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培训工作计划

2024-04-26

院前急救培训工作计划(共9篇)

篇1:院前急救培训工作计划

急诊科院前急救培训计划

一、目的为提高急诊医护人员院前业务水平及急诊服务质量,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二、预期目标(培训覆盖率100%)

1.与临床相结合,抓好“三基”训练;

2.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及保养;

3.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操作;

4.熟练掌握急诊院前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及流程;

5.熟练掌握各种突发事件急救预案并定期演练;

6.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开展新业务;

7.积极撰写文章及科研立项;

8.严格素质要求,提高自身素质

三、培训计划

1.教学为主、以考促学,每月进行理论讲座和操作培训,定期考核、点评,对不合格者督促其规定时间内必须考核合格;

2.积极参加院内组织的业务学习;

3.由高年资医师进行传、帮、带;

4.一月两次进行培训和理论知识学习;

5.积极组队参加市或区上各种急救大赛,急诊科全体人员参 1

与培训,并选拔优秀者参赛,今年急诊科组队参加市院前急救大赛和全国红十字院前急救大赛选拔赛,分别取得了三等奖和第一名的好成绩。

四、培训小组成员及职责

1.培训小组组长:张玲,杨红年

职责:制订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2.培训小组成员:陈占龙,李镜,赵晓伟,陈鹏,杜立文,段梅花,马静,雒丽娜,凌娟娟。

职责:

⑴参与指导带教工作,以良好形象和医德影响其他医生,做好传、帮、带工作;

⑵协助科主任做好培训工作;

⑶每月进行理论和技术操作考核;

⑷掌握急救新技术、新理论,并应用到工作中,并有意识提高教育、管理、科研能力

⑸督促各教员按照计划授课、演练及考核,教员需充分准备

3.秘书:高润民

职责:

⑴协助培训小组组长编制计划、进度及协调各项工作 ⑵协助培训小组成员的工作

篇2:院前急救培训工作计划

自6月中旬开始,医院急诊科组织全科20余名医护人员开展《xxx市院前急救规范化管理制度及标准、流程》培训活动。

通过近一个月的培训,急诊科医护人员了解掌握了xx市院前急救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各项流程,强化了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了按制度、标准、流程工作的责任意识,为更好地履职提供了理论基础。

目前,通过多方面协调,医院急诊科与xx市“120”指控中心加强联系,在近一周内共接诊病人数近50余人,病源的质量和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10%。

篇3:院前急救培训工作计划

关键词:心肺复苏,团队综合演练,院前急救,成绩考核

心肺复苏技术是院前急救人员的一项基本急救技术, 其心肺复苏水平代表着院前急救中心整体抢救能力和水平。在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EMSS) 中, 院前急救是其重要首要的一环。院前急救在我国发展较晚, 发展水平还比较薄弱[1], 各地发展也极不平衡, 加上各地对院前急救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社会大众急救知识普及水平也不高, 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仅1.2%~1.4%, 而国外则达到11%~48%[2]。因而建设完善提高院前急救体系显得非常重要[3,4]。因此, 为进一步提高本中心院前急救整体水平, 切实提高急救人员急救水平, 本研究采用急救小组组成急救小团队进行团队综合演练心肺复苏培训,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急救中心共23个小组, 每个小组分别由医生、护士、驾驶员3人组成, 医生、护士、驾驶员固定急救车辆。医生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年龄29~54岁, 平均39.2岁;护士均为大专以上学历的男性, 年龄22~28岁, 平均年龄25.2岁;驾驶员均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男性, 年龄31~57岁, 平均年龄42.8岁。

