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专题研究

2023-01-23

第一篇:农村经济发展专题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农村篇专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之农村篇

调查结果表明,相比于城市,农村义务教育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硬件设施配备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使其较为简陋,信息化程度较低;再有,师资结构不尽合理,老龄化较为严重,导致教学中“一揽子”现象严重。

教师工作评估方面,农村的教学规模较小,评价制度往往存在更多的人为因素,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教学信息的利用,农村信息滞后,教师可利用资源较少,教学类型较为单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难以拓展。

家长的教育水平,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家长在教育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学前教育有很大欠缺,使孩子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进一步说,则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经费投入仍存在缺口,改善办学条件受到制约。

尽管近几年来,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市本级财政连年持续追加教育资金投入,但距离国家要求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还有较大差距。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尚未达到省定标准上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到城区学校标准。

学校布局建设不能尽快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尽管我市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改扩建工程,通过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全市所有小学达到了青岛市义务教育标准化要求,但部分村级小学仍存在规模小、布点分散、教学设施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随着城市(镇)化发展加快,受生源机械增长的制约,部分城、镇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超过规定标准,一些原有优质学校受到影响,需进一步完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设学布局和新建部分农村中心中小学校舍。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尽优化,学科性缺编比较突出。

按照省目前执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呈现了教师编制总量超编,学科性缺编,年龄结构不均衡的总体特点。除市直小学编制结构比较合理外,市直初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镇(处、区)初中以青年教师为主,断层现象突出;全市农村小学“民转公”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1/3,他们起始学历低、知识结构单

一、年龄老化,导致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学科性缺编,影响了地方与校本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音体美课程等课程开设和教学质量。

通过调查,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市委市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这种差距正有不断缩短之势。结合崂山区义务教育的现状,特总结如下:

撤点并校加大投入

由于大部分区域地处山区,前几年,受交通等条件所限,崂山区的学校比较分散,“麻雀”学校较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也阻碍了师资结构的优化,使这部分孩子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近几年,崂山区大力推进学校基本建设和“撤点并校”工程。先后完成了林蔚小学、晓望小学、凤凰台小学、汉河小学、崂山五中、崂山八中和崂山十中等学校的新建扩建重建工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全区小学由区划时的54所调整为32所,初中由14所调整为10所,学校布局更为合理。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内部设施配套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崂山区还投资二千余万元新建了28处综合校园网,89个微机室和5个数字语音室;高标准建成了崂山教育信息中心,教师办公用电脑和学生用电脑分别达到1996台和2635台,人机比分别达到1.1:1和11:1。目前,全区各中小学均达到山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工程标准,至2005年底,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均通过“青岛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标准验收。

均衡优质 和谐发展

“再也不能让孩子们因为地域的限制而使其终身发展受阻了!”这是崂山教育改革攻坚战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定下的一条“铁规”。首先,他们加大了对薄弱山区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三年间,全区投入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及配套资金高达1.3亿余元,其中用于山区学校的资金达60﹪以上;另一方面是师资的倾斜,崂山区每年都会有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在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到山区任教。其次,撤点并校难度最大的王哥庄街道,崂山区首先对已是市级规范化学校的晓望小学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进行了扩建和内部配置,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最终促使村民们主动将孩子送出了大山。为解决山区孩子就学难的问题,学校还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北宅街道以华楼海尔小学为样板,精心打造林蔚小学,同样也赢得了村民的信赖。2005年底,崂山区全面完成青岛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任务。

“外引内练” 强化师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05年暑假期间,崂山区委区政府出资45万元,在青岛大学国际培训中心对全区195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全员集中培训。此次培训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题,采取封闭式培训方式,主要开设现代教育理论、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高考备考复习策略

等课程。这是崂山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教师全员集中培训,这样的培训活动计划今后每年都要进行。

近年来,崂山区干部教师目标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出台《崂山区中小学骨干教师评选办法》和《崂山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面向全体和不同层次的个体开展培训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干部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各类培训活动就高达千余人次。仅2005年派出干部教师赴北京、上海、江苏等教育发达地区培训学习近平200人次。

