通过语言的途径,将语言渗透与活动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实现了小学科学双语教育的国际化,而我校也成为了上海首家推进小学科学教育国际化学校。

3. 形成了小学科学双语教育研究的系列化成果

我校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小学科学教育双语课程的建设”课题报告、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纲要、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的内容及分年级要求、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教材教案五册、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教师培训机制、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评价、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活动案例等数十项文本成果。其中,《走进科学》整套五册学生用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 发挥了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作为上海市首批双语实验学校,我校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并将科学教育双语课程作为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内心洋溢着对课程改革的不倦追求和探索,有着顽强不屈的韧劲以及对于育人功能的全面思考。这套课程教材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小学科学双语教材,被上海市教委列为课程教材推荐名录。相关专家也对该课程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该课题具有价值明、定位准、预设精、团队强的鲜明特点。课题选择了一个十分务实又前瞻的教学实践问题,将国际理解教育和科学理解教育加以整合,凸显出学校的教育底蕴与教学特色”。

上一篇:饮后夜醒,饮后夜醒白居易,饮后夜醒的意思,饮后夜醒赏析下一篇:枫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