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诗歌

2024-04-22

酒与诗歌(精选7篇)

篇1:酒与诗歌

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我们从中闻到浓冽的酒香。饮酒是乐事,但由于受到生产力的制约,酿造一点酒并不容易。所以有了一点酒,往往想到我们的祖先,用作祭祀之用,与神灵共享。

清酒既载,驿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大雅·旱麓》

祭祀者并不是白白地请吃请喝,而是对神都抱有希望。水旱风雷,常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在无法主宰自然的情况下,只能向神灵祈祷风调雨顺,禾稼丰收,免于饥馑。“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诒孙子。于胥乐兮。”(《鲁颂·有马必》)从春而复,由夏而冬,人们一面披风雪,冒寒暑,不停耕耘,也一面向神灵膜拜,暗暗祝祝寿,然而真正让人们眉开眼笑,饮得安乐,饮得热闹的,当是在禾稼登场的时候。

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是宫廷宴会最为常见的。他们投壶发矢,以决胜负。《行苇》中对此类多有描写:“敦弓既坚,四金候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胜负既定,欢呼声起,于是以大斗酌酒,互相碰杯,祈祷福禄。即使祭祀,也只是徒具仪式,实际上是让美酒灌满自己的皮囊。

酒是美妙的东西,有了它,不仅要与神灵“共享”,而且用以招待客人。中华民族是个好客的民族。有亲朋来访,都要以美酒待客,一者是主人体面,二者是增加欢趣。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九歌·东皇太一》

操余弧兮反沦降,授北吉兮酌桂浆。——《九歌·东君》

从屈原的诗句中,已经看到加入“桂”、“椒”这些香料,说明酒的品种变得丰富,具有地方的特色。屈原的诗篇,影响深远。宋玉步其后尘。“《招魂》者,宁玉之所以作也。”这篇作品数次见酒,更富有楚地风情。

(米巨)(米女)密饵,有(饣长)(饣皇)些。瑶桨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桨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娱酒不废,沉日夜些......酌饮尽欢,乐先故些。

丰富的食品,精美的饮料,兰膏明烛,华灯璀璨,鼓动瑟摇钟,美人共醉。虽是娱神敬鬼的幻想,但无异也反映人间的豪奢。

到了汉末,天下**,连年争战,“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们的生命,朝不保夕,故感慨良多。把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孟德,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希望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河山,使天下出现大治,就可无忧无虑痛饮两杯。“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对酒》)人们讲究文明,讲究礼节。互敬互让,尊老爱幼,路不拾遗,无所争讼。国家的法度,公正无私,判刑合理,官吏爱民如子。老天爷体察善良的百姓,风调雨顺。他一边饮酒一边驰骋想像,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人间乐园,可说是开了“桃花源”理想世界的先河。然而理想终归是理想,醉意过后,回眸人间,一片混乱。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遥遥无期的目标,其难无异登天。于是深感力不从心,悲从中来,这一杯酒,味道可就完全不同了!

公子爱敬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

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路清波,好鸟鸣高枝。

飘飘放志意,千秋长者斯。——《公宴》

他九高八斗,又是王弟,不少文士多仰慕他,追随他。所以他日夜开宴,赏柳看花。秦筝齐瑟,美女娇娃。“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反正是“公款”,尽量花销就是。只要不过问政治,一天吃三头肥牛,曹丕大概也不会来过问。除了“置酒高殿上”,还纵马出猎:“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这《名都篇》有论者以为是曹植本人游猎生活的写照。平乐观为汉明帝所造,在洛阳西门外。能在那设宴,且饮每斗“十千”的美酒,恐百一般人所能为。尽管有丰厚的物质享受和斗鸡走马的乐趣,但并不能解除心灵的痛苦。不知是“遗传基因”,或是现世的实感,他也慨叹:“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箜篌引》)人终究不免一死。“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当然,大概也只有“杜康”可以排解了:

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政局不稳,文士动辄得咎。为逃避祸患,他们沉湎曲蘖。如果说饮酒是乐事,那么他们这一杯酒则是饮得很痛苦的。当时文人“结社集会”,少谈政治,而是以酒解愁。魏末“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常宴集于竹林之下,时人号为“竹林七贤”(《三国志》)。他们一个个都是大酒徒,蔑视礼法,放浪形骸。这是有历史背景的。而这七人之中,嵇康与阮籍,在文学史上齐名。嵇康是个憎恨虚伪,反对俗礼,不满黑暗统治的名士。他颇知言论不慎会招灾惹祸,但生性耿直,而酒后尤甚,故不免遇害。他的诗作虽然不多,但我们都看到他饮酒时欢乐的赞颂。

王禹,北宋文学家,性嗜酒,大有一日不可无此君之慨。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

他在宋太祖开宝年间中进士,在汴州作官司,生活比较稳定,后因得罪宋太宗,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大概收入不多,需靠“稿费”打酒。他的《寒食》诗云: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硖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由唐入宋,虽然社会趋于安定,生产比五代时期有所发展,但创造仍没完全愈合,边患时起,民生多艰。王禹在风雪寒天一斟酌之中,心绪难平,品出许多苦味。“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薪未缺供,酒肴亦能备。”(《对雪》)自己虽然生活无忧,而河朔之民此时却“输挽供边鄙。车重数十斛,路遥数百里。”其中冻死的该有多少?戌边将士,身披铠甲,寒气透骨,远离乡井,备受苦辛,有谁能解除他们的痛苦?他这种关怀民生、杯酒不忘国事的思想,是深受杜甫与白居易思想的影响的。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其实,鸟是知人之乐,旦与人共乐的。

