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2024-05-21

质量管理的发展及现状(通用8篇)

篇1:质量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企业面临的市场竟争日趋激烈,物流管理作为“第三利润源”,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信息的发展使物流行业进入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时期,但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传统的物流管理理念己经不在适应现代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与提升,物流管理企业要在信息化的今天发展起来,就必须进行新的创新改革。

关键字:现代物流信息化 发展建议现代物流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的物流管理中,讲到的物流指的是,将一些物质资料从提供者那里到需求者那里的运输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对物质资料的储存、运输、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现在的物流管理已经不是简单的学科了,它开始向着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运用一些高科技进行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包含了物流概念性学科、管理学科、国际贸易学科、运输组织学科等,在实际的物流管理中具有很高的应用性。

2现代物流行业的特点

2.1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之间紧密结合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的推行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使物流在商业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电子商务给物流带来了巨大的需求,也推动了物流的发展,物流和电子商务呈现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2现代物流是信息流、货物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现代物流不再是对商品进行单一的运输,它转向了多种运输方式结合,对运输速度进行了提高,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降低了运输成本。现在的网络信息流,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在运输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更加的科学化。

2.3现代物流管理的具有的特点

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为目标,以企业的整体最优为目的,以信息为中心,重视效率和效果。现代物流管理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发展,在经济一体化的当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快速的发展,形成其发展模式。传统的物流管理注重的是顾客的反馈,是以服务的质量和品质的保证为重点。因此,评价一个企业的物流水平多数看的是业绩和反馈的效果,但是现代物流的评价主要强调的是第三方物流,也更加注重物流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3.1信息化

现代社会己步入了信息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商业智能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物流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它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顺畅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更多新的信息技术在未来物流作业中将得到普遍采用。

3.2 社会化

物流社会化也是今后物流发展的方向,其最明显的的趋势就是物流业中出现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服务方式。它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物流活动社会化要求所形成的,另一

方面又为企业的物流活动提供了社会保障。而第三方、第四方乃至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更多服务方式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物流过程产业化和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人们预测卜阶段的物流将向虚拟物流和第N方物流发展,物流管理和其他服务也将逐渐被外包出去这将使物流业告别“小而全、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横向一体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3.3全球化

为了实现资源和商品在国际间的高效流动与交换,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物流运作必须要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化趋势卜,物流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提供服务,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准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它代表物流发展的更高阶段。

4发展建议

4.1完善物流管理机制体制,加大政府扶植力度

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完善物流管理机制体制,才能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物流企业的快速稳步发展,必须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并辅之以必要的运行机制,从组织结构上保证物流管理职能在企业管理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

4.2提高对物流管理的认识,转变经营观念

企业的管理者奠定着企业的文化基调。物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提高对物流管理的认识,把物流管理放在战略管理层面加以研究,制定出符合当前发展的管理范式。

4.3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创新物流管理监控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技术永远是物流企业占领市场的法宝。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革新物流管理工作、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物流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3.4加强物流从业人员培训,注重人士的培养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没有员工就不可能进行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也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物流运输,所以提高业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在物流管理中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平建恒.梁劲松.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演变[J].物流管理.2013(22).[2] 文卓宁.现代物流管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J].经管视线.2013.(01).[3] 刘克勇.浅析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管理科学.2012.[4] 康薇.现代物流管理及发展趋势[J].企业研究.2011(08).

篇2:质量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仓储业的现状

(1)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仓储业形成了以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各部门、地方出于自己的利益与方便,各建属于自己的仓库,形成什么“工业仓库”、“农业仓库”、“铁路仓库”、“交通仓库”、“商业仓库”、“物资仓 库”、“外贸仓库”、“军工仓库”等,长期形成的这种部门分割、地区分割、自备仓库自己用,相互封闭、重复建设的局面至今尚未完全改变,仓储业社会化程度 低。由于这种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造成资金分散,管理落后、设备陈旧,仓库利用率低。据了解全国仓库面积利用率平均不到40%,有的仓库长期闲置, 但有的不够用还在继续投资建新库,由于盲目乱建、乱设仓库,使得市场竞争过度,仓储价格无序。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量的农民仓库、部队仓库,不景气的工厂 将闲置厂房做仓库低价出,吸引客户,使这些市的仓储价格偏低,背离了价值规律,后果是仓库管理水平低、储存条件差、服务质量低,致使储存物资损坏变质、失 窃等,使国家和企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2)现有仓库的功能单一,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现有仓库大都是平房库,其功能就是单纯为储存产品,加上现在仓储市场不规范,竞争不平等,绝大多数国有仓库经济效益不好,不少长期亏损,不仅缺乏发展后劲,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3)大部分仓库设备陈旧落后 不少仍处在人工作业为主的原始状态,人抬肩扛,工作效率低。不少仓库处在“货物进不来出不去”,商品在库滞留时间过长,或保管不善而破损、霉变,损失 严重,加大了物流成本。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不断扩大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物流应有一个高速发展,尤其仓储业更要 有一个快速发展,以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

二、我国仓储发展的方向

充分利用已有的仓储资源的仓储社会化,提高仓储效率和仓储业分工发展的专业化功能,加速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促进物流效率提高的仓储标准化,提高仓储自身效率,实现仓储管理的现代化。(1)仓储业社会化、功能化

