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问卷调查总结

2024-04-27

汉文化问卷调查总结(精选6篇)

篇1:汉文化问卷调查总结

徐州汉文化景区调查分析报告

一、徐州汉文化风景区简介徐州汉文化景区由原狮子山楚王陵和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成,位于徐州市区东部,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最大的主题公园,占地1400亩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

景区的主入口——汉文化广场,广场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规整庄严的中轴对称格局。其空间定位以东西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广场、司南、两汉大事年表、历史文化展廊、辟雍广场等景点,终点矗立汉高祖刘邦的铜铸雕像,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广场的铺装以仿制的汉砖为主要材料,图案取汉代画像中常见的勾连云纹等装饰图形。广场的设计犹如一段立体空间化的汉赋,通过“起”、“承”、“转”、“合”四个章节,抑扬顿挫、弛张有度,将汉风古韵自然呈现出来。

狮子山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之墓。该陵墓“因山为陵,凿石为藏”,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完全在岩石之中凿建而成,是一座罕见的特大型西汉诸侯王崖洞墓葬。陵中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套,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它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文物遗存最多、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西汉王陵。

徐州汉兵马俑是继西安秦兵马俑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作为楚王的陪葬品,四千多件汉俑是用写意的手法,将汉代军旅中士兵们的思想、神态和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是在原址上就地建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由汉兵马俑主馆和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两部分组成,形态各异的兵俑整齐的排列在六条俑坑中。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的汉画像石与苏州园林、南京六朝石刻并称为“江苏三宝”。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收藏、陈列、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博物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云龙湖畔,占地面积30余亩,该馆由仿汉唐式建筑与现代建筑群组成,收藏汉画像石珍品1000余块。在这里我们既可观看神仙世界的歌舞欢腾和富贵人家的奢华,又可见市井百姓的喜怒哀乐和劳作的艰辛。参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犹如置身于瑰丽的历史画廊中,能给人带来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

二、徐州汉文化风景区功能分区的原则

徐州汉文化风景区中包括了入口区、停车场、休闲广场、健身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以及滨水活动区„„

1、突出特色,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原则

徐州汉文化风景区属于古迹型旅游风景区,旅游区的规划和布局考虑临近风景区的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突出特色,避免景区之间的冲突。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分别以不同的视角向世人展现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2、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旅游地区实行功能分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了保护资源,狮子山楚王陵墓可以观看许多考古的照片以及是如何被发掘的。兵马俑区包括未出土区、出土区、出土原生态部分以及修复后展区,完整的展示了兵马俑的出土过程。

汉文化景区中狮子山楚王陵很好且很完整地保留了兵马俑的出土形态,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展示在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以供观赏,很好的体现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

3、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徐州汉文化景区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徐州本地经济息息相关。一方面,景区的开发以徐州区域经济为基础,目前正在逐步开发三期工程,景区内各体系也正在逐步发展融合趋于完整。另一方面,通过汉文化等景区的带动,使得徐州区域经济与旅游开发行业相结合,在旅游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也带动着经济的发展。

三、徐州汉文化景区道路系统及停车场布局分析

南门停车场(主要供游客和附近的人停车)西门停车场

汉文化博物馆停车场(办公人员专用)

北门停车场

风景区内主要道路明晰,但风景区内各次要细小园路略微错综复杂,且风景区内苗木高大,遮挡视线,次要园路有显得过长,易令游客失去探究欲望。部分园路则是从起始处便开始出现分路,让游客不知如何抉择。另一方面,园路数量的众多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向游客展现汉文化风景区的完整面貌,充分利用园路的形式最大化地将全局风景向世人展现。不可忽视的是,应在展现景区风景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令人产生推拒感及过于复杂的细小园路。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景区的北山门、西入口及南入口处均设有停车场,充分考虑有车一族的出行方便,在每一个入口处均设了停车场。

四、徐州汉文化风景区出入口与周边建筑功能分析

由以上两张图可以看出,汉文化风景区共有两个入口,分别为西入口和南入口,而通过我们实测时发现,在北区靠近居民区的一处开有一处侧门以供居住区居民进入景区内,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和进行散步、锻炼等活动。

景区周边建筑大多是居民小区,景区东南面不远处设有一所幼儿园,南面为广场,总的说来,景区座落处不仅为附近居民提供方便,同时也为游人提供了一系列方便快捷的服务,景区周围遍布宾馆、小区以及广场等娱乐以及休憩场所。道路线可谓是四通八达,极其地方便。不远处有会馆、医院和地铁线路,相对的来说,交通也是非常的方便,给大众更多的锻炼游憩的选择。