篇2:酒与诗歌

【摘要】纵观中国的诗歌发展史, 我们不难发现, 诗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歌

之中到处可以看到酒的影子, 到处可以闻到酒的醇香。假如我们从诗中抽去酒的成分, 恐怕中国诗歌的色香味都将为之锐减。其中以唐代为代表,唐代饮酒之风的浓烈,诗与酒的结合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酒文化。著名诗人李白与杜甫,更是与酒结下了很深的情结。

【关键词】诗酒文化 诗经 唐朝 诗人 诗词

诗歌作为高度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其题材范围极其广泛。可以入诗的事物很多,但在诗歌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不一。综观中国历代诗歌作品,咏酒可以说是一个题材大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涉及酒的作品数量多,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中,咏酒诗所占比重较大,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写有大量与酒有关的诗歌作品,《全唐诗》收录的两千多首白居易作品中,涉及酒的就有九百多首。二是酒作为题材大类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出现在古代诗歌作品中,如酿酒、酒宴、酒肆、酒器、酒旗、酒具、酒质、酒色、酒令、酒俗、酒品、醉态等。三是酒题材源远流长,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消亡。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代诗歌都不乏咏酒之作。

《诗经》中直接或间接写到酒的诗有五十余首,开中国诗酒文化之先河。这些作品涉及男女婚恋,家庭生活,朋友欢愉,君臣燕飨,宗庙祭祀等各个方面,反映了“诗经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卷。

诗经中以醇酒敬神,祭祀过程最详尽的当属《小雅·楚茨》。《颂》是表现祭祀内容的诗歌,当然更离不开酒。如“„„《周颂·丰年》唱道:“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丞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这是用丰收后的黍和稻,酿成美酒和甜浆,献给祖先,并备齐百礼祭神灵,希望神灵先祖们赐给他们更多的福分。丰收祭祀,以报神明,体现了西周农事的风俗[1]与礼仪。„„” 而且在祭祀用酒上,由于强调祭品的洁净,多次提到“清酒”。另外,诗经中还提到了一些其他种类的酒,如甜酒、椒酒、醴、冻醪(春酒)、旨酒、酾酒、湑酒等。不但酒的种类不同,酒器也不一样,如“鼐鼎及鼒,兕觥其觩”“酌之用匏”“洗爵奠斝”等。并且酒器的造型也多种多样,以尊为例,就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周礼还规定喝酒的礼仪,甚至规定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这些都标志着当时酿酒技术的成熟,酒文化的繁盛,而且饮酒已被纳入了礼教变得政治化了。

祭祀这样重要的事情要喝酒,招待客人也少不了酒。中华民族有着好客的传统。无论君臣相宴还是亲朋相聚,都以美酒佳肴待客。诗经中的宴饮诗主要分布在《大雅》和《小雅》中。《小雅·宾之初筵》最值得注意,因为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关于饮酒及其场面纪录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全诗共 49 句,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周王朝上层贵族饮酒、醉酒的完整场面。酒虽然不能真正解愁,但是《诗经》作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始祖,其中的酒文化却给后世以浪漫主义的影响。

总之,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中流淌出来的酒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爱酒爱诗的人。正如元人方回所说的“诗与酒常并言,未有诗人而不爱酒者也。虽不能饮者,其诗中亦未尝无酒焉”。一部《诗经》,也是一部散发醇香的“酒经”,当我们合上它的时候,仍有一种微醺的感觉,那是诗也是酒,那是中国千年以来一直渗透在文人墨客血管里的浪漫情怀。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为诗歌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酒作为交际场合的重要工具更是催生了大量的诗篇。据统计,在《全唐诗》49300 余首诗歌中,有 6000 多首与酒有关,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代表人物咏酒的诗篇比比皆是。

初唐诗风深受魏晋南北朝阮籍、嵇康、陶渊明的诗风影响,虽然诗中很少谈及政治,但是文人士子对生活的激情、对政治的抱负却通过饮酒诗将真性情表露出来。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多元文化日趋发展,诗歌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而作为重要交际工具的酒更是催生了大量的诗篇。诗酒文化将诗理、酒趣完美结合,铸造了酒的不老传歌。田园诗人寄酒意,抒诗真。田园诗人在恬淡安谧的自然风光中,将满腔豪气、逸气付诸笔端,寻求人生的真性情、真趣味。边塞诗人酒诗奔放,侠气勃发。盛唐时期疆域辽阔,一代边塞诗人饮酒作诗,将英雄奇情融在酒杯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2]回。”

“诗仙”诗酒至尊,癫狂豪迈。唐 代 大 诗人李白酒后更是诗情大增, 写出不少传诵千古的佳作, 以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为例: “花间一壶 酒 , 独 酌 无 相 亲。举 杯 邀 明月, 对 影 成 三 人。月 既 不 解 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凌乱。醒 时 同 交 欢 , 醉 后 各 分 散。永 结 无 情 游 , 相 期 邈 云 汉。”此诗想象奇特, 出人意表。诗人竟举杯邀月, 与影对舞, 将孤独的一人世界, 演成了一个邀月对影成三人的热闹场面, 又是喝酒, 又是跳舞, 又是倾诉, 好像是开了一个歌舞晚会。[3] 李白诗歌将酒趣、诗情交融结合,写尽了饮酒时的癫狂与洒脱,表现出一股舍我其谁的雄放之气。

