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4-05-08

浅议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通用14篇)

篇1:浅议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议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个统称,从环境要素上可以分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噪声环境质量评价等。本文通过对各个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评价分析对其近期的应用情况、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环境质量评价、应用情况、发展状况、发展趋势

前言:所谓环境质量评价,是评价环境质量的价值,而不是评价环境质量的本身,是对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满足程度进行评定。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环境质量评价所探讨的是环境质量的社会意义。像任何别的学科诞生和发展一样,推动环境科学诞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十年来全球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

展。【1】。由此引起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环境科学的迅速发

一、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

环境质量评价是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了解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与方案;可以了解和掌握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环境质量的污染源治理方案和综合防治规划与计划;可以为制定国家或地方的环境标准、法规、条例细则等提供科学依据;可以进行环境质量的预断预报,编制新建、改建、扩建和挖潜、革新、改造等工程技术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防治方案,为选址、设计和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还可用以总结本地区的环保工作,鉴定防治措施的效果、写出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进行不同地区间环境质量的比较,交流情报资料,进行全国环境质量统计,促进环保科研技术的发展以及是否以牺牲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而换取经济发展高速度的损益分析等【2】。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1)

(2)

(3)

(4)

(5)找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及其各个时期的变化规律 定量评价环境质量的水平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污染防治途径和方法 为控制环境污染和治理重点污染源、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提出可行性方案或措施,同时还要

合理制定环境标准。环境法规及环境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三、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和现状

国家计划、经济和环境管理部门把环境影响评价定为开发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从国情出发,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得到了扩展,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和管理机制得到逐渐完善和发展,评价对象也从工业型污染项目逐步扩展到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和区域性开发项目。

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该区域内所有开发建设行为,不仅要找出这些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3】

度,而且要找出其影响规律。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是区域环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着重研究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确定区域各自然要素的环境容量,预测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综合性、预测性、规划性加动态性很强的工作。环境质量评价有效性在国家层次上是指环境质量评价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与预测目的的一致性,在具体建设项目环境质量评价层次上,体现为通过环境质量评价使建设单位在其规划中考虑到环境因素,从而减少实际环境影响的程度 【4】

四、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

(1)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植物长期生活在大气环境中,其生理功能与形态特征常常受大气污染作用而发生改变。大气中某些污染物会被植物叶片吸收,并在叶片中积累。这些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大气污染状况。正是由于植物长期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它指示的大气污染状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大气污染引起的植物伤害症状往往缺乏唯一性,即其他一些不良条件(如热、冻、旱、涝、风、虫害等)都可引起同样或类似的伤害症状。生物学评价方法很多,为了适应在城市环境中做工作,多选择树木作为指示植物。就树木而言,由于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其树高、胸径、新梢长度、叶片面积等生长量以及叶片中化学元素含量都能作为评价的因子,这里介绍用叶片生长量和分析叶片中化学元素含量的方法来指示大气污染状况【5】。

调查叶片生长量的方法很简单,将取回来的叶片晒叶迹图,用求积仪求出叶片面积,就可以按叶片生长量的差异指示大气污染程度。

分析叶片中化学元素含量时,将采集的样品仔细冲洗干净,这一步很重要,一定要认真,不然会由于尘土的存在影响分析的结果。洗干净的叶片除去水分,分析其中化学元素含量。指示二氧化硫污染可以分析叶片中硫含量;指示氟、铅、镉污染可分别分析叶片中氟、铅、镉的含量。分析方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工作时可以自己选择分析方法。但要注意为相互比较样品,应选用同一方法进行分析,或者用相互标定过的方法进行分析,不然很难进行比较。获得不同地点叶片中化学元素含量,就可以根据含量的多少来划分污染等级。

(2)水环境质量评价

有关部门发布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部分内容虽涉及到了水质评价,但仍不十分详细。该标准第5.1条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选取单项指标,分项进行达标率评价”,主要突出了单项达标率评价;第5.2条规定“对于丰、平、枯水期特征明显的水体,应分水期进行达标率评价,所使用数据不应是瞬时一次监测值和全年平均值,每一水期数据不少于两个”,在强调达标率评价的同时又否定了各水期和全年平均监测值的作用。水环境质量评价必须统计断面代表值,这是水质评价的基础。究竟是取平均值合适,还是取中位值合适,要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在水质评价时首先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并由此判断平均值的代表性,会给评价工作增加较多工作量。一般情况下,中位值出现的频率比较接近众数出现的频率,中位值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当监测频率为每月一次时,可将水期平均值或中位值作为断面代表值;当监测频率为每两个月一次时,可将中位值作为水期断面代表值;当三、四个月监测一次时,平均值和中位值都无代表性。显然,在水质评价时一味强调年平均值受极值影响无代表性,或者认为年平均值不能反映极值,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是保证农产品品质的最基本条件,是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良好的土壤质量是保证生态系统整体环境质量良好的重要基础,是目前广为关注的问题。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是保障农产品 【7】【6】

产地安全的基础工作影响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采样点布设和代表性。目前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在一定尺度上采用什么样的布点方法以及采样点数量的合理性和代表性。理论上采样点越多,评价相对越精确,但是采样点的多少又与工作量成正比,土壤环境污染物采样点布设方法和采样点的代表性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采用的是污染指标的全量,但实际中构成危害的是超过承受的那部分含量。在目前的评价中利用全量做评价并不能完全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今后研究应该考虑对造成污染的方面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都是针对点源污染,利用地统计学在空间插值方面的优势,研究基于面源污染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应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9】【8】

五、总结讨论

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我们既反对只顾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建设的观点;也反对一味的只顾保护环境,而抑制经济发展的观点。要紧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体。发展经济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只要正视这个问题,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就可把这种影响限制在最低的、人们可接受的水平上。这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也能得到保护。在做环境质量评价时,对某项经济发展行为,不能采取简单肯定的做法,也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做法,应该通过环境质量评价,协调两者的关系,求得两者的共同发展。

【10】

参考文献

【1】冀天保,《环保知识与工作问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年6月.【2】张昌法,《统计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3】吴雅琴.水质灰色关联评价方法[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8,11(3)24~27.【4】徐燕,周华荣;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干旱区地理;2003年02期.【5】李凡修,辛焰,陈武;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污染损失率法[J];环境工程;2000年04期.【6】强虹;刘增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4年01期.【7】吴舜泽,夏青,刘鸿亮.中国流域水污染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2):1-6.【8】高吉喜;段飞舟;香宝;主成分分析在农田土壤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2006年05

【9】王璐;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综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5期.【10】刘清丽;陈友飞;福州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问题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篇2:浅议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伸和发展.将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思想引入项目环境管理体系,延伸出了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目前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初探阶段.以南昌市的某餐饮有限公司为例,总结了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并简要介绍了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发展过程,趋势及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并为今后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作 者:王嵘    揭春生    WANG Rong    JIE Chun-sheng  作者单位:王嵘,WANG Rong(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南昌,330045)

揭春生,JIE Chun-sheng(江西省贵溪市环境监测站,江西贵溪,335400)

期 刊:能源研究与管理   Journal:JIANGXI ENERGY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X820.3 关键词:环境影响后评价    作用    发展趋势    建议    餐饮有限公司   

