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2023-01-16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落实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落实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如何落实课程标准10分钟写字写字教学

从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我们了解到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

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10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对学生强调写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因为我从小就没有重视写字,所以现在深有体会。我深深明白培养学生的写字基本功,让他们练就一手好字,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我虽然认识很深,但落实不够,特别是对写字的指导和训练不够。今天上课的两位的写字教学给我很多启发,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体会。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小对他们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首先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坐姿,即“头正、身直、臂开、足平”。其次要求学生做到“胸离书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小学生自控能力差,老师要多提醒,及时纠正。这两位老师在这方面是我的榜样。另外我注意到老师在纠正学生的坐姿时,注重个别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多表扬,互监督。以激励为主,很值得学习。

2、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汉字的笔画,可以使抽象的起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化,使学生看得更为清晰,感受更为完整,易于理解字的形态、结构、比例,便于记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张老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繁”和“瞻”的笔画,值得借鉴。

3、示范引导,规范书写步骤

在学习语文中讲究潜移默化,尤其是对小学生,他们注重形象思维,教师作为引导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应规范板书好每一个字,作出正确的示范引导。今天阮老师的示范板演“龄”和“瞻”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 教师边写边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范字在田字格里的字。注意看清字的布局、间架结构,看清哪些笔画长,哪些笔画短,应该在什么位置。教师即起到示范作用,又起到指导作用。

4、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

小学生写字常常不观察,不思考,看到字就匆匆下笔,以至于顾此失彼,徒劳无功。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该有效地训练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的能力,养成仔细读帖的习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写字前做到“看、思“两大步骤,看字的笔画,思考、分析字的间架结构,注意平衡、等距、长短等方面,然后再写,让学生初步养成“整体把握,细致观察”的习惯和能力。这一点我觉得我校的张老师做的特别好。每次听她的写字教学环节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所以她班学生的字都非常美观。

5、注重课堂上落实描红和仿写 10分钟的写字教学还必须包括描红和仿写,这是写字的训练环节,不容忽视,不能摆到课下进行。学生描红时,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描红要仔细、认真,力争做到手写心记,为仿写起到铺路搭桥的过渡作用。学生仿写时,教师仍要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看准田字格,不随便下笔。一旦下笔,力争一次就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整洁。在学生仿写时,教师要注意随时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运笔情况,字的结构搭配等。这点,两位老师做的都非常好。

6、 注重多元评价

评字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但常常因为时间的关系被老师们所忽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评、互评、点评,于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时要集体矫正;而个别问题应个别辅导,不能轻易带过。

总之,只要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同时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写字教学方法,写字教学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学生也一定会写出一笔漂亮的字,做为对你最好的回报。

第二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

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课改新形势对地理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常规教学的最大效益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出地理教学独有的魅力,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根据《课程标准》对区域地理学习的标准要求、设计思路和说明,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重要的变化主要包括:从统一分区教学向多元化分区教学的变化,从以具体区域为基点的教学向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转化等。理解和领会这些转变,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探寻,深入研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应积极创新、大胆尝试。《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按照这一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选用不同的版本,会出现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的具体区域不同,学习的区域数量也有所不同的现象。

地理新课程理念给区域地理教学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在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的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这样,学生通过“区域要素”的学习之后,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

例如,学生以“亚洲的地理位置”为案例,达到“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一课程目标后,当学生以后独立学习非洲或其他大洲的地理位置时,会知道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分别说明它的位置特征,并且知道可以“运用地图”来获取相关信息。在这里“亚洲”的具体的区域知识是学生用来说明、理解、掌握某个地理原理、规律或关系的“实例”。

二、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的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变化

深入认识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转变,有助于我们把握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变化。

(一)明确课程标准地位,重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动因和根据。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从“教学目标设计”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领会、理解和实践,这也将直接反映当前新课程区域地理教学现状及其转变过程。 如 “东南亚”的教学目标:

①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②了解东南亚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③结合中南半岛地形特点,分析东南亚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④了解东南亚的人口构成情况,了解华人、华侨对所在国家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

⑤了解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从新课程区域地理的教学理念来看,我以为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这一“教学目标”不是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设计(只有“备”教材,没有“备和析”课标)。