“诗圣”酒诗沉郁,忧国忧民。在唐代诗人中,杜甫虽是一位没有赢得什么尊号的饮者,但他却是一位扬名于世的嗜酒诗人。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云:“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以阮籍之爱酒喻杜甫之爱酒。郭受《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云:“松醪酒熟傍看醉,莲叶舟轻自学操。”任华《杂言寄杜拾遗》云:“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郎官丛里作狂歌,丞相阁中常醉卧。„„如今避地锦城隅,幕下英僚每日相就提玉壶。半醉起舞捋髭须,乍低乍昂傍若无古人制礼但为防俗士,岂得为君设之乎?”杜甫醉酒狂歌之状,可见一斑。[4]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在他的饮酒诗中将一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挥发得淋漓尽致。因此他不仅是“诗圣”,他的诗更是“诗史”。他想大庇天下寒士,他想建功立业,可是入仕不举,国家的不幸与个人的不遇重合在一起,才是诗人长醉不醒的真正原因。

中唐时朝廷腐败,朋党之争交织,国力由盛转衰。许多文人士子壮志难酬,便在沉醉中寻找一种超然的境界。这一时期的诗人以白居易、元稹、柳宗元、韩愈、刘禹锡为代表。

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党派林立,文人士子感时伤逝,酒依然是他们不变的精神依托。这一时期诗歌代表人物以李贺、杜牧、李商隐、皮日休、韦庄为代表。

唐代是中华民族诗歌发展史上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峰,是诗歌艺术最辉煌的年代。在诗歌万千意象中,酒与诗的结合形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诗酒文化。诗人与酒的不解之缘,诗与酒的结合、交融,跨越了时空、穿透了岁月,铸造了不朽的诗魂。同时,唐诗中酒及其与酒相关的文化内涵,表露了不同时期各阶层诗人的精神状况、情感世界,也以另外一种方式揭露了社会的千姿百态。

除了唐代的著名诗人,每个朝代都涌现出许多因酒而成名的文人,或者说闻名后都离不开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一个幽静、恬淡的环境里,菊就变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但是在他的诗歌里,除了菊,还有酒。酒也是他的一个形象代言。陶渊明的现存142篇作品中就有56篇涉及到了酒,真是“未言心先醉,不再接杯酒”。到处都可以看到酒的影子,到处都可以闻到酒的醇香。饮酒抒愤,赋诗泄忧,诗酒相济,成就了《饮酒》绝唱。其诗序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

[5]多,辞无诊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长夜难尽,比喻当时的黑暗;无夕不饮.顾影独尽.盖胸中有一段积郁不得排泄,只好借酒梳理;题数句自娱,以为欢笑,似为无可奈何之自嘲、自慰。陶渊明觉得自己像一只失群的孤鸟,无枝可依,悲鸣不已。

南宋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中也有很多关于酒的诗篇。他嗜好酒,擅品酒,在数量颇为壮观的咏酒诗、饮酒诗、醉酒诗中,可以窥见诗人的人生观及当时的创作心态。其《酒熟喜书》诗,活灵活现地勾勒了他盼酒时的心态与感受:小槽春夜压春醪,天与龟堂慰作劳。喜似系囚闻纵释,快如苛痒得爬搔。未陈尊杓心已醉,傍睨江山气已豪。久厌膻荤愁下箸,眼明湖上得双螯。有人送来昨夜酒槽刚压好的春酒慰劳他。他高兴得似囚犯听到将释放的消息,快活得如同背痒不可止,却被麻姑手爪爬搔止痒。这是久盼后的不可抑制之情,并列两个比喻新巧。酒樽还未放置好,他的心已醉了,睥睨江山,豪气顿生。[6]他本来就吃厌了膻荤肉食,愁于下箸,而此日湖上又捕得双螯,有此好酒相伴,这不正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吗?像这样的描摹盼酒心态,前人诗中似未曾见。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酒与诗交融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诗酒文化。而在这“诗酒相生”的文化当中,体现的是“雅、达、真”的文化特征,体现的是一种对文学艺术美的追求,一种对世俗礼教的打破,对虚伪的抗争,对生死荣辱的超脱。这些酒国里的歌者,永远是精神的王者。

参考文献:

篇3:苦艾酒与画家

关键词:苦艾酒,画家,情感

在早期人们探寻艺术如何产生时,总结归纳出艺术产生于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和劳动说等等,后来在美术史论和其他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得出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所致,那么不管艺术史的发展,还是一副作品的诞生,都是产生于人类感情的触动与发泄之后。苦艾酒作为一种有喻芹味的高酒精度蒸馏酒,深受西方诸多绘画大师的喜爱,他们的绘画虽然风格各异,画面所传达给人的情感不一,但对于这一相同环境下喝苦艾酒的人都有不同手法的描绘。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那些微妙的联系呢?

