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职业暴露及防护

2023-02-28

第一篇:手术室职业暴露及防护

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1. 手术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医务人员清洗器械的过程中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和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不能参加手术中的器械配合工作,在进行其他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专用利器盒,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禁止回套上针头套,以防锐器伤。

5.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a)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b)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c)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1%活力碘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6.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到预防保健科进行评估和用药,各科室进行登记并上报医院感染科。

7.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当进行预防性用药。

a) 如疑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暴露,应在24H内查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

b) 如疑为HIV暴露,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反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D。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药,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D。

c)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8.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HIV、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HIV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第二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培训小结

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及医护人员院感知识水平。我院于2011年11月21日下午3:00分,由控感科组织,***主讲,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进行学习,共有66名医护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会上,全院医护人员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原则,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引起职业暴露常见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 会议最后,对参会医护人员进行了一次院感模考,进一步的巩固此次学习内容。

通过培训,提升了全院医务人员对院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和巩固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有力促进了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为全院医疗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院感控科 2011年11月22日

第三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发生原因,进一步探讨防范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损伤。方法:2012年l一2013年12月对我院产科护理人员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了解职业暴露的原因、次数、程度、损伤后如何处理等情况进行登记。结果42名被调查产科护理人员中,31名有职业暴露的经历,与产科护理有关的职业暴露总次数112次;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接触患者血液、羊水和体液时戴眼罩、面罩及穿隔离衣者仅34名,占27.0%,每次接触母乳戴手套者仅6名,占4.8%。每次换尿布戴手套者5名,占4.0%。发生职业暴露后向疾控科上报25名,占25/34%。结论:产科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职业防护意识较差,应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关键词:产科,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我国医院是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潜在职业危险的高危工作场所。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且艾滋病梅毒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而产科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缝针、刀剪)损伤等多重危险因素之中,是护理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因此为了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和目前防护状态,探讨进一步的防护措施。对我院42位产科护理人员进行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了解从2012年l—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情况,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2年l—2013年12月,选择我院产科护理人员42名,其中护士12名,护师14名,主管护师15名,高级护师3名。大学本科12名,大专20名,中专10名。护龄3—31年,工作年限小于5年12名,5~10年14名,10—15年13名,15—20年3名,大于20年2名。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

1.3调查内容①登记护理人员个人资料如学历、职称、护龄。②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③产科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情况。④产科临床常见12项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调查。⑤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

1.4统计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录入数据,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结果

2.1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42名产科护理人员中,31例曾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0.6%,其中,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76例,占总暴露例数的85.4%。 2.2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见表1。暴露原因例次数构成比

助产中被剪刀、缝针损伤136%

收集清洗器械时误伤188%

接生、助产、阴检时手套破损被血羊水分泌物污染6126%

接生助产时皮肤粘膜、眼被血、羊水、分泌物溅沾9541%会阴擦洗、阴道冲洗及更换会阴垫、引流袋污染3214%输血、穿刺、处理血标本时污染2.3 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见表2。

2.4 产科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见表3。

2.5 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见表4。

2.6 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见表5

(n=42)

内容全部部分没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是戴手套378841012接触患者传染病诊断不明时戴手套20481433819操作者有皮肤破损时是戴双层手套184313311126接触可能溅射血液体液羊水时戴口罩眼罩隔离衣122920481023接触性病患者时戴口罩及隔离衣23551331614 使用锐器后及时放入锐器处理盒12292252819表3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戴手套情况(n=42)

内容全 部部 分没 有不做此操作

n%n%n%n%抽血、输血及处理血标本4102252163800

静脉穿刺、注射371843225000

婴儿洗头、沐浴、穿衣51214331945410更换尿布25102318431229

接触乳汁2581920481229

会阴冲洗、消毒30718191237

更换会阴垫及引流袋

表4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n=42)

内容是否n%n%

操作不方便31741126

担心患者不理解12293071

取用不方便13303870

抢救或工作量大没有时间3379821

不习惯16382662

没有想到4103890

没必要6143686

5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n=42)

内容是

n%n%

皮肤粘膜眼沾患者血液体液羊水立即清洗3890410

医用物品被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污染后用消毒剂消毒3583717

被锐器刺伤后挤压出血后清水清洗消毒409525

被有传染病患者污染后用疫苗8193481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疾控中心31741126

3讨论

3.1造成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的原因

3.1.1客观因素:产科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工作量大,人员不足,夜班加班频繁,每天需完

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导尿等护理工作,接生时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几率