第二,这一“教学目标”目光仍主要放在“东南亚”这个具体区域的相关知识上,虽然它也同时强调培养某些学习技能和能力,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及教学的重心依然是掌握这个具体区域的某些知识。

第三,没有将“东南亚”作为“案例区域”,并从案例区域的资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等。

可以说,当前区域地理大多数的教学目标设计都存在上述问题。了解的实际课堂教学情况也大多数还是“就教材教教材”“就案例学案例”,不见“课程标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大量流行的区域地理练习的题目看到这一点。可见,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真正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

确立课程标准地位,重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将有助于新课程理念的转变。

转变观念,明确地理课程标准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设计(备课)的时候,教师应养成以下行为习惯和分析思路。

(1)理解、分析和整体把握“认识区域”的课程标准。

(2)分析教材提供的“案例区域”的材料涵盖了哪些区域地理要素和课程标准。

(3)分析这一案例具体材料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

(4)从案例区域的资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等。

下面试以“东南亚”为案例作一说明。

人教版的实验教材“东南亚”一节,选取了“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四段材料,其中包含的区域地理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和首都”“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及生活”“河流分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涵盖了“认识地区”部分9条课标中的4条,即:①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②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③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④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我以为,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东南亚”一节中“十字路口的位置”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东南亚地图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并概括出东南亚被称为“十字路口”的特点,即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学会如何描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如何对地理位置进行简要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有关熟知的(东南亚)、身边的地理事象等,感知地区地理位置,并通过分析、概括等思维,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空间地理位置的特点,产生对地理的好奇心。

(二)重视构建区域地理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学习迁移能力

《课程标准》把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要从案例区域的资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等,这也意味着要求区域地理教学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地理认知结构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感知、记忆、理解空间关系的一般方式,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思维模式。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习包括把新的经验同化到一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包括调整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去顺应新的经验。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就是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同化、改组或重建,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在新意义上的构建。可见,良好认知结构的建立,有利于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

1. 重视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区域地理诸多要素中,例如,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植被、资源、人口、经济、工业、农业、商业、城市、文化等,每一种地理要素,都固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识方法、思路。如认识区域地形特征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其认知的基本框架如下。 2. 在板书中体现认知结构。地理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运用文字、符号、图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和认识过程,使知识概括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行为。板书对加强系统性,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板书表现的是地理知识的骨架,包括知识要点及其之间的联系;板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呈现出来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板书中的文字、符号、图像等,使一节课的内容简明扼要、系统清晰地表现出来,重点突出,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板书加强了教学直观性,也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因此,新课程区域地理教学应在板书中体现认知结构。

(三)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强调过程与方法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新课程的区域地理在设计思路上“使用案例的方式”,并鼓励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所有这些都表明,“认识区域”学习目标的重点之一应是通过对“案例区域”的深入学习让学生在认识这个区域的整体中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理解应用地理科学方法,并经历地理科学探究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①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②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③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特征的成因;④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因此,区域地理的一般学习和研究方法是结合地图和有关资料,采

用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具体要掌握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1. 图表研究法。地理学的表述有别于其他学科,文字只能恰当地表达地理概念和观念的一部分,而不能形象地表达空间的概念。有形的图表既是地理学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思想的表达方式。文字与图表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

其中,地图是地理学展示空间信息的传统工具,是地理学习的工具。地图能使时空变化现象可视化,是人们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变化的有效方法。任何正常有效的地理研究均要充分运用地图。区域地理空间往往是宏大的,空间上宏大复杂的系统无法让人们尽收眼底;时间发展的周期性、长期性给人们观察认识地理事物带来困难。地图用经纬坐标准确再现空间分布,用各种符号来表现多种多样的地理事物,小范围容纳大量的知识(时空),使人们突破时空观察认识地理事物成为可能。

2. 区域分析和综合研究法。所谓“分析综合”,是指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通过分析各部分的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认清主导因素,从而认识其本质特征。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全球、国家、地区间的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的形成,均是各种自然、人文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级别地理综合体(区域内综合体)内部的状况及特征,必须对地理综合体各方面进行剖析,认清各部门的特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才能对该地区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获得正确、完整的认识。因此,区域分析和综合法是地理研究中运用相当广泛的一种方法。