我国仓储业目前的效率低、利用率不高、作业条件差、缺乏自身发展能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任何社会资源只有在市场中自由交换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也只有 在自由交换体制的激励之下,才回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仓储业需要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整齐分开、管理科学”为原则惊醒现代化改造,建立科学西那金的企 业治理结构,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竞争的主体,才能彻底改变我国仓储业的不良状况,真正成为市场资源,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我国仓储业的技术水平和功能重复的现状,只有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才能得以改变。社会对仓储的 需要也同对其他啊社会资源的需要一样,向着专业化、特殊化、功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仓储业内部在市场竞争中也只有通过专业化的发展,提高产品个性 化的优势。(2)仓储机械化、自动化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机械化已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基本要求。机械具有承重能力强、效率高、工作时间久、损害低等多种特点。仓储作业大都负荷中,作业两 大,作业环境恶劣,时间紧,存在着众多系统性不安全隐患,因而仓储机械化是仓储业发展的必然。仓储企业应通过机械化实现最低的人力作业,加大企业集成度, 减少人身伤害和货物损害,提高作业效率的目标,随着货物运输包装向着大型化,托盘化的发展,仓储也必然要向机械化过渡。

仓储自动化是指由计算机管理控制仓库的仓储。在自动化仓库中货物仓储管理、环境管理、作业控制等仓储工作,通过住处管理、扫描技术、条形码、射频通信、数 据处理等技术,指挥仓库堆垛机、传送带、自动导引车、自动分拣等设备自动完成仓储作业;自动控制空调、监控设备、制冷设备进行环境管理;向运输设备下达运 输指令安排运输等;并同时完成单证、报表的制作和传递。对于危险品、冷库暖库、粮食等特殊仓储,都有必要采取自动化控制的仓储。(3)仓储信息化、信息网络化

对于存货品种繁多、存量巨大的物流与配送中心,要提高仓库利用率,保持高效率的存货流转,实施景区的存货控制,没有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和处理是不可能实现 的。仓储信息化管理包括:对账目处理、结算处理,提供实时的查询;进行货位管理、制作个中单证和报告表,进行存粮控制,甚至与进行自动控制等。可以说,仓 储要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损耗,从而降低成本就必须实现信息化。

仓储是物流的节点,是企业存货管理的核心环节。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需要仓储及时地把存货信息反馈给管理部门,在充分掌握物品的存粮、储备、存放地点、消费速度的情况下,才恩能够惊醒准确的生产和经营决策。高效的物流管理是建立在对物流进行控制和组织,要想实现高效的物流管理就需要仓库、厂商、物流管 理者、物流需求者、运输工具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实现仓储信息共享,通过信息网络控制物流,做到仓储信息网络化。(4)科学管理

仓储管理包括仓储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目标几个方面。根据不同的管理体制,仓储活动可以分为向社会提供仓储服务的商业仓储和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的企业自营仓储。无论管理体制如何,仓储管理都需要进行科学化管理,是高效率的仓储。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商业仓储也正如其他经济活动主体一样,只有在充分市场化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展其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商业仓储必须发 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按照独立市场经济主体的要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和开展科学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使仓储企业产权独立,给予企业有充分的经营自 主权,按照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则向社会提供服务。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自营仓储,应该在以企业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仓储的地位,高度重视他仓储的作用和强化对仓储的管理,合理地调配企业资源,使企业仓储部门成为企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的可靠保障。

仓储企业(部门)内部应实施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实行规章化的岗位负责制,建立有利提高生产率的动态和奖励分配制度,实施有效和系统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采取科学化的和管理方法,培养积极向上的优秀企业文化。(5)重视对人才的培训

要重视现代化仓储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仓储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又在于人,没有知识,没有人才,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要 实现仓储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必须按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根据不同类型的仓库和工作岗位制订和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加强对仓储人员的培养、教育和提高,尽快 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管理技术、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专门从事仓储管理的干部队伍。这是实现我国仓储业乃至物流业的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6、实现“零库存”管理

目前,“零库存”的概念已为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零库存并不是等于不设库存,而是对某一企业或组织来说,吧自己饿库存向上转移给供应商或向下转移给零售商,以实现自己的零库存。在科学技术发展额今天,零库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例如丰田公司的准时制生产方式完全有效地消除了库存,实现了零库存。从物流运动合理化的角度来研究问题,零库存概念应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库存对象物的数量趋于零或等于零(即近乎于吴库存);二是库存设施、设备的数量及库存劳动耗费同时趋于零或等于零(即不存在库存活动。而后一种意义上的零库存,实际上是社会库存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库存集中化的表现,就其经济而言,他并不赖自通常意义上的库场物资数量的合理减少。

7、整合化管理

整合化管理就是指把社会的仓储设施如全电动堆高车、全电动搬运车、手动堆高车、手动搬运车等,各相关供应商、零售商、制作商、批发商,甚至客户的仓储设施进行整合,达到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实行仓储管理,吧相关仓储管理的作业或设施进行重建。

供应链管理下的仓储管理,能够实现在动态中达到最优化这一目标,在达到满足顾客要求的前提下,争取尽最大努力降低库存,从而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8、计算机化与网络化管理

篇3:护理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对现行护理质量管理的思考

1.1 传统质量管理认为:

达到“符合性”技术标准就是提高质量, 质量问题是作业线的恶果。多年来, 我们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例如, 制定十五项基本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时, 符合临床应用标准的着眼点是放在了严格的一招一式上, 并没有完全体现患者的舒适与需要, 同时, 一些质量标准的设定都留有一定余地, 不仅使患者得不到100%的优质护理, 也容易增长护士视工作出纰漏习以为常的惰性, 有碍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质量意识。护理质量的概念应该从满足患者健康需求的角度去定义, 不应该局限于日常活动的服务上, 也不应该将其简单的定义为服务态度的优劣。护理质量评价的主体应该从护士做了什么转向患者需求什么, 得到的是否是他所需求的。护理质量的控制应加强前馈控制的行为, 克服反馈控制中因时差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护理缺陷, 使控制变得积极有效。

1.2 护理质量评价内容未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

医疗卫生改革带来了新的质量观念:首先是医院提供良好的服务, 使患者伤害最小;其次是在各个医疗环节上重视期望的收益与亏损间的平衡[2]。因此, 护理质量评价的制定也同样应该建立在护理工作是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上。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模式, 使护士逐步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帮助人们掌握以健康需求为目的的预防、治疗、护理的知识, 不仅充实了护理工作的内容, 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为医院增加了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现有的护理质量评价内容却没有一个大的突破, 其重点仍停留在对护理技术和临床护理流程的评估, 如技术操作合格率、年度压疮发生率、病区管理质量合格率等。对于能够反映患者一般健康状况的指标, 如患者接受心理护理的结果、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出院指导准确率等都未能列入到护理质量评价的内容中去。其次, 对于护理成本与概念也尚未在护理质量评价中得到体现, 如在护理管理的导向中不能体现出从护理管理者到基层护理人员均有参与成本计算与控制的义务和责任, 这样就无法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的局面。

2 护理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改进

如果说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最终目的, 那么完善的管理方法则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八十年代前, 护理管理主要以经验管理为主, 即“家长式”或“管家式”的管理方法, 缺乏可靠性和科学性, 使护理质量难以保证。九十年代, 许多医院实行了全员性、全面性、全过程性的“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在思考、在尝试运用新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叶志红等[3]运用护理程序设计出相对固定的内容, 经反复检查来保证护理质量, 并运用护理程序去解决某个护理质量问题, 以寻求解决问题方法上有所突破,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王玉敏等[4]将护理程序理论用于护理管理层即护理部的工作中, 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 并成为管理层新的工作方法及管理手段。舒进报道[5]美国麻省总医院采用护理质量小组的现代管理方法, 通过组织机构的保证功能, 使护理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近几年, 医院护理服务承诺制在许多医院已开始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显示了质量保证管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质量保证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新突破, 将成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主旋律。

3 护理质量评价内容更加完善

护理质量经验管理, 对质量只进行简单的事后检查和评比,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没有科学标准和量化指标。护理质量指标管理, 采用护理工作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来评价护理质量的优劣, 尽管还存在缺陷, 但这已是向护理质量科学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护理管理人员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不断总结经验, 从理论上对其加以完善。周素鲜等[6]通过设立合理的工作效率指标, 客观、求实的评价不同病种、不同编制护士人数、不同护理难度、不同护理工作量的护理单元完成其护理管理的情况, 使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不但具有可控性和说服力, 而且, 纠正了管理造成的偏差。王红等[7]应用“双重比较计分法”, 做到了质量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使之既能从宏观上全面反映医院护理质量的要素达标情况, 又能从微观上具体反映临床科室护理质量达标程度及名次排列。因此, 在科室之间产生了良好的竞争效应。韩忠福等[8]通过分析护理质量的要素, 从中选择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并设计规范的护理质量评价表用于实际工作, 以强化的质量达标率方式表达护理质量控制的情况, 极大地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 护理质量评价内容及方法也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一方面, 对护理内容进行质量考评;另一方面, 从工作任务、检查内容、以至评分标准上都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 重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效果评价。李加宁[9]制定患者满意度评价标准, 根据住院患者的意见设置权重, 定期由住院患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 客观反映护理质量, 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改进护理工作, 促进了护理人员“以病人为中心”观念的确立和护理质量的提高。可见, 体现“以病人为中心”达到患者满意的护理效果才是护理质量评价的归宿。

4 护理质量管理内涵进一步扩大

王玉敏等[4]在护理工作中引入“星级服务”, 不仅使患者在康复的同时得到实实在在的高质量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求服务者本身从职业道德、礼仪规范、工作质量、专业技术及理论、科研、教学等方面均要具备星级的服务水准。在沿海城市, 许多“侨楼”式的病区, 其服务质量也已达到星级宾馆服务标准。能达到这种服务标准, 除硬件以外, 关键在于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尽可能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这一软件上下功夫, 不断总结和改进工作, 促进了护理内在质量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爱护患者的生命、关心患者的生活、尊重患者的人格、满足患者的愿望、维护患者的权利将成为护理质量的基本要求。

总之, 护理质量管理的目标将致力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护理质量管理应转变管理模式, 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 注重预防质量问题发生的管理指标和评价机制。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 以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 以信息控制为手段的护理质量保证管理, 将成为今后护理质量管理的理论。

摘要: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 护理管理迅速发展, 无论是管理体制、管理服务理念、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经济管理及护理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护理质量,指标管理,保证管理