爱德华·马奈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马奈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人物画方面,是第一个将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带进了人物画,并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深深的影响了莫奈、塞尚等新兴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1857年他的画作《喝苦艾酒的人》问世,画面描绘的是一位酒鬼,神情恍惚,衣着破烂不堪,右手边放着一杯苦艾酒。据说这样的一幅画作在当时,沙龙上落选,原因是评审们认为马奈失去了道德感。(苦艾酒因其独特的口味及历史文化背景,自19世纪开始,在欧洲许多地区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青眯,并流行一时,但是好景不长,在保守主义者和禁酒协会带动及误导下,将苦艾酒视为社会动乱的前兆,20世纪初期,许多国家对苦艾酒颁布禁令。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欧洲各个国家才开始逐渐解除对苦艾酒的禁令,并在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重新流行)虽然苦艾酒还未被禁止,但喝苦艾酒被认为有违背统治阶级的倾向。

德加是印象派重要画家,法国画家、雕塑家,画风受到安格尔的影响,他常描绘的题材,包括芭蕾舞、演员和其他女性以及赛马。同时他还是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美展的筹备者和发起人。除了1882年的第七届未曾参展以外,在十二年八次印象派美展中,德加都是一位积极的参展者,1876年德加的作品《喝苦艾酒》诞生,画面描绘的是两个人坐在巴黎的咖啡馆内的生活一面,据说一个是他的情妇,法国著名演员埃伦·安德烈,另一个是他的艺术家朋友玛瑟蓝·德博丹,女性模特的面前放着一杯苦艾酒,这幅作品没有太多的细节刻画,整幅画以大笔触构成,用笔粗犷,但两个人的神态不一,性格表现地及其到位准确,放在桌上的苦艾酒更反应出两个人的精神状,另外这幅作品的构图也极其独特,画面大部分描绘的是咖啡馆内部的设施场景,人物在画面的右上角,场景的空旷与人物面部失落的表情,使这幅画更有趣味。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重要画家,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一生坎坷,英年早逝,在他从事绘画的时期里,时常与病魔做斗争。1887年他创作了《苦艾酒》,在《梵高传》中写道:梵高白天在阿尔长萨的乡间写生,金黄的烈日让这头寂寞的兽,干渴难耐,便在星夜里一头扎进"绿色缪斯"的怀抱。他和高更一起在法国阿尔勒的时候,喝过大量苦艾酒这使他精神受到刺激,更痴迷于绘画写生,其实梵高的一生画过不止一幅与苦艾酒有关的画,据一些学者说,他的作品中许多绿色都与苦艾酒里的绿色有关。梵高被认为是最爱喝苦艾酒的艺术家,在当时苦艾酒被认为是人喝下去以后,可以产生幻觉的烈性酒,所以有很多人认为梵高一定是因为喝下过量的苦艾酒,才使他精神失常,最后割下自己的耳朵。经科学的验证推测认为,苦艾酒导致幻觉可能是因为在当时,那些廉价的加有人造添加剂到苦艾酒所致。

毕加索是20世纪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毕加索一生在绘画方面热衷于绘画作品的革新,创造出了具有表现感的艺术语言,被称为“立体派的代表”,艺术成就显著。毕加索三次与苦艾酒为主题作画,1901年毕加索作有《喝苦艾酒的人》,画面描绘的是,在法国巴黎一家咖啡馆中,一个穿蓝色衣服的女人,一手拖住下巴一手放在左上臂位置,沉思的女人,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瓶苦艾酒和一只杯子,苦艾酒不仅是毕加索喜欢描绘的题材,而且他1912年创作的《佩尔诺瓶和玻璃杯》,1914年的青铜雕塑《苦艾酒杯》,都被认为是毕加索创作立体主义经典时期作品的灵感来源之处。

印象派非常重视主观精神的表现,注重画家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的客观再现和描绘,将绘画从客观自然传向主观精神表现,强调画家对事物的第一印象,进行有感情的描绘,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进行更新和探索,在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对于美术的发展具有巨大深远的影响。马奈、德加是印象派的重要代表创始人,梵高为后印象派代表,毕加索更是一位极具革新的艺术家,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所以苦艾酒,在印象派、后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立体主义中,苦艾酒占据了不可小视的地位。

苦艾酒以其独特的口味,深受艺术家的喜欢,它里面所含有的酒精和苦艾脑都是麻醉药,对人的大脑神经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喝完苦艾酒的人往往会表现出沉思、忧伤、不安、异常激动等等平常所没有的精神态度,这些善于革新、喜欢描绘他们所感受到的第一印象的艺术大师对这样的人物场景,都有无限的激情去描绘,所以苦艾酒是这些大师情感表现的连接物,与苦艾酒有关的作品的诞生,正是苦艾酒给人所带来的感情态度激起了这些绘画大师强烈的情感表现欲望。

这些赫赫有名的画家,他们都把他们感兴趣的与苦艾酒有关的社会题材,描绘在他的框架之中,使喝苦艾酒这样的题材,产生了深刻的含意,去探索十九世纪西方的社会环境和民俗风情等等,对苦艾酒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历史故事也有更为宽广的认识。马奈、德加、梵高和毕加索他们都有自己的绘画形式,正是这些风格各异的绘画形式,使他们运用更加丰富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解释,让这些平凡的题材放射出意蕴深刻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李世杰.世界著名美术大师作品鉴赏[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

[2]蒋勋.蒋勋艺术美学套装(全6册)[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3]杨晓斌.向大师学艺.德加[M].重庆出版社,2010.