区域地理教学中,区域分析和综合研究法的培养要求包括:①学会将区域分解成若干部分或个别属性方面来认识;②学会将分解的对象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认识;③能够认识各个部分的联系并找出主导因素。

总之,区域分析和综合研究法就是使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培养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区域比较研究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地理学的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即指区域内部相对一致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比较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要求通过区域间的自然、人文要素的横向比较,认识区域间的“一致”和“差异”。

区域地理教学中,区域比较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求包括:①学会运用“比同”和“比异”的方法,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②学会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③学会确定区域间的比较标准。 显然,相对过去“大纲”的区域地理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教学的变化是深刻的,为此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领会,再实践。

第三篇:落实课程计划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我校干部教师要贯彻并严格执行天津市2010—2011中小学课程计划安排意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一、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课程内容主要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包括:学科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品生、品社)和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社区服务或社会实践)。

地方课程包括:《天津与世界》、《发现与探索》、《快乐英语》。

二、落实课程计划要求

1.全体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严格执行学年初学校安排的各任教年级及学科课程安排,不得随意倒课和调课,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各班教室内要设立班级课程表,并注明各学科任教教师。

2.努力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1)信息技术课,

五、六年级每周一课时。各任课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周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认真组织教学。

(2)研究性学习,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课时。各任课教师结合班级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研究课题。每学期研究的课题要在四个以上。任课教师应做好研究课题的学期进度安排和研究过程活动及指导的记录。

(3)劳动与技术课,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课时。各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和学生生活环境及生活区域现状组织教学。

(4)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一至六年级每周两课时。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组织活动。

3、地方课程,一至六年级每周两课时,一至二年极为快乐英语,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课时为《天津与世界》,另一课时为《发现与探索》。各任课教师在制定好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安排下,认真备课,组织教学,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4、学校课程,一至六年级每周一课时。学校及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年段设计编排教材,教学中不断实践改革,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5、晨会或夕会,一至六年级每天安排晨会或夕会十分钟,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每周

一、

三、五晨会

二、四 夕会

6、班队会,一直六年级每天安排学生十五分钟的写字训练,具体时间为每天下午两点十分到两点二十五分,六年级学生通过作文培养写字基本功。

三、加强落实课程计划督查工作

为使课程计划严格贯彻和落实,我校成立督查小组。小组成员为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班级学生。对全体教师落实课程计划进行定期或随机检查,对学生以问卷形式进行检查。

教师落实课程计划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认真执行“2010—2011学天津市中小学课程计划安排意见”,对教师落实课程计划要求如下:

一、提高认识,严格执行。

认真学习“天津市中小学课程计划安排意见”,领会其精神,明确其内容,高度认识。各教师严格执行学校学年初安排的任教年级、学科教学任务,按照班级课程安排组织教学。开全课程,上足课时。不得随意倒课和调课,更不能随意增减课时。努力做到:上好每一节课,上完所有内容,上得让学生喜欢。

二、备课。

凡课必备。专任学科备详案,兼任学科备简案。教案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和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简案“教学过程”环节可作简化处理。其中,科学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必须单列,要有专门的实验报告单;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建专门的学生上机记载薄。

三、上课。

1、各学科教师要严格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按时侯课、上课、下课。教学中不准脱离课堂,不准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

2、逢课必上。不得已任何理由私自将小课程课时转给其他课程。科学课中的实验课必须在实验室上,信息技术课必须在微机室上,体育课在天气许可的情况下必须在室外上。

四、作业。

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的作业在课堂中完成。布置学生家

庭作业前,学科教师要互相沟通,互相调配,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努力做到:1—2年级一般不留书面家庭作业;3—4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得超过40分钟;5—6年级不得超过1小时。

五、其他课程。

1、各班主任每天安排10分钟的晨会或夕会,每周安排1课时的班队活动。

2、从相关学科课时或机动时间中调剂10—12学时,对

三、四年级学生进行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对

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民族知识常识教育。

3、结合地方课程,对1—5年级学生开展每天15—20分钟的《习字与书法》训练。

4、结合体育课,对学生进行每周0.5课时的健康教育。

四、督查工作。

1、学科教研组、教务处,对教师学科教案撰写情况进行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并按评价标准进行“优、良、合格、不合格”等级评价。