都是100%。会阴切开术、会阴缝合术、断脐、抽脐血、注射催产素、会阴神经干阻滞麻醉等操作时,易发生针刺伤。产后护理时,会阴揩洗、更换会阴垫、床上沐浴等操作接触恶露、血液、体液的几率也很高。新生儿出生后操作中不可避免造成血液、体液、羊水、胎粪等污染物。而我国目前乙型肝炎国民高发区,总感染率高达10%;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传染病如梅毒艾滋病等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而经常接触血液、体液是不接触者发生血液性疾病机会的2.4倍[3]。

3.1.2主观原因: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安全观念不强和防护意识淡薄,在接触可能污染物时抱有侥幸心理,养成不穿戴手套及防护用具等不良习惯,部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管理部门制度制定不合理;部分因预算及开支等经费问题使防护器材配备不齐;拒绝为职业暴露护理人员提供免费材料及免费疫苗。

3.2对应的防御措施

3.2.1据报道,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4]。紧张而繁重的工作给产科护理人员造成更大的心里压力,也极易造成生理、心理性疲劳,而这种疲劳可影响行为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次数。改善工作环境、降低产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纠正产科护理人员缺编等引起工作量超负荷,鼓励护理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及休闲活动,舒缓心理压力,提高反应、应急能力,降低因心理性危害而造成的职业损伤。

3.2.2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自我防范,规范操作流程。接生时戴双层口罩、使用护目镜,穿防水隔离衣,最大限度阻断血源传播性疾病。此次调查表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应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开设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课程,上岗前的产科护理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要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对护士进行的相关培训教育必须是持续的,经常性强化性教育,而不是一次或几次培训教育就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峥o。工作后应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损伤的机会[5]。

3.2.3加强执行标准的安全锐器处理措施,防止锐器刺伤,安全使用锐器的标准重点是在使用前、中、后的正确操作及对使用后锐器的安全存放及销毁。用过的针头和锐器应装入防水、耐刺的容器内集中储存,总量不能超过容器总容量的75%。在处理已经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佩戴防护手套,减少锐器暴露,配备必要的防护隔离措施 。静脉操作及缝合伤口时要有良好照明环境,注意力要集中,减少干扰。尽可能地使用安全医疗器具。据CDC统计,使用安全性能良好的装置能减少大多数的锐器伤。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改变不良习惯,尽量减少造成医护人员伤害的不必要操作。每项操作时应戴手套,严格执行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洗手制度[6]。

3.2.4推广和强化标准预防处理意外暴露。被无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孕产妇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HBV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最好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3.2.5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医院对于不慎被锐器刺伤的医护人员进行登记、报告管理,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和随访,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进行免疫接种等。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很高。根据国外相关报道,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超过1h,而患者的出血量大于250ml时,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将明显升高。产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职业特殊,工作中长时间暴露在产妇的血液、羊水及阴道分泌物下,因此,正面临严重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所以,产科护理人员在进行接产及其他任何操作时,都应该做好预防性的防护措施,主动阻断锐器伤及其他职业暴露途径,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严格规范操作行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把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2.6血液、羊水、分泌物处理地面、墙壁、家具、医疗器械有患者体液渍溅时,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去擦,应该用2%c含氯溶液擦拭,然后再用抹布去擦,擦后立即洗手。 4小结

护士直接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接触各种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性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每天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因此,护士应掌握各种防护知识,具备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职业暴露发生后及时消毒机使用疫苗治疗。

参考文献:

[1]甘明霞.产科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No.20.

[2]曹明霞.血液性传染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52.

[3]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4]李晓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 张秀娟,齐继红.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139—7140.

[6]Wnuk AM.Occupationnal.exposure to HIV infection inheal249-252.

第四篇: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措施

【摘要】目的:通过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平常工作中出现的职业暴露,进行探讨预防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方法:将我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日常工作情况收集,根据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暴露因素进行收集分析,并进行讨论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在我院消毒供应室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存在有生物性、物理性及化学性等因素暴露。结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大,暴露率高,通过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落实标准防护措施,可达到及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85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64-01

医院消毒供应室主要承担了临床所有可重复使用器械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工作。由于工作和环境特殊性,工作人员不的不长期暴露于病源、锐器损伤、噪音、高温、化学消毒剂、潮湿等危险因素中,难免会受到各种难以预料的危险因素的损伤,这些危险因素时刻都在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消毒供应室人员严重的职业危害,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目前艾滋病正处与快速增长期,据调查发生锐器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1]本文主要分析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以提高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1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医院消毒供应室特殊工作环境增加了工作人员被各类传染疾病感染的风险,包括血源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播疾病、皮肤接触性疾病等,回收的可重复使用器械中都存在有病源微生物,在进行分类、手工清洗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使致病原微生物通过受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造成自身感染,是医源性传播的重要环节。