五、景观轴线及空间序列的展开

景区主入口----汉文化广场,汉文化广场有着规整庄严的中轴对称,东西走向上依次布置了入口广场、司南、两汉大事年表、历史文化展廊,辟雍广场等景点,终点矗立汉高祖刘邦的铜铸雕像,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

六、景区文化氛围的展现

汉画像石艺术长廊总长200米,分精品区、数字区、互动区三个展厅和四个组团,共陈列精品汉画像石72件。开创性的运用声、光、电等多种现代手段,全面展示了以汉画像石为题材的西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的历史风貌。开创了全国“四个第一”:一是国内第一座以“汉画像石文化体验”为主旨的汉画像石博物馆;二是国内第一部以汉画像图案为题材制作的动漫影片;三是陈列了国内唯一一件汉代圆雕车轮艺术珍品;四是收藏了国内唯一一件反映汉代婚礼场景的汉画像石艺术珍品。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技法。展馆陈列了一幅罕见的“喜结连理”的结婚图,画面刻画了一场隆重的汉代婚礼。右侧表现迎亲场景,边框刻画的是小鸟头,上有朵朵祥云,烘托了迎亲的喜庆气氛,另一侧为女方送亲队伍,中间一对新人十指交握,不由令人联想起《诗经》中描述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境。

汉文化广场的铺装以仿制的汉砖为主要材料,图案取自于汉画像中常见的勾连云纹等装饰图形。两汉大事年表四周设计了少量的水景。让游客从中感受到“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恢弘气魄,未完全打开的竹简寓意两汉文化源远流长。广场的设计犹如一段立体空间的化的汉赋,通过“起”、“承”、“转”、“合”四个章节,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将汉风古韵自然呈现出来。

广场各处充斥着汉文化的气息,包括广场以北的一些小型广场中处处刻有体现汉文化的词、赋。整个汉文化景区无处不充斥着文化的气息,其历史之悠远,是以藉此使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

七、游人的主要活动行为

早晨七点钟的光景,景区的人已经开始渐多了,随处可见锻炼,跑步的人,不仅如此,在随处可见的广场或者平台上,年龄段在50—60之间的大爷大妈们有的分为一派练太极,有的则是在跳舞做操,其中跳舞又分为许多处。正门入口广场处便可见三处练操的队伍。也有一部分是家庭散步,一家三口在景区内锻炼,散步等。在景区内分布有健身广场和游乐场所等,为儿童及游客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健身广场早早的就有抖空竹,陀螺,甩鞭的人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锻炼,比试,愉悦身心,使看客也不自觉地心情愉悦。

景区内的园艺绿化也堪称一绝,栽植银杏、国槐、栾树等大型乔木40余种、2.6万棵,桂花、梅花等灌木2.8万株,草坪13万平方米,营造出了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季相交替的景观群落,将山园融为一体。景区着重体现的是春花秋色的园林景观,狮子山南坡的桂花林,到了八月,丹桂凝香,偶然一阵爽飒的风儿吹过,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树随风摇曳,一阵疏疏密密的桂花雨,摇落了满园的欢愉,撩起了“一树浓香呢喃,一地落英低语”,也让游人见识了桂花的缤纷舞姿。景区先后被评为“中国环境艺术示范景区”、“国家4A级景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得50个地方银奖”等荣誉称号,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

八、汉文化景区服务设施及人流去向

竹林寺是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我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是徐州人,生于西晋末年(公元291年),24岁出家,70岁圆寂。徐州人民为纪念其功绩,东晋永和年间在东郊狮子山上修建了竹林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文献记载,明清时期的竹林寺顺山而建,规模宏大,为徐州八大寺之一。后历经战乱,常年失修,直至上世纪中期日寇侵华,竹林寺被肆意劫掠,千年古刹毁于一旦。徐州竹林寺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韦驮菩萨在抗战期间神秘显身,战后又从日本回归的奇闻佚事,更凸显了特别的文化价值和传奇色彩。新建的竹林寺座落在徐州汉文化景区北侧骆驼山上,属于典型的“山上寺”。汉传佛教游览区包括竹林寺内的观音阁、第一比丘尼纪念堂、南北山门、钟鼓楼等,展示汉传佛教的历史风采。两大展区的风物,集中体现了汉文化的博大恢宏,构建了“观汉狮子山,拜佛竹林寺”的独特人文景观。竹林寺今后的发展将围绕特别研修、农禅体验、社会慈善、观光演艺、国际交流等五大文化建设,配套完善相关设施。

