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的论文

2024-05-22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的论文(共11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的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的论文

一、结合教科书适时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教学以上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活动,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不同的形式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内容。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用直观、具体、生动的形式,如让学生看教材的插图、阅读教材中的材料等,教育学生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让学生做关于环保能源方面的计算题、根据相关的环保数据制作表格等,使学生学会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并正确投放到垃圾桶,学会爱护花草树木并力争每年都参加植树活动,学会发挥智慧来制止危害野生动物的行为……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丰富,数学教师再把环保教育内容拓展到居住环境、校园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

二、结合课外有关资料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1952年12月份的英国伦敦,由二氧化硫形成的工业烟雾造成的空气严重污染事件中,在4天里就有4000多人死亡,事件过后两个月内,还陆续死亡8000多人……笔者通过数学活动课、实践课等向学生加以渗透这些信息,同时结合山区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如村民到野外捕杀田鸡、田鼠等,从而使农作物受到昆虫的侵害,促使学生对环保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环保意识。

三、结合现实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围绕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一系列活动,我们也对学生提出了“美丽校园”的活动要求,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所在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做好清洁校园、美化校园,清洁田园、净化水源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笔者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列出活动前后变化的相关数据,对比其中的变化,并提出结论或对策。如针对某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笔者让学生对比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前后树木、垃圾桶、清扫次数等数据的变化情况,列出表格,对比数据变化,从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在意义和社会功效。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如:

1.观看电视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光盘行动“”地球一小时“”节约用纸珍惜资源”“保护水资源”等内容;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造成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重工业大量燃烧煤炭产生的废气和机动车的大量使用而导致的尾气排放等;北方沙尘暴发生与治理风沙防护林息息相关。

2.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周边的乡镇小企业搞社会调查、到木片加工厂调查其每天要消耗的大量林木原材料的情况、调查化工厂对周边水源和土壤造成的污染情况等,要求学生将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心得,从而教育学生: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不任意捕杀野生动物,不乱砍滥伐,不破坏生态平衡,积极参与绿色植被活动,从自身做起,做环境保护小卫士。“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教育是开启新思想、传递新观念的力量,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之重要而又艰巨任务的今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是历史赋予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重任,作为数学教师,也理应承担起这个重任,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篇2: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的论文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环境道德教育的承担者,肩负着人类文化传递和发展的特殊使命。小学教育的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作为数学教师,理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育的同时,结合儿童心理发展变化快、可塑性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些特点,正确启发、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呢?

一、结合教科书适时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环保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地挖掘,以便更好地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如:1.一年级上册开篇课插图“数一数:蓝天白云下小鸟在自由飞翔,校园里堆放着鲜花,笑容可掬的向日葵,教学楼两旁放置4个垃圾桶、有8颗耸然挺立的风景树。”“认识8和9”的内容插图是“热爱自然,保护环境”。2.四年级上册:开篇语——编者的话里就有“节约用纸、拯救树木”的插图;还有相关的阅读资料:(1)生产2000张贺卡要消耗1棵3米高的树;(2)根据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对北京地区机关、学校、企业、商社及邮电等部门的调查,该市每年圣诞节至春节期间的贺卡邮寄量达3000多万张,相当于砍伐10年生树木1万多棵;(3)回收1吨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千克好纸,减少三分之一的水污染,节省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教科书还有相关的练习题: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照这样计算,一只山雀一个月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一个月按30天计算)2.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32吨,一天可从地下吸出约85吨水。(1)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大约可滞尘多少吨?(2)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大约可从地下吸出约多少吨水?3.1公顷松柏林每天分泌杀菌素30千克,24.5公顷松柏林31天分泌杀菌素多少千克?(插图附文字:松柏林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降低噪声,美化环境)4.找出报栏中的百分数,并读出或写出来: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百分之二十五。5.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洞庭湖,因水土流失引起泥沙沉积等原因,面积已由原来的大约4350km2缩小为约2700km2,洞庭湖的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

教学以上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活动,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不同的形式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内容。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用直观、具体、生动的形式,如让学生看教材的插图、阅读教材中的材料等,教育学生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让学生做关于环保能源方面的计算题、根据相关的环保数据制作表格等,使学生学会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并正确投放到垃圾桶,学会爱护花草树木并力争每年都参加植树活动,学会发挥智慧来制止危害野生动物的行为„„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丰富,数学教师再把环保教育内容拓展到居住环境、校园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

