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和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2024-04-22

专题研究和社会实践参考题目(共8篇)

篇1:专题研究和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专题研究和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1,实现社会公平是否可以取消收入差距?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

2,为什么当前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困难重重?怎样才能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 3,农村养老问题调查。

4,如何让看待竞选民主与协商民主?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什么?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6,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公民道德素质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和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如何看待放开“单独两孩”政策?它对我国的就业与养老有何影响?

8,如何有效治理腐败现象?治理腐败与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关系?

9,广大群众对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反应调查。

篇2:专题研究和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转型条件下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研究 43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 44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养老保障功能研究 45 应对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46 养老保障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东亚国家养老保障模式比较研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48 新时期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问题研究 49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研究 50 中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51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模式研究 52 城镇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初探 53 论我国医疗保障事业中的政府责任 54 农村新型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构建路径研究 55 制度边缘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56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研究初探

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 58 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9 中国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研究 60 我国医疗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 61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医方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62 河南省医疗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63 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 64 医疗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65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研究初探

我国现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及控制对策研究 67 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机制研究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管理研究 69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探究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研究 71 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政府责任 72 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论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4 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缺失与对策研究 75 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8 我国城市反贫困问题研究

我国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80 建构城市贫困大学生统一社会救助体系 81 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82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84 社会弱势群体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85 城镇灵活就业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87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88 公务员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89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90 家庭功能变迁中养老模式的选择 9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92 人口迁移中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93试析我国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问题 94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刍议 95论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96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机制 97论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疗保险 98论我国工伤保险的预防职能 99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 100论我国社保基金的监管机制 101论我国社保基金的运营 102医疗保障的政府责任研究 103医疗保障的政府投入问题研究 104养老保险的政府投入问题研究 105论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106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保障 107论医疗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 108 我国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09 对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110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的思考 112 论我国社会保障中政府的责任 113 社会保障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研究 114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社会保险

1.完善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2.中国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3.养老保险的制度转制成本及其化解 4.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评析 5.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的条件探讨 6.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研究 7.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比较

8.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养老、医疗、再就业、社会救助)9.企业年金方案设计

10.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研究

11.我国企业可变薪酬管理的模式特点及其改进 12.对“统帐结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再认识

13.医疗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研究(医疗体制、药品流通体制等)14.医疗体制改革成败评判

15.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研究(苏州市儿童大病互助医疗保险探讨)16.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17.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研究(养老、工伤、医疗等)18.世界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比较

19.企业职工工伤预防或职业病防治的实证分析 20.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21.我国城镇大龄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2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意愿)的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 23.规范职业中介或加快就业市场建设研究

24.非全日制就业(或灵活就业、自谋职业)的社会保险政策建议 25.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及运营绩效分析 26.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方式与金融市场互动 27.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架构的思考

28.多层次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研究(社会养老、商业养老、家庭养老的地位和前途)

29.多层次医疗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研究(基本医疗、补充医疗、医疗救助)

二、社会福利

30.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比较研究 31.单亲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32.我国企业员工福利制度改革和模式选择 33.城市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34.我国农村社区(集体)福利的反差分析 35.住房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

36.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研究(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37.我国军人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38.鼓励退伍转业军人自谋职业的政策研究

三、社会救助

39.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建设的实证分析 40.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

41.我国农村“五保”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4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43.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 44.灾害救助研究

四、劳动保障维权 45.民工潮或民工荒的冷思考

46.SA8000(企业社会责任)与劳工权益的关系研究 47.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 48.农民工被欠薪问题研究

49.农民工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及其利益保护 50.农民工的职业分层及其人力资本约束 51.劳动争议仲裁的实证分析 52.“退而不休”现象剖析

54.就业领域中的性别(年龄、户籍等)歧视及其应对 55.对领取失业保险人员隐性就业现象的客观分析 56.人才(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五、商业保险

57.保险消费心理研究 58.网络保险研究 59.商业保险精算实例

60.商业保险需求群体的实证分析

六、薪酬管理

61.组织公平性——薪酬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 62.薪酬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63.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4.浅析薪酬管理体系的“宽”与“窄”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65.企业人才激励与薪酬管理