多数游客选择参观景区内设置的寺庙等,其次以欣赏风景环境为主。不可置否,在汉文化风景区内无处不在的就是汉文化的气息氛围,设计者在每个小型广场及路边灯柱上均设计了使游人了解汉代文化的事物,引导着游人向内深入的步伐。

新建在狮子潭水面东侧的汉画像石长廊全长约300米,是国内第一座以“汉画像石文化体验”为主旨的博物馆。

展厅分为三个区域:动漫展示与休闲区、汉画像石及拓片模拟制作互动区、汉画像石精品展区。其中堪称国内第一的以汉画像石图案为体材的动漫影片,创造了汉画像石文化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汉代现实生活场景,使游客身临其境。并以现场互动的形式展示汉画像石雕刻、拓片制作、印章篆刻及书法题跋。通过互动参与项目,既增添了文化特色,又使游客充分融入文化本身,体会到新奇、愉悦,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

另外,展厅外还分布了“车马出行组团”、“战争比武组团”、“生产生活组团”、“神话世界组团”等四个汉画像石组团,真实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汉代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

九、植物造景

2013年,汉文化景区敞园项目全面启动。在原有基础上,整个景区软硬件设施全面提档升级,高标准建设了旅游步行道、指示标牌、旅游基础设施等,提升了配套服务水平;启用了亮化系统,方便市民及游客晚间游览,增强了景区休闲功能;突出生态,因势造景,移步换景,景区绿化全面提升;栽植大规格香樟、朴树等乔木5000余株,樱花、桂花等花灌木20000余株,红叶石楠等球类10000余株,金森女贞等模纹地被草坪近20万平方米;埋设喷灌设施5000余米;新建了车马出行广场、汉馆史、汉文化典故雕塑等,丰富文化内涵,凸现汉文化特色。

高大的雪松、水杉矗立在湖边,组成一道生态屏障。树下灌木、花卉间隔拼接,组成一层层高低有序的绿化景观带。站在湖边举目远眺,满眼尽是波光粼粼、树影婆娑。

“以如意湖绿化提升工程为基准,汉文化景区的园林景观标准将大幅提高。”工程负责人介绍,为配合汉文化景区敞园工程快速实施,如意湖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对园内的苗木进行移植、归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树种,种植刚竹、水杉、雪松、樱花等乔灌木数十种。工程建设主要以树木为特色,充分利用植物造景,突出湖边景观小品和水生植物的观赏层次。

问卷分析

由于调查的当天时间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景区人流并不密集,另一方面,在调查途中所遇到的游客大部分是以晨练为目的,游玩的不多。因此我们小组调查的并不全面。通过调查我们得出:来景区的人员一般为各年龄段锻炼的人群。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徐州汉文化的游客涵盖率不高,市场影响度不大。其次,出游的方式以个人、家庭或与朋友结伴出游的居多,出游方式单一。所以,面对其他景区的竞争与威胁,汉文化景区应该努力完善自己的基础设施,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娱乐项目吸引游客。此外,景区内园路设计存在一部分的不合理之处,园路错综复杂,有的路段几乎无人游赏。景区最大的优势在于为各锻炼方式人群设计了各不相同的中小型广场,便于游客锻炼、休憩。

篇2:汉文化问卷调查总结

1.你对民汉合宿的生活满意么?()A满意B还行C不满意 2.你和少数民族一起吃过饭么?()A经常B偶尔C没有 3.你对民汉合住政策的态度()A支持B不支持C无所谓,学校怎么安排怎么做 4.你认为在和不同民族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最难忍受的是?()A语言文化B性格脾气C生活习惯

5.民汉合宿后你和少数名族或汉族同学的关系如何()A哥们(闺蜜)B关系融洽C还在升温中

D关系紧张 6.你认为与其他名族的同学交流的主要因素是(多选)()A语言障碍B信仰不同C心理隔阂D风俗习惯不同 7.你是否对对方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一定了解?()A了解B了解一丢丢C不了解

篇3:中国汉服对汉文化圈的影响

一、从出现及其发展历史来看

汉服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代表, 它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内涵, 经过各个朝代的渐变融合, 汉服逐渐得到规范, 从西汉时期得益于丝绸之路故而逐步对邻国产生巨大影响, 至唐宋时期逐步走向世界, 其发展历史堪称一绝。

