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素养专题研究

2023-01-02

第一篇:教师专业素养专题研究

《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中期研究工作总结

《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

中期研究工作总结

2011年3月,由湖南省资兴市连坪完小提交申报的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于2012年3月正式批准立项。课 题 批 准 号: HNETR1037。20123月年,课题组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及研究工作计划,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现将2011年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简要报告: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1.课题的提出

湖南省资兴市连坪完在课题研究初期进行了“信息化进程中的学科整合”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也较好地提升了理论素养。

近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提高,硬件设施日趋到位。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现有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信息素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师资整体素质,是我们面临和正在思索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好信息时代带给教师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积极投身于本课题的研究。立足已有的研究基础,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实践经验,提炼研究成果。

2.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3.概念界定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从外在表现来看,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内在特征来看,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或修养。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持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4.研究目标

(1)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使教师有获取新信息的意识、愿望和技能。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不断学习,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建立教育案例、多媒体课件。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案例和课件,可以丰富教育资源,供相关教师学习和借鉴。

(4)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通过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求证教师信息素养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确定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求得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

5.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师应成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获取者与传输者,对信息具有敏感性,能较好地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并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2)研究如何通过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具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要与时俱进,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研究如何通过提高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教师应该具备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对适合用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4)研究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 6.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及内容,确定本课题的研究为一项探索性、应用性研究。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实践边研究的方法,先拟定阶段目标,然后分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修正,使研究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实践性。

(2)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先进的研究理论,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结合本校实际,为我所用。

(3)案例研究法:收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以某些个案为研究蓝本,从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理念、规律或模式。

(4)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每学年安排阶段总结与展示,对有价值的教育经验要及时宣传推广。

二、开展的工作

1.加强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1)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得从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出发,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

我们通过宣传教育,理论学习等各种途径,强化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使教师认识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掌握一定的信息能力,能够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丰富教师的信息知识

教师应具有一般的教育信息理论,掌握教育信息的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传递信息的工具的知识。为了帮助教师充实信息知识,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专题培训,内容主要是吸收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研究新动向;课题组定期为教师提供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信息,组织教师学习各种理论;电教组为全体教师培训如何高效使用投影仪,投影仪与电脑的日常保养与维护知识等。

(3)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我们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学校现在做到了网络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每个班一套,教师人人一台工作电脑,平均每班一台教学笔记本。其次,加强全体教师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对日常教学及其办公管理的一般技术的应用操作。对于年龄大的教师,接受起来比较慢,且易遗忘,可由一位年轻教师“一对一”辅导。此外鼓励学有余力的老师自学、相互探讨,务必使各位老师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技术的帮助。 第三,集中开展了两次专题培训。第一次是进行了课件动画制作培训,对于ppt、flash的基础知识与课件的制作进行了培训。第二次是开展了教师获取网络资源的培训。分别利用校会时间进行了相关的训练,全体教师都参加了培训,有的老年教师也能利用时间来学习,教学效果好。

2.课堂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1)更新信息化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中中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熟悉新课程的标准,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原则以及基于整合思想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策略和模式方法等。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和了解以上知识是教师从理论层次上发展自身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先从观念上下手,使教师有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识,然后再付之行动,多研究,多上网查找资料,多动手去做,从中有所收获。 (2)培养骨干教师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校已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运用网络实现人机互动教学,对广大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对“整合”这个名词已不陌生,但真正去实施对大部分教师来说,还是第一次。课题组内多数教师对如何实施课程整合还是一片茫然,再加上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要大面积地实施课程整合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我们在课题组及其他学科中挑选了4名信息技术素养较好的教师,组建了一个课件制作小组,着力进行资源的开发及课程整合的实验。我们先选派了1名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拜师学艺,回到学校后对其余几名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在不断的摸索中,这几名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整合课的案例。

(3)开展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形成,要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索和创造更科学、更有效的课程整合模式。

首先,组织观摩交流活动。成长之路往往是从观察和模仿开始的,我们外派教师学习取经,外出教师带着任务,观摩回校后要向全体教师传达学习经验、上模仿课,这样做的好处既使外出教师成为直接受益者,也使没有机会外出的教师也从中有所收获,成为间接受益者。我们还组织全体教师收看名师的录像课,认真观摩优秀的整合课,揣磨每一个设计的意图,分析设计的方法及技巧,寻找适合借鉴和引用的闪光点。

其次,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我们鼓励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提倡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优质课、研讨课作为“点”,积累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为日常教学普及提供范例,带动日常教学课堂的“面”,真正让信息技术走入课堂。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各种校级优质课评选,学校要求教师尽可

能利用现有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鼓励教师自己收集资源,丰富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库,为以后教学提供方便。

3.建立机制,形成信息化学校管理

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学校逐步形成了信息化管理新体制:

教师办公自动化:教师人手一台电脑,为实现办公自动化创造了条件。目前,我校教师人人会运用文字处理软件编写教案、撰写论文;能熟练运用电子表格软件收集、分析学生的成绩。学校内部文件全部逐步使用内部网络传输,既节省了办公成本,又缩短了文件传递的时间,提高了办公效率,真正做到了方便、快捷。

家校联系网络化:创建校园网,利用信息技术的高速传递功能与互动功能,将学校的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通过校园网和校讯通,教师可以即时向学生家长传递教育信息、通告,将对家长的教育建议、孩子在校的学习表现及行为规范及时通报家长,家长与教师可通过网络互相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情况,交流意见,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真正实现了“零距离”。

教育资源共享化:学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做到每月更新与充实。我们及时将本校老师优秀的教案、论文、课件等教育资源进行搜集、公布,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地老师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初步的成效

1.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

目前,全校教师的现代信息意识明显增强,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有了不断的提高。教师们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教龄长短,人人会熟练使用现代教育设施和设备,电脑已成为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在课堂中随处可见。部分青年教师人人建有BLOG,个个能够自制课件,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运用自如,教师自制的近十个课件在市级以上课件竞赛中获奖,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专题论文、获奖论文20多篇。