66.跨文化背景下的薪酬管理初探——以公平性为研究维度 67.和谐社会下合理的薪酬制度

68.薪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9.中国高科技企业中的薪酬管理 70.薪酬管理中的公平性原则探析 71.欧美企业薪酬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72.国有商业银行全面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 73.战略性薪酬管理

74.薪酬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归类及控制 75.浅析我国企业家的薪酬管理

76.当前部分国企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77.国外非营利组织薪酬管理发展趋势及启示 78.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本经营

79.薪酬文化——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 80.激励边际效用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81.项目管理模式下动态薪酬管理体系设计

82.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X公司为例 83.企业绩效考核管理与薪酬管理互动效应初探 84.国企经营者薪酬管理制度创新的难点与对策 85.宽带薪酬:企业薪酬管理柔性化的新趋势 86.南京民营企业优化薪酬管理的对策 87.我国企业薪酬管理新模式:宽带薪酬 88.浅议公务员薪酬管理

七、人口流动与就业

8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研究 90.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的发展 91.

企业寻找劳动力的行为与失业问题的解决

92.用失业指数反映社会失业状况促进再就业的研究 93.国外失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94.国际社会治理失业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95.城镇人口结构性失业的突出矛盾及治理体系 96.日、美失业保险制度比较及借鉴

97.转型时期结构性失业的救济及职业培训政策

篇3:专题研究和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一.大学语文主题式专题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主题式专题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不再满足于大学语文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性课程的目标, 而是将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作为新时期语文建设的重要目标。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 时代特色赋予他们不仅是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鲜明的个性, 同时也有更加丰富多元的当代文化成果。正因此, 一方面, 大学语文的专题式教学内容本身应表现出多元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教学选文不仅需要跳出纯文学性的文本框子, 而且应该突破以往片面倚重于中国古代诗文的局限, 而是将更多当代人文科学性和审美性兼具的佳篇名段, 不分国别不分时代的以专题形式进行凝练, 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 社会开放与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信仰和观念的震荡和变革, 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出现了一定的道德失范和价值错位, 正因此, 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关怀意识淡薄和人文精神失落的现实, 大学语文专题教学也应选择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社会现象, 而且能够以经典的高尚的人文精神引领自己分析人生和社会的问题, 摆脱功利浮躁的心态, 锻造现代学子的伦理观念、人格素养、文化品格、以及精神价值。

主题式专题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旨在以问题意识带动学生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发现。教学内容以热点话题做引导, 并以多元化的范文做参考, 将更多的热点和焦点以开放式的问题适时地释放给学生, 目的不在于给学生一个先入为见的结论, 而恰恰是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此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搭建探索学习的平台, 尽管大学语文是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 安排的大班教学, 但我们灵活的将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首先让学生围绕专题内容参与专题的课堂讨论, 充分地集思广益, 尊重学生个性, 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在每一个专题结束时, 学生通过课堂演讲, 课后撰写小报告、制作手抄报等活动学会自我总结和提高, 这样就能让他们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 努力调动自我的独立探索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 从而变传统的知识灌输为现代的认知互动, 这是新型教学的需要, 也是大学语文未来发展的需要。

主题式专题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优势, 旨在更灵活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延展性和实用性。在主题式专题教学中教材的范文构成了思想汇聚的点, 而教材外的问题延展则力主形成更为广阔的意义链条, 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激发中最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探讨性学习的平台。把专题的思考融会进学生课堂以外的求知过程中, 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和实践等方式收集资料, 并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提炼, 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而且通过这种自我学习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掌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 真正将语文的学习变成终身的学习和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学习。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具体内容

正是在上述基本思想的指导下, 我校的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初步归纳出了十一个相关的专题, 它们分别是“课程导学———大学·人文·语文”、“《道德经》与道家思想”、“论语与儒家文化”、“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现代进程与乡土情结”、“艺术精神与美的历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感悟生命与敬畏生命”、“青春意识与爱情赞歌”、“博大胸襟与理想情怀”和“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学”。

作为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语文课, 有必要让学生重新认识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和大学语文所承载的不同于应试教育阶段的丰富内涵。因此, 第一专题我们特别设置了“课程导学”篇, 旨在通过认识现代大学的内涵和功能, 推进大学生对大学语文所包蕴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并启发他们对未来大学生活做出合理和充实的安排。

