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受赠的税务处理

2024-04-26

无形资产受赠的税务处理(通用11篇)

篇1:无形资产受赠的税务处理

如何对接受捐赠资产及其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

税收法规规定:企业在接受资产捐赠时,不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但在受赠资产时,应按下列方法计算缴纳所得税:

(1)出售价格或清算价格低于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时,按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计税;

(2)出售价格或清算价格高于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时,按出售收入扣除清算费用后的余额计税。

企业应设置“递延税款”科目,核算受赠资产的价值未来应交所得税。其账务处理如下:

一、接受受赠资产时,按受赠资产的价值,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受赠资产未来应交所得税,贷记“递延税款”科目,接受赠资产的价值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差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同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价值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即借记“资本公积──接受捐赠资产准备”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

法规依据:

一、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分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解答:第(五)项

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二十条

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第五项

篇2:无形资产受赠的税务处理

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应税收入,是指根据有关凭据等确定的、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和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含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应计入受赠资产成本的由受赠企业另外支付或应付的相关税费。

对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的处理又分以下两种情况。

1、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并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规定,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占应纳税所得小于50%,应将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全额并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例: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17%,所得税率33%,7月接受商品捐赠100万元,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款17万元,截至年末该存货尚未处置。乙公司利润总额为250万元,假定除接受捐赠资产外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1)7月接受商品捐赠时:

借:库存商品1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117

(2)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占应纳税所得额的比率=(100+17)÷250×100%=46.8%<50%,则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应并入接受捐赠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20应纳税所得额=250+117=367(万元)

应纳税额=367×33%=121.11(万元)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117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17×33%)38.61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78.39

注:若下年将该商品耗用或售出时,再作:

借: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78.39

篇3:对资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研究

投资者对企业资产的了解程度和盈利可能性的判断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出发点。而税法的主要目的是取得税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证社会和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二者出发点的差异导致在处理同一经济事项中会对经济事项做出相对应的要求和规范。例如,税法为保障税收额,根据流转税法规定,企业在建工程领用存货等事项应纳入应税收入范围予以征收税款,而会计准则则将其视为未出现经济利益,不予确认收入。为了和宏观调控效果匹配,在资产净损失实际发生时,符合税法规定的部分可以不遵守谨慎性原则在收取税款前扣除;相反,会计准则必须严格按照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损失进行预计并在计算当期损益时予以扣除。会计处理依照准则规范进行会计核算,税务处理依照税法标准计算纳税额度,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的标准和目标不同造成了处理方式和结果不同。

二、资产概念和确认比较分析

资产对于税收收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产的交易是税收交易最主要的形式,资产增值的多少决定了所得税征税的额度。资产的概念在理论上和会计相同,尤其是在细化和明确各类资产的标准后,资产在税法上的概念与会计准则更为趋近,但是资产范围与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仍是主要区别。

是否承认资产减值准备部分是税法和会计在资产范围和资产尺度上的主要差异,即资产价值降低额度的确认标准和认可程度,税法在原则上是不会承认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不会考虑到资产在流动后出现的任何情况,税法只根据当前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资产税务处理。但是对待特殊行业的坏账准备,税法会根据资产减值情况制定严格的控制尺度;相反,任何资产减值情况在会计原则下是被承认和确认的,并且能够根据谨慎性原则做出资产减值准备,预先确认资产损失额度。因此,资产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在资产确认上的标准是相反的。

三、资产计量比较分析

会计准则下资产的计量方法较为灵活,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资产计量。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都属于会计计量的范围,一般情况下,企业以上诉范围为计量信息的会计计量都应确保会计要素金额能够达到准确的计量。由此可以看出会计计量依靠的计量信息是多途径的。而税法对资产计量的控制是法定的,一般情况下以历史成本作为计税基础,但是企业出现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改组改制等交易时企业可按资产的评估价值进行计税。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在计量方法上的不同体现在计量方式上:

(一)资产初始成本的计量

在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等资产进行初始成本计量时,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要求一样,都必须根据资产是实际价值入账。这种计量方式仅针对通过购入、融资租赁、接受投资等取得的资产的初始成本计量,除通过债务重组、企业合并、非货币交易等取得的资产的初始成本,税法与会计准则计量方式不同外,一般情况下会计准则和税法对资产的初始成本计量方式基本一致。

(二)资产入账后价值调整

资产入账价值根据税法和会计标准的要求应该保持与历史成本一致,不允许随意对其价值进行调整和更改。但这并不代表企业资产因初始评估出现差错而不能应需求进行重新评估,对满足规定的评估资产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入账价值。对于出现入账价值调整的资产,必须把价值变化额度纳入资本公积或者资本损失的范围。