二、结合课外有关资料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一些与我们生活有关的信息,因受到教科书编写时间和容量的限制,不可能都在教科书里反映出来。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选择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的环保信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以使学生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来确立环保教育观。在平时,笔者就注意收集有关环保的课外资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比如,笔者收集了这样的课外材料:①一个人平均每天呼吸空气14千克,是一天食物重量的10倍或饮用水的4倍。②100平方米的森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吸收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气体9千克,大约等于10个人每天呼出的数量。③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却能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④一只杜鹃一年能吃掉松毛虫5万多条;一只猫头鹰在夏季可捕食1000只田鼠,从田鼠口中夺粮1吨;一窝燕子在夏季吃掉的蝗虫,如果头尾连接起来,可长达3公里。⑤1952年12月份的英国伦敦,由二氧化硫形成的工业烟雾造成的空气严重污染事件中,在4天里就有4000多人死亡,事件过后两个月内,还陆续死亡8000多人„„笔者通过数学活动课、实践课等向学生加以渗透这些信息,同时结合山区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如村民到野外捕杀田鸡、田鼠等,从而使农作物受到昆虫的侵害,促使学生对环保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环保意识。

三、结合现实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围绕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一系列活动,我们也对学生提出了“美丽校园”的活动要求,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所在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做好清洁校园、美化校园,清洁田园、净化水源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笔者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列出活动前后变化的相关数据,对比其中的变化,并提出结论或对策。如针对某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笔者让学生对比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前后树木、垃圾桶、清扫次数等数据的变化情况,列出表格,对比数据变化,从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在意义和社会功效。

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如:1.观看电视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光盘行动”“地球一小时”“节约用纸 珍惜资源”“保护水资源”等内容;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造成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重工业大量燃烧煤炭产生的废气和机动车的大量使用而导致的尾气排放等;北方沙尘暴发生与治理风沙防护林息息相关。2.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周边的乡镇小企业搞社会调查、到木片加工厂调查其每天要消耗的大量林木原材料的情况、调查化工厂对周边水源和土壤造成的污染情况等,要求学生将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心得,从而教育学生: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不任意捕杀野生动物,不乱砍滥伐,不破坏生态平衡,积极参与绿色植被活动,从自身做起,做环境保护小卫士。

篇3: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的论文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相关的化学教材中已经涉及了诸多的生态环境内容,也十分仔细地讲解了那些污染的形成因素以及对人类的危害,尤其是气候变暖和不可小觑的臭氧层破坏以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对人们的长久生存与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威胁。

二、结合教材内容传播生态文明

1. 研究性学习

有效地促使学生怀着研究的信念并结合课本中的相关知识以及社会与日常的生活中存在的众多问题,教师要进行良好的引导,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强化小组之间的沟通及交流,将学科内容有效地渗进,强调实践中的各个环节,给学生布置些针对性的小论文以及找资料等作业,采用各类手段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

2. 绿色实验

( 1) 传统的实验过程中,只是关注相关的操作便捷以及对应的设备简单,还有实验的各个现象突出,对于相关的生态环境污染重视度极为不足,这样就根本不会涉及和关注实验设计的绿色化。现阶段,我国绿色化学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广泛地关注起来,所以对相关的化学实验施行绿色化的设计,促使学生能体验并体会到转变实验各个方面的主要意图。

( 2) 绿色化学实验的具体化实施。对于相应的环境选择,尽量地避免掉一些小的反应物,基于最终的实验效果把一些容易出现危害物质的实验换为无害的物质; 在施行对应的微型实验时,最大的优势就是使用的试剂量较少,通常为正常实验的1 /10或是1 /1000,并且相关的药品用量也非常少,排放量控制在最小量,这样就能有效地降低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提升了安全系数; 在进行某些实验时,对相应的步骤程序进行一定的革新、规整以及规范化。比如,在铜和硝酸( 浓、稀) 的反应实验,在反应的最初,有关的因素就非常不利控制,还会出现一定的危害气体,这些危害气体会在相应的试管中进行反应。该实验的革新策略为: 将铜片置于较为清洁的针管中,并将空气排出; 同时在对应的小烧杯中放入些许的硝酸,再进行一定程度的微热,再利用注射器来吸取相关的硝酸,快速使用对应的小胶帽将吸口封住,在观测到蓝色的溶液以及无色的气体时就把瓶帽打开,并将对应的活塞拉动以让空气进入,这时就会看到相关的气体变成了红棕色,这时就要注进氢氧化钠溶液之中; 将实验的仪器进行改进,使用密封性良好的成品仪器来进行有毒实验,这样能尽量的避免掉危害物质的出现,并且相关的仪器及药品还可以进行循环使用,也不会出现对环境的毒害污染; 最后则是对相关的药品以及三废的回收与二次使用,可以把相关的实验药品进行回收使用,这样能有效地提升药品的运用次数,确保能源的合理节约,保障对应的公共设备以便于将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三、教学实施

1. 生态实践,课外的生态文明教育

( 1) 在各类教学过程中最基础最关键的就是实践。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实际活动中经过一定的动手、脑,了解最直接的资料,并体会到较好环境带给人们的益处和诸多的环境问题给人们的危害,以便于促进学生将人和自然以及环境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对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进行很好的培养,并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及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相关的实际活动,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以致将这样良好的意识化为自己的素质以及最终的环保行为。