之所以在正式进入大学语文的实质内容时, 把儒道两种思想放在了开篇, 是因为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 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授给他们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而且要真正让他们在对经典篇章的理性的体悟中, 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有机融合起来进行思考, 而这也正是我们在第二和第三专题中通过孔老篇章的解读最终要实现的教学目的。

理解传统从来都不是要固守一种本位文化, 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当代大学生更是受西风美语的强烈冲击, 认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反思文明进程的保守与封闭, 让新一代大学生真正成为文化融合的推进力量, 是我们设置“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专题的出发点和主旨。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 我们常常能从极具乡村气息的古代诗歌中感受到乡土民风的恬静和纯朴, 然而现代文明的发展似乎在激化着城乡的差别,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所谓的乡村文化的边缘化, 为此, 我们在第五专题中除了让学生能在诸如《七月》的诗歌中感受古朴的中国乡音, 同时也启发学生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本色》一文中尝试着去思考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这种变化, 在当下中国城市化发展中, 我们还需要怎样面对几千年来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

大学语文一直以来是一门审美性很强的课程, 对思想的形而上的体认是需要适时地和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结合起来思考的, 所以我们也专门安排了“艺术精神与美的历程”这一专题。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美学入门知识, 通过一些美学散文的赏析能够有意识地欣赏、发现生活中的美, 并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艺术欣赏。

大学语文倡导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升, 而探讨人文精神的同时我们也常常面对与之相对的另一种重要思想即科学精神。在当今世界, 我们需要科学精神, 但同样不能失落掉精神信仰, 科学不是万能的,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引导学生正确体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区别与联系,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真善美世界的和谐追求。

青春对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而言是绚烂的, 但同时也是充满迷惘的, 涉世未深却又年少冲动, 会让他们洋溢的生命热情时刻都要应对一系列困惑的人生答卷。因此, 我们的大学语文课也应适时地靠近学生的心灵世界, 从他们最热衷探讨的人生话题中将语文与人文紧密结合起来, 接下来的四个专题也由此而设计。大学阶段, 学生们生命的体验过程也许并不丰富, 因此, 在“感悟生命与敬畏生命”专题中引导他们真正去进入一种他者生命的关怀中, 并学会用一种更加人道主义的观念去体察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密切关联, 才能更好地使他们将人生的体悟丰富起来。

爱情是青春永恒的话题, 从古今中外的爱情篇章中引导学生跨越时空地思考爱情所经历的悲欢离合以及所蕴藏人文内涵是教学的关键。在“青春意识与爱情赞歌”专题中, 本专题旨在引导他们将青春与爱情的体验熔炼到一种生命的感悟中, 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 懂得珍惜、同情、宽容的真正意义。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曾经是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 而今, 在青年学子的价值追求中怎样才能重塑他们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感和一种精神理想, 是现代教育的永恒命题, “博大胸襟与理想情怀”专题旨在使学生在先贤的精神实践中获得一份感召力量。

最后一个专题“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学”, 既是对当下青年学生所热衷的新新文学的回应, 同时也是引导学生理性认知甚嚣尘上的大众文化的一次有益探索。在传统经典文学遭遇后现代的解构思潮时, 怎样让年青一代的大学生提升审美境界, 重铸经典意识是本专题的教学核心。

三.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推进性思考

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 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应该面对一系列衍生出的深层次的问题, 只有恰到好处地处理好这些关键性的问题, 我们的大学语文课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现更有意义的教学价值。