参考文献

[1]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195。

[2]张鹭鹭。医疗质量评价的发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7, 4 (4) :391。

[3]叶志弘, 凯瑞·凯布伦。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33 (2) :94。

[4]王玉敏, 王红娟。将护理程序运用于护理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15 (2) :97。

[5]舒进, 马哲兰。美国麻省总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的做法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30 (12) :755。

[6]周素鲜。浅谈护理效率指标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13 (9) :551。

[7]王红, 邓胜平。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及其软件开发[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6, 6 (3) :220。

[8]韩忠福, 张黎明。护理质量要素分析与控制操作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8 (10) :61。

篇4:战略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企业管理和会计界的学者对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不同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但目前学术界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战略管理会计是在企业管理发展到战略管理的阶段,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战略管理会计服从于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报告战略的成功与否来对战略管理产生影响,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为取得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而设计行动蓝图。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

战略管理会计兴起于八十年代,它不是管理会计的分支,而是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它的形成和战略管理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管理由传统的仅注重内部管理,发展到现代的既重视内部又重视外部的战略管理,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必须加以扩展,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方向的发展才成为必然。

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是适应企业管理由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在基本观念和方法上都不同于传统管理会计,并对传统会计理论形成了冲击和挑战。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要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管理会计领域,是战略管理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是战略管理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现代企业面临的是激烈竞争而且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这使得企业管理者不得不把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放在第一位,紧跟市场变化形势,分析和预测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以主动的措施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取得核心的竞争优势,以战胜竞争对手,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由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战略管理要求企业立足于外部环境而实现长远的目标,在预测和把握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专长,作出总体的发展规划。

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特点及现状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虽然传统的管理会计也有战略管理的成分,但并没有突出战略的重要性,而战略管理会计把企业战略管理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层次。传统管理会计注重短期利润目标的实现,不够重视风险,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强,所提供信息单一而且时效性差。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管理会计的延伸、发展和完善,不仅弥补了管理会计的缺陷,还对管理会计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其突出的特点有:第一,核心目标是取得企业竞争优势。传统管理会计的目标是获取最大利润,它将这一目标贯穿于预测、决策和成本控制中。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具有战略目标和眼光,它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重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它以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和取得竞争优势为目标。第二,战略管理会计的核算重点是企业的外部情况。传统管理会计以企业内部情况为核算重点,提供的信息一般局限于一个会计主体内部,如净现值、现金流量、成本差异等。而战略管理会计则以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为目的,把范围扩展到企业外部,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利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分析和预测市场变化的趋势,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来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以调整和改变自己的竞争策略。第三,战略管理会计会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基本上都是财务信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要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而且非财务信息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比较单一的计量手段模式,正因为如此,有人提出“战略管理会计已不是会计”的观点。

(二)我国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

战略管理会计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不足进行了反思,从根本上抓住企业经营中的主要矛盾,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意识,更加适应竞争经济的要求。目前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尚不完善,在我国研究的更少。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來看,它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首先,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外部环境。战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传统管理会计在单一企业发挥作用的有限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其次,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战略管理会计超越传统管理会计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再次,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则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如市场占有率、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视角从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环境,重视对企业全方位的管理,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些局限。但目前,由于我国管理制度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广泛,主要原因是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全面应用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是,随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逐渐变化,企业经营环境逐渐复杂化,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战略管理会计的全面核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并要在企业战略管理和竞争环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一)与战略管理发展相辅相成

现阶段及未来的企业战略管理包括企业自身、企业外部及竞争对手的管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要求企业重视内部管理的同时,必须注重外部环境的管理,因此,战略管理会计也必然要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而发展,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

从目前阶段来看,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有:以建立企业战略竞争力为主要目标;面临环境变化的巨大挑战;以战略管理过程为核心,研究企业内外部资源,获取超额回报。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以获取企业战略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重点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围绕企业战略管理展开。

(二)以企业战略优势分析为前提

战略管理会计是响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其发展也要顺应环境和市场的需要,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一方面要有利于企业战略管理,另一方面要以企业战略优势分析为前提。

首先,企业发展战略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它使战略管理会计扩展了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把管理会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市场经济不断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涉及到越来越多的重大问题,需要战略管理会计给予配合和支持。包括提供企业生存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其竞争对手的各种信息,并用战略眼光分析其自身存在的相关信息,以帮助企业制定跨越式的发展战略,帮助企业取得持久的核心的竞争优势。

其次,战略管理会计应建立在广泛的知识经济基础之上,将企业自身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比较来说,传统的管理会计构建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系统,而战略管理会计构建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信息系统,它既要充分运用社会公开的信息,又要向社会输出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信息。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挑战。如何跟踪形势发展,是企业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战略管理会计应当解决的问题。因此,战略管理会计首先需要有战略眼光,要多提供对企业发展有战略影响的科技进步的信息,时刻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其次,战略管理会计要在知识的收益与风险中,权衡好利弊关系。各种新知识、新信息既饱含机遇,也饱含风险,若处理不当,将会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战略管理会计的责任更加重大,提高战略管理会计信息质量将是重要任务之一。