[4]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14.

篇4:摆酒与巧请

家有婚丧喜事宴请宾客是人之常情,但一些干部利用这种“温情面纱”,通过饭局去达到腐败的目的,什么“升学宴、生日宴、升迁宴、迁居宴、结婚宴、满月宴”等,借机敛财搞腐败,往往推杯交盏中,见不得人的交易就形成了。与那些赤裸裸的钱权交易不同,“家宴”式腐败是一种“软性”的权力寻租,更具隐藏性。针对这一情况,湖北恩施市鹤峰县于去年底发出通知,要求除了婚丧嫁娶之外,其他一切摆酒行为都视为违规,并将对违规者从重从严处理。随之,当地人热衷的摆酒请客之风得到了有效治理。

湖北省民族学院法学院教授雷翔表示:“有人质疑地方政府禁止摆酒,认为这属于越位。但针对实际情况,如果政府不出规定,类似的现象就很难得到治理。有时候现实的情况是不能完全按照道理来操作的,对于公职人员收受礼金就应该有严格的规定,禁摆酒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管好干部。”

摆酒之风还可通过由上至下的规定得到治理,但如今某些掌握审批、执法、资金资源等权力的人员,把权力当作利益交换的筹码,赴宴已不再是简单的吃饭,而是把“买单”看作是给服务管理对象“效劳”的机会。

若遇到此类“贵客”临门而不得不宴请时,如何宴请便成了一门学问。古有郑板桥巧宴贪吃知府,从中或可学得一二。

传说,郑板桥在范县当知县时,有一年初夏,知府来巡视。这位知府有名的“美食家”,对吃有一肚子的学问,也非常讲究,不管到什么地方,吃什么都要事先征得他的同意。

这一天,司厨问郑板桥拿什么菜招待知府,郑板桥挥笔写下了“四菜一汤”。“四菜”是“青龙卧沙滩,白皮颜又煽,一青拌二白,油酥天鹅蛋”。一汤是“门泊东吴万里船”。郑板桥还面授机宜,令其报给知府。

知府看过呈上来的菜单,满心欢喜,认为尽管样数不多,可都是没有品尝过的新鲜佳肴,遂吩咐下去,照此做。

待菜肴端上来以后,知府却眉头紧皱,脸上“晴转阴”,原来“青龙卧沙滩”是麻汁黄瓜,“白皮颜又煽”是酸醋浇粉皮,“一青拌二白”是小葱拌豆腐,“油酥天鹅蛋”是油炸黄豆粒,“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一碗鸡蛋汤,上面还漂着半个蛋壳。

他看了半天,无法下筷,郑板桥却在一旁连连相让,弄得知府不好发作,只得作罢。

人情世故、社交宴请的习俗或不可避免,但觥筹交错间反映的腐败问题必须得到警惕。对此禁摆酒的手腕与决心以及郑板桥的清廉与机智都值得学习借鉴。

篇5:酒与茶散文

昨晚上课之前就想到这个题目,然而当时头脑一片混沌。因为无论是酒还是茶,它们都是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我们对二者的本性是否真的了解呢?

或许是因为见惯不怪的缘故吧,很少人能真正的切入到酒或者茶的本性,更不用说二者之间的关系了。在这里,我不想对二者作字源学和历史的考察,而是从我们熟知的角度出发,来探寻二者包孕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以及其关系。

酒,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商店里,宴饮上,酒吧里等等。在商店里它是商品,在宴饮中它是喜庆、庆祝和沟通的一种方式或者手段。在酒吧里,它既是商品,又是享受欢乐、排解忧愁的饮品。不同的场合赋予了酒不同的品性。但酒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我们在此还没完全真正的切近它。

那么,究竟何为酒的本性?如果从从酒出现的场合以及其用途我们只能把握它的某种品性的话,那么,我们得回到酒本身。酒,是先人们经过多重工序酿造得来的饮品。它的原材料是粮食,如:稻谷,玉米,高粱,小麦等。劳动人民春耕秋收,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播撒的不仅仅是丰收的.种子,更是汗水和希望。所以,这些原材料不只是稻谷、玉米、高粱和小麦的名称,更是其背后人民的劳动付出,是劳动人民不辞辛苦的付出和饱含着一季丰收的喜悦。同时,劳动人民又以独特的酿造工艺和方法,让这些粮食成为他们企盼已久的琼浆玉液,他们满怀敬意地把酒作为他们丰收的馈赠,作为庆祝丰收喜悦的表达。(这尤其表现在祭祀、庆典和宴饮当中。)很自然的,酒从其实用功能性提升为文化礼仪性的精神寄予。这里,酒凝聚了劳动人民勤劳和忍耐,痛苦和欢欣,绝望和希望。它成为一种集聚,是劳动人民、劳动产品、、实用功能、文化礼仪的聚集。如果酒的本性是如此的话,酒的发展演变也就顺理成章了。酒的文化礼仪性在后世得到了彰显。从酒桌礼仪到敬酒礼仪。酒所蕴含的是儒家文化中的礼仪规范,成为范导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果酒的本性是聚集的话,茶的本性也可从这个方面得到阐释,但茶的聚集方式和酒有明显的不同。茶和茶道相关。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但真正和茶紧密相关的却是道禅精神。茶作为饮品,它不是宴饮的必须。但茶通向的往往只是个人精神的修炼。如果酒喝多了容易醉的话,那么茶越品则越近于道。一般来说解酒的良品就是茶。在这个意义上,酒于茶,一醉一醒(悟)。但中国实则只有酒的文化,没有酒的精神(醉)。陶醉反而在茶里得到显明。以茶悟道,在悟道的过程中陶醉,凝天地万物于一杯之中。品酒也只能品酒的味道。然而茶则不然,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这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几近于道!