方法:中心23辆急救车在一线实施急救, 每车配备医生、护士、驾驶员, 且相对固定。每个急救车辆人员为一个急救小组, 组成23个单元团队, 采用心肺复苏 (CPR) , 对23个急救单元小组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专家理论授课、团队综合演练、培训分析总结、模拟急救操作考核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均按规定有计划、分步骤进行, 保证时间, 为期2个月。理论部分由中心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授课老师, 根据《2015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综合演练流程、操作要点、具体分工以及配合要点等, 并要求小组成员对《2015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熟练掌握。根据《第一届江苏省急救中心 (站) 急救技能大赛成人心肺复苏术》的标准, 尽可能设置院前急救近乎真实场景进行团队综合演练, 对高级模拟人实施心肺复苏, 包括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开放气道、面罩复苏气囊通气、气管插管通气以及静脉输液及给药五个方面的技术。训练结束后根据影像资料和模拟人仪器存储记录报告进行分析总结, 发现问题与不足, 反复训练改进。为期2个月的培训结束后, 以小组为单元进行模拟急救心肺复苏考核。所用模拟人为挪威Laerdal公司提供的安妮模拟人。考核评委由中心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三人担任, 邀请领导参与主观分的评判, 主观分的标准按照《第一届江苏省急救中心 (站) 急救技能大赛成人心肺复苏术、通气、除颤、用药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培训前、后对小组技术操作及团队素质和能力水平考核评价, 对比培训前后成绩变化。考核成绩包括团队综合素质和技术操作两部分, 各100分。前者包括团队默契配合能力、指挥能力、心理素质以及交流沟通能力。后者包括胸外按压、通气、除颤、用药。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过2个月的培训, 23个急救单元在模拟院前急救CPR的技术操作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培训后, 23个急救单元小组团队综合素能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讨论

院前急救中心承载着社会大众健康的重任, 120是人们赖于拨打的急救服务电话, 也寄予了急救中心更重的任务和责任。所以, 提高急救中心急救人员的急救能力和水平势在必行。心肺复苏即CPR是急救人员的基本功, 也是救命的根本技术, 这也代表着一个单位的抢救水平和急诊急救医学的水平, 也直接影响到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预后, 所以, 不断提高急救人员的心肺复苏水平意义重大[5]。

每个急救小组通常由医、驾、护三人组成。如何在院前急救中, 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密切配合, 提高急救效率等, 这是一个必须长期思考和培训的问题, 切实做到各行其是、各负其责, 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效率。以往的院前急救工作中, 医生更多地关注医疗急救, 驾驶员则负责开车安全, 护士也只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实施辅助性抢救工作, 各自做各自的事。在实际急救过程中, 特别是在院前CPR中, 需要三人作为一个急救小组或单元协同配合, 共同完成一个急救CPR的任务。我中心努力营造一种氛围, 建立团队, 综合演练院前CPR培训。本研究发现, 培训后胸外按压、通气质量、除颤、气管插管以及静脉输液成绩优于培训前 (P<0.01) ;经过团队综合演练培训后, 团队指挥能力、默契配合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心理素质均明显高于培训前 (P<0.01) 。

通过急救团队综合演练, 可以明显提高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团队精神, 树立团队合作、高效、快速的急救理念, 建立强烈责任感和团队荣誉感, 遇到心搏骤停患者时, 更能争分夺秒的进行CPR, 增强了主动意识。CPR是需要多人完成的操作项目, 实际工作中医生不能担当多人的角色, 需要多人合作完成, 医生在病情评估、判断、决策的同时, 进行着信息传递交流, 紧密的配合也是CPR复苏成功的关键点。以往的培训学习只注意个人的成绩达到标准要求, 缺乏整体意识, 配合不到位, 甚至缺少配合而延误抢救时间, 导致CPR效率不高等弊端。团队的综合演练很好地解决了这个不足, 模仿真实场景, 采用先进的高仿真模拟人作为学习培训材料, 由个人培训学习向团队综合演练转变, 值得提倡和借鉴[6]。通过团队综合演练培训可使整个急救团队发生量变, 继而使整个急救体系水平产生质变[7]。各急救中心应关注复苏团队的组建, 以使各项抢救措施能在第一时间内付诸实施[8]。CPR成功率关键在早期, 即早期发现、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ACLS[9], 胸外心脏按压是再灌注改善的重要因素, 是改变患者预后的因素, 是整个服务过程的质量[10], 团队综合演练可以达到配合的自觉行为, 减少了不必要的按压中断, 为提高CPR成功率奠定了基础。

总之, 院前急救中急救人员担负的责任重大, 面对更多的危急重症, 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急救团队, 需要提高参与急救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团队配合能力和抢救成功率。团队综合演练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定期规范的进行培训、考核, 保持急救小组的高水准的急救能力和水平。对团队整体急救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各医学急救部门从局部到全局的思路出发, 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团队综合演练的院前急救效能程度分析尚在总结、研究中。

参考文献

[1]宗毅, 刘风, 洪波.开展院前心肺复苏培训的必要性及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7) :320-322.

