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评价

2024-05-06

无形资产评价(精选十篇)

无形资产评价 篇1

一、无形资产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由于企业无形资产分析评价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进行企业无形资产的分析评价时, 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先从较为直观的投入、使用、产出及价值分析评价入手, 围绕无形资产分析评价的目的进行无形资产基本情况、无形资产使用情况、无形资产价值的分析与评价。通过实施, 积累无形资产分析评价的经验, 培养分析评价队伍, 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逐步向全方位无形资产分析评价过渡。因此, 本文主要论述无形资产三个方面的分析评价内容。

1. 无形资产基本情况的分析评价。

无形资产基本情况分析评价主要包括:无形资产拥有量及变动情况的分析评价、无形资产构成的分析评价和无形资产投资及使用成本的分析评价。其目的是摸清企业无形资产的家底, 掌握企业无形资产的存量、投资等基本信息, 为无形资产使用和产出效益的分析评价提供依据。

无形资产拥有量及变动情况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无形资产类型、数量及其变动情况,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及其增减情况, 无形资产使用期限等。通过对这些基本情况的分析, 查明企业无形资产的类型、数量、使用期限、账面价值和增减情况, 掌握其拥有情况与分布, 评价企业无形资产的质量和差距, 为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无形资产构成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无形资产与总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的比例情况, 各类无形资产来源比例情况等。通过对这些比例的分析, 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的配置与来源, 评价其规划建设与构成的合理性, 以及创新能力的潜力。

无形资产投资及使用成本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无形资产投入规模与水平, 已获得的无形资产投资成本, 维护与使用情况等。通过对上述情况的统计分析, 查明企业无形资产的投资成本、价值及维护使用的成本, 评价企业在取得无形资产和保有这些资产所付出的代价。

2. 无形资产使用情况的分析评价。

无形资产使用情况分析评价主要包括:无形资产运营能力及其使用效率的分析评价和无形资产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

无形资产运营能力及其使用效率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收入、周转率、使用率的分析, 评价企业无形资产的利用效率、取得收入的能力和无形资产的质量情况。无形资产经济效益分析评价则通过对企业无形资产实现利润、利润率、利润贡献率、超额率等情况的分析, 评价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获得利润和超额利润的能力、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能力及风险。

3. 无形资产价值情况的分析评价。

无形资产价值情况的分析评价主要包括: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保值增值分析和价值贡献分析。

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主要运用资产评估的方法对无形资产的公允值进行估算。无形资产保值增值分析是通过对企业无形资产保值增值率、无形资产市价与投资成本价值比率的分析, 评价无形资产当期和累计的保值增值情况。无形资产价值贡献分析则通过无形资产市价与企业价值的比例关系的分析, 评价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情况。

二、无形资产分析评价算式的选择

无形资产分析评价需在一定的条件下, 针对信息类别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算式。应注意的是, 算式的指标, 即指标体系所设置的内容要尽量全面, 数据要尽量的详细真实。该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总体指标、分类指标和质量指标。在无形资产分析与评价时, 可根据企业的实际设置下列指标进行分析:

1. 无形资产基本情况的分析评价。

无形资产基本情况分析评价主要分为存量、结构和成本三种, 其目的在于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无形资产的基本现状。采用的基本算式有:

存量: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各类无形资产的合计;无形资产种类=无形资产类型的合计;某类无形资产的数量=该类无形资产项数的合计;剩余使用年限=预计有效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通过这些计算, 统计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实物种类与数量、可使用年限等情况。

结构:无形资产总资产比率=无形资产价值/总资产价值;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比率=无形资产价值/固定资产价值;某类无形资产比率=该类无形资产价值/无形资产总值;无形资产来源比率=各类无形资产来源价值 (数量) /该类无形资产总值 (数量) 。通过这些计算, 统计企业无形资产的配置情况, 各类无形资产的构成情况以及其来源的构成情况。

成本:投资成本=无形资产投资的成本支出;使用成本=后续发生的维护与其它费用;成本率=年无形资产投资及使用成本/当年销售收入。通过这些计算, 统计企业无形资产成本价值, 对无形资产投入代价和水平。

2. 无形资产使用情况的分析评价。

无形资产使用情况分析评价主要从无形资产的利用与运营能力、利润与利润率、利润贡献力三个方面入手, 分析企业无形资产的使用状况。其算式有:

利用与运营能力:无形资产总收入=经营收入+转让收入+使用费收入;无形资产使用率=实际应用数量 (价值) /总量 (总值) ;专有权产品市场占有率=该产品的销售额/同类产品总销售额。通过计算分析, 评价企业无形资产利用率和获取收入的能力, 评价无形资产的质量。

利润与利润率:无形资产实现利润=自用利润+转让利润+对外投资收益;投资利润率=已取得利润投资额;收入利润率=已取得利润已取得的收入。通过计算分析, 评价通过无形资产的使用、投资、转让等为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和水平。

利润贡献力:无形资产利润贡献率=无形资产实现利润/企业利润总额;超额利润率=企业利润率-同行业平均利润率;超额率=超额利润率/企业利润率。通过计算分析, 评价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和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力。

3. 无形资产价值情况的分析评价。

无形资产价值情况的分析评价主要从无形资产的价值、保值增值及价值贡献等三个方面入手, 分析企业无形资产的内在价值情况。其主要算式有:

价值:公允价值 (市价) =无形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价, 计算企业无形资产的内在价值。

保值增值:保值增值率=期末市价/期初市价;价值与投资成本比率=公允价值/投资成本价值。通过计算分析, 了解企业无形资产当期和累计的保值增值情况。

价值贡献: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比=市价/企业价值;无形资产净价值比=市价/净资产市价。通过计算分析, 评价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和影响力。

三、无形资产分析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无形资产分析与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无形资产基本情况、使用情况和价值情况的分析与评价, 总结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与运行方面的经验, 找出不平衡点和薄弱环节, 提高无形资产对企业的贡献力, 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 在无形资产的分析与评价中, 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 被分析数据与指标翔实可靠原则。

前面我们讲了在企业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是, 通过对无形资产的分析与评价, 科学地判断企业无形资产投资、使用和价值情况, 以促进工作的改进与创新。因此, 对无形资产状况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一定是在翔实可靠的数据之上的。否则, 对其的评价就无法准确到位, 造成决策的失误。

2. 分析评价内容充实与综合原则。在无形资产的分析评价过程中应当尽量利用所有有关信息和数据, 保

证分析的内容能基本全面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经过各种分析结果的有机融合, 综合评价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因此, 在分析评价时, 应考虑多种因素的结合。如, 总体情况分析与各类无形资产分析的结合, 评价分析与因素分析的结合, 定量分析予定性评价的结合, 实物量与价值量的结合, 以避免分析评价的片面性, 求得综合分析评价的目的。

3. 分析评价方法可比性与信息积累原则。

无形资产分析评价方法和内容的选择一般应根据分析评价的对象确定, 可以是全面的分析评价, 也可以是专题性分析评价。但无论是哪一种分析, 在分析评价的方法上则应采用一般财务分析方法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客观、公正地分解和比较相关数据及信息, 以得到相对准确的评价。无形资产的分析与评价是企业的经常性管理工作, 由于目前缺乏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现实, 全面开展本项工作会遇到较大困难。因此, 开展这项工作时, 在利用会计核算资料与信息的同时应注意统计资料与信息、市场及其它相关资料与信息的利用, 并建立无形资产数据库, 积累各方面的资料与信息, 不断提高无形资产的分析评价能力, 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分析评价, 就是要通过选择算式, 遵循相关原则等手段, 真实地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的存量、投资、使用、产出效益等情况,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面地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状况与经营成果, 分析评价企业无形资产在创造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 以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监控和管理, 从而为企业运营的管理、决策和业绩评价提供依据, 最大限度地发挥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如何评价资产评估报告 篇2

收益法,是指将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方法,收益法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股利折现法(即Dividend Discount Model,简称DDM)和现金流量折现法(即(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简称DCF)。其中,现金流量折现法又可以分为企业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即Free Cash Flow for the Firm,简称FCFF)和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即Free Cash Flow to Equity,简称FCFE)。