★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评价方法和模式问题探讨

★ 环境问题研究报告

★ 关于环境问题演讲稿

★ 环境问题建议书范文

★ 《环境影响教育》演讲稿

★ 环境的影响作文

★ 科学技术史研究进展及其对自然辩证法的影响

★ 中国环境问题作文

★ 环境问题的建议书

篇3:浅议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煤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查,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煤炭勘探和开采工作已经极具成果, 但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查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这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本研究对该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论述, 不仅为读者解答了煤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而且促使相关部门认识到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

1 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的勘查现状

以位于内蒙古东胜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东胜矿区来说, 该地区位于沙漠边缘, 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 十分干旱,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据统计分析, 该地缺水量为50 000立方米/天, 为了保证煤炭工业的顺利发展, 急需对该地区进行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的勘探工作。此外, 以准格尔矿区来说, 该矿区同样十分缺水, 缺水量已达36 400立方米/天【1】。由于大量缺水, 因此只能开采岩溶地下水, 但随着当地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 缺水问题将会日益严重。以上矿区大多位于缺水地带, 且矿区本身正常生产时对水资源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极高, 若没有及时把握该地区的水文状况, 对矿区的生产以及发展影响极大。

2 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的主要问题

2.1 我国水文勘测工作严重滞后

我国煤炭资源多集中在北方地区, 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较贫乏, 其中晋、陕、蒙、宁四省产煤量极高却极度缺水,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煤矿区专门水文地质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已基本停止, 因此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出现严重滞后的问题, 且研究程度也相对落后,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该地区煤炭行业发展较为突出的问题。

2.2 矿井水害威胁严重

我国东部很多地区煤田煤炭储量正受到突水的威胁, 这些煤田很难开采, 突水问题对煤矿开采的危害极大, 甚至会引发煤矿透水事故, 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2】, 且矿井的开采深度逐年增加, 突水更容易导致煤矿的透水事故, 仅2005年我国煤矿就因突水问题发生了7起以上的特大透水事故。因此, 该问题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此外, 一些开采时间较长的煤矿以及小煤窑的任意开采也会导致老窑的积水问题。

2.3 矿区水环境问题严重

在矿区的日常生产生活中, 经常需要进行井下排水【3】, 这会造成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和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3 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及环境地质评价发展趋势

要想提高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水平, 重要的就是加强调查与研究相结合, 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质量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加大其发展趋势与作用程度的研究会增强工环地质工作在矿区建设中的作用。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调查相结合, 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无计划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后果【4】。进一步加强煤矿防治水研究, 为保障煤矿持续稳定的安全生产必须要做好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工作, 这也是制定矿井水防治的重要前提。开展以矿区为范围的环境地质评价, 小范围的矿山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对于煤矿山环境规划和恢复治理效果甚微, 这就说明了加强煤矿防治水研究的重要性。多种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已成为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及环境地质评价的重要发展趋势, 借助先进的信息传输网络及三维分析可视化等先进技术对不同的矿山环境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

针对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我国13大煤炭基地和19个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 这些地区多位于我国北方中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问题较为严重, 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 现阶段我国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西部水荒, 东部水害【5】, 以上两个问题关系到我国煤炭行业能否安全平稳的发展, 是我国煤炭资源开发所面对的两大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 相关部门需要对其加大重视程度。此外, 煤田水文地质工作作为我国基础性、战略性的地质工作关系着我国煤炭工业能否持续稳定的发展, 也应该加以重视。根据我国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我国将兴建更多的大型煤炭企业和相关的煤炭企业集团, 这也为我国煤田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遇, 且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 必将会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相关的煤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勘查、评价工作, 给我国能源工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道华, 李伟.地勘基金运行的四项原则[N].地质勘查导报, 2006, 19 (2) :17-19.

[2]颜洪鸣.加强地质工作的发散思维和纵向思考--浙江煤炭地质单位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现状与发展[C]//2007, 炭经济研究文选.2011, 17 (04) :253-256.

[3]胡明安, 章传玲.四川石棉田湾金矿床韧性剪切构造带地球化学障的成矿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 2011, 24 (17) :103-104.

[4]陈建平.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学科发展动态--记第五届国际矿产资源学术讨论会[J].地质科技情报, 2011, 6 (13) :252-253.

篇4:浅议中式面点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式面点;历史;发展

一、中式面点概述

中式面点亦可称“点心”或“面点”,它是以各种粮食、畜禽、鱼、虾、蛋、乳、蔬菜、果品等为主要原料,再配以多种调味品,经过加工而制成的色、香、味、形、质俱佳的各种营养食品,如:糕、团、饼、包、饺、面、粉、粥等,其制作工艺在中国饮食行业中通常被称为“白案”。

日常生活中,中式面点的饮食功能呈现出多样化——既可作为主食,又可作为调剂口味的辅食。譬如有作为正餐的米面主食,有作为早餐的早点、茶点,有作为筵席配置的席点,有作为旅游和调剂饮食的糕点、小吃,以及作为喜庆或节日礼物的礼品点心等等。

二、中式面点的发展历史

中式面点制作历史悠久。据考证,中国面点制作的萌芽大约出现在商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种植谷物已有麦、稻、菽、黍、稷、粟、大麻子等品类,史书中已有五谷、九谷、百谷之称,其中麦有大麦、小麦之分,黍、稷、稻也有许多品种。谷物加工技术已从杵臼、石磨盆、棒、碓等发展到石磨。随着油料、调味品的出现和青铜炊具的使用,当时出现了油炸、蒸制的面点,考古发现的类似炒盘的青铜炊具则可用于烤烙面點。

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面点进入了发展阶段。如《齐民要术》中就记载有白饼、烧饼等近20个品种,并有详细制法。另据史书记载,馄饨、春饼、煎饼也曾在当时出现。隋唐及宋元时期,中国面点进一步发展,不仅在的原有品种上派生出许多新花色,而且新品种大量涌现。如馄饨出现了“花形馅料各异”的二十四节气馄饨,麦类制品主要有包子、饺子、月饼、卷煎饼、烧卖等,米粉制品主要有元宵、麻团、油炸果子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就生动地描述了当时胡麻饼新出炉呈现出的面脆油香之情景。宋代诗人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推知当时在面点制作上已采用油酥分层和饴糖增色等工艺。随着医学与饮食的结合,食疗面点也出现了,这些在《食疗本草》、《食疗臣心鉴》中均有记载。

至明清时期,中式面点制作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峰。一方面,节日面点品种基本定型,如春节吃年糕、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另一方面风味流派基本形成,面点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如:北方的饺子、面条、拉面、煎饼、汤圆等;南方的烧卖、春卷、粽子、元宵、油条等。面点的有关著作尤为丰富,如《调鼎集》共收录面点制法200多种。随着中外饮食交流的增加,西方的西洋饼、面包、布丁等品种传入我国,我国的面点制作逐渐开始融汇西式面点工艺。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西融会贯通和饮食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式面点以及其他传统饮食种类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面点制作由手工生产方式亦逐步转化为机械化、半自动化生产方式。各地面点工艺和风味特色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地方风味特色实现了大融会,这推动了我国面点工艺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南北风味结合、中西风味结合、古今风味结合的精细面点新品种。在面点供应的规模和层次上,也由低档次的零售小吃,发展到中、高档次的专门点心宴会和点心筵席,以适应人们不断变换的饮食需求。

三、中式面点的发展趋势

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面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式面点的制作工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各品种的制作工艺、营养、卫生、包装、营销等方面,仍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因此,中式面点必须走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之路,才能立足于中国,逐步走向世界和未来。

