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2024-05-22

加强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实施办法(试行)(通用4篇)

篇1:加强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加强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校本科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进一步建立良好学风,保证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规范管理,科学引用文献资料,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学位„2010‟9号)、•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工作的通知‣(教研厅函﹝2013﹞2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对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4﹞31号)文件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所有拟申请学位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涉密论文除外)均须按照本办法规定进行“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检测,检测通过后方可进行论文评阅和答辩。

第三条

防止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产生采取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学院应加强本科生学术规范教育,提高本科生自律意识,明确职责,严格把关,加大检查力度。指导

教师及本科生应高度重视学位论文不端行为检测工作,恪守科研和学术规范,杜绝弄虚作假,严把论文质量关,确保本科生学位授予质量。

第二章

工作组织与实施

第四条

教务处具有“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由管理员统一给各学院分配子账号及论文检测篇数。管理员可查阅所有子账号的检测文献及使用日志,严格监管子账号使用情况。管理员可停用、删除违规操作的子账号。

第五条

检测工作由各学院负责。在系统使用过程中,须对用户名、密码、相关检测过程、检测内容、检测结果等严格保密,不得向外泄露有关情况。该系统只限检测本学院拟申请学位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原则上每篇论文限检两次,严禁使用该系统对本学院以外或其他不相关的论文进行检测。学院应保存所有论文的检测结果以备核查。

第六条

教务处按一定比例抽查已经完成答辩或授予学位人员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

第七条

本科生须在论文送审前提交毕业论文电子版到所在学院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通过方可送审评阅。

第八条

答辩时必须向评审专家提供论文检测报告。第九条

提交的检测论文必须是经指导教师审核认定的终稿文本,其格式和内容须与拟送审的毕业论文纸质版相同。

第三章

检测结果的认定及处理

第十条

“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是预防学术失范的辅助工具,单凭检测报告的文字复制比并不能科学而准确地判定毕业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教师可根据检测报告做出判断。本办法中“文字复制比”均指“去除本人文献的文字复制比”。

1、文字复制比小于8%(含)者,视为通过检测,可直接参加毕业论文评阅。

2、文字复制比在8—15%(含)之间者,须进行修改,导师在修改说明上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评阅。

3、文字复制比在15%以上者,须进行修改,并进行二次查重,文字复制比小于8%(含)者可参加毕业论文评阅和答辩,文字复制比大于8%者取消本学年毕业论文评阅和答辩资格。

4、文字复制比在8%以上的学位论文不能被评为院级、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第十一条

若本科生和指导教师对检测结果有异议,可在收到检测结果起3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申请,由所在学院组织3-5名专家进行鉴定,专家组给出最终认定结果。

第十二条

对本科生学术不端行为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学校将视情节轻重对本科生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

对指导教师工作不到位、把关不严或指使、放任本科生抄袭的,学校将视情节轻重,追究该指导教师的责任。

对学院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学校将对该学院的本科生培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降低该学院院级、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比例。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适用于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前抄袭行为的检测及处理。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六日

篇2:加强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西校〔2015〕619号

关于修订并印发《西南大学

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单位:

经校学术委员会审定,学校对《西南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西南大学

2015年12月31日

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勇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从事学术活动人员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四)从事学术活动人员应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科学伦理。第五条

项目申报规范

(一)科研项目申报应当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学科进步为宗旨,避免选题低水平重复。

(二)科研项目申报中所列人员,应当是该项目的实际研究人员。

第六条

学术引文规范

(一)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结论、公式、图表、方案、数据、资料等,无论是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并注明出处。引用他人的成果部分不能作为自己学术成果的主要组成部分。转引文献资料,也应注明转引出处。

(二)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

第七条

学术成果规范

(一)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二)学术成果文本应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遵守相关规定,坚持程序公正、标准合理。对有直接利益关系者应遵守回避原则。

