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担架工工作规范

2024-05-16

院前急救担架工工作规范(精选5篇)

篇1:院前急救担架工工作规范

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担架工工作规范

为加强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担架工的工作行为,特制订本规范。

一、规范用语

(一)您好,我们是120/999的担架员,我们负责抬担架,请您配合。

(二)请您躺好,双手交叉在胸前,伸直双腿,我们给您系好安全带。

(三)抬担架时您有什么不舒服,请直接告诉大夫。

二、禁用语

(一)你躺好了,别乱动。(二)摔下来,我们可不负责。(三)这人真重,都抬不动了。

三、仪表着装规范

(一)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二)按要求穿着工作服上岗,着装整洁规范。(三)佩戴工号牌上岗(工号牌必须挂在前胸左上方)。

四、行为规范

(一)遵纪守法,执行院前医疗急救的各项规章制度。(二)语言文明,仪表端庄,规范服务, 不说与本职工作无关的话,无论何种原因,不得与病人及家属发生争执。

(三)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与医生、护士和司机互尊互敬,团结协作。

(四)在医疗人员进行现场医疗处置时,得到医生指示时方可进入现场。平稳搬抬病人,系好约束带。

(五)加强责任心,无条件服从现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安全搬运病人。不得参与任何医疗行为。

(六)注意个人卫生,班前班上不得饮酒,车上载有患者时禁止聊天及大声喧哗。

(七)严禁索要、接受病人及家属的钱物,对难以拒绝的馈赠要上缴主管负责人。

五、工作流程规范

(一)提前到岗,上岗前按规定检查担架(车)及约束带是否按规定配置,能否正常使用和是否有损坏;保证担架的清洁。如发现担架有损坏或不能正常使用,应及时报告并使用备用物品。

(二)上班后在值班室待命,不擅自离岗。接到出车任务后,在2分钟内出车。

(三)负责拿担架, 患者搬抬上担架后负责系好约束带。在医生指导下和司机、护士的协助下安全搬抬患者。

(四)完成任务后及时清理担架上的污物,并用消毒水进行擦拭。

(五)下班后负责打扫车厢卫生。

篇2:院前急救担架工工作规范

为加强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护士的工作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整体工作效率和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一、规范用语

(一)您好,我是120/999XX护士,您需要什么帮助可以告诉我。

(二)请您带好去医院就医的相关物品。

(三)急救车空间狭小,请您上下车注意,避免磕碰受伤。

(四)请您下车时携带好随身的物品(药品)。

二、禁用语

(一)别动,我正给你XX(检查/治疗)呢。(二)太胖了,血管都找不到。(三)你这人怎么回事,这么不配合。(四)快点儿上车,别磨蹭。

三、仪表着装规范

(一)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二)按规定穿着工作服上岗(服装同女医生),着装整洁规范。

(三)佩戴工号牌上岗(工号牌必须挂在前胸左上方)。

(四)仪容修饰得体,不浓妆艳抹。

四、行为规范

(一)强化首都意识、急救意识,医德高尚,医风端正,不以工作之便收受任何钱物,不示意患者赠送钱物,廉洁行医。

(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三)工作期间统一着工作服,佩戴工号牌,做到着装整洁规范、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精神饱满。

(四)态度和蔼,语言、举止文明,解答问题耐心,主动为患者排忧解难;不得与患者发生争吵。

(五)对病人有同情心,尽可能满足患者和家属的合理要求,尽全力配合医生救治患者。

(六)配合医生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七)救治全过程时时体现“急”字,动作迅速、思维敏捷、处置果断、争分夺秒、临危不乱、团结协作。

五、工作流程规范

(一)提前到岗,上岗前检查利器盒、医疗废物袋是否按规定配置;药品及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均在有效期内,无过期。填写《医疗设备交接本》,与上一班人员做好交接记录。如发现器材有缺损或不能正常使用,应及时报告急救站

负责人并使用备用物品。

(二)在GPS车载显示器上插卡登陆上班或电话登陆上班,因故不能自动登陆时,应立即向120/999指挥调度中心报告,由调度人员负责人工登陆上班。因故不能出车,应及时通知急救站负责人及立即向120/999指挥调度中心报告。

(三)10秒钟内接听派车电话,接到出车任务后,在2分钟内出车。

(四)如现场无呼救者或者患者家属等候时,应立即下车寻找。协助司机与120/999指挥调度中心联系,进一步核实地址。

(五)无菌技术操作时,须再次检查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密封程度,有无破损,是否过期,确定无误后方可使用。