篇6:酒与宜宾节日风俗

酒与宜宾节日风俗

中国是酒的故乡。自从酒一产生,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酒以其特有的魅力,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为人们带来难以言表的乐趣,为生活增添绚丽的光彩。酒已成为人类生活各种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饮料,酒在中国的每个节日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作 者:均红 作者单位:宜宾电大,四川 宜宾 644007刊 名:中华文化论坛 PKU英文刊名:FORUM ON CHINESE CULTURE年,卷(期):“”(4)分类号:G0关键词:

篇7:蒙古酒与文化

——蒙古酒与文化

班级:高一九班

学生:张雨缇

指导教师:刘小伟她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象冰;她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她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她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她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她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她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她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所以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由流动的液体变成了一种流动的文化,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今天所要介绍的是一种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来自蒙古草原的马奶酒。

马奶酒也称蒙古酒,蒙古语称“萨林阿日喀”,是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民族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它的鲜美受到世人的青睐,也是蒙古人的一绝!

一、萨林阿日喀的酿制

古代,蒙古人过着“居无恒处”、“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长期驰骋于茫茫草原之上,为防饥渴,常在随身携带的羊皮袋中装些马奶。由于整天飞马颠簸,马奶的乳清和乳滓

分离开来,乳滓下沉,乳清上浮并成了具有催眠作用的奶酒。萨林

阿日喀便似腾格里(蒙古人信仰的神)神赐一般由蒙古人创造出来。

“萨林阿日喀”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奶酒”,由战争而生,才显蒙古民族的风格。

每年青草泛青时节是酿造马奶酒的好时节,酿制的时间自夏伏骒马下驹时始,至秋草干枯马驹合群,不再挤奶时止。这段时间被称为“马奶酒宴”期。一般来说并非所有地区都可以酿造的,只在养马业发达并有挤马奶习惯的草原牧区的蒙古人才能进行马奶的生产。每逢入秋,牧草枯黄,肃杀的气氛中也就停止挤奶了,所以马奶酒生产周期较短,产量也不高,大体上是边酿造边喝完。

关于萨林阿日喀,古代的制法较易,将发酵的酸马奶捣七、八天,让白色和混浊一起沉淀,使其无色而透明,腥味消失时,就是马奶酒了。古代向大汗或宫廷赠送的马奶酒就是粗放的这种。而且史料记载当时专门负责供应酒的官吏叫太仆寺诺颜。他们要亲自过问饲养母马和挤奶诸事,制作礼仪十分严格。

马奶酒的传统酿造法是:把发酵的马奶倒人锅中,上面扣一个无底木桶。木桶内侧上端有几个铁钩,将一个小陶瓷罐挂在木桶内侧的小钩上,使其悬空吊在木桶中央。木桶口上放上冷却水的铁锅。烧火煮奶,蒸气不断上升到铁锅底部,遇冷凝聚滴入小陶罐中,成为色清亮如水的液体,这就是头锅奶酒。头锅奶酒度数不高,叫“阿尔乞如”。还可以将头锅奶酒多次蒸馏,使酒的度数逐次提高。二酿的奶酒叫“阿尔占”,三酿的奶酒叫“浩尔吉”,四酿的叫“德善舒尔”,五酿的叫“沾普舒尔”,六酿的叫“熏舒尔”。如此反复变换六次,马奶完全发酵成熟后即可饮用。但就其色、香、味而言,发酵一昼夜的味美,发酵两昼夜的味适中,其“色玉清水,味甘香”,也就是说两次发酵的马奶酒味道纯正浓厚。发酵三昼夜的酸味强烈,成为烈性马奶酒,其酒精度数达到五度左右,因此喝多了还有几分醉意。在酿酒过程中,要是左邻右舍来人,年轻的女主人一定要把新酿的佳酒慷慨相敬。

二、萨林阿日喀的祭祀及供奉作用

白食和红食是蒙古族的传统食品,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是牛、羊、马的奶制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食表示纯洁、吉祥和祟高。喜遇生日、周岁、婚礼等,老人都会端着雪白的的奶汁举行祝贺仪式,以求平安、顺利。

萨林阿日喀作为蒙古文化的一部分,于蒙古内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祭祀及供奉作用。

奶酒祭天应起源于成吉思汗时代。据《蒙古秘史》记载道:一次,铁木真(成吉思汗)被莫尔格德人袭击,躲进肯特山脱了险。他抚胸告天:“我的区区性命是被博尔罕山(即肯

特山)搭救的。日后,我必当常常祭祀此山。我的子子孙孙当与我一般祭祀”。言讫,向着太阳,将腰带挂的脖子上,将帽子拿在手上,屈身拜了九拜,洒奶酒以祭之。此后,蒙古族祭