1.市场化。“民以食为天”—— 饮食必须走大众化道路,以解决大众基本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作为一种商品,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立足于消费者对食品的基本要求(譬如营养、卫生、美观等)来考虑其发展前途。同时,全球化乃是大势所趋,借鉴西式快餐的成功经验发展中式面点快餐已成必然趋势。

2.规模化。“三化”的含义是指:面点品种多元化、面点生产设备现代化和生产规模化。只有走“三化”之路,才能保证面点的质量,才能向消费者提供新鲜、卫生、营养丰富、方便食用的有中国特色的面点品种,才能满足人们对面点快餐需求量增在的要求。

3.多元化。中式面点许多品种营养成分过于单一,有的还含有较多的脂肪和糖类,因此,在继承传统优秀面点特质的基础上,要改革传统配方及工艺。如:从低热、低脂、多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入手,创制营养均衡的面点品种。从原料选择、形成工艺等环节入手,对工艺制作过程进行改革,以创制出适应时代需要的特色品种、拳头产品。

4.功能化。人类对食品的要求,首先是吃饱,其次是吃好。当这两个要求都得以满足之后,就希望所摄入的食品对自身健康有促进作用,于是出现了功能性食品。现代科学研究认为食品具有三项功能:一是营养功能,即用来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二是感官功能,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喜好和要求;三是生理调节功能。而功能性食品即是指除营养(一次功能)和感官(二次功能)之外,还具有调节生理功能(三次功能)的食品。

功能性面点是指除具有一般面点所具有的营养功能和感官功能(色、香、味、形)上,还具有一般面点所没有或不强调的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的面点。药膳面点是指将药和面点原料调和在一起而制成的面点。两者相比较,其根本区别是原料组成不同,前者是食物为主,同时又包括传统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原料,而后者,主要还是药材。

功能性面点具有四种功能,即享受功能、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及安全功能。而一般性面点没有保健功能或者说有很小的保健功能,达到忽略程度。面点中都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营养功能不等于有保健功能,不同的营养及量的多少,对个体有很大差异性,甚至具有反差性。如高蛋白质、高脂肪的动物性食物,其营养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心血管病和肥胖病人来说,不但没有保健功能,而且会产生负作用。保健功能是指对任何人都具有预防疾病和辅助疗效的功能,如能良好调节人体内器官机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预防高血压、血栓、动脉硬化、心血管病、癌症、抗衰老以及有助于病后康复等功能。总之保健功能就是指面点具有益于健康、延年益寿的作用。

5.科技化。科技化包括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和开发原料新品种两方面。新技术包括配方和工艺流程,它不但能提高传统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增加新的面点品种。新设备的使用一方面改善工作环境,使人们从传统的手工制作中解放出来,而且方便食品批量生产,统一、美观。

四、结语

篇5:浅议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系统动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危害性的重特大事故越来越频繁,静态安全评价已不能很好地评价动态过程中随机发生的事故,动态安全评价能动态地分析危险因素对生产安全状况的影响、危险因素相互间的转化程度,及时做出防范对策措施,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因此对系统动态安全评价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内外系统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接着对系统动态安全评价内涵按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指标权重的动态性和评价方法的动态性进行分析,并介绍了现有的动态安全评价方法,最后指出了当前动态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作 者:吴媛媛 蔡康旭 方俊生 杨弋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期 刊:中国科技博览 Journal: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5)分类号:X913.4关键词:动态安全评价 动态化处理 变权 时间序列 发展趋势

篇6:浅议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环境保护现在是关注的重大事件之一,环境的好坏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保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同前进,要求了环境的监测技术不断加强,文章就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以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展开简单地探讨。

关键词:

篇7:北京市环境状况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北京市环境状况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对北京的大气、水和土壤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状况及固体废物污染的`现状进行了综述,从以来的数据上看,北京的环境状况总体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水资源短缺、污染、固体废物增加、大气颗粒污染物超标等仍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作 者:崔玉静 张旭红 Cui Yujing Zhang Xuhong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北京城市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CITY UNIVERSITY年,卷(期):“”(6)分类号:X82关键词:北京 污染 环境 资源

篇8:浅议检验医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的结合, 涵盖面广泛, 包括临床检验学、临床微生物学、临术血液学、临床免疫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核医学以及分析化学等, 涉及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细胞形态学等多个专业和跨专业学科领域。检验医学主要通过所出的数据帮助临床进行疾病的判定与治疗, 所以数据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医疗水平以及病人的利益。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检验医学与新技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将会有更多更新的技术应用于检验医学, 同时检验医学对于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 检验实验室管理和技术标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

2.1 医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检验医学教育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 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围绕整个培养目标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也有一些定式, 现已形成培养目标明确, 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目前的医学检验工作人员大多具有中专、大专等技术学历。因此, 医学检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2.2 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

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快速进步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 特别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医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的综合应用, 各种高度自动化的检验仪器相继问世并进入了临床实验室。生化、临床检验、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的部分项目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检验的新方法不断涌现, 测定的灵敏度明显提高, 检测结果也更加准确可靠、回报时间越来越短, 判断更加客观、科学, 反馈给临床的信息越来越迅速。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 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3 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各医院的检验科室大都分为生化、临床检验、免疫、微生物、血液等几个相对能独立的机构, 从单一的临床化学扩展到临床检验、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血液学等方面, 质量控制内容日益完善, 各学科能相互协作, 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各项检验工作都得到了发展。目前, 我国的实验室认可的理念和要求不断加强, 许多实验室进行了认可的准备工作。实验室质量的提高和实验室管理和技术的逐步国际标准化也是检验医学发展的一个进展和趋势。同时, 在某些检验项目 (如生化检验及免疫检验的部分检验项目) 已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室内及室间质量控制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因此也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存在问题

3.1 检验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发展迅速, 科学技术不断更新, 这就要求检验人员 (尤其是具有较高学历和知识水平的高、中级检验工作人员) 能够重视并加强本学科的各项科研工作,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以适应医学检验越越迅速的发展形势。随着各类先进仪器设备的购置, 应注重实验技术技能的培训, 了解常用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并能独立操作, 具有对标本进行采集、运送、分离、保存和处理的能力;熟练掌握常用试剂的配制及原理;对实验结果有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增强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 使检验人员既能做检验, 又要具备一定的实验诊断的综合能力, 协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

3.2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不够

近几年来, 检验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 为临床医学的飞跃发展奠定了基础, 临床医学的进步又促进了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建立和知识的更新。然而, 由于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与临床检验应用的复杂性等因素, 检验与临床的关系, 反而越来越不和谐, 甚至常常处于一种相互对立状态。所以, 检验医师化的发展很有必要, 临床医师和检验医学应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加强双方的合作与交流, 提高检验质量, 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充分发挥检验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作用。

3.3 质控工作有待加强

检验质量的管理是检验科工作的核心问题, 没有质量的检验不仅不能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依据, 甚至还会导致误诊, 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损失, 直接影响临床诊疗效果及病人的安危。检验医学的新方法、新技术、需要有效的控制措施, 制定统一的质量技术标准和实验室管理规范, 是提高实验室质量和保证检验结果的根本保障。随着对检验医学高质量的要求, 质控的标准也将不断提高, 从而造成成本上升。因此, 必须重视室内质评, 重视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操作程序, 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做好实验室质量保证工作必须制度化管理,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 使所有的程序和规程都形成制度, 并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 所有的质控工作都应有完善的监督机制, 把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4 发展趋势

检验医学融入学科更多, 内涵更丰富, 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并推动着我国检验医学的各学科发展。