这里需要做好区分的是,根据企业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计算得出的是企业价值,根据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计算出的是全部股东权益价值,他们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价值,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做以下理解:全部股东权益价值=企业整体价值-有息债务价值

DDM和DCF模型理解起来不难,难点在于判断模型的参数选取及其假设的合理性,这些就是大家在阅读报告时最应该注意的细节了,小善把这些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分别是:

(1) 未来预期收益是否合理

折现的对象就是未来预期收益,因此这个收益是否合理对估值结果至关重要。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善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知道谁是做出这个预测的主体。根据现行规定,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对委托方或者相关当事方提供的企业未来收益预测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在考虑未来各种可能性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评估假设,形成未来收益预测,根据上面的规定,委托方或者相关当事方才是提供企业未来收益预测的主体,他们的态度以及利益格局在他们提供的预测结果中就会体现出来。

影响预期收益的因素有很多,说实话,在存在这么多变量的情况下,真的很难推理未来预期收益有多少是合理的。那这个问题不认真思考行不行?小善觉得还是要认真思考的,虽然在现行的规范下有盈利预测补偿的制度可以作为投资者的一层保障,但是中国证监会7月11日发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经不再要求上市公司提供盈利预测报告,并且取消了向非关联第三方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盈利补偿要求,考虑到以后很可能会失去盈利补偿这一保障,所以小善认为还是应该仔细评估未来预期收益的合理性这一根本问题的。

(2) 收益期的确定

在分析收益期的时候,资产评估报告应当结合企业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有关协议与章程约定、企业经营状况、资产特点和资源条件等确定收益期。小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案例,有一份评估报告里面是这样写的:“现金流量的持续年期取决于资产的寿命,企业的寿命不确定,可以假设企业将无限期持续经营,即收益期限为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无限经营年期……”,小善特别想知道,要多么牛叉的企业才可以这样长生不老呢?

(3) 预测期的确定

有一些评估报告会采用分段法确定评估对象的预测期,将企业未来现金流分为明确预测期期间(详细预测期)的现金流和明确预测期之后(永续期)的现金流。在详细预测期间,评估报告会逐年明确地预测未来一段期间(比如 5 年)评估对象产生的净现金流量。

(4) 折现率

在这一点上,小善觉得可以用一个你认为合适的区间范围内的折现率数值做一个测试,这样一来,测试结果的上下限自然就明了了。

(5) 预测期后的价值。

说起这个,小善实在无力吐槽,因为在小善经常能够看到有评估报告能够对预测期后的价值做一个精确的预测。但是在小善眼里,这预测期里面的数字可能都是个没谱的事儿,谁又能说得准多年之后是啥样呢?所以,这个不说也罢。

2. 市场法

市场法是指将评估对象与可比上市公司或者可比交易案例进行比较并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方法。市场法常用的两种具体方法是上市公司比较法和交易案例比较法。

上市公司比较法是指获取并分析可比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数据,计算适当的价值比率,在与被评估企业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具体方法。这里的价值比率通常包括盈利比率、资产比率、收入比率等。交易案例比较法是指获取并分析可比企业的买卖、收购及合并案例资料,计算适当的价值比率,在与被评估企业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具体方法。

小善认为市场法可以简单的称之为或理解为类比法,既然是类比,那么就要求作为比较的二者之间存在“相当的相似性”,用专业一点的语言表达就是要求可比企业与被评估企业具有可比性,营利模式、企业规模、企业所处经营阶段、成长性、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企业特性都是影响可比性的因素,别看这些说着简单,如果各位仔细看报告,会发现有的采用市场法作为评估方法的报告中列举的比较对象与评估对象之间表面上属于同一个行业,但实际根本没什么可比性或者他们之间只具有比较差的可比性,甚至有的使用了市场法的评估报告竟然没有披露可比上市公司及其估值情况,这样的评估结果是不是要打个折扣呢?

3. 成本法

成本法又称资产基础法,是指以被评估企业评估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合理评估企业表内及表外各项资产、负债价值,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方法。如果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一下,成本法其实就是对被评估企业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的各项资产、负债进行识别并用适当的方法单独评估,以评估后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确定净资产评估价值。成本法是逻辑上比较实在的一种方法,“逻辑上实在”不代表没有办法高估或者低估。成本法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主要如下:

(1)当存在对评估对象价值有重大影响且难以识别和评估的资产或者负债时,成本法可能并不那么好用,假设我们使用成本法对云南白药(000538.SZ)的无形资产中的“药号及中药保护品种”进行评估,云南白药拥有两个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云南白药散剂、云南白药胶囊),大家从直觉上会觉得云南白药的药号和两个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可能会比较值钱,但是具体值多少钱却不是那么容易估计的。

(2)在对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单项资产或者资产组合作为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其价值通常受其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影响。这句话看起来是不是很拗口?小善给你举一个例子即可明白。的时候,博瑞传播(600880.SH)收购了成都梦工厂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100%股权,根据博瑞传播与自然人周秀红、裘新、马希霖、廖继志、郑榈榷┝⒌墓扇ㄗ让协议,股权收购价款为人民币44,100 万元。博瑞传播收购成都梦工厂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100%的股权经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进行评估,但评估时采用的评估方法为收益法和市场法,无法合理确定购买日成都梦工厂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博瑞传播对成都梦工厂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合并成本大于购买日享有的成都梦工厂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的部分在合并报表时形成商誉 41,506.47 万元。

至 年度,博瑞传播与裘新的股权收购对赌期结束,由于成都梦工厂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年度、2011 年度均未完成股权转让协议所约定的对赌经营业绩,博瑞传播无需支付裘新第三期、第四期股权转让款合计 5,106.62 万元,博瑞传播据此调减应付股权转让款 5,106.62万元、商誉 5,106.62 万元。

小善认为,由于成都梦工厂未达到业绩增长预期,博瑞传播的商誉里面因并购成都梦工厂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并没有起到其预想的贡献程度,因此应做减值处理。

(3)不适宜评估轻资产公司。所谓轻资产公司,主要是指公司固定资产少,账面净资产价值不高的公司。虽然轻资产公司的账面资产数量不多,但是有的轻资产公司却具有创造出相当出色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的能力。例如,有的影视文化产业的公司价值除了固定资产、营运资金等有形资产之外,还具有业务网络、团队、品牌优势等可以使用的更为重要的资源,这种资源在影视行业里面发挥的作用比有形资产更重要。然而,这样的公司实际所使用的重要资源无法在报表中量化,在评估这类公司价值的时候也不宜采用资产基础法。

高校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研究 篇3

高校资产的范围

高校资产使用内涵。要了解高校资产使用的内涵,首先必须明确高校资产的范围。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资产是指高等学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从高校财务会计报表的角度来看,高校资产可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四个部分。

通常所说的资产使用是指资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对资产进行验收、入账、领用、保管、维护维修等一系列的工作。高校资产使用也不例外,它是高校在拥有资产后对其进行日常管理的所有手段的总称。高校对资产使用进行管理的目的是提高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由此,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更为关注所拥有资产的流动性,包括折旧、损耗、增值、摊销等,以求提高自身资产运行的效率。

绩效及绩效评价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绩效的内涵是不同的。从高校角度来说,其对资产使用进行管理,一方面关注资产的流动性,包括折旧、损耗、增值、摊销等;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提高资产的效率、效益和效果,这既有过程的核算,又有对结果的衡量;同时,高校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两部分,各自的目的分别是提高公共效益和保值增值,因而高校对资产使用进行管理需充分考虑各目标之间的对立统一性;再者,高校资产的利益相关者有资产捐赠者、求学者、政府等,他们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这也是高校资产的特点之一。

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高速扩张的高校教育给国家财政带来的是越来越重的负担。国家对高教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已是不争事实。相对应的是,目前高校对已获取资源的利用并未做到尽如人意,其对资产的使用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资产使用效率低、闲置浪费严重。资产使用效率低是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可以无偿占有、使用,各院系往往不顾实际需要,多占用资金,占用资产,引发部门之间的攀比,造成资产闲置;又由于缺乏必要的资产余缺调剂制度,降低了这些资产的使用效率。