2.信息技术带来了课堂方式的变革

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在全市优质课、录像课比赛中,我校6人次获奖,2人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市级优质课10余人。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1.反思存在问题

技术力量的不足: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最大的难点。目前,学校的信息技术骨干力量人数不足,大部分教师只能进行基本的运作。要深层次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还赖于专职人才的培训,如何以点带面,充实骨干力量,是我们一下步应该思考的的问题。

时间上的不足:不可否认,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从中获益颇多。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要上一节好的多媒体辅助课或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课,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节课,都要教师花几倍于一节课的时间作准备。而事实上,现在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工作节奏快,要完全沉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是一个难点。

2.下一步的计划

培训:我们准备进一步外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以帮助全体教师更新观念。加大骨干力量的培训,着手进行面上的普及提高。

实践:我们设想选择其中操作性强、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能够教学质量提高作用大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出课题研究的服务功能。

总结:引导教师认真反思,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科室每学期做好论文、随笔、案例的评比、编辑工作。

湖南省资兴市连坪完小课题组

2013年4月

第二篇:教师专业素养

谈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日照市东港区教育局 厉建华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社会发展需求要求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呢?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一下。 ★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及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

一、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方面的人文社会知识、科技类知识、工具类知识、艺体类知识、劳技类知识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求真务实、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与善待自己、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文素养,也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

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学科教育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等,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

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三、教师要具有系统的条件性知识。 即教育形态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知识和教育评价知识等,它是教师从事职业行为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也才能发展教师的个人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四、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教育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师职业情感与职业技能的综合表现,是对教师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训练和检验。

教育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属于描述性知识,可以让教师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它们只有与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即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才能被激活、催化,才能赋予教师个体新的生命与意义。

五、教师要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一,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解读、重构、呈现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程度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度。

解读教材的原则:“整体入手——抓住关键——循序渐进——独立思考” 教材解读的范围: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

解读教材的一般方式是:研读课标——浏览学科——通读学段——粗读全册——细读单元——精读课时。

解读课时教材的顺序可以是“解读情境——读提示语——读结论备注——解读练习——读教参资料”。

解读每节课的教材,就要在课标精神和单元主题下,在把握了学科、学段、全册、单元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读。

精读教材要读出:一要解读教材的显性知识,明确起点教学内容。二要解读教材的隐性知识(包括师、生、社会),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三要解读教学要点、知识结构和知识特点,实现有效的教学选择;四要解读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保证意义建构的科学性。五要读出教材中《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解读教材做到六明确:1.明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的地位和功能;2.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及表达形式,如文字、插图等。3.明确教材的课程资源和教材的学科思想、方法.

4、明确教材的学科特点;

5、明确学习活动的份量、能力水平与难度;

6、明确教材的实践活动及作用;明确教材与其他学科相融的问题。 重构的知识结构的要求是,一是知识的形成线索明晰。能体现“六点一序”原则。即明确教学的起点、知识的连结点、知识的生成点、知识的应用点、知识的扩展点和知识的延伸点。二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重组的教材知识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难易适度,详略得当,可接受性强。三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统一。做到编路、知路、教路统一到学路上,并四路相通。

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要做到:一是将教材的直接呈现改为间接呈现。这样间接的教材呈现能引起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直接获得。二是由全部呈现向部分呈现的转变。即与重点、难点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学解决。为学生创设了自学的空间。三是由知识点呈现向“问题串”呈现转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四是由照本宣科呈现向拓展呈现转变。这样“用教材教”,必然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主题性、生活性、策略性、发展性、可接受性和多功能性。 第二,要有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

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是洞察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育能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找准教育和教学的真正切入点。

例如,教学新知识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或生活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相关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课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学生的面部表情、语言交流、动作行为上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信息,以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

课末要通过学生的练习信息反馈,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要知道教学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需求,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另外,课下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以针对性的施加教育影响,把一切不良意识和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另外,思维能力是决定一个人理解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做到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必须具有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的逻辑性。 第三,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 第四,教师要具有必备的教学基本功。

一是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学科知识的语言、教学过程的语言、学科教学术语、调控教学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水平综合地反映着教师的全部素质,它对教师的教学效率、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形成良好的教学语言素养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追求。

教师将准确的普通话作为口头教学语言,把丰富的科学知识、人文素养通过口头传递给学生。为此,教师就要从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注意运用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注意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表达技巧,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准确、严密、规范、优美。 二是恰如其分的体态语言

有研究表明,信息传递的三种形式,言语的、声音的和面部的信号传输形式中,言语的占7%、声音的信号占38%;面部的信号占55%.从这些统计中,我们足以看出体态语的在教学中所起到的“此处无声似有声” 的重要作用。体态语有:副语言(即语音、语调、语气)、手势表达、面部表达、眼神表达、体态表达等。 体态语的应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口头语言密切配合使用,同时要遵循师生共意、少而精、稳定性与灵活性、审美性等教学原则。 三是高超精湛的板书语言

高超精美的教学板书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它在教学过程中引领者学生的思维,展示着本堂课的重点知识以及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更新思维模式,建构认知结构并自我建构。

同时优美的板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更需要教师以令人震撼的、漂亮的正楷字绘出的重点突出、设计精美的板书。(怎样设计板书)

四是活灵活现的简笔画语言: 五是规范熟练的多种教学媒体的语言

教师要会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大教学容量,能让课更生动,更有效,更有趣味,但同时应该注意,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无论多媒体教学设备再先进,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教育是一个师生交往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就是一种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人际沟通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非语言沟通手段的能力。前者是指正确运用语言词汇传递信息的能力,后者是指借助手势、体态、表情等非语言方式来沟通的能力。

第五,教师要具有教育诊断与指导能力和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教育诊断是教师运用教育诊断和心理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找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炼就一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洞悉班内情况的“火眼金睛”,这样才能准确了解、把握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便于制订相应的措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才能对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效帮助,使他们健康发展。