[2]李进伟, 邵怡霞.开展院前心肺复苏培训的必要性及措施[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4) :638-639.

[3]黄强.急诊心肺复苏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和心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2 (1) :62-63.

[4]周俊杰, 熊杰平, 林宏忠.院前心肺复苏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2, 19 (6) :355-357.

[5]柳青, 战明侨, 吕怀刚.以团体为基础的情景模拟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1 (16) :106-107.

[6]章红萍, 吴健红.模拟演练提高护士急救综合能力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3) :256-258.

[7]张晓凡, 林长春, 杜贵进.对心搏骤停院前救治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的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5) :555-558.

[8]张悦怡, 陈香萍, 施剑斌, 等.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1, 9 (1) :3-7, 22.

[9]李春盛.关注心肺复苏的若干问题[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 (2) :67-68.

篇4:院前急救培训工作计划

【关键词】社区医师;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4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病症时时危及生命。而人类交往频繁、活动范围扩大,又使各种意外伤害诸如陆路交通事故、飞机航空意外、城市大火、建筑倒塌、毒气泄露明显增多。凡此种种,都需要得到现场及时准确的救治。

1 社区急救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急救医学服务系统应该由现场救护、院前急救、急救医学科内和急救重症监护室四环组成[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服务的基层组织,具有方便、可及、连续、综合及广覆盖的优势,其参与部分院前急救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院前急救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与院前急救体系的结合,将对提高社区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市调查发现,87.39% 的急救呼叫病人发病地点在社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2]。因此,社区是院外急救的重点场所。

2 社区医师在院前急救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有序医疗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而其中急诊抢救、现场救护、家庭医疗、健康教育等正日益受到急救专业人士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期望。急救社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医师的重要作用。社区医师不仅要自身掌握现场救护的知识技能,还有为社区人员进行普及基本救护知识技能的责任和义务。在突发情况下,社区医生应该对现场进行初步处理,熟练掌握高热、昏迷、休克、急性脑血管病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熟练运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还要能够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能够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群众实施有效地院前救治。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救专业机构和红十字会的共同职责,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高危人群和家属,当急病发作或伤害时及时正确的呼叫、自救、互救、避险、逃生,以期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急症患者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正确现场急救和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实现急救整体水平的提高。

3 社区医师急救能力现状及对策

由于社区病人病种相对较少、病情相对较轻、急危重症患者在社区就诊不多见,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以及各种急救设备使用操作频率较低、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在急救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判断病情并给予相应急救处理,以致抢救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贻误患者病情。由于社区医师自身能力不足,其健康教育功能开展尚未能尽如人意,急救普及工作不容乐观。加强社区医师的急救培训,既能准确有效地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广泛开展急救普及工作,对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我市加强社区医师培训的实践和展望

随着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方便化、家庭化,市急救中心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卫生工作精神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动社区医师急救培训工作,推进我市院前急救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急救网络社会化、现场急救全民化的目标。

4.1 首先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在市急救中心成立急救培训基地,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将社区医师强化急救专业培训作为长期的一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4.2 市急救中心通过座谈、走访、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广泛征求社区人员意见建议,了解社区医师、社区居民急救需求,并结合我市近10年院前急救病种统计情况(前三位依次为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在市急救专业委员会的组织讨论下精心制定我市社区医师的培训内容方案。

4.3 市急救中心开展各类急救技能培训工作,实行短期培训、反复培训、分级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心肺复苏术、四项技术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增加电除颤、气管插管术、呼吸机使用的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由市卫生局授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并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4.4 以医疗机构结对联动、建立共建单位为抓手,全面实施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结对共建,按照“学科联创、发展联动、实事联干、活动联办”的主题要求,大力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指导工作。

4.5 全面实施城市医生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一年的制度,积极开展“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对社区医师的传帮带作用。“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小病不出社区”向“大病少出社區”的跨越,是我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民生幸福的创新之举。

4.6 我市率先试点开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抢救室视频传输系统,与市应急指挥中心、市专家远程会诊中心实时连接,按需实施远程会诊,对社区医师的急诊急救起到了实时指导作用。

急救面对着社会各个层面,触及到社会每个角落。只有全社会及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的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更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3]。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社区医师在现场急救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区医师在应急培训中的巨大潜力,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加强社区医师培训,提升院前急救水平,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2.