1、汉服对韩服发展史的影响

在受到汉文化熏陶之前的朝鲜民族, 曾是散居在中国东北部的游牧部族, 他们所崇尚的服装是下宽上窄的金字塔形。

约在三国时期, 韩服的风格开始发生变化, 先后经历了三次变革演变到了现在的样式。第一次于三国末期, 直至唐朝商人将丝质长袍带到朝鲜半岛, 韩国上层社会妇女开始穿着唐朝的襦裙;第二次是在高丽时代, 当时的高丽作为元朝的附属藩国长达八十年之久, 又因高丽皇族与元朝结亲, 高丽改穿蒙古服饰;第三次变革是在李氏朝鲜时代, 此时作为明朝的附属国受到更深更广之汉化, 其着装原则基本与明朝汉服相一致。三次汉化, 逐步演变成现在的韩服。

2、汉服对和服发展史的影响

和服起源于日本石器时代, 在绳纹式文化时代和弥生式文化时代时期, 日本已出现了两种基本服装样式, 一种是“贯头式”的女装, 一种是被称为“横幅”的男装, 史书《魏书·倭人传》记载“用布一幅, 中穿一洞, 头贯其中, 毋须量体裁衣”如是描述。此乃可称之为和服之雏形。

但真正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服装引入日本并对日本服装起到影响作用的是在奈良时期, 也就是中国的盛唐时期。在此期间, 日本派遣了大批的学者、僧侣来唐学习交流, 将中国唐代的文化、艺术带回日本, 因此这一时期的日本服装有明显的唐风。平安时代, 又称为日本的“国风时代”, 日本文化开始摆脱掉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奢华与精致是这一时期日本服装的一大特色。至镰仓时代, 出现相对崇尚简易的武家文化, 加之这一时期元朝统一中国时波及日本, 便于战争, 日本服装开始变得窄小, 宽袖变回窄袖, 色彩回归朴素。桃山时代, 日本人对于服装有了更多的讲究, 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服装。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的时代, 现代和服大多是延续了这一时期的特色。

二、汉服对韩服形制和服装细节的影响

韩服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出土的壁画就大致可以看出韩服最初的模样。前面已经提到韩国的服装风格受到了中国北方游牧部落的影响, 因此韩服的穿着特征也是“二分结构”的上衣下裳制。韩服第二次改革是作为当时元朝的附属国受到汉化时所经历的, 当时元朝的质孙服形制是为上衣下裳相连的。经过历史上的改朝换代, 韩服最终流传下来三种形制即上衣下裳、上下连裁、和上衣下裤。

韩服受到汉服襦裙的影响最大。韩服女装由短上衣和高腰长裙组成, 为了便于扣好短上衣, 在两个前衣襟上各缝有长带, 结成的蝴蝶结搭配于高腰长裙前起到一定装饰效果, 形成上衣下裳的形制。韩服男士服装主要由短衣, 背心和肥大的裤子组成, 是上衣下裤的形制。由此可见, 韩服与汉服的形制相差并不大, 但汉服和韩服在服装的细节上是有不同, 汉服对韩服的影响是肯定的, 但韩服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并不是全面照搬汉服, 例如, 汉服是交领右衽, 也有“V”字形领的;但韩服都是“V”字形领。韩服裙摆非常宽大、蓬松, 具有强烈的优雅美, 而汉服裙摆则强调自然下垂, 具有鲜明的线条美。

三、汉服对和服颜色图案纹样的影响

和服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 也是日本文化的体现。和服受到汉服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特别是在颜色和图案纹样这两个方面。在飞鸟时代, 随着与中国贸易交往的增多, 这个时代的服装风格也颇受当时中国东吴的影响。当时日本贵族朝臣的衣服颜色是随着官级而变化。其色阶共有六色, 由上级至下级为紫、青、赤、黄、白、黑, 是在中国五行学说所对应的五种颜色的基础上加了紫色。

在图案纹样方面, 日本广泛引用中国元素。周燕佩, 李广志论文《日本和服纹样起源的探究》中这样论及:“鸳鸯纹样, 雌雄相伴,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它作为夫妻和睦的象征”。正仓院保存的“赤地鸳鸯唐草纹锦”就是唐时传至日本的。平安时代后, 镜背的图案, 侍卫、乐人的衣服上添加的蛮绘 (日本古代袍花纹图案的名称, 绘有鸟兽、花草等图案的圆形印染花纹或纺织花纹) 以及有职纹样中均出现了鸳鸯纹。”唐朝对日本服饰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此期间手工刺绣也得到很好的发展, 金、银的丝线开始用于织物生产。随着和唐朝交流的增多, 和服开始向着华丽的风格发展, 色彩也开始更加鲜艳明丽, 纹样多以大型花朵为主, 色彩鲜艳, 造型丰满。

