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化课程经典案例

2024-04-22

班本化课程经典案例(共4篇)

篇1:班本化课程经典案例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班本课程跳绳总结

二(1)班

本学期,我担任的班本课程是跳绳,跳绳能促进儿童健康发育,跳绳是一种全身性活动,跳绳是一种全身性活动,能加快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促进全身 能加快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又能使心情兴奋起来。新陈代谢,又能使心情兴奋起来。跳绳能确定儿童数学观念 不少孩子会数数,但往往是背书式或机械式的,不少孩子会数数,但往往是背书式或机械式的,他们并不明白数 的真正含义。而跳绳活动能使他们把抽象的数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的真正含义。而跳绳活动能使他们把抽象的数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孩子能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和形成数的概念。跳绳能提高孩 从而使孩子能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和形成数的概念。孩子的记忆能力,由于在跳绳过程中不断数数和跳绳次数所建立的“ 子的记忆能力,由于在跳绳过程中不断数数和跳绳次数所建立的“对 应关系” 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数字变成了具体形象的事物。这样,应关系”,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数字变成了具体形象的事物。这样,使 孩子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并提高他们的兴趣,因而将抽象记忆转变为 孩子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并提高他们的兴趣,形象记忆。象记忆。跳绳能促进孩子们的心灵手巧 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从而刺激大脑的积极思 人的机体在运动时会把信息反馈给大脑,维,而跳绳时的自跳自数正是这样,通过信息的来回往返,促进大脑 而跳绳时的自跳自数正是这样,通过信息的来回往返,思维加快,判断更准确,肢体活动灵活有力而达到心灵手巧。同时,思维加快,判断更准确,肢体活动灵活有力而达到心灵手巧。同时,能使语言变得清晰流畅,从而促进儿童智力、体力、应变能力的协调 能使语言变得清晰流畅,从而促进儿童智力、体力、发展。发展。跳绳能培养儿童节奏平衡 跳绳活动是左右两只手和左右两只脚都同时操作且有一定节奏 的活动。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左半脑和右半脑协调发展,的活动。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左半脑和右半脑协调发展,还可培养 孩子具有规律性节奏感,使儿童的心理、生理都得到全面发展。孩子具有规律性节奏感,使儿童的心理、生理都得到全面发展。跳绳还能形成儿童的方位知觉 在跳绳运动中,有时是单人跳,有时是双人跳或是多人跳,有时 在跳绳运动中,有时是单人跳,有时是双人跳或是多人跳,还会简繁结合跳出许多新花样。这有利于培养儿童准确地形成时间概 还会简繁结合跳出许多新花样。念和方位知觉。念和方位知觉。跳绳活动,能使身体的上、下肢肌肉变得丰满、结实、富有弹性,促进儿童肌肉的生长发育。跳绳时,由于下肢肌肉有节奏地收缩,落地时身体重量对下肢骨骼有适宜的压力,从而能刺激骨质增强,促进儿童骨骼的生长和关节、韧带的发展。跳短绳时,儿童骨骼的生长和关节、韧带的发展。跳短绳时,有摇与跳的上下肢 协调配合;跳长绳时,有同伴摇绳与集体跳绳的协调配合,完成这些 协调动作,需要神经系统调节,因此,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协调动作,需要神经系统调节,锻炼孩子们身体的快速反应、时间和空间感觉,发展观察、锻炼孩子们身体的快速反应、时间和空间感觉,发展观察、判断能力 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促进脑功能的发展,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促进脑功能的发展,培养他们密切协作的精神。此外,跳绳时,人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大,儿童可以此来促进其心脏收缩功能,加快血液循环,提高输出量,此来促进其心脏收缩功能,加快血液循环,提高输出量,以保证机体活动的需要。正是由于对身体有这么多好处,所以我选择了跳绳运动作为本学期的校本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准备教案,让孩子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项运动,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很大帮助。渐渐地,我的教学模式基本就成型了。第一节课,我给孩子讲解了跳绳的起源和好处,更加增强了他们的积极性。一个学期下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如下:

1、掌握了跳绳的几种基本方法。

2、能进行连续跳绳30--80 次的基本技能

3、增强了学生体能,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4、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5、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7、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我的课程也存在很多不足,课堂上的个别孩子活动量还不够,由于没带跳绳,下学期我会及时督促提醒,让所有的孩子在我的课堂上得到最大的收获。

2016年7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班本课程走进花卉世界计划

三(1)班

“走进花卉世界”特色课程的开发,具有浓重的地方性和深远的人文性,孩子们以花为友,以花为伴,以花的品格为榜样,学花的精神,争做花样少年。从而探索出了“看花形、知花性、悟花品、学花神、养习惯、学做人”的“花文化”教育方法。

本学期,根据学生实际,确定了活动主题:侧重于对花卉的认识,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体验等活动,感受、研究花卉,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自主发展。各班级还确立了极具个性的花的“图腾”,有傲骨幽香的梅、清丽脱俗的兰、经霜耐寒的菊、超凡脱俗的水仙花等。

同时,开展一系列与花有关的活动,开展手抄报比赛,颂花演讲,赞花征文,花诗诵读,开展种花、养花、花艺作品展示等综合实践活动,感受花的魅力,体味花的精神,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班本课程的学习教育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身边的人,让他们学会充满爱心,学习花的美好品质,学会坚强、自信、勇敢。

在了解基本花卉知识的基础上,设置动手实践的环节,按照老师的指导对植物进行浇水、施肥,让这些植物和自己一起茁壮成长。组织孩子在学校的花箱种植一些常见的花,让孩子们学习一些花卉的种植方法,掌握一些养护常识,使校本课程得到完善,使它更加适合孩子们学习实践。

2016年8月

篇2:班本化课程经典案例

笛子训练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我班将以“笛子”为特色,逐步展开训练。笛子是一种传统乐器,它发音纯正、音色忧美。学生学习笛子能培养音准,增强音乐表现能力,尤其在视唱、唱歌和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笛子皆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扩大音乐视野,培养乐感来说,笛子作为一种乐器,也有着其它艺术表现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活动目的:

通过笛子兴趣学习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活动要求:

1、组织班级学生在早操及科技文体活动时间,每天抽出20-40分钟时间学习笛子。

2、每天早操及科技文体活动时间,各小组(准备成立六个兴趣小组)组长必须组织学生到达教室进行训练。

三、本学期笛子教学目标:

1、掌握笛子演奏的基本知识:

笛子的各部位名称;吹奏的姿势;怎样拿笛;吹奏的口形;笛子演奏指法表;

2、能够用吐音、连音干净有表情的吹奏五首笛子曲并以此为起点掌握笛子的基本吹奏技巧(吐音及连音);

3、对本学年的笛子音乐知识有较牢固的掌握。

4、将所学知识点的构成进行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5、根据不同学生全面施教,注意分层次教学,并对学生做出不同要求。

四、活动具体安排:

第十三周:掌握笛子的各部位名称。

第十四周:学习1、2、3、4、5、6、7等基本音及简谱。

第十五周:学习1、2、3、4、5、6、7等基本音的演奏。

第十六周:练习演奏2首曲子《音乐书中的简单歌曲》。第十七周:熟练演奏4首曲子。

第十八周:复习演奏前面学过的曲子,并在熟练演奏的基础上同时加入《国歌》《王村中学校歌》。

五、学习笛子成果展示

篇3:班本课程开发要顺应学生生长

笔者以为,班本课程之所以活力四射、魅力无穷,是因为它向着儿童生长的方向。归根结底,它是对“完美教育”或“理想教育”的追问和实践。不仅如此,就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言,课程决策权的分配呈现出从“集权化”走向“均权化”的态势。这意味着课程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因此,在“三级课程”实施的同时,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就成为必然。围绕这一主题,本文试做如下剖析。

一、开发班本课程,源头在哪里

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学生的需要既是班本课程的源头,又是班本课程的归宿。笔者曾参加某校的班本课程建设研讨活动,该校校长说:“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他们需要的课程,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该校如此定位班本课程的目标,无疑是准确的,其实践必定有意义。