首先, 在专题式教学中我们应该着力实现文本细读与文化讲析之间的有机融合。大学语文改革近年来一直围绕着人文性意义的开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 不少专家和学者也都意识到大学语文不能只是片面强调其工具性, 也不能只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启蒙, 它应该拥有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 于是人文性渐渐成为大学语文关注的焦点。然而, 人文并不等于语文, 当我们越来越需要理清“语文”真正内涵时, 其实我们才更能深刻体会到语文作为语言性的工具文本与作为人文性的文化文本之间是水乳交融, 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南开大学李瑞山教授指出:“中国语文的研习对象, 自然是以汉语言材料 (语言学界有区分“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者, 此处不作区别) 的面貌呈现的所有汉语文本。而这些语言材料、文本, 就其整体来说, 必然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诸如人的情感态度, 世界观、价值观, 人文立场, 人类文明史, 文学及艺术素养, 审美能力, 科学精神。透过语言文本, 系统、深入地探究这些内容, 是大学中其他课程的任务。”[1]因此, 在面对专题式教学时, 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语言文本的细读与文化讲析之间的平衡和交汇。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尽管涉及的话题跨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学等诸多人文领域, 但对它们的分析和理解都需要建立在经典篇目的赏析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 以经典篇目带动学生自觉体验中华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 启迪他们去感知和体认包括自然世界、宇宙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人类共同的神圣精神及文化资产, 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其次, 在专题式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妥善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二者间的关系。在现代高等教育中, 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因此, 怎样发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同样也成为大学语文课堂中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于是, 探究式学习应运而生, 这种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内容的创建、分析、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中,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探究能力。然而, 当我们面对着自我意识已经充分发展, 自由个性充分张扬的大学生时, 探究性学习会不会陷入另一种放任自流、无的放矢的尴尬境地, 是不是能够真正达到自我学习的预习效果, 教师是否会成为逐步边缘化的无足轻重的角色?面对这一系列的疑惑, 也在催生着我们进一步思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有的合理关系。传统教学模式, 告诉我们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实现认知提高的传输者的角色, 但现代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生如何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能在的知识, 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简单移植和重复, 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知识的生产和建构。从这一观念出发, 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扮演的是一个知识系统的引领者的角色, 即在学生尚无相关知识储备的时候, 引领他们去关注知识的前沿, 掌握必要的信息, 实现初步的接受性学习, 这是第一步;此外, 他们还应是知识的启发者的角色, 通过一定的问题意识的提炼带动学生积极和自主的发现和思考, 从而逐渐形成自我的创新性见解,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具体到大学语文的专题式教学而言, 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关键点。课前有的放矢地预设与专题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丰富阅读量, 增加信息量的储备;课堂进行中通过经典文本的具体参读, 启迪他们的理解性发现, 并通过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课后通过一定量的习作练习, 让他们加强和完善对问题的延展性思考。总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只有适当引导、合理启发、积极评价, 正确处理好学生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 推动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最后, 在专题式教学中我们应该力图在考核评价体系上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完善。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如果说大学语文课堂倡导的是学生人文修养的完善和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就有必要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组合, 不再以单一的知识性题型囿困学生能力的发挥, 不再以单一的标准化答案模板捆缚学生的心智, 通过探讨性题型的广泛引入, 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另外, 改革考试方法, 将课堂表现、课外实践与课程考试成绩切实实现有效的对接, 才能最终实现使学生“学有所思”和“学有所用”的教学目的。

※本文为本人2009年主持湖北经济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大学语文专题模块式教学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篇4:专题研究和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知识进行整合。

1.人民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大代表

(1)产生:①县级以上人大代表采取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方式。②县级以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采取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方式。每届任期五年。

(2)权利:审议、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監督。

3.人民代表大会

(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2)职权: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性质: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3)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表现在: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②在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国家行政、司法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坚持这一制度的原因:①理论上: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并维护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②意义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高效协调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③实践上: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热点点拨:根据宪法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的规定,自2011年起,全国县乡两级人大将进行新一轮换届选举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会同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5月6日至7日在京举办学习班,对换届工作作出部署,这标志着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启动。这次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是2010年3月选举法修改后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更好地体现了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参加这次县级人大代表选举的选民达9亿多人,参加乡级人大代表选举的选民达6亿多人。数亿选民通过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

分析: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数亿选民通过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②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做好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工作,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要求。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1)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三者的关系:科学执政是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依法执政是保障。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注意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比较

热点点拨: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他强调,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分析: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90年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三、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本内容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重要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協围绕着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3.优越性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热点点拨: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人民政协主动作为,履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基本力量。据统计,目前全国政协已经发展成为涵盖8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主要人民团体、56个民族、5大宗教、34个界别以及2 000多名政协委员的政治组织,全国、省、市、县四级政协组织3 000多个,各级政协委员60余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人民政协所承担的新任务和面临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加大创新力度、拓展工作方式便成为未来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日益重要的工作。