其次,资产分配不合理、家底不清、账实不符。很多高校的资产分配制度不完善,没有统一的分配标准,使得资产配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资产分配和使用脱节,管分配的不了解资产使用情况,对使用进行管理的又缺乏对资产存量的了解,影响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此外,在记录资产状况时,很多高校财会人员草率填写,未考虑到损失或者增值、折旧等因素,账实不符,使报表失去了经济上的意义。

再次,资产出租、出借混乱、缺乏有效监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部门为了多给职工发奖金、搞福利,总是将尽可能多的闲置资产对外出租经营,并且在出租过程中不按规定向主管部门办理报批手续,所获收益往往成为表外收益,脱离财政部门的监管,这就使得单位争相办经营实体,甚至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如何创收上,影响了高校职能的发挥。出借资产缺乏规范性的管理程序,有些部门的资产甚至会多次转借,往往导致该资产的权属不清甚至流失。

以上资产使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使高校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加重了财政负担,同时还会引发社会矛盾。根据目标管理原则,高校运用绩效指标体系及时评价资产使用的情况将会对资产使用的管理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绩效评价是高校资产使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有必要引入绩效管理机制,通过一系列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资产使用中的各种问题。

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根据绩效评价的定义,高校对资产使用的管理与绩效评价二者是相互共通的。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资产使用强调资产的流动性,核算的是资产的折旧、损耗、增值、摊销等,这属于过程或行为;而对资产使用进行管理的目的是保证资产运行的效率,提高资产运营效益、效果,又属于结果的一部分。由此,对资产使用的管理既应有过程的核算,也应有结果的衡量,这也是绩效评价所包含的内容。

其次,高校资产的来源有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学生缴纳及自有资金等多种方式;资产的使用者则包括教师、教职工、学生等多个主体,因而高校资产的利益相关者有很多。为了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高校在对资产进行管理时,不仅应考虑从利益相关主体那里得到的贡献,还应当关注利益相关主体的满意度,否则在未来将再也得不到他们的支持。由此,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互惠的关系。根据绩效棱柱模型,高校资产使用绩效能够照顾到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探讨企业无形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篇4

追根溯源,无形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早在20世纪初期,国外学者便开始关注无形资产。1992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威廉·安德鲁·佩顿 (William Andrew Paton) 在《会计理论》中提出无形资产定义:“归属于某一企业但不具实物形态、存续期较长的任何有价值的补偿物、因素或要素”。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汝梅 (1926) 在其博士论文《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中对无形资产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未给出确切定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做了阐释,即其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而《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指出无形资产为“为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用于出租或为用于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资产”。

无形资产具有非实体性、垄断性、不确定性、共享性、高效性、难模仿性等特点。由于会计实务界与理论界对无形资产定义与本质的认识存在差异,对无形资产的分类也是百花齐放。无形资产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的无形资产分类。现在比较主流的无形资产分类标准有无形资产来源、无形资产寿命与无形资产是否可辨认。

2 无形资产存在于企业中的作用

于玉林认为,企业的“大”表现在有形资源上,而“强”主要表现在无形资源上。汤湘希提出无形资产将是全球第三次资本扩张的利器。无形资产本身不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只有当无形资产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为企业带来盈利,这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无形资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伯格·沃纳菲尔特 (Birger Wernerfelt) 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束组成的集合,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这些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无形资产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必须不断获得异质性资源,无形资产便是企业的异质性资源。

2.2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里·哈默尔 (Gary Hamel) 于1990年发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他认为成功企业竞争优势长期存在的原因为企业内生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可能有机会去分享利润蛋糕。苹果公司凭借自己的多项核心专利,在智能手机市场呼风唤雨。无形资产的难模仿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 扩大企业影响力

影响力,一般认为指的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又被解释为战略影响、印象管理及目标的说服力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并发展。企业无形资产本身如品牌就可以有效扩大企业影响力,以加速企业的发展。

2.4 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在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是以企业的综合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实力强大了,必须会有助于企业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提升。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土地使用权及商标权等无形资产都会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无形资产在企业的综合实力建设过程中显示了增强剂的作用。

3 评价企业无形资产质量的指标体系

3.1 无形资产质量

质量一词内容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化,其最主要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本文认为企业无形资产质量是一项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现状、发展潜力及其实质构成的指标。企业不同,企业的无形资产构成情况也就不同。当无形资产转化为生产力时,能为企业带来盈利。而无形资产包括的项目众多,到底哪些转化成了生产力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有的企业无形资产基数庞大,但可能构成企业无形资产的主要部分为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相对于专利权来说,它对企业盈利方面的作用要小得多。有些企业无形资产基数虽小,但主要是由商标权、专利权组成,其为企业带来重要的利益流入。

3.2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

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对无形资产比较成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无形资产概念及分类,无形资产会计以及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而如何构建一个指标体系已达到评价企业无形资产情况的研究还比较少。我国现行的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方法还不完善,存在众多争议。初始确认时是否改将商誉并入到无形资产中。无形资产摊销的后续计量等问题在理论界与实务界中存在争议。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无形资产是一种企业重要的资源,也是企业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武器。无形资产资源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无形资产质量如何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要素之一。正是基于这一点,为了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无形资产情况,无形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上辅助现行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方法本文旨在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企业无形资产发展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无形资产的现状及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也为外部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3.3 构建无形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3.3.1 技术创新理论

1912年熊彼特 (Joseph A·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该理论后被发展为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保罗·罗默 (Paul M.Romer) 提出知识溢出模型指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技术与知识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3.2 核心竞争理论

加里·哈默尔 (Gary Hamel) 于1990年发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他认为成功企业竞争优势长期存在的原因为企业内生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文化与组织中蕴藏和渗透着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文化能力的有机结合。

3.4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4.1 科学性

一项评价活动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无形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企业无形资产真实构成情况出发,体系层次与结构合理,各指标间要协调统一。

3.4.2 系统性

无形资产是一个系统,是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评价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对各要素都有很强的反映功能。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并不是方方面面指标简单的集合,指标之间必须相辅相成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和层面来度量和评价无形资产质量。

3.4.3 操作性

无形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考虑其可操作性。每个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对于无法采集的指标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类似指标代替。指标的内容要容易理解,不能产生歧义,使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在实践中较为准确和方便地运用。

3.4.4 简明性

指标的内容、计算与层次等方面,要简单明了,能观察发展趋势,能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3.5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根据研究目的,借助相关经济理论,本文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构建无形资产质量评价指标。在考察企业无形资产质量时,不仅要从静态考虑其发展现状和水平,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考察今后的发展潜力。所以无形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无形资产发展现状与无形资产发展潜力两方面去考察。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无形资产发展现状,即无形资产转化水平、无形资产更新水平、无形资产综合水平。无形资产发展潜力用无形资产的创造潜力进行测度。

无形资产质量评价指标=无形资产发展现状+无形资产发展潜力

无形资产发展现状=无形资产转化水平+无形资产更新水平+无形资产综合水平

无形资产发展潜力=无形资产创造潜力

4 结语

利用无形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无形资产的现状及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也为外部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然而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解决了无形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但能否操作还需进一步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于玉林.无形资产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12) .

[2]苑泽明, 宫成芳, 张悦, 邓伟丽.无形资产指数:理论模型构建[J].管理现代化, 2012.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4]汤湘希.无形资产:全球第三次资本扩张的利器——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现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0 (1) .

[5]金韵韵.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计量的影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5) .