【案例1】在该校,我们不但看到了读写绘课程、感动课程、艺术课程、生活习惯课程、农事课程、文学课程;还看到了该校师生、家长共同编撰的与之匹配的班本教材:农事学本、航模学本、小提琴学本、腰鼓学本、钢笔画学本、跆拳道学本、生日学本……可谓丰富多彩。

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洋溢着欢乐的笑脸,丰富的课程成果……都在讲述着该校的班本课程是从学生的需要中生成和开发的,绝不是老师拍脑瓜想出来的。

也许有人会质疑,“农事课程”也是学生的需要吗?回答是肯定的。你看看假期里孩子们参加“农家乐”旅游时的那份快乐吧。那种蜻蜓点水的经历都能让孩子们快乐无比,又怎能怀疑农事课程是给学生的一份厚礼呢?这样的课程是学生的需要,甚至是学生的最爱。

【案例2】菜场里,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女儿买蔬菜,小姑娘问妈妈,萝卜树是什么样子的?年轻的妈妈一愣,然后告诉孩子,萝卜是长在泥土里的,不是长在树上的。

“萝卜树是什么样子的?”这确实是个幼稚、甚至可笑的问题。这位低年级的孩子不知道萝卜是长在地里的,真是糟糕。我想,这可爱的孩子可能会弹钢琴、会画国画,甚至会背不少的英语单词……然而,这些都不能弥补她关于“萝卜”这类常识的缺失。因此,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

然而,我们不应该、也没有理由怪孩子。一方面,因为孩子可能根本就没有踏入过乡村的田野或萝卜地;即使去过乡村,可能也从未有人带领她亲近过农田。另一方面,说不定孩子在关注“萝卜”、“南瓜”、“红薯”这些令她感兴趣的东西时,家长却用“钢琴”、“国画”或“英语单词”驱除了她的那份兴趣。因此,我们也就不奇怪一些中学生、甚至是出生在农村的中学生都分不清稻子、麦子了。我们不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是不是有一些“硬伤”?

反思:此刻,我们不由得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那段话:“教师教考,学生学考。结果,音乐没有了,图画没有了,孩子脸上的血色没有了,家中的老牛没有了,民族的希望没有了……”当年这一针见血的话语真是直言不讳、振聋发聩,今天看来,对于我们的课程改革仍然有意义。

农事课程让孩子们获得了农事知识,还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切感悟,更有勤劳、质朴、坚强……诸多品格的涵养。这样的班本课程其实是一份营养大餐。那么,我们在开发班本课程的时候还等待什么呢?走近孩子,倾听他们的需要去吧。

班本课程的源头在哪里?在孩子的心里,在孩子的生活里,它的外延和孩子的生活世界一样宽广。当老师和孩子一起、和家长一起开发这样的课程,何愁找不到丰富的矿藏。当我们所有的学校都为孩子们开发了这样的适合班级、适合孩子的课程,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有快乐 、有收获、有 故事、有本事……

二、开发班本课程,价值是什么

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少班级都开发了班本艺术课程、写作课程、文学课程……

难道开发这些课程的价值是为了培养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苗子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基层学校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此类班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涵养学生的一份艺术情怀、文学情怀。

同样,其他各类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获得多少知识,也不是造就多少小专家……而是在于为学生涵养一份情怀。情怀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但是比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

【案例3】本地区某校一位教语文的朱老师,为班级的孩子成立了“小陶子文学社”,并编撰了《写作学本》(低中高三册) 班本教材。10年来,朱老师为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习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叙写真情实感,逐步形成了一社(“小陶子文学社”)、一刊(《陶花雨》)、一集(《小陶子文集》)、多基地的办社格局。朱老师的学生在《半月谈》、《扬子晚报》等40多家刊物发表作品600多篇。“小陶子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百佳校园文学社”,数百名学生享受了一次次成功的“高峰体验”。

如今,这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依然坚守在乡村教学的第一线,默默耕耘。在朱老师的影响下,这所学校几乎人人爱读书、个个爱写作。孩子们的阅读情怀、写作情怀是那样的深厚。

朱老师的写作班本课程带给我们诸多思考。什么是文学的情怀?其实,它是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就如同宋朝大词人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阅读情结;如同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土地”情缘……不仅如此,这份情怀甚至包含着对和文学相关的事物的关注与喜爱,是对文学的心驰神往、真情投入。有了这样的情怀,学生的阅读积累会少吗?学生的语文知识还会贫乏吗?学生的语文技能还会低吗?