崂山区还先后出台《中小学校本培训方案》、《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校评选方案及标准》,加强校本培训的研究和实践,初步形成全区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研究和交流网络,对干部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立足本土加强培训的同时,还加大了骨干教师引进与优秀毕业生选聘力度。三年间,赴全国重点师范院校和面向本区生源选聘优秀毕业生320人,面向全省公开招聘骨干教师70名、教研人员名。全区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由2003年的

5.8%提高到25.5%,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由33.6%提高到64.7%,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由93.9%提高到99%。同时出台“男55周岁,女50周岁的老教师提前离岗”政策,为195名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教师办理了提前离岗手续,对于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将其调离到其它岗位,最大程度的优化了教师资源,使教师队伍呈现出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结构。

教研固本科研兴校

“教而不研则浅”。不仅崂山教育系统的人们深谙此理,而且区委区政府对此也大力支持。他们出台了《崂山区教育科研三年规划实施方案》,全区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在“十五”规划课题立项的基础上,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课题的研究力度,目前全区承担市级课题15项,省级课题12项,国家级重点课题2项。在抓好课题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加大对教科研的管理力度,出台了《教科研管理与评估细则》,对各学校教科研工作实施统一指导、科学管理。指导各个学校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教科研档案,建立了教研室研究人员、学校主要领导与所在街道研究人员、学校课题组长与全体教师三个层级的科研队伍,三个层级相互协作,共同创设了良好的科研氛围。经过不懈努力,教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出版发行了《崂山区教科研文摘》和《崂山区教研课题结题集》……。 同时,抓紧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台《崂山区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开展高中初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加大培训力度,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崂山特色的课程改革培训模式,即“崂山区滚动参与式集训”。教科研不但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撑起了一片新的天地,涌现出了辛兆典、刘金娥等一批登上国家级讲台的名师。

他们还制定了《崂山区中小学教学工作考核细则》,使教学工作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搞好教研服务,实现教研中心下移,教研室各科教研员通过集中调研和

集备、公开课等形式为学校教学提供各种服务、指导,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措施为民实惠于民

崂山区委区政府从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高认识,减轻农民负担。从今年秋季开始,崂山区将有两万名农村娃进学堂不再用家里掏钱,率先在全市免除农村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的杂费和课本费,实施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实施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目前崂山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农村学生有近两万人。杂费和课本费免除后,崂山区财政每年将拿出640余万元为其买单。为了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崂山区已经建立贫困学生档案。根据统计数字显示,仅2005年,崂山区就减免困难学生学杂费1068人次,减免金额33.44万元;减免学生课本费238人次,减免金额3.93万元;补助生活困难学生生活费534人次,补助金额14万元。

为了让贫困家庭的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教育,顺利完成学业,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2004年成立崂山区扶贫助学协会,筹款近200万元。2004年和2005年,区扶贫助学基金资助困难学生1698人,资助金额71.5万元,确保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全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将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纳入基础教育工作范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采取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为辅的原则,安排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近几年每年接收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2400名以上,切实解除了外来务工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孩子们安心、舒心、开心的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

技术培训服务社会

崂山区是全国高科技工业园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缺乏大量的技术工人,同时城市化改造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廹在眉捷,崂山区推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举措。职业教育根据崂山产业结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推行校企联合办学制度,与海尔、海信、朗讯和汉缆等企业联合办学,校外实习基地已达30多处,学生就业安置率在95%以上。另外,该区根据居民需求,统筹安排免费培训,培训课程涵盖计算机操作维修、花艺、茶艺、茶叶加工、农家宴、面点制作等技术性、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内容,已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400多人。

第二篇:农村能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由农民工返乡引发的思考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经济,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在此背景下,发挥农村能人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农村能人的含义与特征,农村能人,是指那些拥有一定知识基础(至少初中文化)和一技之长,在农村组织并开展生产和交易等各种经营活动中以劳动或投资致富的群体。他们具有从事多种工作,收入来源多样化;学历相对偏低;大部分农村能人拥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年龄比较偏大;信息来源相对闭塞的特征。