(三)促进会计理论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理论逐渐表现出不协调的一面,战略管理会计也对会计理论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虽然是对管理会计的超越和发展,但其许多内容和方法无法局限于会计的原有范围之内,如对会计目标的认同,对会计假设的认同,对会计对象的认同,对会计要素的认同等。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出现和发展势必要求传统会计理论进行改革和完善,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也会在改革后的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顺应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其应用要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也要以企业的战略研究和分析为前提。在与传统管理会计的比较中,战略管理会计体现出信息和战略的优势,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完善和超越。从我国目前应用实际来看,需要进一步创造条件,扩大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为企业发展起到支持作用,同时完善和建立健全会计理论体系。

篇5:质量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摘要:随着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现在每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的联系也是越来越密切了,我国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所以说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收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并且现在我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当中所占有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会直接的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农业经济当中,农业经济管理是保证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以说我们的国家必须对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管理,使得农业经济有着更高的产值。

篇6:质量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就业压力,还是贡献新的经济增长点,都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中国最近30年的发展中,民营企业占到了经济总量75%的份额,为国家直接创造了75%的财政收入,解决了中国近80%的就业岗位。从这个角度讲,民营企业的成长关乎我们国运的兴衰。现阶段来说,民营企业明显的特征是在某一行业里面已经牢牢扎稳根基,在行业内或者社会公众面前享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却多有顾虑和困境,主要表现在:

1、增长特别迅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民营企业可以在创业头几年达到三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

2、成熟期较短。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在民营企业还没有时间总结过去时,已经开始衰退。

3、衰退非常迅速,寿命短。中国民营企业衰退较快,很多几乎一夜之间倒闭,企业好像是泡沫,一吹就破。

基于民营企业战发展的现状,针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转变战略规划风格

2、构建战略管理体系

3、构建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

篇7:质量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管理进入了新的时期,管理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背景的论述,阐明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了柔性管理模式的特点,以及目前企业改革过程中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挑战;趋势

I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 录

内容摘要................................................................I 引 言................................................................1 1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2 1.1 管理理念不科学、规范程度不够....................................2 1.2 管理战略缺乏创新................................................2 1.3 企业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2 1.4 忽视人力资源管理................................................2 1.5 企业文化不贴合实际..............................................3 2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4 2.1 知识管理的挑战..................................................4 2.2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5 2.3 网络经济的挑战..................................................5 3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7 3.1 强调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重视企业战略管理..........................7 3.2 强调人本管理....................................................7 3.3 强调系统化管理思想..............................................7 3.4 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趋向多元化、弹性化..............................8 3.5 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新成果和现代化技术手段..........................8 3.6 现代企业管理趋向于以顾客满意程度................................8 3.7 强调民主化,重视员工的培训教育..................................9 3.8 强调管理人员深入基层............................................9 3.9 现代企业经营趋向多角化和国际化.................................10 3.10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经营者的作用与素质更为突出................10 3.11 识别文化差异、培养文化认同....................................10 3.12 管理本土化,努力达到“双赢”..................................11 结 论...............................................................12 参考文献...............................................................13

II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引 言

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一种独立职能,它一诞生就开始与社会生产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与社会生产同步发展的过程。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看,同样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转变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也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

企业管理制度是一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来统一行动、工作。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一个具体的专业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一些与此专业或职能方面的规范性的标准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的。在很多场合或环境里,从一个具体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来讲,企业管理制度主要由编制企业管理制度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序、管理制度的编制形成过程、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组成的。其中属于规范性的因素有:管理制度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构成等;属于规则性的因素有:构成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的环节、管理制度实施的具体程序、控制管理制度实现或达成期望目标的方法及程序;形成管理制度的过程,完善或修订管理制度的过程,管理制度生效的时间,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理念不科学、规范程度不够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目标是多重的,无论目标有多少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追求更多经济效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理念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很多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长远的眼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的情况,还存在着只重视经济利益对社会利益不重视的情况。这样就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了只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进行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企业规模无法扩大的情况,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能力也是非常差的。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体制和体系下,这样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在现在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企业管理存在着不规范的情况,使得企业未来的发展出现了未知的情况。

1.2 管理战略缺乏创新

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偏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情况,这样就使得企业在管理方面出现了缺乏创新的情况。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盲目追求企业规模最大化的情况。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情况,这样就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升企业地位形象更加重视产品的数量和企业产值。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的产值就会越高,这也慢慢成为了企业获得更多政策支持的筹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希望企业能够发展的更好,这样能够帮助政府缓解就业压力,这样就使得企业在管理战略方面出现了逐渐偏离创新的轨道。企业在管理中缺乏创新,这样就使得企业在营销手段上出现了落后的情况,在营销能力方面也是非常有限的。

1.3 企业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存在着盲目决策和和决策失误的情况,很多的企业领导人员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时候,通常是不进行事前的调查研究的,在决策之前不能指定出可行的方案。在对决策进行讨论的时候,也是存在着对其他人员的意见不重视,在决策的时候依靠自己的检验,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决策出现失误的情况,导致企业承受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

1.4 忽视人力资源管理

很多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只顾眼前利益的情况,在经营管理中缺乏长远规划,在人力资源战略方面是不重视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增加企业效益,不愿意对员工综合素质进行培训,这样就使得企业在技能较高的人才方面是非常的缺乏的,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员工的培训体系。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1.5 企业文化不贴合实际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能够逐渐形成企业独特的价值观,但是很多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经常会出现不切实际的情况。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发展实际,这样能够使企业文化更加能够被员工认同。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2.1 知识管理的挑战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⑴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做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⑵ 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做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⑶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其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