12物理因素

121锐器刺伤可重复使用器械回收后,有一部分器械初步处理不到位,血迹明显,刀片在刀柄上,细小?p针加持在针持上,不易发现及易发生职业暴露,据一项调查显示,针头是医务人员伤害中最主要的原因,全国约80%的护士都发生过针刺伤,且医务人员的血液传播疾病中80%~90%是由针刺伤所示导致的[2]。

122高温损伤压力蒸汽灭菌器温度达到134°C,产热多散热慢,在开启设备舱门下载物品时及易发生烫伤。

1 23噪声对噪音因素而言,纯水机、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燥柜及排热扇等等,都是主要来源,比如这些机器处在工作状态,所产生噪音超过80~95db,就会给护理人员产生相应噪音侵袭,如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必然会造成护理人员听力下降,头晕及头痛等各种状况[3].

124扭伤、跌伤消毒供应室由于体力劳动较多,在推较重的运物车,搬运物品时,容易造成扭伤,在清洗间地面较湿滑的情况下容易跌伤。

124粉尘分拣敷料、棉球、及折叠布类物品时,其棉絮纤维、粉尘及易被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可能损害呼吸系统。

123紫外线供应室空气消毒多采用紫外线照射,照射到人的眼和皮肤,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13化学因素消毒供应室所用的化学消毒剂,不仅存在腐蚀性,且具有刺激性,如过氧化氢、多酶洗液、除锈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均有不良刺激。

2职业暴露的安全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严格执行各班操作规程,按要求佩戴口罩、帽子、防护面具、双层手套、防护围裙、防护鞋等防护用品。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刷洗器械时在水面下进行,尽量减少液体飞溅。

211防止锐器损伤应带双层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加厚、耐用型,分拣器械时应仔细、认真将缝合针、刀片、锐器单独列出处理,手工清洗器械时应动作轻柔避免速度过快,如不小心刺破手套,应及时用流动水冲洗,从近心端往远心端将血液挤出,同时应用安尔碘消毒,及时处理伤口,做必要的检查,预防工作,并及时上报院感登记备案。

212物理因素防止高温烫伤使用蒸汽灭菌器人员应持证上岗,熟练操作流程,工作时尽量穿长袖工作服,避免皮肤与灭菌器直接触,灭菌程序完成后,要站于舱门旁边,避免舱门开启时高温气体喷出烫伤,下载物品时应小心谨慎,带防烫手套,并安装降温及通风设备。

213针对噪音医院应定期对消毒器进行保养,维修,降低机器摩擦,在分解回收后的物品时轻拿轻放,降低分贝,减少噪音。

214在分拣敷料、棉球、及手术棉布时,应带口罩进行操作,避免粉尘进入呼吸道,损害呼吸系统。

215紫外线照射期间工作人员尽量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消毒后开窗通风,有条件应装空气净化设备。

3化学因素防护

防止化学因子污染,清洗、消毒、分拣器械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工作帽、口罩、双层乳胶手套、防护服、防水围裙、必要时带眼罩,防止各种化学因子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因意外液体飞溅至皮肤及眼部,要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

结论

消毒供应室承担了各科室所有可重复使用器械的回收、消毒、包装、灭菌工作,在工作中工作人员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往往会暴露于多种至于危害因素中,随时存在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等多种职业因素暴露,这些因素常常会威胁工作人员健康,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树立自我防范意识,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医院内部的相关部门必须团结一致,将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实施到位。这除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医务工作者外,同时对于患者的疾病恢复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强对医院消毒供应室的防护工作,医院感染的产生情况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4].

参考文献

[1]杨青青.消毒供应室在降低污染器械清点过程中锐器伤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3).368-369

[2]吴君芬.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4).181-183

[3]奕静.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当代临床医刊.01712(6).3609-3612

[4]吴君芬.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7(14).181-183

第五篇:手术室职业危害及防护

【摘要】 近年来,职业安全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无规律,加之手术室内每天都不可避免地受感染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手术室职业危害很大,因此加强职业防护尤为重要。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职业安全防护