( 2) 实践活动是教学全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领学生们对相关的生态文明现象与问题进行实地调查,促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艰难,并亲自感受自然的环境污染状况以及生态破坏的严重程度,使学生们自觉的对自身行为的考虑,重新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对初中生来讲,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将学生们进行一定的组织并参与相关的环保知识以及演讲比赛。还可利用对应的环保知识讲座以及辩论会等对学生展开广泛及深化、长时间的环保类宣传,并合理地鼓励学生去收集一些可回收的物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良好环保意识的树立。

2. 试卷资源、教学评价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试卷可以说是对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教学成效进行一定的评价,考试对整个教学的进程来说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相关学习评价的一类有效的方式,最终的目的是对学生展开对应的调控及监管,进而对学生学习的各类状况进行很好的矫正。考试所具有的检测及反馈的功能亦是教育过程目标管控的重要策略,考试所能提供的诸多讯息可以说比最终的成绩更重要。所以,在相关的化学类试卷中强调生态文明以及环境保护知识的题目,进而有效地强化学生们心理潜在生态意识以及道德类的感情。

3. 生态文明素质

我们要认识到人类不能任意地夺得并运用自然资源,构建人与自然共处的科学自然观念,更要认识到绿色文明与正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不断的构建绿色的工业、农业以及交通等,持续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绿色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也可以说是一种内向型的文明。绿色文明是强调俭朴并回归大自然的,提倡人们去亲近大自然,和自然能完美地融为一体。

四、结语

篇4: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的论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态 文明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71-02

一、生态问题是决定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造成生态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对生存环境的改造就变得非常严重,从而致使生态问题出现。比如说,近几年来对森林的破坏日趋严重,森林面积递减致使沙漠化现象比较严重,一些物种濒临灭亡,这样都严重的影响了生态平衡。另外,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化工企业等一些重工业造成的污染问题,对自然资源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直接威胁到人身体的健康程度,比如说,酸雨和淡水污染、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各种噪音和废气排放到空气中,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生态。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是比较重要的任务

国内相关学者明确提出,当今我国的教育要改变指导方针和发展方向,让教育逐渐向生态化发展,使教育变成符合生态规律的新型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学校教育来说,生态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更加关注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掌握生态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不仅是一个基础性学科,由于本身学科特点决定,还与生态环境关联十分紧密。所以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是比较重要的任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

(一)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生态意识

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生态意识这要可以体现在两点:第一、高中生物教师要对自己生活地方的生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学校的实际环境情况,组织一些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组织过程中加入自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同时要考虑用什么教学手段组织教学。第二、教师要定期参加培训,在高中生物教师的培训中加入生态教育,主要加入环境生物学,从宏观上研究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从微观上研究遗传变异和毒理作用。从而使高中生物教师加强自身生态意识,为进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二)结合当地生态问题,开发校本资源

实际上我们生活环境中存在很多的生态问题,比如说,酸雨和淡水污染、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各种噪音和废气排放到空气中,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生态。这些问题不仅社会是关注的热点,还是高中生物的结合点,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生态问题创设情境教学,将这些当地生态问题和课本知识融为一体,正确的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因为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大,生态情况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生态问题,开发校本资源,从而使学生观察的比较直观,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生态意识。

(三)将生态教育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学

将生态教育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学可以简单的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教育模式。显性的教育模式就是,精心设计专题活动,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生物教学中,隐性的教育模式就是,加强校园环境的文化建设,是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生态教育。

首先,精心设计专题活动。将高中生物教材作为专题活动基础,再结合学校所处生态实际情况设计专题活动。比如说,环境污染情况、环境治理对策、生物多样性、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等为主题的专题活动。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模式,所谓讲就是将这些专题活动进行课堂讲授;所谓练就是在课下进行实验。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或者周末,进行问卷调查,搜集整理与专题活动有关的资料,进行生态环境的实地考察,这样才能够上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生活地方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深刻的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并能够想办法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其次,将生态教育贯穿于常规生物教学环节。当今我国使用的高中生物教材,很多地方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都和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生物教师可结合教材中已有的保护环境知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深入和拓展保护环境的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丰富高中生物课堂知识,还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决心。

再次,加强校园环境的文化建设。将生态教学运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侧重的主要是渗透式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将高中生物课堂知识与加强校园环境的文化建设相融合。在校园文化方面,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竞赛、研讨、讲座等各种活动,来进行生态的宣传,同时也可以在植树节、环境日和地球日等这些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展开生态宣传。在校园环境的方面,将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校园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活动,比如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比较简单的建立一个生态平衡系统和植物角。将学校已有植物进行简单分类,将学校的植物进行挂牌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结束语

随着近几年来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化工企业等一些重工业造成的污染问题,导致整个世界的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样,生态文明教育和高中生物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容分割。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渗透文明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这个学科,还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意识,知道生态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就是我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简单认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我也希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将生态教育和高中生物课程进行很好的整合,从而为我国的生态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陆菊琼,陆宗辉.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践行国策“生态文明”之情感教育[J].教育观察,2012,010(1):178-181

[2]刘文霞.关于在《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0(7):173-174.