税法对资产入账后的调整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均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企业在发生企业合并、企业分立和需要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调整等改组活动时,有关资产隐含的增值或损失才能在税收上予以确认。

(三)资产减值损失确认

一般情况下,入账后的资产会出现减值,而会计是承认减值准备部分的,减值部分可通过会计处理进行调整,相反税法是不会对资产减值部分予以认可和承认。资产入账代表着资产已经进入市场环节,也就会面临市场因素变化的影响,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均有可能导致资产出现下跌或者价值减损的情况。企业应当依据会计准则定期对资产价值变动情况进行总结和清算,然后以各项资产公允价值等为参考进行调整,将资产清算价值与公允价值对比计算整理出预计资产减值损失和集体资产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贷款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没有经过核算和确认的准备金支出不得排除在应纳税额之外,也不可将其扣除。这里所说的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主要是指未通过国务院财政审核、税务部门规定的各项支出减值准备和风险准备资金支出等。因此,税法在对资产减值损失确认时不得随意调整资产,应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确认。坏账准备金和金融企业的呆坏账准备属于税法的特殊资产确认部分,一般允许对二者按比例在税前扣除减值损失。

通过以上会计和税法对资产减值确认的比较,可见二者处理方式的不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从谨慎性原则出发科学合理地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并完善风险预算评估工作,防止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可回收金额;而税法一般情况下不承认谨慎性原则,一切按法律处理。

税法是根据准备金实际发生的情况据实扣除,而且这种动态的变化使税法无法确定一个合理准确的提取比例,所以税法不允许企业在减值准备中提供任何形式的原因。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的变化波动大,可预测性难度提高,各个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各不相同,固定提取准备金的比例无疑会引起税务不公的现象。企业所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虽然不能在资产准备未实际发生时予以税前扣除,但是一旦资产减值实际发生,资产减值准备可在税前扣除,而对于未真实发生的部分不能进行扣除。在新颁布的企业税法中,确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资产在企业运转中出现永久性或者真实性损害时应该扣除的标准。由于此特殊情况的发生,使得税法无法按照原有规则进行减值确认,因此这些标准和会计准则基本保持一致,但不完全相同。差异主要表现在审核过程中,税法不仅需要对损失进行标准判断,还对审核批准的流程进行严格把控和确认,保证审核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资产价值转移

资产的价值实现体现在资产转移到企业经营中的程度,一般资产价值的转移方向集中于固定资产价值。对转移后资产的计量主要包括资产是折旧摊销、加工与处理、改良与修理等。

(一)会计准则和税法在资产的折旧摊销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其范围的划定、基数的确定、方法和期限的选择几个方面。就如范围的划定上,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在会计准则内是被认可和允许的,但是税法是不允许对与税收无关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提。相比之下,会计准则对企业折旧摊销的选择更为宽泛。

(二)资产的加工处理主要是货存的生产制造和自用资产的构建,对于此过程中特殊费用是否属于成本的确认是两者的主要差异。

(三)固定资产的整改是资产维修的代表业务,会计和税法在此的差异主要是对资产资本化的确认。资产在修理过程中确定成为固定资产的部分,税法予以承认,而未达到资本化标准的部分不能纳入固定资产,且应被归入档期损益中。

摘要:对于同一资产的处理,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存在本质差异。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不可能保持一致,但保持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的一致性应成为财政部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特别是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本文分析了同一经济事项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存在不同的原因,并从资产确认、计量、价值转移三方面对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的异同点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会计处理,税务处理,资产

参考文献

[1]曲明栗.资严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的比较分析[J].财会研究,2013(10).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4:无形资产受赠的税务处理

一、企业自主开发无形资产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及税收筹划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中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新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发项目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一定条件的允许资本化。会计上要求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支出单独核算,准确归集技术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并准确归属该支出属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再判断将其费用化还是资本化。