手术室护士因职业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如各类传染性疾病、消毒剂、放射线、器械性损伤及心理压力等。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不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同时也严重损害医护人员的生活质量。 1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锐利器械的使用及处理不当和屏障隔离缺陷 护士职业感染传染病主要经血液(乙肝病毒、甲肝病毒、艾滋病)传播。手术室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存在用手直接传递锐利器械,用手直接上、卸刀片等使用方法的不当,手被刺现象常有发生,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应用的防护屏障,忽视一次性塑料围裙的屏障隔离作用,导致手术护士刷手衣甚至内衣被污染的现象,使用防护眼镜缺失,因此,医务人员被感染的危险因素增加[1]。

1.2 颈椎病 身体较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体位是发生颈椎病的主要原因[2]。手术室器械护士在配合手术时,拿取器械需转动身体或只转动颈部及倾斜上身,传递器械时,转动颈部和倾斜上身,特别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于术野,使上身前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85°的姿势,若术野离护士越远,颈部转动角度越大。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受累的有斜方肌、颈颊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胸锁乳突肌等,这些肌群由于长时间张弛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增生,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1.3 麻醉废气 手术室护士每日暴露于存在低浓度挥发性消毒剂和残余吸入麻醉药的工作环境中。专家指出,麻醉气体将导致手术室工作人员不良的生育结局。如吸入较高浓度的麻醉气体会引起流产[3,4]。麻醉废气主要是指氨氟醚、异氟醚,可从面罩活瓣、螺纹管等衔接处漏出并污染手术室空气。根据美国职业健康委员会的要求,单独使用各种笑气、卤代类吸入麻醉时,其空气污染水平不应超过2.5 ppm;长期接触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并可产生慢性氟化物的中毒和遗传的影响(包括致突变、致畸和致癌)及其他影响,如白细胞减少等症[5]。

1.4 噪声 噪声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二者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噪声干扰严重者可使机体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交感神经活动功能亢进,工作人员沟通效果差等,影响工作效率。

1.5 放射损伤 随着影像学增强器的改进,手术室医护人员经常受到X线的照射。如颅脑外科及骨科半闭合手术的广泛开展等,使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不可避免地受到发射损伤,尤其是器械护士。长期接触X线可以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6]。

1.6 消毒灭菌剂的影响 (1)环氧乙烷:可强烈刺激眼及呼吸道,致白血病、癌,孕期能引起流产。(2)戊二醛:戊二醛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内镜浸泡消毒的一种冷消毒液,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炎、流感样症状、腹痛腹泻、荨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7]。

1.7 燃爆因素 手术室有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制剂,如高频电器、酒精、碘酒等。 1.8 其他 (1)臭氧: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长期接触可导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2)触电:手术室电器非常多,常引起触电的原因有接线板损坏、盐水浸湿或无安全用电知识,均可引起触电。(3)乳胶手套:乳胶成分本身也会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极少数情况下还可以造成休克。对乳胶过敏的人还可出现鼻涕、打喷嚏、眼痒、气短、面肿等[8]。 2 高危科室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2.1 利器损伤防护 建立防利器损伤的规范,可制定一套缝合过程中缝针位置放置、传递、使用、用后收回的规范程序;进行防利器损伤的岗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恰当处理用后的各种利器等。

2.2 预防颈椎病 (1)合理用力,洗手护士的踏脚凳高度适当,以免长时间处于同一强直姿势。搬运患者时,采用患者转运板,可使护士免受腰背部扭伤。(2)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均有助于预防颈椎病及腰背损伤。(3)在手术过程中,因配合手术长时间低头操作,长此以往,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建议在手术过程中,在操作不太紧张的情况下,适当地做一些颈部摇摆动作并变换一下姿势,使颈部肌肉得到放松,从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4)器械护士在手术台拿取和传递器械时,尽量做到身体与颈部同时转动,以减少颈部转动的幅度和次数。(5)手术结束或下班后,进行15~20 min的颈、肩、背部的活动,以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或渗出。(6)晚上临睡前可用电磁波治疗器照射30 min,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使组织酸痛消失,减轻水肿和渗出。也可用热水袋热敷。(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及抗疲劳能力。可请理疗科医师指导做颈部保健操或健美操,使颈、肩等部位的组织受到较大刺激。