[3]陈新见,冯少杰.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尝试[J].历史教學2014,07(03):39-40.

篇5:赵家桥小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学科:品德与生活

班级:二年级

任课教师:孙永利

课题:春天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2、学习观察春天的特点,探究春天自然界的变化。

3、让学生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与人类的活动。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带来的愉快。

教学难点

学习观察春天的特点,探究校园春天的变化。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赞美春天的诗篇。

2、设计“找春天”记录表格。

3、制作“春天头饰”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活动任务

1、谈话引出

2、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3、鼓励学生向春姐姐打招呼。对呀,现在正是五彩缤纷的春天,我们班上,你们看,谁来了(一学生戴头饰走出来)?快跟春姐姐打招呼吧!

3、提示课题,齐读。大家愿不愿意一起去大自然寻找一下春姐姐,看看春姐姐究竟藏在哪里呢?好,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纸条——春天在哪里),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课题。

二、展开想象的翅膀——写春天

1、春天,这么美,曾有无数的诗人赞美春天,平时你读过哪些赞美春天的诗歌?

2、读一读。

过渡:今天,教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赞美春天的诗,那就是艾青爷爷写的《春姑娘》,想听吗?好,让我们美美地来欣赏吧!

(1)师朗读《春姑娘》。

(2)生齐读。小组交流:读了艾青爷爷的《春姑娘》这首诗,你感悟到了什么?(春天来了)

三、情境教学,感受春天——找春天

过渡:这三位同学读完诗歌,我们仿佛来到了仙境,看到了如花似锦的春天。老师带领学生到赵小校园内寻找春天。刚才看了之后,你发现了我们校园内哪些春天的小秘密?你们知道哪些花也是在春天开的吗?你们的知识真丰富,平时肯定喜欢看书,是吗?小朋友还发现了哪些春天的秘密?实物出示柳枝,你们看,这就是刚发芽的柳枝,绿绿的,正如诗句所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有小朋友有新的发现吗?一场春雨过后,把一些小动物都惊醒了,你们知道哪些动物醒来了?带领寻找春天的动物:松鼠、蝴蝶、青蛙。你们发现了春天那么多的秘密,你能用哪些词来夸夸春姐姐呢?(春暖花开、百花齐放、柳绿花红)„„

总结:

篇6: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科学教学案例

《热水与冷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有什么不同的过程;

2、引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掌握一些独立研究的必要技能,培养他们与人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学内容:冷水与热水的不同 教学准备:生: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师:玩具、茶叶、红墨水、植物油、滴管、吸管、塑料袋、一杯热水、一杯冷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联系实际,大胆假想

1、结合实际说一说冷水与热水看上去有什么不同;

2、摸一摸热水与冷水又有什么不同;

3、有比冷水更冷的水吗?具体说说。

4、除了这些以外,热水与冷水还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呢?(学生想,然后说出自己的猜想)如果要你证明给我们看,你准备怎么做呢?

学生说,其他的学生帮忙出主意,直到没有不同的意见为止。

5、往里面滴入液体会怎么样呢?(具体操作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可以由学生说出,如果说不出,则讲解滴管的使用,同时可以当场演示如何操作。)

6、有没有同学想到其他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呢?

三、发挥想象,探究验证

1、你们组准备选择哪一种材料进行实验呢?(组织讨论一下)

2、教师分发材料,注意各组的实验材料,以便于汇报时易于掌握。

3、强调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倒满同样多的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2)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做好实验记录,以便到时进行汇报,(3)注意用水的安全,一是玻璃仪器的安全,二是水的冷热安全。

4、汇报:学生每说出一种,课件便演示一种。

四、拓展质疑,激发兴趣

(回放刚才的场景),提问: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理由,尽量让学生去猜想),谈话: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吗?请你下节课来我们的科学课堂,好吗?