同样,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信息社会,教师如果缺乏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因此终身学习,将成为你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第六,具有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教学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因此,教师应具备教学研究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课内、课外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型的教师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学科精神,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

简言之,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所需的基本能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任何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材设计思想都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现。而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为了支持学生有效地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和组织策划。

一、要按教学规律备课。各学科备课应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在学期备课的基础上按单元进行各种课型的课时备课,(如学前补偿课、新授课、练习课、综合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学后讲评课),这样有利于把每一节课置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中,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要做到按教学规律备课。一要在课标精神、新理念下,把握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二要明确这节课学生要学什么知识,即教材的知识点、教学要点(及重点、难点等)和重构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教学的着力点;能力、技能培养的训练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训点。三要明确所需用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方法(引导探究、问题解决、合作探究、自学研讨、评价激励等)。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四要明确情景创设、教学活动、媒体应用、以及教学语言(口头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的设计。五要明确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改革创新和教学亮点。(以设疑激趣为先导;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提示规律为重点;以精讲精练为策略;以学生参与为途径;以整体教学为目标)六要学会使用本学科的备课术语和上课术语。

二、编写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一)要严肃认真地设计、编写教案。具体做到:

1、教案必须由教师本人学习课标、教参、独立思考并设计,可参考其他人的意见或教案,但不能照抄。

2、编写教案要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应各有特色,具有实用性。

3、书写教案必须用字规范,书写清楚,保持干净整洁,始终如一。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写清的项目:

一般教案应包括如下内容:①课题名称;②课型:(即新授课、(精读课)练习课(复习)、习作指导、讲评等;)③备课时间、上课时间。④教学内容(包括教学重点,教学难点;)⑤教学目标;⑥教学方法。⑦教学准备;⑧教学过程.⑨板书设计。⑩教学反思。复案的修改。

(三)写明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技能、教学技艺的体现与的展示过程。写教学过程应写清以下几点:

1、教学总体结构(即教学主环节)的设计 完整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不管课堂教学结构是几个环节都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考虑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阶段与主要步骤。新授课课堂教学存在多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体现着一定的教学理论,具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不论采用何种结构模式,归纳起来教学过程都大致经历几个基本步骤与环节,即 “诱导——探究——建构——应用——拓展——延伸”,当然这些步骤也并不是总能截然分开,而往往是相互交错紧密联系的,有时也可能免除某一步骤,但教师绝不能随意或机械地设计安排。

2、写明教学主环节之下的教学步骤及过渡衔接。

一般来说,在教学的主环节之下,首先根据学生认知需求设计教学步骤; 二是依据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设计教学步骤,有多少个知识点,就有多少个知识点的教学步骤。

因此,我们要写清主环节下的教学步骤该怎样走,分几步走。每一步做些什么。怎样去做。以及教学步骤之间的总结、过渡、衔接都应明确的写出。 这其中知识教学中的导答与助答,引导与启迪,一般可以由隐性备课解决

3、写出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某一节课而言,选择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又要考虑采用这一方法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使用发现法教学时,训练有素的班级可考虑多采用“问题——操作——观察——讨论——概括”等形式进行。

4、写明一节课的时间分配。一堂课的时间分配一般是

5、要正确的运用备课术语。教学用语和管理用语

备课术语,如谈话、提问、小结、过渡、引入、引导、归纳、概括、评价、生答、师板等。

6、要突出学科特点。突出学科教学用语的应用。

(四)常用的新授课教学设计的一般写法:

具体来说一个新授课教案一般分以下几个具体环节。具体学科要突出学科特点。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这一教学环节要体现四方面功能:一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做好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四是导出新课课题,启迪问题意识。具体来说,这个教学环节的成功体现,来自于教师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和教学语言有效设计的恰当呈现。首先教师要有开始语的设计与呈现,而后教师利用引导语,根据本环节功能,结合课件有机的展示教学情境,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课标精神,情境创设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内容情境化,静态知识动态化、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情境创设”的方法。如开门见山、复习铺垫、悬念激发、情感交流、生活趣事、趣味故事、游戏活动、直观感知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亲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这一教学环节是整堂课比较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技能、教学技艺的体现与的展示过程 (1)教学内容的设计:

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二要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与顺序,使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吻合。三要使知识结构网络化。纵向上知识脉络要清楚,上下位联系应环环相扣。对重、难点内容要前有铺垫,后有延伸、发展。横向上不仅要注意本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贯通,同时也要注意邻近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四要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组织教材,注重把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教学步骤的确定:

一般来说,教师对于“引导探究,教学新知”这一主环节之下的教学步骤的确定,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事先预设的知识呈现顺序以及根据知识的特征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设计教学。

一般理科有几个知识点,文科有几项教学任务,就要设计几个教学步骤。一般以教学××知识来立项。而且教师对于每个步骤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必须明晰,伸张有度。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技艺的运用必须有机、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得心应手。

当然,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完全可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若干相关的知识点。但这决不是一日之功即可达成的。 (3)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 每个知识点教学的三个主要步骤:

文理两科知识的教学虽然要遵循各自的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但是,对于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的共同规律是都要经历教学的引入、教学的展开、知识的归纳概括这几个过程为主的步骤。

理科教学,讲究每个知识点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教学,新课标要求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祖是教学。要讲究知识间的逻辑顺序;文科教学要注意教学的一般规律,如,篇章“整体——部分——整体”;生字教学的“音——型——义”的规律;课文分析重读中感悟等教学方法等等,还要注意突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

(4)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主要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包括课的划分、教学顺序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用等。针对目前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对于本课题研究中的教学设计需要强调以下策略

①激发学习动机策略。在导入中创设动机激发策略。“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引趣式、诱导式、提问式、概括式、情境式等。在课堂教学中,无论运用哪种方式,都必须注意范围的选择性,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概念化。要根据不同的学科、年级和课堂氛围,因势利导,灵活运用。在课堂提问中激发学生求知欲。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其关键的是要把握提问的“精度”“梯度”“效度”。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准确性、启迪性、发散性、代表性等特点。 ②创设课堂情景的策略。