(六)院外抢救病人时均执行口头医嘱,听清医嘱并重复一遍:药名、剂量、用法、与医生核对后方可执行。使用麻醉药品、特殊用药时,须经两人核对。

(七)诊疗完毕后,清点物品,用药后的空安瓿保留,与用过的注射器具、纱布等一并带出现场,注射器、针头等按规定销毁。

(八)协助患者家属、医生、司机、担架工完成患者的搬抬工作。患者被搬上担架后,负责立起担架护栏并按要求系紧安全带。在关闭车门时,应提醒患者家属注意安全。

(九)患者送院途中,坐在医疗舱,协助医生观察患者病情,如病情变化随时准备抢救。

(十)完成任务后,把医疗废物放置在医院指定地点并负责更换一次性担架单。如转运完传染病患者,救护车离开医院之前,负责车厢消毒。

(十一)出诊回来后及时检查氧气、心电图机电量、心电图用纸是否充足。按规定补充诊箱内所缺药品及医用耗材,以确保正常工作的运转

篇3:院前急救担架工工作规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4月~2013年4月210例急性脑干出血患者, 其中男110例, 女100例, 年龄42~86 (58.6±2.5) 岁, 发病时间1~3 (平均2) h, 出血量18~80 (43.5±15.9) ml。所有患者均经院内头颅CT或MRI诊断确诊为脑干出血,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头痛、头晕、昏迷、呕吐、意识障碍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院前急救处理, 由家属或目击者送院, 观察组开展规范化院前急救程序, 具体操作如下。

1.2.1 电话指导

接120急救电话后, 立即通知急救医护人员携带急救物品, 3min内出车, 最快速度到达指定现场。接电话过程中, 初步了解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无其他合并症, 并初步判断病情, 指导家属或目击者, 保持患者平卧, 不要随意搬动患者, 预防出血量增加, 同时清理口腔异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1.2.2 现场急救

(1) 到达现场后, 立即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神经系统体征等对患者病情精进行评估, 并开展急救处理; (2) 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 监测血糖, 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 (3) 清除口腔分泌物, 头偏向一侧,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预防舌后坠, 给氧2~4L/min, 对呼吸困难者立即气管插管, 应用简易呼吸机; (4)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选择静脉留置针及早给药, 对颅内高压患者, 可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快速静脉滴注, 速尿20~40mg, 若伴有消化道出血者给予奥美拉唑静脉注射, 对伴有抽搐症状或烦躁者, 给予10mg安定静脉注射; (5) 心跳骤停或无呼吸者, 应立即心肺复苏, 恢复生命体征。

1.2.3 转运患者

经急救处理后, 应及时转运患者到院, 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保持呼吸道和各导管通畅, 与院内相关科室取得联系, 入院后立即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病情。用担架转运过程中, 应轻、稳、慢地平托担架, 以此减少头部震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及住院期间死亡率, 观察对比两组治疗3个月后, 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表, 评定日常生活能力 (ADL) , 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接受正规治疗时间及住院期间病死率

见表1。

2.2 术后3个月ADL和FMA评分观察

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干出血起病急, 病情危重, 预后较差, 病死率较高, 脑出血发病6h内血肿扩大发生率最高, 因此早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对降低血肿扩大, 减轻脑细胞和神经受损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为此, 重视院前急救对高抢救成功率, 改善预后质量至关重要[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从接到120急救电话到现场处理, 再到送院途中, 开展实施一套合理、科学、程序化、操作性强的规范化院前急救程序。电话指导中, 可避免院前不当操作加重病情, 并采取有效措施参与到提前抢救的环节中。现场处理中, 诊断病情与开展抢救措施同步进行, 缩短抢救时间。转运患者期间, 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 并及时联系院内, 到院后可立即开展诊断和下一步治疗[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接受正规治疗时间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3个月ADL能力和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加强规范化院前急救应用于急性脑干出血患者, 能为院内治疗提供保障, 可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 改善预后质量。

摘要:选择我院收治的210例急性脑干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未实施院前急救处理, 由家属或目击者送院。观察组开展规范化院前急救程序, 比较两组患者预后质量。观察组接受正规治疗时间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3个月ADL能力和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规范化院前急救为院内治疗提供保障, 可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 改善预后质量。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性脑干出血,预后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红娟, 李燕.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和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2) :75-76.