分析: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目前全国政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利于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②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主动作为,履职创新,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祖国和平统一大业。③人民政协围绕着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随着人民政协所承担的新任务和面临的新要求不断加强,人民政协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四、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我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详见下表)

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

(2)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3)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破坏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言行作斗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其他民族群众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

热点点拨:2011年7月19日,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在中央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自治区历届党委和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开拓奋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西藏各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走上了跨越式发展道路,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优秀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加强。西藏6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新西藏。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析: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②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继续推进西藏的繁荣进步,必须坚持上述原则。

五、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公民有信仰宗教与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何种教派的自由,有何时信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热点点拨:2011年4月25日,伊斯兰教“解经”工作十周年总结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于2001年4月在京成立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开始“解经”工作。此项工作通过编写推广新“卧尔兹”(讲经)的形式,对当代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依据伊斯兰教经典及其内涵,从教义和教规的角度作出既符合伊斯兰教信仰精神,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维护伊斯兰教信仰的纯洁性,坚持中道,反对极端主义,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0年来,“解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实践证明,“解经”工作是伊斯兰教工作中抓根本、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是团结、引导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法宝,是与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斗争的利器,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创举。

分析:①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解经”工作是伊斯兰教工作中抓根本、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是团结、引导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法宝,是与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斗争的利器,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创举。②“解经”工作既符合伊斯兰教信仰精神,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促进宗教与社会相适应,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六、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主权国家

(1)地位: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它作为一个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对内至高无上性和对外独立性是其两大特征。

注意点:①主权和政权有时并不一致,如港、澳、台都有自己的地方政府组织(立法院、行政长官等),即政权,但主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因此,它们都不是主权国家,而是地方行政区域。②主权和人权相辅相成,主权是充分享有人权的前提和保障,主权高于人权。“西方人权高于主权”的实质是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3)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4)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国际组织

(1)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

(2)分类:①性质上: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②地理范围上:全球性的和区域性的。③职能范围上:一般性的和专门性的。

(3)积极作用:①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③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注意: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有其局限性)

3.联合国

(1)性质: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4)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5)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热点点拨:2011年9月21日,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在京举行。会议研究了关于加强地区反恐怖机构内部建设、推动务实合作、开展对外交往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同时,为应对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变化,各方决定,成员国边防部门之间将开展合作,重点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向本地区渗透。此次会议是中方担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期间主办的一项重要活动。

分析:①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②上海合作组织是政府间的、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③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各成员国在反对“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和平等方面存在重要的共同利益是上合组织取得重要成就的根本原因。④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上合组织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反映成员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上合组织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七、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国家间发生分歧、引起摩擦乃至冲突的根源。

2.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①我国的国家利益是什么: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②为什么要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怎么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热点点拨:2011年8月10日,中国航母平台进行出海航行试验;2011年8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海军通过改装前苏联航母“瓦良格”号的首艘中国航母平台早上10时许从海试海域回到大连,至此,我国航母平台首次出海航行试验顺利结束。中国航空母舰将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定海神针,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稳定力量与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能有效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同时,拥有航空母舰的中国海军仍将继续奉行近海防御战略。

分析: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我国发展航空母舰,是为了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以及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

八、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1.时代的主题

(1)和平成为时代主题

①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求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②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世界人民正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2)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①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②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注意:“和平问题”≠“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问题”≠“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前者讲述的是问题本身,后者讲述的是问题的现状。

2.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及解决途径

(1)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有效途径: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中国主张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4.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1)世界多极化的表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以欧盟、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等为代表。

(2)世界多极化的意义:世界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热点点拨: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2011年6月9日,中国渔船在南海海域正常作业时,遭到越南当局武装舰船的非法驱赶;为期11天的美国与菲律宾的联合海上军演2011年7月8日刚结束,美国和越南7月15日起又举行了一连串的海军交流演习;2011年9月9日,菲律宾、日本举行首次副司局级磋商,探讨东海、南海海域主权问题,南海问题出现紧张局势。