检验医学正在向自动化、床边化、分子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影响更为深远的应该是理念的变化, 就是医学检验的学科发展模式正在被检验医学的理念取代。目前, 其主要理论和技术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

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由机械传送处理系统、自动化分析仪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根据自动化规模程度可分为2类:一类是模块式自动化, 将一定的自动化分析仪组合, 完成一定组合项目的检测;另一类是全实验室自动化。应用自动化技术,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缩短检测周期, 同时提高工作质量, 减少差错的发生, 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和人员素质。

4.2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DNA内切酶、DNA重组、DNA序列、DNA探针、DNA电泳、DNA杂交、PCR技术等已在传染病、遗传性疾病和肿瘤等的诊断和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技术将渗入并推动着医学检验的各学科一生化、血液、免疫、微生物及血库、解剖病理的发展。实验室医学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是多种形式的体外基因扩增技术, 其主要代表是聚合酶链反应 (PCR) , 现已有多种形式的PCR, 其重要发展趋势有二:一是定量PCR;二是PCR的全自动化, 如应用扩增与检测于一体的一次性PCR试验卡, 可较好地解决PCR污染问题。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灵敏、特异性高、较简便快速等特点, 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特别是人类基因重组计划的完成, 将大大促进对疾病基因和易感基因的鉴定工作。

4.3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 免疫标记技术可分为:荧光免疫测定 (FIA) , 放射免疫测定 (RIA) , 酶免疫测定 (EIA) ,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CLIA) , 金免疫测定 (DIGFA) 。这些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新标记物的发展与联合应甩单克隆以及基因工程抗体的应用和免疫放大技术, 可明显提高检测的特异性, 敏感性, 实现分子水平的检测。

5 结语

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电子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发展及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 检验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 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 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契机,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们要看到检验医学未来发展的光明前程, 也必须看到目前检验医学尚存的诸多薄弱和不足影响了学科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正确对待, 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加强质控工作, 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与临床密切合作, 才能够提高检验诊断质量和检测效率, 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从而使检验医学立足以人为本, 适应现代就医患者的需求, 更好地为患者减轻负担, 为病人疾病的诊治、病情监测、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侃.检验医学的发展前景与杂志, 2004, 27 (1) :1~4.

[2]刘嫒.浅析新形势下循证检验医学的现实意面临的挑战[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1, 22 (2) :101~102.

[3]韩刚, 吴远江.检验医学与临床的联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9) :892~893.

[4]孙志香.谈继续医学教育对现代检验人才的培养[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5, 12 (3) :184~151.

[5]沈霞.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中华检验医学义[J].西南军医, 2006, 8 (2) :63~64.

[6]陈宇林, 刘冰.目前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和任务[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2) :302~303.

篇9:浅议人才测评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才测评;人力资源;发展趋势

人才测评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方面,是建立在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统计学和心理测量学等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测评方法体系,它是指施测者运用科学的方法采集应聘者在某个主要活动领域内的信息,通过心理测验等方法,对人的性格和能力等因素进行测量和分析。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及相应单位的组织特点,对职业倾向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素质进行综合测评的过程。就其理论基础和方法而言,主要是一种心理测评。他的立足点是使每个人的能力与他的职位相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才测评也就是研究人才与职位相互匹配的一门学问。

一、人才测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行各业对人才测评需求的不断扩大,人才测评这一行业在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由于我国现在的心理测评技术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测评的过程中,还是表现出了许多弊端。

(一)人才测评需要的工具欠规范

一些单位为了满足需求,开发出了许多测评工具,但很多并未通过权威专家的认可。因此,科学的测评工具数量并不多,而测评者对工具的滥用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信度和效度。

(二)测评者的专业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人才测评是一种对技术要求很高的行业,在操作和结果的分析过程之中需要比较全面和综合的专业知识以及专项的技术训练,否则就会使测评结果产生误差。目前,很多的人才测评机构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他们对工作人员并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这导致测评人员在测评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测评,最终使测评的结果失去了科学性,影响了人才测评的发展。因此,加强人才测评从业人员的专业训练势在必行。在测评的过程中制定科学的方案,尽量避免各种测量误差对测评结果的影响,提高测评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三)测评方法过于简单

传统的人才测评过于强调应聘者的外在素质,而忽视了其内在心理特点。在测评的过程中,对人才的素质偏向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一些测评工作者经常只是通过几项简单的测验,就对人才素质做出评判,这实在难以反映出应聘者的综合素质,由于这种测评方法不科学,导致测评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从而使应聘者对测评工具产生怀疑,影响了人才测评的发展。

二、人才测评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人才测评行业发展迅速。在早期的发展中,人才测评技术主要是借鉴于西方的技术经验。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才测评技术在我国各领域中的应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 人才测评的理论不断更新

人才测评的理论由特质理论向胜任力理论发展。早期的人才测评方法主要是运用心理测验来测量应聘者的心理特质,以此来判断应聘者是否符合招录标准。但是,现在的人才招聘往往是根据特定的岗位建立特定的数据模型,我们称之为“胜任力特征模型”,即胜任一种岗位所需要具备的个人特征的总和,以此来测评员工与该岗位的匹配度,从而招到最适合该岗位的人。个人认为,以胜任力特征模型为主的人才测评技术将会是人才测评的发展方向。胜任力特征就是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中,在具体的岗位上,做出业绩所需要的特点。以胜任力特征为依据的人才测评系统对招聘岗位进行分析,从而为人才测评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在胜任力特征模型下,通过运用面试、心理测验和评价中心等手段,测评者将会发现真正适合该岗位的人才。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基于胜任力特征模型的人才测评系统运用的范围会越来越广。

(二)施测者的专业化

人才测评行业对施测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要求十分严格。不管是对方案的设计,还是数据的收集,或是在全面分析数据的基础之上出具测评报告,若想得到客观公正且准确的测评结果,施测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从业人员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人才测评方法的发展

1.人才测评中的个性测验由自陈式测验向情景判断测验发展。自陈式测验假设被试充分的了解自己,并且能够对试题做真实的回答。但是,被试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做出真实的回答。而如今流行的情景判断测验就是给被试者设置一定的情景,并同时提供几个能够解决这一情景条件下各种问题的可能反应,然后命令被试针对这几种行为反应选项进行选择、判断与评价。最后根据被试的判断、评价与选择的作答表现进行打分,从而测得被试在面对一些情景时的真实反应。我国在人才测评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情景判断评价测验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随着人才测评行业对测评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要求的逐步提高,情景判断测验已经得到了关注。

2.人才测评的方法从以前的单一测验向“评价中心技术”不断发展。现在的人才测评主要注重考察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只是运用比较简便的笔试和面试考核方法,而是把心理测验、考试、面试、投射测验以及360度考核都应用到人才测评工作中,我们称这种方法为“评价中心技术”。

3.人才测评的手段从手工操作转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人才测评资料和数据的保存中,甄选者可以对应聘者的各种行为和表现进行仔细观察,从而对其做出更加客观真实的评价。

总之,人才测评这一行业正在朝着职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其他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要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借助现代人才测评的技术和方法,对人才能力及智力的实际水平进行客观准确的把握。从而达到“事与人配”和“人尽其才”的理想状态。(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寇家伦.人才测评教程[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2]万美芳.借助人才测评技术推进人才招聘专业化[J].发展研究,2007.

[3]贾敏.我国人才测评技术的现状、问题及变革方向研究[J].現代经济信息,2012.