在对农村能人的研究中,笔者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发现农村能人对村民具有创业带动和示范作用;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作用;创办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完善作用;提高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作用;然而农村能人数量少、素质不高、缺乏合作精神的缺陷,妨碍了农村能人作用的充分发挥。

因此,为了弥补缺陷,改善不足,笔者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强对中国农村能人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注农村能人的生长环境和成长机制,制定积极有效的引导扶持政策,培育农村能人健康成长;鼓励发展城市工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能人提供经济后盾;加大县乡政府职能和理念的转变,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像对外招商引资一样善待农村能人的创业活动,

加大对农村能人能力建设的投入,为农村能人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教育培训和技术信息支持;应重视人才引进,鼓励有能力、有技术的人走进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应把捐助贫困农户与扶持农村能人相结合,建设以农民(主要是农村能人)来帮助当地农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联动机制;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

本文作者:马溪乡 木日勿 好范文原创投稿

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调查与研究

农村问题是农民,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村富则国家安定。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小康社会、和谐农村的建立。因此,开展马溪乡农村经济调查,为发展马

溪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找准工作切入点,是此次工作的目的。

马溪乡基本情况

马溪乡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城北部,距施秉县城48公里,距遵义地区余庆县城19公里,东与白垛乡、南与牛大场镇相交,西与余庆县白泥镇毗邻,北与镇远县大地乡、石阡县坪山乡接壤。马溪乡怀抱九龙山,北靠佛顶山,位于省级旅游景区杉木河上游,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雨量1080㎜,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有红豆杉、榉木、水青杠等国家保护珍稀树种和五步蛇、石螃等珍稀动物。全乡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909亩,其中稻田5088亩,旱地1821亩,林地面积213227亩,占总面积的79%。地属山区,高山林立、岩容发达,东北方较高,最高海拔为1869.3米,西南方偏低,最低海拔为656米。全乡辖5个村76个村民组,110个自然寨,2087户,8140人,居住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全乡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油菜、烤烟,是典型的农业、林业乡。

马溪乡农村经济现状

马溪乡现有人口8140人,其中男4397人,女3643人,劳动力5138人占总人口的63.1%,2009年已外出务工1791人占总人口的22%、占劳动力的34.9%。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有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烤烟和水稻种植。烤烟生产主要分部在北部的塘头、茶元两村,2007年和2008年烤烟产值分别为108万元、157.21万元。水稻种植主要是西面的马溪村和中部王家坪村、九龙村。畜牧养殖方面,中部和东面的九龙村、茶元村,以饲养山养为主,西面的马溪村以喂养母猪和生猪为主。2007年马溪乡人均纯收入为1486元,2008年为人均纯收入为1806元。五个村均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是典型的空壳村。

此次农村经济调查,我们从全乡随机抽取了112户,占总户数的5.4%,调查人口为508人,占总人口的6.24%。调查人口中,2008年人均现金毛收入为4881.5元,其主要经济来源有畜牧养殖、外出打工、种植烤烟等经济农作物、经商、粮食生产、其它,它们分别占毛收入的35.6%、32.64%、13.82%、5.57%、4.18%、8.6%。2008年人均支出为3744.1元,其主要支出对象为生活支出、生产投入、建房、酒席、购置农机和车辆、医疗、教育,它们分别占支出的32.97%、18.86%、14.51%、10.88%、8.62%、7.03%、7%。2008年人均粮食产量为637.7公斤。