创设物化情景。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具体化,便于学生的学习。运用教学媒体等手段时要突出其实效性: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问题的解决过程;要利用媒体把繁难的教学内容和概念简单化、直观化,把零散的、片段的教育内容系列化、情景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主要的课堂教学情境有:生活展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乐器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体验学习情境等。

其次是创设人化情景。人化情境是指教师,学生双边教学活动中人的相互作用的情境。人化情境的创设,首先依赖教师饱满的工作激情,激发学生昂扬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认知情感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二是教师应给予感情投入,形成师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再通过教师的情感、精神、语言、想象、能力、技巧等的感染,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获得情感体验。第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相互启发,实现主体作用的更优化。 ③教学方法的设计策略:

新课改提倡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教学时就要选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一般要依据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例如,陈述性知识要选择讲解、讲述等教学方法;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要选择探究式教学法。 现代课堂教学中一般是选用情境激趣法、问题解决法激趣导题,选用引导探究、活动探究等教学法学习本堂课的主要知识。从而总结出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来自主解决和以上知识雷同的知识;再用同位合作学习难度较低的知识。最后用自学交流教学法来自学课本上的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的知识。一般来说问题解决、评价激励教学法要贯穿课的始终。

④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围绕知识重点来设计相应的学生学习活动。二是学习活动的深浅程度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三是注重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活动时间、活动的过程、学法指导及调控措施等内容的优化整合。学生学习活动一般有听、说、读、写、算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阅读教学中的粗读、细读、品读、赏读、诵读以及字词教学、遣词造句、有感而发、扩写缩写等

⑤指导学生探究策略。指导探究策略要求,一是明确操探究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器材和工具。二是设计实验操作探究思路。三是记录探究中的发现、联想、猜想和疑问;四是进行思维整理,准备表达和交流。

首先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出示的探究问题要使学生力所能及,便于学生动手搜集和整理资料。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面向全体,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降低难度。再次,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和结论不一致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究,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同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

⑥学习方法的指导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具体说来如发展智力的方法:观察法(仔细观察、顺序观察、变换角度观察等);记忆方法(形象记忆法、尝试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想象方法(图片展开想象、词句展开想象、实物展开想象等);思维方法(比较法、分类法、概括法等);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方法,如阅读方法、听课方法、预习方法、复习方法等。学科学习的特殊方法。同时教师要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即时评价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活动设计,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设计。 课堂评价用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与学生沟通、互动的用语,也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以口头方式,对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做出的即时反馈性评价。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用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努力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课堂上的评价用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教师要有饱满的评价激情。应不失时机地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要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评价客观公正,产生以评价促发展的积极效应。 评价激励要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课堂评价用语中所蕴含的期望、鼓励等情感力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能、乃至发展学生个性心理的作用。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⑧教学语言的设计。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语言互动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语言素养是新教师亟待提高的教学能力之一。教学语言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忽视了教学语言的设计,不论你设计的课有多么好都无用。教师可以从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出发精心设计开始语,引导语,(讲解、提问、导答、小结)过渡语、总结语、评价语。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或表述。

教学提问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以提问的方式来体现。教师要围绕提问的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遵循置境、激疑、诱发、递进、评价等设置提问的规律,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师的提问,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 板书语言的设计。任何一个教学设计之后,都应该附上重点突出,结构美观,引领学生思维建构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板书设计要做到巧妙、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合理、美观大方,力求多样化。

同时教师不仅能设计好板书,还要具有板书的技艺和技能,要学会写正楷字,要学会边讲边板、讲板异步同行等板书技艺。不能先板、漏板、偷板,但可以补板。 ⑨运用教学手段的要求: ●师生对教具、学具的示范展示:

●教学课件的设计:一是课本上已有的知识,教学时一般用教材教学;一般用于语文的重点、字、词、句、段;图文共赏,看图写文等;理科用于过程性知识的展示、某些概念、结论的展示(小学一般不用,初高中用得较多)教师自己设计的相关练习题等。

●教学课件的使用:打课件时,先看屏幕;影像、文字要居中;不挡屏幕;不能拿教杆指屏幕(可用鼠标点击或 )

3、引导交流,自主建构

本环节主要是回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系统建构。通过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深化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引导学生学会、会学、爱学、善学、创造性地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慧同步发展。对与练习和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基础性、层次性(基本题、综合题、拓展题)、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

5、评价激励,拓展延伸

当一节课教学过程将要结束时,教师在设计结束语时突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表现和收获,同时延伸提示下节课的内容,将知识纳入知识系统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中小学一般课型结构

一、新授课结构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3、引导交流,自主建构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5、评价激励,拓展延伸

二、练习课结构: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基本训练,明确目标。

3、范例引导,形成策略

4、引导交流,自主建构。

5、课堂练习,形成能力

6、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三、综合课结构: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基本训练,复习旧知。

3、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4、引导交流,自主建构。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6、知识延伸 课外作业

四、技能课结构: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训练复习,明确目标。

3、引明策略,多元练习

4、引导交流,自主建构。

5、课堂练习,训练技能(主要部分)

6、课外作业,提高技能

(引明策略,多元练习,是指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作示范操作)。

五、复习课结构: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训练复习,明确目标。

3、范例引导,学习知识

4、引导交流,自主建构。

5、课堂练习,积淀智慧。(主要部分)

6、课外作业,拓展智慧

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检查预习,解读背景。

3、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4、重点研读,赏析借鉴

5、分析品味,学习语言。

6、总结建构,拓展延伸。

以上六个基本环节体现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和心理变化,对应于“感知文字符号——形成基本概念——开展复杂思维活动——产生联想、想象和评价”的基本阅读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教学过程,从整体看,整体感知、分析品味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从局部看,有时又析中有品,品中有悟,相互交融。