五、教学设想:

《冷水与热水》这一课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掌握对自然事物进行独立探究的技能,学会与人合作,为体现科学课堂的这一特点,我将本节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调整,我是这样设计的:

1、将教材中记录整理平时发生烫伤的场合提到课堂上来,当场倒一杯比热水温度更高的水让学生想办法试探它的冷热,想办法端到桌子的那一头,适时进行安全教育,这样的效果会更直观。

2、整个教学过程时时体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汇报,从实验汇报到实验评价,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观察冷水与热水的过程,所以他们说出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等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难,尤其是实验评价,在这堂课上我将实验分工、合作、倾听作为一个个的指标,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科学精神,可以说他们的探究欲望得到了很好地张扬,同时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

篇7:论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刘娅莉[1]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的进步的成果的总和。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又跻身渗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找准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范式进行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

一、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生态文明”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其内涵极为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从文明形态上看,它是与历史上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相对应一种新文明形态,并由此演进而来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表现为文明形态的不断扬弃的过程,体现为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地展开而又历史地解决的逻辑。一般说来,人类以何种方式来解决这对矛盾,人类的文明打上什么样的印记,对其解决达到何种程度,人类文明演进也就达到何种程度。原始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影响几乎是微不足道的;相反,各种自然力则超乎强大。人慑服于自然的强大威力,表现出对自然的绝对顺从。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基本上是利用和强化自然过程,不是对自然实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对自然的轻度开发没有像后来的工业社会那样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人与自然保持着一种低水平的和谐关系。工业文明时期,人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致使人与自然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这个时期的核心内容,机器生产不仅摆脱了农业生产那种受时令节律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引起自然界自身不可能出现的变化,而且还生产出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产品。这个时期也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人类凭借这根强有力的杠杆,在改造、控制和征服自然面前,可以说是一路凯歌猛进,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在短暂的几百年内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好要多得多。工业文明的出现致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然而就当人们还沉浸在对自然空前胜利的喜悦当中的时候,自然的报复惩罚也开始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等,人类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大自然的报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促逼人类开始反思。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生存出现了危机,是我们用错误的方式对待自然而导致的危机;而要摆脱这种危机,就必须重新调整人类对待自然的方式,扬弃这种建立在对自然征讨和控制基础上工业文明形态,确立一种人与自然矛盾得到和解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兴起,预示着人与自然矛盾经由原始的统一,通过对立又重新走向统一。它体现的是人对自然开发利用和恢复保护的统一,是人类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从文明的内容上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对的,并与之共同构成“四位一体”的文明体系。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状态的范畴,是人类通过实践所取得的积极的进步的成果在各个领域的积淀和体现的总和。生态文明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的进步的成果的总和。[1] 张云飞: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J],2006年第8期.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本身包含着复杂的结构,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形态、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政治形态,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整合,成为其基础和前提。物质文明强调改造自然,而生态文明则强调保护自然;精神文明只能强化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却阻止不了人类无可奈何或不知不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法解决其引起的后果;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强调要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而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显然,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文明形式。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职责

1、生态教育全球化构成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背景。新的文明形态呼唤确立新的文明理念、树立新的文明观。从直接的层面上看,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当下由资本主义社会主导的工业文明而导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进行深刻的反思的结果。反思虽然是面对过去,但又意味着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建构,而这种建构意味着对旧的文明观念的否弃或转换。具体表现在:首先是价值观念的转变,即从以人单方面控制自然的价值观转到“人—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整体价值观;其次是发展观的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的转变,否定“重增长、轻发展”、“高消耗、高污染”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观,确立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再次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即从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转到有机论的思维方式;第四是消费观的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的转变,实行绿色消费。而观念的转变,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而这一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生态文明教育运动(或称绿色教育运动)就是明证。美国联邦教育局专门设立了“环境教育科”;英国制订了以8~18岁学生为对象的《环境计划》;俄罗斯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也把“生态学”和“生命活动安全基础”列为单独开设的课程。此外,国际组织也相继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推行生态教育计划。早在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认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号召,并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1975年召开的贝尔格莱德会议,制订并公布了《贝尔格莱德章程》这一“环境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环境教育”概念的正式确立。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有68国代表参加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则使“环境教育”趋于完善和成熟。该大会明确宣布,“环境教育在现有的课程中是一门新学科,它应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包含在现有教学计划及教学过程中”[2。柳若芍,刘世峰.环境教育: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J].教育研究,1995(7).这一切表明,生态危机正在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生态文明教育全球化,也构成了世界当代教育的基本背景。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体现了语文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21世纪既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人类遭遇全球性问题的时代,更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时代,我国开始了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其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正确价值观自然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等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的内容。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中就包含了“生态”的理念。从教学目标看,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从教材来看,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现代意识”必然包括“生态文明意识”;而“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则是生态文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课文的编排上,也是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来进行的,完全打破了过去以文章的体裁来编排,也充分地体现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从学习的主体来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这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从师生关系来说,强调的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也符合生态的“和谐”特征。

总之,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被当今社会所认同,并且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作为语文学科教学,不管是从传承文明的角度,还是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说,都应该与生态文明相联,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能性