财税[2006]88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技术开发费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可见,税法没有要求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研究开发支出全部为技术开发费,从而造成会计和税法规定的差异。该通知同时规定,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其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实行加速折旧,具体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会计上确定的固定资产标准单价一般远低于30万元,从而造成会计和税法的差异。研究开发的设备支出,如果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一方面可以一次计入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另一方面可以随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再扣除设备支出的50%。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可以增加前期折旧费用,进而增加前期技术开发费及加计扣除额,把税款推迟到后期缴纳,相当于依法从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自主开发无形资产的税收筹划要求企业准确掌握、用好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因软件开发企业还可以享受流转税类的优惠和其他所得税类的优惠,享受流转税优惠时通常需要对企业的软件产品进行认证,享受所得税类的优惠一般需要对软件企业本身进行资格认证。如果估计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能够分离出来认证为软件开发企业,那么需进一步考虑是否将技术开发部门独立出来作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例1:若公司自主开发一项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人员工资、材料费等费用支出(不含研发设备支出)为2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为100万元,开发阶段支出100万元(满足资本化条件)。公司另购入一台单价28万元的设备用于研究开发,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假设无残值。所得税率暂仍按33%计算。则会计上应将100万元费用化计入管理费用,100万元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28万元计入固定资产。假设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为10年,采用直线法摊销,不考虑残值,则本期应摊销无形资产100/10=10(万元),应计提折旧28/5=5.6(万元);而税法上允许扣除的当期费用为200×(1+50%)+28×(1+50%)=300+42=342(万元),从而造成本期所得税影响为(342-100-10-5.6)×33%=74.712(万元)。以后年度,若购置的设备和开发的技术不转让,则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摊余价值100-10=90(万元)每年纳税调增10万元,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的设备支出折余价值28-5.6=22.4(万元) 每年纳税调增5.6万元。

二、外购无形资产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及税收筹划

新准则规定,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但是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产生的价差,除按规定可以将一部分资本化以外,其余的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依据此规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不一定全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28条规定,纳税人外购无形资产的价值,包括买价和购买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第30条规定,纳税人购买计算机硬件所附带的软件,未单独计价的,应并入计算机硬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单独计价的软件,应作为无形资产管理。税法上不考虑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产生的价差。

由于会计和税法上对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产生的价差处理不同,进行税收筹划时,企业应权衡正常信用支付与超过正常信用支付的成本与收益,考虑采用何种支付方式。软件购入时,注意区分软件与硬件的使用年限。如果软件的使用年限较短,可以分别签订软件和硬件的购买合同,并体现软件的受益期限,使软件能比硬件更快摊销入成本费用。反之,可以合并签订购买合同。

例2:公司计划外购一项技术,若现在支付价款,价款和相关税费为100万元,若延期一年支付,价款和相关税费为120万元,估计延期支付的价差有10万元可以资本化,无形资产采用直线法摊销,会计和税法规定的摊销年限均为5年。若A公司选择现在支付价款,会计上每年计入当期损益100/5=20(万元),税法上允许扣除的费用每年也为20万元;若A公司选择延期一年的支付方式购入此项新技术。会计上,A公司在第1年应将不能资本化的延期支付价差10万元计入损益,其余110万元计入无形资产;而税法上将实际支付的价款120万元作为此无形资产的价值。会计上每年计入成本费用依次为32万元、22万元、22万元、22万元、22万元,税法上允许扣除的费用每年为120/5=24(万元)

延期支付价款与现在支付价款比,延期支付共计获得抵税收益(24-20)×5×33%=6.6(万元),获得推迟支付100万资金的利益,但多支付20万元价款。企业应在延期支付获得的抵税收益和利息收益与多付价款上进行权衡。

三、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及税收筹划

新准则将无形资产区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新准则规定企业选择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另外,新准则增加了“预计残值”的概念,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和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后的金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33条规定,无形资产应当采取直线法摊销。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法律和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分别规定有效期限和受益期限的,按法定有效期限与合同或企业申请书规定的受益年限孰短原则摊销;法律没有规定使用年限的,按照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受益年限摊销;法律和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没有规定使用年限的,或者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期限不得少于10年。

可以看出,会计和税法在摊销与否、摊销方法、残值规定上均有差异。进行无形资产摊销的筹划时,建议在受让无形资产签订合同或协议时,应尽可能体现受益期限,按较短的受益年限进行摊销,尽快将无形资产摊销完毕。

例3:公司若购买一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估计总价值100万元。预计计算机硬件使用年限为5年,软件受益年限为2年,无残值,假设税法规定的摊销年限与会计上一致。如果软件未单独计价,则每年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为100/5=20(万元)。如果软件单独签订合同,价格为50万元,明确受益年限为2年。则第一年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为50/5+50/2=35(万元),第一年所得税影响为(35-20)×33%=4.95(万元),即可以依法推迟交纳所得税。

四、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及税收筹划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主要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予以明确。无形资产减值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为了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调节利润,同时规定,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因为属于或有支出,不符合确定性原则,因此不得在所得税税前扣除,应作纳税调整增加处理。因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不得转回,而税法不考虑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无形资产摊销的影响,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以后各年,会计确认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将小于税法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因此,每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若在使用寿命期内处置无形资产,应转销由于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导致的会计与税法的收益差异。

对无形资产减值的税收筹划,建议如果无形资产预期不能或很少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尽量通过转让或报损等方式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而不是计提减值准备,因为计提减值准备税法上不允许税前扣除,而出售无形资产的净损失可以税前扣除。