七、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3、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4、重点品读,赏析文章,

5、赏读美文,积累词句

6、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以上教学环节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和心理变化,强调文言的诵读与积累,重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在加强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1)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不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更不是古汉语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普遍规律。

(2)文言文教学也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提高,但不能违背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

八、作文指导课教学模式: 模式一:

1、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2、审题立意,交流讨论

3、研究例文,归纳方法

4、构思训练,指导表达

5、交流评价,修改誊写。 模式二:

1、话题揭示;

2、思维点拨;

3、片断训练;

4、目标习作;

5、拟稿誊写。

基本模式解说路,话题揭示:话题主要指本节课训练的重点。

思维点拨:思维点拨是指训练点的知识点拨,主要以写作理论的学习与写作技巧的讲解。(作文训练的每一节课都要解决1—2个训练点,写作理论与写作技巧的讲解要结合已经学过的文章进行)

片段训练:学生根据思维点拨的要求,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片段训练。例如:在学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的方法指导后,出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开头结尾的写作训练。采取多种形式交流片段习作,然后根据思维点拨的要求进行点评。 目标习作:出示文题————读懂题目审清题意———把握角度确定文体————明确主题选择材料———理清思路谋篇布局(这里主要解决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交流,这一环节的指导九年级必须进行,

七、八年级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拟稿誊写:学生在拟稿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拟稿,学生誊写结束后应要求学生画出或写出自己作文中的亮点。 注:关于典型引路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必每节课都进行,这一环节可以在学生动笔写作前进行,以引导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也可以在学生完成草稿后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草稿修改。 模式三:

1.激发情感,目标定位。 2.例文引路,精要点拨。 3.布置题目,联想生活。 4.素材交流,赏析评说。 5.列出题纲,限时写作。

九、作文讲评课教学模式:

1、回顾目标,总体评价

2、展示范文,取其所长

3、出示病例,研讨修改

4、相互交流,独立修改

十、略读课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3、解读提示,明确要求

4、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5、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6、评价总结,布置作业 十

一、测试讲评课 ① 考情分析,确立目标:

明确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②自主合作,互补完善:

学生自主查找测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原因;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题目及疑问,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 ③展示思路,暴露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或让部分学生展示讨论的结果,也可以有准备地让个别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造成这些错误。 ④释难答疑,分类点拨:

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疑惑进行分类,点拨,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生生、师生合作的形式解决。

⑤变式训练,归纳提升 ⑥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①二次过关: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再设计一些相应的逆思路题或变式题进行二次过关考试。

② 反馈评价:教师要及时批阅二次过关试卷并做反馈和矫正。

有人说“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总之,只要你选择了终生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课堂教学的规范、改革和创新,将伴随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使你恪尽职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哺育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让我们大家为这无私的奉献而快乐,为我们今后的教学相长而幸福。

第三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铸就爱岗敬业师魂

————二级素养培训体会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新课改的主体,要适应改革,促进改革,就必须有高尚的师德,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铸就爱岗敬业师魂就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

一、提升师德,突出爱岗敬业的主核心。 我认为新形势下师德的核心应体现为“三心”。

首先,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职业“责任心”。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毫不动摇地肩负起祖国和人民交给的重任,他的人生价值才能获得充分的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工作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性,决定着教师要有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精神。我们见到许多老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常常利用下班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家访、备课、辅导后进生,批改作业,思考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说,对于责任心强的老师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上下班,上班固然好好工作,下班常常又是上班的延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场所,校内是“工场”,校外又何尝不是“阵地”?因此“一身粉尘,两袖清风”,“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是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陶行之的名言我们要永远牢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然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还要重新审视“责任心”的内涵,用科学发展观、用新理念去践行新的工作思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益,深化工作内涵,而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呆板的工作方式、低下的工作质量。若能在享受工作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这是教师生涯的最理想的境界。

其次,教师要有公正开明的“公心”。“公心”的内涵就在于让所有的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的胸怀应是天底下最广阔的,他应包容众多最平凡的工作,“备、教、批、辅、测、评”,找学生谈心,组织班级活动,繁琐,平淡,周而复始。还应包容全体学生,不论其成绩好坏,不论其家庭贫富。教师献出一颗赤诚的心,抱着促学生成才,使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心愿,孜孜不倦,任劳任怨,顽强拼搏,矢志不移,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结出饱满的果实。当“桃李满天下”,自己亲手培育的幼苗成长为国家的栋梁,这就是我们教师辛勤耕耘的最好的回报和最好的安慰。

第三,教师要有款款深情的“爱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的核心,也是高尚的道德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神圣的、崇高的,像严父,又像慈母。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要每天目无表情或板着脸孔对待学生,而是把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同关心爱护学生揉合在一起,把自己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也就是说,从爱护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出发,严格要求而不责备惩罚;有父辈的威信,更有大丈夫的胸襟,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最需要关爱的“后进生”和“留守生”,学习上给予辅导,微小的长处给予肯定,稍有进步给予表扬,遇到打击给予保护,遭到挫折给予安慰,犯了错误耐心教育,安排工作给予信任,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自我,从而消除紧张心理,缩短师生、生生距离,使教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强化师能,打造爱岗敬业的强本领。

爱岗敬业,不是凭空而行,不是空喊口号,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师能,师能是爱岗敬业的前提与基础。教师缺少师能难以彰显师德,教师没有师能其师德无从谈起。强化师能,一定要具备“四识”。

1、加强学习,开阔适应时代发展的见识。

我们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要强调的是,这桶水是一桶鲜活的水,是常流不止的水。不能用上个世纪的那桶水还来“忽悠”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另外作为新世纪的学生,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资源是多方面的,这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

2、不断反思,提高宜于学生发展的学识。

教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是不能从事教育事业的。但是过去的培训与学习只能是代表曾经的知识与经验,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永恒的真理。怎样因材施教?你必须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然后才能适应学生。怎样适应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要把学生当人看,当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当一个发展着的人看,当一个有发展潜能的人看。其次也要把自身当学生看,自己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着的人,不断充实着的人,用教育理论来充实,用教育实践来充实,用榜样来充实,用先进经验来充实。做到这一点,你就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受同行好评的老师,受家长信赖的老师,受社会尊重的老师。