[2] 刘全等.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95-997.

[3] 吕传柱、黎敏.试论院前急救体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关系[J].中国急救,2009,29(5):459-461

作者简介:

篇5: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现状与意义

夏利利王雪山陆群张威

(江苏省宿迁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江苏省宿迁市223800)

摘要:“院前急救”顾名思义,其最主要的就在于“急”和“救”,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频繁出现,这对院前急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明确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现状,找准目前我国在院前急救培训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找准对策加以解决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院前急救的特点,对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和院前急救规范化现状的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 急救知识;

“时间就是生命”,在院前急救这一情况下更是最好的印证。在急救设备差、时间紧急以及急救环境复杂、急救病症难以确认的情况下,院前急救无疑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院前急救又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挽救病人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正确的认识到院前急救的规范化培训现状,明确其重要意义所在。

一、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现状

目前,在西欧以及许多的美洲发达国家,在院前急救方面是非常发达的,在急救方面的医疗体系也是相当完善的,并利用法律手段对于院前急救的规范化培训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而虽然我国已经加强了对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重视,但是我国对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现状确是不容乐观的:

(一)对于急救的基础知识在普通民众之中没有得到普及

通过以往的急救调查问卷以及对实施情况的统计,其掌握急救知识的普通大众所占的比例是十分小的,而西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通公民掌握急救知识的比例已经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而我国与这个比例的距离是十分遥远的,当然,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的某些地区经济是较发达的,因此,受此影响下,公众的急救能力也是有所差异的,这就更加的拉大了我国院前急救知识的差异性。所以,在我国,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普及程度是非常低的,需要在此方面在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培训计划,极高普通大众的急救知识。

(二)院前急救缺乏规范化的培训

第一,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完善法制的过程还是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的,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之处,而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就[2][1]

是我国法治化过程之中还亟需完善的一个方面。在发达国家已经在此方面有了较完善的法律支持,而我国确实缺乏的,需要去完善的;第二,在我国,担负着这个规范化培训职责的主要是急救中心和红十字会这两个机构,在急救知识的规范化培训上没有统一的手段、专门的师资力量更没有专门用以培训的专业化教材,所以这会导致培训的随意性和非严格化。此外,在我国仍然还缺乏对于院前急救知识的考核方式甚至是没有诸如此类的考查。这几个方面是导致我国培训非规范化的重要因素。

(三)普通大众对于基本的急救知识缺乏

包扎、止血、晕倒或者是溺水、火灾等最基本的急救知识的掌握是十分缺乏的,据统计,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以及不同文化水平的大众,对于院前急救知识的掌握是存在差异的,但是整体上呈现出的水平也是很低的,尤其是在经济落后,且文化水平低的高龄人群中。通过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了在大学生人群之中,对于简单的止血急救、包扎、晕倒急救和火灾急救的院前急救知识掌握率分别是58.66%---45.51%---54.28%---21.09%,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大学生尚且如此,对于其他的大众,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的。

(四)缺乏规范化的院前急救模式

一个国家的急救水平是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院前的急救是整个急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目前,院前急救人员多是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或者是刚刚参与工作的医护人员实行轮流在急救中心工作的人员,这使得缺乏专门性的急救人员,其急救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所缺乏,并且对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急救专业知识缺乏适时的规范化培训和测评。因此,导致了从整体上的急救水平下降,尤其是在急救有疑难杂症的病人时救治能力有所欠缺。

二、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意义

(一)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是社会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病症出现,并且各种交通事故中人员的急救也越来越多,如何在经济的情况之下迅速的对病人的症状作出判定是非常重要的。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对于提高医护人员以及相关人员的急救医疗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时代的需求。

(二)是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

院前急救是整个急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院前急救主要是拯救病人的生命特征、降低病人的致残率和降低病人的疼痛感等等,院前的急救是一个国家急救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普通民众以及其他的工作者院前急救水平的提[3]