篇4:院前急救担架工工作规范

【关键词】院前急救;工作流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06-02

院前急救处于急救医学的最前沿,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服务窗口[1]。院前急救包括患者发生伤病现场,多医疗救护的呼救、救护车行车安全、现场急救与转运及死亡通知单的填写等环节[2],各环节紧密相连,其管理的好坏决定院前急救的质量。所以,本科从2010年4月起把院前急救作为一个重要单元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定了科学、严谨、规范的急救管理流程,具体如下。

1 上班前准备

出诊护士应提前15分钟上班,按规定穿戴整齐(统一订制的120急救服),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做好救护车财产物资的交接工作及5S管理规定。

2呼救指令的管理

我院急诊科院前呼救指令主要来自三方面:区120急救指挥中心指令,病人自主呼救,院内病房呼救。

2.1出诊护士在接受呼救指令时必须准确获得并记录如下呼救信息:呼救患者所在位置(街道、楼名、楼层、房号),特别记录标志性建筑物位置;呼救人的联系电话,最好为移动电话,并要求呼救人保持通讯畅通;呼救原因,或者说明发生什么事;多少人需要救治;呼救时间,呼救来源。

2.2接到指令后,出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出诊医师、司机到位,白天3分钟,晚上5分钟内出车。司机对救护车出发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病人上车时间、回院时间及归位时间进行GPS的确认记录。

2.2.1接受中心指令后,出诊护士及时通知医生,司机到位。同时电话联系呼救人,了解并核实呼救信息,根据呼救人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电话指导。

2.2.2接病人自主呼救指令后,根据呼救人实际情况可进行必要的电话指导,同时出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出诊医师、司机到位,并上报120中心。

2.2.3接院内病房呼救指令后,对病房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电话指导,同时出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出诊医师、司机到位,通知相关部门配合,例如电梯员、携带相应的急救物资出发协助急救。

3 行车途中的管理

3.1行车途中,出诊医护人员应保持与呼救人的电话联系,及时核实信息

3.2行车途中不得擅自改变指派的救护对象。如遇特殊情况时,需要及时汇报120急救指挥中心或急诊科负责人安排其他院前急救小组救护新发呼救对象。但有责任做好解释与急救指导。

3.3出诊途中,如遇救护车故障时,司机应立即检查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如无法立即修复时,出诊医师或护士应立即汇报科室负责人和120指挥中心,请求另派救护车完成救护任务。

3.4出诊途中,如遇交通事故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理,出诊医师或护士应立即汇报科室负责人和120指挥中心,请求另派救护车完成救护任务。遇有伤人事故时,应认真做好事故现场的救护工作。

3.5按规定使用警报灯、警报器

4现场急救与转运的管理

4.1立即对伤病员进行迅速准确评估。首先确定是否呼吸心跳停止。对呼吸心跳未停止者,确定主诉和主要症状体征,按相关诊疗常规进行院前急救。

4.2对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同时要及时告诉伤病员家属,必要时通知110协助处理。

4.3对判断为危重的病人除按相关诊疗常规进行院前急救外,应及时将伤病员病情告知家属,并签发《病危通知书》。

4.4现场救治伤病员原则上不应超过半小时,如遇必要,可以边急救边转运回医院,现场的情况也应该及时向科室负责人和120指挥中心汇报,如有必要可通过110协助处理、

4.5对需转运回医院继续救治的伤病员,需要向家属说明病情及转运的必要性,同时告知转运途中风险,确保病人或家属充分理解的情况下签署《院前病情告知书》。

4.6伤病员或家属拒绝转运到医院治疗的,需要向家属说明病情以及转运的必要性,伤病员或家属仍坚持拒绝转运治疗,需要在《院前病情告知书》上签署拒绝转运意见并签名。

4.7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搬运工具搬运伤病员上救护车,搬运途中出诊医师、护士相互协作,必要时可请求并指导家属协助搬运。搬运途中应注意安全,防止二次损伤。

4.8搬运途中,出诊医师、护士应负责病人头部搬运,担架抬上救护车时,保持病人头部朝向车头的方向,头在前,脚在后的位置,以利病情观察,出诊医师、护士应与病人同在车厢。

4.9转运途中,出诊医师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及时记录,对出现的病情变化应立即按诊疗规范处理。同时应及时将伤病员信息通报给急诊科医护人员,以方便科室医护人员做好抢救准备。

5 到达医院的管理

5.1出诊医师护士护送病人进入急诊科指定诊疗区域。出诊医师应向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或值班医师进行书面交接伤病员情况。

5.2危重病人,在未与科室值班医护人员交接前,不能中断救治

5.3伤病员安排妥当后,出诊护士协助开具出诊收费单,严禁乱收费

5.4完成任务后出诊护士应及时清理医疗废物,维护补充所用药械。

5.5出诊医师在完成每一位伤病员抢救后,应及时书写院前急救病历。出诊医师护士按要求填写出诊登记本,若指令来自120指挥中心的应及时将出诊相关信息及时汇报。若因为连续出诊未能及时书写的,应当在任务完成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院前急救病历以及出诊登记本的书写应做到字迹清楚、整齐、无涂改。内容实事求是,不得伪造。

6关于《死亡通知单》的填写说明

6.1填写《死亡通知单》必须严肃认真,用黑色或深蓝色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填写准确,不得涂改,若写错时,要注明"作废"后另填写一张,有加盖医院的疾病病情证明鲜章方有效。