调查发现

一、马溪乡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不稳定。由于畜牧养殖和外出打工分别占农民人均现金毛收入的35.6%、32.64%,一但畜牧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当年农民的现金收入。如2009年受国际金融和猪流感事件的影响,马溪乡生猪出栏价格从2008年的8元/斤降至2009年上半年的4元/斤,仔猪出栏价格从2008年的18元/斤降至2009年上半年的5元/斤。由于生猪、仔猪出栏价格降幅过大,且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因此养殖户2009年上半年养殖越多亏损越大,部分养殖户不得不放弃养殖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也不得不大量削减养殖数量,只保留部分母猪。外出务工收入2009年上半年呈下降趋势。据49.1%的外出务工家庭反映,外出务工子女2009年上半年汇款回家的很少,没有活干,工厂时常停工,主要还是受国际金融的冲击。

二、人患大病、大牲畜生病死亡、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仍是导致农民反贫的主要原因。调查中10人认为家中有人长期生病或大牲畜生病死亡是导致家庭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8.9%;6人认为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是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5.4%;3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过高是导致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2.7%。

三、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和落后。调查中13人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占调查人口的11.6%。2007年至2009年上半年,马溪乡新建成的水利沟渠共计5.8千米,目前马溪乡农田水利沟渠待建和需维修的仍有175.5千米。耕地多是小梯田或斜坡,面积小不利于机械作业,仍属于牛马农耕生产。

四、农村交通落后。虽然全乡5个村基本实现了通村公路,但路况差,目前连五级乡村公路标准都还没有达到,客运车辆不能通行,只能通行普通农用车辆,路况十分恶劣,24公里的通乡村公路

就要花1.5小时才能走完,2006年到2009年上半年没有整个乡村公路投入的维修资金不到10000元。76个村民组仍有21个组没有通公路,农民生产生活仍是靠肩挑马驮运输。

五、农民缺乏先进的劳动技能。调查中有28人建议政府加强对农民先进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占调查人数的34%。目前,马溪乡有在册一户一技能人数为592人,占总人

口的7.3%,但多是以普通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如生猪养殖户中,真正掌握先进生猪养殖生产管理技术且能长期发展并赚钱不足10户,而大多数仍是传统养殖模式,不善于学习和接受别人先进的养殖模式,一但生猪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生产就出现亏本。

六、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2008年马溪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09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马溪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

七、乡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投入不足,养殖协会没有发挥作用。马溪是以保护青山绿水,发展畜牧养殖和生态农业为目标,以开发森林探险游观光游为思路的乡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马溪乡林业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的30%以上,林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 2001年马溪乡全面开始了天然林禁伐,从那时起在保护青山绿水方面,政府采取了许多行政措施,如控制砍伐指标减少数量,加大打击乱砍滥伐力度,在森林防火上下功夫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青山绿水是保住了,但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没了。如何实施“东羊西猪”大力发展畜牧业,如何搞特色养殖、种植,创建生态农业,使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重新得到稳定的收入,本世纪以来几届乡党委、政府以资金扶持少数养殖户,组织部分养殖户学习培训先进养殖技术,积极开展畜牧疫情春防、秋防等服务,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乡政府本身就属吃饭财政,没有财政收入,在对畜牧业养殖发展、生态农业的创建投入上也是杯水车薪。2006至2008年由于得到省直机关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马溪乡在畜牧养殖业投入上共投入了33.9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养殖户的圈舍和购买优良品种,而其它年份却没有对畜牧养殖业的直接投入,2009年也没有这方面的资金,且在特种养殖、种植上政府几乎没有资金投入。马溪乡现有养猪协会一个,但多年来协会没有后续资金投入,协会会员没有开展活动,整个协会没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形同虚设。

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一、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观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乡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抽出时间下村进行调查研究,到周围县市调查了解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农村市场信息需求,经过分析研究后用来指导农村农业的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网络,加强对农民教育,使其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观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市场经济观,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讯、信息大通畅,农产品大流通。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家底是乡党委、政府必须提前做好的工作,要派人提前做好乡项目库的建立,做好5年或10年乡项目建设规划,平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支持,充分发挥了当前“一事一议”项目的作用,做到施实一个,高质量完成一个,管理好一个,使其长期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后期管护上要引导村、组建立管护的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旅游业的开发联系起来,为将来旅游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三、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是其农业增产,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乡党委、政府一要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报务;二要花钱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乡村,分期分批的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三要培养领头雁,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四是要结合实际,发展市场需求的商品。如利用马溪茶元、塘头村高海拔气候特点,在夏季大量种植冷凉蔬菜。