前面提到, 镰仓时代日本出现相对崇尚简易的武家文化, 服装的色彩回归朴素。并且在这段时期, 开始流行如蓝、白、黑等较为接近自然的颜色, 特别是蓝色的运用, 不论是正式场合还是日常生活都可以看到, 各种深蓝、浅蓝、淡蓝、青蓝等逐渐变成最为普遍使用的颜色。

室町时代, 海外民间贸易兴起, 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金斓、缎子、纱绫、白绢等生丝和制品。此举促进了日本纺织业的发展, 同时也使得纹样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西阵人模仿中国的蜀锦, 生产出“唐织”。其纹样多以中世以后的传统纹样和中国输入的纹样为主, 用金银线绣出青海波、菱垣、七宝等, 串联起来作为背景纹样, 再通过四季花草等平安以后的日式纹样加以表现。现收藏于长尾美术馆的能装束“雁木火太鼓牡丹”, 充分展现了当时纹样的璀璨绚烂。

桃山时代的和服纹样恰到好处地对古典纹样进行吸收和创新, 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 使和服纹样有了新的发展。比如花筏纹样, 巧妙地把樱花纹、旋涡纹和竹筏纹组合起来, 给人一种强烈的时光流逝的感觉。江户时代, 友禅染的发明, 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丰富了和服图案纹样的种类。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得相应的纹样不再受到和服材料的制约, 极大地推动了市民衣着色彩的多样化。

四、结语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服装是具有较高的地位的。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彰显其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影响和感染着相邻的文化, 因此汉服对于汉文化圈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本文指导教师:马秀兰

摘要: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 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汉文化的辐射力是巨大的, 不仅对本民族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周围国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纵观中国汉文化对外影响, 汉服对韩服和和服的影响作为重要一环, 其出现及其发展历史、服装形制、服装文化是目前此领域学术研究可以着手切入的关键地方。

关键词:汉服,韩服,和服,影响

参考文献

[1]周燕佩, 李广志, 著.日本和服纹样起源的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9) .

[2]吴延缪.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3]石田尚豊, 田辺三朗助, 辻惟雄, 中野政树监修.日本美术史事典[M].东京:平凡社, 1987.

[4]上条耿之介.日本文样事典[M].东京:雄山阁出版株式会社, 1981.

[5]时安.日本和服色彩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2013.

[6]蒋玉秋, 王艺璇, 陈锋, 编, 著.汉服[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8.

篇4:休闲制造汉文化

道德与逍遥构筑了汉文化的核心,那么道德与逍遥又缘何而来呢?徐复观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中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做了游戏说的阐释,赫伊津哈也在《游戏的人》中论断了游戏先于文化的观点,他认为游戏的长期举办恰似心灵的一种崭新的创造,一种被记忆保存下来的财富,它可以传达,可以成为传统。对于中国人文化来说,游戏之词显得过于浮躁,而休闲则更意味深长些。在休闲中的心性顿悟被中国人修养成了道德,休闲中产生的特殊感觉则被中国人成了体悟逍遥,汉文化由此而生。可以说是自由创造了文化。

茶,作为一种休闲时的必备饮品不仅是汉文化中一个博大精深的代表,也体现了汉文化中道德与逍遥的核心。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是初级茶叶贸易形态,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还限于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的方面。而将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则是来自于僧道在修炼时的饮用。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又摘引的《宋录》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魏晋南北朝僧道休闲时的尚茶之风让饮茶风尚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逐渐普及,也渐渐地让品茗成为一种文化。并使中国茶文化终于走向完善和成熟。

憎道的助澜

最早对茶的精神功能引起重视的是道家。两晋南北朝的许多传说中,往往把饮茶与神仙故事结合起来。《宋录》载,有昙济道人以茶茗待客。著名道士兼医学家陶弘景曾作《杂录》,说茶能轻身换骨,所以传说中的神仙丹丘子、黄山君都饮茶。