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情况的分析评价 篇5

(一)资产结构的分析评价

(1)从静态方面分析,一般来说,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强,其资产变现风险小;非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差,其资产风险较大。所以流动资产比重较大时,企业的流动性强而风险小时,非流动资产资产比重高时,企业资产弹性较差,不利于企业的灵活调度资金,风险较大。该公司非流动资产2013年比重高达54.53%,2012年的比重50.64%,2011年的比重51.58%,2010年的比重51.76%。该公司的流动资产2013年的比重45.47%,2012年的比重49.36%,2011年的48.42%,2010年的比重48.24%。根据该公司的资产结构,可以认为该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不强,资产风险较大。

(2)从动态方面分析,本期该公司流动资产比重2013年到2012年的下降了

3.89%,2012年的到2011年的比重下降了0.94%,2011年的到2010年的比重下降了0.18%。结合各资产项目的结构变动情况来看,该公司的资产结构相对比较不稳定。

(二)资本结构的分析评价

(1)从静态方面看,该公司股东权益2013年比重为58.51%,2012年的比重为50.30%,2011年的比重为53.23%,2010年的比重为61.71%。负债的比重2013年为41.49%,2012年的比重为49.70%,2011年的比重为46.77%,2010年的比重为38.29%,资产负债表率还是不高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结合企业盈利能力,通过权益结构化分析才能说明。

(2)从动态方面来看,该公司股东权益比重依次下降了8.21%,上升了2.93%,上升了8.48%;负债比重依次上升了8.21%,下降了2.93%,下降了8.48%,各项变动幅度不大,该公司的资本结构变动还是较稳定的,财务实力有点下降。

无形资产评价 篇6

一、资产重组的绩效研究

对于资产重组绩效的分析,综合来看可分为两类:超常收益法和会计指标体系。超常收益法又称剩余价值法,是通过股价的市场反映来衡量重组绩效的典型方法。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对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进行绩效分析,比较重组前后会计指标或财务指标是否得到改善来分析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资产重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由于资产重组本身行为的多样性和我国证券市场特殊性的存在,使得单纯以收益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财务指标体系过分重视和维护短期财务结果,使得上市公司有强烈的冲动去操纵财务数据;由此进行的资产重组只是为了提高报表上的业绩指标,而其实质反映上市公司价值方面的指标不能很好的提炼出来。因此,本文针对资产重组的特点,大胆地引入了非财务价值因素,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资产重组绩效的有效性。

(二)资产重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中指标选取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为准确考核资产重组是报表性重组还是实质性重组,在指标选取上不仅包括财务指标,而且还包括非财务指标;不仅包括当期指标,还包括发展指标。

2.可控性原则:作为资产重组绩效评价的各项指标,其数值的高低是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能够加以控制或可预期到的,否则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3.具有可操作性。非财务指标不易计量,对于这类指标,可以设置一些数量标准。

4.指导性原则:整个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仅是对资产重组的事后评价,而是可以纳入上市公司整个战略目标中,是实质性资产重组预计所要达到的效果。

(三)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评价体系

1.资产重组绩效评价的财务指标构建

适用于所有资产重组类型的财务指标

对于资产重组事件来说,资产重组能够加速资本集中,实现规模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因此进行资产重组,成败的关键在于重组的质量和重组后的发展前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从“真实绩效、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股本扩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1)真实绩效。公司价值是公司各期现金流量折现值的总和,经营现金流量是公司现金流量的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本文在真实绩效方面选取“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比率和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指标综合性高,不用对当期由于资产重组发生的意外现金流入或流出进行调整。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比率反映了利润中现金的含量,可用来衡量利润的真实程度和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收益率可以比较真实和全面的衡量公司的业绩。

(2)资产管理能力。经过资产重组的公司,其资产管理能力也应得到显著提高。本文选取“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三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能力。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说明上市公司的销售能力越强。存货周转率越大,说明存货的流动性越强,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越快。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上市公司年度内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周转率越高,意味着收回的速度越快。

(3)偿债能力。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债务结构应该良好,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都应比较强。因此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后,资产质量的提高应表现为公司的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较重组前有了显著性的提高。本文选取“股东权益率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来分别反映上市公司的长、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高,表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强,一般认为1.5:1比较适当;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配合使用,可以判断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大小,一般速动比率的适当值为1:1,同时注重前后期比率的比较。

(4)股本扩张能力。本文通过“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和每股未分配利润”这三个指标反映了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与股本总额的比率。这一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每股净资产越高, 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 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少。通常每股净资产越高越好。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是公司的“最后储备”,它既是公司未来扩张的物质基础.所以,其指标越高表明股本扩张能力越强。

针对不同的资产重组类型的补充财务指标(前后期指标对比分析)

(1)扩张类重组:扩张类资产重组有同行业扩张和跨行业扩张两种形式。不少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时并没有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技术水平,致使其核心竞争力下降,所以,应选取“主营业务鲜明率和净资产增长率”来评价。主营业务鲜明率这个指标,用来反映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鲜明状况,并且主营业务鲜明率越大,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也就越突出,盈利能力也就越有保证。净资产增长率等于(期末净资产一期初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的比值。是代表企业发展能力的一个指标,反映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

(2)收缩类重组:“管理效率”和“管理激励”理论说明收缩类的资产重组应该带来管理效率的提高,本文选用“管理效率和主营业务鲜明度”来评价。管理效率、主营业务鲜明度是适度性指标,过低会导致企业经营过度分散,不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过高则不能分散经营风险和激发开展新业务的潜力。

(3)控制权转移类:控制权的转移主要是管理效率和管理风格上的改变,这种改变产生的绩效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在收益指标中显现出来,具有长期战略影响。本文选取“创新和学习能力及主营业务利润率”来反映评价效果。

(4)战略转移类:战略转移这种类型的资产重组其实质上是公司经营方向的转变,可以选取各项费用占营业收入比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来评价。

2.资产重组绩效评价的非财务价值因素构建

由于财务评价指标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得许多公司试图通过引入非财务评价指标来拓宽指标体系。非财务指标能很好地弥补财务指标的短视性,深刻挖掘市场竞争环境中所有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非财务因素,是体现管理层绩效和公司发展前景的综合指示器。目前经常使用的非财务指标有: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如研发结果、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目标及市场份额等。

市场绩效评价(定量分析)

市场绩效方面的指标高低反映了上市公司竞争能力的改善程度,是极其重要的非财务指标,为此,本文从市场份额、市场保持和市场拓展三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构建。

价值能力评价(定性分析)

实质性的资产重组必须能够提升上市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同的上市公司应结合自己的经营环境、经营战略、行业特性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设计符合自身需求的非财务指标。

(l)竞争能力评价:企业内部业务绩效来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即保持持久市场成长能力的关键技术、策略及营销方针等。企业应当清楚自己具有哪些优势,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优越的地理位置、充足的资金来源、优秀的管理人员等等。评价资产重组的绩效要看上市公司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是否得到巩固,市场交易成本、操作成本、运输成本及服务成本等是否得到了降低,产业链是否得到了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否更加合理等,这些都是上市公司应考核的非财务价值因素。

(2)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在资产重组绩效评价的非财务价值因素中,可持续发展层面的内容则强调了企业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的能力;因此,资产重组是否提高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评价其绩效所应予纳入的内容。评价时应着重在"部门机构的效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程度、内部进行系统整合能力"等方面,着重分析是否从长远上支持了企业的整体使命和战略。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从诸如管理有效性、员工满意度、中高层管理人员忠诚度、信息系统创新与学习能力是否提高等方面来评价。

三、综述

无形资产评价 篇7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标权、商誉、商号、专利权、专有技术、销售网络、著作权、软件、网站域名、企业家价值、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资源性资产等。

以无形资产投资入股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确定了科技成果到底值多少钱、技术价值能否得到合资方的认可, 才能确定其价值及在注册资本中能占的比例。无形资产评估还可以增加注册资本金。企业的注册资本金较小, 在经营过程中就不能体现企业的形象和实力, 可能会失去一些很好的合作和发展机会。如果企业把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增加注册资金, 就能巧妙、真实地展示公司形象, 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以无形资产质押贷款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担保法》规定, 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可以质押贷款。产权人及银行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认同是否统一, 这就需要权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为其评估客观的公允价值。无形资产评估还可以为侵权索赔提供价值依据。在今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涉及到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官司会越来越多, 对知识产权损失的价值如何计算, 因此, 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评估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人们对无形资产的作用、地位和价值认识不足, 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承认。无形资产的评估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贯彻执行, 大量侵权事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严重的无形资产流失未引起一些部门的高度重视, 也是对无形资产缺乏全面深刻认识的必然结果。