四、建立农村稳定的信贷体系、互助组织,带动农村全面富裕,鼓励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在鼓励现有农村信贷服务的同时,政府要教育好农民,要学会用明天的钱、用别人的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看准一个项目就应当大胆的把握时机尝试一个项目;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并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递增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服务,为暂时存在困难且又是好项目的农户解决燃眉之急,渡过难关。要调动农民自身的潜力,指导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养猪专业合作社、养羊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或者是农民专业协会,让这些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它的协作、互助作用,同时在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合理进行土地留转,一是解决土地荒芜问题,二是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土地,真正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五、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做好农业服务,确保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一个地方农业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其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基层政府,一要做好国家政策落实服务工作,要将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三农”政策切切实实逐一兑现给农民,要调动全体基层力量,将上级党委、政府“三农”政策向农民宣传到位,实施到位,使农民得到实惠,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二要为农村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使其最终实现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集约化。要排除地方政府保护主义,鼓励农产品流通、交易,要培养乡土物流人才,发展壮大物流业,要筹资为农村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贮藏设施、有条件时还要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要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思想过硬、能吃苦耐劳的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对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四要建立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网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广播电视传媒,利用现代交通枢纽将农民的农产品变成商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变成商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六、朝旅游业方向发展,在特种养殖、种植上下功夫。要长期保护马溪的青山绿水和野生生态资源,必须走旅游业和特种养殖、种植发展道路。马溪地处三地四县五乡镇交汇处,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要充分利用施秉县北环路打通后的机遇,把马溪未来发展融入施秉、镇远、石阡、余庆旅游发展圈,逐步开发佛顶山、九龙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食品小吃游。要与石阡的窑上景区、施秉的杉木河、黑冲、云台山景区连成一遍,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保护青山绿水的目的。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五步蛇、乌梢蛇、古妮虫草是马溪的野生自然资源特色,但现在人们仍在非法猎取,除了继续打击不法行为外,政府应鼓励部分农户从事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乌梢蛇、古妮虫草等野生动植物的人工养殖种植,用来满足市场需要,减少对野生资源的破坏,实现保护野生生态资源目的。

第四篇: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作用机制,现代金融发展理论通过说明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动及金融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中长期影响,引申出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应当采取的金融政策。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乡镇企业发展增速减缓,农民收入增速回落,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放大。可以说有效地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都未能获得应有的效果。现实中的农村金融抑制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是由农村金融体制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而这种金融发展状况又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本文将从资本形成尤其是从农村金融角度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分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借鉴金融发展理论,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经典的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其次,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状并分析当前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和原因;再次,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并证实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根据这一思路,全文总共分为五章。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概述选题的背景、意义和论文的结构安排。第二章主要是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相当于文献综述。第三章阐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对目前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阻滞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选定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和农村经济增长指标并运用实际数据对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几条政策建议。 论文的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本文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运用于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同时,本文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在理论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对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第二,本文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引入农村经济范畴进行探索性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状况,运用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剖析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第三,本文从解决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的角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属性、功能与定位,实现功能与作用的互补,共同发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指出必须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来解决农村需求型金融抑制。

第五篇:国内外成功工业园区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一、国内外工业园典型案例

1、硅谷科技园

硅谷是美国加利福利亚州面临太平洋的条状平坦谷地,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在斯坦福工业园创立高技术产业基础;60年代,微电子公司成长起来;70年代,他有了自己的社会网络、产业基础、金融服务等创新环境;80年代,计算机工业占支配地位,产业结构走向国际化;90年代,成为世界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直到今天,他仍是全世界高科技的象征。硅谷具有雄厚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科研力量,是世界上最先进人才和最尖端技术的聚集地,而斯坦福、加大伯克利等世界一流大学是这些资源的宝库、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科技产业的孵化器。