例4:假设公司2007年1月购入一项专利技术,取得时成本为360万元,估计使用寿命10年,2007年12月31日该技术发生减值,并提取减值准备21.6万元。该无形资产不考虑残值,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则2007年涉及的税务及会计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购入无形资产时,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

借:无形资产360

贷:银行存款360

2.2007年摊销无形资产费用时,

借:管理费用36

贷:无形资产36

3.2007年12月31日提取减值准备时

借:营业外支出21.6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1.6

2007年摊销无形资产费用36万元,2007年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302.4万元(360-36-21.6),该项无形资产在2007年合计影响利润57.6万元,税法只允许扣除当年摊销的无形资产费用36万元,因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1.6万元。

2008年涉及的税务及会计处理如下:由于2007年末计提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应当在无形资产剩余使用寿命9年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302.4万元,每年应摊销33.6万元。

借:管理费用33.6

贷:无形资产33.6

2008年摊销无形资产费用33.6万元,2008年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268.8万元(302.4-33.6),该项无形资产在2008年影响利润33.6万元,而税法不考虑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无形资产摊销的影响,允许按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扣除无形资产摊销费用36万元,因此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4万元。

因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不得转回,若公司一直拥有该项专利技术,则在2009~2016年每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4万元。即2008年~2016年9年共计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1.6万元,等于2007年末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例5:承例4,假设公司2010年1月将此专利技术转让,取得收入200万元,营业税税率为5%,不考虑其他转让费用及税金和附加。

2007年~2009年会计和税务处理与例4一致。2009年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235.2万元(268.8-33.6),摊余价值256.8万元(360-36-33.6×2)。

2010年1月出售时,

借:银行存款 2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1.6

营业外支出 49.2

贷:无形资产 256.8

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14(280×5%)

篇5:无形资产受赠的税务处理

一、无形资产的界定与确认《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是为了规范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时,应当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因素作出合理估计,并且应当有明确证据支持。

企业无形项目的支出,除下列情形外,均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符合无形资产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构成无形资产成本的部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不能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构成购买日确认的商誉的部分。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二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在税务处理上,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

无形资产的界定与确认方面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是关于商誉。由于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所以在会计上不作无形资产处理,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也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由于商誉属于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在税法中作为无形资产处理。

二是关于土地使用权。在会计处理上把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处理。在税务处理上,企业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给国家或其他纳税人的土地出让价款、无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都作为无形资产处理。

三是关于计算机软件。在会计处理上,主要是根据计算机软件的重要性来确定是否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在税务处理上,主要是根据计算机软件是否单独计价来确定是否作为无形资产管理。一般来说,企业购买计算机应用软件,凡随同计算机硬件一起购入的,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单独购入的,作为无形资产管理。

二、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与计税基础在会计处理上,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第一,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第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第三,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篇6:无形资产受赠的税务处理

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发生毁损时,经常面临两种处置方案:报废和贱卖。哪种方案能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值?举个例子:零售企业年初购进一批价值20万元(不含税)的原材料,进项税额34000元。由于过期变质,产生毁损。

方案

一、报废。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换句话说,由于报废没有产生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不确认销项税额。相应地,其已产生的进项税额也因增值税专用发票“链条”的中断而不予抵扣。即原先已作进项抵扣的税额34000元要作进项税额转出。同时根据《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办法》规定,可予抵扣企业所得税的金额为:(200000+34000)X33%=77220元。因此,企业的损失为:(200000+34000)-77220=156780元。

方案

二、贱卖。由于贱卖产生了增值税的纳税义务,确认了销项税额。购进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链条”没有中断,故无需作进项税额转出,但应确认贱卖收入产生的销项税额。假使贱卖取得收入200元,其应确认的销项税额为:200X17%=34元。另外,可予抵扣企业所得税的金额为:(200000-200)X33%=65934元。因此,企业的损失为:(200000-200)-65934+34=133900元。

相比之下,方案二虽然只取得了象征性的收入200元,损失却减少了156780-133900=22880元。因此,零售企业储存过程中发生存货毁损时,采取贱卖对企业有利。

同时根据《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六条:“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以及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发生的财产损失,应在有关财产损失实际发生当期申报扣除。”和第七条:“企业因下列原因发生的财产损失,须经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4)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因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而确认的财产损失;”的规定可知,存货报废属于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财产损失,须经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而贱卖属于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无须有关机关的审批。也就是说,存货贱卖替代报废还可实现将需要报批的事项转化为不需要报批的事项,纳税人可减少报批成本。比如不需要复印大量的财产损失材料,不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