2、评估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资产评估工作涉及到会计学、工程技术、市场学、法学等多门科学, 并且要知晓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以及被评估技术本身的成熟度、寿命期限、风险程度等, 要求执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 很多评估人员都是通过考试从其他行业中新近进入评估业的。虽然这些从业人员精通各自原先的行业, 但由于从事资产评估工作时间较短, 一些资深的评估人员少之又少, 缺乏相关学科领域内的知识积累和评估实践的经验积累, 难以将影响企业经营的各种因素有机地综合在一起, 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还有不少执业人员是从行政机关分流的离退休人员及聘用人员, 未经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资格审查, 结果导致评估中操作不规范, 鉴定不科学, 数据不准确, 评估质量不高。

3、评估机构独立性问题。

虽然我国的资产评估机构形式上已经与政府部门脱钩, 但在实际业务中政府机构与中介机构之间权责不明确, 仍与政府产生不可避免的联系, 受制于政府的干预。同时, 在中介机构的业务中政府业务占有很重要的比重, 企业为了争取这部分利益, 会听命于政府机构。

4、无形资产评估结果披露的信息不充分。

现有的无形资产评估报告基本上都是按照有形资产评估报告模式进行表述, 为此造成无形资产评估报露的信息不充分, 如评估的价值表述不明确, 评估报告使用范围模糊, 无形资产评估信息披露不充分, 容易使评估报告信息使用者对评估结果产生误解, 甚至被有意或无意误用, 给国家、社会、单位和个人带来损失, 给评估行业带来不良影响。

三、加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的对策

1、提高评估人员素质。

无形资产评估业是依托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创造性及复杂性。因此, 大力培养一大批无形资产评估的专门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仅要求执业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而且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严谨的科学态度, 广阔的知识视野,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等。

2、加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网站的建立。

财政部中注协应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信息网站, 广泛搜集国内外各种无形资产交易信息, 评估掌握大量的无形资产评估信息, 并加以合理利用, 是保证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真实、准确、科学的重要因素。在评估工作中建立公共信息网和常用数据库, 对于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具有重要意义。

3、改革现行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体制, 加强行业管理与行业自律。

无形资产评估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实行自律性管理, 才能克服以往行政性管理的弊端, 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壮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尽量减少政府部门对评估的多头管理以及行政干预, 确保评估机构及人员的超然、独立, 还资产评估业本来面目, 使之真正成为客观、公证、独立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坚决落实评估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彻底脱钩的要求, 从制度上和体制上解决资产评估业中存在的严重缺陷, 发挥资产评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有作用。

4、规范无形资产评估报告。

笔者认为无形资产评估报告应在以下几方面做些改进, 充分披露无形资产评估假设, 充分披露选择评估方法的依据, 充分披露各种评估参数的取值依据。只有做了这些改进, 才能使无形资产评估报告准确真实。

当然, 仅本文提出的几点建议和意见来加强无形资产评估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提高各界人士对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机构, 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 加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使企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参考文献

[1]、杨博;我国无形资产新准则及其适用性分析[J];经济师;2006年08期

行政单位资产绩效评价研究 篇8

一、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是大势所趋

自财政部2006年公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5号) 以来, 中国行政性资产管理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资产管理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突出表现在:行政单位缺乏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的内在动力, 行政单位资产配置不公, 使用效率不高, 处置程序不规范等等。因此, 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 实现财政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以及实现资产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 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步骤

“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政府资产管理状况应向社会公开, 接受公众的监督。国家通过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情况进行考评, 将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状况公布于众, 有助于促进行政单位改善资产管理。

(二) 它是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点

长期以来, 行政单位“重资金、轻管理”和“重资金、轻资产”的观念十分普遍, 这种现象造成预算和资产管理出现“两张皮”, 既不利于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 也不利于改善资产管理。通过对行政单位资产管理进行绩效评估, 通过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途径对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进行监督, 有助于把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状况与预算额度联系起来。

(三) 它是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 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 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 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通过建立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的基本框架, 考察行政性资产配置计划编报是否规范、资产购置和资产处置是否规范等, 有助于实现行政性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二、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应体现中国特色

在设计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体系时, 应立足于中国国情, 稳步推进。

(一) 行政考评与市场评价相结合, 以行政考评为主

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将市场机制和行政计划机制结合起来, 并以市场评价为主。这些国家的政府资产多采用租赁制, 市场价格是考评资产使用管理成本收益的基准指标。负责美国政府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的联邦服务局在设计2005年考评指标时, 将财务责任制作为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一级指标, 并在其下设立与市场价格和市场收益率相关的二级指标, 这包括:租用办公用房低于市场价格的比率, 车辆购置发票价格折扣率, 车辆出租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比率, 收益率达到6%以上的政府自有资产比例, 维修保养费用低于私人部门最佳水平的比率。

中国自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由于多种原因, 政府内部资产配置的“模拟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行政资产管理配置更多的是通过行政手段而非通过市场手段来完成, 资产管理绩效考评也主要通过行政方式进行。当然, 随着顾客导向、质量至上观念的逐步引入, 中国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也会由政府为中心转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考评主体由公共组织扩展到社会公众, 市场在绩效考评中的作用将日趋明显。

(二) 内部考评和外部考评相结合, 以外部考评为主

国外发达经济体的管理体制一般相对稳定, 权责关系明确, 资产管理的考评较多从宏观和整体上加以把握, 政府赋予有关部门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政府资产管理绩效考评以内部考评为主。例如, 新加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侧重于宏观管理, 确定五年的预算管理额度, 并保持一定的浮动范围。美国联邦政府服务总局在设计资产管理绩效指标时, 也是建议各个业务部门自行提出并自主制定达到的业绩目标。

由于管理体制不畅等原因, 中国资产管理制度薄弱, 行政性资产管理水平不高, 行政单位缺乏自行考评的内在驱动力, 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应以外部考评为主。

(三) 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 以过程考评为主

一般来说, 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要按照“投入—过程—产出”这一逻辑设计指标体系。在国外, 政府资产管理绩效考评严格遵循“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考评规则, 着重考察政府资产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国内, 由于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的文化环境有待进一步培育, 各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职责也未充分理顺, 加之行政性资产所带来的效益难以准确评估, 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应侧重于过程考评。

三、中国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基本框架

中国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框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基本原则、指标建立、组织实施和考评结果运用。

(一) 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的基本原则

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应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是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要求指标设计标准客观公正, 考评执行过程符合程序且公正合理, 考评结果公平公开。效率原则要求考评工作可操作性强, 考评的结果有助于促进各单位完善管理, 提高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指标优点是简明扼要, 不足之处在于可获得性较差;定性指标优点是便于观察, 容易理解, 缺点是难以量化。在设定考评指标时, 应注意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以静态指标反映现状, 动态指标反映发展, 现状和发展结合起来考核行政性资产管理比单纯一个方面的考核更合理。

(二) 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的指标建立

1. 指标设计。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可分为社会目标、能力建设和财务责任这三个一级指标。

社会目标一级指标分为单位职能和其他责任两种二级指标。单位职能指标表示行政单位履行其赋予的职能情况, 其他责任包括应赋予的责任, 如社会责任、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之所以要考虑设立社会目标, 就是因为行政单位本身就肩负着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 同时作为社会运行单位之一, 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和使用要符合社会要求 (如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等) 。

能力建设一级指标反映行政单位资产组织和能力建设状况, 它可分为组织管理、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三个二级指标。其中, 组织建设指标反映行政单位制度设计和执行情况, 其下又分为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两个三级指标;财务管理指标分为账卡匹配指标和资产账目设置指标, 反映行政单位资产财务制度。