所以,我们开发“班本课程”时千万不要忘记它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我们的课程建设究竟有没有涵养孩子的一份课程情怀。如果在我们的课程中还有硬塞给孩子的东西,还有消弭孩子兴趣、影响孩子“阅读期待”和“学习期待”的内容,甚至还有直接戕害孩子情怀的东西,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这样的内容退出我们的课程体系。

班本课程应该涵养孩子一份浓浓的情怀,这样的价值追求应当是班本课程如火如荼、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

三、开发班本课程,路径有多长

班本课程的建设是朝向儿童生长方向的,是对理想教育、乃至“完美教育”的追求。因此,班本课程是铺设在孩子现实与梦想之间的一条快车道。班本课程的路径有多长?我们的回答是:路途是遥远的,但绝不是遥不可及。因为,它朝着孩子的梦想那方;因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比,班本课程更为灵活、更加鲜活,更易改版,更好升级,更为自主。在这方面,教育大家和当下的教育专家都有生动的阐述。

【案例4】陈尚荣先生说:“课程是生活,是儿童们生活中的体验。”“课程其实就是机会,你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其实就是给学生什么样的机会。你给他很多课程,他可能就获得很多发展机会。你剥夺了学生学习课程的权利,你就剥夺了学生发展的机会。”“课程是礼物。班级的课程,就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幸福礼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说:“班本课程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开阔一片眼界,涵养一份情怀。”

聆听大师们关于课程建设的论述,我们可以体悟到,班本课程建设的视角其实可以涵盖非常广阔的外延。它可以是孩子们社团活动的经验组合,可以是师生共同的爱好和特长训练,可以是缤纷的节日庆典,可以是校史的回顾传承和创新,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园艺”“气象”“环保”……

然而,我们也不应忘记,课程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取向、实施要求、基本模式与评价标准。因此,开发班本课程,我们也应该有审慎的态度。笔者以为,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应该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的匹配与融合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扬弃、自我反思,甚至自我否定、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过程。

我们还要审慎思考以下问题:如何防止把班本课程的标签到处贴,防止班本课程的泛化?班本课程是班级特色建设的需要,如何与班级特色结合得更紧密?班本课程是师生教育理想的体现,如何彰显教育理想?因此,我们可以说班本课程的建设永远在路上。

篇4:筑班本化舞台,绽放个性精彩

为了能切实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把园本课程做得更细、更透,我们提出了“班本”概念。“班本”,简单地说,就是以班级为本,切实关注班级动态,充分运用班级的各种资源,以班级为基地开展的各种活动。

一、“从孩子出发”,准备定位班本科学活动实施内容

1.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使目标更具针对性。

在原有的课程计划的基础上,老师可根据班级孩子近期发展情况及关注热点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产生的活动,每个系列活动都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减少知识点的束缚,更多的是孩子自己的尝试与交流,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在自然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经验的过程。

2.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使方法、途径更具实效性。

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强调幼儿主动学习的观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应该固守文本提供的现成教育方案,而应该根据不同的幼儿的发展水平选用恰当的方法,使他们在自我建构中真正获得发展。

二、“促孩子发展”,合理规划班本科学活动实施路径

1.让班级成为生活化的探究空间。

(1)走廊——孩子发现的场所。

教师将走廊利用起来,突破以往的静态设计,努力创设富含科学探究的环境,让幼儿园各个角落都能成为可以让幼儿探索的场所。走廊里有师生一起收集来的“生活中的镜子”“有趣的秤”“多样的锁”“奇妙的磁性玩具”等探究操作材料。在走廊上空,悬挂多种“有趣的水杯琴”和“可以升降的篮子”……这些操作材料让幼儿感到新鲜、刺激,他们在这里敲敲打打,拆拆装装,说说玩玩,丰富经验。