高更是尤其重要的。

(三)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的关键所在院前急救的特点就是在于“急”和“救”,每一分每一秒都紧紧和病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经过调查发现,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护人员在院前急救中对病人的救治效果与没有经过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医护人员是相差甚远的。尤其是对于尤其复杂和危险的病人来说,受过规范化培训的医护人员更能从容的去开展院前急救,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病人的生命。结束语:院前急救对于病人尤其是危急病症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分分秒秒都十分的重要。因此,做好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应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去,尤其是社会对急救工作的需要上去,通过对民众急救知识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我国大众对急救知识的整体水平与能力,为院后治疗创造一个良好的时间和机会,保障更多人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7B):35-37.[2] 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20):1668-1669.[3] 彭迎春,关丽征,刘兰秋等.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8

篇6:院前急救工作汇报

院前急救运行情况汇报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各兄弟科室的配合下,我院120急救站分别增设了肖云、马庙、胡集三个急救点并于2016年1月28日正式运行。现将一个月以来,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车辆运行情况:120急救中心全体医护人员、驾驶员克服种种困难,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均能独立接警,并及时反馈出警信息,同时向本部调度员汇报执行任务情况。根据我院三个急救点的设置及出车次数统计,结合院内急救车辆偏少的情况下,原则上事发地点至站点、本院同等距离的情况下,尽可能从站点派车,特殊情况(产科),由院内派车。运行一个月以来,总出车次数为

858次,平均每日出车29次。其中院内

585 次,(院内三听出车次数31次)三个站点共

273次,马庙、肖云、胡集分别为 80次

101次

92次。备用车常规排班,共运行6辆车,院内3辆,三个站点共3辆。自2月20号以来出车总数有所下降,平均每日21次。分析原因为春节高峰期已结束,患者人数总体有所下降。

二、人员配置:现有值班医生12人(其中一人休假,不包括备用车人员),出诊护士12人,驾驶员14人(班长除外)均未达到急救站建设标准1:3的配置,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

三、胡集医院停车问题,医院内车辆多,停放混乱,交通阻塞,不利于出车,经与张院长积极协调,现已将急救车停放在大门一侧,夜间停放在院内。

四、经与马院长及袁院长协调,马庙及肖云急救点空调有线电

金乡县人民医院

视已维修,马庙急救点并安装一个新空调。

五、为方便管理院前人员建立了微信群。存在问题:

一、医疗人员不固定,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需招聘固定院前急救医疗人员。

二、各站点监管问题,监控定位系统不完善(现有设备已无法使用,站点无监控),希望在市120指挥中心系统升级完成后给予完善。

三、救护车不能及时维修,维修期间无备用车辆,影响出车。

四、由于院内车辆偏少,病人转院、长途接诊原则上未安排出车(特殊情况除外),有一例胸腹主动脉夹层的病人,病情危急,需紧急转往上级医院治疗,一边派急救车陪护转诊,一边向院领导汇报,使病人及时转诊,避免了纠纷发生。

五、备用车出车待遇问题,按其他院前急救人员给予待遇,并划拨给科室。

篇7:院前急救工作总结

一、完善基础建设,加快发展院前急救事业

加强院前急救队伍,更好的满足社会对急救服务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急救医疗工作,建立适合社会需求比较完善的急救服务体系,更好地应对日常急救任务和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实行业务院长亲自主管,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及时更新救护车车辆及车载设备,20xx年医院投资170万元购置两辆救护车及相关设备,急救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和首诊医师负责制,每班保持足够的人员和救护车值班,每车单元保证一医一护一司一担架工四名人员,做到急救药品及装备齐全,时刻处于应急状态。急救队伍的加强,对加快院前急救反应速度,提高危急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急救行为,狠抓安全管理。

科室积极制定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流程、应急预案及特重大突发事故流程,并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急救的各项工作制度:如急救管理制度、出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重大事件现场救护报告制度、病人家属签字制度、驾驶员工作制度等,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加强监督力度,进行专项检查,逐步规范急救工作流程。院前急救是医院医疗工作的前沿阵地,所面对的人群社会背景复杂,患者病情来势凶险,进展快,是高风险的地方,故此,要求我们时刻绷紧安全医疗这根弦,提高全体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好全体人员的医疗安全教育,减少医疗差错,避免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三、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急救水平。

为不断提高急救医生的`业务水平,结合本地区疾病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急救业务知识学习,让大家熟练掌握急救理论与技术,通过这些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积极参加省内及国内各项急救会议,了解相关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对急救人员的技术操练,科室要求急救人员经常就心肺复苏术等十项院前急救常用技术进行演练操作。并进行逐个考核,做到“技能操作人人练,人人操作规范化,规范操作熟练化”,力争为急救患者提供更加快捷、畅通、专业的生命绿色通道。在医院进行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中现场徒手心肺复苏医疗和护理分别取得了第一名。