3、构建平台,锻炼适应专业发展的才识。

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需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做文章。教育只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适应你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有适应学生发展的才识。首先要搭建一个活动的平台,我们要在全县大范围内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多层面,多方式,多类别,全员参与,尤其是少数中老年教师,更要与时俱进,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然的话就要拉大与他人的距离。二是在校内搭建校本教研的平台,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中发生的事为研究对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教研教管模式。已出成果的要尽快地转化成果,全面推广。在这些平台中,努力使教师的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样我们就可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争奇斗艳,我们就可以产生更多的名师,更多的名校长,更多的名学校,黄梅的教育之花就开得更鲜更艳。

4、激励引导,激发勇立课改潮头的胆识。

当前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将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惑和障碍。解决困惑和障碍的手段只能是研究与实验。在解决问题中我们要有三种“胆识”:一是善于拿来的胆识——能走出去。善于拿来就是要不断地向别人学习与借鉴,“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要多走出去,到先进的地区取得真经好建庙。二是善于尝试的胆识——能沉下去。“自古成功在尝试”,下水知深浅,亲口尝梨甜。没有了当年邓小平同志的胆识,哪有我们如今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三是善于知错的胆识——能钻出来。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有或这或那的不足和缺点,但只要我们知错了,并且改了就行。不能明知错了还一意孤行,走进死胡同里还不知转。树立了这三种胆识,就可以让搞教研者尝到甜头,善教研者脱颖而出,让广大教师放开手脚,勇立课改潮头,攀登教育的高峰。

第四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担负着培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天职。而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更是基础教育的生力军,这批队伍专业素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为学生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关系到整个民族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关注和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1、重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小学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要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根本,以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为核心,以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为重点,积极创设学校广大教师自觉学习、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优良氛围。同时要探索教师终身学习的考核办法;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面向全员,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坚持以自学反思为主,指导评估为辅,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努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加强师德教育,塑造职业精神。

塑造教师职业精神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教师职业道德是每一名教师应遵守的基本准则,教师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升华,也是一种境界,一种信仰;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职业要求,教师职业精神则代表教学工作者对生活、对学生、对社会的热爱,和对此焕发的超越岗位条件、超越薪水的人性价值之光。

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加强师德教育,塑造职业精神学校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师德教育,旗帜鲜明地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日程,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具体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二是抓理论学习,奠定思想基础。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以及教师誓词等方面学习。同时,学校要结合实际具体细化对教师的师德行为要求,对照要求,反思、查摆、整改存在的师德问题,为塑造教师职业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三是抓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学校要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评议导向机制”、强化“情况通报制度”,以此加强师德建设与监督力度,为塑造教师职业精神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树立师德典型,激发师德情感,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重在内化,在教师中形成热爱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勤奋工作的氛围,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抓活动载体,加强实践体验。学校坚持开展以“学规范,做人民满意的教师”、“静下心来教书,做‘三品’教师(为人讲品德、为师讲品位、为事讲品质)”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引导教师努力塑造职业精神。

3、更新教育观念,创优阅读范式,提升理论素养。 一个人的观念是文化的积淀,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支配导向的作用。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模式,教育模式决定教育产品,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必须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全过程。引领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

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引领教师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如何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理念素养的提升呢?笔者认为,阅读是最有效的办法。

阅读丰厚理念,理念引领提升。阅读,可以不断丰富教育理论,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学校要在如何读,怎样读上下功夫,持续增强教师阅读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阅读,有意识地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将其转化为教学效益。一是典型引领。教师的身边有很多爱读书的典型,发掘这些典型并适当放大,让每个教师从羡慕到仿效,做到以典型带动全员阅读。同时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激励教师阅读,调动教师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浓厚的教育理论的阅读氛围。二是问题引领。为增强理论学习的实用性,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有效对接,学校可定期征集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每月确定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引领教师广泛阅读教育书籍、上网学习,把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解答问题的先进理论整理出来,点明推荐理由及对问题的思考等,并在教师间组织交流学习。教师学会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学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意识增强,理论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三是制度促阅读。学校规定教师分组或个人定期要阅读的教育著作和相关书籍,并做好“摘要+反思+建议”的读书笔记,定期收集进行编印和交流,将教师的合理化建议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并将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这样做可以加强经典理论书籍的专题阅读、定向阅读,提高阅读质量,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

4、重视校本培训,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

提升综合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而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校本培训。学校通过校本培训,为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这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校本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以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工作能力的变化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体现学习的价值;同时,通过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互相激励,比学赶帮,建设会学习的教师群体,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 (1)在校本培训中丰富全员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内容

全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既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和专业成长的需要。学校要常态化地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一是开展说课和集体备课,即每位教师授课前都要进行说课;授课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教师要集体备课。二是开展教学反馈活动,即采用填写反馈表格、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形式,听取其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三是开展评选优质课活动,即每学期每个教师都要上一定数量的公开课,然后在这些公开课中评选优质课,以督促每位教师认真上好每节课。四是开展编拟试卷和举行质量分析活动,即在适当的时间内要求教师编拟一份科学的试卷,在学生考后进行系统地情况分析。五是开展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活动,即要求每位教师娴熟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落后教学手段,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六是开展综合读书活动,即要求每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综合性地读各种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等,以此促进教师综合文化素质提高。

(2)构建多元化的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的形式是多元化的,即可使用校内资源,也可利用校外资源,做到互为交流,共同发展。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可以“走出去”,通过调研形式,丰富实践经验,从他人手中积累大量新鲜的感性材料,并把这些感性材料与自己的教育实践互为渗透,有机结合,以丰富校本培训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请进来”,把教育名家、专家和优秀的教师请到学校讲课。用他们丰富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有效地解决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杂症”,用新思路、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经验去影响我们的教师。第三,加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读书、上网、科研等方式构建自我发展