分析: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威胁和平与发展的障碍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②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九、我国的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我们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热点点拨:为落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三亚宣言》及行动计划,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竞争机构负责人2011年9月21日在北京举行第二届金砖国家国际竞争大会,并签署《北京共识》。除东道主外,来自42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55个机构的代表、专家学者近300人出席了大会。《北京共识》指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進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金砖国家共同面临的任务。增进各国和地区竞争机构间共识,采取积极有效的竞争政策,对于保护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5:专题研究和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1、论促进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

2、关于推进税务系统依法治税进程的措施和建议

3、深化税制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关问题的探讨

4、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税收制度

5、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财产课税制度

6、政府非税收入的负面影响及其整顿

7、增值税的国际比较与思考

8、我国税务代理现状及其思考

9、新时期发展民族经济的财税思考

10、证券市场发展中的稳定机制税收政策

11、从税法角度看公司的社会责任

12、社会保障税:国际比较与借鉴

13、我国税收流失问题与对策

14、税法上的诚信原则

15、浅议偷税罪立法的几个问题

16、跨国公司的价格转移税制诌议

17、论地方税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18、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税法的发展趋势

19、中国金融税制的的问题及其改革对策

20、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比较

21、关于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分析与思考

22、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建议

23、预算审批制度改革与中国预算法的完善

24、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思考]

25、论财政法的基本原则

26、试论财政补偿的立法规范

27、论财政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28、论财政法的地位与功能

29、论政府预算的法治性

30、论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构建

31、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的主要法律问题

32、公共财政与税制改革

33、对税收与政府收费的比较分析

34、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与法律后果

35、试论预算法制度的改革

36、以法平险——论中国的财政风险的法律控制

37、浅谈我国财政风险的法律控制

38、论加强财政审计监督立法来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39、科学发展观与中国财政法治建设

40、浅谈预算审批制度改革

41、浅析预算法律责任制度之完善

篇6: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1.楚雄市中小企业电算化应用现状调查

2.楚雄市中小企业会计现状调查

3.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调查

4.楚雄市中小企业筹资问题研究

5.楚雄市会计人员薪酬状况调查

6.本地物流业现状调查分析

7.本地连锁企业配送成本调查分析

8.大学生兼职现状的调查

9.公民环保(或节能或环保节能)意识的调查

10.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查

11.经济“寒冬”中中小企业生存情况调查

12.大众对中小企业主形象认知调查

13.企业倒闭潮中提前返乡农民工家庭生存状况调查

14.企业倒闭潮中已失业没返乡的农民工生存情况调查

15.“白领”与“蓝领”在企业裁员危机下的心态调查

16.经济不景气周期中的市民消费变化调查

17.某地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调查

18.大学生挂科现象调查

19.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极其态度

20.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调查

21.大学生创业项目市场调查

22.关于当前经济危机对于自己家乡经济方面影响的社会调查

23.新一代社交网络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考察和研究

24.农村土地状况调查

25.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26.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调查研究

27.农村可持续发展状况调查

28.阻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济因素分析

29.阻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30.农村小城镇建设状况调查

31.几层政府服务职能分析

32.当地农民收入状况调查

33.当地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34.云南乡村社会不和谐因素的调查现状研究

35.农村禁毒情况调查

36.农村防治艾滋病情况调查

37.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

38.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的调查

篇7:社会实践调查参考题目

1.××村农民增收情况调查

2.××村农民增收新途径调查

3.××村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4.农产品价格变化与××村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5.××村农民劳务输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6.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调查与研究

7.××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与研究

8.××村妇女地位及妇女问题调查与研究

9.××村生育观的调查与分析

10.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11.对农村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状况的调查研究

12.制约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调查研究

13如何提高××贫困村农民的消费水平

14.××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要情况调查研究

15.××村卫生事业调查与研究

16.××村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研究

17.××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18.对××村青年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19.阻碍××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调查与研究

20.××村的村民自治实践调查与研究

21.××村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所带来的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研究

22.××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调查与研究

23.××村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情况调查与研究

24.从乡风民俗看××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5.××乡(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研究