四、加强宣传工作,普及急救知识

提升我院整体形象科室积极组织义诊,深入到基层医院、厂矿、企业单位、学校、社区等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同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工作,比如我院在铜川电视台对心肺复苏、溺水、气管异物、一氧化碳中毒等疾病进行了现场宣教,为我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存在问题

1、院前急救可控性小,随机性强,人员不够充足。

2、科室新进人员及年轻人较多,业务能力、临床急救水平和应对突发事故处置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个别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责任心不强。

3、人才梯队配制不合理,缺少拔尖优秀技术骨干;加之患者在病人停留时间较短,新技术、新业务及科研开展较困难。

4、人才梯队配制不合理,尤其是医生人数短缺,既承担院前急救,还承担院内急诊病人处置与危重病人抢救,不能保证值班的正常运转,出车较多时,科室留有空挡,存在医疗安全隐患;科室大部分人员未经过专门的急诊专业培训且从业时间短,不能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

5、工作人员安全缺乏保证。由于急诊急救工作强度大、风险高、随机性强等性质决定,加之无理取闹、酒后滋事与日俱增,工作人员经常受到围攻、辱骂、甚至殴打,导致身体、心理及精神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近年来由于恶意欠费、无主病人、三无等患者较多,导致科室工作量增大。

六、20xx年工作计划

1、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加强院前急救建设,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力争做到铜川最好。

2、加强管理,认真落实各种相关文件及政策。

3、继续狠抓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改善服务态度,简化就医流程;强化细节与环节管理,定期考核,不断整改,持续改进,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4、加强急救设备的管理,及时维护及保养,使其处于最佳应急状态。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

篇8:院前急救培训工作计划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救模式,急救人员,岗位培训

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指的是在医院之前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中毒、创伤、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的统称,包括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1]。院前急救不但包括个体患者的伤病救治,也包括群体性突发事件伤病员的现场救治与转运,是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医疗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国内外院前急救模式与急救人员岗位培训的对比分析,为我国提高日常急救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提供相应的借鉴与参考。

1 国内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

1.1 国外及部分地区院前急救模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有两类院前急救模式,即美英模式和欧陆模式(又称“法德模式”),美英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将病人运往医院治疗,采用此模式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美、英、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等。欧陆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将医院带到病人身边,采用此模式的主要国家是法、德、俄罗斯、葡萄牙等欧洲国家。这两类模式各有特点,由于急救理念的差异,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表1)[2]。

1.2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

国内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的院前急救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了多种模式,具体归纳有6种急救模式(表2)[3,4]:独立型急救模式,指挥型急救模式,院前型急救模式,依托型急救模式,联动型急救模式,与消防联合型急救模式。

2 国内外院前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对比分析

2.1 国外院前急救人员岗位培训

美国急救专业人员科学、规范的院前急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参与急救的人员有急救医师、急救技术人员和急诊科护士。在美国,急救医师已被公认为医学专业人员。急救技术人员主要负责院前急救与运送工作,按其技术水平可分为3类:(1)初级急救员(EMT-B),经过国家认证,需掌握心肺复苏、外科止血等基本生命支持技术,其培训时间至少为110 h(包括见习实习),多数超过120 h;(2)中级急救技士(EMT-I),不同的州存在很大差异,能力介于EMT-B与EMT-P之间,一般有200~400 h的培训,需进一步学会静脉内注射,气管插管等技术;(3)急救医助(EMT-P)具有较高水平的院前急救人员,需掌握高级生命支持及现场外伤急救处理技术,培训课程时间为至少1 000 h,包括250~500 h的理论学习。另外,资格认证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因此,保持资格认证,还必须完成最低限度的继续教育时限。以EMT-B继续教育为例,保持国家认证,必须获得至少48 h的额外教育,并且进行完整地24 h的进修课程或者与进修课程同主题的24 h继续教育[5,6,7]。