6.2《死亡通知单》由负责救治的医师填写,不得由其他医护人员任意填写。

6.3凡可疑为非正常死亡者,需交由110或派出所处理

6.4死亡必须有户口本或身份证为依据才能填写《死亡通知单》

6.5遇到外籍或港澳台死亡者,开具《死亡通知单》的手续与国内人士基本相同,但必须具有护照或港澳台通行证,并需通知110及医院外事办。

7 讨论

7.1 职责明确:急救单元由医生、护士、司机组成[3],明确各自工作,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院前急救工作任务,使病人快速、及时得到救治,提高急救工作效率。

7.2 规范院前急救工作,流程简单清晰 对新进急诊人员及轮转人员起到引导作用,使其尽快熟悉掌握院前急救工作内容,提高急救工作质量。

7.3 注重环节沟通,避免了医患纠纷。从院前接受指令到院前病情告知及死亡通知书的填写,规范相应的处理流程,提高了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医疗风险,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卢青.院前急救管理5要素风险分析与预见性干预[J].全科护理,2012,10(4):1017-1018

[2] 齐英.浅谈院前急救的细节管理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2):110-111

篇5:院前急救担架工工作规范

摘要:目的:对临床实践中标准化和规范化院前急救培训课程的运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株洲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急救中心工作的医务人员92人,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人数相等。观察组的医生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院前急救培训,对照组医务人员不作处理。最后,经过一段时间,对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行比较,并通过测试比较两组医务人员在基本医疗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的差异。结果:经过比较,观察组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测试中的理论知识及基本医疗技能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院前急救培训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医务人员的基本技能水平,提高其工作质量,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实践,院前急救培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68-01

为了进一步明确院前急救工作培训的重要性,笔者对临床实践中标准化和规范化院前急救培训课程的运用效果进行了观察,希望对医院组织相关工作和医务人员意识到院前急救工作培训的重要性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株洲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工作的92名医务人员,按照抛硬币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人数相等,分别为46人,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工龄进行调查,通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这些方面具有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察组患者的工作质量及测试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操作技能包括气管插管、骨折固定、心肺复苏、搬运手法、包扎止血等。根据相关实际情况,课程总共为48课时。通过统计近5年的株洲市中心医院120急救车接收的患者的疾病种类(常见病种类)进行分析。旨在对相关疾病高峰期时派遣对应的专科医师到120急救中心轮转,并提前针对性安排对护士及医师进行相关疾病急救技能的培训。比如,在近五年数据显示第2月份内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派遣心内科医生到120急救中心轮转,并可在第一季度期间安排心肺复苏和气管插管技能培训。要求观察组的医务人员参加完所有培训课程之后再参加急救中心的急救工作。对照组患者则不作任何处理,他们可以正常参加急救工作。半年后,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参加急救工作的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对照组患者共参加急救工作251次,而观察组患者共参加急救工作248次。

1.3两组医务人员工作质量及测试结果评价

对照组和观察组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采用平均抢救时间、患者满意度、抢救成功率三个指标患者满意度的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这五个等级对应的分数分别是1、2、3、4、5,每例急救工作由30名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填写,最后对他们的评分进行平均,作为这例急救工作的得分,最后对两组医务人员的总得分进行统计,并进行平均处理,得分高的则说明患者满意度高。而理论基础知识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满分一百分,六十分为及格、八十分为良好、九十分以上为优秀,最后,对对照组和观察组医务人员的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进行统计;操作技能的评价则采用现场测试的方法,由医院富有经验的教授进行评价,五名教授对医务人员进行打分,每名教授满分为20分,最后医务人员得分超过六十的为及格,得分超过八十的为良好、得分唱过九十的为优秀。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试验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记录的数据用EXCELL软件进行详细处理,全部计量资料用(均数±平均值)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工作质量的比较

经统计,观察组医务人员的平均抢救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医务人员的抢救成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医务人员的患者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

2.2测试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理论基础知识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操作技能平均得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的情况见表2。

3.讨论

急诊中心是医院工作的重要部分,而其中的院前急救更是关系着急救成功率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引起医院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中面临意外伤害的几率越来越大,尤其是我国近年来逐步迈入老年化社会之后,急诊人数更是在短时间内剧增,给医院急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抢救质量,对急救中心医务人员进行一定的课程培训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致力于此,对相关培训工作对急救工作的效果进行了观察,最终认为,临床实践中标准化和规范化院前急救培训课程对急救工作有质的提高。因此,应该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艳. 标准化与规范化院前急救培训课程在臨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01:115

[2] 江燕. 规范化培训对提高浏阳市院前急救技术水平的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

上一篇:社团副会长申请书下一篇:环境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