2.2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⑴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由国内拓展到全球,不能仅利用国内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地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否则,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的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弹性化。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采用,使得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减少,中层和基层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增大。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虽然工作岗位、工作地点不同,但可以在同一时间与同一管理者直接进行沟通。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将直接带来管理费用的下降、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还会极大提高员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则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结构,而代之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借助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可以实现企业组织集团化和分权化的统一,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联盟已成为西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新形势。过去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博弈,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企业间的经济活动正日益全球化,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趋势。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网络化又使知识之获取如此便捷低廉,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有利。

2.3 网络经济的挑战

网络经济的出现将促使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变革,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互联网阶段以后,新技术革命对变幻多端的经济环境起到了推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波助澜的作用,这无形中就加速了新理论的诞生;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透视管理领域不难发现,网络经济正在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这种变革,要求企业的内部组织模式、经营管理理念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⑴ 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管理转向外部适应性管理,效率要素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竞争和合作的边界,另一方面则增大了企业的外部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来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关注企业的顾客资本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这些课题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⑵ 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由于其收益递增的适用特征,知识资本比实物资本具有更强的收益性和灵活性。设计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形成基于创新和共享的知识性文化,是提高现代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其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前网络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个性化和高效率的特征。

⑶ 企业组织形态已开始由固定化和显性化转向实时化和虚拟化,物质流不再成为企业组织设计的唯一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现场作业成为可能。通过业务外包,“全能型”企业能够蜕变成为只保留较少职能部门的“核心型”企业,从而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更加明显的新型企业生态群落。因此,增值过程的重整成了企业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适应这种需求,在互联网的支持下,组织结构顺利地实现了扁平化、弹性化和柔性化。而且,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组织应运而生。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3.1 强调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重视企业战略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对企业的认识与过去有根本的不同。传统管理理论研究认为企业是一个封闭系统,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则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认为企业不能离开环境而独立生存,企业与其环境相互作用,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外部环境是不可控制的因素,企业为了使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社会需要,就要对经营环境进行研究。

传统管理理论不重视战略研究,现代企业管理重点由单纯提高生产效率向适应经营环境变化,开始重视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目标不在于维持企业的现状,而是要创造企业的未来。例如日本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不是短期利润,他们重视如何扩大市场领域,如何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占有率。为此企业经营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对于公司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评价也是看其市场份额的增长程度,新产品在产品系列中所占比重指标的完成程度如何。

3.2 强调人本管理

过去传统企业管理重视“物”的作用,强调财力物力资源,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人本管理,重视“人”的因素。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认为管理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人的问题,只有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和贡献,才能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企业要为职工提供从事创造性劳动和发展、提高自己的机会和条件。企业对职工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是发给工资以维持其生存,还要实施训练以提高其技能。

现代企业管理从以单个人为中心向以人的集体为中心转化,增强群体意识,研究如何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重视软管理,实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使员工与企业结成一个整体,为企业集体作出贡献。为此,以塑造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成为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3.3 强调系统化管理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系统化管理,表现在现代化管理企业的方法均强调系统化全局化思想。实行系统化管理就是要把企业看做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有所分工的因素组成的处于运动状态的系统或整体。一个企业要想完成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不能仅仅个别地考虑其中几个环节或部门,而应同时注意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注意到整个企业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反,传统管理只着眼于局部,着眼于眼前,孤立地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处理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的关系上,往往重视专业职能管理部门的建设和作用,忽视综合职能管理部门的建设和作用。系统化管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理还要求企业经营各环节各部门各岗位进行全过程管理,改变只注重事后检查处理而忽视事先预防控制的传统观念和作用。

3.4 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趋向多元化、弹性化

由于企业间的规模结构差异越来越大,各个企业的发展方式也不相同,使得企业组织结构趋向多元化,形式多种多样。企业组织机构基本类型可分为职能式、分权式、矩阵式、模拟分权式、系统式五种。大中型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都是若干种方式的混合体,如既是职能式,又是分权式或模拟分权式。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趋向精干、职责明确,达到管理效率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协调比例的最优化。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能完成担负任务的最简单的组织结构就是最佳的结构。现代企业中还出现了许多弹性化非正式组织,如日本企业中盛行的质量管理小组、自主管理活动等。7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企业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大大减少了企业最高管理者与基层管理者之间的管理层次,企业的传统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企业传统的直线式领导转向网络化管理。

3.5 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新成果和现代化技术手段

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突出趋势就是运用定量手段和信息技术研究企业管理和管理科学,特别是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改变着企业管理很多传统做法与思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信息网络的覆盖面日益扩大,形成了全球范围的网络,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客观环境。未来企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它的应变能力,取决于它是否能跟上这种外界大环境变化的规模与变化的速度。

3.6 现代企业管理趋向于以顾客满意程度

现代企业管理趋向于以顾客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经营管理成败的主要标志,提出了面向顾客的管理原则。随着产品的日益丰富,顾客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如今商品日益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市场的主导权也由厂商转到了顾客手里,企业只有当它的产品和服务得到社会承认,得到顾客承认,它才能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因此千方百计使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满意,成为现代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985年美国彼得斯和奥斯汀合著的《赢得优势》一书,总结了美国杰出公司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提出了企业管理面向顾客的原则。他们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面向市场,而市场首先是顾客,是用户,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堆干巴巴的数字。无论在消费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资料市场上经营,都要了解顾客,熟悉顾客,替顾客着想,以顾客满意的程度来衡量经营管理的成败。