的平台。

校本培训方式的多元化,还要求学校要结合“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制定培训规划目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凸现培训的独特个性。一是注重校级骨干教师的培养。学校可根据教师状况,制定出培养计划,让骨干教师去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二是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学校要以“着重基础、突出教法、引入科研”为原则,引导组织青年教师共同听课、上课、评课,并写好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使其对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总结、探索,促进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以“师徒结对子”的形式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促进新教师尽快成长。学校可根据学科组教师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新教师确定一位指导教师,规定师傅与徒弟的义务与责任。互相之间要听课、评课、交流经验、反思教学行为,确保新教师一年成为合格教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我,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3)全面落实校本培训内容 一是注重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教育新理念培训。学校可以规定校本培训教师学习书目并落实考核。通过学习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

二是重视新课程培训。新课程培训应作校本培训的一项主要内容抓实抓好。可以通过定期的集中理论学习、学科教研活动等渠道进行培训,极大的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能力。

三是强化师德培训。通过培训强化教师敬业爱岗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组织教师参加师德报告会、师德演讲比赛等,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

四是加强班主任培训。学校领导要重视班主任工作的培训,通过班主任沙龙、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校本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

五是落实教学科研能力培训。学校要建立以教导处、教科室为龙头,各教研组为基本单位,教师人人参与的教研体系,实行分科教研,合作交流。教研组每周确定一个课题,定期进行教研讨论交流,学习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讨上课技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六是定期开展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除了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主办的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外,学校在校内还要充分发挥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作用。 七是重视基本功和基本技能培训。教师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能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学校要建立教师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网络信息收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教学设计、案例反思撰写等方面基本功和基本技能培训考核的长效机制,以此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八是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 九是重视教师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让教师通过电视、电脑去学习和接收现代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保证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与时俱进。

(4)坚持研训结合,落实校本培训“教、研、修”一体化。 一是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走出去,请进来”努力开拓广大老师的知识视野。

二是在教师中开展“六个一”活动,督促、激励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即:每一位老师每学期要阅读一本教育专著,走近一个名师,执教一节校级公开课,研究一个教育教学课题,撰写一篇教育论文,制作一个教学课件,将这“六个一”列入教师综合性考核当中。 三是建设骨干教师团队,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学校可结合上级安排的“名师工程”、“新竹工程”等,建立教学标兵、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用档案,培养和使用并重,不断提高他们的带动辐射能力。

四是以课例为载体,积极开展“教、研、修”一体化的校本教研。在教师个体层面,规定每

位教师每学期听课、评课和执教公开课的节数,通过不断的听评课,潜移默化的提高教师授课能力。同时学校可以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公开课展示与研讨等活动,落实“备——说——讲(听)——评——讲(听)”各个环节,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五是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在课题研究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学校要坚持以校为本,由问题到课题的科研之路,教师在教学行动中由问题出发,在行动中进行教学研究的科研思路,针对性强,教师容易操作,对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实验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创新管理模式,激励教师成长。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师管理,关键是调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科学有效的激励是学校领导调动教师积极性,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学校要构建激励机制,采取灵活有效的激励方式方法,尽量满足教师适当合理的需要,持续激发教师积极工作动机,驱动引导教师个体自我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一是思想激励促成长。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其它工作的保证,有管理格言说:“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所以思想工作是一种激励。 二是考核评价激励促成长。学校要建立健全一系列考核评价制度,内容包括教师的德、识、能、绩、勤,坚持形成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相结合,过程考评和内容考评相结合。使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工作规范化,领导有章可依,教师有章可行,也为教师进行自我诊断性评价以及在教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评价提供依据,从而成为一种激励力量。

三是目标激励促成长。学校设置或确定适当的目标,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首先要制订好本校目标规划,然后分解目标到部门、到教师个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每个教师中形成“达标在心中,争创靠行动”的氛围。从而极大地激励教师实现与学校发展目标一致的个人目标。

四是事业激励促成长。事业心强的人,都是把社会对本职业的需要转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把自己的精力融化在事业中,从而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自我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是期求获得日常工作中的愿望实现感,任务完成感,专业成果感和探索新生事物创造感。学校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一是激励教研组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做到每组有课题,激励教师研究出成果;二是激励教师在三个“上” (功夫化在备课上、本事显在课堂上、效果在学生身上)方面下功夫;三是在激励培养青年教师上用好五个字:即“带”(老带新)、“竞”(开展各种竞赛)、“压”(压担子)、“树”(树立榜样)、“推”(推上领导岗位)。

五是榜样激励促成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激励最主要的是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行为作榜样。 六是物质激励促成长。正确运用物质激励是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强大动力,学校在物质激励方面一是要关心每个教师的职称,为他们在职评前工作出成绩,评优、评先进等方面创造条件,二是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创设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三是通过教师30%奖励性绩效考核等方面激励教师在工作上干出成绩。

七是情感激励促成长。情感激励就是对教师重视“感情投资”,热情关怀,动之以情,通情达理,注重营造祥和的心理氛围,使教师获得亲热感,温暖感,从而对领导产生信任感,敬佩感,激起工作积极性。 八是民主激励促成长。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6、开展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科研,可以分析出来“困”与“不足”的具体状况和成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同时教育科研过程本身也是农村小学教

师学习新的理论知识的过程,在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之后,自己的教育科研素质才能得到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才能“更上一层楼”。

一是要鼓励农村小学教师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是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的基本途径。

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农村小学教师只要勤学不厌,勤思不怠,大胆实践,努力创新,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是学校要加强教育科研制度的建设。以制度来促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进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是构建"自修-反思"培训模式,经过"提出计划—自学研修—实践体验—专家指导—反思总结—成果展示"等几个基本环节的工作,使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五是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有意识地让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参与课题的研究,树立"科研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科研"的理念,通过科研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是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这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制度的引导,更离不开学校领导独具慧眼的管理艺术,我们只有结合校情,采取相应对策,在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重视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才能实现教师队伍质量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双赢