生态文明教育采用何种课程模式,要受国家及学校现行课程模式及教学体制的制约。目前,世界各国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二是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而不单独设课;三是在一些实施“综合主题”课程模式的学校,以环境教育的若干主题为线索,将各学科或各领域教育内容综合在一起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相较而言,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缺乏总体的目标和计划,致使这种教育仅停留在对公众宣传的水平上;二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尚未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三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较为散乱,未能形成上下贯通的完整体系,具体施教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3]柳若芍,刘世峰.环境教育: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J].教育研究,1995(7)因此,从我国的教育实情来看,当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在单独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这种渗透,无论是从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还是从其内容来看,都是可行的。从语文课程性质上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揭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位体现了语文课程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代意识。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其教育内容是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为主。而“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对于当代人类环保意识的确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撑点。”[4]郭笃凌,郝怀芳.传统文化是环保教育的助推器[EB/OL]httP:///20050411。从语文课程特点上看,语言性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语文教育就是人们利用最为熟悉的母语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育作为母语学科文化属性决定它在语文学科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一种天然的适合性。从新课改语文课程内容上看,其本身蕴涵了许多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机渗透提供了基本条件。

四、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由上可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1、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找准渗透点。首先,通览全套教材,努力挖掘课文中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素材,以确定渗透教育的总体目标;然后再根据总目标设计好单元课文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点,使每个单元的渗透连点成串,连串成片,分层次地逐渐推进。以新课改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为例,初步统计,其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课文、看图说话、儿歌、作文等)就达40 篇或处。将其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与爱护环境和欣赏环境相关的如《北京》、《黄山奇石》、《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等;第二类是与环境科学或环保知识相关的如《大熊猫》、《庄稼的好朋友》、《植物妈妈有办法》、《只有一个地球》等等;第三类是与环境道德和环境行为(维护或破坏)相关的如《一只小羊羔》、《达尔文和小松鼠》、《带翅膀的种子》、《大森林的主人》等等。第一类在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对祖国及世界各地环境特征的描写和议论,通过叙述人类与环境和睦相处的实例,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懂得美好景观和环境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激发他们欣赏环境、关心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态度和情感。第二类在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并在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第三类在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揭露损害环境的不良行为,或展示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使学生逐渐形成谴责或抵制前者,提倡并模仿后者的行为倾向。

2、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作用。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年龄幼小、身心还处于发展时期、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可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进行渗透。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情景中去理解生态文明理念、激发其环保热情、增强其环保意识。创设情境有多种方式,一般说来,应根据渗透点内容的不同而相应地创设。可通过音乐渲染:如在学习《保护鸟类》一课时,我选择了《有一个女孩》这首歌曲导入。这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同时也是一首立意鲜明的护鸟、爱鸟的歌曲(讲述了一位女大学生为保护仙鹤献身的故事)。教师以“一望无边的沼泽地“飞翔的丹顶鹤”作背景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感知词句的大概意思;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情境体会对鸟类的那一份爱心。也可通过图片展示:在教授《鸟的天堂》一文时,可先让学生欣赏“榕树茂盛”、“群鸟欢叫”的录像,初步领略鸟的天堂的奇异景观,然后引导学生研究重点段是怎样有条理地描写大榕树的?农民为什么不许捉鸟?从而让学生懂得这美丽的自然风光是自然生态平衡发展的结果,唤起学生强烈的环境意识。还可通过角色表演:如在上《爷爷和小树》一课,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爷爷和小树。冬天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服、白雪衣服。小树在爷爷的精心照顾下茁壮成长;夏天,小树撑开绿伞给爷爷遮挡阳光,爷爷在树下乘凉。学生沉浸在这个生动有趣的环保情境中无形中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还可图画再现、语言描述或上述方式综合运用等将教学融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环保热情得以激发。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拓展生态文明教育有机渗透的空间。这里的“第二课堂”是泛指除教学课堂之外的校内或家庭等学习空间,它是教学课堂的对外延伸和辐射。课堂教学虽然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主渠道,但时间、空间、视野毕竟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机渗透的补充。具体要求是:(1)学习在课堂、贯通在课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通过语文单学科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毕竟有其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把语文课堂所授内容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理解。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明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再从历史、地理等学科角度查阅书籍、搜集资料了解黄河,以实现多学科的融会贯通。(2)认识在课堂,拓展在课外。如教学《海底世界》,学生虽然对课文所介绍的海底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但毕竟有限,同时对海底的奇异景象又有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他们要求课外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书,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对科学的探求之心。(3)问题在课堂、思索在课外。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有所感悟,从而在思想认识获得升华。如教《灰尘的旅行》一文,在引导学生认识灰尘的旅行对于人类生活的危害后,教师设疑作为课外作业进行思考:灰尘的旅行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这么多是害,你认为应该怎样控制灰尘的旅行呢?你能围绕书中“多想成为控制灰尘旅行的能手”这句话谈谈自己的想法吗?通过设疑,唤起学生对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增强环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促其投身到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中来。