篇10:浅议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旅游资源环境现状、发展趋势及保护对策

目前,我国旅游资源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旅游资源环境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环境发展趋势,并提出环境保护的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作 者:宋志敏 崔树军 作者单位:郑州煤田职工地质学院,河南,郑州,450053刊 名:郑州煤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COAL MANAGEMENT INSTITUTE年,卷(期):200116(2)分类号:F592.3关键词:旅游资源现状 旅游资源问题 环境保护

篇11: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良好,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生长的.环境逐步改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呈下降趋势.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城市噪声污染较轻.松花江水质稳中趋好,为轻度污染,部分支流水质明显改善,出境水质达标的频率大幅增加.作 者:张红杰 Zhang Hongjie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环境信息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90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5(1)分类号:X22关键词:黑龙江省 环境状况 趋势分析

篇12:浅议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质量管理学科论文

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

趋势分析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二 ○ 一 三 年 六 月

目 录

一、引言...............................................1

二、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理现状...........................1

(一)医疗质量内涵的拓展............................1

(二)医疗质量管理结构的形成........................1

(三)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2

(四)服务质量管理的深化...........................3

三、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3

(一)病人方面......................................3

(二)医生方面......................................4

四、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4

(一)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4

(二)循证医学与卫生技术评估.......................4

(三)病种医疗质量管理.............................5

(四)医疗质量实时控制..............................5

(五)临床途径.....................................5 参考文献...............................................7

质量管理学科论文

一、引言

医院是实行人道主义、救死扶伤、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的场所,更应该重视医疗质量安全工作,这也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付出了医院应尽的义务。医院只有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加强医院质量管理,使医院向重质量、重安全、重服务、重绩效的方向发展,保证医疗质量,这样才能够赢得广大患者的口碑,树立起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是医院保持基业长青的法宝。

医院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反映着医院的技术实力和水平,关系着医院的声誉和影响,决定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院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体制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对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的认识,将促使我们在新世纪更好地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二、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理现状

(一)医疗质量内涵的拓展

我国医院质量管理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前曾开展了一些工作。然而,却是在经验管理局限下的非系统性、非现代化的质量管理。70年代末,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医院开始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从此,我国医院质量管理才真正逐步走向现代化。纵观我国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的这几十年。我们看到的是,它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走的是外延扩展、内涵加深的“T”字形发展道路。

(二)医疗质量管理结构的形成

遵循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促进了目前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结构的形成。

1.基础医院质量管理

即对医疗工作需求的各要素所进行的医院质量管理,包括:人员、技术、设备、物资和信息五个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五个方面的医院质量管理内容,如:设备医院质量管理从采购到入库、使用、维护、报废等方面均需进行。基础医院质量管理工作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与奖惩来进行。

2.环节质量管理

即对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实践所进行的医院质量管理,包括:从就诊到入院、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出院等各个医疗环节的管理。广义的环节质量管理还包括从机关到科室,从技术服务到生活服务各部门,从医疗到科研教学、思想政治、后勤行政等方面的工作质量管理。它体现了医院质量的形成 1

质量管理学科论文

是各方面工作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环节质量管理主要集中在一些关键性环节和重点对象。对重点环节和对象可采用全面检查、抽样检查或定期检查,也可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一般环节质量管理,常采用现场控制,发现问题可及时纠正。

3.终末质量管理

主要是以数据为依据综合评价医疗终末效果的优劣。通过这样的事后检查,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反馈控制医疗过程,促进医疗质量循环上升。目前,常用的评价终末质量指标有:入院及出院诊断符合率、三日确诊率、平均住院日、医疗费用、治疗结果(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院内感染率、有无并发症等。医疗质量管理的三级结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最终目的。

(三)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1.个体质量控制

强调各级医务人员都应对其进行的所有工作进行自我管理,同时,也强调互相监督,形成一种协调的约束机制。它是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全过程管理的基本保证。个人良好的素质、职业责任感、技能、经验及质量意识是影响个体质量控制效果的主要因素。要加强个体质量控制,首先必须加强全院质量教育,制定规章制度、工作程序、技术规程,落实各级人员质量责任,抓作风养成和扎实的日常工作。

2.科室质量控制

由科主任、高年资主治医师或住院总护士长组成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其控制形式多样,包括:组织本科室各级人员落实医院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质量控制措施;进行科室质量教育,检查与质量有关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收集汇总本科室医院质量管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并定期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质量管理工作情况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主任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决定了该学科的质量水平。因此,提高科主任的医院质量管理水平是加强科室质控的关键。

3.职能部门的医疗质量控制

形成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负责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研究决策、组织协调。可以不同形式参与医疗质量的控制,如:通过日常业务活动进行质量检查、组织协调;根据医疗质量计划和标准、定期组织实施全院性的医疗质量检查,进行医疗质量分析;针对医疗工作中发现的医疗缺陷和问题进行跟踪检查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运用正反典型事例向全

质量管理学科论文

院进行教育;掌握各专业医院质量管理的关键点及关键点相联系的例外情况;质量保障组织服务工作等。

(四)服务质量管理的深化

医院服务是以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包括诊疗服务、护理服务、急救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服务、便民就医服务、生活服务、咨询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等全方位满足服务对象卫生需求的综合性服务。其概括起来为两大类型,即物态服务和意态服务。前者是医院服务中的“硬件”,后者是医院服务中的“软件”,包括:服务方向、服务功能、服务价值、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规范等。相对于医疗质量管理而言,服务质量管理侧重于对其“软件”进行质量管理。其所形成的服务质量,侧重于功能性、经济性、舒适性、文明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是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服务行为优劣的直接反映,其水平集中地体现为医院质量文化,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落脚点。

三、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观念的改变,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及自我保护的维权意识增强,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病人的需求,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目前各级医院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病人方面

1.良好的医疗服务态度和技术质量是吸引病人就诊的重要因素 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等因素,使病人对“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早出院”的追求更为迫切;对最好的检测手段、治疗方法、最佳护理方式及最好的治疗效果追求日益增强,如治疗尽量无创、无痛,手术治疗必须安全可靠,不留后遗症,药品必须有效而价格低廉等;病人医疗审美观也在加强,如手术切口的美学要求等。

2.服务效率是影响医疗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等候时间越长,满意度越低。病人对医疗费用极为看重,甚至对医疗服务项目的选择产生了一种支配心理,城市中低收入病人,尤其是农村病人更是如此。当医院或医务人员不能满足这种消费心理时,不管提供的服务如何,都可能使病人产生失望和不满。

3.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还不能满足病人需求

病人来到医院,对环境的陌生,对各种治疗的恐惧,常使他们心理上承受着从未有过的不安全经历。高水准消费者,常伴有支配与享受的心理特征,在治好病的同时,其医疗保健需求已逐步趋向高层次和多样化,如医院环境、质量管理学科论文

医务人员形象、病房装饰档次等。

4.医德医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病人及其家属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如仔细观察诊疗操作、查阅病历记录、咨询院内外医务人员,发现疏漏,就开始通过种种途径和方式与各级部门交涉,甚至走向法庭。

(二)医生方面

1.医院没有为技术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

例如是否为职工提供在职培训和进修机会,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2.就工作量而言医务人员所得报酬不合理

对目前工作环境和事业发展前景不满意。实施服务质量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是医务工作者,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拔尖人才是医院巩固和发展的生命力。