2.3 噪声预防 (1)加强宣教:噪声在医学领域所造成的危害之所以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关键是缺乏对噪声的认识。因此,加强教育和宣传是首要任务,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确保行动上自觉控制。手术室平均噪声是60~65 dB,经常接近90 dB,这是国内允许的最高水平。噪声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麻醉呼吸机,约65 dB,它贯穿手术的始终;二是吸引器,约73 dB;三是电凝,约65 dB;四是工作人员对话,约60 dB;五是电话铃声,约60~70 dB;其他还有空调声、麻醉报警、应用手术器械、患者的呻吟、物品及仪器移动的声音等。(2)隔音设计:对于新建手术室,在声学设计方面对手术间、墙壁门采用隔音设备,洗手间和无菌间设隔音装置,建立闭路电视、可视电话,减少参观人员。对现用手术室,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方法将环境中噪声控制在允许的标准。(3)加强不定期检修;对科室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普查、检修,淘汰部分陈旧设备,以消除异常噪声。每周定期对器械台、麻醉机、推车等的活动部件上润滑剂,同时尽量减少其推、拉的次数。手术操作台全部使用82 cm×50 cm规格以上的,器械较多时准备2个操作台,以免器械碰撞。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麻醉监测信号统一调至不影响或分散手术人员注意力的水平。电话移至半污染区。

2.4 化学消毒剂灭菌防护 不提倡使用甲醛消毒灭菌,特殊情况下使用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消毒后一定要去除残留甲醛气体,室内安装有过滤网的排气扇,随时排放。注意开窗通风;选用环氧气烷灭菌器(12 h可自动排放毒物),需有专用的房间消毒和排放毒物系统,灭菌后的物品按规定放置一段时间;接触戊二醛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尽量选用其他高效广谱对人体无害的消毒剂代替戊二醛。在臭氧照射期间尽量避免直入被消毒区域。定期测定空气中臭氧浓度。

2.5 麻醉废气的管理 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建立完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减少泄露。根据麻醉种类及手术大小合理安排手术间,孕妇不安排进手术间工作。应从造成麻醉废气泄露或污染的各个环节着手,主要包括: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并进行定期检测,防止气源管道的漏气,尽量采用低流量紧闭式复合麻醉,选用密闭度适宜的麻醉面罩,往蒸发罐加药过程中防止麻醉咬洒落等。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对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视,并加强责任心管理,也是降低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要环节。加强麻醉废气排污设备,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将泄露的麻醉废气尽可能排放至室外;采用麻醉废气吸收器或将麻醉机的废气连接管道通至室外是加强麻醉废气排污的有效措施;麻醉废气排除系统是目前最有效的排污设备,可使手术室麻醉废气的污染减少率>90%,也是现代手术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有少数医院的手术室已经装备了麻醉废气排除系统,但大多数的手术室连麻醉机废气排放的简单措施都未得到落实,国内对麻醉废气污染的重视以及具备的排污设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内镜室同样必须使用气体交换设备,以尽可能减少所有人员与有害气体的接触。

2.6 放射防护 操作熟练,减少曝光时间,能减少放射损伤。因为短时间内暴露于X线下对身体的不良影响非常小;不违反原则下,透视时远离球管;穿防护衣如铅衣;参加手术的护士定期轮换。

2.7 乳胶手套的防护 1995年5月,美国感染控制护理协会发表了《手套使用原则》并承诺停止不适当的选择、购买和使用医用手套。英国皇家护理学会和美国感染控制护理协会已经开始全面禁止使用玉米粉末手套[9]。因此从医护人员健康角度出发,手术室护士使用质量好的无玉米粉末手套。

2.8 预防接种 医护人员应预防接种,以防止感染传染性疾病。

2.9 加强普及性预防 接触和清洗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时戴手套、口罩、帽、眼罩及穿防护衣,操作前后严格洗手等。 作为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除了本身应了解和认识到职业安全的重要性之外,更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建议医院管理部门制定一个预防和监测医院工作环境各种污染和危险因素的计划,并进行监测与评估。对员工工作环境的管理,医院管理部门应始终遵循“把不伤害放在首位”的原则[10],使员工健康安全地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文力.从事医疗的结核感染.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学分册,2000,3(1):48.

2 赖海燕,龚凤球,张振露,等.手术室护士应预防颈椎病.中华护理杂志,2001,2(36):139.

3 刘俊杰,刘俊.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64.

4 Sessler DI,Badgwell JM.Expose of postoperative nurses to exhaled anesthetic gases.Anesth Analg,1998,87(5):1083.

5 Lucchini R,Belotti L,Cassitto MG,et al.Neurobehavioral functions in operating theatre personnel:a multicenter study.Med Lav,1997,88(5):396.

6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5.

7 许炎秋.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设施.现代护理,2001,2(6):67.

8 Larson EL.APIC guideline for hand washing and hand antisepsis in health care setting.Am J Infect Control,1995,25(4):251.

9 刘海英.乳胶手套引起的过敏及对策.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2):65.

10 洪学仁,邓艳辉,蔡太生.护理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2,6(17):449-491

上一篇:史上最幽默搞笑请假条下一篇:史上最全尽职调查指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