在唐代道士之中,喜欢喝茶的也不乏其人。道士施启吾将“越碗初盛蜀茗新,薄云轻处搅来匀,”认为可以与“琼浆”相比美《蜀茗词》。李商隐的《即目》诗描绘了道士用茶伴棋的情景‘“小鼎煎茶面曲江,白须道士竹间棋。”唐代著名道家茶人大概首推女道士李冶(又名李季兰),她与陆羽交情很深,德宗朝时与陆羽。皎然在苕溪组织诗会时,道士们还以茶待客。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描述的的则是西陵道士煎茶和饮茶的情沉,更是传神传情:乳窦溅溅遇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馀味,更觉鹤心通杏冥。“品啜名茶成为了道±的一六快事,在品茶的过程中道士们认为心灵深处已经和仙境相通。

茶叶在道士手中成为圣品。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曾将名贵的龙团茶赠送给”来似浮云去无迹的颖阳道士青霞客。元代曾任东平府学正的散曲名家张养浩游泰山时,也品尝道观茶饮,留下,鼎铛百沸失膏火,风水万里忘萍逢的诗句。明代朱权晚年兼修释老,他沉缅干茶道之中,主要是为了“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清末刘鹗为创作《老残蔚记》,曾多次游历泰山,了解泰山风俗民情,所以第一回写老残与慧生夫妇游岱庙雨花道院,就见道士端出茶盒,大家吃了茶。道教在打醮,即祭祀祈祷作法事时,献茶也是其中的程式之一。道家视茶为得道成仙的辅助工具,正如唐代的卢仝《走笔谢盂诔议寄新茶》诗中所论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道家视茶为辅助得道的原因无非是茶在清润止渴之余给人的那种成仙后的逍遥之感,这种在修道闲暇之余的自我感觉不得不说是茶文化的一个制造契机。

除了道家感受的逍遥之外,佛家的饮茶风尚也成为茶文化平添了几许禅意。唐代的禅宗十分兴盛,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因而,需要有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茶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

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佛教禅宗主张圆通,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由茶悟佛,僧人在茶中体悟到了佛性。禅理,为茶加注了感悟与生命的协调,禅师待客的杯茶总能让闲暇之余给以心灵上的涤静与道德上的顿想。这种在休闲悟性中孕育出来的茶文化不得不说是道德上的浸泡。道家视茶为辅助得道的原因无非是茶在清润止渴之余给人的那种成仙后的逍遥之感这种在修道闲暇之余的自我感觉不得不说是茶文化的一个制造契机。

士大夫的推崇

僧道的饮茶习俗对民间饮茶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至盛唐,“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间时兴茶会、茶诗,这影响到上层统治者,慢慢出现了官办的大型茶宴。饮茶遂成风俗。唐代条文化与文人士大夫密切相关,茶为诗人所饮,激发了他们创作热情,咏茶诗佳作迭出,唐代传下来的茶文、茶诗,茶话、茶歌等,都大大超过了唐代以前的任何时代。杰出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留下了为世人称颂的作品。诗有茶更清新,茶有诗更高妙。唐代释皎然在其《饮茶歌绡崔石使君》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在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饮茶过程中士大夫们可以隐逸出世之中,品味人生世事,自得其道。说自了“道”便是逍遥于道德。而茶则是这种精神的载体。这便是茶文化了,于诗书,琴棋、园林、书法并列为士大夫文化艺术之一。

宋代中国封建集权制度大为强化,士大夫们制国无望,更将志趣“寓之于茶”,士大夫们的精神修养和生活志趣逐渐失去汉唐文化的恢宏,“茶文化”也随之形成至精至美而又十分狭小的艺术空间。宋人说“道辅无所发其辩,而寓之与茶,为世外淡泊之好,以此高韵辅精理者”。寓意愈深,作为艺术便也愈加写意。愈加具有写明的人格意义。茶文化,也可以直接说“茶道”至两宋而造极,且从选茗、蓄水,备具、烹煎,品饮直至环境礼仪等一整套艺术直至明清相传不衰。

明代朱权改革了传统茶道,“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宗新改易,

自成一家”(《茶谱》)。他晚年崇尚道家思想,认为茶发“自然之性”,饮者要“清心神”、“参造化”、“通仙灵”。追求秉于性灵、回归自然的境界。明清时代,由于紫砂茶壶的兴起,茶由煮向冲泡发展,茶道程序由复杂转向简单。但茶道仍重用水、茶具。茶叶俱佳,并要“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饮茶以客少为责,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明代张源《茶录》)现代茶道虽然衰微,却未失传。恩据《金陵野史》载抗战之前,中国茶道专家夏自怡曾在金陵举行茶道集会,所用的四川蒙山野茶,野明前、狮峰明前等三种名茶,烹茶之水汲自雨花台第二泉,茶道过程有献茗、受茗、闻香、观色、尝味、反盏六项礼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的茶道又得到复兴和弘扬,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茶艺队。锦武嘉业便是其中独树一帜的一支。