篇7:资产处置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分析

宁波市天长税务师事务所顾世浩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的主要资产为货币资金、往来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等。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时,总是会遇到资产处置的情况,本文就资产在处置过程中遇到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做出分析,以求在实务处理中更加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法律法规。

一、会计与税务处理一致的情况

正常销售的存货的会计处理,符合收入准则的规定。对于企业的正常销售行为,确认为收入,所得税则作为应税收入,增值税方面对销售行为确认销项税,会计与税务的确认处理是相同,不存在调整问题。

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产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职工奖励和福利等事项,会计处理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规定及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按对外销售货物进行会计处理。税法上对此类事项的所得税处理,根据国税函[2008]8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其中: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会计与税务的处理方法一致。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转让固定资产,按照财税[2009]9号文《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的规定,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条例第十条规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其他固定资产,应按财税[2008]170号文《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四条的规定执行,即自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①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②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③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 1

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此外根据财税[2009]9号文的规定,小规模纳税人(除其他个人外)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企业如果转让的是无形资产或是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则应缴纳营业税。例外的是,据财税[2002]191号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自2003年1月1日起,以无形资产或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在投资后转让其股权的也不征收营业税。如果转让的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则还应就其所取得的增值额缴纳土地增值税。

二、会计与税务处理不一致的情况

(一)会计确认为收入,税务不确认为收入的情况

公司在处置国债所取得的利息收入会计上处理为财务费用-利息收入,按1992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国务院令第95号)第十二条规定,国库券的利息收入享受免税待遇。现行内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也规定:“纳税人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值得注意的是,本法虽规定国债利息收入为免税收入,但并不意味着与国债有关的收入都可以免税,对于国债持有者在二级市场转让国债获得的收入,还是应当作为转让财产收入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会计不确认为收入,税务确认收入的情况

1.企业会发生以资产对外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及分配利润等业务,一般情况下对企业不会产生现金流入,在会计处理上不作为销售处理,而直接将资产的成本计入销售费用或营业外支出等科目。根据“通知”的规定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对外捐赠等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应按相关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计缴增值税。

2.企业对所有权未转移出企业的资产,由于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等情况,不符合收入的条件,会计上不确认为收入。但资产在总、分支机构之间的转移,所得税的处理方面,根据“通知”的要求,总机构或分支机构在境外时,货物的处置要按规定计人应税所得;总、分支机构均在境内时,不视同销售确认。而在增值税方面,为了加强税收的监管,防止纳税人进行虚报申报或进行税负转移,当总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县(市)时的货物转移,均应视同销售确认销项税。

3.特殊销售行为如售后回购等在这种方式下,企业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分析这种方式,通常情况下,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实现了收人,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因此在售后回购交易本质上属于融资交易,当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企业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税法上对售后回购处理,增值税方面则是视为销售。

(三)会计与税务均不确认为收入的情况

篇8:企业处置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研究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固定资产的处置主要是指由于出售、报废或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赠送等原因而使固定资产减少。固定资产满足两个条件之一,应当予以终于确认:(1)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2)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者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

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折旧情况来看,企业处置固定资产应该有两种可能:一是固定资产未提完折旧或者虽已提完折旧,但还是处于固定资产的可以使用状态,属于出售旧货,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所指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二是固定资产已提完折旧并已达到报废状态,已不可使用,处置报废的废品,属于处置废旧物资,不属于出售旧货的范围。

企业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为了便于管理和核算,经常从会计角度对固定资产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如按照固定资产的所有权、经济用途、性能或者使用情况进行分类。本文为了探讨问题的方便,引入《物权法》中的动产和不动产概念,结合固定资产的性能,从税务会计处理的角度出发,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分类,把固定资产分为三大类:(1)不动产类固定资产:主要指企业拥有的房屋、建筑物、构筑物等(不包括用于出租的建筑物:出租的建筑物属于投资性房地产,不在该类固定资产之内);(2)应征消费税类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小汽车、摩托车、游艇(这类动产类固定资产与企业手艺更新无关,且易混为自用消费品,增值税明确规定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单独分类);(3)生产经营用动产类固定资产:除机动车、摩托车、游艇之外的其他机器、机械、设备、器具、工具类固定资产。

一、处置不动产类固定资产涉税处理

1、出售该类固定资产的税务会计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其中,销售不动产是指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具体包括:销售建筑物或者构建物和销售其他土地附着物。出售固定资产按照交易营业额的5%计算缴纳营业税。单位和个人销售或者转让其购置的不动产,以全部收入减去不动产的购置或受让原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销售或者转让其抵债所得的不动产,以全部收入减去不动产的抵债时该项不动产作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其会计处理是借记“固定资产清理”,贷记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2、报废或者毁损该类固定资产的涉税处理