天、祭山、祭敖包都要“酹奶酒以祭”;“让天灾刘、山神与火神,口尝祭品,保佑大草原,让世代承袭苍天的福荫”。(内蒙古历史文化丛书,《内蒙古少数民族风情》)

柳贯也曾写过“旋卷木皮斟醴酩,半笼羔帽敌风砂”(《后滦水秋风词》)描写的是元代皇帝在上都郊野举行的祭天祭祖仪式。醴酩即指马奶酒。《元史·祭祀志》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1261)四月祭天于桓州西北,依礼洒马奶酒,可见萨林阿日喀的祟高,在蒙古文化中占据着神圣的作用。

史载,蒙古族连新郎新娘举行的拜火仪式,也要往专门垒起的旺火堆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旁侧站立的司仪高声诵念着《火的赞词》:

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河额伦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

请新郎新娘祈祷吧,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

请新郎新娘叩头吧,佛光为你们接代传宗!

(引自《内蒙古大辞典》)

萨林阿日喀还向祖庙奉送,并用于大元朝廷的祭祀中。每年秋天听到雁声之时,在上都行宫避暑的大汗,便率领文武诸臣,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在占卜喇嘛的导引下,大汗亲自向腾格里祭酒膜拜。

祭天之酒的奶酒到了清代,不但是康熙皇帝“赐宴诸蒙古”的御用酒,而且成了敬天子的贡酒。

康熙三十五年十月,爱新觉罗·玄烨在漠南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赐宴蒙古上层贵州时曾共饮奶酒,并作诗以记:

人沾司酒群情洽,乐合羌笳率舞同。

卉服狨裘无老幼,欢然尽识化钧公。

(引自《康熙诗词集注》)

据大清帝国《理藩院则例》乾隆朝内府抄本“贡物”记载:乾隆元年,定“蒙古各旗扎萨克每年十二月各敬奶酒一瓶,著为定例”。《大清会典》称:锡林郭勒盟十旗(今锡盟北部)进贡的数量为“共进三九,计羊二十七只,奶酒二十七瓶,由理藩院查收,交与礼部。”其中乌珠穆沁部、浩齐特部、阿巴哈纳尔部左翼进贡,道由独石口,其余部旗由张家口。„„察哈尔牛羊群明安牧群,每年还为清廷进“贡酒”4927.8斤。(《锡林郭勒盟志》卷八第847页)

三、萨林阿日喀饮法

据陶宗仪《辍耕录·续演雅发挥》记载:“所谓八珍(指蒙古八珍),则醍醐、麈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灸、紫玉浆、玄浆也。”醍醐即黄油。鏖沆,獐之幼羔,其肉尤为鲜美。野驼蹄即骆驼蹄,极富营养,与熊掌齐名。鹿唇即犴达犴唇。驼乳糜即酸骆驼奶子,养身补品,治痞疗疾之良药。糜即糜鹿,俗称“四不象”,与黄羊并称为蒙餐佳品。天鹅灸,烤天鹅肉,类似今北京烤鸭。紫玉浆,西域葡萄酒。玄玉浆即马奶子,可酿马奶酒。

萨林阿日喀被称为玄玉浆、元玉浆,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由此位列“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饮蒙古酒风格与汉族的粮食酒迥乎相异。传统的粮食白酒清香纯静、口味醇和,但粮食白酒有很大的缺憾,它在酿造和蒸馏的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是甲醇和铅,这些毒性杂质人体摄入后轻则头痛、恶心、呕吐、重则昏迷、失明,甚至危及生命。而草原鲜奶杂质少,不含植物纤维,用其酿出的奶酒所含甲醇、异丁醇、异戊醇成份极低;铅、汞等重金属不足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甲醛含量几乎为零。故而奶酒饮后不上头,不伤胃,不损肝,无异象,被众多饮者誉为“豪饮不伤身”。所以江南才子暴饮者体弱,而蒙古铁骑豪饮却愈强。

奶酒不仅可以和其他的酒一样单独饮用,在现代生活中它还有无可比拟饮用方法。奶酒可以加咖啡,成为美味的咖啡奶酒;可以加各种果汁,如:草莓汁、葡萄汁、橄榄汁等,成为果汁奶酒;可以和其他白酒加冰后一起饮用,冰凉爽口适宜夏季饮用。还可以像红酒那样加冰、可乐、雪碧和果汁,任意调配为多款鸡尾酒,因此,也被誉为“中华XO”!在品尝美酒的同时,还会感到乐趣无穷,让你体验DIY的好心情!

由于奶酒饮用方法的独特性,同时相应扩大了奶酒的应用范围,更加适合公务、商务、礼仪、宴会等使用。在炎热的仲夏季节,喝上几碗马奶酒,确有一种神清气爽,沁人心脾的感觉。

四、萨林阿日喀药用价值

萨林阿日喀药用价值不容小视。奶酒在酿制过程中,并非破坏牛奶本身固有营养成份,而是将其精练,增加纯度,然后发酵,使所含营养充分生物活化,更易为人体吸收。

据权威部门检测,马奶酒富含人体所需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其维生素含量比牛初乳还高;B5是人乳的20余倍;钙、铁、硒等微量元素亦十分丰富;特别是能够促进人体微循环的烟酸含量已达药用水平。

在博大精深的蒙药中,常将奶酒作为“药引子”来治疗疾病。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奶酒确有