锦武嘉业从2000年进入北京市场以来,短短几年。它已在北京、东北,华北地区为数十家茶馆进行了前期导入和托管服。这些为锦武嘉业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效应,也使锦武嘉业拥有了丰富的茶馆开业筹备、经营管理和培训经验。

在这期间,锦武嘉业开发了自己的茶叶品牌一福缘绿茶和花草保健茶,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静茶艺和茶服务推向了餐饮业,并获得了餐饮行业的接受和认同。现在,餐前茶已成为北京中高档餐饮中竞相推出的高附加值服务。

为顺应市场需求,锦武嘉业依托数年的行业经验,创立了独立的茶馆加盟品牌“煎茶水记”。“煎茶水记”以销售和品茗相结合的全新经营模式,解决了茶馆的淡旺季问题和前期磨合期长的问题,锦武嘉业茶文化的注重对增长了茶馆的生命力,缩短了茶馆投资回收期,为茶馆业的兴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重视茶馆的服务质量与服务环境的同时,锦武嘉业还为喜爱汉文化的饮着开设了关于茶道的三类进修班,进修班针对喜欢汉文化以及茶道的人群做了系统而别致的授课计划。也让人在饮茶休闲之余对汉文化做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篇5:汉语言文学见习调查

一、见习学校基本情况

二、充分准备,科学规划

三、实习内容

(一)备课

(二)课堂教学

(三)作业批改

(四))课外辅导

四、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水平。

(一)教学过程中“设疑”的重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

(三))课堂活动的设计

(四)协调好课本知识与课外拓展的关系

五、及时总结,共同提高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汉语言文学施教见习调查报告

摘要:教育厅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又要具备一定教学技能,三年来我持之不断地学习学科教育知识和一般性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除了了解“教育是什么、学生怎么学习”这些根本问题外,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力提高自身的师范技能。我在实习前充分准备,实习中努力学习,实习后认真总结。

关键字:教育见习,小学,总结

汉语言文学施教见习调查报告

根据**电大函授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师范类学生不仅应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为此,我于本学期末**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教学实习。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实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见习学校基本情况

**建于1983年9月,是**唯一的一所小学,位于**教育东路,现有27个教学班(其中双语班20个);在校学生1322名,其中双语班学生1013名,都是按双语教学模式一教学。现有教职工68人,专任教师56人,党员29人。其中双语教师21名,民考汉3名。

学校占地面积19亩,建筑面积3637平方米,硬化面积4498平方米,绿化面积2066平方米。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坚持在硬件设施上投入,在软件上狠下功夫,为我校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2006年从“农村寄宿制项目”中,中央拨款251.2万元,新修建一栋四层2870平方米的教学楼,教学楼中有设施较为齐全的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配备了两个微机室共有79台微机,一个多媒体室。平房教室中有体育器材室、劳动器材技室、医务室等各类教学设施(包括八备套)都达到了教学要求。我校共有藏书20340册图书,生均15.3本。学校定期开放图书阅览室,为师生学习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充分准备,科学规划

老师在上学期就开始进行实习动员,让我们熟悉中学教材,学习撰写教案,请教材教法老师担任评委,进行班级微型课竞赛,同时安排部分学生到中学去听语文教师的课,使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并充分感受到实习前的紧张感。在上学期开学时,我就拟订实习计划。根据中学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我努力编写教案,钻研教材教法,试讲后请同学并提出修改意见。由于准备充分,前期试讲效果好,学生积极性高。为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习内容

(一)备课。前往实习学校前,我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教材,编写教案并反复修改,写出了教为完整详细的教案,同时在试讲中不断改进。在正式上课之前,安排了半周的听课任务,听原任课教师的课。利用这段时间,我虚心向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请教,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结合班级实际继续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备课精益求精,做到胸有成竹。