26.××村近十年的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及原因分析

27.××村现阶段干群关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8.××乡(镇)未成年人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

29.××村适龄儿童入学状况及成因调查与研究

30.××村居民闲暇时间支配情况调查与研究

31.××村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调查

32.××村非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之比调查

33.××村家庭暴力问题调查与研究

34.××乡(村)宗教信仰种类及人员构成状况调查研究

35.××乡(村)宗法势力情况调查与研究

36.××乡(村)农民消费结构比重调查与研究

37.××贫困地区(县、乡)婚姻关系买卖情况调查与研究

38.××乡(村)犯罪情况调查与研究

39.××乡(村)婚丧嫁娶费用情况调查与研究

40.××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调查与研究

41.××乡(村)农户文化消费结构比重状况调查与研究

42.××乡(村)环保意识及环保状况调查与研究

43.××乡(村)居民保险意识、参保了险种及其支出比例调查与研究

44.××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比例及构成情况调查与研究

45.××乡(村)办学及义务教育状况调查与研究

46.××乡(村)非农用地占用情况调查与研究

47.××乡(村)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模式与思考

48.××乡(村)文化馆(文化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9.××村级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50.进城民工在村级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51.××村村级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出路

52.××乡(村)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渠道及形式

53.××县(乡)农业科技创新典型调查

54.××村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思考

55.××县(乡)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状况调查与思考

56.税费改革后××村农村土地纠纷问题调查与思考

57.城市化过程中××村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58.××村建立和谐人际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59.××村婚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60.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61.“后农税时代” ××村乡村治理模式研究

62.××村农村贫富差距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63.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农民居住环境状况的调查研究

二、城镇和社区类选题

1.××社区居民邻里关系调查

2.试调查××社区对物业管理的满意度

3.试调查分析××社区文化建设的状况

4.××社区居民的闲暇时间支配情况调查

5.××社区下岗职工家庭生活状况与生存策略调查

6.××城市家庭保姆问题调查与研究

7.××社区服务问题调查与研究

8.××社区家庭报刊书籍支出情况调查

9.××城市居民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与研究

10.××社区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11.××城市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12.娱乐业与畸形消费关系调查

13.××社区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调查

14.××社区居民收入差距情况调查与研究

15.××社区犯罪情况调查与分析

16.××社区居民消费结构比例状况调查与研究

17.××社区建立和谐人际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18.××社区婚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19.××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做法与思考

20.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养老状况调查研究

21.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医疗服务状况的调查研究

22.××社区安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3.××社区安全体系建设成绩与经验

24.××社区最低生活保障状况调查与研究

25.××社区青年恋爱观状况调查与研究

三、关于其他课题

篇8:专题研究和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问题的提出

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 是教师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 打破传统的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 立足于教材和学科要点,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时政热点、社会现实问题, 对教学内容经过重塑、整合、概括和充实之后, 形成既有先后承接又彼此独立的相应专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这些专题确定教学方案, 选择具体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集中而深入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以灌输为主, 教学以章节为基础组织教学, 缺少对知识内在关系的整体把握, 而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 力求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三位一体着手, 利用以教学专题为载体将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 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 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交流互动, 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促进其成员知、情、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 (1) 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可以比较好地实现这一理念, 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缺陷, 解决课程内容繁多与授课时数少的矛盾, 既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探究性, 同时又有灵活性的特征。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 任课教师可以相对灵活地安排教学计划,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诸多教学手段, 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实现高校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双赢局面。

实行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 可以说是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一种必然选择, 是响应国家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号召的必然要求, 是适应“毛特概论”课程特点的必然选择, 是让教师乐其所教、学生乐其所学的有益探索, 更是“毛特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

1.专题的科学确定是首要

专题的确立是该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专题的确立要求教师深刻地对教材进行消化、创造, 熟悉相关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严格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专题, 并且要求各个专题独立成篇, 专题内部逻辑性和系统性要强。对于专题的取舍, 既要立足于教材, 服务于教学计划, 又要立足于课程的重点内容, 并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和时事热点;任何一个专题, 都将讲述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重点问题, 其自成体系、独立成篇。同时, 专题的确立, 还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材料相关性的认同, 即在材料的“交集点”或“问题点”上确立专题, 结合围绕学生的学习资源来展开, 使其成为教材的整合点、教学的切入点、学生能力的提升点。