企业将报废和毁损后的不动产类固定资产的残值变价出售或者作为消耗性材料使用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无需缴纳营业税。

3、该类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涉税处理

自2003年1月1日起,企业以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在投资后转让其股权的,也不征收营业税。自2003年1月1日起,企业若是以不动产投资入股,收入固定利润的,属于将场地、房屋等转让他人使用的业务,应按“服务业”税目中“租赁业”征收营业税。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下处置该类固定资产的涉税处理

营业税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对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中固定资产的营业税处理未作明确规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的实质是将换出资产和用资产抵债视同销售,将换入资产和取得抵债资产视同买进。

5、无偿赠送该类固定资产的涉税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视同发生应税行为,应当就其营业额计算并缴纳营业税,其涉税处理视同出售情况。

二、处置应征消费税类固定资产涉税处理

1、一般纳税人企业出售该类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根据财税[2009]9号文,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固定资产,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这类资产主要包括:一般纳税人购进的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及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属于纳税人自用消费品的固定资产(包括应征消费税的汽车、摩托车和游艇)。

2、该类资产报废和毁损残值的税务会计处理

该类固定资产在购入时,没有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企业报废和毁损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类固定资产的残值变价出售或作为消耗性材料使用时,不用缴纳增值税。

3、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赠送的税务处理

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行为均应当视同企业将资产所有权有偿转让给他人,其涉税处理视同出售情况。

三、处置生产经营用动产类固定资产涉税处理

1、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1)增值税转型前试点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

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及其他地区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均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2)增值税转型后购置的固定资产

所有地区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主要是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不包括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也不包括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等),及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2、该类资产报废和毁损残值的税务处理

销售提足折旧并报废的固定资产属于销售货物行为,应按货物所属税率17%缴纳增值税。因为报废的物品不属于文件(财税字[2002]29号文)所称之“旧货”(旧货是指进入二次流通,具有部分使用价值的旧生产资料和旧生活资料),亦不能适用该文件的相关规定进行增值税的处理。所以,销售报废的固定资产应按销售企业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3、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的税务处理

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出固定资产和债务重组中用固定资产抵债视同销售,对于该类固定资产,在计算相关的交易对价时考虑增值税的核算。

4、赠送的税务处理

对于赠送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了该种行为属于视同销售,应按照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

四、小规模纳税人处置固定资产应纳增值税的核算

1、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小规模纳税人(除其他个人外)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2、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物品,应按照3%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开具普通发票,不得由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3、小规模纳税人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的税务处理

对小规模纳税人处置该类固定资产,在计算相关的交易对价时考虑增值税的核算。

五、营业税纳税人处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规定,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因此营业税的纳税人处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纳税同小规模纳税人。

综上所述,企业处置固定资产,基本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出售,另外一类是对外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后者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基本都视同出售,因此,本文对出售固定资产进行重点总结。企业出售报废固定资产的涉税处理,在区分纳税人身份和固定资产类别的同时,还应该区分报废固定资产的出售是销售的废料还是直接把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的出售,两者的税率(征收率)是不一样的(不过,上述两者的差异,仅影响增值税额及最终固定资产处置损益的具体金额,对于相关分录的编制思路并没有影响)。具体思路见图1:

总之,固定资产的处置涉及到增值税和营业税,在进行涉税处理时,必须严格区分固定资产的种类,出售旧货的具体状况以及纳税人主体,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情况复杂,政策法规不断更新变化,这必然要求相关人员不断的更新知识,掌握和理解现行的税收法律规定,并使之运用在实际操作中。

摘要:企业处置固定资产经常会涉及到税务处理,由于固定资产处置方式多样,涉及到增值税和营业税两个税种,且在增值税转型后,纳税人销售旧货(包括固定资产)的征收方式出现了复杂化,不利于纳税人的掌握和理解,因此本文基于税务会计处理的角度,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分类,针对不同固定资产的类别,分情况详细阐述了不同固定资产的处置方式下的涉税处理。

关键词:固定资产,营业税,增值税,固定资产处置

参考文献

[1]杜淑娟、杨珮.视同销售税务及会计处理[J].会计之友,2011(2),P74~76

[2]马琳.固定资产涉税处理应关注的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0(8),P27-28

[3]易梅欢.捐赠固定资产纳税筹划例解[J]《.财会月刊:综合版》,2010年第8期,P36-39

[4]王海青.固定资产涉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统计与管理》,2010年第5期43-43页

[5]姜海华.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涉税事项处理[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2)

[6]刘金花.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时遇到的几点问题[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0),P60