硅谷科技园的成功归功于创业者与从业者之间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既合作又竞争的企业关系,独特的硅谷文化以及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他的成功对后来各类科技园、工业园区的建设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2、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成立于1980年12月。他从硅谷的成功中汲取经验,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已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电脑硬件产地。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成功,归功于他恰当的选址、科学的规划、有序的管理、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人才的大力引进等。首先在选址上,选择了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原先工业基础、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其次,工业园建区之初就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为园区选择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信光电等具有十分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再次,在20年的园区运作中,不断完善政策,明确了投资商的权利义务,并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入园,同时充分利用人缘优势,吸引各类人才,满足企业对人

才的需求。

3、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于1994年5月成立,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62万,计划15年建成。园区以高新技术为导向,外向型经济为主体,基础设施先行,工业带头,兴旺的第三产业相配套,环境优美,交通发达,生活便利,社会文明,借鉴新加坡裕廊模式,建成一流水准的国际化工业园区。园区在开发建设中,不仅引进资金和设备,同时还引进新加坡在经济和社会成长中形成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创造出新的模式。

建区12年,苏州工业园区已累计批准外资项目2408个,实现合同外资250.4亿美元,注册外资18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5.5亿美元;园区人口增加到了近50万。目前,苏州工业园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合作方式独特、成片开发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园区开发的初衷定位,因此在园区成立12年,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的时刻,苏州工业园区不满足现状,搭建新平台,吸引创新型企业集聚园区,力求使园区从制造高地转向创新高地。

4、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

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吸引台资和其它国家及地区客商投资的对外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首期开发面积40平方公里。2000年1月,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家科技部批准为武汉吴家山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作为高科技产业开发的国家级园区。

园区的产业导向包括计算机软件开发、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项目,现代食品饮料工业项目,高新技术农业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场建设开发项目,国内外贸易、商业、仓储、运输、金融、房地产、文化体育设施、娱乐、休闲、旅游度假设施、经济、科技信息咨询业等第三产业。

5、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

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近5平方公里,已有400家企业,包括一部分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高新纺织、电子机械三大

产业特色。

园区产业规划以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为先导,依托原有产业基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以生物医药、高新纺织和电子信息为重点的产业体系、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生态园林式特色化园区。在发展中,坚持树特色品牌,突出特色园区建设:一是在生物医药园建设上,积极放大“国家火炬计划南京浦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品牌效应,力争把浦口开发区打造成为江苏省一流的“医药硅谷”。二是以“三乐科技园”为主导,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科技电子信息企业,形成高科技特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6、浙江台州经济开发区

浙江台州经济开发区创立于1997年1月,位于中国浙江黄金海岸中段,集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台商投资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一体,是新台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开发区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分东西两区,东区约16平方公里为工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为主,兴办各类符合环保要求的现代制造业、加工业,内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台州经济开发区创业中心、台商投资园区、机电工业园区、留学生创业园区等特色园区;西区包括3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核心区及周边的住宅区、教育区,其中城市核心区由行政文化中心、金融商贸中心、体育中心和辅助景观轴线组成,是新台州人流、技术流、信息流、资金流最密集的核心区块。

迄今已有美、德、奥、港、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区内投资,形成了反光膜、节日灯、汽车配件、橡胶制品、工业缝纫机为主的产业群,企业机制灵活,产品外向度高,呈现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

7、深圳西部工业组团

深圳市西部工业组团位于珠江口东岸,深圳市西北部,包括松岗、沙井和福永街道北部。组团原有经济总量大部分来自“三来一补”为主的加工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组团在经历了建设规模不断扩展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有限的剩余可建设用地成为制约组团发展的首要因素。

规划以整合组团土地利用,优化组团空间格局为先导,将组团功能定位为深

圳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使未来组团内集聚更具规模的先进的现代制造业,房地产、外贸、金融、文化产业等也将会有长足进展,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服务功能将日益完善和强大。