2、学科教研组、教务处,根据各班级课程表及相应任课教师,进行随机听课,检查教师落实课程计划情况。

3、以学生调查问卷形式检查教师落实课程计划情况。

高景小学

2010年9月

课程落实计划工作总结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 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我校领导及教师认真贯彻执行“天津市2010—2011中小学课程计划安排意见”。

在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教研组、班级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落实课程计划检查小组,对全体教师落实课程计划工作开展随机检查、定期检查,并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全体教师基本做到按时侯课、上课、下课,无随意倒课、调课、增减课时现象。均能按照课程表开全课程,上足课时。

全体教师学科教案齐全,均能体现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思路环节清晰,体现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培养。教案书写及时,无教师上无准备的课。

通过县教研室、学校对教师学科教材、课堂教学的培训,我校缺音、体、美专任教师的现象初见缓解。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经过我校教师的努力,现已初上正轨。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已有的基础上又见成效,现在全校统一校本课程《艺术粘贴画》。

学科作业设计精炼,评判及时认真,确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各种兴趣小组有序开展,学生的技能得到培养。

第四篇:课程实施方案落实情况总结

高陌中学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2012年9月

新课程的实施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全方位的、重大的变革,既包括了思想、理念的转变,也包括了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这次变革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领导、教师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按照“研究为基础,指导为手段,服务为宗旨”的方略,坚持“研训一体,管训结合,以校为本”的原则,认真实施新课程,使新课程实施工作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实施的进程,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现对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总结:

一、实施新课程的基本做法

(一)、加强学习和培训,转变观念,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直接参与者,要促进学生发展,首先必须让教师发展。新课程方案实施成功与否,教师的理念、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等是关键因素。因此,首先从转变观念入手,加强对教务主任和教师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各种培训,促进队伍的建设、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1、了解新课程理念,掌握新课程标准

为了督促教师尽快地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有关要求,订购了《走进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解读》,要求全体教师定时学习,通过学课标、考课标这样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全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掌握。

2、请进来,专家讲座辅导

为加速教师新课程背景下观念的转变,促进他们对新课程的学习和把握,邀请专家为我校一线教师解读新课程,传递新理念。在此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学习培训、实践反思,初步把握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方法,了解了教材编写的意图,明白了教材所应达到的深度,消除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误区。从而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改善了教学行为,推动了新课程的健康发展。

3、走出去,骨干送培

我们组织全县教师针对新的课程标准进行学习、研讨和交流,多次选派各学

1 科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新教材培训;成果交流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坛等;通过培训和学习,带回来了许多先进理念,及时地运用于教研指导,使得一线广大教师对新教材编写体系、意图及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获取了外地新课程实施的经验,见识了新课程的优秀课例,明确了新课程教学的方向,受益匪浅。

4、定期集中培训

每年的学期初都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大规模的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培训内容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其它实验区的课堂教学录像等。培训采取听、看、议、说、评等方式,强化培训人员的互动、参与和体验,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人员布置作业,将其纳入教师教育考核之中。每学期末进行总结和经验交流。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反思,并与其他教师交流,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自己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断地发展成长。

(二)、以活动为载体,专业引领,骨干带动,

1、开展教师“五个一”活动

为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及时反映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可喜变化及存在的问题,从新课程实施开始至今,开展教师“五个一”活动。即(1)、每学期写一篇教学反思;(2)、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3)、每学期写一份听评课记录;(4)、每学期编制一份试卷;(5)、每位骨干教师结一对传、帮、带教师并指导该教师上一节公开课。

2、组织促进新课程实施的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我们始终把提高新课程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放在首位,一切服务于学生,一切服务于教学。每学期中开展踏踏实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教学观摩活动、优课竞赛活动、教学反思交流活动等。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指导他们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教学随笔、课堂教学实录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的渗透、影响,极大的调动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不断适应并深入新课程,增强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从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3、关注中考,开展多层次培训指导