[7]陈慧丽.企业出售固定资产税收负担分析与筹划[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3月号下(总第317期),P68-69

篇9:无形资产受赠的税务处理

【关键词】自行研发;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税务筹划

一、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1.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就必须自行研发自己的专利技术、商标权等,因此企业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自我进行改革,从而在市场的激烈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自己研究开发无形资产,从现行的阶段来看,根据风险大小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而如何判断具体哪一个阶段,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研究阶段。研究是指本企业的专利技术等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研究阶段基本上是摸索性的,是为进行下一步开发阶段活动而做的充分的准备,而具体到实践活动当中,是否转入下一个阶段,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要根据研发中心的技术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而进行定论。因此该阶段风险较大,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谨慎性信息质量要求,应当采用费用化原则进行处理。

(2)开发阶段。开发阶段是在研究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而转入实质性研究阶段,主要是对专利技术做出实用新型和发明创造,相对于上一阶段而言,该阶段具有无形资产的可行性,因此该阶段面临的风险较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满足条件的要进行资本化处理,不满足条件的仍然采用费用化处理。特别注意的是该开发阶段不能全部用于资本化。

2.研究与开发支出的确认

(1)研究阶段的支出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应予以费用化,先计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期末时全部转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2)开发阶段的支出

企业在开发阶段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①研究开发该无形资产,能够在市场上出售或者在企业内部使用,而且能为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

②研究开发该无形资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不能盲从。

③研究开发该无形资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能过通过市场证明或者通过企业内部产品的销售予以确认。

④研究开发该无形资产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技术人员和相关设备的投入,从而确保该无形资产的研发具备兜底性。

⑤研究开发该无形资产发生的费用能够用货币化进行准确计量。

3.内部开发的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

企业自身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主要归属于该无形资产所发生的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机器设备和其他辅助性材料等相关支出要予以确认。

企业自身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从符合资本化条件开始计算到该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时,该阶段发生的所有成本费用要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对于同一项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已经费用化的不再进行追溯调整。

4.企业自身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设置了“研发支出”一级会计科目,二级科目包括费用化和资本化,在期末时应将“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余额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非流动资产“开发支出”项目。

(1)企业研究开发无形资产对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先通过“研发支出———费用化”进行会计处理,然后等到期末时再将“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的金额转入管理费用,期末“研发支出———费用化”无余额。

(2)对于企业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先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等该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达到预定用途时,再将累计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转入到无形资产。

二、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税务筹划

根据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为研究开发无形资产而的费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会计上费用化处理的部分,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会计据实扣除费用的基础上,在所得税汇算清缴表上再加计50%进行税前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部分在按照会计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再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进行摊销,税法多于会计摊销的部分在所得税汇算清缴表上进行体现,会计上不做处理。

举例、某企业于2013年度为研究开发无形资产共花费15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费用为50万元,进入开发阶段以后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的是20万元,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为80万元,该无形资产于2013年6月30日达到预定用途,该无形资产的摊销采用平均年限法,按5年进行摊销,到期不考虑残值。该企业2013年税前会计利润总额为500万元,假定该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该企业不存在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无形资产摊销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要求:(1)计算该企业2013年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的金额是多少。

(2)计算该企业2013年年底时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资产的计税基础,该企业是否存在递延所得税项目和暂时性差异。

(3)该无形资产2013年按会计准则规定计入管理费用金额=50+ 20+(80÷5÷12×7)=79.33(万元)

按税法规定2012年应计入损益的金额=79.33+79.33×50%=119(万元)

2013年应纳税所得额调减金额=79.33×50%=39.67(万元)

2013年应交所得税=(500-39.67)×25%=115.08(万元)。

篇10:无形资产受赠的税务处理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与税务调整

1.初始计量的处理。会计法规定 “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初始确认时,应按“公允价值”与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支付价款中的已到付息期可还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而在税法中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计税的基础是其历史成本。买价中不包含“到期未付利息”时,资产初始人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一致的;但买价中若包含“到期未付利息”时,初始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就存在差异,差额就是买价中所包含的“到期未付利息”,这属于暂时性差异,需对其进行纳税调整。

2.后续计量的处理。在会计工作中企业应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计算并确认利息收入然后计入“投资收益”。而税法规定,利息收入指的是企业把资金提供给他人使用但不构成权益性投资,或者因为他人占用了本企业资金而取得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利息与欠款利息等的收入。由上可知会计准则与税法对利息收入确认存在差异,所以也需进行纳税调整,但这是永久性差异。

3.处置时的处理。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将所取得的价款和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而税法规定,在处置时所取得的价款与其历史成本的差额,应当计入到处置期间应纳税所得额中,其中的差额形成暂时性的差异。