财务责任指标表示行政单位执行资产财务管理的实际状况。由于行政单位不追求盈利目标, 资产管理和使用不以增值为目的, 因而在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下, 财务责任指标实际上就是实物资产管理指标, 这种实物管理指标体现在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和资产维护四个方面。

具体说来, 资产配置指标表示行政单位房屋、车辆、设备等资产总量和人均固定资产配置状况, 国家通过将各行政单位的资产状况和其人员编制、行业特征、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对比, 考察单位资产配置是否超标或者不足。资产使用指标表示行政单位资产实际使用状况, 包括:资产利用率和损毁率, 资产出租 (出借、转让) 率, 资产使用寿命率指标, 以及反映账实是否相符的资产完整率指标。资产维护指标反映每平米房屋、标准车辆和标准设备维修费用情况。资产处置指标反映行政单位是否按报批程序处置和资产收益进库时间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2. 指标权重。

无论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 无论是经济发展指标还是生态环保指标, 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结果最终都以一个综合值 (绝对值或相对值) 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将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相对重要性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指标具体权重的方法有多种, 如专家意见法、层次分析法、比较平均法、对偶比较法和主成分法等多种, 具体可视情况而定。但一旦对不同指标设定了不同的权数, 就应保持相对固定。

(三) 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的组织实施

1. 财政部门负责规则制定和组织实施。

按照国务院2008年“三定方案”的要求, 财政部负责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据此可以认为,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考核办法和负责组织实施, 包括:制定绩效考评制度、管理方法和工作规范, 设计考评指标体系;组织实施重要计划、重要资产的绩效考评, 对各部门执行绩效考评进行监督、指导和质量控制;综合应用绩效考评的结果与相关信息, 研究提出改善行政性资产管理及计划, 提高资源分配的决策能力;加强绩效考评的能力建设, 组织或委托进行绩效考评的业务培训;实行绩效考评报告登记备案制度, 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行政单位绩效考评结果。

2. 社会专业组织参与绩效考评。

政府在开展资产管理效果满意度调查时, 应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考评, 力争使考评结果客观公正。美国民间机构锡拉丘兹大学坎贝尔研究所自1998年以来就与美国《政府管理》杂志合作, 每年对各州或市的政府绩效进行评估, 并发布评估报告, 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此外, 美国一些州政府在对其部门年终业绩进行评估时, 也往往请专门的社会评估机构参与。美国的上述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3. 行政单位负责具体执行。

行政单位是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工作的具体实施主体, 它既是考评工作的客体, 又是考评工作的主体, 其主要职责包括:一是根据财政部门的规定要求, 组织本单位的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工作, 向财政部门等单位汇报资产管理情况;二是针对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和财政部门反馈的相关信息, 改进本单位的资产管理, 提高资产配置效率。

(四) 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的结果应用

行政性资产管理绩效考评报告将至少用于三个方面:一是财政部门根据行政性资产管理和绩效考评的实际情况, 确定原先的资产配置标准是否安排科学, 以便调整资产预算。二是更好地监督行政性资产管理。对于资产管理不好的单位, 财政、审计等部门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提出改进建议或削减单位资产配置预算, 在必要时向上级领导或者行政单位领导反映,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政单位的人事安排, 弥补现行干部人事考核制度的不足。三是通过预算等方式表彰先进, 促使行政单位加强资产管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执法司.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王晓玲.美国联邦政府财产绩效管理体系及其评价〔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07 (1) .

〔3〕谢旭人.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4〕卢千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设置新探〔J〕.企业经济, 2007 (6) .

〔5〕财政部预算司.绩效预算和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6〕朱赛男.事业单位资产绩效评价初探〔J〕.商业经济文荟, 2006 (3) .

资产质量:本质、特征与评价体系 篇9

一、资产质量概念

在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 企业拥有的能够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体现为资产, 其质量的高低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 资产概念

FASB第6号概念公告将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IASB在《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中对资产进行了如下定义:资产是指作为过去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并且可以期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资源 (牛晓虎、李卫东, 2007)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FASB、IASB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的定义方面都强调了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如果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该项资源就不能再作为资产核算。值得注意的是在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有关资产的初步供讨论的意见是:“一个主体的一项资产是主体已经得到或能限制他人得到的一种当前经济资源, 对资源可实施的权利或其他手段。”由于新的资产定义仍处于初步探讨阶段, 本文沿用目前广泛接受的定义。

(二) 资产质量概念

质量就是符合要求。就资产而言, 就是通过安排、管理, 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预期效用, 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一般而言, 资产质量就是指资产应该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像企业生产产品质量一样, 如果不能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 这些产品就不能为消费者带来应有的效益。资产亦如此, 其质量特征若不能满足与其目标相一致的质量要求, 就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更谈不上带来预期效益。李树华、陈征宇 (2000) 将资产质量定义为企业资产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综合水平, 强调资产的本质在于其盈利性。张新民 (2003) 指出, 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 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增值的质量, 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方面。后一种观点无疑更加全面和综合, 分别从资产的变现性、周转性和盈利性方面加以阐述。但两种代表性的观点都只是片面的定义了资产质量, 一种观点强调资产的物理质量——安全性和流动性, 另一种则强调了资产的系统质量——被利用质量、和其他资产一起的增值质量。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没有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 未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加以考虑。资产的盈利性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其能满足企业战略的需要, 是物理质量与系统质量的集合。

目前对资产质量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创造价值或利润, 使股东或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 而企业要想赢利就需要资产, 其质量的高低就决定了企业获利能力和价值增值的能力, 进而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从这个角度而言, 资产质量就反映了资产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笔者认为, 资产质量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为实现企业的目标, 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呈现出的变现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总合。

二、资产质量特征

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管理者对本企业资产质量状况的掌握较广大投资者要清楚的多。外部投资者想了解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比较困难, 并且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基于此, 本文从外部投资者的角度结合企业财务报表对企业资产质量加以评价。从资产质量的定义可以看到, 反映资产质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和风险性。因此, 结合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资产质量, 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特征信息。

(一) 资产的流动性

资产流动性强调的是资产的变现程度。企业的长期资产和其他资产 (如固定厂房、机器设备) 一般不具备可销售性, 因此, 研究资产的流动性时主要是关注流动资产。资产流动性一般指企业资产变现的时间安排、金额及其不确定性, 其实质是一个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现金流的分布和通过理财活动对现金流的重新安排 (葛家澍、占美松, 2008) 。如, 企业某特定资产能在企业战略需要时随时变现, 并获得期望现金 (有利现金净流量) 则可以称该资产流动性强, 资产质量高。

(二) 资产的盈利性

资产盈利性强调资产在持有和使用过程中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企业拥有或控制资产的本质目的就是要盈利, 资产无论是单独还是和其他资产一起, 能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 资产的盈利能力就强, 资产质量就越高。优质的资产是良好收益的必要条件, 而良好收益是高质量资产的外在表现。

(三) 资产的风险性

资产的风险性包括资产的存在性风险、预期现金净流量 (如是否满足企业应付不确定性的现金需要) 和市场风险。存在性风险包括企业存货是否过期等物理质量风险, 如果存货已经变质或过期就不能再作为资产确认, 应该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企业预期的现金净流量即未来的现金净流入, 综合反映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景, 即使有很强的盈利能力也需要有现金流保障。在不确定因素发生时, 企业需要有充足的净现金流来保证企业的存在性和持续盈利性。在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 企业资产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以及利率、汇率、商品供给和股票价格等其他市场风险。

三、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资产质量本身是一个较为综合、全面和抽象的概念, 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指标对其进行准确的量化, 但这却是对资产质量进行评价或是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试图从“决策有用性”出发, 结合财务报告构建资产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张春景、徐文学 (2006) 对资产的存在性、有效性和收益性分别采用存在率、周转率和收益率衡量资产质量。李嘉明、李松敏 (2005) 在检验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时分别用资产报酬率、流动资产率、总资产周转率来表示资产的赢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本文结合现行企业会计准则, 以及上文提及的资产质量的特征, 从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和风险性三个方面构建对应的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 资产流动性的评价指标