(2)科学探索区——孩子实验验证的乐园。

每个班开辟了一个孩子科技探索的自由王国——科学探索区,老师们为幼儿搜集提供丰富的科学操作材料,并将这些材料装进一个个盒子,孩子们都戏称这盒子为“小魔盒”,打开盒子,便能看到一幅简易的实验流程图。如有个盒子叫“有趣的指环”,图一:要求幼儿将纸条围圈,然后沿着虚线剪开;图二:要求幼儿将纸条扭一次围圈,然后沿着虚线剪开;图三:要求幼儿将纸条扭两次围圈,然后沿着虚线剪开。通过多次操作,发现其中的奥秘。这样的魔盒小巧简单,收放方便,孩子们在游戏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进行班级间的交换,提高游戏材料的利用率。

(3)主题墙——记录孩子探究成长的窗口。

“主题墙”是学习活动的不断延伸,不仅能推动课程的生成、开展,还能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一种“记录板”。教师会将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过程、探究结果以照片、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体现在班级环境上,以此呈现整个活动的进展情况,同时借此帮助幼儿梳理、积累在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经验。它真实地记录下幼儿和教师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2.主题式行进成为科学探究的主旋律。

(1)确定探究主题——孩子从“学会”到“会学”。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关注问题,进入探究的情境之中。为此,教师在关注孩子行为的基础上,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引领孩子生成主题活动。

如饭后散步时,一阵秋风吹来,片片梧桐叶在风中打着转,孩子们会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什么叶子呢?像把小扇子,你看!”对于这些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我们会让他们去接触,去发现,去了解,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以后的一周内,老师每天都会带孩子来到这里来散步,让孩子仔细观察树叶的变化,由此产生探究主题《树叶探秘》。

(2)提问和推测——孩子建构知识的前提。

在确定了要探究的主题之后,教师会选择该主题中一个细小的点,引发幼儿的讨论。如树叶的叶脉有什么用?是不是每片树叶都有叶脉?等等,鼓励幼儿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推测。经过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讨论,得出自己或小组有依据的预测,并尽可能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在幼儿进行推测时,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提出对观察、实验的想法和做法。

(3)实验和验证——孩子获得事实依据的途径。

当孩子的探究热情被充分点燃之后,教师便会在走廊、科学区角适时提供各种操作工具和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验证推测。同时,我园鼓励教师随机地将生成的探究内容,调整到原订的教学计划中,开展一些正规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从中获得相关的经验。

3.让家长成为探究的同盟军。

(1)科学博士小讲台。

教师会充分调动家长资源,让家长志愿者做主讲人,开设“科学小讲台”活动,为幼儿讲解科学小知识、小故事,等等。如“暖水瓶为什么能保温?”、“牛顿的故事”,等等。科学小讲台的设立,既能使家长指导能力得到提高,又便于家长了解孩子在班级中所进行的科学探究的内容。

(2)大手小手玩科学。

大手小手玩科学是通过幼儿和家长一起进行以科学原理为主题的游戏或实验活动,使幼儿和家长共同体会玩科学的乐趣,让科学活动走近孩子,走近家长,走近社会。家长根据班级中进行的探究主题,选择一个科学现象或原理,在家中进行实验。然后,让家长和孩子以表演的形式,在班级中再现这个亲子科学探索的过程。

三、“以孩子为本”,理性思考班本科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班本化课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1.个别教师对班级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关注不够,出现了课程拼凑现象,课程设置较为随意。

2.有的班级在课程实施班本化的过程中,只是在自己的班级里“闭门造车”,这种封闭式的班本化是片面的。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会通过形式多样的园本教研,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教育研修能力,以满足孩子的探究需要。

上一篇:JNK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以及活性氧在其中的作用下一篇:教师给学生的新年寄语怎么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