召开初中各学科中考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暨教学经验交流会。中考各科前5名的任课教师代表作经验介绍。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抱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科学态度,从课前备课到课后反思,从作业的布置到成绩的检测,从考前的复习到心态的调整及教学感受等多方面阐述了独到的见解。这些老师精彩的经验介绍让大多数教师有了很好的教学借鉴。与此同时,大家以让学生形成健康心态、快乐学习为主题进行了研讨,力求让中考复习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立足校本,扎实教研,

1、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

校本教研立足学校,以研促教,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充分认识到任课的每一位教师都是一座宝贵的资源库,都是教研活动的主人。我们要求骨干教师 “六留心”: 即留心当前新课程推进的热点和前沿动态;留心教育专家的教学专著; 留心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留心省、市、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教学观摩与评比活动;留心网上的典型案例、课件、及论文;留心组内每一位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取得的进步,并以骨干教师考核的形式,促进骨干教师更好、更快地走进新课程。

2、以课例为载体,聚焦课堂,增强“校本教研”实效

校本教研的落脚点是让教研扎根课堂,让教师走向成功,让学生学有发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为使教学管理层更好的发挥指挥、保障、指导等作用,多次召开校本教研工作会议,经常进行培训,要求教务主任带领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结合课例开展教研活动;以问题研究为起点,展开讨论,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对课堂问题的研究意识,提高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校本教研”档次

实施新课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和引领。根据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鼓励学校教师根据本校、本学科实际确定研究课题,承担国家、省、市各级课题。非常突出的是数学学科。根据教学现状,进行了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利用分层教学对数学学困生进行转化的研究。共有六名一线教师参与 3 了此项研究。全体课题教师按照“课前: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课上:师生参与,重点突破;课后:延展训练,巩固提高。”这一操作性定义进行课题操作。

总之,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就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抓住了校本教研,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只有重视了校本教研,才能赢得新课程改革的未来。

(四)、树立典型,带动全面

几年来,我们注重发现、培养典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经常性开展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和借鉴管理及教学;每学期将计划、总结、校本培训资料等编辑成册,下发给各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听课、研讨以及一些竞赛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教学能手和学科排头兵,取得优异成绩。

第五篇:落实课程实施自查报告

南汶西联小落实课程实施自查报告

为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按照市教育局有关精神,积极行动起来,本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并力求规范操作。根据上级的要求现对我校的课程落实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查。现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我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认真贯彻落实了学科课程方案,具体做法是,认真执行课程设置方案,践行课改,开足开齐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地方、综合实践、校本等学科,学校在人员不整,师资力量较困难的情况下,精心安排教师进行上课,平时的课堂上决不挤占以上课时。

2、开齐开足学科课程,合理安排地方课时,地方课程以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努力建设校本课程。

3、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我校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规定了教师从上课开始一直到作业的布置都有时间和内容限制,执行市教育局关于学生教辅资料的征订工作的要求,切实保障减负规定得以认真执行。第

一、提高作业布置质量。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精选作业内容,坚决杜绝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鼓励教师分层并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不准用增加课业负担的方式惩罚学生。第

二、严格作业批改要求。坚持有布置必有批改,有批改必有讲

评、有讲评必有反馈的原则,杜绝只布置不批改或只对答案的现象,提高作业批改质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指导、帮助,有具体的帮扶措施,不得歧视、排斥。

4、坚持统一的作息时间,每天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六小时。同时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制度,制订了锻炼措施,每天第四节课后安排20分钟大课间活动。严格执行节假日、放假通知,从不占用课余、星期天和节假日时间安排学生集体补课或上课;教师无有偿家教现象。

5、加强了对循环教材征订的管理,做到先收集再征订,确保征订足量。同时加强对循环教材使用的管理,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同时负责,力争让学生将学习内容记在笔记本上,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确保下一级学生的使用。

6、努力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严格地按照计划内容进行教学,努力开发学生实践活动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课程落实中我校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农村家庭教育资源馈乏,教育者素质偏低。教师专业素质不高,配备不合理难以胜任各专业学科的教学,教师配合不合理,虽然依据课程方案设置课程,但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将在教师知识的丰富,教学思路的拓展,教学手段的更新上下大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南汶西联小 2013.9.2

上一篇: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内容下一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