流动性关注对象更多的是流动资产, 企业的长期资产和其他资产一般不具备可销售性, 在此本文重点关注流动资产的流动性。

(1) 有效流动资产周转率。有效流动资产周转率是对传统流动资产周转率的修正, 它反映在现有披露的流动资产 (扣除了减值准备后) 中剔除了其他应收款和其他流动资产以后的“有效流动资产”的周转状况。之所以剔除是因为剔除的资产基本上不能推动资产的盈利能力。在有效流动资产充分运转时其占有的现金少, 周转率越高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就好, 流动资产的质量也就越高。计算公式为:

(2) 资产的变现能力。单纯地讨论资产的变现能力, 很难给出一个财务指标来对资产的变现性加以描述, 如果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可能获得相应的信息。从财务指标出发构建了资产变现能力比率 (简称资产变现率) 的指标:

资产变现率越大, 说明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 进一步说明流动资产质量优良。需要注意的是, 在用这个指标进行分析时要留意企业是否存在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被限定用途或对外抵押等不能随便变动的条款。

(二) 资产盈利性的评价指标

资产的流动性推动资产的盈利, 资产的盈利能力是资产质量的核心体现, 笔者并未涉及具体的资产项目, 仅宽泛的构建了资产盈利能力指标。

(1) 资产报酬率。利润中的核心部分是盈利, 它不应包括非经常性、非主营业务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盈利能力代表企业在持续经营条件下由核心利润提供的、稳定的投资回报能力 (葛家澍、占美松, 2008) 。在此, 用核心利润替代净利润来考核企业的总体资产质量水平。计算公式为:

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同时核心利润较为恰当地反映了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 核心利润占总利润额的大小本身就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企业资产质量的高低 (企业实力的强弱) 。

(2)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1元股东资本赚取的净收益, 可以衡量企业的总体获利能力。如果这个指标高于同行业或该产业平均水平, 则企业资产总体质量较高。

(三) 资产风险性评价指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是资产存在性风险。也称虚拟资产分析, 已有的实证研究中多采用了K值或者在K值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关于每股净资产和调整后每股净资产的规定: (1) 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年度末普通股股数; (2) 调整后每股净资产= (年度末股东权益-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净损失-长期待摊费用) /年度末普通股股数。两个指标的区别在于调整后的每股净收益把“3年以上的应收款”、“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净损失”、“长期待摊费用”排除在外。

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不再沿用“待摊费用”科目, “待处理财产净损失”科目虽没有改变, 但只在利润表中披露了“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依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披露要求的变化构建新的K'值:

其中的调整后每股净资产= (年度股东权益-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长期待摊费用) 。

二是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量。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 就等于人体缺乏生命所需的血液, 就利益相关者而言在其做出投资决策时所需要的对决策有用信息主要是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量。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量主要包含的两个方面之一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估计企业的未来现金净流量) 是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为基础, 预测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 (葛家澍、占美松, 2008) 。除了前文提及的流动资产外, 企业是一个整体, 资产有它的系统质量, 为此进一步讨论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和经营现金流核心利润比。

(1) 总资产现金回收率。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除了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外, 还需要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现金净流量, 这强调的是资产的造血能力。用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反映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 衡量企业总资产变现能力的好坏。总资产现金回收率越高, 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 资产变现能力越强。

(2) 经营现金流核心利润比。评价一个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时, 外部投资者关注更多的应该是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核心利润, 换句话说就是持续盈利能力带来的利润应该是利润的核心部分, 采用如下评价指标:

三是市场风险。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虽提高了公允价值的计量程度, 但资产负债表上绝大多数资产仍是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的, 由于市场价格变动等因素的影响, 其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可能不一致, 在分析企业资产质量时采用了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 (M/B) , 其比率越高, 则总资产或各类资产质量越高, 企业资产实力就可能越好。现实中企业的投资收益在总收益中占有很大比重, 主营业务很难区分, 为此, “外汇”、“利率”、“价格”和“其他” (包括各项风险投资如:投资于股票、证券化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 等因素, 在分析企业资产质量时亦需要加以综合考虑。

上述都是基于财务指标, 要达到决策有用性的目的, 仅靠财务报表还不够, 还需充分利用财务报表之外以附注或其他财务报告等形式进行披露的非财务的、定性的信息。只有这样综合评价才能得出有用的评价信息, 并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1) 本文只是从总体上对资产质量做了相应的评价, 并构建了指标体系,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有许多数值的取得存在困难, 有可能需要一定的人为判断。 (2) 在进一步分析中可以采用各类 (或各项) 资产质量评价。如, 就流动资产评价而言, 可以更细分为应收账款、现金等加以分析评价。通过各项资产与企业的财务报表建立联系就使得研究能够切合实际。 (3) 本文只是提及非财务指标, 并没有涉及具体的非财务评价指标, 为此, 在进行相应的资产质量评估时需要注意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权衡问题, 应该偏重哪方面的信息, 应该注重财务指标还是非财务指标, 或赋予各自多大的权重都是值得考虑的。

四、结语

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 资产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为此, 需要对企业的资产质量有清楚的认识, 并依据一定的指标加以分析, 外部投资者据此可以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本文从资产质量的概念出发, 在对资产质量的概念和特征加以界定的基础上, 从流动性、盈利性和风险性三个方面构建了资产质量评价体系。期望通过本文, 企业能对自身的资产质量有一个更为清楚的了解, 外部利益相关者能对企业的资产质量做出适当的评价, 分析企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试评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的某些改进——截至2008年10月16日的进展》, 《会计研究》2009年第4期。

[2]葛家澍、占美松:《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必须着重关注的几个财务信息——流动性、财务适应性、预期现金净流入、盈利能力和市场风险》, 《会计研究》2008年第5期。

[3]钱爱民、张新民:《经营性资产:概念界定与质量评价》, 《会计研究》2009年第8期。

[4]张新民、王秀丽:《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 《会计研究》2003年第9期。

[5]李嘉明、李松敏:《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4期。

[6]牛晓虎、李卫东:《资产的定义:回顾与思考》,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7年第7期。

[7]干胜道、王生兵:《试论企业资产质量优化与评价》, 《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企业资产质量分析与评价研究 篇10

一、整体资产质量分析和评价

由于企业总资产由各类单项资产组合而成,不同的资产结构其产出效益不同。合理的资产结构理应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因此可用产出效益来衡量企业的整体资产质量,具体可采用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

(一)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也称总资产净利率或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净利润与全部资产平均余额的百分比,反映了每一元总资产为企业带来的利润,不仅体现了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也体现了资产整体质量。由于资产来源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不同的负债率因其税收杠杆效益不同,从而将对企业净利润产生影响,因此,为剔除资本结构对利润的影响,在计算总资产收益率时应以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之比衡量。总资产收益率越高则说明总资产质量越高;反之,则说明总资产质量越低。

(二)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也称总资产周转次数,是营业收入与全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利用的效率,通常被用来衡量企业的营运能力。用时间表示的总资产周转指标就是总资产周转天数,表示总资产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这一指标也可以用来衡量整体资产质量。因为,虽然企业各类资产功能不同,但它们互相配合,其总体目的都是为了企业获取收入。在企业毛利率为正的情况下,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越高或总资产周转天数越短,不仅说明企业全部资产利用效率越好、营运能力越强,而且也说明企业整体资产的变现能力及创造收入的能力越强,并且还说明了企业整体资产质量越好。反之,亦然。

资产整体质量除了从产出效益角度衡量外,还可以根据不良资产比重及资产减值损失占总资产比重中来衡量。

1. 不良资产或虚资产比重。

企业资产结构中存在部分不良资产或虚资产如商誉、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这些资产都是因为权责发生制或配比原则等要求暂时确认的、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收益的资产。若该类比重越大,则说明企业整体资产质量差。反之,则说明企业整体资产质量好。