四、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

(一)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伴随着卫生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国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医院质量管理新近出现了以下研究热点。它们是医院持续不断关注医院质量的结果,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的结果,也是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的结果,更是医院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探索出路的必然。ISO9000族标准可以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作医院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它不受具体的行业或经济部门的限制,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二)循证医学与卫生技术评估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新趋势和研究热点。循证医学强调以国际公证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及系统评价结果作为评价某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型的最可靠依据。它促进了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

循证医学对医院质量管理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一方面,可通过提供可靠的科学信息,促进卫生政策决策科学化。如医院质量技术标准的科学制定有赖于利用循证医学进行的卫生技术评估。另一方面,“循证”思想的应用也将促进循证管理的产生,加快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进程。我国医院管理的总体水平不高,经验化、个体化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市场竞争的激化,建立科学的医院管理机制非常重要。加强医院管理,不能局限在局部的现象的、经验的层面上,引入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在全面调查研究、借鉴、总结、充分证明的基

质量管理学科论文

础上,提出科学的、可操作的、效果显著的方案。如:医院质量管理要不断分析评价同国外的各种管理思想和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利用临床医学发展的管理体系等。

(三)病种医疗质量管理

正如生命科学发展到了分子水平一样,医疗质量管理也发展到了病种质量管理阶段。它是一种以病种为质量单元的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一个新兴分支,促进了医院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就在其发展的短短20年内,病种质量管理从黄慧英等“DRGs在中国实行的可行性研究”以及最初的单病种质量管理,发展到病例组合、DRGs和病例分型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循环上升,更加科学化、微观化,也更加强调费用管理和诊疗规范化,促进了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

(四)医疗质量实时控制

医疗质量实时控制就是运用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理论,采用决策技术、预测技术和模拟技术,把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建立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的管理模式,即:医疗过程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现场控制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系统,实现医院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对医疗质量实时信息的有效监测和控制。它克服了目前医院质量管理只注重“治”的缺点,而建立一个既可“预防”作用,以期达到更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水平的目的。目前,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已基本实现了医疗环节质量实时控制、病种质量实时控制、病案质量实时控制。

(五)临床途径

临床途径管理是一种综合多学科、多专业主要临床干预措施的疾病医疗服务计划标准,由医院有关专家依据可获得的最好的临床科学证据而制定。临床途径基于临床诊疗指南,并较其更为细分,通常表现为以时间为需的表格式诊疗计划或路径图,包括:诊断、化验、检查等多方面内容。

现代医院通过分析医院所处的社会竞争环境,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战略方案,从全局统筹员工的思想,让所有员工都重视医疗质量,视质量为生命,学习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严格执行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要求,使质量管理标准国际化。通过实施5S管理辅助ISO9000族标准的执行,让质量控制工作更加精细化,降低各项费用,减少浪费。通过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入手,使质量管理人性化,建立服务监督机制,满足患者少花钱治好病的愿望,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降低医疗费用,赢得患者口碑。让患者来宣传医院,以此达到少投入、多产出的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质量管理学科论文

(六)续质量改进(CQI)

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学者Shewhart提出,80年代初应用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主要针对具体过程问题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从而提高质量。目前用于医疗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管理、科室质量管理。TQC主要强调内部顾客(医生和管理者)参与管理,而CQI则要求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医生、管理者、病人极其家属乃至社会)共同参与。来自于病人、社会公众、国家政府、医疗保险部门和医院自身的高质量需求都要求医院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创新。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我们将在医疗质量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思想和其它行业的管理理念,探索出适合我国医疗形式的行之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

质量管理学科论文

参考文献

篇13:浅议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 环境工程风险评价含义介绍

对于生态环境事件其受到影响的除了人群和生物, 还有环境的介质, 如水、土壤、空气等等。而造成环境工程受到影响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个因素:一是管理层决策, 使环境处于长期较差质量, 如环境监管部门根据环境的法规审批的项目在正常及非正常的情况下排放污染物;二是客观环境出现的事故或偶然事件, 如地震、海啸、设备技术等;三是主观因素导致出现突发性事件, 如人为破坏、施工管理不当等。因为化学品的特性及进入方式不同, 自然中扩散、传递、转化途径也不同, 而且对环境影响时间也不一样, 可能是长期、短期, 也有可能是一瞬间的事情。可以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可以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因此环境工程风险评价广义上的内容有, 环境质量、人体健康、社会影响、、资源需求、产品使用、产品终结处理。狭义上主要内容有, 环境资源及质量、人体健康[1]。

2 环境工程风险评价重要性分析

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 化工业、建筑业等得到了飞速的进步, 取得了很多技术上的突破,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化学品带来的爆炸、泄露、辐射等时间不断的侵扰着人们的生活环境, 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存环境的污染等产生了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影响, 成为当代各个国家重点治理项目之一。因此对存在风险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工程风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成为了人类安全及生态循环得以保障的最为急切的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对建设项目进行前期飞风险评价, 如可能突发事故原因与概率分析并对后果危害进行预测, 提出能够避免或减少的对策, 这样能够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降低损失到最低[2]。

3 环境工程的风险评价的问题分析

3.1 选择风险评价终点

对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终点一般为一个物种, 受体是人, 无需选择。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终点却不一样, 不仅仅一个, 因此需要进行终点的选择, 这个选择也决定了风险评价过程。终点选择问题存在于所有的环境组织中, 选择的原则根据生态系统及污染物的特性进行选择, 了解越多选择越准确。鉴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情况以及评价员的主观性, 因此选择的终点不尽相同, 对此现在缺乏一个统一的选择方法与标准对评价终点进行选择。

3.2 优化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环境风险评价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人为活动造成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而该过程是通过对已有资料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后果, 其中涉及到大量数学计量模型的使用。因此数学模型质量的好坏对整个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涉及模型有:污染物的环境转归模型及时空分布模型、外推模型、暴露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是多种模型的有机组合, 并通过计算机进行连接组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风险评价变得日益复杂, 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因此对数学模型的完善与优化是风险评价研究重点工作。

3.3 暴露评价

对人体风险评价过程中暴露评价主要是指预测人体的暴露值、暴露时间、频率、途径, 表征为受到暴露群体。而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 生态暴露评价比人体暴露评价要有难度, 特别是暴露群体表征的确定, 主要原因是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栖息地环境, 且该环境差异大, 如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生态的暴露评价属于风险评价中基本组成部分, 且因为暴露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 因此当前仍缺乏一个可以适用于全部生态风险评价的暴露描述。对生态暴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成为当前本行研究工作者研究重点项目。

3.4 处理不确定性风险

处理不确定性风险作为风险评价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不确定性来自于多种外推的结果, 如, 非同级生物之间的外推、实验室对野外状况的外推等。对不确定性风险进行定量化的处理, 是当前风险评价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需要研究与发展多种外推的理论, 并建立科学外推的模型。

4 风险评价的应用

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目的是有效科学的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质量进行提高。环境风险评价首先就工程进行分析, 从中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 并对项目原有风险开展调查, 调查内容有工艺、包装、运输、原料及燃料用量、贮存等。其次在确定了风险源后, 根据选择的模式进行风险评价, 最终确定该项目风险的级别, 同时对事故造成进一步污染后果进行预测[3]。

5 结论

综上所述, 环境工程中的风险评价的发展进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环境状况改善及质量提高的速度。现在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环境风险评价将会给人类更加健康的发展以及生存环境的良性循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新时代环境保护工作者, 更应该不断发展提升自我素质, 研究创新新的评价技术与方法, 为环保事业的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雷炳莉, 黄圣彪, 王子健.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J].化学进展, 2009, Z1:350-358.