法国于1986年开始逐渐建立院前急救系统,即紧急救援系统(SAMU),是以医师为主的急救医疗服务,其参加院前急救的人员有医生或助理医师、护士、驾驶员。急诊专科医师由固定的急诊科人员与其他医院兼职医师组成。只有接受过专科培训3~4年的医师,2年的急诊专业培训,才能取得急诊医师资格认证,此为急诊科固定人员;由来自私人医院或者是私人诊所的开业医师为医院兼职医师[8]。医学生需在第一阶段的第二年或第二阶段的第一年完成12学时初级培训;第二阶段的第二、三或四年完成40~50学时的基本培训,并在3年中至少在SAMU完成36个值班(包括外科、内科、重症和SAMU);第三阶段完成360学时的高级培训才有希望成为全职或兼职的急诊专业医师。急诊护士,通过第一年12~14学时培训、第二、三年40学时培训,并在SAMU实习方能上岗。司机,要经过法国急救系统的专业培训即1周的理论培训,1周的操作练习,1周的医疗救护车实习才能上岗,其不仅是一名驾驶员,也是一名医疗辅助人员。

2.2 国内院前急救人员岗位培训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成立院前急救机构,即救护站;80年代后各地相继成立了急救中心(站)。迄今为止,急救中心(站)仍是院前急救的重要力量,与国外急救人员岗位培训相比,我国院前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表3)。由于院前急救模式不同,我国急救人员可分为(1)专职院前急救人员,由急救医师、护士、驾驶员3人组成,(2)医院急诊兼职的院前急救人员,主要由急诊医师(含各临床科的轮值医师)、护士、驾驶员组成,部分急救医院同时配备了急救医助或医士,其出车人员3~5人。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可以是医院与其他部门调入、医学院校分配,也可以是临时聘用或借用,其学历有从中专到研究生不等,上岗培训时间、内容、程度也不尽相同,只有部分城市院前急救人员需持证上岗,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的机会较少。另外,我国院前急救司机多是急救中心聘用的临时人员,且上岗前未经过培训或培训不足,不具有必要的急救知识[3]。

3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及急救人员岗位培训问题及建议

3.1 院前急救模式

院前急救模式是建立与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也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急救模式总体上位于美英模式和法德模式之间,院前急救人员一般是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但现场救治深度又不及法德模式。由于经济水平、急救量、急救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各地区在原有医疗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院前急救模式。但这些急救模式没有统一规范和标准,从发展的角度上看,不利于全国院前急救统一调度、管理;不利于院前急救人员的统一培训与认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家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发展。我国有待于在总结各地急救工作经验,借鉴国外急救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长远发展需求的均衡性院前急救模式,提高我国对个体患者救治和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的水平[9]。

3.2 急救人员岗位培训

我国院前急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这与急救人员准入门槛低,多样化的院前急救模式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人员的要求不同。缺乏专业的规范化岗位培训机制;和美国、法国相比,我国缺少院前急救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操作方法;缺少岗后的继续教育、培训,目前,许多急救人员主要来源于其他专业人员毕业后的继续教育,而我国尚未形成完善规范化的继续教育体制;缺乏国家统一的上岗资格认证,部分城市进行了急救人员上岗资格认证,但其是由所在地区认证的,并不是由全国统一制定的,无普遍性。

针对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存在的问题,建议:(1)储备院前急救人才,增加在校医科学生急诊医学课程的系统学习及相应实践活动,虽然我国部分院校已经开展了急救医学专业,但并不能满足中国院前急救专业人员的需求。(2)建立国家统一规范化的岗前培训机制,结合院前急救的工作特点,我国需针对院前急救的岗位要求,通过规范培训师资力量、统一培训教材和课程设置,设置考核评估标准,对急救医师、护士、司机、建立系统、规范的专业岗前急救培训。(3)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制。继续教育是急救人员更新与拓展知识的重要机会,建立系统的继续教育体制,利于急救人员知识的更新及先进技能的掌握。(4)建立国家统一的岗位资格认证体系,由于院前急救具有特殊性,它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进一步救治,需要国家强制性的建立院前急救岗位资格认证,并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岗位资格认证考核[10]。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鲁传龙.我国院前急救的特点及现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4):312-314.

[2]吕传柱.灾难医学与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9):901-903.

[3]杨朝福.院前急救医学服务模式综述[J].医学信息,2011,24(9):6299-6300.

[4]周华,黄丕强,徐相瑞,等.院前急救管理模式的探讨[J].急诊急救,2005,8(10):822-823.