2. 资产减值准备占总资产比重。

资产减值准备是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按单项资产分别计提的,其数额为单项资产(资产组)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资产减值准备数额越大,说明资产价值贬值越多,企业资产质量越差;反之,说明企业资产质量越好。由于资产减值准备数额是一个绝对额,不同资产规模的企业不具有可比性,因此,用资产减值准备占总资产比重来衡量整体资产质量。资产减值准备占总资产比重越低,说明企业整体资产质量越好,反之,说明企业整体资产质量越差。

二、单项资产质量分析和评价

虽然企业持有各类资产的总体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收入,但其具体功能却不相同。部分资产是为盈利性目的,部分则是为安全性目的,还有部分资产是为销售的目的。从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途径来看,总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直接出售或变现,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存货等。二是通过对外投资或出租获取投资收益,如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三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经营收益,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因此,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项具体资产的质量评价,应根据其持有功能进行分析。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企业从二级市场购入、可以随时出售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它是企业暂时闲置资金的一种理财安排,主要以赚取差价为目的,具有变现能力强的特点。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企业的“准现金”资产,它对企业的现金流起着“缓冲”或“蓄水池”作用。因此,鉴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功能,其质量的评价主要考虑其盈利性,盈利能力越高越好,以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为底限。具体指标计算可以将交易性金融资产获得的投资收益额除以交易性金融资产总投资额。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频繁买卖,各期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数额不等,因此,可根据一定期间各时点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报酬率。

(二)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时所取得的一种债权,其产生原因是为了增加销售、减少存货。因此,应收账款本身不具有盈利性,其质量分析内容应包括应收账款转化为货币的数量及时间两个方面。因为应收账款既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货币,也可能会转化为坏账,形成坏账损失。若应收账款能在确定的时间内转化为与其账面余额等额数量货币的可能性越大,则应收账款的质量越好;反之,则越差。对应收账款的质量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应收账款的形成时间进行分析,根据应收账款的不同账龄分别判断其质量。一般来说,未过信用期的应收账款出现坏账的可能性要比已过信用期的应收账款要小,已过信用期但拖欠期较短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要比已过信用期但拖欠期较长的应收账款要小。换句话说,应收账款拖欠的时间越长,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越大,即账龄越长,应收账款质量越差。

2. 对债权的构成进行分析。

很多情况下,应收账款的质量不仅与应收账款的账龄有关,而且与债务人的构成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对债务人的构成情况分析来判断应收账款的质量。债务人是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企业,应收账款收回的保证程度较高,即应收账款质量较好;反之,应收账款质量较差。

3. 通过对坏账准备的提取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应收账款的质量。

通常情况下,应收账款质量越差,计提的坏账准备数额应越大,因此,计提坏账准备较多的应收账款,其质量也较差。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这就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有时,盈利企业可能会多提坏账准备以储存部分利润,亏损企业也可能会多提坏账准备为来年扭亏为盈做准备,这种情况下并不表明其应收账款质量较差;微利企业可能会少提坏账准备以避免亏损,这种情况下也不表明其应收账款质量较好。因此,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4. 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周转天数衡量。

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周转天数越少,表明应收账款收回的时间越短,其质量越好;反之,表明应收账款收回的时间越长,其质量越差。由于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应收账款是账面价值,其受坏账准备的提取情况影响,因此在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时应采用报表附注中列示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

(三)存货。

存货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由于存货组成类别不同,其各自的持有功能也存在差异。总体上,存货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其增值能力及周转速度上。存货转化为货币或应收账款的数额超过其账面余额越多、时间越短,其质量越好。存货的质量分析和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存货增值能力。

尽管存货的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其最终价值却需要通过销售才能实现,因此存货转化为货币或应收账款的数额是否超过其账面余额以及超过多少是评价其质量高低的关键。存货的增值能力可用毛利率来衡量,存货的毛利率越高表明其增值能力越强、内在质量越高,反之越低。

2. 存货的周转情况。

存货的毛利率只是表明了存货的增值能力,但能否实现却取决于其销售情况。存货的销售及周转情况可以通过披露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各类存货的期初账面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与期末账面余额来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计算存货的周转率及存货的周转天数来判断存货的周转速度。一般情况下,存货的周转速度越快,表明其销售情况越好、存货的质量越高,贬值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存货的周转速度慢,仓库存放的时间越长,则可能出现变质、被新一代产品替代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导致其贬值的可能性越大。

3. 存货价值的贬损情况。

从存货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可以看出企业存货价值的贬损情况。除了企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特殊情况外,一般情况下,某类存货计提的减值准备越多,说明存货的价值贬损越大,存货的质量越差。反之,某类存货计提的减值准备越少,说明存货的价值贬损越小,存货质量越好。

4. 存货的时效状况。

存货的时效状况对存货质量影响很大,如食品的保质期、出版物的内容更新速度、技术发展速度的快慢等等。超过时效的存货可能会变得一文不值。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由企业管理层根据其对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方面的考虑人为划分的,因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灵活性,是一种灵活的财务和战略资源。企业资金短缺时可用来变现获取现金或质押以获取贷款;战略调整时,可重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在分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质量时,一是关注其具体种类及期末、年初公允价值的变动,据以分析其变现能力及升(贬)值情况,二是关注其投资收益水平,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带来的投资收益与其投资成本相比,可计算投资收益率。变现能力越强、变现速度越快、升值越多、投资收益率越高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质量越好,反之越差。

(五)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企业长期闲置资金的一种理财安排,持有目的是为了获取租金或资产增值或保持企业的财务灵活性。投资性房地产质量的高低在于其获取租金收益的能力、本身的增值潜力及变现能力,具体可通过投资性房地产所在的地理位置、期末年初公允价值的变动以及投资收益率进行分析和评价。租金收益能力越强、增值潜力越大、变现能力越强的投资性房地产,其质量越好;反之,其质量越差。

(六)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一方面可以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并获取股利,另一方面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的一种安排。长期股权投资的直接收益是其带来的投资收益或损失,而间接收益或隐形收益则是企业战略管理成本的降低。长期股权投资的质量可用投资收益率来衡量,即将其带来的投资收益与其投资成本相比,还可以进一步根据其带来的现金流分析其投资收益质量。此外,长期股权投资的变现能力和升值情况以及战略管理成本的高低也是其质量评价的内容。总之,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率越高、变现能力越强、升值空间越大或者通过长期股权投资使企业整体战略管理成本降低幅度越大的,其质量越好;反之,其质量越差。

(七)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尤其是制造型企业。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将原材料加工生产成商品,并通过销售活动将其出售从而获取营业收入。因此,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生产或管理而非出售变现,其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为企业带来收入的能力。若一项固定资产生产出的产品供不应求,并且有足够的毛利率,说明该固定资产质量好。反之,说明其质量差。即固定资产质量的好坏不能通过其本身的账面价值来衡量,更不能通过其变现价值来衡量,除非该项固定资产准备处置。因此,评价固定资产质量可利用固定资产周转率这一指标。通常,固定资产周转率是营业收入与固定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衡量固定资产的周转速度,是评价企业营运能力的一个指标。其实,该指标也反映了固定资产的质量。每单位固定资产带来收入的越多,反映了固定资产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如果用扣除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纯营业利润与固定资产平均余额来计算固定资产周转率,则反映每单位固定资产获取营业利润的能力,反映了固定资产的获利能力。因此,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其产生收入的能力以及获利能力越强,说明固定资产质量越高;反之,说明固定资产质量越差。

(八)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一种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由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其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不同,无形资产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也不尽一致。例如,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通常需要通过产品的生产、销售或劳务的提供实现其价值,因此其质量的评价取决于该产品或劳务所带来的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而非其变现价值。若该产品或劳务的市场前景看好,短期内无替代产品出现,则表明该类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持续稳定性好,因而该无形资产质量好;反之,则表明该类无形资产质量差。总之,对无形资产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时,应根据无形资产的种类,分析其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结合企业经营内容分析、判断无形资产是否能与企业有形资产较好地结合,以及实现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和持续性等。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可根据附注中披露的有关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复核的程序,以及针对该项无形资产的减值测试结果等,来分析判断其实际价值,从而分析判断其质量。

上一篇:利益分配模式下一篇:代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