传统的西方管理学将“规模经济”理论奉为经典,认为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是先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取得足够大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大规模、大批量生产,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赢得优势》一书主张进一步细分市场,区别各种顾客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多样化的、更有针对性、更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比较高的利润。

3.7 强调民主化,重视员工的培训教育

现代企业强调管理的民主化,注意发挥员工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吸收员工参与企业的部分决策、监督、检查和管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使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如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建议制度,初级董事会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等。使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有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机会,增强员工自主管理,自我控制的意识。现代企业强调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员工培训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开发人力资源正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国策与企业的首要战略。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的总裁就说:“我们公司最宝贵的是人,推销比制造重要,培训比推销更重要。”

在选派管理人员时,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外,还必须思想灵活,不守陈规,有较强的移情能力和应变能力;尊重、平等意识强,能够容忍不同意见,善于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合作;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那些在多文化环境中受过锻炼的人及懂得对方语言的人。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如对方国家权力距离指数较低,则应选派民主型、关怀型领导;反之,则选派权威型领导。如对方国家不确定性回避指数高,进入该国后首要工作就是树立稳定、专业、规范的企业形象,并制定好各项规章制度;如对方国家不确定性回避指数低,则可以优先考虑市场机会等。

3.8 强调管理人员深入基层

管理人员要深入基层,自由接触职工,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广泛的、非正式的、公开的信息沟通网络。走动管理不仅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极大地促进上下级之间、管理人员与职工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感性联系,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成功和发展。

所谓“前景管理”的方式在于它不是提出一些数据的具体目标,而是为企业全体员工树立一个既现实又崇高的理想和前景,并提出实现理想的明确办法。它要求管理人员的思想方法从根本上改变,首先承认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乃是它的职工本身。前景管理方式的具体实施,一般通过“使命”、“前景”、“凝聚力”、“制度化”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企业最高领导者拟定一项一致同意的使命,企业通过使命吸引职工树立行为准则。根据使命制订企业的未来目标即前景。企业前景一经制定,必须使职工产生认同感。实行前景管理的最后一步是使之制度化,在任何时候,企业的前景都不能被遗忘或忽视。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9 现代企业经营趋向多角化和国际化

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多角化和国际化经营日益兴起,在多角化经营过程中,大企业把资本投入到越来越多的经营领域,有的新建大企业更以多角化经营为号召。多角化经营可以通过不同部门的经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可以保持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减少经营的风险性;还可以兼并现成的企业,比投资建立新企业更便宜,风险更小,获利更快。企业国际化经营思想的崛起,成为当代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经营的重要特征,也为发展中国家所重视。早期的跨国经营主要是通过在国外建立推销产品的机构,60年代以后转向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直接组织生产和销售。

3.10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经营者的作用与素质更为突出

企业经营者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其品质、学识、能力、经验对企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今,企业的兴衰成败与企业经营者本身素质的紧密关系更受到广大企业的确认。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即认为,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其领导核心——经理集团。凡是先进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有一个高素质、能力强的企业经理集团。相反,落后的企业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领导不得力,缺乏能进行有效管理的领导层。随着未来市场环境的变幻无常,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未来的企业管理要求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有更高的水平。未来的企业经营者由“硬专家”执行管理,转向由职业“软专家”领导,形成专家集团领导,企业由各种“智囊团”、“思想库”出谋划策,提供咨询。

3.11 识别文化差异、培养文化认同

理解不同文化对管理行为和实践的影响,对于进行跨文化管理的管理人员来说,十分重要。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较容易改变;生活习惯和风险不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要较长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把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区分开,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文化认同是文化选择的结果。文化的选择和认同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文化认同的功能在于:⑴ 文化认同是文化群体中基本的价值取向;⑵ 文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化认同是跨文化企业文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凝聚力。文化认同是文化群体的粘合剂。一个民族一般而言是依托于一种文化的。但在人类社会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种文化现象却往往并不以一个民族为依托,而是跨民族的。如果这种文化现象同时地存在于不同的几个民族中,那么在这一点上几个不同的民族就具有一致的认同,具有相同的文化意识及归属感。由于共同的认可,可以把几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特定的条件及意义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群体。如果把这一规律引申到跨文化企业。其意义也是相同的。培养文化认同需要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发展跨文化沟通与跨文化理解的技能与技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相处,必须建立跨文化沟通的机制。理解是促成沟通成功的重要条件。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首先要清楚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包括其优缺点的演变的理解,都能促使文化关联态度的形成。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得在跨文化交往中能够获得识别自己的文化教育和它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类同和差异的参照系。第二,基于“文化移情”对它文化的理解、尊重。它要求人们不仅摆脱文化的约束,从另一个不同的参照系反观原来的文化,而且要对它文化采取一种超然独立的立场,给予足够的重视认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东道国的利益,更好地为东道国的消费者服务。

3.12 管理本土化,努力达到“双赢”