4.案例分析。例:甲公司购人乙公司所发行的债券,打算持有至到期。债卷发行的面值为10万元,票面的利率是4%。此债券于初发行,五年期,每年年末付息,到期还本。甲公司购买债券价款为9.5万元(包含上年到期未付的利息,假设所得税税率是25%),另外发生的交易费用为0.5万元。其会计处理为:债券购入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

应收利息4000

贷:银行存款l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000

若按会计准则,此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入账价值应为960万元。而其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产生了暂时性差异,需要对其进行调整。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000

贷:所得税费用1000

20末按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

借:应收利息4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900

贷:投资收益.4900

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4000

贷:应收利息4000

以后的利息收入和08年利息的计算方法一样。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和税务调整

1.初始计量的处理。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要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人当期损益中。支付价款中所包含的已宣告但未支付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还没有领取的债券利息,都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而税法规定,企业中得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以及存货等都应以历史成本作为计税基础。所以,交易性金融资产计税基础是其 历史成本,即为买价与交易费用之和。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相等,形成暂时性的差异。

2.后续计量的处理。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到当期损益,调整该资产账面的价值。税法规定,企业所持有的各项资产增值或减值,除了国务财政和税务主管部门所规定的可以确认为损益的`外,都不得对该资产计税基础进行调整。因此在此税务处理和会计处理也不相同,形成暂时性的差异。

3.处置时的处理。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应当将其的“公允价值”和“初始人账金额”间的“差额”确认是“投资收益”,同时对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进行调整。税法中规定,对取得的价款与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在处置时应当计入到处置期间应纳税的所得额中。在这税务处理和会计处理是不同的,形成暂时性差异。

4.案例分析。例:20初,甲公司以14.5元每股购入乙B公司10万股股票,另外支付交易费用5万元,甲公司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设甲公司的所得税税率是25%)。会计处理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45

投资收益5

贷:银行存款15

这项资产的入账价值是145万元,其计税基础是150万元。由此便产生了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5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25

贷:所得税费用1.25

年末该股票价格变为15.5元/股: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

此时这项资产账面价值就为155万元,其计税基础仍是150万元,。因此,便形成暂时性差异10万元。之前产生1.25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就应当转回。同时,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25

递延所得税负债1.25

初日甲公司将该股票出售,获得了l40万元收入。该资产在出售时,若按会计确认则损失为5万。按税法规定,损益就应确认为10万。因此应纳税的所得额应调减为5万。

参考文献:

篇11:涉及固定资产特殊业务的税务处理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视同销售业务应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应借记“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长期股权投资”、“应付股利”、“营业外支出”等,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但对按规定应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以及应纳的企业所得税不能直接的记入相关帐户。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是以实际缴纳的“三税”之和为依据的,一般按月计算交纳,若本月发生视同销售业务的当月应交增值税为负数,该笔业务就无需计算。同理,由于所得税仅对全年利润经纳税调整后为盈利的企业征收,并且实按年计征。因此,若当年应纳所得税额为负数,则无需对视同销售业务计算所得税。那么对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调整方法宜采用“同口径”比例分摊法,而所得税的调整不宜采用此方法。因为企业所得税很有可能全年所得额小于该笔业务的所得额,故可对该类事项实现所得额先按33%的所得税率计算未来预计应交的所得税,暂记入“递延税款”待年终再进行调整。

[例]某公司4月某工程项目领用该企业自产产品100件,该件产品成本1000元,公允价值每件1500元,增值税率17%,城建税率7%,教育费附加征收率3%.会计处理为:

领用时:

借:在建工程 125500

贷:产成品 1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5500

月末按比例计算分摊在建工程应负担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并计算视同销售业务预计应交的企业所得税。若本月销项税额合计为255000元,本月进项税额合计155000元,则:

本月应纳增值税额=255000—155000=100000元

本月应纳城建税额=100000×7%=7000元

在建工程应分摊的城建税=视同销售应纳销项税额÷本月销项税额合计×本月应纳城建税=25500÷255000×7000=700元

本月应交教育费附加=100000×3%=3000元

在建工程应分摊的教育费附加=视同销售应纳销项税额÷本月销项税额合计×本月应交教育费附加=25500÷255000×3000=300元

应计入损益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合计=7000+3000-700-300=9000元

视同销售业务应调增应纳所得税额=(1500—1000)×100—700—300=49000元

视同销售业务预计应交所得税=49000×33%=16370元

月末作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700+300+16370) 17370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9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建税 7000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3000

上一篇:排课及调停课管理规定下一篇:区开展全国科普活动日实施方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