2.教师的合理分工是基础

专题确立好之后, 下一步就是解决授课教师的任务分解, 分工协作, 这是该教学模式成功实施的基础。每位教师按照自己研究的专长完成课程所需的相应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模块的备课任务, 具体包括:理论模块的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等材料;实践模块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及相应的组织运作等。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 完成上述任务, 共享教学资源。实施该模式教学后,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 专题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按章节讲授的习惯, 要求教师以“毛特概论”学科体系和目标任务为前提的基础上, 尽可能收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位一体方面的相关资料, 再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 从而展开系统的、科学的并有说服力的教学。因此, 要按照教师的专业、兴趣以及已有的教学成果, 合理分配专题任务, 这样既能兼顾和发挥各专题教师的专业特长, 又可通过合理分工、相互协作, 形成一种集体团队智慧的综合优势, 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

3.具体的模式方法选择是关键

专题、教师都确定好了, 最后就是极为关键的教学设计了, 即教师要对专题深入钻研, 围绕相关专题搜集信息, 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 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的动态联系, 确保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提炼、组织、编排, 备好专题。除此之外, 还要充分地“备”好学生, 即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会带哪些问题进入课堂, 学生的思想和认知会怎样变化, 尤其要预测到学生思想深处的知识盲点和观念误区, 使教学有的放矢。这样来组建教学内容的形式, 设计与教学内容及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积极尝试问题讨论式、课堂问答式、案例启发式、调研合作式、新媒体现代化化技术手段等, 把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参与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处理好专题任务分解与集体备课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 专题任务分解之后, 并不等于各位教师各自为政, 教、学“互不相扰”, 而是更要注重给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另外, 要通过集体学习,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学术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是一个科学、系统的体系, 唯有深入钻研, 才能领悟其精髓, 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因此, 要加强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带动作用, 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专业自信力。

2.要处理好科研建设与课堂教学建设的关系

这既是“毛特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 又是师资建设的重要问题。就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而言, 科研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应有之义, 就“毛特概论”课堂教学内容而论, 科研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必备条件和可靠基础。该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三观, 这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必须是融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 要充分展现该课程的这一特殊性, 就必须坚持在教书的同时展开科学研究, 否则只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表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科研建设上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教学艺术”上, 也就是要把科研的重点放在如何融三观为一体,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三观的社会要求内化升华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进而转化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3.要处理好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发展从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不仅应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进行教学, 而且要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建设要求进行学科建设。” (2) 2005年, 党和国家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 这样, 依据“05方案”设置的课程与新增的二级学科就完全对应起来了, 这也为“毛特概论”课程建设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要处理好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教师要树立这样的课程理念: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若没有学科建设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机构要单独建制, 理顺相应领导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机构及其管理体制几经调整, 多是“寄生”在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之中, 在这样的体制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缺乏话语权, 课程建设不仅难以得到切实的加强, 更不能奢谈改进和发展, 且还受到某种程度的削弱。

综上所述, 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对于师资队伍的重塑整合、课程开设的安排及其课程内容的改变和更新将会起到旧貌换新颜的作用, 对于帮助教师从全而不精中解脱出来, 可以专心研究自己擅长的领域, 并为多出教学与科研成果提供了条件, 对于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思想基本原理, 从而进一步提高“毛特概论”的教学效果创造了一条新的选择路径。

摘要: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 是以专题为基础整合教学内容进而组合教学方法施教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单一的某一种教学模式, 具有其明显的优势, 尤其对于内容特多、涉及面特广、综合性特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特集中的“毛特概论”而言, 是最为合适了。本文从运用的具体实施策略、应注意处理好的一些关系等方面对此模式进行了阐述, 对当前“毛特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专题统领巧模式,“毛特概论”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政治教育, 2010, (11) .

[2]张丹华, 顾晓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120-152.

[3]苏霍姆林斯基, 赵玮, 王义高, 蔡兴文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12.

上一篇:病魔无情人有情倡议书文章整合下一篇:投资理财公司实习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