[2]昌盛.环境风险评价发展及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0:190-191.

篇14:浅议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模具表面处理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Abstract: It is analyzed the trends abou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die surface treatment technology from this article, the certain view has been provided for die surface treatment technology to go the roads on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stable and healthy.

Key words: the die surface treatment technology, the status ,the trends about development

1、引言

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对模具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模具的加工质量,表面精度和光洁度以及使用寿命是各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表面处理技术使得模具行业焕然一新。表面强化技术以其广泛的功能性、手段的多样性、潜在的创新性、很强的实用性、良好的环保性以及巨大的增效性等优势正逐步成为提高模具质量和使用寿命的重要途径。而模具型腔研磨、抛光技术是模具制造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获得高质量产品的关键技术。

2、模具表面处理技术现状的分析

模具热处理是保证模具性能的重要工艺过程。它对模具的如下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下:

a)、模具的制造精度:组织转变不均匀、不彻底及热处理形成的残余应力过大造成模具在热处理后的加工、装配和模具使用过程中的变形,从而降低模具的精度,甚至报废。

b)、模具的强度:热处理工艺制定不当、热处理操作不规范或热处理设备状态不完好,造成被处理模具强度(硬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c)、模具的工作寿命:热处理造成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晶粒度超标等,导致主要性能如模具的韧性、冷热疲劳性能、抗磨损性能等下降,影响模具的工作寿命。

d)、模具的制造成本:作为模具制造过程的中间环节或最终工序,热处理造成的开裂、变形超差及性能超差,大多数情况下会使模具报废,即使通过修补仍可继续使用,也会增加工时,延长交货期,提高模具的制造成本。

模具在工作中除了要求基体具有足够高的强度和韧性的合理配合外,其表面性能对模具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这些表面性能指:耐磨损性能、耐腐蚀性能、摩擦系数、疲劳性能等。这些性能的改善,单纯依赖基体材料的改进和提高是非常有限的,也是不经济的。而通过表面处理技术,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正是表面处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模具的表面处理技术,是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复合处理技术,改变模具表面的形态、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应力状态,以获得所需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从表面处理的方式上,又可分为: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和机械方法。虽然旨在提高模具表面性能新的处理技术不断涌现,但在模具制造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渗氮、渗碳和硬化膜沉积。

渗氮工艺有气体渗氮、离子渗氮、液体渗氮等方式。每一种渗氮方式中,都有若干种渗氮技术。其可以适应不同钢种不同工件的要求。由于渗氮技术可形成优良性能的表面,并且渗氮工艺与模具钢的淬火工艺有良好的协调性,同时渗氮温度低,渗氮后不需激烈冷却,则模具的变形极小,因此模具的表面强化是采用渗氮技术较早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

模具渗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模具的整体强韧性,即模具的工作表面具有高的强度和耐磨性。由此引入的技术思路是用较低级的材料,即通过渗碳淬火来代替较高级别的材料,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硬化膜沉积技术目前较成熟的是CVD、PVD。为了增加膜层工件表面的结合强度,现在发展了多种增强型CVD、PVD技术。硬化膜沉积技术最早在工具(刀具、刃具、量具等)上应用。其效果极佳。多种刀具已将涂覆硬化膜作为标准工艺。模具自1980s开始采用涂覆硬化膜技术。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硬化膜沉积技术(主要是设备)的成本较高,仍然只在一些精密、长寿命模具上应用。如果其采用建立热处理中心的方式,则涂覆硬化膜的成本会大大降低。更多的模具如果采用这一技术,可以整体提高我国的模具制造水平。

目前,模具制造企业主要应用的表面处理技术仍是以传统的表面淬火、渗碳/氮技术、电镀与化学镀技术为主。而这些技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表面硬度分布不均、热处理变形等难以解决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于今后的技改方向,大家的共同关注点在于新技术的应用,诸如表面涂层技术、TD覆层处理技术、激光表面强化技术和电子束强化技术等。以下我们就特别邀请了几位业界的技术专家,分别对用户的这些关注点做深入探讨,希望有益于广大模具企业的技术升级。

3、依靠技术进步,以促进模具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

1980s以来,国际模具热处理技术发展较快的领域是真空热处理技术、模具的表面强化技术、模具表面抛光技术和模具材料的预硬化技术。

a)、模具的真空热处理技术

真空热处理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热处理技术。它所具备的特点,正是模具制造中所迫切需要的。诸如采用防止加热氧化和不脱碳、真空脱气或除气,消除氢脆等措施,从而提高材料(零件)的塑性、韧性和疲劳强度。真空加热缓慢、零件内外温差较小等因素,决定了真空热处理工艺造成的零件变形小等作用。

按采用的冷却介质不同,真空淬火可分为真空油冷淬火、真空气冷淬火、真空水冷淬火和真空硝盐等温淬火。模具真空热处理中主要应用的是真空油冷淬火、真空气冷淬火和真空回火。为保持工件(如模具)真空加热的优良特性,冷却剂和冷却工艺的选择及制定非常重要,模具淬火过程主要采用油冷和气冷。

对于热处理后不再进行机械加工的模具工作面,淬火后尽可能采用真空回火。特别是真空淬火的工件(模具)。它可以提高与表面质量相关的机械性能,诸如疲劳性能、表面光亮度、而腐蚀性等。热处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包括组织模拟和性能预测技术)的成功开发和应用,使得模具的智能化热处理成为可能。由于模具生产的小批量(甚至是单件)、多品种的特性,以及对热处理性能要求高和不允许出现废品的特点,又使得模具的智能化热处理成为必须。模具的智能化热处理包括:明确模具的结构、用材、热处理性能要求模具加热过程温度场、应力场分布的计算机模拟模具冷却过程温度场、相变过程和应力场分布的计算机模拟加热和冷却工艺过程的仿真淬火工艺的制定热处理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在真空高压气淬方面,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技术研发,主要针对目标也是模具。

b)、模具表面强化技术

①、常用的渗碳/氮技术

渗碳技术是对含碳量在0.11 %-0. 25 %的钢进行增加模具表面层的碳浓度,以在后续的热处理中提高模具表面耐磨性和疲劳强度,而芯部仍保持良好韧性的一种技术。其处理技术工艺简单,成本低,应用范围广。渗碳技术主要包括固体渗碳、气体渗碳和液体渗碳。把氮渗入模具表面可以增加其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抗咬合性,抗蚀性及抗高温软化性;其主要包括气体渗氮、液体渗氮、辉光离子渗氮。

②、表面喷丸强化技术

喷丸强化的机理是大量高速运动的弹丸喷射到模具表面,使表面产生极为强烈的塑性变形。这种变形使模具表面产生了一个应力状态和组织结构与基体完全不同的加工硬化层和残余压应力层。在压力层上有相当高的表面压应力,能够大大推迟其疲劳破坏,即使在很高的外部应力作用下,也不产生表面失效。所以,强化层会显著地提高模具在室温和高温工作下的疲劳强度,达到提高模具寿命的目的。

③、化学气相沉积技术(CVD技术)

化学气相沉积(CVD)是把一种或几种含有构成薄膜元素的化合物、单质气体通入置有工件的反应室,借助气相作用或在工件上的化学反应生成所希望的薄膜。它几乎可以制备任何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如碳化物、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硅化物、金属间化合物等)的沉积层。CVD能够在模具表面沉积一些如TiN、TiC、TiCN、Al2O3 等硬质膜,大大提高了模具的耐磨、耐蚀性。