四、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语文活动当中,增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学而后知,知而后行,这是符合教学常规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也应如此。通过课堂渗透,课外延伸,学生已经有所“学”和“知”了,然而更重要的则是“行”环节。如果“学”和“知”是侧重于生态文明思想意识渗透的话,那么“行”则是把这种思想意识外化为具体行动。让他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靠大家,要求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依托,以生态文明渗透为目的而相应地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1、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走上街头,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橱窗、文艺节目等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动口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2、开展主题活动。根据环境和资源纪念日而确定生态文明教育主题,例如每年“3.12植树节”,可开展以“我为校园添新绿”为主题的植树种草活动;“3.22世界节水日”,可开展以“水资源、知多少”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活动;“4.22地球日”,可开展以“我心目中的地球”为题的征文竞赛活动;“6.5世界环境日”,可请环境专家来校为学生做专题报告。

3、开展考察调研活动。鼓励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做调查,总结出环境污染的种类(生活垃圾和污水;噪音、粉尘、汽车排放的尾气;工厂排放的三废;农药化肥的过量和不当使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宣传环境知识,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积极行动改善环境状况;建议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有效措施等)。笔者曾配合学校组织了一次由班级学生参加的“淮河之行”的考察活动,对淮南市淮河段水质情况进行考察,并撰写出了一份有一定质量的考察报告,并向全校学生发出了倡议,倡议书《母亲河的呼唤》在校园中引起积极反响。

篇8: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的论文

一、小学语文阅读生态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开展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活动,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生物和生态环境知识,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在这一教育中,师生、知识、社会之间形成了多层次的互动,因而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

二、如何实施小学语文阅读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这一教育新课题,教师应该多加探索,不断实践,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1.依托阅读素材,感知美好环境

小学语文阅读素材中有很多被附上美丽的插图,还描绘了美丽的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阅读素材的道德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感知美好的环境。例如,在学习《山中访友》时,教师可以利用阅读素材中的插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古桥、溪水、山林、悬崖等自然美景,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好会在学生心中唤起感觉,这时再来学习课文,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强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中美好的景物,如草原、森林、田野、城镇等,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环境的美好。

2.依托文章亮点,激发生态意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教师可以依托文章的亮点知识,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一些是借景抒情,有些是托物言志,还有一些是借古讽今等,教师可以利用文章的写作手法,抓住文章的写作亮点,向学生上一次生动的环境教育课。例如,在学习《白杨树》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白杨树与边疆战士的关系,学会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对白杨这一景物产生崇敬之情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周围景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心中燃起对环境的赞美之情。

此外,教师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还可以借助于课外活动形式,如减少制贺卡送祝福数量、312种植行动、保卫山林拾垃圾、调查水污染等活动促进学生的保护道德意识得到提高。

摘要:主要分析了当前小学阅读语文生态道德教育,并提出了几点构建策略。

篇9: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的论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态文明 渗透

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解决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人口危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学生是未来地球的主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这不仅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要注重立足学生实际,从生活出发,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以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通过在外在直观感知,在探究中获得内心升华体验。

一、立足生活,以生活现象切入

教学即生活,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要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还得以生活现象为原点,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说、多思,从生活中去了解环境,在直观中感知环境的重要性,客观看待环境现状。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还不足,还是过于注重抓知识灌输,忽视生态文明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性,课堂中对生活现象的应用不足。提倡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身边的可见、可感的现象来切入,这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以《种群的特征》的教学为例,该课时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种群的特征,且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以此而让学生更好地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在教学中,对于什么是种群,以科教频道的“自然世界”栏目视频而引导学生观看引出概念,同时,强调种群并不是不同个体的简单相加,明确生物生存会受同种生物的影响,也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让学生感知生物种群联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可围绕生活中的现象而引导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此增强对生态文明重要性感知。

二、紧扣教材,由教材向外拓展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生物科学知识是基础,同时,也要注重在引导学生构建生物知识的同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高中阶段生物教材的编排来看,每个学段、每个章节都渗透环境、生态和社会意识。如《生物科学与社会》中就把生物科学和健康、农业、工业和环境保护融合了起来,那么,落实到生物课堂实践中,教师就应把握好教材中的这些素材,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并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还得以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基础,为此,教学中要注重提倡探究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多展开交流活动。如《生态系统的结构》中对其概念、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的学习,就应结合案例,以问题方式组织学生交流。如营养结构中的食物链,可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食物链进行分析,由生物链而拓展到生物网。同时,在知识探究的同时要结合实际而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如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竞争关系,是利还是弊,这就可组织学生探讨、交流、沟通、共享。

三、借助典型,探究中丰富体验

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语言直观当然重要。要取得实效还要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典型案例而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分析,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从认知过渡到体验,真正体会生态文明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学习后,教师要及时结合教学内容而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以《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为例,教学中生活中常见的水葫芦为例而引导学生对生物入侵的概念、危害等展开探究,探究后可借助网络而搜索相关资料,如“凤眼莲的入侵”、“米草的生物入侵”、“紫茎泽兰的生物入侵”等案例,以图片、入侵案例等而引导学生观看、讨论、分析其危害、污染途径,交流其对策。

四、实践拓展,由认知转向行动

学而知,知而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生态知识,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还得引导学生由学而行,由学校走向生活,通过他们的言行感染和影响身边的成年人,带动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实践。

篇10: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的论文

讲文明守礼仪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和做人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可以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正因为此,新课标才把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呢?