(二)课堂教学。本次实习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任课老师负责我的备课、上课的把关检查,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我必须经过指导教师批阅并签字同意其教案后方可上课。在课堂教学实习过程中,我努力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备课,独立写出了质量较好的教案,并在预讲和试讲中得到逐步提高。在实习上课时,我能较好地遵循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把握教学大纲,熟悉掌握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意启发性和学生动态,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流畅,所有学生都能按照要求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板书清楚规整,讲授比较准确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我的课堂教学更是取得了明显的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实习学校的好评。

(三)作业批改。为使学生的所学得到巩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我要求课后布置一定作业,尽量做到全批全改,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课外辅导。充分发挥实习生的积极性,凡早读和晚自习是语文科目的,我和任课老师轮流值班进行辅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水平。

在新课标下,如何开展有声有色的思政课教学活动,并持久下去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那么怎么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我有一下几点看法。

(一)教学过程中“设疑”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标、课程教学目的,教材内容作有预见性的工作,给学生“设疑”。“设疑”不可太简单,也不要太难,“设疑”要能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拓展了思维。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的空间,而且答案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通过老师慢慢引导,可以自主解答问题,达到不错的效果。这种疑问的设计能激发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自主、合作、探究式地进行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学与练。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和表扬,多给学生肯定和表扬学生会有一种被夸奖的喜悦和成就感。教师生动形象的解说,示范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水平。语言是交流情感的纽带,幽默的语言使人快乐,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如果教师再用呆板、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就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通过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语言,来降低坡度,增强记忆。

(三)课堂活动的设计。设计课堂时,我们要适当的给课堂加入一些活动。像知识小竞赛、谈论环节、小游戏、表演环节等。也可结合别的学科知识,融入课堂让上课内容更丰富。怎么样来评价一堂课,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看过程可以从老师的角度看也可以在学生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所以在课堂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是关键。新课标改革后,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要关注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以及学生认知的投入和情感的投入。这样的有效课堂教学是我们老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课题。

(四)协调好课本知识与课外拓展的关系。如今的学生很多对课本知识都不感兴趣,但是一旦涉及课外知识,他们又会相当认真的听讲,因此一定要注意协调好课本知识与课外拓展的关系,让他们能在课外拓展的兴趣上也能学好课本知识。了解好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与学生所处时代的生活经验相关,把课外拓展穿插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有兴趣在课外还能自主学习,更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但是也不能忽略课本知识的一个基础。布置作业也要注意生活性、综合性和趣味性。

五、及时总结,共同提高

为利于工作的安排和开展,我和任课老师每周六晚8点—10点都要对本周的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安排、布置,保证实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还共同协商解决一些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如生活问题等,给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担任见习班主任期间,我深深地知道要想搞好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应首先把自己的学科思品搞好。让班内学生喜欢上你教的课,进而喜欢你、佩服你,这对于班主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继续努力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自己得到学生的承认与认可。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在师生繁重的实习工作之余,力图增添一些轻松的氛围,劳逸结合。我利用周末和学生以班为单位举行联欢会、为实习学校的“文艺周”组织排练舞蹈等节目和学校的篮球友谊赛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实习生的业余生活,也增进了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大家都感到这次实习既充实又有意义。

篇6:红色文化传承问卷调查总结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宣传,我对革命历史和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按照活动计划安排,我们的活动开始了进一步的调研,我们实践团队所有成员分成两人一组在公园、市区等地做关于红色文化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将打印好的调查问卷分给各个小组,强调了一下注意事项和集合时间,我们便开始了调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做一份客观科学的问卷,需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也需要客观的讲解。我和我的搭档来到分好的区域,开始寻找调查对象。调查中,大部分市民在听了我们的介绍后,都表示了支持,这对我们调查的进行非常有利。不过在调查中,我还是遇到了一些小问题,一些市民说的方言让我们交流起来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坦诚的想他们说明情况,然后更加耐心完成交流,做好一份份问卷。以便于以后我们更加准确客观的了解红色文化教育情况。

今天我们的活动依旧是做红色文化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不过今天的活动地点该到了市区人民广场,人民广场的人比较多。早上,我们来到目的地,按照昨天的分组方式开始做问卷。一些在这里晨练的老年人便成了我们的第一批调查者,老年人对红色文化都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开始的调查都做的比较顺利。有些老人甚至还和我们进行了很多交流,看到我们问卷设置的一些题目,为我们讲述他们所熟悉度历史。下午,我们终于做完了我们手里准备的所有问卷,看着一份份成果汇聚在一起,让我对我们团队合作的力量充满了自信,也让我对后期的数据整理结果充满了期待。

上一篇:走过泥泞作文下一篇:【分享】政府政务大厅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