祛寒回暖、健胃开脾、营养滋补、治疗风湿的显著功效。故此蒙族人民常通过奶酒来治疗肠胃病、腰腿疼、肺结核等疾病。因此马奶疗法已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疗法之一。

·萨林阿日喀反映的蒙古文化

同蒙古刀、草原狼一样,蒙古酒也是蒙古文化辉煌的一部分。奎曾曾述:“当我们阐述草原文化时,指的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 4 造的带有骑马民族特点和草原生活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其内容是以草原和草原主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观察、感知和认识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并通过特定的文化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

蒙古酒即是这一种特定的文化艺术形式,与宗庙内部它沟通大汗与上下近臣的关系,奖赏功臣马奶酒无疑是首选,于《元史·忽必烈传》记载了很多。在沟通蒙古朝廷与南方朝廷的关系上,马奶酒可作为供奉。马奶酒发展历史中,各个部落技术的不断融合,也反映出蒙古文化的包容性先进性。

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是“居无恒处”,到处游动,它们较之祖辈守在某块土地上老死不相往来的农业民族来说,眼界更开阔,胸襟更博大,更习惯于汇纳众长,壮大自己,尤其注意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民族的文化。拓拔鲜卑向南迁徙建立北魏王朝后,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第一次开创了使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游牧文化同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的局面。蒙古文化广泛包容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所带来的异质文化成分,从而出现了元朝多元文化融合为一体的极有声势和色彩的景观。

元朝近百年间,蒙古族的草原游牧文化既是作为当时

统治集团的主体文化,必然影响逐步扩大,波及到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另一方面也吸收汉族为代表的中原农耕文化的因子,不断丰富和壮大自己。我们从元代许多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人描写草原生活的诗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变化。例如元代开国名相、契丹人耶律楚材就

推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政策,他自己的诗文既长于描绘北方草原的壮丽景色和狩猎游牧生活,同时又眼界开阔同是元代开国名相兼名将的蒙古人伯颜,善诗文,存有《咏鞭》、《奉使收江南》等绝句,俱大气磅礴,表现出骑马民族的豪放英武的心理特征:“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精兵百万下江南,干戈不染生灵血。”此诗作于灭宋南征途中,既反映了它葆有草原文化的特质,也显示出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蒙古酒文化源远流长、蔚蔚大观,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世界酒文化的长河里,显现着自己独特的芬芳,请君品尝,如果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定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诚挚之情及民族孕育的自豪。结题报告

一、题目:蒙古酒与文化

二、作者:张雨缇

三、课题的由来: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所以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因此,可以这样说,酒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一种线索,研究酒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可以较全面、深刻、简明的总结古代人们不同生存状态、人化状态。

四、课题的目的、意义:通过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酒文化的研究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围绕酒所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从而促发不断学习与上进的乐趣。

五、方法、步骤:

1.通过阅读史籍,少数民族文化书籍等体悟酒文化的魅力之所在,了解其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必然原因;

2.借助诗词研究古代酒文化的发展状况;

3.借鉴网络资源,从各种独特角度发掘其历史渊源; 4.与他人讨论交流,使所得知识丰富化。

六、研究的结果: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早已熟稔于人们的心脑,而“——草原文化”,却还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概念。奎曾的论述或可作为一家之言:“当我们阐述草原文化时,指的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 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带有骑马民族特点和草原生活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其内容是以草原和草原主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观察、感知和认识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并通过特定的文化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

正如奎曾所述,作为草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北方古代游牧民族观照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狂放艺术,蒙古酒应该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祖先具有一定生活能力时就诞生了。与汉族的杜康造酒一样,蒙古酒也起源于生活。“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首保存最早的《匈奴歌》,真实地表现了游牧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思想感情,是草原生活的真实写照,堪称古代草原文学的杰作。

蒙古酒起源于战争,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当民族间的矛盾激化,两个民族处于对立和冲突的状态时,酒作为映照现实的一种手段,就会呈现出激烈的对抗情调,来反映这种民族间的存在状态。酒盛则势强,酒稀则势弱。由此便可以看蒙古铁骑好战,斗勇,极具侵略性的民族特征。

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是“居无恒处”,到处游动,酿造酒类过程也是由于自己活动产生,而并非汉族石岩深处得猿酒亦或桑园的树洞发酵的剩饭。由此反映出他们较之祖辈守在某块土地上老死不相往来的农业民族来说,眼界更开阔,胸襟更博大,更习惯于汇纳众长,壮大自己,尤其注意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民族的文化。这正是草原文化先进性所在。

七、体会:作为草原的传承人,使草原文化发展、充实是我们的责任,马奶酒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文化底蕴的文化寄托物,怎么可以于现代社会销声匿迹了呢?于是,经过几星期的查询、收集、整理,与同学交流融会之后,终于写出一篇介绍并论述蒙古特色文化的论文,自己感到内心的充实,精神的饱满。虽然报告完成了,我们的学习欲望却欲罢不能,好像越是深入,发现的问题就越多,看见的天地就越宽。我们这群爱上酒文化的人们,将继续耕耘在中国古代蒙古文化研究这片刚刚开发垦的土地上,为构建新文化社会增添一个美丽的音符。而我们,也将和酒文化一起成长。

上一篇:学校领导班子工作报告下一篇:松溪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