8、深圳平湖物流基地

龙岗平湖物流基地于1998年挂牌成立,是深圳市经济特区6大物流园区之一,是唯一的综合性物流园区,他的性质定位为深圳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与高新技术、金融、文化行业并驾齐驱。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6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4.4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吸引了多家大型物流企业入驻。

平湖物流基地拥有独特的区位,京九线、广九线穿基地而过,平盐铁路与平南铁路在基地与京

九、京广接轨直通盐田国际中转港和蛇口集装箱港;多条高速在基地周围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机荷高速把基地与宝安国际机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独特的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使该基地具有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货物集运的中转站,中国南部大通道的出海口的潜力。

在平湖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的经验值得借鉴,即整备土地是园区上规模的基础,整体规划是园区上档次的保证,选好项目是实现园区多元发展的有力保障,保税物流是产业升华的长远目标。

9、浏阳生物医药园

与宁乡相邻的浏阳县浏阳生物医药园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已建成8平方公里。园区总体规划充分考虑浏阳—长沙的区位关系,挖掘、创立、坚持自己的产业特色,讲求经济效益、确保长久持续发展,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共生,提高规划的弹性,合理有效利用国土资源,建设“生态型、环保型”园区。

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启动和即将启动的签约企业已达150余家,规划区内已形成以医药产业为核心的专业化园区;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办公、生活系统也基本建成完善,园区正向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未来,园区仍将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优势,继续向南、向西、向东扩展,与现代制造产业园连接成浏阳的工业新城。打造中南地区规模最大、专业化最强的工业新城。

二、案例借鉴

以上案例涵盖了不同国家(美国与中国)、不同地区(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不同等级(国家级、省级)、不同产业导向(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服装与轻工纺织、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工业园区的发展。这些成功的工业园区,在园区的建设过程中,既能坚持现代化的高标准,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又能做到不浪费土地、闲置土地,决不引进污染环境的项目,而且通过科学规划、布局、重视绿化,创造了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这些案例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针对宁乡县具体情况,概括总结如下几点,可为宁乡县金洲新区发展提供借鉴。

(1)产业集群的形成。成功的工业园区离不开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内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既合作又竞争的企业关系、独特的园区文化,不仅使企业自身素质提升,也增强了整个园区的竞争力。

(2)恰当的选址。这些工业园区的选址充分考虑到了企业或产业的需求、独特的地缘、人缘优势。首先是自然环境优美,其次是交通便利,再次是智力资源丰富。此外,这些园区均具有的较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等。

(3)科学的规划。园区要发展,规划必须先行。这些园区规划强调以人为本,合理布局工业、交通、商贸和人口,对城市的美化绿化,各种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都做了较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尤其,新竹科学园区建区之初,就确定了科学化、学院化、国际化的建区方针,整个科学园区的完成大体分为三期:第一期,以引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所需的整套技术、科技人员及管理经验为主;第二期,以扩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使科学工业园区本身具有设计、制造自动机具的能力,补充基础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引导有关高校及科研单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进行重点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第三期,以带动、促进企业家踊跃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

(4)有序的管理。科学有序的管理是这些园区良好发展的保障。它们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政策的不断完善,使这些园区的管理很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5)优惠的政策。这些园区都有一系列鼓励和刺激投资的法规和制度,其中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土地厂房的便宜等。

(6)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些园区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为园区营造良好的支撑服务环境,在行政管理、基础设施、服务保障方面都不遗余力。

(7)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定位。例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规划融合了新加坡与国际先进的城市规划经验,突出了科技发展,注重生活和环境质量,目标是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功能、国际化标准的新社区。

(8)注重环境质量,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多次明确表示,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短期、局部的利益。

(9)建立了依法治国的管理体制和以法规为准绳的监督机制,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园区各项建设,既确保了园区规划的切实施行,又保证了园区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和总体布局的合理性。

(10)努力探索建设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环保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运作的运行机制。并建立了专家从严执法的管理制度。

上一篇: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下一篇:农村流动党员思想汇报