一、在比较中英礼仪文化异同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晚辈不能对长辈直呼其名,要用准确的称呼。而在西方,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姓名,这样可以表示亲近。在中国,使用亲属化的称谓非常温馨亲切,可以有效缩短交际者心灵之间的距离。但假如套用到英语中,就会适得其反。如,在中国常常用“老爷爷、老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使其有一种被尊敬的感觉。但在英国,人们忌讳“老”字,因为“老”在他们看来就意味着“年老体衰,失去活力”,喊他们姓名,恰恰会使他们感到亲切。中国人以“老”为尊,西方人不崇尚老,而崇尚年轻活力。可见,中西文明礼仪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英语教学也要在比较中西文化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又如,中西饮食礼仪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国人就餐时,男士为女士挪开椅子,等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在中国,让长辈先入座,体现了对老者的尊敬。可见,可以通过比较,教育学生在吃饭时注意餐桌礼仪:吃饭要请长辈先入座,要主动为老人添饭夹菜,离席要说“大家慢慢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饮食礼仪的异同,还使学生懂得该如何讲究餐桌礼仪。

二、在交际用语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如,在称呼、打招呼和问候,道谢与答谢,赞扬或邀请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可使学生很快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中学生生活经验及知识范围很有限,诸如政治外交礼仪、商务谈判礼仪等比较复杂的内容,就不适合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内容,就有可能造成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畏惧感。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1: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的论文

摘 要:研究如何巧妙地将生态学原理和规律运用于地理教学当中,如何来分析教材,研究学生,从而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方法和策略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创建和谐的地理课堂氛围,让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积极健康、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生态关系,让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相生相克规律;地理课堂教学

一、生态学规律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生态学规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体的主要体现在分析教材、研究学生、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后教师的教学反思几个方面。

1、分析教材。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虽已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并与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和方式展示其内容,但是,教材的知识内容和体系结构是相对静态的、固定的。而同一教材在面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时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将教材和与学生相关的生活常识、价值观相联系,以简单、有趣、形象的方式充分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间、师生间形成正确的和谐的生态关系,让学生间、师生间相互竞争、相互依赖、共同进步。

2、研究学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亦是如此,教师只有深入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对象,真正认清了他们的知识背景、能力、经验、心理等,才能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很好地根据他们的知识背景、能力和心理特征,相互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制定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教学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之前认真地分析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3、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编制是实施目标教学的前提,而目标编制的科学性又是目标实施效益性的基础。因此,编制出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要全面把握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准确了解学生,在课标、教材和学生的联系中把握教学的整体目标。相似的,这就是教育生态学中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在资源的利用上所体现出来的生态问题。所以在充分考虑了每一个个体在资源利用维度上的生态位后,进而把握以大目标制约小目标,以小目标指向大目标,在教学中,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是目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是用来指导教学的,而学习目标是学生用来指导学习的。在编制教学目标时要做到具体明确,让学生看了能懂,懂了能做,做了有效。

4、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合理、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理论与时间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会不断涌现。科学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它需要教师首先熟练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并根据教学方法最优化的原理选择出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思想的方法组合。 5、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有多种,以往教师对教学媒体的选择通常是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特征以及学校的经济等因素,不管是传统的教学媒体还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多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充分的研究和考虑学生个体间、师生间的生态学关系后,不难发现单用任何一种教学媒体都不能到达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从生态学规律中生态个体间“相生相克”的角度来看,仅单一的使用一种教学媒体是没有办法使得学生个体间形成一种合理、有序的竞争与依赖关系,只有将多种教学媒体进行组合实施到教学中来,教学才会向积极、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原则与策略

生态课堂的特征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依存性、复杂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意义,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保证作用。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高中地理课堂生态系统中,师生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平等对话交互的主体的“人―人”关系。在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时,应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促进生命的共同性,努力让学生与教师生态主体之间、学生与学生生态主体之间通过多向的交往,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谐、平等的关系,全面和谐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生态主体的发展。

2、教学反思。教师的专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与学生生态群体的关系是否和谐,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是否正常,系统是否朝良性的方向发展。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及时写下自己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36-217。

[2]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19。

[3]夏志芳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88-196。

上一篇:2015年一季度工作总结及二季度工作计划下一篇:中小企业文化建设11个案例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