(四)评审意见要客观、公正,措辞要严谨、准确。慎用“原创”“首创”“首次”“国内领先”“国际领先”“世界水平”“填补重大空白”和“重大突破”等词语。评审专家应对其评价意见负责,对评议过程保密,对不当评价、虚假评价、泄密、披露不实信息或恶意中伤等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

(五)被评价者不得干扰评价过程,否则,应对其不正当行为引发的一切后果负责。

第九条

学术批评规范

(一)应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自由讨论、相互交流与学术争鸣。

(二)学术批评应该以学术为中心,以文本为依据,以理服人。批评者应正当行使学术批评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被批评者有反批评的权利,但不得对批评者压制或报复。

第十条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第三章

学术不端行为

第十一条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二)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伪造注释,捏造事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三)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或未经他人许可,报告校学术委员会,由校学术委员会书面告知举报人、被举报人。

若调查认为举报内容不构成学术不端行为或证据不足的,可结束调查。若调查认为举报是恶意诬告或打击报复行为,且造成不良后果的,应追究举报人的责任。

第十五条

若调查认为确实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应继续深入调查核实相关证据,在90个工作日内作出调查结论。确有特殊困难的,可向校学术委员会申请延长调查时间,并提供书面调查延时说明。

被举报人对调查结论有异议的,应在接到调查结论的5个工作日内向校学术委员会提交异议书。校学术委员会对被举报人的合理意见应予采纳,必要时还应作补充调查。

第十六条

调查结束后,调查组应向校学术委员会提交完整的调查报告及相关调查材料。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基本过程和依据、学术不端行为的事实及性质、有关人员的责任等;相关调查材料包括证据材料、相关当事人的书面意见、其他有关情况的说明等。

第十七条

校学术委员会在收到调查报告的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最终认定意见。认定意见书应书面正式送达被举报人,并以适当方式送达事项其他相关人员。

第十八条

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对学术委员会作出的认定意见不服,可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同一事项最多申请一次复议。被举报人也可依法直接向有关司法部门提起诉讼。

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执行。

(四)停止访学、进修,令其退学并通知所在单位。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

第二十三条

对被认定为对具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学术论文的指导有过错的教师,视其情节轻重,给予下列处分或处理:

(一)通报批评。

(二)暂停研究生、博士后指导教师资格。

(三)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四)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等处分。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

第二十四条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者构成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五条

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情节轻重以及被处理人的过错程度,给予从轻、从重,减轻、加重处罚。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轻或减轻处罚: 1.过失且未造成重大影响的。2.主动承认错误并积极配合调查的。3.主动挽回损失或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

篇3:应加强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

关键词: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学术文化建设

目前研究生学术失范的现象较为严重, 主要表现包括伪造和修改调查数据、抄袭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和署名“搭便车”等;另一方面, 研究生对学术规范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也显得很不充分。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时应遵守学术界所认可的道德、规范、法律等要求,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一.研究生学风的现状

1、读研动机呈现兴趣与功利并存的个人发展导向。研究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目的, 对其入学后的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上甚至曾一度出现研究生“只为学位, 不问学问”的说法。特别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大学生获得读研的机会和资源都在增加, 因此影响他们选择读研的因素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这一目的稳站其他因素榜首。

2、研究生的科研投入相对不足, 多数学生尚未养成学术交流习惯。科研投入是产出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衡量研究生学风的主要指标。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就可能产生科研任务进展不顺、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整理等问题, 因此有人就会为了满足必须的要求而选择走“捷径”, 抄袭、拼凑、伪造、搭便车等学术失范行为随之产生。

3、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时间投入少。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报告或讨论是开阔视野、启发灵感、交流成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校园学术氛围。但是, 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都存在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兴趣不高、学术交流氛围不浓的问题。

二.研究生学术失范的现状

1、一些研究生确实存在学术失范的情况。“学术不端”是目前国内学界经常使用的概念,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对下列学术不端行为, 必须进行严肃处理: (一) 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二) 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三) 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 捏造事实; (四) 伪造注释; (五) 未参加创作, 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六) 未经他人许可, 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七)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这足以证明, 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确实存在。