提高员工对不同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增强企业在不同国家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要求企业通过文化的识别、选择与认同,把带入企业的不同文化有效融合在一起。文化选择一般规律是选择那些自身文化相契合的东西,同时兼顾选择和吸纳外来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在海外企业中,只有融合不同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才能真正做到优势互补。文化认同是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文化群体的粘合剂和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文化认同是跨国公司跨文化差异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土化”战略除了包括尽可能雇佣本地员工,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以外,最重要的是聘用能够胜任的本地经理,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文化冲突,顺利开展业务。三洋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新保克司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活力之源,而外商到中国投资办企业,管理人才本地化是成功的前提。只有根据中国的国情,依靠中国员工实行本地化管理,让本地的优秀人才参与各种管理活动,并不断的提供机会提高这些人才的管理能力,公司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结 论

管理创新是现代创新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西方管理学大师们在研究管理学时也强调管理上的创新,认为有创新企业才有发展的动力。管理创新已经在英美等国企业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但企业要研究怎样进入市场,怎样占领市场,怎样巩固市场,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此,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不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还要有丰富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精通经营之道,不断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制定符合本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最合适的企业管理制度。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8: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发展

1 管理会计的现状

自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企业就意识到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管理会计尽管在小部分管理观念比较先进的企业管理当局已经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 并从中获得了不少益处, 但是, 总体来说, 管理会计在我国还相当不成熟。

2 管理会计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

管理会计存在上述的问题, 是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的。

2.1 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服务的, 但是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对管理会计普遍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 多数企业普遍存在重经营而管理跟不上的情况, 公司组织机构不合理, 公司治理结构尚待加强, 这种环境不利于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

2.1.1 整体外部环境的影响

从国内环境来看, 经济体制仍未完成从计划向市场的全面过渡, 政府对企业经营的行政干预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深刻影响着企业的行为,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往往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总体目标的关键, 尽管企业通常的生产经营内部管理很重要, 但对已“退居二线”。

具体到企业经营决策者的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当局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 更要懂管理, 其中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而现阶段, 多数企业经营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目前在许多企业中, 没有建立管理会计组织, 也没有培训相应的管理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本身也没有应用管理会计的机会与积极性。

2.1.2 会计人员的影响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素质上。虽然经过十多年大学教育扩招改革, 以及大量海外留学人员的回归,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相比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这批人中正在走上领导岗位的也不过是90年中早期毕业的一部分人, 会计人员的观念还没有彻底的转变, 整体素质的飞跃还要过一段时间。

即使接受了大学本科教育学习过管理会计的会计人员也存在教材严重落后的问题。目前各高校、成人教育以及后续教育使用的管理会计教材, 基本上都是20世纪40年代的研究成果, 60年代以前的观点, 强调通过预算和标准成本会计系统进行成本确定和财务控制, 为管理计划和管理控制提供有用的信息。

2.2 管理会计自身缺陷的影响

管理会计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应该看到, 最近二三十年来, 由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 管理会计作用的对象及其外部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与此同时,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技术方法却几乎一仍其旧, 没有突破性进展和显著创新。

2.2.1 管理会计研究的领域狭隘

管理会计仅局限于大量生产, 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趋于稳定的产品, 很少研究新产品的成本费用等存在的问题。一般管理会计只注重财务会计信息, 加强企业内部成本控制。而现阶段时常竞争十分激烈, 要求管理会计不仅要重视企业内部信息, 而且还应该注重市场信息。单纯依靠企业内部的信息很难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决策。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中, 不确定因素很大, 现实经济活动往往是复杂而多变的, 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显得越来越滞后, 从而难于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进行实施和推广。

2.2.2 管理会计的观念陈旧

管理会计的某些方法所赖以立足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 已经变得陈旧过时。例如, 关于存货问题, 它允许存货存在, 并主张通过计算最优经济批量来实现对存货的最优控制, 但这种观念却会给管理人员造成一种错觉, 以为只要严格按照经济批量来采购, 就能降低成本。于是乎, 在实践中他们为了获取数量折扣而往往大量采购, 由此造成原材料大量积压和资金大量被占用。

3 对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若干建议

3.1 深化体制改革, 创建良好环境

从以上分析可知, 在我国现阶段, 要推广运用管理会计, 必须首先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企业的体制和会计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就需要什么样的会计。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就无从谈起先进管理会计理念的应用。我个人认为, 要促使企业在管理中尽可能地应用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 宏观上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束缚, 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微观上必须不断深化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进一步明晰产权, 改进企业决策当局的行为方式, 运用管理会计和其他方法落实奖惩制度, 从而使每一个企业都能真正考虑必须依靠改进内部管理才能确保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教育, 提高人员素质

虽然二十年来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成绩斐然, 但要想使管理会计得到推广应用, 仍需加大对会计人员素质教育的力度。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才能架起一座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才能促进管理会计的运用。就理论科学而言, 应加大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翻译推广, 加强对具有中国国情成功应用管理会计的案例的调研、传播、再发展。在大中专院校本专科阶段加大财务会计的教学比重夯实基本理论, 研究生阶段再加强管理会计教育不迟。

4 结语

虽然就目前来看,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推广运用仍受到种种内, 外部因素的影响,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管理会计必将为大多数人所认可, 在国有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凡利, 王翠春, 王健, 杨公隧.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问题与应有的改进[J].会计研究, 1997 (4) .

[2]李建芳.管理会计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 1996 (6) .

上一篇:2009控烟工作总结下一篇:以秋思为题目的作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