④、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

物理气相沉积(PVD)包括蒸镀、离子镀、溅射三类。模具表面主要沉积TiC 及TiN,特别适用于承受高负荷的模具。如对Cr12MoV 钢落料模、拉深模、弯曲模、冲孔模等采用PVD 或CVD 沉积TiC,模具寿命提高3 倍以上。各高速钢制冷作模具,沉积TiN 和TiC 后,使用寿命提高6倍-10 倍。在模具表面若采用CVD 技术沉积金刚石或类金刚石模,则会使该模具获得最高的硬度和最好的耐磨性,最长的使用寿命。但目前,价格也最贵。

⑤、热喷涂层

热喷涂层具有耐磨、耐蚀、减摩、抗咬合等性能。可为模具提供耐磨而坚韧的热喷涂厚涂层。其特别适用于大型模具、严重磨损条件下的模具,例如冷拔无缝钢管内模,原采用45钢渗碳再镀铬,使用寿命为冷拔20根-40 根;采用火焰喷涂镍基耐磨涂层,可拉拔无缝钢管250 根。用灰口铸铁制作的玻璃模具,热喷涂镍基自熔合金,寿命提高5 倍以上。热喷涂几乎可以将所有的金属或非金属(包括金属、合金、氧化物、碳化物、塑料、尼龙、石墨等)喷涂于金属或非金属基材料上,硬度可以视需求而确定。

⑥、高能量密度能源表面处理技术

新型热源如激光束、电子束、离子束的出现,为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另辟蹊径。由于这些热源具有能量高、加热迅速、加热层薄、自激冷却、变形很小、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 因此其会大大促进了其在表面强化方面的开发和应用。

1)、离子注入技术

离子注入技术是将注入元素的原子电离成离子, 在获得较高速度后射入放在真空靶室中的工件表面的一种表面处理技术。大量离子(如氮、碳、硼、钼等)的注入可使模具基体表面产生明显的硬化效果。其可大大降低了摩擦因数, 显著地提高了模具表面的耐磨性、耐腐蚀性以及抗疲劳等多种性能。因此近年来离子注入技术在模具领域中如冲裁模、拉丝模、挤压模、拉伸模、塑料模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平均寿命可提高2倍-10 倍。表1为离子注入技术在模具中的使用效果。但是目前离子注入技术在运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诸如存在离子注入层较薄、小孔处理困难、设备复杂昂贵等缺点。其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表1离子注入在模具中的使用效果

2)、激光表面强化技术

激光表面强化处理工艺主要包括有表面淬火、熔凝、合金化、涂覆等技术。在模具表面强化中,激光表面淬火应用最为普遍。激光表面淬火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硬度极高的特殊淬火组织。其硬度高,耐磨性可提高, 淬硬层深度可达0.1 mm-3.5mm, 即可大大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其适合于形状复杂、精加工后不易采用其他方法强化的模具处理。激光表面熔凝基本原理是利用激光束对模具表面进行熔融和激冷处理,从而使所获的组织非常细小,甚至可能获得非晶态组织。因而其表面强化性能更高。对低碳钢、中碳钢、低合金工具钢等进行处理后, 其表面性能几乎可与高强度模具钢相媲美。激光强化处理模具的使用寿命如表2。

表2激光强化处理模具的使用寿命

⑦、稀土和纳米表面工程技术

稀土表面工程是指在化学热处理、气相沉积等技术中掺入微量稀土元素CeO2、La2O3、LaF3、CeF3、CeS2 作为催化剂,起到优化工艺过程、增加渗(镀)层深度、改善渗 (镀)层组织和性能的作用。5CrNiMo热锻模经加稀土的 C-N共渗,模具渗透性与回火稳定性提高,寿命较常规热处理高2倍。

纳米表面工程是通过特定的加工手段,用纳米材料和其他低维非平衡材料对固体表面进行强化、改性、超精细加工,使加工表面被赋予新功能,产生具有力、热、磁等超强性能的低维度、小尺寸功能化表面。与其他表面工程技术相比,其削弱了基体性能和功能对表面功能的影响,扩大了表面改性、加工的自由度,而且加工表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c)、模具表面抛光技术

①、抛光内涵

先引入研磨的概念所谓的研磨就是在不影响工件形状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工件表面粗糙度值的方法。研磨是使用氧化铝或碳化硅磨粒和以铸铁或氧化铝制成的研磨用平板从事玻璃透镜等工件研磨加工。而抛光主要是使工件的表面具有光泽的效果,即经过磨合后的工件,需再次经过抛光处理才具有光学性的光泽面。故抛光可以看成是研磨的最后工序,而我们常说的抛光往往是两者的结合。

抛光的种类比较多。其有手工抛光、化学抛光、电解抛光、超声波抛光、挤压珩磨抛光、使用抛光机械进行抛光等。但对于形状比较复杂的模具型腔来说、手工抛光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操作方法。

②、模具表面研磨抛光方法分析

模具表面的研磨抛光包括粗磨、精磨和抛光。粗磨使模具表面(构形) 接近几何形状精度要求,精磨使模具表面(构形) 达到几何精度要求,接近表面粗糙度要求,而抛光是使模具表面(构形) 达到表面粗糙度要求。根据磨石的运动方式抛光以分为往复式和旋转式。根据磨石与模具表面的接触方式又分为线接触和面接触。

提高模具研磨抛光的效率、改善模具表面质量的最主要方式是使用刚性磨石、旋转面接触的工艺。而这样的工艺仅在全自动抛光设备上实现。电动/风动砂轮机上的夹头全为刚性,不具备控制磨石方位的功能。而人为地控制磨石方位在高速旋转时是不可能实现的。运用刚性磨石进行粗磨、精磨及抛光,采用面接触是提高模具表面质量的较佳途径。用刚性磨石进行研磨抛光的最大优点是减小几何形状误差。只要是半波长小于或等于磨石线长度范围内的局部凸起或凹陷,在研磨抛光中全部可以去除。实现面接触的方式是旋转式和往复式。

d)、模具材料的预硬化技术

模具在制造过程中进行热处理是绝大多数模具长时间沿用的一种工艺。自1970s开始,国际上就提出预硬化的想法。但由于加工机床刚度和切削刀具的制约,预硬化的硬度无法达到模具的使用硬度。所以预硬化技术的研发投入不大。随着加工机床和切削刀具性能的提高,模具材料的预硬化技术开发速度加快。到1980s,国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在塑料模用材上使用预硬化模块的比例已达到30%(目前在60%以上)。我国在1990s中后期开始采用预硬化模块(主要用国外进口产品)。

模具材料的预硬化技术主要在模具材料生产厂家开发和实施。通过调整钢的化学成分和配备相应的热处理设备,可以大批量生产质量稳定的预硬化模块。我国在模具材料的预硬化技术方面,起步晚,规模小。目前其还不能满足国内模具制造的要求。

采用预硬化模具材料,可以简化模具制造工艺,缩短模具的制造周期,提高模具的制造精度。可以预见,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预硬化模具材料会用于更多的模具类型。

4、结束语

正确选用模具表面技术是提高模具寿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表面处理工艺技术成本较低,而模具寿命可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合理的应用模具表面处理技术以获得高精度的模具表面,是生产精度高,且表面质量好产品的必要条件。模具表面处理技术应当逐渐向着自动化控制的方向来发展。

名人名言

人生至善,就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愉快,对事业兴奋。

上一篇:第一次自己去购物下一篇:2015幼儿园秋季卫生保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