2、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边界认识比较模糊。目前很多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 一方面是有些人急功近利, 为了论文发表、项目结题或职称评定等目的主动为之;另一方面也存在对规范与失范的边界认识较为模糊的情况。

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 端正学术研究态度, 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 摒弃学术不端行为, 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

1、纠正研究生学风中的不正因素。端正研究生的治学态度, 明确研究生的根本任务, 充分调动研究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励研究生深入研究, 增强诚信意识, 养成良好学风。

2、增加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高校除了开展学术规范认知的课程外, 可以多开展学术规范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开学教育、专题讲座、征文活动、签订承诺书等形式, 还要增加学术诚信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及相关法律教育等, 让硕士生充分认识学术道德的重要性。

3、建立健全学术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学术评价制度:第一, 制度制定要合理, 对不合适宜的制度进行及时修订。如在硕士生申请学位时, 摒弃以量为准, 把能否发表与毕业论文相关的高水平论文, 作为参照;第二, 建立匿名评审制度。匿名评审可以排除人情、关系、面子等非学术因素对评审主体的影响。

四.结语

篇4:以四原则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

北京大学具有优良的传统,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是对每个北大人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教师也对自己要求很严,但是我们不能说在这个方面就没有问题,即使是今天没有也不敢保证将来永远没有。为了维护学术尊严,促进学术创新,北京大学秉承学术民主、教授治校和追求卓越的理念,以营造自由健康的学术氛围、提升广大师生的学术道德水准、净化学术空气、鼓励学术创新为目标,大力推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积极营造自由健康的学术氛围。我校在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面坚持如下几点原则:

1、建设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和谐统一的学术氛围

学术自由的基本精神在于学术研究的自由意志、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而学术规范的宗旨即在于对学术自由的维护与尊重。在学风与学术规范建设上,我们强调既要积极推崇并维护学者的学术自由,也要倡导学者在自由表达学术观点的同时遵循共同的学术规范。

2、建设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有机结合的控制机制

一方面,倡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术失范的监控和惩处;另一方面,积极提倡学者自觉地尊重、维护和实践科研活动的职业道德,将学术规范自觉地内化为自身科学活动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

3、建设事先预防和事后处理互为补充的教育手段

对于学术失范事件,根据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形式的惩处。同时,着重致力于学术失范的预防机制建设,避免潜在的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

4、建设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并重的成果评价体系

一方面倡导学者要从细节做起,注重基础性的形式规范,对于研究过程中包括引文注释、观点引证等技术、形式层面的具体规则精益求精;同时更要从追求原创性和实质性进展、把握正确的理论导向、运用科学的学术批评等内容层面形成研究成果的规范性评价。

据此,我校在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部署

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学术规范建设工作,将学术规范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之中,形成全校师生全面动员、共同参与,各单位齐抓共管、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

2、落实机构,事有专管

2007年,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委员,由各学科领域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学者任委员,负责制定、解释和评估学校学术道德方面的政策、规定和存在的问题,接受对学术道德问题的举报,对有关学术道德问题进行独立调查和审议。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学术道德委员会的成立,对于学术道德规范的宣传引导及相关问题的处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修订规章,完善制度

近年来,我校先后制定、发布了《北京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案》《北京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工作办法》,修订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学术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修订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术规范的相关规定,建立学位论文失范追究导师责任制度。通过一系列建章立制工作,为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4、宣传教育,防微杜渐

在上述规章制度制定的过程中,组织全体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广泛参与了草案的修订。这个过程,一方面广泛听取相关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使得相关制度更加完善、科学,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宣传与教育的过程。

在新教职员工人职培训中。在对学生进行的讲座、座谈中,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大量学术规范教育课程,防范于未然,力求将学术道德规范意识、学术道德规范常识通过每一次机会渗透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潜意识中。

上一篇:执勤安全教育整顿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生态文明建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