[5]李航,赵永春,梁万年.欧美国家院前急救模式和组织管理[J].国外医院理,2008,24(2):143-144.

[6]Wikipedia.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EB/OL].[2012-06-11].http://en.wikipedia.org/wiki/Emergency_medical_technicians.

[7]Miller FP,Vandome AF,McBrewster J.Emergency medicaltechnician-basic[M].Saarbrücken:VDM Publishing House,2010:20-25.

[8]张振新,林长春.中国和法国院前急救体系比较及启示[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4):624-625.

[9]张冬林,胡友珍,杨纯,等.国内外院前急救发展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5,11(24):2094-2095.

篇9:院前急救培训工作计划

关键词:护生 院前急救 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05-01

1 国际院前急救培训教学现状

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急救医学教育,应用系统化的急救医学服务体系和规范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医疗急救工作者。美国急诊内科大学(ACEP)和美国急诊医学院(AAEM)分别创建于1968年和1993年,为美国急救事业输送大批人才,2001年2月A

AEM开始正式招收护理专业学生[2]。

2 国内院前急救培训教学现状

2.1 我国教育要求

1997年,急救护理学大纲中指出: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护生在为急救病人提供急救护理的过程中,应用急救护理技术,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护理,并培养护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2.2 教育理论基础

根据国家教改要求,国内各院校对护生进行院前急救不同教学方法的培训。这些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实验性的结合情景学习理论、构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联结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等理论。改变原来单一、演示性、验证性的教学培训方法,培养护生应变能力,创造力,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院前急救的教育起步比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践。2006年至今,部分各院校的院前急救培训课程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或急救医疗机构进行交流合作,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培养具有应变能力、创造性评判思维、团队协作精神的护生,提升院前急救教学水平。

3 院前急救教学的特点

3.1 教学内容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护生掌握的院前急救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定教学内容。如:急性心肌梗死、外伤大出血、有溺水等。国内外都使用教材指导多种教学培训实施,如:护理技能综合实训教材、临护理学模拟教育课程体系。

3.2 教学执行

目前,传统院前急救教学采用的教学培训方法大多是“理论授课+分项技术练习+课堂总结”。国内院校专家将“临床真实病例模拟演练”加入到教学实践当中。2011年阳涛“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培训院前急救相关知识[3]”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法;2008年郑怡“案例式教学应用于急救护理实验教学的研究[4]”和2011年单岩“案例导入式情景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5]”都将案例引入教学中;2011年王海燕 “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效果的探索[6]”利用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联系急诊科临床实际,针对急救心肺复苏技术进行相关培训,引导护生对所学专业进行追求与探讨。

3.3 教学评价结果

应用多种教育教学培训方法,能够提高护生主动性形象思维、评判性思维及抽象思维,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应急组织等综合技能,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等。Howard等[7]的研究中,参与模拟教学的护生比参与案例讨论法的护生不仅成绩高,而且有较高学习满意度

4 目前院前急救教学培训的局限性

缺少院前急救中临床突发状况的解决,场景内容分散单一,情景模拟虽然逼真,但缺乏了与其他学科的跨科交叉渗透、模拟中复杂突发情况(如设备不充足、人员不足等)的处理,对临床急救尤其是院前急救缺乏變化性的引导。另外现有的案例也远未能涵盖所需要的知识面。

5 对院前急救培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

多种培训教学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护理院前急救教育中的研究热点,经过三十余年的研究逐步成熟,在灾害频发的今天,更应该重视护理院前急救的教育。目前国外有关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研究已经从相关课程的初步尝试转向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的方式的综合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刘小明,李翠英,吴丽玲,等.护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当代护士,2006,12(1):96-97.

[2]洪芳芳,陈才.高等护理院校开设本科层次急救护理专业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5):65-66.

[3]阳涛,曹建雄,黄孟君.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培训院前急救相关知识[J].教育论坛,2011,8(10):122-123.

[4]郑怡,孙雪洁.案例式教学应用于急救护理实验教学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8,5(6):246-248.

[5]单岩,史小艳,李艳,等.案例导入式情景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2):557-558.

[6]王海燕,杨蔚,肖江琴,等.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效果的探索[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454-455.

上一篇:面试官培训参考资料下一篇:黄前镇中心小学乒乓球兴趣小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