第五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

立首善之师 促学校可持续发展

2011年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2011年,学校将围绕“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确立“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核心”,“立首善之师”,大力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努力为教育教学高效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目标任务

努力形成一支教育思想端正、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技能提高的教师队伍,力争通过计划的实施,使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质的提高。

三、参与范围

全体任职教师。

四、主要内容

围绕“市南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主要进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相关培训。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师德建设,树“首善之师”高尚形象。

学校将带领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区委书记李学海“解放思想百日教育”活动动员讲话,深入开展“学规范、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主题教育活动,要求教师树立“三种意识”,即:终身学习意识、为学生服务意识、现代教育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市南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为学习内容,通过摘抄、论坛、演讲等不同形式,开展以“学习、交流、规范”为中心的提升活动,对老师进行家访专题培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性家访、目的性家访、沟通性家访、使家访不流于形式,增强实效性。

结合学校帆船特色,以争创“爱心扬帆”教育服务名牌为契机,结合师德月开展“微笑在××”、“我为学校献良策”等活动,切实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拓宽师训空间,强“首善之师”专业素养。

学校将通过研、培、导、练、赛等多种形式,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三个方面,抓好干部、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升,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使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优质轻负的和谐高效发展。

1.掌握学科“知识链”,提升专业知识。

学校将紧紧抓住“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这一核心,要求教师能够纵向掌握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知识链、知识结构及知识点循序渐进的内在联系,学校将做到“四个有”,以确保学习的深入开展:

配备有保障:为每一位老师配备相邻学段的八册教材,除掌握本学段的内容外,还要求低年级掌握幼儿园大班和中年级知识点;中年级掌握高年级知识点;高年级掌握初中一年级知识点。

时间有统筹:以自我学习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集体学习由业务干部和学科组长负责,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兼周进行,每次利用一节课时间学习,一学期大约进行8-9次的专题研讨。

内容有层次:业务干部和教师一起,把相关学段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专题,在研讨中每次针对一个专题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内在联系的挖掘,形成知识链,使教师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这个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概括、内化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

测试有重点:为检验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学校将每月组织一次不同形式的测试,如:专题试卷测试、跨学段试卷测试等,兼周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测查,计划一学期不少于八次,教师平均测试成绩达到优秀等级尚可过关,同时把测试成绩计入教师发展档案中,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之一。

2.进行“增值性评价”探究,提高教学质量。

(1)向教研要质量——“双线并趋”强师能

学校将加强教研组建设和管理,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求发展,真正使教研活动经常化,专题化和规范化,教研采取“双线并趋”的方式,从深研教材和学习教材两条主线开展。

深研教材:针对以往各学科教学存在的薄弱点,深入研究,语文学科进行作文教学和“读写结合”的研究;数学学科从“规范教师数

学用语,培养学生思维过程”进行研究;英语学科从“提高学生英语朗读水平”进行研究,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实践之中的探索,找寻“突破”的策略,同时学校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专项竞赛,语文从习作、数学从计算和应用题、英语从朗读方面进行,以检验教研的实效性。

学习教材:进行本学段和相关学段知识链的学习,达到“人人都过关”的目标,三月份以“构建和谐课堂”为主题,举办学校教学节。

(2)向常态课要质量——“三层面”指导有实效

抓好常态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基本途径,学校从“三层面”进行指导,一是指导“随堂课”,业务干部不打招呼直接推门听课,随后进行一对一指导,督促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二是听好“分段课”,采用“统筹安排,分段实施”的方法进行常态课调研。三月份,学校重点听

四、

五、六年级各学科的常态课,四月份听

一、

二、三年级各学科的常态课,要求每位教师围绕课堂教学五环节深挖教材,通过优化教师的“教”来落实提质减负;三是抓实“新手课”,发挥“名师工作室”辐射作用,继续开展“三阶段——两反思” 活动,达到“抓规范,求实效,强化课堂教学能力”的目标。

(3)向课堂要质量——“三分钟”检测堂堂清

为深入实施“提质减负”工程,学校将实施“一课一过关”,即在每节课最后三分钟进行过关小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

检测题目:发挥级部教研组的力量,在备课中进行“当堂检测知识点”的设计,各班检测使用统一题目。

检后反思:执教教师运用折线图等形式分析班级每一课的整体学习状况,一方面便于学生了解自我的学习成绩,一方面便于教师掌握教学效果,及时查漏补缺,要求教师每天都在备课的“教学反思”中记录对“当堂检测”的思考及改进措施,达到“堂堂清”的目的。

(4)向单元要质量——“三结合”把关促师生

单元检测和分析是检验教学质量、分析查找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的重要手段。学校继续推行“教学质量检测制度”,业务干部负责把关“单元检测”,做到“跟踪监控——增值性动态评价——引领反思”

三结合,即:业务干部依据教学进度分年级、分学科进行质量监控;运用折线图及时记录各级部、各班级每个单元的检测情况,做到全面了解;及时带领教师进行质量分析,利用教研时间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制订措施,达成目标,从而进一步探索学校增值性评价的有效策略。

(三)、树立“网络前沿”新理念,丰实专业内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经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将着重培养教师三种能力:一是资源搜集整理的能力,能够自己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获取、分析、整理这些信息资源;二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学校将通过网络、专题讲座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微机常用故障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的相关培训,提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三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能够自己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辅助教学,并关注和利用好校园网站、班级博客,使之成为与家长、社会交流的平台,增强教师们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校将在学期末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素养考核,促进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适时应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成立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具体措施,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抓好落实。

2、加强督查考核。学校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教师进行相关测查,并将成绩计入教师发展档案中,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之一。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决定作为,眼界决定境界,态度决定高度,2011年,我们要狠抓落实,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立首善之师,促学校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方案下一篇:建设银行苏州分行资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